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眼中的社会养老1
大学生眼中的社会养老
指导教师:任老师
所在学院:材料学院
专业班级:13无非四班
姓名:聂鹏举
学号:201310210409 联系电话:*** 调查时间:2015.12.1
一、选题意义┄┄┄┄┄┄┄┄┄┄┄┄┄┄┄┄3
二、实施方案┄┄┄┄┄┄┄┄┄┄┄┄┄┄┄┄3
三、实践过程记录┄┄┄┄┄┄┄┄┄┄┄┄┄┄3
四、调查报告正文┄┄┄┄┄┄┄┄┄┄┄┄┄┄4
五、心得体会┄┄┄┄┄┄┄┄┄┄┄┄┄┄┄┄6 选题意义:
父母把我们从小抚养至今,不辞辛苦尽心尽力,而我们作为一个有责任有孝心的当代大学生因该了解养老的必要性以及它的意义。而现如今在社会压力如此之大的中国,家庭养老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老人养老的需求,所以我们需要寻找一个能够弥补家庭养老不足的养老模式。而社会养老是国家主导多方参与的养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而人们大多只知道养老保险和养老院,不了解社会养老的其他方面。对大学生进行这项调查能了解到这以政策在大众里的普及程度,有利于对政策的完善。
实施方案:
设置一系列问题,进行不记名式问卷调查,发布在网上,调查对象分布多地。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实践过程记录: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在社会压力日益增长的今天,家庭结构的改变,导致子女对老人的赡养负担不断加重,虽说自古以来子女赡养老人无可厚非,并且子女也想老人晚年生活能够安稳。而现实是残酷的,目前我国有大量的空巢老人,甚至发生老人应子女不在身边突然发生意外在家中生病无人照料导致身死家中无人知晓的惨剧。为此国家出行了一系列社会养老政策,如社会养老保险、医养结合、居家养老商业养老保险,并且向社会倡导兴建一些养老院、福利院、社会救济所等不同的养老机构。目的在与和家庭养老相结合互补互助使老人能安稳、体面的度过晚年时光。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医。但如今不但达不到这一目的,还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这不经令人思考,到底是政策的不完善,还是社会道德出现问题。为此设计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从调查的数据中不难看出一些问题。下面是我对数据分析得出的一些现象和我对这些问题看法即对策:
现象:
1)家庭养老力不从心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家庭是独生子女,而现如今普遍寿命增长,这导致一部分夫妻需要同时赡养照顾四个老人,着无形的增加着子女的压力。过半受调查的人表示想与父母共同生活他们为这样可以更方便照顾父母,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有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74.5%,而在社会压力如此大的今天大多子女不得不外出打工以养家糊口,这样一来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势必力不从心。而且农村目前的这批中老年人大多因壮年时期巨大的劳动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身体疾病,这些疾病往往不致命也不易治疗这导致老人对别人的照顾有强烈的依赖。这一矛盾的现象我们不得不重视。
2)民众对社会养老了解不够全面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过半数的受调查的人只了解社会养老保险和养老院福利院等机构,并且过半的人认为社会养老保险不可靠,我们的调查对象还是年轻有文化的大学生,可见在城乡、农村社会养老除社保和养老机构以外的养老形式普及率是多低。据调查对象表示有三分之一的父母没有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其理由是认为保险金过低,即使由政府出面也不信任。可见该政策在民众眼中不如自己存款,更有甚者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都不知道保险金具体有多少。而我国的社会养老推行早在上个世纪末期就已经开始推广了,虽然在这期间政策不断的发生调整但其宗旨从未改变过。那为何社会养老如今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还是不高呢?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深思熟虑的问题。
3)社会养老现状不容乐观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人身边都会有孤寡老人,并且这些老人中大部分仅仅只能满足温饱这还是在有国家补贴的情况下,可见社会养老保险对于没能力交保险金的老人而言能够起的作用实在是太小了。虽然说社会养老的形式不仅仅只有社会养老保险,还有养老院和福利院社会救济所、商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等一系列形式。但据调查对象反映大部分福利院等机构中的老人只能满足温饱,而根据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养老院等机构的床位不足老人人口的百分之一,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由民营的养老机构往往费用过高子女老人负担不起导致出现大量床位空置的现象,浪费社会资源。而企业年金虽好但并不是每个老人都能拿到的,而商业养老保险的条件往往过于苛刻,且保险投保金额过高,很多人负担不起。及时在发放 的养老金过低的情况下,国家的养老保险金任然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这无疑加重了国家的负担。而对于现在在试点的一些新政策如医养结合、幸福屋、居家养老等政策。由于政策的不完善民众的不了解,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阻力,短时间内还无法实现普遍的推广。可见社会养老在目前还达不到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的目的。还需要不断地修改政策使老人真的达到我们赡养老人的目的。
看法及对策: 1)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
家庭养老”自古以来,甚至在现在,都是我国老人安度晚年的主要形式。尊老敬老,作为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己经内化为我们道德伦理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敬父母,养老送终,被认为是儿女理所应当履行的责任,以至于“赡养老人”在我国成为法定的公民义务。社会变迁过程中,旧有的伦理规范被打破,不再具有以往的强制约束力,包括敬老爱老的价值观也受到冲击。家庭养老的道德危机日益显现,单纯的家庭养老已经不合适宜,家庭养老应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单一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都不是最理想的养老模式。养老必须多元化,服务多层次相结合。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接合有利于积极调动社区的现有资源,在完善养老制度的同时,丰富和发展社区文化。家庭养老现阶段还不能丢,但家庭养老必须走向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改革道路
2)营造良好的养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一个连生养他的父母都不知敬爱的人,很难相信他会真心真意地去爱他人,爱人民,爱祖国。[10]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对子女进行养老敬老教育的最重要场所,从小对子女进行一些孝道教育,有助于他们将来接受其他道德规范。在家庭中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他们自己要作出表率,对老人关心、体贴和爱护,以自己的言行教育、感染孩子。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形成养老敬老的道德观念有非常大的影响。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很容易造成自私心重,关心他人不够。开展对他们的孝心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从孝敬父母开始,学会尊敬父母,尊重他人,学会助人和奉献,学会做人和处事,增强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心。在这方面许多学校都进行了探索。从1994年开始,济南一中就设立了“孝敬日”。规定每逢周末、节假日、父母生日等特殊日子,即为学生的“孝敬日”。每个学生在当天都要以实际行动向父母表达孝敬之意。浙江省东阳市第二中学尝试开了“孝敬课”。教育学生尊敬父母长辈,并将每周日、学生父母生日和母亲节列为全校学生的“孝敬日”。要求学生在每个“孝敬日”至少用一个课时时间,承担一些家务和打扫庭院、楼道等公益劳动。“孝敬课”活动的开展,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体制的各个层面都在发生巨大变革的今天,中国社会将如何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从一个普通大学生的角度对我国养老问题做了思考和研究,目的在于呼唤当代大学生的真情良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让我们的父母今后的老年生活能够在温暖的家庭里,能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安度晚年。尽管目前我国在家庭养老方面面临诸多困难,社会化助老和养老事业的发展又步履维艰,但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们仍要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大力推进社会化养老体系建设。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养老最初的目的,也是我们为人子女的心愿,老人的念想。心得体会:
经过这次实践调查了解到目前我国养老现状的问题,并且认识到社会养老在目前的重要性及不可替代性。本次调查也反映出如今的大学生对国家政策的不关心,值得我们沉思的是我们即将步入社会,即将面临赡养老人的责任,面对社会的种种困境,我们该如何去做,如何在工作与照顾老人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不让父母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担忧。也让我认识到问卷调查能够在一定的情况下真实且明确的反映出社会现状。
第二篇:社会养老
当代社会存在的养老问题谈一点看法:
现代社会进入老龄化阶段,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类的寿命普遍延长;随着人生的几个不同分期时间段在变化;相对年龄段呈现年轻化,一般40-60岁,是工作的旺盛期。在相对一段时期,我国大多数家庭将处在养老的压力加大,家庭生活的不便将会给年轻人的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压力?这将是极为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比如,一对25-30岁左右的新婚家庭,很可能要承担四-八位老人的晚年赡养责任义务。未来的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社会养老保险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不在于怎样缩短城乡养老保险差别;而在于,城乡养老金的一体化统筹管理,未来的老人不是没所养,而是要有所依。关键是怎样留住社会的骨干中坚力量,40-65岁的年轻人,未来的栋梁支柱。笔者认为我们的养老金是不是要各级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发放;是否要把教育、医疗、政府、卫生、金融、计生、保险、等各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体农商户协调统一起来管理。提高70岁以上老人的养老金数值补贴。把城乡养老并轨到统一管理水准上来。笔者只是谈自身的看法,也许会给大家和社会带来点滴益处。希望被采纳。
第三篇:2014社会养老保险条例
社会养老保险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劳动者年老退休后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国家法定基本养老保险、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和单位补充养老保险等多层次的养老保险。
政府依法组织实施国家法定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养老保险);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地方补充养老保险;鼓励、支持用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为职工参加单位补充养老保险;提倡个人参加储蓄性养老保险。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下列用人单位(以下统称单位)和劳动者(以下统称被保险人)必须依法参加养老保险:
(一)企业、个体工商户、其他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
第四条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养老保险适用本条例。
第五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下列人员可以参加养老保险:
(一)本市城镇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
(二)与单位没有劳动关系的投资者。
第六条 社会养老保险应当遵循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和保障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第七条 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方式,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合理负担。养老保险待遇同被保险人的缴费工资和缴费年限挂钩,并建立合理调节机制,使之与本市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
第八条 市人民政府依法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征集和待遇的给付。
养老保险基金、各项养老保险待遇按国家规定免征税、费。第九条 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养老保险工作的组织、管理、监督和指导。
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社保经办机构)负责承办养老保险具体业务。
市地方税务机关(以下称征缴机关)负责养老保险费的征收工作。市财政部门负责养老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的核算和管理工作。
市审计部门依法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市、区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协助做好养老保险工作。
第二章
养老保险基金的征集
第十条 养老保险基金由以下来源构成:
(一)单位和被保险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二)养老保险基金的银行存款利息及国家允许的其他投资收益;
(三)养老保险费滞纳金;
(四)地方财政拨款;
(五)社会捐赠;
(六)其他收入。
第十一条 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额征收。
第十二条 被保险人按本人上月工资百分之八的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
被保险人月工资收入超过本市(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百分之三百部分,不计征养老保险费;低于本市(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百分之六十的,按所在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百分之六十计征。
第十三条 单位按照所属被保险人上月缴费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具体缴费比例由市人民政府根据统筹基金收支的情况决定并公布,但最高不得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比例。
缴费工资指被保险人实际计征养老保险费的工资。
第十四条 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按财税法规规定列支。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在征收个人所得税前扣除。
第十五条 每年7月至次年6月为一个缴费。劳动保障部门于每年6月底前公布下一缴费启用的上本市(区)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单位应当根据被保险人工资变化情况于30日内申报调整缴费工资。第十六条 从1998年7月1日起,按被保险人缴费工资百分之十一的数额为被保险人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被保险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一部分计入个人账户,其余计入养老保险统筹基金。
被保险人中断缴费时,其个人账户继续保留并计息,与重新缴费后的个人账户合并计算。个人账户用于本人养老,在养老保险关系终止前不得支取。
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由社保经办机构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城乡居民储蓄基准利率计息。
第十七条 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和与单位没有劳动关系的投资者的缴费工资由本人在上本市(区)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三百之间选择申报,缴费比例按当年本市执行的单位和个人缴费比例之和确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按被保险人缴费工资百分之十一的数额建立。
第十八条 单位和被保险人必须按规定的标准以货币形式逐月向征缴机关全额缴纳养老保险费,被保险人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由单位从其本人工资中代扣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缴。
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和与单位没有劳动关系的投资者的养老保险费可由本人直接缴纳。
征缴机关应按月向社保经办机构提供有效的征收到账凭据,作为单位和被保险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凭证。
第十九条 被保险人跨统筹范围变换工作单位,户籍已迁入本市,在本市建立了劳动关系的,可在本市接续养老保险关系。男性超过四十五周岁、女性超过四十周岁,应缴纳超龄养老保险费。超龄养老保险费计入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不计算个人缴费年限。不缴纳超龄养老保险费的不接续养老保险关系。缴纳超龄养老保险费的标准,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经市组织、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批准从市外调入本市的被保险人,其超龄养老保险费由调入单位缴纳,缴纳了超龄养老保险费后,其调入本市前按照国家原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
非经本市组织、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批准调入、户口迁入本市的被保险人,其超龄养老保险费由个人缴纳,其转入的养老保险实际缴费年限与本市的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个人账户累计计算,转入前的连续工龄不视同缴费年限。第二十条 单位和被保险人应参保而未参保需补缴养老保险费的,应当进行劳动关系认定;单位和被保险人发生争议的,应当通过劳动争议仲裁、诉讼等程序,凭行政认定书、裁决书、判决书等生效的法律文书办理补缴养老保险费的手续。
补缴养老保险费的标准,以欠费当年本市(区)执行的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欠费当年本市执行的养老保险费率逐年补缴单位和个人缴费部分的本金,并对用人单位从欠缴养老保险费之日起,按日加收应缴额千分之二的滞纳金。
被保险人补缴养老保险费后其个人账户按规定补记本金。滞纳金计入养老保险统筹基金。
第二十一条 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征缴机关应当在单位欠费次月向其发出《社会保险费催缴通知书》;对拒不执行的,由征缴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依法强制征缴,并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应缴额千分之二的滞纳金。滞纳金计入养老保险统筹基金。
对连续欠缴养老保险费六个月以上的单位,征缴机关依法律程序无法追缴的,按中断缴费处理,中断缴费期间不计算缴费年限。以后重新缴费并补缴中断缴费期间的养老保险费本金及滞纳金的,按实际补缴情况计算缴费年限。
第二十二条 单位暂时没有能力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可以向征缴机关提出缓缴申请,对符合缓缴条件的,由市征缴机关审核批准缓缴,缓缴期最长不超过六个月。缓缴期满后十个工作日内,单位及被保险人个人应当补缴缓缴的养老保险费本金及其利息,免缴滞纳金。补缴的利息按城乡居民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计算,全部由单位负担,不得转嫁给个人。
单位申请缓缴养老保险费的,应当提供有效担保,缓缴期满仍然没有能力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由征缴机关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三条 单位破产、终止或因其他原因中止经营的,清算人、单位处分其财产时必须分别通知单位所在地的征缴机关,征缴机关应当作为清算小组成员。养老保险费应当按工资同等顺序清偿。
分立、合并单位应当承担原单位的养老保险责任。
第二十四条 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市级统筹,按国家和省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和财政专户管理。养老保险基金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不得挪用、截留,不得用于平衡财政收支。征缴机关、社保经办机构不得从养老保险基金中提取任何费用,所需经费列入预算,由财政拨付。
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必须分别核算。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属于参加养老保险的全体被保险人所有。
养老保险基金按国家规定运营,收益全部计入养老保险基金。
第二十五条 养老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应当设在国有独资或者国有资本控股商业银行。
第三章
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六条 被保险人经社保经办机构核准,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直至死亡:
(一)1998年7月1日(含本日,下同)后参加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累计满十五年;
(二)1998年6月30日(含本日,下同)前参加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累计满十年。
第二十七条 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指单位和被保险人按规定标准缴费的年限,按实际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月份累计计算。
第二十八条 在本市实施养老保险制度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有、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原干部和固定职工,按照国家原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
经市组织、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批准调动并转移了养老保险关系的被保险人,其在调出地实施养老保险前按照国家原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调入前国家机关单位或者参照、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职工,因当地未启动养老保险而未参保的,必须出示当地地级市以上社会保障部门的有效证明文件。
安置到本市的复员、退伍、转业军人及部队在编职工,其按照国家原规定计算连续工龄及军龄,视同缴费年限。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及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九条 被保险人在中断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后又重新参加的,其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前后合并计算;未能重新参加的,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中断关系前的缴费年限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第三十条 被保险人跨统筹地区转移养老保险关系或者退休时,单位或者被保险人欠缴、缓缴的养老保险费及滞纳金,应当足额补缴后才能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或者退休待遇审核手续。第三十一条 符合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的被保险人,1998年7月1日后参加养老保险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1998年6月30日前参加养老保险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和调节金组成。基本养老金计发标准如下:
(一)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所在市(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二十;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含利息,下同)除以120;
(三)过渡性养老金月标准为:以被保险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乘以被保险人1998年6月30日前缴费年限的百分之一点二(缴费不满十五年的为百分之一)为基数,并从2001年7月1日起每年按所在市(区)退休人员过渡性养老金调整办法调整;
(四)调节金月标准为所在市(区)1997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十五。
离休人员基础养老金加发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五。
从事过特殊工种的被保险人,按其1998年6月30日前在特殊工种岗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增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百分之零点二。
被保险人因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提前退休的,每提前一年,减发本人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及调节金之和的百分之二。
第三十二条 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和调节金由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个人账户养老金由个人账户支付,个人账户支付完后,转由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基本养老金每年7月调整。基础养老金按所在市(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增长率同步调整;过渡性养老金、调节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按所在市(区)上平均缴费工资增长率的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六十调整。所在市(区)上职工平均工资、平均缴费工资负增长时不调整。
被保险人养老保险待遇的核定,以最后缴费地的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
第三十三条 被保险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缴费年限不符合第二十六条规定的,不得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1998年7月1日后参加养老保险的被保险人,只能一次性领取其个人账户储存额,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1998年6月30日前参加养老保险的被保险人,只能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储存额和一次性老年津贴,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一次性老年津贴按1998年6月30日前的缴费年限,每满一年计发两个月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由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第三十四条 本市户籍的被保险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缴费年限达不到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的,本人可按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向社保经办机构提出延续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申请。
第一个延续缴费周期为五年(可按月累计计算)。缴纳第一个延续缴费周期后,仍达不到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的缴费年限的,可以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至达到规定的缴费年限止。延续前后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延续缴费年限必须逐月缴纳养老保险费,不得一次性趸缴。
已按前款规定延续缴纳养老保险费,并达到按月申领基本养老金条件的被保险人,其养老金从申领次月起给付。
第三十五条 被保险人退休前出境定居,本人要求终止养老保险关系的可终止养老保险关系,并将个人账户储存额退还给被保险人。出境定居已终止养老保险关系,又回本市工作重新参加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从重新参保之日起计算。
被保险人退休后出境定居,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由社保经办机构继续支付基本养老金。如本人申请终止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可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储存余额,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市外农村户籍的被保险人与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本人申请,可领取个人账户储存额的个人缴费部分本息,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被保险人死亡,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退还给其法定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无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的,转入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基金。
第三十六条 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被保险人死亡的,其直系亲属或其他继承人应在三十日内向负责发放基本养老金的社保经办机构报告,没有法定继承人的被保险人,由所在街道(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报告,办理停止发放基本养老金,计发死亡待遇手续。逾期未报造成养老保险基金损失的,按骗取、冒领养老保险待遇处理。
第三十七条 享受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待遇的被保险人,出现下列情形的,按如下办法处理:
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及以上刑罚的,服刑期间停发基本养老金,服刑期满后可以按服刑前的标准继续发给基本养老金,并参加以后的基本养老金调整。
在服刑期间死亡的,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中的个人缴费部分本息法定继承人可以继承,但遗属不享受丧葬费和抚恤金。
被判处管制、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监外执行和假释期间的,可以按被判刑前的标准继续发给基本养老金,但不参加基本养老金调整。被撤销假释继续服刑的,从撤销之月起停止发放基本养老金;假释期满被宣告原判刑罚执行完毕的,继续按判刑前的标准发给基本养老金并参加下一的基本养老金调整。
因涉嫌犯罪被通缉或者羁押期间,其基本养老金暂停发放。如果法院判其无罪,被通缉或者羁押期间的基本养老金予以补发。
第三十八条 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待遇的被保险人,养老保险待遇从申领待遇的次月起给付。
被保险人服刑期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暂缓核发养老保险待遇,待服刑期满后按规定核发养老保险待遇。
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被保险人(含出境定居人员),每年进行一次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的认证。逾期没有提供有效的认证证明的,暂停发放养老保险待遇。经证实生存的,给予补发。
第三十九条第 被保险人享受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待遇期间死亡的,由社保经办机构一次性支付其丧葬补助费和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丧葬费按其死亡时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所在市(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发给;抚恤金按其死亡时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所在市(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九倍发给其供养的直系亲属。丧葬补助费和抚恤金由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
第四十条 基本养老金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足额社会化发放。拖欠养老保险待遇的,应当将拖欠期间的利息连同本金一起补发。
第四
第四章
养老保险管理
第四十一条 养老保险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号码作为被保险人唯一和终身的社会保障号。
第四十二条 单位应当在取得营业执照或者获准成立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社保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领取《社会保险登记证》。单位的社会保险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或单位依法终止时,应当自变更或者终止之日起三十日内,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社会保险登记事项手续。
单位应从取得营业执照或者获准成立之月起为应参保人员办理参加养老保险手续,并缴纳养老保险费。被保险人终止劳动关系后,单位应当及时办理停保手续。
《社会保险登记证》由社保经办机构每年定期年检。单位在办理劳动保障年审、工商营业执照年检时,应当出具经年检的《社会保险登记证》。
第四十三条 社保经办机构应当为单位和被保险人建立养老保险关系档案。被保险人跨统筹范围变换工作单位时,应当按国家和本条例有关规定办理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储存额转移手续。
市外已退休或者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不纳入本市养老保险范围,不接续其养老保险关系。
第四十四条 被保险人不得在两个以上地方同时参加养老保险。重复参保的,被保险人应选择其中一地作为参保地。重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并入养老保险统筹基金。
第四十五条 财政部门、征缴机关和社保经办机构实行养老保险事务公开办事制度。社保经办机构应当向单位和被保险人提供养老保险参保的有关信息及咨询、查询服务。
第四十六条 社保经办机构负责养老保险的稽核工作,依法对养老保险费缴纳情况和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情况进行核查。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 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不参加养老保险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处以一千元至五千元的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处以五千元至一万元的罚款。
第四十八条条 单位拒绝提供,或者伪造、变造用人情况、工资情况、财务报表等与缴纳社会保险费有关的资料,瞒报缴费工资或者瞒报参保人数的,由劳动保障部门、征缴机关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二千元至二万元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 单位阻挠监察人员和稽核人员进行现场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与缴纳社会保险费有关的资料的,由劳动保障部门、征缴机关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二千元至二万元的罚款。第五十条 骗取、冒领养老保险金和其他养老保险待遇的,由社保经办机构责令退还;拒不退还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追回,并可以对当事人处以骗取、冒领金额三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 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征缴机关和社保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单位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规定,未将养老保险基金全额存入养老保险基金账户的;
(二)擅自更改被保险人养老保险档案,利用职权营私舞弊的;
(三)挪用、贪污养老保险基金的;
(四)违反基金管理规定,造成基金损失的;
(五)擅自减免、增提养老保险费和滞纳金的;
(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二条 有关职能部门挪用、截留养老保险基金的,由有关机关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分别追究行政责任,责令改正并追回被挪用的养老保险基金;没收其非法所得,并入养老保险基金;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是所在市(区)1999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乘以平均缴费指数。
平均缴费指数是指2001年6月前个人缴费指数时间数列的算术平均值。个人缴费指数以本市实施《广东省珠海经济特区职工社会保险条例》(1994年12月31日)为界限分段计算。本市实施《广东省珠海经济特区职工社会保险条例》后的个人缴费指数是指被保险人的月缴费工资与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之比。本市实施《广东省珠海经济特区职工社会保险条例》前的个人缴费指数是指1995年1月至2001年6月期间月缴费指数时间数列的算术平均值。月缴费指数是指个人缴费指数和当地职工的平均缴费指数算术平均值。当地职工的平均缴费指数是指当地职工的月平均缴费工资与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之比。
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按月累计计算。
第五十四条 本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社会养老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的调查报告
马海寿
(新疆石河子大学 石河子832000)
摘 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大举措。该调查报告通过对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进行调查后,分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提出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养老保险;参保意愿;参保能力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继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补、新农合、农村低保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本文在通过对新农保制度进行调查后,试对新农保制度推行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定义界定和数据收集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建立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以保障农民年老后基本生活的一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凡年满 16 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在户籍所在地自愿参加新农保。新农保政府补贴包括缴费补贴和发放基础养老金两部分。各市、县(市、区)政府根据当地经济条件和参保农民实际缴费金额确定缴费补贴金额,每人每年不低于 30 元。2010 年暑假期间,研究小组对全国各省市的 50 名农民进行了调查。调查以匿名填写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数据的收集整理采用了SPSS统计软件和相关的统计学知识,从技术层次上保证了样本数据的信度。为了弥补抽样调查的不足,我们还分别对部分农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个案访谈。
二、样本的基本情况
根据研究的需要,选取了问卷中对农民的 500 份调查问卷作为研究的样本。样本中男性 300 人,占 60%,女性 200 人,占40%;年龄结构以中老年为主,20-40 岁 130人,占 26%,41-60 岁 270 人,占 54%,60 岁以上 100 人,占 20%;学历以初中以下文化层次居多,小学以下 210 人,占 42%,初中170 人,占 34%,高中及中专 50 人,占 10%,大专及其以上60人,占12%;所在村为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试点的频数为 30,占60%,所在村不是新农保试点的频数为 19,占 38%,一人未选,占 2%
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观念陈旧,家庭养老仍是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调查显示,选择子女供养作为 60 岁以上老人生活来源的有 410 人,占 82.00%;选择老人劳动收入和老人养老储蓄的均占40.00%;然而选择农村养老保险作为老人生活来源的仅占 22.00%。说明广大农民仍不同程度的束缚于养儿防老的旧观念中,对农村养老保险还有一定程度的不信任和顾虑。
(二)农民对养老保险有很大的诉求调查显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为 290 人,占 58.00%,参加商业保险的占4.00%,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占 4.00%,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占 6.00%,选择其它的占38.00%。虽然目前社会养老保险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仍有超过一半的农民对社会养老保有较大的诉求。
(三)农民个人缴费能力有限,参保能力不足
调查显示,40.00%的农民每人每年能够承受的养老保险费为100元,32.00%的为200 元,500 元以上仅为 6.00%。说明农民的个人缴费能力较低,有参加养老保险的诉求但是个人的参保能力不足。
四、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对养老保险制度不够了解,对保障能力缺乏信心
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有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问题时, 8.00%的农民表示没有听说过,72.00%的农民不太了解,与了解和非常了解的18.00%和2.00%形成鲜明的对比。农民自身对社会养老保险认知不够,其社会保险意识尚未真正形成。不少农民在收入水平提高后,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未来的养老消费当中。由此可见,信息是否对称已影响到农民参加新型农保的信心进而间接影响到农民是否参保的行为。
(二)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
农民的思想观念对新农保认识不足,传统的“养儿防老,家庭养老”的思想在农民心里根深蒂固,认为依靠家庭和土地来养老最安全、可靠,还没有认识到新农保的好处。
(三)政府财力投入不足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明确了三方主体的出资责任,理应提升农民参加新农保的信心, 但在地方财力有限、支出压力很大且刚性较强的情况下,农民往往担心政府财力能否保证持续投入,确保农民享受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好处,进而担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否成功实施。
五、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议
(一)加大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要发挥宣传导向作用,引导农民主动参保,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有效性强的政策宣传工作。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参保能力未来的养老保障对于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说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因为在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农民考虑第一位的是子女教育、生活必需品、房屋修建等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即使他们愿意参加,但有可能没有参与能力而无法参加。我们从调查中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为此,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将有助于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与程度。
(三)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自身的建设和完善坚持参与方式灵活性,缴费标准多样性的原则。由于农村中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缴费承受能力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创新社会养老保险缴纳方式。例如可以采用土地换养老保险,以实物缴纳保险费用等方式,使每年对农民的补贴与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结合,以此为支点,推动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
结语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R].国发〔2009〕32.[ 2 ]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社,1997.56.[ 3]米红,杨翠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于有限财政责任理念的制度安排及政策构想[ 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王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的制度框架和实施难点[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
第五篇:大学生眼中的社会分层现象[最终版]
学院:建测学院大 学 生 眼 中 的 社 会 分 层 现 象专业班级:给排水082
23姓名:戴先水
日期:2009年12月28日学号:
大学生眼中的社会分层现象
【内容提要】
有人说,有富人就会有富学生,有穷人也就会有穷学生。为此这种由社会分层决定的校园分层,正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就业与爱情。本文就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分析了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正文】
“我没有钱,我只有花样的年龄,未加修饰的容貌。我每天穿着朴素的衣服,站在花枝招展的她们中间。我每周都要坐4个小时的公交车,去给那个高傲的小女孩做家教。她有钱,可连水都不想给我喝。我的家庭很穷。我的妈妈每天割猪草,双手满是老茧。我的父亲,风烛残年,可还要在建筑工地打工,为了我可怜的学费。我不期待爱情,我没有衣服,我没有化妆品,我的电脑也是二手的。我恨这个世界„„”
一、家庭出身不同,学习目的也不同
贫困生在毕业时,很大一部分人选择进入社会工作;而来自富裕阶层的孩子,更多考虑的是进一步深造。课题组发现,“自己不能成为富人的孩子,也要使自己的孩子成为富人的孩子”已成为一些贫困生的名言。
在选择工作的标准上,大部分个体户和自由职业家庭的大学生最关注的是兴趣爱好。来自下岗工人家庭的大学生多数关注职业风险度。教师和科技人员家庭的大学生更多关注专业对口度。大部分来自国家与社会管理人员家庭和自由职业家庭的大学生则更关注社会声望。而农民、私营企业主家庭的大学生关注的主要是收入问题。
在学习的主要目的上,来自农民家庭的大学生看重的是“接济家庭,报答父母”。大部分下岗职工家庭的大学生则专注于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出身国家与社会管理人员家庭的大学生中“报效祖国”的比例最高。
对“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性因素”的说法,从家庭背景的影响看,“同意”率最高的是来自私营企业主家庭的被我。“不同意”率最高的是来自教师和科技人员家庭的被我,其次是来自农民和下岗职工等失业人员家庭的被我。
二、社会分层带来大学生不同的生活态度
某学者说,社会分层带来大学生不同的生活态度,在贫困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大多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改变自己家庭的处境。调查发现,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消极型。曾有一个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进校后心情郁闷。他还萌发过出家的念头。第二类是激愤不满型。一些大学生说,现实很不公平,农村家庭如果没有一个孩子考上大学,整个家庭就绝望了,没有希望。
第三类是积极融入社会型。他们通过努力拼搏改变自己的命运,得到社会阶层提升。有贫困大学生说,自己的愿望就是通过努力读大学,得到好的社会地位,提升家庭阶层。
三、富学生和穷学生互相看不惯主要发生在低年级
调查显示,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大多这样评价来自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个人生活大方,但自私,高高在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必为金钱而整天奔波忙碌,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生活条件优越,穿着鲜艳,流行。”“上网,购物,乱花钱,生活浪费,学习不努力,高傲自
大。”“富裕生追求品牌效应,在吃穿用上较为奢侈,不能对贫困者给以鼓励,反而嘲笑那些为生活奔波打工的同学。”
而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在评价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时,大多使用“自卑”、“孤僻”、“内向”等字眼,认为“他们的终极目的太低,太庸俗化,只是挣钱、报父母恩之类,而没有挖掘自我潜能”。
无论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还是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自我评价一般都比较高。如贫困家庭学生大多认为自己“肯学、踏实、勤俭节约”等,而富裕家庭的学生则大多认为自己“乐观开朗”、“活泼向上”等。
我认为,这种贫富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在低年级的本科生中表现得比较明显。自卑情绪也主要在低年级时表现出来。至于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瞧不起贫困学生的情绪,也主要表现在低年级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增加,学生会表现得比较理智,或者不过多表露。
这种变化反映了家庭教育的差别。来自国家与社会管理人员、教师和科技人员家庭的大学生,往往能受到比较好的家庭教育,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生活问题上能够用比较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自己。但来自工人、农民和失业人员家庭的大学生在排序中均处于最低,则说明经济的因素在指导学生的生活方式上起着基础性作用。
现在,大学校园网的BBS上,经常出现诸如《我的城市女友》、《我放弃了我的农村GG》之类的讨论。很多大学生在交友、择偶问题上,还是喜欢在同阶层寻找,这样造成的家庭阻力会小一些。同时,相似的生活习惯也有利于他们走到一起。我看到过很多因家庭背景差异而分手的大学生情侣。环境造就人,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后天努力对一个人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四、教育应给每个人公平奋斗的机会
“大学应该做榜样:不盖贵族楼,实行标准化教育,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一视同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学教育应强调平等公平,淡化等级观念,维护贫困、弱势群体的自尊心。
他说,社会阶层流动是一个良性的实现社会结构变化、打破固有等级的正常渠道。社会结构在现代化过程中必须打破、改变,才能使整个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他认为,中国目前社会阶层分化日渐明显,缩小低收入阶层群体,扩大中产阶层比例,限制高收入阶层,非常有必要。当中产阶层成为社会最强大的中坚力量时,整个社会的发展才能算是向前迈了一大步。
他说,社会需要为底层的后代往上流动创造平等机会。教育是实现流动的重要手段,可以解决社会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问题。我们的社会应该对所有人都敞开怀抱,给每个人公平奋斗的机会,大学教育也是如此。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赖德胜认为,目前社会阶层分化已是客观事实,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紧密相关。大学生就业困难往往和所处阶层背景有关。要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单位招聘要公开、透明,底层背景的大学生才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
“大学生就业的顺利进行,会使中国的阶层流动进入一个良性轨
道。”赖德胜说,当有底层背景的大学生也能拥有良好的教育机会和公平的机遇、资源时,他们才会有冲破阶层之间的铁壁,实现自身阶层提升的动力。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志英建议,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应得到改进,在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等重要命题以外,还要关注人的心灵。我国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是大学生思想动荡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他们还能保持比较健康的心态,与将来有较好的工作和生活前景有关。应该让他们相信,通过个人奋斗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进而带动他们家庭生活状况的改善,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我认为大学生的社会分层现象有它的现实意义,应该顺应它的发展,同时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的行为应加以正确的引导。承认贫富不对等的存在,并相互尊重,彼此宽容,这才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