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的家乡
我们的家乡
箬横四小乌沙校区六年级
郭进朝
家乡的早晨是快乐的。当太阳公公从东方冉冉升起,把灿烂的光芒洒满大地的时候,小鸟们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唱起动听美妙的歌,把乡村的人们从美梦中唤醒。
家乡的中午是炎热的,火红火红的太阳烘烤着大地,蝉在树枝上“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阵阵炎热的南风,带着泥土的清香吹来,吹得饱食的猪、牛们昏昏欲睡。
家乡的傍晚是柔和的。太阳公公缓缓地走下山去,落日的余晖弥漫开来,原来淡蓝的天空被它染红了半边。家乡的山路蜿蜒起伏,劳动了一天的人们带着开心收工回来,霞光映红了他们黑黝黝的大脸庞,大家欢笑着,似乎忘记了一天的劳累。
家乡很美,我爱家乡,更爱这富有情趣的家乡生活!
第二篇:我们的家乡——龙泉驿
柏合学校
山鹰之队
2009——2010学
优秀作文
指导老师:钟老师
我们的家乡——龙泉驿
作者:曾鑫
阳春三月到了,桃花开了,闻名中外的桃花节开始了,四面八方的游客也来到了我们的家乡——龙泉驿。
龙泉驿被国家授予“中国水蜜桃之乡”称号。每年三月,不计其数的桃花迎春怒放,漫山遍野,被重重粉色桃花覆盖。此时的龙泉山桃花盛开,灿若红云,满山遍野;山脚下成片的梨花如白雪铺撒大地。加上其他各种时令花卉,把整个龙泉山打扮得春意盎然,姹紫嫣红。看吧,那一朵朵、一簇簇、一串串的桃花开满枝头,那一串串都开得那么红、那么艳。她张开的花瓣露出淡黄色的花蕊在风中颤动,喷吐着春的芳香;她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在阳光下显得更生动活泼;微风吹拂,他们在树上蹦啊跳啊。远远一看,枝头一个个穿着薄如蝉翼的芭蕾舞裙的小姑娘,在阳光下翩翩起舞,她们又象千万个小精灵似的,你笑我唱,热闹极了,真是让人眼花缭乱。让人看了又看,闻了又闻,醉了一次又一次。啊!这美丽的桃花啊,我爱你!
桃花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它那美丽的外表和它那清新的香气,更给我们带了让人垂涎三尺的果实。说到这里,我就想到了那桃子。没有熟透的桃子是碧绿色的,你削开皮,就可以看见那白白的果肉,轻轻地咬上一口,就会感到又苦又酸;快熟了的桃子一半青,一半红,甜津津的;熟透了的桃子就甭提了,你咬一口,一股清香、甜蜜的汁水一涌而出,那滋味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盛夏时节,吃一口桃子,你的疲劳就会一扫而光。
我的家乡——龙泉驿,您真好!
第三篇:我们家乡的端午节
我们家乡的端午节
新城实验学校 三(2)马修硕记者证编号:133106004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家乡的端午节习俗。
大家都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重
五、端阳。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那天他听到自己的国家快要灭亡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抱石投江。
在我们家乡,有很多庆祝端午节的习俗。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吃粽子、用桃枝和艾枝煮鸡蛋,儿童佩戴玲珑夺目的香囊,家家户户门前插艾草……我们的天颐湖还会在端午节这一天举行盛大且精彩的划龙舟比赛。
我最喜欢的就是吃粽子了。每到端午节我都会和奶奶一起包粽子,绿油油的粽子叶,雪白晶亮的糯米,再配上各种各样的馅儿,在奶奶的那双有着魔法一样的手里很快就会变成一个个胖乎乎、棱角分明的粽子。粽子的品种五花八门,有红枣的、有豆沙的、有水果的、有蛋黄的、有肉的……粽子的香味妙不可言,有甜的、有咸的……不过粽子吃多了不太好消化,我们可不要贪吃啊!
我敬重屈原,我喜欢端午节,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第四篇:我们家乡的美食
摘要 岐山臊子面之所以被县人推崇为喜庆、吉祥面食,除了风味独特适宜男女老少的口感,易于消化,营养丰富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借面条的“长”和长字的谐音“成”,从各方面抒发欢庆喜悦的心情和对吉祥如意的期盼,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面食文化内涵。男女青年相亲订婚,吃臊子面表达了约定婚成、儿女情长的良好愿望。男婚女嫁、招待女婿,吃臊子面寄托了白头偕老、天久地长的衷心祝愿。给孩子过满月、生日和十二周岁,吃臊子面蕴了长命富贵、未来成人的真诚祈祷。给父母过生日,给爷爷、奶奶过大寿,表示了健康长寿,福寿双全的诚恳祝福。又叫“长寿面”。四时八节、开业庆典、立柱上梁、吉日宴会、招待亲朋、祭祀先祖等,人们都借吃臊子面表达种种心愿和殷殷期望,使臊子面的文化沉淀日益深厚。
关键词: 岐山面文化事象意蕴臊子
岐山臊子面
一、岐山臊子面的命名与影响
岐山臊子面,又名浇汤面,还叫涎(哈)水面,是与龙涎香可以比美的香味型汤面。这是一种将手工擀制至薄,切离成丝的上等细面,与北方酸辣香味型的香汤,烹调结合起来的一种地方面食种类。这也是一种将长寿面与节庆文化氛围相融洽的传统饮食习俗。它盛行于关中西部,在全省和全国也享有盛名。
臊子面对关中地区的人们生活的影响很大,无论喜事丧事、逢年过节、老人过寿、还是小孩满月或是家里来了亲朋都离不开臊子面。关中地区办红白事、老人过寿、孩子满月等都一般招待两顿,所谓早饭和午飨,而早饭臊子面即为主食。关中农村地区,新年第一天的早晨基本上都是臊子面。吃饭前,先端一碗汤去门前撒一些以祭奠先人,后才家人享用。有的也在先人像前献上一碗臊子面以示怀念。岐山的哨子面历史悠久,清代已经很驰名。岐山大小饭店都供应臊子面,或者干脆就起个“岐山臊子面馆”“臊子面馆”或“臊子面”等只卖臊子面,而其生意往往不错。
二、岐山臊子面的特色
岐山臊子面,具有严格的原辅料要求和加工烹调技术标准。它的九字真诀是:“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这真诀中的每一个字诀,都有极为精确的内容所指,都有严格的具体技术规定。其中,薄筋光是对面条加工的要求;煎稀汪是对烹调操作,配料比例的要求;酸辣香是对基本味型的要求。薄------指用上好的精细小麦面粉,通过手工和制,并经过反复揉擀,成为薄如透纸的面张。然后,使用手工厨刀或专用铡刀,切制成细如丝,长如线的面条。并分成若干小把小单元,准备分把下锅。
筋-----指在和面团时,由于加入了微量的食用碱水,经过反复揉擀,成为结合紧密,质地均匀,厚薄如一的面张。面条下到锅里,不烂条,不断线。人们形容说;“下到锅里团团转,捞(盛)到碗里莲花绽”。象一朵莲花,开放在香汤之中。挑在筷子上,长达一二尺。吃到口里,咀嚼起来,有筋丝,有劲头。不同于一般的宽片面,韭叶面和机制挂面。
光------指面张擀制成型之后,不撒面敷,不粘擀杖。表面光洁白亮,犹
如镜面一般。下锅捞碗盛汤后,挑上筷子,不缠不卷。吃到口中,口感光滑舒适。善食者,常常能一口气,吸入几条长面。面条一头在碗里,中间在筷子上,另一头已经吸入口内,面头已经到了腹中。《西游记》中,孙悟空爬上梯子吃长面的情况,就是这种夸张。
煎------指香汤的烹煮火候和温度。一般是先放足特制的肉丁臊子,经过添加菜籽油,香醋和专用汤汁之后,就要以武火状态,加热到煎滚的程度。然后,用文火状态保持恒温煎煮。这样,就能把经过凉水盆中冷却了的长面条,捞入碗中,浇上滚汤,再升温至所要求的热度。煎汤的温度,可以通过掌勺人的口唇品尝,或者以食客食用之后的感觉而加以确定。总之,以不烫唇,不烙碗为最佳适度。
稀------指捞入碗中的面条的数量,要与盛入碗中的香汤的数量,保持一定的比例。一般来说,香汤应占七成,面条应占三成。达到汤清面亮的适中比例。捞入碗中的面条数量,始终要保持这个比例。过多或者过少,都不是技术最佳,或者对客人尊敬的表现。一般是,一碗臊子面,两筷子捞尽吃光,为最佳数量。年轻人,吃得多者,一顿饭能吃数十碗,方才罢手。
汪------指在香汤中,调入各种香料粉末后,还要不断地放入适量的具有岐山特色的臊子——肉丁,香醋香计,及时添加金针丝段,木耳块,葱花丝段以及姜末等辅佐料。还要向汤中滴入清新的菜籽油或香油,使其漂浮于香汤锅内。客人端起碗来,满碗生香。人称 “一口吹不透”。陕西人把浮油和作料丰富称为“汪”。
酸——指用农家专制的香醋作为炝汤佐料,并且不断地在食用时加入香醋,调正味觉,使香汤始终保持着“醋味出头”的良好味道。
辣——指用上等辣椒面,用密罗筛过,经过熟油泼制后的辣油制品。在臊子中和香汤中,作为一个重要的辅助味道,加以变化,产生无穷回味。也有根据使用者的习惯,以清新的菜油,代替红辣味型的做法。不过,陕西人在食用臊子面之后,总喜欢用白净的筵席手帕,揩摸嘴唇,从手帕上留下的辣子红程度,可见辣子油的轻重程度。
香——指在香汤锅中,放置一个包有五香大料的纱布包。使作料经过长期煮沸,始终保持香味扬溢不退。香的来源,一是在固体香料和辅料中,一在液体香汁之中。总之,只要有一家人食用臊子面,就会芳香之气,飘上院落,飘
遍全村。所以有“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誉词,并不是过分的夸张。
三、岐山臊子面的文化内涵
岐山臊子面,逢年过节,招待亲友客人,常常要请高明的厨师来掌勺制做。特别是在农历正月初七这一天,作为人日古节,吃长寿面,食拉魂面,更是如此。各家竞相以食用臊子面来相互祝寿。一家老少,欢聚一堂,以放腹而食为乐,认为多食者可以多寿。而每一家主妇的操作水平和特色,在这一天,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般来说由新媳妇表演擀面切面技巧,老主妇负责掌勺做汤的执事。臊子面,成了西府家庭文明情况和饮食技术高低的重要尺度。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民俗村的建设,岐山臊子面,已成为西府饮食文化和旅游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
岐山臊子面,发源于西岐大地,成熟于周文化的中心地域,代表了臊子面的水平和样板。所以,被称为正宗臊子面。对于它的来历,也是众说纷纭。一说是周文王射蛟龙,得龙涎香和鲜龙肉,以巨釜做汁加汤,与部族共食,故名蛟(浇)汤面。一说是因臊子肉丁和佐料丁,汤味奇香无比,以香汤面而得名。还有一说是,家嫂为小叔子应举赶考,而特意制作而成,故名“嫂子面”。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吸食时,能拉出带哨子的响声,得名哨子面。凡此种种,各有根据。
岐山臊子面,据有人考证,是从古代的汤饼饮食发展变化而来的。是由古代的熟饼切丝浇汤法,发展到擀成生面,再下锅煮熟浇汤法的。这种饮食品类的流行范围,奇妙地与古代周部族居住或迁徙的领域范围,大抵吻合。
周人起根发苗于有邰-----武功。在那里,产生了后稷这样的一代伟大人物。公刘迁彬以后,又在彬地发展壮大。到了古公檀父时代,率部迁岐,定居在岐山脚下。在这些地方,就留下了周人从彬到岐的经历,留下了深刻的文化遗存和饮食习俗文化。周人不忘祖居之地,来往于彬岐古道,追往两地的同祖和亲戚关系,形成了彬岐同俗,彬岐一礼的特殊现象。周人不忘祖居之地,来往于彬岐古道,追往两地的同祖和亲戚关系,形成了彬岐同俗,彬岐一礼的特殊现象。臊子面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臊子面文化圈,它的四至边界,十分清楚。它以岐山,扶风两县为中心。其西界,大体以岐山,凤翔县分界的横水乡和横水河为界。横水乡以西,不吃这种臊子面,而是以专碗专汤,一次净为特色。其东界,大体以武功,乾县和漆水河为界,河东除个别地方向东延伸之外,其它地方吃面,不常采用此法。其南界,大体以渭河为界。宝鸡县,岐山县还有跨过渭河,在河南数乡,依然流行。其北界,大体以古彬州地域为流行区域。主要包括现在属于咸阳地区管辖的北五县。即今天的长武,彬县,永寿,旬邑,淳化,礼泉,乾县一带。甚至向北延伸至甘肃庆阳一带,这是周人最初所居住的地方,或者是他们长征和定居的地方。不过,各地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新的风格和品牌。在具体汤型和味型上,划分为油香味和酸辣味两个大的类型。所以,岐山臊子面和扶风“一口香”,就具有两种不同的风格。
四、本人对岐山臊子面的评价
现在在许多旅游区附近就有专门搞农家乐特色的臊子面,成为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城的新亮点、岐山旅游的新突破。臊子面也让岐山普普通通的农民走上了致富路。例如岐山周公庙和五丈原诸葛亮庙附近就有。周公庙附近的北郭民俗村是真正将臊子面这美味民族饮食文化发扬光大的。因此也被誉为“陕西民俗第一村”。民俗村臊子面接待户创始人北郭民俗村妇女主任庞翠侠可谓是近些年对臊子面做出最大贡献的一个人。98年她第一个带领村民在家里卖起了臊子面,从最初的6户发展为现代的一大产业,而今已有几十年,也正是因为岐山民俗村这些年飞速的发展,让臊子面香飘万里,名扬四海,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 周全霞.张文哲.略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与功能.科教文汇.2007.03(11);
[2] 多晓萍.任莉莉.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07);
[3] 张汉.牛鹏.中国区域饮食文化的社会影响与区域自我认同功能.科教文汇.2007.01
(01);
[4] 黄祥进.刘文山.家乡的臊子面.三秦都市.2009.04(05);
[5] 王瑞庆.郝帅泽.陕西面食甲天下.中国地理杂志.2004.02(08);
[6] 冯积岐.谷斌.卖臊子面也能赚大钱.税收与社会.2002.08(12);
[7] 王咏.李秋丽.话说陕西小吃.中国旅游.1998.05(09);
第五篇:二年级《我们的家乡》
《我们的家乡》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并不陌生,但是我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孩子对自己家乡的风景、物产、美食等各个方面的了解只有部分表面的印象,很粗浅,表达也不太清楚。【学习目标】
1、通过本次口语交际,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丰富学生对家乡的了解。
2、通过本次口语交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倡导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3、初步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资料。
【教学重难点】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家乡。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提示收集有关家乡的文字、图片资料、实物等。教学课件。【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教师穿着藏族服饰进入课堂,说:我是一位来自祖国西藏的姑娘,听说成都平原腹地有一个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县城,风景迷人、物产丰富,那就是被正式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双流。今天我慕名前来,作为双流孩子的你们,可别让我失望噢!今天我想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聪明能干的孩子们,不知大家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呢?我想你们一定可以的。怎么样?赶紧行动,来介绍你们的家乡,让我心动吧。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我们的家乡
二、展示资料夸家乡
1、学习方法夸家乡美食:
师:在介绍家乡之前,你们不想招待招待我这位来自远方的客人吗?就像我们热情好客的藏族老乡一样倒出喷香可口的酥油茶,端出柔嫩爽口、酥辣鲜香的爆焖羊羔肉,你们想用什么好吃的来招待我呢?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介绍有关双流的美食,如张麻饼、怪味兔头、白家肥肠、黄甲羊肉等,教师装作很好奇的样子挑选其中一样与学生交流。
教师板书:家乡的美食:张麻饼、怪味兔头、白家肥肠„„
师:还真是多啊,这“怪味兔头”到底是什么东西呀?你能说说它的样子吗?
学生回答特色:怪味兔头精选干海椒和花椒炒制而成的兔头,看起来红彤彤,闻起来香喷喷,吃起来又麻又辣。兔肉麻辣鲜香,回味悠长,独具四川风味。
师:可我到现在还不清楚它是用什么做的呀?兔头?海椒?有怪味兔头带来的吗?
学生进行实物展示并简单介绍它的加工方法:先把干海椒和花椒炒到香味扑鼻,然后把准备好的兔头放进去,再加上大蒜、姜葱等调料一起炒熟。)
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真不错!通过你的介绍,我知道了双流人民的厨艺是多么的精湛啊,一个小小的兔头竟可以作成如此精美的食物,我甚至已经可以闻到兔头的香味了,你能告诉我哪里有卖吗?我一定要亲自去买一些。
生:双流白依小区。
师:把你刚才的介绍比较连贯地说一遍,好吗?
生练说,教师适时鼓励。
师:谁能来说说他说得怎么样?哪些地方说得好?哪些地方你可以帮他改正?
学生评价,补充介绍“怪味兔头”。
师:我已经可以感觉怪味兔头的香味在我们的教室里飘荡了。谁能比他说得更好?
师指名说,生练说。
师:真是太棒了!听着你们的介绍,我已经闻到了怪味兔头的香味,我真想马上尝尝它那麻辣鲜香的美味。说得多好,听了你们对家乡美食的介绍,我对双流有了更浓的兴趣,我还想知道双流更多的情况,你们能向我介绍吗?都来说说你想介绍双流的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如:向客人介绍家乡的枇杷、黄龙溪、二荆条辣椒等,学生可能说得多而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与学生一道概括出可以从家乡的水果、家乡的风景、家乡的特产等方面来介绍家乡。
教师板书:家乡的水果、家乡的风景、家乡的特产
以下教学设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重点作适当的调整、取舍。
2、夸家乡水果:
师:能说说你喜欢吃的的水果吗?“
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如:枇杷、草莓、杨梅、香蕉、梨、葡萄等。
师:你知道在这么多的水果中,哪些是双流出产的,而且其他很多地方都没有这种水果的?
学生讨论,汇报:“太平镇有枇杷,大林镇有梨子,三星镇有杨梅,龙星村有著名的龙星桃„„10月前彭镇有葡萄采摘节,11月有柑橘,12月前合江镇的冬草莓又熟了„„”教师作适当引导。
师:你家有亲戚朋友在外地,你去看望他们的时候,最希望你给他们带什么水果去?
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双流的特产水果补充说明并板书:枇杷、龙星桃、冬草莓„„”。
师:这“冬草莓”是一种什么样的水果呢?你能说说它的样子吗?
学生介绍桃行李的样子:新鲜洁净,果形整齐端正、无畸形;外观色泽鲜艳、着色良好、着色面达70%以上;果肉颜色佳,萼片完整、不褪色;果实大小:特级果超过了40克/个。)
师:听了你的介绍,我都很想尝尝它的味道。
学生介绍冬草莓的味道:芳香多汁、甜酸适度,谗得你直流口水,吃了还想吃。可惜现在不是冬草莓成熟的时候,要不给你一个尝尝?
师:你真是太会说了,我会一直向往着,等到冬草莓成熟的时候,你会给我寄一筐冬草莓过来让我尝尝的,对不对?
师:你能学着介绍冬草莓的方法,从样子和味道两个方面向同学介绍其他的水果吗?
生自由练说,同桌互说。
3、夸家乡风景:
师:是呀,刚才我感受了你们家乡的美食和水果,你们还想带我到什么好玩的地方去游玩呢?
学生介绍双流好玩的风景名胜,教师补充板书:黄龙溪、南湖梦幻岛、棠湖公园„„。
师:我知道双流值得游览的地方有很多,这样吧,大家向各自的学习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按自己收集的材料,向同伴夸夸家乡的风景,怎么样?
学生讨论交流有关家乡风景的图片、资料,并作介绍。
师:选一位你们小组说得最好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家乡的美景,好吗?
代表发言。教师适时提些问题,如:黄龙溪在双流的什么位置?有些什么景点?美在哪?等随机指导学生怎样把事物说具体,怎样说更吸引人。
师:刚才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仿佛来到了一处处风景优美的世外桃源,而你们所带来的一张张图片,又让我身临其境,我真的要在你们的描述中陶醉了。这么美的景色不拍下来我可是会遗憾的,看看我拍的技术怎么样?
教师出示课件中有关双流风景的介绍的段落,与学生共赏。
4、充分对话夸家乡特产:
师:看完了美景,我准备回家乡了,我想带点双流的特产捎给我家乡的亲人,你们能向我推荐几样吗?
指名说说双流有哪些特产,然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如:展示收集的资料、歌曲、画画、请客人品尝、设计广告等方式大家介绍家乡的特产,其他同学可以在介绍完后作补充说明。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补充板书:二荆条辣椒、文星竹编、九江鸡蛋„„
三、动笔写作夸家乡
师:刚才,我为你们的博学多识,为你们的热情好客,也为你们对家乡的热爱而非常的感动。现在,我要回家了,我非常想把你们的智慧带到我的家乡,让我身边的亲朋好友也来感受一下你们热情洋溢的语言,好吗?来,孩子们请拿出你们的纸和笔,把自己介绍的内容和听到的、看到的有关内容加以综合,组成一段介绍家乡的话写下来,也可以给自己的画或照片配上一段文字,还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来表达你眼中的家乡。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介绍家乡。
把写好的话,画好的画与你的伙伴交流分享。
四、总结,拓展。
师:刚才,我作为一个从西藏来的姑娘听了你们有关家乡的介绍,知道了在大家的眼中,你们的家乡是那么的美,那么的多姿多彩。我相信,等我下次再来双流,你们的家乡会因为你们这些朝气蓬勃的一代,变得更加美好!家乡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能为家乡做些什么呢?我们课外画一画说一说吧!
学生课外根据自己的想象把未来的家乡画下来,并写几句话。
板书设计:
我们的家乡
家乡的美食:张麻饼、怪味兔头、白家肥肠„„
家乡的水果:枇杷、龙星桃、冬草莓„„
家乡的风景:黄龙溪、南湖梦幻岛、棠湖公园„„
家乡的特产:二荆条辣椒、文星竹编、九江鸡蛋„„
教学反思: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说的兴趣和欲望。上课伊始,我对语境的创设,消除了师生间的距离,我逼真的扮演,让孩子们感到自己是真正的主人,营造了主人、客人直接交流的氛围,同时也为学生带来了交际的话题,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显了口语交际课的特点。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在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下进行了双方的交际行为,从原来零碎的语言到能有序、连贯的述说,无不体现着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实物的展示,虽然让“我”这位客人对双流美食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一种介绍的方法,他不是盲目的介绍,而是依据事物的特点在进行介绍的。
安排“你想怎样介绍双流”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夸家乡还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介绍,而二年级学生的概括能力有点差,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时引导归纳,这就为学生理清了介绍的思路,也知道了自己所准备的材料是所属哪一方面的,在无形中为学生解决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家乡”这一难点。
对双流水果的介绍其实是前一环节的更好的巩固,学生学会了“怪味兔头”的介绍方法,在水果“冬草莓”的介绍中自然而然的运用出来,而我的适当提示也为学生方法的运用铺上了垫脚石,使学生更好的解决了难点。
关于家乡的风景,学生很难将其介绍得生动,所以分小组交流给了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成了评价和被评价的两个主体,他们的直接对话,坦诚交流,比起教师的评价来,更容易接受。从而使学生的介绍通过补充和评价逐渐达到完善,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悄然中进行了语言训练,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最后,课外让学生画出未来的家乡,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得到了再次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