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届南京市三模作文审题立意及评分细则
一、2015届南京市三模作文审题立意及评分细则:
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谚语)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一)、审题立意
本次作文材料采用的是一则短小而隽永的谚语。谚语借助比喻和对比,感叹母爱的长阔高深,并揭示儿爱母亲与母亲爱儿的不对等。“母爱”、“孝心”和“回报”,可以说是准确理解和把握这则材料的三个关键词。
看到这则谚语,人们会自然联想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等古话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诗句。这些谚语、古话和诗词名句,传达的是中华民族素所重视的亲情和孝道。命题用意显然在于引导考生回顾传统,省视生活,感悟亲情。比如,用心体会父母亲给予自己的关爱、关注并思考空巢老人现象、对父母要给予精神赡养等。谚语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是一句俏皮轻飘的顺口溜,传达的是一个严肃沉重的社会话题。
(二)、阅卷提醒
1.谚语以分号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对照互补的两部分构成一个整体。“爱的不对等”是其感情内核,也是作文应择取的核心立意。从试批的实际情况看,考生侧重写“儿想娘,扁担长”会自然涉及“娘想儿,流水长”,这是切合题意的。但是,有的考生只抓住前半部分“娘想儿,流水长”,写母亲对自己持久的呵护与惦念,则是偏题之作。
2.对于谚语中的“儿”和“娘”,考生审题立意时可实写母子亲情,也可以拿“游子”与“故乡”或“祖国”与材料“儿”与“娘”比附行文,关键要自然圆融,言之成理。有的考生抓住材料中“长”和“短”,推展开来写爱情、友情等情感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应视为“略有牵强”,上线不得超过48分。
3.与一模、二模相比,三模作文审题难度不大。材料主旨明白,命题导向明确。这就要求考生直面“亲情不对等”这一主题,“我”站出来,或发表看法,或抒发感慨,或叙述故事,不容许云苫雾罩顾左右而言他。议论文以能针对现实生活提出高明见解并作辩证分析为佳,记叙文以事件真实情感真挚并讲究叙事的技巧为佳。
4.从试批的实际情况看,记叙文在本次作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评判记叙文,要看它的主题是否体现(或暗合)材料主旨,要看其章法技巧(比如有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要看作者语言功底。既看作者写什么,也看怎么写,做到整体把握,依“质”赋分。
(三)范文:
1、为亲情增彩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到:“任何远行者的出发点是与母亲告别,而终点则是她们的衰老。” 母亲对儿子的思念如细水源远流长,殊不知,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仅几尺之长。所以,请为亲情增彩,用行动证明自己对母亲的爱。
生活在物欲泛滥的世界中,人们的物质世界变得丰富,而情感世界却变得日益麻木,我们正失去着那份诗意的虔诚与信仰,以及对父母的爱。
享受机器订制的的美食,我们无法体味到父母倾注于饭中的温馨与爱。只凭一通电话慰问父母,以此作为不回家的借口,我们无法看到父母挂完电话的伤心于失落。躲在车窗背后欣赏大自然美景,远不能体会与父母行走于乡间小道畅所欲言的惬意。我们总以一切理由作为拒绝回家的借口,可曾想过父母度日如年只为等你回家的那一天?
白落梅曾在《赶集》中写道:“日子看似悠长,实则稍纵即逝,比如时光,比如灿若春花的年华,那些无言的时间,仓促而去,只能默默送离。”诚然,父母在他们最美的年华孕育了我们,也在这匆匆的时光中,变得衰老,只得看着我们默默远离,父母这一生不渴望我们感触惊天动地的大事,只希望我们健康,平安,闲暇之日常回家看看。可是,我们在无言的时光中一往直前,而忘了自己来时的路。
家,尽管如白开水般平淡无味,却是温馨的源头,而家的存在,正是因为有父母和亲情的存在。当你疲惫一天,直到深夜,总有一盏黄昏的灯光为你守候。当狂风暴雨席卷而来之时,总有一通电话向你嘘寒问暖。当你情绪低迷,迷茫惆怅之时,总有人在你身边开导你,鼓励你。而这一切一切的操作者都是父母。父母给与我们太多,不应只是得到一通电话草草了事,这不公平!所以,为亲情增彩,莫让父母苦苦守候一个没有“明天”的明天。
李戈曾说:“人世间唯有亲情最高尚珍贵,我们需像珍藏一瓶陈酿的红酒,时间越长越珍贵。”的确,人世间,只有亲情能唤回我们迷离的初心,给我们以最纯,最真的感觉。
当颜面亿代未易的星阁高悬空中,你是否因为对父母缺欠太多而愧疚自责,隐隐地,有一种声音,似灵魂对自己的拷问,不如停下手中的事,回家看看吧!
2、回首拥抱爱的流淌
龙应台曾说:“所谓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留一抹冰冷的背影,融在远方,为何不回首,捧起泪已纵横的脸庞?俗语道:“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简短几句,却道尽母爱的悲凉与无奈。
一直向前,身后只有扁担长的距离伸向母亲爱的涓涓细流,却不知回首拥抱爱的流淌。
史铁生几次回绝母亲邀他去赏花的请求,却在最终答应后的不久,与母亲诀别。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年迈的母亲隐藏自己的失望;在他熟睡的黑夜,憔悴的母亲被病痛折磨得整夜未眠。史铁生后来得知时,深有悔意,他回忆道:“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他总用冷淡与暴怒应付母爱深沉而无言的陪伴。当母亲在时,他不知回首拥抱那如流水般不绝而静默流淌的爱,当母亲不在,再回首,一切已成空。
高仓健同样也遗憾了,他在母亲逝去后回忆道,他因拍戏繁忙,很少回家,回家时也总与母亲吵嘴,然而母亲的爱却细微。一次母亲让他少忙些工作,因从他的一张海报中发现他生了冻疮。他惊讶母亲能发现毫不显眼的肉色冻疮膏的存在。在母亲逝去的那一天,高仓健却未能赶到,事后抱着母亲的遗骨啮咬,不愿分离。只是,从前不知回首拥抱,如今遗憾了,又有何用呢?
相比之下,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却有这样的感言:“现在我的心,在家人身上了。”他懂得回首感知爱的存在,做饭给母亲看,让她明白当他不在家时要照顾好自己。看,安德烈身后爱的距离已不是只有扁担那么长。
回首,拥抱,延伸爱的距离,缩短心的距离。
回首,是想一想母亲的付出,是念一念母亲的关爱,是听一听母亲的呼唤。回首,让爱不留遗憾。
不禁感叹现代青年的无情、冷漠。因觉父亲卖血供其上学丢人,就与父亲断绝关系,诸如此类新闻并不少见,我们应从中得深思,知反省。
一剪闲云一溪月,一世浮生一刹那。浮生若梦,稍纵即逝。回首拥抱爱的流淌,延续生命的长度,不留遗憾。
再回首,岁月蹉跎尽堆香。
3、心的距离
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流水之长,长如天际,绵绵无绝期;扁担之短,短如木屐,仅尺间丈量。
汪国真有言:“多久不曾回到过那片乡野,望见母亲,凝视着童年。”乡村的一角,有母亲的头巾,有父亲的旱烟,有童年天真无邪的岁月。而在人们经历成长之后,陷入了城市的奢风欲雨,那时却几近忘却了童时的本真,浑浑噩噩,沉浸于泥潭之中而将父亲母亲抛掷脑后。
心的距离,于是越来越远了。
羊年除夕之日,本应是一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之时,却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也许,不用回家就可以在电话中向家人道个“新年好”,但,一句略显苍白虚假的祝福,能够陪伴父母孤独的身影,安慰他们寂寞的心吗?
比起陈毅即便人到中年依旧每日陪伴苍老的母亲,袁世凯为葬母与兄弟反目成仇,汪曾祺与其父多年父子成兄弟。彼此心相近,距离则为零。
那么我们该不该对史铁生碎念几句?人与心的距离,比得上他用下半生轮椅在夕阳下慢慢碾过的路途。路碾着碾着,尽了。母亲的身影,于是在故园中化为了晨露的影子。
请行动起来,勿让心与心的距离渐行渐远。
“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短短数字的俗语,即使在一个未经人事的儿童口中念出,都让母亲黯然落下泪过,简桢曾写过一言:“村落里,不仅有着母亲,亦有着漂泊归宿的心。”
只念如今,道德某种程度上在滑坡,压力日益增大的现代社会,已经很难再去寻找纯实的影子。但是我想,俗言人不应忘本,你想,即使背后袭来寒风冷雨,电话那头,总有一个年迈的身影在凝视着你,等待着你,渴望为你遮挡风雨。所以别让心的距离,延长,越来越远。
曾近看过一则小故事。在“我”于工作繁忙的事务中抽身向家里打电话时,弟弟告诉“我”,母亲正看着十年前的信落泪。
羁旅天涯的三毛在流浪着,她有一封信是这么写的:明天结婚三毛。从沙漠寄去遥远的中国。《撒哈拉的故事》中记“爸妈,你们这个不肖女终于要结婚了,你们可以稍微安心了吧?”
这种质朴亲切的情感,好似大漠驼铃般动听悠长,充满着相思的意味。
心的距离,需要用爱去填满,不要让距离久久地积淀成天涯。我希望做的,只是让爱的路不要太长,并且,开满鲜花。
2012年江苏高考《忧与爱》满分作文
忧与爱
已是上海的深冬,砭人肌骨的寒冷。上海眼医院外的灰色地面,枯叶软塌塌地浸在积水中,想必淅沥的冬雨定是下了一夜。
拽了父亲的手怏怏地走,父亲忧愁的目光像这锁了寒雾的深冬,迷蒙而凄恻。
来上海检查是费了一番周折的,在我看来一次检查眼压高是算不得什么的。而父亲的眉自那时起就没有舒展过。是谁强颜欢笑将那忧愁深掩?是谁一夜夜太息彻夜难眠?又是谁一次次欲言又止独品忧愁?
“孩子,听话,去检查吧,要是真有问题,我们就可以早治疗,爸这心忧得慌哪!” 于是,此刻我站在这里。
彤云密布,天空又“啪嗒啪嗒”落起雨来。灰湿的地面,冰冷的台阶,望着看不到头的队伍,我终于知道为何父亲要站立一夜排队挂号,只为了挂到靠前的号码让自己的女儿早些检查,早点回家。
我不知道父亲是以怎样的姿势,或许就像个叫花子似的蹲着熬过这个落着雨的冬夜;我不知道父亲是否呵着手跺着脚来驱赶冬夜的酷寒;我不知道父亲是如何与排队的“黄牛”周旋;我不知道父亲是否就像一匹老狼奔波在上海纵横的地铁和小路之间„„
我觉得以前的执拗近乎于可笑,那些因为检查而落下的高三功课没有资格称作牺牲。现在的我只想守着那份厚重于天地的父爱,尽快检查,将父亲的担忧溶解在这个冬日的清晨。
经过各种繁复的手续,漫长的等待,我紧紧攥住父亲,就好像离家的小船找到了停靠的码头,我们终于来到了测眼压室前。
父亲那融合着忧与爱的目光凝视着我,将我的泪一次次逼出,父亲那一夜未睡的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担忧与慈爱:“孩子,好好检查!”
„„
医院外面的雨仍下个不停,父亲就这样站在雨中,站在那些软塌塌的枯叶上放声大哭。
我终于知道这是怎样的忧愁,怎样的父爱,才能让一个男人不顾众人眼光,在得知女儿平安后放声大哭,让郁结在心中的不安与忧虑如一泻千里的江水般排遣„„
“爸,爸„„”
永远记得那个落着雨的冬天,父亲用他的“忧与爱”织成了布,做成了伞,挡住了一切风雨,只为了他的女儿。
2013年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把亲情棒在手里
亲情,如一杯浓浓的热奶,捧在手心,让它在寒夜里用醇香的温暖驱赶冰冷的孤寂。“常回家看看”,当它作为一首歌时,红遍了大江南北,而当它作为一条法令时,宣告社会意识已经觉醒。
一个人,如一棵树,带着一丝莫名其妙就神奇地来到世界,然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然而人与树又不尽相同,人会漂泊,而树永远扎根。是的,当我们长大了,都要到远方漂泊,如长翅的鸟儿,离巢腾飞。但我们那如树一样的根,却深深地扎在父母给予我们的那片土地上,我们流着他们的血液,呼吸着他们的呼吸,我们是父母用爱筑就的艺术。然而,当我们飞走了,离巢了,那满满的空虚就无情地留给了他们。我们得到了生命,经历了成长,难道就只能给他们留下一个空巢?
面对亲情和工作,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因为亲情可以等待,而成功的机会却稍纵即逝,俗话不也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吗?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否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亲情?记得季羡林先生在《永久的悔》中就感慨于自己对母亲的忽视,字字动人肺腑,引人深思。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有多少个“等待”?我们拥有长长的一生,而给予我们这一生的人难道只能在白发苍苍时站在我们的身后,眺望着我们远去的背影吗?当然不能。他们的给予,足够换取我们为他们献上的温暖。把亲情捧在手心,用心的温度去温暖,让它成为一股暖流,流淌在子女和父母之间。
《老年法》写上子女“常回家看看”,不得不说,这使我们的社会更具人情味。在物质至上的今天,许许多多的人只会向“钱”看,对于情的淡薄,对于心灵的冷漠已经习以为常。其实,很多人在拥有了丰富的物质后,又何尝不感到一无所有!因为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他已经远离了温暖的人群。“常同家看看”,今天的社会为我们立了一块温馨的提示牌,提醒我们,即便走到很远的地方,也别忘了家的存在和父母望眼欲穿的等待。这样的提示,我们应该鼓掌喝彩。
把亲情捧住,捧在手心,当你对茫茫前程感到畏惧和无助时,体会一下它的温暖,当那股熟悉的暖流流淌过心灵,那就是父母微笑的鼓励!二、二模“快与慢”议论文:
1、“慢慢”人生路
有人听闻木心的《从前慢》感慨过往“慢节奏”生活的舒适与静谧;亦有人抛弃对“慢生活”的渴求,奔波于现实的疆场,分秒必争。人啊,似乎都向往着,在两种生活中找寻着一种平衡。
我不禁诧异,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为什么像机器般无间隙得有规律地运动着? 因为他们知道“时光易逝,绿了芭蕉,红了樱桃。
”因为他们害怕林徽因所说的“我们还未好好相爱,时间便流逝了”,更因他们惶恐“回首朝夕,空空然,了无痕迹„„”所以他们整日奔息,断然不肯输了岁月,所以他们争分夺秒,苦了身心,累了自己,可谓大愚矣!
相反地,智者却会在忙碌中觅得一丝赏凉圣地,能够为自己日益紧绷的神经找寻放松的佳地,更学会走出属于自己的“慢慢”人生路。
智者当若蒲松龄,不汲汲富贵,不耿耿名利。我自“慢”游山水,潇潇洒洒体味世事;智者当若黄侃,五十之前不著书,毕生存疑惑,对待学术孜孜不倦,从不留恋于“快”;智者更若王永年,“每
天坚持翻译一点”,不求速,只求精。这样的“慢生活”,似乎已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高度,活出了一种别样的姿态。
然而,也有人质疑“有时慢是会腐蚀人心。”事实上,只要学会调整好对待生活的焦距,把握好尺度,“慢”同样令人身心愉悦。
你看,川端康成凌晨三点看海棠花未眠,“慢”观花开花落,给劳作的自己,放松身心;你看,梭罗在瓦尔登湖垂钓,给疲惫奔波的自己,一个修心的佳地;你看苏轼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放下世事的羁绊,从“慢”中感悟人生真谛
正像白岩松所说的:“有时候,不要急,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为了放松身心更好地前进。”我感叹了他把人生的这里概括得如此简单明澈,给疲惫奔波的人提供指引。是啊,“人生不是竞技场,何必把赚钱当成最大的荣光。”
我们应当看到工业革命的快速进行,让泰晤士运河变成一滩污水,我们应该感受到工厂只讲速度,不求质量所带来的惶恐与畏惧
那么,我们应该学会“慢慢”走人生路。煮茗檐下,弄笔窗前,偶遇园翁钓叟,谈笑无还期!
2、为心灵减速
书信、电话、电邮、微信,绵长絮语于转瞬间传达。却少了那份长达一个月的等待积淀下的温柔;步行、骑车、高铁、飞机,起点与终点连结成了地图上的短线,却再不见漫漫长途与幽幽小径上的妍花与丽蝶。
这便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马不停蹄、目光灼灼的向前奔跑,披星戴月又哀叹岁月不待人。《菜根谭》有言:“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卑者自隘,风华霁月本闲,而扰攘者自冗。是我们汲汲于名利的内心把我们捆绑于桎梏之中,从而忘记了生活的本真,只知麻木机械地迈动双腿。
“我们之所以走得太快,是因为我们丢失了灵魂的重量。“玛格丽特这句话实在发人深省。也许我们真的应该慢下脚步,审视一下自己灵魂了。王开岭曾如此讽刺功利主义:“生计,像一场紧盯地面的觅食,盯得久了,人的目光会变得像鸡一样短浅粘稠,体态也因而臃肿起来。”为自己的理想与灵魂做减法,却不断为自己的名利财富作者加法,心灵愈发空洞,步伐愈发急迫的我们,怕事离他所说的不远了吧?
如此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该慢下脚步,慢下生活的速度,这种”慢步然绝不仅仅指生活节奏的减速,更是指心灵和精神世界的平和与淡泊。“慢”不意味着停止,而意味着在外界世界的喧闹,审题的劳忙和心理上的平精之间讲求的统一,这种弹性的统一使我们部落灬于时代,却又品尝了人世间的风和日丽,山花摇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繁华都市广州,谢友顺便是那慢下脚步的“闲人”,静静看,细细品,一杯淡茶,一张白纸,他便在这份“慢”里悟出了人生况味。瓦尔登湖边安家的梭罗亦是如此,在那湖边,他心静如明镜,远离车马喧嚣,他却在心间修篱种菊,在平淡到似乎停止的生活里思索写字,这份“慢”是她充实,亦使他短暂的生命饱满而充实。
一如周国平所言:“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我们自然仍须在尘世间辗转,为梦想与理想奔跑,然而我们却可以放下蝇头小利。不再拘泥于物质的享受。在心里寻一片淡泊,开垦一片可恣情漫步的原野。
在身形之忙与心灵之闲中求得统一。如此我们也许真正慢了下来,正如木心的另一句诗所言:“生活的最好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请依旧向前奔跑,但为心灵解一下数。
3、何妨吟啸且徐行
庄子曰:夫唯不静,故无尤也。然而熟谙生存法则的现代人确是分秒必争,不肯输了人生岁月。慢竟渐成了懒惰,不思进取的代名词。
告别了节奏舒缓的时代,行色匆匆的人们冲刷了一切区区与耿耿,一路冲试与奔突,因草率鲁莽而磨损了棱角,因追求快而漠视了对内涵的凝眸与体察,终于使快节奏加速沦为悲剧一场:即生即死,随荣随枯,可叹啊!
不妨回首,拾起遗落在旧时光中的“慢”: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极致认真;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细细打量;苏轼“非人磨墨墨磨人,瓶应未罄罍先耻”的从容甘愿。那份慢,是木心先生心头泛着微痛的美好: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在生活旅途中,何妨吟啸且徐行呦。诚如龙应台所说:“每一个时刻都是安身立命的好时刻,何不慢看欣赏。
枕餐露宿,骑鹤听松,在自然中感受顺应四时,慢看风光旖旎的闲适。可期费长房王子乔。”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信步所之,要慢,要停,看一群蚂蚁穿过,读一块树皮开裂的纹路,慕一株古松支起苍穹。
沏茶焚香,寄兰作操,在茶叶载沉载浮中清理心绪,祛除尘埃。“从来佳茗似美人”把每一个饮茶的时刻,当做禅的时刻,放下婆娑世界,心中毫无挂碍,慢慢闻茶香,观茶色,慢慢品茶中人生苦涩。
古人鱼雁往返,今人铃声相迫。放下手中的催婚铃,离开高科技的超大屏吧。电话这头,高亢而密集的音浪,是一串串毋庸置疑的惊叹号,扼杀每一份静谧的美好,催促你快投身于琐事,快遗弃心头的释然与片刻安宁。王维的辋川别墅中,若有电话催迫,他必定写不出“清泉石上流”的曼妙灵动吧!
在每一个鸟的人不再筑巢的城市,人们都应该反思:快节奏到底带来了什么?从惊蛰一路行至霜降,时光都凝成了云絮。春光里,两只雀儿忙碌的身影,可有人瞧见?何妨吟啸且徐行呦,手中的每一笔,都似凌空来的风声,徐徐吹拂。
慢卷珠帘慢看人生。
4、细嗅蔷薇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马不停蹄地追求速度。在这样掘金的时代,慢的抒情方式正在消失,然而多数人却浑然不知。也许快速能让他们获得暂时的充实感,满足感,却也令他们错失了许多细嗅蔷薇的美好享受。
我欣赏李云迪,不仅仅是因为他赢得肖邦金奖,具有超高的音乐天赋与造诣,而是为他能对生活有从容享受的态度。与音乐厅中的他不同,他爱在周末放下钢琴,去摆弄食谱,在微博上晒美食照,与“云粉”互动,甚至在生日当天上传了一张半裸健身照。即便在巡演来临之际,他也不忘从容地做一个慢生活的主角,就像在弹奏肖邦金曲时所展现出来的状态,优雅而从容,如他所言,“只想做最自然的想要的自己”,而他也真正以慢节奏的方式成为了他口中的王者。
与岁月竞争,那人生必定是一盘输局。浮光再潋滟,也淌不过流年。又何必自甘被岁月绑架,去做时光的奴隶呢?何不慢下来,嗅一嗅墙角的那株蔷薇。
而我所言,并非是认为分秒必争是种坏事,只是在物质主义形势下,极端的快速会使我们衍生欲望,甚至欲望不断扩大,膨胀,以至于它成为我们人生目的,乃至行为准则。长此以往,人性就会变得孱弱,被欲望所奴隶,当物欲成为社会的图腾,人类就不再高尚和神圣
然而快速发展确实有一定的弊端,如今我们队世界的认知前所未有的广泛深入,而我们的内心却日益模糊。我们高举着“快”的旗帜,却不想世界快速发展变得高科技却再无诗意。我们曾经深情地仰望星空,思考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而现在我们只会低着头,担心如何才能在这片土地上活下去。
谁曾想,鸢飞鱼跃,草长萍移,虫竹兽奔,叶绿花开,日升日落,潮来汐退,四季轮回。生命荣枯消长,轮回更替,才是自然常态,而我们又何必苦于对速度的疯狂迷惑和过分追逐?
何不停一停,等一等我们的灵魂,何不慢一慢,回省自我,观察内心,我们暂歇自愈,只为要走更远的路。慢下来,让我们细细品嗅蔷薇的幽香。让我们与林徽因一起“携着一颗淡定从容的心,走过山水重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5、让根慢慢长
从前,万事万物都很慢,所以一生只爱一个人,一生只够做一件事。
告别了从前,一切变革与演替迅速更迭演绎,在繁华的光影下回望从前,只觉荒芜一片,我们做了很多事,却无法找到自己的价值,我们邂逅了很多人,却无法相执一生。
钢筋水泥筑成的高墙是繁荣的地标,却是横亘在人心间的距离,一切都是速成的。教育体系中渗透着速成的指标,为国家前线建设不断输送高分人才。古时儒者先贤一生的智慧与修行被打包成浓缩的课本,拷贝进大脑,成了附庸风雅的资本。曹公十年著成《红楼》,一梦如今,万种风情却荡然成了历史,一句“苍凉之雾,便被华林”借以用来迷失去忙碌与追逐的人们未尝不可。
然而,只有腐蚀是迅速的,一切精华结晶都需要岁月打磨,我们以为的迅速制造人才,实则正是对文化的腐蚀,对各种贯纵覆盖广阔的沟通方式,却又偏是人心的腐蚀。我们本不需要应酬那么多的人事,却偏偏被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牢牢捆缚,没完没了的宴席,缺席的,唯有亲情和真实的友谊。
其实,我们愿意放慢,谁愿意前踬后扑,匆忙之间俯仰一生。秀于他林的红杉,禁不起风吹,因为它的根并不在意放慢沉淀而深扎于土地,以求稳固。风起时,它会惊醒,它浮于浅表的生命缺乏厚重,我们亦如斯,抛弃了那些本质的内蕴,只是一意追逐速成的浮华与表面的光鲜,只能拥有不经打磨推敲的人生。
东海有竹,四年也便抽出不过四厘米的芽,但四年一过,他便能在三月中长成十五米的秀竹,无惧风吹雨打,孑然而立,正是这四年间,他的根延伸至周围百顷之地,深掘了地下的水源。
如果,我们还想细究生命之不朽,让文化之传承熠熠生辉,怎么能继续以这种不谨慎之速继而让他如一蓬乱草恣意生长。
我们应当放慢,让那些我们以及整个民族引之为根本的文化,学识慢慢生长,如此方可成就其表里如一的繁盛壮大。
置于高处滋长的芽必基于根之深,让根慢慢长,拥有充实坚固的基础才可以够到真正的尊严与繁华,以坚定之人才塑造大未来。
三、阅读以下材料,请按要求作文。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采词名句,它内蕴丰富,可以引发我们很多的联想与思索。(附译文:我看青山,秀美可爱;猜想青山看我,也应该是这样的感觉吧)
请根据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第二篇:南京盐城市2014届高三语文二模作文审题立意及评分细则
南京盐城市2014届高三语文二模作文审题立意及评分细则
【题目回放】
1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次,艺术大师毕加索在参观了一个儿童画展后深有感慨地说:“我和他们一样大时,就能够画得和文艺复兴时的大师拉斐尔一样,但是我要学会像他们这样画,却花去了我一生的时间。”
考古学家一生研究一面古希腊铜镜背面的文字,始终无法辨识。多年后,他的孙子将铜镜背面对着身边玻璃镜随意一照,玻璃镜上文字刚好与古镜背面的相反,原来是“别人都认为你向左,我知道你是在向右”。年轻人慨叹道:“爷爷是一位杰出的考古学家,可他却几乎把一生的光阴都浪费在这几个字上了!”
可以就两则材料来写,也可以就一则材料来写,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说】
本次考试是“多材料”作文,考生“可以就两则材料来写,也可以就一则材料来写”,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即可。
两则材料相对独立,又都统一在“一辈子”(或“一生”)一词上。
一、从第一则材料角度:
①毕加索的“追求”:向儿童学习;童真(童心、童趣等),值得用一辈子去追求。
②毕加索的“比较”:取得一般意义上的成就易,返璞归真难;超越自我。
③毕加索的“谦虚”:成就再高的人,也有学不完的东西。
„„
二、从第二则材料角度:
①考古学家的“坚守”:用一生追求自认为有价值的事。
②年轻人的“不解”:将一生光阴浪费在一件事上,是不知变通的固执。
③古镜上的“铭文”: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衡量别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有异同(换个角度看问题);要从客观的角度判断事物。
④年轻人的“发现”:成功往往有偶然性。
„„
三、从两则材料角度:
①固执与执着;
②简单与复杂;
③有意义和无意义;
„„
但是,曲解、误读材料或者无中生有,可视为离题。例如:
1.“我和他们一样大时,就能够画得和文艺复兴时的大师拉斐尔一样”。
如:①儿童和儿童是有区别的;②天才常出于儿童。
2.“但是我要学会像他们这样画,却花去了我一生的时间”。
如:①人生苦短,时光易逝;②要把握学习的规律,否则事倍而功半。
3.“年轻人慨叹道”。
如:人与人之间要多沟通交流,否则会有隔膜。
4.“可他却几乎把一生的光阴都浪费在这几个字上了”。
如:崇尚节约,反对浪费。
„„
四、评分说明
评分须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写作基本能力。要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文体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评分。
等第切题
立意
结构
记叙文
议论文
63—70
切题
独到、深刻
精巧;严谨
主旨与材料“神似”而有个性,有“灵犀”相通之默契,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深入“分析”,对某一“含义”进行“分解”和“剖析”,多问几个“为什么”。
56—62
准确、正确
完整;有特点
主旨与材料“神似”,有“灵犀”相通,有构思,有细节,有文采,故事真实,富有生活气息。
能够“分析”,能对某一“含义”进行“分解”和“剖析”,或多问几个“为什么”。
49—55
基本切题
基本正确
基本
完整
所叙人和事与“材料”相似,主题基本接近材料某一含义,故事平淡,写人叙事能力一般。观点从材料中来,但论证不很充分,虽略有分析,也有一定的层次或条理,但内在逻辑不够严谨。
42—48
略有牵强
满足于简单“解读”材料,或一味例证,用大同小异的几个实例证明某一含义。
28—41
不切题
牵强、贴标签
逻辑层次不清
或机械扩写,或简单续写,或故事虚假,记叙描写能力较弱。
立意貌似从材料中来,但整体论证已越出材料或含义范围,且文章基本是观点加材料。
0—27
不正确
无章
无法
另起炉灶、胡编乱造、故事低俗,表达能力差。
观点和立意完全不与材料沾边,不会论证,没有条理和逻辑。
【特别说明】
1.评分应坚持兼顾语文素养,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打为六类。
2.凡文体不明者,最高不超过41分;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3.不能只从立意上简单评分,一方面,同一立意表达有高下之分;另一方面,立意表达之外,还要看作文的语言文采和谋篇布局。
4.游戏人生、语言粗俗、格调低下的直接判为六类。
5.完篇者,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未完篇者,视完成情况而定,一般200以下,0—10分;300字左右11—25分;400字左右,26—35分;500字左右,36—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最高不超过46分。
6.缺作文题扣2分。
7.一般只要有字,不得简单判为0分。
第三篇:作文(审题、立意)
作 文
第二十四讲)审题、立意(对应学生用书82~85页)
1.走好考场作文第一步: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争取做到切合题意。
2.力争立意深刻、见解新颖、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或是文章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写作常用的名言警句(一)1.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杨绛《一百岁感言》)2.对自己不满是任何有才能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契诃夫)3.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高尔基)4.辛勤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悲哀。(布莱克)5.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席慕蓉)6.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安德鲁·马修斯)7.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8.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哈佛图书馆墙上的励志语录)
9.许多人在追求他们选择的道路时固执,却很少在追求目标时固执。(尼采)10.性格左右命运,气度影响格局。(余世雅博士)●常见易考的名言名句(二十三)1.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7.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白居易·长恨歌)8.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9.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10.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写作素材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古代)(三)
三、周瑜:历史长河中的不灭星光 【获奖名片】坚守信念 为国捐躯 【评价】
1.谈笑间,羽扇轻摇,破敌百万;沙场上,征袍染红,血战南郡。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忠诚与智慧的真正含义。
2.国家危难,他力排众议,强据曹魏,尽显名士风采;赤壁阵前,他泰然自若,拔剑相迎,破百万曹军。他短暂的一生确如高山般让人仰止!
【颁奖词】
权力的巅峰,他触手可及;忠诚的信条,他永生不忘。他火烧赤壁,血战南郡,以自己短暂的生命,成就他人的王者霸业。一颗忠心,东吴元老,他深谋远虑,助吴天下三分。何谓贤谋,何谓良帅,何谓能臣,公瑾是也。
【事迹】
周瑜出身士族,早年与孙策是挚友。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孙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孙权。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令孙权送其子为人质,众大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周瑜力挽狂澜,分析利弊,最终说服群臣。周瑜对孙氏忠贞不贰。他拒绝了曹操派人的游说,态度坚决。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三十万会猎江东。周瑜英勇不惧,说服众人,与曹决一死战。面对三十万曹军,周瑜展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拥有的豪迈。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熊熊的火焰是周瑜爱国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
赤壁之战后,他为了扩张东吴的势力,主张攻打南郡,在那场战争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头傲立的风姿,依然让人仰望。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四、屈原:赤子之心的汨罗英魂 【获奖名片】浊世清莲 【评价】
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在有些人看来,处世不必过于认真,世道清明,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浮沉。然而你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尘埃。
2.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你本可以出走他国,却最终因爱恋国土,于悲愤交加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怎能不让人叹惋?
【颁奖词】 是您,使内外交困的楚国一度出现国富民强、诸侯威震的局面;是您,虽屡遭疏远流放,赤子之心却始终不渝。“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无能为力,您纵身一跃汨罗江,以身来殉美政理想!
【事迹】
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他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合齐国,抗击强秦。在同反动派斗争中受诬陷而丢官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但因此却更加接近人民的生活,对黑暗现实十分不满。后因楚国的日益腐败,首都郢亦被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著作有《离骚》《九章》等,这些著作文字华美,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政治追求。他看清了贵族的虚伪、昏庸与腐朽,看清了奸臣排斥贤才的行为,看清了社会的种种不仁„„他的主张,体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屈原的死是对当时黑暗势力的一种嘲讽和揭露,是一种无言的反抗与斗争,同时也是向后世发出的一个警告——要小心黑暗的势力!他的作品语言生动而富有活力,有着浪漫主
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审题不清,特别是未掌握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2.朦胧感知材料,似是而非。
3.思考不深,角度一般,立意平常。
“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是高考对考生作文提出的首要的、基本的要求,只有首先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在获取作文基本等级分上迈开坚实的脚步。, 一)抓住关键词句,准而透地把握含义
正确审题,防止偏题、跑题,考生要找出考题中的关键词句。关键词句,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的“载体”,一定要认真提取。考生不仅要善于从关键词句中提取重要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还要仔细阅读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包括写作要求中的每一项内容,无一遗漏,确保对命题意图要求的理解没有偏差。审题没有偏差,才能紧扣题意行文,才能符合命题的限制要求。基本要求有两项:一是准确,二是全面。
典例1(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深,有的很浅。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 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 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 不得抄袭、套作。
【解析】 找出并理解关键语句,把握关键信息,准确把握主旨。第一段材料中“门与路,永远相连”是开宗明义,点明两者不可分割;然后分说思辨关系,“终点”与“起点”、“挡住你的脚步”与“走向世界”是对立的统一。第二段材料是具体列举,以“大学的门”和“大学的路”为例,采用了以大缩小或以小见大的方法来论证,很有哲理性。这里的难点是“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这个比喻句增添了审题难度,如果把“门”解读为“理想、目标、希望、事业”等,你要入门,除了一路上要克服种种困难险阻,勇往直前,还必须要有“通行证”才行。我们可以顺材料中关键语句之“藤”,摸命题者的意图之“瓜”,并据此来立意,确定文章主旨。
【佳作】
推开门,走下去
我踏着达达的马蹄声,从江南无数个春天里走来,风雨兼程,任柳絮翻飞,莲花开落,我在追求,我的大学。
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千百年来,无数学子在求学之路上奔波劳累,追寻着更深度的学术研究。那扇通向大学的门引来无数学者向往。然而,有的人却被困于“大楼”中找不到出路,有的人沿着书香花径一路走成了大师。
现如今,许多人却不愿再走下去了。有人戏称,大学即是中国学生的解放路口了,上了大学便万事大吉。果真如此?真是推开了那扇门,便如同僧人得道了吗?我不知道,我正在通往那扇门的路上,我不知道„„
可我知道,钱钟书的大学之路让他成了大师。这个诗书满腹才情万丈的年轻人在其余科目成绩均不理想的情况下,因其出色的文学修养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他推开那扇古色古香的门,迈着轻快而又稳健的步子往通幽曲径上走去,走出了《围城》,走出了一个令人敬仰的大师。他的妻子杨绛女士在丈夫和女儿均不在世时,将她们三人所有的稿费均捐给了清华大学。捐赠仪式上,这位高贵的女学者深深鞠躬说道:“感谢清华大学给我们这个机会。”这又是怎样一番感悟!一个大学者对大学的热爱,或许不仅是因为一个大学的优秀,而是因为在这个优秀的大学里,他让自己成为了更优秀的人。他在这扇门后面走出了一个豪情满腔的自己,走出了他想要的生活。
这一扇门,连着一条辛苦的路,他们如此亲密地连接在一起。我策马来到它面前,推开门,你说我会走下去吗?
是的,我会!因为张晓风说过:“千百年来,我们的前辈或肝脑涂地或胼手砥足,在无数个日夜里皓首穷经,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一代可以穿过美丽的花径,到杏坛前去接受教化。”这一扇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谁说只有哈佛才有凌晨四点半的灯火通明?我们有无数推开门走下去的人,所以才有梁思成、林徽因,有金岳霖、汪曾祺。而我们这一代人,也必将走出更杰出的大师,这一扇门,挡不住千万人的脚步。
【简评】 从题目来看,“推开门”直接紧扣材料中的“门”,而“走下去”则暗合了“路”,整个题目就与作文材料紧密联系起来了。开头即化用诗句,用抒情的笔调表达自己追求大学的愿望;接着引用名言,指出“大学”的实质,并且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指出进了大学的门不等于彻底解放了,只有像钱钟书先生那样努力,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最后又恰到好处的引用名言,再次紧扣材料,点明“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末段以众多知名学者为例,指出只有像他们那样,才能为大学增加更多的“大师”,呼应第二段。全文语言生动形象,感情真挚,论证有力。, 二)掌握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
正确审题立意,除了对策一中讲的要抓住关键词句,还有以下四个基本的方法。1.因果分析法。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2.有的材料爱憎、褒贬之情鲜明,揣摩时注意材料的感情倾向,才能准确立意。
3.有的材料隐含了一定的比喻义、象征义,只有较好地挖掘出深刻的寓意,才能准确立意。
4.作文题目出现几则材料时,如果几则材料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那么就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求同;如果几则材料内涵不一致,那么在互为补充或对立的比较中概括出中心——存异。
典例2(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奋发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解析】 “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是关键句,是考生审题立意的一把钥匙。可以侧重于从“心”与“风景”的关系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立意。根据材料的内容,考生也可以因果分析,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发问:最美乡镇干部为什么能够在这穷乡僻壤的地方坚持干八年,并把它建设成一个美丽的乡村?可以有以下回答:是他的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是他对乡亲们和这块土地的挚爱;是一位基层干部的责任和担当„„这样,“心”的含义也就具体明确了,而“风景”的含义材料里指美丽的乡村,将其拓展开来,就是指事业上的成功。这样就可以立意为:要想事业上成功,就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要想事业上成功,就要有责任和担当;要想事业上成功,就要挚爱着自己的事业等。
【佳作】
风景是心的所在地
东山魁夷曾说过:“风景是人的心中所愿。”
心驻扎之地,风景长存。心驻于淡泊之中,便是倾盆大雨也成绝美景致。好比苏东坡途中遇雨,常人只有狼狈二字,他却竹杖芒鞋,潇洒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心驻于奉献之中,便是穷乡僻壤也会变成山清水秀之地。正如“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八年的坚持,终将荒山换青峰。
难忘丰子恺在《豁然开朗》中所说过的一句话:“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生活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生活。”风景是人的心境,与人时刻不离,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苏轼评陶潜:“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而陶潜弃官而去,心中挂念的又岂是日暮归家时分那一缕炊烟?他于纷繁官场中并未深陷,也未曾片刻迷失自己,因为他知道有一颗超脱淡然之心,处处皆是风景。正因为风景是人心的栖居之所,所以纯净的心灵需要安放在纯净的环境中涵养。陶潜不愿心被混浊的官场束缚,不愿被阿谀奉承蒙蔽视听,从而丧失了那一片绝美的风景,才毅然离去。他挂念的不仅是家,更因心底那一片净土渴望回归。最终,他的心居于田园,给世人一幅采菊东篱、把酒高歌的隐士图。
如果形体被束缚,但是心却是自由的,最终形与神都可能获得自由。被诱骗为黑奴的所罗门生活如地狱般悲惨,但他的心却是自由的,他的心驻扎在北方,“我想要的不是生存,我想要生活!”因着心,因着不放弃,所罗门才能坚强地熬过十二年奴隶生涯,最终重获自由。心存自由的天堂,处处即是天堂。
心存于琐碎之中,那么风景便是一地鸡毛,眼底与远方都堆满琐碎不堪的欲念。心活于爱心之中,那么风景便是面对灾难时的同舟共济,而不是冷漠的匆匆而过的人流。
“你快乐而是不快乐,与你拥有什么、你是谁、你在哪以及你在做什么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它只与你在想什么有关。”卡耐基曾如是说。的确,风景与所处之地无关,只与心息息相关。
风景是心的栖居之所,心怀辽阔,风景自然开阔。带着一颗无畏的心,伴着一路风景,你将一步步抵达浩瀚的人生之海。
【简评】 文章写得很灵动,很精彩,把“心”(情趣、爱、追求等)与“风景”(事业、生活的美好等)的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最让人喜爱的是其文笔。文章不可能字字珠玑,但那些闪着智慧光彩,蕴含着丰富思想的名人名言、警策语句,往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优美的语言为主题思想披上了一袭华丽的裙裾,既有新意,又极具思辨性。东山魁夷、丰子恺、苏轼、所罗门、卡耐基等人的话语,带着启人心智的哲理,一下子打动了读者。例证、引证相得益彰,中心明确,层次清晰,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 三)立意追求:新、深、独
这里所说的“新”,指的是立意新颖,见解有新意;“深”指的是立意深刻,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独”指的是立意独到,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典例3(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要求:① 自选角度;② 自拟题目;③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解析】 此题切合普通人的生活,特别是普通人对生活中不同的价值取向。材料传递的“老北京的规矩”,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是恪守孝道;“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是说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能自私,要学会分享;“不许管闲事”这个规矩要对“闲事”作一个界定,在分什么事情的前提下,这个规矩可破可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这些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忠厚传世,勤俭持家”,这是传统文化中大众推崇的家风。如果写记叙文,可以写自己的一些真实经历,写出真情实感;如果是写议论文,一定要深入探讨,不能空洞,要提炼好立论点。
【佳作】
传统在心,何惧规矩方圆
还记得小时候的我们,常常坐在秋千架上,用一口稚嫩的童音背那背不完的《弟子规》,争抢着在老师面前看谁背得又快又好。那“首孝悌,次谨信”的“圣人训”至今也深深印在脑海中。
从“跟长辈打招呼”的敬老,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刚正,再到“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的厚道,一条条老规矩犹如有一个慈祥却严厉的老人,谆谆教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
长大的我们也纷纷走下秋千,步入社会。然而我却时时讶异于熟读《弟子规》的我们却在渐渐淡忘那些老规矩。“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变成了甚至在餐桌上都会紧盯手机冷落老人;“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变成了郭美美式的铜臭漫天与纸醉金迷。老规矩甚至需要靠“贴在网上”才能被“关注”,以致我们犹如那疏远的猎奇的游客,走马观花地“欣赏”着与自己无关的商品。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被我们淡忘的,仅仅是那些“老规矩”吗?若要问老规矩的内容,我们一定会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丝毫不是那种“健忘”的人。那么与其说我们忘记了老规矩,倒不如说我们忘记了它们背后的传统文化。忘记了对长辈的敬,忘记了对自己的谨,忘记了对世人的真。
昨天媒体爆料,岳飞后人甚众,却始终遵守“不与秦氏通婚”的“规矩”。然而这一“老规矩”到了近年却被“逐渐打破了”。何以哉?岳飞此规矩,其本意并不是死板地记恨天下秦氏之人,而是告诫后人勿与恶人为伍。而岳家后人却如此注重表面功夫。可见现代人忽略了老规矩背后的文化内涵,更多强调的只是表面化的教条。所以老规矩便成为了一纸空文,被我们惧怕,被我们回避,直至被遗忘甚至“贴在网上”成为一条“引起关注”的噱头。
重拾老规矩,我们何不先去稳固我们心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我们对老人的一个爱心电话成为当今的“跟长辈打招呼”;让我们的微笑与暖语成为新时代的“笑不露齿,话不高声”。孟子说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我们心中有了传统文化的规,高尚道德的矩,我们的每一言每一行便自成最美的方圆。
我想,总有那一天,《弟子规》可以成为“弟子魂”,那谆谆教诲“老规矩”的老人也笑而不语。因为心有传统的我们,早已自成一方规矩。传统在心,我们不惧规矩方圆。
【简评】 文章通过小时候的“知”与日后的“行”的巨大差异,提出“难道被我们淡忘的,仅仅是那些‘老规矩’吗”的诘问,发人深思。本文最大的亮点在于分析问题逐层深入,深刻挖掘了人们对老规矩淡忘的原因,即没有“稳固我们心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也就是淡忘的实际是传统文化。这一思维是纵向的,文章立意就显得深刻。文章又以秦岳两家不通婚为例,更深层次地谈论“老规矩”,进一步表明不在于记得哪些条条框框,而在于真正理解“规矩”蕴含的文化内涵。文章条分缕析,风行水上,思路清晰,富有启发。
第四篇:作文—审题立意
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自主审题立意,列出较为具体的作文提纲(不少于150字)
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一、审什么?
(一)审体裁
审题首先要确定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1)有“回忆”“记??”“??的事”“??的生活”“??的人”等“标志”的,应写成记叙文。如《回忆我的母亲》《记我的同桌》《我的中学生活》《值得赞美的人》。
2)有“介绍??”“??的话”??的自述“??的制作方法”等“标志”的,应写成说明文。如《介绍一本工具书》《秋天话菊花》《西红柿酱的制作方法》。
3)有“说”“议”“谈”“论”“评”“辨”“驳”“从??谈起”“从??说开去”“由??想到的”“??的启示”“读??有感”等“标志”的,应写成议论文。如《说谦虚》《谈骨气》《“友邦惊诧”论》《读〈荔枝蜜〉有感》。
(二)审重点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写作的重点。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为主、记事为主。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我的老师》《妈妈》《我尊敬的一个人》《英雄》等之类的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扣住记叙的要素来写,把记叙的各要素交代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挫折》《难忘的一节语文课》《成功的喜悦》等之类题目都可以写成记事为主的记叙文。
(三)审主题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主题,而确定文章主题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
“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题。
1)作文题目是一个词语,题目即为“题眼”。如《妈妈》、《春游》、《荷花》等,写作文的时候就要抓住“题眼”,弄清楚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然后展开联想,确定中心,完成作文。
2)题目中,一般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是“题眼”。如《课间十分钟》、《可爱的玩具》、《难忘的一件事》、《骄傲的爸爸》等,题眼就是“课间”、“可爱”、“难忘”、“骄傲”。
3)作文题目中的动词一般是“题眼”。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又如《这件事教育了我》、《我爱我的小闹钟》、《瞻仰烈士陵园》、《清明节忆王大伯》等,题眼就是“教育”、“爱”、“瞻仰”、“忆”。
(四)审范围(或数量)
1)时间范围,如《课间十分钟》,选材的范围就是下课后和上课前所发生的趣事和进行的活动;《家乡的傍晚》时间范围指定得很具体,是“傍晚”;《国庆节见闻》时间就是国庆节。
2)空间范围,如《公园一角》,地点就是“公园”,而且是公园里的一部分“一角”。《校园新风》所写的人和事应该是校园内发生的而不是校园外发生的;《瞻仰烈士陵园》地点就是“烈士陵园”。
3)数量范围,如《难忘的暑假生活二三事》,写的事情可以是两件,也可以是三件,但是不能只是一件,十件八件也不行;《难忘的一个人》记叙的主要人物是一个,而不是两个或三个。
4)审清楚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如《我的同学》和《我和我的同学》,这两个题目都是写人与人之间的同学关系,但是前一个题目叙述的对象是“同学”,只能用第三人称(他或她),而后一个题目叙述的对象却是“我”和“同学”可用第一(我们)。《我爱语文课本》叙述的对象是“我”和“语文课本”,关系是人和物。
(五)审人称
有些题目对人称已有明确的提示,不容易混淆,如《我的爸爸》《我的寒假生活》。而有些作文题对人称并无明确要求,就要从内容上判断采用哪种人称。如《一件使我感动的事》就只能用第三人称“他”;《给xx的一封信》就要用第二人称“你”或“您”了。而像《一件有意义的事》就可以用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
二、怎么审?
题目是文章的材料和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是文章的“眉目”、是文章的“眼睛”。仔细分析和反复考究题目文字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审题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材料的选择,将影响全篇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决定着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审准了题意,文章才会切题;否则,就会偏题,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
那么怎样科学的审题呢?有哪些科学的步骤呢?
1、抓关键词。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
2、逆向审题。有些作文题,从字面上分析,从正面思考,恐怕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不知从何下手。但是如果运用逆向审题,穿透字面上的障碍,从反面去思考,立即就能明确写作的范围和对象,瞬间就能把题审好。
比如写《静静的夜晚》这篇作文,如果从题目字面上理解,从正面思考,是很难下笔的。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如果能够逆向审题,眼前立即就会变得明亮起来,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其实,《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但是,老师在灯下备课、种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长、树叶在沙沙作响、河水在哗哗地奔流、小偷在蠢蠢欲动、边防战士在站岗放哨、公安人员正整装待发、党政领导在筹划方略、一个个小生命在呱呱落地??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再如写《古老的小镇》这篇作文,从题目字面上看,是写小镇的古老,其实是要写古老小镇的新生,写它的新气象、新风貌、新变化。《一件平凡的事》,其实是要写出事情的不平常的意义;《一个平凡的人》,其实是要写他的不平凡的事迹。掌握了逆向审题,一见到这类题目,就能迅速穿透文题表面的障碍,把思维引向反面,很快审好题目。逆向审题,可以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3、填补标题法
此方法适用于较宽泛性的标题。命题者故意藏头去尾,使题目带有较大的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审题时只要在原题目的基础上添加新的条件,使题目的范围缩小,内容进一步具体化,题旨就会显露出来,从而化难为易。
譬如题目《风景》,如果用填补标题法审视,在原题目前面加上“大自然的”、“小院的”、“学校的”等新条件,使题目相应成为《大自然的风景》《小院的风景》《学校的风景》,题目意思更明白了,文章就容易把握得多了。像这类题目还有《歌声》《心事》《忏悔》《尝试》《变化》等。
运用填补标题法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补充的内容一般指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或物品,越具体越好。如前面说的《风景》补充题目后,能从小处着眼,可以以小见大来写;但若补充成《祖国的风景》,题目仍很宽泛,写时就不好把握了。
(二)补充的位置可在原题目之前或之后,也可以在题目的前、后同时添加,但不得擅自改变原题目,只能在草稿纸上或心中进行填补。
(三)如果命题者没有附加要求(从现在考试趋势来看,淡化要求、鼓励创新),补充时可以使原题变为以写人为主,也可以使原题变为以写事为主,如《哭笑不得》可以填补成《哭笑不得的人》或《哭笑不得的事》。
4、虚题实做法
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难以把握。对这类题目,可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
比如《追求》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非常容易下笔了:可以写一位老师的追求、一名下岗工人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等等。总之,各行各业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当然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论述当代青年应该追求什么,当代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像课本中《背影》写的是父亲的背影;《一面》写的是“我”和鲁迅的一面之交及这一面对“我”的影响。
初中话题作文拟题技巧
一、添加成分法——在话题或话题中心词的前后加上修饰、限制等成分,构成作文的题目。
(一)、在话题中心词前面添加法。
1、加上表修饰的成分——形容话题特征性的词语。例:《美丽的谎言》、《迟到的掌声》、《可贵的诚信》、《永恒的快乐》
2、加上表限制的成分——从时间、数量、范畴各方面对话题中心词加以限制。例:《我的七彩梦》、《最后一滴水》、《昨日的足迹》
3、加上表明态度、观点的成分——此时文章的标题往往是论点的概括。例:《呼唤诚信》、《拒绝眼泪》、《慎用宽容》(构成动宾短语,前面的“呼唤”表明作者的态度)
(二)、在话题中心词后面添加法。
1、加上对话题的相关阐述,形成标题。例:《阳光,是一种语言》、《快乐,不需要理由》、《眼泪的自述》、《宽容的力量》
2、加上对话题作用的描述或比喻诠释。例:《理解——沟通的桥梁》、《知识——进取的动力》
二、巧用修辞———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1、比喻、双关
例(1)《我渴望老师的“阳光”》(适用于关爱、帮助、理解类话题)(2)《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适用于“家”、“集体”话题)(3)《承诺,连缀成美丽的水晶珠链》(适用于承诺、信用等话题)(4)《忘忧草》(适用于快乐等话题)
(5)《我最需要一剂良药》(文中“良药”既能治腿疾有能治心病,一语双关,内蕴丰富)
2、借代
例(1)《黑白债》(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借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索,寄托深情。)(2)《人生需要掌声》(标题借“掌声”代“鼓励”,很有创意)
3、反语
例(1)《我发现了家中的“贼”》(家中几次“失窃”,“作案者”原来是瞒着别人给灾区寄钱的一家人的三个成员,题中用“贼”,贬词褒用,凸现一家人的高尚品德,幽默风趣。)
(2)《“铁公鸡”二三事》(写出某同学平时总是很小器,可谓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但在帮助他人时,他却是最大方的一个,以此来突现他的高贵品质)
4、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例(1)《小树又快活了》、《读水千遍真有趣》(前者运用拟人辞格让小树具有人的感情,后者把“水”拟作能“读”之物,用的是拟物辞格)
(2)《标点家会》(适用于“贡献、作用、团结”等话题)(3)《门锁的承诺》(适用于“门、诚信、秘密”等话题)
5、对偶
例(1)《朋友最真,友情最贵》(适用于“朋友、真诚、真情”类话题)《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适用于“读书、成才”类话题)(2)《直面挫折化解痛苦》(适用于“挫折”类话题)
(3)《选择倾听放飞生命》(适用于“倾诉、交流”类话题)
6、对比
例(1)《躺着读书,站着做人》(“躺着”与“站着”形成姿势上的对比,使得标题包含哲理,令人回味)。
(2)《楼上楼下》《走出去走进来》(适用于“交往、交流”类话题)
7、设问、反问
例(1)《错?对!》(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
(2)《你懂承诺吗,布什》(适用于“和平、守信”等话题,从伊拉克战争发出作者的议论)
(3)《1+1=?》(适用于“团结、合作”等话题)
三、善于引用、化用
1、引用、化用诗词
例(1)《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此题适用于写回忆内容的话题]
(2)《道是无情却有情》[ 活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适用于写父母、教师等人的严中有爱的话题
]
(3)《只缘身在此山中》[ 适用于写考试或学习的苦与乐类话题 ](4)《怎一个“苦”字了得》
2、引用、化用歌词歌名
例(1)《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适用于“失败、考验”等话题 ]
(2)《因为爱你》,见到这个题目,读者一定会惊讶不已,想不到考场里还有这样大胆的学生!可当你阅读时,发现作者记叙的原来是一段与网络有关的故事,结尾时他又巧妙地引用歌曲里“因为爱你,更珍惜我自己”的歌词,全文可谓浑然天成;
(3)《女孩四重奏》讲述的是女生寝室里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4)《阳光总在风雨后》、《还我一杯纯净水》、《2005年的第一场联考》
3、引用、化用俗语警句例(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距离产生美》
(3)《因为有你更精彩》、《承诺是金》、《新官上任两把火》
4、引用、化用经典名作标题
例(1)《老人与狗》(2)《小狗漂流记》、(3)《落叶流浪记》(4)《将考试进行到底》
四、借用符号
1、标点符号属无声的语言,用之拟写文题,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往往给人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 1一考生所拟文题为《人生,丰富多彩!》,作者以感叹号为题,语势铿锵有力,形象地表明“人生没有固定的格式”,并点出只要“把握好手中的生活之舵,人生将丰富多彩”这一主旨。例2《考!考?考??》、《减负?减负!》
2、将数学符号引进标题,借以昭示所要表达的主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收到出奇制胜之效。近年来正悄悄兴起于全国各类报刊,话题作文的拟题亦不妨借用之。
例:《10-1=??》,巧用数学符号组成等式,设置悬念,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对生活中的“10减1”现象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诠释,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1+1>2》
五、设置悬念,夺人心声。为了让自己的文章更能引起阅卷教师的兴趣,可以在文章的标题中设置悬念,它能一下子就抓住教师的心,让他们欲罢不能,一气呵成地读完全文。例《我和孔子有个约会》、《给李白的一封信》、《我不是人》、《夜半叫卖声》等。
六、另类文题,凸显个性。
例《对“自信”的一次采访记录》、《“诚信”使用说明书》、《贪官日记三则》、《死人的呼唤》
七、意象组合,增强气势把几个意象组合在一起,会引发读者思考这几个意象间的内在联系,思考它们共同创造的意境或蕴含其中的深刻道理。
例:《骄阳·爸爸·书》、《诗人·明月·黄花》、《心境·远山·清秋》
第五篇:材料作文审题和立意
高2017级语文期末复习之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例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粒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考题分析】
审题立意决定作文分数,对于故事性的材料题必须把握准故事的寓意。如果停留在对故事表象的感性认识之上,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缺乏深邃的思想认识,难有表现力。作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读:
一、联系社会大背景猜摸命题人的意图
命题人的意图可从故事材料中猜摸得出来,命题者塑造了一个年轻人的形象,他做人做事都尽心尽力,但得不到别人或社会的承认与尊重,为此他闷闷不乐。这类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个年轻人的苦恼有没有代表性?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问题?生活中,我们不是经常看到、听到有些年轻人热衷于炫富、拼爹、选秀、炒作吗?有些年轻人为了出名不是什么事都做得出吗?再从正面来想一想,历年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科技奖获得者等不是得到社会承认与尊重的典型吗?近年来的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孕妇、最美妈妈、最美警察等“最美人物”,他们都是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普通人,这些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不断传递着健康向上的正能量。材料中还出现了一位老者,他主动关心、并用打比方的方式开导年轻人,从这个人物形象中也能猜摸出命题人的意图。我们这个社会需要老者这样的人去关心年轻人,需要有人将一些人生经验和智慧告诉年轻人。比如,要想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得把你的优势找出来,使自己成为具有吸引力的人。
二、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来立意
读懂材料、吃透材料、抓住关键语句才能找准观点,故事材料中有三个关键句:一是年轻人的抱怨——“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二是年轻人认为有道理的那句话——“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的话;三是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的那句反问的话——“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考生应该围绕材料中的这三个关键语句思考:怎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承认与尊重?是做沙子,还是做珍珠?抓住这几个关键问题去思考就不会偏题。做沙子,做珍珠跟别人的“承认与尊重”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有关系,存在着条件、因果、目的等多重关系。当然也可以没有关系,比如,我做自己的沙子或珍珠,不去关心有没有人“承认与尊重”;一粒沙子,即使成不了珍珠,也自有其不容抹杀的价值。材料题是开放的,必须让考生人人有话说,可以做沙子,可以做珍珠,也可以由沙子变珍珠,都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考生可以选取其中一个倾向性较明显的观点立意。应该说,今年作文题的导向还是很鲜明的。
三、化具象为抽象,挖掘比喻义、言外之意
从思维角度来说,对于故事类的材料要抽象概括出其中的寓意;从语言角度来说,故事类材料的审题就是将形象性的语言转换成抽象的语言。此故事的寓意:要想被人承认与尊重,要想超越平凡,你就要发光,就要脱颖而出,就要从沙子变成珍珠。材料中的“沙子”“珍珠”既是实指,也是虚指,比喻意义比较丰富。因此,首先要准确、全面地理解它们的比喻义。“沙子”多而平凡,没有光亮,沙子自有自己的价值,可用于建筑、修路、过滤、养殖美化等;“珍珠”稀缺珍贵,有光彩,用途大,可装饰、入药。着眼于喻体的内涵,它们分别比喻两种不同的人生,“沙子”比喻普通、平凡等,“珍珠”比喻杰出、优秀等。可以把“沙子”比喻为平平常常、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普通人,可以把“珍珠”比喻为有才学、能力强、善于包装自我、推销自我、敢于扬才露己的人。
四、从两个对象的角度来审读
(一)从年轻人角度来看:
1、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因而“闷闷不乐”。这要辩证分析:“做人做事尽心尽力”是本分,不需要考虑别人的评价;虽然“尽心尽力”了,但与别人的要求仍然有差距,态度可能没有问题,但能力可能有问题;仅仅“做人做事尽心尽力”还不够,还要手脚轻快,搞好人际关系等;另外,社会也要提供有利于年轻人发展的空间,对年轻人多些“承认与尊重”。
2、年轻人对老者的话语——“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的反应:认可(“有道理”)与疑问(“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这里就提供了两类立意角度:沙子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做沙子也应该得到承认与尊重。
(二)从老者的角度来看:
老者用丢沙和掷珍珠的方式开导年轻人“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老者是说,一个人要想被别人承认和尊重,必须要有自身的价值、有闪光点,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努力。老者的本意是想利用这种方式去激励年轻人,是想让年轻人发奋努力。面对老者的观念,考生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同意好说,比如,强大自己,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才会万众瞩目;不同意,还可以对老者的丢沙和掷珍珠行为本身进行反驳:丢沙于沙滩中,当然难找,就是掷珍珠于珍珠堆中也难以寻找。
立意参考:
1、出类拔萃,始自己出众
2、平凡如沙,亦能伟大
3、超越常人,凸显自己的价值
4、人可闪耀,但不要失却“真我”
我是一粒沙
得到承认与尊重的,不一定是珍珠。——题记
我命不好,投胎时误作了一粒沙,不过佛祖答应我六世轮回时,可连作两次珍珠,倒也划算。
现在我要做的,便是将我这“沙生”快快熬过去。
有一天我正与众沙友晒太阳,当然我是不屑于同这些命中注定为沙的朋友们交谈的,我正迷迷糊糊犯困,忽然听见一个年轻人的声音:
“我做人做事尽心尽力,可为什么得不到承认与尊重?”是一个沮丧的男人的声音。
我刚想回答说:“因为你太平庸啊。”话还没出口,就被一颗珍珠砸中,疼死啦!我连忙召集周围的沙友上前,将嫌疑人捉拿!
“你能找到这颗珍珠吗?”是一个老者的声音。
“当然。”年轻男人不假思索地说。
“啪!”
又是谁打了我!好在这次不是珍珠,是沙友。他们正好将刚才被“捉”的珍珠盖住。
“你能找到这些沙子吗?”
“不能,当然不能。”年轻男子继而恍然大悟,“谢谢您的指点!”
我可就气着啦!这老头子什么意思?不就是不承认我们沙子的价值嘛。我倒想问问他,在一堆珍珠里扔一颗珍珠,不和沙子里扔一粒沙子一样吗?都找不到。在一堆珍珠里扔一粒沙子,不也一样轻易就能找到吗?
没过几天,城里的路就修到了我们这里,掘土机轰隆隆地响,工人们哈哈地笑:“这一堆堆沙子金灿灿的,真是太美啦!这沙子踩在脚底下真舒服!”他们说,“用这种细沙去搅混凝土是最合适的!”
我听了这话,连忙跳进了工人的铁锨,被一同带来的除了沙友,还有那颗珍珠。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工人爽朗的笑声,现在我已经不只是沙子了,我和其他沙子在一起,成了一条宽广的水泥路。
老年人拄着拐杖说:“这路好啊,下雨天不再泥泞,晴天不硌脚。”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我甚至能感受到在我身上一蹦一跳的孩子的欢乐。身旁的珍珠不停地流泪,总是哭诉自己的悲惨遭遇,心情不太坏时,他也会和我讲讲他做珍珠时的幸福。鲜明的对比反而让我觉得自己误投的“沙生”是幸福的。
夜里,大地归于寂静,耳边是不断的蛙鼓,夏夜的清风化为千手,推移月亮,梦中,佛祖微笑着跟我说:“明日,你将可重新做回珍珠,万众瞩目。”我惊呼:“万万不可!将自己当作珍珠,就有被埋没的痛苦,还是将自己当作一粒沙,让众人将我铺成一条路。” 佛祖说:“有如此志向,值得肯定。”
“对,得到承认与尊重的,也可以是沙。”
我含笑说,眼角却滚出一行热泪,化为一串串珍珠。【高分点拨】
1.演绎故事,寓理于形。考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将材料演绎为一个情节离奇曲折的故事,在故事里寄托自己对文题的理解。故事来自材料,又高于材料,故事与原材料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这是考生高明之处。故事的寓意深刻:沙子也能得到承认与尊重,做珍珠倒有被埋没的可能。
2.拟人口吻,视角独特。文章以沙子的口吻写作,讲述自己的传奇故事,使得“沙子”的思想认识转变更有可信度。通过沙子的视角再重新观察文题故事,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给阅卷老师带来不少新鲜感。
3.描写细腻,形象丰满。考生细致地描写了老者开导年轻人的情景,刻画了自己的内心活动,还描写了工人对沙子的赞美、老者对路面的夸赞、孩子的欢乐,同时,还写到了一颗被埋没的珍珠,虽然着墨不多,但只言片语就能够传神,这些形象都很丰满。例二:
4月29日,尚先生手机落在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了该手机,但对方接通后又挂掉,尚先生又发信息过去,表示愿意花2000元“买”回手机,一个小时后,收到回复,对方愿意归还手机,见面后才发现,捡到手机的是一个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对方,年轻人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开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个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手机,但是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我不能见利忘义,不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一样,多一份爱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这是一篇故事类材料作文。材料涉及的主题是个人修养方面的。一个常规的话题:拾到物品后是否归还。材料中涉及到两个人:丢东西的尚先生,拾物品的年轻人。本来审题难度不大,能扣住拾物是否归还的话题写作,应该不算偏题。但材料中的信息又是很丰富的,所以审题角度也是很丰富的。尚先生的手机丢了,为什么能找回来?不是因为他愿意出2000元买回,而是年轻人看到了手机的信息受了感动,这不单单只是拾金不昧的问题了。我们要想把常规的话题写深刻,写出新意,就要细心审出题目中的细节和新意。出题者主要褒扬的是尚先生的“爱心”、“真诚”和“友善”,年轻人之所以归还原主,关键是受了感动。所以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词,审出“正能量”,立意才可高远、深刻。
综上所述,从尚先生的角度立意:
1、好人有好报
2、善良无价
3、爱心的回报
4、失而复得 等 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
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善良是攻打贪心的利器
3、突破狭隘的自我,构筑温厚的人格
4、战胜心魔 等 纯之风
当今社会,大家十分关注正能量的传递,一个眼神、一句贴心话、一个微笑都可能会传播正能量。亲爱的你,你是传播还是收获了?
一个小小的汉字,就会在人们心中撒下纯的种子。
青岛酒店支持“光盘行动”,为了更加有效地反对浪费,厉行节约,政府机关、餐饮企业下大力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盘子上印刻的一个“光”字体现了该企业的决心,他们把这份心传递给顾客,让顾客明白勤俭节约的重要性。“量少质不减”,不多花一分冤枉钱,让顾客吃得舒坦,又把节约推行,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风尚。
一份贴心的早餐,一个舒心的书摊,爽朗的他把纯的种子播给周围的人。
湖南长沙一中旁有个报亭,报亭的蔡爹是一个开朗的老头儿,在14年的时间里,他与周围的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尽管他去了,但他那诚信、善良、宽容的品质影响着整个社会。当每个人想起蔡爹,内心都是暖暖的,说明在这个不太如意的社会中,依然有人通过自己的小小善举,来改变这个社会。老人去世后,众师生的缅怀及写满真心话的便贴就是最好的写照,老人身上的某些品质正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最终会长成一棵棵大树,影响众人。
一种解脱,一种关爱,全新的呵护让他们快乐成长。黑熊被关起来取胆汁,当沉重的开胸器打入它们身体时,那声凄厉的长号唤不回贪欲者的良知。一次又一次的折磨,使它们早疲惫不堪。就在他们快要绝望时,动物爱好协会的成员解救了它们,从贪欲者手中拯救了它们的生命。在黑熊基地,它们受到了很好的款待,没有恐惧,有的只是关爱。它们可以在那里安享晚年。协会的成员一次次用血的事实拉回贪欲者的良知,让贪欲者重获新生,并在他们的心中埋下纯的种子,来净化他们的心灵。
纯之风,是人们心中那棵树周围的风,虽然那阵清澈的风吹不遍天下大地,但终会影响周围的生物,使之壮大,落下纯的种子,最终在大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人们沐浴着清纯之风,温暖的阳光洗涤净化着人们的灵魂。愿纯之风把正能量吹进每个人心中,在人世间传递,在人世间流淌。[得分亮点] 本文精妙在于标题新颖,内涵丰富。“纯之风”,用青岛酒店号召“光盘行动”的标示,长沙一中蔡爹的爱心报亭,动物协会者拯救被取胆的黑熊等三则典型素材,交相辉映,证明了“播下纯的种子,传播正能量”的观点。该文采用并列式结构,思路清晰,段落整齐,醒目亮眼,全文一气呵成,论证有力,结构严谨。
练习:
“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
“此话怎讲?”
“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 “话是这么说,可是这与欣赏荷有啥关系?”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资料:
《一朵午荷》是台湾作家洛夫的一篇散文,作者用敏锐的触觉和洗练的文字,描写了一池夏天午后雨中的荷和一池秋末午后花事已残的荷,为读者奉献了一幅风格独特、震撼心灵的写意水墨画。文章在朴素和平淡的语言中写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爱生命就要爱生命的全过程。一朵午荷的出现,不仅让诗人走向内心,深入生命的底层,更在时间的意义上揭示关于宇宙规律的哲学命题。
时间,几乎是 中国古代诗歌中永恒的主题,但他们更多借此感古今兴衰、物是人非之悲,叹人生苦短、沧海桑田之变,大量伤春悲秋之作传达一种焦虑和悲观,而洛夫以平淡自然的语言所表达的却是一种平和与淡定,“爱荷的人”不但爱花、叶、枝,也爱它夏天的喧哗,与秋季的寥落,甚至那池污泥。所以,他爱那朵将要凋谢的午荷,没有通常的悲哀,反而是惊喜、安静而温柔的爱恋。
人眼所见有限,但心灵时空无限,所谓“一象之明珠,不若悟对之神通。”似乎世间万物洛夫都能与之交流沟通,发现它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因此,一滴水珠就是整个世界。一朵荷花,一朵即将凋谢的荷花,它的娇艳的过去和必然枯萎死亡的未来,昭示给洛夫的太多!生命,宿命,命运,花与人,生与死,今生与前世„„那是一个一言难尽的世界,或者说那是人生世界的一个比照。所以文中说“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
立意:
1、练就慧眼发现美
2、追求有情趣的人生
3、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4、爱,贵在欣赏
5、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