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六个意识剖析(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12:3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增强六个意识剖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增强六个意识剖析》。

第一篇:增强六个意识剖析

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

2016-08-22 08:36阅读:115 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

-----陈先云理事长在部编教材培训会上讲话实录(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何小兵整理)

X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借用一句诗句来表达我对部编教材的一些感受,叫做“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从2012年4月28日以来,部编教材的编写已历时近五个年头,在大家的热切期盼中终于看到了教材的真面目,所以叫“千呼万唤始出来”。后续教材今天我会讲一些,因为部编教材的审核程序非常复杂,比如专家审查,编审会商修改,百名特级教师审读,专家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相关部委、马列主义工程委员会、民主党派审查,然后刘延东委员审查过关后交由刘云山常委审查,最后还有可能呈报总书记审阅。前后共要进行二十轮左右的审查。所以不是都讲出来,这就叫做“犹抱琵琶半遮面”。

关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温教授的讲座里面关于“语文教材编写的总体思路或者叫总体特色说得很具体,我就不赘述。但有一点一定给老师说明白,我们这一套教材很好地接受了国外的一些教材编写的经验,体现得最明显的地方就是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册都编了一个阅读策略的单元。一个观点—— 一套好的语文教材能够有效地指导本教学,涉及语文教学改革,让语文老师不再纠结于“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课改以后经常出现的词语,这个观点没有错,但是一定得弄懂这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它涉及到三个方面:首先是课程,其次是教材,第三是教学论。目前我们国家对“课程论”的观点都有分歧,如果连“课程”的概念都没有搞清楚,怎么样用教材教呢?再有就是“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和联系。所以我们认为一套好的教材能够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对于这套教材我还有一个认识就是“部编教材好教,农村也好城市也好,拿到我们这套教材第一印象就是好教,但教好并不容易。”文学修养、汉字的一些理论、文化等方面对老师的要求都非常高。所以我今天讲的主题就是“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尽管部编教材不好教,但是我们一 起来努力,争取把教材教好。

这六个意识第一个意识就是“国家意识”,第二个意识是目标意识,第三个是文体意识,第四个是读书意识,第五个是主体意识,第六个是科研意识。温教授讲了教材的编写背景,教材的总体思路,教材的七大创新点,那么我就从这六个意识来讲教好部编教材。

首先谈第一个意识。按照中央的指示我们的教材要编成“统编本”,而今天我们的教材是“部编本”。“统编本”的教材是大势所趋,那么国家为什么还要编写部编本的教材呢?因为国家要体现国家的意志,要通过语文课程的育人优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知道,学校教育首先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制约,要体现国家意志,要体现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是每个国家的共性。所以我建议你们在指导老师的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树立国家意识。因为我们语文课里传达出来的理念,我们老师传达给学生的思想都在塑造着孩子的价值观。比如说《麻雀》一课,有的老师认为老麻雀不该救小麻雀,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还如《小猴子下山》一课,有的老师认为小猴子有创造性,这就是价值取向有问题,这是从小的方面来说。从语文课程方面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对党的认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我还记得曾经指挥德国军队打败法国的元帅毛琦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普鲁士最终的胜局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小学语文具有育人的优势,国家的未来、党的未来就在小学语文教师的手里,看你们培养出什么样的接班人。我们当前正在制定我们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初稿已经出来,正在讨论。本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已经用核心素养替代了原来的三维目标。那么我个人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可以聚焦在两个层面:首先是品格,其次是能力。品格首先体现在学生的道德素养、道德水平,关系到一个社会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的问题。我和温教授也在琢磨修订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有可能核心素养会成为未来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关注和研究我们的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课程改革也将要从对三维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关注上向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关注上过渡。小语会六月中旬在新疆举办的第二届小学语文研讨会和2016年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我对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列了一个清单。我主要是从“语言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的审美能力”四个维度来提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改以来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脱离了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我要在核心素养里面将其单独提出来。

我们讲部编教材要体现国家意志,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供老师们参考。第一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们的三科教材以图谱的形式向中央汇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比如我们识字课第一课《天地人 你我他》,“天地人”取材于《三字经》中“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那么“三才者”出自于哪里呢?“三才之道”出于《易传》,《系辞》讲《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最早最明确最系统最深刻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伟大学说,这个学说早就深入中华民族之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人伦日用之中,牢固地培育了中华民族乐于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对天地与自然持有极其虔诚的敬爱之心。而我们“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就有“和谐”二字,那么我们向中央汇报的就是《天地人 你我他》这一课体现了“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比如这篇课文体现的是“爱国”,这篇课文体现的是“自由”,那篇课文体现的是“诚信”,一目了然,清晰地以图谱的形式向中央汇报。第二个方面是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这套教材共有四十篇选文是反映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文章,中央领导和教育部的领导明确指示这是绝不可以删减的。第三个方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概一百二十四篇,这是深入落实总书记在北师大讲话中提到“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话精神。第四个方面是民族团结教育。打开书的第一页便是五十六个民族团结的画面,这幅图我们花了大半年的时间进行创作,并请了中华民族博物馆给我们审核。第五个方面是海洋与主权国家意识教育。第六个方面是法制教育。所以老师们一定要把这套教材这六个方面的内容了解清楚,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来达成课程的意图。第二,目标意识。温教授反复强调这个,刚才的几位教师也在强调。本世纪初的基础教育改革,语文课程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基本的特点和属性,这个理念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送审通过的十二套小学语文教材包括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都是按照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内容,特别是02、03年编写的教材尤其明显,也就是说一年级和中年级的教材尤为明显。教材的语言训练目标不够清晰,但当时若不突出人文性而强调语言文字训练的话教材送审根本通不过。所以当时中年级的教材中我们就只能用没有办法的办法——泡泡图来落实语言的训练点。那么我们的新教材使用中,你们的教学理念要跟着转变,要树立一个目标意识——我们要大胆地传授必要的语文知识,我强调的是“必要的语文知识”,要加强语文能力的培养。这套教材是依据2011版课程标准而编写的,我们强调的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关于新教材中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具体有哪些,因为目前大家没有看到整套新教材,是不得而知的。但是我建议大家可以参阅一下92年的“教学大纲”,那个上面既有教学目标又有教学内容,我们这套教材的编写也参阅了“大纲”。我们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但我在一些地方的听课中发现了老师们对这个方面的认识上出现了一点点偏差。当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最容易被一个专家或者是一个观点所左右,比方说一个专家说语文课该动动笔了就动笔,该练复述了就练复述。一些地方认为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让学生动笔学习,认为动笔写一写是运用,这是认识上的一个偏差。实际上阅读理解是运用,我们在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分享的时候也是运用。现在有一些学校啊在开展课外读书的时候一读书就要求学生写读后感、读书笔记,带有非常强的功利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变得无趣。希望我们的学校以后在开展读书活动的时候尽可能少提一些阅读方面的要求,放手让学生愉快地去阅读,有一个说法叫“为了写的阅读是无趣的”。“增强目标意识,强化训练意识”是我们新教材的一个“根”,所以教我们这套教材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语文要素。记得八九十年代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读写训练项目”,教材就是以这个为主线来编写的。这次的教材是以“双线”来组织单元内容的,所谓“双线”,就是“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均衡递进。曾经有一个试教区的老师怎么也不理解新教材的编写体系,比如对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王二小》等几篇课文编在一个单元怎么也不习惯,因为他们完全习惯了以人文主题来编排,我想说的是希望老师们不要在人文主题上钻这套教材的牛角尖,一定要克服人文主题的思维定势。首先要看我们的训练目标,要看我们这个单元、这篇课文要训练的语文要素是什么。我们的教材编写以语文要素为主线、明线,这就体现在单元的导语上,一看导语就知道这个单元训练什么,我抓什么语言训练点。所以我们对语文要素的概念定义为“语文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我们以“语文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作为主线、作为明线。新教材与原来的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的读写训练项目同中有异,不是照搬。第二个是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这是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史上的一大突破。我们小语室通过对中国百年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整理与研究,从清末的《读经》到《国文》《母语》,再到建国后的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对一百年来的小学语文教材发展的脉络是比较了解的。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春风夏雨》这篇课文就是借鉴的民国教材里的内容,还比如我们将民国教材中的《田家四季歌》改为《农家四季歌》,仅改一个字。自清末以来,我们的部编教材是唯一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的。从中年级开始每个年级编排了一次阅读策略的单元,三年级叫“预测”,四年级叫“提问”,五年级叫“阅读与速度”,六年级叫“有目的的阅读”,呈现层层递进的规律,前面的内容没教好,那么后面的学习便很难开展。当然阅读策略与阅读方法是有区别的。我们这套教材还有一个创新就是以习作指导为主线编排独立的习作单元。又一个创新是目标序列化,具体体现在我们统筹规划语文要素。先按低、中、高的层次将语文要素罗列出来,从三年级开始我们按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安排训练要素,每一册又有两个重点训练项目,要区分重点和一般。我们从方法、能力和习惯三个方面安排语文要素,目标又围绕阅读和表达两大系列。这套教材的口语交际特别加强功能性的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所以我们老师在运用理解、把握教材的时候一定要从人文主题中跳出来。我们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编排不光有人文主题的一面,还有功能性的一面。教学中一定要把目标装在脑子里,把语文要素牢牢地扎根在你的脑子里。部编教材的单元导语指向性、操作性更强。第三个是语言设计活动体现学与用的结合,这是教材的又一个特点。我们这套教材最大的一个优点是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年级、每一册书安排了哪些训练要素体现了目标的层次性,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包括我们的单元导语、课后习题、交流平台、词句段的运用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安排。所以“整体性”是我们这套教材的又一个特点。单元之间的整体、年段的整体、全套教材的整体强调的非常清楚。

第三个是文体意识。本世纪初的语文教育改革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问题就是文体意识淡薄。从课程设置的理念上存在着弱化训练,淡化文体的训练,主要表现在不管是什么文体基本上按照记叙文的方法进行教学。不管是文学作品也好,比如小说,分不清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虚构的。小小说《桥》,很多老师就把它上成了纪实作品,甚至有名师也把《普罗米修斯》这个神话作品上成了纪实作品。文体在我们这套教材中非常强调,还记得2015年广州举行的教材会议中那几堂研究课就非常重视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解读,表达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语言特色等等。比如小说的教学我们要抓住哪几个方面呢?我们抓人物的形象、环境的描写、情节的发展,只要把这三个要素抓住了,小说的目标就清晰了。所以不同的文体要有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方法。但小学阶段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历来存有争议,包括我跟曹文轩教授有一个观点也有所不同。曹文轩教授非常强调儿童文学,他非常强调绘本的学习。但我认为小学阶段首先要有文学作品的需求,这套教材的文学作品已经超越了建国以来历套小学语文教材,就是民国时期的《国文》和《国语》教材,它的文学作品的比例也不及这套教材。我们希望老师们拿到这套教材后一定要认真研究,比如四年级下册有篇课文《海的女儿》,过去是中学教材,把握到什么程度?里面很复杂,有爱情故事,也有为爱情殉情的,那就要看我们怎么把握了。所以我们的新教材选编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从我们这套教材的单元组织方式来看,很多单元就是以文学体裁来编排的。有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现代诗歌,有文学巨匠,有中国古典名著和外国名著,有的现当代寓言故事与童话故事区分度不高,很多人把民间故事当成了神话故事。其实我们古代的神话故事是不多的,包括国外的,很多都是民间故事而已。教研员特别要注意的是“神话故事带有宗教色彩”,把握不好甚至会让你“丢饭碗”。怎样区分哪是宗教的哪是神话的,比如《盘古开天地》是创世纪,而《诺亚方舟》也是创世纪,但它具有宗教色彩,包含有西方那套“普世价值”。这与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悖的。我们的义务教育法对宗教有明确的规定:在我们国家是不允许把宗教的内容带进我们的学校,带进我们的课堂。带进课堂就是犯法。还有就是现代诗歌的教学,现代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在我们的教材里比较多见,但百分之九十的老师把现代诗歌教错了,把现代诗歌当成了散文来教,我们这套教材要提示学生对现代诗歌文学样式的审美。老师们要认真看看我们那个核心素养的清单,这个跟我们的这套教材的结合是十分紧密的。四年级下册单独安排了一个单元的现代诗歌,要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掌握朗读现代诗歌的一些方法。第四个意识就是读书意识。部编教材三至六年级的课文由原来的三十几篇减少到二十几篇,但是阅读量却增加了,其增加的地方就在课外阅读上,具体说就在“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这套教材把课外阅读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课外阅读课程化,克服了课外阅读的边缘化,促进了儿童的阅读进教材、进课程,体现了亲子阅读、全民阅读、自主阅读的思想。国务院李克强总理每年的答记者问都在提全民阅读,可这几年老不能实现,我们的部编教材就正在努力地好落实他的讲话精神—— 通过孩子和家长一起读书来实现全民阅读,走向一个全民阅读的社会。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单凭一本国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多看一些书,越多越好。”读整本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还可以练习速读,读整本书是我们这套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我们说课文篇数少了,那么就正好去读整本的书,这样阅读量自然就大了。读整本的书究竟要读什么书呢?怎么读好书呢?家长有困惑,老师也有困惑,大家都困惑,我的建议就是把孩子带到图书馆去,那里边的书都是健康的,孩子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当然多读书、读好书还得要有好的方法来引导。我们的教材在第一学段就推进了读童谣、读儿歌、读情节简单有趣的儿童故事,让学生对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老师们在平时引导儿童读书的时候要关注书的名称、书的作者、书的目录、书的封面,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怎么样爱护图书。对于低年级我是不赞成读绘本的,我曾在多种场合都表示低年级的学生读绘本是在浪费时间和时机,所以我没有让绘本进入我们的部编教材。因为孩子读带文字的书不但巩固了所学的字,而且还在自主阅读中认识了很多新字,丰富了自己的积累,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如果孩子爱上了绘本以后就很难爱上带文字的书,特别是到了中年级以后有些长文达三千多字,学生就更有恐惧感了,而长文章正是我们这套教材的一大特点之一。叶老有一个思想叫做“长文短教、难文浅教”,我们这套教材就要特别落实叶老的这个思想。低年级安排儿歌、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读着读着就背诵了,对儿童的吸引力就更好,比绘本好很多。到了二三年段怎么办?我们就可以读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到了高年级我们就开始读整本书。

第五是主体意识。我从语文课程的形态这个角度来谈,我把语文课程的形态表述为四个方面:标准课程(也是国家课程);文本课程(就是教科书);实施课程(就是我们的教学);经验课程。我认为课程改革有一个失误就是把九十年代我们小学语文改革几个好的试验点给堵上了。比如中年级识字体现读写谁敢提,叶澜讲的“双轨运行、单轨读写”没有吧,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没有,李吉林先生的“情境教育”也没有。吴立岗先生的“素描作文”也没有…… 今天我就从怎么教这个角度讲讲主体意识。纵观我国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最终要通过教科书来落实,通过广大的老师来具体实施。课改之初吸收的指导思想是有一些问题的,过分地强调师生的平等对话,过分地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于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了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按此逻辑,不想学什么就不学了吗?修订过后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得到了重视,但是我也看到有些语文课堂过去过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现在我们讲了语言文字运用以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被弱化的苗头了,表现在语文教学的串讲串问。之初我们倡导的小学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不多见了,小语会中搞的教学观摩活动表现得很明显。所以我在这里强调两点:

一、强调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表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教学的主导,语文的训练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体现自得、自悟、自能的过程。就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要重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去,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作为老师“该扶就扶,该放就放,扶放结合、扶放适度”,这是处理好“主体”与“主导”两者的关系我总结出来的十六个字。

二、我们强调目标意识、强调语言文字的训练,但我不希望我们的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不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回到过去那种机械的、繁琐的语言训练的老路上去。这一点我希望引起我们老师的重视和关注。我们语文的训练要有目的性、针对性,要体现出训练的层次性、阶段性、连续性。训练的面要扩大(面向每一个孩子),训练的时间要缩短,训练的效果要提高。训练要区分开“重点训练”和“一般训练”,比如说做好文字的训练,要打好文字的基础,为什么近年来强调笔画、笔顺,强调偏旁部首,这就是文字的基本功。总之,我们的主体意识,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是有激情的课,是有意思的课,是下课的铃声响了却忘记了下课舍不得下课的语文课。

第六是科研意识。温教授反复要我强调怎么样用好这套教材,树立科研意识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2015年8月,刘延东主持对三科教材的第三次审定,明确指出三科教材推广使用后,要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加强对三科教材的跟踪研究。所以我希望各省市要确定当地的研究课题,人教社课程研究所可以对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予以立项。课题最好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进行申报,课题可大可小,可以从设计出发,从教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要有问题意识,要把这些问题提炼出来形成课题。按照中央的安排,我们这套教材还要继续修订、继续完善、继续提高质量变成统编教材。那么这项工作需要建立在各位老师的科研课题之上。

我给大家几个宏观上的建议,比如思想性问题、科学性问题、适应性问题,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如教材的思想性在传递核心价值观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教材在适应沿海地区、内陆城市、西部地区以及山区孩子的实际中又有什么问题。微观的如微课、课程资源等方面也可以研究。另外,我希望老师们要重视资料的收集和经验的积累,我提几点要求:一是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涉及教材好不好教,学生喜欢不喜欢,我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等方面都要记录下来。要做教学的有心人,这样就可以成为专家、名师了。二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特别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最满意的设计、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甚至是孩子在课堂上精彩的发言以及对自己的启发等都可以记录下来,还可以把这些装入学生成长的记录袋,见证学生是怎么样一步一步的成长的。比方说可以用现在的一年级生字表对入学前的学生进行一个识字调查,有多大的差异,对识字多的怎么办,识字少的怎么办。等到了中年级的时候又进行一次调查,差距缩小没有,是怎么样缩小的,这个过程又有什么差异,有什么启发。三是尽量做小一点的科研,包括今天很多老师发言的第一大板块我都给删掉了,没用!你们以后写文章也是这样,第一个板块就少写,课标上的东西不宜大量弄出来,那个东西大家都知道。还有的老师说我从网上看到什么什么,网上的东西是不可信的,不能把网上的东西作为依据。

这次新教材的使用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希望老师们多出经验、多出成果,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语文老师。至于后续的教材值得你们的期待,好教,但教好不易。

对于新教材的培训工作,首先我要强调一定要改变培训模式。希望下一次的新教材的全国培训多来些一线的教师,我们可以有正式的代表,也可以有列席代表。对于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材培训我们编写组的能去尽可能去,地市一级的教材培训必须由省教研员来完成,或者是地市教研员来完成,这是我给你们提的要求,你们来参加此会的目的就是要接受培训后再培训的。第二,要树立一个意识——教材培训要与教研工作相结合。今后的教研工作要与国家教材的使用相结合,通过教材的培训活动培养一批优秀的老师。舞台是自己的,大家一定要把握好机会,为什么把自己的培训机会给别人来做呢?今后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你们做,比如配套品种的研发,优秀课例的拍摄都需要你们做。我们现在正在组建全国教材培训的专家队伍,你们就是最好的备选对象。第三,参与部编教材试教的六个省市,一年级教材的培训工作由省教研员负责,各个出版单位不要找我,我已经给你们安排好了,这六个负责人完成不了省市、地市培训任务找我,这六个负责人培训有什么困难找我。我相信他们,从今天上午的发言汇报来看,他们做的很好嘛。让他们做,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你们要尽早把时间、地点定下来。第四,建议其他省市的教材培训也由省教研员负责,组建培训队伍,我对他们都非常了解,他们学术素养、研究水平、工作能力都非常强,相信你们做得很漂亮。出版集团的同志要抓紧时间跟他们联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第五,凡是各省地市自主组织教材培训活动的大会为他们提供素材,包括PPT、温教授发言的稿子,不要指望我在网上发。当然,我们人教社给大家开讲课费。只要把这个培训模式改变了,一切都好办了。我给各个出版单位一个建议,先跟各个省的省级教研员沟通。今后你们各地有教研活动请我们去参加,我们要结合你们的课例来进行听、评活动,这样的效果更好。也就是说到各地来一定要有课来看,教材把握到不到位、目标准确不准确、方法恰当不恰当、教学效果好不好,通过课例给你们讲一讲,效果非常好。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后续教材的试教进行培训,依托网络平台进行数字化的全员培训,利用《小学语文》这个国家级期刊新开一个栏目进行培训。总之,我想有了各个省市教研员以及老师们的大力支持,有各省出版代理单位的大力支持,这套部编教材不仅仅是非常好教,一定会教好。谢谢大家!

第二篇:提高执政能力领导干部需增强六个意识

提高执政能力领导干部需增强六个意识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对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伟业,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圆满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光荣使命,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六个意识。

第一,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决策能力。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具备一定的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因此,领导干部不但要以身作则,当好公仆,而且更重要的是领导意识要到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在工作中才能识大局、议大政、抓大事、科学决策、把握主动、驾驭全局、开拓创新。同时,要做到宏观与微观、领导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必须要有良好的领导素质,具备调查研究、分析判断、科学决策、组织指挥、综合协调、文字表达等能力,并要善于找规律,驾驭规律,方能驾驭全局,科学运筹。尤其要做到思维要敏捷,意识要超前,决策要科学。

第二,增强学习意识,提高业务能力。领导干部需改善知识结构,提高领导水平。内容有三:一是马列主义理论

知识。它是其整个知识结构的核心,是领导活动的灵魂,只有掌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感性,才能从政治上提高观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和主动性。二是领导科学知识。领导者的职责是决策、规律、方式和方法的科学,领导者要善于凭借组织上赋予的权力,又要善于发挥领导本身人格的力量,运用好其才能因素去带动和激励下属。首先要谋之以众,断之以理,要善于分析,果断决策。因此,领导者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要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切忌优柔寡断。其次要疏之以导,策之以励。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领导得善于疏导,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深入调研,弄清问题根源和本质,然后双管齐下,一破而解。三是领导要有广博知识,“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除了具有一定的实践知识、文史知识外,还要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和科技知识。

第三,增强防腐意识,提高抵御能力。“苏东”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处于低潮,而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则不断取得胜利,正成为社会主义复兴的一面旗帜。但西方势力同时也包括国内的有些人则怀疑中国这面社会主义旗帜还能扛多久。因此,西方国家把和平演变的矛头主要对准中国,不断施加压力。他们企图取消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把中国纳入西方政治的战略轨道,成为国际资本主义的附庸。因此,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反

和平演变的意识,充分认识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必胜性。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和坚定自己的执政地位,又要加强对人民群众和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分辨是非能力,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同时还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克服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取信于民,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防腐拒变能力。

第四,增强要务意识,提高发展能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党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党能否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全过程中总揽全局,是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得到巩固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此过程中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使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政治业务素质及执政党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既要发挥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优势,又要发挥广大领导干部在经济建设中的带头作用,永葆共产党的光荣本色,同时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改革中得到实惠。这样人民才能更加拥护党,执政党才会真正巩固其执政地位。

第五,增强管理意识,提高执政能力。领导干部有强烈的管理意识,才能依法行政。所谓管理,一是要管,二是要理。管,是通过执行的手段和制度约束,必须敢于管;理,是因势利导,理顺关系,即包涵了理论灌输,思想工作,理

顺各种关系,疏通各种工作渠道。三是要情通理顺,讲求管理艺术,注重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果。四是要理直气壮。要教化他人,首先是管好自己,这样管理才有说服力,管理的气势才壮,否则,己不正,焉能正人,这样才能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熟练、作风过硬、纪律严明、能文善武”的领导执政队伍。

第六,增强公仆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是共产党执政意识与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意识的根本区别。一方面领导干部应坚持自己的执政地位,强化对权力的执著,确保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人手中;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意识。大力加强民主意识,领导不能包办一切,不能驾凌于人民群众之上,要支持和组织广大群众自己当家作主,扩大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与群众基础,并自觉地将自身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及时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坚持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捍卫党的队伍的纯洁性,这样,党才能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防腐拒变的能力,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永葆党的光荣本色,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强力推进伟大工程建设。

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理论课题,更是一项关系重大的战略任务。归根结底,就

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出发点也是归宿,最终看社会生产力是否发展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否改善了,社会是否全面进步了。因此,各级领导要认清使命,明确责任,努力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全面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第三篇: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

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

-----陈先云理事长在部编教材培训会上讲话实录

(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何小兵整理)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借用一句诗句来表达我对部编教材的一些感受,叫做“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从2012年4月28日以来,部编教材的编写已历时近五个年头,在大家的热切期盼中终于看到了教材的真面目,所以叫“千呼万唤始出来”。后续教材今天我会讲一些,因为部编教材的审核程序非常复杂,比如专家审查,编审会商修改,百名特级教师审读,专家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相关部委、马列主义工程委员会、民主党派审查,然后刘延东委员审查过关后交由刘云山常委审查,最后还有可能呈报总书记审阅。前后共要进行二十轮左右的审查。所以不是都讲出来,这就叫做“犹抱琵琶半遮面”。

关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温教授的讲座里面关于“语文教材编写的总体思路或者叫总体特色说得很具体,我就不赘述。但有一点一定给老师说明白,我们这一套教材很好地接受了国外的一些教材编写的经验,体现得最明显的地方就是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册都编了一个阅读策略的单元。一个观点——一套好的语文教材能够有效地指导本教学,涉及语文教学改革,让语文老师不再纠结于“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课改以后经常出现的词语,这个观点没有错,但是一定得弄懂这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它涉及到三个方面:首先是课程,其次是教材,第三是教学论。目前我们国家对“课程论”的观点都有分歧,如果连“课程”的概念都没有搞清楚,怎么样用教材教呢?再有就是“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和联系。所以我们认为一套好的教材能够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对于这套教材我还有一个认识就是“部编教材好教,农村也好城市也好,拿到我们这套教材第一印象就是好教,但教好并不容易。”文学修养、汉字的一些理论、文化等方面对老师的要求都非常高。所以我今天讲的主题就是“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尽管部编教材不好教,但是我们一起来努力,争取把教材教好。

这六个意识第一个意识就是“国家意识”,第二个意识是目标意识,第三个是文体意识,第四个是读书意识,第五个是主体意识,第六个是科研意识。温教授讲了教材的编写背景,教材的总体思路,教材的七大创新点,那么我就从这六个意识来讲教好部编教材。

首先谈第一个意识。按照中央的指示我们的教材要编成“统编本”,而今天我们的教材是“部编本”。“统编本”的教材是大势所趋,那么国家为什么还要编写部编本的教材呢?因为国家要体现国家的意志,要通过语文课程的育人优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知道,学校教育首先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制约,要体现国家意志,要体现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是每个国家的共性。所以我建议你们在指导老师的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树立国家意识。因为我们语文课里传达出来的理念,我们老师传达给学生的思想都在塑造着孩子的价值观。比如说《麻雀》一课,有的老师认为老麻雀不该救小麻雀,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还如《小猴子下山》一课,有的老师认为小猴子有创造性,这就是价值取向有问题,这是从小的方面来说。从语文课程方面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对党的认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我还记得曾经指挥德国军队打败法国的元帅毛琦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普鲁士最终的胜局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小学语文具有育人的优势,国家的未来、党的未来就在小学语文教师的手里,看你们培养出什么样的接班人。我们当前正在制定我们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初稿已经出来,正在讨论。本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已经用核心素养替代了原来的三维目标。那么我个人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可以聚焦在两个层面:首先是品格,其次是能力。品格首先体现在学生的道德素养、道德水平,关系到一个社会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的问题。我和温教授也在琢磨修订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有可能核心素养会成为未来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关注和研究我们的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课程改革也将要从对三维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关注上向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关注上过渡。小语会六月中旬在新疆举办的第二届小学语文研讨会和2016年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我对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列了一个清单。我主要是从“语言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的审美能力”四个维度来提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改以来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脱离了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我要在核心素养里面将其单独提出来。

我们讲部编教材要体现国家意志,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供老师们参考。第一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们的三科教材以图谱的形式向中央汇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比如我们识字课第一课《天地人你我他》,“天地人”取材于《三字经》中“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那么“三才者”出自于哪里呢?“三才之道”出于《易传》,《系辞》讲《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最早最明确最系统最深刻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伟大学说,这个学说早就深入中华民族之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人伦日用之中,牢固地培育了中华民族乐于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对天地与自然持有极其虔诚的敬爱之心。而我们“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就有“和谐”二字,那么我们向中央汇报的就是《天地人你我他》这一课体现了“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比如这篇课文体现的是“爱国”,这篇课文体现的是“自由”,那篇课文体现的是“诚信”,一目了然,清晰地以图谱的形式向中央汇报。第二个方面是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这套教材共有四十篇选文是反映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文章,中央领导和教育部的领导明确指示这是绝不可以删减的。第三个方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概一百二十四篇,这是深入落实总书记在北师大讲话中提到“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话精神。第四个方面是民族团结教育。打开书的第一页便是五十六个民族团结的画面,这幅图我们花了大半年的时间进行创作,并请了中华民族博物馆给我们审核。第五个方面是海洋与主权国家意识教育。第六个方面是法制教育。所以老师们一定要把这套教材这六个方面的内容了解清楚,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来达成课程的意图。

第二,目标意识。温教授反复强调这个,刚才的几位教师也在强调。本世纪初的基础教育改革,语文课程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基本的特点和属性,这个理念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送审通过的十二套小学语文教材包括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都是按照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内容,特别是02、03年编写的教材尤其明显,也就是说一年级和中年级的教材尤为明显。教材的语言训练目标不够清晰,但当时若不突出人文性而强调语言文字训练的话教材送审根本通不过。所以当时中年级的教材中我们就只能用没有办法的办法——泡泡图来落实语言的训练点。那么我们的新教材使用中,你们的教学理念要跟着转变,要树立一个目标意识——我们要大胆地传授必要的语文知识,我强调的是“必要的语文知识”,要加强语文能力的培养。这套教材是依据2011版课程标准而编写的,我们强调的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关于新教材中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具体有哪些,因为目前大家没有看到整套新教材,是不得而知的。但是我建议大家可以参阅一下92年的“教学大纲”,那个上面既有教学目标又有教学内容,我们这套教材的编写也参阅了“大纲”。我们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但我在一些地方的听课中发现了老师们对这个方面的认识上出现了一点点偏差。当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最容易被一个专家或者是一个观点所左右,比方说一个专家说语文课该动动笔了就动笔,该练复述了就练复述。一些地方认为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让学生动笔学习,认为动笔写一写是运用,这是认识上的一个偏差。实际上阅读理解是运用,我们在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分享的时候也是运用。现在有一些学校啊在开展课外读书的时候一读书就要求学生写读后感、读书笔记,带有非常强的功利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变得无趣。希望我们的学校以后在开展读书活动的时候尽可能少提一些阅读方面的要求,放手让学生愉快地去阅读,有一个说法叫“为了写的阅读是无趣的”。

“增强目标意识,强化训练意识”是我们新教材的一个“根”,所以教我们这套教材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语文要素。记得八九十年代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读写训练项目”,教材就是以这个为主线来编写的。这次的教材是以“双线”来组织单元内容的,所谓“双线”,就是“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均衡递进。曾经有一个试教区的老师怎么也不理解新教材的编写体系,比如对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王二小》等几篇课文编在一个单元怎么也不习惯,因为他们完全习惯了以人文主题来编排,我想说的是希望老师们不要在人文主题上钻这套教材的牛角尖,一定要克服人文主题的思维定势。首先要看我们的训练目标,要看我们这个单元、这篇课文要训练的语文要素是什么。我们的教材编写以语文要素为主线、明线,这就体现在单元的导语上,一看导语就知道这个单元训练什么,我抓什么语言训练点。所以我们对语文要素的概念定义为“语文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我们以“语文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作为主线、作为明线。新教材与原来的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的读写训练项目同中有异,不是照搬。第二个是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这是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史上的一大突破。我们小语室通过对中国百年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整理与研究,从清末的《读经》到《国文》《母语》,再到建国后的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对一百年来的小学语文教材发展的脉络是比较了解的。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春风夏雨》这篇课文就是借鉴的民国教材里的内容,还比如我们将民国教材中的《田家四季歌》改为《农家四季歌》,仅改一个字。自清末以来,我们的部编教材是唯一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的。从中年级开始每个年级编排了一次阅读策略的单元,三年级叫“预测”,四年级叫“提问”,五年级叫“阅读与速度”,六年级叫“有目的的阅读”,呈现层层递进的规律,前面的内容没教好,那么后面的学习便很难开展。当然阅读策略与阅读方法是有区别的。我们这套教材还有一个创新就是以习作指导为主线编排独立的习作单元。又一个创新是目标序列化,具体体现在我们统筹规划语文要素。先按低、中、高的层次将语文要素罗列出来,从三年级开始我们按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安排训练要素,每一册又有两个重点训练项目,要区分重点和一般。我们从方法、能力和习惯三个方面安排语文要素,目标又围绕阅读和表达两大系列。这套教材的口语交际特别加强功能性的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所以我们老师在运用理解、把握教材的时候一定要从人文主题中跳出来。我们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编排不光有人文主题的一面,还有功能性的一面。教学中一定要把目标装在脑子里,把语文要素牢牢地扎根在你的脑子里。部编教材的单元导语指向性、操作性更强。第三个是语言设计活动体现学与用的结合,这是教材的又一个特点。我们这套教材最大的一个优点是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年级、每一册书安排了哪些训练要素体现了目标的层次性,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包括我们的单元导语、课后习题、交流平台、词句段的运用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安排。所以“整体性”是我们这套教材的又一个特点。单元之间的整体、年段的整体、全套教材的整体强调的非常清楚。

第三个是文体意识。本世纪初的语文教育改革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问题就是文体意识淡薄。从课程设置的理念上存在着弱化训练,淡化文体的训练,主要表现在不管是什么文体基本上按照记叙文的方法进行教学。不管是文学作品也好,比如小说,分不清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虚构的。小小说《桥》,很多老师就把它上成了纪实作品,甚至有名师也把《普罗米修斯》这个神话作品上成了纪实作品。文体在我们这套教材中非常强调,还记得2015年广州举行的教材会议中那几堂研究课就非常重视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解读,表达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语言特色等等。比如小说的教学我们要抓住哪几个方面呢?我们抓人物的形象、环境的描写、情节的发展,只要把这三个要素抓住了,小说的目标就清晰了。所以不同的文体要有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方法。但小学阶段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历来存有争议,包括我跟曹文轩教授有一个观点也有所不同。曹文轩教授非常强调儿童文学,他非常强调绘本的学习。但我认为小学阶段首先要有文学作品的需求,这套教材的文学作品已经超越了建国以来历套小学语文教材,就是民国时期的《国文》和《国语》教材,它的文学作品的比例也不及这套教材。我们希望老师们拿到这套教材后一定要认真研究,比如四年级下册有篇课文《海的女儿》,过去是中学教材,把握到什么程度?里面很复杂,有爱情故事,也有为爱情殉情的,那就要看我们怎么把握了。所以我们的新教材选编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从我们这套教材的单元组织方式来看,很多单元就是以文学体裁来编排的。有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现代诗歌,有文学巨匠,有中国古典名著和外国名著,有的现当代寓言故事与童话故事区分度不高,很多人把民间故事当成了神话故事。其实我们古代的神话故事是不多的,包括国外的,很多都是民间故事而已。教研员特别要注意的是“神话故事带有宗教色彩”,把握不好甚至会让你“丢饭碗”。怎样区分哪是宗教的哪是神话的,比如《盘古开天地》是创世纪,而《诺亚方舟》也是创世纪,但它具有宗教色彩,包含有西方那套“普世价值”。这与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悖的。我们的义务教育法对宗教有明确的规定:在我们国家是不允许把宗教的内容带进我们的学校,带进我们的课堂。带进课堂就是犯法。还有就是现代诗歌的教学,现代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在我们的教材里比较多见,但百分之九十的老师把现代诗歌教错了,把现代诗歌当成了散文来教,我们这套教材要提示学生对现代诗歌文学样式的审美。老师们要认真看看我们那个核心素养的清单,这个跟我们的这套教材的结合是十分紧密的。四年级下册单独安排了一个单元的现代诗歌,要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掌握朗读现代诗歌的一些方法。

第四个意识就是读书意识。部编教材三至六年级的课文由原来的三十几篇减少到二十几篇,但是阅读量却增加了,其增加的地方就在课外阅读上,具体说就在“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这套教材把课外阅读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课外阅读课程化,克服了课外阅读的边缘化,促进了儿童的阅读进教材、进课程,体现了亲子阅读、全民阅读、自主阅读的思想。国务院李克强总理每年的答记者问都在提全民阅读,可这几年老不能实现,我们的部编教材就正在努力地好落实他的讲话精神——

通过孩子和家长一起读书来实现全民阅读,走向一个全民阅读的社会。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单凭一本国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多看一些书,越多越好。”读整本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还可以练习速读,读整本书是我们这套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我们说课文篇数少了,那么就正好去读整本的书,这样阅读量自然就大了。读整本的书究竟要读什么书呢?怎么读好书呢?家长有困惑,老师也有困惑,大家都困惑,我的建议就是把孩子带到图书馆去,那里边的书都是健康的,孩子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当然多读书、读好书还得要有好的方法来引导。我们的教材在第一学段就推进了读童谣、读儿歌、读情节简单有趣的儿童故事,让学生对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老师们在平时引导儿童读书的时候要关注书的名称、书的作者、书的目录、书的封面,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怎么样爱护图书。对于低年级我是不赞成读绘本的,我曾在多种场合都表示低年级的学生读绘本是在浪费时间和时机,所以我没有让绘本进入我们的部编教材。因为孩子读带文字的书不但巩固了所学的字,而且还在自主阅读中认识了很多新字,丰富了自己的积累,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如果孩子爱上了绘本以后就很难爱上带文字的书,特别是到了中年级以后有些长文达三千多字,学生就更有恐惧感了,而长文章正是我们这套教材的一大特点之一。叶老有一个思想叫做“长文短教、难文浅教”,我们这套教材就要特别落实叶老的这个思想。低年级安排儿歌、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读着读着就背诵了,对儿童的吸引力就更好,比绘本好很多。到了二三年段怎么办?我们就可以读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到了高年级我们就开始读整本书。

第五是主体意识。我从语文课程的形态这个角度来谈,我把语文课程的形态表述为四个方面:标准课程(也是国家课程);文本课程(就是教科书);实施课程(就是我们的教学);经验课程。我认为课程改革有一个失误就是把九十年代我们小学语文改革几个好的试验点给堵上了。比如中年级识字体现读写谁敢提,叶澜讲的“双轨运行、单轨读写”没有吧,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没有,李吉林先生的“情境教育”也没有。吴立岗先生的“素描作文”也没有„„今天我就从怎么教这个角度讲讲主体意识。纵观我国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最终要通过教科书来落实,通过广大的老师来具体实施。课改之初吸收的指导思想是有一些问题的,过分地强调师生的平等对话,过分地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于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了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按此逻辑,不想学什么就不学了吗?修订过后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得到了重视,但是我也看到有些语文课堂过去过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现在我们讲了语言文字运用以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被弱化的苗头了,表现在语文教学的串讲串问。之初我们倡导的小学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不多见了,小语会中搞的教学观摩活动表现得很明显。所以我在这里强调两点:

一、强调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表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教学的主导,语文的训练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体现自得、自悟、自能的过程。就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要重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去,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作为老师“该扶就扶,该放就放,扶放结合、扶放适度”,这是处理好“主体”与“主导”两者的关系我总结出来的十六个字。

二、我们强调目标意识、强调语言文字的训练,但我不希望我们的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不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回到过去那种机械的、繁琐的语言训练的老路上去。这一点我希望引起我们老师的重视和关注。我们语文的训练要有目的性、针对性,要体现出训练的层次性、阶段性、连续性。训练的面要扩大(面向每一个孩子),训练的时间要缩短,训练的效果要提高。训练要区分开“重点训练”和“一般训练”,比如说做好文字的训练,要打好文字的基础,为什么近年来强调笔画、笔顺,强调偏旁部首,这就是文字的基本功。总之,我们的主体意识,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是有激情的课,是有意思的课,是下课的铃声响了却忘记了下课舍不得下课的语文课。

第六是科研意识。温教授反复要我强调怎么样用好这套教材,树立科研意识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2015年8月,刘延东主持对三科教材的第三次审定,明确指出三科教材推广使用后,要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加强对三科教材的跟踪研究。所以我希望各省市要确定当地的研究课题,人教社课程研究所可以对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予以立项。课题最好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进行申报,课题可大可小,可以从设计出发,从教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要有问题意识,要把这些问题提炼出来形成课题。按照中央的安排,我们这套教材还要继续修订、继续完善、继续提高质量变成统编教材。那么这项工作需要建立在各位老师的科研课题之上。

我给大家几个宏观上的建议,比如思想性问题、科学性问题、适应性问题,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如教材的思想性在传递核心价值观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教材在适应沿海地区、内陆城市、西部地区以及山区孩子的实际中又有什么问题。微观的如微课、课程资源等方面也可以研究。另外,我希望老师们要重视资料的收集和经验的积累,我提几点要求:一是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涉及教材好不好教,学生喜欢不喜欢,我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等方面都要记录下来。要做教学的有心人,这样就可以成为专家、名师了。二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特别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最满意的设计、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甚至是孩子在课堂上精彩的发言以及对自己的启发等都可以记录下来,还可以把这些装入学生成长的记录袋,见证学生是怎么样一步一步的成长的。比方说可以用现在的一年级生字表对入学前的学生进行一个识字调查,有多大的差异,对识字多的怎么办,识字少的怎么办。等到了中年级的时候又进行一次调查,差距缩小没有,是怎么样缩小的,这个过程又有什么差异,有什么启发。三是尽量做小一点的科研,包括今天很多老师发言的第一大板块我都给删掉了,没用!你们以后写文章也是这样,第一个板块就少写,课标上的东西不宜大量弄出来,那个东西大家都知道。还有的老师说我从网上看到什么什么,网上的东西是不可信的,不能把网上的东西作为依据。

这次新教材的使用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希望老师们多出经验、多出成果,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语文老师。至于后续的教材值得你们的期待,好教,但教好不易。

对于新教材的培训工作,首先我要强调一定要改变培训模式。希望下一次的新教材的全国培训多来些一线的教师,我们可以有正式的代表,也可以有列席代表。对于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材培训我们编写组的能去尽可能去,地市一级的教材培训必须由省教研员来完成,或者是地市教研员来完成,这是我给你们提的要求,你们来参加此会的目的就是要接受培训后再培训的。第二,要树立一个意识——教材培训要与教研工作相结合。今后的教研工作要与国家教材的使用相结合,通过教材的培训活动培养一批优秀的老师。舞台是自己的,大家一定要把握好机会,为什么把自己的培训机会给别人来做呢?今后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你们做,比如配套品种的研发,优秀课例的拍摄都需要你们做。我们现在正在组建全国教材培训的专家队伍,你们就是最好的备选对象。第三,参与部编教材试教的六个省市,一年级教材的培训工作由省教研员负责,各个出版单位不要找我,我已经给你们安排好了,这六个负责人完成不了省市、地市培训任务找我,这六个负责人培训有什么困难找我。我相信他们,从今天上午的发言汇报来看,他们做的很好嘛。让他们做,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你们要尽早把时间、地点定下来。第四,建议其他省市的教材培训也由省教研员负责,组建培训队伍,我对他们都非常了解,他们学术素养、研究水平、工作能力都非常强,相信你们做得很漂亮。出版集团的同志要抓紧时间跟他们联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第五,凡是各省地市自主组织教材培训活动的大会为他们提供素材,包括PPT、温教授发言的稿子,不要指望我在网上发。当然,我们人教社给大家开讲课费。

只要把这个培训模式改变了,一切都好办了。我给各个出版单位一个建议,先跟各个省的省级教研员沟通。今后你们各地有教研活动请我们去参加,我们要结合你们的课例来进行听、评活动,这样的效果更好。也就是说到各地来一定要有课来看,教材把握到不到位、目标准确不准确、方法恰当不恰当、教学效果好不好,通过课例给你们讲一讲,效果非常好。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后续教材的试教进行培训,依托网络平台进行数字化的全员培训,利用《小学语文》这个国家级期刊新开一个栏目进行培训。

总之,我想有了各个省市教研员以及老师们的大力支持,有各省出版代理单位的大力支持,这套部编教材不仅仅是非常好教,一定会教好。谢谢大家!

第四篇:增强依法行政意识

增强依法行政意识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根据这次培训班的安排,有机会和大家共同学习依法行政的相关知识感到很荣兴,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治社会逐步向法治社会过渡,而这种过渡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依法行政的实现程度。据统计,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百分之八十需要行政机关去执行。行政机关的施政行为与公民息息相关,直接为公民所感受,因而行政机关能否依法办事,对公民的榜样作用也最强。然而,目前我国的行政执法现状却不容乐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越权执法、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广大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败坏了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职责。下面我就围绕依法行政我们共同学习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我国依法行政经历的发展历程

我国依法行政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逐步提出的。其中,有顺途,也有坎坷,有成绩也有失误,但总体上看,进展很大。

建国之初,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较大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自1957年开始,特别是文革十年,我国社会主义法制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依法行政无从谈起。为避免历史悲剧重演,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段重要讲话为我国依法行政的提出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奠定了基本理论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依法行政作为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基本准则也逐步确立起来。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各级政府机关都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依法行政的要求。199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依法行使行政职权”。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法制讲座上指出:“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第一次将依法行政提到了作为依法治国重要基础的高度。1996年3月通过的行政处罚法,充分体现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精神。1997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又提出:“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其载入宪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也取得了明显进展。1999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1999]23号),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自此,依法行政的观念在我国得到普遍认同,依法行政原则在我国开始得到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已成为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基本准则。

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纲要》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明确了今后十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以及主要任务和措施,是建设法治政府的纲领性文件,《纲要》的发布,是国务院贯彻执行宪法的重大举措,充分表明国务院坚持执政为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坚定决心,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已成为全国人民和全体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高度共识。

我县依法行政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县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本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特别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颁布以后,政府严格履行法定职责,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总的来看,可以概括为:“四个一”,(一个增强、一个提高、一个完善、一个改进)和四个转变。

一、“四个一”

一个增强,就是依法行政的意识有了明显增强

现在,政府常务会议、办公会议在决定重大事项时,都能注意听取有关法律方面的意见,制发规范性文件,都进行法律审核,从而保证了决策的合法性。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县上除领导干部带头组织学习外,还普遍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所有行政执法人员基本上都进行了上岗前的轮训,同时,每年都制定培训计划,对科级干部和公务员进行法制培训。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有了明显增强。决策合法、执法守法、依法办事已逐步成为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自觉行动。

一个提高,就是依法行政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目前,我县已建立了重要决策法律分析和论证制度、重大决策事项报告制度、决策信息公开制度等一系列依法决策制度和程序规范。特别是自行政处罚法实施以来,我县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行为,还通过开展行政处罚听证程序演示等活动,强化执法人员的执法程序,杜绝和纠正了过去行政执法“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

一个完善,就是依法行政的制度建设有了明显完善

我县普遍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县政府与行政执法部门、部门与基层单位,基层单位和执法人员层层签订了执法责任书。建立了奖优罚劣机制,完善了执法程序、错案和过错追究等工作制度,加大了执法力度,提高了执法到位率;落实了收支“两条线”和罚缴分离制度,进一步调整了执法的利益机制;全面实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制度,推动了行政执法的规范化,改变了长期以来行政执法主体混乱,乱执法、执法乱的状况,行政执法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一个改进,就是依法行政的监督工作有了明显改进

我县普遍推行执法公示制度,针对行政审批、管理、检查、收费、处罚等行政执法行为,将法律依据、办事程序、审批期限、承办机构和人员、办理结果和理由、救济途径和渠道等向当事人和社会公示,对维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知情权,建立公开、公正的监督环境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还通过聘请行政执法监督员,邀请驻地企业给政府各执法部门“打分”等方式,积极开展执法效能监察和执法服务活动,加大社会监督力度,改善了执法服务环境。行政复议作为行政机关内部的一种监督机制,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实现四个转变

1、实现政府权力从无限向有限的转变,走出政府管不了、管不好、也不应管的怪圈,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抓好社会秩序整顿、基础设施建设、国民素质教育提高等投资环境的营造上来;

2、实现政府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走出“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的怪圈,努力做到政府责任与公民权利的双重回归;

3、实现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走出行政权力居高临下、行政机关“官”、“管”浓重的怪圈,把主要精力放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上来;

4、实现从片面强调公民责任向强化政府责任的转变,走出行政责任弱化或“空白”的怪圈,把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重点放到规范政府行为上来。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点和关键

一、法治政府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其目标是建设法治国家;与此相适应,依法行政作为政府权力配置和运行的基本准则,依法行政的目标是建设法治政府。

要建设法治政府,首先必须了解法治政府的内涵。简单的说,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的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一切权力来源、政府的运行和政府的行为都受法律规范和制约。关于法治,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就法治的一些基本原则还是形成了共识。这些原则包括:

1、法律必须公开,为公众知晓。

2、法律必须是普遍的,法律不能是针对一些人特别制定,必须是对所有的人同等适用。

3、法律必须是可预期的,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必须依据事先公开的、制度化的程序规则,法律不能溯及既往。

4、法律必须是明确的,必须能为公众所认知和理解,不能模糊不清。

5、法律必须没有内在矛盾,不仅同一法律内部不能自相矛盾,不同法律之间也不能互相矛盾。

6、法律必须合乎情理,切实可行,不能要求公民去做他做不到的事情。

7、法律应当保持相对的稳定,规则变更过快,公民便难以学习和遵守。

8、政府的权威置于法律之下。

9、尊重并维护司法权威。司法没有权威,法律便没有权威。

10、司法公正,这种公正不仅要求法律适用上的公平,还要求拥有司法资源的公平。

法治作为一个与人治相对应的概念,最核心的思想就是通过法律遏制政府权力,政府必须受到法律的控制。这也就是法治政府与非法治政府的根本区别。非法治政府只要求人们守法,而自己不用守法;法治政府则不仅要求人们守法,更要求自己带头守法。法治政府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把自身的权力自觉地限制在法律的范围内,以防止权力被滥用。

二、依法行政的基本涵义

依法行政是指一切政府机关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履行管理国家和社会事业的职责,一切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接受法律监督,既不失职也不越权,对违法失职行为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它包涵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办事权限合法;二是办事程序合法。对于这个概念,应该包含以下特征:

1、合法性

也就是说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任何一项决策、路线、方针、政策和为实现这些决策、路线、方针、政策的行动或活动,都必须规范在《宪法》这一根本大法的范围之中,都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这是依法行政的基本前提。例如,随着城市化的要求,不少地方都在搞城市改造,涉及不少城市拆迁问题,无论是协议拆迁,无论是强制拆迁都必须依法拆迁。事实上有些地方是违法拆迁、强行拆迁,这都是不合法的,都是违背《城市拆迁管理条例》的。注意这里有“强制拆迁”和“强行拆迁”两个概念,一字之差则有合法与违法之分。“强制拆迁”是对那些符合拆迁规定拒不拆迁,而由主管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拆迁的行为。而“强行拆迁”则是由有关部门或当地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而对被拆迁户实施的一种暴力性拆迁行为,这是违法的,这就不是依法行政。

2、普遍性

也就是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在行使国家权力时都必须是合法的。从国家建设的征地、工程的招标、土地使用权的招拍挂、城市建设的拆迁、政府采购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商品交易、市场管理、环境卫生、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等,都必须依法,没有例外。

3、科学性

或者叫统一性、相对性。也就是说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在贯彻落实某项决策、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不但要求人民群众要依法执行、依法实施这些决策、路线、方针和政策,而且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这些决策、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合法;二是如何依法贯彻落实这些决策、路线、方针和政策。

4、目的性

也就是说依法行政的目的必须是明确的,必须是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富裕幸福的。否则,违背或远离了这个目的,依法行政也就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背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据统计,改革开放20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80多部法律,国务院制定了700多部行政法规,地方政权机关制定了4000多部地方性法规,其中大约有80%的法律法规是要由行政机关去贯彻落实的。因此,依法治国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能否依法行政。必须加强依法行政的法制建设,使各级领导干部在日常公共事务中严格做到依法办事,做到政令畅通,执法如山,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这样,依法治国的原则才能通过政府行为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依法行政的重点和关键

1、依法行政的重点是依法治官,而不是治民,是依法治权,而不是依法治事

这也是依法行政的难点,“刑不上大夫,礼不施庶民”是我国封建法的本质。受这种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我们一些领导和干部一提起法治,就自觉或不自觉的首先想到的是治理老百姓,而很少首先想到是治官、治权。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和观念上明确,依法治国,依法行政,首先要依法治官、依法治权。

要认识所有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自己身份的二重性和手中权利的二重性:就是本质上我们是人民的公仆,同时又是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者;我们手中的权利本质上是属于人民的,同时这种权利主要是通过我们来行使的。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摆正自己与人民的关系,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利。如果不是这样,人民的公仆就有可能变成人民的主人,人民的权利就有可能转化为个人的权利,就会产生消极腐败现象。

2、依法行政的关键是严格执法

行政执法机关是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认真履行法定程序。胡作非为不行,不作为也不行,程序是看不见的政务,尤其要重视法定程序,切实树立依法行政,就是以程序行政,“违反法定程序也是严重违法”的观念。要严格执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关于职权法定。职权法定是行政法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基本含义是:行政机关在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中,只能行使法律授予与其职能相一致的权利,因而成为职权。职权与公民个人的权利不同,只有法律授予的权利行政机关才能行使,否则就是越权。当然,法律禁止的行为,行政机关就更不能做。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原则是,只有法律授予的权力才能行使。法无明文授权不得为。理由十分简单,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机关,人民通过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授予行政机关以行使权力。人民没有通过法律授予的,行政机关当然无权行使。这就是职权法定原则。

职权法定原则反映了行政权力的有限性和法定性,是所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包括一切领导干部和普通公务员在行使行政权利时,都必须懂得和始终恪守的基本准则。认为自己的权力是无限的,只要法律没有禁止就无所不可为的观点,是违背社会主义法制基本准则的。

二是关于不作为、职权与职责。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与公民权利的另一重大区别在于能否不作为和放弃权利。职权法定原则指的是行政管理活动的范围,说明行政机关作出行为时,不能超越职权。但权力机关授予行政机关以行政权力,是要求行政机关运用它去完成某一使命,否则就没有必要授予其权力。正因此,行政权力就不仅仅是享有某项职权,同时也是承担义务。行政机关在享有某一职权的同时,就承担了合法行使职权的义务,即职责。职权和职责是同时并存的,不完成使命就是失职。对行政机关的不作为行为要追究法律责任,这就是行政权力的特点所在。它与公民的权利不同,公民的权利是一种自主决定的权利。权利主体可以享有,也可以放弃,国家对此给以许可和保障,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均不能干涉。行政机关的职权虽然也是法律授予,其活动受到国家的保护,任何人不得干涉,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却不能放弃职权。正因如此,如果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擅自放弃职权,不履行法定职责时,上级行政机关或权力机关将追究其失职的责任,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在影响公民权利行使时,公民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三是关于自由裁量。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使职权。但是,现实生活是无限丰富、复杂、多变的,法律规定总是有限的,不能包涵、预测、穷尽一切,这就产生了法律规定与法律适用之间的差距问题。行政法上解决这一差距的办法是,将行政行为分为羁束裁量与自由裁量两类。对变化不多,需要严格统一的事项法律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行政机关只能照规定办事,没有选择的余地,这就是羁束裁量。这类裁量很多,如果行政机关不按羁束规定行使职权,就是违法。例如,税收中有一些数额规定就十分具体,没有任何上下活动的余地。对情况复杂,需要行政机关视具体情况有所变化的,法律常常在范围、条件、种类、幅度等方面作一些灵活的规定,使行政机关在适用时按不同情况作不同处理,这就是自由裁量。典型的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处罚的种类有三,警告、罚款、拘留;其幅度为罚款1至200元(除赌博、吸毒、卖淫),拘留1至15天。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了各种处罚名称和与之相适应的处罚条件,进而规定可供选择的处罚种类和幅度,允许行政机关根据不同情况有灵活处理的余地,这对于行政管理适应变化多端的实际情况是有好处的。行政机关的处理如果超过了自由裁量的范围,如治安处罚以外再处以吊销营业执照,或罚款200元,拘留16天,就都是违法的行政行为,应予撤消。必须指出,自由裁量并不是无限的、绝对的自由,而是指法律规定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在此法定的范围内有选择的余地。因此,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和依法行政并不矛盾。

3、行政管理必须法制化

行政管理法制化是指在行政管理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都要遵循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符合法律管理的规律和特点。

一是行政管理法制化是为我国国家性质、政治体制所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政治体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就行政权力的来源而言,是来自人民,来自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规定,我国行政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也就是执行人民意志的机关。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表达其意志。表达意志的最基本的形式是立法。执行法律,按照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行使行政权力,这是我国国家性质和政治体制对行政机关最基本的要求。

二是行政管理法制化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是法制经济。从法律的角度说,计划经济是一种命令经济。计划经济时期也有法律,但由于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行政机关常常直接掌握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因此,行政命令常常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最终决定性。但市场经济不同,企业一旦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活动只能受法律的调节和拘束,行政命令失去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威力。要规范、影响经济的变化和发展,就只能依靠法律。只有依靠法律的规范性和普遍性,才能建立起市场主体的活动和竞争规则;也只有依靠法律做出的行政命令,才有法律强制力的保障。世界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已充分证明,市场经济只能是法制经济,行政权力在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影响、调控、干预、管理市场主体的活动中,都必须充分遵循法制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有良好秩序而又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

三是行政管理法制化是建立法制国家的核心。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法制建设的战略目标。法制国家是一个全面的要求,它要求公民、法人、机关、领导人,都应严格依法办事,形成一个人人守法,依法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依法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的法制社会。也就是说,所有人的行为,都必须“法制化”,在这些“法制化”中,关键、核心是行政管理的法制化。这是因为,首先,虽然民事关系的存在要比行政关系更为广泛,但在现代社会中,相当多的民事关系都要直接间接受到行政管理的影响、干预。即使最简单的婚姻关系,也要由民政部门登记。很多民事行为要经行政机关确认或审批,很多民事纠纷可由行政机关先作出裁决等等。在这里,这些行政管理行为的法制化,显然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就会影响民事关系的正常发展。其次,在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方面,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法制化,显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没有行政管理行为的法制化,就无法要求被管理者行为的“法制化”。因此,在建立法制国家的过程中,行政管理法制化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核心是依法行政。

4、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依据,有实体法,有程序法

实体法是规定行政权的,程序法是规定行使行政权的程序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有的同志重实体、轻程序,以为有权即可办事,至于怎么办,那是无关紧要的。这起码是一种误解。从实际情况看,不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办事,就难以保证行政权的正确行使,甚至可能导致滥用权力,欺侮老百姓,扼杀社会生产力。这是很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

有的同志认为行政程序碍手碍脚,由于怕违法、怕当被告、怕赔偿,于是产生消极情绪,束手束脚,该管的事也不管了,这也不对。法律规定了,不按规定办就是违法,不作为和乱作为都是违法的。需要明确的是,行政程序既是对滥用行政权的制约,也是对正确行使行政权的保障,两方面结合起来,对于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至关重要。总之,整个政府法制工作,立法也好,执法也好,执法监督也好都要深刻领会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切实地而不是口头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以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为根本原则,不仅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切实履行法定职权,而且要注重实践检验,讲求执法后果,通过依法行政,落实到为人民服务,为基层服务,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

四、依法行政中的认识误区

正确理解依法行政的基本涵义,实践中需要纠正以下错误认识:

1、依法行政就是依法治理社会

依法行政要解决的是行政机关活动的合法性问题,规范的是行政权力而不是老百姓。依法行政规定的是行政机关的责任,而不是权力。依法行政的含义是指国家的公共管理活动必须依法进行, 符合法律的规定, 依法去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而不是用法去治行政相对人。克服以上错误认识,必须彻底抛弃传统的“官本位”观念,树立“民本位”的观念,切实认识到行政权力来源于人民,认识到依法行政是人民对行政机关的要求。

2、依法行政就是按照行政机关制定的部门规章或文件规定“行政”

目前,在实践中存在着“部门利益法制化”的现象,某些行政机关热衷于通过制定效力较低的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扩大本部门行政权力,维护本部门利益。从而出现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互相打架、甚至与上位法规定不一致的现象。需要指出的是,依法行政所依之法必须是符合法制统一原则的,仅依“从部门利益出发制定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行政”不是依法行政。

3、群众必须守法,群众守法了,政府部门才能依法行政

例如,在农村宅基地管理中常有这样的例子,一些农户因为多方面的需要——或是为了发展养殖业,或是为了住宿方便,或是为了交通便利,往往有不经依法批准或违法批准而在耕地上建房的情况。依法《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群众的行为是违法的,是应该受到法律制裁的。于是,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情况,土地主管部门会以罚代法,该拆除的不拆除,该没收的不没收,一罚了之。违法的群众认为自己违法了,理应受到处罚,执法者认为你违法了就该受到处罚。似乎是合情合理,实际上是行政主管部门对依法行政的误解,其行为也是违法的。

4、部门必须守法,只要部门守法了,就是做到了依法行政

这种认识大都存在于各级政府的领导者思想中。有不少领导往往强调,某某部门必须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只要你们能依法行政就可以了。似乎我们的各级政府不在依法行政的要求之内。事实上,依法行政的主体必须包括各级政府,更包括各级政府的各位领导。

5、处罚追究责任的误区

这个误区来源于上一认识误区。有一些政府领导或地方党委的领导认为依法行政是各个政府部门的事情。所以,一旦一些部门出现了违法行政的事情,被追究责任的往往是部门的领导、主管领导和具体当事人,很少涉及到政府领导或党委领导。其实,在很多情况下,部门的违法行为是由地方党委和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直接授意、直接参与、直接干预导致的违法。而在追究责任时,这些领导则“逍遥法外”,更使一些领导的认识继续认为只要部门不违法,就是做到了依法行政。如此下去,依法行政则永远是一句空话。

6、对“全社会法制观念”的误解

我们有些领导说依法行政时,一定会强调增强全社会法制观念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但一遇到具体事情,可能就回忘记了自己也在“全社会”的范畴之中,便会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那么多的领导干部因为贪污、受贿、行贿等堕落就是这方面的例证。

7、以权代法、以权谋私、依罚执法和行政不作为

以权代法——封建意识影响下的人治表现。我们有些干部、特别是某些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代法。有的执法人员,徇私枉法,办人情案,在人情和金钱面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些问题法律早有规定,他们在执行中却以某领导的讲话为依据。

以权谋私——市场经济条件下违法行政的新特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打着为“公”旗号,谋取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违法行政行为。有以下表现:一是集体做出违法行政决定,以国家赋予的行政管理权为小集团谋取不正当利益。二是利用合法的手段谋取不义之财。三是集体造假,虚报瞒报,有的领导班子在政治上造假,有的在财务上瞒报。(单位私设小金库等)

依罚执法——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畸形行政行为。“无处不罚”,如公安部门查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时,任意加大罚款额;公路管理部门随意查扣车辆,罚款后放行等等,不管有没有处罚资格,有没有处罚依据。所谓“执法”归结于一个“罚”字。

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的渎职不作为行为。也是依法行政的拦路虎。由于他们有令不行,有职不尽,因而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

这些行为和现象,都与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相背离。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都要善于把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贯穿、渗透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善于运用法律规范与法律原则,处理和解决政府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五、依法行政认识误区的原因

上述对依法行政的认识误区,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习惯性原因

主要因为我国是建国后一直实行计划经济,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各级政府和政府各级部门的领导和负责人习惯于指挥型、命令型、强制型的行政管理模式,总认为自己的决策就是法律法规,想怎么执行就怎么执行。所谓的依法行政也就是人民群众的遵纪守法,而并非自己的依法执法、依法管理。存在这种思想的行政领导应该还是大有人在的。

2、思想性原因

主要是指一些政府和政府部门负责人一旦掌握了一定的职权,就把这种权力据为已有,逐步地从人民的一面走向背离人民的一面,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不是按照“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正确行使自己手中的职权,保护好、发展好、维护好党和国家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是以权谋私、假公济私。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往往置法律于不顾,我行我素,随心所欲,甚至是令不行禁不止,为所欲为、不择手段。当然有这种思想的领导在依法治国、建立法制政府的今天,他的行为也是行不通的。

3、政绩观原因

主要是指一些政府领导和政府部门负责人的政绩观错位,导致他们在行使职权时,只考虑是否有利于为自己创造政绩,而忽视或放弃了依法办事。

4、素质性原因

这里的素质单指一个领导的法律素质,一方面是缺乏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是指法律知识贫乏,做什么事情只考虑出发点,目的性和为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措施,而不知道自己的决策和行为是否符合法律。

六、实现依法行政的基础保障

针对上述对依法行政认识误区和原因的分析,要实现依法行政必须有以下几个基础条件作保障:

1、思想基础

其核心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这是《党章》规定的根本宗旨,这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过程中也必须把这些根本要求作为最基本的思想要求和思想基础。否则,依法行政的目的性特征就不能得到体现。河南省交通厅曾有三任主要领导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连续落马败阵,究其原因就是背离了这个思想基础,不但没有建设好依法行政的部门,连自己的政治生命也葬送了。所以,要实现依法行政,必须把“党和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权力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第一个基础条件保障。

2、理论基础

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为什么强调这一点?简单说,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制政府。推进依法行政,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换句话说是时代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前文已经分析我们的一些领导之所以对依法行政的认识存在误区其原因之一就是受传统的、习惯的思想和理论的影响。因此,在推进依法行政的过程中,也必须用先进的理论作为先导,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3、法制基础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有一项基本方针,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应该是推行和实现依法行政的法制基础。这一基础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是“有法可依”。目前在我国的行政法律法规中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基本法,以行政诉讼、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许可、国家赔偿、公务员行为规范等为主的行政法律体系,应该说我们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

二是“有法必依”。这一点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作为公民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必须知法、懂法、守法。二是作为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和司法部门都必须做到“有法必依”。否则,有法不依等于无法。曾有这样一个事例:某外商看中了某市的投资环境,意欲在该市投巨资建项目,外商在最后一次考察后对该市市长说:“我们很满意贵市的投资环境,相信我们的合作会很成功。”市长听后真是喜形于色,无以言表。恰在此时,外商收到了母亲病危的消息,需要立即回国与病危的母亲见面。而当时出境的最后一次航班离起飞时间只剩下一个小时的时间且没有了机票。外商很着急,市长就指示秘书无论如何也得让外商乘机回因。秘书忙活了一阵子竟没有弄到机票,市长很恼火:“象你这样的办事效率咋能叫外商满意!”他一边恼火着训秘书,一边乘车直奔机场,到了机场市长果然让外商拿到机票登了上飞面。临别时外商对市长说:“一周后我会给您准确的答复。”果真一周后,市长接到了外商的电报,市长手舞足蹈地打开电报,却又不下子瘫坐下来。原来,电报上写着这样的内容:“尊敬的市长先生,我十分感谢您让我见到母亲一面。我也十分佩服您卓越的办事能力,但对在贵市的投资深表遗憾,因为我们很难放心您卓越的办事能力。”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只能说明以权代法、权大于法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的。现实中有法不依的各级领导比比皆是,他们往往凭借自己“卓越的办事能力”,办不该办的事,办不能办的事,办违法的事,直接妨碍依法行政的推行。

三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现实中有不少执法不严的例子,有些是一个人因素,有些是政策因素,有些则是故意放纵。所以,要实现依法行政必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道德基础

这里主要指各级政府领导和政府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有良好职业道德。当然,修筑依法行政的道德基础最关键的是抓好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廉洁自律工作,要修官德、正官德。古人曰:“民不畏君严,而畏吾廉。”所以,在修官德、正官德中必须强调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各种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警钟长鸣,慎独慎行,只有这样才有建立起人民信赖廉洁政府,只有这样的官德才能推进法制政府的建立,才能有利于依法行政的实现。

树立依法行政意识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依法治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依法对人民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社会健康发展和良好秩序;二是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这两方面落实到一个基本点,就是政府的权力要依法设置,政府管理社会的活动要依法进行。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这是因为行政机关负责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事务,涉及公民从生到死、从工作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范围极其广泛。法治的社会要求所有管理活动都必须依法行事,国家80%以上的法律法规都要靠行政机关去执行。所以,行政机关执法的状况直接影响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关系到法治的存亡。如果行政机关不依法办事,就很容易给公民和社会造成危害。因为行政权是国家诸权力中最有力量、最活跃的权力,政府机关不仅人数最多、机构最大、管理范围最广,而且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也最密切、最直接,特别是行政权带有强制性、命令性和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它比其他权力更具有扩张性和侵犯性,更容易发生权力的滥用。

行政权的特点,决定了依法行政又是依法治国的难点。依法行政之所以在我国成为难点,还受我国的历史发展的特点和传统的影响。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使我国人治、特权思想严重,“官本位”观念突出,依法行政意识和公民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不够强。建国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人们主要依靠政策来办事,因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缺少应有的法律素质。正是这种先天的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缺陷,使依法行政成了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主要难点。

实行依法行政,作为现代法治国家政府行使权力的基本准则,它要求一切政府机关必须从依靠政策向依靠法律转变。这对于长期习惯于使用行政手段的管理者来说,确是一个新的课题,许多人对此感到生疏、不习惯、不适应,甚至不愿意。主要表现:一是某些领导干部担心法律会限制或制约自己手中的权力。他们怕自己的个人权威会被法律的权威所代替,手中的权力会被法律所制约甚至削弱,因而在心里抵触依法办事,而喜好发号施令,显示个人的权威。二是担心法律太繁琐,会影响行政管理的效率。在一些人看来,行政机关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繁杂的事务,法律虽好,但严格执行起来太麻烦,远不如开会、发文件,甚至打个电话来得方便快捷,因而在实际工作中,自然而然就采取习惯做法,将法律丢到一边。三是担心依法办事会惹出麻烦。一些人认为,按传统方式办事,或按领导意志办事,又明确又好执行,出了问题有领导担着,个人不用承担什么风险和责任。而按法律办事,要求独立判断和处理问题,还要熟知有关法律和国家政策,做得不好,不但领导不高兴,被管理者也有意见,甚至还要当被告上法庭。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当然不愿意去做。

要实行依法行政,必须端正对法律的认识。法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它比政策更具有根本性和稳定性,比领导指示更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法律是经过严格的程序制定的,更能反映客观规律,避免主观随意性,是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凡事按法律程序办,不仅不会麻烦,反而办事更简便,效率更高;不仅不会削弱政府的权威,反而会因法律本身所具有的强制性而提高政府行为的效力和权威。领导干部怎样才能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呢?

1、领导干部自觉学法,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是依法行政的前提 实行依法行政,需要造就一支懂法律、善管理的领导干部队伍。各级领导干部只有自觉地实行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管理,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地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带头自觉学法,并且把学法、知法作为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的重要内容来抓。领导干部学法要突出“三性”:

一是针对性。针对经济建设中的“难点”、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以及工作中出现的“疑点”,选学有关法律法规,带着问题对号入座地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决策,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及时性。对照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时地组织学习,聘请有关部门的专家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进行系统讲解,提高领导干部的专业法律水平和执法能力,保证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指导性。改革开放的年代,各项工作逐步与国际接轨,要如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钻研法律、熟悉政策,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法,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改善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把依法行政这几个字落到实处。

2、领导干部带头守法,以法为“度”,严于律己,是依法行政的基础

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就必须带头奉公守法,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

一是必须树立法治的观念。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手段管理一切行政事务,十几年普法,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明显增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大大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调整了许多不合法律要求的行政手段和工作规程,对社会和经济的管理日趋法制化、制度化。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人治”观念的影响,在行政管理中,“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情枉法”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各级领导干部 必须摒弃人治的观念,树立法治的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法律关系、权利与义务关系,将自己的一言一行置于法律“约束”之中,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充当特殊公民,不享受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任何特权,树立法律权威,维护法律尊严,依据法律规范引导、保障和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全面推进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使社会各个领域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二是必须强化依照法定程序办事的观念。严格依法行政,既要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执行,又要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和规范办事。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前者可以做到,而后者容易被忽视或轻视,由此造成的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能否按照法定程序办事,是衡量政府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水平,使之与自己的工作职责相适应,是领导干部严格守法的保证。

三是必须坚定自觉守法的观念。各级领导干部在正确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事务的同时,更要自觉地带头遵纪守法,接受法律的“管束”,使其一言一行、时时处处以法律为“度”,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严格地履行工作职权,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从而带动广大群众自觉守法,形成“重大决策依法、开展工作守法、遇到问题找法、处理纠纷合法”的局面,促进法制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3、领导干部严格执法、依法决策、依法办事,是依法行政的关键 依法行政执法是关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执法中的几个重要环节,确保领导干部严格执法。

一是抓好地方立法和建章建制环节。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加快地方立法,完善规章制度,这是领导干部严格执法的具体体现,也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通过立法和建章立制,减少行政干预,使行政行为合法化,必将大大促进各行各业依法管理,弱化“行业优势”,限制各职能部门权力“膨胀”,使之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方向自然运转。

二是抓好民主科学决策环节。实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是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必须要求,是克服个人主义、“一言堂”等官僚主义作风的根本途径。领导干部在决策的全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权力与法律、政策与法律、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关系,树立权力制约的观念,根除长官意志,杜绝家长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努力提高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首先,决策既要符合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又要符合当地客观实际,既上与法律法规相吻合,又下与实际相结合。当前要特别警惕、那种强调当地情况特殊“变通”而“变质”的违法现象,其次,决策既要科学化又要民主化,凡是重大决策,领导要坚持用科学思维方法,广泛运用现代科学的决策技术,依靠群众依靠智囊团和专家,广开言路,真正能把代表人民的意志集中到决策中来。在决策中做到决策不独断,负责不专权,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这是确保决策合法性的重要保证。

三是促进领导干部遵守法律,必须要加大法律实施监督力度。依法行政的重心是制约行政权。行政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行政机关管理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最重要的国家权力。由于行政权具有管理领域广,自由裁定量度大,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等特点,决定了它既是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的利益最密切相关的一种国家权力,又是最动态、最容易违法和滥用的一项国家权力。依法行政的重心是制约行政权,难点也是行政制约,我国实行的依法治国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模式,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也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改革,这就导致了对行政权的依赖与对行政权的制约成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缺一不可,又呈现一种复杂的态势。行政权犹如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只重视依赖行政权推进依法治国,而不重视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就可能带来一系列弊端,并最终使依法治国遭遇挫折,使经济体制改革遭遇失败。“把依法行政落到实处,是政府领导干部的首要职责。”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行政权制约机制,作为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建立有限权力政府、遵循正当程序政府和责任政府。政府守法,执法人员守法比老百姓更加重要,老百姓一人不守法是污一滴水,而政府执法人员不守法则会污一潭水。

4、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必须提高道德素质

前面讲到,依法行政的关键是依法治官,在法治的同时,应加强治官,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我们在讲领导干部要学法用法,不断提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自觉性的同时,就有必要讲一讲以德治官的问题。思想道德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动力,是实现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提高领导者的道德素质尤为重要,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作为领导干部,第一位是要提高政治道德素质。我们讲的政治道德素质的核心就是“忠”,即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对事业忠心耿耿,为人处事忠厚诚实,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德”。理论上的坚定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做为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坚持“两个务必”,深刻领会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带头实践“三个代表”,真正做到“真学,真信,真行”,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切切实实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作为领导干部,还要不断带头校正坐标,讲修德,讲廉耻,讲荣辱。如果“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失去精神支撑点,不讲社会公德,不树职业道德,不顾家庭美德,不修官德,必然导致道德滑坡,作为领导要牢记江泽民同志的教诲,经常想一想,“参加革命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做什么?将来身后留什么?想一想,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当官做人?当什么样的官?做什么样的人?等一系列问题,弄懂为谁当官?为谁服务?怎样用权等基本准则,在任何时候都要以事业为重,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不计得失,正确用权,不谋私,正派做人,清白为官,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

第五篇:增强“四个意识”

增强“四个意识”

自2016年以来,XX公司在总部、省公司的领导下,层层深入推进“众创众享”工程,有效激发了营销人员、揽投员的内生动力与活力,经济效益有一定提高。同时市公司也积极响应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号召,在全市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活动。我们广大干部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更应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成为干事创业的领头雁。

一、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党章党规和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常温故,常知新。说的通俗一点我们可以老话常谈,政治意识就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但在实际生活中,公仆意识在一些党员干部的心中越来越淡化。面对群众的咨询,我们有的不是热心、耐心解答,而是踢皮球,推卸责任。甚至在主动客服这块儿一些领导干部干脆省略,反正你不找我,我就不主动帮你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流失客户的一个原因,反之我们速递的党员干部更是要挺起精神脊梁,在社会树立良好形象,我们就是我们速递的名片,要传达正确的立场,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身边的人,比如简单来讲就是老党员干部带领好、培养好年轻的党员干部,树立榜样作用,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

二、要有正确的大局意识。“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树立大局观,每年紧紧围绕全年的计划,同时着眼未来的发展转型,处理好大局和局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想着自己的半亩三分田,认为只要自己不出大的篓子,不犯大的错误就安然无事,但切不可鼠目寸光呀,我们的工资和整个集团、整个公司的效益紧密相关,我们只有自己主动出击,从大局着眼,比如主动去发现大客户,主动去承担责任,把该管的事情管到位,才能更好的增强工作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实效性。

三、要有坚定的核心意识。在互联网+商业,互联网+快递的时代背景下,快递行业得到飞速发展,四通一达等民营企业也发展迅速,我们难免会和这些民企员工的工资进行对比,这样在党内和社会上会出现一些“噪音”“杂音”。“跳槽”?“转岗”?这就需要我们党员干部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组织观念和规则意识,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决不能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决不能游离于组织之外,决不能搞非组织活动,决不能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那一套,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与错误思潮作斗争,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四、要有忠诚的看齐意识。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旨在教育引导党员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因此我们党员干部要在落实决策部署上看齐,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要按照中央要求,善于发现和总结一些地方、一些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并有效宣传出去,推动学习教育成果在全党生根开花。在工作上看齐,在律己上看齐,加强自我约束,自觉发挥好表率作用。

同志们,时代在召唤,未来在等待。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肩上责任重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奋力而争先。

下载增强六个意识剖析(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增强六个意识剖析(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增强核心意识

    增强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学习心得 中央政治局首提“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四个意识、对党绝对忠诚,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

    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聂红云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在这里讲座的主题是: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

    增强五种意识

    (一)切实增强公仆意识。什么是公仆?词典上解释为“为公众服务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务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公务员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

    增强服务意识(精选合集)

    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教学行为,办好人民满意学校 一、切实转换教育思想,增强教育服务意识,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支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结构合......

    增强四种意识(大全)

    机关干部要增强四种意识 树立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 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应增强四种意识: 一是要增强学习意识,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本领。围绕提高理论素养、......

    增强看齐意识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我们党为什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除了铁一般信仰、铁一般纪律外,还离不开广大党员的看齐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最......

    增强集体意识

    三、克服自我中心,增强集体观念 班里的学生来自富裕家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所以,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

    增强防范意识

    增强防范意识远离校园不良网贷 为引导我院学生加强对校园不良网贷的重视,引导我院学生养成科学理性的消费习惯和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我院“倡导科学理性消费 抵制校园不良网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