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高考改革试行方案
山西高考改革试行方案
高考试题委托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山西省使用多元评价体系与多元录取方式改革同步推进。
《山西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经教育部同意,日前已由省政府办公厅公布。
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总体部署,山西省从2008年秋季开始,在山西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今年课改后首批学生将参加高考。该《方案》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是2011年也是今后若干年山西省高考改革的基本政策及方向。
《方案》中,高考改革变化一是侧重在高考卷面上,试题会有比较大的变化。教育部明确高中新课改省份可自主命题,山西省采取的方式是委托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山西省统一使用的试题。这与原来使用教育部统一命制试题的情况不同,主要是山西省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进行详细的沟通,由该中心专家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面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2011版)》及该大纲的山西卷考试说明等进行命制。高考内容将突破原来注重课本、注重知识而缺少对学生综合能力考察等情况,对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比如明确老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光靠死教课本、死记硬背将不能适应需要。
二是体现在高校录取改革中,山西省将探索多元化的评价选拔体系。对于教育部规定进行自主招生等录取试点的高水平大学,山西省鼓励、支持打破原来单纯依据高考成绩录取的模式,实行多元化录取;二本、三本等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基本保持稳定;高职学校招生录取将逐步放开。
今年起开始实施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新方案
●多元化考试评价制度: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共同发挥作用
●多样化选拔录取制度:高水平大学自主、推荐、定向和破格等多种录取方式相结合;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以高考成绩为主要依据,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或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择优录取;高职学校(或专业)试行自主招生
刚公布的《山西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对山西省今后高考评价内容和高校招生录取方式等进行了详细说明。
山西省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深化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内容改革,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继续实行“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考试科目设置,考试范围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语文等9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结合山西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推进的实际,确定高考各科目的考试范围〖试范围限定在《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与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晋教基[2008]32号)规定的必修拈和建议选修拈范围内。各科目具体的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等,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山西卷考试说明》中作出规定。
二是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制度,并逐步纳入普通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招生录取时,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内容均以山西省统一的电子档案形式提供给高校,鼓励普通高校在招生录取时,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优秀、综合素质全面的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三是探索多元化评价选拔体系,推进普通高校选拔录取模式的改革。
从2011年起,山西省普通高校招生逐步进行如下改革:积极支持高水平大学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高校在招收保送生和实行自主招生时,由普通高中学校向试点高校提供体现学生高中阶段成长过程的写实性记录和经省审核的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尤其是在创新实践、学科专业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客观情况,为普通高校自主招生提供参考。积极支持高水平大学探索进行自主、推荐、定向和破格等录取方式的改革。
稳步实施统一招生录取。高等学校的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参加统一招生录取的学校,可以考生高考成绩为主要录取依据,结合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择优录取。尤其是在分数同等的情况下,优先录取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评价结果较佳的学生。
积极鼓励和支持省内高等职业学校(或专业)试行自主招生。试行自主招生的学校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发展评价结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招生学校(或专业)所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以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实施录取工作。试点学猩采取“高考成绩+相关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相关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相关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相关专业测试”等多种形式的招生录取模式。
为确保山西省高考改革平稳顺利推进,《方案》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的管理,规范实施综合发展报告制度,要指导学校建立组织机构,制订实施细则,对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的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切实做到评价结果可信可用。各普通高中学校要进一步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按照课程方案和省教育厅教学管理规定的要求开足、开齐课程,开好选修课,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切实提高课程实施能力。要将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纳入学校常规管理范畴,规范操作过程,确保综合发展报告既客观又准确地反映每个学生高中阶段的综合发展情况。
第二篇:山西2021高考改革新方案
山西2021高考改革新方案
高考政策高考改革自主招生异地高考招生计划出国留学网高考网为大家提供山西2021高考改革新方案,山西2021高考改革新方案
“3+3”模式
3科统一高考科目+3科学生选考科目
单一依据高考成绩,调整为“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录取模式
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
省政府近日印发的《山西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公布,将于2018年全面启动的高考综合改革掀开面纱。在5月13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省教育厅、省招考中心主要负责人深度解读高考综合改革 【高考考试科目、时间和分值】
我省高考综合改革从2018年秋季入学、2021年参加高考的高中学生开始实行,之前参加高考的学生继续按现行高考模式进行。
省教育厅厅长张文栋表示,与现行高考制度相比,改革后的高考一大变化是高考科目,即高考科目将由现行“3+x”模式调整为“3+3”模式。“3+3”,即3科统一高考科目+3科学生选考科目,其中,统一高考科目仍为语文、数学、外语3科,不再分文理科;选考科目由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自主选择3科。
“3+3”模式中,高考总成绩为750分。其中,语文、数学由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考试时间仍为6月7日和8日;外语改为“一年两考”,一次是在6月份与语、数一起进行全国统考,一次是在4月份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时进行,最后将其中高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外语考试包括笔试和听力。语、数、外3科分值均为150分。
纳入高考的6科选考科目,考生参加由我省统一命题组织的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时间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的4月份进行。学生自主选考3科,各科分值均为100分,按等级赋分计入高考成绩。据介绍,各科考试成绩将分为ABCD四个等级,各个等级之下还会进一步细分等级,折算分数后再计入高考成绩。
省招考中心主任马骏表示,在高考科目中,除了外语是两次考试机会,其余科目都只有一次考试机会,特别提醒考生珍惜考试机会。需强调的是,所有符合报考条件、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都必须参加统一高考科目和选考科目的考试。马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改革后,高校录取不分文理科。“目前实行的是分文理科,包括艺术类、体育类都分有文理科,并且招生计划下达时也按文理科分别下达。改革后不再分文理科,高校录取时可以根据专业与学业水平课程的关联度,提出选考科目的要求,可以提出一门、两门或三门,也可以不提。”他特别强调,高校对科目的要求会提前告知考生,一般会在2018年提出且3年内基本不变。考生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准备。【高考录取模式办法的变与不变】
张文栋表示,高考综合改革与现行高考制度相比的另一大变化是录取模式。
2021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录取模式将由现行的单一依据高考成绩,调整为“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录取模式。“两依据”指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指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这是首次将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评价体系,既增加了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也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了更大空间。
在高考改革中,我省还会不断改进和完善录取方式。马骏表示,目前的录取方式有两方面要继续坚持:一是坚持高考成绩出来后填报志愿的方式,二是坚持推行完善平行志愿填报方式,这两方面目前实行效果很好。同时积极探索两方面改革:一是取消高校录取批次,目前的高考录取批次会逐渐减少直至取消;二是逐步改变志愿填报方式,目前填报志愿时以学校来划分,比如一本、二本等,将来会试行“学校+专业”的填报模式,即根据选报的专业来填报志愿,下一步会制定详细方案。
高考改革还将减少并规范高考加分项目。马骏表示,从2018年起,我省普通高考只保留两项加分项目,一是对归侨和华侨子女、台湾省籍考生、自主就业的市民,录取时降10分投档;二是对烈士子女、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的退役军人和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录取降20分投档。其余所有加分项目全部取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在改革后的高考评价体系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发挥作用? 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我省实施新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省教育厅正厅长级督学张卓玉表示,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是这次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以后的学业水平考试分为两种: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其中,等级性考试即为纳入高考的6科目考试,属于选拔性考试。合格性考试是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学生要完成高中所有课程的学习,打好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科目设计上覆盖所有高中课程,共14科,考试则由省、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随课程进度安排,学完一门考一门,分布在高中三年,成绩分合格和不合格两种。
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我省还将实施新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新的综合素质评价会在现有普通高中综合发展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对评价内容、评价程序进行调整,由普通高中学校按照“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导入平台”的基本程序,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为每位高中学生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张卓玉表示,综合素质评价有两大特点:一是关注过程评价,而不是一次性的考试成绩。二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这些综合素质恰恰是纸笔考试无法体现的。比如,一个高中生在校三年,通过各种活动体现其管理组织才能,或组织学生社团,或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等;一个高中生非常喜欢动手制作,搞了一些小发明小创造甚至还获得了专利,这些能力在任何一份试题中都无法体现,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则可以很好地记录下来。
如何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张卓玉表示,在设计制度时已作了初步考虑,主要有两点:一是坚持以写实为主,尽可能减少或取消学校和老师的评价;二是所有学生的评价记录全部要公示。综合素质评价按照“谁使用、谁评价”原则,由各高校负责制定并于2018年出台具体使用办法。我省还将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省教育厅副厅长任月忠表示,高职招生改革基本思路是逐步分离、分类招生、注重技能。我省将探索高职院校招生与本科院校招生逐步分离,打破本科和专科招生一套试卷、一套办法、一套模式的现状,建立起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分类招生、多元录取、注重技能的办法。有步骤地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考试办法。按照安排,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比例2016年占40%,2017年达到50%,2018年成为主渠道。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高考改革信息汇总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河北陕西内蒙古山西贵州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宁夏甘肃海南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江西云南出国留学网高考改革频道为您提供
第三篇:山西太原市高考改革让考生却步
山西太原市高考改革让考生却步
2011年2月14日来源:51Test.NET
【51Test.NET-山西高考】
山西太原市高考改革让考生却步
今年,省城共有32879人报名参加2011年高考,比去年减少1239人。记者从统计数据中看到,在这3万多的考生中,应届生为27850人,占报名人数的84.70%,比去年增加1042人,往届及其他考生5029人。从这份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报名减少主要集中在了往届生和其他考生方面。
因为今年是我省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第一年高考,考试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招生录取方面,都会相应地有许多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于往届生和其他考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因此,许多往届生和其他考生都丧失了信心,放弃了高考。
太原市招生考试管理中心统计数据显示,省城报名参加2011年高考共32879人,比去年减少1239人。其中文史类8177人,比去年减少41人;艺术(文)8826人,比去年增加693人;体育(文)992人,比去年减少76人;理工类11805人,比去年减少1422人;艺术(理)2042人,比去年减少248人;体育(理)906人,比去年减少114人,西藏班考生105人,单招131人。在报名考生中,应届生27850人,占报名人数的84.70%,比去年增加1042人,往届及其他考生5029人,占报名总数的15.30%,男生15447人,女生17432人。考生中党员和预备党员22人,团员30489人,日语考生26人,俄语考生27人,德语考生35人,法语考生47人,英语(论坛)考生32744人。
太原市招考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特殊原因延误报名的文、理科考生,可于3月25日在县(市、区)招办办理补报名手续。
第四篇:高考改革最新方案
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
不少舆论认为高考分为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是重大突破,而其实,分类高考在多省市早已开始实施。所谓技能型人才高考,就是针对高职院校的高考,采取和普通高等院校不同的方式。按教育部的设想,未来可能有更多本科院校以高职教育的身份参加招生。
这样的分类考试,确有积极意义。首先,中职学生进高职,尤其是本科高职的几率会提高。这可一定程度提高中职的吸引力,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可在中考时选择中职。其次,有利于职业院校按自身培养标准招收学生,不再对学生提出过高的文化课要求,而要重点考察学生的技能,目前实行的高职单招,只考语数外和专业技能,其中语数外科目的难度要低于普通高考。另外,在普通高考中,高职院校的招生也有所不同,有的省市规定报考高职可少考1~2门。
但要说这样的分类高考改革,就能解决提前为学生进行人生规划,以及减轻学生负担,让职业院校办出特色的问题,未免过于乐观。
首先,由于职业教育地位低,学生选择职业教育,不是出于主动,而是“被动”——中考时,因考分低,不得不选择进中职院校,中职毕业时,要升学,只能单招进高职;高考时,由于考分达不到一二本线,只有选择高职,曾有省市希望高职少考一门来减轻学生负担,吸引报考高职,但很少有学生因此只报考高职。
其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招收适合职教的学生只是一方面,还需要学校有办学自主权,自主设置专业、课程,采取合适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但在现实中,职教和普通教育学校一样,缺乏办学自主权,存在千校一面,人才培养没有个性和特色的问题。另外,由于投入不够,一些办学者压缩办学成本,甚至想着从学生身上牟利,导致职业教育质量没保障,也就难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职教毕业的学生,虽然不愁就业,但总体而言,还处于低端。
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需要进行两方面深层次改革。在职业院校招生时,和其他院校一样,实行高校自主招生,不再实行集中录取,如果高校自主招生,每所高校根据办学定位自主提出招生要求,学生针对学校的要求,参加相应的社会化考试,自主申请学校,这就把学生从应试中解放出来。分类考试,也就在自主招生中,为高校提供更科学、更有针对性的评价依据。
同时,要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和人才评价体系,取消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性政策,做到各类教育、各个学校平等竞争。真正形成重能力而不只重学历的能力社会。如果职业教育一直比普通教育低人一等,分类考试无法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反可能降低职业教育的地位,给社会的感觉是技术型人才高考比学术型人才高考要低一等,这无法实现人才的分流,也无法给学生提供多元的成才选择。
第五篇:山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山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课堂中的教育革命
2011年,山西省开始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一些学校(包括一些高中校)从那时起就开始了对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2008年,山西省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各校的探索更加深入,并逐渐构建了一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这些已相对成熟的模式,就像火种一样,让三晋大地逐渐形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燎原之势,并从课堂开始推动着山西教育的整体变革。
一、由“入模”到“去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逐步深入
山西省中小学校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时间虽然不尽一致,但大都经历过类似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单项改革阶段和全面改革阶段。在实施单项改革的第一阶段,学校大多围绕着某一个方面进行探索,比如:围绕教学载体的探索有“学案教学”,围绕教学关系的探索有“少讲多练”、“先学后教”等等。在第二阶段,则运用了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针对课堂教学这一系统工程进行全面改革。因此,第二阶段的探索是“颠覆性”的,也因此招致了很多的不理解,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第二阶段的改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西省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这一阶段的改革又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第一时期是初级阶段,主要成果是建立模式。这一时期,各校初步形成了针对本校校情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模式是对传统模式的颠覆性的变革,所以在这个阶段,各个实验校都承受了很大的由于社会不理解而导致的巨大压力。有的学校在这一阶段退缩了,其改革也就流产了。校长的观念和意志在这一时期尤为重要。第二时期是中级阶段,主要成果是优化模式。这一时期,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新的教学模式更加具有校本特点,并且在学生的素质发展、考试成绩等方面都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于是社会逐渐认同,课改之希望更加诱人。
第三时期是高级阶段,主要成果是去除模式。经过多年课改的历练,这些学校的教师已逐渐成熟,不再机械套用模式,而是根据模式中蕴含的理念精髓,游刃有余地实施教学。这才是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
第四时期是进一步发展时期,主要成果是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其重要标志是改革从课堂走向了学校教育的全部。教学要与时俱进,再好的模式也不能僵化固定,所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将永无止尽。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一旦将师生的潜能激发起来,那么这种力量将不可遏制,将会引起学校教育方方面面的改革。现在我省已有这样的雏形出现,但我们相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生命力还远不至于此。
二、由问题出发:催生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导引”模式学模式
山西省内出现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多。如高中的新型课堂有:泽州一中的“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新绛中学的“问题解决式课堂”、垣曲中学的“两段六步教山西省中小学校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太谷二中的“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怀仁一中的“三三五学案课堂”等;初中的新型课堂有:灵石二中的“四环节学案课堂”、清徐二中的“四环节活动教学”、横水中学的“学案教学”、原平实验中学的“问题教学”等。这些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各具特色,所起的名字不同,命名的缘由不同,操作流程也不尽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一致性,都是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因此我们将其统一称为“问题导引”教学模式。
(一)以生为本——“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的基石 在山西省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诞生了一种新生事物——省内“留学生”。万荣中学在向新绛中学学习的过程中,派了20名学生在新绛中学学习了一个星期,以便能更好地推进这种模式。为什么会有这种“留学生”现象呢?因为“问题导引”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
以学生为本,所以在实施这种模式的过程中,不但要培训教师,更要培训学生。
“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基于学生、服务于学生、为了学生。这一理念体现在这个模式的方方面面,比如:“学习导航”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教学活动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始,“以学为先”、“依学定教”;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时空,让学生感悟作为人的存在,体会成长的快乐。在这些学校观课,与学生交谈后,人们都会有一种深切的感受: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真正在学校里了解社会,在课堂里感悟人生。他们作为人在成长,而不是作为考试的机器在受教。
(二)“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和结构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之一是环节,之二是结构。山西各学校课堂改革教学模式基本包涵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形成问题
这些学校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是,教师用一定的学习载体(学案、学单、“学道”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课时上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比如:有学校开设了自主课,或者是课上前半段作为自主学习时间等;学生可以到阅览室、实验室等场地进行自主学习;还有学校让学生在教室内直接到网上获取学习资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学习载体上的问题,生成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为下一步合作学习做好准备。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自主学习使得合作学习更必要,也更有效。合作探究的形式丰富多样,如生生合作(包括组内合作、组间合作)、师生合作,课下合作、课上合作等等。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互相检查、质疑、解疑、共享,在合作中互相启发,思维碰撞,不但能解决自主学习中产生的问题,甚至还会打破教材的局限,探索更高、更深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活了,思维能力大大提升。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深化理解
学生通过在小组或全班的展示交流,把感性的、粗浅的想法理性化,不但锻炼了言语表达能力,更充分享受到成就感,而这是激发学生克服困难、勇攀高峰、获得进步的根本动
力。在不同的学校,第二、第三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是不同的。比如:泽州一中将之划分为小组展示和班级展示,在不同的展示环节解决不同的问题。在小组展示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小组中,观察发现问题,确定在全班展示的内容和展示者。又如:怀仁一中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每个小组面对全班重点展示一个问题,展示的顺序根据教学的进程进行。
第四环节:总结梳理,巩固升华
在这一环节,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小结,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可见这种教学模式不是教师不讲了,而是需要教师更高水平的、更有针对性的精辟讲解。由此可见,“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的结构与传统课堂教学的结构不同:
预习(传统)—自主学习(“问题导引”)
听课(传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问题导引”)课后巩固作业(传统)—自主学习(“问题导引”)该模式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两段: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阶段,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阶段。每段都含有合作探究,是因为无论在哪个阶段,只要需要,都可以进行合作探究。
(三)“问题导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问题导引”教学模式在学习的载体、师生关系、空间结构等方面,甚至在学校管理、人的发展等方面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其不同之处见表1。所谓“塔式的”教学流程,是指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学生解决问题的进程是按照如图1所示的方向推进的。在这种模式中学习的逻辑性体现在学习导航上。塔的底层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塔的中间层是小组的研究学习,塔的顶层是在班级展示交流中的学习。
三、运行机制:围绕“问题模式”的三个核心问题
(一)“学习导航”——“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的生命线
为什么将这种模式定名为“问题导引”,是因为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的载体——“学习导航”——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学习导航”在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名字,比如:“学道”、“学案”、“三单”、“学单”等等。“学习导航”扮演着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的角色,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事先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学习导航”的关键是其中所提出问题的质量,设计一份好的“学习导航” 尤其是设计好“学习导航”中的问题至关重要。
1.问题设计的原则 原则1:目标引领性原则。围绕学习目标设计问题,将学习目标任务化,学习任务问题化。
原则2:学科本源性原则。问题设计要围绕核心知识和知识的核心,不在细枝末节上纠缠。
原则3:最近发展区原则。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设计问题,把握好“度”。
原则4:启发性原则。问题设计可以有知识联系性和思想方法类比的引导,但是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以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串达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原则5:任务驱动性原则。问题设计要能促进学生主动地、“自动化”地思考,要“大气”,不要琐碎,以免形成学生对老师“亦步亦趋”的依赖。
原则6:关联性原则。问题设计的“问题串”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线索,这个线索就是:学科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科思维过程两方面的融合。原则7:引申性原则。完成问题之后要有提炼、概括、引申、发展,特别是对核心概念和学科思想的点拨。
2.“学习导航”的编制机制
(1)集体教研──“学习导航”的摇篮
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师设计“学习导航”,真正让“学习导航”导引学生的学习,是很多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难点。对此,太谷二中的探索值得关注。他们的“三单”就是分三次教研活动有序地完成的:
第一次:分工合作 ①学科组集体讨论,确定学期目标和单元目标,分析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材处理的着力点,学科基本的教学策略和课型分布等。
②学科主任确定各部分的主备人,教师之间交流相关资料及个人体会。
③教师根据本学科“三单”设计要求,精心编制,完成初稿,形成电子稿。
④学科组成员之间互评互审、修订初稿。
⑤“三单”以电子稿形式汇总,以备二次教研集体讨论。第二次:探究交流
①主备人把“三单”电子稿样稿发给其他教师,如有需探讨的问题也准备好。
②主备人说课,内容包括下一周的课时安排,每一课的课时目标,重难点的预设,问题的设计及自主学习的内容。③备课组集体讨论文本和“三单”的问题,进行调整、修正、增删,确定成稿。
④学科主任最后审定,交年级审批组签字印刷。第三次:形成个案
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形成个性化备课;包括内容的增减、难度的调整和生成性问题的解决办法等。
(2)评价管理——“学习导航”的保障
有了良好的组织机制,还必须有配套的管理办法。比如:怀仁一中在学案编写中实施了“捆绑式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习导航”的逐步优化。所谓“捆绑式评价”是指对教师的评价是以学科组或者备课组为单位的,而不是以单个班级的成绩进行评价。“捆绑式评价”又分为“大捆绑”和“小捆绑”。所谓“大捆绑”,是指全校同科目所有年级所有教师的所有工作、所有成绩、所有待遇都是捆绑在一起的。所谓“小捆绑”,是指各备课组所有教师的所有工作、所有成绩、所有待遇都是捆绑在一起的。所以,集体备课时,全组教师会群策群力,把学案编写好。在灵石二中,这种评价机制运用得很好,学校在评价一个学科组的成绩时,会将学科组的进步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并给学科组长减压——当你所带的徒弟都超过你时,说明你带领的学科组进步了、成熟了。整个校园建立了良好的、幸福的竞争机制。
3.“学习导航”的变迁
在这场改革伊始,各校的“学习导航”都是以一课时为单位,并且都是由教师编写的,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学习导航”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1)“学习导航”的容量因学习内容而变化
新绛中学的学案是根据年级、学科、课题来安排学时单位的。高一、二年级,一个学案是以一节课为单位的,而高三试行的项目学习是一种专题性学习,用的是大学案,不同学科或不同课题的学案有两课时、四课时、甚至是一周等等不同容量的安排。这种设计基于一种科学的认识:学案只是一种思想,不一定每个学案都有一套完整的形式。不同学科、不同内容,要区别对待。该校的英语就取消了文字学案。无独有偶,走在课改前列的清徐二中就经历了从“有案”到“无案”的变迁。
(2)学生也成为“学习导航”的编写者
随着学案教学的深入,灵石二中在文科教学中,已成功尝试了让学生编写学案。课初,各小组讨论生成学案并板演展示;接着,全班推选出最优学案,或者由教师引导学生将学案中的问题分类整理,并将之抽象概括;然后,学生围绕优质学案或共同生成的学案进行学习。现在,学生提出的问题只会涵盖教师预设的问题,而不会比教师的问题少。当然,这些变迁是前期课改校给我们的启示,是后期课改校努力的方向。这些变迁是课改深入推进后,认
识提升的结晶,没有经历从“有模”到“无模”的过程,是不可能成熟的。
(二)“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的活动单位——小组 在使用这种模式时,小组是一个核心的组成部分,如何进行小组建设和管理,这些学校积累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1.科学分组是关键
小组组建的原则是:(1)组员之间能够互补:优势互补、学科互补、性格爱好互补。(2)组员兴趣志向相似。(3)培养认真负责、有群众基础、会与人合作的学生任小 组长。(4)组长、组员双向选择。(5)男女生比例要适当。在小组人数的设计上有不同的办法。比如:清徐二中采取两人小组、四人小组与八人小队灵活应用的方法。形式上约八人一组围坐在一起,但针对不同课型、不同问题有各自不同的合作人数和合作方式。
2.合理评价促发展
如何能增强各小组的凝聚力,又能促进学生的友好竞争和良性发展?对小组的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灵石二中实行小组捆绑考核,将学生校内与校外的表现都与考核挂起钩来,并计入综合素质评价。考核小组,重点看各个小组的进步与提升情况。小组组建后,学校首先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包括自学能力的培训、如何当好小组长的培训和拓展性习题问题的培训,使小组长有能力当好小组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督察者。有了捆绑考核的机制,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就有了保障。
(三)“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的保障——课时和作业安排
如何确保学生既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又有充足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各校解决的办法不尽相同。首先,这些课改校中很多都实施课后“零作业制”,给学生更多自主的时空。同时,各校大胆进行课时改革。概而言之有以下几种模式:
1.半天自主,半天展示
新绛中学将一天划分为两段:前半天(上午)是展示时间,后半天(下午、晚上)是自主时间。这样可以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为展示做准备。而且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很大,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都是学生学习的场所。现在,高三各班已经实现了电脑进教室的设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后半天的课时基本上和第二天的展示课配套,并有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但教师只是在教室指导,并不讲课。此外,学生还有自由支配的自习和课余时间,可以向课外延伸。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形成“学习报告”,为展示交流做好充足的准备。
2.缩短课时,配套管理
泽州一中将原来一节课45分钟缩短为40分钟,每天有七节正课,同时配套有七个自主学习时间(包括晚自习)。这样,既保证了各学科课时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的课时数,又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该校还实行配套自习制度。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各科都给予同课时数的配套自习。其余课时为自主自习时间。
3.延长课时,集中使用 垣曲一中将原来的45分钟延长为85分钟(包括中间5分钟休息),这样可以将自主学习、讨论、展示交流、检测等融于一体。
四、改革成效:让师生走向真实的生命成长
“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的改革从教学的最核心地带——课堂的改革开始,正在学校教育领域掀起波浪,它的威力已经初步显现。
(一)学生从学科学习走向思维成长
在“问题导引”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思路是沿着一种自然的规律展开,它不受课时、教学计划的限制,自然地生长,在这些课改校的课堂中,这种现象频频出现,已经向常规教学思路提出挑战。
(二)教师的生活随着课改而改变
首先在“问题导引”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讲解是基于学生的需求,更有必要性,更有价值,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第二,教师不再是说教,而是“导师”,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出现,这使得师生和谐相处,教师更受尊重。第三,教师在这种模式中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中高考成绩稳步提升
无论“问题导引”教学模式如何吸引人,都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即中高考成绩问题。对此,这些课改校已给出了较为理想的回答——成绩提高了。而且越是课改前期校,其成绩提升的幅度越大,甚至通过改革,这些学校已经成为社会争相选择的优质学校。
(四)学校管理发生适应性变革 如前所述,课时的划分、教师业绩的评价、小组建设与评价等等,是课改学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这些都还只是停留在自上而下管理的层面。这些课改学校中相对成熟者已经出现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更加高效、实效的局面。比如:无人监考、自主班会、自主课间操等学生自治管理。甚而有学生管理教师等更大范围的管理。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图书馆、实验室等服务于学生自主探究的资源,从集中使用、管理,走向灵活、自主使用和管理。甚至新建的教室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
(五)学校教育成为人的发展的教育
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更加立体化、多元化。随着学习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他们将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各种角色,承担各种责任,真正在课堂上感悟人生,在学校里了解社会。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也将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不断地解决问题,又发现新的问题。例如:“学习导航”的质量提升问题、学校管理的适应性变革问题、改革的生态环境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正是这样
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具有更蓬勃的生命力。我们将沿着螺旋发展的大道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之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