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安徽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模版)
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9年安徽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一、2009年安微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单项选择题
1、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
A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 良好习惯和自主意识 C 良好个性和品德 D 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
2、下列说法中,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规定的是()A 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收取学杂费
B 义务教育实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管理的体制。C 国家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
D 对违反学校管理体制的学生,学校经教育无效后,可以开除。
3、贯彻新课程“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的是()A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要求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 让学生自主的选择课程。
4、下列关于课程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资源
B 学校可根据地域性特点、学校传统和优势自主开发地方课程。C 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D 对教师而言课程资源指的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5、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A 复式教学 B 个别化教学 C 分组教学 D 班级授课制
6、与建构主义理论观点一致的是()A 学习不依赖于学习者从前的经验。B 学习过程是自己对意义的理解过程。C 学习是接受知识。
D 学习者必须建构起自己的意义。
7、对教学与考试关系理解错误的是()
A 学生的负担很重,考试考什么学校教什么无可厚非
B 学校教学方式不需要与考试的测量方法完全一致
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
http://www.xiexiebang.com
C 就统一的纸币测试而言,学科教学内容有些可测,有些不可测
D
8、人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便于重点阅读,这是利用知觉的()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一论述强调的学习动机类型是()A 内部动机 B 外部动机 C 社会交往动机 D 自我提高动机
10、阅读、写作、运算技能是()
A 运动技能 B 动作技能 C 策略技能 D 心智技能
二、2009年安微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
11、怎样进行概念性知识的教学? 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突出有关特征,控制好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 提供概念范例,适当运用例证和比较; 形成概念网络; 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12、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什么?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心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13、教师完成教学任务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有哪些?
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14、假如你是班主任,应从哪些方面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三、2009年安微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材料分析
15、有人认为:看看教材,翻翻教参(教学参考书),写份教案就是备课,你对这种观点持何种看法?谈谈怎样备课?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备课是教好课的前提,是教师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活动。教师备课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16、以下是两位老师对同一名学生写的操行评语
【评语一】该人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有时迟到,有时不按时交作业或成绩较差,在清洁卫生活动中表现还算积极,与老师的期待有较大差距。
【评语二】你热心参加集体活动,能配合体育委员参加工作,对班长的工作也能大力协助
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
http://www.xiexiebang.com
和支持,很好地履行卫生委员的职责,受到好评。在学习方面,主观上想努力,但力度不够,成绩尚不够理想,希望进一步学习学生行为规范,力争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在学业方面得到更大进步。
请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评价这两则评语,并谈谈写评语应注意什么?
第一条评语生硬、提的缺点较多,对学生的优点不重视,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二条评语充分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在肯定之余提出合理的批评,并给出建议,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操行评定是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进行的综合评价,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以积极肯定的语气来写,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发现不足之处可以以建议的语气来写,让学生看到老师对他的期望。
第二篇:2009年安徽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试卷
2009年安徽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试卷
教育理论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A.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良好习惯和自主意识 C.良好个性和品德
D.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
2.下列说法中,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规定的是(A.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收取学杂费
B.义务教育实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 C.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
D.对违反学校管理体制的学生,学校经教育无效后,可以开除
3.贯彻新课程“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的是()A.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要求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4.下列关于课程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资源
B.学校可根据地域性特点、学校传统和优势自主开发地方课程 C.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 D.对教师而言,课程资源指的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5.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复式教学 B.个别化教学 C.分组教学 D.班级授课制
6.与建构主义理论观点一致的是()A.学习不依赖于学习者以前的经验 B.学习过程是自己对意义的理解过程 C.学习是接受知识
D.学习者必须建构起自己的意义
7.对教学与考试关系理解错误的是()A.学生的负担很重,考试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无可厚非 B.学校教学方式不需要与考试的测量方法完全一致
C.就统一的纸笔测试而言,学科教学内容有些可测,有些不可测 D.考试结果为教学提供了反馈
8.人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便于重点阅读,这是利用知觉的()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论述强调的学习动机类型是()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社会交往动机 D.自我提高动机
10.阅读、写作、运算技能是()A.运动技能 B.动作技能 C.策略技能 D.心智技能
二、简答题
1.怎样进行概念性知识的新瑩?
2.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什么? 3.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有哪些? 4.假如你是班主任,应从哪些方面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三、材料分析题
1.有人认为:看看教材,翻翻教参(教学参考书),写份教案就是备课。你对这种观点有何看法?谈谈怎样备课。
2.以下是两位老师对同一名学生写的操行评语:
I评语一1该人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有时迟到,有时不按时交作业,成绩较差,在清洁卫生活动中表现还算积极,与老师的期待有较大差距。
[评语二]你热心参加集体活动,能配合体育委员参加工作,对班长的工作也能大力协助和支持,很好地履行卫生委员的职责,受到好评。在学习方面,主观上想努力,但力度不够,成绩尚不够理想,希望进一步学习学生行为规范,力争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在学业方面得到更大进步。
请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评价这两则评语,并谈谈写评语应注意哪些问题。
解析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C 5.D 6.B 7.A 8.B 9.A 10.D
二、简答题 1.(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3)充分利用“变式”;(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2.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心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3.(1)语言表达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
(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4.(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三、材料分析题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备课是教好课的前提,是教师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活动。教师备课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2.(1)第一条评语生硬,提的缺点较多,对学生的优点不重视,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二条评语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在肯定之余提出合理的批评,并给出建议,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操行评定是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进行的综合评价,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以积极肯定的语气来写,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用建议的语气写出学生的不足之处,让学生看到老师对他的期望。
第三篇:2018最新山西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2013年山西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
A.生物起源说B.神话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2.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第三阶段的道德或道德推理(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相对的快乐主义为定向
C.以人际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
D.以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
3.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A.自由发展 B.自我发展
C.自愿发展 D.自动发展
4.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
A.《论语》B.《理想国》
C.《学记》D.《大教学论》
5.贝尔-兰卡斯特制又被称为()。
A.巡回教学制
B.导生制
C.学年制
D.班级授课制
6.衡量人的品德的主要标志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7.在教育对象问题上,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8.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比较灵活且适用范围较广的一种观察方法是()。
A.教育实验观察B.严格控制的观察
C.全结构式观察D.教育现场观察
9.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决定,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培养的对象,教育的目标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文化教育的公民观点的是()。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形式教育
D.实质教育
10.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
A.弗洛伊德B.华生
C.桑代克D.巴甫洛夫
11.利用各种图片、模型、幻灯片及教学电影电视等进行的直观教学形式称为()。
A.形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模象直观
D.言语直观
12.作为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的因素是()。
A.遗传B.环境
C.教育D.主观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所给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中)
13.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
A.认知领域B.日常生活领域
C.情感领域D.动作技能领域
14.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
A.四书B.文法
C.修辞D.辩证法
15.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是(A.重视个别差异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D.重视能力的培养
16.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
A.幼儿教育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
17.下列属于内部感觉的有()。
A.肤觉B.平衡觉
C.嗅觉D.运动觉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6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18.教师教育就是师范教育。()
19.道家的教育主张“行不言之教”。()
20.教育评价依据其评价主体可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21.德育起于道德知识教育,终于道德行为。())。
22.柏拉图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论述了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问题。()
23.新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的知识量不同。()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4.图式 25.教学原则 26.注意 27.态度 28.认知结构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6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29.什么是素质教育?
30.请列举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31.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32.举例说明“感觉适应”。
3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34.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道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35.教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做好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工作,必须有意识地改变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方法。论述在沟通方式上教师应注意什么。
36.试述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道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37.张老师是个让领导头疼的人物,他总是挑领导的“不是”。学校工作有时难以避免出现一些问题,张老师就抓着不放。张老师的教学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极强,在学校里很有影响力。学校交给他的工作他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学生信任、家长放心,但他那股直冲冲的傲气让人难以接受。学校该实习了,王校长按惯例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校长、教务主任依次排列,最后考虑到要有个能干的组员,于是请到了张老师。张老师爽快地答应了,并讲到了自己对实习的设计,听得王校长一个劲地点头。最后张老师提出条件:“要我干,我一定干好,但要给我一定的权力。”最后,王校长考虑再三,终于同意了他的要求,任命他为实习小组副组长。他果然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问题:根据以上案例,你认为张老师向校长提出给予权力的要求是否正当?
38.一位教师告诉学生,他们必须完成一篇关于某一特定题目的学术报告。这篇报告必须有10页纸,打印出来,双倍行距,而且报告中必须包含至少10篇参考文献;必须在三周内单独完成,并且只能在图书馆或者家中完成。
问题: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本案例中外部控制是否很强?如果是,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等。
2.C [解析] 略
3.B [解析] 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4.C [解析]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5.B [解析] 贝尔-兰卡斯特制的组织形式是: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
6.D [解析] 道德的知、情、意、行四个环节最终应落实到行动上。
7.A [解析]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弟子达三千之众。
8.D [解析] 略
9.B [解析] 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标在于发掘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社会本位论的观点是教育的目标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文化教育的公民。
10.A [解析] 这是一种典型的内发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11.C [解析] 模象直观是指在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直觉的能动反应,各种图片、幻灯片及教学电影电视即为模象。
12.A [解析] 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二、多项选择题
13.ACD [解析]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14.BCD [解析] 略
15.ABCD [解析] 略
16.BCD [解析] 这三项均属于我国学校教育层次的分类。
17.BD [解析]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有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肤觉和嗅觉属于外部感觉。
三、判断题
18.× [解析] 教师教育是对师范教育的发展,不仅包括职前的师范教育,还包括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
19.√ [解析] 道家主张消极教育,行不言之教。
20.× [解析] 教育评价依据评价主体分为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依据评价目标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21.× [解析] 道德教育可以从知、情、意、行任何一个环节开始。
22.× [解析] 亚里士多德首次论述身心和谐发展教育。
23.× [解析]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主要区别不在于其知识量的多少,而在于知识表征方式的根本不同。
四、名词解释
24.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25.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和教学实践经验而制订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6.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在观察一定事物时的定向活动。
27.态度通常是指个体对环境中独立于主体之外的人或事物的认知系统、情绪反应以及行为倾向。
28.认知结构是指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识系统,或者说,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
1.我国幼教界普遍使用幼儿园课程一词是在()。A.19世纪上半叶 B.19世纪下半叶 C.20世纪上半叶 D.20世纪下半叶
2.学前教育问题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学前教育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是()。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3.师幼关系的类型有亲密型、紧张型和()。A.淡漠型 B.冷落型 C.排斥型 D.厌恶型
4.幼儿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是在()。
A.2~3岁 B.3~4岁 C.5~7岁 D.7~8岁
5.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这种现象称为()。A.短时记忆 B.瞬时记忆 C.记忆容量不足 D.幼年健忘
6.()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A.遗传 B.遗传素质 C.生理成熟 D.生理特征
7.幼儿园常设活动区中,积木区的区域设置目标不包括()。A.促进幼儿与他人合作能力的发展 B.促进幼儿表达能力的发展 C.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 D.发展审美能力
8.对幼儿园游戏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的影响描述错误的是()。A.游戏激发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B.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紧张的心理氛围 C.游戏提高了幼儿的创造性水平D.游戏催发了幼儿的探究行为
9.制定幼儿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A.政府
B.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其需求 C.教育机构 D.家庭
10.()是指把被评价对象集合中的各个评价对象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把一个对象的若干侧面相互比较的评价。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自身差异评价 D.总结性评价
1.把0~8岁儿童的教育称为幼儿教育的国家是()。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日本
2.社会本位的课程思想改革,最早比较系统化地反映在柏拉图的()。A.《理想国》 B.《爱弥尔》 C.《教育论》 D.《明日之学校》
3.儿童基本具备想象的基础是在()。A.2~3岁 B.1.5~2岁 C.1~1.5岁 D.4~5岁
4.()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机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A.心境 B.激情 C.惊悚 D.应激
5.婴儿极少对母亲不在身边表现不安,当母亲回到身边时,他们也避免与母亲的相互作用,不理睬母亲与他们交往的表示。这类婴儿的依恋类型是()。A.安全型 B.回避型 C.矛盾型 D.混乱型
6.以下对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的意义论述错误的一项是()。A.健康的身体是人的素质结构的要素,是婴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 B.婴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各器官已经发育完善 C.卫生保健工作是促进婴幼儿身心和谐发育的保证
D.卫生部妇幼卫生司制定了《三岁前教养大纲》、《城市托儿所工作条例》、《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等,对托幼机构开展早期教育及卫生保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7.不属于健康领域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内容的一项是()。A.有关身体生长的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 B.有关师生关系的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 C.有关安全的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 D.有关日常健康行为的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
8.不属于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上对幼儿园游戏种类进行划分的一项是()。A.联合游戏 B.规则游戏 C.旁观游戏 D.独立游戏
9.下列哪种教育方法适合艺术教育活动?()A.口语法 B.操作法 C.感觉教育法
D.描述法
10.应答评价模式最初是由()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A.斯塔克 B.泰勒 C.斯克里文 D.斯特弗尔比姆
1.以“生活教育”为理念,创办中国化、平民化的幼稚园,建立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是()。A.陈鹤琴 B.张宗麟 C.张雪门 D.陶行知
2.结构主义的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是()。A.维果茨基的理论 B.皮亚杰的理论 C.华生的理论 D.卢梭的理论
3.教师与幼儿沟通时,不正确的做法是()。A.注意倾听 B.言语专业化
C.注意蹲下去与孩子平等对话 D.用点头、抚摸鼓励幼儿
4.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是()。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杜威 D.福禄贝尔
5.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A.痛觉 B.听觉 C.味觉 D.视觉
6.对定期儿童体格检查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体重增长正常的儿童,使用生长监测图进行管理 B.1~3岁每年检查一次,3岁时作一次总的健康评价 C.1岁以内每半年检查一次,1周岁时作一次总的健康评价 D.对体弱儿建立专案,加强管理
7.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分类中,从活动形式来分,幼儿园环境应当包括语言环境、运动环境、劳动环境和(A.游戏环境 B.保育环境 C.文化环境 D.心理环境。)
8.以下对幼儿游戏活动的价值论述错误的是()。A.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B.发展幼儿的美感 C.促进幼儿纪律性的发展 D.促进幼儿体力的发展
9.我国幼儿园教育中特有的一项原则是()。A.保教结合原则 B.综合性原则 C.发展适宜性原则 D.独立自主性原则
10.在外观评价模式中,评价活动主要由描述和()构成。描述主要指考察教育计划打算实现的内容和实际观察到的事实之间一致或差异的状况,它包括意图和观察两个部分。A.想象 B.判断 C.论述 D.操作
.在社会学研究中,第一次用“社区”一词的是()。A.托马斯 B.珍妮特 C.滕尼斯 D.米尼
2.我国幼儿园的教学是()。A.幼儿的活动 B.教师的活动 C.幼儿与教师的活动 D.个别活动
3.成熟学说是强调基因顺序规定着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A.阿诺德•格塞尔 B.弗洛伊德 C.华生 D.皮亚杰
4.属于3~4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的是()。A.活泼好动 B.思维具体形象 C.好学、好问 D.认知依靠行动
5.()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发觉物体的形状或体积最小差别的能力。A.视觉集中 B.视觉敏度 C.颜色视觉
D.视觉缺陷
6.以下对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的任务描述错误的是()。A.减少体育锻炼,保证儿童的人身安全
B.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加强生活护理及教养,促进入托(园)儿童的身心健康 C.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园舍、场地、设施等应符合安全、卫生和教育的要求 D.建立健康检查制度,并对儿童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医学矫治 7.语言领域教学活动环境创设的要求不包括()。A.提供使幼儿“想说、爱说”的活动材料
B.利用语言区角环境,使教学活动同步拥有丰富的语言环境 C.提供促使幼儿“多说”的示范 D.创设使幼儿“敢说”的环境气氛
8.CIPP评价模式是()以决策为中心提出的评价模式。A.泰勒 B.斯塔克 C.斯克里文 D.斯特弗尔比姆
9.帮助儿童学习新词,理解词语的意义,教师应采取()教育活动方法。A.描述法 B.故事法 C.表演法 D.直观对应法
10.()又称为“泰勒模式”,是由被称为“评价之父”的泰勒提出的。A.行为目标评价模式 B.CIPP评价模式 C.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D.外观评价模式
第四篇: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训练试题(含答案)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训练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2.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3.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4.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B.只有小集团意义
C.依赖兴趣的作用
D.没有政治意义
5.()的研究表明,群体对个人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体的活动起阻碍作用。
A.斯金纳
B.阿特金森
C.阿尔波特
D.布卢姆
6.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A.群体压力
B.群体动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7.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
A.课堂规范
B.课堂气氛
C.课堂管理
D.课堂纪律
8.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
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
9.()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A.戴尔
B.布鲁纳
C.斯金纳
D.勒温
10.()型的课堂气氛最有助于知识的学习。
A.集权
B.权威
C.教师主导
D.民主
11.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的创设的是()。
A.规定限制
B.理解
C.协助
D.同情
12.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
13.一般说来,群体问竞争的效果取决于()。
A.群体内的合作
B.群体内的竞争
C.群体间的合作
D.个体的能力
14.()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
A.积极
B.权威
C.民主
D.消极
15.问题行为与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
A.对象相同
B.概念不同
C.都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
D.都是一个教育性概念
二、多项选择题
1.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A.活动的难易
B.竞赛动机的激发
C.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D.注意的干扰
E.群体的规模
2.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是()。
A.距离远近
B.交往的频率
C.态度的相似性
D.个性的互补
E.外形
3.以下属于正式群体的是()。
A.班级
B.小组
C.少先队
D.小集团
E.团员
4.以下属于结构创设的是()。
A.教师的指导
B.规定限制
C.采纳学生的意见
D.安排日程
E.奖励
5.问题行为的一种分法是分为三种类型()。
A.扰乱性问题行为
B.心理问题行为
C.品行性问题行为
D.性格性问题行为
E.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
三、填空题
1.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____。
2.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____,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3.定型的期望包括人们对教师理应表现的行为及其所具有的_____和意向的期望。
4.通常我们可以把学生的群体分为两种:按照教育管理的要求组织起来的群体,如班集体,叫群体,通常所说的小团体或友伴群则属于_____群体。
5.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_____和_____三个阶段。
6.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在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即_____。
7.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____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8.课堂的三大要素包括_____、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
9.教师在分配学生的座位时,最值得关注的是对_____的影响。
10.人际交往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_____ 和 _____是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
11._____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_____。情感和谐及行动统一为特征。
12.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_____和_____。
13.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_____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与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
14.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_____等手段。
15.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_____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四、名词解释
1.定型的期望
2.人际关系
3.合作
4.竞争
5.问题行为
五、简答题
1.简述群体的含义和特征。
2.教师的期望通过哪四条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3.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课堂纪律分成哪四种类型?
4.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哪些?
六、论述题
1.群体动力的表现。
2.简述课堂结构。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2.A[解析]松散群体是正式群体形成的第一阶段,仅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结成群体,还没有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3.D[解析]略。
4.A[解析]联合群体是正式群体形成的第二个阶段,它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5.C[解析]1920年阿尔波特让被试分别在单独情境和社会情境里工作,结果发现社会情境中的效果要比一个人单独活动好。
6.B[解析]略。
7.B[解析]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8.B[解析]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即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9.D[解析]略。
10.D[解析]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11.A[解析]教师促成的纪律有结构的创设和体贴,规定限制是结构创设,BCD属于体贴。
12.D[解析]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它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满足需要的程度。
13.A[解析]略。
14.A[解析]课堂里往往有消极和积极之分,积极的课堂行为是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际相联系的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是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
15.B[解析]问题行为是一个教育性概念,差生、后进生和优秀生都有可能发生问题行为。差生、后进生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但在正常的班级里人数较少,所以两者的概念是不同的。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解析]群体对个人活动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其决定因素是ABCD四个选项,和规模的大小没有关系。
2.ABCDE[解析]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是学生在课堂里处于不同的地位。题中的各项都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
3.ABCE[解析]正式团体就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D属于非正式团体。.
4.ABDE[解析]教师促成的纪律包括结构的创设和体贴,其中采纳学生的意见属于体贴的范畴。
5.CDE[解析]问题行为的化分方法有多种,其中的一种是将它分为扰乱性行为和心理问题行为两种,还有一种是将它分为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和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
三、填空题
1.课堂情境
2.人际关系
3.动机
4.正式;非正式
5.联合群体;集体
6.从众
7.消极的 8.学生
9.人际关系
10.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
11.人际吸收;认知协调
12.创设;体贴
13.投射
14.剥夺学习权利
15.潜在威胁
四、名词解释
1.定型的期望:人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执行任务往往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即使某一位教师的外貌谈吐并不符合这种固定的看法,人们还是会按照这种固定的看法去看待和解释教师们的行为。
2.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3.合作:学生们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二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4.竞争: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5.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五、简答题
[答案要点]
1.群体.是介乎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人群结合体。具体地说,就是指在组织机构中,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为实现目标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规定其行为规范的人群结合体。它的基本特征有:④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 ②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③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2.(1)接受。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社会情绪气氛。(2)反馈。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与批评等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3)输入。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目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做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4)输出。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都会对课堂气氛产生不同的影响。
3.(1)教师促成的纪律。刚入学的小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监督和指导,需要教师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这样的“结构”就是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开始对同学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和如何行事。(3)任务促成的纪律。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4.(1)教师的领导风格。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油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于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2)班级规模。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3)班级的性质。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4)对教师的期望,人们会按固定的看法去解释教师们的行为。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1.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的促进功能。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形成归属感。最后,给予恰当的赞许和鼓励,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相互影响阶段;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3)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其中积极的课堂气氛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学习,而且也会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吁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使学生在课堂里处于不同的地位,课堂管理中必须重视课堂里的被嫌弃者和被孤立者。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该协调合作和竞争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成为实现键进功能的有益手段。
2.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
(1)课堂情境结构
①班级规模的控制
班级过大容易限制师生交往和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课堂出现较多的纪律问题。
②课堂常规的建立
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能够使课堂行为规范化。
③学生座位的分配
分配座位时,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2)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①教学时间的合理使用:课堂活动有学业、非学业、非教学活动三种类型,学业活动时间越多学业成绩越好。②课程表的编制:编制应尽量将核心课堂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上。其次,文理学科,形象性与抽象性学科交错安排。③教学过程的规划。
第五篇: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分析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分析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卷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1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A.终身教育 B.普通教育 C.职业教育 D.义务教育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
3.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4.()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培养目标
5.()是教师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
A.观察法 B.访谈法 C.实验法 D.行动研究法
6.()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A.视角 B.视敏度 C.视野 D.明适应
7.考察被试个体差异,用于衡量被试相对水平,用于以选拔为目的的测验是()。
A.常模参照测验 B.标准参照测验 C.目标参照测验 D.团体参照测验
8.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作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的教育学者是()。
A.杜威 B.卢梭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10.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措施 D.教育内容
11.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某学生在研究事物时,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这位学生的认知方式很可能属于()。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13.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A.自我期待感 B.自我归因感 C.自我预期感 D.自我效能感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4.教育是对教育专制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
15.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
16.对学生是人的属性的理解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17.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和。
18.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和,使之达到自我的目标。
19.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的交叉学科。
20.奥苏贝尔指出,一切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其中被看作是学习的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
2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与的综合表现。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22.动机强度越高,越有利于取得成功。
23.智力高者,创造力必定高。
24.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5.教学
26.学校课程
27.有意注意
28.社会抑制
29.学习策略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30.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31.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有哪些?
32.简述影响社会知觉的特点。
33.简述韦纳的归因理论。
34.简述桑代克的三条主要的学习律。
六、论述题(11分)
35.试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七、教育写作题(16分)
36.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 终身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是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2.B〔解析〕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那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3.D〔解析〕(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4)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4.D〔解析〕 略
5.A〔解析〕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被观察者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6.B〔解析〕 视敏度在医学上称为视力,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的大小表示。
7.A〔解析〕 被试在常模参照测验中的成绩必须放到所在团体中,以被试在该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评估其能力水平,这一团体即为常模团体。
8.A〔解析〕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C〔解析〕 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10.A〔解析〕 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
11.D〔解析〕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12.A〔解析〕 场依存型者的知觉倾向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从题干可以看出该同学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很可能就属于场依存型。
13.D〔解析〕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
二、填空题
14.民主化
15.康德
16.能动的
17.不同刺激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18.监督调节
19.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
20.认知内驱力
21.态度情感
三、辨析题
22.〔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通常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即在中等强度动机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3.〔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创造力是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能力。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创造力还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兴趣等的影响。创造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24.〔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点:首先,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其次,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再次,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四、名词解释
25.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6.学校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以下具体含义:
(1)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3)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7.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8.社会抑制:即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又称为社会干扰。
29.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它包括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
五、简答题
30.〔答案要点〕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定型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31.〔答案要点〕
(1)把各个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
(2)强调简单的知识技能与复杂的知识技能、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
(3)注重学习原理、规则和模型等方面的重要性;
(4)对学生应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予以鼓励。
32.〔答案要点〕
(1)认知者本身的特点。主要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性格和认知者的需要。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是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
(3)知觉的情境方面。在社会知觉中,除去知觉的主体、客体之外,知觉的情境也具有重要作用。
(4)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定势在对人的知觉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陌生人形成初步印象时,这种作用特别明显。
33.〔答案要点〕
韦纳等人认为,对于构成人的行为的原因,除去按照控制所在分成内在的个人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还可以按照另一维度即稳定性划分。在内部因素里可以分为稳定的(如能力)和易变的因素(如努力程度)。在外部因素里可以分为工作难度,这是稳定的;机会和运气,这是不稳定的。
34.〔答案要点〕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因而对教师而言,重视练习中必要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会造成学习的进步,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学习某种知识以后,即在一定的结果和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学习者遇到一种使他心情愉悦的刺激或事件,那么这种联结会增强,反之会减弱。他指出,教师尽量使学生获得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显得尤为重要。
六、论述题
35.〔答案要点〕
(1)德育方面: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方面: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这个阶段为学生今后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
七、教育写作题
36.〔参考例文〕
道德养成途径之我见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但是美德又不仅仅是知识,美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这样,美德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德育的说教与学习就可以获得。在《普罗塔哥拉斯》中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美德不可教”的命题,前后矛盾。道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但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我认为道德养成途径有三条:基本知识的传授;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这三条途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和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伴、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要地位。关怀理论注重人的情感的关注与培养,通过关怀与理解营造一个充满温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经验会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个体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对待他人时充满温情。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的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有组织地学习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虽然各个学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标,但道德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隐含其中--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如对汉语的学习,使个体常常会沉醉于其优美的文字,产生对祖国独特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极有可能在社会行为中转化为维护社会公德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对一般知识(非德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自然而然处于一种高姿态。因而,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从而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境界。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是有意的研究结果,对于培养受教育者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行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条主义和口号化,使人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道德是每个人所应追求的品质,但其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应提供良好的氛围。不但在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以及学校氛围营造上下工夫,而且要给学生道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