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的建言
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公开征求意见
台湾省台中市台中教育大学语文教育系副教授 王财贵(按:此篇文稿为二〇〇九年第一轮征求意见时寄交给教育部的)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经资讯 > 读经推广 > 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时间:2010-06-25 20:31来源:未知 作者:王财贵 点击:250次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 台湾省台中市台中教育大学语文教育系副教授 王财贵(按:此篇文稿为二〇〇九年第一轮征求意见时寄交给教育部的)
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公开征求意见
台湾省台中市台中教育大学语文教育系副教授
王财贵
(按:此篇文稿为二〇〇九年第一轮征求意见时寄交给教育部的)
甲:总说乙:分项建议 丙:结语
甲:总说
我来自台湾。出于对民族的热爱和对人类教育的关怀,出于我对教育领域的长久思考与眞切体认,情动于衷、不能自已,故向中国国家教育部恳切建言,希望我的建言能被教育部研究与参考。
我在教育界已四十余年,从十五岁进师范专科学校,到现在六十岁任教于教育大学,一生都在教育界中,但对教育的观念大不同于师范学校之科班看法。我深切反省中国一百年来的教育,见其错乱胡涂,一向痛心疾首。方今看到贵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的新闻,喜从心来,认为这是一个改革中国教育的大好契机。
吾人以为,如果单纯从枝节的、外在的、技术层面说问题,而没有一个改革教育的总的纲领,则无实益。如果有一个根本的总的改革教育的纲领,那么在此纲领的笼罩下,那些以前成问题的枝节的、外在的、技术层面的问题,或许能有妥当的解决办法或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从而不再成为问题矣。但其总的纲领,吾人却当从人性之高度予以深思,以人性的标凖去善加衡量与抉择。当今中国,乃至于全世界,所面临的教育苦恼,乃是出于教育思想之偏离人性之本质而造成的,这是属于思想性的、哲学性的、典范性的失落。如果不从根本上作系统的转向,只在枝微末节上欲求修订,则不但无济于「长期发展」,且致治丝益棼,最终贻误民族与国家的文明与进步之大好契机。如果教育改革能从根本上着力、能触及问题背后的根源,则走出目前教育所面对之困局,则并非困难之事。一切枝微末节上的困难与问题,亦将随着根本问题之解决,而得迎刃而解也。因此,吾人当注目于根本理念之转变,从此处下力即可正本清源,即可令教育起死回生,人才从而可以得而辈出,造就堂正优雅足以作为世界典范的新中国。
吾人以为教育当从偏失于人性之处,回归于人性本身,此即是一根本性的、系统性的教育改革之转向处。以此即能正本清源而使教育归于其位也。教育当定位为「开发人性的工程」,教育之本源与动力即在于「人性」也,此何有疑哉?往圣先贤可以为吾人作证也,东方西方概莫能外也。顺此道者,教育兴、民族兴!逆此道者,教育衰、民族衰!吾人在教育领域几十年,对教育的思考亦是几十年。吾人有此自信也。教育即是开发人性之工程,那么「人性」在教育的应用上,可用两方面来解析,一是「人性的全幅内容」,一是「人性的开展历程」。怎样的教育能够按人性开展的历程尽量的开发人性的全幅内容,则是国家应该采用的教育方针。国家的有关部门当以民族与国家之未来,当以时代之责任感而担当之!教育乃是全民族之事,非个人之事,亦非个人所能尽其全蕴,但其并不以此即可取消个人之责任与排斥个人之努力。我个人出于对教育问题的长久思考,亦出于对于民族与国家的忧患意识,并未将此思此想悬置于玄想,而是将之付之于教育实践。吾人将基于人性之教育理念,用教育学之科学方法,设计出读经教育之构想与方案,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充实与完善,最终成为完善的、成体系的读经教育。吾人不必奢望中国国家教育部,即刻即能完全采信与推行,但吾人寄希望中国国家教育部能够对之进行研究与参考,如有取材之处,请尽取之!吾人急切希望教育兴、人材出、民族强、国家盛!此心此感,贵教育部当不以拒绝也!
我多年来在海峡两岸及全世界华侨社会推广的「儿童读经教育」──让儿童诵读人类最有价值的经典文章──即是依据此人性的两个面向而设计。广大的实验证明其简单易行而成效深远,把这一项简单的教育工作做好了,几乎可以解决中国当前所有的教育问题,今此提供给政府,作为教育改革的参考。
其基本理念:
注重早教育的奠基功能,从小学乃至幼儿园开始,给予中外高度语文的教育(经典诵读教育,简称「读经」)一方面可带动中外低度语文(白话文、会话)能力,由于语文能力的大幅增长,又可作为其它科目学习的基础,令各种功课的学习变得简单容易而兴致高昂。另一方面由于中外经典的熏陶,自然增进国民的中外文化素质,从而培养出有识见有胸襟有操守有品德并深具爱民族爱国家情操之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之人才。
其细目分述:
1、依据政府「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之基本文化方向,首先认定各民族文化的兼容性,提出「全盘化西论」:
亦即认为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理性的成就,都是人类共同的智慧遗产,凡是有理性的知识分子都应对之尊重,尽心学习,求其存续。并且相信文化与文化之间可以融会贯通,可以互相成全。每一民族最少应尽自我文化的传承之责,先以自我文化陶育出自我生命的深度,进一步才足以谈吸收与开创新一代的文化。所以中国人此时应效法古人吸收印度文化的气魄,全盘「化西」。
「化西」,不同于「西化」。「西化」是忘了自己,把自己变成西方;「化西」是健全自己,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西方「消化」进来,充实自我的生命内蕴。「西化」,只是不负责任的奴性的依附,「化西」是自我作主的勇敢的承担。
将中国文化的发展定位在中西文化的融通互利的追求上。以造福民族后世,并贡献于全人类。
2、认定经典在文化传承上的重大意义: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其重要特色是发自人性,超越时空。不管要承继自我传统,或要吸收外来文化,其简捷的进路,便是直接从各民族的「经典之作」中,去汲取其民族的文化源头活水。尤其中国的经典名著,不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流传久远,都具有开朗涵宏的气象与优雅高尚的情怀,读中国经典,当有助于开拓一个人的心胸志趣,培养一个人的敦厚好学精神。
此外,中国人若想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最好也要从西方经典作品之研读入手。
3、认定文言与白话的兼容性,而且认定「文言文」对中国文化传承的功能有其不可替代性:
「文言」本来就是从「白话」提炼出来的,而且文言文乃是白话文的基础。过去乃至近代之文章家思想家,如胡适、徐志摩、鲁迅、老舍、钱锺书、沈从文诸名家,皆是文言与白话兼擅,而且先有文言之厚度才造成白话之功底,所以白话文不应与文言文形成对立。何况举凡经、史、子、集,一切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之文献,几乎都是文言文。如果不能读文言文,就几乎等于不能读中国书。而不能读中国书,几乎等于不能了解中国文化。
近代以来的中国人,老中青三代,经过偏重白话文教育的结果,普遍欠缺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已然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严重断层。所以恢复国民对文言文的解读能力,是民族自我寻根的第一步。而要增长文言之能力,「经典」正是最佳的教材,因为「经典」本身就是最醇正的文言文范本。除此之外,经典又是人文理想的荟萃,并且是民族智慧的源头,因此,「读经教育」将同时具有增进语文能力、培育人文教养、契接民族智能的三种功能。
4、认定「文言文」之易教易学性:
虽然心理学家对人类「如何学得语文」的详细过程,犹未完全明白。但人类一直都从出生开始,自然而然地在做复杂的语文学习。此种天生的强大能力,心理学家特称之为「语言天赋」。而此种「天赋」能力,以婴儿最为强大,随年龄之增长而递减,至十三岁则几乎丧失,此时若要增进语文能力,必须痛苦而艰难地学习。
依照客观的经验,吾人皆知:有关「语」的部份,大体而言,三岁之内即可学会任何母语;如有适当环境,六岁之内可以学会多种语言。而有关「文」的部份,包括文字的认识和书面语言的学习,亦应在三至十三岁之间奠定一生的根基。零岁至十三岁,可以说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期」。只要不错过这一教学的适当时机,高度的语文能力,是很自然且很容易的可以培养出来的。
有关语文的学习,最重要法则的是多接触多熟习。由大量长久的接触中,自然培养出语文的亲和力与敏感度。中国人学习中国的文言文,本是很容易的。千古如斯,无劳举证。
5、认定儿童是「读经」最适当的年龄:
如上所言,因为语言的学习是愈早愈好,文化的熏陶也愈早愈有其潜移默化之功。所以及早让儿童接触涵义丰富的「经典」之作,对其一生的文学素养的蕴酿,及人格智慧的陶育,意义重大且深远。因此,当前在海内外许多家庭中,体制外的零星的「读经」教育,多以儿童为主。
据大略之估计,当前海内外,包括祖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欧澳美加华人社会,已有数千万儿童接受「读经」教育,成效之良好,往往出乎家长及老师之意料。
6、认定「儿童读经教育」教法的简易可行性:
基于对儿童心理的确实认识,为顺应儿童学习的天性,「儿童读经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只求熟读,不必求懂」。老师只是依照文句,教他「读」;儿童也只是「跟着读」、「反复读」。如此,老师便很容易「教」,儿童也很容易「学」。不论「教」的人、「学」的人,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有所长进,「教学相长」其乐无穷。
依据发展心理学的原理,人的「记忆力」与「理解力」各有其成熟时机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幼童的心智特色善于直觉、记忆,而不善于思辨、理解,故此时应让他多记诵有深度的文化素材,待其长大,因酝酿日久,人生经验逐渐丰富,理解力自然成熟时,即可触类旁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儿童本是乐于念诵乐于反复的,尤其是团体的朗诵,抑扬顿挫、琅琅书声,与唱儿歌无异,学习是愉快的。而反复多次,即能背诵,会背诵时,更是「乐之不疲」。若常加复习,至于终身不忘,将成为一生的文化资产。
7、认定「读经」的「潜能开发」功效:
从教学方法上看,反复诵读,可以提升儿童的专注力,反复而熟习,可以提升儿童的记忆力。专注力与记忆力,可以说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从教学内容上看,任何语文都是复杂的系统,高度语文尤其艰深难解,但儿童具有强大的语文学习天赋,其可解处可以立速溶入生活之中;其不可解处,也在默默中寻求理解(语文学习的「冒险理论」),是活络头脑的最佳训练(只要不强求其理解,艰难的教材便不会造成学习压力,反而可以成为使心智更上一层的无形助力)。
高程度的语文学习,不仅立即提升语文能力,其影响所及,将带动全体心智之发育。短期之内(约一至二个月),即可发现儿童各种学习能力,尤其是数理思考能力,也都跟着增长起来,令人有「忽然聪明起来」的感觉。以致教师或家长以极少的气力,让儿童达成超越一般功课的成果。所以,纵使学校课业不曾减少,而儿童的学习压力,亦因感觉功课容易而相对减少。
所谓「潜能开发」,于「读经教育」中,最易证实。若要「课业减负」,实施「读经教育」,正是真正无害的减压良方。
8、认定「读经」的「品德教育」功能:
教育学家都知道,所谓「道德」、「品行」、「性情」「气质」……等等人格成素,原是很难「教」的,至少是不能用一般的知识教育的方式来教的。这种有关「德性」的成长,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当中培养出来的。
固然,最好是有人可以供给榜样,现身来做「身教」。不过,一般的家长老师,是不足以完全担当此种重任的。而「读经教育」所采用的教材,往往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及早让儿童琅琅上口,濡染于心,等于「把圣贤请到家里当家教」,是一种极见功效的德性熏陶教育。
要培育「有理想、有爱心、有品格、有担当」的二十一世纪新社会主义的中国人,请以「读经教育」札下根基。
9、认定「读经教育」观念的可拓展性:
依照「读经教育」的基本理念,在不增加教学负担之情况下,可以方便地拓展至其它邻近相关的教学项目,而与之相辅相成。其最明显者,有以下五项:
(1)、「音乐读经」:即建议儿童(最好自婴儿开始),多听古今中外的古典音乐,以丰富的乐音,刺激儿童脑部细胞突触的生长;以和谐的旋律,陶冶儿童优雅的心灵。
(2)、「美术读经」:即建议儿童(最好自婴儿开始),多看古今中外经典性的画作、雕塑、建筑、风景等图片,以默默培养其高度的美术鉴赏能力。
(3)、「外语读经」、「外文读经」:外语外文的学习,当然最好在环境中习得,但对广大的国民来说,这只是奢望。吾人既知儿童的听力好、模仿力强、记忆力强,是语文学习的大好时机。故尝试为广大儿童设计一外语外文学习的方便之路,即:
建议儿童(最好自婴儿开始),多听多读经典性的外语或外文(经典性著作),反复反复,及至于熟记背诵,此法可弥补环境的不足,让一大部份的人轻易成为外语外文高手,其程度甚至超越外国人。譬如英语英文之学程,既是国家教育政策,则从小让儿童熟读英语句型,熟背英文经典短文,不花大钱、不需要请老师(磁带教学),是既简便又有效的教育方式。
依照近年实验成果,儿童每天一二十分钟,不过三两年,已于无压力之情况,熟读千句英语句型,熟背百篇英文经典短文,则其英语英文及西方文化程度,已然奠立一生之基础(纵使现在不是很懂,而其发音及文法词汇之根基已深,长大之后,遇弱则弱,遇强则强)。
至于世界上其它语文之学习,莫不可以此法进行之,则将来我国之外语人才,不可胜用。而且以「熟习经典」之方式教育,其所吸收者,皆是该文化中之精华,于人类文明之对话,将有更大之同情及涵容能力。
(4)、大量识字与博览群书:由于「读经」时之大量文字接触,「识字量」之增加,是「读经教育」最浅显立见的功效(尤以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效果最好)。识字量足够,即可鼓励提早阅读,培养儿童好学、自学的能力。
吾人所强调的阅读教学,因参用了「读经」观念,故教学简易且功效良好。亦即「只管鼓励儿童多阅读,而不必急着问他懂不懂」。吾人认为阅读教育应是「不管懂不懂,只要让他一本读完再一本,多读了,自然会懂」;而不是「只读一本,就要懂得透彻,然后才可再读一本」。前者顺应儿童天性,所以读书是轻松愉快的事,读得多就懂得多;后者残害儿童天性,所以读书是辛苦的事,读得少,懂得的也少,乃至厌恶读书、胃口尽倒。
依近年的小规模实验,儿童经过此种阅读教育后,愈读愈快、愈懂愈多,手不释卷,乐在其中。平圴每年每人读书五百本以上。不需家长特意考问,不需老师辛苦批改。家长老师只要无限量的提供书籍,两三年后,儿童之知识量远远超过家长及老师,一生的知见才华、读书好学的习惯,遂由此养成。
乙:分项建议
依照以上的说明,「读经」教育的理论与成效,可以应用到其它各种议题上,而使当今中国大陆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得以有一个可行之解决方案或寻得一个解决的参考,从而可使国家人才辈出,解决国家对于人材之需求。北京有朋友誉为「一招救国」,举例而言:
1、改革开放30年教育的成就和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经验;
建言:自从五四以来,海峡两岸的教育从理论到实务,一直都是模仿西方,其实乏善可陈。吾人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信念,应在于如何回归人性,而非一味跟随西方。
2、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对我们的启示;
建言:西方世界的科技教育百年来有相当大的成就,但文化和品德教育则日渐败坏。这对教育正要起飞的中国,应有重大的警惕作用。我们应走我们的路,不要人云亦云了。
我们的路,即是重新反省人性,回归人性。如西方科学教育有成,是因为注重「科学精神」的启发,吾人当切实学习。而不是从小到大只重「数理解题技术」的训练。中国的科学教育不要再迷失于「奥数比赛」的成绩,也不要误以为「中学科学教育成效」在世界各国的评比绩优,即可「科学救国」。科学教育首要的目的是开启国民思考的能力与兴趣,其次是培养科学家。要让国民会思考,只要降低学校的科学课程程度,以符合人性的发展,立即可以做到。一味的用太深的科学教材,倒尽了学生的思考胃口,是使国民不能「独立思考」的最大因素。又,各科学先进国家都有一套「科学天才」的培养模式,中国孩子多,其中必有资优者,但没有一套成全的办法,令其埋没,实在可惜。总之,科学教育应学欧美,即:第一,让普遍的学生只学他们学得懂的而日常有用的教材,如果学得太多,超过能力,学生毫无热情,正好不能「超英赶美」。第二,对资优的学生要有特别培养的机制。
此外,西方民族对于人生智慧的教育,则不见得比中国五千年文化高,而且文化不同于科学,教导文化的方式,应不同于教导科学的方式。西方,尤其近代的美国人用教科学的方式教语文教文化,文化和品德教育的失败,病根在于语文教育的失败,尤其是美国的国民语文程度和社会人心,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中国人何必亦步亦趋?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
建言:中国崛起,即将成为世界之领导,已是有目共睹的趋势。所以不论在任何方面,皆应有更为广大的胸襟以作世界之表率。故可不必再言什么「特色」什么「主义」,而乃是基于人性之本然。应继则继,应新则新,应向外学则向外学,应自己创则自己创。只有「人性主义」、只有「人类特色」,乃能面对世界之新局。当然,如果「社会主义」是真理,则「人性主义」所完成之体系,亦必等同于「社会主义」体系,不必另标「社会主义」之名以自我偏居于一隅,而引起世界的疑虑戒心(如美国杭丁顿之中国威胁论)。
4、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与战略目标;
建言:要中国自己出教育家,有教育的新见解新理论,不是只有抄袭西方,生搬硬套。如总说所言,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是「人性的全面性」和「人性的发展性」。战略目标则是「顺乎天、应乎人」,以作育人才,以服务于全人类。亦即从人性的根源上思考出一条千秋万世之道:「该怎么做,就怎么作」。从理而行,必能作世界表率。
5、素质教育基本目标与实施途径;
建言:「素质教育」,已倡导多年,国人皆浑然不知为何物。其实,所谓素质教育,即是符合人性开发人性的教育。其基本目标,即是希望透过教育的实践,让「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都在心灵中得到融合与会通,让国民的「学问与智慧、科技与品德」能力得到尽情的开启。
其实施途径,如上总言所说──参酌加入「读经」课程,是唯一可行之道。
6、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建言:学生品德素质日益低落,常推给社会诱惑之多,此乃教育界不负责任的借口。实则品德教育有品德教育的特质,「品德」是不能用「知识传授」的方法教的,必须在「文化氛围」中作长期的陶养。「读经」正是使国民长期接触圣贤之教,日益浸润,以资内化最简便而有效的方式。
7、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建言: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地说,在于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各尽其性。无论贤愚智不肖,通过「读经」,其心智皆可以得到自我最高度的开发。特殊地说,「读经教育」也是造就资优天才的良方,几乎可以说:读经的孩子都会变成天才。
中小学生的「功课减压」是教育部门多年来的政策,而一直减不下来,究其原因有二:其一在于政府没有妥善的倡导,教师与家长对教育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其二在于没有良好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故其解决方案有二:第一,政府宜做长期而诚恳的倡导,令国民渐渐认识教育的本质,是在于「尽情地」完成每个人人性的开发,学成高尚的品格和实在的能力,而不是应试的成绩和名校的证书。第二,加强「读经」的教育,迅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如此则对于当前的功课,感觉轻松有味。
8、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与制度;
建言:如总论所言,实施素质教育最好的政策及制度,在于将「读经」适量地溶入体制课程之内,以提升其语文程度、以涵养其文化心灵。藉语文教育带动所有功课的学习能力,使知识和品德两方面的教育同时完成,让人性得到适时而全面的发展。
9、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
建言:所谓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不论六年或九年,须知人类的语文能力发展关键在于儿童期,而众所周知,「语文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所以,最好在小学时,打下良好的语文根基。做到让一个小学毕业生具备有阅读「经史子集」的能力,方能建立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底子。从语文能力之培养中,自然带动思考力的提升,对于数理化的学习,亦有直接的帮助。
10、关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建言;在国家经济力未达一定水平之前,冒然进行高中普及教育,有其现实上的困难。且教育的艺术,在于发明精到的教育理念,以精简的时间和精力,达成高度的教育效果,而不在于教育年限的的延长。如果没有精到的教育理念,按照当前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读高中的人数再多,对整个国民的素质,未必能有实质的提升。台湾的大学设立浮滥,以致人人都能读大学,然而国民智慧不仅未见提升,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可为借鉴。
11、学前教育发展;
建言:「学前」一词,其实是由于教育观念错乱所产生。因为西方人近百年来把教育只定位在「知识教育」,所以以六岁为「入学」的标准,六岁以前,国家是放任的,故称为「学前」。殊不知人的一生,受教能力最强,对终身有最大影响的时机,正是在六岁之前。古人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吾人建议国家要注重胎幼儿、婴儿、乃至胎儿的教育。教育从早做起,简易而有效。做好了「学前教育」,可以大量解消当前教育的困扰。从多年广大的实践中,证实加入「读经」的教育,能让学前教育达成极大的效果。例如:幼儿园毕业的学生,平均可以背诵三至五万字的经典文章,可以顺便指认两千五百个以上的汉字,可以自行阅读小学六年级的书。一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及文化教养即此自然养成。这种经典教育,如果从胎儿婴儿做起,效应更大,甚至可以有「巧夺造化」之功。故吾人以为:那一个民族先实施早教,那一个民族在三五十年之后,即可领导世界。
12、特殊教育发展;
特殊教育有两大块,一为残障,一为资优,不宜偏废。
长时间大量的「读经教育」实践,已证实对「智能障碍」──诸如多动症、感统不良,脑性麻痹、语言障碍、阅读障碍、自闭症、中度智障、蒙古症、颠癎症、甚至对于青少年犯罪,等,──有相当程度或完全的治愈作用。例证确凿,此点请政府当局,务必关注!
13、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民工子女教育;
建言:城乡差距,世界各国都没有善解之道,中国偏远农村的教育资源之不足与教育成效之低落,尤成为中国政府善政的大缺口。若要政府投注大量资金与人力,恐非当前政府能力之所及,且若真能如愿改善硬件设施与教师人力,教育成效亦未必有相对的成长。
吾人认为:如能在农村推展「大量读经教育」,一来不必增加设备,二来不必精选师资,只要有人带着「诵读」:一本论语、一本学庸、一本老庄、一本易经、一本诗经的背诵,即可抵六年乃至九年都市教育的成效。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是国家资源尚未齐备时,最好的拉近城乡教育差距的切实有效之法。
14、职业教育发展;
15、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与培养模式改革;
16、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
17、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建言,犹如要建高楼,需深挖地基。欲提高高等教育人才质量,其方固然良多,但最为重要的是要打好根基:其向学热诚、思考能力、性情志气等根基,是在小学时期就要完成的──大量读经,乃奠基之方。
18、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建言:「中考」「高考」,可以不限年龄免学历报考,这是放给天下人才的一条活路,于此松绑,我本人极为赞叹!台湾现在还做不到这点,台湾教育部门认为:「一定要从体制出来」才有读书进修的能力。今进一步建议:开放研究生的入学考试资格,只考其是否有研究潜能,不论其年龄与学位证书,还天下于天下,天下必有才人出。
19、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20、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建言:如中国古时之「考状元」,只考「程度」,不在考前验其「学历」和「年龄」。
21、发展继续教育;
建言:「学习」,本来是人类的天性,但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开发,反而受到长期的压制,则此天性亦将萎缩。许多国民离开学校即不读书,有了职业即不学习,追其原因,学校的「应试」,是继续学习的最大杀手。自我学习的习惯,应在小时自然养成,吾人十余年来的实证观察,小时读经的孩子因为语文能力强化,大多「废寝忘食」「手不释卷」,可以预测将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22、继续教育的制度政策保障;
如能让儿童接受相当的读经教育,大幅度提升其语文能力,感受到读书学习的愉悦,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则不必政府的提倡,即能自我终身学习,此之谓「务本」。那一个国家由政府提倡终身学习,即可推知那个国家的教育从根上失败了。
23、促进教育公平;
24、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25、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26、教育体制改革;
27、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28、民办教育发展;
建言:积极开放民间办学。在此多元化时代,国家需要多元人才,宜开放兴学管道,鼓励民间办学。尤其传统「私塾」和「书院」,是培养高度文化人才的教育模式,宜以大力扶持之,使有相当程度的复兴。这种纯民间办学,所传授者,都是本民族及其它民族的文化智慧。要复兴中华民族,先要复兴中华民族的文化;要吸收西洋,先要养成吸收西洋文化的能力。否则,百年以来的建国梦想,永难达成。私塾与书院,只要政府在观念及政策上放手松绑,不花费任何国家资源,而国家有高度文化人才可用,何乐而不为?
29、教育法制建设;
30、教育对外开放;
建言:如果中国教育的内容,像目前一样,只跟着西方走,则对外开放,谁愿意来?来了有何实质说明?故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主题,在于「中华文化」的传授。因为自从五四运动以来,经过将近一百年的「反中国文化」,当前中国极度缺乏对外输出文化的能力。此乃是全世界号称有数百所「孔子学院」,但只能教外国人学「汉语」,沦为「汉语补习班」,而不能教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原因。中华文化人才的极度缺乏,是近代中国人的耻辱,要雪此耻辱,唯有从现在起,提倡「读经教育」,不但中国人自己读经,如果外国人来中国求学,也直接教他读经,一方面很快感受高度文化氛围,一方面也加速「汉语学习」的功效。直接教外国人「中华经典」,将是最受外国人欢迎的课程,也是中国以软势力变化西方心灵的最佳战略。
31、中小学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建言:教育之成败,最主要不在教师队伍之坚强与否,而在于「教育理念」之合理与否。教育理念带动教材的选取与教法的应用。如果理念偏差,教材与教法不合人性,则有再强大的教师群,依然达不到应有的成效,甚至教师队伍愈强,对人性的摧残愈大。
尤其农村的教师队伍,基本问题更加严重,如何解决,请参看本文第十三条的建言。
32、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33、教育家办学与教师教育创新;
建言:当前民间「办学资质」的审核办法,都是「资本主义」,甚至「政治门缝」下的产物──要有很多钱,而且要与政府部门有相当关系,才能顺利申请到办学「资质」──要一个教育家又有很多钱又有广大的人脉神通,是不多见的。所以,要教育家办学,先要改革「办学资质审核办法」及「审核机构的心态」。
最好是打破「义务教育」的垄断制度,完全开放民间办学,如古时之私塾,散在民间。当然,上体制学校的人还是占最大多数,若有极少数不愿让孩子上体制学校的家庭,则政府宜把「教育权」还给父母,让父母作主。当今的父母,已不是五六十年前的「无知的乡巴佬」,父母自会照顾他的子女,自会慎选教育模式,给予最理想的教育。政府不费任何力量,收民间的力量为政府所用。乃是最聪明又最合乎人性的策略,相信百姓的能力,尊重国民的选择,这也是世界教育发展迟早到来的事,「义务教育」是近三百年西方人发明的的东西,不是天经地义的,时过则境迁,世异则备变,愿我中国率先世界领导风潮。
34、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35、教育信息化建设;
36、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丙:结语
书生恳恳,不为他求,深感民族的复兴,必先民族文化的复兴,文化复兴之道,系于教育的改革成功,教育改革成功之关键,在于教育典范的选取。
本人建议的特色,不在枝枝节节的讨论,在于从根上救起。以「读经教育」为主轴,从小建立学问和品德的根基,简单易行,成效深远。这已是一套成熟的教育新典范,非三言两语所可完全表示。若一时不能取信,敬请先做试点,若真有可行性与高效性,再推及全国。兹附上本人及推广读经简历,并一本手册与一场演讲光盘,敬请参考。
因本人所提供之教育理论与实务,与百年来全世界及中国教育主流差距甚大,一时言之不尽,亦难取信于人。若初步认为本人之建言有可采之处,且有进一步深入探讨之必要,吾愿接受征召,亲自到贵部详细说明。中华民族之兴起,领导人类开创文明而和谐的世界,在此一举,敬祈勿忽是幸!延伸阅读:
http://www.xiexiebang.com.tw/財團法人臺北市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 http://bbs.gsr.org.tw/cgi-bin/leobbs.cgi全球读经教育交流
第二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
目 录
序 言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
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
(四)战略主题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章 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六)明确政府职责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第四章 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
(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第六章 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七章 高等教育
(十 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十 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 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第八章 继续教育
(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第九章 民族教育
(二十六)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二十七)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第十章 特殊教育(二十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二十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三 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第十二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第十三章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三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四 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四十一)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第十四章 办学体制改革(四十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四十三)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四十四)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第十五章 管理体制改革
(四十五)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四十六)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四十七)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第十六章 扩大教育开放
(四十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四十九)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五 十)提高交流合作水平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五十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第十八章 保障经费投入(五十六)加大教育投入(五十七)完善投入机制(五十八)加强经费管理 第十九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六 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六十一)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十章 推进依法治教(六十二)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六十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六十四)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六十五)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 第二十一章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六十六)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六十七)组织开展改革试点 第二十二章 加强组织领导
(六十八)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六十九)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七 十)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实 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序 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进入本世纪,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章 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
(六)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完善幼儿园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和管理学前教育,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扩建托幼机构,在小学附设学前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第四章 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就学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开足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
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
(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心社会教育,帮助子女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
(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大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消除大班额。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第六章 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强化省、市(地)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七章 高等教育
(十 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十 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有为,增强诚信意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二 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鼓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加大东部地区高校对西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力度。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第八章 继续教育
(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将继续教育纳入各行业、各地区总体发展规划。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加强继续教育监管和评估。
(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第九章 民族教育
(二十六)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
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二十七)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公共教育资源要向民族地区倾斜。中央财政加大对民族教育支持力度,民族地区各级政府按照事权划分增加投入。
促进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巩固提高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支持边境县和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县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地区改扩建、新建一批高中阶段学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加大对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支持民族院校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办好高校民族预科班。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
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重视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国家对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
加强教育对口支援。认真组织和落实内地省、市对民族地区教育支援工作。办好在内地举办的少数民族班(学校)和面向民族地区的职业学校。加大对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国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高等学校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基层任教。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第十章 特殊教育
(二十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
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议事日程。
(二十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到2020年,基本实现地市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较多的县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重视职业教育,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培训。
(三 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国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地方政府制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比例。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实施残疾学生免费高中阶段教育。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改进社会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第十二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指导考试改革试点。完善专业考试机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就近免试入学的具体办法。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
(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完善统一命题和分省命题方式,保证国家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
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深入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加强创新能力考查,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
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高等学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发布制度,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保障考生权益,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公开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公开招生章程和政策、招生程序和结果,公开自主招生办法、程序和结果。加强考试招生法规建设,规范学校招生录取程序。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舞弊行为。
第十三章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的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形成不同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高等学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扩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服务社区等方面的自主权。
(四 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公办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
加强章程建设。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建立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发布制度。
(四十一)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发挥企业参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作用。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第十四章 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各地可从实际出发,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多种形式,提高办学水平。
改进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公平竞争,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
(四十三)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鼓励出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积极探索和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
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拨付相应教育经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国家对发展民办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学校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
(四十四)依法管理民办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民办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开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规范民办学校法人登记。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民办学校依法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保障校长依法行使职权,逐步推进监事制度。积极发挥民办学校党组织的作用。完善民办高等学校督导专员制度。落实民办学校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依法明确民办学校变更、退出机制。切实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资产、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依法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扩大社会参与民办学校的管理与监督。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评估。第十五章 管理体制改革
(四十五)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以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管理国家教育事业,制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整体部署教育改革试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地方政府负责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开展教育改革试验,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区域内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
(四十六)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进一步加大省级政府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统一管理义务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法落实发展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理分布,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扶持困难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促进省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支持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合理设置和调整高等学校及学科、专业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依法审批设立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审批省级政府管理本科院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已确定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授予点。完善省对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等实施标准。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区域协作,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支持和督促市(地)、县级政府履行职责,发展管理好当地各类教育。
(四十七)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成立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
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第十六章 扩大教育开放
(四十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四十九)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引进境外优秀教材,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服务。
(五 十)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强中小学、职业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教育服务。支持国际汉语教育。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大教育国际援助力度,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拓宽渠道和领域,建立高等学校毕业生海外志愿者服务机制。
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在全国公开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加大对优秀自费留学生资助和奖励力度。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提高对留学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数量,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学生,优化来华留学人员结构。实施来华留学预备教育,增加高等学校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
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组织教育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搭建高层次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平台,加强教育研究领域和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倡导教育家办学。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国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
(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进一步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学校当教师。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重视班主任和辅导员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
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长江学者奖励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为高校集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
(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补贴标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制定教师住房优惠政策。建设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国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五十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职责分工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流动调配等职能。
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制定高等学校、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院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
第十八章 保障经费投入
(五十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社会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调整学费标准。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政策。
(五十七)完善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各地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区域内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
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投入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尽快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债务。
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随着财力增强,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筹集经费投入的机制。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予以扶持。
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
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各地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学生营养状况。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五十八)加强经费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建立并不断完善教育经费基础信息库,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
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第十九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六 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六十一)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第二十章 推进依法治教
(六十二)完善教育法律体系。按照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加快教育法制建设进程,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修订职业教育法、教育法、学位条例、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有关考试、学校、终身学习、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法律。加强教育行政法规建设。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促进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六十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各级政府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依法履行教育职责。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六十四)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
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师生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教育学生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知法守法。教师要自觉加强法律修养,做遵纪守法的楷模。
(六十五)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制定教育督导条例,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健全国家督学制度,建设专职督导队伍。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加强义务教育督导检查,开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督导检查。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
严格落实问责制。主动接受和积极配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建立健全层级监督机制。加强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强化社会监督。
第二十一章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六十六)组织实施重大项目。2010-2012年,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完善机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集中开展危房改造、抗震加固,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改造小学和初中薄弱学校,逐步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改扩建劳务输出大省和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学校寄宿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基本满足需要。
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加强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补充一批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急需紧缺教师;对义务教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组织校长研修培训;对专科学历以下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提高教育,使全国小学教师学历逐步达到专科以上水平。
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支持办好现有的乡镇和村幼儿园;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或新建乡镇和村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完成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培训,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支持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优质特色校建设,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强中西部地方高校优势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东部高校对口支援中西部高校计划,加大对中西部高校的扶持力度;支持建设一批高等学校产学研基地;实施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继续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
民族教育发展工程。巩固民族地区“普九”成果,支持边境县和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县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边疆民族地区紧缺教师人才;加强对民族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双语教师培训;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启动内地中职班,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县改扩建、新建一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支持民族学院(大学)建设。
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改扩建和新建一批特殊教育学校,使地市和30万人口以上县、残疾儿童较多县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为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把普通高中学生和研究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
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提高中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逐步实现中小学每个班级均能开展多媒体教学;建设有效共享的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较完备的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
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支持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支持在高校建设一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引进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大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支持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支持孔子学院建设。
(六十七)组织开展改革试点。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建立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开展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开发特色课程;探索弹性学制等培养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测评结果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试行县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试行优质高中将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普通初中的办法;切实解决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等。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试点;推进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培养新型农民的试点。
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统筹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初中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探索高等职业学校自主考试或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注册入学;探索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具体方式;探索缩小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区域差距的举措等。
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制定、完善学校章程,探索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学术委员会发挥积极作用的机制;全面实行聘任(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探索协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建立非事业编制合同制专职科研队伍,推进管理人员职员制;完善校务公开制度等。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探索公办学校联合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委托管理等改革试验;开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探索公办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管理的有效方式等。
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制定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的办法;建立教育投入分项分担机制;依法制定鼓励教育投入的优惠政策;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福利倾斜政策等。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探索管办分离政校分开实现形式;合理部署区域内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制定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推进县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探索督导机构独立履行职责的机制;探索省际教育协作改革试点,建立跨地区教育协作机制等。
第二十二章 加强组织领导
(六十八)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把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支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
(六十九)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把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进一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小学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学校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办学治校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学校领导干部。加大学校领导干部培养培训和交流任职的力度。
着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推进工作创新,增强生机活力。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
(七 十)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师生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加强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
实 施
本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贯彻实施规划纲要,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各有关部门要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按照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规划纲要的组织协调与实施,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共同抓好贯彻落实。
提出实施方案,制定配套政策。各地要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体制改革、重大措施和项目等,提出本地区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尽快出台实施。
鼓励探索创新,加强督促检查。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实施规划纲要,重视做好改革试点工作。对各地在实施规划纲要中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
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环境。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广泛宣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性、紧迫性,广泛宣传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动员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规划纲要的实施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第三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学习心得
海南华侨中学数学组 李玉玲
作为在职教育工作者,我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将《纲要》精神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我想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将是第一步。摘抄:(五十一)摘抄:(五十三)
在摘抄中,我关注到国家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这要求的提出不会是空穴来风,必是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要求的。在网上可查到学生、家长、教师对理想教师的认识:“对学生一视同仁”、“热爱本职工作”是对教师的教育师德提出的;“善于激励学生”、“教学方法灵活”、“普通话标准”是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的,可见学生和家长都把教师的教育行为放在首位。
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成为学生和家长的期待。
教师本身对理想教师特质的理解:
1、热爱本职工作;
2、善于激励学生;
3、学识渊博;
4、普通话标准;
5、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6、对学生一视同仁。教师在自我鉴定中也提出了这这两方面的要求,特别是学识渊博这一特质,说明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也是教师对自身的需求。
既然有需求,我觉得我在日常工作中应培养如下的素质
1、具有教育、教研的能力
我把这条放在专业化发展的首位,因为所有教育行为来源于她的教育理念。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就有怎样的教育教学行为,也就有不同的成长之路,所以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敏锐的洞悉教育教学发展善状况及学生学情,及时更新观念会让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事半功倍。
2、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
如果要上好每一节课,那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了解的水平上,而是要认真钻研教材,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弄清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已学知识的联系、区别,以及和以后将学知识的关系等等,还要考虑应采取什么教学措施,如何把握重点、难点?
3、调控课堂教学,采取机敏教学方法的能力
第四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学习心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学习心得
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 杨仁辉
开学以来,认真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受鼓舞,感慨万千。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指导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本纲要在全面分析了我国教育发展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了2010至2020年发展教育的宏伟蓝图。全纲要有五部分构成:序言,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及实施。根据《纲要》内容我不仅了解国家对教育的宏观政策,应该将教育的眼光放得更长远,应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了解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了解教育必须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同时对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五严”也找到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证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我们从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方面提出我们的教育观,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纲要指出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发展任务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制改革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保障措施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教育教学工作,谈几点认识:
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可见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二、坚持德育为先,加强自身师德修养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
纲要具体的指明了教育的目的及途径,这就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将之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事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将纲要落到实处。
三、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纲要提出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最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应。实施“五严”要求,改变教育评价机制,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有效抑制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要减轻课业负担,对于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目前正在进行课改,改变教师现有灌输式的教,积极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现在,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合作,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学生,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动手时间。注重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
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切实缩小校际间差距,着力解决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问题。加快薄弱农村学校校园改造,实施现代化教学手段,着力培训师资,提高教师的科学教学水平。实现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的校际交流。实行优质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指标生)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实施划分学区就近招生入学,实现教育公平,解决择校问题。
总之,《纲要》的学习,带来思考许多,同时学校管理建设许多做法在纲要中找到答案。《纲要》的出台,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反映了人民的期盼,更表达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意愿。《纲要》是指导我国未来十年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非常突显,要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纲要》提出了今后十年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主题和发展任务,对我国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研员,我会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掌握科学教学手段,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新的教学方式,适应新形势下对老师更高的要求。
第五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
2011年5月报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近日公布,其中明确提出“对学前教育加大政府投入”。然而,长春市幼儿园收费过高问题依然存在,且有越发严重的趋势。
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个孩子每月上普通幼儿园的费用相当于一个工薪族家长月薪的一半;若进入中高档幼儿园,孩子所花的费用竟然超过了一名大学生,收费标准与北京基本持平。
破解“入园贵”,长春今年将有哪些新动作?昨天,长春市三位政协委员通过新文化微博谏言献策。对此,长春市教育局相关人士回应:“今年有望出台新规,规范幼儿园收费。”
委员调查长春市八家幼儿园的基础费用
幼儿园名称 性质 管理费 伙食费 月基础费
东北师大实验幼儿园 公办 1000元 1 0元/天 1220元
长春市直机关幼儿园 公办 980元 8元/天 1156元
长春市实验幼儿园(全安园)公办 600元 8元/天 776元
长春市朝阳区教师幼儿园 公办 590元 9元/天 788元
长春豪园体育艺术双语幼儿园 民办 800元 10元/天 1020元
翰思国际教育幼儿园 民办 1180元 10元/天 1400元
长春育童蒙特利双语幼儿园 民办 980元 10元/天 1200元
长春爱儿坊幼儿园 民办 1595元 9元/天 1793元
注:伙食费按每月22天计算总数。
■委员调查
葛建民委员的“入园贵”调查报告:
目前幼儿园收取的基础费普遍过高
在新文化微博中关注幼儿园“入园贵”问题的葛建民委员在此次政协会上递交了《关于解决长春市幼儿园收费过高问题的建议》的提案,他在提案中建议政府出台文件,对学前教育收费实行“一费制”。在此之前,葛建民对“入园贵”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下面就是他的调查报告。
现象一
幼儿园收取的基础费用过高
市民关注度:★★★★★
葛建民委员在提案中提到,依据长春市物价部门2001年有关文件的规定,长春市幼儿园收费项目包括管理费、保育费、杂费和日托费。
现实中,管理费在各项费用之中占据比例最大,其他收费项目,各幼儿园则根据自身不同情况或有增减。
此外,保证幼儿每日饮食所需的伙食费也占据重要地位。因此,目前幼儿园收费的基础费用由管理费和伙食费组成。
提案中,葛建民委员列举了长春市八家幼儿园每月基础费用明细表,表中明确体现几家有代表性的公办园与民办园在此方面的差距。(见上图)
剖析: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够上中等幼儿园
葛建民委员表示,通过这些幼儿园费用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长春市公办幼儿园的基础费用比民办幼儿园要低一些,但以上八家幼儿园每月的基础费用仍在750元以上,其中,“长春爱儿坊幼儿园”每月基础费用接近1800元。
一个比较数字是,长春市2009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003元,平均到每人每月为1250元,而这只相当于上述八家幼儿园中中等收费水平的幼儿园每月的基础费用。
现象二
很多幼儿园自设收费项目
市民关注度:★★★★★
葛建民委员在提案中提到,除基础费用之外,目前长春市幼儿园还存在严重的收费混乱现象。
具体表现在:除有关部门明确规定的管理费、保育费、杂费和日托费之外,很多幼儿园还自设收费项目,比如外教费、保健费、被褥费等,费用名目繁多,且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
同时,课程与教材没有统一标准,往往是老师说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课程内容和时间都由各园自己制定,费用也因此各不相同。
剖析:家长面对“被消费”很无奈
葛建民委员表示,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很多本应是课程设置内的授课项目,老师将其制定成额外课程教授,家长们也只能自掏腰包买回本来就应该属于孩子们的课程。
当然,也有不让孩子参加收费课程的父母。
接受调查的长春市某大学幼儿园的孩子家长表示,当他发现全班只有自己的儿子没有报名参加收费课程独自坐在班级门口的小板凳上时,他只是想快点交钱,让儿子可以快点坐进教室里和小伙伴在一起。
“设想,如果规定上课时间内所有幼儿园统一课程设置、统一教材、统一收费标准,那么这一幕也许就不会出现。”葛建民说。
现象三
兴趣班数量多 让人眼花缭乱
市民关注度:★★★★★
提案中还提到,为满足现代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很多幼儿园想出不同的新名词、新概念,开设各种兴趣班,增设各种培训项目,名目之多、概念之杂让人眼花缭乱。
在调查中,很多幼儿园在招生广告中写到:“培养孩子一岁能背诵五言绝句,两岁能识汉字两千,三岁能背古诗30首以上。”甚至还有幼儿园以“英汉双语”、“专注教学教育为特色”、“聘外教”等吸引家长;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蒙氏班”、“DIY班”等兴趣班外,更是排满了报名的父母。
剖析:让孩子进民办园是无奈之选
“为迎合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理,幼儿园报价也让人咋舌。”葛建民委员表示,目前幼儿园收费过高的现象在长春市普遍存在,一方面家长怨声载道,希望幼儿园能够减少收费,统一标准。
另一方面,公办幼儿园因信誉度高、收费较低导致人满为患,民办幼儿园虽然高价频出,但门槛不高,使无法让孩子进入公办园的家长们只能将高额学费送给民办园。
问题一
政府学前教育投入不足
葛建民委员分析说,目前,从筹款形式看,长春市学前教育分为公办和民办两大类,都存在收费高的情况。
究其根本,这是由于政府在学前教育领域的投入不足造成的。
公办幼儿园有公共财政保障经费,办学成本明显降低。但由于之前很多公办幼儿园在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被逐步推向市场,优质廉价的公办园数量已明显减少,无法广泛惠及普通市民。
而民办幼儿园大多以盈利为目的,经费由开办者自筹,在市场支撑与投入减少、教育成本不断提高的现实情况下,追求利润的民办园最终将办学成本转嫁给家长,高收费也就在所难免。
问题二
现行文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
葛建民委员在提案中提到,目前,长春市对于幼儿园的管理仍在执行1991年出台的《长春市幼儿园管理办法》;而对于幼儿园的收费管理执行的是吉林省物价部门1996年和长春市物价部门2001年的两个文件,这三份文件距今已分别长达20年、15年和10年,明显不适用于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
其中,在《长春市幼儿园管理办法》中,由于对幼儿园教育主要内容未明确规定,这就为部分幼儿园随意安排课程内容提供了方便。
在幼儿园收费上,按照2001年长春市物价部门文件规定,一类幼儿园为185元/月,二类幼儿园170元/月,三类幼儿园150元/月,这些仅是对公办幼儿园的规定,对于民办幼儿园没有相关标准。
建议一
对民办幼儿园进行财政补贴
葛建民委员在提案中表示,要改变长春市幼儿园入园难、学费贵的现状,首先要改变卖方市场为主导的局面,一是开办更多公办幼儿园,确保学前教育市场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二是对民办幼儿园进行财政补贴,通过财政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降低民办幼儿园向家长转嫁的办学成本。
建议二
学前教育收费实行“一费制”
葛建民委员表示,幼儿园高收费、乱收费现象的出现与有关行政部门监管不力有直接关系。为此,建议政府及教育、物价等相关部门尽快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及规范标准,比如明确学前教育收费标准,实行“一费制”,将各级别幼儿园的管理费、保育费、杂费及医药费等各项费用合并为一项,幼儿园不得在正常工作作息时间内以各种名义另外收取费用。
此外,尽快出台有关民办幼儿园管理的相关法规,逐步统一学前教育的课程及教材。
■长春谋划
将普及学前教育
形成10分钟入园圈
面对城市入园贵问题,长春准备了哪些破解的办法?
去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同时规定,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并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
据了解,目前长春市公办幼儿园有105家。
长春市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学前教育,加快标准化建设,鼓励多元化投入,市区形成10分钟入园圈,实现每个乡镇至少一所标准中心园。
支持高等教育提高办学质量,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扎实推进特色院校建设。
长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相关人士在解答“市区入园贵”问题时说,根据统计,目前长春市的幼儿园总数量、可以提供的入园名额与全市适龄入园儿童的数量是基本匹配的。
公办幼儿园数量短缺使家长将目光转向民办园,而民办园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该人士说:“现在的民办园良莠不齐,稍微好一些的收费都很贵,大部分民办园师资力量不够,教师流动比较快,教师培训也跟不上,很多民办园还开设各种特长班来吸引家长,不按幼儿成长规律办学,‘小学化’倾向严重。”
“很多农民工子女、家庭收入低子女因为正规幼儿园费用昂贵承担不起,就选择没有教师资质的‘私家’幼儿园,其实这都不能算作是幼儿园,这其实就是低价雇人看孩子。在孩子启蒙教育阶段,这么做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该人士说。
“现在很多高档小区都有配套的幼儿园,但是为了办出特色,都标有双语教学字样,同时里面开办各类特长班,从而使入园的费用猛涨。其实长春上幼儿园并不难,而是费用贵。”长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现在的人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而且家家就一个孩子,家长都想省吃俭用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幼儿园也正是抓住了家长的这种心理,设定的价格也就成为家长必备的买单服务项目。”这位负责人说。
■部门说法
幼儿园数量不缺
问题是入园费用高
据了解,对幼儿园的收费标准,目前,长春市还没有具体的规定。
面对现状,长春市教育局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教育局已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建议,以解决幼教市场的问题。今年有望出台新政策,规范包括民办幼儿园在内的收费状况。”
昨天,省教育厅相关部门人士也透露,目前长春市政府、市教育局正针对幼儿园发展进行研究、规划,有意增加长春市公办优质幼儿园数量,扶持民办幼儿园,对于城乡幼儿园布局将进行优化布局。
“三年内,让长春市幼儿园入园率达到85%以上。”该人士说。
本报记者 邢程 刘丹
今年有望出台新规
规范幼儿园收费 幼儿园收费汇总 1师大幼儿园
管理费1000,伙食费每天10元,每月还有100的英语学习费 2六一幼儿园(原实验经开分园)
管理费680,伙食费每天8.5(这个应该是老生的价格,新生都涨价了)3翰思国际双语幼儿园
管理费960元,伙食费8元,动漫课堂30元/月,外教费:80元/月。国际班管理费1800元,伙食费8元。无其他费用。
4省政府机关糼儿园中海分园(此园没有了,此位置现在为翰思)管理费980,伙食费一天10元,外教费150一个月!5汽车厂幼儿园
如果父母是汽车厂职工是145管理费,如果不是职工是260元管理费,伙食费每天八元
要是上蒙班的话加150,3岁开始学英语和逻辑狗,再加150,父母是一汽职工的话一个月三岁左右上蒙班一共花费600多一点就够了!6南关区陆军65301部队幼儿园: 管理费:360元/每月(37个月以下)、260元/每月(37个月以上)伙食费:8.50元/每天
英语:200元/每月(每周三节外教)音乐:100元/每月 美术:40元/每月 这是小班的收费
中班比小班多60元(具体项目不详)
有亲更新:65301幼儿园管理费37个月以上涨了100,是360了,饭费也涨为10元/天 7红黄蓝幼儿园
管理费770元/月,伙食费6元/天(三岁以上7元/天),班车100元/月 要是管理费半年交的话可以打8折 8省政府幼儿园富豪分园 管理费:760,餐费:8元/天
管理费:960元,伙食费:10元/天,现在有课外班了,画画60/月,皇家体能训练:150/月 9长飞幼儿园
管理费1080元/月,伙食费7.5元/天(三岁以上8元/天),班车100元/月 10长春市政府机关第一幼儿园 国际班收费标准
管理费1580,伙食费:8元/天,班车费100元/月 11朝阳区教师幼儿园
管理费490元/月,伙食费7元/天,其他特长班另收费(学不学自愿)三餐一点另外贝贝班加间餐(如小糕点,面包,饼干,豆浆之类的)。贝贝班(英语一周两节)和大班(英语每天一节课)免费。
12汽车厂杨柳幼儿园
汽车厂职工,蒙班管理费350,奥尔夫音乐班400.普通班200,伙食费8元/天,其他特长班另收费,也是学不学自愿
13中海对面那个翰思国际分园
管理费880元(全年交,免伙食费(一天8元)),一学期书费284元,多媒体教学一学期200元。
14金色摇篮幼儿园
管理费700,伙食费每天8.5,兴趣班100,主持人120 15吉的堡幼儿园
管理费1280元,伙食费10元每天,手工课100元 16蓝天幼儿园
管理费850元/月,伙食费每天10元 蒙班管理费1050元/月,伙食费10元/天 最新:管理费1280 17明珠国际幼儿园(很多认为是省政府第一幼儿园明珠分园)
英语班 管理费960元,每周两次外教 ;国际班 管理费1560元,外教带班。伙食费都是8元/天。
美术班60元/月,舞蹈班60元/月,小主持人价格不详(3岁以上才学)班车费100元/月(没坐班车不交)18松苑国际教育幼儿园
亲子班管理费980,伙食一天8元,一周一节外教课。三餐一果。19商务厅幼儿园
管理费是550。原来有470和510的,现在都统一成550了。不过我们没有其他的费用。伙食费7元/天。20军区幼儿园
管理费570元/月,餐费8元/天,兴趣班别收费,自愿学 21省文化系统幼儿园红旗分园
小班每月1080,吃饭每天10元,感统课100元,都是自愿交,没有别的收费了。管理费 亲子的 1280 伙食12元/天 22.长影世纪村幼儿园
管理费 小宝600 大宝500 伙食 8元/天
23.南郡水云天幼儿园(可能是某个大园的分园)管理费1560 伙食 10元/天
24.长春市政府第一幼儿园会展国际园 管理费1180 伙食10元/天 25吉林大学第四幼儿园 管理费是小班450元同/月
书本费是570元(左右有点记不清了)一学期,食费一天10元,课后班200元(自愿)科学才料50元
26吉林大学和平校区幼儿园
管理费是小班400元/月,伙食费8元/天,备品费200元,押金500元 27五十二中实验幼儿园
管理费780,伙食费10元/天,新园,条件设施好,还有个室内的活动室 28 108实验幼儿园
管理费780,伙食费8元/天,有个大操场 29省测绘局机关幼儿园 入园押金400元,(2-2.5岁)管理费200元/月,英语20元/月,学杂费30元/月,被褥洗护费10元/月,伙食费6元/天,三餐一果,上午水果自带。2.5-3岁管理费185元/月,3岁以上170元/月,20个月-2岁260元/月。课外班收费:外教40元/月,书法20元/月,美术20元/月,珠算20元/月,舞蹈60元/月,小主持人50元/月
2011年4月报道
公办幼儿园难进、民办幼儿园太贵,而填补两者缝隙的“无证园”既无法让家长放心,又难以满足儿童成长需要。如今,这个问题有望得到解决。近日,记者从长春市教育局获悉,未来三年长春市将力争在市内城区新建、改建、扩建公办幼儿园50所,基本解决入园难的问题。
现状:24.5%民办幼儿园无证
日前,教育部公布,全国超40%适龄儿童没有入园机会,“入园难”成为全国普遍性的问题。
以长春市区为例,目前共有134所公办幼儿园,233所民办幼儿园,其中24.5%属于无证幼儿园。长春市教育局统计数据显示,长春市目前大约有15000名儿童身处“无证园”内。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很多公办园以及企事业单位办的福利性质的幼儿园市场化。公办幼儿园数量急剧下降,大量的民办幼儿园出现。加之近年来农民工大量进城,新生儿逐年递增等客观原因,便出现了‘入公办园难、进民办园贵’的两难局面。”长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副处长曲虹介绍。
■治理“无证园”
“审查、整改、取缔”分类治理
长春市铁西街道一居民楼内的神童幼儿园,由于园舍面积无法达到审批标准的200平方米,开设至今仍未获得许可。幼儿园徐园长介绍,现在共有28个孩子和3名幼师,托儿费每月350元。
据了解,长春市的“无证园”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低收入群体聚居区和老城区,收费一般在每月100元到400元之间,“无证园”一方面解决了入园难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园舍面积、教师资质、防火安全不达标等问题。
崔国涛表示,长春市将通过“审查、整改、取缔”的方式,对“无证园”进行分类治理。整改后仍不能达到卫生、消防和健康标准的幼儿园,将被取缔;对整改达标准的园所,将颁发办园许可证。
■破解“入园难”
利用空闲校舍改建公办园
长春市绿园区锦程学校幼儿园,是一所利用空闲校舍改建的公办幼儿园,共容纳160名儿童,每个孩子每月只需交300多元。这种将剩余资源整合利用的模式,或将成为破解入园难的一剂良方。
计划:今年创建百所优质园
长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崔国涛介绍,未来三年长春市将力争在市内城区新建、改建、扩建公办幼儿园50所,基本解决入园难的问题。
崔国涛说,“长春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已经形成,将通过整合城乡中小学富余资源来办园,解决硬件条件问题;今年,长春市将通过扩建、改建、完善的方式创建百所优质幼儿园;在小区开发和建设上,将要求建设配套的托幼设施,用来开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对“无证园”进行分类治理。
收费:合理制定公办园标准
针对学前教育费用居高不下的现状,教育部要求各省级有关部门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办园成本和群众的承受能力,按照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原则,制定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同时要求民办幼儿园公开收费标准,接受社会监督。
此外,长春市政府将加大对公办园的投入力度,并通过政策扶持民办幼儿园。
科目:只允许涉及五个领域
针对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教育部正在组织力量研究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将于今年正式发布。
崔国涛表示,孩子在5岁前根本没有“数字”的概念,很多幼儿园开设数学课程根本就是违反了教育规律。此外,长春市也将出台《学前教育教学指导意见》,以此规范学前教育市场。
据透露,未来长春市将规定幼儿园只允许开设语言、科学、艺术、健康、社会等五个领域的科目。
师资:鼓励毕业生报考幼师
省教育学院小教部主任赵士英指出,一年可以建几十个幼儿园,但三年才能培养一位幼师。幼师问题不解决,“入园难”这一瓶颈将难以突破。
据了解,未来三年,在市内城区新建、改建、扩建公办幼儿园的同时,长春市还将在幼师培养,幼师培训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幼儿教师的质量与数量。为弥补幼儿园师资力量的不足,在教育招生过程中将鼓励毕业生报考幼师,并给予相关政策鼓励。据了解,东北师范大学已经开始招收幼师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