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11:1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篇:2016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

2016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

点击查看:高一年级寒假作业

1、B(A档dang 咤zha C弄long 恤xu D舷xian)

2、B(A瞋目 峥嵘岁月 C宵夜 绿草如茵 D凄婉 天伦之乐)

3、C

4、D(A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B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贬义词。C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不能带宾语。D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5、A(B句式杂糅 C不合逻辑 D多重否定不当)

6、A(《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7、B(第一诗节考虑“雨丝”相对应的,最形象、准确的应是“发式”,“花枝”当然与“插”相对应。第二诗节,提供的是三个历史典故,诗的内容主要在写南方,故而排除④句,因王昭君主要生活在北方。再按时间顺序排列另两句。)

8、B悖:叛逆

9、C(A微 要没有 B以 连词,表目的C其 副词 表示祈使;副词 表示诘问 D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10、D(吕祖谦没有指出秦穆公是个利欲熏心的政治野心家。)第Ⅱ卷

11、(1)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敝:损害;其:自己 与:结盟,结交。三个重点词各1分,大意1分。)(2)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劳:使,劳苦,使动用法;远:远方的国家,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无乃,乎:恐怕,吧,固定句式。三处重点各1分,大意1分。)

12、(1)除夕思乡(2分)(2)诗人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人,而是通过想象家人在除夕之夜正在思念着千里之外的自己,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蕴。(想象,2分,可答“虚写”;内容阐释1分,作用1分。)

13、(1)是天上虹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2)复为慷慨羽声(3)学而不思则罔 小人长戚戚(每空1分)14、1、万国殡仪馆为先生送行的情形

2、文革中先生被利用

3、自己初次向先生约稿先生对自己的支持

4、走上工作岗位,先生及其作品对自己的影响(每点1分,共4分)

15、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文革中,鲁迅的名字或文章被居心险恶的人利用,抬高自己,打击报复他人。(2分)(2)鲁迅先生的文章都充满了真诚,满含对他人、对民族深沉的爱,给人以指引的作用。(2分)16、1、贯穿全文,是文章的写作线索。(1分)

2、反复渲染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悼念之情。(1分)

3、突出了先生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影响。(1分)

17、先生一辈子反对神化,反对奴才,反对奴性,他不愿意把自己塑造成神,成为后人膜拜的对象,那只会培养出新的奴才,所以先生要求后人忘记自己。(2分)

18、登阁纵目鸢飞鱼跃千帆竞 览胜抒怀水清木华万类荣(3分)

19、句子形式和内容基本符合要求,四句能构成一个整体,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即可(每句1分,共4分)参考译文: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扬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 来,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 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人名)出来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功夫就挽救了即将灭亡的郑国,不但使秦国军队撤退,还让秦国帮助郑国防守边境,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使秦穆背叛晋国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晋国的旧恩、召来新的怨恨;舍弃成功、去冒危险。要不是其中的利益迎合了秦穆公的心思,怎么能达到呢?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料想秦穆公还会翻脸去谋取那种利益了!2016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尽在高中频道!

高一年级寒假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含答案)2016学年高一寒假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复习题及答案

第二篇:南通一中高一语文寒假作业答案

南通一中高一语文寒假作业

(五)答案

1.C.A.隽(juàn)永 B.熨(yù)帖 D.炽(chì)热 2.D.A.戏谑 B.碑帖 C.撕裂

3.C.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

A.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这是古代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和政治思想。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B.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用在此处对象错误。

D.噤若寒蝉:像寒秋的蝉不再鸣叫,形容不敢作声。本句属望文生义。4.B.A.主语不一致,结构混乱。应为“合理调整菜品结构”。C.“分别位于市区和县城的四星级和三星级高中各一所”表意不明。

D.句式杂糅,可改为“很大程度上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或“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造成的”。

5.B.A.厥:代词,其。C.速:招致。D.当:同“倘”,如果。

6.A.A.结构助词,的。B.以:介词,拿/介词,因为。C.为:动词,作为/动词,成为。D.而,连词,表修饰或承接/连词,表转折。

7.B.A.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C.却:使动用法,使……退却D.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8.(4分)答案示例:人生如枝头上的丁香花,弱小却不乏沁人心脾。人生如山峦间的溪流,瘦小却不乏清冽甘甜。9.(4分)(陈师道的诗)模仿痕迹重,情感和心思深刻,因学问不够表达不畅快。(答对1条得1分,2条得2分,3条得4分)10.C.乘:登上。11.D.①为燕王⑤为牛被田单“烧其端”后的行为⑥为田单乘胜追击,收复失地的结果。都并未直接表现田单“兵不厌诈”。

12.C.田单并未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而是将所收集的千金命令富豪赠送给燕国将领。

13.(3分)①既然这样,那么诸侯国的土地有限,残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诸侯)送给他东西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然则”、“厌”各1分,句子1分,共3分。)

(3分)②(即墨人民)拥立(田单)做将军,凭借即墨城来抵御燕军。(“以为”、“距”各1分,句子1分,共3分。)

(4分)③燕军纷乱逃走,齐人追赶逃跑的敌人,经过的城邑都背叛了燕国,重新回归齐国。(“奔走”、“逐北”、“畔”各1分,句子1分,共4分。)

14.(4分)(1)①首联:对战事惨败的悲痛;②颔联:对阵亡义军的悲悼;③颈联:对群胡骄横的悲愤;④尾联:对官军到来的悲切呼唤。(每点1分,共4分)

(3分)(2)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1分)。描写原野空旷、天空清虚、天地肃穆的凄凉景象,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战事的惨烈,表达诗人心中哀痛之情(2分)。(共3分)

(3分)(3)这首诗叙写了战争的时间、地点和结果,以及阵亡将士的籍贯、身份(1分),描写了得胜者的骄狂、百姓的悲伤和期盼(1分),具体真实地再现了陈陶之战的历史

(1分)。(共3分)

15.(10分)(1)固不在战矣(2)然后得一夕安寝(3)至于颠覆(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5)吾尝跂而望矣(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7)古来征战几人回(8)不破楼兰终不还

16.(4分)内容上点题,营造寂寞苦闷的氛围,奠定伤感的感情基调;结构上引起下文对故人的回忆,并与下文中的“风雨”相呼应。(内容、结构各2分)

17.(6分)①初次见面,作者从外貌、动作、笑声、交谈等方面来写萧红,写出了萧红自然而真率、少于世故、纯洁爱幻想的特点(2分);②与作者相处的过程,突出了萧红真实、亲切、包容、容易相处的特点(2分);③分手以后,作者将其与一般女性对比,突出了萧红能耐苦、独立、有才智、有气节的特点(2分)。

18.(6分)(1)该句用运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俯仰之间难以自释,直接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得知萧红去世后作者内心深处时刻无法排遣的悲哀。(3分)

(2)这是象征的手法。作者告诉人们阴霾终将散去,历史必将还萧红一个清白,给萧红一个公正,美好的未来必将到来。(3分)

19.(6分)①回忆与萧红的交往过程,表达了对萧红的赞美、惋惜与怀念之情;②面对萧红死后遭遇不公,表达了对被御用文人歪曲的不满与愤慨;③展望未来,表达了为朋友、为真理坚持到底的决心,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每点2分)

译文:田单,是齐王田氏宗室的远房亲属(齐原为姜姓诸侯国,战国初年齐相田和正式夺取政权)。齐湣王时代,田单为临淄(齐国都城)管理市场的辅助人员,不被人知晓。等到燕国使者乐毅攻败齐国,齐湣王逃走了,后来不久退守莒城。燕国军队迅速地长途进军(指没有遇到抵抗)平定齐国绝大部分地区,而田单逃奔安平(城邑名),让同一家族的人把轴两头的尖端部分统统锯断,再用铁箍包住。待到燕国军队攻打安平,城墙倒塌,齐人奔逃,抢路逃跑,由于车轴头被撞断,车子也就毁坏了,被燕军所俘虏。惟有田单宗族之人由于铁帽包住了车轴的缘故,得以逃脱。往东逃到即墨,据城坚守。燕军已经使齐国其他城邑全都投降了,只有莒城和即墨没有攻下。

燕军听说齐王在莒,合兵攻打它。淖齿已经在莒城杀死湣王,因为坚守抵抗燕军,数年没被攻下。燕国率军向东围困即墨。即墨的长官出城与燕军作战,战败而死。城中共同推举田单,说:“安平之战,田单宗人因为铁笼(包住车轴)得以保全,熟悉兵法。”(即墨人民)拥立(田单)做将军,凭借即墨城来抵御燕军。

过了不久,燕昭王死了。惠王即位,与乐毅有隔阂。田单听说后,对燕国施用反间计,扬言说:“齐王已死,城邑没有被攻下的只有两座了。乐毅害怕被杀而不敢回去,用攻打齐国做幌子,实际是想联合即墨和莒的守军,自己来做齐王。齐人没有归附,所以暂且缓攻即墨以等待即墨一带的人慢慢归附乐毅。齐人所害怕的,是只怕别的将领来了,那样即墨城就毁灭了。燕王以为这是对的,派骑劫代替乐毅。

乐毅(害怕被杀而不敢回燕国)于是回到故国赵国去,燕国将士(因此感到)气愤。田单于是扬言说:“我只害怕燕军将所俘虏的齐国士兵割掉鼻子,并把他们放在燕军前面的行列来同齐军作战,即墨(会因此而)被攻下了。”燕人听说了它,按照田单散布的话去做。城中的人看见齐国那些投降燕军的人都被割掉鼻子,都愤怒,坚守城邑,只怕被活捉。田单又施用反间计说:“我害怕燕军挖掘我们城外的坟墓,侮辱我们的祖先,当会为此感到痛心。”燕军挖掘全部的坟墓,焚烧死尸。即墨人从城上望见,都流泪哭泣,都想出战,怒气自然比原来大了十倍。

田单知道士兵激起了斗志,可以用于作战了,就亲自拿着筑板和铁锹参加修建防御工事。和士兵分担辛劳,把妻妾编在军队里服役,要他们把饮食全都拿来犒劳将士。令披甲的士兵埋伏,让老弱妇幼登上城墙,派遣使者向燕约定投降,燕军都高呼万岁。田单又收集百姓的黄金得到千镒,命令即墨的富豪赠给燕国将领,说:“即墨马上投降,希望不要掳掠我同族的妻妾,令他们安居。”骑劫非常高兴,答应他。燕军由此而更加松懈。

田单于是在城内收集到一千多头牛,叫人做了深红色绸衣给牛穿上,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龙形花纹,把锋利的尖刀绑在牛角上,把淋了油脂的芦苇扎在牛尾上,再给芦苇梢点火燃烧。在城墙上挖数十个洞,夜晚放开牛,五千多名壮士跟随在牛的后面。牛尾灼热,愤怒地冲向燕军,燕军非常惊异。牛尾上有火把,明亮耀眼,燕军看见狂奔的火牛全身都是龙纹,被它冲撞的不是死就是伤。五千人衔着枚趁机攻击燕军,而城中人擂鼓呐喊追击燕军,老弱都击打家中各种铜制器具制造声响,声音震天动地。燕军非常惊惧,失败逃走。齐人接着诛杀对方的将领骑劫。燕军纷乱逃走,齐人追赶逃跑的敌人,所经过的城邑都背叛了燕国,重新回归齐国。

田单的兵力一天比一天多,乘着胜利的威势(追击),燕军天天败逃,终于退动了黄河北岸(燕国的境内。河上:指齐国的西北界)。而齐国的七十多座城邑又成为齐国领土。于是到莒城迎接齐襄王,进入临淄处理政事。襄王封赏田单,封号为安平君。

南通一中高一语文寒假作业

(六)答案

1.D(媛 yuàn 监 jiàn 藉jiè)2.B 3.D(A“学习”与“素养”搭配不当。B缺宾语。

C句式杂糅,接待领导和领导来到县里两种句式;前后主语不一致。)

4.D(A至于:表示由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B故事:旧事,成例 C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5.C(速:招致)6.略

7.[解析] 登:五谷成熟。[答案] A 8.[解析] ②体现孙萃老悠闲自在,忙里偷闲。⑥是指“君子”的行为,排除有②⑥的选项。

[答案] D 9.[解析] 第三段,批判孙萃老不是文段的主要意思,主要意思是表达作者要“知命”的观点。

[答案] C 10.[答案](1)有余粮的富裕人家,都争相拿出粮食帮助官府赈灾,救活的人不计其数。

(2)一切事情都要归于消亡,而依靠形体坚固的物体,更不能够长久。(3)这个亭子是否该建造,不值得争辩,但其中的道理却是不能不辨析的。【参考译文】

宋神宗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萃老从广德调任吴兴太守。第二年二月,在住宅的北边,逍遥堂的东面建造了一座墨妙亭,搜集从汉代以来吴兴境内的古文和前代遗存的碑刻来充实墨妙亭。

从东晋以来,吴兴就是好地方,被称为山水清美幽远。当地老百姓满足于鱼稻蒲莲的收入,欲求少,相处和睦。不是有特别的事情,很少有宾客到那里去。所以大凡吴兴的太守,大抵把啸歌吟诗、投壶饮酒之事作为消遣。自从孙萃老到任后,那年吴兴恰逢遭遇水

灾,土质好的田地都歉收,湖州的人缺粮非常严重,准备相随离开那里。孙萃老开仓放粮赈灾,亲自抚恤慰劳前来的百姓,非常真诚。有余粮的富裕人家,都争相拿出粮食帮助官府贩灾,救活的人不计其数。这个时候,朝廷正改革立法,使者频繁往来,以为孙萃老会日夜处理文书,前往约期聚会,不能够再像以前那样举止从容自得其乐。可是孙萃老更加喜欢与宾客聚会,吟诗饮酒作乐,又在空闲时间,搜集遗散的文章,得到前人数百篇文章,编辑成《吴兴新集》,又把那些遗留在荒山野草中字迹尚存的残破碑刻,汇集到墨妙亭中。这一年的十二月,我因事到湖州,遍览后顿生叹息,孙萃老求我为墨妙亭写一篇记述的文章。

有人对我说,一切事物都要归于消亡,而依靠形体坚固的物体,更不能够长久,即使是坚固的金石,不久就会变坏。至于功业、名声和文章,它们流传到后世,才可以略为长久一些,现在竟然把功业、名声和文章托于金石,是久存的东西反而求助于速坏的东西。这已经是前人的糊涂,可是孙萃老又用高大的屋子来保存它们,推测他的心意,那恐怕是不懂得事物生灭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我认为知命的人,一定要尽人事,这以后理应没有遗憾。事物之有成形也必定有毁坏,就像人有出生必有死亡,国家有兴盛一定会有灭亡一样。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君子保养身体,大凡可以长生缓死的东西没有不用的,那治理国家,大凡可以保存国家挽救灭亡的措施没有不使用的,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才罢了。这才叫作懂得事物生灭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这个亭子是否该建造,不值得争辩,但其中的道理却是不能不辨析的。所以详细记述了要知命的观点,并把名物列在左边。11.(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同即可)(2)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愁思。②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

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刻。12.略

13.(3分)交代了男孩的身份和他的自卑心理,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与结尾形成照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答出一点得2分,满分3分)

14.(6分)(1)(3分)第①处“笑了”:女主演拉佛西被男孩的热情和纯真感染,感到高兴,决定满足男孩的愿望,为他签名。第②处“笑了”:男孩为实现了自己的“计谋”而感到高兴。(答出一点得2分,满分3分)

(2)(3分)太阳就是信心和希望(1分)。一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的事实,使得男孩从自备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增强了自信,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希望(2分)。15.(6分)通过卖衣服,培养儿子的自信心,使他能走出自卑并明白每个人都是高贵的,从而对生活充满希望(3分)。第一次用亲情打动儿子去“试一试”,勇敢地走出第一步(走出自我)(1分);第二次鼓励儿子思考探索,想办法提高衣服的价值,进一步增强儿子的自信心(挑战自我)(1分);第三次进一步激发儿子的潜能,提高儿子对自我能力合资我价值的认识(超越自我)(1分)。

16.(4分)生命不因种族、肤色、贫富而有贵贱之分,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是高贵的,不要妄自菲薄(自卑)(2分);只要不丧失希望,努力学习,刻苦锻炼,积极探索,不断奋斗,就能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超越自我,终而获得成功,实现理想(2分)。

17.(4分)(1)儿子:通过三次卖衣服,走出了自卑,增强了自信,对自我、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正是文章着力要表现的主题。从开篇和结尾看,文章都是围绕儿子来展开的。对儿子的描写所用笔墨较多。

(2)父亲:父亲是儿子的精神导师,儿子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亲的精神引领,正因为父亲的精心引导,才使得儿子克服了自卑心理。没有这样的父亲,就不会有充满自信的儿子,更不会有后来名满世界的儿子,儿子的成功实际正是父亲的成功。父亲的身影贯穿在三次卖衣服的全过程。对父亲的描写所用笔墨也较多。

(3)父亲和儿子:在主题的表现上都是为了体现高贵的生命不卑微,父亲是精神引领,儿子是实践验证,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情节的展开上,父子两人共同推动情节发展。在所用笔墨上,基本均等。

18.①文章开头一段简要介绍了老年黄永玉独特的肖像、成就以及“活得最像自己”的性格特点。②在行文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点明下文主要写老年黄永玉的现状、性格与追求。

19.①个人行为上率性而为。②艺术观点上新颖独到。③情感上博爱,怜悯,感恩。20.示例:观点一:生活就是自我个性的展示。①黄永玉的生活就是自我本色的展示:例如他有时像小孩,有时慈悲,有时兴高采烈,有时泪流满面等等。②展示自我的前提是不伤害他人,不损害他人利益。这要求我们做一个本性善良的人。③我们要展示自我积极向上的个性,反对将低俗下流及不健康的生活情趣当做个性展示。

观点二:只有将读书当做乐趣,才能真正有所收获。①读书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它能使人的思想有节奏感,有灵活性,思考问题时不那么费力。②只认识到读书的意义而不能从读书中发现乐趣者读不好书。带着功利的目的去读书,包括为考试而读书,必会苦不堪言。③调整心态,找到读书的乐趣是我们学习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观点三:创作的基础是生活和读书。①黄永玉被称为“一代鬼才“,多有建树,这与其深厚的生活体验和热爱读书的习惯密不可分。②虽然当前也有一些“偶像派写手”在没有生活阅历、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情况下却能一写成名,但其成功有偶然性。其作品也经不起时间的检验。③创作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年轻人应该多向老一辈艺术家如黄永玉等人学习,不应该梦想终南捷径、一夜成名。

第三篇:天津市宝坻区高一语文寒假作业答案

2009秋高一语文必修①假期课堂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字词天地:1—3 略

常识问答:1.蒋海澄

自传性

勤劳、善良、朴实、宽厚,命运悲惨的农村劳动妇女。

2.新诗

新诗

律诗

绝句

散曲

现代诗歌 名言积累:略

名句赏析:这几行诗是《再别康桥》一诗的高潮所在。承上一节“寻梦”的奇想 , 诗人在此思路急转 , 由梦境回到现实 ,“放歌”是不可能的,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 ,“我” 现在只能悄悄只身离去。别离的笙箫响起来了 ,夏虫也为我的离别而沉默不语。离别情绪越来越浓。“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一句匠心独运, 将 “悄悄”比做“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效果。

文段阅读:1.这8个排比句就是8个生活细节,一方面具体铺叙了大堰河的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着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处处给他以爱抚,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善良、勤劳,对乳儿无私的爱。在这些描述中浸润着浓浓的赤子之情。2.这一节是过渡,它的前一节是大堰河家的生活:贫穷却温情;后一节是“我的父母”家的生活:富庶却冷漠。前后两节形成了贫富和亲情的鲜明对比。

语言运用:1.略2.⑥“瀑布和怪石分布左右”,改为“左边挂着瀑

布,右边耸着怪石”。3.略

读文悟道: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 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即“主旨”。

《再别康桥》中主要物象有 :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我们重点鉴赏“柳”这个意象。“柳” 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 , 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以“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 :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诗经》)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课外延伸:D 第二单元

字词天地 :1.A

2.略

3.D 4.A 名词作状语

(B.使动

C.意动

D.名词作动词)

5.B

代词

其中;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A.助词,相当于“的”

C.道歉

谢罪

D.转折连词

却)常识问答:1.编年体

《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 《公羊传》《谷梁传》

左丘明

2.C

3.A.②④⑤

B.①⑦

C.③⑥⑧

4.《国策》刘向

政治

军事

外交

画蛇添足

狐假虎威

南辕北辙

鹬蚌相争

名言积累:略

文段阅读:1.C 2.D

3.A

4.略

读文悟道:社会上的竞争有时如同作战 ,只有勇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斗争中的胆怯、退让、猥琐 , 反而给对手以可乘之机 , 也使决策出现失误 , 使事业蒙受损失。只有勇气 , 才能激发起人们越挫越勇的斗志和破釜沉舟的决心。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的血性和 勇气 ,才能促使对手的最终败退。倘若英雄志士连向困难挑战的勇气都没有, 那就看不出其与一般民众有何异同。勇者给人以精神上的依赖、依靠和信仰 , 使人们发觉跟着勇者 ,就无所谓恐惧和失败。勇者奋不顾身的气概和以身作则的先锋形象, 使下属和同志焕发起了如火如荼的热情 , 使他们像勇者一样忠诚和勇敢。在这个意义上 , 我们不应该以成败论英雄。事业失败了,对志士们的素质和技术方面的错误进行检讨反省是一回事, 对他们的勇气、节义和高尚品质的肯定和尊重是另外一回事。

课外延伸:魏文侯问李克道:“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李克回答说:“屡次作战屡次取得胜利。”文侯又说:“屡次作战屡次获胜,这是国家的福气啊,它却因此而灭亡,这是为什么呢?”李克回答:“多次战斗,百姓就疲惫不堪,多次获胜,君主就骄横,让骄横的君主统治疲惫的人民,这就是它灭亡的原因。所以,喜欢打仗穷竭兵力的君主,他的国家没有不灭亡的。”

第三单元

字词天地:1.D 2.惮

泗(泪)

3.略

常识问答:1.周树人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阿Q正传 》 2.《雾》《雨》《电》

《家》《春》《秋》

3.卓如

任公

饮冰室主人

维新

饮冰室合集 名言积累:略

名句赏析:第一次,出现在程君“正告”“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和“我”回忆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往事之后。对这样一位与作者有着师生之谊、读编之情的人,当然有必要写文章来加以纪念。这就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一——悲痛的悼念。

第二次,紧接在“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这样的世界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猛士”又多“庸人”的世界,是“造化”易于使人“暂得偷生”的世界。这就正有写“一点东西”来揭露暴行、揭露流言的必要,也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二——愤怒的揭露。

第三次,在“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之后出现。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敌人欠下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 因此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要总结教训、意义,“更奋然而前行”。这就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三——沉痛的总结。

文段阅读:1.略

2.中国的反动统治者视民众如草芥,暴虐至极。句中饱含愤激之情。

3.①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残酷的流血斗争;前进一小步;②血战。

4.作者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5.第一段: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并不足取。第二段:刘和珍烈士将永远受到人们的纪念。语言运用:1.B(按总分结构排序)。

2.举例:北京奥运会将惠及亚洲的旅游业。

3.①中国古人喜欢用比喻手法在自然界寻找人生品质的对应物;②因此流畅自如的水被看成智者的象征;③宁静自守的山被看成仁者的象征。

课外延伸:1.使用叠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韵感;“漠漠”意为广漠而沉寂,写出了山岭上空乌云的广袤和惨淡;“萧萧”是风吹树叶之声,以此来表现浓厚的离别情绪。“漠漠”与“萧萧”营造了离别的萧条冷落的氛围,表现了离别时的悲愁。

2.表达了词人对远去的友人的眷恋之情,也有对挚友被贬谪的同情与关怀,及盼望友人早日北归的愿望;词人自己历尽艰辛之后的沧桑与感慨。第四单元

字词天地:1.B 2.略

3.C 常识问答:1.消息

标题

导语

主体

标题

导语

主体

2.报告文学

迅速及时

真实

名句赏析:采用比喻、反复等修辞格和联想的手法,指出黑夜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警告帝国主义,表达作者义愤之情。

文段阅读:1.表明包身工处在非人的地位,已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用“蠕动”,首先和主语“生物”搭配得当;其次,表明房间之狭小拥挤,“包身工”生活境况之差。2.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和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3.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的外貌的短语放到前面,突出了当时她们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4.表现了包身工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语言运用:1.包身工是签署了“包身契” 并预付了三年包身费, 由带工的供给食宿,生死疾病一听天命的无偿劳动者

2.示例:青春落下了,你还有金秋,你是一方坚实的土地,任何一处都可建造丰碑。果实落下了,你还有种子,即使落下的是你全部的收获,你也不应向岁月祈祷。

2009秋高一语文必修②假期课堂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一、1.D 2.B 3.C

二、1.D

三、1.(1)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3)笼着轻纱的梦。

(4)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2.(1)泻

(2)画

(3)漏

(4)焦

四、1.(1)雨后,夕阳即将西下,石桥投下了歪斜的影子。这个句子的精彩之处在于通过“斜桥影”又给我们暗示了夕阳的存在,而夕阳又更加增添了秋天傍晚快来时的清冷和悲凉。不仅如此,它还暗示了桥下潺潺的秋水,使我们想起了“秋水日潺湲”“秋水浅平沙”这样的诗句。如果再让桥头上的树渗入这组意象中来,真是木叶落纷纷,飘零逐流水。

(2)这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第二组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馍当然是吃一口是一口;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前三组正好是一桌饭,构思可谓独特。第四组是从格调着眼,骆驼比之黄犬,可谓“大气大派”,“骆

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2.略

五、1.池中大块空白,片叶俱无。

2.去荷池路上的喜悦之情(或对荷池的向往之情)。

3.①荷叶太挤,难有“田田”之感;

②闻不到荷香;

③因污染而致池中大块空白,大煞风景。

4.A、E(本文主旨倘用文中语句说,应是“一年好景,一岁繁华”以下文句。文中未用对比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只是转换观赏、描写的角度。)5.B 6.作者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叙述之中,创造了无 穷的诗意,这里亦动亦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7.“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语出《淮南子·说山》“以小明大,见落叶而知岁之将暮。”意即树叶落而预示着秋天的来临。8.主要写了槐树的落蕊及其有关情况。

六、略

七、1.重楼复阁,回廊盘曲,院落错落,花园重叠。

2.D

3.B 4.小胡同接纳了“我”,它的环境熏陶了“我”,它的文化哺育了“我”。

第二单元

一、1.B 2.B 3.A

二、1.D(《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2.A(“风骚”,词中用以借指文学才能。)

三、1.(1)泣涕涟涟

载笑载言(2)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3)悠悠我心

沉吟至今

2.(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3)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四、提示:这是写戍卒踏上归途心情的。归回故里本是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长久的戍边生活在主人公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它是满怀悲苦之情走向故乡的。作者没有直接解释主人公内心的情感,而是以景写情:用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离开家乡时依依不舍之情,以雪花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途中内心的悲苦。景中含情,含蓄深永。

五、1.D(不是怀疑,而是反问句,增强谴责的语气。)

2.D

3.这种表达形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助于强调事物的特征,突出人物的性格,渲染环境气氛,还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4.略。

六、略

七、1.B

2.B(诗体与诗心适配。)

3.D

4.略

八、略

第三单元

一、1.

错字 燥 逞 决 敝 朔

修改 躁 骋 绝 蔽 槊

2.A(修,长;舍,建房定居。)3.B

二、B(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三、名言积累 1.(1)俯仰一世

(2)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

(3)常在于险远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4)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2.(1)而不知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2)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3)齐彭殇为妄作(4)俯察品类之盛

四、略。

五、1.序文,且都是诗序。

2.《兰》文“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本文则“会桃花之芳园”;《兰》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本文则“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兰》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本文则“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六、示例:

清风习习,水面泛起细细的波纹。东坡一边向客人敬酒,一边吟唱起《诗经?陈风

中那首优美高雅的《月出》:

月亮出来明皎皎呀,佳人容颜多俊俏!身材苗条惹人爱呀,相思缠心好烦恼呀!

吟罢,东坡笑了,客也笑了。似乎受到感召,一会儿,月亮从东山顶端露出脸庞,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一时间,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光辉映。

(摘自《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

七、1.A(望:农历每月十五日。)2.A(划然:拟声词,长啸的声音。)3.参考所提供的资料作答。

第四单元

一、1.C.(A,载:zǎi; B,冶:yě:D,裨:b)2.B.(A,怡-贻;C,渡-度;D,弛-驰)3.C(这里是考试的意思。)

4.C.(“政府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累赘,可改为“政府责无旁贷”)

二、C(是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

三、1.把敌人的忌恨和诽谤比成蛛丝,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敌人的极大的藐视。比喻和“轻轻拂去”的描写都很形象,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2.交响曲是多重乐声合奏的乐曲,“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与“刺耳的争吵声”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作者相信将来白人和黑人能像兄弟般和谐相处。比喻和对比的运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信念和理想。

四、1.(1)①须有相当常识,②做事须有专门智识,③遇事能断的总体智慧,④有根本判断力。

2.①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宇宙和人生永远不会圆满,因此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由此我们就不会忧成败。②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无一物为我们拥有,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因此我们

便不会忧得失。

3.A(论述不是层进的方式,而是先总述,后并列分述,再后总结。)

五、略

六、1.成功

浅薄

2.A

3.人不应在成功面前停下,而应不断地追求。追求的本身比短暂渺小的成功要有意义。

4.他的目标有限,只追求成功,一旦成功,就停止追求。

七、略

第四篇:高一语文寒假作业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

1、至少完整地阅读名著,并写下阅读感悟。每篇在以上。

2、每天写的阅读笔记,必须

3、预习必修二之《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三篇文言文。要求理解文意并完成背诵。

4、识记巩固“易错字”。(见资料和纠错本)

5、下决心苦练书法,力争写得清楚美观。

注:“名著导读”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新增的板块。必修一至必修五中出现的“名著导读”篇目为:《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高老头》、《三国演义》、《唐吉诃德》等。而《子夜》、《骆驼祥子》、《边城》、曹禺剧作等也以其巨大的思想价值和高超的艺术性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名著。

金蛇舞动辞旧去,骏马奔腾迎新来!衷心祝愿同学们:阖家欢乐,万事如意。过一个充实快乐的寒假!

高一语文备课组

2014/1/23

第五篇:高一语文寒假作业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

(一)【现代文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把栏杆拍遍 梁 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威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檎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有这番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③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④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⑤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呤》)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空,早已了无痕迹,惟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⑦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⑧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著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

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文章有删改)

1.“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结合上下文,说说 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题目是“把栏杆拍遍”,文中也多次写到拍栏杆,请简述辛弃疾“拍栏杆”的含意。(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⑤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观全文,结合你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和评价。(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训练——参考答案】

(一)1.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2分)因而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2分)

2.“拍栏杆”是一个极具包蕴性的动作。(1分)一方面表现他渴望率兵过江、收复失地的决心,(2分)一方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2分)

3.对比或衬托。(2分)此段对比、衬托有三处:一是《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 二是杜甫、王昌龄等人的作品,只是旁观式的想象和描述,而辛弃疾是亲自参战经历的记述;三是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3分)

4.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青年时举义兵抗金,后随宋廷南迁,不被重用,壮志难酬,以词抒怀,爱国之情昭然,其词作铿锵有力,铮然有声,与苏轼同创“豪放派”词风。(6分可视情况酌情给分)

【现代文训练——参考答案】

(二)1.(4 分)一是:面对生命繁荣时的喜悦二是:面对生命凋零的喟叹(意思对即可)2.①生命都局促在一个孤寂的世界里(2 分)

②前者强调蜘蛛的孤寂;后者则是突出“我”的孤寂(2 分)(意思对即可)

3.我得到的“启示”是:在缤纷的物质世界里,一个人应该拥有一个自由的精神境界“充实我”的意思是:我从现实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知识,我常发现许多事物每一天

都有新的意义

“美化我”的意思是:在平淡的现实生活中,我感到了醇厚的情趣(每问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4.CE(4 分)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

(二)【现代文训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一21 题。

生命的一抹

可是,美是什么?年轻时我说不出来,现在更不会说。如果说:美是真理,美是永恒。但是,真理像一种金色的蜥蜴,有时会改变颜色,而永恒是玄妙的,有时和刹那没有分别,这些都是我无法了解的问题。不过,我愿我的生命,如同那蓝天中的一缕云,尽管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一抹,于我已经足够。18.第3自然段中说:“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这种粗浅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两点:(4 分)

郭枫

少年时,总喜欢站在山冈上听风响,躺在原野上看云飞,日子过得轻轻忽忽的,像梦。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

什么叫做美呢?那时还说不出来。生活在北国的原野上,只觉得天地无限辽阔。早春,在潮润润的泥土上,踏着刚出芽的青草,心头便充盈着颤栗的喜悦,要是在田间找到一朵初绽的小花,更能呆呆地凝视老半天,仿佛怕亵渎了生命的神圣,想采摘却又不敢采摘。秋来的时候,那莽莽的大平原真使人惊奇!从天上到地下,缤纷的彩色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尽够眼睛忙的。等到西风渐紧,黄叶辞枝,我总有无端的喟叹。

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稍稍成长,我便流离在连天的烽火里。可怪的是:我竟没觉得有多少颠沛的痛苦,却暗暗欣喜能趁此饱赏山河的景色。摄许多美丽的影像于心版上:石头城苍凉的落日,西子湖柔美的夜月,扬子江滚滚的长流……更难忘的是那一次,我徘徊在湘江的河干,一泓秋水;蓝得像镜子似的明澈,对岸的山峰,红叶已灿烂成一片云霞,在澄亮的秋光里,孤村隐约,渔歌悠缓。呀!这岂非神仙境界?于是,便发下了心愿:将来要偕同二三知己,归隐于此。数亩地、几架书、一卷诗,生活像舒卷自如的云彩……那时候,年轻的梦太年轻,美丽的幻想太美!人们谁没有年轻呢?谁没有过美丽的梦想呢?但谁又像我这样沉迷在梦幻中而永不清醒呢?说我像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像我,把生命局促在一个小角落里,而后千丝万缕织成一个孤寂的世界。就这样,我独坐在文学天地中,微笑着面对这七彩的人生。任关注我的人叹息,任懂得我的人沉默,任嫉妒我的人讥讽。

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我就是我,在人海中打滚了 30 多年,依然那么天真或者说依然那么痴傻啊!在需要勒紧腰带的日子里,仍不相信金钱的权力;在儿女成行的年纪,还要去崇拜诗,去迷信美;让许多繁华的机运从指缝间漏过而毫不动容,却常常对于掠过心灵的感受费尽心神去捕捉。有人说:入世深些,年龄大些,思想就会成熟。这句话的真实性使我怀疑,为什么历尽沧桑,我的心灵仍像孩童一样地拙稚呢?

少年时那种登高山、穷幽谷的劲儿,到现在还是兴趣不减。而且,只要有一片静美的天地,我也能欣赏上老半天。每天走过的小径,常年招展的椰影,一片明丽的阳光,一刻恬静的宁静,一朵飞花,一叶新绿……这些都散发着沁人的甘味,在平淡中自有醇厚的情趣在。少年时,我喜欢攀登历史的雕像,去倾听巨人心灵的跃动。现在,我觉得一声寒夜的叫卖,一句村野的俚语,都给我不少的认识。生活于尘俗里,我常发现许多事物每一天都有新的意义,有时在绝对的静寂中,往往有和谐的天籁洋洋盈耳。说是现实也好幻想也好,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

二是:19.第 4 自然段中,作者把自己比做蜘蛛①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是(2 分)

□□□□□□□□□□□□□□□(不超过 15 个字)

②文中说,“说我像那只蜘蛛,不如说那只蜘蛛像我。”这两种说法有什么区别?(2 分)

□□□□□□□□□□□□□□□□□□□□□□□□□

□□□□□(不超过 30 字)

20.第 6 自然段最后说,“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从全文来

看:(6 分)

我得到的“启示”是□□□□□□□□□□□□□□□□□□□□

□□□□□□□□□□(不超过 30 字)

“充实我”的意思是□□□□□□□□□□□□□□□□□□□□□□□□□□□□□□□□□□□(不超过 35 字)

“美化我”的意思是□□□□□□□□□□□□□□□□□□□□(不超过 20 字)

2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这篇文章呈现给读者是两个世界:现实的物欲蠢动的世界和非现实的精神清明的世界。B.作者在人海中打滚了 30 多年,历尽沧桑,可仍固守着心灵的纯真。

C.作者的生活态度是笑对七彩的人生,任人叹息,任人沉默,任人讥讽。我就是我,我行我素,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

D.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能与大自然亲近是他的心愿。E.美是什么,作者年轻时说不出来。长大后终于明白了:美就是真理,美就是永恒。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

(三)【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长信秋词五首①(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注:①《长信秋词》是拟托汉代班婕好在长信宫中某一个秋天的事情而写作的,共五首。(1)诗题为《秋词》,那么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鉴赏训练——参考答案】 1.

(1)诗中所写到的景象有:井边梧桐、秋深叶黄、夜深霜重。(1分)

作用:一是点明题意,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首宫怨诗。

二是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2分)

(2)借景抒情,以景显情。(1分)这首宫怨诗,描写了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寂寞孤单的少女形象。(2分)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

(四)【诗歌鉴赏训练】

2.阅读下列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浣溪沙①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 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①这首小词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1)上阕三句,写游清泉寺时所见风光和环境,词人抓取了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述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下阕三句是否表达了词人这种“悲吟”呢?请简析词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鉴赏训练——参考答案】

2.(1)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潺,岸边的兰草..

刚刚萌生幼芽。林间沙路..一尘不染。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声.....。一派画意的光景,荡去官场的恶浊。它优美、洁净„„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

(2)不是。词人用“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又用“休将”一词将“白发”、“黄鸡”的比喻义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词人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是不服衰老的宣言;也是苏轼执着生活、旷达乐观性格的体现。

下载2016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文学作品阅读+《春秋史传》阅读 一、文学作品阅读:必读和选读(共2本) (一)【必读1本】(文学类)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或人民文学出版社) (二)【选......

    高一寒假作业(四)答案

    高一寒假作业(四)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CAAAA6—10CBBDB11—15CBBBA16—20DABBA 21—25DCAAC26—32ADCCDBD 二、材料题: 33、(1)三权分立,人民主权,责任内阁制原则(6分) (2)1954年.(2......

    高一数学寒假作业答案

    第一次 1~5:BACBD 6. 0,-1, 3 7. 8. 0或 9. 10. m≤3 11. 或 第二次 1~5:DCBBD 6. 或 7. 3+ ,57 8. 3 9. (1) (2) 10. 第三次 1~4:DBDC 5. 6. [0,-3) 7. 8.(1) (2) 9. 提示:先证函数 是......

    高一英语寒假作业 -答案

    2016-2017学年扬大附中高一英语 参考答案: 词汇书: P26-P30 1. apparent 2. approval 3.anywhere 4. appeared 5. arbitrary 6. approaching 7. appreciate 8. applauded 9.......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答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1.解析:A项“氓”应读“ménɡ”,“衍”应读“yǎn”;B项“契”应读“qì”;D项“骷”应读“kū”,“说”应读“shuì”。 答案:C 2.解析:A项“劳斯莱斯”是专有名词应加引号;B项“爱......

    语文寒假作业答案

    语文(一) 一、 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2分)(略)(二)文言文阅读(15分) 2、b(经略:治理) 3、b(①是说王复的外貌和个性特点,②表现王复的军事才能,③“缓其役”之建议并非......

    语文寒假作业答案

    《听松》 1.①开篇点题,暗示文章主旨;②与文章的结尾形成对照;③为后文叙写童年“听松”及成年后的城市生活做铺垫。 2.(1)对比(衬托);用寒冬的草木尽枯来突出青松不畏严寒的旺盛生命......

    语文寒假作业答案

    七年级(上)语文寒假作业(一)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独怆然而涕下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将军百战死,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