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语文 命题作文“角落”导写作文素材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命题作文“角落”导写
文题
请以“角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指导 “角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指房屋等两墙交接处之一隅,亦泛指类似墙的东西相接处的凹角或方形物件的一角。角落比较偏僻,比较隐蔽,不容易发现,由此可以引申为比较偏僻的地方,不受重视的人或物等。”就此解释考生可联系现实,展开立意:
社会的角落、人生和心灵的角落、对待角落的态度。
关注角落,世界才会更加和谐:常回家看看是对空巢老人的关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提高全民素养是对失落的道德文明的关注……
例文
角落 □一考生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许多处于角落中的人、事都值得我们关注。关注角落,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和谐!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承袭了世间最古老的职业,面朝黄土的背影刻画了他们朴实的形象,早出晚归的勤劳彰显了他们平凡的命运。他们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土地上,站成了永恒,他们的名字叫——农民。
我们满眼富丽堂皇,却不知日照农田的绚烂。把关注的目光转向角落里的他们吧!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真谛,我看到了辛勤的汗水,感受到了泥土的情怀。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生下后就被父母交给了爷爷奶奶。他们——乡村的孩子,对他们来说,父母就只是为改变贫穷而远赴他乡的电话里的声音;他们所在的乡村广为流传“读书无用”; 他们的学校平均每小时就消失四所;他们渴望父爱母爱的阳光,他们渴望每天能和父母吃上一顿团圆饭……可是,这一切都没有,他们只能在爷爷奶奶隔代亲的教育中养成了自卑孤僻、郁郁寡欢的性格。学科网
把关注的目光转向角落里的他们吧!用长远的目光来看待社会的发展,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促进社会资源公平分配,因为他们也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
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佝偻着背,拖着破烂不堪的麻皮袋,站在一个又一个垃圾箱旁。他们——拾荒者,没有豪宅,没有华服,没有灿烂的脸庞,更多的是那双粗糙的手,那把长长的钩子,那袋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易拉罐的袋子。
很多人可能会很不屑于他们的职业,不屑于他们的卑微。可是,他们身上没有乞丐的低声下气,他们靠自己的双手赚取自己的明天,他们活得很有尊严,很有骨气!
把关注的目光转向农民工,因为他们的奉献,因为他们的胸怀。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爱的光芒,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把关注的目光转向农村孩子,因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把关注的目光转向拾荒者,因为他们不自卑,不后退,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撑起自己的一片天,而他们的生活状态更是这个社会文明的标尺。正是有了这些拾荒者,才让我们很多的资源得以回收,很多的资源不被浪费。
每一份职业都有存在的必要,每一个个体都不可复制,独一无二。把关注的目光转向角落里的他们吧!包容、理解、尊重他们。世界因关注角落才会更加和谐。
评点
本文选取农民工、留守儿童、拾荒者这三个特殊群体,选材典型而又极具现实意义。在行文立意上,作者采取并列式结构,结构清晰。同时本文语言朴实,但句句饱含深情,有较
第二篇:高考语文 命题作文“低配人生” 导写素材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命题作文 “低配人生” 导写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微博上流传着一个段子: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轿车,70%的速度都是多余的;一栋豪华别墅,70%的房间都是空闲的。你是否也会恍然大悟:哦,是这么回事!环视一下自己,你那高配置的生活里,有多少资源待在角落里被闲置着,浪费着?
也许是时候,我们把身段放低一点儿,要求降低一点儿了。低配一点儿,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态度,不勉强,不逞强,有力掌控自己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
请以“低配人生”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所谓低配人生,并不是让我们忆苦思甜,“艰苦奋斗”,过苦行僧的生活,也不是要压缩自己的生存空间,降低生活质量,而是要在这个欲望不断扩张的世界里,学会辨别与放弃。这种生活态度,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这条微博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共鸣,是因为,我们殚精竭虑追求的原来是一些自己本来就不需要的东西。对于这些无用价值、多余的追求,使很多人付出了时间、精力、心灵乃至家庭幸福的代价。回过头来看看,才发现自己误入歧途,悔之已晚。
例文
低配人生 □张文杰
两千五百年前老子提出的“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是对低配人生的最初注解。那么低配人生到底是什么呢?所谓低配人生,并非让你压缩生存空间,降低生活质量,而是在这个诱惑与欲望不断扩张的世界里,学会辨别与放弃。
克制欲望是低配人生的核心。有微博称“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房子总共近9000 间,屋内陈设极其奢华,珠宝琳琅满目,但皇帝住的地方也不过十多平方米而已。”为什么清朝历代皇帝都为之倾注大量心血呢?屋子再大,睡觉只需要一张床;菜肴再多,吃饭也不过一张嘴。如此铺张浪费,又能得到什么?最后只使得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而千年前以孝廉著称的汉景帝,居陋室,饮粗茶,着布衣,却为汉朝的繁华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拒绝诱惑是低配人生的准则。唐代的王毛仲因为扶助唐玄宗登基有功劳,而不断向玄宗伸手要官,最后要来的却是一道赐死的御旨。老子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只有不断拒绝诱惑才能避免灾难,更好地生活。居里夫人为了使客人早点离开而只放两张椅子,为了更好地研究而不与媒体过多交流。钱钟书面对友人的请客,幽默地回应:“吃了鸡蛋之后,感觉很好,又何必去见下那只蛋的母鸡呢?”
他们,一个是闻名中外的科学家,一个是享有盛名的文坛巨匠,却都选择低配人生,拒绝物质的诱惑。
降低标准是低配人生的真谛。有人说,不要总想着自己没有什么,要经常想想自己还有什么。《赤壁赋》中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客叹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子却不以为然,仅驳道:“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在其百年前的诗仙,虽然被流放,但是得不到功名利禄却仍有自然为伴,依旧洒脱豪爽。
有时候,我们拥有的物质越多,给理想的空间就越少。适当低配的人生,不仅会让我们克制欲望,更从容地提高幸福指数,也会让我们远离诱惑,更专注于自己的梦想与目标,在知足中寻得快乐的真谛。
第三篇:2013高考语文 材料作文“走在最前面和走在最后面”导写作文素材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材料作文“走在最前面和走在最后面”导写
【仿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回忆与联想,让你产生了哪些思考与感悟?
要求:请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和范围,不抄袭,不套作。
题解·鲜立意
要准确审题,我们就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性。对于材料中提出的观点,是赞同还是反对,考生要有明确的观点。从正面立意的角度分析
考生可同意材料中的观点,走在最前面与最后面是痛苦的。因为走在最前面的人面临着各种前所未有的艰难险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要承受巨大压力;走在最后面的人则要面对别人鄙弃的眼光,并面临着被强者欺凌的危险。从反面立意的角度分析
考生可以不赞成材料中的观点。走在最前面的人也许在物质上是痛苦的,但他们在精神上是富有的人,可赞颂他们的开创精神,写他们发现了真理、创造了历史、改变了世界;走在最后面的人虽然没有开创事业,但是只要他们安于平凡的生活,也是满足而快乐的。从辩证立意的角度分析
考生可辩证思考,写出较新的立意。从材料观点来看,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走在最前面和走在最后面的人,都是痛苦的,只有走在中间的人最幸福,因为他们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小。前面的人开拓道路,后面的人为其垫后,中间的人简单而幸福。
第二,走在最前面的人和走在最后面的人既是幸福的,又是痛苦的,其幸福和痛苦的关键在于是否有良好的心态。如果能够保持良好乐观向上的心态,那么无论走在最前面还是最后面,都可以过得幸福。
选材·微点拨 从正面立意的角度
我们可以选用历史素材、改革素材。如商鞅,可谓变法革新第一人,却遭遇车裂之刑。同类例子有很多,如布鲁诺、哥白尼、王安石等。从反面立意的角度
可写历史素材,如居里夫人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她并不为自己柔嫩的双手变得粗糙而痛苦,也不为岁月在她光洁的额头上刻下了丝丝皱纹而痛苦,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快乐地工作着。牛顿、爱因斯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结前人的理论,发现不足,不断改进科学理论,获得骄人的成就。丘吉尔学生时代的功课在全校最后,却锲而不舍,努力奋斗,终成大器。陶渊明、李白,他们走在蝇营狗苟谋取官位的人群的最后,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并没扭曲自己的人格。从辩证立意的角度
牛顿说过:“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写作时,可选用名言来论证“最前面和最后面”的辩证幸福,如钱学森,如感动中国人物,他们都走在最前面或最后面,却能正确看待名利与事业,最终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就,或者谋得真正的快乐。
备考·素材吧
素材一 明星的热与冷
底层、最低下的地位,奋斗努力都毫无结果。她们都值得钦佩,值得关注,而不是被指责嫌弃。请赠予她们光明和希望吧!让她们也能够在奋斗中得到快乐。
其实,痛苦不是走在最前面的或是最后面的人所专有的。那些走在最前面的人们,不必痛苦,时间会证明他们的价值。那些走在最后面又心有不甘的人,不必痛苦,奋斗吧,只有奋斗才能摆脱痛苦。而我要送给那些走在最后面的人的忠告是:请先学会痛苦吧。
佳作点评:
本文思维严谨,用词推敲,论据充实,给人以鲜明印象。由哥白尼、谭嗣同入手,通过对比他们走在最前面,虽身体遭受痛苦却在内心享受着坚守信念的快乐,可谓深刻。再写那些走在最后面的人,也采用对比手法,揣摩他们的心态,分析细致入微,尤其是结合《红楼梦》中的侍从丫头。写她们的快乐,读来令人深思。
第四篇:高考语文 命题作文“风景这边独好” 导写素材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命题作文 “风景这边独好” 导写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 年元旦,中共中央总书记、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迎新春讲话中说:“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在如今这个国际环境变化莫测,国家改革发展任重道远的时刻,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对国家的未来与发展有着殷切的期待。
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结合你对诗歌内涵的理解,选择合适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仔细分析“风景这边独好”这一题目,它是由“风景”、“这边”、“独好”三个词语合成的。“风景”指代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社会风景,可以是自然风景,也可以是传统文化的某个方面,都可以找到切合主题的材料。“这边”表示的是主题要表达的对象,有着特定的指向。“独好”则是给人一种美好的享受,带来赏心悦目的情怀。结合对词句的分析,可以从中看出此词洋溢着乐观主义豪情。在写作的立意上,选择一个昂扬向上的主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表现生活中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和感悟。
例文
风景这边独好 □钱丽华
清晨,漫步田野,一颗颗露珠正凝结于叶尖。一忽儿,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晶莹的露珠开始闪烁不定,犹如抱琵琶半遮面的小女子,开始窃窃私语。
阳光慢慢地移过来,在一个恰当的角度,灵犀一点,顿时折射出万丈光芒,赤橙黄绿青蓝紫,与初升时的静谧和洁净形成巨大的反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行走于郊外,我发现大自然里闪烁着美,震撼的美,坚持的美。
在柬埔寨古老的丛林里,有一种会飞的蛇——金花蛇。它用尾巴勾住树枝,展开身体,收缩腹部,变成中空,借以捕获空气浮力,停在空中,然后利用树枝的韧性,把自己弹出去。在获得一定的空中速度后,肋骨伸展开,增加身体宽度继而又捕捉更多空气浮力,保持波浪形,扭动尾巴,来控制方向,保持平衡。它们在空中做着平抛运动,留下一段美丽的弧线。
蛇也能飞,在空中俯瞰大地,或许时间是短暂的,但留下的是惊喜。风景这边独好。依稀记得有过这样一种极细的粉红色花,现在仍在我的记忆中开着。她在冷的夜色中,瑟缩着簇拥着做着遥远的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瘦弱的诗人将泪珠抹在她的花瓣上,告诉她冬既然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她于是一笑,虽然小脸冻得红惨惨的,瑟缩着,发抖着,眼前的蝴蝶乱舞,蜜蜂唱起春词来。
大雪压青山,她仍坚持那一抹红;疾风知劲草,她仍不忘那一个梦;东方欲晓,她明白自己的梦将要实现,红灿灿的脸满意地笑了。她用坚持唱响了人生的梦,她用坚持奏响了人生的歌,她用坚持谱写了人生的曲。又是一年春风起,又见陌头花儿开。
微笑,眼中含着的是泪水;浅笑,神经末梢传递着的是疼痛。坚持明天的梦,风景这边独好。
岁月流转,花开花谢。朝阳却总是在破晓时分,温情脉脉地看着大地,带给我们新的希望!
评点
文章语言清新质朴,散文化的语句中蕴含着对自然、人生的思考。选用了柬埔寨的金花蛇、记忆里粉红色的花,做为叙述的对象,细腻的描述中,让人在享受画面的美感时,也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大自然中的震撼与坚持。
第五篇: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命题作文“有这样一种声音”导写
http:///p/%E7%BE%BD%E5%B0%8F%E6%B3%A3?from=wenku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命题作文“有这样一种声音”导写
文题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单纯就声音的物理属性而言,每种声音都有其独特的音高、音强、音质,而每种声音所呈现出来的语气、节奏,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往往也相距甚远。如何从常听或偶闻的声音当中体会其独特之处,并通过对声音的仔细观察和形象再现,进而表达一种态度、一种思考、一份情感,应该是本文常规的行文思路。
本文题写作应注意的写作误区是对声音的呈现过于简单,或是没有给声音的呈现设置较为具体的情景,或是没有描绘出这种声音特有的形态(诸如声音的高低强弱、语气语速、情感态度,以及引起听者心理上、情绪上的变化),导致声音过于干瘪纤弱,难以感染读者,打动读者。
例文
有这样一种声音
□张景
一滴水,滴入湖泊,我听到,清亮的破碎声,还有湖泊膨胀的微妙的声音。有刻意放轻的脚步声,在悠扬的音乐中,穿过不灭的霓虹,踏过那些古老的小街,小心翼翼,期许又彷徨……
在繁荣的尽头,是一座座还没成形的摩天大楼,遍地的碎石与黄土,脚步声顿了顿,接着又大步地向这零碎建筑的深处走去……
白天,不算太热,脚步声似乎没有要停的意思,不断地从堆积得像小山一样的水泥袋走向杂乱的钢筋处,飞扬的黄土,似乎没有办法在这双脏得不能再脏的布鞋上留下一点点颜色。脚步声持续不断,很踏实。外面的喧嚣与繁华,似乎让脚步声的主人好不习惯,只有在黄土飞扬、碎石零散的这里,才能从这脚步声中听到安心、踏实,即使地上脏乱不堪,脚步的声音依旧可以毫无顾虑地往前延伸。
夜晚,天气好像更凉爽了一些,脚步声仍在继续,只是比先前沉重了一些,但依然轻快,比起白天,脚步声的主人似乎更愿意在晚上继续干活。
突然,脚步声慢慢变轻,然后停了。再然后,是一个人轻轻地坐到地上,相伴的是细小的摩擦声。地上,和自己的家乡一样,满是泥土,破旧不堪,但他看了很舒心,像是家一般。只有那仍是框架的大楼,象征着这片乱土之后的繁华,让他看了,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是难以习惯,是些许期待,还是引发的思念?或许是,又或许不是,他站了起来,脚步声仍在继续……只是鞋底的黄沙实在太多,窸窸窣窣,是模糊的声音,我有些听不懂。
我能够听到有很多这样的声音,清晰得出乎预料。可是夜上海的音乐太过张扬,让我渐渐地再也无法辨析之前的那个脚步声,就像是那滴入了湖泊的水珠。
当浩瀚的河水声势浩荡地涌入大海时,是否会引来无数惊羡的目光呢?
但是,谁听到了,那滴水的声音?
有这样一种声音,如此细微却又真实存在。
评点
从听觉的角度来持续观察一种脚步声,透过这种声音又可体会声音发出者的不同生活场景、深入都市繁华中的局促和不适、返回建筑工地时的踏实和厚重、夜晚休息时思绪的纠缠和纷扰。作者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中脚步声的精细
[键入文字]
http:///p/%E7%BE%BD%E5%B0%8F%E6%B3%A3?from=wenku
勾勒,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现在都市中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并把感知的触角延伸到他们的精神深处。观察与语言的细腻是本文的亮点。
[键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