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镇江沦陷记卷首语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八日,即阴历丁丑年冬月
(十一)初六日,日寇陷镇江两月余,留守无敌牌镇江工厂事已告一段落,因于次年戊寅正月初八日偕余妻逃亡江北。抵兴化后,即将沦陷期间目击身受耳闻各情形,写成此记。其有事情发生在余离镇之后者,则系由厂中人员把地方消息,用暗语通讯法随时向我报告。同时厂中常有人往来传消息。亦有将采访新闻或调查故事密写,藏置于衣裳夹里中,随身带去的。作记资料就绪,原稿本先寄重庆拟在彼处付印,但不果行,乃于一九三八年(二十七)年八月在兴化第一次印一千本,九月第二次印一千本,十一月第三次印两千本。除《镇江沦陷记》外,并将《大美晚报》所载美国莫龙纳著《南京屠城记》之译文附刊于后,以广宣传。
在《沦陷记》首页,印有如左字句:
“此小册系由作者付印,并非书坊出版,敬谨送阅,不取代价,并贴邮票寄出。唯一愿望,在将个人经历,忠实报道于社会,以求增强抗战意识,激发敌忾同仇。诸君自己看过,请再转送别人,递次传观,以期普及,而广宣传。切弗随手抛弃,以惜抗战时之物力。区区微意,尚希垂鉴是幸。”
在末页印有如左字句:
“吾国春秋大义,有九世复仇之古训,又曰:‘为国复仇,虽百世可也。’”
“我们对于日本的深仇大恨,过去、现在,真数不尽。这次再不彻底雪耻争存,还想同他妥协么?抗战到底。胜不用说,即使战败,忠义正气,与天地长存,民族精神不死,将来仍会复国,如果中途屈服,弃战言和,甘心做亡国奴,志气消沉,虽生犹死,那就永无复国之望。子子孙孙,千秋万代,永远堕下了十八层阿鼻地狱,诸位试看这本小册子上所载,不过一地方一时间的痛史,亡国滋味,还不已够偿么!”
书印成后,怎样散发到群众手里呢?先是登报广告:《镇江沦陷记》出版了,招人索阅。继则刊印传单,按照邮政商务传单办法,分寄各地邮政局、所散发,号召人来索取所有传单及分致各地邮政局、所公函。书在兴化印成,旋本人迁寓樊川,瞒去真姓名,用“一桂轩”名称与索书群众联系,以避耳目。
及至四千本书已散完,拟继续添印间,樊川旋为来自高邮方面之敌寇所占据,本人又逃难至东台。当时用登报及散发传单号召人来索书,大体仅能以苏北为限。至上海等地,多托亲友代为分送,或直寄报馆学校。远地如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亦有寄去。寄书对象以报馆学校等公共机关为主。因寄书均挂号,曾接邮局通知,有寄成都金陵女子大学一册在汉口,又有姚家桥一册在镇江,均被敌人检查扣留。此外均能安全递到。因当敌人占领初期,邮政检查尚欠严密,寄件均挂号,内附回条,到达与否,可以从回条上考查出来。重要城市,索书纷多,只要是敌寇未到地方,传单即能发生效力。当时所收各处索书信函,堆积有尺把高,最远有来自云南广西者。
原平(原稿)寄到重庆,本拟即行翻印,但需先送审查。当时之审查机关为重庆市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属于市党部。该审查会意见,认为书中所载军队撤退时之秩序紊乱,及置伤兵于不顾等情形,不仅贻笑友邦,且于敌人以宣传机会,劝将上项记录删除,即可通过准印。怿伯则以为所记完全根据事实,时值抗战初期,军民备受苦难,宜可引为车鉴,力谋改革。而审查局之意见,不啻(chi)怙(hu)过饰非,讳疾忌医,怿伯殊不能接受。因是在渝之书,即未能印。余欲藉当时之事实,竭力宣传,激发人民抗战精神。个人见闻有限,敌寇暴行有千万倍于此者,余未能一一记之,斯则深有余憾耳。
一九四六(民国三十五)年三月怿伯识
第二篇:文明的沦陷
周朝取代商朝是中华文明的首次悲剧,即使春秋战国出现了文化的繁荣,那也绝对不能改变这一进程,自那以后,中国从商业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到了宋代,能够出产农产品的重要地区沦于辽金及边族之手,使得宋朝必须要在商业贸易上有所突破,因而宋朝忽然有了一个转变为一个商业国家的机会,但这个机会随着宋朝被元朝的取代而有所转折,但是元朝的世界化帝国思想,游牧民族以贸易为生的积淀,使得这种转折虽然一度趋向不利,但迅速就为南方的宋朝残留思想所同化,以至当马克波罗到达中国后,所看到繁荣昌盛的国家和城市,又是一个商业文明的景象了。
但是,明清对元朝的取代,才真正打折了我们文化的根,使得我们在体制内转化为商业文明的机会终于丧失。农民出身的领袖本质上带有农业文明抹不去的文化情节,这种情节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极端的保守、专制,农业文明的帝王和一个普通农民的思维方式没有本质的不同——占领一块地,并把其经营下去,获取该地的出产,不容许别人来侵犯自己的领地,这种旧式的思维模式人为的把自己限定在特定的框架里,指导着中国几千年的变迁——别人不来惹我,我便不去惹别人,就只经营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就行了。
于是,周朝的领袖才会首先喊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农民的最高理想是成为地主,让别人成为自己的雇农,周朝的领袖不过是把这个口号扩大化了,说自己是最大的地主,天下的民众都是为自己干活的雇农。而这些话,对于崇尚商业文明,充满自由精神的商朝人,是绝对说不出,有商一代,不会出任何一个领袖想要占领天下的土地,商朝对周边的征讨,除了保障边界安全,就是为了拓展周边贸易,商朝的思维方式始终是商人式的,甚至带有某种清教徒式的思维,这种思维和生活模式我们在今天的西方依然可以看到。而周朝取代商朝后,多彩的商朝宗教信仰灭亡了,取之的是对埋入土中的祖先的崇拜,自由的商业贸易形式没有了,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看商朝最盛时,地域都没有超过今日河南的地界,而周朝刚一建立,统治者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分封天下,把自己的亲戚、亲信封到各地去占领土地,这种小农式的思维方式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发展到了极致,而雄才大略的始皇帝仍然不脱其农民的本色,即使真的统一了六国,也忙不的的要去四海巡查,确定自己真正得到了这片土地,这和一个经常巡查自己土地,害怕有人偷瓜偷果的农民,有什么真正的差别呢。
到了宋朝,世俗社会终于又重新立根,丧失了产粮区的国家反而开始重视起发展贸易的财路来,这使得宋朝成为中国有始以来最富的朝代。元代虽然继承了宋朝这一思维,但是元代统治者对经济是束手无策的,他们缺乏宋朝的经济学者,于是元代的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相继破产,元代于是成了中国第一个在经济上破产的朝代。不幸的是,破灭元朝,建立新国的领袖,并非宋朝那些经济头脑发达之人,而在宋朝模式被人们自作主张的认为失败后,一个农民仿效着刘邦再次登上了中国权力的顶峰。
朱元璋确有不世之才,但那是指他具有军事和政治头脑,朱元璋本质上是个经济白痴,这才使得他采用和几千年祖先一样的农业方式来管理国家。四处派遣所谓的“牧”(地方行政长官)——在明朝叫布政使司的人物,替皇帝来管理地方百姓,进一步通过放羊的方式把农民限制在土地上。什么叫放羊的方式呢。朱元璋小的时候做过羊官,把羊拦在圈里,要吃的时候放出去啃草,但也要在羊官的监视下,圈定所有羊的活动范围。这种思维模式农业统治者管理老百姓的方式,做为羊的老百姓,在统治者的监视下,可以有限范围的活动,但是不能乱来,不能自己做主张,作为羊,要贡献羊毛,甚至要贡献羊肉,羊毛是羊的孳息,而羊肉则是本体,对于老百姓来说,那么羊毛就是老百姓纳的税,徭役贡献的就是老百姓自己了。
明朝以及其后的清朝,在宋元的制度破产后,又开始采用唐代以前的农业统治模式,这种模式某种程度上是复古,因为中国在经济上宋元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的高度,而在政治上,明清却要向汉唐看齐,先进的经济和落后的政治本来就是格格不入的矛盾,而朱元璋硬是把先进的经济往后拉,拉到自己落后的政治框架来。
可以说,明朝前百年左右,中国在全世界领头羊的作用所以还没动摇,并不是明朝政治文化的先进,而恰恰是宋元的遗风还在,自由贸易的商业模式在农业政治下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其后为了对付鞑靼和日本海盗而实行的闭关和海禁,扼杀了商业贸易的星星之火,闭关之后的明朝,虽然获得了夜郎独大似的自我满足,但也终于将中国拖入不测的深渊之中。读史每至此处,莫不掩卷叹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如果宋元体系真能延续,今日中国绝不会是这个样子的,本质上中国的机体有自我创新的功能,但在明清的专制统治下,这种自我创新的机制被破坏怠尽。在政治上,农业专制压制住了工商贸易的抬头,在经济上,明清统治者全部都是经济白痴,在文化上,八股文将文人的思维全部框限在故纸堆中,丧失了创新活力的中国,其失败是必然的。而此后的创新,就全在于西方国家的炮火重击,而要假以外部力量之手了
第三篇:沦陷-五年级作文
我的语文成绩,一差再差。到了沦陷的时候,我要反思自己了。
语文老师抱着一叠刚改完的语文试卷走了进来。我心里一直在默念这次语文成绩一定要比上次的语文成绩好。语文试卷发下来啦!我的心怦怦直跳,我打开一看81分。整个学期语文成绩最差的一次了。我一看阅读,呀!怎么这么多错。5分、7分、10分、12分整整扣了13分,再细细地看了一下,第一题给文中第五自然段的空白处上补写两个句子。两题4分全错了。当时,我怎么会张冠李戴地去答题呢?当时,我怎么会不读文段就去答题呢?我怎么会不去思考把第15课作者说的话直接写上去呢?阅读题要我们在空白处填上妈妈的话,其实在空白处下一段就有提示“正如妈妈所言,我长出了头发,我健康地成长着”,我却把“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直接写到了空白处。现在看回这个题目想一想觉得好笑。答案不可能是正确的。我真的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差不多”先生,我真的好懒,一次读不懂文章,为什么不读第二遍。
一次考得比一次差,我只能向妈妈求救了。我着头对妈妈说:“我的语文成绩考差了。”我拿起试卷递给妈妈。妈妈看了看皱着眉头说:“的确有点差!”我急着说:“怎么办?”妈摸了摸我的头问:“这里为什么会做错?”“因为我没细心审题导致做错了。”妈妈又指着那题:“这里为什么会做错?”“这是因我不会导致错的,只怪自己的练习题多做的练习题少。”妈妈说:“你对自己的行为认识得很好。以后还要多看课外书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沦陷了,我要勤奋学习快点逃离困境。
第四篇:卷首语
在推动黄石转型跨越的征程中践行党员干部的纯洁性
今年既是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喜庆之年,又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我们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黄石现场办公会、全市三级干部大会精神,以“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全面抓转型、奋力促跨越”主题实践活动为动力,在推动黄石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征程中践行党员干部的纯洁性。要坚定理想、站稳立场,在推动黄石转型跨越中履行党员干部的忠诚。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自觉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在大风大浪面前立场坚定,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和省市委保持高度一致,通过坚定不移地贯彻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在推动黄石转型跨越的实践中保持党员领导干部的纯洁性、履行党员领导干部的忠诚。
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推动黄石转型跨越中彰显党员干部的气魄。我们正处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的伟大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任重而道远。全市党员干部必须摒弃一切不适应、不符合黄石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彰显党员干部有效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气魄。要大力开拓创新,突破一切体制机制束缚,创造又优又活的体制环境、凝聚更强更大的发展活力、构建内外并进的开放格局,把黄石建设成为长江中
游最具活力、最富商机的城市之一。要把解放思想作为硬要求,落实到日常工作中、落实到操作层面,以作风是否转变、环境是否改善、发展是否加速、问责是否有力来检验解放思想的宽度、深度和硬度。
要勇于担当、克难奋进,在推动黄石转型跨越中展示党员干部的风采。我们要实现“全国示范、区域领先、跨越率先”的宏伟目标,就要求全市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担责、拒绝私心,做勇于担责、敢抓善管的表率;要勇于担险、拒绝平庸,做勇于担险、追求卓越的表率;要勇于担难、拒绝退缩,做勇于攻坚、化难为夷的表率。
加快推进黄石转型跨越发展的旗帜高高飘扬,推进“三大战略”、强化“四大功能”、构建“五大名城”的号角已经吹响。全市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牢记宗旨,坚守精神家园,以争先争优的劲头苦干实干,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纯洁性。
第五篇:卷首语
卷首语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漫画社的第三本刊物如期出刊了!双手捧起它,捧住了多少峥嵘岁月,稀释了多少异样年艺。愿它,带你走入一个清新亮丽,超凡脱俗的视野新境界……
在这个透着丝丝寒意,被风雪频频眷恋的冬日里,饱含霜雪的心是否会慢慢沉寂?恍如飘逸片片羽毛,静静隆落,遮住了一眼的阳光?当欠和漫画社的佳作不期而遇,是否会微笑,会惊喜,会感激?也许是为一幅漫画生动的色调,也许是为它带给我们的震撼而感动,打翻了丁香姑娘的芬芳……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老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这些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核电站重开。我想,等待一朵花的开放,应该是这世上最为美妙的事。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沿途行驶过的每一道风景,只在乎心灵深处源源不断的心意。漫画社的过去与将来都将演绎着青春的浪漫戏剧。让我们在这闲适恬美的环境中,接受“画中有话,画中有诗”的情谊。
棱角分明的线条,轻重不一的落笔,立体空间的铺陈,动静结合的画体,简洁干净的事物,层次错落的美意,寓意诙谐的情节,栩栩如生的画面,将带给你一眼的轻松,一眼的澄澈,一眼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