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认识数的意义”的教学策略_通用版-word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认识数的意义”的教学策略通用版
“百分数”是数学知识概念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中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编排,本单元主要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以及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等内容,其中“百分数的意义”是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像“百分数的意义”这样的“认识数的意义”的教学还有分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此类知识的教学都是某个知识点的起始课,我认为对学生特别重要,要教透彻,要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了解了知识的本质,以后才能学得灵活,才能举一反三。但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有的教师对“认识数的意义”的教学不够重视,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地把教材上的例题一教,一节课就完事了。在后续的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历届学生都感到困难,我分析了学生的作业错误,发现大部分错误是因为对百分数的意义不明确而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百分数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比率”理解不透彻;二是找不准两个量中哪个是单位“1”。
下面笔者就以《百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开展认识数的意义的教学。
一、分析数据,认识百分数的必要性
如果只是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在课堂上读一读这些百分数,说一说百分数的意义,恐怕学生并不会认识到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如何让学生意识到为什么已经学习了分数还要认识百分数,如何让他们在学到一个新知识点时印象深刻,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呢?课始我就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投篮比赛情景。如果你是裁判,你会认为哪个队员获胜呢?
(课件出示三名队员的投篮情况)
大多数学生看了表格后认为没有投篮总数,无法比较。为让学生认识到百分数是表示两种量之间的比较作好了铺垫,然后我又出示了有投篮总数的表格。
第 1 页第 1 页 小组讨论之后,学生的比较方法有四种:
1.比较三名队员没投中的个数,但学生们很快意识到了这种方法的不科学性。
2.假如三名队员投的总个数都是一样的,比较他们投中的个数。假设都投了50个,或者都投了100个,这样就很容易判断谁获胜了。
3.比较三名队员投中的个数占总个数的几分之几?这时我追问:你能很快看出哪名队员的命中率高吗?学生说:通分以后就知道了,因为■<■<■,所以B队员获胜。
4.用百分数比较。有两个小组的同学想到了用百分数比较,我请他们说你是怎么想到用百分数来表示的?用百分数来比较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就是把他们的投篮总数都想成100个,写成百分数的形式,这样就可以避免通分的麻烦,比较起来很容易。学生有了这样的理解,我就顺势引出了课题:同学们,百分数就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百分数。
这个环节是通过创设比较投篮命中率的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要通过比较分率才能得出结果,深刻理解到百分数就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是两个量之间的比率,还感受到了百分数容易比较。这个环节之后,学生对百分数有了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定位,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认识百分数的必要性。
二、数形结合,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这个单元的概念较多,帮助学生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他们学好这一单元最关键的问题。特别是作为单元起始课的“百分数的意义”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百分率、折扣、纳税、利息等实际问题。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大家都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为了能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一般都会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百分数,然后让学生来说百分数的意义。但很多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只停留在口头表述上,而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们普遍感到说百分数的意义比较
第 2 页第 2 页 困难,就算是老师给了很多的范例,让学生反复操练,情况还是不容乐观。有的学生只是记住了表述百分数意义的格式,生搬硬套,有的学生前言不搭后语,连语句都说不通顺,稍有变化就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其一是学生的数学语言概括能力有限,要他们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千变万化的百分数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主要的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用百格图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如何让学生在第一次接触百分数的时候就能对百分数有形象的感知呢?我想到了百格图。
出示百格图,用红笔画出8格。师:你能用一个百分数来表示吗? 生:8%。
师:8%表示什么意思?(红色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8%)老师再用蓝笔画出32格。
师:现在你能看出一个百分数,并说说它的意义吗? 生:32%,蓝色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32%。
师:在这幅图中,除了8%、32%,你还能看到其他的百分数吗? 生:我还看到了40%。
师:40%表示什么意思?(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40%)师:你是怎么想到40%的? 生:把8%和32%加起来就是40%。
生:空白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60%,我在100%中减去60%,就是40%。师:如果老师继续用彩笔涂,涂了90格,有颜色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
第 3 页第 3 页 的百分之几?(90%)再继续涂,涂了99格呢?(99%)老师在这个基础上再涂半格,有颜色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百分之几?(99.5%)要是把最后半格也涂满呢?(100%)
师:当有颜色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100%时,空白部分的面积可以用“0”表示。
讨论:可以涂出有颜色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101%吗?
讨论后反馈:因为已经把所有的空格都涂满了,不能再继续涂,所以有颜色部分的面积不可能涂成正方形面积的101%。
学生第一次接触百分数,虽然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分数的意义作为学习的基础,但百分数与分数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区别,要在第一节课中既抓住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这个重点,又要突破找到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这个难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首先,我想到了“百格图”,目的是将百分数与分母是100的分数联系起来,以“百格图”作拐杖,通过数与形的结合,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从而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生动化,有助于学生把握百分数的本质。其次,在“百格图”上不断涂色、找百分数,加上对8%、32%、40%、60%、90%、99%、99.5%、100%这些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还通过讨论“有颜色部分的面积可以涂成正方形面积的101%吗”让学生理解表示部分与整体的百分数不能超过100%,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百分数有了更深的理解。
2.用喜欢的方式表示百分数的意义
师: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百分数,老师也收集到了两个百分数。出示: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2%,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25%吗?
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想到画正方形,开始很费力地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
第 4 页第 4 页 份,然后用彩笔涂色。但不到一会儿,我欣慰地看到部分学生改变了方法,有的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份,有的用圆规画了一个圆,有的索性画了一条线段……我把他们的作品一一贴在了黑板上。
师:哪部分表示25%? 生:阴影部分表示25%。
师:我只看到了■,怎么看不出25%呢? 生:25%就是■。
师:你能来解释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25%就是■,约分以后就是■,分100格太麻烦,这样省事。这“事”省得多好呀,我心中一阵窃喜。
师:请你来说一说25%的意思。(板书: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
要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并不难,但要让他们沟通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他们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虽然百分数的意义和运用与分数有所不同,但它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分数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尝试着放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类推,在数形结合初步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示25%的意义”。开始,学生受“百格图”的影响,花了很长时间才把正方形分成了100格,然后给其中的25格涂上了颜色,表示25%。但慢慢地有一小部分学生放弃了这种做法,他们想到了把各种形状的图形平均分成4份用来表示25%。他们显得很兴奋,因为他们找到了25%与■的联系,我也很开心,因为学生已经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联系起来,他们了解到了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自己学会了融会贯通,这正是我想要达到的效果。
3.在游戏中运用百分数的意义
第 5 页第 5 页 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和找到了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同桌合作进行剪刀、石头、布的比赛,一共比赛5次,要求学生先在统计表中统计自己的输赢次数,用所学百分数的知识说自己赢、输、平各占百分之几?
剪刀、石头、布比赛是学生喜欢的游戏,所用的数据又是现场调查统计的,活学活用,学生的兴趣很浓。
综上所述,笔者从三个环节开展教学,学生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中,思维一次次地被开启,一次次地走向深入,最后真正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再让学生用文字来表述百分数的意义,那就水到渠成了。对于分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等教学也可采用相似的方法,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在进行“认识数的意义”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所举教学案例应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在进行“认识数的意义”教学中,要把数字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数产生的必要性,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使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学习生活中有用的数学,运用数的相关知识解释、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真正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
第二,数形结合抓住本质,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
如果单纯地让学生学习数的意义并不难,很多教师一节课中几个环节下来就可以完成,但要让学生抓住数的本质,用联系的目光看几个知识点,或者把新旧知识串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要在设计时多动脑筋,想方设法突破这个难点。例如,在“认识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笔者主要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25%的意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了25%与■的联系,突破了“找到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联系”这一难点,课堂上学生很有成就感。学生能举一而反三,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吗?
第三,重视“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第 6 页第 6 页 对数的意义的认识是学生体验性的学习过程,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多开展一些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角色扮演等方式亲身体验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这样一方面能够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更有利于从本质上理解数的意义。例如,课堂中教师开展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迅速点燃,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也加深了对百分数的认识。
第四,问题和情境设计应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在教学“认识数的意义”时,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方面要考虑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实际知识基础和个人的生活经验,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使其对数的意义的认识达到更深层次。
第 7 页第 7 页
第二篇:小学数学论文: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定稿]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论文摘要:新课改,我们遇到很多难题,但更多地是看到,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勃勃生机,在具体的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将采取那些相应的教学策略呢?
关键词: 新课改;教学;策略
一、新课标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变化
新课改已经融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难题,但更多地是看到,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新变化。
新课程实施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变化;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教师评价方式多元化;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1.教师难予适应新课改
参与实施新课程的学校和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和改革的方法的理解和行动表现出来很不平衡,特别是一些偏远学校的教师的素质以及素养与新课标的新教学理念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是课堂教学中存在 “穿新鞋,走旧路”的现象。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有的小组合作学习纯粹是为合作而合作,只考虑合作的形式而未能考虑合作的时机。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对于此话理解有误差,致使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看到学生在探究,而探究出了什么,学生掌握了什么,却无法考证,这种探究,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数学游戏而已,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
2.学生学习评价缺少个性化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在课堂上,经常听到的是“啪,啪,啪,表扬他!”“嘿,嘿,你真棒!”的表扬声。如果这些学生确实提出了有创见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或者有明显的进步,这样的表扬是适当的。但有些学生仅仅是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或者重复别人的发言,那么这样的表扬就有违发展性评价的初衷了。
3.课堂教学方式较陈旧
在数学学习中,有的教师,直接将一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漫无边际的思考,学生没有目标,讨论研究很长时间,却得不出什么结论,致使不少学生将数学学习与游戏等同起来,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打着课改的幌子,走的是过去“放羊式”的教学路子。而与之相反的是,不少教师由于担心学生思考不出结果,于是小心翼翼地看到,学生稍有困难马上进行指导,看似启发学生思考,实则是将生动活泼的探索过程变成了变相地灌输,学生成了教师手中的木偶,新课改只是给“教案剧”增加了一个美丽的外包装。
三、新课标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1.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1)备课:变备教材为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解决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学论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如何培养学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
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首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制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其次,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2.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所以,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培养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2)要鼓励学生多说。首先,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
3.教学互动,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是使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彼此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4.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方式同时结合新的有效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创造出更生动的情境。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得教师的重视。我们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适于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认知活动。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朱桂莲,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浅探[J],考试周刊,2013年68期.[2]吴素芳,演示法——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科技资讯,2009年34期.[3]吕玉霞,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年26期.[4]阎春兰,浅谈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新课程(上),2014年01期.[5]李豪,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中旬),2014年04期.
第三篇:蒙氏数学:认识数棒
蒙氏数学:认识数棒
蒙氏数学:认识数棒
教具构成:红蓝间隔的长棒10根,最短的是红色10厘米,剩余的红蓝间隔逐步递增10厘米,最长的为100厘米。
教育目的:
1、直接目的 认识数棒
2、间接目的 1)让幼儿了解数的概念 2)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操作过程:
1、邀请幼儿一起工作(今天老师带你一起去认识一位新工作吧!)
2、带幼儿到教具柜中,介绍教具(它叫数棒,它红色的地方放在左边,它跟我们之前学的长棒很像,它是在地毯上工作的,现在我们去把地毯铺好吧)
3、老师带幼儿铺工作毯,并告诉幼儿:数棒的拿法跟长棒的拿法一样,现在我们一起把数棒请到工作毯上吧!
4、老师和孩子一起取数棒,从最短的开始取,双手打竖握紧数棒,慢慢走到工作毯中,把数棒横着轻轻放下。
5、依次取出剩余的数棒,平行放好。
6、请小朋友按长棒的方式排序(小朋友,我们学过长棒,请你用帮长棒排序的方式帮数棒排序好吗?)红色一头放在左边,从最长的开始排。
7、当孩子全部排好后,从中取出数棒1、2、3进行三阶段教学。
8、命名:老师手握最短的红棒,告诉孩子1,这是1.,1-2这是2,1-2-3这是3,9、辨别:请你告诉我,哪个是1,请你握握看,哪个是2,请你握握看,哪个是3,请你握握看。
10、回忆(发音)老师问小朋友:“请你告诉我,这是几?”“1”······
11、当把三根数棒都认识完的时候,询问孩子还想不想接着往下,如果孩子还想学,就按照学习数棒1、2、3的方式教。如果孩子不想学了,就请孩子把数棒送回去。
12、收工作,按收长棒的方法,把数棒从最长的开始收,提醒孩子收的时候记得把红色的那一端放在左边对整齐。
13、把工作毯收好。
变化延伸:数棒与数字对应、数棒与实物对应
适用年龄:4岁以上
错误控制:最短的一根数棒
吸引力:把数棒排整齐
第四篇: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阅读浅析
小学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阅读浅析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要想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学能力对于人的未来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它是数学思维的基础和前提。“阅读”,乍一看好像是语文课和外语课中的专用名词,但实际上,数学课更离不开阅读能力培养这一环节。我们有一些偏见,认为阅读只是语文教学的事,在数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仅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由此可见,加强数学阅读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特别是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数学阅读至关重要。
一、读练结合习惯的养成
我们知道,动手操作是促进理解、减少数学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而解题练习又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与其它学科相比,数学学习尤其离不开操作、练习。在阅读 学习中,倡导读做结合、读练结合,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把已初步理解的一些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去,用新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现象。这种过程既是知识的复现,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同 时也有助于学生把凝固的认知结构转化为能动的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
如“圆的认识”中,学习圆的画法。当学生阅读了画圆的基本操作步骤以后,及时要求根据教材中规定的步骤试着先画一个圆。画好后讨论:①画圆时,有一只脚固定不动,是哪只脚?②在纸面上不停移动的是哪只 脚?它是怎样移动的?③同学们画出来的圆有大有小,那么什么情况下画出来的圆较大,什么情况下较小?最后再要求学生画指定大小的圆。经常进行这样读练结合的教学,潜移默化中,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读练结合的良好习惯
二、应用题的阅读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题教学,应用题的呈现要更加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应该努力实现应用题呈现形式的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增加有多余条件和开放性的问题,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有探索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以凸显应用题的问题特征,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现在经常发现解应用题不会分析,有的题孩子解答不出时,只要教师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原因就出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上,特别是在解应用题上显得非常重要。我认为学生在读题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我平日的观察,有的同学在做题时,根本没把题读完就动手解答;又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关键性词没有注意到,理解错误了,题做错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从整体入手,把关键性的词作上记号,深入地理解。学生自然而然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提高了阅读应用题的能力和经验,为顺利、正确的解答应用题打好了基础。
三、推荐数学课外阅读书籍,加强阅读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使他们多方面领会数学的美和数学的应用,我向学生推荐了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书籍,如我国张景中院士的科普读物:《数学家的眼光》、《数学传奇》等。同时指导学生写阅读体会。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应当是一种意识,一种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自学能力和习惯的意识,而不是一种形式它应当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数学阅读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深度,增加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陌生领域施展才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社会、人生、世界,使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的发展,以真正达到“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教育目标。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多种多样,形式各异。本人水平有限,现就我个人在平时工作中用到的教学策略简单说说。
我本学期任教的学科是五年级数学,其中有一个单元是关于圆的知识,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我除了运用一些常规策略外,有时候还得用到一些非常规策略。
例如:
已知图中正方形的面积是8,求圆形面积
在教学这题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让其自己发现运用常规方法:根据半径求面积解答不出来。因为求不出半径的长度。在学生无计可施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不要急于着手,沉着冷静,先仔细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后来有学生发现图中正方形的边长即为圆形的半径,从而我就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理解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以边长,也就是半径乘以半径,由正方形的面积等于8退出半径乘以半径等于8,即R2=8.到这里,我忽然停住了。学生都莫名其妙地看着我,我就问他们,为什么看着我啊?学生就答道还是没求出半径的长度啊。我笑了笑说谁来告诉我圆形面积怎么求啊?有人答用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我就问现在圆周率已知了吗?半径的平方已知了吗?很多学生才恍然大悟。在此基础上,我有进行了拓展练习,进行深化和内化。拓展如下:
已知图中正方形的面积为10,求圆形的面积
后来我把这些过程进行了反思,总结出一些心得:在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索,主动产生学习新型学习策略的欲望,这样才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