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市教育局负责人就我市今年中考中招改革答记者问
-市教育局负责人就我市今年中考中招改革答记者问.txt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就算是一坨屎,也有遇见屎壳郎的那天。所以你大可不必为今天的自己有太多担忧。深圳市招生考试办公室 - 市教育局负责人就我市今年中考中招改革答记者问
首页 | 普通高考 | 中考中招 | 自学考试 | 考研 | 成人高考 | 考证认证 | 咨询反馈 | 图片新闻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是:深圳市招生考试办公室-> 招办公告-> 招办首页公告->正文
阅读量:7922次
发布日期:2011-3-31
市教育局负责人就我市今年中考中招改革答记者问
日前,市教育局发文公布了我市今年中考中招各项政策和日程安排,《深圳市2011年优质普通高中部分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到初中学校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指标生分配方案》)也随文下发。同时,深圳中学、实验学校高中部自主招生方案也经市教育局批准,通过网站向社会公布。记者就指标生分配和自主招生两项改革采访了市教育局负责人,市教育局负责人就相关政策制定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我市今年为什么要推出指标生分配和自主招生两项改革?
答:开展指标生分配改革,是我市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教育综合配套改革的具体举措,也是我市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和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具体行动。2010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有关文件也明确要求全省各市开展指标生分配改革试点,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实施方案。这项改革措施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初中学校的考生享有更为均等的入读优质普高的机会,从而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矛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这一举措,与我市近年来已经实施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改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中小学百校扶百校行动等措施结合在一起,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市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高中学校进行自主招生试点,有利于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有利于推进高中学校特色化办学,有利于形成学校多元录取的招生机制,有利于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虽然只有两所学校开展首批试点,自主招生的名额也比较少,但是这项改革意义重大,它将为全市中考中招改革注入崭新的活力,积累宝贵的经验。
问:市教育局在制定指标生分配实施方案时开展了哪些调研工作?
答:制定指标生分配实施方案,既要考虑如何正确导向,也要考虑如何面对现实,还要研究解决具体而复杂的操作问题。我局近两年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和讨论,2010年下半年开始,又集中开展了几个月的调研。一是在全市所有中学(包括高中和初中)开展了问卷调查,收回问卷8241份,用计算机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二是走访了30多所中学,广泛听取意见,深入开展研究和讨论;三是通过多种途径,对全国(含我省)20多个城市开展指标生分配改革的情况进行了收集和汇总统计;四是对部分已经开展指标生分配改革的城市进行了实地考察;五是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指标生分配方案初稿进行研究和讨论;六是组织信息技术人员研发指标生名额分配系统和录取系统,并利用我市2010年中考考生户籍、学籍、中考成绩、综合表现评定等级和录取结果等数据进行模拟测算,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并对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反复验证;七是两次召开方案征求意见会议,并根据征集到的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问:我市首批参加指标生分配改革试点的23所高中学校是如何确定的?
答:我们在确定首批参加指标生分配改革试点的高中学校时,主要参考了三个原则:一是属于公办普高;二是招生规模比较大;三是市局直属学校和各区、各新区均有学校参加。各高中学校参与改革试点的积极性很高,我们根据上述三个原则和学校的申请情况,确定了参加首批试点的23所学校。
问:我市今年指标生分配的比例和具体名额是多少?
答:根据《指标生分配方案》,我市今年参与指标生分配试点的高中学校在面向AC类考生或ACD类考生招生的正取计划中,原则上安排10%-15%的招生计划直接分配到初中学校(A类指具有深圳户籍户口的考生,C类指享受市政府优惠政策人员的子女,D类指AC类以外的考生)。有D类正取计划的高中学校,安排20%的D类正取计划分配到各区(含各新区),由区内初中学校共享。各高中学校招收指标生的具体名额,需在全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制定完成后才能确定。据初步预测,招生计划大的试点学校,指标生名额有望超过100个;招生计划最小的试点学校,指标生名额也有60个左右;23所试点高中学校用于指标生分配的总名额在2000个以上。
问:考生报考指标生,对户籍有什么要求?
答:不管是深户还是非深户,都可以报考指标生,但必须与高中学校的招生范围一致。面向AC类考生招生的计划,其相应的指标生名额AC类考生可以报考,D类考生不能报考;面向D类考生招生的计划,其相应的指标生名额D类考生可以报考,AC类考生不能报考;面向ACD类考生招生的计划,其相应的指标生名额ACD类考生均可报考。
问:为什么要对报考指标生的考生学籍和就读情况加以限制?
答:如果不对考生的学籍和就读情况加以限制,就可能出现投机性非正常转学现象,或者学籍与考生就读学校分离的“挂读”现象。为了杜绝这些现象,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维护招生的公平公正,《指标生分配方案》对报考指标生的考生学籍和就读情况作了明确规定:第一,现在我市初中学校就读的学生报考指标生,必须从发文(指《印发<关于深圳市2011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深教〔2011〕145号)之日起至初中毕业一直在报名所在初中学校就读,2011年报考的,须取得该校初三学年学籍;2012年报考的,须取得该校初
二、初三两个学年的学籍;2013年报考的,须取得该校三个学年的学籍。上述学生在文件下发之后转学的,不再享有指标生报考资格。第二,从2014年起,报考指标生须从初一年级第一学期起一直在报名所在初中学校就读,且取得该校三年学籍。第三,今后从市外转入我市初中学校就读的学生报考指标生,须从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起已在报名所在初中学校就读,并取得该校学籍(从市外转入我市初中学校就读后再在市内转学的学生,不再享有指标生报考资格)。此外,因指标生分配以我市初中学校报名参加中考的人数为依据,对报考指标生的学籍和就读情况有严格的规定,指标生名额也是分配到我市各初中学校,所以文件规定,“往届生和在市外初中学校毕业的深圳户籍考生不参加指标生名额分配”。
问:考生如何知道自己所就读的初中学校能分到多少指标生名额?
答:在全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确定以后,市教育局将具体公布23所试点高中学校的指标生招生名额,以及这些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具体情况。
问:在民办初中学校就读的考生享有指标生报考资格吗?
答:在指标生报考资格上,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考生是一视同仁的。在民办学校就读的D类考生,可以报考面向D类考生招生的指标生,AC类考生可以报考面向AC类考生招生的指标生,所有考生都可以报考面向ACD类考生招生的指标生。我们在确定指标生名额分配办法时,对于按公式计算后分得指标生名额小于0.5的初中学校,没有简单地按四舍五入法取消它们的指标生分配资格,而是将分得指标生名额小于0.5的初中学校,以区为单位作为一个整体,重新按公式进行计算,使得这些学校的考生也具备了共享一部分指标生名额的机会。我市有许多民办初中学校深圳户籍考生很少。按照我们设计的指标生名额分配办法,即使某一所初中学校只有1名深圳户籍考生,他也同样享有被录取为指标生的机会。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招生制度设计以人为本、机会均等的特点。
问:考生如何填报指标生志愿?如何录取?
答:考生填报指标生志愿与普通生同步进行,符合指标生报考条件的考生均可报且限报1个指标志愿,其他志愿按普通生志愿填报。填报志愿前,市教育局将公布各高中学校的招生计划(含指标生招生计划),各高中学校的指标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具体情况,也将详细公布。在网上填报中考志愿时,符合指标生报考条件的考生,可在第一批次的8个志愿中,填报1个指标生志愿,第一批次的其它7个志愿以及其它批次的志愿按普通志愿填报。
在正式录取前,招考部门将通过指标分配系统,在分配给初中学校的指标生名额范围内,根据考生的指标志愿和中考成绩等条件,筛选出各初中学校指标生入围考生。高中学校录取指标生设最低控制线,该控制线不低于本校普通生录取线30分。录取时,首先在中招录取系统中对入围指标生的指标志愿作相应技术标识,然后将指标志愿连同非指标志愿,与普通生一起划线投档。各初中学校所获指标生计划没有完成的自动失效,各试点高中学校未完成的指标生计划自动转为普通生计划进行录取。
指标生报名、填报志愿、筛选入围、划线投档等具体操作办法,市招考部门将向各初中学校作详细解读和具体布置,初中学校也将对考生报考进行具体指导。
问:我市的指标生分配如何做到公开透明、规范操作?
答:这是市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制定实施方案时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第一,加强指标生分配全过程的信息公开,包括公布实施方案,公布指标生招生计划和具体分配情况,对考生报考指标生的资格予以公示,对指标生录取名单予以公示等。第二,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操作,避免人为因素干扰,确保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规范运作。第三,将中考成绩作为指标生录取的重要标准,有利于保障指标生录取的透明性和规范化。如果让初中学校自定标准进行推荐,在当前情况下,其推荐标准难以准确把握,推荐过程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容易受到质疑。第四,对指标生分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和预测研判,尽力堵住可能出现的漏洞,避免因指标分配实施方案不完善而导致操作过程中出现差错或引发争议。第五,强化市、区教育局有关部门和初中学校的责任,加强指标生资格审核、学籍管理、综合表现评定等方面的监管,确保指标生分配过程严密、规范。
问:我市指标生分配实施方案有什么亮点?
答:一是充分顾及各类学校、各类考生(包括非深户考生)的权益。特别是对非深户考生、民办学校考生、按公式计算分得指标生名额小于0.5的初中学校,进行了人性化的设计,切实保障了这些学校和考生的权益。二是充分顾及了初中学校和高中学校双方的利益。目前的试点方案,对初中学校学生创造了相对公平的入读优质高中的机会,对高中学校生源质量也不会造成大的冲击,对初中、高中学校都没有增加过多的工作负担,不会干扰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三是体现了指标生分配及招生的简明性、科学性和高效性。从名额分配、志愿填报、入围指标生筛选到指标生投档录取,操作流程简明、科学,实现了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下指标生与普通生同批次录取,由电脑系统一次性自动完成,效率高,少争议。问:自主招生和指标生分配有什么不同?
答:自主招生是高中学校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在有关部门监管和社会监督下,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按照自定的报考条件和程序,招收符合条件的考生,对考生的选择权主要在高中学校。指标生分配是将高中招生计划直接分配到初中学校,由招生部门和初中学校按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挑选(或推荐)符合条件的考生,对考生的选择权主要不在高中学校。
问:自主招生如何保证公开透明和公平公正?
答:第一,市教育局要求开展自主招生的高中学校,只能用本校原直升生的招生名额进行自主招生,这对其他高中学校来说较为公平。第二,试点高中学校要认真制定自主招生方案,经市教育局批准后才能实施。第三,开展自主招生的高中学校在制定自主招生方案和实施过程中,都有严格的程序和要求,确保操作过程科学、严谨、规范。第四,自主招生方案、招生计划、录取名单须及时向社会公布,让考生和家长了解,并接受社会监督。第五,教育部门和自主招生学校都将组织有关监督小组,对自主招生过程进行严格监督,以杜绝暗箱操作或不公正现象发生。
© 2005-2011 深圳市招生考试办公室 主办;广州市图文资讯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768、IE6以上
第二篇:安阳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人就我市户外广告集中整治活动答记者问
安阳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人就我市户外广告集中整治活动答记者问 2010-08-21 16:38:15 【大 中 小】 发表评论
最近,安阳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对全市户外广告开展集中整治活动。截至目前,已拆除东风路、人民大道、安钢大道、梅东路等10条主干道路的2068块灯杆广告牌,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连日来,记者就广大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采访了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常海平。
问:为什么要整治户外广告?
答:
一、户外广告设置太多。全市户外广告不计其数,远远超出城市广告空间载荷,其中没有任何规划审批手续的广告牌占80%以上。
二、户外广告设置太乱。一些单位和个人抢占城市建筑物、构筑物和城市空间,擅自设置了大量户外广告,造成了我市户外广告经营秩序混乱。
三、户外广告设置档次较低。许多户外广告材质低劣、色彩混乱,非但没有起到美化城市环境、点缀市容景观的作用,反而造成了视觉污染。同时,一些户外广告牌粗制滥造,长久失修,也存在安全隐患。
而加强户外广告管理,规范户外广告设置,正是我市优化市容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表现之一。我们将通过对户外广告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整治,逐步改变我市户外广告设置无序、混乱的状况,为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城市建设三年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问:本次整治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是什么?
答:对全市建成区所有区域户外广告进行集中整治。主要包括:取消灯杆广告,即对全市道路灯杆广告全部清理;严格控制公共绿地广告,即城市重要公共绿地、广场、分车绿化带内取消商业广告,可设置少量立柱式公益广告;规范墙体广告,即规范商业建筑上设置的各类广告,清理破坏建筑物风格、影响城市街景风貌的临街墙体广告;清理沿街门店擅自设置的霓虹灯广告、移动灯箱广告以及乱张贴的条幅、布幅广告、橱窗广告等。
重点是整治红旗路、解放大道、文峰大道、人民大道、彰德路、东风路、中华路、永明路、铁西路、梅东路、安钢大道、文昌大道、火车站广场周边、汽车总站广场周边区域内的户外广告。
问:为什么要取缔灯杆广告?
答:灯杆广告作为户外广告的一种媒体形式,对美化市容、服务市民、繁荣经济曾发挥出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城市环境的不断整洁亮丽,灯杆、灯箱广告越来越显得不协调。我市部分道路灯杆广告,画面色彩杂乱,经常破损,特别是在春季多风天气,部分灯杆广告遇风则破,灯管外露,框架扭曲变形严重,不仅影响市容景观,形成了视觉污染,对市政设施及行人也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同时,由于部分广告业主对各自的灯杆广告管理不善,更新不及时、不到位,对“创卫”工作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问:户外广告设置的要求有哪些?
答:我市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已经出台,总体要求与原则是:1.合理布局、整体协调原则;2.分区管理和重点控制相结合原则;3.突出地方特色原则;4.维护整体城市景观、兼顾昼夜效果原则;5.经济性、艺术性与安全性相结合原则。问:设置户外广告应遵循哪些法律法规?
答:在城市设置大型户外广告的,应该遵循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十一条和河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十三条的有关规定;在城市建筑物、设施上张挂、张贴宣传品的,应该遵循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十七条和河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十五条的有关规定。
问:申请设置户外广告怎样办理审批手续?
答:单位或个人设置户外广告须到户外广告联审联批窗口(市便民中心执法局窗口)提出申请并提供以下手续:
(1)书面申请(盖章);
(2)营业执照以及其他经营资格证明文件(审原件,留复印件);
(3)户外广告经营场地合法性证明(房屋产权证、租赁协议或其他证明材料)或规划许可证(审原件,留复印件);
(4)设置场所现状图及设置后效果图(原件)。
问:违法设置户外广告如何处罚?
答:依据《河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擅自设置户外广告影响市容的,城管执法部门有权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理、拆除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可处以每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依据《河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设施,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有关单位和个人限期改造或拆除。逾期未改造或拆除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由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强制拆除,并可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问:我市户外广告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总体目标是:按照“更美的城市形象、更佳的人文魅力、更好的精神气质、更优的服务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对市区户外广告和市容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努力实现城市环境更靓丽、市容秩序更井然、长效管理更规范的目标。(引自《安阳日报》)
第三篇:最高法负责人就〈关于人民法院立案登记改革的意见〉答记者问
最高法负责人就《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答记者
问
新华网北京4月15日电 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4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该意见,意见自5月1日起施行。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负责人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什么?请简要介绍一下这份意见的主要内容。
负责人:这次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指针,坚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对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切实保障当事人诉权,从制度上、源头上、根本上解决“立案难”问题。
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登记立案范围、登记立案程序、健全配套机制、制裁违法滥诉、切实加强立案监督六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和申请,一律接收诉状,当场登记立案。
第二,对提交的材料不符合形式要件的,及时释明,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全面告知应当补正的材料和期限。
第三,对在法律规定期限内无法判定的,应当先行立案。
第四,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依法裁决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立案,并载明理由。当事人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或者申请复议。禁止不收材料、不予答复、不出具法律文书。
第五,强化责任追究,对有案不立、拖延立案、人为控制立案、“年底不立案”、干扰依法立案等违法行为,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员和主管领导责任。
记者:与现行的立案审查制相比,立案登记制有什么特点?
负责人:立案审查制是指,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时,法院对诉讼要件进行实质审查后,决定是否受理。其审查内容主要包括主体资格、法律关系、诉讼请求以及管辖权等。
立案登记制是指,法院对当事人的起诉不进行实质审查,仅仅对形式要件进行核对。除了意见规定不予登记立案的情形外,当事人提交的诉状一律接收,并出具书面凭证。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材料符合诉讼法规定条件的,当场登记立案。
两者的区别一是诉讼起点不同。立案审查制下,诉讼起点是法院决定立案时。立案登记制下,诉状提交给法院时,诉讼就开始了。
二是立案条件不同。立案审查制下,各级法院对当事人起诉能否立案的审查尺度存在标准不一的问题。立案登记制下,当事人只要提供符合形式要件的诉状,法院应当一律接收,并在规定期限内依法处理。
三是对当事人起诉权的保障不同。立案登记制下,法院一律接收诉状,当事人依法无障碍行使诉权,体现了对当事人起诉权的充分保护。
记者:哪些案件属于登记立案的范围?
负责人:登记立案针对的是初始案件,包括民事起诉、行政起诉、刑事自诉、强制执行和国家赔偿申请。对上诉、申请再审、申诉等,法律另有规定,不适用登记立案的规定。
目前,《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和司法解释已经对民事起诉、行政起诉、刑事自诉、强制执行申请和国家赔偿申请的受理条件作出明确规定。
意见中也对应当登记立案的具体情形作出了详细规定。
此外,对违法起诉和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涉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安全、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的,以及其他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所诉事项,不在登记范围之内。
比如,当事人起诉的事项按规定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法院应当及时释明,告知当事人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如果当事人坚持起诉,法院应当裁定不予受理或者裁定不予立案。
记者:在登记立案程序是否有时间上的硬性要求,来防止案件“久拖不立”?
负责人:老百姓到法院起诉、自诉或者申请强制执行、国家赔偿,法院要一律接受诉状。当场能够判定起诉、自诉和申请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当场登记立案。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应当在法律规定期限内决定是否立案。
这种要求是明确的,时效性是很强的,要求是很高的。如起诉应当在收到之日起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刑事自诉应当在收到次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对于执行异议之诉,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在法律规定期限内,认为起诉、自诉和申请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应当依法裁决不予受理或不予立案,并载明理由。无法判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先行立案。这主要是为了更充分地保障当事人的诉权,也对法院立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当事人而言,起诉、自诉应当提供必要的材料,法院如果认为申请材料不符合形式要件的,当场应当及时释明,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全面告知应当补正的材料和期限。
这里要明确的是,首先是书面形式告知,防止口头表达不清或者事后是否告知了说不清楚;其次是一次性全面告知,不能反反复复,让当事人来回跑路。
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经补正达到法律规定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在指定期限内没有补正的,退回诉状并记录在册;当事人坚持起诉、自诉的,裁决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立案。经补正仍不符合形式要件的,裁决不予受理或不予立案。
登记立案后,法院应当及时将案件材料转给相关业务庭。对登记立案后移送的案件,相关部门不得随意以起诉材料不齐全、诉讼证据有缺失或者案件难以审理执行等为由,退回立案部门。
为了进一步规范登记立案的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将颁发登记立案的规范性文件。
记者:法院如何应对实行登记立案后,可能出现的案件数量增加等问题?
负责人:实行登记立案制,法院各类案件数量预计会出现不同程度增长,涉诉信访等方面的任务也可能增加。
从法院自身而言,要大力提升诉讼服务水平。我们将继续抓好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完善便民服务机制,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大力推行网上登记立案平台建设,让当事人更加方便地行使诉权。加大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力度,让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打得起官司。
要改革审判执行机制,完善先行调解机制,探索庭前准备程序。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包括完善主审法官和合议庭办案责任制,法官员额制改革、司法辅助人员制度改革、司法人员分类管理等。大力开展案件分流、促进和解、指导调解、诉调对接和案件速裁工作。探索建立民事庭前准备程序,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归纳争议焦点,促进双方和解,强化审前案件管理和程序管控,让更多的案件解决在审前。
同时,法院要在发挥审判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通过建设功能强大、资源充足的诉调对接平台和形式多样、运行规范的诉调对接机制,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减轻当事人诉累,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在诉讼服务中心为商事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或者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开展调解工作搭建平台,落实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充分发挥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的作用。完善仲裁与诉讼的衔接机制,引导更多纠纷通过仲裁程序解决。
记者:对于可能出现的虚假诉讼、恶意诉讼、无理缠诉行为,法院如何规制?
负责人:起诉是当事人的基本权利,应当予以充分保障。但同时要引导当事人依法行使诉权,理性表达诉求,诚信维护权益。如果诉权被滥用,不仅没有让有限的司法资源用在“刀刃”上,给更有需要的人以司法救济,而且会损害司法权威。
对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或者冒充他人提起诉讼,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虚假诉讼,人民法院一经发现,都将驳回其请求,并给予司法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对扰乱法庭、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以及编造事实、侮辱诽谤审判人员的,依法进行处罚。对聚众围攻、缠访闹访、冲击法院等干扰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行为,人民法院将加大与公安机关的协调配合力度,依法予以制裁,维护正常立案秩序。
记者:法院将如何加强立案监督力度,确保立案登记制改革得到全面落实?
负责人:意见专门对加强立案监督,强化责任追究进行了规定。从规定的立案监督方式看,涉及党委纪检监督、人大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府监察监督、政协和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法院内部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社会和公众监督、媒体舆论监督、系统内的制度监督等,可以说是非常严的。
具体来说,一是加强法院内部监督。包括法院加强自查和上级人民法院依法进行监督。如果发现有案不立、拖延立案、人为控制立案、“年底不立案”、干扰依法立案等违法行为,对有关责任人员和主管领导,依法依纪严肃追究责任。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社会影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是依靠人大、政协、检察机关的监督。
三是自觉接收社会监督。通过全面推行立案公开,将立案活动晒在阳光下,规范立案行为,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篇: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监管问题答记者问
发改委就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监管问题答记者问
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 减轻学生经济负担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监管问题答记者问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监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对中小学生使用的主要教辅材料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大幅降低价格标准,减轻学生教辅材料经济负担。就此,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
问:为什么要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监管?
答: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关系广大中小学生切身利益。近年来,社会上对与中小学教科书配套、供中小学生使用的各种学习辅导、考试辅导类教辅材料“过多”“过滥”,以及因高定价、高回扣导致的“过贵”问题反映强烈。上述问题的存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对经营者定价行为缺乏必要的指导约束。由于教辅材料在实际选用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为一些出版商、中间商高定价高回扣提供了条件,使得高定价成为一些经销商的主要营销手段。据统计,目前教辅材料平均印张单价在1.5元以上,是实行政府定价管理的教科书价格的几倍。在高定价教辅材料中,包含了大量向中间环节给予的折扣、回扣费用,最终所有费用均由学生承担。在利益驱动下,一些不具备教辅材料编写能力的出版社、出版商也纷纷介入教辅材料市场,市场上一些教辅材料内容和印刷质量低下,严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鉴于此,为了规范教辅材料出版发行市场价格行为,指导出版单位合理定价,切实降低教辅材料价格,减轻学生经济负担,促进新闻出版行业和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三部门联合出台了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监管的政策措施。需要说明的是,这次出台价格监管措施,也是按照国家对教辅材料市场进行综合治理的统一要求进行的,是整个市场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请介绍一下教辅材料市场的综合治理包括哪些内容?
答:为切实解决教辅材料“过多”“过滥”“过贵”问题,根据国务院有关要求和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统一部署,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在教辅材料编写、出版、发行、选用等多个环节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加强教辅材料出版发行资质和印刷质量管理,把好市场准入关。由新闻出版部门牵头,进一步严格相关市场准入资质;加强对教辅材料质量和市场违法出版行为的监督检查。二是加强教辅材料选用和编写管理,把好内容和使用关。由教育部门牵头,建立教辅材料质量择优公告制度,通过集体评议,统一选出质量好、适合教学要求的教辅材料供学生选用;严格规范教辅材料编写行为。就此,日前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纠风办已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三是加强教辅材料价格管理,把好价格关。由价格主管部门牵头,对择优评议公告的教辅材料,按照出版发行平均成本和合理利润,制定指导价格标准,大幅度压缩其不合理折扣、回扣空间,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此外,有关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强对行业腐败治理力度,严肃查处违规收受回扣等不法行为。
问:本次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监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通知》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教辅材料实行政府指导价。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进入各省择优评议公告的教辅材料,出版单位要按照不高于国家规定的正文印张、封面基准价格要求,制定零售价格;对各省择优评议公告以外的教辅材料,仍由出版单位自主定价。限定各省择优评议公告的教辅材料发行费用标准不得高于35%,压缩中间环节折扣、回扣空间。二是加强教辅材料价格公示管理。要求各省在发布择优评议公告的同时,将经价格主管部门、新闻出版部门审核的教辅材料价格一并向社会公布。出版单位要将本单位出版的教辅材料价格在网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加强市场综合治理工作。要求加强教辅材料选用管理,抓紧建立教辅材料择优评议公告制度,坚持学生自愿选用原则;加强对出版、发行、印刷中小学教辅材料单位的资质管理,规范出版发行秩序行为;加强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装质量检查,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检查结果;继续加大打击侵权盗版和非法出版教辅材料行为的力度;全面加强教辅材料价格政策和公示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
问:预计此次教辅材料价格监管政策会取得何种效果?
答:此次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对教辅材料市场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多管齐下,政策力度大,各方面政策相辅相成,会产生正面叠加效应,只要监管到位,预计当前教辅材料市场存在的不良现象会得到有效治理,社会反映强烈的这一问题也将有一个根本改观,既减轻学生经济负担,也会促进出版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从价格方面,按照此次拟定的指导价水平,大部分教辅材料价格比目前市场价降低近40%至50%,学生因价格“过贵”问题造成的教辅材料经济负担会明显减轻。
第五篇: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答记者问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
展规划》答记者问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此,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
问:我们知道《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请介绍一下这个规划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台的?
答:交通运输作为基础性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要解决好交通发展问题,必须要综合、系统地考虑各种运输方式的全面协调发展,而各种运输方式的全面协调发展首先要解决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协调发展问题,这一点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问题本身就是综合交通的问题。对综合交通问题,我国交通运输业界人士并不陌生,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组建了综合运输研究所专门研究交通发展中的综合性问题,多年来我国的相关科研院校和政府部门,对综合运输问题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要从三个层次处理好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问题,即: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各种运输方式间相互衔接、协调,各运输方式内部的干线与支线、场站与枢纽、设备与设施、装卸与运输的协调发展等。由于在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主要调控方式是有计划、按比例。这一计划经济的思想,毋容置疑也影响到交通运输的研究中。但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首先是要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试图通过计划经济的手段使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三个层次关系处理好,并做到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人们对很多问题认识滞后的状态下,处理好经济与交通运输发展这一动态关系,事实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做不到的。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与交通的关系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交通方式所能支撑的。这一点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逐步完成,并逐渐认识到各种运输方式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市场份额,只有在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对各种运输方式进行整合,并通过市场手段发挥其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益,使综合交通发展水平上升到较高的层次。在计划经济下,人为的组合、配置难以做到这一点。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基础设施的总量迅速扩张,各种交通方式内部和方式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日益凸现出来,特别是在资源、环境、生态等约束条件的压力下,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尤为突出。因此,编制一个可以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合理配置交通战略要素、发挥综合运输整体效能,使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适应性由被动适应变为主动促进的《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也就提到了国家层面。
编制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就是针对我国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最现实问题(基础设施总量不足和五种运输方式的基础网络都处于完善期)和外部约束条件(资源和环境压力),通过对五种运输方式各自系统优化以及各方式间的网络和枢纽进行衔接、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促进交通资源的空间最优配置,发挥各种运输方式在约束条件下的比较优势和整体效率,实现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从而真正实现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问:从宏观发展的顶层设计的角度分析,《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定位是什么?
答:尽管我国交通运输各种方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缺少一个用以指导我国综合交通发展的战略规划,使得各种运输方式间缺乏协调配合、有机衔接的机制,导致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很难做到统筹协调、一体化运作。比如,在几种运输方式市场交叉的情况下,需要有一个综合规划的协调,使得在强调某一种运输方式发展的同时,不忽视另外几种方式的作用。因此,编制我国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用以指导各种运输方式优化衔接,已成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考虑,我国的交通发展需要制定一个综合交通战略规划,这是交通发展顶层设计的需要。顶层设计的框架包括四个主体,层次从高到低分别是:国家发展战略(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交通发展战略,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规划。其中,国家发展战略是国家交通发展战略制定的依据,指导国家的交通发展;交通发展战略是交通领域最高层次的纲领性文献,是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编制的依据和指导;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包括综合交通网络规划和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它指导的是各种运输方式的规划;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规划是建设项目确定的依据,指导项目的实施。
综合交通规划包括这么几个层次,首先是交通基础设施,其次是流动设施,如运输装备、运载、装卸工具、非基础设施硬件,再次是运营、管理、控制系统,其中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是最基本的。要解决综合交通发展问题,首先要解决交通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问题,也就是要编制好综合交通网发展规划。
问:《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具有开创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贯彻了那些理念?
答:作为国内首个《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我们在进行该规划的编制及相关专题研究时,贯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综合发展的理念。
第一,我们始终将规划编制理论及学术思想同我国交通发展实践相结合,并用以指导和解决我国综合交通发展问题。研究编制规划的四年里,在形成适合我国特色规划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始终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求,紧密结合我国资源环境日益紧迫约束的实际,既有综合交通发展理论作指导,又吸纳了近年来我们在开展交通战略研究、交通专项发展规划编制、交通重大课题研究过程中获取的有益的理论,并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力求以统筹协调、优化衔接为着力点,以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一体化交通运输系统为目标,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达到战略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一致。
第二,我们始终注重将综合交通发展理念贯穿编制规划的全过程。综合交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各种运输方式在可替代的市场份额中进行优化比选和运输系统的一体化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明确可供各种运输方式进行比选的基础平台和一体化运输系统的着眼点是非常重要的。本规划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首次提出的由运输走廊构成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由节点城市组成的综合交通枢纽作为比选和衔接的切入点,按照综合交通发展的理念,通过总量控制、优化结构和一体化衔接,有效地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这一难题。以此布局的方式优化和系统衔接为基础,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按照其技术经济特征进行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的规划编制理念,大大提升论证各规划编制的综合效应,促使各种运输方式在物理和逻辑上形成有机结合体,从局部优化到整体优化,实现交通运输的组合效率和整体效益。
问:《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经历了怎样的编制过程?
答:《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时间跨越近四年。制定规划的过程也是统一认识的过程,统一各种运输方式规划编制实施者的认识,统一各种运输方式研究者的认识。
第一阶段:前期研究阶段。2003年以来,结合“十一五”和中长期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我们委托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等单位开展了综合交通网规划的理论方法等基础研究,并结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民航机场布局规划,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渤海湾三区域城际轨道交通和沿海港口建设规划的编制和论证工作,对综合交通网规划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展了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研究,以指导综合交通网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
第二阶段:综合交通网专项课题研究阶段。从2004年开始我们组织铁道、交通、民航等部门和有关研究单位进行多项专题研究,并编制综合交通网规划研究报告,多次召开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专家研讨会和全国性交通系统会议,广泛听取经济领域专家、能源交通企业、科研院校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广泛征求各地意见。
第三阶段:综合交通网规划编制阶段。在2004年底形成初稿后,我们组织了专家论证会,并多次与有关部门沟通协商,对规划稿进行修改完善,2005年先后召开三个片区会和全国交通系统会议,进一步听取各方面意见。
第四阶段:与相关规划衔接、专家评审和规划报批阶段。综合交通网规划基本定稿后,我们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能源和工业规划、各交通专项规划进行了充分衔接,并书面征求铁道、交通、民航、国土、环保、建设、总后等部门意见。2006年12月,我们再次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根据部门和专家意见,对规划稿进一步作了修改,最终形成综合交通网规划上报方案,并于2007年4月上报国务院审批。2007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问:《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是什么?
答:《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共分综合交通网现状评价、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规划原则、功能定位、规划方案、综合交通网发展重点、规划实施前景和政策措施等8个方面内容,概括起来要重点解决三个方面问题:一是交通运输总量问题,二是交通运输结构问题,三是交通运输衔接问题。
首先,关于交通运输总量问题。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有相应的交通设施做支撑,支撑经济发展的交通设施的基本量是各种运输方式能力的总和。其中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曲线不能出现大的波动,要既能支撑相应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又不能造成浪费,不能过度超前。其次是普遍服务的问题,也就是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产和生活交通需求,特别是边远地区人民群众基本交通需求。《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力图以控制我国交通网络总规模的方式,使我国交通发展不致出现发达国家交通发展过程中的重复建设和过度发展等问题,同时达到提高干线网络密度和国土覆盖面、满足人们普遍出行服务的目的。
其次,关于交通运输结构问题。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结构不尽合理,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力求从交通方式选择和方式优化两方面解决我国交通运输结构问题,即在多种运输方式市场交叉重叠的区域,通过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按照“宜路则路、宜水则水、宜空则空”的原则,在本规划的平台上,对“综合运输大通道”中的各种运输方式进行比选、优化,真正做到各种运输方式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益和综合效益。本规划首次提出了“综合运输大通道”的概念,并经过优化比选提出了“五纵五横”10条综合运输大通道和4条国际区域运输通道。再次,关于交通运输衔接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衔接不畅、交通运输整体效率不高的实际,以构建一体化交通运输系统为出发点,《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突出了各种运输方式的结合部,并以此作为衔接的要点,突出交通运输方式衔接过程中资源的节约和集约,以及客运的“零距离换乘”和货运的“无缝衔接”理念。
以综合交通枢纽为具体体现形式,力求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城市间与城市内交通线路的紧密衔接,力争使旅客实现“零距离换乘”,实现货物的“无缝衔接”。本规划定义了“综合交通枢纽”的概念,即“综合交通枢纽是指在综合交通网络节点上形成的客货流转换中心”。按照综合交通枢纽所处的区位、功能和作用,衔接的交通运输线路的数量,吸引和辐射的服务范围大小,以及承担的客货运量和增长潜力,可将其分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本规划提出了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
问:《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于各种运输方式现有规划调整和未来规划制定有哪些影响?
答:《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在遵循现有交通规划合理性的基础上,从全局、综合和系统的角度,通过衔接、整合,使各运输方式从局部最优达到整体最优。现有交通规划是《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的基础,没有现有各交通专项规划,就不可能编制出《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反过来,《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又对现有交通规划起指导作用。考虑到现有交通规划也是建立在现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上的,客观上是与我国经济地理特征和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所以《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兼顾现有交通规划,尽可能对现有交通规划少做调整。但从利于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出发,实施中可能会对现有交通规划进行微调,以便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式。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颁布,还只是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具体化的开始,特别是一些新的理念需要规划实施者认真领会并贯彻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对需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做好的一些工作,包括运输通道内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枢纽中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等评价指标体系和方式选择决策的技术经济依据等具体方法,还需要深入地系统研究,尽早提出可行的操作方案。未来交通规划的制定,应以《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指导,从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方向开始就遵从综合交通发展战略,在规划理念方面树立综合交通发展观念,在规划内容方面体现综合交通规划要求,除要做好各种运输方式自系统布局、结构优化外,还应重点突出与其它运输方式的衔接、协调,达到建立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
问:《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作为建国以来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综合衔接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及管道各运输方式的总体空间布局规划,《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缩小区域间差距和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统筹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适应中国现实国情需要,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交通运输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具有高度的资源依赖性,大量占用土地和消耗能源,同时也带来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现实国情不允许我们再去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交通发展的老路,而应在确保交通供求总量均衡、普遍服务的总体目标前提下,优化运输资源配置,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适应性综合交通网,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满足经济社会的运输总需求,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综合交通网中长期规划,就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与资源禀赋出发,全面分析综合交通体系中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及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率,合理选择我国现代交通发展途径,追求系统优化、整体最优,以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二,缩小我国地区经济差异,促进我国国土合理均衡开发。从我国经济地理特征分析,未来东西向和南北向大运量、长距离的资源和产品运输将长期存在。交通运输作为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综合交通网中长期规划,综合考虑我国
资源分布、工业布局、城市分布以及人口分布的特点,特别是我国未来可能形成的经济区划及经济中心布局,着眼于尽快形成沟通东西和南北的若干条国家级运输大通道,将引导和促进国土均衡开发,为缩小我国地区间差距提供基础条件。
第三,大力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综合交通系统优势。当前,在我国交通设施总量不足,交通运输能力趋紧,各种运输方式交通网络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各种运输方式的自我发展具有一定合理性。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总体规划及综合交通发展政策的指导和调控,导致不同运输方式间难以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和有效的衔接配套,降低了交通运输系统的总体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加了用户的运输成本。经过较长时期以各自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增长后,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要求回归到注重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发展轨道。综合交通网中长期规划,将各种运输方式作为有机衔接、不可分割的整体,从系统固有的空间特征和资源约束的角度,分析研究交通运输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益,使各种运输方式从基础设施的规划开始,就做到衔接优化和协调发展,对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统筹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