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崔永元对法律失望看中国法治建设
从崔永元对法律失望看中国法治建设
阳春三月,神州大地上一年一度的盛会---人大和政协会议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商国事,为新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献计献策。全国政协委员、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言论引起网友极大的关注,笔者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为崔永元对司法现状的失望、对法治精神的执着,以及敢于讲真话的勇气和魄力敬佩不已。
崔永元抨击司法不公正时这样说:“现在有多少人能靠法律解决问题呢?如果有个人打官司说要找一个好律师,有这样的想法是挺天真、挺了不起的。基本上都是找个好人脉,看哪个律师跟法官关系比较好,最重要是有个好领导,如果有个好领导给你撑腰,这官司基本上就输不了,或者会赢得特别体面。”
崔哥这番两会论法,明显是以偏概全,但也一针见血的指出目前司法工作的弊端,即领导决定官司胜败,律师只是民主的摆设,而法官则是一个傀儡。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法律人很伤心,老百姓很失望,国家法治建设和党的执政建设很受伤。
崔永元怎么说也是一个名人,名人打官司尚且如此艰难,倍感失望和困惑,广大的平民老百姓就更别提了。崔永元对法律失望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当前司法工作的种种弊端。
弊端之一:权力对司法的干预。打官司都要找个好人脉,最 1
重要是找个好领导给你撑腰,这官司基本输不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当前权力对司法的干预已经达到了一个无可复加的地步,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成了权力遮羞布。这样,必然导致世人抛弃法律,崇拜权利,司法腐败。
弊端之二:程序不公,一个官司从立案到裁决遥遥无期。行政案件立案难;刑事案件证人基本不出庭;民事案件先行调解;每年11月下旬,为保证法院结案率,不进行立案;即使案子立了,到审结又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这些现象反映的是我们司法工作的拖拉战术,拖的你没火气了,没劲头了,麻木了,没脾气了。于是,给你裁决了,让你哭不得,笑不得。
弊端之三:对司法工作者的扭曲的评价。“那法官还成了十佳法官,还拿着当经典案例到处去讲。这简直就是对法律的嘲讽,对法官队伍的嘲讽,对法律工作者评价的扭曲必然导致法律工作的紊乱,想想吧,如此法官还十佳,其他法官就可想而知了。军旅转业干部做法官,小司考选拔法官,法官队伍业务能力和素质问题是司法腐败的根源之一。
同时,崔永元对中国法治建设依然充满憧憬、满怀希望。崔哥执着这样说到:“最好的管理方式就是只认制度、不认人。”这句话是对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刻理解和体现。
“有法可依”是法治建设的基础。2011年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人民大会堂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式形成。尽管我国明确宣布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对于“形成”的理解必须是动态的、开放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形成之后的立法工作更为艰巨,对技术的要求也更高。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立法,将公民、企业、国家纳入一个规范完整的法律体系,改善人权,限制行政权,提高政府服务职能,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康、生产更加安全。
“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制定了完备的法律,就需要依照法律行事,否则,建设法治国家就是扯淡。我们的党和政府应在有法必依方面身体力行,做出表率。严格依照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法规(行事),勿将全国人大、地方人大当做花瓶,将法律当摆设;同时也不要将两会开成一个歌功颂德、互相吹捧的会议,而应开成一个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盛会。企业、公民、媒体也应依照法律规定实施自己的行为,监督、协助政府进行法治建设。
“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重点。执法必严是对作为执法者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法职责的要求。执法者疏于职责、执法不力,甚至以权谋私、知法犯法,又如何保证大众守法?掌握国家权力的执法者不积极推动法律的落实,法律如何能够成为区区
百姓的武器?就以广大群众关心并担心的食品安全为例,有毒食品层出不穷、此伏彼起,固然黑心生产者和经营者脱不了干系,但失于监管的执法者更是难辞其咎。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类似问题,都是由于该管的不管和不该管的乱管导致的。执法不严,必然使看似全面严密的法网实际上漏洞百出、支离破碎、瓦解虚化。因此,当前法治建设的重点,应当是强化执法的严肃和严格性,确保法律得到认真严格执行。
“违法必究”是法治建设的保障。“违法必究”就是要求对任何实施违反法律法规、危害社会行为的组织和公民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做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切实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没有违法必究,法律就丧失了权威和尊严,法治就得不到保障。无论是普通公民,还是手中握有或大或小的立法、执法、司法等各种权力的执政者,只要违反了法律,都必须受到追究,接受法律的裁决。
只有始终坚持和认真实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才能让以“崔永元”为代表的全体公民不会对法律(权威)失去希望,才能增强老百姓对法律的执着和信仰,才能保障人权,发展民主,(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第二篇:从酒驾入刑看中国法律现状
上海大学法学院2009级学年论文
在中国的土壤中,酒驾入刑是否能切之可行
班级:法学院09级一班
姓名:王拓 学号:09120349 指导老师:姚锷
上海大学法学院2009级学年论文
摘要:自 “酒驾”入刑以后,各种说法接踵而至,有褒奖也有质疑。“酒驾”作为影响公共交通安全的一种行为以这种形式来加以制约是否真的切之可行,是否是百益而无一害呢?对于这个问题,不能单独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看,要结合中国的实际,不单单要看到“酒驾”的危险性,还要学会把“酒驾”入刑真正的放入中国这个大环境下来进行讨论,才能得出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评价。
关键字: “酒驾”入刑
积极作用
负面作用
量刑
标准
正文:
酒后驾车作为道路安全的一大隐患已经侵害了不少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为了惩治酒后驾车不断在做出着努力,从一开始的倡导不要“酒驾”到之后将“酒驾”作为一种违法违章行为写入了道路交通法规以及各种行政法律法规中,通过行政手段对“酒驾”这种严重危险公共安全的现象进行制约和惩罚。
如今,这样的制约已经不能真正意义上去酒后驾车产生多大的束缚作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在法律上关于“酒驾”有了更加严格而系统的规定。
2010年8月23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提请审议了草案,将“酒驾”定为犯罪,我国在对“酒驾”的管理力度上又上了一步台阶。
根据十一届人大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八)中第二十二的规定,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换句话说,醉驾已经不再是一个违法行为,即使没有造成及其严重的后果,仍然有可能被判处刑法,这就意味着已经打入了犯罪的门槛。
对于 “酒驾”入刑,社会上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在大数人正为中国法律进一步健全感到欣慰的同时,更多的质疑声扑卷而至。
这里,我仅对于当下谈论激烈的三个方面说出自己的理解。上海大学法学院2009级学年论文
第一,酒驾入刑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因酒后驾车所导致的交通事故的发生,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酒驾必须要引起人们的重视,用刑法来约束酒驾确有必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的机动车数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增加着,全国的交通越发四通八达,也越发的错综复杂。同时,现在掀起了一股学车的热潮,在近几年拿到机动车驾驶证的人当中,年轻气盛的高中毕业生大学生占了大多数。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月至8月,发生酒后和醉酒驾车肇事3206起,造成1302人死亡。酒后驾车已经对社会公共安全,特别是交通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酒驾入刑之前,关于酒后驾车其实也有相应的处罚规定。但是,拘留和罚款毕竟只是行政手段,并不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很多人都觉得只要不出事,就算被抓住也不过就是被关上几天缴一点罚款而已,面对着这种并不算大的威胁,大多人选择了在酒中尽兴而归,酒后肇事仍然层出不穷。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将酒驾写入刑法就显得无比的及时。
另一方面来说,酒驾入刑之后,会从根源上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维护公众的合法利益。
酒驾入刑之后,“酒驾”已经不再是一个仅仅违法的行为,一旦酒驾,就面临着犯罪的危险,即使没有发生交通事故,仍然可能被判处刑罚。这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意味着人生的道路上已经有了一个污点,或者说,他的人生因为犯罪将要开始受到更多的约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将遇到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麻烦。特别是对于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来说,根据行政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被判处过刑罚的人在任职和考核上有着严格的约束,一旦因为酒驾触犯刑法,就有被免除公职、丧失公务员身份的可能。
这样的法条一经通过,最先有所回应的就是国家公职人员,他们本身就处在一个执法者的位置上,不仅对法律有着比常人更加敏锐的嗅觉,所受到的惩罚也相对更重,酒驾入刑无疑对官场上的应酬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在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公职人员酒后驾车的现象发生。随着公职人员的带动,慢慢地整个社会都会有所反应,从而会渐渐改善我国现阶段的交通状况。
第二,在中国这个背景下,酒驾入刑又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中国上下五千年,或许已经无法查证最早出现酒的年代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让酒 上海大学法学院2009级学年论文
这个行业在中国有着及其广大的前景。随着近几年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物价水平也在攀升,酒的价格也随之有了很大的上升,相对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幅度来说,酒的单价上升幅度更大。正因为如此,酒行业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在中国,大小宴会上都缺少不了酒的身影,甚至有的人在家吃饭也忍不住会多少喝上几杯过过瘾。在一些大型的聚餐或者庆祝活动中,更是少不了用喝酒作为庆祝的方法。对于不醉不归,酒逢知己千杯少这类似的话似乎已经深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在中国,很多时候喝酒并不是为了去喝酒,亲朋好友聚会,政府机关接待,没有一个地方是少得了酒的,喝酒更大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习惯、一种礼节或者一种气氛。也正是由于我国这种源远流长的酒文化的氛围,酒驾虽然已经被明文列入了犯罪,成为了危险驾驶醉中的一个成员,却并不能像刑法中所约束的其他发最行为那样得到良好的控制。
对于大多数饮酒的中国人来说,喝酒已经是一个习惯,很多人甚至是酒后驾驶过多次了,但是由于自己的酒量很好,对于自己有了相当的自信,便很容易抱着一种侥幸心理继续铤而走险,慢慢的就走进了犯罪的深渊。
把酒驾列入犯罪正式写进我国刑法中是一个比较突然的过程,虽然起通过和其他的修正案一样经过了严格的讨论和投票,但由于毕竟真正参与到立法中的有投票权利的人是少数,而且这少数人大都有着较高的法律素养,并不能真正全面地反应出社会各界的意见。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虽然知道了酒驾入刑,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水平还欠发达,很多地区的人都对于法律是一知半解,并不能真正理解到酒驾入刑的内在含义。
对于一个没有一点法律知识的人来说,就算知道了刑法修正案
(八)所说的“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也没有太大的警示作用。通过相关数据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公民对于“酒驾”入刑之前关于酒后驾驶的规定与现在的规定的不同基本上是一篇空白,没有任何概念。总所周知,在刑法修正案
(八)出台之前,我国对于“酒驾”其实已经有了相关的规定,在没有肇事没有犯罪的前提下,会受到吊销驾驶证,拘留或者罚款的处罚,而出台之后,很多人提出了异议,虽然是已经把其列入了犯罪,改变了性质,但是在没有发生严重后果的前提下,仍然是约束一定期限的人生自由并进行一定的物质处罚,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说并不能弄懂行政拘留和刑拘之间的区别。
同时,大部分人对于喝酒和醉酒以及法律上所规定的酒驾的具体程度并没有直观的体会,很多人想当然的以为喝一点点酒自己还很清醒,这时候就不算酒后驾驶。其实不然,上海大学法学院2009级学年论文
按照司法实践上一般的通用标准来说,酒驾与否和人自身所感觉到的醉的程度是有所差异的,司法实践中一般以血液中酒精含量80mg/100ml作为饮酒和醉酒的分界线。对于具体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中有明确细致的规定,“每100ml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20mg-79mg,属于酒后开车;酒精含量达到80mg以上,属于醉酒驾车。”
有人曾经实验过,用45分钟缓慢地喝下一瓶啤酒,紧接着喝三杯茶,5分钟后测试结果,酒精含量就已达到60mg/100ml,此时开车就已经达到了酒驾的标准;若是喝下一大杯红酒或者白酒,那么就已经达到了醉酒的标准了。
可见,法律中的规定和我们通常意义所认为的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酒驾入刑在真正的适用中面临着巨大的问题。
如今大部分人都是开着自己的车上下班,由于把酒驾列入了犯罪的领域,人们为了不触犯刑法,这些有车一族大多数人都会避免饮酒,而有车一族又一般恰恰是有钱消费酒的人。这样一来,人们对酒的需求会大大的减少,将对我国的酒行业的发展和收入造成不小的影响,从而减少这一行业生产者的收入状况,而且,由于在中国投身于这一行业的人太多,这样一来必定会造成事业人数增多,人们的收入水平降低,消费水平降低,从而产生不利于我国经济长远发张的影响。
因此,在中国这个酒文化盛行,法律发展不健全的大背景下,对于酒驾入刑还必须得全面的看待,不仅要看到它所带来的正面效果,还要去思考和解决其在适用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到这一做法将带来的负面作用,提前做好准备,尽可能的维护大多数人的合法利益,促进我国法制建设健康发展。
第三,对于酒驾的量刑是否有些过重。这个问题,或许是关于酒驾讨论最热的话题吧。
自2011年5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已经有我国各法院已经做出了多份关于“酒驾入刑”的判决。其中,5月5日的河南舞钢市人民法院诉做出的关于侯光辉危险驾驶一案的判处成为了我国酒驾入刑之后的首例判决,被告人侯光辉因为醉酒驾驶被判处拘役四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在此之后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著名音乐人高晓松一案。2011年5月9日,高晓松与三车发生事故,之后民警赶到时检测出已经达到醉酒程度。10日下午,因涉嫌危险驾驶罪,高晓松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17号,东城法院对这一案件做出了判决,判处高晓松拘役6 上海大学法学院2009级学年论文
个月,罚款4000元。
对于这样的判决,很多人都会觉得中国的“醉驾”行为一定会因此而减少,但是也有不少司机朋友们认为,量刑似乎有点太过于严苛,特别是对于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似乎有量刑过重的嫌疑。
很多人为侯光辉抱不平,认为他虽然是喝了酒开车,但由于自身酒量不错并没有太大的异样,而且在醉驾中也没有造成任何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就这样被判处了4个月拘役,有点太重。
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样的量刑恰到好处,太轻了不足以让那些可能酒驾的提高警惕。我个人认为,对于酒驾的量刑,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酒后驾车是一种危险驾驶行为,是一种对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不负责的表现,根据法律的规定,酒驾已经不再是要出什么事故才会构成犯罪的了,换句话说,酒驾已经由以前的结果犯变成了危险犯,只要达到了酒驾的标准,便意味着对社会的公共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威胁,有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危险。相对与其多危害的法益来讲,这样的量刑确实是恰到好处。
但是酒后驾车作为危险驾驶的一种,其对社会所造成的事实上的危险只是一种可能性,也就是说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不会发生,对于那些并没有对造成严重后果,情节比较轻微的就应该给予适当的从轻或者减轻。毕竟新的规定才出台,我国又有这么多因素在阻碍着这一规定的实施,不应该太严苛,应该循序渐进,不能一刀切,应该灵活的运用。
在中国这个法律并不健全的而又有着浓郁的酒文化的环境下,酒驾入刑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到底是成效大还是阻碍大,一切都还得看一段时间的实践结果,一切都要靠事实说话,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詹文.《道路交通安全法》新规:酒后肇事终身禁驾.[EB/OL].http://news.qq.com/a/20110429/000761.htm,2011/04/29 6 上海大学法学院2009级学年论文
[2]王亦君,何春中.醉驾将以“危险驾驶罪”量刑.[EB/OL].http://zqb.cyol.com/html/2011-04/29/nw.D110000zgqnb_20110429_4-01.htm?div=-1,2011/04/29
[3]中国烟酒界.醉驾入刑的第一人--http://,2011/5/10
晓松.[EB/OL].高
第三篇:从现代法治建设看我国法律文化的变迁
从现代法治建设看我国法律文化的变迁
赵庆
(西安邮电学院,学生工作部,陕西省西安市,710121)内容提要: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的变迁决定法治建设和法律文化之间必然会有根本的差异,而文化的惯性力量和传统法律文化自身的一些积极特征,又使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然对传统法律文化有所继承,这使得二者存在暗合之处。法治,既是一种治国方略和方法,也是一种原则性、根本的治国制度,它还表示由此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秩序,而从法律文化传统来说,现代法治能够从中汲取的有价值的东西需要好好斟酌。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法律文化,差异
法家“以法治国”思想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以法律统一社会,强调法律的规范性;二,用法律强制社会,维护君主的政治地位。“以法治国”回归了先秦法家“以法为本”、施政“一断于法”的思想。但是,以法治国所侧重者,乃法律工具主义,其实是以法治民,而非现代法治理念所蕴含的人文主义。与儒学的人治观相类似,法家同样认为法应为君主专制国服务。韩非子指出治国奉法的原因在于,“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在封建专制王朝下,法治从属于君权君意,是君主独裁、强权政治的手段和方式,充其量不过君主统制臣民的策略、方策。这样,法治同德治、礼治的推行,在实践上并无实质区别。“礼”是维持有别的规范,与国家机器相结合便成为治国的工具。在治国方面,“礼”的含义更多的是指社会行为准则,这时,“礼”所起的是规范作用,“礼”在满足欲望时,对人们思想和行为加以规范。但是在现代社会,以“礼”制为中心形成的宗法等级观念、特权思想、“人情大于王法”以及“无讼”等法律观念与现代法治产生了强烈冲突,不利于中国法治国家的建设。此两者皆以“尊主安国”为旨归,以“民”为治的对象。此种“法治”,实不过人治之补充,始终处于人治所需的手段这样一种尴尬处境。纵观来说,在中国法治近百年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法治观念的更新是非常重要的。法治观念的更新是促进晚清政治与法治改革的积极因素,也是 ①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面前,中国人为自己所确定的目标所做的公开回答。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指从上古起至清末止,广泛流传于中华大地的具有高度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法律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传统法律文化集体本位的总体精神,无讼息争的心理倾向,德主刑辅的理论学说,视法律为工具的价值判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其演进的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公法品格和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权力本位的法律文化:在中国这样的传统社会里,皇权是至高无上,而法律则成为皇权的“附庸”丧失独立存在的地位,法律的至高无上被皇权的绝对神圣性所代替。宗法制的精神支柱和基本原则就是“亲亲”和“尊尊”,宗法的伦理精神和原则渗透和影响着整个社会,百姓向官员称臣,官员向皇帝称臣,形成了“君君、臣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严密的君臣等级体系。在这样一个严密体系里,臣民服从的不是法律,而是权力。这种法律文化培育了臣民意识、权力崇拜和官员的治民思想。
(二)义务本位的法律文化:清末以前,中国一直是处在自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下,这种经济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是在以人的依赖关系所组成的单位内独立进行的,其结果只能使人们从自然界里简单地再生产出能满足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同时也再生产出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在这种社会氛围里,个体的独立性相应的会存在缺失,人们相互间的依赖关系成为其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的共同特征。个人要想拥有权利,就要靠自身在社会中具有怎样的身份,或占有怎样的社会地位;要靠自己对某种职责和义务的充分履行,还要靠主体对伦理纲常名教的认同。个体在这种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中是毫无地位可言的,可以说既渺小又无足轻重,这就造成了人们对自身权利意识的淡薄。
(三)儒家化的法律文化:虽然在秦代时,秦始皇推崇的是法家的思想,但是由于秦朝的迅速灭亡,使后来的各朝各代统治者开始注重安民、抚民。西汉时期,大儒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首肯和支持,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法律思想是在“德主刑辅”,“明刑弼教”和“出礼入刑”等原则下实行儒法合流的。这个进程亦即学者所谓的“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即中国古代法律于此开始逐渐接受儒家礼教的影响和支配。正是受这种法律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一种专制的状态。
(四)工具主义的法律文化:法律是什么?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一直把法律看成是君主统治臣民,镇压老百姓的工具,而“法即刑”这一思想是促成这种观念形成与加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当时的人们对法律产生了一种畏惧感,进而厌恶它,最终排斥它。人们习惯于对待任何事物都采取不偏不倚,中庸的态度,不喜欢从表达自己的立场,以免惹祸上身。所以从社会整体上来说,“无讼”便成了一种最佳的社会状态,而且,“无讼即德”。这样的一种观念使广大老百姓不愿或不敢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进而导致中国古代社会权利意识的普遍淡薄。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传统法律文化存在根本区别,既是现代化社会对传统农业社会结构的影响,又是政治体制不同、法治与人治模式的影响造成的。所以,回顾以往传统的以法治国论,究其实质乃以法律为强化手段的彻头彻尾的人治论。由于法家的法治将君主利益置于核心地位,所以法治中的最大获利者只能是君主和官僚;而平民作为法治的对象,从法律中所得者却几乎只是义务。法制越缜密,君主的权力就越大,平民失去的利益和自由就越多。同时再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传统法律文化又存在一些继承之处,这是文化惯性力量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传统法律文化精华部分的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功绩,虽然其制度载体已经消亡,但文化惯性的强大力量使其仍然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现代法律制度的形塑。同时,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某些积极特征具有跨时空的意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该对其加以继承和借鉴。这两个因素使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传统法律文化又存在有继承的地方。
纵观目前的情况,我国法治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与此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则是中国迈向法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法律文化精神使人们形成思维惯性,乃至言必孔孟,行必亲情,于是现代法治精神很难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施展作用。为此我们必须实现从中华民族法律文化精神向现代法治精神的转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从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化、法治化进程提供根本的文化保障。法律文化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虽然国情的差别和时代的特点,产生出诸多各具特色的法律文化,但是法律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也像其他文化一样,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继承性的共同特性,是可以超越国界和时代局限而相互间产生影响的。
当前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法治现代化革命,法治革命实际上是中国法治建设中的巨大变化,是法治建设的独特环节和阶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这片土壤培育出来的文化产物,是中国法律观念的历史沉淀。因此,在法治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客观地看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其有用的优秀成分加以继承利用,对于不适合社会法制现代化的部分坚决地予以批判,甚至抛弃。总之,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我们既要大胆地吸收西方现代的法治理念,不断完善制度性法律文化心理,注重法律价值培养,使法律文化心态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又要对传统法律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改造,理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打破法律二元文化结构的现状,寻求观念与法律制度整合,推动依法治国的不断完善。参考书目:
1、慕槐.法律文化随想[J].法学研究,1989,(2):71.2、刘学灵.法律文化的概念、结构和研究观念[J].河北法学,1987,(3)18
3、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M].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4、瞿同祖.瞿同祖法学论著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5、公丕祥,主编·当代中国的法律革命[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6、何勤华·中国法学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第四篇:崔永元:我一直觉得所有的人都在法律和道德之间在游荡
崔永元:我一直觉得,所有的人都在法律和道德之间在游荡!
崔永元1963年生于天津。他曾经是央视著名的节目主持人。特别是自1996年《实话实说》令人刮目相看。他也因此备受观众欢迎。2003年7月开始主持《小崔说事》。这两个栏目使当时崔永元的名气,已经超越了很多明星名人。崔永元小的时候非常喜欢看小人书。但家里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他的母亲不给他买小人书。经他反复央求之后,一套小人书也只买了其中的一两本给他看。这反倒让崔永元感到非常痛苦。崔永元说,将来我要是做了国家主席,我就把这些小人书都买回来看!在小崔的办公室个人的工作间还陈列着精致的小人书。小时候崔永元的父母对他管教非常严格。贪玩通常是孩子的天性,幼年的崔永元也是这样。快考试功课特别紧张的时候,崔永元居然还偷偷跑出去看电影。然后经常会事情败露被痛打一顿。时间久了,崔永元却因此变得聪明了。每次预感到父母要打他的之前,他都赶紧先跑回家,把所有的棍棒利器全部藏在被子里。结果母亲随后到家翻箱倒柜都没有找到可以挥舞的家伙只能徒手打。这样就不会很疼因为不能打很久。崔永元心中窃喜。而崔永元的哥哥却没有这么幸运。他没有想出这个减轻挨打痛苦的办法。每当犯了错误都会棍棒乱飞,暴揍的滋味实在太爽!这个独特的计谋,令崔永元非常敬佩自己的智慧。棍棒底下出孝子。尽管会有打骂体罚,但是父母还是非常注重言传身教的:无论做任何事情,绝对不能撒谎!有一次崔永元和一个同学在上学路上同时捡到了一条纱巾。然后崔永元交给了老师。老师表扬了他的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而结伴的同学见此情景非常生气,放学后直接到崔永元家向他母亲告了状说他抢功。崔永元认为自己非常冤枉。结果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件小事,他也没能逃过家法的惩罚。童年时代的成长经历,母亲的教育对崔永元的一生影响很大。特别是不经意间犯了错误,受到惩罚的印象之深。这让崔永元不敢再去犯错。从小到大一直是哥哥保护着崔永元。突然有一天哥哥打电话给他,说他被一个地痞给欺负了。崔永元说谁呀?我马上过去!到了现场崔永元正在了解情况,那个地痞却对崔永元说,我要把你的腿卸下来!崔永元也不示弱,就问他是在哪卸?是在这儿还是去别的地方?警察当时也在现场。警察发现情况不妙就赶紧说,你们要打去外面打!警察居然这样的不负责任。崔永元心一横,那就走吧!他和哥哥开着车,跟着地痞去了他的工厂。进了厂区呼啦围上来一大帮人。那个地痞用手指着崔永元不停地在骂。崔永元也不吭声若无其事地在一旁抽烟。他骂着骂着就累了,然后居然陷入了沉默。崔永元这个时候突然说话了:你说的这些有什么用啊!没有意思。你不是要卸我腿吗?给你两个选择,要么卸我腿,要么向我道歉!那个地痞无赖被崔永元临危不乱的气势完全震撼了,顿时威风扫地。乖乖的向他赔礼道歉。崔永元认为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作恶并不可怕。只要有一两个人敢于站出来,就算有八个坏人都会被吓到。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通常不会有一个人拍案而起。这样反倒给不法分子造了声势壮了威风。每当耳闻目睹这样的场景,崔永元都倍感失望。但是崔永元相信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新旧体系的交接,一定会经历这样的阶段。社会的价值标准出现混乱也是正常的。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你都要意识到肩上的责任。特别是一定要负责任。简单来讲就是三个字,真善美。真就是真实。而不是胡说八道。崔永元认为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本来你这个人一直沿着错误的方向做着错事。但是仍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是最可怕的。通常人到了一定年龄会经历很多,感悟也会有很多。有太多的事情你会看得很淡。当人经历多了,大多会变得宽容和善于忍耐,说话也会温文尔雅。有些事情感觉无能为力。有些事情你不说大家也心知肚明。没有快乐,也只好痛并麻木着。更多的人变得看似成熟。实际上更加小心谨慎,因为他们知道必须明哲保身。但是崔永元截然相反。他看上去给人的感觉很任性很随意。有个性又特别张狂。原来从来不带脏字说话的他居然也会爆粗口。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人?崔永元认为自己就是从小到大一直都非常的顺。上学的时候三好学生,然后顺理成章大学毕业到广播电台做记者,直到成为电视节目的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认为那些坏人恶人只有在影视剧中才会出现。现实生活中你身边的人不应该是坏人。也不会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特别是父母多年的教育,还有曾经的革命经典影片所弘扬的英雄主义情怀。很多画面很多场景,崔永元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而现实却完全相反。直到有一天崔永元突然惊讶发现,好像这世上谁都可以骗你,谁都可以不守信用。甚至让他对人生和人性都产生了绝望。这还要从2003年说起。当年冯小刚执导的贺岁电影《手机》上映后引起了轩然大波。特别是很多观众,会不由自主的把葛优所刻画的人物,有一说一的严守一联想到崔永元。甚至有人对严守一和崔永元的名字进行了对比分析:守对永,而元就是一。这分明就是在演崔永元。而崔永元在这部电影开拍之前,也曾受邀到冯小刚家里做客。席间他还提了很多建议和帮助。当时并没有谈到这部电影涉及到不正当男女关系的情节。而最后这部电影上映后,却令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一时间街头巷尾都议论纷纷。特别是对崔永元的家人所造成的伤害极大。崔永元正是经历了这样的事件之后,迅速的成长成熟起来,并因此有了年轻人才有的火爆脾气。《手机》事件让崔永元倍感压抑。此后他又频频卷入各类话题事件。转基因、公益项目、乡村教师培训等诸多活动。崔永元曾饱受了质疑和言语的挑衅,甚至引发了激烈的口水战。崔永元认为,没有底线的人,他的无耻行径会随着你的反应而得寸进尺。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现实,造成了今天很多人选择了洁身自好和随波逐流。甚至很多人会变得麻木不仁。崔永元最看不惯的事情就是有的人自己不敢出面,背地里却颠三倒四,去指责那个敢于出面的人。崔永元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他并没有为自己争取过什么,也从没有过这样的私心杂念。他维护的是公共的利益。他无所畏惧。但是一个人毕竟力量有限。他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并肩携手,这样才能形成一股力量。崔永元患有非常严重的抑郁症。甚至一度曾出现过自杀的念头。因为病情的不断加重,他不得不离开主持了六年之久的《实话实说》,由和晶来接替他的工作。但是崔永元他自己心里非常清楚。他的抑郁症的病灶在哪里。如果他没有社会责任感,他就不会得抑郁症。如果他泯灭了良知,他的病也会马上痊愈。崔永元在经历了如此的伤痛之后,他不想自己再这样继续压抑下去,也不想再这样继续忍气吞声。崔永元决定一定要勇敢的讲出自己的观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话实说。小崔就是这样,无论做任何事情只要他着手去做,就一定力图做到极致。他也认为自己必须做到某种极致。否则他不会轻意选择中途退出。他认为如果退缩了就如同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的逃兵。无论任何时候,崔永元总是牢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社会责任,会永远的为维护公共利益和人格尊严而斗争。
第五篇:从美国对日本的经济绞杀看中国经济发展的陷阱
从美国对日本的经济绞杀看中国经济发展的陷阱(2009-07-24 17:32:21)
转载
一、曾经疯狂的日本经济
日本在上世纪60、70年代,透过汽车、家电等等的出口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他的GDP排在世界第二名,仅次于美国。
在美国开始可怕的金融战之前,日本拥有2850亿美元的美国直接资产与证券资产,控制了超过3290亿美元的美国银行业的资产(占美国银行资产的14%),控制了加利福尼亚州银行业资产的25%以上以及其未清偿贷款的30%,在美国拥有的不动产超过欧共体的总和,购买了美国30%-40%的美国国债,占有了纽约股票交易所日交易量的25%,美国市场上20%的半导体器件、30%以上的汽车、50%以上的机床以及绝大部分消费类电子产品和其它数十种商品和服务都是日本所提供的,以上的成就远远不是2009年中国所能赶的上的。当日本人陶醉于经济巨大成功的时候,一场精心策划、天罗地网般的经济绞杀已经开始了。
二、经济绞杀三部曲
日本的《金融战败》一书的作者吉川元忠说日本金融战失败的损失和二战战败的损失是一样的。这个战争是透过三步进行的。
1日元升值
1985年9月,美、德、英、法、日五国在纽约的广场酒店签署了《广场协议》,这个协议的意思是日本这些年的出口对美国等国家有严重的贸易顺差,所以必须要让日币升值才能缓解贸易的失衡。这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游戏。日本政府在协议上签了字之后等于向
全世界报告,日币要升值了。因此,大量热钱流入日本购买日元。两年之内日币升值一倍。日本的出口制造业差不多瘫痪了,面临极度严重的亏损。
2迫使日本调低利率以及签订巴塞尔协议
日本出口制造业在出口遇到极大困难之后面临的必然选择就是希望能透过炒股炒楼能赚一点钱回来。美国政府透过各种力量迫使日本调低利率,从而造成了流动性泛滥,其结果就是股市泡沫、楼市泡沫、通货膨胀,这一切就是美国想要的。对此,而日本政府全面误判,他们认为当前的目标就是要大量投资基础建设,保持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美国对这方面表示是非常的支持。当时的前川报告中计划提列430万亿日元,在未来的十年当中陆续投入基础建设。如此一来,日本的大量的社会资源被吸纳到基础建设上来,使得日本私人投资大幅减少。而这一切是美国在背后推波助澜,美国的官员、学者都在国际媒体上面不断的称赞日本人做的好,称日本会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因此日本各大制造业、银行手中拥有了大量的股票、大量的房地产。
1987年12月10号,美国联合了十二个国家签订了巴塞尔协议,这个协议要求全世界的银行都提高资本率到8%。当时,法国不同意、德国不同意、日本也不同意这个协议。然而美国规定,如果与美国任何银行交易,对方的资本率必须8%,否则他不与对方交易。美国同意日本用所买股票的45%做为资本金。由于银行信贷规模缩减,因此日本的对外收购噶然停止。美国通过巴塞尔协议逼迫日本的对扩张陷于停顿。
3金融“核弹”——股指期权
在1989年的时候,美国发明了一种新的工具叫做股指认沽期权,当时由摩根士丹利和所罗门兄弟公司开始阻击日本。他们说日本保险公司开赌局,美国人进来赌,不管胜负,进入赌场就交门票,日本人同意了。他们的赌的是一年之后的日经指数,日本人认为日经指数不会跌,因此日本人开了无数的赌局。到了1989年的12月29号,日本指数到了前
所未有的38915点,从这个时候美国人开始引爆“原子弹”。由高盛带头阻击日本,高盛通过丹麦政府去卖赌单,使得赌单更有价值。整个赌局越做越大,日本人不知道签了多少赌单,全世界都参与进来。美国在阻击日经指数之后,日本人才明白原来股票是可以跌的。股市开始崩盘了,楼市开始崩盘了,日本楼市持续十几年下跌,现在的日本以美国马首是瞻,因为吃了第二颗“核弹”。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陷阱
1与当时的日本非常相似经济现状
中国外贸今年上半年出现超过20%的降幅,进口跌幅在国内经济拉动下逐渐收窄,而出口形势依然严峻。海关总署昨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9461.2亿美元,同比下降23.5%,下降幅度为多年少见。其中出口5215.3亿美元,下降21.8%。海关统计显示,6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825.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7.7%;其中出口954.1亿美元,同比下降21.4%,;进口871.6亿美元,同比下降13.2%。6月份当月进出口、出口、进口同比降幅比今年前5个月累计同比降幅分别减少7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和14.8个百分点,中国的外贸出口企业备受煎熬,40%的企业已经倒闭,如果出口形势持续恶化而内需不能及时拉动的话,还有40%的企业也难存活。
另据2008年底的权威发布数据,中国共拥有1.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逐步深化,正逐步蔓延成全球的经济危机。由于美联储为拯救金融机构和信用体系,连续减息,释放流动性,全球形成了对美元贬值的忧惧态势。今年6月份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2.1万亿元,目前已经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但是物极必反,中国大量的美元储备无疑备受美元资产大幅缩水的压力。同时,在这次金融危机之中,无论民企还是国企都有一种收购的冲动,从到中国平安财务并购富通、中海油尝试收购美国优尼科、中铝意图牵手澳大利亚力拓、五矿收购澳洲
OZ矿业、中石油收购新加坡石油、腾中重工收购悍马、中国石化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创下中国海外收购最大案)、苏宁电器入主日本LAOX以及民企竞买法国服装名牌皮尔卡丹。从石油、石化、汽车到家电零售、皮革服装,从央企到民企,中国海外收购正进入加速期,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俨然已经成为“抄底”专家。但是,从TCL收购阿尔卡特和汤姆森、明基收购西门子移动业务、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等收购案例中可以看出我们还有太多太多的不足,如果我们在这次危机中能够幸存的优秀企业不慎再陷入收购的泥潭,那将是中国经济最大的悲哀。
2中国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的关键地位不可动摇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这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在一月内连续第二次针对全国经济情况进行部署。相比于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由“一保一控”转为“保字当先”,此次会议将“保持”改为“促进”。此次会议明确提出10条具体措施,计划到2010年总共投入4万亿进行投资,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来看,未来4万亿固定资产投资中的18000亿元拟投向基建领域,占比达到45%。但是,这4万亿流入中小企业的很少,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依然非常严峻,同时股市泡沫和楼市泡沫依然存在,大量的资金流入股市和楼上对于中国经济绝非什么好事情。3保就业是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核心
无论是保增长,还是保稳定,其核心就是保就业。但是在这方面好像我们的政府有劲使不上,有钱也很难用对地方,420亿的就业资金的作用到底怎样?绝不仅仅是一些统计数字能够解释的。其实政府在农业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那么多年的都解决不了的挪用和贪污问题,但农村的一个“直补”就咔嚓掉了许多“老鼠”。前几天团中央卢雍政书记莅临调研指导工作时,对于我提出的“直补”的设想就非常赞同,政府只购买就业和创业成果,不
管过程,更不搞一些花钱没有作用的花架子,就是帮助一个就业者奖励多少钱,帮助一个创业者奖励多少钱,我相信这样我们的就业和创业现状会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