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容最全面,考试必过!三级安全评价师考试资料含习题(全)
安全评价师资料
(三级)
二〇一二年
目录 一、三级评价师专业能力教程...................................................................................3
二、安全评价师课件内容.........................................................................................20
三、最新2012年安全评价师三级模拟考试题.......................................................49
四、试卷二:专业能力(满分100分).................................................................57
五、2011年安全评价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三)...............................六、三级评价师考试题型....................................................................................七、2011年度上半年三级安全评价师考试回顾...............................................一、三级评价师专业能力教程
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安全评价工作委员会 电话:01064940574; 传真:01064897068 一、三级安全评价师 •(一)、概述
•(二)、安全评价师的分级 •(三)、三级安全评价师的要求(一)、概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了《安全评价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
《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标准》依据有关规定将本职业分为三个等级。(二)、安全评价师的分级
三级安全评价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二级安全评价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一级安全评价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标准中对三级、二级和一级安全评价师的能力要求依次递进,高级别涵盖低级别的要求。
(三)、三级安全评价师技能要求
• 三级安全评价师的工作要求包括如下几项 –(一)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二)危险与危害程度评价 –(三)风险控制
• 本培训课程的内容就是围绕这三项的工作内容、能力要求和相关知识展开的。
一、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一)、前期准备 •(二)、现场勘查
•(三)、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一)前期准备
• 前期准备是安全评价项目进行“危险识别”、“安全评价”、“隐患控制”的基础。是在安全评价项目启动前,需要完成的一系列工作。
• 通过学习,了解基础资料信息采集的方法;掌握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知识;能够采集安全评价所需的法律法规和事故案例信息;能够采集安全评价过程中涉及的人、机、物、法、环基础技术资料。
1.前期准备的知识要求 • 基础资料信息采集方法 – A.信息的概念 – B.安全评价相关法律法规信息 – C.安全评价基础资料信息和内容 – D.安全评价信息的采集方法 – E.信息采集程序 A.信息的概念
• 信息是物质和能量在时间及空间上定性定量的状态。
• 信息是物质状态的反映并随物质状态改变而变化。• 信息的表现存在多样性,经常以各种现象反映出来。
• 信息可以通过自己感受直接获取和通过别人记录间接获取。直接获取的信息往往是十分有限的,大量的信息是由间接途径获得。
信息的基本属性 • 物质的依赖性 • 信息的传递性 • 信息的确定性 熵增定律
• 当外力去除之后,物质世界的状态总是自发地转变成无序,系统中排列整齐的元素就会自然地向紊乱的状态转变,从“低熵”变化到“高熵”。
• 信息熵是信息论中用于度量信息量的一个概念。一个系统越有序,信息熵就越低;反之,一个系统越混乱,信息熵就越高。
B.安全评价相关法律法规信息
• 安全评价相关法律法规信息,涉及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所包含的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评价标准。
• 法律法规信息是安全评价的依据,评价中辨识出来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要将其控制措施对照法律法规要求,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可以认定危险和有害因素不能被有效控制,这种情况将被判定为“事故隐患”,必须按法律法规的要求完善控制措施。凡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评价单元,将被视为“风险不可接受”。
• 法律法规信息是动态变化的 • 法律
法律是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最高层,其法律地位高于法规和规章,这些法律均是安全评价的基础依据
• 法规
安全生产法规是安全评价仅次于安全生产法律的基础依据。可分为两种类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
• 规章
规章也有两种类型:行政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标准
我国很多法律法规中列入了安全标准,使安全标准成为执行法律法规的一个组成部份,成为法定标准。
C.安全评价基础资料信息和内容
• 用这些信息与法律法规信息对比,是安全评价的核心工作之一。• 物质流 • 能量流 • 管理流 • 信息流
• 物质流、能量流、管理流和信息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同一个生产系统内相互依存。安全评价是对整个系统安全性的评价,因此安全评价信息是物质流、能量流、管理流和信息流在安全方面的综合。
安全评价基础资料信息一般内容
• 安全评价基础资料信息的一般内容是评价对象的生产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和管理流,通过信息流发出在安全方面信息的综合。
• 物质流通过信息流反映的安全评价信息。• 能量流通过信息流反映的安全评价信息。• 管理流通过信息流反映的安全评价信息。• 法规标准类信息
• 安全管理及工程技术资料 • 企业编写的资料
• 专项检测、检验或取证资料 D.安全评价信息的采集方法 • 直接采集法 • 间接采集法 直接采集法
• 评价人员到评价项目或生产系统现场,通过检查、测量和理化试验,直接采集信息样本,然后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
• 直接采集法,一般采用“问、听、看、测、记”的方式,它们不是独立的而是连贯的、有序的,每项采集内容都可以用一遍或多遍。
间接采集法
• 间接采集的信息一般均属过去时间和空间的信息,是否可以在当前评价中使用,要有信息“适用性”的判断。
• 间接采集法一般可通过如下途径完成 – 被评价单位提供 – 评价单位从以往评价信息积累中查找采集 – 从设计文件中查找采集 – 从文献中查找采集 – 从法定检测检验机构对被评价单位检测、检验、标定的报告中采集
- 从专家论证报告、以往评价报告、相关审批审核意见、相关证书或证明中采集 – 从以往类似事故案例中采集 – 其他采集方式 E.信息采集程序 • 提出信息需求 • 进行信息分类 • 确认信息内容
• 涉密信息签订保密条款 • 信息的直接采集 • 信息的间接采集 • 信息更新
• 信息采集结束
2.前期准备的能力要求
• A.安全评价所需法律法规信息的采集和更新 • B.生产安全事故案例的筛选和分析 • C.基础技术资料的采集 法律法规信息的采集
• 安全评价项目所需法律法规信息要从评价项目的实际情况着手,先采集普遍适用于评价项目的法律法规信息,再采集评价项目特殊性的法律法规信息。
• 采集普遍适用的法律信息,如安全生产法,消防法,劳动法等。
• 采集普遍适用的法规和部门规章信息 • 采集特殊适用的法律信息
• 采集特殊适用的法规和部门规章信息 • 采集相关标准
• 法律法规信息的采集,可以多种途径 • 法律法
事故案例信息的筛选
• 在安全评价中,通过分析过去事故的案例,来识别评价对象可能存在的“事故隐患”,就要找到有针对性的事故案例。
• 检索同行业发生过的事故,找出事故要件与评价对象比较,筛选出与评价项目具有相同或相似要件的事故案例。
事故案例分析
• 借助事故模型化,可以查明以往发生的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而找出背后的主要原因。用以预测类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可以作出安全评价和安全决策。
• 对事故进行案例分析,是将事故原因进行细分,以便有效地分析事故,进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
提出安全评价需求的信息 • 了解项目概况 – 项目概况是安全评价的基础信息。• 提出需求信息 – 根据安全评价要求,提出信息需求。安全评价的核心是“危险识别”、“安全评价”和“隐患控制”,信息需求要围绕这个核心展开。
了解几类安全评价
收集信息并建立信息资料档案
• 针对安全评价需求信息的具体内容,按信息采集程序和信息采集方法,对评价对象 “能量流”、“物质流”、“管理流”通过“信息流”产生的信息进行采集。
• 对采集的信息应进行分类,并建立档案。采集信息的主要种类 • 项目概况信息
• 危险和有害因素信息 • 安全设施信息 • 事故隐患信息 • 安全管理信息 • 类比工程信息
• 评价机构采集直接信息时的原始记录 • 各种检测检验报告或论证文件 • 评价项目组内部讨论会议的记录
• 评价机构内部或外部对评价报告审核意见 • 其他
信息采集的注意事项
• 注意信息采集的对应性。• 注意降低信息熵。• 注意事故案例的筛选。(二)现场勘查
• 通过学习,了解安全评价现场调查分析方法和勘查所需的基础知识,掌握安全生产条件的概念和安全检查表的编写知识,能够对安全评价项目进行类比工程调查,能够按现场勘查方案对周边环境、水文地质进行调查,能够使用现场询问观察法和安全检查表进行现场勘查,能够对现场勘查结果进行汇总。
1.现场勘查的知识要求 • A.现场调查分析方法
• B.评价相关的工程设计、勘察基础知识 • C.安全生产条件
• D.安全检查表编写知识 A.现场调查分析法
• 调查分析是安全评价必须进行的工作,是对评价对象进行了解的必要手段。通过调查撑握评价对象的基本工况。
• 调查分析的关键是在评价范围内尽可能细致,尽可能不遗漏重点问题和重点部位,要覆盖评价项目中生产、辅助、贮存、运输、试验、销毁、生活等区域。
• 调查分析方法很多,在此仅介绍现场询问观察法和德尔菲法两种。现场询问观察法 • 按部门调查 • 按过程调查 • 顺向追踪 • 逆向追溯
• 工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B.评价相关工程设计、勘查知识 • 前置条件检查 • 工况调查 • 现场勘察 • 检测检验
前置条件检查
• 指在签订评价合同前,评价人员到项目所在地考察评价项目所属行业、项目状况;听取客户对安全评价的要求。
• 预评价要注意项目选址、水文地质、周边环境是否适宜项目建设等。
• 现状评价则要注意是否存在难以整改的先天不足;是否能提供项目关键批文或证书;可提供的信息资料是否齐全;项目是否存在恶意违规现象等。
工况调查 • 基本情况 • 项目规模 • 建立联系
• 企业自述问题 现场勘查
• 对危险和有害因素核实 • 发现新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 勘察安全设施 – 首先检查有没有安全设施 – 继续检查安全设施的选择对不对 – 最后检查安全设施好不好 检测检验
• 检测检验是定量的现场检查。• 现场检测
• 委托有法定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检验
• 被评价单位提供法定资质单位的检测检验报告 C.安全生产条件
• 安全生产条件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为不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而按照国家和行业的安全规范标准建设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生产厂址选择、总体布局、厂房建筑、设备设施、作业环境、检测监控、经营场地、现场管理、消防器材与设施、安全警示标志以及其他安全防护技术措施等。
• 目前对安全生产条件提出明确要求的主要是矿山、建筑和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破器材等高危行业。
D.安全检查表知识
• 安全检查表是安全评价中经常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调查分析或辨识出来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检查其控制措施是否符合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可判定为事故隐患,评价结果为“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
• 安全检查表是一种以经验为主的定性分析方法 检查内容
• 安全评价的安全检查内容的重点放在调查分析或辨识出来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安全设施上,从预防型、控制型、救灾型设施上判别,安全设施是否符合要求。
• 安全检查的内容可包括: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培训、操作行为、劳保用品使用、文明生产、伤亡事故处理等。
• 安全检查还应根据生产季节、气候、环境的特点和人、机、物、法、环等状态,制定检查项目内容。
安全检查表的作用
• 在检查前列表可使检查内容较周密和完整 • 可保持现场检查时的连续性和节奏性 • 可减少评价人员的随意性
• 可提高现场检查的工作效率,并留下检查的原始证据。• 可明确安全管理责任,为安全培训或安全教育提供素材。2.现场勘察的能力要求 • A.对类比工程进行调查
• B.按现场勘察方案对现场安全状况进行勘查 • C.对评价项目进行现场勘查 • D.对现场勘查结果进行汇总 A.对类比工程进行调查
• 安全评价类比工程调查理论依据 • 选择类比对象的条件 • 类比工程调查
安全评价类比工程调查理论依据
• 安全评价的基本原理中有个“类推原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存在着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从一个已知对象具有某个属性来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此属性。
• 安全评价类比工程调查采用“类推原理”的“代替推算法”,利用具有密切联系(或相似)的资料、数据、现象等信息,来替代当前评价缺少或无条件获取的信息。
选择类比对象的条件
• 由于类比对象源于另一个系统,因此,类比的结果只是估计,不具必然性,而更具或然性。
• 为了提高类比结果的可信度,选择类比对象时应尽量满足以下条件: – 类比对象之间共有或共缺的属性愈多,类比结果的可信度愈高。– 共有共缺的属性愈本质,类比结果的可信度愈高。– 类比对象之间共有或共缺的属性与要进行类比的属性之间有必然联系且愈本质,类比结果的可信度愈高。
B.类比工程调查
• 选取同类项目现场进行类比调查 – 选择类比对象 – 采集类比对象的信息 – 分析类比对象的信息 – 提出补充安全对策措施 • 选取相关文献进行类比调查 – 文献筛选 – 文献相关内容分析 – 提出补充安全对策措施 C.按方案进行现场勘查 • 评价项目周边环境
• 水文地质及气象条件调查 • 其他要求。评价项目周边环境
如国务院 344 号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除运输工具加油站、加气站外,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与下列场所、区域的距离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
9(1)居民区、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口密集区域;
(2)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3)供水水源、水厂及水源保护区; 评价项目周边环境
(4)车站、码头(按照国家规定,经批准,专门从事危险化学品装卸作业的除外)、机场以及公路、铁路、水路交通干线、地铁风亭及出入口;
(5)基本农田保护区、畜牧区、渔业水域和种子、种畜、水产苗种生产基地;(6)河流、湖泊、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7)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
(8)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予以保护的其他区域。水文地质及气象条件调查
• 评价机构在签订评价合同前,应先对评价项目所处位置的水文、地质和气象条件进行了解,项目建于江海边是否会受潮汛或洪水的影响,地质条件与项目的建构筑防振等级是否匹配,项目是否考虑地质沉降因素,评价项目平面布置是否考虑本地区全年风向和夏季风向的影响,石油化工企业不宜设在窝风地带等等。特别是预评价项目更要深入分析平衡各种问题找出最优方案,以免在建成后留下难以更改的先天性危险。
对评价项目进行现场勘察 • 安全距离检查 – 如防火间距,卫生防护距离,机械防护安全距离,冲击波防护安全距离等。• 安全设施设备运行检查 • 防范及监控设施检查 • 检测检验状况汇总 • 安全管理情况调查 安全设施设备运行检查 防火设施检查 • 防爆设施检查
• 自动控制系统检查 防范及监控设施检查 • 防范设施检查 • 监控设施检查 安全管理情况调查
• 安全管理组织和制度检查 • 安全生产日常管理检查 • 安全设施维护 • 安全培训 • 监督和检查
D.对勘察结果的汇总
• 对现场勘查直接信息的结果数据进行处理 • 对现场勘查间接信息进行数据溯源分析 • 各类安全评价现场勘查结果的汇总 现场勘察的注意事项 • 注意类比对象的选择 • 注意现场勘查的系统性
• 注意现场询问观察法与现场检查数据的校核
10(三)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
通过学习,了解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概念和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理解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辨识原则、辨识方法和辨识过程;掌握重大危险源辨识知识;能够对独立生产单元、辅助单元、设施设备装置和作业场所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识别;能够分析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布情况。
1.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的知识要求 A.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概念
B.《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知识
C.《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知识 D.危险和有害因素的辨识方法 E.重大危险源辨识知识 A.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概念 • 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定义
• 危险和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 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定义
• 危险因素一般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 有害因素一般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二者并不严格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险因素。危险和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
• 产生危险有害因素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如下两条。– 存在能量、有害物质 – 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 能量和有害物质失控的原因 • 设备故障(含缺陷)• 人员失误 • 管理缺陷
B.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 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 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 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 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 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 其他危险和有害因素 C.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 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
D.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
• 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的原则 – 科学性原则 – 系统性原则 – 全面性原则 – 预测性原则
• 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的方法
– 经验分析法 – 类比推断法 –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E.重大危险源辨识
• GB18218中规定的物质及临界量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文《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重大危险源可分为七大类:易燃、易爆、有害物质的贮罐区(贮罐);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库区(库)。
重大危险源的定义
• 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2.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能力要求
• A.总平面布置及建构筑物危险性辨识
• B.独立生产单元、辅助单元工艺危险性辨识 • C.设备设施装置危险性辨识 • D.作业场所危险性辨识 • E.贮存与运输危险性辨识
• F.危险和有害因素分布情况分析 A.总平面布置及建筑物危险性 • 选址
• 总平面布置 • 道路及运输 • 建构筑物 • 其他危险性
B.独立生产、辅助单元危险性
• 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阶段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 对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自己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辨识
• 根据典型的单元过程(单元操作)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C.设备、设施、装置危险性辨识
• 工艺设备、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专业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电气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特种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企业内特种机械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登高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D.作业现场危险性辨识 • 物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生产性粉尘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工业噪声与振动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温度与湿度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辐射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E.贮存与运输危险性辨识 • 爆炸品贮运危险因素辨识
• 易燃液体贮运危险因素辨识 • 易燃物品贮运危险辨识 • 毒害品贮运危险辨识
F.危险和有害因素分布情况分析
• 厂址选择需考虑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 总体规划时需考虑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 危险有害因素分布方面的规定 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注意事项
• 注意列出危险和有害因素的代码 • 注意危险和有害因素识别的单元化 • 注意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
二、危险与危害程度评价 •(一)划分评价单元 •(二)定性定量评价(一)划分评价单元
• 通过学习,了解评价单元的的概念和内容,掌握评价单元划分的原则和方法,能够对评价项目进行评价单元划分。
1.划分评价单元基础知识 • A.评价单元的概念
• B.评价单元划分的原则 • C.评价单元划分的方法 A.评价单元的概念
• 评价单元就是在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的需要,将系统分成有限个确定范围进行评价的单元。
• 一个作为评价对象的建设项目、装置,一般是由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的若干部分组成。
• 各部分的功能、含有的物质、存在的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危险性和危害性以及安全指标均不尽相同,整体评价难以实现。
• 将系统划分为评价单元进行评价,能够得出各评价单元危险性(危害性)的比较概念,避免了以最危险单元的危险性(危害性)来表征整个系统的危险性(危害性)、夸大整个系统的危险性(危害性)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
B.评价单元划分的原则
• 划分评价单元是为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服务的。• 要便于评价工作的进行。
• 有利于提高评价工作的准确性。
• 评价单元一般以生产工艺、工艺装置、物料的特点和特征与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分布有机结合进行划分,还可以按评价的需要将一个评价单元再划分为若干子评价单元或更细致的单元。
• 由于评价目标不同、各评价方法均有自身特点,只要达到评价的目的,评价单元划分并不要求绝对一致。
C.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
• 评价单元划分的方法很多,最基础的评价单元划分,一般有:以危险和有害因素的类别划分评价单元;以装置特征和物质特性划分评价单元;依据评价方法的有关规定划分评价单元等。
• 《安全评价通则》及相关安全评价导则中均对评价单元的划分作了规定。2.划分评价单元的能力要求
• A.以危险和有害因素的类别划分评价单元 • B.以装置特征和物质特性划分评价单元 • C.依据评价方法的有关规定划分评价单元 A.以危险有害因素类别划分单元 • 综合评价单元 • 共性评价单元 – 按危险因素类别各划规一个单元,再按工艺、物料、作业特点(即其潜在危险因素不同)划分成子单元分别评价。
– 进行安全评价时,宜按有害因素(有害作业)的类别划分评价单元。B.以装置和物质特性划分 • 按装置工艺功能划分
• 按布置的相对独立性划分 • 按工艺条件划分评价单元
• 按贮存、处理危险物品的潜在化学能、毒性和危险物品的数量划分评价单元 • 按重点危险划分单元
C.依据评价方法的有关规定分
• 评价单元划分原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划分评价单元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划分。
• 若应用火灾爆炸指数法、单元危险性快速排序法等对评价单元划分有相关规定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时,除按评价单元划分的一般原则外,还应依据评价方法的有关具体规定划分评价单元。
划分评价单元的注意事项
• 以某种原则划出评价单元,实际上就确定了评价结果的形式,划分评价单元的方法不同,引致评价结果反映的角度不同,评价单元划分与所表现的评价结果密切相关。
三、风险控制
•(一)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二)编制安全评价报告(一)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 通过学习,了解评价单元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掌握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知识,能够对评价单元及其配套(辅助)工程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1.提出安全对策措施的知识要求
• A.评价单元安全对策措施基本要求和原则 • B.安全对策措施基本知识 A.评价单元对策措施的基本要求
• 能消除或减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危害;
• 处置危险和有害物,并降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危害;
• 能有效地预防重大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
• 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和互救条件。A.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应遵循的原则 • 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 – 直接安全技术措施
– 间接安全技术措施 – 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 – 若间接、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事故、危害发生,则应采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培训和个体防护用品等措施来预防、减弱系统的危险、危害程度。
• 安全对策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 经济合理性是指不应超越国家及建设项目、生产经营单位的经济、技术水平,按过高的安全要求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 对策措施应符合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及设计规范的规定 B.单元评价对策措施的重点
• 评价单元的技术、布局、工艺、方式和设施、设备、装置方面的安全对策措施。• 评价单元配套和辅助工程的安全对策措施。• 评价单元制定应急救援措施的要求。2.提出安全对策措施的能力要求 • A.提出单元对策措施
• B.提出评价单元配套和辅助工程的安全对策措施 • C.提出制定评价单元应急救援措施的技术要点 • D.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A.提出单元对策措施
• 提出安全对策措施的一般步骤 – 分析评价单元的特点 – 确定评价单元所固有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可接受程度并按其风险大小排序 – 制定符合性检查表 – 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 评价单元的技术、布局、工艺、方式安全对策措施 – 评价单元的技术对策措施 – 评价单元的布局对策措施 – 评价单元的工艺对策措施 – 评价单元的方式对策措施
• 评价单元的设施、设备、装置的安全对策措施 – 特种设备安全对策措施 – 设备防火、防爆对策措施 – 电气设备防火、防爆对策措施 – 屏护设施和安全距离 – 连锁保护
B.提出单元配套和辅助工程对策措施
• 评价单元配套和辅助工程设施的安全对策措施的提出应与评价单元主体的安全对策措施提出所应考虑的方面相对应。
• 配套和辅助工程设施安全对策措施的提出还要全面考虑由于其运行中出现故障对评价单元主体设施的影响。
• 一些辅助工程为独立单体,在安全上已有标准要求,评价单元中遇到这些单体要对照标准,与标准不符,或不能达到标准要求的问题,可视为“事故隐患”,评价时应按标准要求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C.提出应急救援方面措施的要点
• 建立应急组织,明确各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
• 灾情的发现与报告制度 • 通讯联络保障
• 救灾器材与设备保障
• 有关安全通道与安全出口的要求 • 自救与救护的规定
•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D.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 安全管理是以保证建设项目建成以后生产过程安全为目的的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其基本任务是发现、分析和清除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制定相应的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对企业内部实施安全监督、检查,对各类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和教育,防止发生事故和职业病,避免、减少损失。
安全对策措施的注意事项
• 注意安全对策措施的针对性 • 注意应急救援措施的有效性(二)编制安全评价报告
通过学习,了解评价报告的编写规范,掌握评价结论编制原则,能够编制评价报告相关章节,能够编制评价报告中的单元评价结论。
1.编制安全评价报告知识要求 • A.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写规范 • B.单元评价结论编制原则 • C.安全评价结论的编制原则 A.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写规范 • 内容全面 • 分析细致 • 条理清晰
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写格式
• 按《安全评价通则》的要求,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写应注意如下几点。– 评价报告的基本格式 – 封面制作 – 制作著录项 – 规格
B.单元评价结论的编制 • 各类评价结果汇总 – 危险和有害因素(危险源)数据汇总 – 安全设备设施数据汇总 – 安全管理数据汇总 – 信息反馈控制(或交换)数据 • 评价结果初步分析
• 单项评价结果和综合评价结果 单元评价结论的原则 • 客观公正原则
单元评价结论应客观地、公正地针对被评价单元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给出评价结论。
对危险、危害性分类、分级的确定应恰如其分,实事求是。
对定量评价的计算结果应进行认真地分析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 观点明确原则
C.安全评价结论的主要内容 • 人力资源和管理制度方面 • 设备装置和附件设施方面 • 物质物料和材质材料方面 • 方法工艺和作业操作 • 生产环境和安全条件 评价结论的编制原则
• 评价结论应着眼于整个被评价系统的安全状况,突出关键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受控状况,抓住重点评价单元。必要时可对不同的评价单元确定不同的权重,甚至可以列出“否决项”的单元。
• 评价结论与单元评价结论一样,应遵循客观公正、观点明确的原则,做到概括性、条理性强且文字表达精练。
• 评价结论应是评价报告进行充分论证的高度概括,层次要清楚,语言要精练,结论要准确,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充足的理由。
2.编制评价报告的能力要求 • A.评价报告相关章节的编制 • B.单元评价结论编制 • C.评价结论编制 A.评价报告的编制 • 前言 • 编制依据 • 项目概况
•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定性定量评价
• 单元安全对策措施 • 评价结论 • 附录和附件
B.单元评价结论的编制 • 结果汇总和初步分析 • 单项评价结果 • 综合评价结果 • 单元评价结论 C.评价结论的编制
• 系统评价结论的整合 – 列出各评价单元 – 列出评价单项结果 – 整合单元评价结论 – 整合系统评价结果 • 评价结果归类及重要性判断 – 由于系统内各单元评价结论之间存在关联,且各评价结果在重要性上不平衡,对安全评价结论的贡献有大有小,因此在编写评价结论之前最好对评价结果进行整理、分类并排序。
评价结论的主要内容
• 通常情况下,安全评价结论应包含如下主要内容。– 评价结果分析 – 安全评价结论 – 持续改进方向
四、安全评价通则的主要内容
• 根据AQ8001-2007《安全评价通则》的要求,可知安全评价工作的基本知识。•(一)安全评价的定义 •(二)安全评价的内容(一)安全评价的定义
• 以实现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辨识与分析工程、系统、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预测发生事故造成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做出评价结论的活动。安全评价可针对一个特定的对象,也可针对一定区域范围。
(二)、安全评价的内容 • 前期准备
• 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 • 划分评价单元 • 定性、定量评价 • 对策措施建议 • 安全评价结论 划分评价单元
根据AQ8001-2007,评价单元划分应科学、合理,便于实施评价,相对独立切具有明显的特征界限
对策措施建议
• 依据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结果与定性、定量评价结果,遵循针对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的原则,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的技术和管理对策措施建议
• 对策措施建议应具体详实、具有可操作性。按照针对性和重要性的不同,措施和建议可分为应采纳和宜采纳两种类型。
安全评价结论
• 安全评价机构应根据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严谨、明确地做出安全评价结论。• 安全评价结论的内容应包括高度概括的评价结果,从风险管理角度给出评价对象在评价时与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章、规范的符合性结论,给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预测性结论,以及采取安全对策措施后的安全状态等。
五、安全预评价导则
• AQ8002-2007《安全预评价导则》 •(一)安全预评价的程序 •(二)安全预评价内容 安全预评价的程序 • 前期准备
• 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 • 划分评价单元 • 定性、定量评价
• 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 做出评价结论
• 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 安全预评价的内容 • 前期准备
• 辨识和分析对象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 • 评价单元划分 – 评价单元划分应考虑预评价的特点,以自然条件、基础工艺条件、危险、有害因素分布及状况,便于实施评价为原则进行
定性、定量评价
• 根据评价的目的、要求和评价对象的特点、工艺、功能或活动分布,选择科学、合理、适用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对危险、有害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价。
评价结论
• 应概括评价结果,给出评价对象在评价时的条件下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章、规范的符合性结论,给出危险、有害因素引发各类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的预测性结论,明确评价对象建成或实施后能否安全运行的结论。
六、安全验收评价导则 • 安全验收评价的程序 • 安全验收评价内容 安全验收评价程序
• 安全验收评价程序可分为: – 前期准备 –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划分评价单元 – 选择评价方法 – 定性、定量评价 – 提出安全风险管理对策措施及建议 – 做出安全验收评价结论 – 编制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等 安全验收评价的内容
• 划分评价单元应符合科学、合理的原则。• 安全验收评价结论 – 安全验收评价结论应包括:符合性评价的综合结果。– 评价对象运行后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危险验收的条件。
二、安全评价师课件内容 第一章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第一节前期准备 知识要求
一、基础资料信息采集方法
1、信息的概念:信息是物质和能量在时间及空间上定性定量的状态。信息具有物质依赖性、传递性和确定性三个属性。
信息论:信息论是研究信息的本质和特点,以及信息的取得、计量、传输、存储、处理、控制和利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信息熵是系统有序化程度的一个度量,是量化描述、定量信息的基础。一个系统越是有序,信息熵就越低。反之一个系统越是混乱,信息熵就越高。控制论
表征控制系统的四类指标:可控性、可观测性、鲁棒性、控制精度。安全控制工程:
安全系统在控制时的特性
1)安全系统状态的触发性和不可逆性;2)随机性和不确定性;3)系统的自组织性。安全控制过程图(P7)
2、安全评价相关法律、法规信息: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评价标准。
3、安全评价基础资料信息和内容 1)安全评价基础资料信息指与项目安全性和安全评价相关的信息。2)对被评价项目主体(建设单位或生产经营单位来说,生产经营活动的系统中存在人流、物质流、能量流和管理流,并通过信息流反映出来。
4、安全评价信息的采集方法:可以分为直接采集和间接采集法两种。
1)直接采集法:一般采用“问、听、看、测、记”的方法,它们不是独立的而是连贯的,有序的,每项采集内容都可以使用一遍或多遍。
2)间接采集法:对于安全评价来说,间接采集的信息一般均属过去时间和空间的信息,是否可以在当前评价中使用,要有信息“适用性”的判断。
5、信息采集程序:1)提出信息需求;2)进行信息分类;3)确认信息内容;4)涉密信息签订保密条款;5)信息直接采集;6)信息间接采集;7)信息更新;8)信息采集结束。
二、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知识
1、事故
经典的事故概念:事故是一种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意外事件。
海因里希事故法则:机械事故中,死亡、重伤比轻伤比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29:300 我国现行的事故概念:最终导致人肉体损伤、死亡,财物损失或不希望的事件。安全生产事故分为四个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的人员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造成1亿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的人员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事故调查和分析
事故调查是掌握整个事故发生过程、原因和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情况的重要工作,是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事故原因和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和措施并编写调查报告的过程。事故调查程序:
成立事故调查小组、事故的现场处理、物证搜集、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证人材料的搜集、现场摄影、事故图绘制、事故原因分析、事故调查报告的编制、事故调查结案归档。
事故调查应遵循的原则:1)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2)四不放过”的原则(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职工群众未受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未落实不放过。3)公平、公开的原则;4)分级管理的原则(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事故)。
3、事故案例在安全评价中的作用:
在安全评价中进行事故案例分析,不是为了事故的处理,不是为了判断事故的责任。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在安全评价中的作用是将生产安全事故案例作为信息,用于安全评价项目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找到可能存在的“事故隐患”。是用以前血的教训来警示当前,避免犯同类的错误。
论述题:1)安全对策措施与危险源的关系;2)安全对策措施分哪两方面内容?
4、事故案例的分析方法:分析直接原因、分析间接原因、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掌握事故的全部原因。
事故原因分为四类:1)分析直接原因;2)分析间接原因:分析技术、设计和管理上的缺陷(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教育培训不够、劳动组织否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其他原因);3)事故案例分析: 4)提出安全对策措施。事故直接原因分析: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1986)中规定,属于下列情况为直接原因: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2)人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 不安全行为:
属于“管理”的间接原因分析
“管理”的间接原因是指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直接原因的原因,主要包括: 1)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操作规程不健全; 2)劳动组织不合理;
3)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4)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
5)教育培训不够,未进行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知识; 6)没有或不认真执行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7)生产环境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影响员工的生产活动。论述题等题课件一P31-32
5、事故现场勘察举例课件一P33-36 前期准备(能力要求)
一、安全评价所需法律法规信息的采集和更新 1)法律、法规信息采集 安全评价项目所需法律、法规信息要从评价项目的实际情况着手,先采集普遍适用于评价项目的法律、法规信息,再采集评价项目特殊性的法律、法规信息。2)法律、法规信息的采集途径和更新: 法律、法规信息的采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法律、法规信息跟踪与更新,应根据信息的属性及生产的周期,确定跟踪与更新的频度和周期。
二、生产安全事故案例的筛选和分析
1)事故案例的筛选:A找到有针对性的事故案例;B检索同行业发生过的事故,找出事故要件与评价对象比较,筛选出与评价项目具有机同或相似的事故案例。
2)事故案例的分析:属于“物质”的直接原因、属于“环境”的直接原因、属于“人为”的直接原因、属于“管理”的间接原因。
事故是在时间的进程中显示出来的,是组成要素的一种连锁反应的结果。要想防止伤亡事故,就要从生产现场排除“事故隐患”。因此,在实现操作条件安全化的同时,还要努力消除从事生产的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这是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三、基础技术资料的采集
1、提出安全评价所需信息的具体内容 1)了解项目概况
A项目概况是安全评价的基础信息,一般包括: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全称、项目所在位置、项目性质、项目批准文件、项目总投资、技术保密要求、企业规模、平面布局、组织结构、生产人员、工艺流程、主要原料和产品方案、设计情况、论证情况、检测情况、评价情况、安全培训状况、安全管理状况
B生产系统中“浴盆曲线”将系统寿命期分为:早期故障阶段、偶然故障阶段、耗损故障阶段;
C安全验收评价与安全现状评价同在系统诞生后有效寿命期内进行,从本质上看,安全验收评价是特殊的安全现状评价。2)提出评价需求信息:
A安全评价的核心是:危险识别、安全评价、风险(隐患)控制
B“能量流”通过“信息流”产生的信息为安全评价的“危险识别”提供依据
C有了“能量流”通过“信息流”产生的信息后,要找录与“能量流”配套的“物质流”通过“信息流”产生的信息。“物质流”通过“信息流”产生的信息可为安全评价提供基础依据。
D有了危险和有害因素“失控”构成“事故隐患”的信息,根据信息反馈控制的理论,要在“管理流”上加强控制
E理想的安全设施是“预防性设施、控制性设施、救灾性设施”的综合设施
2、收集信息并建立信息资料档案
第一类:项目概况信息;第二类:危险有害因素信息;第三类:安全设施信息;第四类:事故隐患信息、第五类:安全管理信息;第六类:类比工程信息;第七类:评价机构采集直接信息时的原始记录;第八类:各种检测检验报告或论证文件;第九类:项目组内部讨论会议的记录,过程控制记录等;第十类:评价机构内部或外部对评价报告的审核意见等。这些信息在评价过程中不断补充和更新,直到评价项目完成。前期准备(注意事项)
1、是注意资料采集的对应性;
2、注意降低信息熵;
3、注意事故案例的筛选。第二节 现场勘察 知识要求
一、现场调查分析方法
1、现场询问观察法
1)按部门调查法,也称按“块”调查,是以企业部门(车间)为中心的调查方式,一个部门往往涉及并承担多个过程的职能,因此,调查时应以主要职能为主线进行调查。其优点是 22 调查效率高,缺点是调查内容较分散;
2)按过程调查法,也称按“条”调查,是以过程为中心的调查方式。一个过程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因此,调查时应以主要职能部门为主线进行调查。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目标集中,易体现安全管理的符合性,缺点是效率较低;
3)顺序追综也称“归纳”式调查,是顺序调查的方式,从安全管理理念、安全管理制度等文件查到安全管理措施、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实际控制。从每层安全措施或设施对危险和有害因素控制失效的可能性,判断事故发生的途径及事故发生的概率,属于“事件树”的逻辑判断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系统地了解安全管理的整个过程,可观察到各接口协调的情况。缺点是耗时较长。
4)逆向追溯也称“演绎”式调查,是逆向的调查,从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实际控制、安全管理措施等查到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理念等文件,从事故形成条件的可能性推出发生事故的原因与概率,属于“事故树”的逻辑判断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从结果查起,针对性强易发现问题,但在问题复杂的情况下,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分析判断。
2、德尔菲法
1)德尔菲法是采用匿名函询的方法,通过调查表向专家们进行调查,并通过有控制的反馈进行调查分析
2)德菲尔法调查的步骤
A组成调查工作组。B选择专家。C调查表设计和组织调查。3)德尔菲法的优缺点:
1)优点:简单易行,用途广泛,费用较低,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预测结果。在缺乏足够资料的领域中,只能使用德尔菲法这一专家预测方法。
2)缺点:调查建立在专家主观判断的基础之上,因此,专家的学识、兴趣和心理状态对调查结果影响较大,从而使预测结论不够稳定。采用函询方式调查,客观上使调查组与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受到一定限制,可能会影响预测进度与调查结论的准确性。
二、评价相关的工程设计、勘察基础知识
安全评价需要现场勘察及调查的内容包括前置条件检查、工况检查、现场勘察和检测检验四个部分。
1)前置条件检查:指在签订评价合同前,评价人员到项目所在地考察评价项目所属行业、项状况;听取客户对安全评价的要求;若为预评价,要注意项目选址、水文地质、周边环境是否适宜项目建设;若为现状评价,则要注意是否存在难以整改的先天不足;是否能提供项目关键批文或证书;可提供的信息资料是否齐全;项目是否存在恶意违规现象。
2)工况调查:主要了解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项目规模、建立联系和记录企业自述问题等。3)现场勘察:在安全评价过程中,对评价项目涉及的问题进行核实查证。(1)核实危险和有害因素
核实的内容主要是危险和有害因素存在的位置、场合或状态,存在的数量、浓度、强度和形式,必要时提出进行检测检验的要求。(2)发现新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A.预评价时可以采用预先危险分析法 B.现状评价时可以采用检查表方法 C.对同行业事故案例或相关文献等间接信息发生的事故,采用事故树分析法进行逻辑分析。D.对已经设置安全设施的,采用事件树分析法(3)勘察安全设施
A.首先检查有没有安全设施;
B.继续检查安全设施的选择对不对; C.最后检查安全设施好不好;
D.通过档案、记录以及现场人员的询问,勘察企业安全管理状况及其落实运行情况。4)检测检验
检测检验就是定量的现场检查。
(1)现场检测。评价人员现场勘察时对所需数据直接检测检验。(2)委托有法定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检验 需要法定检测检验的内容包括:
特种设备检测检验;职业卫生检测;避雷设施检测;防爆电气安装检测;消防检查和检测;现场检测报警变送器检定;安全附件检测和校准。(3)被评价单位提供法定资质单位的检测检验报告。
三、安全生产条件
1、概述
2、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条件
3、煤矿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条件
4、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
5、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条件
6、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条件
7、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生产条件 掌握四大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条件
矿山安全生产条件及实行安全生产条件合格制度的要求
一、安全生产条件的概念
安全生产条件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为不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而按照国家和行业的安全规范标准建设的硬件设施。
二、矿山安全生产条件的内容 1)依法持有《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
2)有能反映矿山反应矿山生产情况并能指导生产的图纸、作业规程、技术资料,有基本的管理制度
3)从业人员经过安全培训,特种作业人员持有作业人员的操作证 4)矿山企业的基本安全条件符合矿山法律、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
三、矿山实行安全生产条件合格证制度的要求。
1)每个矿山必须具备国土资源部门颁发的《采矿许可证》,并且一矿一证;
2)负责人必须经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培训考核,持有《非煤矿山矿长安全技术业务资格证;
3)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以及各种工种的岗位操作规程; 4)必须配备与企业生产相适应的专职或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并经培训考核合格; 5)职工应经三级安全教育并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特种作业人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培训合格,取得相应资格的特种作业操作证;
6)必须要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的正规设计,有能反应本企业生产情况并能指导生产的图纸、作业规程等技术资料,并执行开采不同矿种的矿山安全规程、规定、行业技术规范; 7)应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门批准的开采范围进行正当开采活动;
8)必须具备法律、法规规定和要求的其它保障安全生产、预防事故发生的设施和条件。建筑安全生产条件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安全设施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3)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4)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
5)特种作业人员经有关业务主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6)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
7)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8)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
9)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10)依法进行安全评价;
11)有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12)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者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1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条件。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生产条件
1)具有健全的企业、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安全设施投入符合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生产要求。
3)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4)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过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生产培训,取得安全资格证书。5)特种作业人员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资格证书。
6)生产作业人员必须通过有关民用爆炸物品基本知识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资格证书。
7)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8)厂房、库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
9)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劳动保护用品。10)有民用爆炸物品安全评价机构进行的安全评价,并达到安全级标准。11)有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临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12)有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护器材、设备。
1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条件。
危险化学品企业管理层的安全生产条件
1)安全生产责任制情况;2)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其持续改进情况;3)安全技术规程和作业安全规程及其持续改进情况;4)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情况;5)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6)其他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7)安全生产投入情况;8)对做从业人员的培训情况;9)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情况;10)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调查处理情况。
四、安全检查表编写知识
1、安全检查表:根据有关安全规范、标准、制度及其他系统分析方法分析的结果,系统地对一个生产系统或设备进行科学的分析,找出各种不安全因素,依据检查项目把找出来的不安全因素以问题清单的形式制成表,以便于实施检查和安全管理,这种表称为安全检查表。
2、适应范围:使用安全检查表进行安全检查适用于工程、系统的各个阶段;安全检查表通常用于专门设计的评价,检查表法也能用在新工艺(装置)的早期开发阶段,判定和估测危险。
3、安全检查表的作用:在安全检查前编制安全检查表可使检查内容较周密和完整,既可保持现场检查时的连续性和节奏性,又可减少安全评价师的随意性;可提高现场检查的工作效率,并留下检查的原始证据。安全检查表可明确安全管理责任,为安全培训或安全教育提供素材。
4、安全检查表编制依据:有关规程、规定和标准、本单位的经验、国内外事故案例、系统安全分析的结果。
5、检查内容:一般包括人、机、环境、管理。具体包括六个方面:总体要求、生产工艺、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人机工程、防护措施。重点放在调查分析或识别出来的危险有害因素所对应的安全设施,从预防型、控制型、减灾型设施的角度,判别安全设施是否符合要求。
6、安全检查表编制方法:1)确定检查对象和目的;2)剖析系统;3)分析可能的危险性;4)确定检查要点。安全检查表的基本格式
检查日期
年 月 日
检查者:
在安全检查表的基本格式上,可根据检查内容的重要性加入“权重值”或“否决项”,以便于不同检查内容之间的比较。
7、编制程序和应用说明:
8、几种不同类型的安全检查表:提问型安全检查表、打分法安全检查表 提问型安全检查表
打分法安全检查表
注:
选取0-1-2-3时条款属于低危险程度的要求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首先应该这样做”;
选取0-1-3-5时条款属于中危险程度,对条款的要求为“严格,在正常的情况下均应这样”; 选取0-1-5-7时条款属于高危险程度,对于条款的要求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
9、安全评价时需编制的安全检查表
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有关批复中提出的整改意见情况落实情况检查表。2)人力与管理方面的检查表。3)人机工效方面的安全检查表。
4)设备与设施方面的安全检查表。5)物质与材料方面的安全检查表。6)方法与工艺方面的安全检查表。7)环境与场所方面的安全检查表。8)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预案方面的检查表。9)其它综合性措施的安全检查表。10)安全验收评价要增加安全预评价报告和初步设计中提出的安全技术和管理对策措施落实情况检查表。
11)还包括:总平面布置安全检查表、建筑结构安全检查表、消防设施安全检查表、电器设施安全检查表、储存场所安全检查表、试验和销毁安全检查表、辅助及公用设施安全检查表等。
10、编制安全检查表时需注意的问题
1)选择合适的安全检查表的内容;2)能够回答安全检查表所列的问题;3)安全检查表的应用贯穿于项目的设计、施工、运行和报废的各个阶段。4)在应用前人的安全检查表时,应该准确了解其所针对的对象、适应的条件和应用的范围,并且在使用之前应该针对所评价的对象,进一步修改、完善表中的检查项目。
论述题:论述安全检查表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和编制步骤 案例题课件1 P87-92页 第二节 现场勘察 能力要求
一、对类比工程进行调查
1、安全评价类比工程调查理论依据
安全评价的基本原理中有个“类推原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存在着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从一个已知对象且有某个属性来推出另一个对象也且有上属性。安全评价类比工程调查采用“类推原理”的“代替推算法”,利用且有密切联系(或相似)的资料、数据、现象等信息,来替代当前评价缺少或无条件获取的信息。
2、选择类比对象时应满足的条件
为提高类比结果的可信度,选择类比对象时应尽量满足以下条件: 1)类比对象之间共有或共缺的属性越多,类比结果的可信度就越高; 2)类比对象之间共有或共缺的属性越本质,类比结果的可信度就越高;
3)类比对象之间共有或共缺的属性与要进行类比的属性之间有必然联系且越本质,类比结果的可信度越高。
3、类比工程调查 在安全评价中,对于没有条件获取信息的内容可以用对类比工程的调查来获得相近信息,进行评价。一般选取同类项目现场及相关文献资料作类比。
1)选取同类项目现场进行类比调查:选择类比对象的信息、采集类比对象的信息、分析类比对象的信息、提出补充安全对策措施‘
2)选取相关文献进行类比调查:文献筛选、文献相关内容分析、提出补充安全对策措施。书例(1-14)
二、按现场勘察方案对现场安全状况进行勘察
1、周边环境调查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除运输工具加油站、加气站外,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与下列场所、区域的距离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要分清建、构筑物之间的安全距离与重大危险源周边距离的不同之处。一般对爆炸危险要查清楚500米以内的周边状况,对毒物泄漏危险要查清1000米以内的周边情况。1)居民区、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口密集区域;2)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等公共设施;3)供水水源、水厂及水源保护区;4)车站、码头、机场以及公路、铁路、水路交通干线、地铁风亭及出入口;5)基本农田保护区、畜牧区、渔业水域和种子、种畜、水产苗种生产基地;6)河流、湖泊、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7)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8)法律、27 行政法规规定予以保护的其他区域。
2、主导频率风调查
主导频率风对建设项目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可能产生污染气体的化工生产项目,一般来说,化工生产装置、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等,要求建在全年最小频率风的上风侧,尽可能减小对办公区域和生活区域的影响。
1)风向;2)风向的测量;3)风向频率(某风向的频率=某风向出现的次数/风向的总观测次数*100%;4)风向玫瑰图P66;5)风向玫瑰图的应用
3、单元平面设计调查
1)单元平面设计的依据、任务和特点;书P69-70 2)单元平面设计的内容
A合理确定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种工程设施的平面位置;B合理组织人流、物流,确定运输方式,布置交通运输线路;C根据工艺、运输等要求,结合地形,合理进行竖向设计;D根据管线设计进行管线综合布置;E进行厂区绿化和美化设计。3)单元平面设计的一般要求
A符合工艺流程,顺畅、连续、短捷。B满足运输要求,运费能耗最小。C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布置。D注意建、构筑物朝向,满足通风采光要求。E满足职业健康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F符合防护间距,确保安全生产。G适应生产弹性,合理预留发展。H合理利用山地地形,灵活多样布置。
4)工厂功能分区及厂区通道P73-74
三、对评价项目进行现场勘察
1、安全距离检查
2、安全设施设备运行检查
3、防范及监控设施检查
4、检测检验状况汇总
四、对现场勘察结果进行汇总
1、概述;
2、对现场勘察直接信息的结果数据进行处理;
3、对现场勘察间接信息进行数据溯源分析;
4、各类安全评价现场勘察结果的汇总。****评价数据的分析处理:
数据收集、数据范围、数据内容、数据来源、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控制、数据汇总及数理统计、数据分类、数据结构(格式)、数据处理、“异常值”和“未检出”的处理。安全预评价现场勘察的汇总
1、建设项目综合性资料;
2、建设项目设计依据;
3、建设项目设计文件;
4、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物料资料;
5、安全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
6、安全专项投资估算;
7、历史性类比装置的监测数据和资料;
8、其他可用于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的资料。安全验收评价现场勘察结果的汇总
1、基本情况;
2、项目规模;
3、法规标准收集;
4、安全管理及工程技术资料收集;
5、企业编写的资料;
6、专项检测、检验或取证资料;
7、试生产阶段调试记录和故障排除记录;
8、设计和安全预评价中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落实情况。安全现状评价现场勘察结果的汇总
安全现状评价所需主要资料可以从工艺、物料、生产经营单位周边环境情况、设备相关资料、管道、电气、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公用工程系统、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准、相关检测和检验报告等方面进行收集。现场勘察注意事项
1、注意类比对象的选择;
2、注意现场勘察的系统性;
3、注意现场询问观察法与现场检查 数据的校核。
第3节 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知识要求
一、危险有害因素的概念
1、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
危险有害因素是指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危险因素是指可对人造成伤亡或者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有害因素是反映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二者并不严格加以区分,而统称危险因素。主要指客观存在的危险和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场所等。
2、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
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是危险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能量、有害物质失控则主要体现在设备故障(含缺陷)、人员失误和管理缺陷三个方面。1)设备故障(含故障):故障是指设备、元件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
2)人员失误:人员失误泛指不安全行为(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违反劳动纪律、操作程序和方法等具有危险性的做法)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的行为。
3)管理缺陷:为保证及时、有效地实现既定的安全目标,安全管理是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检查等工作,是预防故障和人员失误发生的有效手段,因此,管理缺陷是影响失控发生的重要因素。
3、危险源
危险源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呀财产损失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第一类危险源(内在因素):指在生产现场,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以及载有有害物质的载体。第二类危险源(外在因素):指导致约束、限制能量的措施(屏蔽)失控、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危险源的几个关系:危险源与危险有害因素密不可分;危险源与事故;危险源与事故隐患;危险源的控制
危险源的控制: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减小危险物质、避免或减小事故损失的技术
二、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知识 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的因素、管理的因素 人的因素:心理、生理性;行为性 物的因素: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环境因素:室内、室外、地下(含水下)
管理因素:组织结构、责任制、规章制度、投入、职业健康管理 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第一类 人的因素
第1类 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1—6项
1)负荷超限1101(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图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1102; 3)从事禁忌作业1103;
4)心理异常1104(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负荷超限); 5)辨识功能缺陷1105(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1199。第2类 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12—4项
指挥错误1201(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它指挥错误);操作失误1202(误操作、违章操作、其他操作错误);监护错误1203;其他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1299 第二类
物的因素
第1类 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21—15项
1、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缺陷2101(强度不够210101等);
2、防护缺陷2102(无防护210201等)
3、电伤害2103(漏电210302等)
4、噪声2104(机械噪声210401等)书P105-106 第2类 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22—5项
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等。书P106 注:新标准按照危险化学品分8大类2208 危险化学品分类及标志 爆炸品(2201)、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2202)、易燃液体(2203)、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2204)、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济(2205)、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2206)、放射性物品(2207)、腐蚀品(2208)第3类 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23-5项
致病微生物2301(细菌、病毒、真菌、其它致病微生物)
传染病媒介物归2302、致害动物2303、致害植物2304、其他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2399 环境因素-5项
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31(场所狭窄、安全通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等)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32(恶劣气候与环境、作业场地狭窄、地面杂乱等)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33(隧道缺陷、地下火、冲击地压、地下水等)其他作业环境不良39 管理因素-6项
职业安全健康组织机构不健全
41、职业安全健康责任制未落实
42、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不完善
43、职业安全健康投入不足
44、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
45、其他管理因素缺陷49 例题:
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中的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包括具体类型。
2、是一个加油站的问题 1)安全评价的程序;
2)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与分析;
3)针对加油站的特点写出适合的安全评价方法;
4)指出加油站安全技术和管理上的不合理的地方,并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和职业危害分类
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1)物体打击:指落物、滚石、砸伤,不包括爆炸引起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包括挤、压、撞、颠覆等;3)机械伤害:包括铰、碾、割、戳 4)起重伤害:各种起重作业引起的伤害;
5)触电:电流流过人体或人与带电休间发生放电引起的伤害,包括雷击 6)淹溺:各种作业中落水及非矿山透水引起的溺水伤害
7)灼烫:不包括电烧伤及火灾事故引起的烧伤;8)火灾:造成人员伤亡的企业火灾事故 9)高处坠落:包括高处落地和由平地落入地坑;
10)坍塌: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及爆炸爆破引起的坍塌事故; 11)冒顶片帮;12)透水;13)爆破;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 17)压力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
2、职业危害分类
按《职业病目录》职业病有10个种类:
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病症、职业性肿瘤、其他职业病
四、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原则和方法
1、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原则
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的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预测性原则
2、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方法
1)经验分析法:对照分析法、类比推断法、专家评议法
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系统或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预先危险性分析,危险度分析,事故树、事件树、材料性质和生产条件分析法。
五、重大危险源辨识知识
1、重大危险源概述: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2、重大危险源的分类:危险化学品、企业危险建(构)筑物、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
3、重大危险源的申报范围:申报范围如下--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煤矿(井工开采)、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尾矿库。
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适用范围: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储存和经营等各企业或组织。并将采矿业中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加工工艺和储存活动纳入到适用范围。其辨识依据是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及其数量。若一种危险化学品具有多种危险性,按其中最低的临界量确定。
危险化学品包括:爆炸品、易燃气体、毒性气体、易燃液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有机过氧化物、毒性物质等。
5、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重大危险源辨识: 以重大危险源的申报范围作为“临界量”进行辨识
1)锅炉申报范围:蒸汽锅炉(额定蒸汽压力大于2.5MPa,且额定蒸化量大于等于10t/h);热水锅炉(额定出水温度大于等于120度,且额定功率大于等于14MW)
2)压力容器申报范围:介质压力容器程度为极度、高度、中度危害的三类压力容器;易燃介质,最高工作压力≥0.1MPa,且PV≥100 MPa。m3的压力容器(群)。
3)压力管道申报范围:输送GB5044中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气体、液化气体介质,且公称直径≥100mm的管道;输送GB5044中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液体介质、GB50160及GB50016中规定的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可燃气体,或甲类可燃液体介质,且公称直径≥100mm,设计压力≥4 MPa的管道。
6、企业危险建构物重大危险源辨识: 1)煤矿(井工开采)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矿井: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有煤尘爆危险的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煤层自燃发火期≤6个月的矿井、煤层冲击倾向为中等及以上的矿井。2)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矿井:瓦斯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有自燃发火危险的矿井、有冲击地压危险的矿井。
3)尾矿库:全库容≥100万m3或者赤坝高≥30m的尾矿库。
7、重大危险源基本特征:P121--130 1)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的特征P121 2)储存场所重大危险源的特征P121 3)煤矿重大危险源的特征P123。。。
8、重大危险源控制:
1)重大危险源控制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
2)控制重大危险源的目的,不仅仅是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而是要做到一旦发生事故,能够将事故限制到最低程度,或者说能够控制到人们可接受的程度;
3)重大危险源总是涉及到易燃易爆有毒的危害物质,并且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生产、加工、储存超过了临界数量的这些物质。由于工业生产的复杂性,特别是化工生产的复杂性,决定了有效地控制重大危险源需要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
9、重大危险源的监督与管理
1)重大危险源的分级:一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事故的;二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三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较大事故的;四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一般事故的。
2)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职责 3)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
六、监控化学品的核对
1、监控化学品分类
第一类:可作为化学武器的化学品;第二类:可作为生产化学武器前体的化学品;第三类:可作为生产化学武器主要原料的化学品;第四类:除炸药和纯碳氢化合物外的特定有机化学品。
2、监控化学品的生产
国家严格控制第一类监控化学品的生产。对第二类、第三类和第四类化学品的生产实行特别许可制度,特别许可办法由国务院化学工业主管部门制定。
3、监控化学品的使用
4、监控化学品的储存和处置。
七、易制毒化学品的核对
1、遏制毒化品的分类:第一类:可以用于制毒的主要原料;第二类、第三类可以用于制毒的化学配济。
2、遏制毒化品的生产;
3、遏制毒化品的经营。
八、特定种类危险化学品的核对
国内部分地区,在特定时间段内,某些种类危险化学品列为“特定种类危险化学品”并进行强化管理。在此时间区间内,进入这些地区从事安全评价,应当根据当地法规对“特定种类危险化学品”进行核对,并要求被评价单位按当地法规管理。
九、易制爆化学品的核对
国内一些地区对易制爆化学品进行特殊管理,安全评价中遇易制爆化学品,应该进行核对,并提示被评价单位按当地要求进行管理。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能力要求
一、总平面布置及建(构)筑物危险性辨识
1、厂址: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周围环境、交通运输条件、自然灾害、消防支持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2、总平面图布置;从功能分区、防火间距和安全间距、风向、建筑物朝向、危险有害物质设施、道路、储运设施等分析识别。
3、道路及运输:从运输、装卸、消防、疏散、人流、物流、平面交叉运输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4、建(构)筑物:从厂房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防火间距、安全疏散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从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防火间距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二、独立生产单元、辅助单元工艺危险辨识
1、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阶段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1)对设计阶段是否通过合理的设计,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和有害因素的发生进行考察; 2)当消除危险和有害因素有困难时,对是否采取了预防性技术措施来预防或消除危险、有害因素的发生来进行考察;
3)在无法消除危险或危险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对是否采取了减小危险、危害的措施进行考察;
4)当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对是否将人员与危险和有害因素隔离等进行考察; 5)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对是否能通过联锁装置来终止危险、危害的发生进行考察;
6)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对是否设置了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和声、光装置等进行考察。
2、对具有行业特征和专业特征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可利用各行业和专业自己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
3、典型单元过程(单元操作)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1)典型的单元过程是各行业中具有典型特点的基本过程或基本单元; 2)单元操作过程中的危险性是由所处理物料的危险性决定的;
3)当处理易燃气体物料时要防止爆炸性混和物的形成。特别是负压状态下的操作,要防止混入空气而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4)当处理易燃固体或可燃固体物料时,要防止形成爆炸性粉尘混合物; 5)当处理含有不稳定物质的物料时,要防止不稳定物质的积聚或浓缩。
三、设备设施装置危险性辨识
1、工艺设备、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1)设备本身是否能满足工艺的要求;2)设备是否由具有生产资质的专业工厂所生产、制造;3)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附件或安全防护装置;4)是否具备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5)是否具备紧急停车的装置;6)是否具有检修时不能自动投入运行,不能自动反向运转的安全装置等。
2、专业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1)化工设备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主要检查:设备是否有足够的强度、刚度;是否有可靠的耐腐蚀性;是否有足够的抗高温蠕变性;是否有足够的抗疲劳性;密封是否安全可靠;安全保护装置是否配套。
2)机械加工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可以根据相应的标准、规程进行。机械加工设备一般安全要求;磨削机械安全规程;剪切机械安全规程;电机外壳防护等级等。
3、电气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电气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就紧密结合工艺的要求和生产环境的状况来进行。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电气设备的工作环境是否属于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2)是否属于粉尘、潮湿和腐蚀环境;3)在这些环境中工作时,对电气设备的相应要求是否满足;4)电气设备是否具有国家指定机构的安全认证标志,特别是防爆电器的防爆等级;5)电气设备是否为国家颁布的淘汰产 33 品;6)用电负荷等级对电力装置的要求;7)电气火花引燃源;8)触电保护、漏电保护、短路保护、过载保护、绝缘、电气隔离、屏护、电气安全距离等是否可靠;9)是否根据作业环境和条件选择安全电压,安全电压值和设施是否符合规定,防静电、防雷击等电气连接措施是否可靠;10)管理制度是否完善;11)事故状态下的照明、消防、疏散用电及应急措施用电的可靠性;12)自动控制的可靠性,如不间断电源、冗余装置等。
4、特种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使用应具有相应的资质或许可证,应按相应的规程标准进行识别。
5、企业内特种机械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厂内机动车辆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有:提升重物动作太快、超速驾驶、突然刹车、碰撞障碍物、在已有重物时使用前铲、在车辆前部有重载时下斜坡、横穿斜坡或在斜坡上转弯、卸载和在不适的路面或支撑条件下运行等引起的翻车、超过车辆的最大载荷、与建筑物、管道、堆积物及其他车辆之间的碰撞、楼板不牢固或承载能力不够造成的楼板塌陷、设备不合适造成载荷从叉车上滑落、电缆线短路、油管破裂、粉尘堆积或电池充电时产生氢气等,可能导致的爆炸及燃烧、动载车辆在运送可燃气体时,本身也有可能成为火源、在没有乘椅及相应设施时,不应载有乘员:肢体被夹入运动的装置中、肢体与运动部件接触而被擦伤、肢体绊卷到机器轮子带子之中、不正确的操作或者物料高空坠落造成的伤害。
6、登高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主要的登高装置有梯子、活梯、活动架、脚手架、吊笼、吊椅、升降工作平台、动力工作平台等。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登高装置自身结构方面的缺陷、支撑基础政党或毁坏、不恰当地选择了不够安全的作业方法、悬挂系统结构失效、因承载超重而使结构损坏、因安装、检查、维护不当而造成结构失效、因为不平衡造成的结构失效、所选设施的高度及臂长不能满足要求而超限使用、由于使用错误或者理解错误而造成的不稳、负载指挥爬高、攀登方式不对或脚上穿着物不稳、不清洁造成跌落、未经批准使用或更改作业设备、与障碍物或建筑物碰撞、电动、液压系统失效、运动部件卡住。
四、作业场所危险性辨识
1、危险物质和有害因素辨识
1)物质危险的识别应从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活性、燃烧及爆炸特性、毒性及健康危害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识别;
物质特性可从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中获取,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主要由“成分/组织信息、危险性概述、理化特性、毒理学资料、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等内容构成。
2、工业毒物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工业毒物的危害程度在GB 5044-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分为。Ⅰ级:极度危害;Ⅱ级:高度危害;Ⅲ级:中度危害;Ⅳ轻度危害 列入我国国家标准中的常见毒物有56种 Ⅰ级12种;Ⅱ级26种;Ⅲ级12种;Ⅳ5种
3、生产性粉尘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在有粉尘作业环境中长时间工作并吸入粉尘,就会引起肺部组织纤维化、硬化,丧失呼吸功能,导致肺病(尘肺病)。粉尘还会引起刺激性疾病、急性中毒或癌症。当爆炸性粉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源会发生爆炸。
4、工业噪声与掀动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工业噪声可以分为:机械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和电磁噪声等3类。
噪声危害的识别主要根据已掌握的机械设备或作业场所的噪声确定噪声源、声级、和频率。
振动危害的识别应先找出产生振动的设备,然后根据国家标准,参照类比资料确定振动的危害程度。
5、温度与湿度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主要表现为:高温、高湿环境影响劳动者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及物质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当热调节发生障碍时,轻者影响劳动能力,重者可引起别的病变,如中暑。水盐代谢的失衡可导致心脏和肾脏的负担,严重时引起循环衰竭和热痉挛。高温作业的工人,高血压性病率较高,而且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增加。高温还可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工人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力分散,肌肉工作能力降低,在导致工伤事故的危险。高温可造成灼伤;低温可引起冻伤。
6、辐射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射频辐射危害主要表现为射频致热效应和非致热效应两个方面。
五、生产、使用与储存危险辨识
1、爆炸品危险因素辨识
爆炸品的危险特性包括:敏感易爆性、遇热危险性、机械作用危险、静电火花危险、火灾危险、毒害性。
危险因素辨识:1)从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要求是否具备去识别;2)从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要求是否具备去识别;3)从单个仓库中最大允许储存量的要求进行识别;4)从分类存放的要求方面去识别;5)从装卸作业是否具备安全条件的要求去识别。
2、易燃液体危险因素辨识 1)易燃液体的分类:
A根据易燃液体的储运特点和火灾危险性的大小,《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闪点<28°;乙类:28°≤闪点<60°;丙类:闪点≥60°
B根据易燃液体闪点的高低,依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将易燃液体分为下列三类:第1类:低闪点液体,闪点<—18°;第2类:中闪点液体,—18°≤闪点<23°;第3类:高闪点液体,闪点≥23°
2)易燃液体的危险特性:易燃性、易产生静电、流动扩散性 3)易燃液体危险因素识别
从易燃液体的生产、使用、储存状况和技术条件方面去识别其危险性;从易燃液体的生产、使用、储存的防火要求方面去识别其危险性。
3、毒害品储运危险辨识
1)危险特性主要有:氧化性、遇水遇酸分解性、遇高热明火撞击会发生爆炸、闪点低易燃、遇氧化剂发生燃烧爆炸。
2)毒害品的生产、使用、储存危险识别:生产、使用、储存技术条件方面的危险因素识别;生产、使用、储存毒害物品库房的危险因素识别。
六、危险有害因素分布情况分析
1、厂址选择需考虑的危险有害因素
厂址选择必须符合工业布局和城市规划的要求,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建设前期工作的规定进行。居住区、交通运输、动力公用设施、废料场及环境保护工程等用地,应与厂区用地同时选择。厂址选择应对原料和燃料及辅助材料的来源、产品流向、建设条件、经济、社会、人文、环境保护等各种因素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应对其进行多案技术经济比较,择优确定。
厂址宜靠近原料、燃料基地或产品主要销售地。并应有方便、经济的交通运输条件,与厂外铁路、公路、港口的连接,应短捷,且工程量小。
厂址应具有满足生产、生活及发展规划所必需的水源和电源,且用水、用电量特别大的工业企业,宜靠近水源、电源。散发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厂址,应位于城镇、相邻工业企业和居住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不应位于宣窝风地段。
厂址应具有满足建设工程需要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厂址应满足工业企业近期所必需的场地面积和适宜的地形坡度。并应根据工业企业远期发展规划的需要,适当留有发展的余地。
厂址应有利于同邻近工业企业和依托城镇在生产、交通运输、动力公用、修理、综合利用和生活设施等方面的协作。
厂址应位于不受洪水、潮水或内涝威胁的地带。下列地段和地区不得选为厂址:
1)发震断层和设防烈度高于九度的地震区;2)有泥石流、滑坡、流沙、溶洞等直接危害的地段;3)采矿陷落区界限内;4)爆破危险范围内;5)坝或堤溃决后可能淹没的地区;6)重要的供水水源卫生保护区;7)国家规定的风景区及森林和自然保护区;8)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区;9)对飞机起落、电台通信、电视转播、雷达导航和重要的天文、气象、地震观察,以及军事设施等规定有影响的范围内;10)Ⅳ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厚度大的新近堆积黄土、高压缩性的饱和黄土和Ⅲ级膨胀土等工程地质恶劣地区;11)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区。列地段和地区不得选为厂址:
2、总体规划时需考虑的危险有害因素
1)工业企业总体规划,应结合工业企业所在区域的技术经济、自然条件等进行编制,经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后,择优确定。
2)工业企业总体规划,应符合城镇总体规划的要求
3)有条件时,与城镇和企业在生产、交通运输、动力及生活设施等方面协作。
4)厂区、居住区、交通运输、动力公用设施、防洪排涝、废料场、尾矿场、排土场、环境保护工程和综合利用场地等,应同时规划。当有的大型工业企业必须设置施工生产基地时,亦应同时规划。
5)工业企业分期建设时,总体规划应正确处理近期远期的关系。
6)联合企业中不同类型的工厂,应按生产性质、相互关系、协作条件等因素分区集中布置。对生产有害气体、烟、雾、粉尘等有害物质的工厂,必须采取治理措施。
3、危险有害因素分布方面的规定
危险和有害因素分布方面的规定主要包括:
1)危险和有害因素分布应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工业企业的性质、规模、生产流程、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以及防火、安全、卫生、施工及检修等要求,结合场地自然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择优确定。
2)危险和有害因素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在符合生产流程、操作要求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应联合多层布置;
B.按功能分区,合理地确定通道宽度;
C.厂区、功能分区及建筑物、构筑物的外形宜规整; D.功能分区内各项设施的布置,应紧凑、合理;
3)危险和有害因素分布区域的通道宽度,应根据下列因素确定:
A.通道两侧建筑物、构筑物及露天设施对防火、安全与卫生间距的要求;B.铁路、道路与 36 带式输送机通廊等工业运输线路的布置要求;C.各种管理线的布置要求;D.绿化布置的要求;E.施工、安装与检修的要求;F.竖向设计的要求;G.预留发展用地的要求。
4)在考虑危险和有害因素分布时,应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合理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和有关设施,并应减少土方工程量和基础工程费用。
当厂区地形坡度较大时,建筑物、构筑物的长轴宜顺等高线布置,并应结合竖向设计,为物料采用自流管理及高站台、低货位等设施创造条件。
5)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分布应结合当地气象条件,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朝向、采光和自然通风条件。高温、热加工、有特殊要求和人员较多的建筑物,应避免暴晒。
6)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分布应防止有害气体、烟、雾、粉尘、强烈振动和高噪声对周围的危害。
7)危险和有害因素分布应便于合理地组织货流和人流。
8)总平面图布置应使建筑群体的平面布置与空间景观相协调,并应结合城镇规划及厂区绿化,提高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和整洁的工作环境。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注意事项
一、注意列出危险有害因素的代码
二、注意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单元化
三、注意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 本章小节:
第一节 前期准备
1、基础资料信息采集方法
2、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知识
3、安全评价所需法律、法规信息的采集与更新
4、生产安全事故案例信息的筛选和分析
5、提出安全评价需求信息的具体内容
6、收集安全评价信息并建立信息资料档案 第二节
现场勘察
1、安全评价现场调查分析方法
2、评价相关的工程设计、勘察基础知识
3、安全生产条件
4、安全检查表的编写依据、方法、程序
5、类比工程的调查和分析
6、按现场勘察方案对周边环境的调查和勘察
7、按现场勘察方案对主导频率风的调查
8、按现场勘察方案对单元平面设计的调查和勘察
9、对评价项目进行现场勘察的内容和要求
10、使用现场询问观察法进行现场勘察
11、使用现场检查表进行现场勘察
12、现场勘察结果的汇总 第三节
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1、危险有害因素的概念和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
2、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3、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和职业危害分类
4、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原则和辨识方法
5、重大危险源辨识知识
6、监控化学品、易制毒、制爆化学品、特定种类危险化学品的核对
7、总平面布局及建(构)筑物危险辨识
8、独立生产单元、辅助单元工艺危险性辨识
9、设备设施装置危险性辨识
10、作业场所危险性辨识
11、生产、使用与储存危险性辨识
12、危险有害因素分布情况分析 第二章 危险与危害程度评价 第一节 划分评价单元 评价单元
在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的需要,将系统分成有限个确定范围的单元进行评价,该范围称为评价单元。
一、划分评价单元的作用
将系统划分不同类型单元进行评价,不仅可以简化评价工作、减少评价工作量、避免遗漏,而且由于能够得出各评价单元危险性的比较概念,避免了以最危险单元的危险性来表征整个系统的危险性、夸大整个系统的危险性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降低了采集对策措施的安全投资费用。
二、划分评价单元基本的办法
划分评价单元是为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服务的,要利于评价工作的进行,有利于提高评价工作的准确性。
对于不同的评价单元,可根据评价的需要和单元特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最基本的方法有:
1、以危险和有害因素的类别划分评价单元;
1)对工艺方案、总体布置及自然条件、环境对系统影响等综合方面的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和评价,可将整个系统划为一个评价单元。
2)将具有共性危险因素有害因素的场所和装置划为一个单元。
A先按危险因素类别各划归一个单元,再按工艺、物料、作业特点划分成子单元分别评价。B进行安全评价宜按有害因素(有害作业)的类别划分评价单元。
2、以装置特征和物质特征划分评价单元;
1)按装置工艺功能划分;2)按布置的相对独立性划分;3)按工艺条件划分评价单元;4)按储存、处理危险物品的潜在化学能、毒性和危险物品的数量划分评价单元;5)按重点危险划分单元。
3、依据评价方法的有关规定划分评价单元。第二节 定性定量评价
一、安全评价方法的确定原则 安全评价方法的概述
安全评价方法是进行定性、定量安全评价的工具。安全评价内容十分丰富,安全评价目的和对象的不同,安全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也不同。
1、安全评价方法分类
安全评价方法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根据安全评价对象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安全评价方法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常用的分类方法有:按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分类、按评价的逻辑推理过程分类、按评价所针对的对象分类、按评价要达到的目的分类等。
按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分类:安全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安全评价方法和定量安全评价方法。1)定性安全评价方法。定性安全评价方法主要是根据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定性分析,安全评价的结果是一些 38 定性珠指标。属于定性安全评价方法的有:安全检查表、专家现场询问观察法、因素图分析法、事故引发和发展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故意类型和影响分析、危险可操作性研究等
定性安全评价方法的特点是容易理解、便于掌握、评价过程简单。在国内外企业安全管理中被广泛使用。但该评价方法往往依靠经验,带一定的局限性,安全评价结果有时因参加评价人员的经验和经历等有相当的差异。同时由于结果不能给量化的危险度,所以不同类型的对象之间安全评价结果缺乏可比性。
2)定量安全评价方法。是运用基于大量的实验结果和广泛的事故统计资料分析获得的指标或规律,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定量的市场繁荣,安全评价的结果是一些定量的指标。按照安全评价给出的定量结果的类别不同,宣安全评价方法还可以分类概率风险评价法、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和危险指数评价法。
A、概率风险评价法是根据事故的基本致因因素的事故发生概率,应用数理统计中的概率分析方法,求取事故基本致因因素的关联度或整个评价系统的事故发生概率的安全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数据和事故统计分析基础之上的,因可信程度较高。
B、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是根据事故的数学模型,应用计算数学方法,求取事故对人员的伤害范围或对物体的破坏范围的安全评价方法。
C、危险指数评价法应用系统的事故危险指数模型,根据系统及其物质、设备(设施)和工艺的基本性质和状态,采用推算的方法,逐步给出事故的可能损失、引起事故发生或使事故扩大的设备、事故的危险性以及采取安全措施的有效性的安全评价方法。
3)按评价的逻辑推理过程分类。按照安全评价的逻辑推理过程,安全评价方法可分为归纳推理评价法和演绎推理评价法。归纳推理评价法是从事故原因推论结果的评价方法。演绎推理评价法是从结果推论原因的评价方法。
3)按评价所针对的对象分类。按评价对象的不同,安全评价方法可分为设备(设施或工艺)故障率评价法、人员失误率评价法、物质系数评价法、系统危险性评价法等。
4)按评价要达到的目的分类。按安全评价要达到的目的,安全评价方法可分为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评价法、危险性分级安全评价法和事故后果安全评价法。
2、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 1)安全评价方法的确定原则
确定原则包括:充分性原则、适应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合理性原则 2)安全评价方法的确定过程
步骤包括:分析被评价系统、收集安全评价方法、分析安全评价方法、明确被评价系统能够提供的基础数据和资料、确定安全评价方法。3)确定安全评价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的问题包括:A充分考虑被评价系统的特点;B评价的具体目标和要求的最终结果;C评价资料的占有情况;D安全评价师的素质。4)确定安全评价方法的准则 确定安全评价方法的准则包括:确定动机、确定结果类型、辨识结果类型、确定问题的特点、考虑所觉察危险和经验、考虑资源和选择、选择技术。
3、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安全检查方法
安全检查方法要说是第一个安全评价方法,也称为工艺安全审查或“设计审查”及“损失预防审查”。可用于建设项目的任何阶段。对现有装置(在役装置)进行评价时,传统的安全检查主要包括巡视检查、正规日常检查或安全检查。其目的是辨识可能导致事故、引起伤害、39 重要财产损失或对公共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装置条件或操作规程。为了提高整个装置的安全操作度,而不是干扰正常操作或对发现问题进行处罚。完成安全检查后,评价人员对亟待改进的地方应提出具体的措施、建议。
二、安全评价方法知识
1、预先危险性分析
预先危险分析也称初始危险分析,是在每项生产活动之前,特别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对系统存在危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概略地分析,尽可能评价出潜在的危险性。1)预先危险性分析的主要工作内容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大体积识别系统存在的主要危险;2)找出生产危险的原因;3)分析估计危险失控发生事故可能导致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4)判定已识别的危险性等级;5)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2)预先危险分析内容
A、识别危险的设备、零部件,并分析其发生的可能性条件;B、分析系统中各子系统、各元件的交接面及其相互关系与影响;C、分析原材料、产品、特别是有害物质的性能与贮运;D、分析工艺过程及其工艺参数或状态参数;E、人、机关系;F、环境条件;G、用于保证安全的设备、防护装置等。3)危险性等级划分表
2、安全检查表
为了系统地找出不安全因素,把系统加以剖析,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编制的主要依据: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国内外事故案例、本单位的经验;系统分析确定的风险部位及防范措施;研究成果。检查表的优点:
事先编制,有充分的时间组织有经验的人员来编写,做到系统化、完整化,不至于漏掉能导致危险的关键因素;可以根据规定的标准、规范和法规、检查遵守的情况,提出准确的评价; 表的应用方式是有问有答,给人的印象深刻,能起到安全教育的作用。表内还可注明改进措施的要求,隔一段时间后重新检查改进情况;简明易懂,容易掌握。安全检查表小结:
目的:检查系统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适用范围:从设计、建设一直到生产各个阶段
使用方法:有经验和专业知识人员协同编制,经常使用 资料准备:有关规范标准 人力、时间:最经济 效果:定性,辨识危险性并使系统保持与标准规定一致,如采用检查项目赋值法可用于定量。
3、风险矩阵法(书P181)
4、作业条件风险评价法 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公式
决定人员伤亡风险程度大小的三种因素是: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L 人体暴露在这种风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E 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C 用与系统风险性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之积来评价系统风险,其简化公式是: D=LEC
例:课件2P54-59 在选择风险评价方法时应明确的几个问题
重大危险源辨识
危险化学品临界量:q1/Q1+q2/Q2+„+qn/Qn≥1 q1、q2、„qn——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单位t.Q1、Q2、„Qn——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t.第三章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概念
风险控制:实施风险管理的决策行为,风险控制可能包括监测、再评价和执行决策。通俗地说:风险控制就是采用一定的技术、管理手段,将事故风险控制在按当前价值取向可接受的范围内。
第一节 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1、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原理、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
2、安全对策措施的基础知识
3、安全评价需对哪些方面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第二节 编制评价报告
1、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写规范
2、安全评价结论的编制原则(包括评价单元和总体结论两方面)
3、安全评价结论的主要内容与编制方法
4、安全评价报告总体框架—安全评价报告章节的编制 第一节 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1、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原理、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 1.1全对策措施的基本原理“木桶原理”事实上,“木桶原理”是管理学上的一个基本原理之一,它说的是:一个木桶由许多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不是取决于长的木板。用安全评价,如果我们将安全评价系统视为一个木桶,而它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就是放于桶内的液体,每一项针对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安全设施(措施)都是构成这个木桶安全的不可缺少的木板,而安全设施(措施)的安全备性就象征木板的长短,液体总是从最短的木板处溢出,换言之,危险和有害因素总是从安全设施(措施)的缺陷处形成事故隐患。这就好像俗语所说的“千里长堤溃于一穴”的“蚁穴溃堤”原理一样。
从以上原理,我们知道,在安全评价中,危险识别就相当于“测量木桶内的液体容积”,所谓“安全评价”就是“测量”木桶各木板的长度,找出最短的木板,这个最短的木板溢出液体的风险最大,某块木板太短可能阻挡不住液体溢出。它就是“事故隐患”。
因此,我可判断出采取安全对策的途径只有两个:一是减少“液体”量—相当于减少系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二是增长较短的“木板”—相当于增加“事故隐患”的安全对策措施。1.2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要求
安全对策措施总体来说,要求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应具备以下五个基本要求:
A消除或减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危害;B置危险和有害物,并降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C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危害;D有效地预防重大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5)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和互救条件。1.3安全对策措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安全对策措施具有等级顺序;
2、安全技术对策措施有优先顺序;
3、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和经济合理性;
4、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及设计技术规范。安全对策措施具有等级顺序
等级顺序为:1)直接安全技术措施;2)间接安全技术措施;3)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4)安全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
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的要求应遵循的具体原则
具体原则包括:1)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和有害因素。2)预防。当消除危险和有害因素存在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的发生;3)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和有害因素,且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降低危险、危害的措施;4)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和减弱的情况下,应将作业人员与危险和有害因素隔离,或与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5)联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联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的发生;6)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应设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应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安全对策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A.针对性是指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和评价得到的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及其后果,提出对策措施。
B.提出的对策措施是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生产经营单位进行设计、生产、管理的重要依据,因而对策措施应在经济、技术、时间上是可行的,能够落实和实施。
C.经济合理性是指不应超越国家及建设项目、生产经营单位的经济、技术水平,按过高的安全要求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及设计技术规范
A、安全评价应以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为评价依据;安全评价时,对已辨识出的危险源,应严格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行业设计的安全要求来对照分析。
B、对不符合安全指标的危险源,要指出“事故隐患”并附相关依据条文; C、对“事故隐患”提出设置或改进“安全设施”的安全对策措施。
2、安全对策措施的基础知识
2.1安全对策措施的对象—“事故隐患”
1)事故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
2)安全对策措施针对的就是“事故隐患”。安全对策措施可从两方面提出:A、减少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的数量,使原有的安全设施(措施)体现出防范功能。B、提高安全设施(措施)的防范功能等级,以便能够控制现存危险有害因素的要求。3)安全对策措施分为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和安全管理对策措施两:
安全技术对策措施主要指安全设施,包括:A、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如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装置等;B、改善劳动生产条件、防止职业病发生的措施,包括防尘、防毒、防高温、防低温、防振动、防噪声、防辐射、通风等防护措施。
安全管理对策措施主要包括:安全管理网络、安全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培训、安全事故紧急预案等。
4)安全生产的“三同时”制度: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2、2安全对策措施的重点—安全设施
1)安全设施评价是继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之后,又一安全评价的主要任务,安全评价的本质就是说明危险有害因素是否构成事故隐患。
2)危险有害因素是否配套安全设施、其它安全设施是否有效到位,是否能控制危险有害因素是系统安全的关键。
3)没有安全设施或配套安全设施不符合要求,危险有害因素(危险物质或能量)才构成事 43 故隐患,配套安全设施符合标准,就不构成事故隐患。
4)如构成事故隐患,安全评价就必须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2.3安全设施的种类
安全设施是指将危险有害因素控制(预防、减少、消除)在安全状态的设备(装置)和措施。根据安全设施的目的不同,分为:预防事故设施、控制事故设施、减少事故影响设施三大类。1)预防事故设施:检测设施、组分控制设施、防护设施、个体防护器材、安全标志与标识。2)控制事故设施:泄设施、紧急处理设施。
3)减少事故影响设施:防止火灾蔓延设施、灭火设施、紧急个体处置逃生设施、应急救援设施、避难设施。
2.4评价单元的安全对策措施重点
安全对策措施要满足评价单元的特点和要求,根据安全评价的目的,评价单元的安全对策措施重点包括:
1)评价单元的技术、布局、工艺、方式和设施、设备、装置方面的安全对策措施; 2)评价单元配套和辅助工程的安全对策措施; 3)评价单元制定应急措施的要求; 2.5安全对策措施提出的步骤
安全对策措施提出一般应包含以下步骤:1)分析评价单元的特点;2)确定评价单元所固有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及其可接受程度,并按其风险大小排序;3)制定符合性检查表;4)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3、安全评价需对哪些方面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安全对策措施包含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和安全安全管理对策措施两方面,因此,安全评价也应从这两方面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1)提出评价单元的技术、布局、工艺、方式和设施、设备、装置方面的安全对策措施; 2)提出评价单元配套和辅助工程的安全对策措施; 3)提出制订评价单元应急救援措施的技术要点; 4)提出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3.1提出评价单元的技术、布局、工艺、方式和设施、设备、装置方面的安全对策措施 1)评价单元的技术对策措施
目的:消除、降低或弱化评价单元存在的事故隐患,以达到安全作业的目的。措施包括: A、本质安全对策措施;B、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对策措施;C、设置调整工艺、维修设备的安全措施;D、使用代替技术的对策措施 2)评价单元的布局对策措施 A、功能分区的布局:
管理区和生活区一般应布置在全年或夏季主导风向的上风向或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危险品仓库一般应布置在全年或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就注意一些行业规范有特殊要求。B、危险和有害设施的布局:
C、火灾危险性生产及储存设施布局;
D、建筑物的耐火等级;E、防火间距我布局;F、噪声源和振动源的布局。3)评价单元的工艺对策
对策原则:应尽量选择危险性较小的物质;选择成熟的、工艺条件较缓和的工艺路线。主要对策措施:
A、防火防爆工艺对策措施。生产过程中存在易燃易爆危险的原材料、中间物料、成品及危险物料,应列出其主要的化学性能、物理化学性能,并综合分析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B、静电工艺控制对策措施。从工艺流程、良好接地等方面采取措施,减少、避免静电荷的产生和积累。
4)从评价单元的安全防护方式上所采取的对策措施
A、保险装置。保险装置是发生危险情况时能自动动作消除危险状态的装置。B、通风换气。厂房通风有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和正压通风。
C、惰性气体保护。惰性气体保护的作用是缩小或消除易燃可燃物质的爆炸范围,从而防止燃烧爆炸。
D、隔离密封。隔离密封是一种阻断方式。隔离密封盒的防爆等级应与爆炸危险环境的等级相适应。
E、安全监测。随时监测空气中可燃物质的浓度是防止发生火灾爆炸的重要措施。5)评价单元的设施、设备、装置的一些特殊的安全对策
A、特种设备安全对策措施:评价单元中的特种设备必须符合安全要求;
B、设备防火、防爆对策措施:设备、机械种类繁多,以化工设备为例,可分为塔槽类、换热设备、反应器、分离器、加热炉和废热锅炉等,压力容器按工作压力不同,分为低压、中压、高压和超高压4个等级。
C、电气设备防火、防爆对策措施:评价单元中的电气设备应按使用环境的等级、电气设备的种类和使用条件来选择,所选用的防爆电气设备的级别和组别,不应低于该环境内爆炸性混合物的级别和组别。
D、屏护设施和安全距离:屏护设施指屏蔽和障碍,能防止人体有意思或无意触及或过分接近带电体的遮栏、护罩、护盖、箱匣等设施,是将带电部位与外界隔离,防止人体误入带电间隔的简单、有效的安全装置。
E、联锁保护。设置防止误操作、误入带电间隔等造成触电事故的安全联锁保护装置。3.2提出评价单元配套和辅助工程的安全对策措施 评价单元配套和辅助工程的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要求:
1)应与评价单元主体的安全对策相适应;2)从平面布置、防火、防爆、电气安全、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安全色、安全标志、特种设备安全、防尘、防毒、防窒息、防噪、防振动、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控制措施,其目的是实现配套和辅助工程的本体安全。3)应考虑配套和辅助设施故障时对主体设施的影响。
4)对一些较为独立的辅助工程,应与相应的标准进行对照,不达标者视为“事故隐患”,评价时应对此提出安全对策。常见的有石油库、氧气站、压缩空气站、乙炔站、氢气站、锅炉房、冷库等。辅助工程相关标准规范:书P223 3.3提出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安全管理是以保证建设项目建成以生生产过程安全为目的的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 1)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务:
A、发现、分析和清除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管理制度和卫生规章制度;
B、对企业内部实行安全生产的监督和检查,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的监督和检查制度; C、对各类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D、制定劳动卫生保护的相关制度,防止发生事故和职业病,避免和减少损失。2)安全管理的基本内空
1)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及安全操作规程。3)配备安全管理、检查、事故调查分析、检测检验部门,配备通信、检查车辆等设施和设备。4)配备安全培训、教育的场所,制订安全培训的计划和制度。5)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应急救援演练。6)与外界相关安全部门建立紧密的联系,一旦发生事故,45 可立即动员各方力量进行救护。7)加强安全教育和检查,违章作业。8)督促和检查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并严格执行各项个体防护的规章制度。9)对于特种设备必须严格管理,按规定进行检修。对特种设备操作人员,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10)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中规定的安全措施。
3.4提出制订评价单元应急救援措施的技术要点 1)事故应急救援措施要求从以下几方面提出:
1)建立应急组织,明确各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2)灾情的发现与报告制度;3)通途联络保障;4)救灾器材与设备保障;5)有关安全通道与安全出口的要求;6)自救与救护的规定;7)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应强调的是,安全评价对应急措施(设施)的检查,不能停留在“有没有”,而应放在检查其是否有效上,应要求被评价单位按事故应急预案进行演练,以打通应急流程,保证应急救援措施的有效性。
2)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的注意事项
1)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针对可能造成本企业、本系统人员死亡或严重伤害、设备和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而又具有突发性的灾害。
2)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对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补充,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以完善的预防措施为基础,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3)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以努力保护人身安全、防止人员受到伤害为首要目的,同时兼顾设备和环境的防护,昼减少灾害的损失程度。
4)编制现场事故应急预案,应包括对紧急情况的处理程序和措施。5)事故应急救援应结合实际,措施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6)应确保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应把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作为重大危险设施维持安全运行状态的替代措施。
7)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经常检查修订,以保证先进和科学的防灾减灾设备和措施被采用。第2节 编制评价报告
1、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写规范
1.1安全评价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1)内容全面:涉及被子评价对象的安全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要从复杂的诸多因素中找到相互的关系,并分析出前因后果,需要有广阔的视野,有总览全局的视角,全面掌握被评价对象的情况,是编制优秀评价报告的必要基础。
2)分析细致:搜集和分析资料是一件专业性很强、需要细心从事的工作,在制订评价报告编写计划时,要细致考虑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下一步的分析出现偏差。分析工作更需要细心,各种因素间的关系要细致辨认,谨慎判断。
3)条理清晰:表现不仅要求在整个工作步调安排上,而且要求行文表述也应具有条理; 1.2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写格式 包括四个方面:
1)评价报告的基本格式:封面、安全评价资质证书影印件、著录项、前言、正文、附件、附录。
2)规格:安全评价报告应采用A4纸幅面,左侧装订。3)封面制作:
封面内容包括:委托单位名称、评价项目名称、标题、安全评价机构名称、安全评价机构资质证书编号、评价报告完成时间。标题应统一写为“安全**评价报告”其中**应根据评价项目的类别填写为:预、验收或现状。4)制作著录项
“安全评价机构法定代表人、评价项目组成成员”著录项一般分两页布置。第一面署明安全评价机构的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评价项目负责人等主要责任者姓名,下方为报告编制完成的日期及安全评价机构公章用章区;第二页则为评价人员、种类技术专家以及其它有关责任者名单,评价人员和技术专家均应亲笔签名。
2、安全评价结论的编制原则 2.1单元评价结论的编制原则
单元评价结论是指单元的各评价要素通过检查、检验、分析、判断、计算、评价、汇总后得到的结果。它要求遵循的编制原则有两方面:
1)客观公正原则:应客观公正地针对被评价单元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给出评价结论,对危险既不要夸大,也不缩小。
2)观点明确原则:要求评价结论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自相矛盾。2.2整个系统的评价结论的编制原则 安全评价最后结论的形成过程包括三步:
1)通过对系统中各危险有害因素和对应的安全设施信息数据汇总分析得出单项评价结果; 2)评价单元内的各单项评价结果整合成单元评价结论; 3)各单元评价结论整合成整个系统的评价结论。
3、安全评价结论的主要内容与编制方法 3.1单元评价结论的主要内容与编制方法 单元评价结论的主人内容包括:
评价单元内各类评价结果的汇总;对汇总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得出单项评价结果(或综合评价结果),将单项结果整合成单元评价结论。单元评价结论编制方法如下: 1)各类评价结果的汇总
危险有害因素和危险源数据汇总、安全设备设施数据的汇总、安全管理数据汇总、事故隐患数据汇总、安全评价(风险评价)数据汇总、安全对策措施数据汇总、信息反馈控制(或交换)数据汇总
2)汇总数据初步分析
在各类评价结果汇总的基础上,对照各种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评价结果的初步分析,得到单项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包括:找出“固有危险”和“不可接受危险”等初步分析结果,确认“事故隐患”;通过反馈控制,加强或改进安全设施后,判断“现实危险”和“有条件接受风险”,得出“事故隐患”是否被消除的评价结果。3)单项评价结果和综合评价结果 4)单元评价结论
3.2评价结论的主要内容、基本逻辑思维与结论整合原则 1)评价结论的主要内容:
评价结论的基本要求:A、以“人、机、物、法、环”为主线,全面考虑评价项目各方面的安全状况;B、应交代清楚评价系统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对应的安全设施是否能满足系统安全的要求;C、应说明安全设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A、人力资源和安全管理方面的评价结论;B、设备装置和附件设施方面的评价结论;C、物质物料和材质材料方面的评价结论;D、方法工艺和作业操作方面评价结论;E、安全条件方面的评价结论。
2)安全结论的基本逻辑思维方法
安全评价工作是按一定逻辑逐步推进的,其逻辑思维路线:识别评价对象的各个危险有害因 47 素---确定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运用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推理、判断---经信息数据结果汇总和结果初步分析,从危险有害因素值和对应安全设施的完备状况,得出危险有害因素的“固有危险”,分析这种危险是否构成“事故隐患”或存在“不可接受危险”---根据“事故隐患”与“安全设施”的因果关系提出安全对策,消除“事故隐患”和降低风险,得到“现实危险”的单项评价结果---将各单项评价结果综合得出单元评价结论---再将各单元评价结论整合成最后的安全评价结论。3)安全评价结论的整合原则
单项评价结果经适当的整合原则整合成单元评价结果,各个单元评价结果靠某一整合原则又整合成评价结论。因此,整合原则是评价方法的核心,不同的评价方法体现不同的整合原则,整合原则可以是一个数学模型,也可以是根据重要程度设定的权值,一组检测数据可以是另一组数据的事例条件。
4、安全评价报告总体框架——安全评价报告章节的编制
包括以下内容:1)前言;2)编制依据;3)项目概况;4)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5)评价单元的划分;6)定性定量评价;7)单元安全对策分析评价;8)评价结论;9)附录、附件、附图。
三、最新2012年安全评价师三级模拟考试题
试卷一:理论知识(满分100分)
考试注意事项:
一、本考试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第二部分为多项选择题。
二、试卷全部为客观评分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
三、本考试全部时间为120分钟,终了时间一到,应考人员一律停笔,等候监考人员收点试卷及答题卡,全部考试结束后,须待监考人员将全部试卷及答题卡收点无误,并宣布本考试结束,方可离开考场。
(一)、单选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58题,每题1分,共58分。)
1、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在(D)内向国务院报告,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A、24h B、12h C、8h D、4h
2、在事故应急救援响应机制中,(C)响应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来统一指挥现场的应急救援行动。
A、特级紧急情况 C、二级紧急情况 B、一级紧急情况 D、三级紧急情况
3、在应急响应中,(B)在应急救援和应急恢复决策中具有关键的支持作用。A、通信 C、公共关系 B、事故监测与评估 D、医疗与卫生
4、在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层次中,(A)主要是针对临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预先对相关应急机构的职责、任务和预防措施做出的安排。A、单项预案 C、专项预案 B、综合预案 D、现场预案
5、在应急预案演练的类型中,(A)是指由应急组织的代表或关键岗位人员参加的,按照应急预案及其标准工作程序,讨论紧急程序时应采取行动的演练活动。A、桌面演练 C、实战模拟演练 B、功能演练 D、全面演练
6、在演练结果的评价中,(C)指演练过程中观察或识别出的,单独不可能在应急救援中对公众的安全与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应急准备缺陷。A、合格项 C、整改项 B、不足项 D、改进项
7、培训的对象主要分为3个层次,其中(D)是体系建立和顺利实施的根本,其目的是使员工了解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在今后工作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49 的各项实践。A、管理层培训 C、操作层培训 B、内审员培训 D、全体员工培训
8、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类型中,内部审核又称为(B)A、认证审核 C、第二方审核 B、第一方审核 D、第三方审核
9、在烟花爆竹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内容中,高感度工房室温超过(D)、一般工房室温超过35℃以及雷雨等不适宜生产天气时,应按规定落实停产制度。A、20℃ B、25℃ C、30℃ D、32℃
10、在水利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内容中,水利科学研究实验和检测不包括(C)A、水利试验厅(室)和仪器设备安全管理措施
B、大型实验设备使用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执行情况 C、水利工程勘测设计
D、有毒化学危险品的安全管理和防护情况
11、在DOW法中,“易燃和不稳定物质的数量”主要讨论单元中易燃物和不稳定物质的数量与(B)的关系。A、化学活性
C、反应能量
B、危险性
D、反应速度
12、在DOW法中,“易燃和不稳定物质的数量”分为3种类型,用各自的系数曲线分别评价。对每个单元而言,只能选取一个系数,依据是的物质。(D)A、密度最小
C、含量最大
B、点火最容易 D、已确定为单元物质系数代表
13、安全管理中的本质安全化原则来源于本质安全化理论,该原则的含义是指从初始和从本质上实现了安全化,就从_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D A.思想上 C.管理上 B.技术上 D.根本上
14、危险化学品的贮存方式不包括(A)A、分割贮存 C、分离贮存 B、隔开贮存 D、隔离贮存
15、下列(D)项不是相关性原理中系统的基本特征。A、目的性 C、整体性 B、相关性 D、多样性
16、锅炉运行时锅炉内的水应为(B)A、中性水 C、酸性水 B、碱性水 D、饱和中性水 17、1986年,我国建立了(C)的()核事故应急管理体制,由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为牵头单位,在国务院设立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A、国家和核电厂,两级
第二篇:安全评价师三级考试资料
信息的概念:信息是物质和能量在时间及空间上定性定量的状态。信息具有物质依赖性、传递性和确定性三个属性。
信息论:研究信息的本质和特点,以及信息的取得、计量、传输、存储、处理、控制和利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信息熵是系统有序化程度的一个度量,是量化描述、定量信息的基础。一个系统越是有序,信息熵就越低。反之,一个系统越是混乱,信息熵就越高。控制系统的四类指标:可控性、可观测性、鲁棒性、控制精度。
安全系统在控制时的特性:安全系统状态的触发性和不可逆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系统的自组织性。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评价标准。
安全评价基础资料信息是指与项目安全性和安全评价相关的信息。
对被评价项目主体(建设单位或生产经营单位)来说,生产经营活动的系统中存在着人流、物质流、能量流和管理流,并通过信息流反映出来。安全评价信息的采集方法:直接采集法;间接采集法:间接采集的信息一般均属过去时间和空间的信息,是否可以在当前评价中使用,应对信息进行“适用性”的判断。
信息采集程序:1)提出信息需求;2)进行信息分类;3)确认信息内容;4)涉密信息签订保密条款;5)信息的直接采集;6)信息的间接采集;7)信息更新;8)信息采集结束
经典的事故概念:事故是一种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意外事件。
海因里希事故法则:在机械事故中,死亡、重伤比轻伤比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29:300。我国现行的事故概念:最终导致人肉体损伤、死亡,财物损失或不希望的事件。
事故调查是掌握整个事故发生过程、原因和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情况的重要工作,是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事故原因和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和措施并编写调查报告的过程。
事故调查程序:1)成立事故调查小组;2)事故的现场处理;3)物证搜集;4)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5)证人材料的搜集;6)现场摄影;7)事故图绘制;8)事故原因分析;9)事故调查报告编写;10)事故调查结案归档。
事故调查应遵循的原则:1)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2)“四不放过”原则:①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②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③职工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④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3)公正、公开原则;4)分级管理原则
事故案例在安全评价中的作用:1)从事故找事件;2)从事件找隐患;3)从隐患找危险源;4)从危险源找危险有害因素;5)降低发生事故的风险。火灾事故现场勘查步骤:1)环境勘查,确定起火范围;2)初步勘查,确定起火部位;3)详细勘查,确定起火点;4)专项勘查,确定起火原因。
爆炸事故的现场勘察的重点:1)判明爆炸性质,即判明属气体爆炸还是炸药爆炸;2)炸点的勘查,炸点即爆炸原点,对其勘查包括炸点的炸坑形状大小、坑口直径、深度及炸点底的物质类型,炸坑的气味,烟痕等;3)爆炸残留物的勘查,这是分析炸药种类和引爆装置的重要依据;4)抛出物的勘查,主要指因爆炸而抛射出来的炸点的物质,炸点周围的物质及炸药的包装物,捆绑物等;5)非炸药化学爆炸事故:①找出起爆能源,可结合细致勘查和现场实验两种手段进行。②找出可爆物来源,对气体要找出泄漏点,对粉尘要勘查粉尘存在的可能性及爆炸的条件。
法律、法规信息的采集:安全评价项目所需法律、法规信息要从评价项目的实际情况着手,先采集普遍适用于评价项目的法律、法规信息,再采集评价项目特殊性的法律、法规信息。
法律、法规信息的采集途径和更新:法律、法规信息的采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法律、法规信息跟踪与更新,应根据信息的属性及生产的周期,确定跟踪与更新的频度和周期。
事故案例的筛选:找到有针对性的事故案例。检索同行业发生过的事故,找出事故要件与评价对象比较,筛选出与评价项目具有相同或相似要件的事故案例。事故案例的分析:1)属于“物质”的直接原因。2)属于“环境”的直接原因。3)属于“人为”的直接原因。4)属于“管理”的间接原因。事故是在时间的进程中显示出来的,是组成要素的一种连锁反应的结果。要想防止伤亡事故,就要从生产现场排除“事故隐患”。因此,在实现操作条件安全化的同时,还要努力消除从事生产的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这是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了解项目概况:项目概况是安全评价的基础信息,项目概况一般包括: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或生产经营单位)全称、项目所在位置(地址)、项目性质、项目批准文件、项目总投资、技术保密要求、企业规模、平面布局、组织结构、生产人员、工艺流程、主要原料和产品方案、设计情况、论证情况、检测(检查)情况、评价(评估)情况、安全培训状况、安全管理状况等。
提出评价需求信息:根据几类安全评价的要求,提出信息需求。围绕核心内容:“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危险与危害程度”,“风险控制”来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后,要了解每一个危险有害因素在“物质”上已采取的安全措施。
预防型,控制型,减灾型。本质安全的直接设施,安全附件的间接设施,预先警告的提示设施,个体防护设施。
在“管理流”通过“信息流”产生的信息中,可能有已经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对危险有害因素的“失控”有管理措施,但制度不能替代安全设施。一般情况下,项目未建成之前,尽可能要求在设计上设置“本质安全的直接设施”,已建成的项目要落实“安全附件的间接设施”。较理想的安全设施是“预防型设施、控制型设施、减灾型设施”的综合设施。
收集信息并建立信息资料档案:第一类:项目概况信息。第二类:危险有害因素信息。第三类:安全设施信息。第四类:事故隐患信息。第五类;安全管理信息。第六类:类比工程信息。第七类:评价机构采集直接信息时的原始记录。第八类:各种检测检验报告或论证文件。第九类:项目组内部讨论会议的记录,过程控制记录等。第十类:评价机构内部或外部对评价报告的审核意见等。这些信息在评价过程中不断补充和更新,直到评价项目完成。
注意事项:
一、注意资料采集的对应性。
二、注意降低信息熵。
三、注意事故案例的筛选
现场询问观察法:1)按部门调查。2)按过程调查。3)顺向追踪。4)逆向追溯
德尔菲(Delphi)法:德尔菲法是采用匿名函询的方法,通过调查表向专家们进行调查,并通过有控制的反馈进行调查分析。步骤:1)组成调查工作组。2)选择专家(一般不少于20人)。3)调查表设计和组织调查
德尔菲法的优点:简单易行,用途广泛,费用较低,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预测结果。在缺乏足够资料的领域中,例如对某些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问题的预测,对某些无先例事件和突发事件的预测等,数学模型往往无能为力,只能使用德尔菲法这一类专家预测方法。
德尔菲法的缺点:调查建立在专家主观判断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专家的学识、兴趣和心理状态对调查结果影响较大,从而使预测结论不够稳定。采用函询方式调查,客观上使调查组与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受到一定限制,可能影响预测进度与调查结论的准确性。
评价相关的工程设计、勘察基础知识
前置条件检查:前置条件检查指在签订评价合同前,评价人员到项目所在地考察评价项目所属行业、项目状况。听取客户对安全评价的要求。安全预评价,要注意项目选址、水文地质、周边环境是否适宜项目建设。安全验收评价或安全现状评价,则要注意是否存在难以整改的先天不足。是否能提供项目关键批文或证书。可提供的信息资料是否齐全。项目是否存在恶意违规现象。
工况调查:基本情况、项目规模、建立联系、企业自述问题 现场勘察:
1)核实危险有害因素:从设计文件、原辅料、产品、平面布置、工艺流程等相关资料中获得危险有害因素的间接信息,需要评价人员到评价项目现场进行核实。核实的内容主要是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位置、场合或状态,存在的数量、浓度、强度和形式,必要时提出进行检测检验的要求。
2)发现新的危险有害因素:安全预评价时可以采用预先危险分析方法,对某些现象假设其触发故障或事故的条件,得到可能发生事故的后果,再根据后果伤害等级(严重性)和触发条件(可能性),确定这种现象是否归入危险有害因素。安全验收评价或安全现状评价时可以采用检查表方法,将某些现象对照规范和标准要求,不符合要求的现象归入危险有害因素。对同行业事故案例或相关文献等间接信息发生的事故,采用事故树分析法进行逻辑分析,找出导致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评价项目现场验证,将这些因素确定为危险有害因素。对已经设置安全设施,采用事件树分析法,从可能发生事件的起始状态出发,按一定的顺序,逐项分析安全设施和控制系统对危险控制成功或失败的途径。联接各项目失控的路径,•从而展示事故的原因和发生条件。在评价项目现场验证导致发生事故的条件,并确定为危险有害因素。
3)勘察安全设施:首先检查有没有安全设施。继续检查安全设施的选择对不对。最后检查安全设施好不好。通过档案、记录以及与现场人员的询问,勘察企业安全管理状况及其落实运行情况。检测检验: 1)现场检测、2)委托有法定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检验:
评价机构检测检验能力受条件限制,某些评价机构有检测手段,部份检测内容具备法定资质,但不可能十分全面。
需要法定检测检验的内容:1)特种设备检测检验。2)职业卫生检测。3)避雷设施检测。4)防爆电器安装检测。5)消防检查和检测。6)现场检测报警变送器检定。7)安全附件检测和校准。
3)被评价单位提供法定资质单位的检测检验报告:被评价单位按国家相关要求已委托有法定资质的单位出具检测检验报告,评价机构应先对这些报告在评价中的“适用性”进行确定,必要时评价机构应亲自或委托有法定资质的单位到评价项目现场验证,然后根据评价需要采纳或部分采纳报告的数据,注明出处,并对采用的“适用性”负责。
安全生产条件: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2)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3)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4)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需经考核合格。5)特种作业人员需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6)从业人员需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7)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8)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9)有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并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品。10)依法进行安全评价。11)有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12)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者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1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安全检查表:根据有关安全规范、标准、制度及其他系统分析方法分析的结果,系统地对一个生产系统或设备进行科学的分析,找出各种不安全因素,依据检查项目把找出的不安全因素以问题清单的形式制成表,以便于实施检查和安全管理,这种表称为安全检查表(Safety Check List,简称SCL)。
适用范围:在安全检查前编制安全检查表可使检查内容较周密和完整,既可保持现场检查时的连续性和节奏性,又可减少安全评价师的随意性;可提高现场检查的工作效率,并留下检查的原始证据。安全检查表可明确安全管理责任,为安全培训或安全教育提供素材。
安全检查表的作用:1)使用安全检查表进行安全检查可适用于工程、系统的各个阶段。2)安全检查表可以评价物质、设备和工艺,常用于专门设计的评价,检查表法也能用在新工艺(装置)的早期开发阶段,判定和估测危险。3)还可以对已经运行多年的在役(装置)的危险进行检查。4)安全检查表常用于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专项安全评价,而很少推荐用于安全预评价。
安全检查表编制依据:1)有关规程、规定和标准。2)本单位的经验。3)国内外事故案例。4)系统安全分析的结果。
检查内容: 1)一般包括人、机、环境、管理。2)具体讲可分六个方面:总体要求、生产工艺、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人机工程、防护措施
重点放在调查分析或识别出来的危险有害因素所对应的安全设施上,从预防型、控制型、减灾型设施的角度,判别安全设施是否符合要求。安全检查表编制方法:1)确定检查对象和目的。2)剖析系统。3)分析可能的危险性。4)确定检查要点。
安全评价时需编制的安全检查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有关批复中提出的整改意见落实情况检查表。人力与管理方面的检查表。人机工效方面的安全检查表。设备与设施方面的安全检查表。物质与材料方面的安全检查表。方法与工艺方面的安全检查表。环境与场所方面的安全检查表。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预案方面的检查表。其它综合性措施的安全检查表。如果是安全验收评价要增加安全预评价报告和初步设计(包括变更设计)中提出的安全技术和管理对策措施落实情况检查表。除以上的安全检查表外,安全评价时需编制的安全检查表还可包括:总平面布置安全检查表,建筑结构安全检查表,消防设施安全检查表,电器设施安全检查表,储存场所安全检查表,试验和销毁安全检查表,辅助及公用设施安全检查表等。
编制安全检查表时需注意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安全检查的内容。能够回答安全检查表所列的问题。安全检查表的应用贯穿于项目的设计、施工、运行和报废的各个阶段。在应用前人的安全检查表时,应该准确了解其所针对的对象、适应的条件和应用的范围,并且在使用之前应该针对所评价的对象,进一步修改、完善表中的检查项目。
危险有害因素分析:能对建设项目和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类;能对建设项目和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安全对策措施:能提出安全技术对策措施;能提出安全管理对策措施;能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86:20类
01 物体打击02 车辆伤害03 机械伤害04 起重伤害05 触电06 淹溺07 灼烫08 火灾09 高处坠落010 坍塌011 冒顶片帮012 透水013 放炮014 火药爆炸015 瓦斯爆炸016 锅炉爆炸017 容器爆炸018 其它爆炸019 中毒和窒息020 其它伤害
《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87]卫防字第82号 将有害因素分为7类: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危险化学品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火灾、爆炸、中毒、窒息、灼烫、容器爆炸、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起重伤害、车辆伤害、锅炉爆炸等
矿山行业危险有害因素:冒顶片帮、透水、矿山火灾、爆破、中毒窒息、其他危险有害因素、电危害、粉尘危害、噪声与振动、瓦斯与煤岩突出、机械伤害
烟花爆竹行业危险有害因素汇总:燃烧、爆炸、摩擦、撞击、明火、静电、雷电、电气、温度、湿度、其他原因
建设工程施工工程项目危险有害特征: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等 其他:起重伤害、火灾或爆炸、车辆伤害、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粉尘。
机械行业危险有害因素: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起重伤害、中毒、窒息、触电、火灾、爆炸、车辆伤害。其他伤害:锅炉爆炸、容器超压爆炸、噪声危害、粉尘危害、毒性危害、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振动
安全管理方面对策措施:
1、安全生产责任制
2、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的配置
4、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包括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培训
5、安全投入与安全设施的配置
6、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特种设备的管理、警示标志与安全色
7、安全生产监督与检查
8、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与演练。
防触电对策措施:
1、接零、接地保护系统
2、漏电保护
3、绝缘:根据环境条件选用加强绝缘或双重绝缘的电动工具、设备和导线。采用绝缘防护用品。
4、电气隔离
5、安全电压
6、屏护和安全距离联锁保护
7、其他安全对策措施
电气防火、防爆对策措施:
1、防爆电气
2、正确划分火灾爆炸危险区域,根据电气设备安装环境的类型和等级、电气设备的种类选用防爆型电气设备。选用的防爆电气设备的级别和组别不应低于该环境内爆炸性混合物的级别和组别。
3、爆炸危险区域内的变配电室、控制室采用正压通风
4、防爆电气线路 位置选择:远离释放源;敷设方式选择:防爆钢管配线和电缆配线;隔离密封:爆炸危险区域内敷设电气线路的管沟应采用非燃烧材料严密封堵。
5、导线材料选择:1区环境应选用铜芯导线或电缆。煤矿井下不得采用铝芯电缆。允许载流量不应高于规定值 电气线路连接:1区2区采用防爆型接线盒接头,不允许有中间接头
防静电对策措施:
一、工艺控制1.对因经常发生接触、磨擦、分离而起电的物料和生产设备,宜采取合理的物质组合使分别产生的正、负电荷相互抵消,最终达到起电最小的目的。2.选用导电性能好的材料,限制静电的产生和积累。3.在搅拌过程中,适当安排加料顺序和每次加料量,可降低静电电压。4.用金属齿轮传动代替皮带传动,采用导电皮带轮和防静电运输皮带、抗静电滤料等。5.在生产工艺设计上,控制输送、卸料、搅拌速度。6.生产设备和管道内、外表面应光滑平整、无棱角,容器内避免有静电放电条件的细长导电性突出物。7.带电液体、强带电粉料经过静电发生区后,工艺上应设置静电消散区避免静电积累。8.尽量减少带电液体的杂质和水分,可燃液体表面禁止存在不接地导体漂浮物;9.气流输送物料系统内应防止金属导体混入,形成对地绝缘导体。
二、泄漏1.生产设备和管道应避免采用静电非导体材料制造。所有存在静电引起爆炸和静电影响生产的场所,其生产装置都必须接地。2.金属导体与非金属静电导体接触面之间应加降低接触电阻的金属箔或涂导电性涂料。3.增加相对湿度以降低绝缘体表面电阻;4.加适量防静电添加剂来降低物料的电阻率等措施,加速静电的泄漏。5.在气流输送系统的管道中央,顺流向加设两端接地的金属线以降静电电位。6.装卸甲、乙和丙A类的油品的场所,应设有为油罐车(轮船)等移动式设备跨接的防静电接地装置,7.移动式设备、油品装卸设备均应静电接地、连接,装卸过后应经过规定的静置时间,才能拆除接地线。8装卸和输送易燃液体时,防止静电急剧产生。灌装时,液体应从槽车等大型容器底部进入,或将注入管伸入容器底部。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控制在管道内的流速。9.在爆炸危险场所的工作人员禁止穿戴化纤、丝绸衣物,应穿戴防静电的工作服、鞋、手套;火药加工场所,必要时操作人员应佩带接地的导电的腕带、腿带和围裙;地面均应配用导电地面。10.生产现场使用静电导体制作的操作工具,应予接地。11.禁止采用直接接地的金属导体或筛网与高速流动的可燃粉末接触的方法消除静电。12.重点防火防爆岗位的入门处,应设人体导除静电装置。
三、中和 采用静电消除器减少静电非导体的静电。
四、屏蔽 用屏蔽体来屏蔽非带电体,能使之不受外界静电场的影响。
五、综合措施 综合采取工艺、泄漏、中和、屏蔽等措施,使系统各项参数控制在各行业、专业标准规定的限值范围内。
防机械伤害安全对策措施:
1、本质安全型
2、安全防护装置 设防护板、防护罩、安全距离、负荷限制装置、限位装置、缓冲装置、紧急停车装置、紧固零部件
3、作业环境
4、安全管理,人员教育、操作规程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通用防火防爆对策措施:1.限制形成爆炸性混合物(1)取代或控制用量(2)加强密闭,防止泄漏(3)通风排气(4)惰性化
2.消除、控制引火源(1)明火和高温表面(2)摩擦和撞击(3)防止电气火花和雷击(4)防静电设施3.有效监控,及时处理 可燃液体和蒸气可能泄漏区域应设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4.其他:建筑防火、防爆、消防设施、安全间距等。
预防中毒措施 1)物料和工艺:采用无毒低毒工艺和物料代替有毒、高毒的工艺和物料。2)工艺设备(装置):采用密闭化、管道化,尽可能实现负压生产,防止泄漏。采用机械化、程序化和自动控制,减少人员接触。3)通风净化 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采用机械通风
应采取的安全对策措施
总图布置:1)功能分区2)厂内运输和装卸3)危险设施/处理有害物质设施的布置4)强噪声源、振动源的布置5)建筑物的自然通风及采光
第三篇:三级安全评价师2015年考试资料(齐全、实用)
三级安全评价师 2015年考试资料
目录 一、三级评价师专业能力教程...............................................错误!未定义书签。1
二、安全评价师课件内容.........................................................................................17
三、最新2012年安全评价师三级模拟考试题.......................................................42
四、试卷二:专业能力(满分100分).................................................................50
五、2011年安全评价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三)....................................62 六、三级评价师考试题型.........................................................................................65 一、三级安全评价师专业能力教程
•(一)、概述
•(二)、安全评价师的分级
•(三)、三级安全评价师的要求(一)、概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了《安全评价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标准》依据有关规定将本职业分为三个等级。(二)、安全评价师的分级
三级安全评价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二级安全评价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一级安全评价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标准中对三级、二级和一级安全评价师的能力要求依次递进,高级别涵盖低级别的要求。(三)、三级安全评价师技能要求
• 三级安全评价师的工作要求包括如下几项 –(一)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二)危险与危害程度评价 –(三)风险控制
• 本培训课程的内容就是围绕这三项的工作内容、能力要求和相关知识展开的。
一、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一)、前期准备 •(二)、现场勘查
•(三)、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一)前期准备
• 前期准备是安全评价项目进行“危险识别”、“安全评价”、“隐患控制”的基础。是在安全评价项目启动前,需要完成的一系列工作。
• 通过学习,了解基础资料信息采集的方法;掌握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知识;能够采集安全评价所需的法律法规和事故案例信息;能够采集安全评价过程中涉及的人、机、物、法、环基础技术资料。
1.前期准备的知识要求 • 基础资料信息采集方法 – A.信息的概念 – B.安全评价相关法律法规信息 – C.安全评价基础资料信息和内容 – D.安全评价信息的采集方法 – E.信息采集程序 A.信息的概念
• 信息是物质和能量在时间及空间上定性定量的状态。• 信息是物质状态的反映并随物质状态改变而变化。• 信息的表现存在多样性,经常以各种现象反映出来。
• 信息可以通过自己感受直接获取和通过别人记录间接获取。直接获取的信息往往是十分有限的,大量的信息是由间接途径获得。
信息的基本属性 • 物质的依赖性 • 信息的传递性 • 信息的确定性 熵增定律
• 当外力去除之后,物质世界的状态总是自发地转变成无序,系统中排列整齐的元素就会自
然地向紊乱的状态转变,从“低熵”变化到“高熵”。
• 信息熵是信息论中用于度量信息量的一个概念。一个系统越有序,信息熵就越低;反之,一个系统越混乱,信息熵就越高。
B.安全评价相关法律法规信息
• 安全评价相关法律法规信息,涉及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所包含的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评价标准。
• 法律法规信息是安全评价的依据,评价中辨识出来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要将其控制措施对照法律法规要求,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可以认定危险和有害因素不能被有效控制,这种情况将被判定为“事故隐患”,必须按法律法规的要求完善控制措施。凡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评价单元,将被视为“风险不可接受”。
• 法律法规信息是动态变化的 • 法律
法律是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最高层,其法律地位高于法规和规章,这些法律均是安全评价的基础依据
• 法规
安全生产法规是安全评价仅次于安全生产法律的基础依据。可分为两种类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
• 规章
规章也有两种类型:行政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标准
我国很多法律法规中列入了安全标准,使安全标准成为执行法律法规的一个组成部份,成为法定标准。
C.安全评价基础资料信息和内容
• 用这些信息与法律法规信息对比,是安全评价的核心工作之一。• 物质流 • 能量流 • 管理流 • 信息流
• 物质流、能量流、管理流和信息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同一个生产系统内相互依存。安全评价是对整个系统安全性的评价,因此安全评价信息是物质流、能量流、管理流和信息流在安全方面的综合。
安全评价基础资料信息一般内容
• 安全评价基础资料信息的一般内容是评价对象的生产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和管理流,通过信息流发出在安全方面信息的综合。
• 物质流通过信息流反映的安全评价信息。• 能量流通过信息流反映的安全评价信息。• 管理流通过信息流反映的安全评价信息。• 法规标准类信息
• 安全管理及工程技术资料 • 企业编写的资料
• 专项检测、检验或取证资料 D.安全评价信息的采集方法 • 直接采集法 • 间接采集法 直接采集法
• 评价人员到评价项目或生产系统现场,通过检查、测量和理化试验,直接采集信息样本,然后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
• 直接采集法,一般采用“问、听、看、测、记”的方式,它们不是独立的而是连贯的、有序的,每项采集内容都可以用一遍或多遍。
间接采集法
• 间接采集的信息一般均属过去时间和空间的信息,是否可以在当前评价中使用,要有信息“适用性”的判断。
• 间接采集法一般可通过如下途径完成 – 被评价单位提供 – 评价单位从以往评价信息积累中查找采集 – 从设计文件中查找采集 – 从文献中查找采集 – 从法定检测检验机构对被评价单位检测、检验、标定的报告中采集
- 从专家论证报告、以往评价报告、相关审批审核意见、相关证书或证明中采集 – 从以往类似事故案例中采集 – 其他采集方式 E.信息采集程序 • 提出信息需求 • 进行信息分类 • 确认信息内容
• 涉密信息签订保密条款 • 信息的直接采集 • 信息的间接采集 • 信息更新
• 信息采集结束
2.前期准备的能力要求
• A.安全评价所需法律法规信息的采集和更新 • B.生产安全事故案例的筛选和分析 • C.基础技术资料的采集 法律法规信息的采集
• 安全评价项目所需法律法规信息要从评价项目的实际情况着手,先采集普遍适用于评价项目的法律法规信息,再采集评价项目特殊性的法律法规信息。
• 采集普遍适用的法律信息,如安全生产法,消防法,劳动法等。• 采集普遍适用的法规和部门规章信息 • 采集特殊适用的法律信息
• 采集特殊适用的法规和部门规章信息 • 采集相关标准
• 法律法规信息的采集,可以多种途径 • 法律法
事故案例信息的筛选
• 在安全评价中,通过分析过去事故的案例,来识别评价对象可能存在的“事故隐患”,就要找到有针对性的事故案例。
• 检索同行业发生过的事故,找出事故要件与评价对象比较,筛选出与评价项目具有相同或相似要件的事故案例。
事故案例分析
• 借助事故模型化,可以查明以往发生的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而找出背后的主要原因。用以预测类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可以作出安全评价和安全决策。
• 对事故进行案例分析,是将事故原因进行细分,以便有效地分析事故,进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
提出安全评价需求的信息 • 了解项目概况 – 项目概况是安全评价的基础信息。• 提出需求信息
– 根据安全评价要求,提出信息需求。安全评价的核心是“危险识别”、“安全评价”和“隐患控制”,信息需求要围绕这个核心展开。
了解几类安全评价
收集信息并建立信息资料档案
• 针对安全评价需求信息的具体内容,按信息采集程序和信息采集方法,对评价对象 “能量流”、“物质流”、“管理流”通过“信息流”产生的信息进行采集。
• 对采集的信息应进行分类,并建立档案。采集信息的主要种类 • 项目概况信息
• 危险和有害因素信息 • 安全设施信息 • 事故隐患信息 • 安全管理信息 • 类比工程信息
• 评价机构采集直接信息时的原始记录 • 各种检测检验报告或论证文件 • 评价项目组内部讨论会议的记录
• 评价机构内部或外部对评价报告审核意见 • 其他
信息采集的注意事项
• 注意信息采集的对应性。• 注意降低信息熵。• 注意事故案例的筛选。(二)现场勘查
• 通过学习,了解安全评价现场调查分析方法和勘查所需的基础知识,掌握安全生产条件的概念和安全检查表的编写知识,能够对安全评价项目进行类比工程调查,能够按现场勘查方案对周边环境、水文地质进行调查,能够使用现场询问观察法和安全检查表进行现场勘查,能够对现场勘查结果进行汇总。
1.现场勘查的知识要求 • A.现场调查分析方法
• B.评价相关的工程设计、勘察基础知识
• C.安全生产条件
• D.安全检查表编写知识 A.现场调查分析法
• 调查分析是安全评价必须进行的工作,是对评价对象进行了解的必要手段。通过调查撑握评价对象的基本工况。
• 调查分析的关键是在评价范围内尽可能细致,尽可能不遗漏重点问题和重点部位,要覆盖评价项目中生产、辅助、贮存、运输、试验、销毁、生活等区域。
• 调查分析方法很多,在此仅介绍现场询问观察法和德尔菲法两种。现场询问观察法 • 按部门调查 • 按过程调查 • 顺向追踪 • 逆向追溯
• 工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B.评价相关工程设计、勘查知识 • 前置条件检查 • 工况调查 • 现场勘察 • 检测检验 前置条件检查
• 指在签订评价合同前,评价人员到项目所在地考察评价项目所属行业、项目状况;听取客户对安全评价的要求。
• 预评价要注意项目选址、水文地质、周边环境是否适宜项目建设等。
• 现状评价则要注意是否存在难以整改的先天不足;是否能提供项目关键批文或证书;可提供的信息资料是否齐全;项目是否存在恶意违规现象等。
工况调查 • 基本情况 • 项目规模 • 建立联系
• 企业自述问题 现场勘查
• 对危险和有害因素核实 • 发现新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 勘察安全设施 – 首先检查有没有安全设施 – 继续检查安全设施的选择对不对 – 最后检查安全设施好不好 检测检验
• 检测检验是定量的现场检查。• 现场检测
• 委托有法定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检验
• 被评价单位提供法定资质单位的检测检验报告 C.安全生产条件
• 安全生产条件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为不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而按照国家和行业的安全规范标准建设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生产厂址选择、总体布局、厂房建筑、设备设施、作业环境、检测监控、经营场地、现场管理、消防器材与设施、安全警示标志以及其他安全防护技术措施等。
• 目前对安全生产条件提出明确要求的主要是矿山、建筑和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破器材等高危行业。
D.安全检查表知识
• 安全检查表是安全评价中经常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调查分析或辨识出来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检查其控制措施是否符合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可判定为事故隐患,评价结果为“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
• 安全检查表是一种以经验为主的定性分析方法 检查内容
• 安全评价的安全检查内容的重点放在调查分析或辨识出来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安全设施上,从预防型、控制型、救灾型设施上判别,安全设施是否符合要求。
• 安全检查的内容可包括: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培训、操作行为、劳保用品使用、文明生产、伤亡事故处理等。
• 安全检查还应根据生产季节、气候、环境的特点和人、机、物、法、环等状态,制定检查项目内容。
安全检查表的作用
• 在检查前列表可使检查内容较周密和完整 • 可保持现场检查时的连续性和节奏性 • 可减少评价人员的随意性
• 可提高现场检查的工作效率,并留下检查的原始证据。• 可明确安全管理责任,为安全培训或安全教育提供素材。2.现场勘察的能力要求 • A.对类比工程进行调查
• B.按现场勘察方案对现场安全状况进行勘查 • C.对评价项目进行现场勘查 • D.对现场勘查结果进行汇总 A.对类比工程进行调查
• 安全评价类比工程调查理论依据 • 选择类比对象的条件 • 类比工程调查
安全评价类比工程调查理论依据
• 安全评价的基本原理中有个“类推原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存在着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从一个已知对象具有某个属性来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此属性。
• 安全评价类比工程调查采用“类推原理”的“代替推算法”,利用具有密切联系(或相似)的资料、数据、现象等信息,来替代当前评价缺少或无条件获取的信息。
选择类比对象的条件
• 由于类比对象源于另一个系统,因此,类比的结果只是估计,不具必然性,而更具或然性。• 为了提高类比结果的可信度,选择类比对象时应尽量满足以下条件: – 类比对象之间共有或共缺的属性愈多,类比结果的可信度愈高。– 共有共缺的属性愈本质,类比结果的可信度愈高。– 类比对象之间共有或共缺的属性与要进行类比的属性之间有必然联系且愈本质,类比结果的可信度愈高。
B.类比工程调查
• 选取同类项目现场进行类比调查 – 选择类比对象 – 采集类比对象的信息 – 分析类比对象的信息 – 提出补充安全对策措施 • 选取相关文献进行类比调查 – 文献筛选 – 文献相关内容分析 – 提出补充安全对策措施
C.按方案进行现场勘查 • 评价项目周边环境
• 水文地质及气象条件调查 • 其他要求。评价项目周边环境
如国务院 344 号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除运输工具加油站、加气站外,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与下列场所、区域的距离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
(1)居民区、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口密集区域;
(2)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3)供水水源、水厂及水源保护区; 评价项目周边环境
(4)车站、码头(按照国家规定,经批准,专门从事危险化学品装卸作业的除外)、机场以及公路、铁路、水路交通干线、地铁风亭及出入口;
(5)基本农田保护区、畜牧区、渔业水域和种子、种畜、水产苗种生产基地;(6)河流、湖泊、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7)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
(8)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予以保护的其他区域。水文地质及气象条件调查
• 评价机构在签订评价合同前,应先对评价项目所处位置的水文、地质和气象条件进行了解,项目建于江海边是否会受潮汛或洪水的影响,地质条件与项目的建构筑防振等级是否匹配,项目是否考虑地质沉降因素,评价项目平面布置是否考虑本地区全年风向和夏季风向的影响,石油化工企业不宜设在窝风地带等等。特别是预评价项目更要深入分析平衡各种问题找出最优方案,以免在建成后留下难以更改的先天性危险。
对评价项目进行现场勘察 • 安全距离检查 – 如防火间距,卫生防护距离,机械防护安全距离,冲击波防护安全距离等。• 安全设施设备运行检查 • 防范及监控设施检查 • 检测检验状况汇总 • 安全管理情况调查 安全设施设备运行检查 防火设施检查 • 防爆设施检查
• 自动控制系统检查 防范及监控设施检查 • 防范设施检查 • 监控设施检查 安全管理情况调查
• 安全管理组织和制度检查 • 安全生产日常管理检查 • 安全设施维护 • 安全培训 • 监督和检查
D.对勘察结果的汇总
• 对现场勘查直接信息的结果数据进行处理 • 对现场勘查间接信息进行数据溯源分析 • 各类安全评价现场勘查结果的汇总 现场勘察的注意事项
• 注意类比对象的选择 • 注意现场勘查的系统性
• 注意现场询问观察法与现场检查数据的校核(三)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
通过学习,了解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概念和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理解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辨识原则、辨识方法和辨识过程;掌握重大危险源辨识知识;能够对独立生产单元、辅助单元、设施设备装置和作业场所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识别;能够分析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布情况。
1.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的知识要求 A.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概念
B.《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知识
C.《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知识 D.危险和有害因素的辨识方法 E.重大危险源辨识知识 A.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概念 • 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定义
• 危险和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 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定义
• 危险因素一般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 有害因素一般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二者并不严格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险因素。危险和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
• 产生危险有害因素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如下两条。– 存在能量、有害物质 – 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 能量和有害物质失控的原因 • 设备故障(含缺陷)• 人员失误 • 管理缺陷
B.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 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 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 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 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 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 其他危险和有害因素 C.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 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
D.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
• 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的原则 – 科学性原则 – 系统性原则 – 全面性原则 – 预测性原则
• 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的方法 – 经验分析法 – 类比推断法
–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E.重大危险源辨识
• GB18218中规定的物质及临界量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文《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重大危险源可分为七大类:易燃、易爆、有害物质的贮罐区(贮罐);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库区(库)。
重大危险源的定义
• 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2.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能力要求
• A.总平面布置及建构筑物危险性辨识
• B.独立生产单元、辅助单元工艺危险性辨识 • C.设备设施装置危险性辨识 • D.作业场所危险性辨识 • E.贮存与运输危险性辨识
• F.危险和有害因素分布情况分析 A.总平面布置及建筑物危险性 • 选址
• 总平面布置 • 道路及运输 • 建构筑物 • 其他危险性
B.独立生产、辅助单元危险性
• 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阶段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 对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自己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辨识
• 根据典型的单元过程(单元操作)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C.设备、设施、装置危险性辨识
• 工艺设备、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专业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电气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特种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企业内特种机械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登高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D.作业现场危险性辨识 • 物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生产性粉尘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工业噪声与振动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温度与湿度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辐射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E.贮存与运输危险性辨识 • 爆炸品贮运危险因素辨识 • 易燃液体贮运危险因素辨识 • 易燃物品贮运危险辨识 • 毒害品贮运危险辨识
F.危险和有害因素分布情况分析
• 厂址选择需考虑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 总体规划时需考虑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 危险有害因素分布方面的规定
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注意事项
• 注意列出危险和有害因素的代码 • 注意危险和有害因素识别的单元化 • 注意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
二、危险与危害程度评价 •(一)划分评价单元 •(二)定性定量评价(一)划分评价单元
• 通过学习,了解评价单元的的概念和内容,掌握评价单元划分的原则和方法,能够对评价项目进行评价单元划分。
1.划分评价单元基础知识 • A.评价单元的概念
• B.评价单元划分的原则 • C.评价单元划分的方法 A.评价单元的概念
• 评价单元就是在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的需要,将系统分成有限个确定范围进行评价的单元。
• 一个作为评价对象的建设项目、装置,一般是由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的若干部分组成。• 各部分的功能、含有的物质、存在的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危险性和危害性以及安全指标均不尽相同,整体评价难以实现。
• 将系统划分为评价单元进行评价,能够得出各评价单元危险性(危害性)的比较概念,避免了以最危险单元的危险性(危害性)来表征整个系统的危险性(危害性)、夸大整个系统的危险性(危害性)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
B.评价单元划分的原则
• 划分评价单元是为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服务的。• 要便于评价工作的进行。
• 有利于提高评价工作的准确性。
• 评价单元一般以生产工艺、工艺装置、物料的特点和特征与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分布有机结合进行划分,还可以按评价的需要将一个评价单元再划分为若干子评价单元或更细致的单元。
• 由于评价目标不同、各评价方法均有自身特点,只要达到评价的目的,评价单元划分并不要求绝对一致。
C.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
• 评价单元划分的方法很多,最基础的评价单元划分,一般有:以危险和有害因素的类别划分评价单元;以装置特征和物质特性划分评价单元;依据评价方法的有关规定划分评价单元等。
• 《安全评价通则》及相关安全评价导则中均对评价单元的划分作了规定。2.划分评价单元的能力要求
• A.以危险和有害因素的类别划分评价单元 • B.以装置特征和物质特性划分评价单元 • C.依据评价方法的有关规定划分评价单元 A.以危险有害因素类别划分单元 • 综合评价单元 • 共性评价单元 – 按危险因素类别各划规一个单元,再按工艺、物料、作业特点(即其潜在危险因素不同)划分成子单元分别评价。
– 进行安全评价时,宜按有害因素(有害作业)的类别划分评价单元。B.以装置和物质特性划分 • 按装置工艺功能划分 • 按布置的相对独立性划分
• 按工艺条件划分评价单元
• 按贮存、处理危险物品的潜在化学能、毒性和危险物品的数量划分评价单元 • 按重点危险划分单元
C.依据评价方法的有关规定分
• 评价单元划分原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划分评价单元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划分。
• 若应用火灾爆炸指数法、单元危险性快速排序法等对评价单元划分有相关规定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时,除按评价单元划分的一般原则外,还应依据评价方法的有关具体规定划分评价单元。
划分评价单元的注意事项
• 以某种原则划出评价单元,实际上就确定了评价结果的形式,划分评价单元的方法不同,引致评价结果反映的角度不同,评价单元划分与所表现的评价结果密切相关。
三、风险控制
•(一)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二)编制安全评价报告(一)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 通过学习,了解评价单元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掌握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知识,能够对评价单元及其配套(辅助)工程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1.提出安全对策措施的知识要求
• A.评价单元安全对策措施基本要求和原则 • B.安全对策措施基本知识 A.评价单元对策措施的基本要求
• 能消除或减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危害;
• 处置危险和有害物,并降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危害;
• 能有效地预防重大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
• 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和互救条件。A.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应遵循的原则 • 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 – 直接安全技术措施 – 间接安全技术措施 – 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 – 若间接、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事故、危害发生,则应采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培训和个体防护用品等措施来预防、减弱系统的危险、危害程度。
• 安全对策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 经济合理性是指不应超越国家及建设项目、生产经营单位的经济、技术水平,按过高的安全要求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 对策措施应符合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及设计规范的规定 B.单元评价对策措施的重点
• 评价单元的技术、布局、工艺、方式和设施、设备、装置方面的安全对策措施。• 评价单元配套和辅助工程的安全对策措施。• 评价单元制定应急救援措施的要求。2.提出安全对策措施的能力要求 • A.提出单元对策措施
• B.提出评价单元配套和辅助工程的安全对策措施 • C.提出制定评价单元应急救援措施的技术要点 • D.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A.提出单元对策措施
• 提出安全对策措施的一般步骤 – 分析评价单元的特点
– 确定评价单元所固有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可接受程度并按其风险大小排序 – 制定符合性检查表 – 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 评价单元的技术、布局、工艺、方式安全对策措施 – 评价单元的技术对策措施 – 评价单元的布局对策措施 – 评价单元的工艺对策措施 – 评价单元的方式对策措施
• 评价单元的设施、设备、装置的安全对策措施 – 特种设备安全对策措施 – 设备防火、防爆对策措施 – 电气设备防火、防爆对策措施 – 屏护设施和安全距离 – 连锁保护
B.提出单元配套和辅助工程对策措施
• 评价单元配套和辅助工程设施的安全对策措施的提出应与评价单元主体的安全对策措施提出所应考虑的方面相对应。
• 配套和辅助工程设施安全对策措施的提出还要全面考虑由于其运行中出现故障对评价单元主体设施的影响。
• 一些辅助工程为独立单体,在安全上已有标准要求,评价单元中遇到这些单体要对照标准,与标准不符,或不能达到标准要求的问题,可视为“事故隐患”,评价时应按标准要求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C.提出应急救援方面措施的要点
• 建立应急组织,明确各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 • 灾情的发现与报告制度 • 通讯联络保障
• 救灾器材与设备保障
• 有关安全通道与安全出口的要求 • 自救与救护的规定
•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D.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 安全管理是以保证建设项目建成以后生产过程安全为目的的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其基本任务是发现、分析和清除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制定相应的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对企业内部实施安全监督、检查,对各类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和教育,防止发生事故和职业病,避免、减少损失。
安全对策措施的注意事项
• 注意安全对策措施的针对性 • 注意应急救援措施的有效性(二)编制安全评价报告
通过学习,了解评价报告的编写规范,掌握评价结论编制原则,能够编制评价报告相关章节,能够编制评价报告中的单元评价结论。
1.编制安全评价报告知识要求 • A.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写规范 • B.单元评价结论编制原则 • C.安全评价结论的编制原则 A.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写规范 • 内容全面 • 分析细致 • 条理清晰
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写格式
• 按《安全评价通则》的要求,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写应注意如下几点。– 评价报告的基本格式 – 封面制作 – 制作著录项 – 规格
B.单元评价结论的编制 • 各类评价结果汇总 – 危险和有害因素(危险源)数据汇总 – 安全设备设施数据汇总 – 安全管理数据汇总 – 信息反馈控制(或交换)数据 • 评价结果初步分析
• 单项评价结果和综合评价结果 单元评价结论的原则 • 客观公正原则
单元评价结论应客观地、公正地针对被评价单元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给出评价结论。对危险、危害性分类、分级的确定应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对定量评价的计算结果应进行认真地分析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 观点明确原则
C.安全评价结论的主要内容 • 人力资源和管理制度方面 • 设备装置和附件设施方面 • 物质物料和材质材料方面 • 方法工艺和作业操作 • 生产环境和安全条件 评价结论的编制原则
• 评价结论应着眼于整个被评价系统的安全状况,突出关键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受控状况,抓住重点评价单元。必要时可对不同的评价单元确定不同的权重,甚至可以列出“否决项”的单元。
• 评价结论与单元评价结论一样,应遵循客观公正、观点明确的原则,做到概括性、条理性强且文字表达精练。
• 评价结论应是评价报告进行充分论证的高度概括,层次要清楚,语言要精练,结论要准确,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充足的理由。
2.编制评价报告的能力要求 • A.评价报告相关章节的编制 • B.单元评价结论编制 • C.评价结论编制 A.评价报告的编制 • 前言 • 编制依据 • 项目概况
•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定性定量评价
• 单元安全对策措施 • 评价结论 • 附录和附件
B.单元评价结论的编制 • 结果汇总和初步分析 • 单项评价结果
• 综合评价结果 • 单元评价结论 C.评价结论的编制
• 系统评价结论的整合 – 列出各评价单元 – 列出评价单项结果 – 整合单元评价结论 – 整合系统评价结果 • 评价结果归类及重要性判断 – 由于系统内各单元评价结论之间存在关联,且各评价结果在重要性上不平衡,对安全评价结论的贡献有大有小,因此在编写评价结论之前最好对评价结果进行整理、分类并排序。
评价结论的主要内容
• 通常情况下,安全评价结论应包含如下主要内容。– 评价结果分析 – 安全评价结论 – 持续改进方向
四、安全评价通则的主要内容
• 根据AQ8001-2007《安全评价通则》的要求,可知安全评价工作的基本知识。•(一)安全评价的定义 •(二)安全评价的内容(一)安全评价的定义
• 以实现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辨识与分析工程、系统、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预测发生事故造成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做出评价结论的活动。安全评价可针对一个特定的对象,也可针对一定区域范围。
(二)、安全评价的内容 • 前期准备
• 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 • 划分评价单元 • 定性、定量评价 • 对策措施建议 • 安全评价结论 划分评价单元
根据AQ8001-2007,评价单元划分应科学、合理,便于实施评价,相对独立切具有明显的特征界限
对策措施建议
• 依据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结果与定性、定量评价结果,遵循针对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的原则,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的技术和管理对策措施建议
• 对策措施建议应具体详实、具有可操作性。按照针对性和重要性的不同,措施和建议可分为应采纳和宜采纳两种类型。
安全评价结论
• 安全评价机构应根据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严谨、明确地做出安全评价结论。
• 安全评价结论的内容应包括高度概括的评价结果,从风险管理角度给出评价对象在评价时与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章、规范的符合性结论,给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预测性结论,以及采取安全对策措施后的安全状态等。
五、安全预评价导则
• AQ8002-2007《安全预评价导则》 •(一)安全预评价的程序 •(二)安全预评价内容
安全预评价的程序 • 前期准备
• 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 • 划分评价单元 • 定性、定量评价
• 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 做出评价结论
• 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 安全预评价的内容 • 前期准备
• 辨识和分析对象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 • 评价单元划分 – 评价单元划分应考虑预评价的特点,以自然条件、基础工艺条件、危险、有害因素分布及状况,便于实施评价为原则进行
定性、定量评价
• 根据评价的目的、要求和评价对象的特点、工艺、功能或活动分布,选择科学、合理、适用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对危险、有害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价。
评价结论
• 应概括评价结果,给出评价对象在评价时的条件下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章、规范的符合性结论,给出危险、有害因素引发各类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的预测性结论,明确评价对象建成或实施后能否安全运行的结论。
六、安全验收评价导则 • 安全验收评价的程序 • 安全验收评价内容 安全验收评价程序
• 安全验收评价程序可分为: – 前期准备 –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划分评价单元 – 选择评价方法 – 定性、定量评价 – 提出安全风险管理对策措施及建议 – 做出安全验收评价结论 – 编制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等 安全验收评价的内容
• 划分评价单元应符合科学、合理的原则。• 安全验收评价结论 – 安全验收评价结论应包括:符合性评价的综合结果。– 评价对象运行后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危险验收的条件。
二、安全评价师课件内容 第一章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第一节前期准备 知识要求
一、基础资料信息采集方法
1、信息的概念:信息是物质和能量在时间及空间上定性定量的状态。信息具有物质依赖性、传递性和确定性三个属性。
信息论:信息论是研究信息的本质和特点,以及信息的取得、计量、传输、存储、处理、控制和利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信息熵是系统有序化程度的一个度量,是量化描述、定量信息的基础。一个系统越是有序,信息熵就越低。反之一个系统越是混乱,信息熵就越高。控制论
表征控制系统的四类指标:可控性、可观测性、鲁棒性、控制精度。安全控制工程:
安全系统在控制时的特性
1)安全系统状态的触发性和不可逆性;2)随机性和不确定性;3)系统的自组织性。安全控制过程图(P7)
2、安全评价相关法律、法规信息: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评价标准。
3、安全评价基础资料信息和内容
1)安全评价基础资料信息指与项目安全性和安全评价相关的信息。2)对被评价项目主体(建设单位或生产经营单位来说,生产经营活动的系统中存在人流、物质流、能量流和管理流,并通过信息流反映出来。
4、安全评价信息的采集方法:可以分为直接采集和间接采集法两种。
1)直接采集法:一般采用“问、听、看、测、记”的方法,它们不是独立的而是连贯的,有序的,每项采集内容都可以使用一遍或多遍。
2)间接采集法:对于安全评价来说,间接采集的信息一般均属过去时间和空间的信息,是否可以在当前评价中使用,要有信息“适用性”的判断。
5、信息采集程序:1)提出信息需求;2)进行信息分类;3)确认信息内容;4)涉密信息签订保密条款;5)信息直接采集;6)信息间接采集;7)信息更新;8)信息采集结束。
二、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知识
1、事故
经典的事故概念:事故是一种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意外事件。
海因里希事故法则:机械事故中,死亡、重伤比轻伤比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29:300 我国现行的事故概念:最终导致人肉体损伤、死亡,财物损失或不希望的事件。安全生产事故分为四个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的人员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造成1亿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的人员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事故调查和分析
事故调查是掌握整个事故发生过程、原因和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情况的重要工作,是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事故原因和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和措施并编写调查报告的过程。事故调查程序:
成立事故调查小组、事故的现场处理、物证搜集、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证人材料的搜集、现场摄影、事故图绘制、事故原因分析、事故调查报告的编制、事故调查结案归档。
事故调查应遵循的原则:1)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2)四不放过”的原则(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职工群众未受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未落实不放过。3)公平、公开的原则;4)分级管理的原则(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事故)。
3、事故案例在安全评价中的作用:
在安全评价中进行事故案例分析,不是为了事故的处理,不是为了判断事故的责任。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在安全评价中的作用是将生产安全事故案例作为信息,用于安全评价项目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找到可能存在的“事故隐患”。是用以前血的教训来警示当前,避免犯同类的错误。论述题:1)安全对策措施与危险源的关系;2)安全对策措施分哪两方面内容?
4、事故案例的分析方法:分析直接原因、分析间接原因、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掌握事故的全部原因。
事故原因分为四类:1)分析直接原因;2)分析间接原因:分析技术、设计和管理上的缺陷(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教育培训不够、劳动组织否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其他原因);3)事故案例分析: 4)提出安全对策措施。事故直接原因分析: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1986)中规定,属于下列情况为直接原因: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2)人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 不安全行为:
属于“管理”的间接原因分析
“管理”的间接原因是指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直接原因的原因,主要包括: 1)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操作规程不健全; 2)劳动组织不合理;
3)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4)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
5)教育培训不够,未进行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知识; 6)没有或不认真执行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7)生产环境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影响员工的生产活动。论述题等题课件一P31-32
5、事故现场勘察举例课件一P33-36 前期准备(能力要求)
一、安全评价所需法律法规信息的采集和更新 1)法律、法规信息采集
安全评价项目所需法律、法规信息要从评价项目的实际情况着手,先采集普遍适用于评价项目的法律、法规信息,再采集评价项目特殊性的法律、法规信息。2)法律、法规信息的采集途径和更新:
法律、法规信息的采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法律、法规信息跟踪与更新,应根据信息的属性及生产的周期,确定跟踪与更新的频度和周期。
二、生产安全事故案例的筛选和分析
1)事故案例的筛选:A找到有针对性的事故案例;B检索同行业发生过的事故,找出事故要件与评价对象比较,筛选出与评价项目具有机同或相似的事故案例。
2)事故案例的分析:属于“物质”的直接原因、属于“环境”的直接原因、属于“人为”的直接原因、属于“管理”的间接原因。
事故是在时间的进程中显示出来的,是组成要素的一种连锁反应的结果。要想防止伤亡事故,就要从生产现场排除“事故隐患”。因此,在实现操作条件安全化的同时,还要努力消除从事生产的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这是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三、基础技术资料的采集
1、提出安全评价所需信息的具体内容 1)了解项目概况
A项目概况是安全评价的基础信息,一般包括: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全称、项目所在位置、项目性质、项目批准文件、项目总投资、技术保密要求、企业规模、平面布局、组织结构、生产人员、工艺流程、主要原料和产品方案、设计情况、论证情况、检测情况、评价情况、安全培训状况、安全管理状况
B生产系统中“浴盆曲线”将系统寿命期分为:早期故障阶段、偶然故障阶段、耗损故障阶段; C安全验收评价与安全现状评价同在系统诞生后有效寿命期内进行,从本质上看,安全验收评价是特殊的安全现状评价。2)提出评价需求信息:
A安全评价的核心是:危险识别、安全评价、风险(隐患)控制
B“能量流”通过“信息流”产生的信息为安全评价的“危险识别”提供依据
C有了“能量流”通过“信息流”产生的信息后,要找录与“能量流”配套的“物质流”通过“信息流”产生的信息。“物质流”通过“信息流”产生的信息可为安全评价提供基础依据。
D有了危险和有害因素“失控”构成“事故隐患”的信息,根据信息反馈控制的理论,要在“管理流”上加强控制
E理想的安全设施是“预防性设施、控制性设施、救灾性设施”的综合设施
2、收集信息并建立信息资料档案
第一类:项目概况信息;第二类:危险有害因素信息;第三类:安全设施信息;第四类:事故隐患信息、第五类:安全管理信息;第六类:类比工程信息;第七类:评价机构采集直接信息时的原始记录;第八类:各种检测检验报告或论证文件;第九类:项目组内部讨论会议的记录,过程控制记录等;第十类:评价机构内部或外部对评价报告的审核意见等。这些信息在评价过程中不断补充和更新,直到评价项目完成。前期准备(注意事项)
1、是注意资料采集的对应性;
2、注意降低信息熵;
3、注意事故案例的筛选。第二节 现场勘察 知识要求
一、现场调查分析方法
1、现场询问观察法
1)按部门调查法,也称按“块”调查,是以企业部门(车间)为中心的调查方式,一个部门往往涉及并承担多个过程的职能,因此,调查时应以主要职能为主线进行调查。其优点是调查效率高,缺点是调查内容较分散;
2)按过程调查法,也称按“条”调查,是以过程为中心的调查方式。一个过程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因此,调查时应以主要职能部门为主线进行调查。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目标集中,易体现安全管理的符合性,缺点是效率较低;
3)顺序追综也称“归纳”式调查,是顺序调查的方式,从安全管理理念、安全管理制度等文件查到安全管理措施、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实际控制。从每层安全措施或设施对危险和有害因素控制失效的可能性,判断事故发生的途径及事故发生的概率,属于“事件树”的逻辑判断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系统地了解安全管理的整个过程,可观察到各接口协调的情况。缺点是耗时较长。
4)逆向追溯也称“演绎”式调查,是逆向的调查,从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实际控制、安全管理措施等查到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理念等文件,从事故形成条件的可能性推出发生事故的原因与概率,属于“事故树”的逻辑判断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从结果查起,针对性强易发现问题,但在问题复杂的情况下,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分析判断。
2、德尔菲法
1)德尔菲法是采用匿名函询的方法,通过调查表向专家们进行调查,并通过有控制的反馈进行调查分析
2)德菲尔法调查的步骤
A组成调查工作组。B选择专家。C调查表设计和组织调查。
3)德尔菲法的优缺点:
1)优点:简单易行,用途广泛,费用较低,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预测结果。在缺乏足够资料的领域中,只能使用德尔菲法这一专家预测方法。
2)缺点:调查建立在专家主观判断的基础之上,因此,专家的学识、兴趣和心理状态对调查结果影响较大,从而使预测结论不够稳定。采用函询方式调查,客观上使调查组与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受到一定限制,可能会影响预测进度与调查结论的准确性。
二、评价相关的工程设计、勘察基础知识
安全评价需要现场勘察及调查的内容包括前置条件检查、工况检查、现场勘察和检测检验四个部分。1)前置条件检查:指在签订评价合同前,评价人员到项目所在地考察评价项目所属行业、项状况;听取客户对安全评价的要求;若为预评价,要注意项目选址、水文地质、周边环境是否适宜项目建设;若为现状评价,则要注意是否存在难以整改的先天不足;是否能提供项目关键批文或证书;可提供的信息资料是否齐全;项目是否存在恶意违规现象。
2)工况调查:主要了解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项目规模、建立联系和记录企业自述问题等。3)现场勘察:在安全评价过程中,对评价项目涉及的问题进行核实查证。(1)核实危险和有害因素
核实的内容主要是危险和有害因素存在的位置、场合或状态,存在的数量、浓度、强度和形式,必要时提出进行检测检验的要求。(2)发现新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A.预评价时可以采用预先危险分析法 B.现状评价时可以采用检查表方法
C.对同行业事故案例或相关文献等间接信息发生的事故,采用事故树分析法进行逻辑分析。D.对已经设置安全设施的,采用事件树分析法(3)勘察安全设施
A.首先检查有没有安全设施;
B.继续检查安全设施的选择对不对; C.最后检查安全设施好不好;
D.通过档案、记录以及现场人员的询问,勘察企业安全管理状况及其落实运行情况。4)检测检验
检测检验就是定量的现场检查。
(1)现场检测。评价人员现场勘察时对所需数据直接检测检验。(2)委托有法定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检验 需要法定检测检验的内容包括:
特种设备检测检验;职业卫生检测;避雷设施检测;防爆电气安装检测;消防检查和检测;现场检测报警变送器检定;安全附件检测和校准。
(3)被评价单位提供法定资质单位的检测检验报告。
三、安全生产条件
1、概述
2、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条件
3、煤矿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条件
4、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
5、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条件
6、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条件
7、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生产条件 掌握四大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条件
矿山安全生产条件及实行安全生产条件合格制度的要求
一、安全生产条件的概念
安全生产条件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为不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而按照国家和行业的安全规范标准建设的硬件设施。
二、矿山安全生产条件的内容
1)依法持有《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
2)有能反映矿山反应矿山生产情况并能指导生产的图纸、作业规程、技术资料,有基本的管理制度
3)从业人员经过安全培训,特种作业人员持有作业人员的操作证 4)矿山企业的基本安全条件符合矿山法律、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
三、矿山实行安全生产条件合格证制度的要求。
1)每个矿山必须具备国土资源部门颁发的《采矿许可证》,并且一矿一证;
2)负责人必须经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培训考核,持有《非煤矿山矿长安全技术业务资格证; 3)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以及各种工种的岗位操作规程; 4)必须配备与企业生产相适应的专职或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并经培训考核合格;
5)职工应经三级安全教育并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特种作业人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培训合格,取得相应资格的特种作业操作证;
6)必须要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的正规设计,有能反应本企业生产情况并能指导生产的图纸、作业规程等技术资料,并执行开采不同矿种的矿山安全规程、规定、行业技术规范; 7)应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门批准的开采范围进行正当开采活动;
8)必须具备法律、法规规定和要求的其它保障安全生产、预防事故发生的设施和条件。建筑安全生产条件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安全设施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3)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4)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
5)特种作业人员经有关业务主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6)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
7)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8)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 9)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10)依法进行安全评价;
11)有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12)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者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1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条件。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生产条件
1)具有健全的企业、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2)安全设施投入符合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生产要求。
3)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4)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过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生产培训,取得安全资格证书。5)特种作业人员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资格证书。
6)生产作业人员必须通过有关民用爆炸物品基本知识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资格证书。
7)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8)厂房、库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
9)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劳动保护用品。10)有民用爆炸物品安全评价机构进行的安全评价,并达到安全级标准。11)有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临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12)有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护器材、设备。
1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条件。
危险化学品企业管理层的安全生产条件
1)安全生产责任制情况;2)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其持续改进情况;3)安全技术规程和作业安全规程及其持续改进情况;4)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情况;5)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6)其他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7)安全生产投入情况;8)对做从业人员的培训情况;9)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情况;10)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调查处理情况。
四、安全检查表编写知识
1、安全检查表:根据有关安全规范、标准、制度及其他系统分析方法分析的结果,系统地对一个生产系统或设备进行科学的分析,找出各种不安全因素,依据检查项目把找出来的不安全因素以问题清单的形式制成表,以便于实施检查和安全管理,这种表称为安全检查表。
2、适应范围:使用安全检查表进行安全检查适用于工程、系统的各个阶段;安全检查表通常用于专门设计的评价,检查表法也能用在新工艺(装置)的早期开发阶段,判定和估测危险。
3、安全检查表的作用:在安全检查前编制安全检查表可使检查内容较周密和完整,既可保持现场检查时的连续性和节奏性,又可减少安全评价师的随意性;可提高现场检查的工作效率,并留下检查的原始证据。安全检查表可明确安全管理责任,为安全培训或安全教育提供素材。
4、安全检查表编制依据:有关规程、规定和标准、本单位的经验、国内外事故案例、系统安全分析的结果。
5、检查内容:一般包括人、机、环境、管理。具体包括六个方面:总体要求、生产工艺、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人机工程、防护措施。重点放在调查分析或识别出来的危险有害因素所对应的安全设施,从预防型、控制型、减灾型设施的角度,判别安全设施是否符合要求。
6、安全检查表编制方法:1)确定检查对象和目的;2)剖析系统;3)分析可能的危险性;4)确定检查要点。
安全检查表的基本格式
检查日期
年 月 日
检查者:
在安全检查表的基本格式上,可根据检查内容的重要性加入“权重值”或“否决项”,以便于不同检查内容之间的比较。
7、编制程序和应用说明:
8、几种不同类型的安全检查表:提问型安全检查表、打分法安全检查表 提问型安全检查表
打分法安全检查表
注:
选取0-1-2-3时条款属于低危险程度的要求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首先应该这样做”;
选取0-1-3-5时条款属于中危险程度,对条款的要求为“严格,在正常的情况下均应这样”; 选取0-1-5-7时条款属于高危险程度,对于条款的要求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
9、安全评价时需编制的安全检查表
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有关批复中提出的整改意见情况落实情况检查表。2)人力与管理方面的检查表。3)人机工效方面的安全检查表。
4)设备与设施方面的安全检查表。5)物质与材料方面的安全检查表。6)方法与工艺方面的安全检查表。7)环境与场所方面的安全检查表。
8)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预案方面的检查表。9)其它综合性措施的安全检查表。10)安全验收评价要增加安全预评价报告和初步设计中提出的安全技术和管理对策措施落实情况检查表。
11)还包括:总平面布置安全检查表、建筑结构安全检查表、消防设施安全检查表、电器设施安全检查表、储存场所安全检查表、试验和销毁安全检查表、辅助及公用设施安全检查表等。
10、编制安全检查表时需注意的问题
1)选择合适的安全检查表的内容;2)能够回答安全检查表所列的问题;3)安全检查表的应用贯穿于项目的设计、施工、运行和报废的各个阶段。4)在应用前人的安全检查表时,应该准确了解其所针对的对象、适应的条件和应用的范围,并且在使用之前应该针对所评价的对象,进一步修改、完善表中的检查项目。
论述题:论述安全检查表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和编制步骤 案例题课件1 P87-92页 第二节 现场勘察 能力要求
一、对类比工程进行调查
1、安全评价类比工程调查理论依据
安全评价的基本原理中有个“类推原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存在着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从一个已知对象且有某个属性来推出另一个对象也且有上属性。安全评价类比工程调查采用“类推原理”的“代替推算法”,利用且有密切联系(或相似)的资料、数据、现象等信息,来替代当前评价缺少或无条件获取的信息。
2、选择类比对象时应满足的条件
为提高类比结果的可信度,选择类比对象时应尽量满足以下条件: 1)类比对象之间共有或共缺的属性越多,类比结果的可信度就越高; 2)类比对象之间共有或共缺的属性越本质,类比结果的可信度就越高;
3)类比对象之间共有或共缺的属性与要进行类比的属性之间有必然联系且越本质,类比结果的可信度越高。
3、类比工程调查 在安全评价中,对于没有条件获取信息的内容可以用对类比工程的调查来获得相近信息,进行评价。一般选取同类项目现场及相关文献资料作类比。
1)选取同类项目现场进行类比调查:选择类比对象的信息、采集类比对象的信息、分析类比对象的信息、提出补充安全对策措施‘
2)选取相关文献进行类比调查:文献筛选、文献相关内容分析、提出补充安全对策措施。书例(1-14)
二、按现场勘察方案对现场安全状况进行勘察
1、周边环境调查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除运输工具加油站、加气站外,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与下列场所、区域的距离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要分清建、构筑物之间的安全距离与重大危险源周边距离的不同之处。一般对爆炸危险要查清楚500米以内的周边状况,对毒物泄漏危险要查清1000米以内的周边情况。
1)居民区、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口密集区域;2)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等公共设施;3)供水水源、水厂及水源保护区;4)车站、码头、机场以及公路、铁路、水路交通干线、地铁风亭及出入口;5)基本农田保护区、畜牧区、渔业水域和种子、种畜、水产苗种生产基地;6)河流、湖泊、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7)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8)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予以保护的其他区域。
2、主导频率风调查
主导频率风对建设项目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可能产生污染气体的化工生产项目,一般来说,化工生产装置、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等,要求建在全年最小频率风的上风侧,尽可能减小对办公区域和生活区域的影响。1)风向;2)风向的测量;3)风向频率(某风向的频率=某风向出现的次数/风向的总观测次数*100%;4)风向玫瑰图P66;5)风向玫瑰图的应用
3、单元平面设计调查
1)单元平面设计的依据、任务和特点;书P69-70 2)单元平面设计的内容
A合理确定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种工程设施的平面位置;B合理组织人流、物流,确定运输方式,布置交通运输线路;C根据工艺、运输等要求,结合地形,合理进行竖向设计;D根据管线设计进行管线综合布置;E进行厂区绿化和美化设计。3)单元平面设计的一般要求
A符合工艺流程,顺畅、连续、短捷。B满足运输要求,运费能耗最小。C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布置。D注意建、构筑物朝向,满足通风采光要求。E满足职业健康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F符合防护间距,确保安全生产。G适应生产弹性,合理预留发展。H合理利用山地地形,灵活多样布置。
4)工厂功能分区及厂区通道P73-74
三、对评价项目进行现场勘察
1、安全距离检查
2、安全设施设备运行检查
3、防范及监控设施检查
4、检测检验状况汇总
四、对现场勘察结果进行汇总
1、概述;
2、对现场勘察直接信息的结果数据进行处理;
3、对现场勘察间接信息进行数据溯源分析;
4、各类安全评价现场勘察结果的汇总。****评价数据的分析处理:
数据收集、数据范围、数据内容、数据来源、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控制、数据汇总及数理统计、数据分类、数据结构(格式)、数据处理、“异常值”和“未检出”的处理。安全预评价现场勘察的汇总
1、建设项目综合性资料;
2、建设项目设计依据;
3、建设项目设计文件;
4、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物料资料;
5、安全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
6、安全专项投资估算;
7、历史性类比装置的监测数据和资料;
8、其他可用于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的资料。安全验收评价现场勘察结果的汇总
1、基本情况;
2、项目规模;
3、法规标准收集;
4、安全管理及工程技术资料收集;
5、企业编写的资料;
6、专项检测、检验或取证资料;
7、试生产阶段调试记录和故障排除记录;
8、设计和安全预评价中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落实情况。安全现状评价现场勘察结果的汇总
安全现状评价所需主要资料可以从工艺、物料、生产经营单位周边环境情况、设备相关资料、管道、电气、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公用工程系统、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准、相关检测和检验报告等方面进行收集。现场勘察注意事项
1、注意类比对象的选择;
2、注意现场勘察的系统性;
3、注意现场询问观察法与现场检查数据的校核。
第3节 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知识要求
一、危险有害因素的概念
1、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
危险有害因素是指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危险因素是指可对人造成伤亡或者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有害因素是反映能影响人的身体健
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二者并不严格加以区分,而统称危险因素。主要指客观存在的危险和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场所等。
2、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
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是危险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能量、有害物质失控则主要体现在设备故障(含缺陷)、人员失误和管理缺陷三个方面。1)设备故障(含故障):故障是指设备、元件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
2)人员失误:人员失误泛指不安全行为(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违反劳动纪律、操作程序和方法等具有危险性的做法)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的行为。
3)管理缺陷:为保证及时、有效地实现既定的安全目标,安全管理是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检查等工作,是预防故障和人员失误发生的有效手段,因此,管理缺陷是影响失控发生的重要因素。
3、危险源
危险源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呀财产损失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第一类危险源(内在因素):指在生产现场,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以及载有有害物质的载体。
第二类危险源(外在因素):指导致约束、限制能量的措施(屏蔽)失控、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危险源的几个关系:危险源与危险有害因素密不可分;危险源与事故;危险源与事故隐患;危险源的控制
危险源的控制: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减小危险物质、避免或减小事故损失的技术
二、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知识 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的因素、管理的因素 人的因素:心理、生理性;行为性 物的因素: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环境因素:室内、室外、地下(含水下)
管理因素:组织结构、责任制、规章制度、投入、职业健康管理 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第一类 人的因素
第1类 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1—6项
1)负荷超限1101(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图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1102; 3)从事禁忌作业1103;
4)心理异常1104(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负荷超限); 5)辨识功能缺陷1105(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1199。第2类 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12—4项
指挥错误1201(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它指挥错误);操作失误1202(误操作、违章操作、其他操作错误);监护错误1203;其他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1299 第二类
物的因素
第1类 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21—15项
1、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缺陷2101(强度不够210101等);
2、防护缺陷2102(无防护210201等)
3、电伤害2103(漏电210302等)
4、噪声2104(机械噪声210401等)书P105-106 第2类 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22—5项
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等。书P106
注:新标准按照危险化学品分8大类2208 危险化学品分类及标志 爆炸品(2201)、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2202)、易燃液体(2203)、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2204)、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济(2205)、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2206)、放射性物品(2207)、腐蚀品(2208)
第3类 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23-5项
致病微生物2301(细菌、病毒、真菌、其它致病微生物)
传染病媒介物归2302、致害动物2303、致害植物2304、其他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2399 环境因素-5项
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31(场所狭窄、安全通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等)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32(恶劣气候与环境、作业场地狭窄、地面杂乱等)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33(隧道缺陷、地下火、冲击地压、地下水等)其他作业环境不良39 管理因素-6项
职业安全健康组织机构不健全
41、职业安全健康责任制未落实
42、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不完善
43、职业安全健康投入不足
44、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
45、其他管理因素缺陷49 例题:
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中的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包括具体类型。
2、是一个加油站的问题 1)安全评价的程序;
2)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与分析;
3)针对加油站的特点写出适合的安全评价方法;
4)指出加油站安全技术和管理上的不合理的地方,并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和职业危害分类
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1)物体打击:指落物、滚石、砸伤,不包括爆炸引起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包括挤、压、撞、颠覆等;3)机械伤害:包括铰、碾、割、戳 4)起重伤害:各种起重作业引起的伤害;
5)触电:电流流过人体或人与带电休间发生放电引起的伤害,包括雷击 6)淹溺:各种作业中落水及非矿山透水引起的溺水伤害
7)灼烫:不包括电烧伤及火灾事故引起的烧伤;8)火灾:造成人员伤亡的企业火灾事故 9)高处坠落:包括高处落地和由平地落入地坑;
10)坍塌: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及爆炸爆破引起的坍塌事故;
11)冒顶片帮;12)透水;13)爆破;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 17)压力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
2、职业危害分类
按《职业病目录》职业病有10个种类:
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病症、职业性肿瘤、其他职业病
四、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原则和方法
1、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原则
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的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预测性原则
2、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方法
1)经验分析法:对照分析法、类比推断法、专家评议法
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系统或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预先危险性分析,危险度分析,事故树、事件树、材料性质和生产条件分析法。
五、重大危险源辨识知识
1、重大危险源概述: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2、重大危险源的分类:危险化学品、企业危险建(构)筑物、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
3、重大危险源的申报范围:申报范围如下--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煤矿(井工开采)、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尾矿库。
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适用范围: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储存和经营等各企业或组织。并将采矿业中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加工工艺和储存活动纳入到适用范围。其辨识依据是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及其数量。若一种危险化学品具有多种危险性,按其中最低的临界量确定。
危险化学品包括:爆炸品、易燃气体、毒性气体、易燃液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有机过氧化物、毒性物质等。
5、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重大危险源辨识: 以重大危险源的申报范围作为“临界量”进行辨识
1)锅炉申报范围:蒸汽锅炉(额定蒸汽压力大于2.5MPa,且额定蒸化量大于等于10t/h);热水锅炉(额定出水温度大于等于120度,且额定功率大于等于14MW)
2)压力容器申报范围:介质压力容器程度为极度、高度、中度危害的三类压力容器;易燃介质,最高工作压力≥0.1MPa,且PV≥100 MPa。m3的压力容器(群)。
3)压力管道申报范围:输送GB5044中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气体、液化气体介质,且公称直径≥100mm的管道;输送GB5044中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液体介质、GB50160及GB50016中规定的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可燃气体,或甲类可燃液体介质,且公称直径≥100mm,设计压力≥4 MPa的管道。
6、企业危险建构物重大危险源辨识: 1)煤矿(井工开采)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矿井: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有煤尘爆危险的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煤层自燃发火期≤6个月的矿井、煤层冲击倾向为中等及以上的矿井。2)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矿井:瓦斯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有自燃发火危险的矿井、有冲击地压危险的矿井。
3)尾矿库:全库容≥100万m3或者赤坝高≥30m的尾矿库。
7、重大危险源基本特征:P121--130 1)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的特征P121 2)储存场所重大危险源的特征P121 3)煤矿重大危险源的特征P123。。。
8、重大危险源控制:
1)重大危险源控制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
2)控制重大危险源的目的,不仅仅是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而是要做到一旦发生事故,能够将事故限制到最低程度,或者说能够控制到人们可接受的程度;
3)重大危险源总是涉及到易燃易爆有毒的危害物质,并且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生产、加工、储存超过了临界数量的这些物质。由于工业生产的复杂性,特别是化工生产的复杂性,决定了有效地控制重大危险源需要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
9、重大危险源的监督与管理
1)重大危险源的分级:一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事故的;二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三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较大事故的;四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一般事故的。2)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职责 3)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
六、监控化学品的核对
1、监控化学品分类
第一类:可作为化学武器的化学品;第二类:可作为生产化学武器前体的化学品;第三类:可作为生产化学武器主要原料的化学品;第四类:除炸药和纯碳氢化合物外的特定有机化学品。
2、监控化学品的生产
国家严格控制第一类监控化学品的生产。对第二类、第三类和第四类化学品的生产实行特别许可制
度,特别许可办法由国务院化学工业主管部门制定。
3、监控化学品的使用
4、监控化学品的储存和处置。
七、易制毒化学品的核对
1、遏制毒化品的分类:第一类:可以用于制毒的主要原料;第二类、第三类可以用于制毒的化学配济。
2、遏制毒化品的生产;
3、遏制毒化品的经营。
八、特定种类危险化学品的核对
国内部分地区,在特定时间段内,某些种类危险化学品列为“特定种类危险化学品”并进行强化管理。在此时间区间内,进入这些地区从事安全评价,应当根据当地法规对“特定种类危险化学品”进行核对,并要求被评价单位按当地法规管理。
九、易制爆化学品的核对
国内一些地区对易制爆化学品进行特殊管理,安全评价中遇易制爆化学品,应该进行核对,并提示被评价单位按当地要求进行管理。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能力要求
一、总平面布置及建(构)筑物危险性辨识
1、厂址: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周围环境、交通运输条件、自然灾害、消防支持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2、总平面图布置;从功能分区、防火间距和安全间距、风向、建筑物朝向、危险有害物质设施、道路、储运设施等分析识别。
3、道路及运输:从运输、装卸、消防、疏散、人流、物流、平面交叉运输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4、建(构)筑物:从厂房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防火间距、安全疏散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从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防火间距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二、独立生产单元、辅助单元工艺危险辨识
1、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阶段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1)对设计阶段是否通过合理的设计,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和有害因素的发生进行考察;
2)当消除危险和有害因素有困难时,对是否采取了预防性技术措施来预防或消除危险、有害因素的发生来进行考察;
3)在无法消除危险或危险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对是否采取了减小危险、危害的措施进行考察; 4)当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对是否将人员与危险和有害因素隔离等进行考察; 5)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对是否能通过联锁装置来终止危险、危害的发生进行考察;
6)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对是否设置了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和声、光装置等进行考察。
2、对具有行业特征和专业特征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可利用各行业和专业自己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
3、典型单元过程(单元操作)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1)典型的单元过程是各行业中具有典型特点的基本过程或基本单元; 2)单元操作过程中的危险性是由所处理物料的危险性决定的;
3)当处理易燃气体物料时要防止爆炸性混和物的形成。特别是负压状态下的操作,要防止混入空气而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4)当处理易燃固体或可燃固体物料时,要防止形成爆炸性粉尘混合物; 5)当处理含有不稳定物质的物料时,要防止不稳定物质的积聚或浓缩。
三、设备设施装置危险性辨识
1、工艺设备、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1)设备本身是否能满足工艺的要求;2)设备是否由具有生产资质的专业工厂所生产、制造;3)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附件或安全防护装置;4)是否具备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5)是否具备紧急停车的装置;6)是否具有检修时不能自动投入运行,不能自动反向运转的安全装置等。
2、专业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1)化工设备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主要检查:设备是否有足够的强度、刚度;是否有可靠的耐腐蚀性;是否有足够的抗高温蠕变性;是否有足够的抗疲劳性;密封是否安全可靠;安全保护装置是否配套。
2)机械加工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可以根据相应的标准、规程进行。机械加工设备一般安全要求;磨削机械安全规程;剪切机械安全规程;电机外壳防护等级等。
3、电气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电气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就紧密结合工艺的要求和生产环境的状况来进行。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电气设备的工作环境是否属于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2)是否属于粉尘、潮湿和腐蚀环境;3)在这些环境中工作时,对电气设备的相应要求是否满足;4)电气设备是否具有国家指定机构的安全认证标志,特别是防爆电器的防爆等级;5)电气设备是否为国家颁布的淘汰产品;6)用电负荷等级对电力装置的要求;7)电气火花引燃源;8)触电保护、漏电保护、短路保护、过载保护、绝缘、电气隔离、屏护、电气安全距离等是否可靠;9)是否根据作业环境和条件选择安全电压,安全电压值和设施是否符合规定,防静电、防雷击等电气连接措施是否可靠;10)管理制度是否完善;11)事故状态下的照明、消防、疏散用电及应急措施用电的可靠性;12)自动控制的可靠性,如不间断电源、冗余装置等。
4、特种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机械等。
特种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使用应具有相应的资质或许可证,应按相应的规程标准进行识别。
5、企业内特种机械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厂内机动车辆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有:提升重物动作太快、超速驾驶、突然刹车、碰撞障碍物、在已有重物时使用前铲、在车辆前部有重载时下斜坡、横穿斜坡或在斜坡上转弯、卸载和在不适的路面或支撑条件下运行等引起的翻车、超过车辆的最大载荷、与建筑物、管道、堆积物及其他车辆之间的碰撞、楼板不牢固或承载能力不够造成的楼板塌陷、设备不合适造成载荷从叉车上滑落、电缆线短路、油管破裂、粉尘堆积或电池充电时产生氢气等,可能导致的爆炸及燃烧、动载车辆在运送可燃气体时,本身也有可能成为火源、在没有乘椅及相应设施时,不应载有乘员:肢体被夹入运动的装置中、肢体与运动部件接触而被擦伤、肢体绊卷到机器轮子带子之中、不正确的操作或者物料高空坠落造成的伤害。
6、登高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主要的登高装置有梯子、活梯、活动架、脚手架、吊笼、吊椅、升降工作平台、动力工作平台等。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登高装置自身结构方面的缺陷、支撑基础政党或毁坏、不恰当地选择了不够安全的作业方法、悬挂系统结构失效、因承载超重而使结构损坏、因安装、检查、维护不当而造成结构失效、因为不平衡造成的结构失效、所选设施的高度及臂长不能满足要求而超限使用、由于使用错误或者理解错误而造成的不稳、负载指挥爬高、攀登方式不对或脚上穿着物不稳、不清洁造成跌落、未经批准使用或更改作业设备、与障碍物或建筑物碰撞、电动、液压系统失效、运动部件卡住。
四、作业场所危险性辨识
1、危险物质和有害因素辨识
1)物质危险的识别应从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活性、燃烧及爆炸特性、毒性及健康危害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识别;
物质特性可从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中获取,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主要由“成分/组织信息、危险性概述、理化特性、毒理学资料、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等内容构成。
2、工业毒物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工业毒物的危害程度在GB 5044-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分为。Ⅰ级:极度危害;Ⅱ级:高度危害;Ⅲ级:中度危害;Ⅳ轻度危害 列入我国国家标准中的常见毒物有56种 Ⅰ级12种;Ⅱ级26种;Ⅲ级12种;Ⅳ5种
3、生产性粉尘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在有粉尘作业环境中长时间工作并吸入粉尘,就会引起肺部组织纤维化、硬化,丧失呼吸功能,导致肺病(尘肺病)。粉尘还会引起刺激性疾病、急性中毒或癌症。当爆炸性粉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源会发生爆炸。
4、工业噪声与掀动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工业噪声可以分为:机械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和电磁噪声等3类。
噪声危害的识别主要根据已掌握的机械设备或作业场所的噪声确定噪声源、声级、和频率。振动危害的识别应先找出产生振动的设备,然后根据国家标准,参照类比资料确定振动的危害程度。
5、温度与湿度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主要表现为:高温、高湿环境影响劳动者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及物质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当热调节发生障碍时,轻者影响劳动能力,重者可引起别的病变,如中暑。水盐代谢的失衡可导致心脏和肾脏的负担,严重时引起循环衰竭和热痉挛。高温作业的工人,高血压性病率较高,而且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增加。高温还可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工人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力分散,肌肉工作能力降低,在导致工伤事故的危险。高温可造成灼伤;低温可引起冻伤。
6、辐射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射频辐射危害主要表现为射频致热效应和非致热效应两个方面。
五、生产、使用与储存危险辨识
1、爆炸品危险因素辨识
爆炸品的危险特性包括:敏感易爆性、遇热危险性、机械作用危险、静电火花危险、火灾危险、毒害性。
危险因素辨识:1)从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要求是否具备去识别;2)从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要求是否具备去识别;3)从单个仓库中最大允许储存量的要求进行识别;4)从分类存放的要求方面去识别;5)从装卸作业是否具备安全条件的要求去识别。
2、易燃液体危险因素辨识 1)易燃液体的分类:
A根据易燃液体的储运特点和火灾危险性的大小,《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闪点<28°;乙类:28°≤闪点<60°;丙类:闪点≥60°
B根据易燃液体闪点的高低,依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将易燃液体分为下列三类:第1类:低闪点液体,闪点<—18°;第2类:中闪点液体,—18°≤闪点<23°;第3类:高闪点液体,闪点≥23°
2)易燃液体的危险特性:易燃性、易产生静电、流动扩散性 3)易燃液体危险因素识别
从易燃液体的生产、使用、储存状况和技术条件方面去识别其危险性;从易燃液体的生产、使用、储存的防火要求方面去识别其危险性。
3、毒害品储运危险辨识
1)危险特性主要有:氧化性、遇水遇酸分解性、遇高热明火撞击会发生爆炸、闪点低易燃、遇氧化剂发生燃烧爆炸。
2)毒害品的生产、使用、储存危险识别:生产、使用、储存技术条件方面的危险因素识别;生产、使用、储存毒害物品库房的危险因素识别。
六、危险有害因素分布情况分析
1、厂址选择需考虑的危险有害因素
厂址选择必须符合工业布局和城市规划的要求,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建设前期工作的规定进行。
居住区、交通运输、动力公用设施、废料场及环境保护工程等用地,应与厂区用地同时选择。厂址选择应对原料和燃料及辅助材料的来源、产品流向、建设条件、经济、社会、人文、环境保护等各种因素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应对其进行多案技术经济比较,择优确定。
厂址宜靠近原料、燃料基地或产品主要销售地。并应有方便、经济的交通运输条件,与厂外铁路、公路、港口的连接,应短捷,且工程量小。
厂址应具有满足生产、生活及发展规划所必需的水源和电源,且用水、用电量特别大的工业企业,宜靠近水源、电源。
散发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厂址,应位于城镇、相邻工业企业和居住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不应位于宣窝风地段。
厂址应具有满足建设工程需要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厂址应满足工业企业近期所必需的场地面积和适宜的地形坡度。并应根据工业企业远期发展规划的需要,适当留有发展的余地。
厂址应有利于同邻近工业企业和依托城镇在生产、交通运输、动力公用、修理、综合利用和生活设施等方面的协作。
厂址应位于不受洪水、潮水或内涝威胁的地带。下列地段和地区不得选为厂址:
1)发震断层和设防烈度高于九度的地震区;2)有泥石流、滑坡、流沙、溶洞等直接危害的地段;3)采矿陷落区界限内;4)爆破危险范围内;5)坝或堤溃决后可能淹没的地区;6)重要的供水水源卫生保护区;7)国家规定的风景区及森林和自然保护区;8)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区;9)对飞机起落、电台通信、电视转播、雷达导航和重要的天文、气象、地震观察,以及军事设施等规定有影响的范围内;10)Ⅳ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厚度大的新近堆积黄土、高压缩性的饱和黄土和Ⅲ级膨胀土等工程地质恶劣地区;11)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区。列地段和地区不得选为厂址:
2、总体规划时需考虑的危险有害因素
1)工业企业总体规划,应结合工业企业所在区域的技术经济、自然条件等进行编制,经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后,择优确定。
2)工业企业总体规划,应符合城镇总体规划的要求
3)有条件时,与城镇和企业在生产、交通运输、动力及生活设施等方面协作。
4)厂区、居住区、交通运输、动力公用设施、防洪排涝、废料场、尾矿场、排土场、环境保护工程和综合利用场地等,应同时规划。当有的大型工业企业必须设置施工生产基地时,亦应同时规划。5)工业企业分期建设时,总体规划应正确处理近期远期的关系。
6)联合企业中不同类型的工厂,应按生产性质、相互关系、协作条件等因素分区集中布置。对生产有害气体、烟、雾、粉尘等有害物质的工厂,必须采取治理措施。
3、危险有害因素分布方面的规定
危险和有害因素分布方面的规定主要包括:
1)危险和有害因素分布应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工业企业的性质、规模、生产流程、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以及防火、安全、卫生、施工及检修等要求,结合场地自然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择优确定。
2)危险和有害因素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在符合生产流程、操作要求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应联合多层布置; B.按功能分区,合理地确定通道宽度;
C.厂区、功能分区及建筑物、构筑物的外形宜规整; D.功能分区内各项设施的布置,应紧凑、合理;
3)危险和有害因素分布区域的通道宽度,应根据下列因素确定:
A.通道两侧建筑物、构筑物及露天设施对防火、安全与卫生间距的要求;B.铁路、道路与带式输送机通廊等工业运输线路的布置要求;C.各种管理线的布置要求;D.绿化布置的要求;E.施工、安装与检修的要求;F.竖向设计的要求;G.预留发展用地的要求。
4)在考虑危险和有害因素分布时,应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合理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和有关设施,并应减少土方工程量和基础工程费用。
当厂区地形坡度较大时,建筑物、构筑物的长轴宜顺等高线布置,并应结合竖向设计,为物料采用自流管理及高站台、低货位等设施创造条件。5)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分布应结合当地气象条件,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朝向、采光和自然通风条件。高温、热加工、有特殊要求和人员较多的建筑物,应避免暴晒。
6)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分布应防止有害气体、烟、雾、粉尘、强烈振动和高噪声对周围的危害。7)危险和有害因素分布应便于合理地组织货流和人流。
8)总平面图布置应使建筑群体的平面布置与空间景观相协调,并应结合城镇规划及厂区绿化,提高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和整洁的工作环境。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注意事项
一、注意列出危险有害因素的代码
二、注意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单元化
三、注意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 本章小节:
第一节 前期准备
1、基础资料信息采集方法
2、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知识
3、安全评价所需法律、法规信息的采集与更新
4、生产安全事故案例信息的筛选和分析
5、提出安全评价需求信息的具体内容
6、收集安全评价信息并建立信息资料档案 第二节
现场勘察
1、安全评价现场调查分析方法
2、评价相关的工程设计、勘察基础知识
3、安全生产条件
4、安全检查表的编写依据、方法、程序
5、类比工程的调查和分析
6、按现场勘察方案对周边环境的调查和勘察
7、按现场勘察方案对主导频率风的调查
8、按现场勘察方案对单元平面设计的调查和勘察
9、对评价项目进行现场勘察的内容和要求
10、使用现场询问观察法进行现场勘察
11、使用现场检查表进行现场勘察
12、现场勘察结果的汇总 第三节
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1、危险有害因素的概念和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
2、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3、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和职业危害分类
4、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原则和辨识方法
5、重大危险源辨识知识
6、监控化学品、易制毒、制爆化学品、特定种类危险化学品的核对
7、总平面布局及建(构)筑物危险辨识
8、独立生产单元、辅助单元工艺危险性辨识
9、设备设施装置危险性辨识
10、作业场所危险性辨识
11、生产、使用与储存危险性辨识
12、危险有害因素分布情况分析 第二章 危险与危害程度评价 第一节 划分评价单元 评价单元
在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的需要,将系统分成有限个确定范围的单元进行评价,该范围称为评价单元。
一、划分评价单元的作用
将系统划分不同类型单元进行评价,不仅可以简化评价工作、减少评价工作量、避免遗漏,而且由
于能够得出各评价单元危险性的比较概念,避免了以最危险单元的危险性来表征整个系统的危险性、夸大整个系统的危险性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降低了采集对策措施的安全投资费用。
二、划分评价单元基本的办法
划分评价单元是为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服务的,要利于评价工作的进行,有利于提高评价工作的准确性。
对于不同的评价单元,可根据评价的需要和单元特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最基本的方法有:
1、以危险和有害因素的类别划分评价单元;
1)对工艺方案、总体布置及自然条件、环境对系统影响等综合方面的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和评价,可将整个系统划为一个评价单元。
2)将具有共性危险因素有害因素的场所和装置划为一个单元。
A先按危险因素类别各划归一个单元,再按工艺、物料、作业特点划分成子单元分别评价。B进行安全评价宜按有害因素(有害作业)的类别划分评价单元。
2、以装置特征和物质特征划分评价单元;
1)按装置工艺功能划分;2)按布置的相对独立性划分;3)按工艺条件划分评价单元;4)按储存、处理危险物品的潜在化学能、毒性和危险物品的数量划分评价单元;5)按重点危险划分单元。
3、依据评价方法的有关规定划分评价单元。第二节 定性定量评价
一、安全评价方法的确定原则 安全评价方法的概述
安全评价方法是进行定性、定量安全评价的工具。安全评价内容十分丰富,安全评价目的和对象的不同,安全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也不同。
1、安全评价方法分类
安全评价方法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根据安全评价对象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安全评价方法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常用的分类方法有:按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分类、按评价的逻辑推理过程分类、按评价所针对的对象分类、按评价要达到的目的分类等。
按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分类:安全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安全评价方法和定量安全评价方法。
1)定性安全评价方法。定性安全评价方法主要是根据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定性分析,安全评价的结果是一些定性珠指标。属于定性安全评价方法的有:安全检查表、专家现场询问观察法、因素图分析法、事故引发和发展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故意类型和影响分析、危险可操作性研究等
定性安全评价方法的特点是容易理解、便于掌握、评价过程简单。在国内外企业安全管理中被广泛使用。但该评价方法往往依靠经验,带一定的局限性,安全评价结果有时因参加评价人员的经验和经历等有相当的差异。同时由于结果不能给量化的危险度,所以不同类型的对象之间安全评价结果缺乏可比性。
2)定量安全评价方法。是运用基于大量的实验结果和广泛的事故统计资料分析获得的指标或规律,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定量的市场繁荣,安全评价的结果是一些定量的指标。
按照安全评价给出的定量结果的类别不同,宣安全评价方法还可以分类概率风险评价法、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和危险指数评价法。
A、概率风险评价法是根据事故的基本致因因素的事故发生概率,应用数理统计中的概率分析方法,求取事故基本致因因素的关联度或整个评价系统的事故发生概率的安全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数据和事故统计分析基础之上的,因可信程度较高。
B、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是根据事故的数学模型,应用计算数学方法,求取事故对人员的伤害范围或对物体的破坏范围的安全评价方法。
C、危险指数评价法应用系统的事故危险指数模型,根据系统及其物质、设备(设施)和工艺的基本性质和状态,采用推算的方法,逐步给出事故的可能损失、引起事故发生或使事故扩大的设备、事故的危险性以及采取安全措施的有效性的安全评价方法。
3)按评价的逻辑推理过程分类。按照安全评价的逻辑推理过程,安全评价方法可分为归纳推理评
价法和演绎推理评价法。归纳推理评价法是从事故原因推论结果的评价方法。演绎推理评价法是从结果推论原因的评价方法。
3)按评价所针对的对象分类。按评价对象的不同,安全评价方法可分为设备(设施或工艺)故障率评价法、人员失误率评价法、物质系数评价法、系统危险性评价法等。
4)按评价要达到的目的分类。按安全评价要达到的目的,安全评价方法可分为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评价法、危险性分级安全评价法和事故后果安全评价法。
2、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 1)安全评价方法的确定原则
确定原则包括:充分性原则、适应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合理性原则 2)安全评价方法的确定过程
步骤包括:分析被评价系统、收集安全评价方法、分析安全评价方法、明确被评价系统能够提供的基础数据和资料、确定安全评价方法。3)确定安全评价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的问题包括:A充分考虑被评价系统的特点;B评价的具体目标和要求的最终结果;C评价资料的占有情况;D安全评价师的素质。4)确定安全评价方法的准则
确定安全评价方法的准则包括:确定动机、确定结果类型、辨识结果类型、确定问题的特点、考虑所觉察危险和经验、考虑资源和选择、选择技术。
3、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安全检查方法
安全检查方法要说是第一个安全评价方法,也称为工艺安全审查或“设计审查”及“损失预防审查”。可用于建设项目的任何阶段。对现有装置(在役装置)进行评价时,传统的安全检查主要包括巡视检查、正规日常检查或安全检查。其目的是辨识可能导致事故、引起伤害、重要财产损失或对公共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装置条件或操作规程。为了提高整个装置的安全操作度,而不是干扰正常操作或对发现问题进行处罚。完成安全检查后,评价人员对亟待改进的地方应提出具体的措施、建议。
二、安全评价方法知识
1、预先危险性分析
预先危险分析也称初始危险分析,是在每项生产活动之前,特别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对系统存在危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概略地分析,尽可能评价出潜在的危险性。1)预先危险性分析的主要工作内容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大体积识别系统存在的主要危险;2)找出生产危险的原因;3)分析估计危险失控发生事故可能导致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4)判定已识别的危险性等级;5)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2)预先危险分析内容
A、识别危险的设备、零部件,并分析其发生的可能性条件;B、分析系统中各子系统、各元件的交接面及其相互关系与影响;C、分析原材料、产品、特别是有害物质的性能与贮运;D、分析工艺过程及其工艺参数或状态参数;E、人、机关系;F、环境条件;G、用于保证安全的设备、防护装置等。
3)危险性等级划分表
2、安全检查表
为了系统地找出不安全因素,把系统加以剖析,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编制的主要依据: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国内外事故案例、本单位的经验;系统分析确定的风险部位及防范措施;研究成果。检查表的优点:
事先编制,有充分的时间组织有经验的人员来编写,做到系统化、完整化,不至于漏掉能导致危险的关键因素;可以根据规定的标准、规范和法规、检查遵守的情况,提出准确的评价;
表的应用方式是有问有答,给人的印象深刻,能起到安全教育的作用。表内还可注明改进措施的要求,隔一段时间后重新检查改进情况;简明易懂,容易掌握。
安全检查表小结:
目的:检查系统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适用范围:从设计、建设一直到生产各个阶段
使用方法:有经验和专业知识人员协同编制,经常使用 资料准备:有关规范标准 人力、时间:最经济
效果:定性,辨识危险性并使系统保持与标准规定一致,如采用检查项目赋值法可用于定量。
3、风险矩阵法(书P181)
4、作业条件风险评价法 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公式
决定人员伤亡风险程度大小的三种因素是: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L 人体暴露在这种风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E 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C 用与系统风险性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之积来评价系统风险,其简化公式是: D=LEC
例:课件2P54-59 在选择风险评价方法时应明确的几个问题
重大危险源辨识
危险化学品临界量:q1/Q1+q2/Q2+„+qn/Qn≥1 q1、q2、„qn——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单位t.Q1、Q2、„Qn——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t.第三章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概念
风险控制:实施风险管理的决策行为,风险控制可能包括监测、再评价和执行决策。通俗地说:风险控制就是采用一定的技术、管理手段,将事故风险控制在按当前价值取向可接受的范围内。第一节 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1、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原理、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
2、安全对策措施的基础知识
3、安全评价需对哪些方面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第二节 编制评价报告
1、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写规范
2、安全评价结论的编制原则(包括评价单元和总体结论两方面)
3、安全评价结论的主要内容与编制方法
4、安全评价报告总体框架—安全评价报告章节的编制 第一节 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1、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原理、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 1.1全对策措施的基本原理“木桶原理”事实上,“木桶原理”是管理学上的一个基本原理之一,它说的是:一个木桶由许多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不是取决于长的木板。用安全评价,如果我们将安全评价系统视为一个木桶,而它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就是放于桶内的液体,每一项针对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安全设施(措施)都是构成这个木桶安全的不可缺少的木板,而安全设施(措施)的安全备性就象征木板的长短,液体总是从最短的木板处溢出,换言之,危险和有害因素总是从安全设施(措施)的缺陷处形成事故隐患。这就好像俗语所说的“千里长堤溃于一穴”的“蚁穴溃堤”原理一样。
从以上原理,我们知道,在安全评价中,危险识别就相当于“测量木桶内的液体容积”,所谓“安全评价”就是“测量”木桶各木板的长度,找出最短的木板,这个最短的木板溢出液体的风险最大,36
某块木板太短可能阻挡不住液体溢出。它就是“事故隐患”。
因此,我可判断出采取安全对策的途径只有两个:一是减少“液体”量—相当于减少系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二是增长较短的“木板”—相当于增加“事故隐患”的安全对策措施。1.2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要求
安全对策措施总体来说,要求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应具备以下五个基本要求:
A消除或减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危害;B置危险和有害物,并降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C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危害;D有效地预防重大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5)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和互救条件。1.3安全对策措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安全对策措施具有等级顺序;
2、安全技术对策措施有优先顺序;
3、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和经济合理性;
4、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及设计技术规范。安全对策措施具有等级顺序
等级顺序为:1)直接安全技术措施;2)间接安全技术措施;3)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4)安全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
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的要求应遵循的具体原则
具体原则包括:1)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和有害因素。2)预防。当消除危险和有害因素存在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的发生;3)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和有害因素,且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降低危险、危害的措施;4)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和减弱的情况下,应将作业人员与危险和有害因素隔离,或与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5)联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联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的发生;6)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应设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应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
安全对策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A.针对性是指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和评价得到的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及其后果,提出对策措施。B.提出的对策措施是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生产经营单位进行设计、生产、管理的重要依据,因而对策措施应在经济、技术、时间上是可行的,能够落实和实施。
C.经济合理性是指不应超越国家及建设项目、生产经营单位的经济、技术水平,按过高的安全要求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及设计技术规范
A、安全评价应以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为评价依据;安全评价时,对已辨识出的危险源,应严格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行业设计的安全要求来对照分析。
B、对不符合安全指标的危险源,要指出“事故隐患”并附相关依据条文; C、对“事故隐患”提出设置或改进“安全设施”的安全对策措施。
2、安全对策措施的基础知识
2.1安全对策措施的对象—“事故隐患”
1)事故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
2)安全对策措施针对的就是“事故隐患”。安全对策措施可从两方面提出:A、减少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的数量,使原有的安全设施(措施)体现出防范功能。B、提高安全设施(措施)的防范功能等级,以便能够控制现存危险有害因素的要求。
3)安全对策措施分为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和安全管理对策措施两:
安全技术对策措施主要指安全设施,包括:A、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如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装置等;B、改善劳动生产条件、防止职业病发生的措施,包括防尘、防毒、防高温、防低温、防振动、防噪声、防辐射、通风等防护措施。
安全管理对策措施主要包括:安全管理网络、安全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培训、安全事故紧急预案等。
4)安全生产的“三同时”制度: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2、2安全对策措施的重点—安全设施
1)安全设施评价是继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之后,又一安全评价的主要任务,安全评价的本质就是说明危险有害因素是否构成事故隐患。
2)危险有害因素是否配套安全设施、其它安全设施是否有效到位,是否能控制危险有害因素是系统安全的关键。
3)没有安全设施或配套安全设施不符合要求,危险有害因素(危险物质或能量)才构成事故隐患,配套安全设施符合标准,就不构成事故隐患。
4)如构成事故隐患,安全评价就必须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2.3安全设施的种类
安全设施是指将危险有害因素控制(预防、减少、消除)在安全状态的设备(装置)和措施。根据安全设施的目的不同,分为:预防事故设施、控制事故设施、减少事故影响设施三大类。1)预防事故设施:检测设施、组分控制设施、防护设施、个体防护器材、安全标志与标识。2)控制事故设施:泄设施、紧急处理设施。
3)减少事故影响设施:防止火灾蔓延设施、灭火设施、紧急个体处置逃生设施、应急救援设施、避难设施。
2.4评价单元的安全对策措施重点
安全对策措施要满足评价单元的特点和要求,根据安全评价的目的,评价单元的安全对策措施重点包括:
1)评价单元的技术、布局、工艺、方式和设施、设备、装置方面的安全对策措施; 2)评价单元配套和辅助工程的安全对策措施; 3)评价单元制定应急措施的要求; 2.5安全对策措施提出的步骤
安全对策措施提出一般应包含以下步骤:1)分析评价单元的特点;2)确定评价单元所固有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及其可接受程度,并按其风险大小排序;3)制定符合性检查表;4)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3、安全评价需对哪些方面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安全对策措施包含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和安全安全管理对策措施两方面,因此,安全评价也应从这两方面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1)提出评价单元的技术、布局、工艺、方式和设施、设备、装置方面的安全对策措施; 2)提出评价单元配套和辅助工程的安全对策措施; 3)提出制订评价单元应急救援措施的技术要点; 4)提出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3.1提出评价单元的技术、布局、工艺、方式和设施、设备、装置方面的安全对策措施 1)评价单元的技术对策措施
目的:消除、降低或弱化评价单元存在的事故隐患,以达到安全作业的目的。措施包括:
A、本质安全对策措施;B、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对策措施;C、设置调整工艺、维修设备的安全措施;D、使用代替技术的对策措施 2)评价单元的布局对策措施 A、功能分区的布局:
管理区和生活区一般应布置在全年或夏季主导风向的上风向或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危险品仓库一般应布置在全年或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就注意一些行业规范有特殊要求。B、危险和有害设施的布局:
C、火灾危险性生产及储存设施布局;
D、建筑物的耐火等级;E、防火间距我布局;F、噪声源和振动源的布局。3)评价单元的工艺对策
对策原则:应尽量选择危险性较小的物质;选择成熟的、工艺条件较缓和的工艺路线。主要对策措施:
A、防火防爆工艺对策措施。生产过程中存在易燃易爆危险的原材料、中间物料、成品及危险物料,应列出其主要的化学性能、物理化学性能,并综合分析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B、静电工艺控制对策措施。从工艺流程、良好接地等方面采取措施,减少、避免静电荷的产生和
积累。
4)从评价单元的安全防护方式上所采取的对策措施
A、保险装置。保险装置是发生危险情况时能自动动作消除危险状态的装置。B、通风换气。厂房通风有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和正压通风。
C、惰性气体保护。惰性气体保护的作用是缩小或消除易燃可燃物质的爆炸范围,从而防止燃烧爆炸。
D、隔离密封。隔离密封是一种阻断方式。隔离密封盒的防爆等级应与爆炸危险环境的等级相适应。E、安全监测。随时监测空气中可燃物质的浓度是防止发生火灾爆炸的重要措施。5)评价单元的设施、设备、装置的一些特殊的安全对策
A、特种设备安全对策措施:评价单元中的特种设备必须符合安全要求;
B、设备防火、防爆对策措施:设备、机械种类繁多,以化工设备为例,可分为塔槽类、换热设备、反应器、分离器、加热炉和废热锅炉等,压力容器按工作压力不同,分为低压、中压、高压和超高压4个等级。
C、电气设备防火、防爆对策措施:评价单元中的电气设备应按使用环境的等级、电气设备的种类和使用条件来选择,所选用的防爆电气设备的级别和组别,不应低于该环境内爆炸性混合物的级别和组别。
D、屏护设施和安全距离:屏护设施指屏蔽和障碍,能防止人体有意思或无意触及或过分接近带电体的遮栏、护罩、护盖、箱匣等设施,是将带电部位与外界隔离,防止人体误入带电间隔的简单、有效的安全装置。
E、联锁保护。设置防止误操作、误入带电间隔等造成触电事故的安全联锁保护装置。3.2提出评价单元配套和辅助工程的安全对策措施 评价单元配套和辅助工程的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要求:
1)应与评价单元主体的安全对策相适应;2)从平面布置、防火、防爆、电气安全、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安全色、安全标志、特种设备安全、防尘、防毒、防窒息、防噪、防振动、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控制措施,其目的是实现配套和辅助工程的本体安全。3)应考虑配套和辅助设施故障时对主体设施的影响。
4)对一些较为独立的辅助工程,应与相应的标准进行对照,不达标者视为“事故隐患”,评价时应对此提出安全对策。常见的有石油库、氧气站、压缩空气站、乙炔站、氢气站、锅炉房、冷库等。辅助工程相关标准规范:书P223 3.3提出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安全管理是以保证建设项目建成以生生产过程安全为目的的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 1)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务:
A、发现、分析和清除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管理制度和卫生规章制度;
B、对企业内部实行安全生产的监督和检查,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的监督和检查制度; C、对各类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D、制定劳动卫生保护的相关制度,防止发生事故和职业病,避免和减少损失。2)安全管理的基本内空
1)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及安全操作规程。3)配备安全管理、检查、事故调查分析、检测检验部门,配备通信、检查车辆等设施和设备。4)配备安全培训、教育的场所,制订安全培训的计划和制度。5)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应急救援演练。6)与外界相关安全部门建立紧密的联系,一旦发生事故,可立即动员各方力量进行救护。7)加强安全教育和检查,违章作业。8)督促和检查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并严格执行各项个体防护的规章制度。9)对于特种设备必须严格管理,按规定进行检修。对特种设备操作人员,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10)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中规定的安全措施。3.4提出制订评价单元应急救援措施的技术要点 1)事故应急救援措施要求从以下几方面提出:
1)建立应急组织,明确各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2)灾情的发现与报告制度;3)通途联络保障;4)救灾器材与设备保障;5)有关安全通道与安全出口的要求;6)自救与救护的规定;7)事故应
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应强调的是,安全评价对应急措施(设施)的检查,不能停留在“有没有”,而应放在检查其是否有效上,应要求被评价单位按事故应急预案进行演练,以打通应急流程,保证应急救援措施的有效性。
2)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的注意事项
1)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针对可能造成本企业、本系统人员死亡或严重伤害、设备和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而又具有突发性的灾害。
2)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对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补充,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以完善的预防措施为基础,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3)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以努力保护人身安全、防止人员受到伤害为首要目的,同时兼顾设备和环境的防护,昼减少灾害的损失程度。
4)编制现场事故应急预案,应包括对紧急情况的处理程序和措施。5)事故应急救援应结合实际,措施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6)应确保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应把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作为重大危险设施维持安全运行状态的替代措施。
7)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经常检查修订,以保证先进和科学的防灾减灾设备和措施被采用。第2节 编制评价报告
1、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写规范
1.1安全评价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1)内容全面:涉及被子评价对象的安全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要从复杂的诸多因素中找到相互的关系,并分析出前因后果,需要有广阔的视野,有总览全局的视角,全面掌握被评价对象的情况,是编制优秀评价报告的必要基础。
2)分析细致:搜集和分析资料是一件专业性很强、需要细心从事的工作,在制订评价报告编写计划时,要细致考虑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下一步的分析出现偏差。分析工作更需要细心,各种因素间的关系要细致辨认,谨慎判断。
3)条理清晰:表现不仅要求在整个工作步调安排上,而且要求行文表述也应具有条理; 1.2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写格式 包括四个方面:
1)评价报告的基本格式:封面、安全评价资质证书影印件、著录项、前言、正文、附件、附录。2)规格:安全评价报告应采用A4纸幅面,左侧装订。3)封面制作:
封面内容包括:委托单位名称、评价项目名称、标题、安全评价机构名称、安全评价机构资质证书编号、评价报告完成时间。
标题应统一写为“安全**评价报告”其中**应根据评价项目的类别填写为:预、验收或现状。4)制作著录项
“安全评价机构法定代表人、评价项目组成成员”著录项一般分两页布置。第一面署明安全评价机构的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评价项目负责人等主要责任者姓名,下方为报告编制完成的日期及安全评价机构公章用章区;第二页则为评价人员、种类技术专家以及其它有关责任者名单,评价人员和技术专家均应亲笔签名。
2、安全评价结论的编制原则 2.1单元评价结论的编制原则
单元评价结论是指单元的各评价要素通过检查、检验、分析、判断、计算、评价、汇总后得到的结果。它要求遵循的编制原则有两方面:
1)客观公正原则:应客观公正地针对被评价单元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给出评价结论,对危险既不要夸大,也不缩小。
2)观点明确原则:要求评价结论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自相矛盾。2.2整个系统的评价结论的编制原则 安全评价最后结论的形成过程包括三步:
1)通过对系统中各危险有害因素和对应的安全设施信息数据汇总分析得出单项评价结果;
2)评价单元内的各单项评价结果整合成单元评价结论; 3)各单元评价结论整合成整个系统的评价结论。
3、安全评价结论的主要内容与编制方法 3.1单元评价结论的主要内容与编制方法 单元评价结论的主人内容包括: 评价单元内各类评价结果的汇总;对汇总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得出单项评价结果(或综合评价结果),将单项结果整合成单元评价结论。单元评价结论编制方法如下: 1)各类评价结果的汇总
危险有害因素和危险源数据汇总、安全设备设施数据的汇总、安全管理数据汇总、事故隐患数据汇总、安全评价(风险评价)数据汇总、安全对策措施数据汇总、信息反馈控制(或交换)数据汇总 2)汇总数据初步分析
在各类评价结果汇总的基础上,对照各种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评价结果的初步分析,得到单项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包括:找出“固有危险”和“不可接受危险”等初步分析结果,确认“事故隐患”;通过反馈控制,加强或改进安全设施后,判断“现实危险”和“有条件接受风险”,得出“事故隐患”是否被消除的评价结果。3)单项评价结果和综合评价结果 4)单元评价结论
3.2评价结论的主要内容、基本逻辑思维与结论整合原则 1)评价结论的主要内容:
评价结论的基本要求:A、以“人、机、物、法、环”为主线,全面考虑评价项目各方面的安全状况;B、应交代清楚评价系统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对应的安全设施是否能满足系统安全的要求;C、应说明安全设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A、人力资源和安全管理方面的评价结论;B、设备装置和附件设施方面的评价结论;C、物质物料和材质材料方面的评价结论;D、方法工艺和作业操作方面评价结论;E、安全条件方面的评价结论。2)安全结论的基本逻辑思维方法
安全评价工作是按一定逻辑逐步推进的,其逻辑思维路线:识别评价对象的各个危险有害因素---确定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运用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推理、判断---经信息数据结果汇总和结果初步分析,从危险有害因素值和对应安全设施的完备状况,得出危险有害因素的“固有危险”,分析这种危险是否构成“事故隐患”或存在“不可接受危险”---根据“事故隐患”与“安全设施”的因果关系提出安全对策,消除“事故隐患”和降低风险,得到“现实危险”的单项评价结果---将各单项评价结果综合得出单元评价结论---再将各单元评价结论整合成最后的安全评价结论。3)安全评价结论的整合原则
单项评价结果经适当的整合原则整合成单元评价结果,各个单元评价结果靠某一整合原则又整合成评价结论。因此,整合原则是评价方法的核心,不同的评价方法体现不同的整合原则,整合原则可以是一个数学模型,也可以是根据重要程度设定的权值,一组检测数据可以是另一组数据的事例条件。
4、安全评价报告总体框架——安全评价报告章节的编制
包括以下内容:1)前言;2)编制依据;3)项目概况;4)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5)评价单元的划分;6)定性定量评价;7)单元安全对策分析评价;8)评价结论;9)附录、附件、附图。
三、最新2012年安全评价师三级模拟考试题
试卷一:理论知识(满分100分)
考试注意事项:
一、本考试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第二部分为多项选择题。
二、试卷全部为客观评分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
三、本考试全部时间为120分钟,终了时间一到,应考人员一律停笔,等候监考人员收点试卷及答题卡,全部考试结束后,须待监考人员将全部试卷及答题卡收点无误,并宣布本考试结束,方可离开考场。
(一)、单选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58题,每题1分,共58分。)
1、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在(D)内向国务院报告,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A、24h B、12h C、8h D、4h
2、在事故应急救援响应机制中,(C)响应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来统一指挥现场的应急救援行动。
A、特级紧急情况 C、二级紧急情况 B、一级紧急情况 D、三级紧急情况
3、在应急响应中,(B)在应急救援和应急恢复决策中具有关键的支持作用。A、通信 C、公共关系 B、事故监测与评估 D、医疗与卫生
4、在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层次中,(A)主要是针对临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预先对相关应急机构的职责、任务和预防措施做出的安排。A、单项预案 B、综合预案
C、专项预案 D、现场预案
5、在应急预案演练的类型中,(A)是指由应急组织的代表或关键岗位人员参加的,按照应急预案及其标准工作程序,讨论紧急程序时应采取行动的演练活动。A、桌面演练
6、在演练结果的评价中,(C)指演练过程B、功能演练 中观察或识别出的,单独不可能在应急救援C、实战模拟演练 中对公众的安全与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应D、全面演练 急准备缺陷。
A、合格项 C、整改项 B、不足项 D、改进项
7、培训的对象主要分为3个层次,其中(D)是体系建立和顺利实施的根本,其目的是使员工了解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在今后工作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各项实践。A、管理层培训 C、操作层培训 B、内审员培训 D、全体员工培训
8、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类型中,内部审核又称为(B)A、认证审核 C、第二方审核 B、第一方审核 D、第三方审核
9、在烟花爆竹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内容中,高感度工房室温超过(D)、一般工房室温超过35℃以及雷雨等不适宜生产天气时,应按规定落实停产制度。A、20℃ B、25℃ C、30℃ D、32℃
10、在水利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内容中,水利科学研究实验和检测不包括(C)A、水利试验厅(室)和仪器设备安全管理措施
B、大型实验设备使用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执行情况 C、水利工程勘测设计
D、有毒化学危险品的安全管理和防护情况
11、在DOW法中,“易燃和不稳定物质的数量”主要讨论单元中易燃物和不稳定物质的数量与(B)的关系。A、化学活性
C、反应能量
B、危险性
D、反应速度
12、在DOW法中,“易燃和不稳定物质的数量”分为3种类型,用各自的系数曲线分别评价。对每个单元而言,只能选取一个系数,依据是的物质。(D)A、密度最小
C、含量最大
B、点火最容易 D、已确定为单元物质系数代表
13、安全管理中的本质安全化原则来源于本质安全化理论,该原则的含义是指从初始和从本质上实现了安全化,就从_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D
A.思想上 C.管理上 B.技术上 D.根本上
14、危险化学品的贮存方式不包括(A)A、分割贮存 C、分离贮存 B、隔开贮存 D、隔离贮存
15、下列(D)项不是相关性原理中系统的基本特征。A、目的性 C、整体性 B、相关性 D、多样性
16、锅炉运行时锅炉内的水应为(B)A、中性水 C、酸性水 B、碱性水 D、饱和中性水 17、1986年,我国建立了(C)的()核事故应急管理体制,由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为牵头单位,在国务院设立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A、国家和核电厂,两级
B、国家、地区和核电厂,三级
C、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盟)和县,四级
D、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盟)、县和核电厂,五级
18、危险是指(B)A、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B、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 C、人员伤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事件 D、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
19、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B),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A、管理为主 C、预防为主 B、以人为主 D、采取措施为主
20、下列情况不属于认定工伤的情况是(A)A、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B、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的 C、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D、患职业病的 21、1961年吉布森提出了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C)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A、控制 C、一种形式 B、各种形式 D、危险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单位和个人在灭火救援时的义务为(D)A、任何人发现火灾时,都应当立即报警
B、任何单位、个人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
C、公共场所发生火灾时,该公共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有组织、引导在场群众疏散的义务
D、以上选项都对
23、工业企业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的工作地点的最高噪声标准为(A)A、95dB B、90dB C、85dB D、80dB
24、安全带是高处作业人员进行高处作业时预防坠落伤亡的个体防护用品,安全带的正确使用方法是(B)A、低挂高用 C、水平挂用 B、高挂低用 D、钩挂牢靠,挂位不受限制
25、下列对重大危险源叙述错误的是(B)A、《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六条规定,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B、中国是最早系统地研究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的国家
C、对危险设施定义为:长期地或临时地加工、生产、处理、搬运、使用或储存数量超过临界量的一种或多种危险物质,或多类危险物质的设施(不包括核设施、军事设施以及设施现场外的非管道的运输)D、20世纪80年代以来,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已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
26、DOW法中,氧化反应属于中等放热反应,危险系数为O.5。若所分析的工艺单元中使用硝酸这类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时,危险系数取为(C)A、0.5
B、0.75
C、1.OO
D、1.50
27、在DOW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中,若工艺单元为一封闭单元,并在封闭区域内、闪点以上处理含量超过4540kg的易燃液体,则其危险系数为(B)A、0.3
B、0.45
C、0.6
D、O.9
28、在DOW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中,评价(D)是否合理,必须估算易燃、可燃物总量以及消防水能否在事故时得到及时排放。A、物料处理与输送
C、防火措施
B、安全措施
D、排放和泄漏控制
29、《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框架的最高层次,其中第四十二条中的(C)是有关安全生产方面最高法律效力的规定。A、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 B、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C、防止安全生产事故,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 D、创造劳动就业条件
30、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爆炸下限≥10%的气体属于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中的(B)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丁类
31、《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实施办法》规定,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应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数量不得低于本企业生产人员数量的(B)A、0.5% B、1% C、1.5% D、2%
32、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C)A、6m B、5.5m C、4m D、3.5m
33、对产生尘、毒危害较大的工艺、作业和施工过程,应采用有效的密闭(D)吸收、净化等综合措施和检测装置,防止尘、毒的泄漏、扩散和溢出。
A、高压 B、中压 C、零压 D、负压
34、下列陈述中属于高瓦斯矿井的是(D)A、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大于30m3/t B、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大于20m3/t C、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等T-10m3/t D、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等于50m3/t
35、安全评价中常用(A)和()的方法进行危险因素的分类。A、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参照事故类别 B、系统分析,实际案例
C、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导致事故的间接因素 D、导致事故的原因,相关事故的借鉴
36、职业病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D),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A、职业岗位上 C、劳动过程中 B、生产工作中 D、职业活动中
37、对在用的YSP-0.5型、YSP-2.0型、YSP-5.O型、YSP-10型和YSP-15型钢瓶,自制造日期起,第一次至第三次检验的检验周期均为(B)A、2年 B、4年 C、5年 D、6年
38、我国开展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和经营单位的安全评价属于(B)A、安全验收评价 C、安全现状评价 B、专项安全评价 D、安全预评价
39、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方法大致可分为(D)和()A、类比法,分析法
B、对照、经验法,类比法 C、直接法,系统分析法
D、直观经验分析法,系统安全分析法
40、评价单元划分是根据(B)和(),将系统划分成范围清晰、危险因素特征明确、便于评价的单元。
A、法律法规,技术标准 C、危险因素,有害因素 B、评价目标,评价方法 D、事故调查,规章制度
41、求事故树的最小径集的方法一般是利用最小径集和最小割集的对偶性,求出事故树的对偶树,即(A)的最小割集。A、成功树 B、失败树 C、故障树 D、疏忽树
42、、危险因素是指(A)A、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B、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C、根据定性、定量评价结果,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及建设 D、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43、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也还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对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提出了要求:在现有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基础上,用(C)年的时间,分()步建立国家级生产
安全应急救援体系。A、2,2 B、3,3 C、2,3 D、3,2
44、安全评价应贯穿于工程、系统的设计、建设、(B)和()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A、改造,退役 B、运行,退役 C、运行,终结 D、改造,终结
45、下列(A)不属于安全评价的意义。
A、安全评价有助于加强我国的安全立法工作 B、安全评价是安全管理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C、有助于安全投资的合理选择
D、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
46、故障假设分析方法中,对于复杂工艺过程,要尽可能将其(C)A、简化 B、综合 C、分解 D、结合其他办法
47、作业条件危险性洋价法适用于评价具有潜在危险的作业环境进行作业的(A)A、危险程度 B、后果 C、事故概率 D、事故条件
48、用最小径集表示的故障树等效图的标准形式中,顶上事件与最小径集的连接门是(A)A、或门 C、条件或门 B、与门 D、条件与门
49、在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时,泵等噪声、振动的危险等级是(B)A、I B、Ⅱ C、Ⅲ D、Ⅳ 50、评价结果与评价结论的关系是(C)A、因果关系 C、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B、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并列关系
51、我国一般将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中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分为(C)A、3级 B、4级 C、5级 D、6级
52、评价单元的划分属于安全评价程序中的(A)A、准备阶段 C、定性定量评价 B、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与分析 D、提出安全对策
53、下列企业中,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取得相应的许可证、执照,方准生产的是(D)A、生产黑火药、烟火剂、民用信号弹的企业 B、生产烟花爆竹的企业
C、季节性生产烟花爆竹的作坊 D、A和B和C
54、下列哪些是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须具备的条件是(D)A、有符合国家标准的生产工艺、设备或者储存方式、设施 B、工厂、仓库的周边防护距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
C、有符合生产或者储存需要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D、以上全部正确
55、从事高处作业的工人,必须年满(B)周岁。A、16 B、18 C、20 D、2556、在安全现状评价中,生产经营单位周边环境情况不包括(B)A、区域图和厂区平面布置图 C、人口分布情况 B、交通情况 D、气象数据
57、系统的安全评价理论和方法产生于(C)A、核工业 C、保险业 B、化工业 D、航空航天工业
58、从事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工作的中介组织机构(D)A、接受有关生产经营单位或者负有安全生产监督职责的部的委托 B、接受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监督
C、对其作出的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的结果负责 D、以上均正确
(二)、多选题
(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本部分21题,每题2分,共42分。)
1、生产经营单位一般需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有(ABCD)A、规范人的安全管理 B、规范专业技术的安全管理
C、规范设备与物的安全管理 D、规范生产环境的安全管理
2、现场处置方案的主要内容中事故特征的内容包括(ABCD)A、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B、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 C、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和造成的危害程度 D、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3、安全评价中设为较高单项权值的重点一般有(AB)等。A、急性中毒 C、设备与设施单元 B、特种设备 D、环境与场所单元
4、由于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后果具有(ABC),对策措施不仅要针对某项危险、有害因素孤立地采取措施,而且为使系统达到安全的目的,应采取优化组合的综合措施。A、隐蔽性 C、交叉影响性 B、随机性 D、全面性
5、生产经营单位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按照(AD)的原则,同地方人民政府和应急预案相衔接。
A、统一领导、分组负责 C、预防为主、综合管理 B、规模统一、方针明确 D、条块结合、属地为主
6、按照安全评价给出的定量结果的类别不同,定量安全评价方法可以分为(BCD)A、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B、概率风险评价法
C、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 D、危险指数评价法
7、故障假设分析由(ACD)三个步骤组成。A、分析准备 B、事故处理 C、完成分析
D、编制分析结果文件 E、计算事故发生概率
8、常用的评价单元划分的原则和方法是(AD)A、以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为主划分 B、以装置的工艺功能划分
C、以工艺条件划分
D、以装置和物质特征划分 E、以企业部门划分
9、选择因果分析的事件可以从(BD)两个方面提出。A、结果事件 C、中间事件 B、顶上事件 D、初发事件
10、矿井地面安装的所有锅炉,无论是单独的还是成排的,均应配备(ACD)A、适合的安全阀 C、适合的蒸气表和水位表 B、标准的技术设备 D、有效的仪表防护罩
11、对于一般的工艺过程,可以按(AD)等原则进行工艺过程的危险、有害性识别。A、有能使危险物的良好防护状态遭到破坏或者损害的工艺 B、有可能形成尘、雾爆炸性混合物的工艺过程 C、储有较大压力能量的工艺过程
D、在危险物生产过程中有强烈机械作用影响的工艺
12、如果是DSC或DTA测定值,则需用(BD)等方法中的一种加以修正。A、第一放热起始温度-60℃ C、第一放热峰值温度-90℃ B、第一放热起始温度-70℃ D、第一放热峰值温度-100℃
13、在核工业中,概率法替代了传统的决定论方法来评价工厂的安全性,概率危险评价通常由(ACD)等步骤组成。A、辨识引发事件
B、对危险性进行质化检验
C、对已辨识事件发生的后果及概率建模 D、对危险性进行量化分析
14、识别项目风险的方法包括(ABCD)A、专家调查法 C、面谈法 B、头脑风暴法 D、核对表法
15、风险分析方案一般由(ABCD)构成。A、风险分析时机 C、风险分析参加人员 B、风险分析形式 D、风险分析程序
16、燃烧爆炸危险源,简称危险源,是指(ABCD)危险品的单元。A、研制 B、生产 C、储运 D、使用
17、安全评价中必须自始至终遵循的原则是(CEF)A、政策性 D、公开性 B、公平竞争 E、公正性 C、科学性 F、针对性
18、常用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有(BC)A、统计分析法 C、系统安全评价方法 B、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D、类比方法
19、(ACD)是决定能否实现事故的预防的关键因素,提高人的素质可以提高事故预防和控制的可靠性。
A、生产经营单位职工对生产安全所持的态度
B、生产经营单位职工素质要求 C、人的能力 D、人的技术水平
20、下列关于厂址及厂区平面布置的对策措施中,自然条件的影响与周边区域的相互影响叙述正确的是(BCD)
A、公路、地区架空电力线路或区域排泄沟穿越厂区时要求合理布置
B、根据区域内各工厂和装置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分类,应考虑地形、风向等条件进行合理布置
C、危险、危害性大的企业应位于危险、危害性小的企业全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D、与爆炸危险单位(含生产爆破器材的单位)应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
21、安全评价类型包括(BCDE)A、安全总体评价 C、安全现状评价 E、安全预评价 B、安全验收评价 D、安全专项评价
四、试卷二:专业能力(满分100分)
考试注意事项:
一、本考试为主观题,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第二部分为多项选择题,第三部分为案例题,第四部分为情景分析题。
二、本考试全部时间为150分钟,终了时间一到,应考人员一律停笔,等候监考人员收点试卷及答题卡,全部考试结束后,须待监考人员将全部试卷及答题卡收点无误,并宣布本考试结束,方可离开考场。
(一)、单选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根据《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察规定》,设计或者新增的生产能力在(D)万吨/年以上的井工煤矿建设项目,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负责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A、80 B、100 C、120 D、150
2、下列不属于电气火灾灭火器的是(D)A、干粉灭火器 C、泡沫灭火器 B、二氧化碳灭火器 D、1211灭火器
3、下列(C)安全评价方法属于定性安全评价方法。A、马尔可夫模型分析 B、因素图分析法 C、统计图表分析法
D、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
4、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方法中,当温度超过(B)时,物质系数要修正。A、50℃ B、60℃ C、70℃ D、80℃
5、易燃和不稳定物质的数量主要讨论单元中易燃物和不稳定物质的数量(D)的关系。A、储存方式 B、毒性 C、化学活性 D、危险性
6、物质系数(MF)是表述物质在燃烧或发生其他化学反应引起的火灾、爆炸时释放大小的内在特性,(A)是一个最基础的数值。
第四篇:二级 三级安全评价师职业培训自学内容
三级安全评价师职业培训自学内容
一、法律法规
安全生产法基本知识
危险化学品相关法规知识剧毒危险化学品相关法规知识易制毒危险化学品相关法规知识压力容器和特种设备相关法规知识事故调查报告相关法规知识安全标准化相关法规知识事故应急救援相关法规知识安全评价相关法规知识
二、安全评价技术系统工程基本知识事故基本知识事故致因理论
安全原理基本知识
有关定性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的知识有关定量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的知识有关综合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的知识过程控制体系文件的编制知识
三、安全生产技术理论知识有关火灾、爆炸的基本常识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特种设备基本常识
矿山安全技术基本常识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基本常识民爆、烟花爆竹安全技术基本常识建筑施工安全技术基本常识
四、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安全生产五要素及其关系
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基础知识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基础知识
职业安全健康体系的基本模式和要素事故报告、调查、分析和处理的基础知识
五、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事故案例分析知识设计、勘察基础知识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知识重大危险源辨识知识
二级安全评价师职业培训自学内容
一、法律法规
安全生产法基本知识危险化学品相关法规知识剧毒危险化学品相关法规知识易制毒危险化学品相关法规知识事故调查报告相关法规知识事故应急救援相关法规知识安全评价相关法规知识
二、安全评价技术系统工程安全原理
定性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定量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综合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三、安全生产技术理论知识防火、防爆基础知识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特种设备基础知识矿山安全技术基础知识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基础知识
民爆、烟花爆竹安全技术基础知识建筑施工安全技术基础知识
四、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安全生产五要素及其关系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安全生产监管和监察
事故报告、调查、分析和处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五、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案的编制原则编制现场安全检查表的基本知识
六、危险与危害程度评价
职业标准中规定本等级应掌握定性、定量评价方法的基础知识
七、风险控制
有关安全对策措施的基础知识评价报告内部审核知识
第五篇:电大公共行政学专科小抄(全)考试必过
公共行政学单项选择
1.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D)。D.泰勒 1.被称为“行政管理之父”的是(D)。D.法约尔
2。公共行政环境的(D)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D.特殊性 2.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作者是(B)。B.里格斯
3.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就是(A)的行政区。A.特殊型 9.对涉及国家行政机关以外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则只由(C)给予党纪处分。C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9.对涉及非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公务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则只由(B)给予政纪处分。B.行政监察机关 4.忠于政府,维护政府的声誉,忠于职守是(A)的核心内容。A.行政道德 6.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而始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文官制度。1.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B)。B.亚里士多德 6.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是(C)。C.领导决策系统 7.行政执行过程的第一阶段是(D)。D.准备阶段
3.行政实施阶段的环节主要包括(ABCD)。A.行政指挥 B.行政控制C.行政沟通 D.行政协调 5.行政基本方法包括(ACE)。A.法律政策方法 C.行政指令方法E.经济方法
3.行为科学时期组织理论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有(ACE)。A.巴纳德 C-梅奥 E.西蒙 1.行政环境的特点是(ABCD)。A.特殊性 B.复杂性C.不稳定性 D.公共性
3.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主要有(ABCE)。A.奖惩权力 B.归属权C.专业知识权 E.合法权力
5.行政组织中的沟通存在的障碍主要有(ACD)。A.组织结构障碍 C心理与语言障碍 D.职位与专业障碍 8.行政控制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是(C)。C.纠正偏差7.(B)沟通不宜采用命令或指示的沟通形式,而只能通过协商、合作的办法。B.平行
8.非执政党和非国家机关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称为(D)。D.社会监督
1.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B),他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B.孙中山 4.典型的行政体地方政府是(D)国的地方政府。D.德
5.现代意义上第一个独立的、职能化的人事行政机关是(A)于1855年成立的文官委员会。A.英国 6.为了实现目标而制定的方案,称为(C),这是构思和设计的主要方案。C.积极方案 6.为了弥补或完善决策而制定的决策方案,称为(C)。C.追踪方案
7.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D)。D.实施阶段 8.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B)B.中央预算
3-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夜警察”的角色的时期是(A)。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3.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服务性特点首先表现在其(D)上。D.非赢利性
4·总统制,起源于l8世纪末期的(D)国,是以总统既为国家元首,又为政府首脑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D.美国 8·事中监督是指对监督对象在执行法律或实施决策、计划过程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也叫(B)B.跟踪监督 2.按照里格斯的划分,融合型是(D)。D.农业社会的公共行政模式
2.按照里格斯的划分,棱柱型是(B)。B.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公共行政模式 5.人事行政机关实行折中制的国家有(C)。C.英国
4.人事行政机关实行党统一领导制的国家有(D)。D.中国
7.平行沟通是一种同级部门或同事之间的信息沟通,亦称(B)。B.横向沟通 0.税收制度的核心内容是(B)。B.税法。
2.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B)。B.棱柱型 0.目标管理方法是(德鲁克)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人际关系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1.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D)。D.张金鉴 0.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A)。A.《行政学导论》
2.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A)。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o.从20世纪(C)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实行市场化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C.70 3.美国哈佛大学教授(D)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D.高斯
7.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A)。A.英国 2.融合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C)。C.农业社会
3.总统制,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D)国,是以总统既为国家元首,又为政府首脑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D.美国 5.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是(A)。A.委任制 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施行于(D)。D.2006年1月1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生效的日期是(B)。B.2003年1月1日 8.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D)天内报有关部门备案。D.30 1.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D),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D.《行政之研究》
2.简述政府失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政府成本过高;(2)政府的低效率;(3)资源配置的低效率;(4)寻租;(5)造成另一种不公平。(以上每点2分)‘
2.简述行政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1)行政改革必须进行科学而严密地论证和规划,慎重开展;(2)行政改革必须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前提;(3)行政改革要以改变观念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核心,以高效、公平、廉洁为目标;(4)行政改革必须有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5)行政改革以理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以上每点2分)21.简述行政法规的基本特征。(1)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3分)(2)行政法规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制定;(3)行政法规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制定;(2分)(4)行政法规具有法的效力。(2分)
21.依监督的主体划分,行政监督有哪几种类型?1)执政党的监督;(2)权力机关的监督;(3)行政机关的监督;(4)司法机关的监督;(5)20.政府干预应该遵循哪些原则?1)政府和市场两者的功能有很大的区别,它们不能互相代替;(3分)(2)政府干预经济仅界定在弥补和防止市场失效的范围;(3分)(3)政府干预也必须讲究成本收益,(2分)(4)发展中国家政府一般对市场的干预比发达国家广泛得多多,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2分)
1.政府的文化职能主要包括哪些?1)意识形态职能;(2)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职能;(3)发展文学艺术和体育卫生职能;(4)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职能;(5)清除那些不仅没有社会价值而且有害的文化产品的职能。
公共行政学论述题
1.试述公共组织的特点。(1)政治性;(2)社会性;(3)服务性;(4)权威性;(3分)(5)法制性;(3分)(6)系统性。
2.试述行政效率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1)提高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宗旨;(7分)(2)行政效率是检查和衡量公共组织和公共行政活动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7分)(3)行政效率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1.试述行政监督的作用。(1)行政监督能有效地强化和改善公共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促进行政机关廉政建设;(7分)(2)行政监督是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进一步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有效制度;(7分)(3)行政监督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6分)2.试述行政改革的阻力。(1)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行政改革的成败;(2)政治因素对行政改革的限制与制约;(3)在行政系统内部行政官僚集团的反对;(4)传统的保守程度决定了行政改革的艰难程度;(5)用人惟亲和家长制对行政改革的负面影响。2.试述行政改革的动力。(1)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的推动;(2)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3)社会演变的要求;(4)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5)新思想、新价值的推动。22.试析政府失效的主要表现。(1)政府成本过高;(2)政府的低效率;(3)资源配置的低效率;(4)寻租(5)造成另一种不公平。2.试析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2)平等原则;(3)公平分配的原则;(4)机会均等、能者优先的原则。
1.试分析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2)行政决策主导着行政管理的全过程;(3)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因素;(4)行政决策是贯彻执行国家意志和加强政府合法性的必要途径。
1.什么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试述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1.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6分)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6分)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必须适当。一般来说,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越小,则管理层次越多。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是由许多相关因素决定的。如还要看工作性质、人员素质、领导能力和技术手段等因素来决定。(8分)
23.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行政指挥是保证行政执行活动协调一致的重要手段;(2)行政指挥是高效地贯彻执行行政决策的根本保证;(3)行政指挥是高质量地达成行政决策目标的根本保证;(4)行政指挥是保证各种行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必要条件;(5)行政指挥是衡量行政领导者的政策水平和组织与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22.试分析行政监督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行政监督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的原则;(4分)(2)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原则;(4分)(3)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的原则,(3分)(4)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3分)(5)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3分)(6)监督工作依靠群众原则。(3分)
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
1.行政区划体制---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2.行政领导者---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
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2.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4.行政改革---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2.行政执行---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4.行政效率---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9.行政决策参与---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
71、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D、中央预算
5、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A威尔逊)
31、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所确立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是(C半总统制)。G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C公共性)
14、公共行政环境的(B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16、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作者是(B里格斯)
21、高斯发表于1936年,提出了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予以研究的行政学论著是(C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
22、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政府职能)。
37、构成公共组织结构的基本要素是(A行政职位),它是公共组织结构的支撑点和联络点。
40、国务院常务仁义任命各部委领导者的副职,直属机关和办事机关的正、副职领导者的制度均属于(D委任制)。
75、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B、30天内报有关部门备案。H
36、回归后的香港行政区和澳门行政区属于(C特殊型)的行政区。J 74、据考,“法治”一词是古希腊人C、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的。L
18、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D棱柱型)。M
15、美国哈佛大学教授(C高斯)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45、美国的文官委员会、日本的人事院等机构属于(B部外制)类型。
77、目标管理方法是D、德鲁克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人际关系政府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N
29、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A英)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用。P 60.平行沟通是一种同级部门或同事之间的信息沟通,亦称B、横向沟通
61.D、平行沟通不宜采用命令或指示的沟通形式,而只能通过协商、合作的办法
65、批准是一种约束力较强的C、事先监督方式。其内容包括:要求监督对象报送审批材料、审查和批准(含不批准)三个基本步骤。R
47、人事行政机关实行折中制的国家有(A英国)
48、人事行政机关实行党统一领导制的国家有(B中国)。
17、融合型号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B农业社会)。S 50、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D英国)。72、税收制度的核心内容是C、税法
64、事中监督是指对监督对象在执行法律或实施决策、计划过程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也叫D、跟踪监督 T
12、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D孙中山)W
6、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D行政之研究),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10、我国最早抽出学习行政学的是(C梁启超)
24、我国于1998年又进行了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国务院原40个部门减为(D29)。
11、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A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13、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A张金鉴)
32、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B瑞士)。
38、我国由人民代表投票选举产生政府领导者的制度属于(D选任制)。80、为了弥补或完善决策而制定的决策方案,称为C.追踪方案。
53、为了解决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一时又难以查清原因的问题的决策方案,称为(A临时方案)。
54、为了弥补或完善决策而制定的决策方案,称为(B追踪方案)
55.为了实现目标而制定的方案,称为C、积极方案,这是构思和设计的主要方案。X
19、衍射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A工业社会)。
27、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行政权力划分,组织设置,各类政府职权配置)D上述三者,即ABC
28、行政体制的滞后性是由其(A稳定性)演变而来的。
42、下列不属于行政领导权力下放的来源的是(A决策权力)。
44、现代意义上第一个独立的、职能化的人事行政机关是(C英国)于1855年成立的文官委员会。
49、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而始于(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文官制度。
制E、综合晋升制
37、传统公共行政学时期的主要组织理论学派有A.泰勒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B.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C.法约尔的行政管理学派的组织理论。
7、传统公共行政时期,也有人称为A.科学管理时期B.静态公共行政学时期E.X理论时期。
6、从广义的管理的角度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的行政学家有A.西蒙B.怀特C.汤姆森E.斯密斯堡。
22、从现代社会和各国政府行政实践来看,政府的基本职能可以分为A.政府职能B.文化职能C.社会职能E.经济职能。
27、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A.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不足的职能B.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的职能C.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确保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职能E.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
46、从工作性质和职责以及产生方式角度划分,行政领导者的类型划分为A.政务类行政领导者C.行政类行政领导者。
49、从权力的性质上,一般把行政领导权力分为B.权力性影响力E.非权力性影响力。
135、从行政计划的内容上划分,行政计划的类型可以分为A、社会计划B、经济计划C、资源计划D、国防计划
138、从公共组织层次上来考察,行政效率可以分为A、组织效率B、管理效率C、工作效率 149、从决策对象的结构性程度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A.程序性决策、B.非程序性决策。D
8、奠定公共行政学理论基础的代表人物是C.威尔逊D.古德诺,他们提出了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观点。
34、地方政府体制的类型主要分为A.自治体地方政府C.民主集中制地方政府E.行政体地方政府。F
4、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表现在A。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倡导作用、B。监督市场、C。监督政府、D。中介作用、E。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
42、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主要有A.非政府性B.组织性C.非营利性D.志愿性E.自治性。
43、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表现在A.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倡导作用B.监督市场C.监督政府D.中介作用E.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
125、法治行政的特点包括A、职权法定B、法律保留C、法律优先D、依据法律E、职权与职责统一 G
110、国家审计的强制性特点表现在A、地位上的强制性B、审计立项上的强制性C、审查权限上的强制性E、审计处理上的强制性
85、根据控制的范围划分,行政控制分为A、微观控制B、宏观控制 86、根据控制的方式划分,行政控制分为C、直接控制E、间接控制
87、根据控制的组织机构划分,行政控制分为C、集中控制D、分散控制E、分级控制 88、根据控制的时序划分,有A、事先控制C、事后控制D、直接控制
10、公共行政学的特点是A.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B.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的学科C.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D.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E.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
15、构成一个国家公共行政政治环境的因素主要有A.政治制度B.政党制度E.政治文化。
91、工作控制是对具体执行工作的各方面的控制,它包括A、计划控制B、标准控制C、程序控制D、成本控制E、质量控制
98、公共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包括A、转变政府职能B、建立社会反馈体系C、民主参与 142、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一般性指标包括A、经济指标B、效率指标C、公平指标D、效能指标
156、公共行政学的特点是A.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B.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学科、C.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D.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E.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
150、工作控制是对具体执行工作的各方面的控制,它包括A.计划控制、B.标准控制、C.程序控制、D.成本控制、E.质量控制。H J 80、决策方案一般有A、积极方案B、临时方案C、追踪方案D、应变方案
12、具体公共行政环境包括B.管理对象E.组织文化。
17、具体环境也叫组织环境,它包括的因素有A.组织文化B.组织结构C.组织的规章制度D.组织的凝聚力E.管理对象。
51、较有代表性的领导行为理论有A.四分图理论B.领导系统模式C.领导方格理论D.PM型领导模式E.领导作风理论。
47、较为常见的行政领导者产生方式主要有A.选任制B.委任制C.考任制D.聘任制。
69、机关行政的特征包括B、机关行政的综合性D、机关行政的事务性E、机关行政的时效性 70、机关行政的职责可以概括为A、参与政务B、处理事务C、搞好服务
71、机关行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发动作用B、枢纽作用C、效率作用D、保障作用E、联系作用 K 72、科学合理的机关日常工作程序应注意的环节有A、计划安排工作B、组织实施工作C、协调控制工作D、检查总结工作E、奖惩教育工作 L
14、里格斯将公共行政模式划分为A.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C.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D.衍射型公共行政模式。
18、组织文化包括A.组织观念B.法律意识D.价值观E.道德感情。
53、领导作风理论以权力定位为基本变量,把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的极端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他们
统
81、行政执行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A、准备阶段B、实施阶段E、总结阶段
82、行政执行的准备工作应该本着A、必要B、适当D、预防E、节约的原则既不能准备不足,也不可铺张浪费。
83、行政实施阶段的环节主要包括A、行政指挥B、行政控制C、行政沟通D、行政协调 84、行政指挥的方式主要有A、书面指挥B、口头指挥C、会议指挥E、现代通讯指挥 90、行政控制的控制对象有A、行政工作人员B、财务C、工作D、信息E、组织绩效
96、行政组织中的沟通存在的障碍主要有A、心理与语言障碍B、组织结构障碍D、职位与专业障碍
97、行政组织内部的协调可以分为A、层级结构的协调B、横向部门之间的协调C、各种资源的协调E、人际关系的协调
99、行政评估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A、确定评估对象B、明确评估目的C、选择评估标准D、培训评估人员E、评估方案的撰写
0、行政监督的特点是A、行政监督主体的层次性B、法律地位的独立性C、行政监督内容的双向性D、监督主体的多样性E、监督对象的双重性
104、下列属于一般行政监督工作报告的有A、工作简报B、报告C、专题报告D、临时报告E、综合报告 126、行政复议的合法性审查包括A、法定依据的审查B、滥用职权的审查C、法定程序的审查D、法定权限的审查
127、行政方法的内容包括A、基本手段B、行政程序E、技术方法
128、行政方法的基本手段主要有B、行政指令手段C、法律手段D、经济手段E、思想工作手段 129、行政方法的特点有A、技术性B、创新性C、民主性D、系统性E、科学性 130、行政基本方法包括A、法律政策方法C、行政指令方法D、经济方法 131、行政程序的特点主要有A、简便性C、合法性D、完整性E、稳定性
132、行政程序从纵向可分为A、行政计划准备B、决定计划C、执行计划D、检查监督E、考核奖惩 140、下列属于行政费用测量法的方法有A、单位费用测量法B、计件费用测量法E、人均费用测量法 141、下列不属于公共组织绩效管理基本内容的是A、经济指标D、公平指标
143、行政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A、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的推动B、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C、社会演变的要求D、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E、新思想、新价值的推动
155、下列属于行政费用测量法的方法有A.单位费用测量法、B.计件费用测量法、E.人均费用测量法。158、行政复议的合法性审查包括A.法定依据的审查、B.滥用职权的审查、C.法定程序的审查、D.法定权限的审查 Y 113、舆论监督具有监督机关所不具有的特点,它们是B、监督方式的公开化C、监督效果具有社会效应D、监督表达形式的直接性E、监督效应的及时性
118、预算草案审核的主要内容是A、政策审核B、指标审核C、体制审核D、技术审核
5、有些学者是从“三权分立”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认为国家可以分为A。立法、C。行政、E。司法三种权力。
11、一般公共行政环境包括A.自然地理环境B.政治环境C.经济环境E.文化环境。
19、要正确地界定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地处理A.政府与市场C.政府与社会D.政府与公民E.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同时也必须考虑到社会的发展程度和政治民主的发展的水平。
30、以行政权力的划分作为标准来进行分类,可以把行政体制分为A.中央政府体制B.地方政府体制C.中央与地方关系体制D.行政区划体制。
74、一般说来,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大致分为如下阶段A、系统需求分析B、系统设计C、系统实施D、系统维护E、系统评价
101、依监督的主体划分,行政监督的类型有A、权力机关的监督B、司法机关的监督C、社会监督D、行政机关的监督E、执政党的监督
102、依照公共行政管理的过程,行政监督可以分为A、事中监督B、事后监督E、事前监督 107、一般行政监督中,审查的形式主要有A、事先审查B、事中审查E、事后审查
105、一般行政监督中,政府检查的种类很多,从不同的角度看常见的大致有A、全面检查和专题检查B、单独检查和联合检查C、立法检查和执法检查E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 Z
2、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十六版)中,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A。执行国际经济政策、B。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D。提高经济效率、E。改善收入分配。
9、作为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建立是由A.怀特B.魏劳毕E.费富纳完成的。
20、政府职能的特点是A.普遍性B.不可替代性C.服务性D.系统性E.强制性。
24、政府失效主要表现在A.资源配置的低效率B.造成另一种不公平C.政府的低效率D.政府成本过高E.寻租。
25、政府的政治职能主要包括A.民主职能C.政治统治职能E.保卫国家主权的职能。
26、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十六版)中,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A.执行国际经济政策B.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D.提高经济效率E.改善收入分配。
44、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减免税收B.委托公共事务C.辅导监督D.补助E.法律管制。123、在我国,根据国家职能的区别,将财政支出区分为A、经济建设费B、社会文教费C、国防费D、行政管理费E、其他支出
124、政府采购的基本程序一般分为A、确定采购需求B、选择采购方式C、签订采购合同D、履行采购合同E、效益评估等阶段。
144、政府再造的战略主要有A、核心战略:明确组织目标B、后果战略:创设绩效后果C、顾客战略:将顾
签署;部门规章由相应的部门首长签署;地方政府规章由省长、自治区主席或市长签署。
4、行政复议的全面审查原则包括合法性审查和适当性审查两个部分。
1、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230、行政效率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机械效率阶段、社会效率阶段和客观效率与规范效率阶段。
7、行政诉讼的程序包括起诉和受理;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诉讼中止、诉讼终结与期间、送达等。
8、行政赔偿的具有代表性的归责原则是无过错归责原则、过错归责原则以及违法归责原则。
9、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有侵权行为主体、执行职务的行为违法、损害的事实经及违法行为与造成损害的因果关系。
0、行政赔偿所针对的损害包括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物质损害又可分为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
1、行政方法的内容包括基本手段、行政程序和技术方法三个方面。
2、行政基本方法包括法律政策方法、行政指令方法和经济方法。
3、行政程序从横向上可分为手续性程序和决定性程序。
6、行政领导责任分为政治责任、法律责任、行政责任和道德责任四种。
4、行政程序从纵向可分为行政计划准备、决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监督与考核奖惩等。W
5、威尔逊在《行政之研究》和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都主张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0、我国国家预算是由一定的组织机构执行的。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国家预算的执行机关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6、我国的公共行政与其他国家的公共行政的最大区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这也决定了我国公共行政的独有特点。
4、威尔逊在《行政之研究》和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中都主张政治与行政二分当。
9、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6、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1、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瑞士。
73、我国由人大代表投票选举产生政府领导者的制度属于选任制。98、我国公务员的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两序列。99、我国公务员的级别分为15级。
11、我国公务员制度中规定了公务员调配的三种基本形式是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
12、我国公务员的培训主要有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四种。此外,调入行政机关的人员还必须进行调任培训。
12、我国公务员的退休条件包括的内容是年龄条件、工龄和缴纳退休保险金的年限以及身体与精神状况。
13、我国公务员的考核内容概括起来有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19、我国公务员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工时制度、福利费制度、探亲制度、年休假制度、冬季宿舍取暖补贴制度和交通补贴制度等。
10、我国公务员制度规定应回避的亲属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和近姻亲关系等。
10、我国的办公自动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虽然时间不长,但发展却极其迅速。
17、我国法律有许多关于备案的规定,按照接受备案的主体,主要有:向国务院备案;向国务院各工作部门的备案;向地方各级政府及工作部门的备案。
18、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职权由基本职权和辅助职权两部分构成。前者是行政监察机关职权的核心,反映行政监察机关的性质。
16、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基本职权包括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行政处分权四种。
11、我国目前设置的审计机关有中央审计机关和地方审计机关两种。
72、我国审计机关设立了审计机关驻地方派出机构和驻部门派出机构。目前,审计署在地方18个城市设立了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
18、我国国家决算按统一的决算体系逐级汇编而成,包括中央级决算和地方总决算。
24、我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应当实行地域回避,民族自治地方公务员不受此限制。
1.我国最早出现行政这一概念是在《钢鉴易知录》上。
1、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这一概念的是2000年前的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Y
29、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组织文化是形成组织规范、工作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准则的源泉。
33、要正确地界定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地处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组织、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同时也必须考虑到社会的发展程度和政治民主的发展的水平。
63、一般来说,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小;相反,管理幅度越小,则管理层次越多。
93、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构成的要素有两个基本方面,第一个要素是人力资源的数量,第二个要素是人力资源的质量。
143、一种通过正式的组织程序和组织所规定的正式渠道进行的沟通是正式沟通,它是沟通的一种主要形式。154、依照公共行政管理的过程,可以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2、有些学者是从“三权分立”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认为国家可以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M
17、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
10、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韦伯;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泰勒;被称为“行政管理之父”的是法约尔。
50、半总统制是总统制在法国的变形,是由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所确立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
52、部长会议体制是前苏联1946年建立的一种中央政府的组织形式,后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相继采用,是一种有一定影响的中央政府体制。
92、部外制是美国用法律制度把政党制度排除在政府之外而产生的一种人事行政机构。
121、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单机操作阶段、数据处理阶段、网络运行阶段和知识管理阶段。
122、办公自动化系统由事务处理层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层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决策支持层办公自动化系统三个功能层次构成。A 68、按工作内容的不同,行政领导者可分为政治领导者、经济领导者、文化领导者及其他方面的领导者。69、按工作性质或所处管理层次的不同,行政领导者可以分为高层领导者、中层领导者和基层领导者。199、按采购方式的公开程度可以将政府采购的方式分为两大类,即招标性采购和非招标性采购。招标性采购是公开性较高的政府采购方式。
200、按接受投标人的范围不同,招标性采购又可以分为公开招标采购、选择性招标采购和限制性招标采购。其中,公开招标采购和选择性招标采购属于竟争性招标采购。C 40、从现代社会和务国政府行政实践来看,政府的基本职能可以分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
70、从工作性质和职责以及产生方式角度划分,行政领导者的类型划分为政务类行政领导者和行政类行政领导者。
75、从权力的性质上,一般把行政领导权力分为权力性影响和非权力性影响力。
236、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实行市场化也进行了不同程序的行政改革。
183、财政对社会需求进而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调节机制主要有两种,即自动调节机制和相机调节机制。231、从公共组织层次上来考察,行政效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组织效率、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
104、从广义上讲,国家公务员的升降包括职位的升降和级别的升降。一般意义上的升降,是指国家公务员职位的升降,它包括晋升和降级两个方面的内容。T
11、提出管理五项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的是法约尔。
12、提出著名的POSDCRB,即七项管理职能的是古立克。
72、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制度选举产生的行政领导都的制度是选任制。
85、通路一目标模式最早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埃文斯于1968年提出,其同事豪斯于1971年作了扩充和发展。
141、通常有四种信息被领导者用来衡量和评估实际工作效果,它们是个人观察、统计报告、口头汇报和书面汇报。D
13、第一位试图建立公共行政学体系的是怀特。
36、对市场经济的调控,只能由政府进行,其他任何组织都不可能代替政府。政府的调控手段主要是制定各种政策。
55、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就是特殊型的行政区。
53、典型的行政体地方政府是德国地方政府。
155、对监督对象在执行法律或实施决策、计划过程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称为事中监督。249、对监督对象在执行法律或实施决策、计划过程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称为事中监督。
163、对监督对象未构成犯罪,仅构成违反政纪的案件,由行政监察机关调查处理;对监督对象构成犯罪的案件,由检察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117、对于公文管理,周恩来总理曾指示说,第一要保密,第二要准确,第三要迅速。125、对行政决策权的合法性的监督一般由立法机关进行。
164、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分别由行政监察机关给予政纪处分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给予党纪处分。
165、对涉及非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国家公务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则只由行政监察机关给予政纪处分。166、对涉及国家行政机关以外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则只由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给予党纪处分。R 89、人事行政的管理主体是国家人事行政机关。
91、人事行政机关的类型主要有部外制、部内制、折中制和党统一领导制。96、人事分类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职位分类,另一种是品位分类。
216、人民法院裁定的管辖有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管辖权转移三种。X
56、新公共行政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有依附于效率原则的技术主义倾向,甚至把效率原则当作基本价值观。新公共行政提出许多替代与补充,其中社会公平是核心的概念。
3182、调节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关系主要是通过中央对地方实行转移性支付制度,调节不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185、相机调节机制动作在理论上可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社会需求大于供给、经济过热时,选择增收减支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二是在社会需求小于供给、经济萧条时,选择减收增支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三是在社会需求与供给大致均衡、经济增长处于持续稳定的状态时,应选择均衡性的财政政策,使当年财政收支大体相当,以维持既定的社会供求对比状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186、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进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财政将转向双元模式,即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并存的模式,相应地,在我国的国家预算制度上也将出现公共预算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并存的结构。
187、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单式预算,从1992年起我国由以往的单式预算开始改按复式预算试编,即把全部参算收支按其性质分别编制,分成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
189、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预算,组成国家预算,具有法律效力。191、决算审核分析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策性审核;另一方面是技术性审核。192、税收产生的先决条件是国家的公共权力。193、履行纳税义务的主体是社会成员。
194、按照税制结构的单一性与复杂性来划分,可分为单一税制与复合税制。我国目前实行的就是复合税制。195、税收制度的核心内容是税法,它是国家整个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据考,“法治”一词是古希腊人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的。203、法国最有代表性的法治论者是孟德斯鸠和卢梭,他们虽然都属于启蒙思想家,但法治观念也不完全相同。孟德斯鸠注重的是“法的精神”。卢梭则以人民主权学说为核心。
204、法治行政的特点包括职权法定、法律保留、法律优先、依据法律、职权与职责统一等方面。207、规划是行政立法的启动步骤。一般而言,立法规划分为五年规划和规划两种。
212、《立法法》对制定行政法规主要规定的程序是:(1)立项和起草;(2)听取意见;(3)法规草案的审查;(4)决定;(5)公布;(6)刊登。
232、化共组织的高级决策层所表现的效率,是组织效率,又称决策效率。242、对行政决策权的合法性的监督一般由立法机关进行。244、企业家政府是政府再造的重要内容。
248、机关行政具有机关行政的事务性、机关行政的综合性和机关行政的时效性等特征。
250、实施超额累进税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
246、1961年里格斯发表了《公共行政生态学》,这是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开以生态学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的风气之先河。238、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改革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也继续影响9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改革,成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主要思想来源。215、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公布,标志着中国行政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58、1987年颁布实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地方性法规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备案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应于批准之日起的士30日内报送国务院各15份。97、1993年4月24日,国务院第二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并决定于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它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机关新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初步确立。86、1973年美国行为学家弗隆和耶顿运用决策树的形式试图说明在何种情境中在什么程度上让下属参与决策的领导行为。17、1876年梁启超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27、1961年里格斯发表了《公共行政生态学》,这是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开以生态学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的风气之先河。37、1949年10月21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下设35个部门。38、1954年,我国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改政务院为国务院。
名词解释:
6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下放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8 行政区域体制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13行政领导: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个人或领导集体,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部属,以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过程。
14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
15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20行政决策参与: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21行政协调: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交通,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22行政沟通: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在政府各个部门和各个层次之间以及各种人员之间所进行的政务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23行政指挥:指行政执行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是行政领导者在行政执行过程中,按照既定的决策目标和实
575.财政支出,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将筹集与集中的资金,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再分配的过程
39.层级制的含义: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19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D 88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7 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F 71.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的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67.非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其他各种渠道进行的沟通.58.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结果必须冒一定风险。
59.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10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44.分权制的含义: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自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G 76国家财政支出: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将短筹集与集中的资金,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再分配的过程。
77.国家预算制度:是国家政权内部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划分财政权限,并且由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财政行为予以根本约束和决定的一种制度.78.国家决算:是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用以反映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由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部分构成.51.国家公务员的辞职,是指国家公务员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主动地提出解除与其所服务的行政机关工作关系的申请,并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而辞去所担任的行政职务的制度。Y 72.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34 一般行政环境:是指公共行政的宏观环境,不仅指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包括国际环境。J 60.集体决策是指在进行行政决策时,由行政领导集体所做出的决策。集体决策往往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61经验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认识与分析,以及对决策方案的选择,完全凭借决策者在长期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方式所进行的决策。
53.机关行政,就是指综合办事机构对机关的日常事务、规章制度和工作秩序等所进行的自身事务管理。43.集权制的含义:是指行政权利集中在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手中,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有决策、指挥和监督的权利,下级处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被动地位,一切行政行为要按照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的指令来行动,自主权很少。
40.机能制的含义: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36.具体行政环境:也叫组织环境,是指具体而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总和。
37.具体环境:具体行政环境也叫组织环境,是指具体而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总和。K 62.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所进行的决策。
48.考任制是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M 83.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B 85.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S 74.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69.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的监督检查
42.首长制的含义:又称独立制、一长制或首长负责制。它是指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对其管
7答:里格斯将公共行政分为三种模式:一是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是农业社会的公共行政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公共行政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经济基础上的家长制,任人惟亲,实行等级森严的世卿世禄制度;二是衍射型公共行政模式,是工业社会的公共行政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建立在大工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民主行政,官员一发任命,依法行政;三是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公共行政模式,它既有农业社会的公共行政的某些特点,也有工业社会公共行政的某些特点,是两者混合体。
12、简述斯密划分的三种政府职能? 答:(1)保卫国家和社会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略和暴行。(2)保护公民,使每个公民不受社会上其他人的压迫和欺侮。(3)建立和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
13、简述政府职能的特点? 答:(1)政府职能普遍性的特点;(2)政府职能的强制性特点;(3)政府职能的系统性特点;(4)政府职能的不可替代性的特点;(5)政府职能的服务性特点。
14、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外部性问题;(2)市场垄断和专制价格;(3)公共物品的提供;(4)无知和非理性;(5)不平等问题。
15、政府干预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答:(1)政府和市场两者的功能有很大的区别,它们不能互相代替;(2)政府干预经济仅界定在弥补和防止市场失效的范围;(3)政府干预也必须讲究成本收益;(4)发展中国家政府一般对市场的干预比发达国家广泛得多,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16、萨缪尔森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哪些? 答:(1)提高经济效率;(2)改善收入分配;(3)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4)执行国际经济政策。
17、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哪些? 答:(1)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的职能;(2)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职能;(3)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的不足的职能;(4)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
18、简述政府文化职能的主要内容? 答:(1)意识形态职能;(2)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职能;(3)发展文学艺术和体育卫生职能;(4)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职能;(5)清除那些不仅没有社会价值而且有害的文化产品的职能。
19、政府的社会职能主要有哪些? 答:(1)维持社会秩序,保证人身安全和私人财产安全的职能。(2)确保社会公平分配的职能。(3)环境保护的职能。(4)社会保障职能。
20、简述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需要转变的管理理念? 答:(1)政府机构改革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2)要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观念转变;(3)要实现从权威主义行政向民主行政的转变;(4)在管理方式上要实现从统治方式向管理方式的转变;(5)实现从以官为本到以民为本的彻底转变。
21、简述行政体制的特点? 答:(1)鲜明的政治性;(2)较强的稳定性;(3)严格的系统性;(4)相对的滞后性;(5)历史的继承性。
22、如何理解行政体制鲜明的政治性特点?
答:(1)它必须体现政治和政治体制的要求,是实现政治统治目标,加强政府合法性功能的体制性和强制性的工具。(2)国家意志和公共利益必须通过行政系统贯彻才能实现。(3)行政体制是以各级各类行政组织有效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为价值的。
23、如何理解行政体制较强的稳定性特点? 答:(1)它是由政治体制的稳定性决定的。(2)一种行政体制一旦形成,便不会经常变动。
24、简述行政体制的作用? 答:(1)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提高政府生产力,提高行政效率。(2)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大幅度地全面地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3)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造就大批的优秀的国家各级各类公务员。(4)科学的行政体制是公共行政民主化的保证。(5)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确保公民的各种权利和生命与财产。
25、简述内阁制的特点? 答:(1)实行内阁制的国家是以国家议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2)内阁首相或总理是国家实际权力中心。(3)内阁是国家的决策中心。(4)政府或内阁不向国家元首负责,但必须向议会负责,接受议员的质询,解释政府的政策和决定。
26、简述总统制的特点? 答:(1)总统由全国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不需要议会批准。(2)总统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和决策中心。(3)由总统组织和领导内阁,各部部长是内阁成员。(4)总统没有向议会提出法案的权力,但对议会通过的法案有签署权,并且有否决权。
27、简述半总统制的特点? 答:(1)经全民投票当选的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又掌握行政权,总理是名义上的政府首脑。(2)总统是实际的权力中心,他不对任何机关负责,但是他有很多权力。(3)议会通过谴责案即对政府不信任投票案哐对政府的政策进行否决时,总理必须向总统提出总辞职。
28、简述部长会议体制的特点? 答:(1)部长会议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选举产生,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2)部长会议由部长会议主席、第一副主席、副主席、各部部长、各国家委员会主席和其他有关人员组成。(3)部长会议主席团是其常设机构,由部长会议主席、第一副主席和副主席组成,人数较少。
29、简述中国国务院体制的特点? 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是中国最高行政机关,由每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产生,是中国最高权力机关的立法机关的执行机关。(2)国务院组成人员包括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3)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总理领导国务院,副总理和国务委员协助工作。
9(3)互相监督,权力制衡,可以防止专断独行、家长制和营么私舞弊。缺陷:(1)事权分散,难以集中统一。(2)决策成本高,效率低下,容易出现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和行而不果等拖拉扯皮的现象。(3)互相推诿,责任不明确。
43、简述层级制的优点和缺陷? 答:层级制的优点:(1)层级节制,一级管一级,权力关系清楚,有利于领导和指挥,有利于提高效率。(2)责任明确,有利于监督。(3)行政目标统一,有利于对公务员的绩效考评。(4)有利于推行决策。缺陷:(1)如果层级过多,信息传递缓慢或失真,造成决策失误。(2)节制严格,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3)容易出现家长制和依附性上下级关系。
44、简述机能制的优点和缺陷?
答:优点:可以扩大公共组织的管理职能;专业分工,有利于专业化管理,提高效率;分权管理,有利于调动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缺点:职能分化过多,会造成政府机构过多,因而会造成对社会和经济干涉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后果;分工过细,会造成权力交叉、影响行政效率的后果。
45、简述公共组织部门划分的标准?
答:一般按下列三种标准划分公共组织部门:(1)是按管理职能和职能目标来划分行政部门。(2)是按地区划分行政部门。(3)按公共行政管理的不同环节划分公共行政管理部门。
46、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答:(1)组织性;(2)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
47、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倡导作用;(2)监督市场;(3)中介作用;(4)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5)监督政府。
48、简述非营利组织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答:(1)非营利组织是公共行政的外延与扩大,它可以弥补政府管理能力的不足(2)非营利组织重视公共价值,尤其是公平、民主、效能、廉洁和公共利益等公共价值。(3)它更强调公共服务,而不像传统的公共组织强调管理与管制。(4)它的组织更民主、更开放。(5)参与机制的建立。
49、简述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答:(1)补助;(2)减免税收;(3)委托公共事务;(4)法律管制;(5)辅导监督。50、学习型组织具有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答:(1)学习型组织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习能力,使组织成员有接受新观念的开放性。(2)组织成员有共同愿景。(3)善于不断学习。(4)自主管理。(5)组织的边界将重新界定。
51、简述学习型组织的五项核心修炼? 答:(1)自我超越。(2)改善心智模式。(3)建立公共愿景。(4)团体学习。(5)系统思考。
52、简述创新型组织的特点? 答:(1)组织学习是为了组织创新,学习本身不是目的,创新才是学习目的。(2)组织学习贯穿于整个组织流程和整个组织。(3)组织学习应该发挥爵士乐队即兴演奏的效果,进行自主创新。(4)从“框”到“线”的有机思考模式。
53、简述创新型组织的六项核心修炼? 答:(1)活化学习。(2)重新自我超越。(3)模式。(4)自由。(5)领导创新。(6)观念创新。
54、理解领导的含义,需要把握的要点是什么? 答:(1)领导只能产生于一定的组织,又服务于一定的组织,没有组织便无领导。(2)领导是一种统御和指引被领导的行为过程。
55、简述领导与领导者的区别? 答:(1)领导是一种管理行为和管理过程。(2)领导是领导者的领导艺术的实践过程。(3)领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4)领导是一种领导者有目标的管理活动。
56、简述行政领导的特点? 答:(1)行政领导只是对“行政”的领导。(2)从行政领导活动方式的特性上讲,行政领导的执行性,是它的明显特点。(3)从行政领导活动的社会属性来看,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57、简述行政领导的作用? 答:(1)行政领导是政治领导的贯彻执行。(2)行政领导是公共行政协调统一的保证。(3)行政领导贯穿公共行政的全过程。(4)行政领导对行政效能具有决定性作用。
58、简述常见的行政领导者产生方式? 答:(1)选任制。(2)委任制。(3)考任制。(4)聘任制。
59、关于领导权力的概念,可以概括的观点有哪些? 答:(1)领导权力是决策权。(2)领导权力是一种能力。(3)领导权力是一种关系。(4)领导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
60、权力性影响力包括哪些因素? 答:(1)职位因素。(2)资历因素。(3)传统观念因素。61、非权力性影响力包括的因素有哪些? 答:(1)品格因素。(2)能力因素。(3)专业因素。(4)感情因素。62、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 答:(1)合法权力;(2)奖惩权力;(3)专业知识权,又称为专家权;(4)归属权,又称关系的权力。63、简述行政领导责任的种类? 答:(1)政治责任;(2)法律责任;(3)行政责任;(4)道德责任。64、简述行政领导责任的主要内容? 答:(1)负责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以及权力机关、上级行政机关的决定;(2)主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工
189、简述行政决策的作用。答:(1)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2)行政决策主导着行政管理的全过程。(3)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因素。(4)行政决策是贯彻执行国家意志和加强政府合法性的必要途径。
90、简述行政决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答:(1)科学预测原则;(2)信息原则;(3)可行性原则;(4)满意原则;(5)成本效益原则;(6)公平与民主原则;(7)法制原则;(8)实现公共利益的原则。91、简述现代行政决策体制包含的内容。答:(1)领导决策系统;(2)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3)专家咨询系统;(4)信息支持系统。92、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包括的内容有哪些? 答:(1)建立社会信息反馈系统。(2)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磋商系统。(3)建立公民评价与监督政府系统。
93、信息支持系统主要由哪些机制组成? 答:(1)建立一个收集各种社会信息和政务信息的网络。(2)整理、分析和加工各种社会信息和政务信息。94、简述西蒙的决策程序四个阶段。答:(1)情报活动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收集信息,找出差距,界定问题,确定决策目标。(2)方案设计活动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提出各种各样的决策备选方案。(3)选择方案阶段,也就是决策阶段。(4)审查主席职位阶段,对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和评价。95、行政决策程序应该包括哪些步骤? 答:
(一)认识问题,界定问题,找出差距;
(二)确定决策目标;
(三)确定决策标准,确定每个标准的权重;
(四)拟定决策方案;
(五)分析方案;
(六)选择方案;
(七)实施决策方案,完善决策;
(八)评估决策 96、政府决策目标的产生有哪几种? 答:(1)立法机关确立的决策目标;(2)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3)上级政府或上级领导机关下达的具体决策目标;(4)上级政府或上级领导部门下达的粗略目标;(5)针对组织本身的发展所确定的决策目标。
97、评估决策可以划分为哪几个步骤? 答:(1)评估必须实事求是地衡量决策执行的实际效果,它必须客观而真实,不能弄虚作假。(2)将决策执行的实际与决策目标和决策标准相比较,找出差距。(3)分析原因,采取管理措施,按决策标准实现决策内容。
98、评估决策时,应该评估哪些内容? 答:(1)应该评估在决策执行过程中,是否真正贯彻执行了党的方针、政策,是否按照有关的和法规执行决策,是否贯彻执行了上级的指示与命令。(2)应该对决策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估。(3)应该衡量和检查决策执行活动的成本效益并就此进行评估。(4)要评估实施决策领导机构和执行机构的工作是否卓有成效,坚强有力。(5)采取措施,完善决策。
99、理解行政执行的含义,应把握哪些要点? 答:(1)行政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2)行政执行是一种具有目标导向的活动;(3)行政执行是一种实施性质很强的活动,是务实性的、付诸于实际的行动,它需要通过一定的具体步骤或实际行动来落实政策;(4)行政执行是一种行政法律行为。(5)行政执行活动还具有强制性。100、简述行政执行的特点? 答:(1)综合性;(2)目的性;(3)具体性;(4)强制性;(5)灵活性。101、简述行政执行的原则? 答:(1)忠实决策的原则;(2)迅速有力的原则;(3)创新灵活的原则;(4)计划安排的原则;(5)团结协作的原则。
102、行政执行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行政执行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2)行政执行效果是检验、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的途径。(3)行政执行是实现行政职能的必要形式。(4)行政执行是衡量公共组织及其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准。103、简述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的主要作用。答:(1)行政指挥是保证行政执行活动协调一致的重要手段。(2)行政指挥是高效地贯彻执行行政决策的根本保证。(3)行政指挥是高质量地达成行政决策目标的根本保证。(4)行政指挥是保证各种行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必要条件。(5)行政指挥是衡量行政领导者的政策水平和组织与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104、简述行政指挥的原则。答:(1)统一指挥原则。(2)法定权威原则。(3)果断有力原则。(4)准确权变原则。(5)合理授权原则。105、简述行政指挥的方式。答:(1)口头指挥。(2)书面指挥。(3)会议指挥。(4)现代通讯指挥。106、简述行政控制的作用。答:(1)行政控制是完成计划的重要手段。(2)行政控制是行政工作方向正确的重要保障。(3)行政控制是贯彻依法行政的重要体现。(4)行政控制是保证行政目标实现的重要机制。107、简述行政沟通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作用。答:(1)行政沟通是实现行政决策民主化的重要基础。(2)行政沟通是行政执行各环节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3)行政沟通是行政检查和监督的重要依据。(4)行政沟通是所有行政人员参与管理的重要手段。108、行政组织中的沟通存在的障碍主要有哪些? 答:(1)心理与语言障碍。(2)职位与专业障碍。(3)组织结构障碍。109、简述改善行政沟通的途径。答:(1)全面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2)明确沟通目的,建立沟通的规章制度,使行政沟通规范化;(3)建
3129、如何理解“监督工作依靠群众的原则”?
答:监督工作依靠群众的原则,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和要求,是做好新时期行政监督工作的基本保证。因为人民群众对监督对象遵纪执法和工作情况的好坏最为了解,因此,监督机关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听取人民群众对监督对象的反映和意见,认真受理其控告、检举,从而,把行政监督与人民群众的监督紧密结合起来。130、行政监督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行政监督能有效地强化和改善公共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促进行政机关廉政建设。(2)行政监督是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进一步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有效制度。(3)行政监督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131、依监督的主体划分,行政监督有哪几种类型? 答:(1)执政党的监督;(2)权力机关的监督;(3)行政机关的监督;(4)司法机关的监督;(5)社会监督。132、简述事前监督工作主要应把住的“三关”。答:(1)分析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把住法律、法规和政策关,看其是否与之相悖;(2)分析行政行为的可行性,把住论证关,看行政目标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兼顾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利益,是否科学可行;(3)分析行政行为的可靠性,把住措施关,看其对实施中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的分析是否客观、全面、准确,从组织领导到措施保障是否有力。133、简述事后执法监督的主要特点。答:(1)全面监督,具有综合性。(2)建制堵漏,具有规范性。(3)查案惩腐,具有惩戒性。134、简述一般行政监督的主要方式。答:(1)工作报告(2)检查(3)专案调查(4)审查(5)备案(6)批准(7)提出方案(8)改变或撤销(9)惩戒
135、一般行政监督中,检查的种类大致有几种? 答:(1)全面检查和专题检查。(2)单独检查和联合检查(3)立法检查和执法检查(4)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
136、简述惩戒处分的两种情况。答:(1)对国家机关适用的。(2)违法机关领导人或违法责任人的。137、简述行政监察管辖权和行政监察权的关系。答:(1)行政监察机关依法拥有监督权是确定管辖权的前提,凡是不属于行政监察机关行使行政监察权范围的事项,行政监察机关无权管辖。(2)管辖权是行政监察权的进一步落实,行政监察权必须通过管辖权来行使和体现。
138、行政监察机关在行使检查权时,有权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答:(1)查阅、复制材料(2)要求被监督的部门和人员就监督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3)可以责令被监督的部门和人员停止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的行为。172、简述法治行政的特点。答:(1)职权法定;(2)法律保留;(3)法律优先;(4)依据法律;(5)职权与职责统一。139、行政监察机关在行使调查权时,可以采取的行政强制性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1)暂予扣留、封存监督对象与案件有关的材料;(2)责令保全与案件有关的监督对象的财物;(3)责令监督对象在指定的时间、地点解释和说明问题;(4)建议暂停监督对象执行职务;(4)查询监督对象的银行存款和提请法院予以冻结。140、简述我国审计体制的特点。答:(1)国家审计具有强制性。(2)国家审计具有权威性。141、国家审计的强制性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地位上的强制性。(2)审计立项上的强制性。(3)审查权限上的强制性。142、国家审计的权威性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国家审计行为的依据《审计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较高的地位。(2)审计机关宪法规定直接在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行政首脑的领导下,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并向其负责和报告工作,不受本地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使国家审计具有代表行使监督权力的权威性;(3)根据《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不但可以对各级政府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监督,还可以对经济执法部门如财政、税收、金融、工商行政、物价、海关等专业经济监督部门进行“再监督”的特性,促使其依法履行监督职责。143、简述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答:(1)财政预算的执行和财政决算(2)信贷计划的执行及其结果(3)财务计划的执行和决算(4)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的财务收支(5)国家资产的管理情况(6)预算外资金的收支(7)借用国外资金、接收国际援助项目的财务收支(8)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各项经济活动及其效益(9)严重侵占国家资产、严重损失浪费等损害国家经济利益行为(10)全民所有制企业承包经营责任的有关审计事项(11)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事项。
144、简述审计监督的主要方式。答:(1)主动检查。(2)要求报送。(3)参加会议。(4)调查。(5)审计专案。(6)强制措施。(7)对违反财经法规的被审计单位,审计机关可根据情况采取处分。145、法制监督具有哪些特征? 答:(1)法制监督是权力分配的均衡;(2)监督的对象是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3)监督的具有广泛性;(4)监督方式和手段具有多样性;(5)以权力制约权力。146、简述权力机关监督的主要内容。答:(1)政治监督;(2)法律监督;(3)工作监督。147、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答:(1)听取和审查同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2)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执
5了预算收支指标。(3)修订预算收支科目、制定统一的预算表格。(4)组织部署。166、简述预算草案审核的主要内容。答:(1)政策审核(2)指标审核(3)体制审核(4)技术审核 167、简述财政支出必须遵循的原则。答:(1)经济效益原则(2)公平原则(3)稳定原则 189、简述行政程序的特点。答:(1)稳定性(2)完整性(3)合法性。168、政府采购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采购资金的公共性(2)采购目标的非营利性(3)采购行为的规范性(4)采购主体的特定性(5)采购活动的政策性(6)采购范围广、规模大、影响力大。170、政府采购的基本程序一般分为哪几个主要阶段? 答:(1)确定采购需求(2)选择采购方式(3)签订采购合同(4)履行采购合同(5)效益评估。171、简述法律和道德的关系。答:(1)规范人们行为的手段不同;(2)规范人们行为的范围和程度不同;(3)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173、简述法律优先包含的含义。答:(1)在已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任何其他法律规范,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凡有抵触,都以法律为准。(2)在法律尚无规定,其他法律规范作了规定时,一旦法律就此事项作出规定,法律优先,其他法律规范的规定都必须服从法律。174、简述行政立法的原则。答:(1)以人民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为重的原则;(2)依法立法原则;(3)民主立法原则;(4)科学立法原则。175、我国行政立法要求处处以人民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为重的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答:(1)人民权力至上;(2)人民政治参与;(3)个体权利为重点;(4)权利救济。176、在行政立法中,民主立法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答:立法主体的民主性,立法权应由人民行使;立法内容的民意性,立法应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宗旨,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立法程序的公开性和民主性,立法过程应当实现公开化和民主化,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177、在行政立法中,科学立法原则的要求是什么? 答:(1)立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2)立法必须采取科学严谨的态度(3)立法必须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
178、行政法规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2)行政法规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制定;(3)行政法规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制定;(4)行政法规具有法的效力。179、简述制定行政法规的基本要求。答:(1)根据宪法、法律制定行政法规(2)不得与宪法、法律相抵触。180、简述行政规章的基本特点。答:(1)行政规章的制定主体是特定行政机关,即有权制定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的机关;(2)行政规章的制定根据是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决定、命令的授权;(3)行政规章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制定;(4)行政规章具有法的属性。
181、行政复议制度具有哪些特征? 答:(1)行政复议由有行政复议权的上级行政机关作出。(2)行政复议的审查对象是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附带审查部分抽象行政行为。(3)行政复议由不服具体行政行为的利害关系人依法申请而引起。(4)行政复议主要采用书面审查的方式。(5)行政复议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为审查标准。182、我国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哪些? 答:(1)行政复议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行政复议权原则。(2)一级复议原则。(3)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原则。(4)全面审查原则。(5)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原则。(6)复议不适用调解原则。183、行政复议的合法性审查包括哪些内容? 答:(1)法定依据的审查(2)法定权限的审查(3)法定程序的审查(4)滥用职权的审查 184、排除行政复议的事项主要有哪些? 答:(1)抽象行政行为。(2)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3)行政仲裁、调解或者其他处理行为。186、行政方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公共组织的效率问题。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简化办事手续,减少办事时间。(2)减少行政成本。(3)公共行政的各个环节和步骤采取科学化的管理技术方法,是行政方法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4)虽然行政方法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效率问题,但是,采取任何一种新的行政方法都要以人为本,营造一种民主与自由的组织气氛,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组织成员的才能和智慧。187、简述行政方法的特点。答:(1)科学性(2)技术性(3)系统性(4)创新性(5)民主性 188、简述行政方法在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作用。答:(1)科学的行政方法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保证;(2)科学的行政方法是政府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地开展行政工作的关键;(3)科学的行政方法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保证;(4)科学的行政方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条件;(5)科学行政方法是建设高效廉洁政府,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6)科学的行政方法可以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可以加强政府的合法性。190、简述编制行政计划的步骤。答:(1)调查研究,确立计划目标。(2)拟定计划方案。(3)选择计划方案。(4)实施和修正计划方案,确定行政计划之后就予以贯彻执行。
191、在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中运用目标管理方法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7政策(4)制定进行进行行政改革的法令和政策,使行政改革有法律保证和强制力(5)恰当地选择行政改革的突破点,恰当地选择发动改革的时机(6)行政改革要尽快地取得效果,提高行政效率和为公众服务的质量。
214、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改革对策,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1)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占有第一手资料;(2)行政改革政策应该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为原则;(3)公众参与制定政策;(4)制定政策一定要充分考虑和利用行政改革的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时,也要充分研究不利条件,充分估计这些不利条件在行政改革的过程中所起的负作用。
215、简述政府再造的原则。答:(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浆(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3)竞争型政府――将竞争机制引进服务当中去(4)有使命感的政府――转变规则导向组织(5)结果导向型政府――按结果而不是按投入进行拨款。(6)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而不是官僚制度的需要(7)企业家政府――挣钱而不是花钱(8)预防型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9)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10)市场导向型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改革。
216、政府再造的战略主要有哪些? 答:(1)核心战略(2)后果战略(3)顾客战略(4)控制战略(5)文化战略
217、简述参与政府模式的理论基础。答:(1)参与管理,即工作人员介入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决策。(2)承认公共组织中基层官员是组织有效动作的核心。(3)对话民主 220、简述机关行政的特征。答:(1)机关行政的事务性;(2)机关行政的综合性;(3)机关行政的时效性。221、简述机关行政的职责。答:(1)参与政务(2)处理事务(3)搞好服务 222、简述机关行政的作用。答:(1)发动作用;(2)枢纽作用;(3)保障作用;(4)效率作用;(5)联系作用。
218、简述电子政府的特点。
答:电子政府具有技术领先的特点。电子政府是一个开放系统,是一个开放政府。电子政府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是一个虚拟平台,公众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地发表意见和建议,可以批评政府和政府官员,大幅度地提升公众参与政府管理范围和程度。电子政府打破了政府层级限制,可以十分方便地获得不同层级的政务信息,有利于解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的“肠梗阻”现象,也可以提高信息的真实性。电子政府是以顾客为导向,可以满足顾客的要求。
219、简述电子政府对公共行政的影响。
答:电子政府的出现是公共行政发展的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它彻底改变了政府的管理方式,改变了政府封闭式的、单向式的管理方式,实现了政府与顾客互动的开放式的管理方式。电子政府不仅可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减少层级,减少人员,提高效率,更主要的是它朝民主行政的方向发展。电子政府将改变政府的决策方式。电子政府将改变政府工作人员的办公方式,远距离办公方式和家庭办公方式在公司企业已经出现,也势必有一天成为政府工作人员的办公方式。223、简述机关行政的主要内容。答:(1)机关日常工作程序的管理;(2)会议管理;(3)公文与档案管理;(4)行政经费管理;(5)机关总务后勤管理。
224、科学合理的机关日常工作程序应注意哪些环节? 答:(1)计划安排工作(2)组织实施工作(3)协调控制工作(4)检查总结工作(5)奖惩教育工作 225、简述办公自动化经历的发展阶段。答:(1)单机操作(2)数据处理阶段(3)网络运行阶段(4)知识管理阶段 226、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1)系统需求分析(2)系统设计(3)系统实施(4)系统维护(5)系统评价 227、简述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意义。答:(1)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机关行政不可或缺的工具。(2)办公自动化系统有效降低了机关行政的工作成本。(3)办公自动化系统提高了机关行政的工作效率。
六、论述题:
1试论述公共行政的作用?
答:1公共行政是对国家的治理,公共行政是政府行政,政府对国家的治理。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善政才有善治。可以讲,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公共行政,就会造就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状况;2公共行政是执行人民意志和实现公共利益的必要保证,公共行政必须以实现公共利益为最高宗旨。这不仅是政府存在的基础,也是政府存在的目的。3公共行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良好的公共行政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保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公共行政的重要课题,也是政府的重要责任。4公共行政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保证,政府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公共行政的魅力就在于管理出效率,管理出速度,没有一个高效、民主、公平的政府,社会就不可能在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5公共行政是教育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会管理的公务员队伍的需要,公共行政学是国家公务员的基础专业学科。身为公务员,必须学习并掌握公共行政学。2试述公共行政环境的作用?
答:公共行政环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的关系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关系,是输出与输入的关系。首先,公共行政环境决定、限制与制约公共行政,公共行政环境是公共
97试述公共组织的作用?
答:第一,政府进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的组织者与管理者,政府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组织和管理国家的各种公共事务;第二,政府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为公众提供的另一种公共物品是保护人民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和维护社会秩序,这是政府最基本的作用;第三,政府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者,尽管政治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很快,但是,具有主权的国家依然存在;第四,政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与协调者,政府是国民经济的发动机,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制定目标,进行规划,制定政策予以规范和引导,进行宏观调控;第五,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提供者,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和新技术与高效率。为社会提供公平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如果没有社会公平就不可能有社会稳定,没有社会稳定也就不可能有发展。
8什么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试述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答: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从中央到地方的数额;管理层次的划分必须适当,必须以提高行政效率为准则,不宜过多,管理幅度的划分是行政目标的分解,是行政管理职能的扩大,也是一种行政分权,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必须适当,一般来说,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越小,则管理层次越多,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是由许多相关因素决定的,还要看工作性质,人员素质,领导能力和技术手段等因素来决定,一般来说,公共组织的层级化应控制管理层次,应尽量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应当明白,管理层次过多则会增加信息的流失率和政策的挂靠阻力,会造成弄虚作假,阳奉阴违,暗权行动,领导层和执行层缩短行政距离,便于领导和沟通,便于监督和考察。9试述行政领导在公共行政中起的重要作用?
答:行政领导在公共行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行政领导是政治领导的贯彻执行,政治与行政是国家生活中两个最基本的功能,与政治领导相比,行政领导主要是执行性的,它依据国家的法律,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来组织和领导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以及行政机关干部内部事务的管理,离开了行政领导,政治领导也就无从实现;第二,行政领导是公共行政协调统一的保证,公共行政是由许多组织和人员工同进行的管理活动,为保证行政活动的协调和统一,必须有统一的意志和指挥,这就需要行政领导;第三,行政领导贯穿公共行政的全过程,一般而言,行政领导是推动他人去做,借助他人的智慧和力量来表现的,这符合管理的特征。因此,行政领导是一种具有管理性质的社会活动,公共行政过程与行政领导过程是交叉的;第四,行政领导对行政效能具有决定性作用,从公共行政的社会效益来看,效益的好坏直接取决于行政领导的决策活动。从公共行政的效率来看,效率的高低也有赖于行政领导的组织,指挥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讲,行政领导是公共行政成败的关键,对公共行政的效能会产生决定性影响。10试述行政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能力?
答:一,抽象思维与决断能力;1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行政领导者的最基本的能力;2决策能力,决策能力是行政领导者的主要能力之一;3指挥、协调与监督能力;行政领导者的指挥能力、协调能力和监督能力是高效有序地实现行政目标的保证;4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是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决策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对行政领导者的应变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二,人际关系的能力;1激励人的能力,领导艺术主要是激励人的艺术,如果行政领导者没有感召力,仅凭借正式职权推行工作,那么就会出现领导不足、管理有余的现象,不可有使组织成员成为他的追随者,也不会使组织成员有更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协调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和与下级的关系,以及与下属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并不复杂,只要行政领导坚持原则,待人以诚,交人以心,感人以情,处事以真,与人为善,平等相处,没有处理不好的关系的;三,技术能力,行政领导者没有很强的技术能力,就不能进行有效的领导,技术能力是影响力,是行政领导者取得直接权力的重要能力。11试述行政执行的作用?
答:行政执行在行政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体表现为:第一,行政执行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行政决策是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作出的,及时正确地奖决策付诸实施,行政决策才具有实际意义,政府的工作目标任务才能真正完成。第二,行政执行效果是检验、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的途径,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决策正确与否最终必须由行政执行来检验,第三,行政执行是实现行政职能的必要形式,行政职能是政府管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内容的总概括,是公共行政活动的实质和方向的集中反映,因而也是行政管理活动的依据和前提。因此行政执行不仅仅是行政职能的具体表现,更是行政职能得以实现的必要形式;第四,行政执行是衡量公共组织及其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准,行政执行不仅仅是行政机关的任务,也是行政领导者的主要职责,因此行政执行的情况和效果能够检验和衡量公共组织的设置是否合理,行政领导者与一般工作人员的配备是否得当,具体的工作制度是否健全,信息系统和监督系统的工作是否得力等,行政执行的效率和效果也直接影响公共行政的效率和效果。12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行政指挥是保证行政执行活动协调一致的重要手段,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和各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整合其工作目标,避免和化解各种冲突和矛盾,保证行政执行的一致性,就必须有高度统一的行政指挥;第二,行政指挥是高效地贯彻执行行政决策的根本保证,行政指挥在执行系统中起着导向的核心作用,行政指挥的角色扮演的如何,决定了行政执行的效率和质量;第三,行政指挥是高质量地达成行政决策目标的根本保证,行政指挥必须了解实施行政决策的客观环境和工作环境,充分认识执行决策的限制条件,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坚持决策标准的前提下,灵活地贯彻执行决策目标,不能以任何借口降低决策标准更不能修改和篡改行政目标;第四,行政指挥是保证各种行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必要条件,可以极大地统一部属的思想和意志,激发部属的士气,增强其责任感,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行政执行工作增添活力和动力;第五,行政指挥是衡量行政领导者的政策水平和组织与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政策制定之后,负责执行的行政领导者是决定因素,行政执行的过程就是把行政决策具体化的过程。13试分析行政监督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行政监督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它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的原则它有以下三点基本含义:第
1家行政机关所处的法律地位和担任的行政领导职务,这是行政领导者行使职权、履行责任的前提。其次,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权,即来自于行政职位的权力,它是行政职位所具有的一种由法律规定的权力,是行政领导者履行责任的必要依据。第三,行政领导者要履行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者在国家行政机关中处于一定的职位,具有一定的职权,就是承担国定所委托的一定工作任务,并对国定负有责任,这就是行政领导者的行政领导责任.20.试分析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答:
1、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
2、行政决策主导着公共行政的全过程;
3、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因素;
4、行政决策是贯彻执行国家意志和加强政府合法性的必要途径。
21.试述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行政指挥的原则(1)统一指挥原则;(2)法定权威原则;(3)果断有力原则;(4)准确权变原则; 22.试述行政沟通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行政沟通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1)行政沟通是实现行政决策民主化的重要基础;(2)行政沟通是行政执行各环节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3)行政沟通是行政检查和监督的重要依据;(4)行政沟通是所有行政人员参与管理的重要手段。
23.试述行政协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行政协调的作用主要有:(1)行政协调可以使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在工作上密切配合,和谐一致,避免内耗和互相冲突,从而达到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目的。(2)行政协调可以促进各行政部门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行政资源,精简和优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行政效率。(3)行政协调有助于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并从整体和全局立场出发,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意义,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从而有利于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4)行政协调有助于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使每个部门和个人的努力成为集体的努力,单独的行动成为合作的行动,从而产生整体的“合力”。24.试述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行政监督.答:1.行政监督主体由三方面主体构成2.行政监督的内容是指行政过程中的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的行为和与其相关联的机制3.从形式特征方面.行政监督是一种”整体性”的监督活动4.从价值特征方面.提示行政监督是一种”整体配置效益”和”效率与质量均衡性”的监督.25.试述行政效率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行政效率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
1、提高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宗旨;
2、行政效率是检查和衡量公共组织和公共行政活动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
3、行政效率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26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理解行政改革
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行政改革:
1、行政改革是个政治过程;
2、行政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提高行政效率,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
3、行政改革必须改革内部体制和组织机构,重新配置行政权力;
4、行政改革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7.试述行政改革的阻力
行政改革的阻力
1、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行政改革的成败;
2、政治因素对行政改革的限制与制约;
3、在行政系统内部行政官僚集团的反对;
4、传统的保守程度决定了行政改革的艰难程度;
5、用人唯亲和家长制对行政改革的负面影响。28.试述行政改革的动力
行政改革的动力1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的推动;
2、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
3、社会演变的要求;
4、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
5、新思想、新价值的推动。29.对于行政改革的对策,结合教材,谈谈你的看法?
1、政治保障是进行行政改革的前提。
2、加强宣传,制造行政改革舆论。
3、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改革政策。①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占有第一手资料;②行政改革政策应该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为原则③公众参与制定政策; ④制定政策一定要充分考虑和利用行政改革的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4、制定进行行政改革的法令和政策,使行政改革有法律保证和强制力。
5、恰当地选择行政改革的突破点,恰当地选择发动改革的时机。
6、行政改革要尽快地取得效果,提高行政效率和为公众服务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