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寒假作业参考答案 2
参 考 答 案
主题一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A 2.D 3.B 4.A 5.A 6.C 7.B 8.B 9.⑴分封制;亲属和功臣。⑵巩固统治。
10.⑴特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数量:由多变少
趋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⑵卫鞅:商鞅。
措施:奖励耕战;建立县制(或者奖励军功、奖励耕织、废除旧贵族特权等)
主题二 统一国家的建立
1.A 2.B 3.C 4.A 5.B 6.C 7.A 8.C 9.A 10.B 11.C 12.C 13.B 14.D 15.⑴百家争鸣,焚书坑儒
⑵汉武帝。
影响:加强了思想统治;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①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将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③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⑶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16.⑴促进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⑵设西域都护,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管辖。⑶左宗棠收复新疆
主题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C 2.C 3.A 4.D 5.A 6.A 7.B 8.D 9.⑴北魏孝文帝
⑵孝文帝改革(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⑶其祖先的历史渊源,土为黄色,万物之元。由拓跋改为元。
主题四 隋唐时期练习题参考答案
1.D 2.C 3.B 4.D 5.C 6.D 7.A 8.C 9.⑴皇帝:唐太宗(或:李世民);
内容:善于纳谏。
⑵A:曲辕犁 B:筒车 ⑶民族:藏族;
公主:文成公主。
10.⑴问题: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
原因:吸取隋亡教训。
⑵材料二:轻徭薄赋。材料三:重视纳谏。
⑶政治上,任贤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大力兴办学校,发展科举。⑷贞观之治
主题五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D 2C 3B 4D 5D 6B 7C 8D 9.⑴纸币
⑵C ⑶现象: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
②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③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
④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答出任意两点即可)10.⑴事件:①材料一:唐蕃和亲。②材料二:岳飞抗金。
作用:都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不论是友好交往还是战争,都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⑵方式:①设置机构(官职)。如,西汉设西域都护;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清朝设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等。
②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③册封首领。如,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怀仁可汗”、粟末靺鞨首领“渤海郡王”、南诏首领“云南王”;清朝册封西藏宗教首领——顺治赐予“**喇嘛”的封号、康熙赐予“**额尔德尼”的封号。
④迁徙杂居。如,元朝时,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开发了边疆;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与汉族杂居相处;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来到中国定居,与汉、蒙、畏兀儿等族杂居,形成回族。
主题六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1.D 2.B 3.D 4.A 5.B 6.B 7.D 8.C 9.⑴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⑵材料二:戚继光抗击倭寇; 材料三:郑成功收复台湾。⑶新情况:抗击外来侵略;
社会特征: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危机。
10.⑴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日本、朝鲜遣使来中国(答出2点即可)
⑵事件:郑和下西洋
作用: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⑶闭关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的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趋势:由开放走向闭关。
主题七 中国古代的文化
1.C 2.A 3.D 4.D 5.D 6.A 7.A 8.⑴思想: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他注意“因材施教”。(只要答出以上几项中的任意两项即可)人物:董仲舒或汉武帝。
⑵影响: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有利于建设和谐世界、促进世界和平。
第二篇:历史寒假作业答案
河北郑口中学高一年级历史寒假作业答案
历史寒假作业参考答案 1-5 BCDCD 6-10 CCDCA 11-15 CCCCC 16-20 DDDCC
21.(1)图示一:秦朝;图示三:元朝;图示二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2)秦始皇:郡县制。
意义:加强中央集权;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开始。(3)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清增设军机处。(4)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示意图不难推断出是秦朝和元朝的,制度分别从所学的皇地主地制和行省制度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图是二中中书省、门下省以及尚书省可以判断出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二中“)“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是秦始皇,地方制度从郡县制回答,作用结合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开始加以概括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文字“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课知识废除丞相制度,依据材料四中““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可知是军机处设立,(4)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宋初,设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君权与相权演变的趋势是: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这一趋势导致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制度逐渐走向极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马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内阁和军机处 1-5 DADAB 6-10 BDAAB 11-15 ADDCC 16-20 DDDBB 21.(1)原因:官吏腐败,清朝政府失去民心、军心;日本蓄谋已久长期准备。态度:义战(解放中国)。
(2)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双半社会大大加深,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带来了灾难并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
(3)错误估计:日本认为中国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
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对清政府作“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的描述可知其原因之一为清政府腐败失去民心、军心;根据材料一中“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1861—1930)„„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的描述可知其态度为认为日本侵略有理。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3)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低估了中国民众„„的力量„„民族凝聚力”“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作答;第二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材料中的“民族凝聚力”应该是指全民族抗战,在政治上表现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在军事上的主要表现为国共合作抗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三
小问的答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
1-5 CADAC 6-10 DCBCB 11-15 DDCCA 16-20 DBDAD
21.示例:
论题:资产阶级革命派自己葬送了革命成果。
阐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设计了一个美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但是,革命派的多数成员未认识到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重要性,认为推翻清政府即完成了革命任务;袁世凯掌权后走上复辟帝制的独裁道路并废除《临时约法》,袁世凯及北洋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新的代理人,资产阶级革命派向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妥协。所以,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暂时失败。【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革命设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据材料提到,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情愿同袁这种毫无原则的人进行妥协„„他们并未意识到在民国建立后,必须继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抗争。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例如,资产阶级革命派自己葬送了革命成果。阐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设计了一个美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但是,革命派的多数成员未认识到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重要性,资产阶级革命派向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妥协。所以,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暂时失败。史论结合即可。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特点后果
【名师点睛】三民主义其实就是孙中山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近代化的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这种思考与经验上升为理论以后,又对后来孙中山本人及其追随者的革命行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三民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是激励中国人民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力量。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但资产阶级革命派向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妥协。所以,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1-5 DCBAA 6-10 ACCCB 11-15 DCBAB 16-20 CAAAA
21.答案示例:例1:趋势: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1954年宪法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再到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的颁布,新中国通过不断立法健全各级民主制度。
原因:国家性质;吸取“文革”的教训;经济发展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人民的民主诉求增强(或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世界民主化潮流等。
例2: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并日益完善。商标法、专利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日渐增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健全法制,向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转变;越来越重视科教兴国等。
原因参考:新中国成立,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吸取“文革”的教训;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外交重大突破,国际环境改善;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决议;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化潮流等等。【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表格中罗列了新中国建立以来颁布的一系列法律,首先根据表格内容明确观点,比如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并日益完善;然后,根据所得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其原因。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新中国法制建设历程
1-5 DDDBC 6-10 BBBDD 11-15 CCCDA 16-20 DBDCD
21.(1)趋势:近代前期,签订不平等条约为主(外交上丧失领土和主权);近代后期,逐步修改或收回不平等权利为主(外交上收回部分权利或修改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原因:近代前期,列强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腐败;近代后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抗日战争国际地位提高、新中国成立。(2)特点:较为公开透明;具有包容性或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
原因:改革开放后发展对外经济的需要;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多边外交奠定了基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关系趋于缓和(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任答三点,6分)
历史寒假作业六参考答案
BCDCD,CCDAC,CCCCC,DDCCC, 21.(1)图示一:秦朝;图示三:元朝;图示二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2)秦始皇:郡县制。
意义:加强中央集权;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开始。(3)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清增设军机处。(4)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历史寒假作业七参考答案
BACAC,ADDCD,ABBAD,CABDD 21.参考答案:
(1)变化:王权受到法律和议会的制约。
限制: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内阁掌握行政权。(2)原因:美国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州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松散的邦联难以应对危机;启蒙思想的影响。
(3)特点:曲折反复。
成因:封建力量非常顽固,而民主力量也非常的强大;两者的矛盾冲突总是以暴力斗争的形式来解决。
(4)主题: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与发展(近代西方代议制政体的确立与完善)。
寒假作业八答案
DCBCB,CAADA,DCCBC,CDDCC
21.(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政策:新经济政策。影响:调动了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有效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原因:该政策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合理地利用“市场”这一资源配置方式,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寒假作业九答案
BDBBC,DDAAD,CCDCC,CDDDD 21.参考答案:
(1)观点:世界分为两个对立阵营,遏制共产主义。(2分)措施:提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4分)(2)“伤痕遗产”:地区冲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留存。(4分)
措施:充分发挥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与地区事务中的积极作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大力
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4分。答出2点即可)
(3)示例:从护照上的文字看,20世纪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6分)
历史寒假作业十答案
BBCCB,BAAAB,BDACD,DBBAA,BBCDA,CCADC,DBACD
36、(1)君主立宪政体。(1分)突出特点:国王“统而不治”,是虚位元首,但也起着维系国家纽
带的作用。(2分)
(2)选民选举产生议会和总统;议会制定宪法。(4分)
(3)(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两者所处文化环境不同等。(2分)(4)总统制共和制(或共和政体)。(2分)
(5)最大区别: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元首是世袭的;民主共和政体的元首是选举产生的。(4分)
历史寒假作业一
答案第3页,总1页
第三篇:寒假作业答案(历史)
寒假作业答案27页
1、(1)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学习西方技术,掀起洋务运动,但没能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
(2)20世纪初期,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开展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3)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进行了8年的抗日战争,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奴役和屈辱的历史,是反侵略战争的一次彻底胜利。
2、“变法图强”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制度,进行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或“民主共和”
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制度,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0页
3、日本帝国主义
因为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日本侵略者先后两次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全面侵华战争,还对中国人民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等,跟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32页甲午中日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结果: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
影响: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被奴役、屈辱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一次彻底胜利,提高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4、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
5、要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同时要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6、要发展教育,重视科技,提高综合国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35页“船帆”的样子
陈列:参加渡江战役的烈士照片、遗物以及反映渡江战役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等。39页
2、(1)秋收起义(2)长征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 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3)渡江战役
含义:追歼残敌,把革命进行到底。41页三:(2)兴中会、中国同盟会
(3)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追随孙中山先生的脚步,共谋祖国和平统一,繁荣富强大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
第四篇:【历史】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答案解析
历史使人智慧,历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知识的殿堂,去感受历史的魅力吧!
寒假作业一答案解析
1.【解析】选B。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规定王位由嫡长子继承,材料中‚纣王虽幼,以嫡立‛可以看出,纣王是嫡长子,故承袭王位,体现了宗法制的基本原则。
【变式备选】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A.分封制 B.封建制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选A。依据材料信息‚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很容易判断出此封建制度并非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封建制。
2.【解析】选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描述了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特点的宗法制度,材料中‚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表明起到了维护家庭内部稳定的特点。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解析】选C。材料中提到的‚村落形态‛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就是中国传统的封建小农经济,宗族组织的存在也是建立在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这个经济基础就是自然经济。4.【解析】选D。从‚赖宗庙之灵‛,进而利用‚天人感应论‛等做法,体现了秦始皇将神权和皇权结合,以加强专制统治的特点。
5.【解析】选C。材料体现了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机构,官印的等级不同,体现的是从中央到地方官僚体系的形成。
6.【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的大意说以前州郡的属员多由刺史和县令自行辟除,由中央委派的很少。隋代起,地方的官员都要由中央吏部选拔,不能由刺史和县令自行辟除。7.【解析】选D。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朝到唐末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变化,其变化趋势总体上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A、B、C三项均与史实不符。
8.【解析】选A。西周分封制下,周公封子于鲁,有明显的血缘关系,但唐朝后期出现的李姓皇帝封贺拔氏为节度使,则没有宗法血缘关系。
9.【解析】选C。由材料中‚竞争性的制度‛‚行政官员的水平‛等,结合中国的科举制的意义——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等,可以看出符合题意的是C项。10.【解析】选A。材料描述的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由‚驳正违失‛‚小事则署而颁之‛,可以看出是属于审议部门,故选A项。
11.【解析】选A。从材料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元朝的行省划分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就是犬牙交错,省与省之间交错分布,而不是将大片土地相对独立的化成一个省,也体现了以北方为核心治理南方的思想,最终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加强中央集权,也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C、D三项均与史实不相符。
12.【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可知,丞相制度的废除,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使皇帝一人独揽全国大权,形成了皇帝的个人独裁,故B项正确。C、D两项是在这一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皇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C、D两项。A项出现于隋唐时期,排除。13.【解析】选A。从军机处导致‚有庸臣‛、‚不至有权臣‛来看,①②是符合题意的。至于削弱内阁权力和扩大统治基础,不仅史料未提及,而且不符合史实,因此带③或带④的选项都应排除。14.【解析】选A。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建立的初期能够有效对地方进行统治,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建设,维护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使我国成为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逐渐成为中国落后于世界的主要原因。
1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从材料的‚以阶级斗争为灵魂‛即可判断选择A项。B、C、D三项结论不符合题意。
第五篇:历史寒假作业
历史寒假作业
选题一:武汉地方文化史或风俗史
1、调查对象:可以是武汉的任何一处历史文化遗址或民俗文化,了解其历史与现状。
2、调查手段:可以查阅任何一本关于武汉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也可以上网查阅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更提倡小组形式实地走访。
选题二:生活的见证: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
1、调查对象:可以是本家族或身边任何一个普通人的家族历史,了解家族的历史与现状。(家族的迁徙与发展、时代变迁对家族产生的影响、家族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家族中某个人的一生活动等)
2、调查手段:可以查阅与本家族相关的书籍如族谱或家书等,也可以与本家族成员对话。(如果存在家族迁徙,条件允许可回原籍地调查)
选题三:读后感
推荐书目:
蒋廷黼《中国近代史》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张鸣《军阀与五四》
陈衡哲《西洋史》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李春棠《坊墙倒塌以后》
侯杰编著《清末民初社会风情—醒俗画报》
吴宗汉《文科物理十五讲》
(以上历史书可以找历史老师借阅)
斯塔弗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阅读某一个时间段即可)
其他历史类书籍也可以。
选题四:观后感
《大国崛起》任意一集、CNTV(中央网络电视台)中央10套任选一部纪录片 成果呈现:
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是必须的,以文安形式呈现,字数一千左右。报告后面附上能证明自己确实在进行调查研究的各种材料,包括书籍名、网址和实地走访的图片照片等,甚至于调查访问的记录、音像等。
评比奖励:
下学期开学初按学生上交的材料进行评比,优秀的成果向校刊《临风》推荐上发表,向各级报刊推荐或参与县市省教育部门组织的关于学生小论文方面的评比活动,我还给予在本学科方面的学分奖励。
说明一:①选择选题一可以组成小组(小组成员最多四人),明确组长,其他选题均单独完成。
②作业文本使用宋体,五号大小,单倍行距,交电子稿。
③独立完成,不得代笔、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