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魏书生的巧谋——对魏书生的换一种说法

时间:2019-05-14 10:1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评魏书生的巧谋——对魏书生的换一种说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评魏书生的巧谋——对魏书生的换一种说法》。

第一篇:评魏书生的巧谋——对魏书生的换一种说法

在语文教学领域,魏书生已经被看作是一个“奇人”。成千上万的人反复地听他的报告并不感到有多少厌倦,原因何在?我以为,多半是为了领略这位教学奇人的奇特风貌。魏书生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在我看来,在于“巧谋”。依魏书生的巧谋之才,似乎当语文教师是大才小用(尽管魏书生几十次申请当教师,对教育工作特别的钟爱)。当官,他一定能当一个足智多谋的官场弄潮手;经商,他也一定能成为一位商场上的“大腕”;几乎干任何一件事,他都能出色地干好,并且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凭他的足智多谋,当教师,当然能驾轻就熟了。有很多人听魏书生的报告,读魏书生的文章,总想立竿见影地学一学,其实这是十分困难的事。巧谋这个东西不是说学就能学到的;像《孙子兵法》这部巧谋之书,即使烂熟于心,也难在战场上直接搬用,以求稳操胜券。魏书生的教学巧谋也是如此,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里边有许多的颖悟和玄机。对于魏书生,我以为应从教学之外去认识他。在一次报告会上,我亲耳听他说了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教学是雕虫小技。”乍一听,视教学为“小技”,无疑是妄语。教学是学问,究尽其理,已非易事,你魏书生说是“小技”,岂不是妄语么?然而,如果撇开教学不谈,从他这个“人”入手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称“小技”并没有错。智慧之士,运斤成风;从巧谋的高度来俯视“教学”,当然是“小技”了。岂止是“教学”,任何事,在巧谋者眼中都有一道一般人看不到的制胜之光。魏书生说“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就是巧谋者的慧语。魏书生的巧谋是怎样形成和体现的呢?研究有关材料,我想可从两方面来看:其一,在人生隙缝中,他练就了“游刃有余”的本领。正是16岁的花季,正是用机警的眼光窥视人生舞台的时候,他被迫停学,下乡锻炼。对于一个少年来说,这无疑是十分沉重的打击;对于今天的魏书生来说,这自然又是一件好事(坏事能变成好事的“好事”),因为这种停学与下乡,把魏书生一下子推上了人生的风口浪尖上,使他不得不过早地思考这种变幻无定的人生状态。对于一个懵懂的少年,在这样的风口上,可能有三种走向:一是参加“革命”,当“小将”,当“英雄”;二是老实务农,陷入平庸;三是向思辨型文化人靠拢。到底走哪条路?应该说魏书生当时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他毕竟是一个不谙世故的少年。我们完全可以假设一下:如果当时有一位强硬的领导者“引导”他去参加“革命”,我想,魏书生未必会拒绝,倘如此,魏书生也许就成了“张铁生”了。幸运的是,魏书生遭到的第一次“*迫”是去当“民办教师”,当时,他并未感到幸运,他说“刚听到让我去教书的时候,我并不愿去”,“尽管不愿去,但我又不敢不‘把一生交给党安排’,便服从命令去教书。”尽管是遭到“*迫”去当“民办教师”,但从今天的魏书生的人生历程上看,这件事无疑是魏书生人生之路发生巨大移位和转折的十分幸运的“起点”。魏书生对这次转折是十分看重的,他说:“教书之后,才发现学生们心灵世界的广阔”,“生活在他们之中,我感受到精神的满足,灵魂的安宁。”平心而论,这种人生初感,在当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我佩服魏书生,就特别佩服他在一个少年的时候就能具有对人生状态的特别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他后来的繁杂工作与生活中逐渐形成一条日夜流淌的河流,时时激荡起令人遐思的水花。得到了一份“初感”之后并未一帆风顺,他又遭到了两次打击,一次是辽宁省历史博物馆招工,他差一点去了,没想到被人挤兑了。二次是由于自学,对孔子说了话,遭到批判。这两次打击,对于缺乏生活思辨色彩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对于魏书生来说,则是两道人生思辨的“辨题”。打击,对于敏思者从来就是思考的催化剂。果然如此,当魏书生遭受打击之后重返教坛,终于产生了回到家园,如愿以偿之感。无疑,这种感觉是前期“初感”的再度升华。几番风雨,几回波折,终于使魏书生“铁了心”,坚定不移地献身教育。人生感觉升华的意义还不在此,主要是锻造了魏书生具有了一双洞察世事、辨析人生的机智的眼睛。后来,当他“初试教改”的时候,面对“反对者”的“慷慨激昂”,他能做到心平如水,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人生巧谋者的最佳选择。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充满巧谋气味的国土上,初试锋芒时的最宝贵的也是最让一般人奈何不得的法宝,不是学术上的立足、思想上的申辩、行为上的自护,而是平心静气,埋下头来,等待提携者的“声援”。前者,是一种坚守学理的耿直脾气的外露,后者则是一种应对人生的委婉艺术的才能。魏书生选择了后者,不能不说是一种人生巧谋的体现。当他的名声因他的“自我沉静”而越发显扬的时候,也就是当他继续前进、深化教学改革的时候,他的巧谋再一次闪光,这就是毫不迟疑地制定了两种“深化改革”的策略,一是改革教学,一是“深化对自我的改革”。这改革“自我”的谋划又使他加快了成功的速度。他特别强调他所善于处理的“关系”:①和社会的关系。他对社会采取了十分宽容的态度,没有让社会形态的撩人心腑的因素成为自己思想意识上的包袱。一句话,他与社会开始自觉地保持一段距离。②和工作的关系。当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因改革大潮的涌动,不断怀疑自己的工作,大有委屈感慨之时,魏书生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对策,这就是他说的“工作高不能成时低也能就”。③和他人的关系。他主张“千方百计和老师们、学生们、领导们建立互助的关系”。在社会上出现张扬个性、突出自我的思潮与行为时,魏书生强调“以和为贵”,采取融洽的对策,无疑为自己减少了很多麻烦。④和自我的关系。他对自己采取了鼓励的办法,即“不断施加有所作为的指令给自己的潜意识”。从这点上看,他是很注意突出自我的,然而他的这个“突出法”很巧,巧就巧在他不像一般人那样过早地向外人张扬,而是自己让自己在心灵的原野上站立起来,形成只供自我欣赏的一道风景。综观这“四种关系”,我不得不佩服作为中国人的魏书生了。他的“中国特色”的人生设计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实惠。他的儒家道统中的为人处世的精华变成了自己的行为指针和思想血肉,因此,他最容易被大部分受到儒教浸染的人们所接受。现在的魏书生仍然坚守他这个制胜法宝,他把他的主要精力仍然用在应对人生、应对大众目光上。他是一个精通“人学”的人。他的“精通”是应有的巧谋而不是一种狡猾。他的高明处还表现在:他把应对社会、应对人生的巧谋施用于应对教学对象——学生身上了,因此他早已成为一个善于驾驭学生、巧于管理学生的人,这也是他的语文教学的制胜之道。在中国,要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关注人际关系,要敏于研究“人学”,要善于采用一系列办法让大众从较远的地方欣赏自己,久而久之,使大众在不经意中把自己搬到他们的心坎上扎根。应该说,这是一条制胜之道。当代初为人师者是否应从这里得到启示,我想该是不言而喻的。其二,对于语文教学本身,魏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采取了出奇制胜的策略。一般常人教语文或研究语文教学往往从“同处”着眼,从如何趋同方面着手,未教或未研究之前,总习惯于先定下一个方针、一个框来,然后按力索骥,依样画葫芦。这样的教学与研究,一般不会产生多大的“轰动效应”。魏书生不同。他和常人一下子拉开了较大的距离。他常常让别人对他产生一种扑朔迷离、时隐时显之感。他的教学总是从“异”处着眼,从“立异”上着手。比如以下策略和做法:(1)一般人都是一课一课地教,而魏书生是“一学期的教材”“只有30多节课就讲完了”。(2)一般人都是对学生的作业精批细改,至多只不过是研究如何改法,比如是少作多改还是多作少改等,从来就没有想到“不改”。而魏书生则是“1979年以来,我没批改过一本作业,没批改过一本作文”。(3)一般人都是注重于对学生的学习考评与测试的。依常理,测试是十分必要的;不单是应试,即使是抓素质,也无法离开或摒弃考试。“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已成共同认识。而魏书生居然“反其道而行之”,他说:“除统考外,我没有搞过测验、考试。”(4)一般人都是遵循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课时的,教师不上课堂,怎么说都不对,这是普遍认识。而魏书生居然不管这一套,他彻底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了。他说过:“十年来,每年还是要有四个月以上时间外出开会。”除节假日不算,这四个月多少还要占去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对于一般教师来说,这简直不可思议。(5)一般人教课都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而魏书生也是一反常理,让学生“自学整册教材”。效果是怎样的呢?居然是新学期一开学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期末考试”。照常规来看,这实在让人感到太越轨了。还有很多奇特现象,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了。现在要研究的是,这种奇特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之所以如此的根源又在哪里?从影响说,目前人们对魏书生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以之为“怪”,魏书生是“鬼才”,他的语文教学是“怪味豆”,有很多破绽和漏洞,不值得普遍学习。一是以之为“神”,魏书生有“神功”,语文教学有“神效”,想学而难以学到。不管是贬也好,褒也罢,有一条是值得肯定的,即魏书生这个人和他的语文教学都离我们比较远。他是纵向地走到了21世纪了呢?还是横向地误入歧途走进了“异国他乡”?我想,我们目前还不便于下结论。魏书生毕竟是一个锐意进取的改革者,他的改革是成功还是失败,目前似乎对于我们的意义还不算大,大的则是在我们的常规天地中,他刮起了一股“反常规之风”,至少使我们看到了“别样的人们”在走“异路”到“陌生的地方去”。这是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在目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魏书生的探索至少要比那些没有什么探索就匆忙自诩为教育家的“跨世纪的人儿”来说要高明得多。因此我主张,今天提出学习魏书生,就要学习他的锐意进取,敢于创新,善于标新立异的精神,而不要去学习他的一招一式,更不能因了他的招式的神鬼而全盘否定这样一个少见的奇才。在中国,奇才,鬼才,实在是太少了。再从根源上探究。魏书生语文教学之“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的“人”“奇”。没有这样的“奇人”,就没有这样的“奇教”。我一直以为,魏书生所以能像上述那样施展奇术,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学,根本原因在于,魏书生把他的学生看作是一代“小魏书生”。魏书生不同常人之处是同时有两个魏书生在。一个是凡身肉体魏书生,一个是意念魏书生。意念魏书生始终依附在凡身魏书生身上并时刻指挥着活生生的魏书生的一举一动,一思一想。魏书生初三时就停学了,他的语文能力是如何提高的呢?他从未说过有什么名师从旁指路,事实是有一个意念魏书生在指使凡身魏书生行动。凡身魏书生的成功就得力于意念魏书生的指导。现在,魏书生是教师了,他要把自己彻底变成意念魏书生,用自己成才的经验来指导新一代“小魏书生们”的学习。他的学习语文的多种“系统”和规则活动实际上就是他个人从前学习语文的切实经验,他把自己的自学之路变成了眼下的教学之道。所以我坚持认为,“奇教”完全由“奇人”而来。从研究魏书生上说,我们实在有必要研究他的这种变“自学”为“教人”的巧谋的。

第二篇:浅谈魏书生对我的影响

浅谈魏书生对我的影响

在课堂上了解到很多关于魏书生老师的事迹与思想观念,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接触到魏老师的教育思想。本科时学习的师范专业,但却对教师这个职业不是很感兴趣,直到第一次看到魏老师的视频,对自己的影响还是挺大的。当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老师是可以成就学生的一生的。切身感觉到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的,内心涌动出想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冲动。

课堂上我印象最深的是讲到魏老师文革时被批斗,白天被批斗晚上回去了就锻炼身体,被发现后就对人说,晚上锻炼身体是为了白天更好的接受批斗。当时魏老师也就二十来岁,心性却能如此沉稳与成熟,我觉得这就注定了他以后的成功。在工厂的时候魏老师向各级领导提出当教师申请达150次,其执著和痴情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六载夙愿今始尝,初闻涕泪满衣裳„„我以我心付童心,笑看花苑还朝阳。”只有热爱一个职业,才能把它视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也才能在这片天地有所作为。其实是羡慕魏老师的,羡慕他对自己的人生有目标,有方向,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并且为之努力。对我,也许也是对和我一样的同龄人来说,对未来迷茫可能是现在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不知道热爱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日子过的得过且过。网上有人开玩笑说,小时候总在思考长大了上清华还是上北大,后来发现自己想多了。我想,这也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吧。小时候总志存高远,梦想长大后要成为什么什么样的人,干什么什么了不起的事,但现实总把我们从幻想中拉回来。终究还是要生存,要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但我总觉得这与理想并不违背,我还没有走出校园,没有亲历社会,希望以后真的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用心去干好自己想要做的事,而不是碌碌无为的混日子。望,不忘初心。

魏老师告诉我们享受生活的四字秘诀,叫做“松、静、匀、乐”。“松”即身体松,让自己感受自己的身体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感觉到自己是世界上最轻松的人之一。“静”即心灵静,守住心灵的宁静是现代社会必备的本领。有效信息请进来,无效信息一边去。人生最累的是自己跟自己作战,消耗了大量的生存成本。“匀”即呼吸均匀,对人的生存来说,排在第一位的是呼吸。对学生进行平常心的教育,守住平常心才能成为快乐的人,就能天天快乐。珍惜一呼一吸的时候,满怀感恩之心对待每一天的时候,你就会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乐”即情绪乐,坚守自己内心深处快乐的阵地;不嗔、不怨、不怒、不恨;把上课时的成功快乐守住。魏老师说,每天走进校园,松静匀乐;师生问好,松静匀乐;看书备课,松静匀乐;组织教学,松静匀乐;一天工作,松静匀乐;下班回家,松静匀乐;面对压力,松静匀乐地承担;面对纠纷,松静匀乐地处理;面对磨难,松静匀乐地承受;面对打击,松静匀乐地应对。把世间的兴衰荣辱、恩怨得失、上下进退、起伏顺逆都变成训练自己松静匀乐的资源,变成增强注意力的阶梯,这样就能一滴一滴地降低生存成本,一点一点地提高生活质量。让我们在“松、静、匀、乐”中享受工作的快乐,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松、静、匀、乐”四个字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着实不易,没有时间的积累,人生的阅历,是无法轻易做到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浮躁,物质的社会,要面对很多的诱惑,很多的选择,真正能做到内心平静的人很少。需要有大智慧的人,而真的能做到的,那生活对他来说就是享受。我们应该着眼与身边的小事,从中获取快乐安稳。每天早上睁开眼睛,阳光正好,感到快乐。上学路上,花正开好,感到快乐。陌生人的一个微笑,感到快乐。和闺蜜煲电话粥,感到快乐。以前看到一句话,墙倒了,你不去扶,那么不推,也是一种善良。我觉得善良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用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去看世界,才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

而对教师这个职业来说,自身的素养提高了才能更好的去教育他们。本科时,学校的校训是为人师表,敬业奉献。教书首先要为人。魏老师的人生态度影响其行为,直接决定着其人生道路,让他能笑对人生,笑对困难,这种态度更多地体现在人的具体处事行为之中。延伸至教育过程来说,教师的行为来自于其态度,直接影响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对学生授课的信度,对教学质量的效果。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是一位乐观豁达的人、积极向上阳光之人。如果终日怨天尤人、悲观厌世,甚至不遵守师德,不求上进,不爱本职,其态度自然不会积极主动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更不用说“传道、授业、解惑”,其教育育人的职责自然难于胜任。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教师就不能有违法乱纪的行为;教育学生积极向上,教师就不能消极怠工;教育学生要有公平公正的思想,教师就要善待每一个学生;教育学生艰苦奋斗,教师就必须做到吃苦耐劳,做好学生的带头人。

我们向魏老师学习的不只是他在教学方面的经验与方法,更多的是他做人的态度和对自身事业的热爱。何种职业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热爱,并且愿意为其努力。生命太过短暂,我们本不该迷茫。人生种种选择,无非是换条路走。

第三篇:对魏书生教学法的学习心得

对魏书生教学法的学习心得

我马上就要步入教师这个行业,我总觉得,做教师而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吃了大亏。魏书生也这么说过。的确,魏书生教了18年的书,当了17年的班主任。就在他任盘锦市实验中学校长兼书记期间,还兼任一至两个班的班主任,足见其对班主任这一工作的青睐。由此可见,“爱这一行”是当好班主任的前提。魏书记曾经说过,“当好班主任,乃雕虫小技。”乍一听,这话无疑是妄语。然而,智慧之士,运景成风,又有谁可以怀疑他那高超的班务工作技艺呢?这里对魏书生的教学法,谈谈几点我的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一、了解与研究学生

“种庄稼,首先要知道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的特点,才能适时适地施肥浇水;治病要了解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才能对症下药;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方能选择确定教育的方法、措施。”“教师治的是心病。而要治好心病,第一步当然是认识心,知道心,即育人先知人。”了解学生,方能分析学生,教好学生,方能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加以疏导,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位、有的放矢的教育。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有:观察、谈话、书面材料、调查访问。魏书生常用的方法是谈话,这种谈话决不在办公室进行,而是在放学路上和特定的时间与学生一起的时候进行。因为,离开了课堂、学校的环境,师生面对着一个广阔的社会,能够摆脱固有角色的束缚,谈话更自由些,离社会实际总是更近些,也更能贴近学生的心。谁能说,“谈话”不是了解学生最科学有效的方法呢?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总结他自己的教育经验,提出了“在集体中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平行影响的教育学说。魏书生是深得这一学说精髓的。

1、用“格言警句”引路。“阳光、火光、电光,能照亮江河山川,能照亮道路,能照亮物质世界;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魏书生始终坚持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抄一句格言。“尊人者,人尊之”、“隐其恶,扬其善”、“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一万次口号抵不上一次行动”、“聪明的人改变自己,糊涂的人埋怨别人”„„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有了这些格言明灯的照耀,一定要比昨天更明亮。魏书生是一位极具鼓动力的人,他自己联系实际,提出的口号:“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多琢磨事,少琢磨人”、“伟人们忙着干实事,可怜虫忙着骂别人”等等,也将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生沿着他指引的人生之路前进。

2、用“道德长跑”明理。魏书生管写日记叫做“道德长跑”。因为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地坚持长路的人,都变得身体健康,强壮有力。而写日记,倘长年坚持不懈,就能使人心灵健康、强壮、开阔。绝大部分心理正常的人,写日记时都说心里话,说真话,这便起到了教人求真的作用;绝大部分人写日记时一般都劝自己上进向善,劝自己助人改过,绝大部分人都在日记里针砭丑恶,赞扬美善,歌颂心灵美的人,歌颂美好的事物,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有了日记指导,才使学生人生的航船不只在个人的小河上打转,而把它导向了广阔的人生,导向了社会,导向了世界,才使它真正起到道德长跑的作用。我想,写日记,进行道德长跑,实在是值得推而广之的。

3、用《班级日报》促进。学生手抄的《班级日报》每天有“班级新闻”、“班级怪杰”、“我们的未来”、“前任班长评价”、“文章病院”、“警钟专栏”、“征求意见”等栏目,它不同于许多严肃的国家大报,它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色彩斑斓,读起来赏心阅目,因这搜集报道的内容来自学生身边,平添了不少班集体生活的乐趣。那每月装订成册的合订本,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将全班同学的心维系在一处,为班级管理起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他的《班级日报》,魏书生毫不谦虚地到处宣传,到处劝人家办。谁办谁受益的事件是无须宣传的,我们大家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4、用“班规班法”制约。魏书生教书十几年来,一直坚持“以法治班”,全班同学根据本班实际制订了一系列的班规班法,然后在监督检查系统的保证下,说了算,订了干,一不做,二不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魏书生的班规班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空间为序的,有常务班长职责,值周班长职责,值日班长职责,科代表职责,备品承包责任制等。制定的原则是: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另一类是以时间为序的,有一日常规,一周常规,每月常规,学期常规,学年常规。制定的原则是: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魏书生的监督检查系统很是严密,自检之外,有互检、班干检查、班集体检查、教师抽查、同时还有相应的处理措施,十分有序,十分规范。在如此制约手段的作用下,学生怎能不养成严谨的学习、生活习惯?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要面向集体又不能忽视个别教育工作,魏书生做个别教育工作的点子是极多的,大有随手拈来之意。学生犯了错误,处理的方法就有写说明书、写心理病历、唱歌、做好事等多种。每周进行的选举,产生“闲话能手”、“逃避劳动能手”、“心胸狭窄能手”、“最关心班级的人”、“做好事最多的人”、“本周进步最大的人”等等,这样既选先进也选后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效果明显。而个别教育工作中,魏书生最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吕叔湘老先生说:“魏书生想的是全体学生,要把所有的学生教好才甘心,有一个学生没有教好心里也不安。”为了转化后进生,魏书生一直要求全校专任教师和兼课的校长主任们,都要和一位学习困难的后进学生交朋友,建立“互助组”。他跟老师们讲:“咱们不要埋怨学生难教,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就像医生埋怨患者难治一样。医生埋怨患者得的病太重,就不给治了,那他的医疗水平不会高。医生的医疗水平是在治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提高的。教师的教育水平也是在把难教的学生教好的过程中提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后进学生帮助了咱们,帮咱提高了教育水平。当然,咱们也帮助后进学生提高了自我教育的能力,所以咱们这个组织叫‘互助组’”。多么朴实的言词,多么深刻的内蕴啊!这不是我们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的最好指南么!

四、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多方面教育影响的结果。如果影响不一致,教育的作用就会互相抵消。社会是复杂的,按理说社会主义好,但是党内的不正之风,坏人偷抢拐骗,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使学生纯洁的心灵蒙上了阴影。如何处理这一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的矛盾呢?魏书生遵循正面引导的原则,组织学生进行“心灵的摄像机对准啥”的讨论,从而使学生懂得:生活中的阴暗面,我们没有能力抑制消灭时,还是看为好,何必让那些苍蝇臭虫一样的人弄得自己恶心呢?不如将心灵的摄像机对准真善美,摄下一组组感人的镜头,使它变成自己上进的力量。多么精辟的见解,多么睿智的思想啊!这哲人的思辨真是使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茅塞顿开,豁然开通。

第四篇:对魏书生教育管理理念的评析

对魏书生教育管理理念的评析

魏书生教育教学管理思想以其智慧性和体系化在中国的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特别是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他的著作成为很多校长和班主任手头必备的管理宝典。

一、班级管理模式

研究者认为魏书生管理思想的根源是“人本”思想和“法制”观念,但是魏书生的人本思想以及他的民主、科学管理与现代管理科学中的理念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对魏书生管理思想有必要从教育的(精神)层面和管理的(操作)层面加以认识。精神内涵是管理手段和途径的核心,操作模式又是管理的外在形式,健康的精神内涵必须由科学的操作模式来实现,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从教育方面看,魏书生凭借他的人格魅力进行班级管理,根源于他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体现在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相互信任理解的师生关系。他摒弃了以往班级管理中只注重管理、纪律等硬性要求,忽略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僵化的管理习惯。

从管理层面看,魏书生通过多年的摸索,形成了一套精密完整、自成一体的管理模式。从建立计划开始,即从时间、空间、偶发事件三个方面制订一系列计划、规矩、制度、程序,还建立了检查监督系统,包括自检、互检、班干部检查——班干部按照各自的责任制进行检查、班集体检查、班主任抽检和总结反馈系统。魏书生班级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最大特色是可操作性强,它是在依据学校、班级的具体情况,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制订的,在形式上做到精确、具体。克服了我国当前普通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和以结构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模式的弊端,把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作为班级管理的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保持了一致,是我国普通教育中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班级管理模式。

二、与夏山学校的比较

夏山学校创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英国,它以主张学生自由发展而闻名于世。夏山学校实践自由教育理想,创办人尼尔是英国的一位激进的自由主义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魏书生的管理理念和实践在某些方面与夏山学校有着共同之处。在与夏山学校的对比之中,我们更能深入和全面地认识魏书生管理思想的价值所在,以及不足之处。

1、管理的高度自治。尼尔认为,一个学校没有自治,就不能算是一所进步的学校,只是妥协的学校。只有当孩子能完全自由地管理他们的集体生活,他们才有真正的自由。夏山学校中,所有的规则是大家一起订定的,周末的“自治会”就是一种制订规范的公共场所,由学生轮流担任主席,教职员与每位学生,不论其年龄大小,都是一人一票,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学校的大小事,都按会中讨论出的规则或决定来学习或活动。魏书生的班级管理也是依靠严密而完整的制度运行,这些大大小小的制度也是由学生参与制订,征得多数学生的赞同,并能根据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

2、免于惩罚的教育。尼尔认为“恨生恨”,处罚永远是一种恨的行为,处罚和恨永远是恶性循环。尼尔认为自由儿童不需要任何体罚,因为他们不需要很坏的行为。免于惩罚并不等于无视学生的错误。夏山学校也有惩罚,有自动罚款、罚不准看电影等。魏书生对待犯错误学生的处置与夏山学校比较相似。他根据所犯错误的大小,制订了写说明书、写心理病例、唱歌、做好事等办法,帮助学生认识错误。这些对犯错误学生的处罚都是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没有过于严厉,很人性化。

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和教育环境的迥异,魏书生的管理与夏山学校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3、效率的而非自由的管理目标。魏书生的管理制度具有高度的严密性和效率性,“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的管理目标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使得魏书生的班级有一些军事化的特征,几乎所有的任务都是高效率完成,使学生养成了雷厉风行的作风。夏山学校主张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给孩子绝对的自由。为了能让儿童健康地长大成人,夏山学校放弃了所有的管训、约束和一切道德训练和宗教教育,真正实现了“学校应适应儿童,而非儿童适应学校”的诺言。虽然学校里设置了课程,但只是为教师准备的,学生可以选择上课,也可以选择不上课,更不用为考试而担心。因为尼尔相信“幸福也可以定义为一种最少受压抑的状态”,只要儿童有充分的自由,他们就能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品格。学生参与制订规则是让他们行使自由时不影响他人的自由,是要让儿童在追求自由、实现自由的过程中担负起人生的责任、义务。而魏书生的班级管理中,一旦规则制订,只有选择“做、遵守”的权利,没有选择“不做、自由”的权利。

4、集体的而非个性的管理模式。魏书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个人要服从集体利益,学生很多时候犯错误都是因为给集体“抹黑”,就要写说明。而夏山学校,个人的自由占有重要的地位,追求个性化的发展,只要不影响他人,学生可以“为所欲为”。上课是自由的,学生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只要喜欢,学生可以连续几年不上课,干自己的事情。夏山学校更多的是依靠整体的健康文化对个体发展产生正面的影响。对比之下魏书生更强调学生的服从,重规训而轻教化。集体共同的发展方向也代表了个人的发展方向。

5、成才的而非成“人”的发展标准。魏书生特别重视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他非常自豪自己的学生能考进好的中学、大学,自己外出讲座、开会,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落下。他的教育管理最终是使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有所进步。而夏山学校主张让学生成为他自己。在学校里,并不是只有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事,尼尔认为游戏在学生的生活中更重要,不能剥夺他们玩耍的权利。尼尔曾说,他宁愿培养出一个快乐的清道夫,也不愿培养一个神经不正常的学者。夏山学校注重培养健康自由的孩子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成功的人。这样看,魏书生的教育管理思想有一定的偏狭,当然这是我们整体的教育制度和文化环境决定的,魏书生也不能超越。

三、理性对待魏书生的管理思想

魏书生的班级管理理论非常适合中国的普通教育的现实,但在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必须理性对待。

魏书生的班级管理理论过于严密严整,他所制订的班规几乎没有任何漏洞,几乎考虑到所有的细节。详细到足以控制学生学校生活的任何方面。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做好每天的事情,往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多元化,在追求管理效率的过程中,忽视了青少年成长中思想活跃、个性张扬、敢于创新的特点,一种标准军事化的管理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自主、活泼、主动的发展。有学者甚至认为,魏书生班级管理的秘诀并不是什么“民主”与“科学”,核心其实是两条:一是思想控制,即通过每天的“发人深省、激人奋进”的格言作为“道德长跑”的日记(其中还强调要写分析自我、战胜自我等内容)、表扬先进批评落后的“班级日报”等,从而使学生的脑子里装满的都是一种声音,达到对学生思想的内在控制;二是相互监督,表面上他把权力给了学生,但实际上学生的监督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延续了他的权力,并把这种权力渗透给每一个人,使每个人成为被监督者的同时,又是监督者,从而达到控制学生外在行为的目的。

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完全摒弃魏书生的教育管理思想,但必须清醒认识到,魏书生只是我们教育改革过程中一个阶段的成功教育管理理念,并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教育管理技术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束缚了我们的创新,只有在不断的扬弃中寻找新的出路,才是我们教育的出路。

第五篇:对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感想

对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感想

“自强、育人、教书”,是魏书生教育思想的“金字塔”。人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在体育比赛中经常听到一句话:我们不是被对手打败了,而是被自己打垮了。因此,构筑自己的精神堡垒,对每个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教育者来讲更是如此,而这个“构筑”的过程我想就是魏书生讲到的自强。“把教书放在第三位,把育人放在第二位,把自强放在第一位”,一直是魏书生多年以来所提倡的。如果把它竖立起来,便成了一座“金字塔”。塔基是“自强”,塔身是“育人”,顶端是“教书”,每一层次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建造塔基的过程也就是自强的过程,其底面积愈大,稳度就愈高。育人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离开育人去构筑金字塔的顶端,是不可能的。也正是因为平时我们缺少了这个稳固的“自强”基础,支建造了上面的两级,结果才不理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陈会昌教授在他的“尊重平等教育新的德育观”中曾经提到一个观点:“我们过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化教育的时候,起点或开端往往是不恰当的,从儿童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化次序上来说,应该说是一个从自我向他人、从低向高的演进的过程”,即德育的“自我----他人”途径。这一观点,从受教育者自身出发,让学生首先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尊严、有自身存在价值、又有社会责任的人,同时,和他在一起生活的每一个人也都是这样的人,无疑是有道理的。假如我们再进一步探析,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放在一起考虑,那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又是什么呢?我想塑造“健康的教师”是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教师自身找到了自己的支点后,心理才能建议一个平衡,才能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学生沟通,因此,从广义上说,这一“起点”还应该前移。选择教育者的自强,更为合适些。

境界与享受,是魏书生的“自强”快乐观。境界是“事物所到达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享受往往是对人自身而言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对事物的追求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和状态,那他从精神上就会得到一种满足,对自己来讲就是一种享受,否则,便是一种痛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有着特有的魅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佳句,绝不是简单地抒情,而是因为他们经过陶冶,升华到了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在泰山,有一位根雕老人。当问及他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时,他的回答是:“有活干,有饭吃”,就这么简单,这也是一种境界。南宗六祖慧能和北宗六祖神秀在五祖面前有一段偈语,北宗六祖说“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南宗六祖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南宗六祖悟到了佛的真谛,达到了一种境界,是一种享受。“误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仕途生活对陶渊明是一种痛苦,而弃官归隐的田园生活倒成了一种享受。从事艺术更是如此,只有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陶醉于管弦之间,享受于笔墨之趣,从中获得艺术带给人的快乐与享受。有一位书法家曾说过:“用刀割开我的血管,流出的并不是鲜血,而是墨”,可以想象他对书法的追求到了何种境界。“名画要如诗句读,古琴化作水声听”,这是启功先生的境界,“学习是享受,工作是享受,尽责是享受,做人也是享受”,魏书生把生活当成了艺术,从生活中得到了艺术的乐趣,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支点,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也就享受到了生存的快乐与幸福。

3、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是“自强”的关键。人是地球上最复杂的、最奇妙的生命体。人人都在生活,但享受生活,也绝非一件易事。人人都想自强,可真正做到自强也不是容易的。魏书生提到如果要想自强,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好和本职工作的关系;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这里边包涵两层意思,其一,“适者生存”的观点。魏书生强调“人总以理想主义的态度鼓励自己去学习、去奋斗、去钻研、去思考、去工作,但不能用理想主义的标准要求社会”,“一是不神话任何人,二是不瞧不起任何人,三是与他人建立互助的关系”。其二,“超越自我”的观点。有人认为,魏书生的观点就是知足常乐,其实并不是这样。在他的理念中具有强烈的进取意识,他所讲到的快乐是建立在奋斗之上的,知足常乐并不乐,在奋斗中寻求生活的乐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他谈到:“道德是解放自我,其次是珍爱自我,第三是超越自我,这包括观念的超越、能力的超越、情感的超越、行为习惯的超越”,这一点与近代公民人文主义所探讨的积极活跃生活是相吻合的。

二、创新:魏书生教育思想不竭的动力

人的价值在于他的创造性,教育教学工作更是如此。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创造”这一词使用频率愈来愈高,翻阅相关文献资料时就会发现,这应该说是件好事。可是回过头来看看,又会发现一个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成果并不多,“轻描淡写,换汤不换药”者居多。魏书生的一些做法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

1、深入研究是创新的本质。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的关键在于对客观事物研究的深度。“创新不是遍地挖坑,而是往深处钻井”,“拿起眼前可为的平平常常的事业,自已瞧得起自己,全身心的钻进去,看到里面的无限广阔,发现他深层次的规律,越干越高兴,越快乐”。这是魏书生的主张,可以说通俗之中蕴含着很深的哲理。

首先,科学教育需要创新。科学是为了求真,解决的是客观世界及其归宿的问题,要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为什么”。大到伟大的科学家,小到平常人,都需要钻研,而后才能有创造性的突破。爱因斯坦曾写过一篇《悼念玛丽?居里》的文章,其中有两段话:“她之所以能够取得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元素的存在并把放射性元素分离出来,不仅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质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中国的科技水平同欧洲一些国家相差甚远,我想这种精神对我们就更为重要了。叶剑英元帅曾用五言诗激励后人,“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其次,人文教育更需要创新。人文教育不是人文学科知识简单的组合,而是以此为基础,揭示与塑造人文精神。由于人文精神体现人性的本质,带有内隐性,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因此,需要教育者去深入挖掘,确定人文目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找准切入点。譬如,学雷锋精神时代的新内涵。首先,雷锋是一个很自强的人,他深知现在的“甜”与过去的“苦”密不可分,因此,他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了自己的工作,并从中获得了快乐。其次,雷锋酷爱学习,有强烈的进取精神,享受到了快乐学习。因此,我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享受学习的快乐。这样的切入点,可能比出去做几件好事的效果要好。

2、广博的知识是创新的关键。创造性的思维是整体的思维。逻辑思维是这个整体思维的正确性的坚实基础,而形象思维则是这个整体思维的主要创作源泉。创造思维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更得益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魏书生先生的创新论,包含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人文社会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也在不断地启迪学习拓展知识面,进行研究性学习。如“谈学习是享受”这一命题作文,学生写了90多篇,涉及面之广之深,令人赞叹。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如果换个角度谈问题,可能会找到另一片天地。譬如,当语文教师讲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时,可以从光学角度用光的漫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凸现诗人对客观事物观察的仔细和严密性。学到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时,也可以动用流体力学原理去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自横”,这样学生理解得会更深。当理科教师讲到牛顿f=ma时会说,这个公式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概括是多么的简洁、协调、整齐和有序,超过任何语言。总之,教育创新需要深度和广度,更需要抛弃形式上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有所突破。

“守护心灵的净土”,构筑自己的精神城堡,用一颗平常的心,实实在在做自己的事情,你会享受到生活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这也许是我对魏书生思想的最深感悟。

下载评魏书生的巧谋——对魏书生的换一种说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评魏书生的巧谋——对魏书生的换一种说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我对魏书生班级管理的几点看法

    我对魏书生班级管理的几点看法 这次学习活动中观看了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视频,感受颇深。魏老师的管理风格民主、人性、科学,他对班级的管理游刃有余,也恰到好处,是我们青年教......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对老师提出了10条建议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对老师提出了10条建议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全国教育局长培训班上的发言他对老师提出了10条建议与大家共勉。 一、每堂课教案要公开。 二、至少有三类不同的......

    对魏书生语文教学管理模式的再思考[五篇范例]

    对“对魏书生语文教学管理模式的再思考”的思考 侯亚明 现转述原文如下(摘要):一、系统模式的专制化 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学管理系统有三: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和总结反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