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就业参考
就业指导:如何搜集和利用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对于每一位谋求工作的毕业生来说至关重要。择业决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与择业有关的信息搜集、处理和转换的过程。在择业过程中,无论是职业目标的确定、求职计划的设计,还是决策方案的选择,就业信息的搜集和处理都是基础。怎样搜集就业信息呢?本版整理了几个公司HR的建议,主题是就业信息的搜集、筛选的策略。
案 例
在某大学毕业生宿舍,小赵在电脑前不停查找着各种HR网站的信息,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他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选择着就业岗位。虽然现在是冬末春初,仍有大滴大滴的汗从他额头滚落。而他邻床的杨阳早已胸有成竹,手中早就握着几个单位的就业意向书,从国企到民企,杨阳在犹疑不决,但脸上有种灿烂的神情。
是什么让同一个专业、同一个宿舍的他们在就业的重要关头面临不同的情况呢?经过采访记者发现,原因在于他们对于就业信息掌握的情况不同。
小赵只是单一地将搜集就业信息定位在传统的网站搜索,杨阳则有更多的想法,他说:“我觉得自己能在就业上
脱颖而出,主要是因为手头有很多就业信息可以选择。从综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就业信息,到我自己去心仪企业网站链接上搜集招聘信息,我在尽可能多地搜集和利用就业信息,我是赢在起跑线上。”
搜集什么
就业信息的内容十分广泛,作为初次择业的毕业生应主要了解以下两个方面的就业信息:
(1)就业政策和相关规定
第一,了解国家就业方针、原则和政策及相关的就业法律法规。它是毕业生就业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不能违背的。毕业生只能在国家就业方针、原则和政策所规定的范围内,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职业。作为毕业生,必须清楚地了解就业法规、法令,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第二,地方的用人政策。如北京市各县、区招聘的政策、人事代理政策、落户政策等。
(2)供求信息
第一,当年毕业生总的供求形势,即本地区与自己同时毕业的学生有多少,而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多少,是供大于求,还是求大于供,或者两者基本平衡,哪些专业紧俏,哪些专业供大于求。
第二,用人单位的信息。在选择单位时,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错误:对用人单位情况不甚了解,于是在择业时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如只挑城市而不问用人单位的性质、业务范围;还有的只图单位名称好听就盲目拍板等等,这些都是片面的。那么如何避免一些假象,做到对用人单位有比较客观的评价,关键在于掌握用人单位的信息。
从哪获取
同学们必须积极主动掌握足够的就业信息,获取的信息越多,择业的视野就越宽阔。根据目前人才市场及地方的特点,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1)学校招生就业处。学校招生就业处的就业信息具有准确、可靠、多样、具体的特点,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最直接、最有效、最主要的途径。学校收集的信息都会及时传至各系(处),或发布在学校网页的就业信息栏中。
(2)通过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人才服务机构及其组织的有关活动获取信息。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人才服务机构,是沟通用人单位和大中专毕业生的桥梁和纽带,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的专业机构。毕业生可通过他们组织的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才交流洽谈会、大中专毕
业生供需见面会等活动获取需求信息,这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3)通过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就业指导机构搜集。这些主管部门主要是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人事厅及各市的教育局、人事局。这些部门和就业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制定辖区的毕业生就业政策,提供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咨询与服务。来自这方面的信息也是真实可信的。
(4)通过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信息传播面广,竞争性强,时效快,成功率较低,而且其内容往往比较笼统,如果选用还应作进一步的了解。一些用人单位常常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介绍本单位的现状、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信息。
(5)实习、社会实践、社交等活动。毕业生在实习、社会实践中可以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有关需求情况,让用人单位更多地了解自己。无论是现在“北京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建立,还是各地纷纷建立的见习机制,都是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可靠的途径。
(6)亲朋好友。通过家长、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等渠道来获取就业信息,有针对性地扩大搜集信息覆盖面,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信息针对性更强,通常具有毕业生所希望的行业或地区的定向性,对用人单位可以进行更具体的了解,易于双向沟通,因而就业成功率较高。
(7)通过黄页掌握各单位地址、电话,通过打电话、写求职信或登门拜访获取用人信息。这种渠道主动性强、盲目性大、准确性低。但是, 偶然的机遇, 也有成功的可能, 在缺乏就业信息的情况下, 这也不失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渠道。
当然,收集信息的途径还很多。总的来说,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
三种方法
①全方位搜集法。把与你的专业有关联的就业信息统统搜集起来,再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整理和筛选,以备使用。这种方法获取的就业信息广泛,选择的余地大,但较浪费时间和精力。
②定方向搜集法。根据自己选定的职业方向和求职的行业范围来搜集相关的信息。这种方法以个人的专业方向、能力倾向和兴趣特长为依据,便于找到更适合自己特点、更能发挥作用的职业和单位。需要注意的是,当你选定的职业方向和求职范围过于狭窄时,有可能大大缩小你的选择余地,特别是你所选定的职业范围是竞争激烈的“热门”工作时,很可能给你下一步的择业带来较大困难。
③定区域搜集法。根据个人对某个或某几个地区的偏好来搜集信息,而对职业方向和行业范围较少关注和选择,这是一种重地区、轻专业方向的信息收集法,按这种方法收集信息和选择职业,也可能由于所面向地区的狭小和“地区过热”(即有较多择业者涌向该地区)而造成择业困难。
求职者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来搜集信息。
如何筛选
一般来说,毕业生通过上述渠道所搜集到的原始就业信息都比较杂乱,有相当一部分信息是没有用处的,毕业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筛选处理,使获得的信息具有准确性、全面性和有效性,使之更好地为自己的求职服务。把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来的信息按地区、按性质进行分类,再按自己的择业标准进行等级分类,把那些自
己感兴趣的单位列为第一等级,作为求职择业的重要选择方向。
在处理这些信息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掌握重点。将收集到的所有就业信息进行比较,初步筛选之后,把重点信息选出,标明并注意留存,一般信息则仅做参考。
(2)适合自己。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毕业生应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
(3)注意信息的时效性。搜集到就业信息后,应适时使用,以免过期。
(4)确定信息搜集范围时不能局限于“热门”单位,和周边较近的地区,这样一来,会大大降低就业的成功率。
链 接
就业信息是指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的有关就业方面的消息和情况,如就业政策、供需双方的情况及用人信息等,它是毕业生择业所必须搜集和掌握的材料。
就业信息的种类有两种: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
宏观信息是指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国家或地区社会
经济的方针政策规定,国家对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与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信息,社会各部门、企业需求情况及未来产业、职业发展趋势所要求的信息。掌握这些信息,就可宏观地把握就业方向。同学们在校期间,要关心国家政策的重大改革,对确立宏观的择业方向有着重大的意义。
微观信息是指某些具体的就业信息。如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发展前景、需求专业、条件、工资待遇等。这些信息是在大学即将毕业时所必须搜集的。
第二篇:关于就业
把时间倒回到三四年前,目光放回高中,我还能想象到自己那时忙碌的生活状态。每天五点多起床,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中午还要待在教室自习,而晚上呢,十点半之前通常是回不去的,就像是上了发条的机器,只能向前发力,好像一往无前,无所畏惧。那个时候,特别向往大学的生活。
在幻想里,大学是没有高中这么疲惫的,没有写不完的作业,也没有老师烦人的唠叨,没有高中那么激烈的对比和竞争,没有高中这么紧张无奈的气氛。所以,大学一定是十分美好的,带着这样的幻想,我到了大学,一所不是很出名但是也不至于太差的大学,我的母校。
大一时的事情依旧历历在目,我承认,在大学最初的境况里,我的那根被上紧的发条还没有来得及松懈,每天认真的跑操,学习,到自习。高数课和化学课的时候还会经常和老师交流,虽然是课下的,每天的生活会很充实。也会累,但是不至于像高中那样累的毫无生气,绝望压抑。
我曾以为,大学也就是这个样子了,和高中没有太大的区别,一路走下去,直到毕业。可是,终究还是不一样的。后来,也不知道多久,开始逃课,每天即便去上课了也是拿着手机玩,唯一的目的只是为了不要被点名,或者玩游戏,谈恋爱。这样的变化,始料未及,却又情有可原。我那时想的是,哦,大家不都是这个样子吗?所以,我有什么不可以呢?
当初我报的是环境工程这个专业,是叔叔帮我选的,他说这个专业不错。开学之前,我在网上多次查过这个专业的情况,总是会看到前景不错的评价,但是我不知道这个专业毕业之后究竟能够干什么。后来大学之后,我问了很多人,听到的最多的是,毕业后可以去污水处理厂啊。但,这不是我想要的,我也相信,这是大多数人不想要的。
大三下学期开学之初,老师组织我们去了污水处理厂,那里的环境,那样的氛围,让我觉得这个大学上的是不是就是一个错误呢?我想要的是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在繁华的都市里,做一个漂流的梦想者。
好在,也不尽于此。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选择了考研,在环境工程的这条路上,他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决定。还有一部分的同学选择了考公务员,的确,环境工程覆盖的面确实很广,海关也好,环保局也好,总是离不了环境的。而最后的一部分,如我,我是准备直接就业了。我们专业有一门课叫cad制图,这是一个设计软件,我准备走这条路,做一名设计师。
还有其他的一些同学,有打算去油田的,有去工厂的,或者也有人放弃了。说不上可惜不可惜,在大三的尾巴上,我们总要学会看清一些事,看懂一些人,然后,好好的为自己的以后作决定。在这一点上,能帮助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第三篇:就业
大学生就业论文:试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2]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
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4]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
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2]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3]王潍海,腾玉成,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89.[4]2004年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个人择业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现在的年轻一代,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实际上仍然在吃传统体制的旧饭,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他们的下一代,将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的劳动保障;而他们这一代,将注定在20年后的“白领失业浪潮”中变成中国社会最悲惨的人。这是时代的代价,没有办法的。
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从个人方面来讲,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成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社会方面来讲,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高等教育本身来讲,关系到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有人说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不重要,这绝对是极其错误的。它给了广大蒙蒙董董的大学毕业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对相当一部分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大学生就业选择,是对一个人十年内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决策,是极其重要的。那么找怎么样的工作比较好?什么样的行业算好?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如何正确的理解当前工资和未来发展?一系列的问题摆在大学生的面前。
中国现阶段职场利益集团划分这才是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知道的大问题。学校的主任不会和你说的,公司招聘时也不会和你说的,因为利益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分到;你父母也不一定会和你说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也是糊涂的。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从总量上来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一方面,“用武之地”找不到“英雄”,另一方面,“英雄无用武之地”;一方面,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生产第一线和艰苦行业,以及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大量积压,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人才资源浪费严重。
中国的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变化中:由计划经济转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是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二是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其中增加教育投入、改革管理体制、扩大招生规模这三项重大举措,使得整个高等教育战线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认真研究的新问题。
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1.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大学生“统招统分”2.从80年代 中期开始“共需见面”逐步向“双向选择”过度。3.从90年代初开始推广“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这是人力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使人才分布集中在具有优势的地域和行业。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已逐渐发展成为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级技术实用型人才的主力军,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地位和作用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重视。据有关资料统计: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1091所,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427万人。这些数字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1.经济转型期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下岗再就业人员多,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2.高校扩招使人才市场上大学生供给量增大,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仍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高校毕业生需求仍然短缺。3.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类型特征鲜明、整体走势明朗、社会认可又认证、难度初见缓解、产学途径渐趋畅通、人才市场趋理性、观念得以改变。4.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大学生难在传统的就业领域或岗位就业。<2>就业体制存在障碍。(3)就业率统计和评估方法有待完善。(4)促进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协调发展。(5)加强大中小学就业与创业教育。(6)大
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7)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短期内不会缓解。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则更加严峻,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人,截至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2.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1.9%,本科生为81.7%,高职高专为62.1%。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有待进一步改善。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知识、人才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动力。2.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主成。3.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教育目标的明确导向、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办学体制的灵活性、教学考评的技术技能。4.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落后于经济发展;转变观念,改变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旺盛。
第四篇:浅谈就业
浅谈就业观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很荣幸今天代表就业组广大同学发言!
就业,考研,创业一直困扰着在校大学生,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如何抉择需要慎重,而我选择了就业。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使我们从食不温饱的年代达到今天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人们都说21实际将是中国的世纪,中国有着世界最大的市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速稳居世界第一。而未来十年将决定着我国能否从发展中国家过渡到发达国家的重要阶段,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研发投入的进一步提高,创新型社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在如此大好的发展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极大,机会无处不在,这正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舞台。
但是当前工作的问题矛盾十分尖锐,一方面制造业发达地区出现用工慌现象十分严峻,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数量和经济的发展并们有同步,现有的工作岗位需求并不能消化每年六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每年都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即使能够找到工作,大多工资待遇非常差,或者工作与专业不对口。
社会普遍存在的说法是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其实归根到底就是就业心态的问题,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往往眼高手底。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显现。加之巨大的社会压力,尤其是房价,物价为首的消费。使得整个社会处于浮躁的状态,据统计大学生初次就业一年内跳槽的占到70%,三年内跳槽的占90%以上。大学生的频繁跳槽导致很多企业在招应届毕业生时相当慎重,因为培养没有经验的毕业生也需要不少费用,还没等到大学生出成果的时候,拂袖即去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企业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总结上述种种现象表明目前的工作形式并不乐观。
从我们所学的机械类工科专业来说,就业率一般在85%以上,先不看就业质量如何,至少可以说明社会对机械方面的人才需求并没有减少,这是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所决定。
从汽车,装备制造业来说,我们与国外发达国家技术方面的差距很大,汽车合资品牌占据着绝对的优势,高端先进的机床设备大多依耐进口,行业利润率,效率较低。虽然机械专业被称是万精油,但学机械的人有着饿不死,吃不饱的说法。所以有很多同学会选择考研或者创业。
但是选择工作的同学不应泣垒,十二五期间,国家为了提高中等收入者在社会中的比重,已经明确规定,企业每年必须增长至少13%的工资,同时也将进一步提高纳税底薪。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让工资的增长与经济的增长同步。
在选择工作单位时外企,国企,私企。又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外资企业工资待遇明显较高,但工作压力较大,进步空间也有制约,对自生能力的要求较高,同时需要一定工作经验。进不了外企很多人又盯上大型国企,国企工资虽没有外企高,但福利待遇好,工作稳定,压力较小;与此同时,国企也存在着论资排辈,关系复杂,工作效率不高,工作缺乏激情,提升空间相对有限的弊端。最不受欢迎的私企工资不如外企,待遇福利不如国企,经常出现加班不加薪的现象,但私企是一个看中能力的地方,只要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创造好的业绩,那么个人的提升空间将是巨大的。因此在工作选择企业的同时,不要盲目跟风,应该结合自身实际选择较为合理的工作,同时对第一份工作的期望不要太高,很多过快来人都建议要看重企业提供学习的机会,以及对新人的培养投入,自身进步提升的空间。还是那句话没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最合适的工作。
对于个人而言,就业能够减轻家庭负担,提前进入社会,一份工作不是要干一辈子的,我们早点走出校门就能够有更充足的时间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很多人说找工作就是一个试错的机会,越早越好,趁自己还没有更多责任的时候最佳。当我们在社会上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知道了自己的方向后,就更能更有目的学习,工作不是终止学习,只是学习的侧重不同,在学校理论学的比较深,在工作中就是实践方面的较多,如果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理论不足影响自身发展,可以回校继续深造,可以边工作边考研,攻读在职研究生,获得相应的学历。如果不想给别人打一辈子工可以下海经商,或者自主创业,那时有了工作的经验,一定的社关系,相应的财富积累和优惠的创业政策,成功概率会比刚出道的大学生要大的多,当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仅为1%,创业存在巨大的风险,所以在选择创业时也许慎重考虑。
在此我简单介绍几位成功人士的成功经历,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有所启发。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高中毕业后,白手起家,他给别人照过相,开过冰箱厂,后来没有得到国家生产许可,被迫关停。此后到南海投资房地产亏损5000多万,后来又做装房材料每年收入过亿,九十年代当他敏锐察觉到摩托车市场时,果断投资生产摩托车后出口美国意大利30多个国家,1994当值汽车还是民营企业禁区时,李书福就打着生产摩托车晃子,暗地生产汽车,果然不出他的判断,几年之后吉利汽车畅销全国。李书福的的学历并不高,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的机会,后来在工作间隙通过不断地努力获得了哈工大管理工程学学士,燕山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他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李书福的过人之处主要体现有四个方面:一是思想现实而不短视、不浅薄,积极追求不懈怠;二是他没有狭隘的自私心,不虚荣,不庸俗;三是经验型思维发达,直觉预测能力强;四是思想境界比较高,有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的大视野。
阿里巴巴总裁马云的成功经历说明了并不是只有聪明的人才能成功,成功往往需要扎住机遇。马云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高考第一次数学成绩为1分。几番幸苦之后才考上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马云1988年毕业,任教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1995年,在出访美国时首次接触到因特网,对互联网的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1999年,正式辞去公职,创办阿里巴巴网站,开拓电子商务应用,尤其是B2B业务。目前,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B2B网站之一。马云是典型的先就业后创业的点范,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学历不代表能力,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就会大有作为,成功往往属于在那些善于抓住机遇,把握机会的人。
总而言之,无管是就业,考研还是创业,要依个人情况而定,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无论将来选择哪条道路,都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不畏艰难险阻,勤奋耕耘,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个选择。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垒,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人。离开了大学,学习并没有停止,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了解。知识无止尽,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另外不要只看到自己目前的社会地位,更要看到自己十年后的价值。要自信自己能够做得好,因为自信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
最后祝大家早日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我的讲话结束,谢谢大家!
2010-5-4
第五篇:就业。。。
二、协调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经济增长与增加就业并重的政策
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世界各国发展历程反复证实了这一点。2009 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和服务保障措施,包括鼓励大学生创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困难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等。同时国家为了鼓励农民工就近就业、增加农民工的就业岗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等。
(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的轻型化和高度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扩大就业、提高就业弹性的必由之路,而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还处于重型化和低度化阶段,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长期以来处在较低的水平上并且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既要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又要积极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结构体系。
(三)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培养技能型人才
从全国各地区的失业率上可以看到,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教育越落后,失业率也越高。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经济增长将会越来越排斥非熟练劳动力就业,特别是排斥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青年就业。从失业者的构成来看,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均占到60%。根据中国劳动力与产业结构的特征,要提高劳动者素质不仅要培育大学生、研究生等高端人才,而且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加强企校挂钩合作,积极发展订单培训,积极开展初中、高中学生最后一学期分流培训和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大力培育 各种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四)刺激消费,促进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是实现就业增长的前提条件。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消费水平偏低,这就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难以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提高消费率已成了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问题。国家应该不断提高消费在GDP 中的比重,以提升消费品与服务部门的市场扩展空间和就业容纳能力。各部门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扩大居民的消费水平,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逐渐增加,国家应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消费。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已经开始向更高的档次升级,因此,国家应该健全消费信贷的相关政策制度,进一步促进消费信贷,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五)协调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体系关系
在经济快速增长同时,协调好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关系。要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实现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在城镇,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重点把覆盖范围从国有和集体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向非公经济组织员工、灵活就业人员、城镇其他劳动者等全体城镇居民拓展;在农村,着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大政府对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民“老有所养” 问题,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六)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调节机制和市场体系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未来几年仍会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要为新增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结构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动。如果劳动力市场不健全,靠政府提供就业岗位,那么失业也是在所难免的了,同时这种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如果靠政府参与,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要提高更多的就业岗位,要满足不同阶层的劳动力的就业需求,需要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调节机制和市场体系。
促进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 不仅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上要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 而且要形成全社会促进就业政策落实的合力机制。就当前而言,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 三驾马车。长期以来, 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投资和出口推动的。投资率多年居高不下, 主要表现为政府的投资率明显偏高。目前政府支出中很多都是在投资, 政府收入占GDP 的比重达24%, 而政府用于投资的金额占政府收入的40%。2009 年, 国有控股投资增速高于整体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政府的投资扩张非常迅速, 其资金来源自然是财政收入或银行贷款。由于资本密度的增加, 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 从上世纪90 年代的0.3(即每1% 的经济增长带来3% 的就业增长)降低到目前的0.08%(即每1% 的经济增长仅带来0.08%的就业增长)。同时, 过分依赖外需, 外贸依存度过高, 进出口规模占GDP 的比重多年来一直保持在60%
以上。建立在劳动力低成本和大量不可再生资源基础上的巨量廉价商品出口, 导致我国国民福利的流失, 也导致了接踵而至的贸易摩擦。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不仅导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 也使得在出口部门就业的大量劳动力失去了工作。实践证明, 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否则, 过多的生产能力不能转换为消费, 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 就会导致为生产而生产, 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近15 年来, 我国居民收入提高的速度低于人均GDP 增速, 居民收入占GDP 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5年到2007 年,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由68% 下降到52% , 企业和政府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上升了约12 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比重下降, 必然导致消费比重下降。而消费倾向下降是就业不足的必然结果。因此, 必须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由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向投资、出口和消费三者平衡发展, 特别是要促进就业增长, 扩大居民消费。
2.注重发展服务业。
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 服务业已经成为提高产出和创造就业机会的一个主要来源, 提供了最大份额的就业人数。即使在发展中国家, 包括交通、运输、金融、物流、电信等在内的服务业, 也是确保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和安排就业的重要途径。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既是我国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要求, 也是增加就业最现实的选择。服务业就业弹性达0.75, 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可以增加700万个就业岗位。按照国际上一般的就业规律, 人均GDP 达3000 美元时, 服务业容纳的劳动力占到全部劳动力的60% 左右。由于我国以投资拉动和外向型经济为主, 制造业比重过大, 再加上国民收入中的居民收入比重偏低, 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居民消费严重不足, 使得服务业比重过小。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持续下降, 2006 年环比下降0.5 个百分点
后, 2007 年又环比下降0.3 个百分点至39.1%, 2007 年工业增加值增速高达
13.4% , 比服务业快2 个百分点。鉴于我国目前服务业发展仍较为落后的状况, 在扩大内需中应特别注重服务业的发展。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 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 双轮驱动0, 实现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型。当前要支持鼓励旅游业、咨询业、餐饮业、信息服务业、文化服务业, 尤其是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开拓新的就业空间。在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基础上, 还应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 包括通用航空、新能源、速递物流、三网融合、服务外包等。这些产业除了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外, 也包括了能够大量吸纳就业的服务业, 可以大量吸纳不同层次的劳动者就业。
3.给民间资本发展空间。
民营企业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就业最广泛的渠道, 在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占到全国就业人数的70%。据测算, 在我国, 一个个体户至少可提供2 个就业机会,一家私营企业可提供13 个就业机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充分发挥民营企业这一就业主渠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但是, 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导致了/ 国进民退0现象的产生, 如宝钢兼并宁钢, 中粮集团收购蒙牛, 四川航空重组鹰联航空等。今年/ 两会0刚过, 北京一天之内就再现三个新/ 地王0, 而且均为中央企业。/ 地王0频现虽然有开发商豪赌房价上涨和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过分依赖的因素, 但是开发商资金充裕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土地、资本等资源都在流向国有经济, 显然导致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被扭曲。时至今日, 对民间资本/ 名义开放, 实质限制0的/ 玻璃门0现象有增无减, 民间资本面临被政府投资造成的/ 挤出效应, 再次被边缘化的趋势愈发清晰。由于民营企业从政府投资中受益较少, 民间资本启动迹象不明显, 我国当前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令人寻味的是, 在4 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实施前, 不少地方的政府部门对民间资本进入市政、水务、环卫等公共服务领域还是持欢迎态度的, 但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出台, 这些获得政府支持的领域, 纷纷向民间资本关闭了大门。因此, 政府要制定和实施强有力的政策举措, 加快打破行业垄断格局, 让国有企业收缩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 让其在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充分发挥作用;给民间资本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允许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通讯、石油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 以创造出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
4.以创业带动就业。
创业不仅符合市场化就业的方向, 而且在解决创业者自身就业的同时, 还能为 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 必须加大对创业的扶持力度, 为创业者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要降低创业门槛, 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 降低企业注册资本要求, 放宽高科技产业的知识产权投资比例限制;搭建资金扶助平台, 给予缺乏启动资金的创业者提供优惠贷款或贴息贷款等, 特别鼓励那些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创业, 对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辅助资金, 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帮助创业者掌握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法规、融资理财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提供项目论证、业务咨询和决策参考等帮助。实践证明, 发展家庭工业可以创造众多的就业机会。比如, 瑞士、法国、荷兰、丹麦等国的现代家庭工业产值占到GDP 的20% 至30% , 从业人员占社会总劳动力的40% 以上;我国浙江省从事家庭工业的人员占到全省就业数的八分之一。政府要建立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以解决许多影响平民创业的深层次问题, 如缺乏系统创业知识、缺项目、缺资金、选址难、办证难、咨询求
助难等问题, 搭建技术咨询、管理咨询、市场开拓等交流平台, 提升创业者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 特别要为大学生创业构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资金、技术、场地等多方面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扶持。
5.推进城镇化进程。
我国农村有着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是我国 就业工作的重要课题。城市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场所, 但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人口本来密度就大,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 必将使得城市运营难堪重负, 因此不能继续只依靠城市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 推进农村城镇化, 是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城镇化发展会加快城镇的交通、供电、供水、通信、文化娱乐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带动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扩大就业, 增加投资, 消耗当前对我国本土消费市场来说相对过剩的产能, 拉动消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建国60 年来, 我国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城市个数由建国前的132 个增加到2008 年的655 个, 城市化水平由1949 年的7.3% 提高到2008 年的45.68%。但和发达国家平均85% 的水平以及世界平均55%的水平相比,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还远远不够, 这也说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 推进农村城镇化, 是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城镇化发展会加快城镇的交通、供电、供水、通信、文化娱乐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带动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扩大就业, 增加投资,消耗当前对我国本土消费市场来说相对过剩的产能, 拉动消费。要推进城镇化, 加速农民在城市就业以及相应的市民化进程, 就必须加快制度改革和创新, 破除各种行政门槛, 改革户籍制度, 消除身份歧视等。尤其是打破户籍制度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 降低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同时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入学、住房购租以及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到城市社会中去。城镇化进程还需要政府信息公开并引入市场机制, 以避免投融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腐败问题。此外,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加强农民能力建设,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为农民市民化提供条件, 奠定基础。
6.拓展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渠道。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就业都受到很大影响。地方政府在解决农民工就业的过程中应重视信息网络和平台的建设, 如提供相关经济信息,引导农民从事经济作物种植、动物养殖和动植物的加工活动;通过政府部门协作, 提供各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和城市的就业信息。农民工往往会通过自身的社会网络获取就业信息, 根据这一特点, 政府部门可通过各级组织尤其是农村基层组织, 广泛搜集农民工就业的地区、产业、职业等信息, 并通过各种渠道关注这些 地区、产业和职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就业信息。要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 提升其就业能力, 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工作。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可以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 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到村任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0等多种手段, 鼓励大学毕业生去基层工作;通过放松户籍限制、政策扶持等手段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工作;通过完善见习、实习制度,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高等院校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同时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要重视对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 提供职业介绍、培训等系列服务, 为困难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