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组合作学习系列反思-葛占林
政治学科
小组合作学习系列反思 突泉县宝石中学:葛占林
“走进学生的心田,挖掘学生的智慧”,在交流与探究中我与学生共同成长,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与学生共同面对新的课堂,我将课堂教学的时间充分交给了学生,开创了“预习交流”--“专家研究”--“专家汇报”--“巩固生成”四步教学法,在教学中我摸索着、尝试着„„
一、你怎么预习的?
“合作学习”中,预习是它的前奏,预习“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时,我首先告诉学生要先看一遍课本把不懂的和“知识点”都勾画出来。再看时边看边把系统的知识点摘抄到预习本上。我认为这也就可以了。可是第二节政治课“预习展示”时,有一名学生只摘录了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名言,我非常生气地说:“你怎么预习的?”学生说:“老师,我在文中找不出您所说的知识点”。我没有言语,课堂按程序继续进行着„„,课后,我想是不是学生在溥衍‘预习’?还是教师的预习指导“出现的问题?我进行调查,第一种可能被排除。看来,问题出来在我这里。我回想起学生课上的那句话,第二次预习指导时我根据学习任务列出了相应的预习提问,学生根据它来预习,做到有的放矢,结果效果较好。
二、他溜号了
合作学习中的第二个流程是‘专家探究’。刚开始尝试时,专家中有的学生是假专家,有的东张西望,有的在那里乱摆弄东西,对专 政治学科
家们的讨论熟视无睹。针对这种现象,我和学生谈心才知道:‘溜号’的学生多数是‘学困生’,所谓的探究,他无法走过这个氛围,平时很少发言,产生了自卑心理的他们还谈什么研究。我说:“你想不想发表自己的见解?”,“我想,但我怕说错了,让大家笑话”。“不怕!大家见笑说明你的存在,如果勇敢地迈出了一大步,以后一定有掌声送给你!你能行!下节课老师要看你的表现好吗?”,我十足的给他打气,他脸红红的点点头。
第二节政治课学习的内容是:“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其中我设计这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态度属于豁达的生活态度”。大家众说纷纭,有的说“体贴同学,宽容他人的过失„„”,这时他高高地举起手说:“我认为,敢于自嘲自己的缺陷也是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太棒了,太棒啦!我情不自禁的喊着,看来让学困生重新产生学习兴趣,首先调整好他们的心态是很必要的。
三、这哪里是专家研究
合作学习中的第三个流程是“专家汇报”。个个专家带着探究后的成果回到原来的小组向其它小组成员汇报。在学习“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这节课时,各小组汇报的声很大,彼此交错、混杂,这时,我迫不急待地喊:“小点儿声。”这一喊不要紧,有的小组声音很小,有的小组干脆没声了。“专家汇报”就此夭折,这可怎么办?我陷入了沉思。学生的学习热情被降温是件很可怕的事情。第二节课,我提前拉大组与组之间的距离,同时嘱咐组长:专家汇报的声音要适度,只要组织听见就可以了。果然,汇报小组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看来教 政治学科
师在课堂上的强行指令是行不通的,为此,我们要在课堂预设中要三思而后行。
四、小点声
合作学习中的第二流程是“专家研究”。在学习“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这一课时,我发现专家组的成员们个个在紧张地忙碌着,但是是单独的,这哪里是讨论探究,明明是闭门造车。最后是学习差的照学习好的把答案一抄游戏就结束了。为此我是这样做的:第一步各成员熟悉问题并思考;第二步,在组长的调动下各成员主动发表见解;第三步集思广益得出结论。这样效果好多了。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系列问题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系列问题之一:
如何走出建组困境
高效课堂模式对小组学习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因而小组学习就成了关键。
本期“问道”,从一线教师中广泛征集有关小组组建和建设两方面的问题和困惑(问题来自一些课改学校、本报读者QQ群、现代课堂周刊读者QQ群等不同渠道),并邀请了几所课改学校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现身说法,就如何科学分组、如何发挥学习小组长的作用、如何增加小组的凝聚力等实际操作问题进行解答,希望能帮助广大教师走出分组困境,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教师得力的教学帮手。分组讲求策略
问:在实践中,班级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划分才能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方洋:小组组建应在班主任对全体学生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校首先组织一项面向全体新生的学习能力测试,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考试成绩、日常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发展潜力等多方面因素,以学习成绩为主),将全班学生分成均等的A、B、C三层,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在小组组建的过程中,除了保证每组内有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外,还考虑分配一名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性格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活泼型学生与内敛型学生相结合,以增强小组的活力。
吴俊华:我认为,分组时要考虑三个因素。成绩分配因素:要使各小组学生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小组间不至出现较大的差异;性别搭配因素:遵守异性效应,实行男女搭配,如此一来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比相同性别的小组合作效果更为显著;家庭背景因素等。尽量不允许学生之间进行自由选择。因为学生通常喜欢选择与自己性格相似或成绩相当的学生,这样会出现小组间的较大差异,不利于各小组开展学习活动。
段翼鹏:一般情况下还是按学生成绩来分,具体操作如下:把前1至12名的同学分为A组,倒数1至12名的同学分为C组,中间的同学为B组,然后让A组的12名同学能够自由地两两结合组成6个组(注:最好是限时3分钟),B、C组的同学以同样方式分成6小组。
然后,班主任老师就要对A组中的6个小组讲:“若让你在C组中选一个小组组成搭档,你最不喜欢哪一个小组?为什么?说明原因或理由。”同样,也让C组中的6个小组在A组中限时选择自己最不喜欢的小组。针对他们的选择,分析提出的理由,班主任要作细致的思想工作。然后再自由选择中间B组的6个小组最终形成AA、BB、CC的小组分配原则,小组内AA、BB、CC两两之间为互帮对子,并在小组内,AA负责BB内疑难问题的解答,BB负责CC内疑难问题的解答。
问:多少人一组比较合适?为什么?如果班额较大怎么办?
吴俊华:进行合作学习的小组大小与构成要因班级学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即:因班而异。当然,最常见的是4至6人小组。
方洋:根据我们的调查和研究,6人一组最为科学。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的量也相对大些;但人数并非越多越好,人数过多,受课堂时间限制,有些学生就可能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假设每组8名或更多学生,组内的交流就容易受到限制。
此外,小组的人数尽量是偶数。我们认为,小组学习的基础是合作,合作学习的最好体现是“一帮一”,结成“学习对子”。当然也可以是“一帮二”,但是效果不如“一帮一”理想。
邱洪超:如果教室里人数比较多,8人一组也可以。当然,大组还可以分为“组内组”,即A组和B组;还有一种分法就是按照成绩将学生编号,从高分到低分。根据班级人数一分为二,让学困生把名字写到黑板上,让另外一半的同学自主选择自己希望帮扶的同学,结成“对子”。
问:小组分配可遵循的原则有哪些?各有什么利弊?
方洋:我校在小组分配上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均衡原则。指在学习成绩、能力水平和课外活动能力等方面,各个小组的力量保持均等,大体相当。各组应有大体同等数量的A层生、B层生和C层生。各个学习小组中男女同学的人数也应尽量做到均衡分布。
均衡配置有利于每个小组都能进行充分讨论,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和深入交流,并据此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同时也有利于各小组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赛。
第二、尽量尊重学生意愿原则。在保证基本均衡的前提下,教师在分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同时注意不把彼此暂时排斥的学生编在同一小组,以免激发其逆反心理,影响小组学习及开展其他活动;C层生宜编入对他们持中间态度或欢迎态度的小组,以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第三、适时调整原则。一个学习小组确定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必要的时候可视情况而调整。这种变化包括组员之间的调整、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的调整,也包括小组组名、组规、组训及小组发展目标等的变化。只有适时调整,才能保证小组学习有序、持续地开展。
段翼鹏:“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
“指定组长,双向选择”原则,在教师指定好各组的组长之后,让组长和组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缩短学习小组内学生间的“磨合期”,便于小组管理。小组长须有领袖气质
问:小组长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段翼鹏:小组长最好能分为学科小组长和行政小组长。学科小组长由本组内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担任,是老师的助理,是组内的“学习领袖”,组长未必是终身制,成绩未必是第一名,但要求其必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小组形式一般是固定的,但各学科的小组长应依据学科而定。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不同学科既能体验到成员的角色,又能体验到组长的角色,从而达到“团队学习”的效能。
行政小组长的设立是由组织能力强,协调能力较强的小组成员担任,是组内的“行政领袖”。其成绩未必是小组第一,但要有大局观,具有领袖气质和才能。
朱浩:有较强的自制力,不会因自己的行为影响小组的合作;有较好的协调能力,能独立处理好组员之间的关系问题;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时时、事事想到小组的整体形象;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清楚知道组员的学习状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邱洪超:我认为小组长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一是人缘好,二是组织管理能力强,三是责任心强,四是成绩中上。组长可根据情况适时调整。
问:小组长如何产生,才能更有利于小组学习的顺利展开?
方洋:分组后,组内要选出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常务组长要带领全组成员制定组名、组规、组训及小组发展目标,还要负责检查各项目标的落实情况;学习组长则负责督促全组同学的学习。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由学生自荐后小组同学选举产生。小组长要定期述职和接受组员评议,工作不出色的,应及时更换。
选择学习小组长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采用自荐和民主选举的方式,尽量避免教师指定。在选举前,教师可公布组长候选人的标准。只有充分考虑学生意愿产生的小组长,才容易成为实际活动的核心。段洪超:小组长可以采取竞选的原则,让有意向做组长的同学担任。每组还可以设正副组长各1人。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学习,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也可正副组长分别负责A、B组的工作。小组成员间形成紧密的学习利益共同体。
问:小组长是小组学习的关键,如何培训小组长,有效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段翼鹏:首先应让小组长们明白,自己当上小组长之后,学生角色就变成了一个“小老师”,完全发挥着一个老师的职能和作用。
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可以针对各小组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小组长学习、讨论并加以解决,这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学科班长,可作好培训记录和实施的效果记录。
方洋:我认为对小组长的培训可分三个方面:一是任课教师进行课前培训,其目的是更好地实现课堂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二是班主任进行定期培训,每周在固定时间,班主任与学习组长、常务组长进行交流,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班级学生的动态、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及各小组存在的问题等,与大家商讨解决办法,帮助每一名同学进步,推动班集体共同提高;三是任课教师进行不定期培训,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随时召集学科组长及学习班长开会,了解本学科教学中的问题,探讨解决办法。
在完成小组长的培训工作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他们自主开展小组学习和管理工作。
理想的管理是全体参与 问:怎样协调组长与组员的关系?组员不服组长怎么办?组长想把个别组员“踢”出本组怎么办?
赵刚:组长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先期进行时可由班主任指定临时性的代组长,通过一定时间的了解磨合后,让学生通过推举产生各自的组长。这样产生的组长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与组员之间有较融洽的关系,有利于他们开展小组内的工作。
组员不服从组长管理,老师要及时了解情况,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如果确定是组员的问题,那么老师一定要给组长撑腰,正确及时地处理问题,化解组长与组员之间的矛盾。如果是组长想把个别组员“踢”出本组,更要认真了解原因,弄清真相。区分是组长的原因还是组员的问题,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一定让组长杜绝“自己可以把个别组员‘踢’出本组”的念头。但如果确实出现一个组员与同组大多数成员关系均不太好时,应及时作出调整,并针对该同学做一些工作,以免他调到其它组时再发生类似现象。
邱洪超:组长与组员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小组的建设。组长要了解各组员的基本情况,深入了解每个组员的性格、兴趣等,同时小组长在管理过程中又要有自己的做法,制定相应的组规,对违反组规的同学做相应的处罚。
如果出现组员不服组长或者组长想把个别组员“踢”出本组时,我们将先了解具体的情况,采取互相沟通的方式查找出原因,同时分别对组员和组长进行沟通,对组员进行教导,让他们充分认识小组团结和小组荣誉的重要性。同时对小组长的工作进行分析,让组长真正树立为小组服务的意识以及了解小组长在小组集体荣誉中的重要性。如果经过协调仍然不能解决,将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由组员选择组长,选择自己愿意加入的小组;同样,组长也有选择、接受组员的权利。这样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更加和谐。
王海亚:在小组的管理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摩擦,其原因有很多种。但作为老师应该为班级管理的长远着想,在班级会议上,要坚决做好组长的后盾;私下里要对小组管理者进行集中培训,以提高他们对小组的管理水平;同时,老师也要积极主动地做好个别组员的思想工作。
首先利用班级舆论进行监督,即:要多召开班级的主题班会,或者定期对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这样也能在班中形成一定的舆论引导作用,让表现优秀的学生更优秀,让表现欠佳的学生更有信心。当然,最理想的结果是让全体同学都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另外,前面提到的,在小组调整的时候,组长由全班同学选举产生,然后,再让组长来选择组员。这种方式可能更易于被全体同学所接受,组员也更容易服从组长的管理。凝聚力来自学生“入群”信心
问:如何加强小组的凝聚力?优生不愿意帮助后进生怎么办?个别学生没有集体荣誉感,“拖后腿”怎么办?
朱浩:一个班级的向心力强,这个班级的班风就正,学风就浓,同样,一个小组的凝聚力强,这个小组的组风就好。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在的小组就是“小家”,所有组内成员都应该为这个“家”不断努力,互帮互助,携手共进;其次,在安排座位时,尽可能让两人自愿结成“对子”,这样利于合作。对待个别学生不思进取要采用评价机制,比如用个人积分制等。在评价过程中,为了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让昨天的他和今天的他作比较,小到每次词语默写、学案完成情况,大到每次测试等。只要有进步,就给他鼓励,让其看到学习的希望,从而充满信心地投入到小组评比中。
王海亚:我相信,这些现象之所以出现,其根源还在于评价机制。优生之所以不愿帮助后进生,是因为优生觉得帮助别人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却不知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
后进生之所以没有荣誉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他表现的机会,或者机会太少、太难,他们不认为自己的存在对小组和班级有多少意义。
严茂华: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去想办法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其次是对各小组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捆绑考评”。在课堂上,对那些能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上台展示的小组给予加分鼓励,不管开始时他们的展示是否到位,是否精彩,都给予表扬。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也能促使小组中成绩好的同学主动去帮助基础差的同学,基础差的同学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李平:人有社会化属性,任何正常人都天然地希望被社会所接受,之所以有些人表现出离群索居,一般都是有过入群的“创伤”,让他失去了信心。
凝聚力、向心力才是真正的战斗力。班会课上,“我们小组**最棒”或“我向**学**”活动的设计,个性化班组文化的设计,联欢会上的小游戏,体育文娱类对抗赛,学期末的团队盘点等,我们“间歇性”地添柴加火,全方位地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团队合力。
邱洪超:小组长多组织小组会议,多开展一些小组活动,对组员多鼓励,多表扬,让组员体会到成就感;此外小组长还可以经常组织一些组与组之间的知识竞赛或其它活动赛,增强组员之间的凝聚力。
问:怎样加强小组的文化建设?
段翼鹏:建组之初,小组的文化建设就已经开始,包括:
创设组名——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创设富有个性、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组名,使本学习小组相互鼓励、奋发向上、团结协作。如:飞天火箭、畅游太空、终极一组,等等。
形成组训——学习小组成员通过讨论选择名言、警句或者格言,形成自己的组训,以便激发学习小组的进取心、凝聚力。
制作组标——制作学习小组标志牌,放置本组桌面,时刻警醒、激励团队永远向前。
确定目标——小组讨论后,制定本学习小组阶段和长期奋斗目标。在遵规守纪、行为习惯、预习效果、课堂展示、学业成绩等方面要达到什么目标,在班级的所有团队中要达到什么样水平,目标清晰,人人明确。
当然,小组文化的建设过程也伴随着班级文化的建设,他们相互促进,互相支撑。
小组合作学习系列问题之二:
如何打造“动车组课堂”
我们常常把小组合作学习充分的课堂称为“动车组课堂”。
本期“问道”我们通过本报读者QQ群、现代课堂版读者QQ群等不同渠道广泛征集了相关问题,并邀请一线课改名校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现身说法,就学生如何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开展活动、如何确定小组展示人、怎样分配小组学习内容等实际操作问题进行解答,希望读者能从中有所受益和启发。
“1:6”:让学生学会织网捕鱼
一个人是一根绳,多几根绳才能织成网。小组学习就是几根绳织网,单绳形不成网也不可能捕到鱼。须知,差生手里可能没有强绳,但或许他们有织网的梭子。
问: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激发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让小组合作具备充足的动力?
邱洪超:高效课堂模式对小组学习的形式与方法做了明确的要求,上一期谈到了如何分组,如何设置小组长。对于怎样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需要补充的是,小组内和小组间要充满竞争。组内对子之间既是竞争者,也是相互监督者,比如上课开小差的问题,就由对子来解决。为了鼓励对子间的竞争,小组长有时候要采用一点“手段”,比如要求对子间“下战书”挑战。小组间的竞争就考验教师的“课堂艺术”了。“评价是武器”,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敢于调动组与组之间的对抗、拉力、质疑,并做好“即时性评价”。
在高效课堂上,老师其实只需要通过对“6”个组长的询问来掌握“6”个同伴。这样形成的两个层面的“1:6”,谓之“高效学习方法”。当然,在课堂上,老师对学习目标的分配分解也是通过“1:6”实现的。
一个人是一根绳,多几根绳才能织成网。小组学习就是几根绳织网,单绳形不成网也不可能捕到鱼。传统课堂缺少的就是“利用”学生,当然也缺乏对学生差异的尊重。须知,差生手里可能没有强绳,但或许他们有织网的梭子。与其每个人都必须饱受学习之苦,不如大家绑在一起共同分担任务。这样既减少了学习分量,又降低了心理强度,何乐而不为?这就是新课改合作学习的意义。
杨 翊:在竞争的基础上,建立组内奖励机制和组间奖励机制也很必要。对帮教效果明显的个人和对子,小组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荣誉感。得到褒奖的学生往往更加努力,不会松懈;那些暂时没有得到奖励的学生就会积极调整自己,力争取得成绩,为小组争光。
教师要营造“组组有事做 人人想展示”的课堂氛围
课下常规活动建议给学生留白,让他们有自由的空间,不能什么事都按一定规矩做,那样会使学生很累。
问:在实施和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怎样开展活动?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活动中又应怎样开展学习活动?
邱洪超:在开展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做好学情调查并及时做好指导工作。学生分成小组交流后,老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去,听一听学生交流的内容,看看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不足,把它记录在课堂记录活页上,到小结课堂问题时指出来,让学生去纠正不足。老师在做学情调查时,发现学生的亮点,也要记录在课堂记录活页上,到以后上课时,让学生继续发扬。如果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老师要及时作好指导。教师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把解题的思路给学生讲明,让学生按解题思路去寻找答案。如果在组内还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组长就要把这个问题展示在主展板上,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交流后解决掉。
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先把导学案的问题进行交流。组长组织组员分成A、B两个小组,让每个组员都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讨论出问题的最佳答案。交流的过程是学生思想发生碰撞的过程,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意见分歧时,应该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得出大家共同认可的答案。经过思想的碰撞,学生对问题就理解得更加透彻了。组长还应该关注组内的学困生,让学习对子帮助学困生解决疑难问题,实现共同进步。
吴俊华:教师在小组合作中还要承担起课后反思的观察任务。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单独谈话等方式,反思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具体指导,促使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都进行反思,使之慢慢形成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循环。
问:怎样对小组成员进行内部分工?课上教学流程怎么分工?课下常规活动怎么分工?
邱洪超:在高效课堂中,小组的建设是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而小组内的分工明细则是高效课堂有效实施的体现。在教学流程上,每小组设组长一人、副组长一人、学科组长每科一人。组长抓学习,副组长抓常规(纪律、卫生、安全、日常行为等),分工合作。各学科组长,具体负责本学科的各项学习工作(预习本、纠错本的批改,收发导学案,指定本组展示代表、发言代表,收集问题向班级学科代表反映等),学科组长要能够调动、激发小组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常规活动的管理,每小组必须配备常规专管人员。具体有:组内卫生、桌椅的摆放、黑板的擦洗、标语的完善、组内的纪律。
高中贵:课下常规活动建议给学生留白,让他们有自由的空间,不能什么事都按一定规矩做,那样会使学生很累,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问:在课堂上,教师应如何分配小组展示的内容?
邱洪超:在课堂上,先应该让学生进行对学,通过对学,每个学生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困惑的习题进行对子讨论,对学完后,再在小组内进行组学,把对学中不懂的在组学中讨论,难点在组学时化解,扫清展示路上的一切障碍,然后将导学案上的习题逐题讲解,这时老师才能分配任务。
教师分配展示任务尽量采取小组自愿的原则,哪个组喜欢讲哪道题就去认领,他们自己选择的题目,他们就会很自信。达到课堂中组组有事做,人人想展示的一种氛围。这样的课堂展示才是有滋有味、活色生香的。
赵 刚:为了避免学生只针对分配给自己的任务而研究、学习、准备的现象,教师大多数情况下应临时、随机地分配展示任务和内容,由组长根据本组的计划安排到组员。组长将展示任务分配到某个同学,展示内容的分配要考虑难度,应该是不同基础的同学展示适合他作法难度问题,特别是通过将一些简单问题分配到后进学生进行展示的作法,可以增加他们展示的机会,增强学习的信心。
高中贵:我们的课堂不应为了展示而展示。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作充分预设,大部分任务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就能够解决,而展示的内容必须是全班共性的问题,而且这些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状态下,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
朱 洁:余下的少数代表性强的知识点或提高题可以留作展示,相应的展示题可分给以下小组:掌握得非常好,有独特方法的小组;水平一般,能够讲清思路,通过展示能够提高他们理解水平的小组;教师有意识要为之创造展示机会的小组。分层展示与帮扶:优者更优,弱者更强
一节课中,个体展示是亮点,是高潮,是形成人格、自主自强、勇敢有为的重要途径,每节课要设定重要篇幅,通过学生个体展示来促成学生性格的铸就。
问:在小组学习刚开始的阶段,往往出现小组展示时每组每次都是相同的学生的问题,往往是那些善于表现的“优生”,应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怎样来确定展示人才比较合理?
邱洪超:一节课中,个体展示是亮点,是高潮,是形成人格、自主自强、勇敢有为的重要途径,每节课要设定重要篇幅,通过学生个体展示来促成学生性格的铸就。
王海亚:具体可以体现为两种方式,一种由学生自己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来确定组内的展示人;一种是由老师在课堂上临时指定展示人。前者,有利于体现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后者,有利于老师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来检查各类学生的学习效果。总而言之,方法运用要灵活,不可教条。
杨 翊:容易问题学习稍差的同学答,难度大的学优生回答;对于中等问题学习稍差的同学答对加高分,学优生答对加分少;也可由科代表根据题的难易程度抽号回答。为了避免课改初期学优生抢答,学差生不敢答的问题,可以在组内确定每人每天展示次数,同一个人多次展示时,少加分或不加分,其他人展示多加分,这样就能有效规避每组每次都是相同学生展示的弊病。
问:小组内一对一帮扶如何实现?
王海亚:帮扶从广义上来讲,就包括优生对学困生的帮助、优生与优生间的互助及优生和优生间的相互激励。要想实现学生间的帮扶和激励,就必须在小组建设时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编排。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若以8人一组的话,中间四人必然是优生,或者是,中间四人中两位是优生而另两位是次优生,而小组的两端分别安排中等生或中下等生。这样的编排方式非常有利于中间两位优生或次优生间的互助,也有利于优生对两边成绩较差学生的帮助,从而实现一对一的帮扶。
不过,这种组合方式要求老师对学生要有深入的了解,尤其是一对一的同学,老师要考虑他们的性格是否相投,因为,只有性格相投的人之间,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和合作,同时,老师也要让学生明白小组编排的意图,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否则,小组的建设将失去意义。
小组的建设过程中,还有一点我们不能忽略,就是小组成员不能固定,应该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小组进行适当调整。
高中贵:在结对子时要考虑以下几点:第一,两人之间是关系较好的同学关系,优生的水平足以帮助且乐意帮助后进生的。第二,后进生愿意主动学习,不无故打扰优生。第三,要有对对子帮扶过程的监控,不同对子之间要有评价制度,定期对帮扶效果进行评价。
邱洪超:课堂中的对子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同时,组内对子之间的评价还应有梯度性,比如优生之间的对子相对于后进生之间的对子来说他们的优势更加突出,怎么才能平衡他们之间的评价差异?怎样才能既使优者更优又使落后者不失信心呢?分层评价是最好的途径。在班级、小组内可设置“黄金搭档”、“挑战台”等,利用这种手段进行激励,使对子更加自信,更加快乐,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避免“被合作”和虚假合作
以往,我们一味强调参与率,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中,甚至所有人都能上台展示,殊不知,有些学生性格使然从心里就不喜欢这样的方式。对于这些学生,倒不如随之,只要他在用心学习,不参与讨论又如何,倾听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问:小组讨论时,我总是发现有些小组成员并未讨论,处于游离状态,而这种情况在展示中也不能显示,往往被组内其他成员的优秀表现掩盖了,这种情况怎么办?
余张林:未参加讨论意味着他(她)不知怎么去发表见解,不知如何去听取他人建议,或是对学习极端不负责任。原因有二:一是没有深入预习就没有存疑,没有新发现就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二是学习目的不明确。针对这种情况我的做法是:一是落实预习。措施有:自主预习、组长督查、存疑登记、释疑有奖、设问创新、循序渐进;二是有针对性地做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教给自学的方法,培养学习的兴趣。
高中贵:也有可能是因为问题的难度太大,当然还有可能是他不愿意参与讨论。这时,要提醒他们上课应该干什么并作好记录,扣除一定的个人积分并督促改善。
朱 洁:这个问题我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表达方式,当然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以往,我们一味强调参与率,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中,甚至所有人都能上台展示,殊不知,有些学生性格使然从心里就不喜欢这样的方式。对于这些学生,倒不如随之,只要他在用心学习,不参与讨论又如何?倾听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问:小组合作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提出中心问题后,学生没有时间独立思考,而匆忙进入小组讨论,结果要么盲目听从别人意见,要么不闻不问。对学习小组中出现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自己的意见,更无法听取别人观点中的有效成分,对自己不断完善。这样匆忙的合作非但不能解决有挑战性的问题,反而无形中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违背小组合作的初衷。这样的问题怎么解决?
高中贵: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自学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关键,很多时候甚至可以放弃交流和展示,充分放大学生的自学。自学不充分,交流或展示就没有意义。
朱 洁:留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的重要性更甚于在小组内讨论,可由于小组内几个学生的理解水平、反应速度等学习能力各不相同,以至于提出中心问题后便出现了上述情况。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法:提出中心问题后开始在座位上独立完成任务,首先完成任务的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相应的区域讨论相关问题,而未完成的同学继续独立完成相关任务,直至完成后再参与讨论。这样,小组内的所有同学都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又能充分利用合作这一有效方法。
问:目前,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在一些地方、一些课堂被滥用,一些不适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而盲目合作,使课堂出现了虚假的热闹,这样的伪合作将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因此,什么样的问题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解决?
朱 洁:基础教育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之所以出现表面热闹而学习效率并未提高的现象,是由于没能找到与学习任务相适应的合作形式,如:方法性的题目可以由学生互相探讨完成;记忆性的内容可以比方法、速度、准确性;阅读类知识可以互读、互比、互学,而需要实践的问题更可以在互帮互助中完成任务。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的合作,再加上有效的课堂评价机制,这样的合作自然高效、有价值。
当然,确实存在着极少部分不适合用小组合作方式解决的问题,如一些知识性的内容,学生已有的条件难以知晓而需教师告知的,如英语学科中的生单词,史、地、生学科里的一些需了解的新知识等。
合作学习必须覆盖全班学生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在了解他们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准备好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内容,亦即在同一课堂呈现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
问:优差生在小组中地位悬殊。学优生知识面较宽,动手能力较强,具备一些合作交流的能力,成为小组中的骨干,能充分张扬个性。学困生处于从属地位或被忽略的地位,小组操作只能看轮不到做,小组汇报只能听轮不到说。本来基础薄弱,思维敏捷性灵活性欠缺,这样无形中失去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教育公平发展的原则。致使这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较少。您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怎么处理的?
赵 刚:对于学优生,通过一些选做题目来拓展提升他们的能力,这些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或者课堂中不处理,让一些学优生课下交流、讨论,或者寻求老师的指导加以解决。这样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上保持更多的成就感和优越感。
朱 洁:没有任何一种课堂模式能够解决教育或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我们的高效课堂也不例外。当然这并不会成为我们放弃追求教育公平的理由,学困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欠缺,对于这部分学生的要求本就不应与优生同样高,学习任务亦应相对较少、较易。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在了解他们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准备好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内容,亦即在同一课堂呈现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相对浅显的基础知识由学困生来操作、展示、汇报,如果经常为他们创造这样发挥的机会,辅以教师长期不断的鼓励,定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能力。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高中贵:课堂上老师做好监控,老师必须想办法覆盖全班同学。
第三篇: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策略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小结及反思
很荣幸作为梁开中学《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策略研究》的实验教师,我在所任教的班级当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通过实验检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先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相关问题进行小结及反思:
一、创设背景,充分准备,确保合作竞争的公平合理
合作竞争可以避免学困生在竞争中丧失信心,让所有学生都能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获得自信和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
1、组织异质、动态调控小组
开学一、二周后,我在基本摸清学生情况的前提下,便将学生按性别比例、学业成绩、守纪情况等,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为若干小组,这样每个小组的情况大致相当,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而合理。我们根据班级的学生数,按照每组4、5人,将学习能力、性别等进行综合考量。
2、亮出目标,严守考评原则
小组划分后,我向学生提出小组的合作任务以及小组合作成绩的考评方法,并向学生强调,考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在机制运行上既有小组内的合作,又有组际间的竞争,产生合作竞争大于个人竞争的协同效应。
二、实施管理,有效调控,促进合作竞争的良性运行
学生通过合作,做到心中有小组、心中有他人,这为树立学生的组织观念、渗透集体意识奠定了基础。另外,推行小组
值日制,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对进一步明确奋斗目标,提高合作与竞争的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4人一组的小组中,既有品学兼优的同学,又有态度不认真、学习困难的学困生、后进生,还有成绩列于中游的,常常不能被教师关注到的中间群体。这些学生组合起来,常常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来:优等生俨然一个小老师,能够带动中等生、后进生的学习、活动,从而得到自己各方面的发展;中等生既帮助后进生,又能够向优等生靠拢;后进生在大家的鼓励中,在大家的帮助下,进步更大。
三、小组合作中的具体管理措施
1、制定加分、扣分细则。课堂参照该细则进行常规评分,分数由小组长记录。小组内各成员的分数计入组内团体总分之中。
2、在班级前面黑板一侧长期设立个小组图标栏,根据小组整体常规表现给与全组的加分或扣分。
3、每周对各小组的总分进行评比。评比结果显示在评比栏上。
4、小组长有调换本组成员座位的权利,组长可以视实际情况、在以提高小组总分为目的的基础上调整座位。
5、小组内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臵小组内第一、二、三、四发言人,小组内帮扶对象,限定课堂中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次数,保证小组内成员回答问题积极性。
这样的竞争机制的优点在于:
1、形成了小组的凝聚力。小组成员在竞争机制中肯定会齐心协力提高小组整体表现,使自己的小组在班级竞争中保持前列。
2、加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监督能力和协调发展能力。
3、以人为本,关注了学生的情商的发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评比,就避免了单独指出某个学生缺点、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情况。一方面,每个成员都知道要积极向上,并且形成了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氛围。另一方面,即使某位学生出现了差错,也会在组内帮助解决、改正错误。
4、灵活运用了多种评价机制。新课程理念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和其他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每周一次的评分方法,也对稍微落后的小组提供了追赶先进的机会和动力,使评价不停留在一周、一次的结果上。这样促使了班级内部你追我赶、争取进步的风气的形成。
这样的小组竞争机制,能够让学生在组与组的竞争中进步,在组内合作中发展。从而既提高了班级整体的班风班貌,又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协调发展,个人在自我自觉管理和他人帮助中得到进步。这样就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尽管有如此多的优点,在我的初期采用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看似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背后,却存在着
许许多多的低效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
最初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包括近期的青优课比赛课堂上,让学生合作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只是坐在一起,并没有按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在埋头写作业,有的在三三两两、津津有味地闲聊题外话,有的因害羞内向而沉默不语、独自发呆。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这种情况已经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2、合作无序
刚开始教学时,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起,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整个课堂闹哄哄,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3、学生没有经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开始合作
初期,我经常是不经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直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感到措手不及。离开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发,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成分,修正、充实自我观点。
4、为赶教学进度,草草收场
有时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赶进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发言、补充、自查、更正以及小组讨论中辩论的时间,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为走形式而草草收场。
5、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不足
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阴影。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活动中抢占话语霸权,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不去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渐渐地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兴趣,表现得冷淡、麻木,直至自我放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组内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臵小组内第一、二、三、四发言人,小组内帮扶对象,限定课堂中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次数,保证小组内成员回答问题积极性,避免在小组内出现“一言堂”的情况。
以上是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看法与体会,在今后的小组合作教学中,针对上述问题,趋利避害,小组合作学习必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生物科组:王伟
第四篇:反思小组合作学习
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成效
这段时间我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有效教育改革与实践纪实,深有感触。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它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实现有效学习。它是一种能活泼不同层次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自主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为跨地域、跨空间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快速、便捷的沟通的交际形式。就此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反思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可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往往存在重形式、忽视实质、低效无效的现象。其中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一)这样的合作学习有必要吗?
现象:看到这组数据,你想到了什么?(90%的同学齐刷刷地举起了手)师:先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再请小组派代表交流。
思考:在上述片段中,由于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大部分学生几乎是张口就会,这样还有必要进行小组讨论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小组合作应该是是学生对自己产生的想法和做法有待与他人讨论,分享成功喜悦时才有必要、有价值。
(二)独立思考真的要靠边站吗?
现象:母亲节快到了,商店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老师想买一束50元左右花,请你设计一种方案。老师呈现问题情境后,立即让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随机观察了几组:有的一个优秀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当听众;有的是你一言我一语,没有围绕主题;有的对问题还不清楚,无从做起„„
思考: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特别是中下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更谈不上有自己的独立方案,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人云亦云,或你一言我一语,没有围绕主题,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学生真的全体参与了吗?
现象:听课过程中,我常有意识地关注小组的合作学习,去看看小组中各成员参与合作的情况,有这样一个情形让我印象深刻:4人小组讨论开始(小组中有两男两女),其中的一个小女孩抿着嘴,低着头,一个男孩东看、西看,这时另一个男生说:M先说,被点到名的M:“我认为„„” 事后问发出倡议的那位男生:你为什么要让M先说呢?得到的回答是:她是我们的班长。这些现象在教学中都可以见到,形式”与“实效”渐渐成为一种问题困扰着我,让我去反思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
二、提高小组合作成效
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当前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科学的分组对合作学习活动非常重要,它是有效合作的前提。教师应该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让学困生在相互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如杭州市的蒋莉老师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一课的教学中,基于该课内容较简单,大部分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能够迁移学习的分析,蒋老师把已能进行口算的学生分成若干组,通过与计算机对话开展合作学习,自己则和另外几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成一组,为他们准备其他可供操作的学具,并参与他们的讨论。最后结果显示,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组内合作学习而较好的达成目标,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因为掌握了知识而获得了成功感。
(二)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 在一堂课上,我们会看到教师提供了很多合作学习的机会,但往往合作学习时讨论的问题缺乏思考性。什么时候适合开展合作学习?
1、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热情高涨,个别的回答无法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如《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请学生找生活中的角,学生们都想发表意见,这时教师请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效果就很好。
2、当提供的材料有限,需要资源共享时。如在《统计》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观看交通录像,请学生统计在路面上行使的各种车辆。看完一遍录像后,学生都未能正确统计出结果。面对这样的困难,学生提出了合作的要求。于是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学生积极合作,准确统计出了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很好地把握可合作学习的时机,激发了学生合作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及合作的必要性。
3、当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群策群力时。小组合作学习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集合学生的力量,通过思维的交流碰撞来激发灵感,促成问题的解决。
以上只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一些初步思考。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让我们在风风火火的探求中多一些理性,多一点反思,新课程改革的路将一定会越走越宽。
第五篇: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杨廷珠
防山镇中学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防山镇中学
杨廷珠
一、做好准备工作,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1.有效分组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分组时为了方便,常常把同桌的两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或前后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但是,这种合作比较牵强,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合作的不够深入,小组之间的差异明显。那么如何分组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目前比较流行“异质分组”,也就是按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的促进优势互补。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变成一些成绩较好、反应较快的同学的“一言堂”,其他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和发言的机会。
(2)小组讨论时,多数学生只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愿意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或者认为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没有讨论的必要。
(3)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成为被动接受者,逐渐丧失了讨论的信心和兴趣。为了避免如上问题,有些合作实验中尝试用同质分组。即按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相近的进行分组。研究发现由于学生兴趣相近,组内合作十分融洽,组内讨论十分热烈,组内竞争转化为组间竞争和组间交流。2.教学中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他们需要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合作,合作学习有哪些要完成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明确,那么合作往往就流于形式。如“分式的乘除法” 这一节课,涉及了13个问题,教师让全班小组合作了13 次,每次小组都不知道要合作什么内容,而且都是如闪电般几秒后就让学生进行汇报、展示,使学生无所适从,一堂课中是教师主导下的小组活如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就明确小组的任务,并在小组合作完成后进行考查,那么就会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案例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2、全等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特点?
这样学生在合作时就明确任务要求和个人的责任。有时老师可以通过简单演示来说明一些较复杂的实验或游戏规则,使得学生明确任务,提高合作效率。让学生坐在一起,并不代表他们能够进行真正的合作学习。在合作中,除了知识方面的内容外,更多的是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方面的等等,如果教学中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课堂上吵吵闹闹,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也没有得到。如下面的情景就值得我们深思。案例2: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课题学习——用一张正方形纸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纸盒。接着教师提出合作要求:“为此我想采用分组合作的办法,要求同学们金诚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4个人一组,这里有一位组长,主要负责协调、分工合作;在推选一位发言代表,把咱们组的研究成果公布给全班;第三位推选一位统计员,对咱们研究的过程进行记录,对需要的必要的数据进行处理;第四位主要负责制做工作,也就是咱们组的能工巧匠。那好,下面呢,一三五排的同学向后转,前后位4个人一组,分组后马上分工。”(4×6,刚好6组)半分钟后,教师进一步明确分工情况:“请6位组长起立,我们认识一下好吧!”
师:“那么我们6位组长就需要很好的把咱们组4个同学的力量团结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4位同学的合力,大家的力量能不能很好地整合就全靠你们了,好,请坐!”
师:“每个组哪位同学是负责统计的?知道你们的任务吗?”生:“知道!”
师:“如何对咱们这节课的内容进行数据化的处理,以及把大家的观点、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是你们的任务,等一回我会发给每个小组两页稿纸,把研究的过程记录下来,我们课后再进行展示,好,请坐!” 师:“那么哪些是小组的发言代表呢?”“噢,应该是能言善辩之士。那就需要你们把小组研究的成果告诉别人,展示给别人,不能因为咱们的工作而埋没了四个人的成就。好,请坐!”
师:“最后请每组的能工巧匠起立!”“你们主要是负责咱们这个组的纸盒的制作,我说的是主要并不是承包,所以需要动员其他三位同学和咱们一起来完成。好,请坐!”
二、创造合作的机会——情境创设
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有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把教学内容设计得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有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而,许多教学内容和问题并不直接适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进行筛选、重新设计。1.问题情境设计
问题一: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的外角和分别是多少度? 问题二:在有理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是否一定是正数吗?较小数减去较大数是否一定是负数吗?为什么?
问题三:正n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在问题一中提出的问题探索性不强,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只要经过独立思考很快就可以解决。在问题三中,由于问题的探索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很难进入合作角色。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而且有些问题是可以改变的,把它重新设计成一个探索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上面的问题一和问题三可以合成一个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可操作的探索性问题。问题二中的问题有一定探索性,可操作性,所以学生容易开展研究,学生很快进入合作角色,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并很快得到答案,但当他们回答为什么时,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一定的引导,如提示他们能否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和加法法则来探讨。
由此可见,设计问题情境,应具有层次感、探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让它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开放性的问题。由于开放性的问题本身具有多种答案,因此,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下,学生可以集思广益,相互交流与沟通,碰撞出不同的思维火花,可以体现出不同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所采取的不同的解决策略。2.教学方案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要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引导学生实验、实践并尝试发现,亲历知识的形成。数学实验、尝试发现、社会实践等探究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更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这一课题的学习,需要学生综合本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得对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进一步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在探索什么情况下,无盖正方体的体积会较大时,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分工合作、讨论研究,通过理性地计算、直觉地判断,归纳出初步结论。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密切合作,才能达成目标。又如:学完扇形统计图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设计“生活垃圾、消费结构、校园绿化”等专题。将学生按异质分组,进行实地调查、访问,把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合作完成课题的研究。也可以组织小组编制数学报,办报过程就是学生收集加工信息、交流讨论、创新的合作过程,在这个小组活动过程中,数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个人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发展。
三、对学生的指导
1.根据合作内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一般需要讨论的问题或需要合作完成的任务都是难度较大、比较复杂的,所以教师应估计好所需的时间,让讨论和合作尽量充分,达到一定效果,不然就有变成了走形式。
2.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讨论合作的时间进行巡视指导和收集信息
教师在巡视时不要停留于形式,随意地与学生交流几句,而应利用这段空隙对每个小组的合作给予指导,比如可以帮个别小组再次明确任务、强调合作规范,或者在小组内出现障碍而无法继续时给予一些提示,或者帮助学生精炼语言等等,使得每个小组的合作能顺利有效地完成。另外,教师在巡视时还应尽可能掌握每个小组的情况,比如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较好的值得提倡的做法等可以在小结时提出,再比如一些开放性问题,学生都得到了哪些不同的结论,避免在提问或展示时的重复。
四、制定合理的评价方式
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关系到合作学习成效高低的关键。一种是小组合作完后的及时评价,应如听过一位老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中,要求分组探索:用什么方法验证平行四边形中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和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一开始就给出了评价标准如下: 合格:每个结论用了一种方法验证 良好:每个结论用了两种方法验证
优秀:每个结论用了三种或者三种以上的方法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