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地理必修一 地球和地球仪练习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 地球和地球仪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经线总共有360条 B.纬线总共有180条 C.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 D.经线和纬线都是斜交的 2.关于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相邻的经线都是相互平行的
B.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C.从某地出发,沿着同一条经线朝前走,最后能回到出发的地点 D.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任何一条经线都能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 3.关于纬线的说法,错误的是()A.纬度越高,纬线越短 B.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纬线是与经线垂直相交的整圆
D.任何一条纬线圈,都能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 4.关于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正确说法是()
A.以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西、向东愈来愈大 B.以18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大
C.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大,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为180°
D.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大,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为90°
5.关于我国首都北京(40°N 116°E)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北半球,中纬度 B.位于东半球,高纬度 C.位于西半球,中纬度 D.位于南半球,高纬度
6.下列地点中,其位置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三个条件的是()A.165°E,20°N B.21°W,5°N C.15°W,25°S D.15°W,25°N
7.某地往西是西半球,往东是东半球,往北是高纬度,往南是中纬度,该地位于()A.160°W,23.26°S B.20°W,60°S C.20°W,60°N D.160°E,30°N
9.一个人站在北极点上,向右前方跨一步,则他前进的方向是()A.东北方 B.南方 C.西南方 D.东南方
(2009·成都模拟)读经纬网示意图,据图判断12~13题。12.若某人从M点出发,依次向正东、正南、正西和正北方分别 前进110千米,则其最终的位置()A.回到M点 B.在M点的正南方向 C.在M点的正东方向 D.在M点的正西方向
13.一架飞机从M点出发,以1100千米/小时的速度向北飞越北极 点后继续沿经线圈飞行,8小时后到达的地理位置是()A.100°W,40°N B.100°E,50°N C.100°E,40°N D.100°W,50°N 14.甲地位于(30°N,160°E),一根同时过地心和甲地的直线与地球表面相交于另一点乙,则乙地位于()
A.30°S,160°E B.30°N,160°W C.30°N,20°W D.30°S,20°W 15下列地点中, 位于 “南半球、西半球、高纬度、有极昼极夜” 现象的是()
A B C D
二、综合题
1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2分,共计10分)
(1)在图中标明地球自转的方向。(2)在A、B、C、D四点中,位于东半球的有______________,位于西半球的有______________。(3)若一架飞机从C地飞往D地,沿最近路线的飞行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一架飞机从A地飞往B地,沿最近路线的飞行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按东西半球划分,所属的半球是___________,B点与A点之间的距离大概为_____________。(2)图中C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按东西半球划分,所属的半球是___________,C点和D点之间的距离大概为_____________。
第二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º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l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 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3)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成为山岭 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构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成为谷地 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搬运 堆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 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形成戈壁、荒漠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区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 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 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影 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四;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分布 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 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 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 海洋生物 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五: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 补给时间 补给特点 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 夏秋季节 水量变化大 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 西北地区 湖泊水 全年 有调节性,水量稳定 东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普遍(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六:生物
(1)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着生过程 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
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2)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 资源与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 建筑 风向与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 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二;海洋资源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渔场的 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 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渔场:课本100图4.4 渔场的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4.9)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 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 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三: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表4.4)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3)干旱(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五:地质灾害(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3)滑坡和泥石流(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第三篇: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
新的学期,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地理教学任务,特对本学期的教学定如下计划:
一、教学基本情况
高一年级有8个班级,有两位老师任教,其中我执教2个班。本学期高一学习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
(一),按课标要求,学校每周安排三课时,内容多时间紧,高质高效完成任务成为一大难题。现在把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实施计划和进度安排作如下设计:
二、学科教学具体措施
1、从开学初起,加紧新课程理念培训,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思想、改进方法,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投入新学期教学。学期初根据教研组计划安排,制定统一标准,落实三步六段教学法,每位任教者都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并逐一落实到教学之中。
2、继续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本学期开学后,每星期日晚集中全备课组成员,对学案初稿进行严格审定,由主备老师对教材和教案主讲,大家集体讨论,形成一致意见,每周再增加一次集体讨论的机会,保证每一节课都形成贴近课标、符合新理念的统一学案和教案。同时积极提倡二次备课,全组统一进度,统一作业,把准教学基点,发挥个体特长,运用集体智慧,达到最佳效果。
3、坚持采用学案制度,要求每一份学案均能包含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延伸学习的基本内容,既要考虑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反映能力的提高,既要有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引导,又能体现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每份学案均围绕下列几部分编写:课标内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知识整合、互动探究、同步检测等,不求全但求精,凡编写的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做到详实、有可操作性。一节课一份预习案一份导学案,分课时备课。
4、要坚持教学的“五认真”,扣紧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做好辅导工作。
5、作业安排是每份学案中的巩固案,请主讲老师编写。同步检测当堂反馈,认真讲评。课外作业是完成预习案,及时复习上节所学内容,学习组长负责检查督促。
6、虚心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开展相互听课活动,同组成员坚持每周每人互听不少于一节课,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教学工作计划安排,主要是针对自己所教的高一各个班级进行学情分析,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明确教学目的和目标。制定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工作计划,就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虽然在初中已经学过两年的地理知识,但由于地理科目不参加中考等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普遍较差,而初中地理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因此,高一学生会感觉地理难学,高一地理教师也会感到地理难教。
三、高一地理必修一总体教学目的
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四、本学期教学任务 完成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
五、教材分析 本册共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让学生懂得宇宙作为人类生存的地球的环境,和人类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单元“大气”主要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变化特点。大气是天气现象发生的载体,大气的性质和气候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气候的形成变化依赖于大气的运动变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自身运动特点。让学生明白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主要让学生了解陆地环境和海洋环境的地理特点。使得学生明白陆地和海洋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保护陆地和海洋环境是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
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是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也是一个总结性的单元。这个单元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活动认识到: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的资源。如气候资源,海洋资源,陆地资源等环境资源。然而自然环境也有破坏人类活动的时候。发生一些人类暂时无法抗拒的环境灾害。比如气象灾害:台风;地质灾害:地震。人类在地理环境中应该利用好各种环境资源,同时也要预防各种环境灾害。
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主要讲解地理环境的地域特征和各个地区的差异性。
六、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写好教案。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运用生产和生活中 “案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插图、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并及时批阅、讲解作业。
4、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5、适当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上课,并补充课外知识。
希望在老师的带领下,有这样的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工作计划坐镇,每一学生都能学会地理知识,同时也希望教师自身也有一个深刻的提升。
第四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练习题(难度适当)
地理第一二单元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图中表示暖锋的图形正确的是()
2.正确表示某气压系统的图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不同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B.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 C.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D.地球自转引起的偏向力
4、有关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的运动即是风 B.地面的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C.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D.风向就是风的来向
5、读右图判断,正确的说法有:
A.图中四点气压:①<②<③<④ B.甲地多晴朗天气 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6、近地面风向是:
A.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 B.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C.与等压线平行 D.指向低压并与等压线斜交
7、某人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则高气压在他的:
A.左前方
B.右前方 C.左后方
D.右后方
8、右图为北半球,表示风向正确的是:
9、关于气压、高度、气温三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B.在同一高度上,气温高则气压高
C.在同一高度上,气温高则气压低 D.空气总是由气压低的地方流向气压高的地方
10、北半球一架飞机在高空从东向西飞行,它的左侧是高气压、右侧是低气压,则此时的境况是: A.飞机在顺风飞行
B.飞机在逆风飞行 C.风从南侧吹来
D.风从北侧吹来
11、近地面风向是
A.与等压线平行 B.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C.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 D.指向低压并与等压线斜交12、1月份,被亚洲高压切断的气压带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B.赤道低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13、下面四个地区中日温差最大的是()。
14、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空气流动的是()。
15、下列水循环各环节中,人类活动对其影响最大的是()。
A.海水蒸发 B.地表径流 C.水汽输送 D.凝结降水16、40°S附近海域环球流动的洋流是()。
A.西风漂流 B.东澳大利亚暖流 C.秘鲁寒流 D.巴西暖流
17、图3各天气系统示意图中,能表示台风大气运动状况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图6是某地近地面气压变化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8~19题。18、7—9日控制该地的天气系统是
A.热带气旋 B.温带反气旋 C.急行冷锋 D.准静止锋
19、该天气系统控制期间,最可能出现的天气是
A.细雨连绵 B.狂风暴雨 C.秋高气爽 D.艳阳高照 20、图9所示局地热力环流,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12年1月以来,意大利埃特纳火山多次喷发,大量火山灰直冲云霄。图4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5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21~22题。
21、与埃特纳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图4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22、图5数码所示辐射中,直接受弥漫在大气中的火山灰影响而减弱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图6为“某地区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23~25题。
23、甲处地质构造为
A.向斜 B.背斜 C.断层 D.地堑
24、甲处谷地成因是
A.岩层受水平挤压向下弯曲 B.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 C.断层处岩石破碎,易被侵蚀 D.两条断层之间岩块相对下降
25、乙河上游修建大坝后,其下游河段 A.含沙量增大 B.结冰期缩短
c.年径流量增大 D.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
26、图3为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其中风向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27、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时
A亚洲高压最为强盛
B地球公转速度最快
C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D中国东部盛行东南季风
28、下列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秘鲁渔场位于寒暖流交汇处
B洋流对航运的影响不显著
C促进了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
D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日本暖流
29、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是由下列哪个天气系统形成的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图3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30-31题 30、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1、图中与人造烟幕防霜冻的原理相吻合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32、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A、锋面活动B、气旋活动C、热力环流D、锋面气旋
读图1,据此回答33题。
33、图中a、b、c、d四地盛行上升气流的是
A.a、c B.a、d C.b、c D.b、d 图2为某河流流量曲线示意图,读图回答34—35题。
34、这条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A.雨水补给 B.季节性积雪融水补
给 C.湖泊水补给 D.冰川融水补给
35、该河流所在位置大致位于
A.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B.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东岸
C.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D.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读地质构造简图 , 完成 36~37题。
36、图中属于背斜的是 A.①B.② C.③ D.④
37、导致图中③处形成谷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运动 B.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火山活动 读太平洋洋流分布图 , 完成 38~39题。
38、圈中甲处渔场的名称是
A.北海道渔场B.纽芬兰渔场 C.北海渔场D.秘鲁渔场
39、洋流对乙地沿岸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增温增湿 B.降温减湿C.形成大渔场 D.加快海洋污染净化速度,缩小污染范围
二、综合题
1、读太阳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要求。(8 分)(1)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时针方向,图中BC是(晨、昏)线。(2)此时,太阳直射点纬度是 , 北半球节气是 ,地球公转的速度较(快、慢)。
(3)A、B、D三地,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4)此时,昆明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2、下图是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1)填写图中水循环的环节名称。② , ⑤。
(2)三种水循环类型共同具有的环节名称是 和。(3)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的是 循环。(4)促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动力是。
(5)人类可以通过改造(环节名称)来改变水循环的空间分布。
3、读亚洲1月、7月的季风图,分析完成下列要求。(8分)(1)根据图中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在图中用箭头标出①处的风向。
(2)图中②处的风向为 风,受其影响,我国东
部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此时澳大利亚是()季节
(3)据图分析,亚洲季风的成因主要有 。
4、图15为锋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
(1)图①表示
锋天气系统,②表示
锋天气系统。
(2)锋面②经过昆明市区时,移动方向从甲到乙再到丙。当锋面位于甲处时,昆明市区气温
,气压
,天气
;当降面位于乙处时,昆明将出现
天气。
5、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要求:(7分)
(1)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的 季。图中A处气压中心名称是。
(2)字母B表示
(风向)季风,它的成因是 ;受它影响时,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3)字母C表示(方向)季风,它形成的原因是。
6、图l4为“某日近地面天气形势简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7分)(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由高到低排序是。(2分)(2)甲、乙、丙、丁四地中风力最小的是,甲地此时风向为。(2分)(3)锋面过境后,北京的天气变化是气温,气压,阴晴变化为。(3分)
8、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
4(1)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名称:B 带 C 带 D 带(2)大陆西岸受C、D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其特点是夏季,冬季。
(3)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表上运动,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 和。
(4)在图中画出B、D所代表风向。
第五篇:湘教版地理必修一专项练习题
必修一专项练习
一、太阳光照图
1.读太阳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EB为(选填“晨线”或“昏线”)。
(2)图示时刻,E点的地方时为;D点的地方时为。图中各点,与D点地方时相同的是 和。
(3)如图所示,该日的节气是;日期是月日前后。(4)图中A、D、F点,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关系排序。(5)图中A、D、F点,自转角速度的大小关系排序。
2.读下面日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该图为北半球(节气)的太阳光照图。牡丹江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_____。(2分)
(2)图中,A、B、C、D、E五点中,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E点的夜长是小时。(2分)
(3)此日正午太阳高度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白昼时间达一年中最长的范围是,该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向(方向)移动。(3分)
(4)该日,地球接近(近日/远日)点,地球的公转速度较(快、慢)。(2分)
3.读“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叫做一个____日,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除外,各地角速度均为。
(2)自转线速度由于不同而有差异: 最大,纬度越高,线速度越。
(3)当A地时间为6点时,图中与A地地方时相同的点有______和______。F地时间为_______点,图中与F地地方时相同的点有_____和_____。可见相同地方时就相同。(4)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赤道上某点相比,线速度卫星________地球;角速度卫星________地球。(填写“大于”、“小于”或“等于”)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此图所示的日期是前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4分)
(2)图中A点的时刻为,D点的昼长为小时,这一天C点的昼长是小时。(3分)
(3)图中A、B、C、D四点中,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角速度的大小关系是。(2分)(4)图中A、B、C、D四点中,此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昼长最长的是。(2分)5.(15分)图为太阳光照图,其阴影部分表示黑夜,C点位于昏线上。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3分)(2)这一天是南半球的(节气),判断的理由是,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3分)(3)A、B、C相比,自转线速度较小的是,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按从大到小的排序是,白昼时间最短的是。(3分)(4)此时,英国处于()(2分)A.刚刚日落 B.接近中午
C.已经日出2小时以上 D.喝下午茶的时间
(5)此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的地区范围是,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范围是。(2分)(6)这一天荆门(31°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分)
二、地质构造
6.读图“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地,属于向斜的是,属于背斜的是。(2)从地形上看C是,D是,D地形的形成原因是。(3)图中与渭河谷地成因相同的地质构造是(填字母),与华山成因相同的地质构造是(填字母)。(4)若该地区发现有丰富地下水,则在(填字母)处能开采出;若有一工程隧道经过此地,应选址(填字母)处。
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地区,是由_______作用形成的。
(2)图中F为流动沙丘,则沙丘是由_______作用形成的。(3)图中断层左侧地壳垂直运动的情况是_______。
(4)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_______地貌。(5)按岩石的成因分,花岗岩属于三大类岩石中的_______岩。
三、地震波
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图
(1)在左图中填上地震波代号。P:纵波 S:横波。(2)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为________界面;横波经过 b界面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减缓,b为________界面。(3)三个圈层名称:A是,B是,C是。
(4)可能是岩浆发源地的软流层在(填字母)层。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对地球内部的研究主要是依靠。(2)写出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界面;③曲线代表___________;④曲线代表___________。(3)写出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B;C。
(4)④曲线在距地表大约2900千米处消失说明外核是。(5)岩石圈范围是指。
11.读以下材料和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示意图,回答问题。(每空1分,10分)
材料: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为5.0千米。
(1)地震波分纵波和横波,图中字母表示地震波横波曲线的是____,其传播特点是_________。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深度大约是________处。
(2)图中字母M、N线表示的是________,其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M、N之间的圈层叫做________。
(3)此次云南地震的震源位于右图中的________界面以上,所属的圈层是______,其主要由_____组成。
四、天气系统
12.读“常见的天气系统示意图”。回答问题。
(1)B天气系统过境后的天气特征是。A天气系统的降水易发生在(锋前/锋后),过境时,天气特征一般为。
(2)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填字母,下同)形成的锋面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秋季常在控制下,秋高气爽;每年的7、8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受的影响,形成伏旱天气。
(3)D天气系统常常形成天气。该天气系统若发源于热带海面上,常常给我国东南沿海带来灾害性天气,这种灾害性天气的特征主要是。13.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
(2)图中①处就气压分布状况而言,称为 ;就气流运动形式而言,②称。(3)图中A、B两处相比,处风力较大。
(4)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气温日较差大的是,原因是。14.下图为“某区域某季节季风环流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东部地区季风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该图反映了北半球 季节的季风环流。(2)该季节甲处形成了(高或低)气压中心,在其控制下多出现(晴朗、阴雨)天气。(3)此季节,图中赤道低压带处于一年中偏(南或北)的位置,受该气压带影响,丁地气候特征为。16.(10分)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图”,图中等值线为等压线,单位为hpa,读图回答(1)~(2)题。
(1)从气压分布状况看,甲地是____,乙地是_____;从气流运动状况看,甲地低空空气的流动方向为______,中心形成____气流;乙地低空空气的流动方向为______,中心形成____气流。(6分)
图中A、B两地,风速较大的是____,B处的风向为____;从锋的类型看,C为____,D为____。(4分)
17.读北半球某地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图中A、B、C、D四个箭头中能正确表 示风向的是。(2分)
(2)图示时刻,A、B两处相比,处风力较大(1分)(3)M、N两处形成的锋面类型分别是:M 为______锋,N为______锋。(4分)
(4)①、②两处相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可能产生降水天气的是。(4分)
18.读我国10月14日2:00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图A处为气压中心(写出具体名称),主要是(动力或热力)因素形成的。(2分)(2)若甲、乙为锋面系统,则可判断B为气压(填“高”或“低”);其中甲为锋(填“冷”或“暖”),其中乙为锋(填“冷”或“暖”);甲、乙两地中,正是阴雨天气的是地,气温将会明显下降的是地。(5分)
(3)此时,杭州和北京两城市比较,风力较大的是,判断理由是;未来几天,北京可能出现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3分)19.利用下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我国某地气象站某月18~21日气象观测部分记录
材料二 天气系统示意图
(1)材料一所统计的数据表明当地受到天气系统的影响,该天气系统的示意图对应材料二中四幅图中的(填字母)。该天气系统过境时,通常带来等天气现象,我国冬季的(气象灾害)就与此天气系统有关。(5分)
(2)材料二中,甲、乙两地都被(填冷或暖)气团控制,其中B 图的乙城市位于天气系统过境(填“前”或“时”或“后”);长江流域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与材料二中的(填字母)天气系统有关。(3分)(3)2014年7月18日至19日,超强台风“威马逊”先后在中国海南、广东、广西三省区三次登陆,多地遭受重创。最大风力达17级的“威马逊”是1973年以来登陆华南沿海最强的台风。造成该现象的天气系统示意图是材料二中四幅图中的(填字母)。“威尔逊”在近地面气流运动状况为下图中的(填数字)。(2分)
五、气候类型 15.(13分)下图为“非洲气候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4)题。
(1)图中C代表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影响C气候的气压带或风带是_____;A、B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类型分别是A________,B_______。(4分)(2)图中D气候的特征是夏季____,冬季____;其原因是夏季受_______带控制,冬季受______带影响。(4分)
(3)图中流经F、G海域的洋流,其性质分别为F_____,G______;流经E海域的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________。(3分)
(4)图中①、②两处位于板块边界,其中位于生长边界的是______,消亡边界的是_________。(2分)
20.读四幅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图,回答问题。(7分)
(1)四幅图中,全年降水稀少的是________地;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的是________地。(2)图示的四地中,气温的年较差最大的是________地,最小的是________地。
(3)以上四种气候类型中,一年中有明显的旱、雨两季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地。(4)四种气候类型中全部位于热带的是________、________两地。21.读“三圈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每空1分,共13分)(1)图中各字母所在的气压带的名称: A;B。C;D。
(2)B气压带和C气压带之间的风带叫做,常年受该风带控制的大陆西岸气候类型为,气候特征为;该风带与C气压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叫做,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是,分布规律是。C气压带和D气压带之间的风带叫做。
(3)常年在D气压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叫做,该气候类型的特点是。22.读“某中低纬海域等温线图”,图中箭头表示流经该海域的洋流,读后回答:(10分)
(1)该海区属于_______半球,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性质,该洋流是_______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洋流位于大陆的_______岸,它对沿岸地区的气候影响表现在________;受其影响,沿岸地区形成_______环境。(4)如该海区有世界四大渔场之一,该洋流的名称是__________,按成因属于_______流。其形成大渔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12分)
(1)若该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比较甲、乙、丙、丁四处的气压高低;甲的热力状况是(受热或冷却)。该环流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3分)
(2)若该图为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判断甲、乙哪一个是城市,并说明理由。(2分)
(3)若该图为北半球二分日中的中纬环流,请写出甲、乙的纬度:甲;乙。并说出②的近地面的风向为风。(3分)
(4)若该图为大西洋中低纬海区大洋环流,请判断该海域所处半球(南或北)。并写出图中数字代码所代表的洋流名称:①;③;④。(4分)24.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自然带①②③④的更替体现了分异规律,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2)根据图中北印度洋洋流的流向判断此时为北半球的季;①自然带的名称是。(3)图中A半岛此时盛行风,该风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4)洋流⑤对沿岸地区气候有作用;B海域处于板块交界。25.(16分)读“太平洋洋流分布图”、“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各题。
(1)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动力。判断图中①~⑦处洋流在西风驱动下形成的有,在信风推动下形成的有(4分)
(2)洋流对海洋生物和渔场的分布有重大影响。图中渔场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⑥附近有渔场(4分)
(3)④洋流名称是,它对沿岸气候的有什么影响?(4分)(4)正常年份,(填数字)洋流经过的海域渔船云集,渔获量巨大。但也有些年份,因海面水温上升,海面常常漂浮着大量的死鱼,渔船稀少,可能发生了____________现象。(4分)
26.读世界部分区域气候分布、洋流图(图中大写字母代表气候,小写字母代表洋流),回答下列问题。(每空2分,共16分)
(1)根据图中所示洋流判断北半球季节为,判断理由是。(2)图中J洋流的名称是;从性质看属于(类型),i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
(3)图中A气候区对应的自然带是,B气候区对应的植被类型是,塑造C气候区地表景观的主要外力是。
27.图是“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5分)
(1)此图反映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_特征。
(2)图中各字母,表示形成长江三峡的地质作用是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着不同植物的是______,表示植被对城市空气具有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表示人为原因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的是_________。
2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种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叫。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近似于(选择填空)的变化(A:②→③→④,B:③→⑤→⑥),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海拔高度 不同。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这种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叫。
(4)自然带③分布于和气候区,该自然带的主要植被为。29.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1)此时d地的盛行风向是,该地风向呈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2)①洋流按性质分属于,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作用。
②海域位于板块与板块的(消亡、生长)地带,宽度将不断(缩小、扩大)。
(4)图示时期,地球的公转速度较,杭州市昼夜长短状况是。
(5)澳大利亚的植被从a→b→c为荒漠到草原到森林的变化,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这个分异规律产生的主导因素是。
参考答案 1.(1)昏线(2)18时;14时。C和F(4分)
(3)夏至;6月;22日(3分)(4)A<F<D(5)A=D=F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背对阳光一侧为夜半球;顺着自转方向,经过晨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经过昏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
(2)图示时刻,E点位于昏线上,地方时为18时,C、D、F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
(3)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太原市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4)自转线速度规律是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即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5)除两极点外,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每小时15度,南北两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考点:光照图的综合判读 2.(9分)
(1)夏至日 昼长夜短(2分)(2)C、D,20(2分)
(3)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北半球 南(3分)(4)远日,慢(2分)【解析】 试题分析:
(1)图示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图示五点线速度最大的是赤道上的C、D两点;E点夜长昼短,图中经线间隔是30度,即相差2小时,图示E所在纬线昼长是4小时,夜长是20小时。
(3)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白昼时间达一年中最长的范围是北半球;该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4)近日点是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是7月初速度慢;图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接近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考点定位】考查日照图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3.(每空1分,共15分)
(1)恒星 15°/h 极点 相等(4分)(2)纬度 赤道 小(3分)
(3)B E 7:00 C D 经度(6分)(4)大于 等于(2分)【解析】 试题分析:
(1)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叫做一个恒星日,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h,除两极点外,各地角速度均相等。
(2)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纬线圈,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速度为0。
(3)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与A地地方时相同的点有B、E;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F在A东侧比A早1小时,地方时是7:00,与F地方时相同的点是C、D。
(4)地球的同步卫星是在赤道上空运行,线速度比赤道大,角速度相等。【考点定位】考查地球自转的规律及意义。4.
(1)12月22日(1分)南回归线(1分)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分)(2)12时(1分)12(1分)4(1分)(3)D﹥A﹥C﹥B(1分)相等(1分)
(4)A(1分)B(1分)【解析】 试题分析:
(1)从光照图中可知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任何一天,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2)光照图中地方时的推测有两种方法:①昼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分别为12时和24时或0时; ②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分别为6时和18时。此时A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所以地方时为12时,因为D位于赤道上,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故D点昼长为12小时,C点此时位于晨线上,所以此时C的地方时即为其日出时刻即10:00日出,则昼长为(12-10)X2=4小时。
(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分布特点为赤道处最大,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D﹥A﹥C﹥B,角速度的分布特点是除南北两极点外全球各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
(4)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所以南回归线上的点即A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昼最长的为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即B点。
考点:考查光照图的基本判读。5.
(1)逆时针(3分)
(2)冬至(1分)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1分)23°26′N, 45°W(1分)(3)C(1分)A>B>C(1分)A(1分)(4)D(2分)
(5)赤道及其以南地区(1分)整个北半球(1分)(6)82.5°(2分)【解析】 试题分析:
(1)图中C为昏线,其东侧为夜半球,据此可知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
(2)从上题可知,该图为北半球俯视图,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表示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南半球为冬至日。
(3)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图中三地中C地纬度最高,线速度最小;该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其余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三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的排序是A>B>C;该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长越长,三地中A地纬度最低,昼长最短。
(4)图中A点所在经线为昼半球中央经线,其地方时为12:00,0°经线位于该经线以东45°,其地方时为15:00,即英国的地方时接近15:00,D正确。
(5)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全年最大值。
(6)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纬度差”可知,荆门(31°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82.5°。考点:光照图综合判读 6.(1)C D
(2)山岭 谷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3)B A(4)C D 【解析】 试题分析:(1)图中C处岩层向下弯曲,地质构造是向斜;D处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是背斜。(2)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容易形成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3)渭河谷地是岩层断裂岩块下降形成的,属于地堑构造;华山是岩层断裂岩块上升形成的,属于地垒构造。读图可知,B处是地堑,A处是地垒。
(4)地下水储存于向斜构造中,隧道应开在背斜构造中。
7.(1)西北 风力侵蚀(2)风力堆积(3)上升
(4)喀斯特(岩溶)(5)岩浆 【解析】 试题分析:
(1)图中A地貌是风蚀蘑菇,主要分布于我国干旱的西北地区,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2)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一般分布在干旱地区。(3)图中断层左侧高,右侧低,说明左侧上升右侧下降。
(4)D是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5)按岩石成因,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考点定位】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壳物质循环 8.
(1)横波S波为虚线 纵波P波为实线(2)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3)地壳、地幔、地核(4)B 【解析】 试题分析:
(1)横披的传播速度比纵波慢,且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故图中虚线为横波,实线为纵波。
(2)横波和纵波在经过莫霍界面时,突然增大,故图中a为莫霍界面;横波在经过b面的时候突然消失,说明b面以下为液态,故为古登堡界面。
(3)图中A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故为地壳;B位于古登堡界面和莫霍界面之间,故为地幔;C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故为地核。
(4)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考点:该题考查地球的结构。9.(共10分,每空1分)(1)变质;d
(2)可见;⑤;②
(3)岩石圈;莫霍;加快(4)向斜;抗侵蚀 【解析】 试题分析:
(1)该题为两个知识点混合的题,地表的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地表以下的为地质循环的知识。三类岩石中有岩浆直接形成的为岩浆岩,故a为侵入型岩浆岩b为喷出型岩浆岩,d有外界的沉积物经固结形成的岩石,所以为沉积岩,则c为变质岩,故甲箭头代表的为变质作用。
(2)大气的受热过程各箭头的含义为①太阳辐射②大气逆辐射③地面辐射④大气吸收作用⑤大气反射作用⑥射向宇宙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的电磁波主要分三个波段,紫外区、可见光区和红外区,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大量火山喷发物使大气中尘埃物质增多,会使大气的反射作用增强,同时也会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3)岩浆来自于软流层,软流层之上为岩石圈,岩石圈的范围为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所以该圈层中含有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即莫霍面,地震波经过该界面时无论横波还是纵波波速都突然增加。
(4)丙处的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为褶皱,并且岩层向下弯曲,所以为褶皱的向斜构造,向斜成山的原因是因为向斜的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不易被侵蚀所以形成山岭。
考点:考查地质循环和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较为综合但基础性较强。10.
(1)地震波
(2)莫霍 纵波 横波(3)外核 地幔 地壳(4)液态
(5)地壳加上地幔顶部(或软流层以上的部分)【解析】 试题分析:
(1)人类探测地球内部主要利用地震波。
(2)地震波分纵波、横波。纵波可在固体、液体介质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在液体中传播。纵波波速高于横波波速。图中界面1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莫霍界面,曲线3为纵波,4为横波。
(3)ABC分别为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外核,地幔,地壳。
(4)因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在液体中传播,④曲线在距地表大约2900千米处消失说明外核是液态。
(5)地壳加上地幔顶部(或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合称为岩石圈。考点: 地球内部圈层 11.(10分,每空1分)
(1)B 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 2900千米(2)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 莫霍界面地幔(3)N界面以上 地壳 岩石 【解析】 试题分析:
(1)地震波分纵波和横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B曲线是横波。由图示可知:AB曲线增速最快的是地下400-2900km,到了2900km横波消失。
(2)MN线是地震波速变化较大的面,称不连续面;M是古登堡面,N是莫霍面;以MN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N以上是地壳,MN之间是地幔,M以下是地核。
(3)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是35km,云南地震,震源深度为5.0千米,发生在地壳层,在N界面以上;地壳层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
考点: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12.
(1)气压升髙,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好锋前 连续性降水(2)B C C
(3)阴雨 狂风暴雨 【解析】 试题分析:
(1)图中A是暖锋、B是冷锋,冷锋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转晴;暖锋降水在锋前,过境时,暖气团徐徐爬升,常形成连续性降水或雾。
(2)我国北方夏季暴雨多是冷锋B形成的锋面雨;秋季常在高压C控制下,形成秋高气爽的天气;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C的影响,形成伏旱天气。
(3)D天气系统是低压气旋,常形成阴雨天气;低压气系统若发源于热带海面上,常常给我国东南沿海带来灾害性天气,这种灾害是台风,天气的特征主要是狂风暴雨。【考点定位】常见的天气系统
【名师点睛】在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闭合起来的地区,如果中心气压高于四周,就称为高气压;若中心气压低于四周,则称为低气压。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
域,叫低压槽;低压槽常形成锋面,低压中心左侧的锋面为冷锋,右侧的为暖锋。冷锋过镜时常会形成大风、降温、雨雪天气;暖锋过镜时常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高压控制下多晴天,低压控制下多阴雨天。13.(1)C
(2)低压 反气旋(3)A
(4)②;②处为高压中心(或反气旋),天气晴朗,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的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所以昼夜温差大 【解析】 试题分析:
(1)风向应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图中A处风向向左偏,B和D由低压指向高压,只有C是正确的。
(2)图中①处气压较四周低,为低压中心,称为低压;②处气压较四周高,为高压中心,就气流运动形式而言为反气旋。
(3)图中A处等压线较B密,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大于B,风力较B大。
(4)低压控制下多阴雨天,高压控制下多晴天,晴天气压差较阴雨天大;图中②处为高压中心,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所以昼夜温差大。【考点定位】常见的天气系统
【名师点睛】在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闭合起来的地区,如果中心气压高于四周,就称为高气压;若中心气压低于四周,则称为低气压。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低压槽常形成锋面,低压中心左侧的锋面为冷锋,右侧的为暖锋。冷锋过镜时常会形成大风、降温、雨雪天气;暖锋过镜时常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高压控制下多晴天,低压控制下多阴雨天。14.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4分)。(2)高 晴朗(或干冷)(4分)。(3)南 高温多雨(4分)。【解析】 试题分析:
(1)我国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部,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冬季亚欧大陆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海洋降温慢,气温高,受低压控制,我国东部地区盛行西北季风。夏季海洋上升温慢,气温低,形成高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我国东部盛行西南季风。图示季节我国东部地区盛行西北季风,故为冬季。
(2)读图可知,甲位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该地冬季气温低,形成高压中心。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3)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图示季节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纬度低,所以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
【考点定位】我国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及季节判断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名师点睛】气压带风带的移动。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时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两侧南北纬5°之间。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至北回归线。夏至时,气压带和风带比春分时北移5°左右。这时的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赤道与北纬10°之间;由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间很短,低气压带来不及形成,所以赤道低气压带不可能移到北回归线附近。但这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可以一直吹到赤道,甚至有一部分可越过赤道,吹送到北半球,并偏转成西南风。
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又逐渐南移至赤道;从秋分到冬至、又南移到南回归线。这时地面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比秋分时一般南移5°左右,比夏至时南移10°左右。例如,赤道低气压带这时已南移至赤道与南纬10°之间,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可一直吹送到赤道,并有一部分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由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所以在南北纬5°—15°、35°—45°、60°—70°之间的地带便成为风
带的过渡地带。15.
(1)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低气压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每空1分)(2)高温少雨(炎热干燥)温和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 西风带(每空1分)(3)寒流 暖流 降温减湿(每空1分)(4)② ①(每空1分)【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气候类型分布规律,C处为热带雨林气候,A处为热带沙漠气候,B处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是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气候对应热带草原带。
(2)D处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的控制,温和多雨。
(3)根据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E为加那利寒流,F为本格拉寒流,G为厄加勒斯暖流,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了降温减湿的作用。
(4)①是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地带的地中海地区,属于消亡板块;②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的红海地区,目前红海的面积在扩大,这里属于生长边界。
考点:这道题比较综合,考察了气候类型、洋流、板块构造、自然带。点评:本题考点比较全面,难度中等。16.
(1)高压 低压 顺时针 下沉 逆时针 上升(每空1分)(2)B 西北 暖锋 冷锋(每空1分)【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图中气压值判断,甲处为高值中心,乙处为低值中心,所以从气压分布状况看,甲为高压,乙为低压;高压中心垂直方向下沉,北半球近地面水平方向顺时针辐散,低压中心垂直方向气流上升,北半球近地面水平方向逆时针辅合。
(2)B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大,风力较大。根据近地面风向的画法,画出B处的风向为西北风;根据图中锋的符号,判断C为暖锋,D为冷锋。
考点:考察北半球近地面等压线的分布,涉及到了高压中心、低压中心气压、气流状况;风力大小及风向的判断;根据符号判断冷锋、暖锋。
点评:本题考查的内容在这一部分属于比较基础的内容,难度较小。17.
(1)C(2分)(2)A(1分)
(3)暖(2分)冷(2分)(4)②(2分)①(2分)【解析】 试题分析:
(1)由题干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注意图中等压线的数值大小及变化方向,结合判断风向的一般方法:找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然后向右偏转30°--45°左右,即是该地的方向,;所以图中A、B、C三地地应该是东南风、D地应该是西北风,所以C地风向正确。
(2)图示时刻A、B两处相比,A处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内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相对较大。(3)仔细读图,注意图中M、N两处的符号差异,根据常见天气系统的符号可知,M处符号是黑色三角形,锋面类型应该是暖锋;N处符号是黑色半圆,是锋面类型应该冷锋。
(4)根据①、②两处等压线的数值变化可知,②处自四周向中心气压越来越高,所以属于高压系统,垂
直方向上空气做下沉运动,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白天气温高,夜间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气温日较差较大。①处自四周向中心气压越来越低,所以属于低压系统,垂直方向上空气做上升运动,易形成降水。
考点:本题考查等压线图、常见天气系统。18.
(1)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1分)热力(1分)
(2)低(1分)冷(1分)暖(1分)乙(1分)甲(1分)
(3)北京(1分)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1分)寒潮(1分)【解析】 试题分析:
(1)据图中的等压线数值的递变规律可得出A处为一高压中心,即亚欧大陆上的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此高压的形成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大陆相对于同纬度的海洋而言降温快,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形成高气压为受热多少形成故为热力因素。
(2)同一天气系统中出现两个锋面,即为锋面气旋系统,所以B为低气压中心,据图中甲处锋面的图例为冷锋,乙则为暖锋。冷锋锋后降水暖锋锋前降水,此时甲处于冷锋锋前,故无降水但即将受到冷锋影响,所以气温将会明显下降;乙位于暖锋锋前,所以多连续性降水。
(3)同一幅等压线图中判断风速大小,根据等压线的疏密程度来判断,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单位距离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就大风速就大,反之则相反。未来几天,北京即将受冷锋影响,据题中的月份,可推断即将受冷空气入侵即寒潮影响。
考点:考查大气活动中心及常见的天气系统。19.
(1)冷锋(1分),A(1分)。大风、降温、雨雪(任答两点,2分),寒潮、沙尘暴、霜冻、雪灾等(任答一点,1分)。(2)冷(1分),前(1分);D(1分)。(3)C(1分)。③(1分)。【解析】 试题分析:
(1)图中显示该天气系统使该地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出现阴雨天气,说明该天气系统为冷锋;材料二中A、B为锋面系统,其中A冷气团一直向前而无转向,为冷锋;C、D中心气流分别呈上升和下降状态,分别表示气旋和反气旋。冷锋过境过程中会出现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变化,我国北方地区冬半年常见的气象灾害如寒潮、沙尘暴、霜冻、雪灾等均和冷锋过境有关。
(2)材料二中甲、乙两地均位于锋面下方,均受冷气团控制,根据锋面移动方向可知,B图中的乙城市位于锋面过境前。每年7、8月份,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伏旱天气,从上面分析可知,材料二中表示高压系统(反气旋)的是D。
(3)台风是由热带、副热带大洋表层的气旋强烈发展而形成的,材料二中表示气旋(低压中心)的是C;台风中心气压低,气流向中心辐合,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北半球),形成逆时针的气流漩涡,对应③图。考点:天气系统 20.(1)丁 甲(2)乙 丙(3)丙(4)丙 丁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图示降水统计分析,丁地降水最少;图甲夏季6-8月份降水少,冬季12-2月份降水多。
(2)对比气温曲线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差可知,乙地年较差大;丙地最小。(3)图示降水变化最大的是丙地,有明显的旱雨两季。(4)图示最低月份气温在15°C以上为热带。【考点定位】气候特征、气候类型的判别
【方法总结】气候类型判断方法:判断气候类型一般分二步走:(1)依据气温判断温度带:(月平均气温高于20℃,炎热;低于0℃,寒冷)最冷月>15℃――终年高温,为热带的四种气候
最冷月>0℃―――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0℃――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最热月<10℃或终年0℃以下――极地气候
(2)依据降水量及季节分配特点确定气候类型:(月降水量少于50mm,少雨;大于100mm,多雨)全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700mm左右,冬雨稍多)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mm);亚热带季风气候(>800mm),温带季风气候(>400mm)
夏季干燥、冬季多雨——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全年降水稀少——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21.
(1)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不可用简称,如“副高”、“副低”等)
(2)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和湿润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纬度、海陆位置均须有)东北信风带(“东北”二字不可省略,可以“北半球”替代)(3)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解析】 试题分析:
(1)A位于极地地区,盛行下沉气流,为极地高气压带;B地盛行上升气流,为副极地低气压带;C地盛行下沉气流,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地盛行上升气流,为赤道低气压带。(2)副热带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为西风带。
此纬度大陆西岸终年受从海洋吹来的西风影响,形成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气候。
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的地中海气候。
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为东北信风带。
(3)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的地区,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考点:主要气候类型。22.
(1)南 越往北水温越高
(2)寒 从水温低流向水温高(3)西 降温减湿 沙漠
(4)秘鲁寒流 上升补偿流 上升补偿流将海底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成为鱼类的饵料 【解析】 试题分析:
(1)温度越高水温越低,从图中等温线数值变化可知,该地越往北水温越高,说明纬度越低,越接近赤道,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
(2)该洋流从水温较低的海域流向水温较高的海域,为寒流。
(3)结合世界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可知,南半球中低纬度自南向北流的寒流分布在大陆西岸,其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受其影响,沿岸地区形成沙漠环境。
(4)四大渔场中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是秘鲁渔场,其形成和该地的上升补偿流有关。该地位于中低纬度大陆西部,东南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离岸风,在其吹拂下,近岸地带表层海水远离海岸,底部海水上涌形成上升流,将底部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成为鱼类的饵料,因此易形成渔场。
考点:洋流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3.
(1)甲>乙>丙>丁 冷却 冷热不均(近地面的冷热不均)(3分)(2)乙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热源)或盛行上升气流(2分)(3)30 ºN 60 ºN 西南(3分)
(4)北 加那利寒流 墨西哥湾暖流 北大西洋暖流(4分)【解析】 试题分析:
(1)若该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在竖直方向上,海拔高,气压低。甲、乙、丙、丁四处的气压高低是甲>乙>丙>丁。甲处的气流是下沉,所以热力状况是冷却。该环流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或近地面的冷热不均。
(2)若该图为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城市人口、工业密集,气温高,是上升气流。判断乙是城市。判断依据是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热源,盛行上升气流。(3)若该图为北半球二分日中的中纬环流,甲处是下沉气流,应是副高控制区,所以甲的纬度是30 ºN。处是上升气流,应是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区,纬度是 60 ºN。②的近地面受向可的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为西南 风。
(4)若该图为大西洋中低纬海区大洋环流,根据环流呈顺时针方向,判断是北半球的环流。图中数字代码所代表的洋流名称①是加那利寒流,③ 墨西哥湾暖流,④是北大西洋暖流。考点:热力环流、城郊环流、三圈环流的特征,洋流分布规律。24.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热量(2)夏 热带雨林带
(3)西南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季风)(4)降温减湿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图中看出自然带①③④南北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体现了从赤道互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图中北印度洋洋流向东流,是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为北半球的夏季。①位于赤道地区的刚果盆地,对应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
(3)从图中看出洋流向东流,印度半岛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的成因是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偏转成西面季风。
(4)洋流⑤是加那利寒流,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B是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拉张边界。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洋流的分布与影响。25.
(1)③⑦(2分)①⑤(2分)
(2)北海道渔场(2分)秘鲁渔场(2分)(3)加利福利亚寒流(2分)降温减湿(2分)(4)⑥(2分)厄尔尼诺(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西风带主要影响中纬度地区(海区),其风向为偏西风,受其影响,中纬度海区大洋表层海水自西向东流,因此图中在西风驱动下形成的有③和⑦。信风带主要影响低纬度地区(海区),其风向为偏东风,受其影响,低纬度海区大洋表层海水自东向西流,因此图中在信风驱动下形成的有①和⑤。
(2)从图中可以看出,洋流②和③交汇,这两支洋流分别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在起交汇处形成北海道渔场。⑥附近海区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在东南信风影响下,表层海水向西流,使得底部海水上涌,从而将底部冷海水上泛到表层,将底部沉积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较多,鱼类饵料丰富,形成秘鲁渔场。
(3)从洋流位置可知,④洋流为加利福尼亚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4)正常年份,东南信风势力较强,洋流经过的海域渔船云集,渔获量巨大。但也有些年份,东南信风势力较弱,上述上升流不显著,使海面水温偏高,海面常常漂浮着大量的死鱼,渔船稀少,这种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考点:洋流 26.
(1)冬季;北印度洋的洋流逆时针方向流动(2)西风漂流; 寒流; 增温增湿(3)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 风力 【解析】 试题分析:
(1)北印度洋洋流为季节性洋流。此时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此时北半球为冬季。(2)洋流J位于南半球中纬海区,为西风漂流。
(3)A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为热带雨林带。B位于热带雨林气候两侧,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植被为热带草原。C地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风力为主要外力。考点:洋流、自然带分布 27.(1)整体性(2)C A B D 【解析】 试题分析:(1)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故判断为整体性的特征。(2)长江三峡的形成是受流水侵蚀而形成的特殊地貌,故判断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不同温度带生长的植物不同反映了气候对植被的影响;植被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作用反映了植被对气候的影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破坏植被,而导致了水土流失,故属于植被对土壤条件的影响。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能结合实例分析,注意各个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28.
(1)热量差异 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不一样 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2)A 水热组合
(3)水分差异 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往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4)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解析】 试题分析: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南北更替,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由于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不一样,以热量差异为基础。
(2)山地垂直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与A相似;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海拔高度水热组合不同。
(3)③位于大陆东岸,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丰富,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而⑥内居内陆,是温带大陆
性气候,降不少,形成荒漠,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水分不同。
(4)自然带③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于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对应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考点定位】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方法总结】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分异基础是热量,低纬和高纬地区分布明显。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有规律的地域分异。分异基础是水分,中纬度地区最典型。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原因是海拔的变化,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分异基础是水热状况。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带谱相似。29.(20分)
(1)(4分)西(偏)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4分)寒流 降温减湿(3)(4分)生长 扩大(4)(4分)较快 昼短夜长(5)(4分)从沿海到内陆 水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图中南亚地区盛行东北风,可以判断图示季节是北半球冬季,d地是我国冬季盛行西(偏)北风,冬季风的成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①洋流为西澳大利亚寒流,按性质分属于寒流,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②海域为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属于生长边界交界地带,宽度将不断扩大。
(4)根据图中南亚地区盛行东北风,可以判断图示季节是北半球冬季,地球的公转速度较快,杭州市位于北半球,昼短夜长。
(5)澳大利亚的植被从a→b→c为荒漠到草原到森林的变化,从西部荒漠到草原到东部的森林,属于自然地理环境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这个分异规律产生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考点: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