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张爱玲作品的感想
读张爱玲作品的感想
张爱玲的作品讲述的都是三四十年代上海和香港发生的故事。本没有写读后感的习惯,但为了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在这里留下简短的几句。张爱玲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不可否认,张爱玲的作品确实是三四十年代的代表。她的作品是特定历史下的产物,灯光旖旎的上海风情,腐朽糜烂的香港环境,这都是她作品的固定背景。感情是她写作的主线,而这样的感情却是畸形的、违背道德的、肮脏的、虚假的。美满的固然有却是少之又少,金钱下的物质生活才是第一满足的对象。在张爱玲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过就是钱与钱的关系。
初入社会的少女为了得到自己的爱情,甘愿被人利用,沦为金钱的奴隶,生活在情欲中,得到物质上的满足,用金钱来供养自己的感情,出卖人格,维持的不过是一段短暂而易逝的虚假的感情,傻也傻得可悲,明知情人不爱她,只想用她在别的男人那里得到的钱,用婚姻来束缚两人,青春只有短短的几年,她终究会被抛弃,会被现实的残酷打醒,故事还在继续,我无法知晓作者将怎样安排女主人公的人生,不过可以预想建立在金钱关系上的感情能有多牢固。这是《沉香屑:第一炉香》所讲述的故事。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注定都是以悲剧结尾,畸形的爱恋,是世俗所不能容忍的,女儿爱上父亲更是不能理解的,广大作家不能提笔抒写的,而张爱玲却能大胆的将这样违背常理的爱恋写出来。她固然会受到保守派的打击,然而又能怎样啦,女儿爱上父亲也写得那样的出乎情理却又在情理之中。这就是《心经》为我们讲述的故事。人生不能出现的爱恋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得到渲染。曹七巧是张爱玲笔下一个可怜又可恨的人物,封建残余势力任然存在的社会,女子注定受到压迫,嫁给残疾甚至年长很多的事件常有发生,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然的。七巧等了大半辈子终于等到了自己的自由,分家得产,她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国,当上了慈禧,她专制、霸道、自私、狭隘、甚至是封建的,她随意打骂下人,强迫自己的女儿裹脚,对儿子从不管理,后来尽允许甚至是鼓励而儿女吸食鸦片,整个家都没有绝对的自由,一切都要经过她的允许,她逼死了自己的媳妇,是自己的女儿放弃了追逐幸福的机会,儿子疏于教导而不成材。这都是她的报复,内心的扭曲,她不明白,可是这样的行为就足以表现,她是可悲的又是可恨的,内心已经达到病态甚至是,变态的地步。这样的一个故事跨越了三十年,七巧死了。一切的一切是否都会从新开始,我们是否能够给她的儿女一个好的结局,答案是否定的,她的女儿将延续她的灵魂而活着,或许在不久后就会有千千万万个七巧活着,发扬着她的作风,这就是社会的传递,社会的残酷,《金锁记》,用一把锁锁住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可知那把锁是用什么做成的,“金钱”万能的主,曹七巧的护身符,一辈子的价钱。把一切都建筑在金钱之上似乎能让作者感到安全,金钱和爱情相交,利益和人性相交,输得永远是爱情和人性。婚外情的爱恋似乎让作者感到兴奋和刺激,《红玫瑰与白玫瑰》讲述着婚外爱恋的惨剧。男主人公抛弃了像玫瑰一样的外国女友而回到国内,又去勾搭上有夫之妇,从而开始了一场深刻铭心的爱恋,对于他们来说是真实的、美满的、幸福的。可是对于我们来说却是肮脏的、不能原谅的。最终,他们离了婚,而男主人公为了别人眼中的良好形象,别人眼中的好人,而毅然将她抛弃,造成了两人的悲惨爱恋。不得不说男主人公的自私,他有自己的小王国,它支配着一切行为,不能让别人违背。他将这段感情压在心底,娶了像白玫瑰一样的妻子,美则美,顺则顺,却是呆笨木讷,不能入心,渐渐地他不再爱她的妻子,将她疏远。当他发现妻子在家偷人,他崩溃了,认为他做的一切都不值得,其实,人们可以想一想,他并未为家里做些什么,不过万能的金钱,他提供着,他断绝了家里的金钱,在外公开玩女人,他不再顾忌别人的看法他会动手打他的妻子故事的结局让思考,究竟他的妻子是不是被他打死了,我无法猜测答案。终究他是变回了好人,一个和以前一样的“好人”。不管是怎样的爱情,张爱玲都会将它写得深刻而凄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金钱关系。美好的爱情也是有的,不过任然先带些世俗的眼光,人要现实才不会害怕现实。《倾城之恋》坎坷中的爱情,是一份真正的爱情。然而,再真实的爱情也一样的经过了世俗的洗涤,两人先是情人,不能结婚,时间一到就马上各奔西东,互不干扰。是战争改变了一切,两人从情人变为夫妻,或许这样的感情会得到很好的延续,不再为金钱而破碎。小说终究是小说,是虚构的,可是我们任然会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不能自拔。
张爱玲的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中的普遍现象,不能忽视的 金钱至上的。以大家庭为背景,选中其中一员作为写作对象,引发出尖锐的家庭矛盾。都是以结婚为动机,以感情为主线,穿插着金钱、利益和各种人物的性格,推动故事不断向前发展,注定的悲剧和消极的结局。故事中很多都有离婚这一情节,这在当时的中国出现这样的场面是很滑稽的。中国的封建残余任然存在,又受外来制度的影响,两者相结合就形成了要洋不洋的局面,就像很多描写的家庭那样,住着西式的楼房,放着中式的家具,穿着西式的衣服,思想却是中式的。不得不说张爱玲是在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可以离婚,又可以维持中国的传统娶妾,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又将女人放在一个怎样的位置,这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思考。张爱玲的作品在于讽刺和揭露现实,又在于诠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金钱和利益是每一部作品中必然的组成部分。那么我可不可以将其看成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小说,或者将其看成是他的分支。内容主旨都是那样的相近。张爱玲本就是一个很时尚的人,经常出入中上阶级社会,这样的感悟是否早就看透,在内心不断地积压、累积。从而爆发就是这一部部作品。
这只是一部分的作品:《沉香屑:第一香炉》、《沉香屑:第二香炉》、《心经》、《倾城之恋》、《花凋》、《红玫瑰与白玫瑰》其他的作品将做其他的感想。
第二篇:读张爱玲作品有感
读张爱玲作品有感
汉奸文人胡兰成称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 水照花人‛。有人因为特别讨厌始乱终弃四处留 情的男子,对其作品读得索然无味。但是谈到张 爱玲,喜爱她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胡兰成之于她的 了解。胡在他的《今时今曰》说张爱玲是‘‘民国世 界的临水照花人‛,如果读过很多写张爱玲的文 章,一定会觉得这是最熨帖的。每每看到这一句,总会想到张爱玲在写给胡兰成的回信中的顶有名 的那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民国才女张爱玲,带有浓烈的传奇色彩。她 的作品值得研读,她本人更让人好奇。她是李鸿 章的曾外孙女,祖父张佩纶是小说《孽海花》里的 人物原型。她小时候锦衣玉食,仆佣环绕,然而她 的童年却不完整。她四岁的时候母亲出洋,遗少 父亲虽然满腹经纶,精通英文,却终日在烟榻和花 柳巷里虚度光阴。后来母亲留学归来,却又终曰 与不思进取的父亲吵闹并最终离婚。母爱的缺 失,父爱的淡薄使得敏感孤僻内向自傲缺乏人际 交往能力的张爱玲几乎不近人情。她的痛苦多于 快乐的童年和少年生活是金牌编剧都编不出来的 电视剧,_天抵过普通人的一辈子。她一生结过 两次婚,两任丈夫都让人大跌眼镜,十分无语。青 春年少的时候她无怨无悔地爱上了有妇之夫调情 大王胡兰成,她写着:‚遇到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 来。‛每每读到这句话,想到胡对她接二连三地伤 害,我都痛彻心扉。然而又思忖她在最好的年华 遇到她心仪的人,也算是一种乱世里的幸福。至 于后来的美国丈夫赖雅,虽然年轻时才华横溢,但 遇到张爱玲的时候,他已是穷困潦倒,体弱多病。在两人相依为命的日子里,基本上都是张爱玲照 料赖雅的身体并为生计奔波。她出生在豪门世 家,大家庭的亲情却是淡薄。她的两任丈夫给她 的温暖却有限。她对父亲、母亲、弟弟等的感情凉 薄甚至是冷酷。她的朋友少之又少,晚年更是几 乎不见客。她在散文集《〈流言〉再版的话》里说: ‘‘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 么痛快。‛果然,她的最好的作品都是出在她妙龄 的时候,晚年以后几乎没有书稿面世。她对电影、音乐、诗歌、舞蹈、绘画、戏剧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 解,她对爱情、人性、人生都有让人回味无穷的妙 语。她的散文集《流言》充满了人间烟火的趣味。
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一第一炉香》、《沉 香屑一第二炉香》、《倾城之恋》、《多少恨》、《茉莉香片》、《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琉 璃瓦》、《五四遗事》、《色•戒》、《殷宝滟送花楼 会》、《十八春》、《半生缘》、《怨女》、《连环套》、《秧歌》,怎么读都有味道,读多少遍都不嫌多,从 哪里读起都能沉迷进去。她的小说里,有强大而 丰富的语言张力,心理畸变的女主角,有心理优越 谢春林: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一张爱玲
感玩弄女性的各色男性,新旧两个世界交替的上 海和香港两地的上流社会的女性的有限自由和无 限压迫和压抑。读她的小说,你会惊叹她如此冷 静而冷漠,绝不悲天悯人。几乎没有一部小说里 的女性是心理健康的,可爱的,我见犹怜的,如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她变态的金钱欲和扭曲的 情欲,读之即触目惊心,她是‚一个戴着金钱枷锁 舞蹈的女人,一个戴着封建镣铐挣扎的女人,一株 渗透毒汁的罌粟花’。《沉香屑一第二炉香》 里的天真得不可思议并最终以天真害死新婚丈夫 的愫细《心经》里的痴恋父亲的许小寒……她笔 下的家都是破碎的,没有温情的,家庭成员之间多 半是相互利用和残虐,如《半生缘》里的顾曼桢,她是难得的小说里的新时代女性的健康形象,但 是她却被自己的亲姐姐给设计陷害并毁了一生的 幸福,整个过程让人读之触目惊心,难过至死。《沉香屑一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个单纯自 信的女大学生,却在香港的姑妈家被给人做姨太 太,以吸引男人为能事的姑妈_步_步钩入泥沼,丧失了自我。她的小说到处都是‚小奸小坏‛,充 斥着亲情的酷虐,爱情的交易。然而她有独特的 女性视角,新巧而妥贴的比喻,几乎没有什么不能 表达的语言功底,随处可见的对人生的透彻理 解一她写爱情: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 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 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 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 ‛她 写男人在爱情上的贪心:‚一个男人的一生中,至 少会拥有两朵玫瑰,一朵是白的,一朵是红的,如 果男人娶了白玫瑰,时间长了,白的就成了桌上的 米饭粒,而红的就成了心头的珠砂痣,但如果他要 了红的那朵,日子久了,红的就变成了墙上的蚊子 血,而白的,却是床前明月光。‛她写人性:‚‘人 性,是最有趣的书,一生一世看不完。‛她写当老 师:‚教书很难一又要做戏,又要做人。‛她的聪 明和智慧让爱她的人欲罢不能,了解过去的她,原 谅现在的她。
她写老爷太太少爷少奶奶,写大学教授,写新 青年,写上层社会家的女儿如何把择婿当成一生 的事业,她写上海和香港的繁华和时尚,写清朝末 期世家的吃喝拉撒人情事故,也写下层人的喜怒 哀乐。我一直以为她是‘‘小资‛的代名词,暑假读 了《赤地之恋》和《秧歌》,才知道她也会写农村,而且她的视角那么独特,她的叙述那么大胆。她 的写作是诚实的,忠于自我的,不粉饰不做作。我 爱她的文字,我爱她的才气。知道她英文特别好,—直很想读她的英文小说《雷峰塔》等,托了好友 • 96 • 鱼儿在香港给我找,却是找不到。昨天读完了她 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仿佛跟着她重新活过了 —回。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生坎坷,历尽磨 难,然而她却是唯_的_个寿终正寝。她后面的 林徽因,仿佛人间的四月天,被才子诗人徐志摩爱 了一辈子,被建筑学家的丈夫梁思成宠了一辈子,被哲学家金岳霖陪了一辈子,却也比她少活了 20 多年。
《倾城之恋》里范柳原对白流苏说:‚死生契 阔一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 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 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 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 —生一世都别离开'一好象我们自己做得了 主似的。‛她的文字凄美而苍凉,隽永而悠长,隔 着一个多的世纪,读者可以通过无数的碎片连缀 一个立体的她。你可以爱她的美,也可以爱她的 不完美。虽然‘‘长的是苦痛,短的是人生‛,但她 也在《惘然记》中写‚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在《小团圆》的结尾,她写道:‚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很久前 她写信给胡兰成要求分手:‚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 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不欲增 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 不看的了。‛然而若干年后《小团圆》中的这个 梦,读者会心痛地读到她的夜半私语:我要你知道 这个世界上 有一个人会永远的等着你 无论在什么时候 无论你在什么地方 反正你知道 总会有这样一个人.
第三篇:读张爱玲作品有感(集)
读《张爱玲散文集》有感
第一次接触张爱玲是在高中阶段,只是经常听同学们议论纷纷。第二次接触张爱玲,是在重庆医科大学,由其海上花文学社邀请重庆市作协副主席进行的张爱玲专题讲座。
在听完这次讲座之后,一直想了解张爱玲这个人物,因为她不凡的出生,因为她的特殊经历,因为她的杰出才华,更因为许多人对她的评价和她个人与胡兰成的感情历程。说她的死亡有些蹊跷,倒不如说她的死也独具艺术性,她一个人孤独了人生的最后十年,直到选择八月十五的前夕死在一家旅馆。单说这些,我就不得不为这样的女作家感到钦佩。
这些想摸索她的欲望促使我不得不去阅读她的作品。就在看她的散文集时,我细细地品读,读出了她对生活的细微观察,也读出她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同时看出她对艺术和人生的热爱和关注。从《秋雨》中读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喜欢种花,喜欢大自然的情趣,同时她在文中通过对雨中的其它事物用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文字来写秋雨,足见她文学的功力。《读书报告四则》中从读书到评书,写出自己对文学著作的看法和思考,可见她也不是纯粹地去阅读,而是带着一种思考和学习的态度,吸纳百家之长,补其之短。《论卡通画之前途》表现了她对时尚事物的追求和向往,看到她对艺术的一种预见性和成熟女性所拥有的智慧。每一篇散文,读起来都是那么富有节奏,每一篇作品都写的那么细微,极其富有意境。
在学生时代的张爱玲,也显现的有些与众不同。她以母校为荣,为未来着想。小小年纪,就有极高的志向和理想,也注定日后她成为上海界的四大文学女青年之一。对于《爱》,她有她自己的理解,一开始,便说“这是真的”,相信她是个懂得爱的女人,单纯的懵懂,单纯到一见钟情便就是爱了。我倒也觉得这样的爱单纯且感觉极佳,没有什么不好,只是随着阅历的增加,它似乎多了更多旁外东西的干扰,想必很多人也都是这样的过程吧!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句话出自她的《天才梦》,这里面展示了她的生活充满了艺术,美而痛痒,有点自传的味道。她会钢琴,会绘画,也会写小说,而且写出的小说大胆,并不受约束。同时在她的文化背景当中似乎更多时候充斥的是当时社会上层阶级的一种小资生活、以及国际主流文化生活。《童言无忌》中,她的生活由富裕一下子走到了普通,可见得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济状况对她的影响。她认为钱是重要的,她说她是喜欢钱的,这一点似乎在任何时候也不会成为过分的爱好,任何的上层建筑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但直到最后她为钱所矛盾的时候,才意识到原来温饱问题才会让人更加的踏实可靠。对于穿着,她也有自己的品味。她的参照物貌似来源于古代的色彩搭配,又好像更多地来源于《红楼梦》。她通过穿着这件小事情上,一点一点地把自己的母亲和父亲的矛盾表现出来,也说出了家庭价值观里的一些小插曲。在吃的方面,当时上海的状况和现在三线城市的小店面没有什么区别,或许今天有些地方还比不上她那个时代的上海,在她作品里的店面中已经出现了收费的计算机,何况有的地方现在都没有信息化呢。她和弟弟一起快乐的生活和玩耍似乎都因继母的出现发生了变化。弟弟是个不过于记事情的孩子,过去了也就忘记了,而她却看事情看的明白,由愉快的心里状态一下子到悲伤到极致的情绪,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这些情绪的喷发也似乎为她的写作提供了更多的养料。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于这点我是颇有感受的,有思想的,有所智力激发的。小的时候常常跟随着母亲来往太原大姨家,也就在那个时候接触到所谓意义上的省会城市太原,那会有种惊奇有种莫名的向往。后来接着去过我所在城市周边的一些县城和旅游景点,也无意间把这些地方和大城市做过比较,发现了几个城市之间的差距和问题所在。以前读这句话一直以为只有走出去旅游大型的旅游景点才叫行万里路,只有把一些所谓的纪录片看过才算是行万里路,但是当这句话再次出现在张爱玲的《道路以目》中时,她所诠释的“行万里路”给了我另一种启发,也让我更加地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只要你每天带着新的思想、新的心态去走同样一条路,才会发现很多故事的存在,才会发现一些生活的真谛,才会发现写作的素材原来很多很多。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只有把自己打扮起来,才能凸显出自己的个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男人们的眼球。《更衣记》中开始所说的,似乎有些批判性的味道,又好像是在说她们是解放了的一代,并为清朝妇女们的穿着感到悲哀(没有女性应该有的魅力),同时也在反抗那个穿些奇装异服就被称为伤风败俗的时代。穿衣不光拥有细微的一些小细节,也同样拥有一些传统的小讲究。比如:出门时裤子上罩的裙子,通常都是黑色,逢着喜庆年节,太太穿红的,姨太太穿粉红。寡妇系黑裙,可是丈夫过世多年之后,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裙上的细褶是女人的仪态最严格的试验。家教好的姑娘,莲步姗姗,百褶裙虽不至于纹丝不动,也只限于最轻微的摇颤。不惯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来便予人以惊风骇浪的印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裙腰垂下一条条半寸来宽的飘带,带端系着铃。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上宝塔上的风铃。晚至一九二○年左右,比较潇洒自由的宽褶裙入时了,这一类的裙子方才完全废除。这一点也足以见得张爱玲对穿衣打扮是独有研究的,所以在穿衣的色彩搭配上才大胆独到,在一定时期也引领了整个时装界的前进。
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正是中国闲阶级一贯的态度。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他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我觉得有点像现在的一些城市中层阶级和农村人民,爱慕虚荣。早在她那个时代就已经提出了版权的概念,可是中国发展了这么多年,也只有最近的几年里,版权问题才喊起来,可见中国服装的品牌和世界服装话语权落后也是必然的结果。《更衣记》可以称得上中国清朝乃至国民时期的一个服装发展历史,也说明了当时人们的整体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性,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生命太短了,费那么些时间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太可惜——可是,和她在一起,又使人觉得生命太长了。”和“职业上的成败,全看一个人的为人态度,与家庭生活里没有什么不同。普通的妇女职业,都不是什么专门技术的性质,不过是在写字间里做人罢了。在家里有本领的,如同王熙凤,出来了一定是个了不起的经理人才。”都出自于《姑姑语录》。大概写这样的作品,是为了记住姑姑这个人,亦或许只是为了她姑姑所说的话吧。“如果是个男人,必须养家活口的,有时候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怎么苦也得干,说起来是他的责任,还有个名目。像我这样没有家累的,做着个不称心的事,愁眉苦脸嫌了钱来,愁眉苦脸活下去,却是为什么呢?”这些话是多么的真实,又是多么的引人深思。似乎也在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语言需要积累,指不定哪天就能成为一篇文学稿子的素材。“我是文武双全,文能够写信,武能够纳鞋底。”这些幽默诙谐的话又给生活增添了多少乐趣?是不是也应该让她们的这些语录精神也同样在我们现在的这个年代重新被人捡起?
读了这十二篇散文,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上的收获。不管写一篇什么样子的文章,都需要有思想、有对生活细微的观察,都需要有核心、有重点把握的地方。生活就是一本书,你经历的多了,那么你写出的文字也就多了,生活是有趣的,同时又是烦躁的,只有零零乱乱地拼凑,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生。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每一天都有人唠唠叨叨,那就让生命丰富一些吧,那就让经历更精美一些吧!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而张爱玲的人生,也如她的小说一般传奇。
春运到了,春节还会远吗?大家这几天是不是都在备贺礼、挤春运、往家赶。春节说到马上就到了,贺岁电影也是轮番上映,看了这么多部贺岁电影,对圣诞档期的一部电影《倾城之泪》挺有感触,原因之一就是它让我想起了《倾城之恋》,让我想起了著名女作家的张爱玲。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作为一个女性,张爱玲是不幸的。胡兰成给了她爱情,赖雅给了她婚姻,最终爱情背叛,婚姻被带进了坟墓。张爱玲将自我人生的凄惨爱情移植给她笔下的都市男女,十里洋场的光怪陆离中尽是一幕幕爱情的悲剧。《倾城之恋》似乎是个例外,“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她却赋予《倾城之恋》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或许是她对自己爱情的一种真心的寄托,抑或是对心中那份情怀的眷恋与不舍。
在电影《倾城之恋》中,张曼玉和梁朝伟将这段硝烟战火中的都市爱情演绎得近乎完美,张曼玉优雅的气质和忧郁的眼神亦将女性主义的光辉和人生命运阐释得淋漓尽致。但小说中所蕴涵的苍凉的人生味被电影华丽的视听觉冲击力所颠覆,只有回归到小说文本中,小说中所承载的沉重的人生境遇才能被揭示出来。张爱玲研究者刘川鄂指出:“张爱玲写小说,不论有其本,还是无其本,她总是把人生味放在第一位的。她是一个品位纯正的作家,探索人性,拷问灵魂,揭示文明与人性的冲突是她在小说中孜孜以求的目标。”但这种“人生味”无关乎幸福,而是“对于人生热情的荒谬与无聊的一种非个人的深刻悲哀”,这种悲凉的人生味在《倾城之恋》中表现最深刻的是人性的自私。
在白公馆,三爷盘光了白流苏的钱就欲将她扫地出门;四奶奶算盘打得比谁都响,算得比谁都清,却反复标榜自己的“高尚人格”:“我是有点人心的,不能靠定了人家、把人家拖穷了,我还有三分廉耻呢!”如此欲盖弥彰更突显了其卑劣的自私本性。在爱情中,范柳原不过是个自私的男子,白流苏不过是个自私的女人,两方面都是精致的人,在和平的日子里相持不下,却是硝烟战火成全了他们。乱世飘摇中相互的扶持和勉励能够增添生的勇气和希望,因此从人性层面上说,这段乱世之恋实质上是为了满足各自活着的自私。人各有私己之心,张爱玲用漫不经心的笔调和高度的艺术技巧将躲藏在慷慨面具下的自私揭露出来,这种人性的自私看似被虚构夸大了,而实际上却是其自身真实的再现。张爱玲笔下的饮食男女千姿百态的情爱世界无非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相互利用罢了,这是一种看破红尘的悲凉。
无论是张爱玲自我的人生经历还是其小说的艺术风格,都有一种孤独感始终伴随其中。张爱玲采取一种孤绝的生活方式,如同死亡,也正是这孤独的生命现象成就了她绝世的才华,让“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犹存”。张爱玲将《倾城之恋》置于公馆洋场里,在炮火轰鸣中演绎,更突显了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相互的关照和偎依能够消散乱世中无所凭靠的漂泊感,但孤独是无法抚慰的,甚至切入骨肉无法言说。张爱玲以绝望抒写孤独,用生命默默地承受孤独,这是小说叙事中的悲凉人生,更是作者现实人生的真实写照。
张爱玲生活的世界是悲凉的,“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多舛的命运,苍茫的身世让她对世道人心有了深刻的感悟和认识,奠定了她悲凉的艺术风格。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这样评价张爱玲:“她能和简-奥肆汀一样的涉笔成趣,一样的笔中带刺,但是划破她滑稽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大悲。”身世,命运,人性,戏里戏外都散发着苍凉的人生味。
小说对故事的描述,对人物的刻画,对人性的揭露,都必须以艺术手法为载体。张爱玲以其独特的眼光观察现实,敏锐地捕捉生活灵感,用奇特精致的语言将内心感悟提炼升华成惊艳的意象,达到了高度审美的艺术境界。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对于景物的描写是独一无二首屈一指的,由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雕琢而成。她写海岸边的房间“像暗黄的画框,镶着窗子里一幅大画,那澎湃的海涛直溅到窗帘上,把帘子的边缘都染蓝了”。取景化的视觉观察,暗淡的色彩渲染,将一幅静态的风景画绘成一个动态的影像。张爱玲善于将采截的景致重组构建,颠覆其原有的形貌,赋予其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以满足艺术上的审美要求。于是“海浪波涛溅到窗帘上并将其染蓝”的夸张意象也就宛若天成了。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并非单纯的意象,它们烘托社会历史环境,揭示人物性格命运,涵盖着丰富的寓意。“轰天震地一声响,整个世界黑了下来,像一只硕大无朋的箱子,啪得关上了盖,数不清的罗怨绮恨,全关在里面了。”这是张爱玲对香港沦陷的描写,给人强烈的视听觉震撼。她将世界比作关了盖的箱子,人置于黑暗中孤独绝望,一切的怨,一切的恨,一切的执。一切的妄,都成了记忆中的一场场闹剧。曾经繁华又如何?由此伸发了乱世之中苍茫的身世之感。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所用的笔调是舒缓安闲的,漫不经心地随笔一抹即是丰富的意象和精致的色彩,淡中出奇。她写白流苏眼中的萨黑荑妮公主“脸色黄而油润,像飞了金的观音菩萨,然而她的影沉沉的大眼睛里却闪着妖魔”。寥寥数语即将其特有的印度女性美跃然纸上。然而既是“观音菩萨”,“眼里却闪着妖魔”,这样的矛盾将萨黑荑妮貌似雍容华贵不食人间烟火实际却庸俗虚荣生性放荡的人物性格暴露无遗。同时这种视觉感受来源于白流苏也别有一番用意。这是站在自我立场上对情敌的惊恐和厌恶,萨黑荑妮实际上是白流苏眼中抢夺范柳原、威胁其爱情的“妖魔”,对于她的美亦是三分欣赏七分嫉妒的,“眼里闪着妖魔的观音菩萨”同时也折射了白流苏的内心世界。
读张爱玲《半生缘》有感
(一)在世上有许多相爱的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而是和另一个说不上爱的人度过了一生。在《半生缘》中有这样一句话“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恋,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这话未免有点无奈的味道,但问世上有多少男女结了婚,却过着没有激情、没有热情的生活,只是久而久之把对方当做了生活的一部分,就这样死寂般的生活着,索然无味,但也就这样凑合着度过了一生。
当沈世钧向他的家人屈从,辞掉了上海的工程师工作,其实沈世钧和顾曼桢的爱情悲剧就已经注定,就算顾曼桢没被姐姐无耻的出卖,没被祝鸿才强奸,沈世钧和顾曼桢也不可能走到一起。沈世钧的家人是瞧不起顾曼桢这种家境的人的,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做着舞女和暗娼的工作,他们这种自视清高的家庭又怎会沾上这种亲戚,因为顾曼璐的工作他们就断定顾曼桢也会像她姐姐一样,她们一家人都是“不干净”的人,所以顾曼桢和沈世钧的婚事就如同镜花水月,看不到一点希望的。我并不喜欢沈世钧这样的人,有点懦弱,有点小气。如果沈世钧可以为顾曼桢不顾一切待在上海,可能她们两个还会有一点在一起生活的希望,但在小说中可以看出沈世钧显然不是这样的人,就算勉强在一起,这么多人的阻挠,也不会生活的幸福,还是会悲剧收场。
顾曼璐是个挺可悲的人,很多人说如果不是她姐姐灭绝人性的出卖,顾曼桢就不会这样不幸了,但我认为事实并不是在这样的,刚才我已经说了沈世钧和顾曼桢的爱情悲剧是有着必然性的,顾曼桢人生的不幸,实质也是有着必然性的,顾曼桢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没有父亲,如果没有顾曼璐牺牲自己去赚钱,养活这一大家人,顾曼桢可能今后的命运会更加的悲惨,顾曼桢能接受教育,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女性,都是她姐姐“卖肉”换来的。顾曼璐曾经也是和顾曼桢一样的人,单纯、善良的女性。她本来有着光明的未来,可以和自己喜欢的人张豫瑾结婚,但为了弟弟妹妹和母亲,她甘愿放弃这一切,能有这种牺牲精神的人本性又会坏到哪里去呢?顾曼璐是被这个社会,被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扭曲的丧失了人性,顾曼璐的出发点是多么的高尚,但社会上不会有一个人同情她,甚至连自己的家人也有点瞧不起她,只有顾曼桢没有瞧不起自己的姐姐。顾曼璐的牺牲换来了什么?就换来了别人的轻视和蔑视,我相信任何人碰到这样的境遇都会心理失衡吧!顾曼璐开始知道祝鸿才对自己的妹妹不安好心时,她是想保护自己妹妹的,所以她还有意识的和家人疏远,让顾曼桢不要像自己那样落在祝鸿才这个流氓的手中。但是后来顾曼璐和祝鸿才的关系越来越来差,她觉得自己一无所有,本身就被别人瞧不起,所以她就像捉住救命稻草似的,想捉住祝鸿才,如果祝鸿才这种人都不要她了,还会有谁要她呢?再加上她误认为自己的妹妹也像别人一样看不起她,还抢了自己最喜欢也是最放不下的人张豫瑾,所以产生了嫉妒之心,激起了已埋藏在心中扭曲的人性,没有一点人性的把自己的妹妹“卖”给了祝鸿才,但最终顾曼璐也受到了惩罚,悲惨的死去。
在小说中顾曼桢的坚强、独立、勇敢的和命运做斗争的精神是那样让人为之动容,特别是小说中顾曼桢千方设法逃出祝鸿才和顾曼璐魔爪的描写,感动的可以让人流下眼泪,顾曼桢在被他们俩囚禁的那段时间她本想一死了之,但是她一直对沈世钧是抱着希望的,她盼望着沈世钧会来救她或者自己逃出去还是能继续和沈世钧结婚,过上自己理想中的幸福的生活,虽然被祝鸿才强奸有了孩子,她觉得这算不了什么,她始终相信沈世钧是爱她的,沈世钧在知道她的遭遇后会更加的爱她、保护她,但她的幻想从始至终也没有实现,当顾曼桢费劲千辛万苦逃出来时,得到的却是沈世钧已经结婚的消息,这对于顾曼桢绝对是致命性的打击,但顾曼桢依然坚强的生活着,靠自己的双手,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堕落。顾曼桢为了自己孩子不受虐待,也选择了牺牲自己,嫁给了祝鸿才。她不这样做还能怎样呢?难道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去死。
虽然《半生缘》是一个悲剧的故事,但张爱玲还是给顾曼桢设置了能看得到希望和光明的结局,最后顾曼桢成功的和祝鸿才离了婚,也得到了儿子,她又可以重新开启一段新的生活,或者在今后她还会遇到自己很想和他结婚的那个男人,但这个人绝对不会是沈世钧,沈世钧的家庭和性格已经决定这段爱情会是悲剧,顾曼桢被姐姐出卖,被祝鸿才强奸这只是他们之间的小插曲,也就把他们俩拆散,但顾曼桢的心中和沈世钧这段让自己刻骨铭心的爱从始至终都是美好的,她也没有去憎恨沈世钧,这一切并不能全怪他,顾曼桢就留守着这份爱独自的坚强的生活下去,况且爱一个人并不是要得到对方,从对方那里获得什么,只要知道对方过得幸福这已足够。
读张爱玲《半生缘》有感
(二)昨天终于把小说<半生缘>看完了,感到很心酸有激动和憎恨与同情。〈半生缘〉着力表现的是张爱玲最为的男女情感纠葛。小说从男主角沈世钧的立场回忆与顾曼桢的悲欢离合为轴心,描写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在乱世暌隔中阴差阳错。世钧的善良和软弱,曼桢的痴情和不幸,祝鸿才的无耻,在小说中无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又有情也无情!
《半生缘》又名《十八春》,写了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顾曼桢家境贫寒,自幼丧父,老小七人全靠姐姐曼璐做舞女养活。曼桢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工作,与来自南京的许世钧相爱,世钧深深同情曼桢的处境,决定与之结婚。曼璐终于也嫁人了,姐夫祝鸿才是个暴发户,当得知曼璐不能生育,便日生厌弃之心,曼璐为了栓住祝生出一条残计„„十八年在天才作家张爱玲的笔下一晃就过去了,曼桢和世钧又在上海相遇,而岁月变迁绿树早已成荫„„
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彷佛„„
小说一九五一年结稿时名《十八春》,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易名为《半生缘》。在我看来《半生缘》是承继了张纸小说题目一贯的风格枣缤纷绮丽的古典风,但《十八春》却似乎更适合于这篇小说,十八春,无数个春天呵!吹面不寒杨柳风,又带着一丝丝时光不再的怅惆,就像这个漫长的故事。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半生缘》依然如此!
读张爱玲《半生缘》有感
(三)红尘中,浮沉多少个梦?太匆匆,转眼又是一个秋。回首半生,恍如一梦,何处停留?迷蒙中,化作一只风筝,在天涯尽头,擦身而过,注定的结果。
顾曼桢是张爱玲笔下鲜有的几个没有戾气的女子之一,外表看似柔弱易碎,实则坚实勇敢,与世钧的爱情像缓缓流淌的乐章,沁人心脾,也像陈年老酒,愈沉淀愈香醇。秋日,在世钧目光中,踩着落叶甜蜜地离开,缠满绒线的红宝石戒指就是一生的约定,原本以为这就是她全部的故事,平静,浪漫,温馨,怎奈何,阴错阳差的一个转身,天翻地覆,空余半生缘,半生泪。
提起曼桢,不得不提起曼璐。虽说曼桢是曼璐的牺牲品,可是对于曼璐,实在不忍多说什么。醉生梦死,流光溢彩的大上海,永远是强者的天下,卑微的人在强势的压迫下战战兢兢,如蝼蚁般生活着。一个没有文化,没有背景的女孩子,声色场所陪舞卖笑,迎来送往,辛苦支撑着一个庞大的家庭。直到错过了最好的年华,才猛然惊觉韶光已逝,美人迟暮,像盛极的花渐趋凋落。当年美好的初恋成了心口的朱砂痣,挥之不去,亦无可奈何。这不是她能选择的。贫苦人家的女儿在冲突与矛盾的年代又能怎样做?曼桢可以理解她:“她没有错,是这个不合理的社会逼得她这样的。要说不道德,我不知道嫖客和妓女谁更不道德。”可那些自诩正派的人会理解她吗?道貌岸然的人太多,能设身处地为他人想的人太少。后来的她陷入癫狂又悲哀地死去,她最美好的时光定格在与豫瑾约会的晚上,紫色旗袍,青春明媚,只是这终究还是抓不住的过往。
其实,早就怀疑就算没有曼璐的“借腹生子”,曼桢与世钧就能走到一起,厮守一生吗?社会地位的差异新式青年可以不管不顾,世钧家人能接受吗?世钧的母亲,一个中产阶级的贵太太,表面上是正室,风光无限,却在与姨太太的争宠斗争中输得一败涂地,内心渴望丈夫回归却强作满不在乎,将全盘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尽管物质生活富足无忧,人性早已扭曲,自私,虚伪,贪婪。一方面拼命制造自己的豪门优越感,另一方面竭力讨好大户石太太,这样的人能接受来自贫寒之家、有个舞女姐姐的曼桢吗?就算进了沈家门,曼桢又该承受多少压力与白眼?阴晴不定的寡妇大嫂,势利眼的下人,哪一个是好惹的,哪一个不想看她的笑话?长此以往,夹在其中的世钧不会厌烦吗?
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畸形社会下悲剧酿成的催化剂,一抹很重的底色,渲染了卑微、可怜的生命。充满着高尚与卑鄙,新潮与顽固的年代,嫖客可以一边花天酒地,一边一本正经地大谈时局政治,一边接受别人的谄媚与敬重;而妓女就只能永远背着沉重的道德枷锁,受人歧视,祸及家人。当新式青年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时,借腹生子,门当户对的旧习俗旧观念却硬生生冲散了原本相爱的人们,曼桢与世钧,翠芝与叔惠,他们挡不住的是命运的翻云覆雨还是内心的怯懦与退让?如果当初能勇敢一点,决绝一点,是不是就会不一样?可惜早已没有如果,没有了当初。
十四年后,兜兜转转再次相见,早已为人父母,结局已定,只能叹一声:我们,回不去了,无悲无喜。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结束,世钧继续着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曼桢守着当初心花无涯的惊艳,耐得住寂寞终老。十四年物转星移,不复当年模样,各自需寻各自路。半生匆匆,就当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梦,梦醒了,泪干了,曲终人散,天各一方。
第四篇:读张爱玲作品:勉励人生
看看张爱玲,说说出名的那点事
我之前并没有读到过张爱玲的作品,倒是一直对她的那句:“出名要趁早!”念念不忘。看了她的一生的经历,倒是感慨:“出名早了真的是件好事吗?”马上脑子里又蹦出了句学生时代看到的话:“那么早早的出名,以后的人生,该杂活?”
张爱玲20出头就出名,而且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通过自己的纸笔书写着人性和感情。胡兰成认识了23岁的张爱玲,给了她初恋,在这之前,可以说她是毫无感情经历的,但她能出名,说明写的也是相当深刻,才情不言而喻,但也说明她肯定一定是个对自己定位很明确的人,并且也付出了相当的努力,所以她出名了。看来要早出名要起码做的两点:认清自己和勇敢去做。
想想现在社会上各种的选秀节目,网上被大家叫做“歌咏比赛”,看看上面的少男少女,现在也有个别的大叔大婶也勇敢的上去了,勇气固然可嘉,但我想问问他们认清自己了吗?自己真的就天生是唱歌的料吗?反观这些节目,我们的社会难道现在就那么缺唱歌的人吗?全民就那么的需要娱乐吗?更可气的是这样的节目多半还不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多半是引进的国外的创意,这样的节目是人家想出来的,人家的社会风气需要这样的东西,但这样的东西真的适合我们自己吗?我看值得深思。打着梦想的幌子,追求着名利!
后来的张爱玲,经历了两段感情的波折,一是和胡兰成的孽缘,一是和赖雅的跨国婚姻,两段感情都不是很顺利美满,后半生辛苦劳碌最后换来的却是孤老一人死在汽车旅馆中。让我不免想到了不可一世的名女人—武则天,霸气一生,早早成功,晚年却是极度的可怜。还有前些天刚刚去世的好莱坞巨星—秀兰邓波儿,她6岁出名,全球着名的童星,但息影后,盛名却成了她的困扰,据说,她后来选丈夫,还要找个不认识自己的人结婚,看来出名早了未必是件好事!
老天或许对我们都是公平的,他不会给一个人太多的东西,前面给你的多后面就少了,前面给你的少或许后面再考验着你,想给你最好最大的礼物。在这世上活一辈子,我认为成就感由成功与否决定,这个一般会盖棺论定,而一生的幸福感则由晚年的幸福与否决定,幸不幸福也只有自己知道,那些个出名的人都幸福吗?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所以,我们要追求自己的梦想,敢于去努力奋斗,成名成功都是偶然事件,让它慢慢的来,悄悄的去吧!我们唯有干好自己当下的事。心急浮躁的青年们,别急!慢慢来,或许会更好!
第五篇:张爱玲作品艺术浅析
语言在生命中跳跃
——浅析张爱玲创作的语言特色
内容摘要:
张爱玲是文坛的一段传奇,语言有着无限的张力。她创作的语言特色具有五个方面:一是孤独忧郁的个性化语言;二是形象生动的隐喻性语言;三是犀利尖锐的哲理性语言;四是唯美幽深的情感性语言;五是中西交融的特征化语言,结合作品加以论证。语言是张爱玲的个性,正因为有了语言,张爱玲的生命才有了跳跃的活力。她用语言诉说着自己,用特有的文字书写了她厚重的人生。关键词:
张爱玲 语言人生个性
一.孤独忧郁个性化语言
读张爱玲的作品,有时候纵使张爱玲用欢快的语言写作的时候,你也会觉得作品中有着一种莫名的孤独感和忧郁的情怀。其实,这样的语言风格跟她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张爱玲最无忧的时光应该在天津而不是上海,在天津生活的日子,她还小,没有忧虑的心,和其它的孩子一样,获得了最简单、畅快的童年生活。而在上海的时候,张爱玲的家庭已经破碎不堪,父亲抽鸦片,包养小妾,母亲远在国外,不在身边,什么也给不了,后来她对姑姑的感情要比对母亲深厚的多。张爱玲曾说过:“我一直是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的母亲的。”她对于母亲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种崇拜,不曾以母女的角色认真的相处过。她的孤独和忧郁的风格大多是家庭赋予的,张爱玲性格内向,不善于言语表达,在香港读大学时,几乎只有炎樱一个朋友,后来还写了《炎樱语录》来谈她们幸福的友谊,可见炎樱给孤独的张爱玲带来了怎样的色彩,她把真实的自己写进了作品里。张爱玲孤独忧郁的个性化语言在她的文字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质,《更衣记》中这样写道:“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吧?”这语言里描述的本是一个开心的场景,张爱玲的一句:“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吧?”这样无心的语言,饱含了张爱玲太多的孤独,她对于眼前的场景除了观赏之外,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羡慕,最美好的年纪,莫过于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有自己可以快乐的举动,是幸福的。大概是张爱玲缺少这样重要的记忆,所以分外伤感,或许这样的情感一直压在她的心里。
在《私语》中张爱玲对于“家”她这样感受:“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然而对于我姑姑的家却有一种天长地久的感觉。”张爱玲从不觉得家是完整的,对于母亲的印象比较零落,更多的心灵依附是姑姑,母亲性格不拘于传统时代,崇尚自由和西方文化,一直以来陪伴张爱玲的时间与其它母亲来比较是不够的,没有母亲充实的生活,似乎无论怎么欢愉都缺少了那样特有的温情,虽
然张爱玲在作品里她一直试图掩饰自己的落莫,但是父亲母亲给予她的孤独,使她忧郁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张爱玲在《私语》里还写道:“最初的家里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为她很早就不在那里了。”这样的语言里直接透露了张爱玲内心的忧郁,即使倔强也盼望着母亲的爱与保护,张爱玲刚烈的性格,是她孤独忧郁的掩饰,在她的内心里,即使她不想表露,也在语言的叙述中坦露了自己的真实情感,这种语言的表述,无法被模拟,更无法被超越,也不能进行深刻的解读,因为张爱玲用力的在隐藏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二.形象生动的比喻性语言
张爱玲的创作中形象生动的语言特色集中在不同的方面,运用不同形式的比喻,使文章有了耐人寻味的特质。张爱玲在对“月亮”这个意象上显得尤为青睐,对月亮的刻画,成为生动形象的语言特征的最显著的一个方面,“月亮”在张爱玲的作品里多次出现,她与月亮有着不可名状的缘分,生命开始于月圆之日,也结束于月圆之时。在读到张爱玲生动的语言时,难免多了几份思量。如《金锁记》的开头写道:“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这是《金锁记》中月亮的特写,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月亮的形状、大小描绘的淋漓尽致,借着景色奠定了整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悲凉的结局早已注定,成为一种暗含的色彩。运用形象的比喻性语言把年轻人和老年人想着的三十年前的月亮生动的展示在《金锁记》的首段,月亮的刻画,渲染了本部作品的情感气氛。
形象生动的语言特征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张爱玲作品恰当经典的比喻之中,如《更衣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张爱玲的这样的语言,读过以后不免使人感受到一种淡然的心境,把回忆的味道比喻成樟脑的香,让无形的回忆有了味道,有了生命一样,变得生动自然起来。使原本枯燥的叙事有了活力,让读者感受着这种来自语言自身的唯美。张爱玲的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跳跃性,是因为它们都由心而生。张爱玲的比喻性语言在她的作品中运用的非常娴熟,精炼的文字,表现了张爱玲对于文学的才气。在《红玫瑰与与白玫瑰》中有这样一段比喻的语言:“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这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就便是衣服上粘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红与白,蚊子血和明月光,饭粘子和朱砂志,晃的人眼前忽红忽白,仿佛亲眼目睹了那时而明媚,时而恶俗的社会,令人浮想连翩,不得不称赞,也是张爱玲语言的传奇色彩之所在,同时也把人性的虚伪描述的透彻见底。文中的白玫瑰是圣洁的妻子,红玫瑰是热烈的情人,把两种不同的角色阐释的泾渭分明。《金锁记》中还有一处比喻特别有分量,“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这是说《金锁记》的主人公曹七巧的,一句话道出了她的一生,曹七巧是个戴着黄金枷锁的旧时代的人物,她被黄金锁锁住了心灵,锁住了别人的爱情,锁住了自己的幸福。曹七巧一辈子守护住的只有那没有温度的金钱,她不爱任何人,被金锁迷住了自己平凡的灵魂和双眼,甘愿作金钱的奴隶,这个堕落变态的像疯子一样的女人被世人可怜又可恨着。在曹七巧的身上,看到了人性的悲哀,时代的悲哀和做黄金枷锁女人的悲哀。黄金做成的枷锁有千金的重量,曹七巧用黄金枷
角,劈杀了几个人,别人失去的,她同样也没得到。张爱玲形象的比喻,生动的写出了曹七巧的生活。她的比喻性语言就像一把冷剑,每一处都有着生动形象的特质。张爱玲是个锤炼语言的高手,我们仔细品味着其中的不同味道。
三.犀利尖锐的自由性语言
张爱玲冷傲犀利的个性不仅在语言里而且沉淀到了骨子里。张爱玲的尖锐眼神,给人一种无法铭记又无法忘记的特殊信号。张爱玲的语言具有犀利尖锐的自由性,读过她作品的人都有这样的深切体会,倔强坚忍的笔风,让人觉得张爱玲骨子里透着逼人的寒气,霎时间,冷风刺透人的灵魂。外表冷艳,内心缺少温情与悲悯的张爱玲,她是一只刺猥,用所有的刺来保护脆弱的内心。虽然是犀利尖锐的个性女子,但是在爱情世界的文字描绘中显得格外的柔软与奔放,张爱玲的语言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彻底的扎入她厌恶的人与社会,她在《天才梦》中写道:“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噬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穿行于民国的女子张爱玲披着华美的旗袍,走在人生的路上,看到世间那一群为自己的风姿倾倒的人,她静静地站在远处,冷冷的看着,用语言展现了明晰的人生哲理。生命是五彩的画卷,却在岁月的沉淀过后,有了许多的斑斑点点,没有了最初的本原,虱子般的印记打乱了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张爱玲厌恶袍上的虱子,可又无法改变摆在当时眼前的种种事实,只能静静的活在自己勾画的世界里。灵气的张爱玲,用手中的笔,尖锐的语言,说出了想要表达的所有。跳动活跃的语言,真真切切的游走于每个读者的内心深处。
张爱玲在《私语》里这样愤怒的写过自己恨毒了的继母:“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铁栏杆上,我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这是张爱玲听姑姑说她父亲要结婚了,怒气之下写的话,没有任何的做作与掩饰,用了最直接的语言,抒发了张爱玲对于后母的憎恶与痛斥,自由奔放的个性跃然纸上,那个有着犀利的目光,高傲的性情的张爱玲进入了读者的脑海,张爱玲的才华,尖锐的语言,剖析了事情的本质。她在《对照记》里写道:“有一个时期在继母统治下生活着,拣她穿剩下的衣服穿,永远不能忘记一件暗红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的穿着,都像浑身生了冻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张爱玲这样的语言让人不寒而栗,一件棉袍,给张爱玲留下了如此厚重的感受。针针见血的语言,包含了张爱玲对后母太多的仇视与厌恶,犀利的语言中有一种咬牙跺脚的抨击,夹杂着与生俱来的坚忍与反抗。暗红的棉袍是张爱玲心中痛苦的记忆,穿在身上像生了冻疮般的疼痛,即使后来衣服不穿了,可是心里依然有疤痕的烙印无法抹去。张爱玲尖锐犀利的语言只说给那些让她觉得难以接受的人和事,家庭也好,社会也罢。她对于后母的憎恨,透露了她对幸福家庭的渴望,达观冷静的张爱玲有一颗坚硬的内心,充斥着完整的自己,这一处的语言,相信谁看了,都会过目不忘,张爱玲的语言气质,跟她所经历的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缺少关爱的张爱玲,喜欢在文字中隐藏自己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
四.唯美幽深的情感性语言
有人评价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为彻底的唯美主义者。她的语言中给人一个幽深的眼前画面,让读者领会到了一种不同于其它语言特质的别样张爱玲。情感性的语言似乎没有了骄傲与淡漠,充满了无限美好与期待。唯美的语言是张爱玲柔情的一面,这样的张爱玲,是在遇到最爱的胡兰成之后才让读者看明白张爱
玲的“柔”来自于哪里,胡兰成就像冬日里的一抹阳光,照进了张爱玲的心里,使高傲的她变得乖巧、温暖。幸福的低下头,释放了眼神里的所有寒气,柔美似那清澈般的泉水般的甘甜。我猜想或许是胡兰成的爱,融化了张爱玲心里最坚硬的地方,可是胡兰成终究是多情之人,后来离开了张爱玲,在读者读过张爱玲写过的话时,便顿时觉得对于爱情,仍然是难以割舍的情分,胡兰成虽然背叛了张爱玲,但是张爱玲对于他没有太多的恨,更多是牵挂和爱,因为胡兰成却也好好的爱过张爱玲。曾经拥有的即使有些许遗憾,也是满满的幸福,所以才有了如此唯美的语言。如《爱》中:“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唯美的语言,有着不可名状的情感,在对的时间里遇到对的人,是世间最幸福的事。张爱玲在自己最美好的年纪里遇到了她认为属于她的那个人,尽管没能长久,也让她挂念了一生。“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也正好爱着自己。”这是张爱玲在《半生缘》里写道的话,她的作品大都是对自己和身边的人和事真实细腻的描绘,读到这里是,让读者肯定有所想象的空间,大概她她和胡兰成没有一世的情缘,只有短短的爱恋,这样唯美真切的语言,不仅在作品里,也在作者张爱玲的笔下,因为她和胡兰成的爱情在相爱的时候也努力的认真过,张爱玲的故事都用最动情的语言在文章中表现的恰当含蓄,把情感寄于语言里,让每一个懂爱的人仔细的琢磨过自己的爱情佳话。喜欢张爱玲唯美的情感性语言,或许是因为她在对待爱情时,尖锐的性格里流露了让人怜惜的一面。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说:“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总觉得这句话除了说给作品中的,还是张爱玲写给自己的。简单的语言里渗透了一种原谅和无悔,她的情感永远与胡兰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初的胡兰成虽然抛弃了张爱玲,但是她轰轰烈烈的爱过,所以她释怀了,不怨亦不恨,胡兰成给了张爱玲一时的爱,而张爱玲却回报给胡兰成一世的情,她无法直接言说她对胡兰成的情,她把所有的恋,都书写在跳跃的语言之中,在唯美幽深的语言世界里,她才找到了那个真的自己。张爱玲的情感性语言,已经成为爱情中的经典感悟,对于张爱玲唯美幽深的语言特质,许多读者都是情有独钟的,如果张爱玲的语言是一种毒,那么也很容易让人上瘾。那个倔强的张爱玲,是个勇敢做自己的人,冰冷的面孔下,隐藏了真实的内心。在爱情面前,所有的感触只会比寻常女子多而不会少,用过心之后的张爱玲才写出了让人过目难忘的情感性语言,让我们看到了冷面背后的张爱玲执着于爱情的真心,她是世间奇女子,有着独特的幽深与唯美。张爱玲的情感性语言,已经成为爱情中的经典感悟,对于张爱玲唯美幽深的语言特质,许多读者都是情有独钟的,如果张爱玲的语言是一种毒,那么也很容易让人上瘾。那个倔强的张爱玲,是个勇敢做自己的人,冰冷的面孔下,隐藏了真实的内心。在爱情面前,所有的感触只会比寻常女子多而不会少,用过心之后的张爱玲才写出了让人过目难忘的情感性语言,让我们看到了冷面背后的张爱玲执着于爱情的真心,她是世间奇女子,有着独特的幽深与唯美。与张爱玲同时期的女作家苏青曾感慨道:“我读张爱玲的作品,觉得自有一种魅力,非急切地吞下去不可。读下去像听凄幽的音乐,即使是片段也会感动起来。”这样的评价语言,直接的反映出了张爱玲文字的神秘魅力,她的语言是有生命的,跳动着张爱玲的生命,张爱玲的语言有着无限的张力。
五.中西交融的特征化语言
中西交融的特征化语言的形成与张爱玲的父亲母亲还有姑姑张茂渊的影响是有着很深的关联的。这种语言特质的形成使张爱玲的文章成了雅俗共赏的作品。张爱玲的父亲风雅能文,给张爱玲带来了深厚的古典启蒙。奠定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基础,她最早接触的是古典文学,8岁时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而《红楼梦》伴随了张爱玲一生的写作生涯,她的惊世才情也要感谢《红楼梦》对其根深蒂固的影响。张爱玲还因为喜欢《红楼梦》还写了一部作品《红楼梦魇》,还写出“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的话语。古典的文学情结种在了张爱玲的心里,早已生根发芽,在她的作品里我们能够清楚的捕捉到古典文学的韵味。而从国外归来的母亲黄逸梵和姑姑张茂渊在她的创作中也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母亲的优雅气质深深的吸引着张爱玲,她把父亲母亲姑姑的中西文化的特征性用语言巧妙性的揉合在了一起,并在越来越多的创作中得到了不同极致的发挥。比如我们知晓的作品《金锁记》、《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等。张爱玲处在一个对西方文化艺术感兴趣,又重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之中。
她在《红楼梦》的阅读中,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化中语言的精髓,西方文化气息的母亲和姑姑向张爱玲展示了浪漫迷人的欧美风情,都在张爱玲的心里扎下了根,母亲给她讲国外的潋艳风景,传奇故事,使她充满了深深的向往。她在母亲的生活里接触到了许多新鲜事物,瓷砖浴盆、煤气炉子。母亲第一次回国时让张爱玲学习绘画,弹钢琴,学英文,将西洋带回来的文化气息感染着她。张爱玲语言的中西文化融合的特征,与父亲母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另外,张爱玲也有着一种运用语言的天赋。其实无法找到一处语言作为例子说明张爱玲中西结合的特征化语言,因为这种创作的语言特色体现在作品的整体感知中。赞赏张爱玲这样巧妙的语言结合,在文坛中也是不拘一格的运用。
六.结尾
张爱玲创作的语言具有绚丽多彩的特色,流露着文学的传奇光芒。读到张爱玲的作品时,大家仿佛看到了那,穿着典雅的旗袍,右手叉腰,头高高的昂起,嘴角微扬,目空一切,对于世间冷暖悲凉,离合聚散看得泰然若之的女子。张爱玲的一生唯有文字不离不弃,使她觉得生活有了精彩的活力,每一部作品,给予读者的都是一个不一样的张爱玲,我喜欢张爱玲的语言,在她的文字中,可以看到张爱玲对于世态的淡漠;对于苦痛的坚忍;对于爱情的认真。似乎有时候,觉得她的文字寒冷的让读者麻木,仔细品读之后,才发现,除了张爱玲,再也找不到如此具有张力的深度语言。
老作家柯灵曾这样评价张爱玲:“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枝独秀,一朵奇葩。语言跳跃着张爱玲的生命,她与文字为伴,在特色的语言里,展示着最真实的自己。孤独忧郁的个性化语言,隐藏了一个倔强的张爱玲;形象生动的隐喻性语言,隐藏了一个灵动的张爱玲;犀利尖锐的哲理性语言隐藏了一个冷傲的张爱玲;唯美幽深的情感性语言,隐藏了一个多情的张爱玲;中西交融的特征化语言隐藏了一个才华的张爱玲。张爱玲带给文坛的是一场缤纷的语言盛宴,不同风格的语言,构成了她的文学世界。语言在张爱玲的挥舞下有了生命,钻进了每个“张迷”的心里。她的语言始终让人觉得惊艳,是文学丰富了她的生活,是语言使她的生命有了跳动的脉搏,书写了厚重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