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详细知识点
第十三章 内能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含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扩散现象例子 气体扩散现象例子:
(1)打开一瓶香水,很快会闻到香味;
(2)走进花园,很远就闻到花香;
(3)如下图,抽出玻璃板后,装空气的瓶子颜色变深,装二氧化氮的瓶子颜色变浅 液体扩散现象例子:
(4)硫酸铜溶液和清水的扩散实验
(5)在清水中滴一滴墨水,墨水会自动散开
(6)开水中放一块糖,过一会整杯水都会变甜 固体扩散现象例子:
(7)铅块和金块紧挨在一起五年后,彼此扩散1毫米
(8)长期堆放媒的墙角,墙壁内较深的地方也会发黑
(9)黑板上的子长久不檫就很难檫干净
3、扩散现象说明了:
(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分子间存在间隙(典型实验: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4、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温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5、分子热运动的含义: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分子间的作用力
6、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分子间存在引力的例子:
(1)两个底部削平的铅柱紧压在一起后,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
(2)固体很难被拉伸。
(3)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变大
分子间存在斥力的例子: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7、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改变而改变
(1)当分子间距离过小,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
(2)当分子间距离过大,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
(3)当分子间相距很远,分子间作用力很微弱,可忽略。(如气体分子;破镜难重圆)
8、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
9、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改变而改变
(1)当分子间距离过小,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
(2)当分子间距离过大,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
(3)当分子间相距很远,分子间作用力很微弱,可忽略。(如气体分子;破镜难重圆)
10、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
第2节 内能
注意:内能是一种与热运动有关的能量,任何一个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一、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1、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内能越大。(如:如同一铁块,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2、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质量越大,内能越大。(如:温度相同的一大桶水的内能比一小杯水的内能大)
3、材料:在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相同时,材料不同,内能可能不同。
4、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状态不同,内能也可能不同。
(如零度的水放热后凝固成零度的冰,内能减小)
注意:内能是指物体的内能,而不是分子的。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改变内能的二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对改变内能来说,这二种方式是等效的。)
1、热传递
(1)、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太阳能热水器;炉子烧水;铁块在火中加热到发红、一盆热水放在室内,一会儿就凉了;用热水袋取暖;冬天,对手呵气。。
(2)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有温度差。
(3)热传递方向: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4)热传递的实质: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5)热量: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国际单位是焦耳)注意: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它对应于热传递的过程。不能说:一个物体含有或具有多少热量。只能说:一个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或放出了多少热量
2、做功
(1)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古时钻木取火;天冷了,搓搓手,手变暖和;溜滑梯屁股好烫;刀具和飞轮摩擦出火花;陨石进入地球,与大气层摩擦升温燃烧变流星;锯条锯木变热;用铁锤反复敲打铁块,铁块会升温;用锤子敲打刀具,刀具变热;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过一会,气筒壁发热;压缩气体,气体内能增大;气体膨胀,气体内能减小;开啤酒瓶时,里面的气体把瓶塞顶出,瓶口温度降低;烧开水时,锅内水蒸气顶起锅盖。。。。
(2)做功的实质:内能和其他能的转化(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3)关于气体做功的两个代表实验;
A、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管中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在快速向下压活塞的过程中。现象:棉花会着火。原因:活塞压缩空气做功 空气的内能增大 温度升高 达到乙醚的燃点 棉花燃烧
B、大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起时 现象:当瓶塞跳起时,瓶内出现白雾。原因:空气推动瓶塞对瓶塞做功 瓶内空气内能减小 瓶内温度降低 瓶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第3节 比热容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实验
1、提出问题: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假设:与物质种类、物体质量、温度升高多少有关。
3、探究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物质种类是否有关。
原理:
(1)器材:水、食用油、相同的电加热器(或酒精灯)、温度计、秒表,相同的两个玻璃杯、铁架台等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方案一:取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比较温度的升高量(即保持m、Q吸相同,通过比较(t-t0)来比较c,(t-t0)大的c小)
方案二:取等质量的水和煤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的时间(吸收热量的多少)。(即 保持m、(t-t0)相同,通过比较Q吸来比较c,Q吸大的c大)
(3)实验过程(4)实验现象:
a、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加热时间相同(吸收相等的热量)时,水比食用油温度升高的少、变化的慢。(即m、Q吸相同时,水的(t-t0)小,水的c大)
b、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加热的时间比食用油长(即水吸收的热量比食用油多)。(即m、(t-t0)相同时,水Q吸的大,水的c大)
第十四章 内能的利用
(一)热机
1、定义: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深化升华:热机的基本原理是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又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热机的种类很多,这些热机在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现代社会中还发挥着巨大作用。
2、种类:热机常见有蒸汽机、内燃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等。
3、内燃机
(1)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两大类。
(2)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由四个冲程组成: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其中,每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两次,飞轮转动两周,只有做功冲程实现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要点提示:在四个冲程中,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中发生了能量转化,压缩冲程中活塞运动的机械能转化为汽油和空气混合物的内能。做功冲程中,燃料燃烧把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燃气的内能,然后通过做功把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活塞的机械能。燃料的热值
1、定义:1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而放出的热量。
2、物理意义:表示燃料燃烧时放热本领的物理量,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就是说,不同燃料在燃烧时放热的本领不同,物理学中用热值来表示燃料的这种特性。
3、单位:热值的单位是:焦/千克,读做焦每千克,用符号J/kg。如酒精的热值为:3.0×10^7J/kg,表示1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0×10^7J。
4、实质:燃料燃烧过程中,燃料储藏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深化升华:内能的主要来源是燃料,燃料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内能释放出来,不同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本领大小不同,这就是燃料的一种性质,用燃料的热值来表示。同种燃料的热值相同,与燃料的质量大小、形状及放出热量的大小都没有关系。
5、热值是描述燃料性质的物理量,它反映的是1kg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热值的单位为J/kg。
难点剖析:对于热值的理解应抓住三个关键词语: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
(1)“1kg”是指热值针对1kg的燃料而言,如果不是1kg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值与热值不同。
(2)“某种燃料”是指热值与燃料的种类有关,确定了燃料才能确定热值,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不同。由此可见热值反映了燃料的燃烧特性,热值大的1kg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3)“完全燃烧”是由指燃料在燃烧时必须烧完、烧尽,只有1kg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值才是这种燃料的热值,通常情况下燃料往往不能完全燃烧,致使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比用热值算出的结果小。
(三)热机的效率
1、定义:热机工作时,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2、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保持良好的润滑,尽量减小摩擦;尽可能使燃料充分燃烧等等。
3、热机造成的环境污染包括:燃料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有害气体,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大量的粉尘、飞灰,这些都会污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植物正常生长,要减小污染可改进燃烧设备,采取集中供热,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采用污染小的气体燃料,加装消烟除尘装置等。
要点提示:在利用燃料燃烧产生内能时,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提高效率,尽可能增加可利用的能量,减少浪费,节约能源,是缓解能源危急的重要途径;二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减少污染,保护人类及所有生命的生存环境。
(四)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内容: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难点剖析:定律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出能是可以“转移”或“转化”的,“转移”指同一种形式的能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转化”指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第二部分是能的“守恒”,明确指出在能的转移或转化过程中,能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在各种能量发生转化和转移的事例中,能量都是守恒的,例如:(1)在热机中,利用内能做功的过程就是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消耗多少内能,就会产生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能的总量是守恒的;
(2)在摩擦生热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消耗多少机械能,就产生多少内能,能的总量是守恒的;
(3)在燃料燃烧的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消耗多少燃料中蕴含的化学能,就会产生多少内能,能的总量是守恒的;
(4)在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由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的过程,例如,一杯热水与一杯冷水混合,热水减少多少内能,冷水就增加多少内能,能的总量是守恒的;
(5)电动机工作时,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和内能(因为电动机转动的同时还要发热),消耗多少电能,就会产生多少机械能和内能,能的总量是守恒的;
(6)用电炉加热物体,电能转化为内能,消耗多少电能,就产生多少内能,能的总量是守恒的。深化升华:自然界中所有的变化,不管是大到天体、小到原子核内部,也不管是物理学的(比如物态变化),还是化学的(比如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物学的(比如动物的呼吸)、地理学的(比如火山爆发)、天文学(比如星球的运动)的问题,都存在能量的转化或转移,而且在转化与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是守恒的。所以说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2、意义:由做功和热传递的等效作用说明,机械能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其实自然界里,能量和转化是普遍的,都是通过做功这种形式来完成。自然界为什么形形色色,为什么这样奇妙丰富,都离不开能量的转化,地球从太阳那里获得光能,出现了风、水的流动,繁茂的植物和多种多样的动物,人类的活动,机器轰鸣,家电的使用,哪一样都离不开能的转化,可以说离开了能量的转化,就不再成为世界,可见能的转化是普遍的。
3、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每一种运动形式都可以用一种形式的能来量度,如机械能、内能、化学能、电能,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2)各种运动形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而运动形式的转化过程必然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3)能量也可以以同种形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热传递过程实质上就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转移能量的多少用热量来度量;
辨析比较:在能量守恒中,“转化”和“转移”是有区别的,“转化”是指一种形式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转移”是指一种能量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形式没有变化。
(4)要对外做功,必须消耗能量,不消耗能量就无法对外做功,能量永远不会消失,也不会创生。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一节
电荷
摩擦起电
1、电荷:
带电体: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是物体带了电(荷)。这样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带电体既能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又能吸引带异种电荷的带电体。
电荷: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是Q。电荷的单位是库仑(C)。
2、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使用验电器。
验电器的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但验电器不能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②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③利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背景: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的质量比电子的大得多,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在原子核的吸引下,绕核高速运动。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18通常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6.25×10个电子所带电荷等于1C。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原因:由于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的物体,要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的物体,要得到电子,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注意:①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只能转移带负电荷的电子;
②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将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③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两物体摩擦不会起电;
④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但电荷总量守恒。
能量转化:机械能-→电能
(2)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接触带电后的两个物体将带上同种电荷)(3)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4、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5、导体和绝缘体: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常见的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湿润的物体、含杂质的水、酸碱盐的水溶液等。常见的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油、陶瓷、纯水、空气等。
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既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它们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导体内部自由移动。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在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绝缘体中有电荷,只是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金属导体容易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酸碱盐的水溶液容易导电靠的是正负离子。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绝缘体不能导电但能带电。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
1、电流
电流的形成: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电子的移动方向相反。
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在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
1、电路的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电源:能够提供电能的装置,叫做电源。
干电池、蓄电池供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发电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持续电流形成的条件:① 必须有电源; ② 电路必须闭合(通路)。(只有两个条件都满足时,才能有持续电流。)
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用电器: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装置。导线——传导电流,输送电能。
4、电路的三种状态:
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此时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路是闭合的。开路(断路)——断开的电路叫断路,此时电路不闭合,电路中无电流。短路——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用导线把电源正、负极连在一起,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可能把电源烧坏,或使导线的绝缘皮燃烧引起火灾,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的情况也属于短路(此时电流将直接通过导线而不会通过用电器,用电器不会工作)。
5、电路图:
常用电路元件的符号:
第三节
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
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了就组成了串联电路。特点:①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②各用电器之间互相影响,一个用电器因开路停止工作,其它用电器也不能工作; ③只需一个开关就能控制整个电路。
2、并联电路:
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就组成了并联电路。
电流在分支前和合并后所经过的路径叫做干路;分流后到合并前所经过的路径叫做支路。特点:①电流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路径,有干路、支路之分;
②各用电器之间互不影响,当某一支路为开路时,其它支路仍可为通路; ③干路开关能控制整个电路,各支路开关控制所在各支路的用电器。
第四节
电流的强弱
1、电流:
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符号I表示。电流的单位为安培,简称安,符号A。
336比安培小的单位还有毫安(mA)和微安(μA)1A=10 mA
1mA=10μA 1A=10μA
电流等于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公式:
其中I表示电流,单位为安培(A);Q表示电荷,单位为库伦(C);t表示通电的时间,单位为秒(s)。
2、电流表: 测量电流的仪表叫电流表。符号为A,其内阻很小,可看做零,电流表相当于导线。电流表的示数: 量程 使用接线柱* 表盘上刻度位置 大格代表值 小格代表值 0~0.6A “-”和“0.6” 下一行 0.2A 0.02A 0~3A “-”和“3” 上一行 1A 0.1A 在0~3A量程读出的示数是指针指向相同位置时,在0~0.6A量程上读出的示数的5倍。
* 部分电流表的三个接线柱分别是“+”、“0.6”和“3”。这时“0.6”和“3”是负接线柱,电流要从“+”流入,再从“0.6”或“3”流出。
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
①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如果电流表与用电器并联,不但测不出流经此用电器的电流,如果电路中没有别的用电器还会因为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使电流过大而烧坏电流表。
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来。
否则电流表的指针会反向偏转。③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量程。若不能预先估计待测电流的大小时,应选用最大量程进行试触。
若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将使指针转出刻度范围把指针打弯或把电流表烧坏。在试触过程中若指针偏转超过最大值则应断开开关检查;如果指针偏转幅度太小(小于0.6A),会影响读数的准确性,应选用小量程档。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否则将烧坏电流表。使用电表前,如果指针不指零,可调整中央调零螺旋使指针调零。
第五节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并联电路的干路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第一节 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当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第二节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1、欧姆定律
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德国物理学家欧姆)
公式:
U——电压——伏特(V);R——电阻——欧姆(Ω);I——电流——安培(A)U使用欧姆定律时需注意:R=I不能被理解为导体的电阻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其大小跟导体的电流和电压无关。人们只能是利用这一公式来测量计算导体的电阻而已。
2、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电路规律的比较
*电路(串联、并联)中某个电阻阻值增大,则总电阻随着增大;某个电阻阻值减小,则总电阻随着减小。
第三节
电阻的测量
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实验电路】
【实验步骤】
①按电路图连接实物。
U②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使小灯泡发光,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代入公式R=I算出小灯泡的电阻。
U③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多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根据R=I,计算出每次的电阻值,并求出电阻的平均值。【实验表格】
【注意事项】
①接通电源前应将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 ②连好电路后要通过试触的方法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
③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保护电路。
第十八章 电功率
(一)电功率 1.三个物理量
① 电能(W):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焦耳(J),常用单位是千瓦时(kW·h)俗称度,② 电功率(P):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它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国际单位制中单位是瓦特(W)常用单位是千瓦(kW)。
③ 电热(Q):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国际单位制中单位是焦耳(J)。
2.两个重要实验
①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测量原理
电路设计
操作步骤
注意事项:
A.连接时,开关断开,防止因短路而损坏电源或灯泡。
B.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滑至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处,防止电路中的电流过大,将灯烧坏。
C.电源电压应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防止无法调节到额定电压。
D.电压表的量程应大于灯泡的额定电压,电流表的量程应大于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
E.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要大于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值应与灯泡的电阻差不多,以使调节效果明显。
F.通过三次不同电压下(额定电压,1.2倍额定电压和低于额定电压)的测量,体会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并不一定等于额定功率,而是取决于加在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
G.在做第二次实验时(实际电压不能超过额定电压的1.2倍)需要小心调节滑动变阻器,以免烧坏灯泡。
H.实验前,要检查电路并试触,实验结束后,要先断开开关,再整理器材。
② 探究影响电热大小的因素 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电路设计:根据煤油的温度变化来判断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电热的多少。
操作步骤:
实验结论:
3.一个定律——焦耳定律
①内容:电流通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②表达式:。
4.三个基本公式及其推导公式
5.两个比例(纯电阻电路)
(二)安全用电 1.家庭电路的电压
火线和零线之间的电压是220V,火线和地线之间的电压是220V。
2.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① 原因:发生短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② 家庭电路保险丝烧断的原因:发生短路,用电器功率过大,选择了额定电流过小的保险丝。
3.安全用电
① 安全事故:人体触电是人直接接触火线,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人体所引起的伤害。
② 用电器功率过大或者电路中发生短路而使电流过大,线路过热引起火灾。
第十九章 生活用电
(1)家庭电路
①组成:低压供电线(火线零线)、电能表、闸刀开关、保险丝、用龟器、插座、灯座、开关。
②连接:各种用电器是并联接人电路的,插座与灯座是并联的,控制各用电器工作的开关与电器是串联的。
③给用户提供家庭电压的线路,分为火线和零线。火线和零线之间有220V的电压,火线和地线之间也有220V的电压,正常情况下,零线和地线之间电压为0V。
④测电笔:用来辨别火线和零线。使用时手接触笔尾金属体,笔尖金属体接触火线,观察氖管是否发光。
⑤插座:连接家用电器,给可移动家用电器供电。分为二孔插座和三孔插座两种。
(2)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
原因:发生短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家庭电路保险丝烧断的原因:发生短路、用电器功率过大、选择了额定电流过小的保险丝。
(3)安全用电
触电事故: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人体所引起的伤害。安全电压:不高于36V;动力电路电压380V,家庭电路电压220V都超出了安全电压。
低压触电形式:单线触电和双线触电。
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第二十章 电与磁
一、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
3.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任一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且是不可分割的)
(1)两个磁极:南极(S)指南的磁极叫南极,北极(N)指北的磁极叫北极。
(2)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4.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二、磁场 1.磁场
(1)概念:在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物质,能使磁针偏转,这种物质看不见,摸不到,我们把它叫做磁场。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磁场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3)磁场的方向: 规定——在磁场中的任意一点,小磁针静止时,N即所指的方向就是那点的磁场方向。注意——在磁场中的任意一个位置的磁场方向只有一个。2.磁感线
(1)概念: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在物理学中,用一些有方向的曲线把磁场的分布情况描述下来,这些曲线就是磁感线。
(2)方向:为了让磁感线能反映磁场的方向,我们把磁感线上都标有方向,并且磁感线的方向就是磁场方向。
(3)特点:①磁体外部的磁感线从N极出发回到S极。(北出南入)
②磁感线是有方向的,磁感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与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
③磁感线的分布疏密可以反映磁场磁性的强弱,越密越强,反之越弱。
④磁感线是空间立体分布,是一些闭合曲线,在空间不能断裂,任意两条磁感线不能相交。3.地磁场
(1)概念: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叫做地磁场。
(2)磁场的N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磁场的S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3)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的。
三、电生磁 1.电流的磁效应
(1)1820年,丹麦的科学家奥斯特第一个发现电与磁之间的联系。
(2)由甲、乙可知: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3)由甲、丙可知:通电导体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2.通电螺线管
(1)磁场跟条形的磁场是相似的。
(2)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3.安培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四、电磁铁
1.电磁铁定义:电磁铁是一个内部插有铁芯的螺线管。
2.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转换法):根据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目的多少来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3.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控制变量法):①电流大小;②有无铁芯;③线圈匝数的多少
结论(1):在电磁铁线圈匝数相同时,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结论(2):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有无铁芯有关,有铁芯的磁性越强。
结论(3):当通过电磁铁的电流相同时,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4.电磁铁的优点
(1)电磁铁磁性有无,可由电流的有无来控制。
(2)电磁铁磁性强弱,可由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的多少来控制。
(3)电磁铁的磁性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5.电磁铁的应用:电磁起重机、磁悬浮列车、电磁选矿机、电铃、电磁自动门等
五、电磁继电器
(1)结构:电磁继电器是由电磁铁、衔铁、簧片、触点(静触点、动触点)组成。
(2)工作原理:当开关S1闭合时,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把衔铁吸下,开关S的触电接通,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动机便转动起来。
(3)结论:电磁继电器就是利用电磁铁控制工作电路通断的开关。
(4)用电磁继电器控制电路的好处:用低电压控制高电压;远距离控制;自动控制。
六、电动机
1.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里,会受到力的作用。
(2)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2.电动机
(1)基本结构:转子线圈)、定子(磁体)、电刷、换向器 电刷的作用:与半环接触,使电源和线圈组成闭合电路。换向器的作用:使线圈一转过平衡位置就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2)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的原理制成的。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受力大小跟电流(电流越大,受力越大)有关。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受力大小跟磁场的强弱(磁性越强,受力越大)有关。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受力大小跟线圈的匝数(匝数越大,受力越大)有关。
(3)应用: 直接电动机:(电动玩具、录音机、小型电器等),交流电动机:(电风扇、洗衣机、家用电器等)
七、磁生电 1.电磁感应现象
(1)电磁感应现象是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第一个发现的。
(2)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感应电流:由于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3)电流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2.发电机 原理: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机器。3.直流电和交流电
(1)直流电:方向不变的电流叫做直流电。
(2)交流电:周期性改变电流方向的电流叫交电流。
(3)产生感应电流大小跟磁场强度、切割磁感线速度、线圈匝数(导体的长度)有关。(4)周期(T)
(5)频率(f): 我国交流电周期是0.02s,频率为50Hz(每秒内产生的周期性变化的次数是50次),每秒电流方向改变100次。4.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区别
(1)结构:发电机无电源;电动机有电源。
(2)工作原理:交流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 电动机是根据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3)能量转化:交流发电机是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电磁感应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区别:
第二十一章 信息的专递
一、现代顺风耳——电话 1、1876年由美国科学家亚力山大·贝尔发明了电话。最简单的电话由话筒和听筒组成。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听筒把电信号变成声音信号。通话双方的话筒和听筒是互相串联的,自己的话筒和听筒是互相独立的。话筒结构: 话筒里有一个金属盒,里面装满碳粒,上面盖有一个膜片.作用:将声信号转化成电信号。听筒结构: 听筒里有一个永磁铁,它的两个磁极上套有螺线管,磁极前有薄铁片.作用:将电信号转化成声信号
2、为了提高线路的使用效率,人们发明了电话交换机。一个地区的电话都接到同一台交换机上,每部电话都编上号码。使用时,交换机把需要通话的两部电话接通,通话完毕再将线路拆开。在一台交换机与一台交换机之间连接上若干对电话线,两个不同交换机的用户就能互相通话。1891年出现了自动电话交换机,它通过电磁继电器进行接线。
3、电话按信号传输方式来分,可分为有线电话和无线电话;按信号类型来分,可分为模拟电话和数字电话。信号电流的频率、振幅变化的情况跟声音的频率、振幅变化的情况完全一样,这种信号叫模拟信号,这种通信方式叫模拟通信。用不同符号的不同组合表示的信号叫数字信号,这种通信方式叫数字通信。
4、模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丢失信息,而且抗干扰能力不强,保密性也很差,信号衰减厉害。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
二、电磁波的海洋
1、导线中的电流迅速变化会在空间激起电磁波。电磁波在空气、水、某些固体,甚至真空中都能传播。光波也是电磁波的一种。
2、电磁波的速度和光速一样,都是3×108m/s,电磁波的速度,等于波长λ和频率f的乘积:c=λf单位分别是m/s(米每秒)、m(米)、Hz(赫兹);频率的常用单位还有千赫(kHz)和兆赫(MHz)。
3、用于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电磁波是数百千赫至数百兆赫的那一部分,叫做无线电波。
三、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由广播电台完成。发射部分主要由话筒、载波发生器、调制器、放大器和发射天线组成。信号的接收由收音机完成。接收部分主要由接收天线、调谐器、解调器和扬声器组成。
2、电视信号的传输与无线电广播基本相同,只是发射部分多了摄像机,摄像机把图像变成电信号。接收部分多了显像管,显像管把电信号还原成图像。
3、移动电话(无线电话,手机)与固定电话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只是声音信号由电磁波来传递。移动电话既是无线电的发射装置,又是无线电的接收装置。它的特点是体积小,发射功率不大,天线简单,灵敏度不高,需要基站台转发信号。无绳电话是家话中主机电话与分机电话沟通的一种家用电话,一般使用范围在几十米或几百米之内。
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1、微波通信微波是波长在10m~1mm之间,频率在30MHz~3×105MHz之间的电磁波。优点:容量大,一条微波线路可以开几千甚至几万条电话线路。缺点:每隔50km必须建中继站,信号衰退,时间延迟。微波大致直线传播,所以每隔50公里左右就要建一个微波中继站。
2、卫星通信利用卫星做通信中继站,称之为卫星通信。这种卫星相对于地球静止不动,叫做同步地球卫星。在一球周围均匀分布3颗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
3、光纤通信 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发明了第一台激光器。激光的特点是频率单
一、方向高度集中。光纤通信是利用激光在光纤中传输信号的。光纤由中央的玻璃芯和外面的反射层、保护层构成的,可以传输大量的信息。优点:光的频率很高,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传输大量信息
4、网络通信 将数台计算机通过各种方式联结在一起,便组成了网络通信。现在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叫因特网(Internet)。它使用最频繁的通信方式是电子邮件(e-mail),电子邮件传递信息既快又方便。
第二十二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能源
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
生物质能: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称为生物质能,如:食物、柴薪等。所有生命物质中都含有生物质能。
一次能源: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为一次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潮汐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柴薪等。
二次能源: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电能。
不可再生能源:凡是越用越少,不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可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食物、柴薪、地热能、沼气、潮汐能等。
按使用开发的时间长短来分类,能源还可以分成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如化石能源、水能、风能等数常规能源,核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属新能源。
核能
1、裂变:用中子轰击较重的原子核,使其裂变为较轻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核反应堆中的链式反应是可控的,原子弹的链式反应是不可控的。
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目前核电站中进行的都是核裂变反应。
2、聚变:使较轻原子核结合成为较重的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也被成为热核反应。
氢弹爆炸的聚变反应是不可控的。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①核能的优点:核能将是继石油、煤和天然气之后的主要能源。利用核能发电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煤、石油等能,而且用料省,运输方便。核电站运行时不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尘等对大气和环境污染的物质,核电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能源。
②利用核能可能带来的问题:如果出现核泄漏会造成严重的放射性环境污染。
太阳能
在太阳的内部,氢原子核在超高温度条件下发生聚变,释放出巨大的核能。大部分太阳能以热和光的形式向四周辐射除去。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体的化学能。
我们今天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实际上是来自上亿年前地球所接收的太阳能。
太阳能的利用:① 利用集热器加热物质(热传递,太阳能转化为内能); ② 用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太阳能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清洁无污染等优点。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能源革命:
人类历史上不断进行着能量转化技术的进步,就是所谓的能源革命。能源革命导致了人类文明的跃进。
第一次能源革命:钻木取火; 第二次能源革命:蒸汽机的发明; 第三次能源革命:核能 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
3、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煤和石油燃烧时生成的主要污染物是粉尘和有害气体。未来的理想能源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① 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长期使用; ② 必须足够便宜,可以保证多数人用得起; ③ 相关技术必须成熟,可以保证大规模使用;
④必须足够安全、清洁,可以保证不会严重影响环境。解决能源紧张的途径:由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得能源的消耗量持续增长,因此人类必须不断地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同时增强节能意识,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这是目前解决能源紧张的重要途径。
第二篇:人教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总结
初中教师工作总结
大平山一中:周志勇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好的印象。即教书又育人,除对自已严格要求外,还利用一切合适的场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班上学生的思想觉悟,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同时热爱家乡。同一切不良的现象作斗争。本学期,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
二、教育教学方面。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⑶复习阶段。针对每一位学生展开复习,注意联系实际,画图,看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根据图形相互之间展开提问,开拓思维。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后进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有时宽容比批评更能教育学生。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人行,必有我行焉。我注意平时和其他交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学习教学方面的好的经验、方法,学习管理学生方面的好的办法,本学期取他人之长对我的帮助不校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现在是新课程实验阶段,无论知识、教学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平时注意钻研教材、认真阅读课程标准,经常到图书馆、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力求在符合课标教学的同时,给学生适当充电并且相应有所减负。
第三篇:九年级最新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最新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最新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最新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11、电流强度:I=Q电量/t2、电阻:R=ρL/S3、欧姆定律:I=U/R4、焦耳定律:
(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R=R1+R2
(4)U1/U2=R1/R2(分压公式)
(5)P1/P2=R1/R26、并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电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电功:
(1)W=UIt=Pt=UQ(普适公式)
(2)W=I2Rt=U2t/R(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
(1)P=W/t=UI(普适公式)
(2)P=I2R=U2/R(纯电阻公式)
V排÷V物=P物÷P液(F浮=G)
V露÷V排=P液-P物÷P物
V露÷V物=P液-P物÷P液
V排=V物时,G÷F浮=P物÷P液
九年级最新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2(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
初速度(Vo):m/s;
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
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九年级最新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3机械能和内能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3、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5、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6、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7、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8、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9、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10、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13、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1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1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机械和功
1、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2、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镊子,筷子,扫地用具等)
(2)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3、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4、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5、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详见公式总结)
6、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7、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8、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9、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P=W/t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第四篇: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
十五章 电功和电热
1.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2.电功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1度=1千瓦时=3.6×106焦耳。3.测量电功的工具:电能表(电度表)
4.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5.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 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 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6.计算电功还可用以下公式:W=I2Rt ;W=Pt;W=UQ(Q是电量);
7.电功率(P):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单位有:瓦特(国际);常用单位有:千瓦 8.计算电功率公式:(式中单位P→瓦(w);W→焦;t→秒;U→伏(V);I→安(A)9.利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单位是瓦;②如果W用千瓦时、t用小时,则P的单位是千瓦。
10.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右公式:P=I2R和P=U2/R 11.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12.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13.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14.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当U > U0时,则P > P0 ;灯很亮,易烧坏。当U < U0时,则P < P0 ;灯很暗,当U = U0时,则P = P0 ;正常发光。
(同一个电阻或灯炮,接在不同的电压下使用,则有;如:当实际电压是额定电压的一半时,则实际功率就是额定功率的1/4。例“220V100W”是表示额定电压是220伏,额定功率是100瓦的灯泡如果接在110伏的电路中,则实际功率是25瓦。)
15.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
16.焦耳定律公式:Q=I2Rt,(式中单位Q→焦;I→安(A);R→欧(Ω);t→秒。)
17.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电热),则有W=Q,可用电功公式来计算Q。(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家用电路
1.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用电器。
2.两根进户线是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伏,可用测电笔来判别。如果测电笔中氖管发光,则所测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
3.所有家用电器和插座都是并联的。而开关则要与它所控制的用电器串联。
4.保险丝:是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当电路中有过大的电流时,保险产生较多的热量,使它的温度达到熔点,从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的作用。5.引起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电路发生短路;二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6.安全用电的原则是: 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②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在安装电路时,要把电能表接在干路上,保险丝应接在火线上(一根足够);控制开关应串联在干路
第十六章 电转换磁
1.磁性:物体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它有指向性:指南北。3.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①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北极(N极);另一个是南极(S极)②磁极间的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4.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带上磁性的过程。
5.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6.磁场的基本性质:对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7.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8.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而假想的曲线。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从它北极出来,回到南极。(磁感线是不存在的,用虚线表示,且不相交)
9.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10.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近。(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并不重合,它们的交角称磁偏角,这是我国学者:沈括最早记述这一现象。)
1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12.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13.安培定则的易记易用:入线见,手正握;入线不见,手反握。大拇指指的一端是北极(N极)。(注意:入的电流方向应由下至上放置)14.通电螺线管的性质: ①通过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③插入软铁芯,磁性大大增强;
④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来改变。
15.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16.电磁铁的特点:
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
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 ③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17.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它的作用可实现远距离操作,利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还可实现自动控制。
18.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19.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 ② 电路必须闭合;
②只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 ③这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
20.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21.电磁感应现象中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2.发电机的原理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交流发电机主要由定子和转子。
23.高压输电的原理:保持输出功率不变,提高输电电压,同时减小电流,从而减小电能的损失。24.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磁力的作用。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应用是制成电动机。
25.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26.直流电动机原理: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27.交流电:周期性改变电流方向的电流。28.直流电:电流方向不改变的电流。
第十七章 电磁波与现代通信
1.信息:各种事物发出的有意义的消息。
人类历史上,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了五次巨大的变革是: ①语言的诞生; ②文字的诞生; ③ 印刷术的诞生; ④ 电磁波的应用;
⑤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求会正确排序)
2.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烽火台,驿马,电报机,电话等。
3.人类储存信息的工具有:①牛骨﹑竹简、木牍,②书,③磁盘﹑光盘。
4.所有的波都在传播周期性的运动形态。例如:水和橡皮绳传播的是凸凹相间的运动形态,而弹簧和声波传播的是疏密相间的运动形态。
5.机械波是振动形式在介质中的传播,它不仅传播了振动的形式,更主要是传播了振动的能量。当信息加载到波上后,就可以传播出去。6.有关描述波的性质的物理量:
①振幅A:波源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单位是m.②周期T:波源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单位是s.③频率f:波源每秒类振动的次数,单位是Hz.④波长λ:波在一个周期类传播的距离,单位是m.7.波的传播速度v与波长、频率的关系是:λ.v=——=λf T
8.电磁波是在空间传播的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由于电磁场本身具有物质性,因此电磁波传播时不需要介质。
9.电磁波谱(按波长由小到大或频率由高到低排列):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要了解它们各自应用)。10.人类应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历史经历了以下变化: ①传播的信息形式从文字→声音→图像; ②传播的信息量由小到大; ③传播的距离由近到远 ④传播的速度由慢到快。
11.现代“信息高速公路”的两大支柱是: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其中光纤通信优点是:容量大、不受外界电磁场干扰、不怕潮湿、不怕腐蚀,互联网是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线,互联网用途有: ①发送电子邮件; ②召开视频会议; ③网上发布新闻;
④进行远程登陆,实现资源共享等。
12.电视广播、移动通信是利用微波传递信号的。
第十八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火→化石能源→电能→核能。
2.能源的种类很多,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常规能源(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清洁能源和非清洁能源等。
3.核能获取的途径有两条: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聚变也叫热核反应)。原子弹和目前人类制造的核电站是利用重核的裂变释放能量的,而氢弹则是利用轻核的聚变释放能量的。4.核电站主要组成包括:核反应堆、热交换器、汽轮机和发电机等。
5.太阳能是由不断发生的核聚变产生的,地球上除核能、地热能和潮汐能以外的所有的能量,几乎都来自太阳。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三种方式是: ①光热转换(太阳能热水器); ②光电转换(太阳能电池); ③光化转换(绿色植物)。
6.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保持不变。7.能量的转移和转化具有方向性。
输出的有用能量
8.能量转换装置的效率= ——————————×100%
输入的总能量.
第五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详细知识点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详细知识点汇总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4.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二、十月革命革命的爆发与胜利:
1.背景:(1)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3)1917年4月,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国,受到广大工人和士兵的欢迎。2.经过:(1)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2)爆发:1917年11月6日(俄历十月,故称为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阿芙乐尔号巡洋舰)。(3)胜利: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4)参与者:工人、革命士兵。(5)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6)性质: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7)任务:推翻临时政府。(8)结果:①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3.巩固措施;①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③外交上: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进行三年国内战争。结果:1917年至1920年,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苏俄)。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补充:十月革命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十月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2课、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启示: 经济上: 实行新经济政策:
⑴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⑵领导人:列宁。⑶实施时间:1921年——1924年。⑷内容(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⑸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6)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政治上: 苏联成立:(1922-1991)⑴时间:1922年底; ⑵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二、(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经济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特点重点发展重工业。作用: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政治上:1936年新宪法颁布
。①内容: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②意义: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形成(即斯大林模式形成)
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2)存在严重弊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④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启示:国民经济比列要协调发展,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经济要保障农民的利益。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一、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的召开:
(1)目的:为了宰割战败国,重新瓜分世界、瓜分殖民地。实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
(2)时间:1919年1月-6月,27国参加。
(3)主宰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和·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4)主要内容: ①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补充:和会无视中国的主权和战胜国的地位,把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引发了 “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国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说明弱国无外交。)
②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③根据和约规定,1920年1月成立了国际联盟,被英法操纵。
(5)影响:协约国与战败国签署的《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二、华盛顿会议及其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华盛顿会议:
(1)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矛盾尖锐,日美之间矛盾尤为激烈。(2)时间:1919-1922年(3)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
(4)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5)主要内容:①《四国公约》和《五国条约》。②《九国公约》:内容 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影响 :实际上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在华侵略势力的扩大,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6)评价: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会议签订的《四国公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三、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四.福熙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后的战争,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世界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西亚、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固有的矛盾,还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对比的消长和矛盾的加剧,一场新的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
第4课、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一、世界经济大危机:
(1)时间:1929——1933。(2)导火线: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3)国家:美国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4)特点:涉及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5)危机的影响:①广大人民深受其害,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流离失所;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1、时间: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
2、背景: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对付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
3、目的:摆脱经济危机(直接目的),巩固资本主义统治(根本目的)。特点: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主要措施:①包括对工业、金融业、农业的调整,大力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解决农民就业问题。②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反危机的主要措施):1933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经济过剩。
5、影响(成效):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借鉴:①加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②兴建公共工程扩大就业
第5 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
1、背景:遭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特别严重,德国社会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
2、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
3、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4、措施(暴行):①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和迫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②解散工会和其它一切政党。取缔除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③加强思想控制,焚烧大量进步书籍,妄图毁灭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④反犹狂潮,大肆迫害犹太人。
二、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最早)
1、背景:一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社会矛盾尖锐
2、标志: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墨索里尼上台)
三、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背景:遭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特别严重,日本社会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
2.标志:1936年,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
3、影响;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四、法西斯势力的勾结
1.表现: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2.危害:世界和平面临严重威胁,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五、美德两国摆脱危机的不同方式:美国在罗斯福的领导下实行“新政”克服了经济危机,德国、日本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这主要由于各自的历史传统、政治经济条件不同。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1、背景:希特勒上台后,大肆扩军备战,公开吞并奥地利,却没受到国际社会的有效抵抗和制裁,侵略气焰更加嚣张,又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希望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求得一时太平。
2、参加国及首脑: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法(达拉第)、英(张伯伦)。
3、内容:签署《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4、结果:1939年3月,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这一事件标志着英法等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5、影响:严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二、绥靖政策
1、含义: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纵容侵略,以维护自身利益,换取暂时和平与安全的政策。
2、推行者:英法
3、绥靖政策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4、绥靖政策的影响: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补充: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被出卖;严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给世界带来更大灾难;最终也损害了西方大国(英法)自身利益,以至于自食其果。三、二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
1.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③大战加速器:英法等大国采取绥靖政策。
2、爆发:(1)开始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2)初期战况:①英法宣而不战,坐视波兰亡国。②1940年4、5月间,西欧和北欧溃败;6月法国投降。③英国遭到德军空袭,丘吉尔带领英国人民顽强抗拒,但损失惨重。(3)败亡原因:绥靖政策的影响、战术思想陈旧、各自为战。
3.扩大标志:(1)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主要战役:莫斯科保卫战役,德军在二战中遭到第一次大失败(打败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2)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12.7)。概况: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影响: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⑴原因:法西斯国家大肆侵略激起人民广泛愤怒。美、英、苏等国家为对付共同敌人,逐渐走向联合。
★⑵建立标志: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⑶影响(作用):极大鼓舞各国人民斗志,团结反法西斯力量,为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奠定基础。
二、雅尔塔会议
⑴背景: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苏军解放全部领土,并从东面向德国逼迫;美英粉碎了西线德军的抵抗,解放法国,并从西面攻入德国。⑵原因(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⑶经过: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邱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
★⑷主要内容:①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②决定成立联合国。③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⑸影响:战后形成了美苏两级格局,即雅尔塔体系。
补充:a.雅尔塔会议,体现大国强权意志,出卖弱小国家利益(如会议期间美国背着中国政府同意苏联提出的包括承认外蒙古独立,租用中国旅顺港为军事基地等条件,使中国主权受到严重侵害); b.与巴黎和会的相似点:①大国强权政治明显;②重新确立战后欧亚政治版图;③都有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内容;④都有损害中国主权的做法。
三、斯大林格勒战役
1、概况:1942.7~1943
2、作用(影响):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欧洲战场的转折点。
四、诺曼底登陆
1、概况:1944年6月6日
2、作用(影响):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苏军和美英盟军东西夹击之中,加速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五、德国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结束。(标志: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六、日本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地改变了世界面貌,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两极格局,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③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八.补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启迪:
⑴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正义战争(德意日法西斯vs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
⑵胜利的根本原因: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相互支持。
⑶启示:①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②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系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④国与国应该和平相处;⑤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第8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一、战后的繁荣
1、时间:20世五六十年代。
2、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①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第三次技术成果,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3、表现(特点):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尤其迅速,呈现繁荣景象。
二、危机和经济调整
1、时间:20世纪70年代
2、原因:经济发展弊端显露;1973~1975年经济危机严重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成为世界上最大负债国。3.特征:“滞涨”,即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互相交织。
4.情况:70年代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5.调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6.结果:经济形势好转,但美国成为最大的债务国,经济发展受制约
三、新经济的出现:
1、时间:20世纪90年代 2.原因: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3.成效(特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在保持低通胀、低失业和减少财政赤字的同时,速度名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进入新经济时代。
4.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四、启示:坚持改革开放,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大力发展科技,重视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
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西欧经济的发展的原因
①美国的大量援助
②发挥高素质劳动力优势 ③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④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欧洲共同体成立: ①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联系日益密切 ②目的: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 ③时间:20世纪60年代 ④作用/意义: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欧盟成立: ⑤ 间;1993年 ②统一货币:欧元 ③总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④前身:欧洲共同体
⑤作用/意义: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动摇了美国霸主地位,成为世界多极化中重要一极 ⑥启示:对抗则两败,合作共赢。团结就是力量
二、日本的崛起
1、二战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
①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②美国的大力扶持和援助
③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④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2、经济地位:70年代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三、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与借鉴
1、共同原因:(1)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2)都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3)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2、借鉴:(1)要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的联系(2)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的科技,大胆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等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
1、目的:主要是针对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发展经济
2、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影响: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改革仍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
1、经济改革:①背景:苏联的经济发展面临停滞的局面 ②结果: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
2、政治改革:①背景: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②影响: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有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四、苏联的解体(1922—1991)
1、八一九事件:①时间:1991年8月19日 ②目的:维护苏联本来的联盟体制
③结果:失败了 ④影响: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2、苏联解体:1991年12月,“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
3、解体原因: 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实行错误的改革 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长期实行和平演变
5、影响: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结束、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6、启示: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结合国情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反对外国干涉本国内政;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心百姓疾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反对霸权主义;防止西方国家和平演变
思考:苏联的解体使社会主义遭受严重的的挫折对此我们如何认识?
答:社会主义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苏联的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非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我们要吸取教训,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一、匈牙利改革(成效最大)
1、背景:匈牙利社会主义建设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开始对经济政治进行局部改革和调整
2、措施:P65第一段
3、影响:使匈牙利的经济政治形势逐步稳定,为后来的全面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一时成为“令人羡慕的东欧之窗”七八十年代匈牙利又面临新的困难
4、实质:是对社会制度进行调整,目的是使社会制度适应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备注:东欧国家改革除了匈牙利外,其他国家成效不大,1968年,试图摆脱苏联控制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被称为布拉格之春),被苏联镇压
二、东欧剧变
1、时间:1989年
2、原因:(1)东欧各国照搬斯大林模式,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2)受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改革影响
(3)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实行“和平演变”的结果(4)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3、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4、表现: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合并
5、启示: ①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
第12课 亚非拉的奋起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印巴分治:
(1)原因:由于英国殖民主义势力的衰弱,在加上印度人民的激烈反抗,英国殖民者为了 维护在它在原印度的殖民利益被迫改变了策略,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同意印度独立
(2)印度共和国 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分别与1950年和1956年成立
尼赫鲁
2、印巴冲突:印巴分治导致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严重矛盾和冲突,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造成了印巴之间严重的对立
3、印巴独立影响:印巴独立对英国殖民统治是一个沉重打击,它结束了英国对这一地区近二百年的直接统治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最早从北非开始)
1、埃及独立和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①独立: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赢得埃及独立。
②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1956年
2、非洲独立浪潮
①非洲独立年: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②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1990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1959年,古巴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1999年底,收回运河全部主
第13课 动荡的中东的地区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1、背景:① 一战后,英国获得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 ② 二战后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决议 ③ 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国建立
2、中东战争:主要争夺目标:土地或运河主权,其次是争夺水资源,以色列国成立至1973 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之间发生了四次战争史称“中东战争”
3、中东地区矛盾复杂的原因
⑴中东地区地理位置、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 ⑵大国的介入,使问题复杂化 ⑶历史、宗教、种族、水资源、领土等因素的争夺,使矛盾更加复杂化
习题:中东地区战火频仍、和平进程艰难的原因? ①大国的争夺是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重要要根源 ②领土争端是阿以争夺的实质问题 ③对珍贵水资源的争夺加剧了冲突 ④耶路撒冷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
⑤巴以内部意见不一致
二、巴以冲突:是中东问题的关键
1、双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2、影响:巴以冲突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破坏了社会发展
三、怎样维护巴以和平,推动中东和平进程?
1、巴以双方立即停止冲突和报复,本着和平意愿通过谈判解决存在的问题
2、充分发挥联合国作用,派遣维和部队
3、实现以土地换和平
4、国际社会应给予中东地区更多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助难民重返家园
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一、冷战政策
1、定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原因:⑴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企图称霸世界 ⑵ 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发展壮大,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感到资本主义制度和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⑶ 二战的破坏性使双方都不想再次卷入战争,因此,冷战政策是东西方争夺的结果,也是美苏对立的产物
3、冷战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或反对社会主义,推行全球霸权政策)
4、冷战政策的表现:①政治上实行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的开始)②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约组织(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成立)
5、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备注:(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成为即将开始的美苏冷战的信号)
二、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成立 ⑴成立:1955年
⑵影响: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三、美苏争霸 1、50年代开始争霸: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与美国争霸(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战略优势在美国。例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2、70年代达到高潮:1979年苏军占领阿富汗(霸权主义的体现)3、80年代有所缓和:美苏双方经济实力下降4、90年代苏联解体: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结束
5、美苏争霸的影响:①造成了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地区冲突不断
②美苏为首的两极实力均衡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四、美苏争霸的启示
1、美苏争霸不仅给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不利影响,对本国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
2、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好坏,并决定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遏制霸权主义最有利的措施就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3、中国在美苏推行霸权主义过程中多次发挥过作用,这说明中国在国际事物中特别是重大国际关系中有明显的战略平衡作用
思考:霸权主义给人类进步与和平带来了那些危害?近年来,霸权主义有那些表现?
1、危害: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成为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如:科索沃战争、美伊战争。
2、美国长期实施霸权主义,导致了恐怖主义的泛滥
3、新表现: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旗帜,粗暴干涉别国内政由
第15课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世界政治格局
1、演变:①一战后,世界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二战后,世界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也称雅尔塔体系)
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发展,但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
三、世界格局新变化的基本特征: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发展,多强指中国,日本,欧盟,俄罗斯。
小结1:旧的世界格局指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新的世界格局指多极化格局
小结2: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具有决定作用。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才能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四、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影响: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四、科所沃战争
1、时间: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对南联盟动武,打出了“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
2、影响: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3、认识: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曲折的斗争过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公然对对一个联合国成员国动武,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
4、遏制霸权主义主要途径: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何谓“经济全球化”
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了很高程度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世界经济迅速全球化的原因
1、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社会化迅速发展。
2、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
3、发展中国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三、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
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2、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3、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
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表现为:①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②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3、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五、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
1、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
2、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
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这次新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2、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并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 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科技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从而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多元化 四、三次科技革命的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大胆创新
第18、19课 文学美术音乐电影
一、文学与艺术
1、爵士乐起源于非洲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发展起来。
2、摇滚乐起源于美国 3、1895年12月28日,路易·路米埃尔在巴黎大咖啡馆首次把影片放映在银屏上供许多人观看,后来就把这一天视为电影的诞生日
4、奥斯卡金像奖原名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
材料题
32、(7分)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之史》
材料二: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 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据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五年计划(1928—1932 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农业方面的表现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做法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1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对苏联由“怀疑”到“模仿”的原因。(2 分)
(2012湖北咸宁)
37、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莫斯科大剧院。1922年12月30日,就在这里,伴随着山呼海啸般的掌声,2215个声音呼喊出同一个名字——“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一天宣告诞生。
材料二: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国崛起·俄罗斯》 请回答:
(1)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有多少个加盟共和国?(1分)
(2)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这两个五年计划的发展重点是什么?(1分)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国家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3)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这部宪法宣布苏联是什么国家?(1分)
(2012·吉林)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等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猛烈抨击以及对“自由”“平等”思想的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
材料二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材料一反映的欧洲近代“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写出两位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代表人物。(3分)
(2)材料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什么?写出“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与成功实践各一例。(3分)
(3)结合材料谈谈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1分)
材料一 斯大林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1)材料一中所说的“战后和平制度”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这个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名称是什么?(1分)为确立这一“战后和平制度”,帝国主义列强召开了哪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2分)这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签署的哪两个条约对中国造成了严重危害?(2分)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社会主义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两极格局,主要是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哪次国际会议确立的?(1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哪两大国际组织的建立?(2分)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苏对峙和争霸的两极格局崩溃,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以后的世界出现了两大突出变化,这种突出变化在世界经济方面、世界格局(国际关系结构)方面突出地表现为两大趋势,这两大趋势是什么?(2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19年1月18日,战胜的协的国为了签订和平蒂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官召开和平会议。参加巴黎和会的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舍·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是操纵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在会议过程中,三巨头各怀鬼胎,勾心斗角.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和其他弱国,在和会上处于完全无权的地位。
(1)依据材料归纳巴黎和平会议的特点。(3分)
(2)说出巴黎和会签订的主要条约以及会议作用。(2分)
27.(14分)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32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总统。面对“大萧条”,他坚定地认为,这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另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进行试验。-------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历史必须第二册》(1)材料一中,罗斯福“进行试验”的目的是什么?(2分)为此,他采取的“中心措施”是什么?(2分)他的试验取得了怎样的成效?(2分)
材料二 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摘自电视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2)材料二中所说的“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的总设计师是谁?(2分)概括说明,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他领导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进行了哪些卓有成效的探索?(4分)
(3)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请自身实际,谈一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青年学生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2分)
(2012贵州黔东南)23.改革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的国家正是通过一次次的改革不断崛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近代史上为了摆脱困境,19世纪60年代俄国和日本分别进行了什么改革?(2分)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美国分别由何人带领本国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2分)
(3)我国改革开放始于何年?谁被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计师”?
(2012广西桂林)12.(6分)阅读下列材料:
20世纪20年代后期是繁荣、稳定与和解的几年;20世纪30年代则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10年。20年代的和解在欧洲是以法国联盟体系为基础,在远东则是以华盛顿会议的协定为基础,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维护这两个地区的现状。这一目标在20世纪20年代中得到实现,但在随后的10年中,一切又突然地、决定性地颠倒过来。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帝国主义构建的国际关系新格局是什么?它的实质是什么?(2分)
(2)“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他们的办法之一是建立了什么专政?最后他们都走上了什么道路?(2分)
(3)材料中所说的“萧条”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什么内在联系?
(2012年湖北襄阳)37.【战争走向联合】(6分)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国为了自身的安全,以牺牲弱小国家刹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要求,企图把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材料二:苏德战争爆发后,1941年8月初,罗斯福、丘吉尔分别率领本国政府的官员乘军舰在纽芬兰举行会谈,最后签署了联合声明,史祢《大西洋宪章》。两国宣祢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社会制度的权利,并表示要对苏联提供援助。
(1)材料一说明了英法等国在推行什么政策?(1分)“弱小国家”指的是哪个国家?(1分)
(2)材料二中英美对苏联提供援助,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这个“联盟”形成的标志是什么?1分)
(3)1944年以后,英美盟军和苏联军队对德国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有哪些?(2分
(4)有人说:英美与苏联的合作是暂时的,对抗是长久的。根据二战后的有关史实,指出英美与苏联对抗的原因。(1分)
(2012湖南岳阳)
32、反对战争,共建和谐世界是人类的共同心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4年欧洲„„陷入一场令人备受折磨的致命战争。战争消耗掉欧洲大量的财富,夺去数以万计的欧洲年轻人的生命„„
---------(美)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昨天,1941年12月7日„„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部队突然和蓄谋的进攻。„„我要求国会宣布:合众国和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罗斯福在美国国会上的演讲
材料三:当今世界,美国多次发动局部战争,特别是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以南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人为借口,发动了科索沃战争。--------岳麓书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令人备受折磨的致命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依据材料一指出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巨大灾难?(3分)
(2)材料二中“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的进攻”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有何重大影响?(4分)
(3)依据材料三,你认为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请你就维护世界和平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3分)
(2012江苏泰州)51.在近现代史上,中美日三国的外交关系风云变幻,跌宕起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未获实利,随即将目光转向了东方,加快了同日本争夺远东和太平洋的步伐。在美国的发起下,1921—1922年间,美、英、法、日、意、中等九国在华盛顿举行国际会议。
(1)根据材料分析华盛顿会议上集中反映了哪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这次会议对中国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2分)
材料二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宣言。宣言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集合到了反法西斯的大旗之下„„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写出中美等国共同签署的宣言名称。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哪个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在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打击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哪个军事集团的彻底失败而告终?(3分)
材料三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材料四 右图为1972年2月6日的《时代周刊》封面,标题是: Nixon's China Odyssey。画面表现了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歌舞表演。
(3)材料三、四反映中美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中美关系的改变对中日关系有何直接影响?(2分)
材料五 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2012年1月16日在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纪念活动上致辞说,推动中美关系„„发展,既是双方的共同责任,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总之,这是一个中美相互激励的时代„„太平洋之大、世界之广,足以包容崛起的中国与美国。
——阮宗泽《习近平访美:深化共识,同舟共济》(4)综合上述材料,放眼未来,你设想中美日三国应构建一种怎样的外交关系?
(2012贵州都匀)4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进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但明治维新后不久,19世纪末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20世纪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
摘编自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1956——1978年,日本经济年拉长率达11.6%,增长速度相当于美国的2.7倍,联邦德国的2.3倍。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岳麓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 料一中日本的“第一个老师”是谁?“19世纪末,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指的是哪一次战争?“20世纪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又是指的哪一次战争?(3分)⑵ 于材料一中提到的两场战争的结果,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1分)
⑶材料二中提到的日本“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从日本发展经济的经济中有哪些值得我国借鉴?(2分)
(2012黑龙江鸡西)54.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20世纪至今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三次大的改变。
探究一:一战结束后,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两次会议的召开确定了战后国际“新秩 序”;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了“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 策并由此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1)这个“新秩序”是指什么格局?(1分)
(2)二战后形成了什么世界格局?(1分)
(3)写出上文所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3分)
探究二:近年来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各国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1)这表明当今世界格局正朝着什么趋势发展?(1分)
(2)随着政治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也呈现全球化特点。谈谈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1分)
(2012·山东莱芜)29.(12分)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其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被打破。20世纪世界格局出现过三次大变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较量中的两大军事集团
(1)请写出材料一中军事集团的名称。两大军事集团的较量最终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这一格局是怎样被打破的?(4分)
材料二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全部的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而到了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2)材料二中26国的联合宣言对二战的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文中“刚刚开始的战争”是指什么?它导致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3分)材料三(见右图)(3)二战后的世界格局被打破的标志是什么?请指出右图“不平衡的跷跷板”反映了当今世界出现了什么样的政治格局?(3分)
(4)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你认为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中国应怎样做才能占据有利地位?(2分)
(2012山东淄博)19.(11分)苏联的迅速崛起是20世纪引人注目的大事,作为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它的经验和教训,都成为人类发展发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1917年11月7日晚9点45分,伴随者“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权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材料二 1921年,面对外部世界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压力,国内的粮食危机和政治叛乱,苏维埃政权采用新的政策来应对复杂局面。材料三 漫画
与美国总统肯尼迪较量
(1)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带来了哪些影响?(3分)
(2)材料二中1921年苏俄采用“新的政策”是。这一政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分)
(3)材料三中“与美国总统肯尼迪较量”的苏联领导人是。请写出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和结束的标志。(3分)
(4)从苏联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你得到哪些启示?(2分)
材料一 斯大林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1)材料一中所说的“战后和平制度”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这个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名称是什么?(1分)为确立这一“战后和平制度”,帝国主义列强召开了哪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2分)这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签署的哪两个条约对中国造成了严重危害?(2分)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社会主义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两极格局,主要是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哪次国际会议确立的?(1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哪两大国际组织的建立?(2分)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苏对峙和争霸的两极格局崩溃,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以后的世界出现了两大突出变化,这种突出变化在世界经济方面、世界格局(国际关系结构)方面突出地表现为两大趋势,这两大趋势是什么?(2分)
(2012·吉林)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经济角度看,它使人类社会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有所改善。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进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人们在原子能的利用、空间技术、生物工程等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大发展,这一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材料三 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各国在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同时,也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1)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发生于哪国?写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发明者各一位。(3分)
(2)材料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什么?联系三次科技革命,写出一个科技“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的事例。(2分)
(3)材料三反映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2分)
(2012·吉林)19.美国崛起之路,引发世人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危机与抉择】
(1)面对殖民压迫、制度冲突和经济危机,美国进行抉择的相关事件分别是什么?
【科技与发展】
(2)美国的崛起与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写出其中两项科技成果。(2分)
【机遇与挑战】
(3)借助两次世界大战的机遇,美国成为世界霸主。二战后,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美国采取的政策是什么?(1分)
【思考与启示】
(4)美国的发展历程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是什么?(1分)
29.(2015莱芜)(13分)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改变社会,科技改变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材料一中的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什么时代?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东方”的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从19世纪70年代起,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的情况下,中国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哪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什么?用史实说明“中国成为了它们掠夺的中心”。(4分)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图片,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哪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请列举中国在这次科技革命中取得的两项成果。
C.它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
D.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其核心 25.(2015云南)1969年,美国宇航局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时说:“对于一个人来说,这不过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巨大的一跃。”这“巨大的一跃”发生的背景是(D)A.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29.(2015莱芜)(13分)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改变社会,科技改变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材料一中的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什么时代?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东方”的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从19世纪70年代起,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的情况下,中国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哪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什么?用史实说明“中国成为了它们掠夺的中心”。(4分)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图片,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哪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请列举中国在这次科技革命中取得的两项成果。
29.(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70年前,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这是正义的胜利,是全世界热爱和平事业人民的胜利。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中国战场作为东方主战场,战争爆发时间最早,历时最长。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华民族为开创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
——2015年2月27日新华网
(1)材料一中的“反法西斯同盟”是在哪个城市举行会议建立的?(2分)当时与会各国签署的文件是什么?(2分)
(2)从时间方面看,中国战场具有什么特点?(2分)中国人民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又称什么战争?(1分)“中国战场”的胜利使被侵占了50年的哪一地区回到祖国的怀抱?(1分)
材料二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是一个人类社会共同回顾历史、汲取教训、展望未来的重要年份。正因为此,“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已被列入联大议程。„„应当注意的是,日本是亚洲的重要国家,近年来日本一些人对待历史的错误态度与立场严重拖累了亚洲的合作。
——2015年1月13日中国新闻网
(3)材料二认为,近年来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与立场已经产生了什么不良后果?(1分)联合国大会“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可以强化人们的哪些认识?(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