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与存在不同教养误区的家长沟通

时间:2019-05-14 11:5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六章与存在不同教养误区的家长沟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六章与存在不同教养误区的家长沟通》。

第一篇:第六章与存在不同教养误区的家长沟通

第六章

与存在不同教养误区的家长沟通

很多情况下,孩子出现问题的根源在家长身上。家长的教养误区是导致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教师要透过家长的言行与态度,了解家长的教养误区,并通过良好的沟通策略帮助家长走出误区,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与包办代替昀家长沟通

小满上幼儿园不到两个星期就学会了自己吃饭、自己喝水,但是一回到家就等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喂。老师对小满家长说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不要包办代替,以免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小满家长告诉老师,孩子在幼儿园听老师的话,可是回家就不听话了,不喂就不吃,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再说,孩子长大了,一定能自己吃饭,就再辛苦两年吧。

(一)了解包办代替的主要原因

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年龄小,需要大人的照顾,但是照顾过度就很容易形成包办代替。家长之所以包办代替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特别爱孩子以致缺乏理性,认为爱孩子就要为孩子做好一切,不要让孩子受委屈;二是家长的养育习惯没有跟随孩子的发展而调整,仍然沿袭婴儿时期的养育方式,导致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给孩子动手锻炼的机会;三是包办代替比让孩子自己动手更加高效、利落、省事,否则孩子做得不好,家长还得为孩子收拾整理。

教师需要跟家长沟通包办代替的危害。从表面上看,包办代替让孩子舒服,让家长省事;实际上,它是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温床“。习惯了家长包办代替的孩子不但动手能力差,独立自理和抗挫折能力发展得缓慢,而且容易任性娇气。总之,孩子的许多不良习惯和个性特点都是家长包办代替造成的。

(二)分析包办代替的表现形式

包办代替是当前家长存在的最常见的教养误区,在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都广泛存在,主要有以下五种表现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家长包办代替的不同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指导。

1.在饮食上包办代替:吃流食、吃碎菜、吃烂饭,不用孩子动牙

孩子都有一个从吃流食到半流食,再到主食的过程,而长期停留在只吃流食的孩子,容易导致只会吞咽、不会用牙齿咀嚼,这样不但吃饭容易噎着,而且不利于牙齿的发育,因为口腔里的酸性环境很容易滋生龋齿菌。另外,因为咀嚼还能刺激大脑活动,所以不咀嚼的儿童其大脑的发育也会受到影响。美国的一项医学研究发现,咀嚼少的儿童的智商普遍低于以耐咀嚼食物为主的儿童。

2.在行动上包办代替:一出门就抱,就坐车,不用孩子动脚

现代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出行工具越来越便捷,于是不喜欢走路、出门就坐车的孩子不在少数,孩子行走跑跳的机会也因此大大减少。孩子的腿脚被包办代替了,会导致他们下肢肌肉力量的发展受到限制,进而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能力。因此,家长要鼓励孩子勤动手、勤动脚。

3.在语言上包办代替:一个眼神或动作,家长即心领神会,不用孩子动口

有一个孩子3岁了还不会说话,妈妈有点着急,爷爷却说:“没事,孩子只要长嘴巴就能学会说话,主要原因是你们总不在家,不了解孩子的心思。孩子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我就知道他想干什么,你们要不明白,就问我吧。’’爷爷的误区就在于陷入了语言上的包办代替,没给孩子说话锻炼的机会。足够的语言听觉经验是孩子理解语言、模仿发音、学会说话的基础,家长一声不吭地拿了玩具就递给孩子,减少了孩子的听觉刺激,同时也剥夺了孩子表达的机会,会阻碍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

4.在思维上包办代替:孩子一遇到困难就帮助,不用孩子动脑

孩子特别爱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有的孩子遇到困难就爱说“怎么办“、“我不会,你帮帮我吧’’,家长觉得仅仅是举手之劳就一帮到底了。实际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孩子几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发展了,而3岁以上的孩子具有更高级、更复杂的思维能力。因此,家长不宜代替孩子思维。在孩子提出请求后,不必立即回答、立即帮助,要鼓励孩子动脑筋想一想、猜一猜,动手试一试、做一做,帮助他成为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聪明孩子。

5.在情绪上包办代替:孩子一不高兴就满足,不用孩子动心

当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人们难免会不高兴。心智成熟的成人能够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而年幼的孩子管理自己情绪的水平较低,可能就会发脾气甚至大哭大闹。看到孩子这样,家长就心软了,于是满足了孩子的愿望。实际上,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愿望,换来的只是暂时的平静,孩子以后不但可能形成用发脾气来要挟家长的习惯,而且不断增长的愿望会越来越难以满足。孩子在日常生活和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体验到失意、难过、伤心等不愉快的情绪,成人要帮助他们逐渐学会平衡自己的需求、调节自己的心理,只有这样他们才有能力享受真正的快乐。如果孩子一不高兴家长就满足其要求,是在情绪上包办代替孩子的心理体验,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和良好性格的形成。(三)避免包办代替的策略

与这类家长沟通的时候,重点是帮助他们相信孩子自我成长的力量,放手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1.鼓励孩子动手做,宽容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

孩子通常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持续的锻炼会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实际上,孩子天生就喜欢自己动手做事,但是因为通常在他们动手之前家长就已经为他们完全准备到位,甚至当他们坚持自己尝试时,有的家长还会阻止甚至批评他们,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打击,渐渐地他们就 变得只被动地等待家长的包办代替了。因此,教师要提醒家长不要怕麻烦,不要嫌孩子做得不好、不熟练、帮倒忙,要充满热情地鼓励孩子动手操作,并宽容孩子在操作中出现的失误。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蕴积出强大的、自主成长的内在力量。

2.经常启发孩子“试一试”、“想一想”

孩子经常会求助于家长,家长不要拒绝孩子的求助,也不要代替孩子动手动脑,要经常启发孩子:“动手试一试吧,看看有什么新发现。“或者“动脑想一想吧,你一直是个爱动脑的好孩子!’’家长要始终视孩子为成长的主人,视自己为孩子成长的有益助手,这样会极大地促进孩子的自信心 和独立性的形成。

3.家长做一半,为孩子留一半

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需要家长手把手地教给孩子,但这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完全代替孩子。在教授某种技能时,家长可以先做一遍,然后让孩子模仿着做一遍;如果孩子不能完全独立地模仿,家长可以先做一半,为孩子留一半,使孩子处于半独立模仿的状态。比如:在帮助孩子穿衣服、系扣子、系鞋带时,家长可以只做一部分,剩下一部分留给孩子做。总之,我们成人要积极地为孩子营造一个从依赖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渡空间,以促进孩子心智的健康成长。

二、与崇尚孩子自由的家长沟通

约翰跟着爸爸妈妈回国定居不久。在幼儿园里,他总是用玩具砸别人或地面。有的孩子被砸到了,就愤怒地用手去抓约翰,在约翰的脸上留下了几道红印。约翰的妈妈看到了并没有护短,她认为,约翰砸了别人、别人打还过来是应该的,这样约翰就知道以后该怎么办了。此外,约翰在班里从来不坐凳子,而是站在椅子上或者坐在桌子上。教师告诉约翰的妈妈后,他妈妈说没有关系,孩子在家里还爬电视机呢,所以专门买了没有辐射的电视机。约翰妈妈说,让孩子自由发展有利于培养他的个性和创造性。约翰父母的观念给孩子的入园适应带来了很大障碍,也给教师出了难题。(一)了解家长的认识误区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自由的生活空间与精神空间。成人因为担心孩子出危险而限制孩子的活动,或者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望生活而限制孩子的想法,都容易导致孩子将来形成缺乏主见、唯命是从的性格,这是一种在未来社会没有竞争力的性格。所以,过度限制孩子是错误的,但是让孩子过度自由也是不行的。

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主要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与外界发生各种关系。如果一切都顺应孩子的本性,他们就学不会与他人打交道的礼仪常识和规则,导致为所欲为的倾向。孩子长大后形成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好动、不服管教、攻击性强等都与成人过度满足孩 子的自由需要有关。从另一角度来说,人人都有自由的权利,但一个人的自由不能以侵犯他人的自由为代价,为了自己的自由而影响和干扰到别人的自由,是自私的、不文明的行为。因此,自由过度的教养态度培养出来的是孩子的任性而不是良好的个性。(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与这类家长沟通的时候,重点是帮助他们辩证地把握自由与规则的关系,把培养孩子的个性与社会性有机结合起来。

1.引导家长相互尊重,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约翰的妈妈之前一直带着约翰在国外生活,秉持着西方的教育观念教育孩子,所以教师在与其沟通中产生的困惑主要源于国内外教育文化和教育观念的不同。国外幼儿园的师生比大于国内幼儿园,所以孩子的自由活动空间更大;国外的家长也更加尊重儿童的自由权利,他们不但尊重自己孩子的自由,也尊重其他孩子的自由,所以能以淡定、宽容的态 度看待孩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我国绝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把孩子地位特殊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家长对孩子的事情很重视也容易紧张。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文化,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孰是孰非。因此,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需要引导家长相互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渐内化家长有益的教导,让孩子遇到困难、犯了错误不害怕、不逃避、不撒谎,而是坦然接纳现实、积极接受帮助、主动调节自我,因此,使孩子真正成为自我控制的主人。

4.与家长通读一本书,放松地讨论读书心得

自由主义倾向的教育观念很受年轻家长的认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年轻的家长喜欢阅读亲子教育类书籍,而许多书籍又充斥着批判现代教育的内容和观念,有的观念还比较偏激,导致辨别是非能力差的家长对书中的观念和内容断章取义。似乎一谈到“坏教育”就是限制孩子发展的种种规则与制度,一谈到“好教育“就是倡导个性飞扬的自由生活与环境。实际上,书中的许多说法是具有一定的国情背景、文化传统和个体差异的,在某种情况下是正确的观念,换一种情况就不是绝对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为了与家长深入沟通教育观念,教师可以询问家长最喜欢读的书是什么、最欣赏书中的哪一段话以及对这一段话是怎么理解的,然后有针对性地翻阅书中的相关内容并冷静思考,再找个合适的时间与家长交流自己的看法。因为双方谈论的内容是针对书籍而言,避免了直接面对彼此间的观念冲突,从而可以放松地讨论读书心得,而讨论本身又具有相互理解与相互影响的作用。

三、与过度关注孩子的家长沟通

一般情况下,小朋友都是由一个家长护送到幼儿园。然而,孔老师发现淑涵小朋友经常是由爷爷、奶奶和妈妈三个人一起送到幼儿园,淑涵爸爸只要能抽出时间,也会尽量接送孩子。如果遇到家长开放日活动,一定是爸爸摄像,爷爷从一个角度照相,妈妈从另一个角度照相,奶奶则随机协助。淑涵妈妈对老师说:“我们家什么都不缺,照顾好、教育好淑涵就是我们家最大的事,请老师对我家女儿多加关照。”在家长的关爱下,淑涵长得聪明、漂亮、可爱,但是心思却比别的孩子重。一天,莉莉发烧了,老师对她很关心,户外活动的时候一直拉着她的手。淑涵看见了,玩游戏的时候心不在焉,时不时地看看老师。从户外回到教室之后,淑涵终于忍不住了,指着莉莉对老师说:“我不喜欢她,她丑死了!”老师很诧异淑涵怎么说出这么难听的话,但也明白淑涵是嫉妒莉莉今天得到了老师更多的关注。(一)分析过度关注给孩子带来的危害

孩子需要成人的关注,但是过度关注对孩子有害。过度关注孩子的家长往往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强化了孩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影响了孩子从客观的角度去理解与接纳他人、与他人平等交往、遵守规则及尊重外在环境等,使孩子陷入“唯我独尊”的狭隘世界。

王老师的女儿佳佳在王老师所在的幼儿园上学。从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佳佳就得到一些教师的“特殊关注”。这些教师见了佳佳之后,不管是什么场合,都喜欢逗逗佳佳,久而久之,导致佳佳形成了“特殊化心理”,让她觉得自己就应该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进而脾气逐渐变得骄横、霸道。佳佳时常拿“我妈妈是幼儿园老师”、“我让妈妈狠狠地批评你”威胁与她“作对”的小朋友,不能与同伴和睦相处。佳佳的这种不良变化,是入园之后教师的过度关注造成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心理空间和思想意识,过多的干预与关照会减少孩子锻炼他们自己的独立性、坚强品质、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机会,阻碍孩子思维的客观性及社会性品质的发展。从成长的规律来说,孩子不被过度关注反而能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能够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在平稳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静悄悄地成长”是孩子形成独特风格与个性所必需的。

(二)走出过度关注的误区

与这类家长沟通的时候,沟通的重点是帮助他们理解适度关注才是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并帮助他们掌握适度关注孩子的具体方法。

1.向家长阐述幼儿教师关注孩子的特点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教师的重视,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像在家里一样,得到细致的关心与照顾。家长爱护孩子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重视都有必要。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教师对每个孩子的基本情况都是心中有数的,但教师最关注的是那些能力相对较弱和行为习惯相对较差的孩子,重视这些孩子有利于提高班级幼儿的整体水平。可见,有的孩子不受重视,反而说明孩子很能干。

2.培养孩子乐于为他人喝彩、乐于帮助他人的品质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不易接受别人的优点、长处和成功,但是经过家长的引导,这种情况可以得到改善。比如,当家长听说某个小朋友获得了奖励、取得了好成绩时,不要立即批评自己的孩子不如他人,而是要先鼓励孩子接纳比自己优秀的同伴,为小伙伴喝彩、祝福,从而培养孩子宽广、谦虚的胸怀;当其他小朋友有困难了、退步了或者被批评了,要引导孩子学会同情和帮助他人,而不是幸灾乐祸。

3.正面鼓励孩子,不要一味地哄劝孩子

孩子特别需要家长的表扬和鼓励来建立信心,于是有的家长一味地、夸张地表扬孩子,即使孩子做了不对的事情,也把责任向别人身上推。孩子长期被这么哄着,久而久之就不愿意承认和学习他人的优点,不接纳和嫉妒他人的事情也就随时有可能发生。比如,当孩子因为在一次比赛中输了而特别伤心时,有的家长就会说:“他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也行!“这样也许安慰了孩子,但是却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引导。家长应该正面鼓励孩子:“人家学会了,我们经过学习也一定能行!咱们回家试试吧!’’

在玩下棋、扑克牌、拍球等亲子游戏的时候,别给孩子总是造成他胜利的假象。幼儿与成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成人觉得让让孩子没关系,儿童却把游戏当成“工作”一样对待。家长应该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尊重规则与结局,不应以自己的喜好与意愿随便改变规则。

4.不助长孩子争强好胜、唯我独尊的心理

孩子在集体生活环境中会有攀比和竞争心理,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向良性竞争发展,不助长孩子争强好胜、唯我独尊的心理。比如,在游戏角色的分配中,孩子们都希望自己做主角,成人要引导他们轮流做主角,而不是只能自己做主角、不给他人做主角的机会。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要培养他们谦虚、友善的态度,要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不要恃才为傲。

四、与过废忽视孩子的家长沟通

郭凯今年5岁了,有一个3岁的弟弟,但不幸弟弟惠有白血病,妈妈常年在医院陪伴弟弟,爸爸也整天忙于工作,因此平时就由小凯姨妈照顾小凯。小凯很聪明,但是情绪反复无常。有时表现得特别好,有时又会闹一天别扭。一天,他竟然很乖地趴在老师的肩膀上,让老师很感动。老师说:“你喜欢老师,对不对?”他说:“我就是不说。”他好像很担心说了老师就不抱他了。在户外活动时,小凯喜欢到处乱跑,老师拉住他,他就使劲推老师,边推边自言自语:“妈妈喜欢我,妈妈爱我。”老师听着很心酸,知道他心里想念妈妈。在家里,小凯爸爸不耐烦了就会揍他。老师知道孩子的行为有问题,但是家长的教育方法问题更大。(一)分析过度忽视给孩子带来的危害

由于社会变迁对家庭及个人生活的深刻影响,在家庭中过度忽视孩子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父母在异地求学、就业,或者父母工作繁忙,或者父母离异,等等,都会导致他们平时较少关注孩子。此外,家庭中的一些突发事件,也会导致家长对孩子的忽视。郭凯小朋友就属于这种情况。

郭凯由于没有得到正常的母爱和父爱,导致他在识别他人的情感以及表达自己的情感模式方面发生了紊乱,他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得到家长的关注。因为他从切身体验发现:表现得乖乖的,没人理自己;如果胡闹一番,虽然会挨揍,但好歹爸爸关注自己了;挨揍之后他又发现好像自己乖一点,家长也会对自己好一点。因此小凯的行为才会令人捉摸不透。家长则把孩子捉摸不透的行为当成自己严厉管教孩子的原因,对孩子时而冷漠不关心,时而训斥打骂,始终没有给孩子稳定的关爱和安全感。

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吃饱、穿暖、不生病、有学上就是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家长更要关心和满足孩子对爱、接纳、关注、尊重、自我实现等心理情感的需要,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幸福的童年生活。(二)提供关注孩子的策略

与这类家长沟通的时候,沟通的重点是帮助他们学会积极地关注孩子,让孩子在爱与关怀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1.教师与家长用相互传达的方式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

鉴于过度忽视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关注较少,教师可以把孩子在幼儿园的进步表现描述给家长听,再请家长传达给孩子,这样孩子既得到了教师的鼓励,也得到了家长的鼓励。同时,教师还要经常问问家长孩子在家庭中的进步表现,并把家长的积极关注传达给孩子,孩子通过这个渠道又得到了双重鼓励。每次传达之后,教师都要与家长进行确认:“您 把我对孩子的鼓励传达给他了吗?’’这种传达的方式很简单,却对家长积极关注孩子起到提醒作用,还给孩子带来进步的动力,因为鼓励是一种最积极的关注。

2.家长饶有兴趣地倾听或询问孩子,鼓励孩子讲述幼儿园发生的事

孩子离园之后的交流是亲子沟通的重要内容。每个孩子主动交流的状况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不等家长问,就滔滔不绝地向家长讲述白天在幼 儿园的所见所闻,家长要饶有兴趣地倾听,不宜三心二意,也不宜随意打断孩子。家长不时地对孩子注视、点头和提问,都会鼓励孩子交流下去。这个过程不但锻炼了孩子主动、大胆表达的能力及思维的条理性与逻辑性,还帮助家长了解了孩子在幼儿园丰富而详细的生活情况。其中,家长的提问对孩子具有积极的启发与引导意义。比如,孩子说两个小朋友在幼儿园争吵打架了,家长可以追问事情的来龙去脉,锻炼孩子的回忆能力;可以询问谁是谁非,观察孩子的是非概念;可以讨论正确的解决方法,引导孩子的交往能力。家长用心倾听、用心提问都会促进亲子之间的深度交流,既增进了亲情,又促进了孩子的发展。

3.通过关注孩子的表情来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

孩子并非无忧无虑,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可能让他们情绪低落、生气难过。比如,一个小男孩有一段时间总不想上幼儿园,妈妈问老师是怎么回事,老师也说不清楚,经过再三询问孩子才知道是因为“画不好气球“。家长不要以为类似“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关注,因为孩子是在小事中完成“成长”这件大事的,所以孩子成长无小事。

孩子一般不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家长平时可以通过关注孩子的表情来判断孩子是否遇到了烦恼,然后再问孩子:“妈妈看你好像不高兴,你愿意跟妈妈讲一讲发生什么事了吗?”如果孩子不愿意讲,就不要强迫他;如果孩子愿意讲,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问题,并与孩子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人。

五、与在孩子面前缺乏威信的家长沟通

每天早晨哄劝彤彤上幼儿园,成了爸爸妈妈每天的第一项“工作”。有一天,爸爸突发奇想:“儿子,咱们来玩一次‘石头、剪子、布’,好吗?我赢了你就得上幼儿园,你赢了就随你的便。”一听玩游戏,彤彤高兴地答应了。结果爸爸赢了,彤彤就大哭起来。爸爸心软了:“好吧,别哭了,今 天咱不去幼儿园了。’’从此以后,劝哄儿子上幼儿园就变得更加艰难。过了暑假,彤彤要上大班了。开学第一天,妈妈把他送到班里准备走了,彤彤跟在后面追妈妈,老师赶紧用胳膊拦着他,他抱着老师的胳膊狠狠地咬了一口,妈妈转身看见老师的胳膊被咬出血了,连忙说“对不起”,并让老师 看她胳膊上被儿子咬的“此起彼伏”的大包小包。(一)帮助家长意识到有威信才有教育

一般情况下,进人大班,孩子上幼儿园已经不是问题,无理取闹的事情也已经很少发生,但是彤彤却不一样,这与家长在孩子内心丧失威信密切相关。没有威信就没有教育,家长的威信是家庭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但是有的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教师发现问题之后要提醒家长关注教育威信的建立与维护。《颜氏家训》中说:“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孩子心目中有家长的地位和威信是他们接受家长管教和建议的心理基础,一旦家长的权威动摇或者受到“损伤’’,孩子就不听话、不配合了,很多时间和很多精力也都首先“内耗’’在亲子之间谁说话算数的权利较量上,亲子合作因而变得效率低下,双方常常闹得不愉快。

在孩子的眼里,家长的教育权威体现为一系列规则的限定上: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事情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如果不与家长配合,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发生的事情是自己乐意接受的,还是不乐意接受的;彼此之间的“势力范围”又是怎样扩张和萎缩的,等等。对家长的教育权威有所认知和探索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成果,至于他们不与家长的教育权威相配合则往往是家长自愿“拱手相让”的结果。比如,彤彤的爸爸以为“石头、剪子、布”只是一个游戏,不必当真,只要孩子开心就行。实际上,家长让出的却是权威。因为游戏对大人来说是虚拟的,对孩子来说则是真实的,孩子遵守游戏规则就是尊重规则、尊重权威,在规则与权威面前家长不能出尔反尔。(二)为家长建立威信出谋划策

与这类家长沟通的时候,沟通的重点是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日常言行对树立教育威信的影响,并调整自己的教育态度与方式。

1.对孩子讲诚信,许诺要量力而行

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做某件事,经常会用一个优厚的条件刺激孩子,孩子按照家长的要求做了,结果家长不履行当初的承诺,孩子因家长的言而无信而深感愤怒,久而久之,家长的威信就会在孩子心目中削弱甚至丧失,孩子也因此逐渐变得“目中无人“、难以管教。因此,教师要提醒家长履行对孩子的诺言。同时,提醒家长不要随意许诺,许诺本身要具有可行性,要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有益。比如,有的家长许诺孩子去游乐场,但是当天根本无法陪孩子去;有的家长过于投孩子所好,经常给孩子许诺过多零食、过长时间看电视或者玩游戏,等等。如果不履行这些诺言会伤害家长的威信,履行诺言则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2.柔中带刚地执行已经确定的规则

履行诺言意味着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却不意味着一味地讨好孩子,讨好孩子换不来家长的威信,反而会使孩子轻视家长的威信。因此,家长要把握好爱与规则的关系,与孩子协商好行为规则之后要坚定地执行下去。如果孩子拒绝,家长不要无原则地妥协,也不必声色俱厉地惩罚孩子,而是要柔中带刚地敦促孩子执行规则。而规则一旦形成,就不要朝令夕改,而且不同家长应该对孩子的要求一致,否则容易使孩子“钻空子”,不利于形成统一的、内在的行为规则。

3.严厉与惩罚不能带来真正的威信

有的家长把威信简单地理解为让孩子害怕家长,听家长的话不敢反抗。实际上,这只是孩子表面上的服从,是他们担心严厉的惩罚才配合家长的要求。一旦家长不在身边,孩子就为所欲为了,甚至变本加厉地发泄自己压抑的情绪。真正的威信是建立在孩子心悦诚服的基础之上,是家长不在身边仍能以规则约束自己的内在力量。所以,家长不能见孩子不听话了,就吓唬、打骂、惩罚孩子,这只能暂时让孩子感觉到家长的威慑力量,却并不能在他们内心世界建立起真正的威信。

4.别让孩子“吃掉”家长的威信

孩子的吃饭问题一直都是让很多家长颇感头疼的事情,如孩子吃得少、吃得慢、挑食等。爸爸妈妈,尤其是祖辈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多吃一口,甘心“出洋相”、“丢面子“,最后孩子是吃饭了,却也“吃掉”了家长的威信。教师可以把“吃饭“与“威信”的这种关系与家长进行沟通,并请家长正确地对待孩子的饮食习惯,不要因为自家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吃得少而担忧,只要孩子有健康活泼的面貌,就不要强迫孩子多吃饭。吃饭是人的本能,饥饿是最好的厨师,家长让孩子加强运动锻炼以促进消化是提高孩子食欲的根本方法。

六、与过废表扬孩子的家长沟通

王女士自从有了儿子小飞以后,对幼儿教育非常感兴趣,读了不少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特别推崇赏识教育、无批评教育,对孩子总是表扬和奖励。孩子3岁上幼儿园了,妈妈还是一口一口地喂他吃饭,孩子很长时间才吃完,妈妈还要夸奖一句:“小飞真棒,是妈妈的乖宝宝!”平时带儿子一起看班级小朋友的作品,如果妈妈夸奖别人,小飞就撅着嘴不高兴,妈妈赶紧哄劝他:“小飞更棒!”老师反映小飞过分要强,平时做错了事情,老师只是给他指出来,他就不高兴;老师在表扬吃饭、穿衣、听课认真的小朋友时,如果没有提他的名字,他就会大声地说:“老师,还有我,我比小宝好!“因此,小飞在性情上非常娇气,在班里的朋友很少。(一)向家长分析过度表扬孩子的隐患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的表扬与鼓励。表扬给予孩子肯定,激励给予孩子动力,孩子需要在肯定的成长环境中获得主动进取的动力,但是过度表扬则达不到这个效果。因为一方面无限度的表扬和赞赏改变的只是孩子的心理感觉,并非孩子的现实状况,它过分地抬高了孩子的心理感觉,从而拉大了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孩子无法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另一方面,一味地用赞扬来满足孩子,会让孩子养成因为表现良好就期待奖赏和刺激的习惯,并因此产生依赖。他们奔跑不是为了前面的目标,而是为了身后拉拉队的喝彩。而一旦发现身后的拉拉队悄然不在后,他们便会感觉到失落和迷茫,继而失去跑下去的信心和动力。

要想掌握赏识与表扬的真谛,家长需要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认识到孩子所做事情的价值以及他付出的努力,并予以充分的重视、适时的支持与精神的鼓励,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指导家长调整教育策略

与这类家长沟通的时候,沟通的重点是帮助他们把握正确的表扬方法,而不是简单、草率地使用表扬教育法。

1.表扬要具体,不宜空洞地泛泛而谈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很具体,因此家长的表扬要具体,要专门强调孩子令人满意的行为或者做法,让孩子知道自己具体好在哪里。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家长要避免泛泛而谈的评价:“啊,画得好美,你真是一个小画家!’’这种评价会养成孩子对高期望评价的依赖,而不是心满意足地自我认可。家长要真正发现孩子所画之美,具体描述他在主题、构图、色彩、创新等方面的长处,这种客观的赞美既提高了他的认知水平,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哪一方面做得好,又使他得到了具体的指导。教师还可以提醒家长在日常生活环节尝试言之有物的表扬方式,比如,“谢谢你把饭桌清理得如此干净。”家长也可以通过表达自己的细腻感受来夸奖孩子:“妈妈今天很累,你能帮妈妈倒水,妈妈可以休息一下了!你真是个会关心人、照顾人的好孩子!”

2.表扬要针对孩子的努力,不宜随意夸大其词

表扬和奖励对年幼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但是家长不能滥用,只有当孩子真的有了突破、能够战胜自己时,这时的表扬才有价值。表扬是对孩子中肯的评价,不是随随便便赐予孩子的廉价物。随随便便表扬孩子,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如果孩子不需要经过太大的努力就能完成一项任务,家长就没有必要对孩子表现出欣喜若狂、赞不绝口的态度,这样必然会助长孩子的自满情绪,长久下去,也无法让他体会到表扬带来的激励之情。奖励的效果也是如此,它也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的法宝,没有任何奖励可以使孩子们永远心满意足。家长的奖励可能只针对这一次行为,但孩子们会自然地推理:爸爸妈妈下次还会奖赏我吗?是否会奖得更多呢?如果家长忽视了一次奖励,孩子们会认为他们浪费了自己的努力,进而失去了自我管理的动力。

3.以精神鼓励为主,不宜总是物质奖励

小孩子对小食品和小玩具是非常喜欢的,拿孩子喜欢的小东西作为交换条件确实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效果是暂时的。因为孩子一方面很快就会对一贯出现的物质奖励失去新鲜感,另一方面他的行为不是出于自觉自愿的内化动机,而是外在物质利诱的结果。实际上,家长表扬孩子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遇到问题能自信、妥善地处理,而不总是依赖物质奖励、依赖他人的迁就,这样孩子难以获得控制自我的内在心理力量。家长要经常给予孩子精神奖励,如拥抱、抚摸、微笑、注视、讲故事、亲子玩耍、口头夸奖(聪明、能干、好孩子)等。孩子越大越需要精神层面的鼓励,家长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对精神鼓励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帮助孩子摆脱对物质奖励的依赖。

4.小心迁就和妥协是对孩子所犯错误的无言支持

该吃晚饭了,小轩已经连续好几天吃的都是炸鸡腿,妈妈劝儿子换换口味,吃点鱼虾和青菜。可是,小轩到饭桌上一看没有炸鸡腿,就把筷子一扔,不愿意吃饭了。爸爸说了他几句,他竟然把门一开跑出去了。这下可把爸爸气坏了,要追上去揍儿子。薛女士却追在儿子后面,买了他要的炸鸡腿。虽然暂时平息了亲子矛盾,但是小轩吃饭挑食的毛病却 更加严重了。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迁就和妥协就是对这种不良行为的支持,他也因此会再犯错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如何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是他的小脑袋瓜始终在琢磨的事情。首先他也懂得“以和为贵”,尽量采取让父母喜欢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愿望;而当父母否定他的 愿望时,他就有可能“退而求其次’’,即使惹得父母不高兴,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这时,如果父母一味地心软而迁就孩子,孩子就抓住了父母的“软肋”,再次使用同样的“伎俩“。这就是孩子观察父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套思维。

父母的支持与夸奖是孩子的行为标准,因此千万不要支持有误、夸奖错误,否则,孩子心中的是非标准就会混淆了,这将对孩子具有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家长想要改过来就得付出更大、更艰难的努力。

七、与过度批评和惩罚孩子昀家长沟通

涛涛5岁了,妈妈对于涛涛的调皮捣蛋行为十分苦恼,经常气愤地大声斥责他,却不见效。实在没办法了,她就拿出邻居传授的“杀手铜”——关黑屋。当涛涛无理取闹的时候,妈妈就把他关在壁橱里,涛涛立刻就能老实了,妈妈对这个办法比较得意。日子一久,次数一多,壁橱成了涛涛 最害怕的地方。每当妈妈说“你再淘气,我把你关起来’’时,涛涛就吓得连声音都喊不出来。这样几次后,涛涛竟然出现了“口吃”,妈妈这才知道是自己的错,但是为时已晚,要想把“口吃”矫正过来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精力。(一)向家长分析过度批评和惩罚的隐患

恰当的批评和惩戒有很多教育价值,如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培养孩子的独立反思能力、锻炼孩子的责任心等,但是过度批评和惩戒则达不到这个效果。当孩子很顽皮、屡教不改时,有些家长会经常用“小偷偷小孩”、“警察抓人“、“报告老师”一类的话吓唬孩子,或者把孩子“关黑屋”,使打骂、惩罚成为孩子的“家常饭”,这样做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大,会导致孩子形成说谎、胆怯、孤僻和固执的不良品格。

1.说谎

研究发现,严厉批评、吓唬和威慑会让孩子撒谎狡辩,宽容和原谅则让孩子坦白诚实。比如,孩子打碎了花瓶,如果家长说:“是你打碎了花瓶吗?如果你不说实话,我就不理你了。’’孩子十有八九不说实话。如果家长说:“是你打碎了花瓶吗?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如果你说实话,我与你一起做一个好玩的游戏。“孩子十有八九会说实话。可见,说谎的孩子后面通常会有严厉的家长,因为他发现做错事说真话有遭到严厉批评与惩罚

2.胆怯

如果孩子经常挨骂挨打,并且也不是太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或者难以预料自己会不会再次出错,那么不管他是否做错事情,他一见到家长都会感到紧张、害怕、不敢接近。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自卑、胆怯、懦弱,具有紧张不安、唯命是从、心理压抑、忧心忡忡的习惯性倾向。

3.孤僻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让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这类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僻。

4.固执

家长动不动就严厉地批评孩子,容易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用存心惹家长生气来表达不满,即使挨打也不躲避、不叫疼,越打越不认错,变得越来越固执。实际上,这样的孩子性格刚强、脾气倔强,容易被强硬手段激惹而变得更加强硬。(二)指导家长调整教育策略

与这类家长沟通的重点是帮助他们把握正确的批评方法,而不是简单、草率地使用批评教育法。

1.家长在批评和惩罚孩子之前先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和无理取闹的行为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禁不住要对孩子发火。教师可以向这类家长传授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研究表明,情绪总是比理性思考早出现6秒钟,所以家长能否把握好情绪出现的头6秒非常关键。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强迫自己数数或深呼吸,即家长想发怒的时候,先闭上嘴巴,在心里从1数到6,或者尽可能地吸进一大口气,让腹部膨胀,憋住气,示自己吐出心中的紧张、烦恼和不快乐,解冲动的情绪状态。然后再慢慢、均匀地吐出气,暗这样来回做若干次,就能大大缓

2.用温和而坚定、严肃而不严厉的态度要求孩子

教师需要与家长沟通批评教育的艺术。真正达到批评教育的效果不在于严厉的措辞,而在于严肃的态度,有时说话方式比说话内容还重要。当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过于松软和过于强硬的态度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适宜的态度是温和而坚定、严肃而不严厉。“温和’’表示家长尊重孩子犯错误的权利;“坚定”则让孩子明确是非,明白规矩是不可动摇的,培养他尊重规则与权威的意识;“严肃”说明家长的态度是认真的,但语气、语调不“严厉”。比如,对于正在无理取闹的孩子,妈妈可以蹲下来,平静地看着他,用缓慢而坚定的语气说:“不行!“也可以抱起孩子,轻轻地拍着孩子的后背说:“宝宝,妈妈说过了‘不行’。”让孩子在爱的怀抱中遵守规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家长容易顾此失彼,有的家长温和而不坚定,有的家长坚定而不温和。比如,有的妈妈一遍又一遍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断地与妈妈“软磨硬泡”,为自己争取更大的自由权限,最后妈妈没耐心了,在不知不觉中妥协退让,结果家长成为立规矩的“输家”,孩子成了自由的“赢家“,并获得再次成功的经验。有的妈妈则足够坚定,毅然决然的样子让孩子产生了恐惧心理,孩子可能因此守规矩了,但他是因为害怕惩罚而守规则,并没有对规则产生理解和内化。这种态度容易导致孩子形成看人脸色行事、胆怯畏缩的依赖性格。

3.帮助家长调整与孩子交流的语气与句式

持严厉批评态度的家长常常用否定和命令的语气与孩子说话,如“不许”、“禁止”、“必须”等。家长只告诉孩子不可以做什么、不可以怎么做,却没有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可以怎么做。事实上,家长的要求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受到否定的孩子也没有得到明确的指导。常用含有命令的祈使句式,也是家长态度严厉的表现之一。即使正确的指导意见,家长也要用耐心解释、征求意见、相互商量的语气与孩子交流,这样孩子才会心服口服,提高行为的自觉性。

4.教育孩子应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以批评和惩戒为辅

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家长适度的表扬与批评都是需要的:表扬让孩子觉得自己很能干,批评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还需要锻炼。教育孩子应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以批评为辅。教师要提醒严厉的家长对孩子“严慈相济”,即严肃地对待问题行为,同时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家长要诚恳地表扬他。受到鼓舞的孩子既明白了家长的正面导向,也获得了主动成长的积极动力。

第二篇:家长和孩子沟通存在五大误区(思品)

家长和孩子沟通存在五大误区

目前,家长和孩子沟通存在五大误区:误区一:多说教,少倾听。许多家长和孩子交谈时,只顾自己“畅所欲言”,这其实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让他们闭嘴,发展下去就演变成为最常见的错误——说教。时间一长,孩子渴望交流的愿望便会被压抑住。误区二:喜欢使用强硬的措辞。许多家长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以致于和孩子沟通时总是难以保持平静,“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常常挂在嘴边,结果是家长谈得越多,就越可能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与家长交流的愿望。误区三: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许多家长往往不明白“孩子的观点往往与大人是不同的”这个道理,所以和孩子交谈时缺乏足够的耐心,他们往往在未听完孩子的话就发火,或者把孩子对某事的态度或看法说成是小题大做,这样,得不到理解的孩子就很难对父母的苦心加以理解。误区四:不懂把握时机。许多家长不懂得把握和孩子交谈的时机,例如,当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的时候,家长就插进去打开话匣子,或者孩子刚受了批评,心情还未平静,家长就想“趁热打铁”去与孩子沟通等,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孩子的抗拒和

不满。误区五:漠视孩子的自尊。家长在某些问题和决定上有自己的原则,并坚持自己的意见是对的,但这并非意味着要忽视孩子的意见。无论孩子的意见如何,让他发表出来起码有两大好处:一是孩子至少被征求过意见,他会更易于接受最后的决定;二是这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许多家长在“关键”问题上总喜欢“封杀”孩子的意见,这就抑制了孩子与父

母进行交流的欲望。

家长要能够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就要树立终身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观念,在行动上表现为:一要树立正确的育子观。成人与成才教育同步进行,在现实中有些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只注重学科学习而忽略孩子丰富的娱乐生活。二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关心,注意亲子教育,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关注他们成长。父母的亲子教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三要学会与孩子说“悄悄话”。当孩子在成长中出现生理的变化,对异性关注和产生好感时,家长要正确看待,或以自己的经历谈如何处理这些事情,或有选择地买一些书让孩子阅读,消除神秘感和畏惧感,从而平稳地度过特殊阶段。

第三篇:如何与不同个性、年龄的家长进行沟通?

如何与不同个性、年龄的家长进行沟通?

在和家长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家长的个性多种多样,要想做好他们的工作,也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

和家长沟通时最好先从表扬孩子开始。几乎每个家长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因此,肯定孩子,是让家长接受教师的第一步。当家长对教师的交流没有抵触情绪时,他才容易接受教师的意见。在沟通时,对于不同个性的家长,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

一、如何同不同个性的家长沟通?

1、易焦虑的家长

对于这类家长,首先,教师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了解他们究竟为什么事焦虑,然后,结合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来消除他们的焦虑,在以后的交流中要主动针对他们的焦虑点多让他们了解孩子的情况。

2、内向、不善于主动沟通的家长

对于这类家长,教师一定要采取热情、主动的态度对待他们,千万不要因为家长不主动而放弃和他们沟通。

3、爱提各种要求和意见的家长

对于这类家长;教师首先不能觉得麻烦。也许,他们的各种要求和意见会对我们的工作有所帮助呢。当然,家长的要求和意见中有合理的,可能也有不合理的,对于合理的意见,教师要虚心接受,并对他们表示感谢;对于不合理的意见,教师要耐心地向他们解释。

4、爱狡辩,比较强势的家长

对于这类家长,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理论素养。当教师能够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并能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时,强势和爱狡辩的家长也会心服口服。

总之,不管对待什么样的家长,只要我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我们的关心与爱护能够让家长感知到,交流起来就会顺畅许多。如何与不同年龄层次的家长进行沟通?

1、对于年龄大的家长,教师要做到:“一倾听,二重复,三商重,四建议”

首先,教师要表现出对长辈的尊重,他们可能说话比较啰嗦,总怕教师听不懂,因此教师要先耐心倾听,听完后尽量详细地重复家长的话。然后,以商量的口吻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最后给出建议。比如,在这类家长说完后,你可以说:“你是说你的孩子不爱吃胡萝卜,在家里都是把胡萝卜挑出来不吃,对吧?”在家长表示认同后,再说:“小家伙真有意思,不吃胡萝卜的孩子很多呢。”这两句话过后,家长怕教师不认同的担心就消除了。接着,你再说:“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胡萝卜的营养可不能缺少啊,咱们慢慢来,你看呢?”如果感觉到家长认同你的话,就再提建议:“我们有很多游戏的方法。比如让孩子闭眼猜猜吃到的是什么菜,孩子一玩就忘了不吃的事情,慢慢地就把挑食的毛病改掉了。不过,这件事要慢慢来,不能急。此外,咱们大人在孩子面前一定要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爷爷奶奶和老师无论什么蔬菜都爱吃。咱们先试试这个方法好吗?不行,咱们再商量别的方法„„”这样的交流方式,年龄大的家长比较容易接受。

此外,对于年龄大的家长,我们还可以请他们观看孩子的活动录像并做出分析,逐步转变他们的观念。

2、对于年轻的家长,要让他们惑受到教师对孩子的爱,再就事论事,开诚布公地交谈

首先,要让家长感受到教师把他们的孩子也当成自己的孩子,当着孩子和别的家长的面总是表扬他们的孩子,如果有问题也是在没有人的时候小声交流。随后,教师可以采用就事论事的方式,谈谈孩子的表现,从他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的行为对比中,让家长感受到孩子存在的问题,直接提出家长应该如何配合。第二天再与家长聊聊方法实施后的效果,并提出新的建议。对于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家长,教师还可以和他们探讨一些专业的问题,如“内向的孩子怎么办”、“孩子没有朋友怎么办”等,向他们征求建议。

此外,对于年轻的家长,还可以建议他们订阅教育杂志,推荐给他们一些教育网站,或者开设班级的“博客圈”“QQ群”,定期和家长讨论问题。

但是,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家长,在交流中教师都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不要以专家自居:总是以教育者的姿态出现,家长会反感;

◆不要用太多的专业术语:家长会认为教师看不起人,或者无法搭话;

◆不要只说不听:家长会怀疑你对他和孩子的重视程度不够;

◆不要急于求成:要求家长做得太多,家长会惧怕繁琐的亲子活动;

◆不要参与家庭矛盾:参与孩子家庭中的教育纠纷,会陷入困扰,得不偿失。

总之,家园共育需要教师和家长平等对话、真诚沟通、相互扶植、共同配合,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

第四篇:第五章 与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沟通

第五章

与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沟通

工作经历对家长的个性特征及价值观念的形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关注家长的职业对家长教育孩子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有助于提高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效率。

一、与从事经商活动的家长沟通

为了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何老师创设了一个“超市”活动区,让小朋友通过用“钱”购物、找零来练习加减法,小朋友很高兴地进入活动区玩购物游戏。一会儿,乐乐进“超市”了,他大声嚷嚷起来:“这钱是假的,我有真钱,谁跟我玩?”何老师闻声走过来发现乐乐从口袋里掏出不少皱皱巴巴、脏兮兮的5元、1 0元纸币,就问他哪来的,他说是妈妈给的。晚上,何老师把这件事跟乐乐妈妈讲了,乐乐妈妈笑着说:“是我给孩子的,在家里他老是缠着我和他玩儿,我哪有时间呀?!他爸爸忙着进货,我忙着看门市,我就给他点零钱把他打发了。”何老师说:“孩子用它干什么呢?”乐乐妈妈说:“一点零钱,干不了什么,让他买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和玩具吧。“何老师接着问:“孩子买的食品是不是健康,玩具是不是安全,您不关心吗?再说,孩子养成乱花钱的毛病也不好呀!”乐乐妈妈说:“哟,我还真没想过。不过,没有多少钱,没关系的。”何老师发现乐乐的妈妈 只顾忙生意,对孩子的教育意识淡薄,尤其是在金钱教育方面存在误区。何老师决定找时间和乐乐的妈妈进行一次深入的沟通,为她提供一些教育建议。(一)了解家长的基本特点

从事经商活动是不少家庭的谋生之道。经商得当,不仅可以为家庭带来一定的收入、满足生活所需,还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但是从事经商活动往往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而且工作时间较长,导致家长与孩子游戏的时间无法得到保障。此外,经商的家长通常要花很 多的心思研究商品和市场的变化,分给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就相对较少。但有的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不知道相对于物质满足,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关注与陪伴。这类家长希望孩子越省心越好,所以当孩子“打扰”到自己的生意时,他们喜欢用最简单的方式——给孩子零花钱来“打发”孩子,但是却没有对孩子怎样正确使用零花钱进行科学的引导。家长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的关注与指导。由于经商的家长平时听见的“生意经“多、“教育经”少,所以教师应主动与家长交流“教育经“,这是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的关键渠道。(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与从事经商活动的家长沟通,重点是帮助他们重视教育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为沟通预热并营造放松的沟通氛围

从事经商活动的家长往往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更不容易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可能存在的不妥之处,所以教师要打开“话匣子”,为与这类家长沟通“预热”。教师可以先向家长描述孩子的可爱之处,并肯定孩子的优点是与家长的积极影响分不开的,让家长心情愉悦地与教师沟通。或者以拉家常的口吻询问家长“是不是很忙”、“孩子在家听话吗”、“孩子不听话怎么办”等问题,给家长营造放松表达的环境氛围。教师不要直接就说孩子存在的问题,这会让家长觉得是孩子给老师和自己惹了麻烦,问题出在孩子身上,使家长忽视了对自我的觉察与反省。

2.提醒家长生意再忙也不要忘记孩子的教育

在倾听家长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分析孩子的家庭生活环境、在家的表现以及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与教育方法,从总体上把握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基本特点,尤其关注忙碌的家长是否把对孩子的爱理解为挣更多的钱。教师要与家长推心置腹地沟通,提醒家长生意再忙也不要忘记孩子的教育。也有的家长会把孩子的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教孩子识字、算数或者给孩子找一个好的幼儿园,却没有意识到家长与孩子聊天、游戏、讲故事、散步等简单的活动才是最好的亲子教育。教师要与家长分析原因,并告诉家长幼儿园和家庭都是孩子学习的地方,且家长的教育作用是教师不可代替的。教师要帮助家长意识到即使少挣点钱,换来孩子的幸福童年与健康成长也是值得的。

3.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孩子对金钱的需求

经商的家长,有时也会不由自主地用钱安抚孩子,误导孩子用钱寻找快乐。有的家长甚至发现给了孩子零花钱,孩子就不再闹了,可见孩子需要钱、喜欢钱,于是继续用零花钱换取孩子的安静与快乐。家长的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幼儿的快乐并不是建立在金钱上,而是建立在亲情上,真正快乐幸福的孩子是充分享受家庭生活与父母关爱的孩子。出于对亲情的本能需求,孩子最初会千方百计地吸引家长与自己一起玩,但是当发现无论如何都实现不了时,他们只好退而求其次,寻找新的刺激与快乐。使用零花钱让他们换取了五花八门的食品和玩具,甚至赢得了小朋友的羡慕与追捧,于是孩子的快乐越来越依赖于金钱与物质上的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形成“金钱万能论“的价值观,进而贻误他们美好的人生。

二、与从事管理类工作的家长沟通

常女士是某公司的管理人员,她坚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她特别推崇管理学上的“鳗鱼效应”。据说渔夫捕鱼时最犯愁的就是捕上来的带鱼容易死去,因为带鱼一出水便失去了生存能力,这样返航时带回来的都是臭鱼。有一个聪明的渔夫在船舱中放进了带鱼的天敌——鳗鱼,于是 便看到了另一种景象:鳗鱼追着带鱼咬,带鱼被迫四处逃窜,带鱼体内生存的欲望被激发出来,惰性被活力所取代,其生存时间不知不觉延长了,死亡率大大降低。常女士认为,也应该让孩子早早地懂得竞争、学会竞争,把他们的竞争天性激活。

在常女士的支持和鼓励下,她的女儿莹莹各方面能力发展得都不错,但却过于争强好胜。上课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后,小朋友都争着举手回答,莹莹也把手举得很高。但是教师没有请她回答,因为她已经回答了好几个问题了。于是,点了举手的凡凡,凡凡站起来却支支吾吾回答不出来。莹莹就说:“没想好就不要举手!’’听莹莹一说,凡凡更是羞愧地想不起来怎么回答了,只好沮丧地坐了下来。针对莹莹的表现,教师主动与莹莹的家长沟通,希望家长引导孩子学会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尊重他人。(一)了解家长的基本特点

许多从事管理类工作的家长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管理经验和看到、听到的管理故事直接类比应用到幼儿教育上。初听颇有道理,然而经过仔细思考和辨别,就会发现这种类比的思维方式具有机械化、简单化的缺点。

比如案例中的常女士,她重视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能力,说明她具有主动进取精神,希望孩子能占据人生的制高点,这与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是相呼应的。但是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竞争不尽相同。竞争分为两大类:“排他性竞争”和“排我性竞争”。前者主要属于成人社会,具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比拼特征;后者则是儿童世界的竞争特征,孩子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他们之间的竞争应以促进自我而不是以打败别人为目标。所以,家长不能直接套用成人的管理学思维来指导幼儿教育,否则容易使孩子陷入自私、狭隘、自大、傲慢的恶性竞争中,而不是健康、向上、文明的良性竞争。

管理学具有丰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案例,但是管理学不能代替教育学,它们涉及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与这类家长沟通的时候,首先应以开放的态度饶有兴趣地倾听家长的知识经验与感悟体会,用以开阔自己的思路,同时注意以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对之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辨别。经过一番客观的比较与独立思考以后,教师的专业能力会得到锻炼与加强。(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与从事管理类工作的家长沟通,重点是指导他们尊重幼儿教育规律,避免幼儿教育成人化。

1.指导家长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式管教孩子

儿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对儿童的教育要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家长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的管理经验应用到孩子身上。对于这类家长,教师要学会引导他们。

这天,金晶小朋友的妈妈对老师说,金晶的爸爸对孩子比较严厉,总是用管理公司的一套模式对待孩子。金晶爸爸认为,孩子做对了不能表扬她,否则容易使她骄傲自大;做错了事要严格批评她,否则她以后就不怕家长了。金晶妈妈则认为,孩子不是大人,不能拿管理大人的方法来管理小孩子。爸爸却反驳说,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明白道理。妈妈说服不了爸爸,只好请老师帮忙出主意。于是,教师主动邀请了金晶爸爸进行沟通,先让他讲出自己的观点,接着教师不紧不慢地向他指出:孩子的良好行为需要得到鼓励,不良行为需要家长的批评指正,而且夸奖孩子和批评孩子都是有窍门的,并向他介绍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做法与成效。金晶妈妈说,经过老师的沟通与开导,金晶爸爸对孩子的态度好多了,父女关系也逐步得到改善。

2.提醒家长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不把消极情绪带回家

从事管理类工作的家长工作压力一般都比较大,所以经常会有一些消极的情绪。有的家长会把它控制在工作场所,“进门前,会脱去烦恼;回家时,会带快乐回来“。有的家长则可能把消极情绪带回家发泄。如果教师从孩子身上发现其家长存在这种现象,要给予家长善意的提醒。教师可以用“踢猫效应”对这类家长晓之以理。

某公司的董事长超速驾驶,被警察开了罚单,他很恼火。回到办公室后,他将销售经理训斥了一番;销售经理莫名其妙地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对秘书的工作挑剔了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挑剔,积了一肚子怨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儿;接线员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妻子大发雷霆;妻子则对儿子大发脾气;儿子非常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小猫狠狠地踢了一脚。

心理学上把这些发泄消极情绪的连锁反应称为“踢猫效应’’。“踢猫效应”说明人的不满情绪可能会沿着由强至弱的等级依次传递,那么处于最弱势的个体会成为消极情绪无处发泄的最终受害者。而在家庭中,孩子就处于这样的位置。因此,对于这类家长,教师有责任提醒他们控制自己的消极 情绪,不要让孩子成为无辜的受害者。

3.发掘家长利用量化管理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有益经验

有的家长善于把公司量化管理的经验应用于培养幼儿的好习惯上,教师发现之后可以把它作为家长育儿的心得介绍给其他家长。

某个孩子的爸爸是公司总经理,因为工作原因经常醉熏熏地回到家,引起了孩子的不满;而孩子也有一些坏习惯需要改正,如自理能力差、不好好吃饭等。于是,管理经验丰富的爸爸与孩子展开了相互监督的“加分比赛活动”,最后谁加的分高,谁就是胜利者。爸爸的加分项目是:“在外吃饭不喝酒加1分,不吸烟加1分,自觉买水果加1分,每天陪孩子下棋加1分,星期天与孩子一起锻炼身体加1分,一天不说脏话加1分,一周不说脏话再加1分,一周看完一本书加1分,主动做家务加1分,讲一个笑话加1分。共计l O分。“孩子的加分项目是:“吃完一碗饭加1分,吃得干净再加1分,帮大人做一件事加1分,自己洗脸加1分,自己洗脚加1分,自己脱衣睡觉加1分,晚上9:30以前睡觉加1分,自己穿衣起床加1分,自觉弹琴加1分,坐姿正确加1分。共计10分。”班级其他家长知道这个方法以后,纷纷效仿,班级小朋友因此形成一股比赛“看谁的好习惯多”的热潮。

(一)与外来打工的家长沟通

亮亮的爸爸妈妈都是外地人。夫妻两个人做点小生意,每天早出晚归,非常忙碌,就让亮亮自己在街道上玩耍。亮亮已经5岁了,为了让孩子多学点知识,不像自己识字少,只能干又脏又累的活,在妈妈的反复要求下,爸爸同意让孩子上幼儿园。但是由于长期在家散漫惯了,亮亮形成了一些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不好的习惯,如不讲卫生、爱动手动脚等。当教师向亮亮妈妈反映这些问题,并希望家长注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时,妈妈当场就训斥了孩子,见孩子乱摸就打他的手;当发现亮亮没有按时交作业后,就踢他的屁股,还骂道:“小兔崽子,不听老师的话,回家告诉你爸爸,看你怕不怕!’’教师发现亮亮的妈妈很尊重老师,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每次向妈妈反映亮亮的问题,孩子不是挨骂就是挨打,后来教师就不忍心再说孩子的事情了。(一)了解家长的基本特点

亮亮一家的情况反映了全国多达2亿人的流动打工人口的基本状况。随着现代工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流动迁移最为活跃的时期;而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恰逢育龄阶段,这就意味着他们会带来数量巨大的适龄入园儿童。因此,关注外来打工家长及其孩子的教育,是幼儿教师在新时期面临的新情况与新任务。

流动人口是中国现阶段从农村析出的剩余劳动力,其特点是数量巨大、职业多样、流动频繁、居无定所,绝大多数文化层次较低,主要从事建筑、运输、服务等需要高负荷体力劳动的行业,工作、收入与生活环境较差,而不稳定的工作与生活状态使其成为缺乏归属感的特殊社会群体。而流动 人口的一大变化趋势是由个体流动发展为举家流动,这是人们爱家庭、爱孩子的表现。但是,这些年轻的父母爱孩子却不会教育孩子,重视教育却不擅长教育。因此,教师与这类家长的沟通重点应该是培养他们基本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能力。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与外来打工的家长沟通,重点是培养他们教育孩子的自信心。此外,教师的建议要易理解、易操作。

1.不但让家长知道孩子的问题,还要指导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亮亮的老师发现“每次向妈妈反映亮亮的问题,孩子不是挨骂就是挨打”,这种情况恰恰反映了流动打工家长的教育态度。他们希望孩子通过受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旦孩子“不争气’’就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情绪,词时又不知道“钢是怎样炼成的’’,因此教师反映孩子的问题就被他们当做“告状’’,并采取单一的惩罚教育手段。可见,教师与这类家长沟通的时候,不但要让他们知道孩子的问题,还要指导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把问题与问题的解决方案一并“打包“给家长,供家长参考。同时,注意及时了解家长后续的教育措施是否跟进、方法是否正确,敦促家长教育孩子要有始有终、善始善终。

2.帮助家长改善自己的言行与习惯,为孩子树立学习的好榜样

教师在流动打工家长群体中有较高的威信,教师给予家长的指导与建议也会很有效。这些家长具有率性质朴、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但是有些家长言行过于随意、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意识不到它们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教师要根据发现的问题与家长逐一沟通。比如,对孩子说话要耐心,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脏话、粗话;教育孩子要文明,不要随意地打骂孩子;孩子做错了事情要批评,不能视而不见或者护短;为孩子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不在家里大量吸烟、喝酒、打牌、看电视、玩网络游戏;尊重配偶和老人,没有家庭暴力;平时不随地吐痰、闯红灯、乱 扔垃圾、任意插队,等等。

3.发现和培养“家长老师”,激发家长教育孩子的信心与潜力

外来打工的家长群体总体受教育程度低,但他们也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尤其是乡土知识和生活经验丰富、生动、具体、感性,而这些是非常适合小朋友学习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挖掘教育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强的家长,鼓励他们做“家长老师”,激发他们教育孩子的信心与潜力,这也增强亲子 感情和孩子的自豪感,同时对其他家长参与教育也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当然,教师所选择的教育内容与形式要适合家长操作。所以,教师事先要与家长沟通,共同设计简单易行的教育方案。

一位妈妈开始对做“家长老师”有点犹豫,但一看到教师提供的一些动物图片就自信地与孩子交谈起来。关于图片的内容,她会问孩子“这是什么动物”、“它吃什么”、“你知道它睡在哪里吗’’、“你知道它怎么睡觉吗’’等一系列问题。当孩子知道猫头鹰吃老鼠、天鹅在树杈上睡觉、马站着睡 觉等常识时,表现得非常兴奋。有时这位“妈妈老师”还会学动物睡觉的样子,进一步活跃了孩子的学习气氛。回到家之后,孩子们纷纷跟自己的家长说别人的妈妈都做“家长老师”了,你们什么时候也去做“家长老师”呀?在孩子的央求和教师的鼓励下,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家长老师”的活动中,家长和孩子都从中受益匪浅。

四、与全职在家的家长沟通

焦女士为了女儿小可辞去工作,全职在家照顾孩子。小可懂的知识很多,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喜欢说甜言蜜语,每天都穿得干干净净,非常讨人喜欢。可是她自己动手的愿望不强,老师让小朋友们自己洗手、自己吃饭,她总是落在最后,对老师说:“老师,你帮帮我吧。”老师说:“你看其他小朋友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可说:“就帮我这一次嘛,求求老师妈妈啦。”孩子撒娇的样子让老师难以拒绝,但不能总是迁就孩子呀?老师就把小可的情况跟小可妈妈讲了,没想到小可妈妈听了哈哈大笑,觉得女儿聪明可爱,根本不把它当回事,只是对老师说:“给老师添麻烦了,谢谢老师!”看来,小可妈妈毫无培养女儿独立自理能力的意识。小可还有一个小毛病,就是不好好午睡。午睡的时候不是摸摸邻床小朋友的衣服或头发,就是以上厕所为由下床走动,或者跟其他小朋友说话,影响他人午睡。当老师告诉小可妈妈时,妈妈说女儿的精力特别旺盛,能跟大人保持一致的作息习惯,晚上能陪着自己到12点都不睡,然后与自己一起睡到自然醒。此外,面对小可挑食的习惯,妈妈也说:“没关系,幼儿园没法为我女儿做可口的饭菜,可以理解,晚上回家我再给她补,谢谢老师的关心!”小可的妈妈对班级老师的态度一直都很好,但是对老师的建议却不在意。(一)了解家长的基本特点

家长是一种家庭角色却不是一种社会职业,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它当做一种职业对待。一些年轻的父母有了孩子之后,放弃原有的工作,全心全意在家照顾孩子,成为全职妈妈或者全职爸爸。一些数据调查显示,全职妈妈比全职爸爸的比例高,80后比70后做全职父母的比例高。总体来说,我国选择做全职父母的比例呈增高趋势。

目前,全职家长主要涉及两类人群:一类是家庭收入比较高,家长文化层次也较高,非常重视早期教育,主动放弃工作的全职父母;另一类是被动放弃就业机会的全职父母,他们的家庭收入一般,自身学历较低,就业竞争能力较弱,请人照看孩子的成本又较高,于是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选择在家照料孩子,以降低养育成本。做全职父母的原因不同,会对全职父母的心态产生不同的影响。主动做全职父母的家长,心情放松,对孩子比较宽容、放任,这类家长喜欢学习早教理论,喜欢按照书本育儿;而被动做全职父母的家长,心情容易焦虑,通常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这类家长喜欢按照经验育儿。(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与全职在家的家长沟通,重点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并帮助他们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1.尊重家长的选择,对家长全职照看孩子持鼓励态度

全职家长的身份和意义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社会认同,大家不再认为整天围着孩子转是没有出息和社会地位低的表现。全职父母可以给予孩子细致的个性化照顾,有利于孩子的早期发展,也比老人和保姆更有利于实施早教。当然,全职父母的特殊处境也会对他们的心理需要产生一些变化。由于全职父母不再工作,人际交往圈因而变得狭窄,难以得到多支点的社会评价,更无法多维度地感知自己的变化和成长。他们把照顾孩子当做自己的主要任务,孩子的健康成长成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的主要来源,他们特别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认可。所以,即使全职父母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存在问题,即使他们的孩子也存在发展中的问题,教师首先要肯定他们对孩子的付出以及对孩子的积极意义,尤

其是要及时反馈他们积累的有益经验和孩子的优点,这会对全职家长产生很大的鼓舞作用。

2.提醒家长教育孩子不要率性而为,应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成长规律

全职家长富有教育热情,乐意尝试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因而家长间的教育观念有很大差异。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低,崇尚“放养”,支持孩子的自由成长;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很高,希望孩子出类拔萃,注重知识和技能教育。这些都是家长积极思考的表现,有值得教师肯定之处。但是教师还要提醒家长不要把孩子当成“实验品”,随意把个人的喜好、观念、愿望和梦想转嫁到孩子身上,忽略了孩子的个性与成长规律。案例中,小可的妈妈就是这样。教师在与小可妈妈沟通的时候,要把讲大道理与孩子的实际情况密切联系起来。比如,提醒家长不要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推迟孩子的睡眠时间,晚睡晚起不但影响孩子第二天按时上幼儿园,影响午睡的质量,而且还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教师还可以把国外的一些研究发现告诉家长。比如,孩子睡觉时会自行分泌一种名为褪黑激素的荷尔蒙,它与预防癌症有关,这种激素分泌最多的时期在1—5岁。通常情况下,褪黑激素每天20点左右开始分泌,随后含量逐渐上升,23点后迅速升高,凌晨2—3点左右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所以,家长要培养孩子早睡 早起的好习惯。

3.发展全职家长做家长志愿者,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志愿者精神深入人心,很多全职家长都比较热心地参加志愿者活动,他们从中收获了帮助别人的乐趣与自我价值感,同时也得到了锻炼与成长。教师发展全职家长做家长志愿者也具有同等意义。全职家长的时间比较充裕,在幼儿园做志愿者不但为班级工作提供一臂之力,为孩子们带来成长的快乐,而且有利于他们客观地了解孩子的特点以及教师对孩子所实施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有助于他们突破自己的狭隘之处,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当然,最初他们不太清楚怎样做一名合格与高效的志愿者,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培训。教师可以先鼓励少数家长尝试,积累志愿者工作经验,然后逐步扩大志愿者的工作范围。

五、与具有海夕卜工作经历的家长沟通

一对在海外工作多年的夫妇回国创业,他们希望3岁半的儿子接受他们理想中的幼儿教育。爸爸说孩子在美国上的是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家庭幼儿园。他的儿子在一位老先生的教导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像《木兰诗》这样的长诗都能背下来。他希望孩子在他们回国的这几年中,幼儿园能教儿子背很多、很好的中国古文和诗歌。但是通过对几家幼儿园的调查,他发现国内的幼儿园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也没有专门的性格训练教程,到处充斥着各种双语特色幼儿园(让孩子学着不纯正的外语)及五花八门的兴趣班。最后,他还说,虽然很多幼儿园装修得很漂亮,但是周边环境未必好,尤其是人们的精神面貌。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出幼儿园,接触到的 是充满神采的人们,而不是疲惫无神的人们。这位具有海外工作经历的爸爸很犯难,难道在国内就没有理想的幼儿教育?(一)了解家长的基本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具有海外留学或从业经历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眼界开阔、思维活跃,给国内的幼儿教育带来不少新鲜的信息和有益的经验,不少家长还开了自己的博客,宣传自己的海外见闻。其中,有的家长思维敏捷、有见地,能够客观地比较与分析国内外幼儿教育的特点与不同; 有的家长则比较偏激,更加崇尚国外的教育模式;有的家长则希望综合国内外教育的优势,争取为孩子创设最理想的教育环境。

与这些具有海外背景的家长沟通,对丰富教师的见闻、拓展教师的知识面、加强教师的专业性是很有帮助的。因此,教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与这些家长沟通。在与这类家长沟通时,教师需要把握的一个关键点就是不断提高自己在中外比较教育方面的观念与水平,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相信,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教师以后遇到的这类家长会越来越多。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与具有海外工作经历的家长沟通,重点是与他们交流中外的育儿方式,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1.平时多关注中外教育信息,为沟通储备知识

现代幼儿教育进入了开放时代,国内外各种教育信息层出不穷地出现在书籍、报刊、电视和网络上,教师要多关注、多阅读,对之有所知、有所思,才能与具有海外留学或者工作经历的家长打开沟通的话题。尤其是对本班家长所提到的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或教育观念等问题,教师要特别留意并默记一些关键词,然后及时翻书或上网查阅资料,进行学习与思考。这样,既为与家长深入沟通储备了知识,又温习了自己之前所学的专业课程。对于自己不确定的问题,教师可以请教有经验的教师或者相关专家,为自己开阔思路。

2.倾听个别家长的建议,恰如其分地提供服务

从海外归来的家长对国内的幼儿教育是既熟悉又陌生:他们熟悉我们的教育传统,但又不是很清楚国内的幼儿园在幼教改革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教师对家长的这种状况要给予尊重与理解。当他们所提的建议与目前幼儿园的做法不太一致时,教师不要三言两语地拒绝家长,也不要以“国内和国外不一样”而对家长的说法充耳不闻,这会给家长留下冷淡、固执、保守的不良印象。教师要认真地倾听、耐心地解释,甚至可以与家长分享

自己在幼教改革中观念变化的过程,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对于家长的特殊要求,教师可以恰如其分地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比如,针对本案例中家长要求孩子背诵古诗词的行为,教师在向家长说明死记硬背长篇古文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的同时,要向家长介绍一些适合孩子理解与朗读的经典作品,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家长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迎合。

3.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不直接与家长争辩观念的对错

关于中外教育的利弊争辩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当教师与这类家长的教育观念不一致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策略。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教师可以与家长就抽象的理论和观点畅所欲言,以达到交流信息、分享观点的效果。但是当孩子在幼儿园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不直接与家长争辩观念的对错。

杰克与妈妈刚从美国回来不久。妈妈热情、健谈,多次与教师主动沟通幼儿的教育问题,给教师的印象是她对孩子很放手,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方面很有见地。经过一段时间,教师发现杰克不会用语言交往,不满意就动手解决,虽然没有出现大问题,但是教师还是比较担心,于是就与杰克的妈妈进行了交流。杰克的妈妈说美国的家长认为孩子之间有冲突,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客观地说,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使杰克的妈妈没那么淡定了。有一天,杰克跑着玩的时候,把两个孩子给撞倒了,两个孩子站起来就一起打杰克,杰克流了不少鼻血。妈妈来到幼儿园之后既伤心又生气,先批评打杰克的那两个孩子,又要求跟他们的家长面谈,还说这是校园暴力。教师不同意她直接跟两个孩子的家长见面,并跟她解释三个孩子之间是普通的冲突,不是校园暴力。妈妈态度强硬,对这种解释并不接受。教师一时冲动,就说:“您以前不是说过孩子之间有冲突,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吗?’’这句话让杰克的妈妈更加生气,说老师“纵容校园暴力”。后来是幼儿园领导出面才平息了这件事。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杰克的妈妈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确有不妥之处,教师的沟通也存在问题。虽然观念支配人的言行,但是观念与言行不一致的现象也很常见。从维护自尊心的角度来说,家长更愿意接受别人说自己言行不妥而不愿意接受别人说自己观念有误。教师应该避开人心的敏感之处,不因家长的冲动而冲动,要用理性的沟通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情绪化的态度激化矛盾。

第五篇:与家长沟通材料(本站推荐)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

如今,当教师难,当班主任更难。一个班级五六十位学生,一百多位家长,众口实在难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而班主任则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相渗透的直接操作者,如果与家长沟通不畅,久而久之,难免产生矛盾、积怨,甚至对立,严重影响班级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家校关系的和谐发展。下面我就“与家长沟通的技巧”这一话题,从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初浅看法。

一、家长类型及沟通技巧:

1、唠叨型

典型症状:汇报孩子一天的安排,从刷牙到洗脚,不放过任何细节,同时向你诉说孩子的种种不良表现,如何让她伤透了心。她在一直诉说,你连插话的机会都没有。分析:这种情况较多见于妈妈,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未能得到爸爸的支持,属于孤军奋战,她只看到孩子的缺点而忽略了孩子的优点。

对策:用具体的事例,帮助家长重新审视自己的孩子,让家长学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自己的孩子。

2、成绩型

典型症状:家长和我讲,孩子在小学时优秀的表现,成绩如何好,上了中学以后学习如何不得法,学习效率低下,语数外不突出,小科目一无是处。

分析:这是绝大多数家长都具备的类型,不是应试教育不好,而是纯粹的应试教育不好,能不能在搞应试教育的同时融入一些人文关怀,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改变,家长更要改变。做这件事情是有一定风险的,往往会陷入两难的境界,就好像在食品中加入添加剂,如果添加,有违自己的职业操守,如果不添加,产品的口味、色泽都将不被消费者接受,结果是为对方考虑,而对方却不买你的帐。

对策:我给家长们渗透一种思想,孩子的发展,除了学习,还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成绩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更要关注。

3、放任型

典型症状:孩子不听我的,他爸爸在外地,希望您帮帮我。

分析:孩子长期不服管教,让家长协助管理已成为不现实的想法。

对策:我认为首先要对该家长的情况表示同情,并让她注意孩子在家的表现,一有进步,马上表扬,重新树立家长对孩子的信心,重新树立孩子对家长的信心,同时要让孩子体会到进入中学后,充满了新意,并在感恩班会上让他说出对家长的感激之情,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4、指导型:

典型症状:家长告诉我她的孩子是一位特殊的孩子,需要经常表扬,但在几次表扬之后,又有些骄傲,这时候需要进行适当的批评,同时注意孩子的内心是十分脆弱的,她的情感十分细腻,在她的心目中老师占有很高的地位,您的一个眼神都会对她产生影响,所以希望您注意批评的方法……

分析:这一类型的家长认为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章法,而且对于老师的管理透露出或多或少的担心,从家长的话中,能够感觉到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注。

对策: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让家长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度,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也是如此,过度的关心会让孩子喘不过气来,这是这一类家长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试想:我们全天候守在一株盆栽旁,不停地施肥、浇水、翻土,后果是我们每一位都能想到的,“生命有无法承受之重”。

二、日常沟通:

1、家访

作为一种日常沟通方式,越来越不被老师们看好。我们连邻居家都很少去,又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何必给家长制造麻烦,很多老师有这样的想法。

我倒是家访过几次,正好有几位学生住在我家附近,而且确实有必要进行家访。可以在事先预约的情况下,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及学习环境,也未尝不是一件行不通的事。如果不是家访,他们的情况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

我曾经教过一位这样的学生,在班中表现良好,但是与家长的关系较为紧张,以致影响到了该同学的学习状态,于是我在班级中宣布,老师要去家访,有愿意者可向老师发出邀请,有三四位同学当真邀请我去他们家坐坐,其中没有我刚才提到的那位同学。我把他找来,他谈到了对家长的不信任和没有信心之类的话题,我说:老师去和你们家长谈谈怎么样,学生同意了,于是约定在两个星期后的周四晚上和该同学一起回家,不许准备晚饭,同时要求孩子从第二天上课开始,每天带一张由家长书写的前一晚在家学习情况鉴定书。学生如约都做到了,每天一张,鉴定写的都是批评的语言和不满的情绪,我安慰学生,在老师的眼中你还没有这样差,你要加倍努力,证明你可以。到了约定的时间,我在犹豫这件事情了,因为我也认为家访会给家长带来很大麻烦,但是当我走出校门的时候,这位同学已经在等候。一路上,我们很放松的聊了很多,我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鼓励,有些话学生在办公室是不会和你说的,在学生眼中,办公室是个很正式的地方,相对于谈心,更适合批评。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了解到了家长在孩子面临中考时的焦急情绪,听到了家长对孩子的抱怨,看到了孩子在家长面前的无奈……所有这些,都让我感触颇多,第二天我给家长打了电话,进行了沟通,达成一致:家长要多鼓励、少唠叨,学生要在家中

有计划地学习,并在中间休息时与家长沟通自己的安排,而此时家长最好不要修改学生的计划。家访后,学生的状态确实发生了变化,甚至在一次月考中数学突破了100分(120分的满分),虽然他最终未能考取重点中学,但在中考前一个阶段,他的学习比以前更努力,与家长的关系也缓和了很多。

家访要目标专一,态度端正,注意职业道德。为学生所急,为学生所想的家访才可以在良性循环中发展,才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面谈

当学生在校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情况,而用电话又显得不太正式时,可以将家长请到学校来面谈。

几点建议:

(1)如果不是需要马上见面的事情,要给家长选择的时间。只因为没交作业、说话等,便要求家长立刻赶到学校,甚至限定半小时、一小时,这样会给家长造成很大的麻烦,家长是赶了过来,满脸陪笑,连声道歉,但是在家长的心里,或多或少认为我们有些小题大作,因为我们完全可以换一个时间或换一种方式来获得同样的效果。

(2)如果家长和学生同时在场,要注意自己的语言。避免过激评价和无痛呻吟,不合适的语言不仅不能让家长感受到你的良苦用心,反而产生反感情绪;草草的谈话,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反而让学生觉得面谈没有任何威慑力,继续我行我素,让教师的管理陷入被动。

(3)请把握与家长面谈的主导权。

我们把家长叫来面谈,就是要告知她孩子在学校的真实情况,让家长配合共同完成老师制定的教育方案。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有些老师的方案被家长修改,甚至要面对家长的发难,诉说学校的管理如何不到位,这样的面谈将是一次失败的面谈。因此,我认为在与家长面谈前要充分了解家长的工作环境、家庭情况等个人信息,同时要明确本次面谈的主题,围绕主题从几个方面说明问题,需要家长做哪些事情,并按约定时间回访,让面谈起到实效,而不是家长与老师互相推诿责任的一次机会。

3、电话

通过电话与家长沟通,就是一次不见面的面谈,由于不是面对面谈话,我们应避免语言的随意性,告知家长本次通话的目的是什么,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说明即可。被长时间的通话所困扰时,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时间说“不”。

4、短信

我个人很看好短信的沟通方式,只要是一款智能手机,就不会限定收件人的数量,群发一条短信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难事,这样很容易就组建了一个以班主任为中心的信息网,能够第一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你可以将班会的主题发给家长,告知你与学生们达成的协议,希望家长积极配合;过节了,以朋友的身份发一条问候短信,家长和老师脱开学生的纽带,我们可以是很好的朋友;月考结束了,发一条短信,告知家长注意查收月考成绩条,并公布成绩主要指标,方便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成绩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改进;快到期中考试了,发一条短信,沟通复习策略,让家长协助学生进行复习,通过家长的帮助,让孩子树立信心;每满一个月,发一条短信,询问学生在家的学习状态,矫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只要是你认为合适的,就可以与家长取得沟通,在家长眼中,她收到的不仅仅是一条短信,而是一声问候、一份关爱,更是一种信赖,如果用信任作纽带,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还会有困难吗?

三、如何开好家长会:

家长会作为学校、家庭教育者双方相互交流教育思想、共同寻找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越来越被教师和学生家长所重视。但是“千篇一律”的家长会、“雷打不动”的议程让家长厌烦,甚至出现家长逃避家长会的情况。在学生眼里,家长会就是为家长和老师交换情报准备的,老师和家长是“接头”的谍报人员,他们互相收集、交换情报从而更好地对付学生,家长会即为学生的 “受难日”。对老师来说,老师常常为开家长会犯难,不向家长反映真实的情况,有失职之嫌;向家长汇报了孩子的不足,又怕家长回去把问题夸大,对孩子拳脚相加,这会使孩子认为老师是告密者,和老师失去信任。如何让传统的家长会真正发挥其作用,值得每一位老师去思考。如何开好家长会?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会前:做好召开会议的准备工作,是会议成功的必要条件。

1、在家长会前一周通知会议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地点、咨询能否到会。

2、班主任要与发言的任课教师沟通会议内容,避免出现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各自为政”,搞的家长无所适从。

3、班主任把握机会,让学生谈一谈,希望和家长作那些方面的沟通。

二、会中:

家长和老师作为教育主体,他们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而家长会正是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好机会,以便于老师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如果将家长会搞成高分学生的“颁奖会”和低分学生的“批斗会”,这就使家长会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

1、“谁来讲”

班长讲,在正式开会前讲,哪些学生的作业完成不好,值日不主动,与同学相处有问题(单独找家长汇报)。

任课教师讲,班主任介绍后,找一两门问题最突出的科任老师发言即可。用10~1

5分钟,讲自己在学生培养方面的理念,本学科的特点及家长如何配合。

班主任讲,用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曾经有过这样的家长会,先是专家讲,然后校长讲,科任老师讲,最后班主任再讲,家长一听就是三四个小时,积极性肯定不高。要尽量缩短家长会时间。

2、“讲什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来确定,以初一年级第一学期为例。家长已经参加过十几次家长会,因此在初中的第一个家长会我们应该让家长们感受到新鲜的空气,这样有助于树立家长对学校和班主任的信心,也会给今后的管理带来很大的方便。

初一第一学期期中家长会的安排。安排家长座位(如果是在公共教室,可按学号排序),在座位上贴上学生的姓名及学号,给家长发放考试试卷,发放成绩通知条(作成工资条的形式),安排班长找个别家长汇报学生情况,安排签到人员及引领人员,同时播放学生在校时间的照片、视频及优秀作品,让家长从更多方面了解班级情况。班主任按会前通知的时间准时开始,避免等会。

家长会提纲:(1)为什么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后会成绩大幅下滑(2)如何度过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期(3)管理理念(4)家长做什么.三、会后:做好与孩子的交流工作。

家长会后,班主任要召开一次与家长会配套的班会,肯定学生们在家的优秀表现,批评他们的不良表现,并要求限时改正,按约定的时间进行回访,同时渗透“诚信”与“感恩”教育。

家长会后,家长如何与孩子进行交流,消除学生“恐慌”家长会的心理,真正起到家长会的教育目的,这一点教师应该和家长共同探讨,使家长与孩子的交流达到较好的效果。

我要求家长耐心地对孩子说家长会的内容:一是先让孩子了解家长会的全过程;二是说说班主任的表扬与批评,如果自己的孩子受到了表扬,一定要重点加以肯定;三是告诉他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对他的评价,尽量做到客观、真实地转达;四是帮助孩子分析最近哪些方面有进步,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并找出原因;五是要求孩子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制定出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并按时检查计划完成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

四、几点建议:

第一、家长会必须主题明确。比如,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青春期心理辅导等方面的问题,分别召开相应的家长会,一次一个主题,内容集中,使家长会开得深入,进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比如本学期要召开几次家长会,每次家长会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有个通盘的打算,从而避免了盲目性。

第二、在家长会有了统一计划的基础上,要考虑这次家长会与上次家长会所讲内容的衔接问题,看上次家长会制定的教育目标是否达到,布置的教育任务是否完成,等等。然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更明确、更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

第三、在需要的情况下发放问卷调查,在友好、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会议。使学生家长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为下次会议打下良好基础。

学生的教育要依赖于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努力,一次成功的家长会,是一次教育的升华,会成为一种动力,这种动力树立了家长的信心、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夯实了老师的信心。

四、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教育是一门艺术,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技巧,才能让我们的教育行为有效化;我们很难达到“沟通零距离”的境界,但是掌握了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就可以减少与家长之间的误会;掌握了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就不会为教育所累,在沟通的同时也就多了一份教育带来的享受。

谢谢大家!

下载第六章与存在不同教养误区的家长沟通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六章与存在不同教养误区的家长沟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沟通

    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沟通 1.与活泼型人的沟通方式 与活泼型的人沟通时,要专心倾听,真诚赞赏对方,并适当地幽默搞笑,要花时间和对方建立关系和好感,营造欢乐的气氛,要经常谈论理想目......

    如何与不同的人沟通(精选5篇)

    沟通就是将观念或思想由一个人传递至另一个人的过程,其目的是使接受沟通的人,获致思想上的了解和行动上的认同。作为直销新人往往在产品推广过程中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这本身就......

    班主任如何与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沟通-班主任工作心得(范文)

    班主任如何与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沟通有人把塑造学生的工作比喻为塑造一块大理石,认为有六个雕塑家共同雕着这块大理石,其中主要的两个就是家长和教师,而第一位则是家长。因为学......

    班主任与不同类型的家长如何进行沟通-班主任工作艺术

    班主任与不同类型的家长如何进行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坦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

    与上司沟通的几大误区

    进入办公室几年,职位越升越高,与老闆交谈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不再是初入门时,见了老闆一低头走过去的职场新人,可是你仍然踌躇:是否该拍上司马屁,或者,该不该给老闆提忠告?是该事无......

    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

    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 怎样和家长沟通好,是教师做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方面之一。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互动过程中的说话态度,交流方式等等,直接影响到与家长联系的成功与否,......

    如何有效地与家长沟通

    如何有效地与家长沟通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如何有效地与家长沟通。结合自己这些年带班体会和借鉴他人经验,与大家分享几个案例,讲的不到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案例一:‚......

    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

    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一个孩子的健康、健全成长,仅靠学校或仅靠家庭都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观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很难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合力,教育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