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4 11:5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笔记》。

第一篇: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一、《西方美学史》基本情况简介

(一)作者简介

朱光潜(一八九七—一九八六),我国著名美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等职。毕业从事美学教育与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主要译作有:黑格尔的《美学》,莱辛的《拉奥孔》等。《文艺心理学》是中国美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名著之一。

(二)书目简介

第一章 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

第二章 柏拉图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

第四章 亚历山大理亚和罗马时代:贺拉斯,朗吉弩斯和普洛丁

第五章 中世纪:奥古斯丁,托玛斯·亚昆那和但丁

第六章 文艺复兴时代:薄迦丘,达·芬奇和卡斯特尔维屈罗等 第七章 法国古典主义:笛卡尔和布瓦罗

第八章 英国经验主义:培根,霍布士,洛克,夏夫兹博里,哈奇生,休谟和博克

第九章 法国启蒙运动:伏尔泰,卢梭和狄德罗

第十章 德国启蒙运动:高特雪特,鲍姆嘉通,文克尔,莱辛 第十一章 意大利历史哲学派:维柯 第十二章 康德 第十三章 歌德 第十四章 席勒 第十五章 黑格尔

第十六章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美学

第十七章 “审美的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费肖尔,立普斯,谷鲁斯,浮龙·李和巴希 第十九章 克罗齐

二、金典内容解读——柏拉图

(一)美学的基本观点

柏拉图(BC427-BC347)《大希庇阿斯》、《伊安》、《会饮》、《理想国》、《法律》等 著作多用对话体(“直接叙述”)这一独立的文学形式写成。运用与学术讨论即所谓的“苏格拉底式辩证法”。这种辩证法特点在于侧重揭露矛盾,剥茧抽丝地逐层揭露矛盾。柏拉图在政治上的基本动机就是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足以维持贵族统治的政教制度和思想基础。他的思想在文艺复兴运动和浪漫运动中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1.文艺对客观现实的关系

理式说:理式世界第一性、感性的现实世界第二性、艺术世界第三性。

理式是指最高的绝对理念,是永恒真实的,独立于人而存在。客观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至于艺术,又是客观世界的摹本,因此相对于真实的理式世界来说,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所以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换句话说,艺术世界依存与客观现实世界,而客观现实世界又依存于理式世界,艺术世界与真实的理式世界隔了三层,从而不具备真实性,不能真实地表现现实。柏拉图的这种观点以其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为基础的。唯心哲学都是神权社会的影子,柏拉图所谓的“理式”其实是神,他的客观唯心主义正是保卫神权(贵族统治)的哲学,而神权正式没落贵族阶级所利用的思想武器。柏拉图强调理式世界的永恒性,实即强调贵族政体的永恒性。

2.鄙视艺术的根源:阶级根源

由于柏拉图否定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见不出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柏拉图将人所分为的九种等级中,诗人和艺术家位列第六,而“达到美感教育最高成就的人”,即“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位列第一。这种等级区别根源于柏拉图对艺术的鄙视,表现在:艺术包括手艺,一般由奴隶从事,艺术家的地位是卑微的,他们所创作的只是手艺活儿。而第一等人是贵族中文化修养的最高代表,他们无需亲身创作,他们只要静观,因为柏拉图认为审美活动的极境是凝神观照,此时产生的“无限欣喜”是最高的美感,而且这种美是认识的对象而不是实践的对象;他们所观照的对象不是具体的感性的不真实的艺术品,而是最高的永恒的理式,是不带感性形象的美,是一种抽象道理,即哲学。P.S.希腊人所了解的“艺术”是指可凭专门知识来学会的工作,不仅包含我们所说的艺术还有我们称作“手艺”(“匠”)的部分。

3.关于艺术美

既然美来自绝对理式,且艺术是不真实的,那艺术作品可否用“美”来形容?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摹本的摹本,然而毕竟直接或间接摹仿了理式世界,因此还是能够“分享”一点理式的美,但却是微不足道的。另外,根据“灵魂轮回”说,感性事物之美是灵魂隐约“回忆”到它在未依附肉体之前在天上所见到的真美(理式世界的美),因此与理式美还是有一点联系的。但柏拉图始终将艺术美看作绝对美零星模糊的摹本,并且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因为现实世界比艺术世界更接近理式世界。美不能沾染一点感性形象,否则就不完满了。

4.对美育的看法

美育首先使一个人认识到个别具体形象中的美;接着又使其“学会了解此一形体或彼一形体的与其他一切形体的美都是贯通的”,即从许多个别的美的形体中见出的美的形式;再进一步又使其学会“把心灵的美看的比形体的美更可珍贵”,即达到理式世界的最高的美。

(二)文艺的社会功能

柏拉图对诗和艺术的社会影响具有深刻认识,因此在制定理想国计划时,他充分考虑了艺术对理想国的影响和作用。理想国的理想是“正义”(即各阶级各司其职)。建设理想国,就要培养保卫城邦的正义的人,各类公民应各司其职。公民分三个等级,最高的是哲学家,他们拥有理智;其次是战士,他们具有意志;最低的是农工商,他们具有情欲。要达到正义,意志和情欲都必须要为理智所统治。

艺术是否能发挥这种作用呢?柏拉图首先对文艺作品的内容进行讨论。

第一,荷马史诗和悲剧、喜剧的影响都是坏的,因为它们既破坏了希腊崇拜神和英雄的中心信仰,又使人性格中的理智失去控制,所以破坏了“正义”。(悲剧“拿旁人的灾祸来滋养自己的哀怜癖”;喜剧使人“于无意中染到小丑的习气”。)第二,文艺摹仿的方式对人性格的影响也是坏的,反对理想国的保卫者从事戏剧摹仿和扮演,原因有二,一是保卫者应专心保卫国家,一心不能二用;二是摹仿的对象通常都是坏人或软弱的人,长此以往,保卫者的性格也会受到玷污。因此,柏拉图对诗人下了逐客令。他认为诗总能歌颂神和英雄,内容上只能说好,另外形式要简朴,并且要固守几种类型。其次柏拉图又对音乐进行了检查,检查的结果是只有两种类型的音乐可以保留,一是用于逆境,表现勇敢如战斗意味强的佛律暌亚式;二是用于顺境,表现聪慧如音调简单严肃的多里斯式。P.S.文艺摹仿的方式:1.完全用直接叙述,如悲剧、喜剧。2.完全用间接叙述,“只有诗人在说话”,如颂歌。3.头两种方式的混合,如史诗和其他叙事诗。第二种方式是柏拉图认为最好的,最坏的是戏剧性摹仿。

总之,根据政治教育效果的标准即文艺对人类社会有用,必须服务于政治,文艺的好坏必须首先从政治标准来衡量,柏拉图否定文艺的社会功用。但柏拉图确是西方将政治教育效果作为文艺评价标准的第一人。

(三)文艺才能的来源——灵感

第一种解释:神灵凭附到诗人或艺术家身上,使其处于迷狂状态,将灵感输送给他,暗中操纵其进行创作,即诗人是神的代言人。(《伊安》)第二种解释:不朽的灵魂从前生带来回忆。灵魂隐约回忆到它未依附到肉体之前在理式世界所见到的理式美。灵魂依附肉体,只是暂时现象,而且是罪孽的惩罚。但灵魂的本质上是努力向上的。(《斐德若》)P.S.柏拉图在《斐德若》、《会饮》篇的对话中经常拿诗和艺术与爱情相提并论,是因为文艺和爱情都要达到灵魂见到真美的影子时所发生的迷狂状态。

这种观点强调文艺的无理性,带有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是反动的,但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新柏拉图主义的普洛丁。灵感与文艺创作的关系P60

柏拉图将理智与灵感完全对立,否定文艺创作中理智的作用;将天才与人力完全对立,这里天才等同于灵感,人力等同于创作技巧,因此否定艺术技巧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因为单凭技巧不能创造文艺。但柏拉图承认艺术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就像磁石吸铁一样。但他所谓的感染力以灵感为基础,而不是实践生活和作品的艺术性,归根到底仍在宣扬神的伟大。P.S.文学家的三条件(《斐德若》):“第一是生来就有语文天才,其次是知识,第三是训练。”

三、个人感悟

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的第一个版本于196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随后一年中随即重印。虽然已经无法还原当时的出版境况,但“1963”和“重印”的搭配多少有些耐人寻味,至少可以一窥那个时代刚经历过三年饥饿灾荒的人们对一种精神和美的渴求是多么强烈,自然也能反映出当时那个虚妄的年代中单一意识形态对知识和文艺的高压和钳制。但让人感觉颇为吊诡的是,经历将近五十年后,这本著作仍然能突破那个荒谬年代的局限性一再重版和翻印。迄今为止,金城出版社重新整理、核对内文,并配以精美插图的彩色典藏版,这个中间不知道有多少版本层出不穷。

拿到这个据说“史上最权威、最完备、最精美”的彩色典藏版之前,我一直有一个疑虑,不知道书中原来的几个序言能否完整保留下来。对我们现在的读者而言,原来书中的序言太过于拘谨和荒谬,三两句话中就言必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唯物主义史观等等,味同嚼蜡。但这是那个时代能维持下来的写作的最高指示和护身符,就连心高气傲的钱钟书先生也不能免俗,手头正好有个现成的例子,1958年《宋诗选注》第一版的序言中,他不得不引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谈话》的话以表明自己接纳了马列主义毛思想的改造。但对钱钟书而言,他心知肚明,那几句话只不过是一种出版策略。这也是钱钟书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毛泽东的话,我现在可以理解为“为引而引”的一种知识分子艰难写作和生存的方式。(可参见谢泳撰写的《<宋诗选注•序>修改之谜》一文)

回到我们的主题继续说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在这个新版本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变化,在最初的几个版本中撰写的几篇序言,都以附录的形式收录其后,其中主要有附录一:《1963年初版<编写凡例>》、附录二:《1963年初版<序论>》以及附录三:《1979年再版<序论>》。我非常赞同这个新版本的处理方式,对一些过往年代中局限性很大的文字,不能因为已经落后于我们的思想观念而一删了之,更应该注意和保留一份史实的证据,以备查证。比如从这三份附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年代的许多宝贵的信息。尤其在附录三中的首段文字颇为值得我们留意:“解放后,1950年代在党领导之下持续数年之久的全国范围的美学批判讨论,引起了广大文艺理论工作者和一般读者对美学的浓厚兴趣和深入研究的要求。参加这场批判讨论对我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我从此开始钻研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来对自己过去所接受的西方资产阶级美学思想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批判。196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为了适应当时的需要,曾特设美学专业来训练预备开每学科的教师,我参加了该专业的教学工作,开始编写西方美学史讲义。1962年,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门举行文科教材会议,决定把西方美学史列入教材编写规划,编者接受了这项任务,根据已编的讲义、学习笔记和资料译稿,编出了这部两卷本的《西方美学史》,196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次年重印一次。”

千万不要以为这段开篇的序言中只是一些假大空的套话,其中可以反映出很多那个年代的历史事实。据北大哲学系叶朗教授的介绍,1962年国务院指派周扬主持大学文科教材的编写工作,当时列入编写计划的美学教材共有三部,一部是《美学概论》,由王朝闻主编。另一部是《西方美学史》,由朱光潜先生一人独撰。还有一部就是《中国美学史》,宗白华主编。《西方美学史》在60年代顺利出版,《美学概论》也在1981年正式出版,唯独《中国美学史》夭折,最后以于民和叶朗负责编写出上下两册的《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交差了事。这就是当时的基本情况。值得注意的是,这三部美学教材,当年的《美学概论》现在估计已经湮没无闻没有什么读者了。而《中国美学史》虽然在当年夭折也算是一大幸事吧,因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文化热和美学热的复兴,另一位中国哲学家和美学家李泽厚与另一位作者刘纲纪合作撰写了《中国美学史》的第一卷和第二卷,并分别于1984年和1987年出版,也算弥补了那个过往敏感年代的缺憾。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个事例反而证明了由朱光潜先生独立完成的《西方美学史》的超前的时代性,能够突破一代又一代人的阅读观念的限制,成为每个时代中生命力最为长久的经典之作。

上文引言中值得注意的还有一点,就是五十年代开始的美学批判讨论。因为这个在这场讨论中,年轻的李泽厚声名大振,成为新一代的美学家。李泽厚登上美学舞台之初,正是以朱光潜为主要批判目标的。但50—60年代的大环境决定了朱光潜不批自倒的地位,因此,真正成为李泽厚新理论确立之障碍的,反而主要是蔡仪的唯物主义美学。1955年,不到三十岁的李泽厚发表了《关于中国古代抒情诗中的人民性问题》,这篇文章和此后关于美学的论战让他迅速成名,并于1958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学术著作《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某种程度上说,当年的美学讨论中,李泽厚所重点批评的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是虚晃一枪,没有击中目标。对于朱光潜这样一位1925年出国留学,拥有多个学位,熟练掌握英法德语,翻译过黑格尔110万字的巨著《美学》、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莱辛的《拉奥孔》以及克罗齐的《美学原理》等众多西方美学名著的老理论家而言,他对美学的浸润之深,已经不是当年的愣头青李泽厚所能比拟。但是借用那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俗语来讲,上个世纪五六十年的政治环境对一些老作家和美学家而言十分不利,他们的思想改造正处在一种如火如荼的阶段,在所谓的西方资产阶级美学和马克思唯物主义美学之间正在进行一场惨烈的拉锯战,这种世界观的改造致使他们放弃多年来积累的人生和审美诉求,转而全心全意信服一种他们丝毫不了解的新思想。而当时的年轻人却被誉为早晨八九点中的太阳,他们的思想基础中从小接触的就是一种生搬硬套的灌输式的唯物史观,对他们而言,美学毫无疑问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这点根本不能质疑。所以李泽厚当年的一些作品虽然注入了年轻人的激情和好敏锐思,但也只能是对唯物史观的拓展,这种拓展所能表现出的新意就是从一种僵硬的、教条的、说教的、唯物主义变成一种更为新颖的具有吸引力的唯物主义。这种对唯物主义思想的还原是当时的李泽厚等人所能做到的唯一“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的工作。这种思想仍然摆脱不了那个时代正统思想的窠臼,也贯穿到了他在1979年出版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当中。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随着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各种文化热兴起,美学热也随即升温。在各种新思潮和新观念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再去看李泽厚在当年的美学讨论中大红大紫受人追捧的思想观念反而不如朱光潜一部不瘟不火的《西方美学史》。再举一个明显的例子,1988年,同样是美学专业毕业的刘小枫《拯救与逍遥》出版,在序言中,他谈到了这本书的缘起时,提到这样一个印象:“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七九年行世,我在书店随手翻了翻:还是辩证-历史唯物主义,一边去罢。八十年代初,《美的历程》猛然改变了我对国人哲学的成见:这不就是我在欧洲古典小说中感受到的那种哲学吗?激动、兴奋在我身上变成了‘美学热’,热爱上了‘美学专业’。‘美学’对于我来说,就是李泽厚的主体性哲学、张志扬的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类学、赵宋光的审美教育学。当‘美学’研究生的头一年,除了对电影和人本心理学的热情,发展从德国古典哲学背景中出现的人类学美学成了我的哲学理想。”八十年代李泽厚迎来了又一个学术的高峰期,但是这个前提是撇开了以往的哲学根基,重新建构自己的哲学思路,恢复“人”作为主体性哲学内核,注重“实践”所体现的人所特有的自动、自觉、自为的特性美学的结果。这种新哲学路径反应到美学思想中,就是恢复到一种以美为美,以人为美,看重人的审美能力诉求,看重审美的自主性。他的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还有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和《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在出版后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当时的畅销书,在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中,发行量之巨大令现在的这些没有品位畅销书作者羞赧无地,几乎达到了人手一册的境遇。刘小枫的那种激动和幸福之语可以代表当时普通读者读到一种新的美学样式的共同心态。从朱光潜到李泽厚,从李泽厚到刘小枫,可谓是老中青三代美学家的在各个不同时代中,各自以一种不同的曲折的方式发展出的具有各自时代性特征的自我意识觉醒的美学。

当然,这其中,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因为年代最为久远,思想观念的伸展更为曲折和隐晦,时代的政治诱因更为强烈,原本以为会随着新时代观念的淘洗逐渐被人遗忘,没想到在新世纪中,仍然能够屹立不倒,成为一本真正跨世纪的经典之作,这恐怕是当年撰写之时作者本人也未能想象到的吧。

第二篇:读书笔记

饶雪漫作品读后感

很久没有读过80后90后作家的作品,近日在学生的介绍下读了80后作家饶雪漫的《斗鱼》。

《斗鱼》并不是小说,而是饶雪漫夏令营以后变成的一本小书。饶雪漫的夏令营是在2006年开始的,名字叫“坏女孩夏令营”当然每次夏令营都有自己的主题。在夏令营中饶雪漫和一些心理专家和这些从全国的读者中选中的女孩相聚在一起,这些女孩都很另类,和平常的女孩相比都是那种家中管不了,甚至早早就走向了社会,打仗骂人都是小事,盗窃,撒谎,同居,流产都有,可以说都是偏离了社会的边缘人。不过她们还小,还渴望理解渴望帮助渴望成长,渴望有人能够敞开心扉听她们的故事。这也是她们要求参加夏令营的理由。当然通过夏令营饶雪漫也和其中很多营员成为了朋友,通过和她们的接触了解,让自己能够时刻懂得现在女孩们的心,对她们进行帮助,也是帮助自己不断寻找新的素材和写作的灵感,这的确是一个多赢的好主意。

这本书是去年也就是2011年夏令营的作品,书后有很多关于这次夏令营的照片和介绍,而且也邀请她的读者继续参加她的2012年的夏令营。这本书中的八个故事,都来自夏令营中的八个女孩,八个女孩的故事各不相同,却又都很心酸,有的是因为家庭,有的是因为父母教育方式的错误,有的是因为社会,总之从她们的身上我们可以吸取很多成长中的经验和教训。

之后还看过《左耳》,还有《qq兄妹》《沙漏》上中下,我就挺关注饶雪漫,感觉这是一个专门为青春期女孩写故事的人,而且写得真不错。很懂得女孩们的心理,也懂心理学,也懂教育。虽然她的文字很花哨“你脸上的寂寞是有光彩的,它总是让我心痛和牵挂,我盼着看到你的笑,不由自主的希望自己可以温暖你„„”(感觉是教人写情书)不过谁又能保证那不会打动你呢。

我也发现了80,90后不被认可的原因:他们的文字缺乏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太多的题材是华而不实的爱情故事。对青春而言爱情是一件奢侈品,沉迷其中消磨了意志,荒废了光阴,即使是界于爱情与友情之间的“喜欢”也是让人心神不定的东西。而青春的迷惘不止是情窦初开,还有自立,人生的奋斗,追求,与社会的关系等等。他们却很少关注。饶雪漫的目的很明确,适合高中生,因为这是她的主要读者,这样的智慧怎不让人佩服。怎样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禁止并非良策,默许是种失职,教学生把握成长才是良策。

有的老师认为出现这种趋势一是因为现在学生身体发育早、成熟期低龄化,还有一个原因是社会各种媒体的不健康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中学生“早恋”多年以来一直是社会和学校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其实应该慎用“早恋”这个词,最好不用,学生对这个词普遍有逆反心理,应该用“中学生恋爱”这个概念。中学生已经到了喜欢异性的年龄,怎么发展,关键还是在于成年人的引导。

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内容一定要全面,这里面包括性生理知识传授;性心理认识讲解;性道德培养和建立;性法制观念的确定和性美学的指引。而在教育方式上要讲究方式,一定要坚持尊重学生主体原则和传承体验原则。青春期教育要以学生性健康发展为主线,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民主理解,体验接受,而不是跟踪盯梢、棒打鸳鸯。教育内容偏颇、方式不对,学生自然会逆反。

要想实施青春期教育,教师首先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以新型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走出迷宫。实践证明,学生渴望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乐于在男女生混合教学中接受教育。

当然,青春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家长对孩子要作生活的表率,给孩子以正确的指导;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校内外生活;社会也要多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三篇:读书笔记

四年级下册学生语文读书笔记

我的读书经历

如果把知识比作花朵,那书籍就是深扎泥土的老根,如果把知识比作酒瓶,那书就是甘甜可口的美酒;如果把知识比作夜空,那书籍就是那颗耀眼的星星。我从小到大读过许多书,有漫画书,有神话故事,也有许多推理小说,这些书中的故事经常使我忘记了吃饭、忘记时间。

我们从小就会听大人们讲故事,因为我觉得故事的内容很有趣。而且,我还认为读书是每个人在人生必须经过的一条路。

还记得一个星期天,新上市了一部电视剧新《水浒传》随着新《水浒传》的热播,我简直成了“水浒迷”,每晚必看!但开学了,我的“水浒迷”身份被老妈无情剥夺,可是一百单八将命运最终如何?常常牵挂着我的心。于是,表妹家《水浒传》少儿版被我偷偷借来,但无奈老妈“监控”实在严密,令我始终无法实施“窃读”。晚上,我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洗漱,钻进自己的房间,躺在床上,专等老妈最后一轮“查房”,想到“我的窃读记划”马上就可以实施了,我不禁一阵窃喜。果不其然,一切都按套路进,老妈帮我盖好被子,关上台灯,脚步声渐渐远去„„我躺在床上,支起双耳,静听外面的动静,确定“安全”,便迫不及待的拿出我早已藏在枕头下的爱书和窃读工具——小型手电手电筒,如饿虎扑食一般,一页、两页„„贪婪的读起来,正当我迷于这一个个精彩故事情节时,突然感到房厅有动静、那熟悉的脚步声似乎离我越来越近,我只感到一阵头皮发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爱书、手电还有我自己一般脑儿藏进被窝,“砰,砰,砰”我的心狂跳不止„„

那脚步声突然在我隔壁的书房停下,此时,我真正体会到那种“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4、七月的天山

祖国的大好河山雄伟壮观,它们代表我们中国的历史悠久,博大物深。

6、万年牢

我们小学生做题也要认真对待,不能只把它当成任务,一心想着嬉戏,而把作业马虎了。

7、尊严

有尊严才会有志气,有斗志,才会奋发图强,不断进步。

《自然之道》读后感 最近,我们学习了《自然之道》,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当嘲鸫要用嘴把幼龟侦察兵从巢中拉到海滩时,作者和同伴让向导救起幼龟,放入大海。这一举动使巢穴中的幼龟误以为外面很安全,它们鱼贯而出,结果导致众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文中向导的这句话及若无其事、坦然面对的表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想起了发生在一年前的一件事:那是在我和妈妈游览云台山的途中,我坐在路旁休息时,透过茂密的草丛,看见不远处挂着一张蜘蛛网,上面有一只黑蚊子在拼命挣扎企图逃跑,我急忙拿起一块小石头想把它砍死,却遭到了妈妈的制止:“你一旦砍不准,不仅会把蜘蛛网破坏,还会让蚊子逃跑。你放心,蜘蛛是不会放过它的。”于是,我拿着石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蚊子,时刻准备着。果然不出妈妈所料,只见蚊子被网越缠越紧,马上就要奄奄一息了。蜘蛛眼见时机已到,慢悠悠地爬到蚊子身边,先用嘴里的丝把蚊子又缠了几圈,然后把嘴扎进蚊子的身体里,贪婪地吸起来,等到心满意足后才大摇大摆地走回草丛,继续等待猎物。

原来自然界真是奥秘啊!它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截然相反的结果,同时我也想向大家呼吁,不仅仅是我们小学生,也包括全体公民,一定要按照自然规律去爱护环境,保护动物!

11、蝙蝠和雷达

在大自然中,其实有很多人类的老师,只不过我们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小英雄雨来

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课文写了12岁的雨来掩护革命干部和鬼子英勇斗争的故事,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雨来多么勇敢、爱国,敌人用糖块、金戒指诱惑他,他没有接过糖、戒指,也没有说出李大叔的下落。最后,换来的是一顿毒打。要是换了我们,一定忍受不了这种痛苦,当然会说出李大叔在哪里了。

我想到了小英雄王二小。当敌人来扫荡时,王二小冒着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敌人知道上当后,把王二小打死了。二小为了我们的祖国,竟然不惜牺牲,我为他那爱国的品质所折服。

还有那年仅13岁就牺牲的抗日英雄刘胡兰姐姐。当敌人抓住了她,要她交出共产党的名单时,她却把头一甩,说:“不知道!”最后,敌人用铡刀把她铡死了。啊,真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在生活中,父母处处关心我们,不仅交钱供我们上学,还很宠爱我们。我们的学校又明亮、又宽敞,可有些同学们却不好好学,你对得起爸爸妈妈吗?相反,雨来在三钻儿家的豆腐房里上夜校,那里又旧又破,雨来学习却很认真。希望我们都能好好学习,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仿写《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宁静的校园,本来是同学们学习的地方, 可是轰隆隆的大炮, 打破了他的宁静, 这究竟是为什么? 郁郁葱葱的树林, 本来是动植物的乐园, 可是无情的猎枪, 把森林变的尘土飞扬, 这究竟是为什么? 美丽的公园,本来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 可是那无尽的枪声, 淹没了孩子们的笑声, 这究竟是为什么? 清澈的小溪, 本来是鱼儿的家园, 可是轮船排出的尾气, 把河水弄的浑浊不堪, 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们希望,我们期盼——

让战火中的孩子们, 有一个家,安稳的家, 不必再为战争流离失所,!

有一所学校,宁静的学校, 免遭炸弹的袭击,!和我们一样在草地上玩耍,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第四篇: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在年前学期期末结束的时候,我们学校孙校长为了给老师们充充电,给老师们详细讲解了《论语》,这与我上学时《论语》的理解又大相径庭。上学时学《论语》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而现在再一次细读《论语》,悟出的更多的是人生。

《论语》整本书以孔子教导学生时对话的言语记录为主,也有一部分孔子学生如颜回,曾参,子路等人的言语记录。章节内容比较杂乱,每一篇不会固定讲什么。每一篇的篇名都是由本篇第一句话而来,如“学而篇”就是由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得来的。虽说章节杂乱,但在书中处处见仁,时时见礼,义也多多,情也不少。

孔子对人的尊崇,是甚于于一切的,比如他说“人而不仁,如乐何,人而不仁,如礼何?”“苟志于人矣,无恶也”。同时他对仁的讲解,也有许多不同,这点主要是践行了他因材施教理念,如他对司马牛和樊迟子宫就给出了不同的说法。《论语》中关于仁和礼的研究实在太多,也太高深,我实在没法继续说下去,所以这里我选了一个小点来说明一下——它就是《论语》中的情。子路在论语中和孔子的对话不少,虽然孔子对他的评价不如颜回他们好,如孔子说“由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但师徒之情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行。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在老师落寞的时候还能跟着老师,而且能够把心中不快当面告诉老师的人,恐怕也就是子路了,让颜回去肯定是不行的,孔老夫子也说了回是终日不违的的嘛!若是如此,便也就算了,毕竟子路实在老师落寞的时候去给老师发脾气嘛!但后面他在老师发达的时候又去找老师麻烦了。书中这样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南子是当时卫灵公的夫人,把持朝政。孔子见了她,子路就不高兴了,因为他认为老师的行为与他的言行不符。当然,孔子为了表明清白,只好用发誓这一最具威力的方法了,于是他便不断的说“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意思是我做了不正当的话就让天来讨厌我吧。今天我们是可以随便发誓而不怕誓言兑现,可孔子那个年代是怕的啊。这是多么好的师生关系。今天谁还敢去说自己的老师行为不当啊,至少为了可怜的学分也不会。又有几个老师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对着一个自己的学生去做发誓那样的是呢? 总之《论语》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当然很有我们值得作为一个经验而避开的地方,因能力有限,就不从大处着手,到此为止就行了。

第五篇:读书笔记

读书心得

在书香中顿悟、提高、升华

林佳荣

记得还是当学生的时候,我曾经有过没日没夜读书的经历。那时,为了读完一本小说,我常常手里端着饭碗,而眼睛却紧紧的盯着书本;有时晚上为了把一本书看完,也是通宵达旦,虽然影响了休息,然而却是精神抖擞,毫无疲倦,那感觉虽无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长沙》里写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般的意气风发,冲天豪气,然而读书给人带来的内心的充实,精神的满足感却是实实在在的。然而这种感觉却消失了多年。在我走上工作岗位后,除了专业书籍,我鲜有完整的读完一本书,去书店也是直奔教学资料而去,对文学书籍,几无问津。于是乎心里总感觉到缺了些什么。

最近,我读了周成平同志编写的《给教师一生的建议》这本书,说老实话,开始时我是带着应付的心理去读的,随意翻翻,但后来,我发现我好像回到了学生时代,找到了那种久违了的读书的感觉。于是,我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发现里面很多东西、言语,都是我平时工作中经常反复碰到的,只是我停留在感知的成面,没有把他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所以总感觉到生活缺了些什么,教育教学中也觉得总有哪里有点问题,工作质量得不到升华。然而,读了这本书,我终于知道了这些年来,我心里缺失的是什么,寻找的是什么,那就是书籍这滋润心灵的鸡汤。

在书中,作者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的,身为教师,第一步是要有爱。要爱工作,要爱学生。教师要想干好自己的教学工作,首先是要有对工作的热爱,才有教好书的动力,然后才有对学生的热爱。爱心成就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爱心唤醒力量,爱心铸就辉煌。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心贴心。因为有爱,不仅是表扬就是对学生的批评也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拉近师生的距离。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面对新的班级,怎样才能尽快的了解学生,融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呢? “请记住学生的名字”,作者如是说。是的,记住学生的名字不失为与学生沟通的最快捷的渠道,对此,我深有同感。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面对新的学生,我都要求他们把自己名字写在自己课桌的右上角,讲课之余我巡视全班时,就可以看看他们的名字,将人和名字对号入座,这样很快就能记住班上学生的名字,上课提问,课后谈心,安排工作就容易的多,师生很快熟悉了解,且加强了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感。这正如美国一个学者说,“记住人家的名字,并能很轻易地叫出来,等于给别人一个巧妙而有效的赞美。”

“育人重在育心”作者这话说得非常好。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教师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让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所以我们过多的看重了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略了学生心灵的成长,而教育也最终走向了失败。我们应该明白,教育是一种关怀,我们要用教育独有的方式,关怀我们的学生,关心他们成长,教育他们关爱生命,关注幸福。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享受一种健康、智慧、自由自在的生活,体验生命的和谐与尊严,享受人性的舒展与自由。而这些,从根本上说,都是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我们不仅要交给学生书本知识,更要培养 学生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这样的教师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也才能得到学生真正的拥护和爱戴。

教师是一项示范性很强的工作,他的言语行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重言教,更要重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道出了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那就是“要想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当我们在要求学生不迟到,守纪律,讲文明,有礼貌,要感恩等等时,我们自己要首先做到,须知行动是最好的语言,它胜过千百次说教。肩负教书育人重任的我们,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正确的教育方法,又要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真正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腹有诗书气自华” 现实教学实践中,我们有的教师走上课堂,照本宣科,捉襟见肘,丢三落四,多是因为读书太少,底气不足。所以其课堂凌乱,主次不分,语言乏味,这样的课堂怎么能吸引学生,要求学生专心听讲呢?这样的老师又怎么能赢得学生的喜欢呢?如果我们能有睿智的谈吐,有深入浅出的讲解,对知识挥洒自如,举重若轻,收合有度,侃侃而谈,那我们的课堂一定能吸引住我们的学生,教学效果必能立竿见影,这样的老师也一定能受到学生的拥戴。而要达到这层境界,自然要经历多方面的磨练,而读书无疑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并把读书当成是人生最大的乐趣,把我们的精神支柱和情感寄托都融入书籍中,让我们的教学最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感想很多,想写的也很多,然而手中拙劣的笔,不能写下内心的所有,忐忑不安的就写到此吧!文章拙劣,但心里无限快慰,因为我重拾到了久违了的读书的乐趣,今后我必将在书香中顿悟、提高、升华。

2012年7月

下载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笔记

    《无快乐的经济》——读书笔记 作者:提勃尔·西托夫斯基(1910—2002)出生于匈牙利,最早在布达佩斯学习法律,后来就读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1935年,西托夫斯基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学......

    《必然》读书笔记

    《必然》读书笔记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人类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在当下,能最快、最激烈地促进这些改变的,就是科技。而这些改变,哪些是必然发生的,哪些又在我们预料之外?......

    《必然》读书笔记

    《必然》凯文•凯利 【关于本书】 【主要内容】 一、科技有偏好 二、如何理解必然趋势 三、基本结构 第1期,"形成"。 第2期,"知化"。 第3期,"流动”。 第4期,"屏读”。 第5期,"使......

    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从接受师范教育起,苏霍姆林斯基的大名就常常不绝于耳,此次暑假,我更是趁兴拜读了他的名作——《给教师的建议》。尽管书中所写年代的教育与如今的教......

    读书笔记(合集)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这里指的是那些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教材的学生: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就该到要学了;刚刚学会这一样,......

    读书笔记(汇编)

    1.读书笔记的概念人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把自己阅读书籍的心得体会和精彩内容整理记录下来的文字材料。2.读书笔记的作用(1)作读书笔记可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有效提高读书效......

    读书笔记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 总感觉工作比较繁忙,对一些教育类的书籍臵若罔闻,根本没有列入自己的阅读计划之内,总觉得那是些生硬的道理与说教,没什么实在的意义,也激不起多少阅......

    读书笔记

    培根人生论 不久前,经朋友推荐拜读了著名学者何新先生翻译的《培根人生论》,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培根人生论》兼有散文、论文和随笔的意义。它不仅文笔优美而且论述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