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性的光辉说课比赛稿
作文课指导课《人性的光辉》说课材料
甘肃省临泽县第四中学
李克志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作文课指导课《人性的光辉》,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媒体与特色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1.作文教学是语文的半壁河山,是语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的最主要的一项,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综合考查,是语言能力、思维、和情感的三维一体的高度融合。作文教学要系统训练,不能零打碎敲,我把作文教学内容分为“家园如梦、青春校园、乡韵悠悠、人性的光辉” 四个板块设计,其意图是主学生的观察视角从家庭走向校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从现实走向历史,再回归现实,这样把学生的生活真正地构成了一个系统的整体,把积累的素材系统化地贮藏在脑海中,构成一个完整无缺的素材库,让学生不论写什么作文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从而面对各类作文都能从容应付。
2.“人性的光辉”从运用历史素材写作的角度侧重于引导学生以“广博”出新——广泛地涉猎文史典故,显示出厚实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让文章散发出历史的云烟气息。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语文,才是终身的语文。
3.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通过收集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故事素材,积淀人文情怀,积淀生活素材,提升作文文化底蕴。
过程和方法:通过细节描写、想象再现画面,抒情等方式,渲染意境,抒发真情,表现出对人性的赞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回归历史生活,感悟名人风采,理解人性美的内涵。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收集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故事素材,积淀人文情怀,积淀生活素材,提升作文文化底蕴,难点放在节描写、想象再现画面,抒情等方式,渲染意境,抒发真情,表现出对人性的赞美。
三、说说本次作文指导课设计指导思想
/ 4 九年级学生经常写话题作文,作文中凡是写到名人故事,一般都作为议论文中的论据使用,先引用、后分析,素材的作用就发挥完了,表现出了一种格式化的倾向,缺乏深度和个性,也缺乏诗意情趣,没有把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诗词格言的素材用好,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笔下的人物没有个性,是样板化的八股文,血肉不丰满,形象不逼真,情感不真挚,缺乏一种感人的力量。文章没有体现出意境的优美,情景的融合上不是水乳交融的,没有把历史人物回归到特定的时代中去写,空洞阐述,文史本不分家,如此便失去了文化和审美的意义,仅仅把他们作为一种符号使用,这是可悲的。
三、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写作气氛,给学生一个无限畅想的空间,我在本次作文课中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学法。在课堂上向学生充分展示、古今中外的名我图片资料、影片资料等,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创设了优美的主题空间。
2.小组合作学习法。根据学生的兴趣指向,将学生按不同层次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推举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发言人,就本组话题展开讨论,由记录员记录发言要点,发言人总结汇报。
3.多元讲评法,师生互动,当堂进行讲评、反馈,使学生能感受到写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说学法。
1、讨论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中畅所欲言,既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象,又听取他人的意见,共同探究,共同提高。
2、卡片摘抄法,课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积累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信息,摘抄有关他们的诗文词曲,故事趣谈等信息,拓展视野。
3、批注法。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作批注等形式品读诗文词曲,理解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激发情感
教育所以可贵,乃为学生特设境
在新课引入这一环节,课件播放<,《高山流水》。营造一种高雅,宁静的氛围,以此作为背景音乐引入教学。我以一段深情的语言导入,同时一幅动画的卷轴画渐渐地展开,从中浮现出名人,寓意打开历史画卷。(轻轻抚开历史的 2 / 4 画卷,无数的贤者仁人,志士雅士如一泓泓清泉之水一样,汨汨涌进我的心房,让我们心旷神怡。
(二)授课的第一板块是“主题空间”此板块的设计是
分成两个环节进行,第一是“资源平台”,中心是展示收集的有关名人素材。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小组选出最出色的同学在全班发布信息。教师对学生的素材点评.并补充一些素材,以此来拓展学生视野。
第二是“主题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人性的光辉的含义:美好人性的含义非常广泛,例如热爱祖国、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勇于奉献、敢于斗争、正直敬业、乐观向上、忠厚勤劳、幽默风趣、富有爱心、为人谦和、朴实善良、同情弱者、真诚守信等等。
(三)授课的第二板块是“美文品味”
在这个板块,分为两个环节,第一是“与诸诸葛亮同行”,第二是“美文品味”
在美文品赏时教师选择了文章《隆中的守望》,这是一篇写诸葛亮的文章,虽然仅写了有关他的几个生活片段,隐居隆中、躬耕抚琴、三顾茅庐、从中足见他的高雅的情趣,远大的报负,语言淡而有味。文章用了许多细节描写,想象再现了生活场景,抒情自然,塑造了一个超凡脱俗,志向远大,而淡泊名利的形象。但毕竟本文写于1800年前的东汉时代与我们跨越千年,对学生而言,诸葛亮是遥远而又陌生的,于是在品味之前,先欣赏了一段视频《卧龙吟》,跟随着悠扬的音乐声音,深情地再现了诸葛亮生活画面。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林泉抚琴,谈吐高雅,纵论天下大势,见识不凡,隆中的竹林,月夜的沉思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这一环节,我再次以诗意的语言让学生走进了一个诗意的世界,去想象与诸葛亮去交谈,感受诸葛亮的诗意人生。并且让学生在思考后,谈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二是“美文品味”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读,理解文章的写法,读中赏,不[赏中悟,以读悟写,从中借鉴一些有益的技巧,学生品读批注,由学生小组品读,师生对话,总结写法。
通过这两个环节的学习是对重难点的突破,正好回归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上。
(四)第三板块是“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引导:
/ 4 1.通过想象再造,还原历史,结合人物的生平事迹来写。
2.将视角聚焦到一个方面的小点来写,聚焦到一个小小的奇特的景物、时空或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来写。
3.要注意要引用诗词来表现人物的内心界。
(五)、第四板块是“实战演练”
以“人性的光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作,字数600字以上。远
课后刘学生谈收获,利用多元评价:小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自人评价。选出优秀小组,以示对学生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是评价方式的突破。
本课的主流程就是这样,怎样落实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是关键,于是我主要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刚开始营造富有诗意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接着收集信息,拓展视野,扩充知识储备,积累写作素材,感受人性的光辉。最后是读悟结合,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过程,让学生有法可依,从中找出规律。
在谈到本课的收获时,教师补充到:中华文化源渊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焕发着个性魅力、人性的光芒,值得当代青年不断追思学习。汉堡和薯条都是有保质期的,惟有文化与人性在历史长河中熠熠夺目。通过历史文化名人的情感认同,进而渗透本课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这样从远到近。由表及里,逐步走进主题的空间,水到渠成地达成目标。
/ 4
第二篇:人性的光辉
人性的光辉 更多议论文例文
地震无情人有情,汶川大地震,又一次考验着中华民族,相信我们可以共度天灾!向所有受灾人民问好,送去熊的真挚祝愿!
灾难,是无情的。它可以震裂大地,可以摧毁文明,可以伤害生灵,但是,在有情的中国人面前,它算不上什么!
解放军的救援
在得知地震的消息后,他们用空降或强行军或是水路,快速到达灾区。空降的他们,是从5000米的高空跳下;急行军的,他们用22小时,行军90多公里;水路的,是在激流勇进他们,在路上肯定遇到了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到达灾区后,又来不及休息,他们的精神支柱,是什么?
医疗人员的救治
随解放军行动的,还有一些医疗人员,在努力救助伤员,他们深知地震可能带来瘟疫等疾病,自己可能被传染上,但他们还是毫不犹豫地去了,有的人,竟来不及吃饭和休息,太疲劳时,有些医疗人员竟自扇耳光提神,有些人虽身在灾区,却救不了自己的亲人!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
其他人
各界人士纷纷解囊相助,血库爆满,抗灾物资如浪潮般奔向灾区涌去。一方有难,由八方承担。绿丝带,黑丝带,黄丝带行动,爱心义卖,演唱会,烛光纸船,全国哀悼日,他们,表现了什么?
面对灾难,生命是脆弱的,但在大爱面前,生命是顽强的。废墟前闪耀的,是人性的光辉啊!
相关内容推荐
第三篇:人性的光辉
人性的光辉
——《辛德勒名单》影评
人性的光辉
——《辛德勒名单》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一片将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它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作品。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联系在一起而永远流传下去。
1993年,美国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带领《辛德勒的名单》一片摄制组初抵波兰,就在他们跨进二战期间克拉科夫中营准备安营扎寨之时,突然收到全美犹太人协会从纽约发来的一封急电:“请勿惊扰亡魂,让他们安息吧。”斯皮尔伯格读完这聊聊数语的电文,一言不发。他当即下令摄制组全体人员撤离克拉科夫集中营,转移到几十公里以外,搭置布景拍摄。与此同时,他独自一人离开了摄制组,乘飞机直接飞往纽约。斯皮尔伯格不派代表,不借助电话、电报、电传等迅速方便的现代化通讯工具而横跨大西洋,亲赴纽约向“犹协”致歉,他的谦逊和诚意令“犹协”全体成员无不动容。难怪后来国际影评界交口赞誉《辛德勒的名单》是“一位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导演拍摄的一部洋溢人道主义气息的电影”。
《辛德勒的名单》成为全球最瞩目的影片,其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描写犹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遭受集体屠杀的影片过去也拍过不少,但是以德国人良知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营救犹太人的真实故事片,这还是第一部。影片中,辛德勒开始时并不是位英雄,为什么最后他成了一名英雄,影片并未作出解答--所表现的只是他的行为。斯皮尔伯格动用了一个小小的具有象征含义的效果陪衬:在“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冲锋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极大的震动。斯皮尔伯格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只有这小女孩用红色。在辛德勒眼里,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后来女孩子又一次出现--她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这一画面成为经典之笔它的摄影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电影作品。从影片开头到纳粹宣布投降,都是用黑白摄影,目的在于加强真实感,也象征了犹太人的黑暗时代。后来纳粹投降,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时,银幕上突然大放光明,出现灿烂的彩色,使观众有从黑暗中走到阳光下的感受,可以体验到剧中人解除死亡威胁的开朗心情。
影片在种族灭绝政策下的犹太人被驱赶、屠戮这一悲怆的背景下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狼烟乍起之时,希特勒就制定颁布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种族灭绝政策,成千上万的犹太人遭受迫害。奥斯卡·辛德勒,一个沉迷于纸醉金迷的德国商人,凭借在占领区的德国人的优越身份和敏锐的商人智慧,借助战争的机会向犹太人募集资金,开设工厂,大发战争横财。他的合作者犹太人斯泰恩则利用招募犹太工人的机会暗中救助犹太人。因为在多灾多难的占领区内,辛德勒工厂的工人可以尽量避免遭受白天纳粹党卫军的屠杀,还能获得一部分微薄的报酬来维持生计。但是辛德勒工厂之外的犹太人却没有那么幸运。到了1942年,纳粹德国大规模集体屠杀犹太人的暴行愈演愈烈,克拉科夫犹太人区也未能幸免,遭到血腥暴虐的屠杀,影片通过一个个随意屠杀犹太人的场景,将人类道德体系钝化成凶残的状态揭示出来,同时也向观众发出了人性扭曲病因的追问与反思。
迷恋浮华生活的辛德勒见到纳粹对犹太人的残暴“清理”后,心灵受到彻底的震撼,原有的价值观随之坍塌,开始全力拯救1100多名犹太工人,同时也开始了布满荆棘的心灵救赎之路。当战争的浓烟散去,斯泰恩送上所有被他拯救的犹太人签名的证明信和刻有“当你挽救了一个生命,你就等于挽救了世界”的金戒指时,辛德勒猛然明白受同情和良知所驱动的救助行为与这崇高的境界之间的差别,此时的他完全陷入了内疚之中,并跪倒在斯泰恩身边。辛德勒的拯救源于他心中残留的一丝同情与良知,而他的内疚与羞愧更突显了人性的可贵与伟大。影片真实再现了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恐怖行径,让我们重新回忆和审视那段悲苦的历史,共同思考心灵救赎的人性光辉。
深知好莱坞商业规则的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没有采用好莱坞惯用的视觉技巧,没有采用绚丽多彩的色彩特效,而是采用黑白影调、手持摄影,真实还原大屠杀的悲凉、惊恐气氛,用少量色彩突显人性和善的力量,通过音乐触动人的灵魂。
在影片胶片的选择上,斯皮尔伯格坚持用黑白胶片拍摄。这样做首先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感。犹太人生活在血腥暴力的种族灭绝政策之下,在这种环境的重压下,他们眼中再绚丽多彩的世界也是灰暗的、无光无色的,而这也是命运多舛的犹太人对那段历史的真实感触。其次,采用黑白胶片也在向观众表现一种阴暗恐怖的心灵。无辜的犹太人肆意的残杀,使观众感受到了生命的转瞬即逝,从而产生悲凉、颓靡之感,这正应和了影片阴森、灰暗的色调。黑白胶片营造了苍白、凄凉的历史时代气息,切合了故事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同时影片有近半数的镜头是采用手持摄像机拍摄的,不仅在视觉上带给观众缭乱不安之感,也使观众跟随着移动的镜头进入导演精心建构的历史杀戮的之中。特别是在克拉科夫犹太人区的大屠杀一段,手持摄像机将德国士兵屠杀行动的凶悍与残暴和犹太人的惊恐不安逼真的展现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在向观众呈现这一历史罪行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的深思。
影片中色彩虽然运用的不多,但却是影片中的点睛之笔。在整部影片中绝大部分都是黑白影像,只有影片中小女孩的红色和开始结尾的彩色。虽然影片以黑白作为主调,但并不妨碍暖色调的出现。纵观整部电影,谁也不会忘记辛德勒眼中那身穿红色大衣的小女孩在人群中走动的影像。红色是生命,热情的象征,身穿红色大衣的小女孩在枪杀的人群中忽闪而过,随后淹没于浓重的黑暗之中。这里的色彩不仅象征着对辛德勒的心灵触动,也象征着代表生命的红色被黑暗吞噬,这种视觉冲击力带给人的心灵震撼是其他艺术手段所无法比拟的。电影结尾的色彩也是很浓重的一笔,在经历几年的非人生活后,战争的梦魇已经消逝。恢复自由的犹太人连成一排,迎着温暖的曙光走向和平,这时影片的色彩转为柔和、明亮的温馨色彩。导演的色彩转化在心理层面上是为了减缓苍白的黑白影调所带来的强烈视觉心理冲击,为观众因为凶残的屠戮而受创伤的心灵带来一丝慰藉。在这里,色彩已经成为善的象征,与黑白的恶形成鲜明对比,彰显了人性的光辉。
电影配乐与电影宏大的主题十分契合,影片的主题音乐以哀怨的独奏圆号开场,伴随着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涌入克拉科夫,把观众带入了黑暗阴冷的历史空间,似乎让观众同影片一起慢慢拉开那不堪回首的历史大幕。影片结尾处,沦为战犯的辛德勒在与犹太人告别时,音乐深沉、凄凉,营造出浓厚的惜别之情,将观众通过影片所产生的关于战争灾难、民族灭绝、人性道德的思考和追问融入音乐之中。当纳粹屠杀克拉科夫集中营的犹太人时,屠杀的混乱场面与一首犹太民谣衔接在一起,孩子们天真的童声唱出了他们对生的渴望和对美好、和平的向往,这与血腥的屠杀场面形成了强烈的视听冲击,强化了观众对影片的情感立场。同时,这时候屠杀场景是借助辛德勒的视点展开的,从而唤醒了他内心的良知。在夜晚寻找屠杀隐藏犹太人的场景中,一位藏在钢琴中的犹太人不小心触动了琴键,德国士兵立即寻声而至,紧接着是脚步声、喊话声、冲锋枪的扫射声和一段德国军官的钢琴声。这段古典优雅的钢琴曲在此时的冲锋枪扫射声中失去了美的情感,带给人的是粗鄙和无法忍受。这种“美”、“丑”置换的强烈反差,不仅是对刽子手的反讽,同时也隐喻着人性的扭曲。
第四篇:人性的光辉
人性的光辉
当一个学生选择杀人后自杀,我们想到的最及时的反应,就是这个孩子的心理问题,以及这个孩子的残忍行为。为什么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会做出如此不理智的行为,难道学白上了?还是说自尊心就那么重要?还是说他的心就那么脆弱,不堪一击?生命那么珍贵,为什么要去残害别人的,还要搭上自己的?……一系列的疑问在我们的脑海里,层出不穷。孩子,你是不是该慢点走,多看看这个世界。而最可怕的是,他还很清醒,他知道自己做错事,也做好死的准备。孩子的内心该是受到如何大的创伤,才得以达到现在的结局。结果告诉我们,人死了,他犯罪了,该受到法律的制裁。是的,难道把他杀了,问题就解决了。
我很喜欢柴静老师的采访,句句见血。能够一下子问的你咬口无言,每个问题都很冷静,虽然语气偏激,但是站在最客观的角度,去求证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不只是要知道问题的结果,更需要了解的是问题的真相。
在采访一期学生杀人事件中,他不只是采访受害人的家里情况,还采访了凶手的家庭情况。她知道问题绝对不只是那么简单,其中必有隐情。直到最后,她对凶手也是充满同情的,在行刑时,她的心也是很颤动的,甚至不敢直视。又有谁,能够理直气壮地看见一个人被斩首示众,那是很残忍的画面,那可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啊,谁说他们是不值得同情的?但凡一个人,到死都是被值得同情的。这就是所谓的人性。
看见,不只是看见肉眼所看到的,更是能看见肉眼所看不到的人的内心。而一切问题都会回归到人性。
当人的底线被触碰的时候,不可避免会做出难以预料的事情。尤其是对那些从小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是充满黑暗的,阴影面积能大到装几个自己。不被待见,不被重视,冷漠是常态,打击是家常,没有任何的朋友相互倾诉,只活在自己的世界。别人不理解他们的世界,他们也无暇顾及别人的世界。当自尊心受到挫折的时候,内心是崩溃的焦虑;当遇到非常事件时,内心是惶恐的焦灼。他们找不到人去诉说,只能把一切掩藏,然后销声匿迹。
羞于展现在众人面前,害怕被嘲笑,更害怕被家人咒骂,活在一个没有温暖的世界里的“孤儿”,本来就缺少活下去的阳光和热。再加上唯一维持生命的空气都变得稀薄,呼吸只能变得更加急促。
试想在一个下雨天,一个孩子独自淋漓在雨中,抱着自己的破旧不堪的玩具熊,苦着喊着叫自己的爸爸妈妈,没有人来接他。泪水与雨水融为一体,也不见雨变小,孩子迈着被泥水浇灌的破烂的布鞋,在雨中卖力地移动自己的小腿和大腿,千斤重的石头砸在自己的脚踝,生疼。想起父亲总会说的一句话:“没拿伞的人要学会自己回家。”他知道,不会再有人来。头发已经被洗的发亮,整个人变成落汤鸡。门口的淤泥显得更加艰难,望不见可以叫喊的人。走进家门的那一瞬间,一个雷声大的声音传过来:“叫你不把伞拿上,淋死你活该。”无力辩驳的孩子,自己去换洗衣服。四下里,很安静,他的咳嗽声,夹杂在雨里,若隐若现……
第五篇:人性的光辉
人性的光辉
历史睡了,时间醒着;世界睡了,你们醒着。思绪穿过历史的星空,去见证那一幕幕惊天动地的悲壮,去触摸那一个真实而高贵的灵魂,为心灵寻找正确的方向,去感受人性的光辉。很多时候,我们都轻易地忽视了阳光的温暖,或许是习惯了岁月的冰冷,但我们必须坚信温暖依旧是青春的主流,人性的光辉永远在黑夜里散发出熠熠光亮,为我们照亮远方的路。
“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工作,人可以通过工作获取知识,得到自信。”这是一位默默奉献者的真实写照。一滴水可以诠释老井的甜美,一抹绿可以证明生命的存在。王静正是从这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才构筑了一个爱岗敬业,工作踏实的好榜样。试想如果一个城市众生皆为利来,公共机构缺乏人文关怀,城市就不是人居的港湾,乃是流动着冷漠和吞噬弱者的围城黑洞。我们不习惯这种人世的冰冷,我们坚信温暖依旧是主流,奉献依旧是时代前进的主旋律。因为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王静涌现在我们身边。在这个节能减排迫在眉睫的时代,王静积极举起节能减耗的旗帜,从工作上践行了这一宗旨,节油4万余升,被誉为“节油王”,为建设节约型交通行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这个以人文关怀为主色调的今天,王静以自己最优质的服务打动着每一位乘客的心。她总是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放在心中最神圣的位置,“安全至上”是她对每一位乘客的庄严承诺。 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工作着并快乐着。是她用自己最朴实的行动感动着我们。我们也应该总结六点:微笑多一点,语气柔一点,度量大一点,仪表美一点,服务好一点。我们也该将王静的精神贯穿到我们工作的每一天,从工作中的点滴做起,提倡勤俭节约。对电灯,电脑,电话的使用以及空调、复印纸的使用都应该响应节约的号召。她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业绩,点点滴滴都值得我们欣赏并学习。历史不会忘记这些最可爱的人,昔日的繁华早已被历史的风霜雪雨磨洗得只剩下痕迹了。唯有这些最可爱的人甘于奉献的精神为我们竖起了不朽的丰碑。我顺着时间的长廊往前走,看见了雪灾中抗冰保电三英雄:周景华,罗海文,罗长明。在那个寒冷的季节,是他们用自己朴实的手筑成一条光明通道,在黑暗的夜里给人民送来光明。那城市的灯火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在任务面前,他们谁也没有斤斤计较;在危险面前,他们谁也没有退缩,没有哪一种力量能让人如此震撼。冰冷的铁架无情地倒下,他们的生命竟如此迅速地伤逝在这一片苍茫的雪色中。那三顶工作帽永远地留在了雪地里,他们的鲜血把雪地染成一片殷红,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三位抗灾英雄,为所有人树立一座丰碑。是他们,温暖了整个冬季;是他们,燃烧了生命,虽然缩短了生命的长度,但却拓展了生命的宽度。一国总理一鞠躬的方式表示了对英雄家属的慰问,而我们更应该铭记他们,记住他们人性的光辉。令我们感动的不只是这些。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震碎所有中国人的心。家园破碎,同胞罹难,没有合适的语言,没有恰当的表情,任何形式都不能哀伤,任何哀伤都不够沉重。在这次地震中,所彰显的组织意识和推己及人的普世情怀令人感念。于慌乱中的坚毅,于悲痛中的自持,于行动中的凛然向前。在这场灾难中,正因为有了这样行动积极的公民而无惧世事无常。大爱无言,是温暖是扶助是奉献,她也许无声却动情。他们人性的光辉如正在传递的奥运火炬,点亮了途经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心灵。历史不会遗忘他们,他们的一片丹心已谱写在汗青之上,我们为之动容。我们所铭记的还有霞蔚长空警魂不朽的任长霞,大山深处的支教者徐本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牛玉儒,马班邮路的坚首者王顺友,蹬三轮助学的白芳礼。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人民,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他们用自己的人生谱写了最壮丽的生命之歌,他们人性的光辉将永远闪耀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作为一个国人,作为工作在随岳高速公路的同志,我们要见贤思齐,做好自己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共同奏响为人民服务的赞歌,更当砺精图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