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五认识
系部名称:电信分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电气二班 姓名:黄磊垚 学号: 20090210470204
简谈对十二五规划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就是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该建议在充分肯定“十一五”成就的同时,确定了2011年到2015年我国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以及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同时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又一个鲜明特点,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方式,发展方式决定发展质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显著增加,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但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和国际市场格局深刻调整,我国经济发展中物质资源消耗过多和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性过强这两个基本问题也日渐突出。同时,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使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优美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口多、家底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家底薄”,主要是指我国人均拥有资源量少、生态环境脆弱。这就要求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对进口资源的依赖程度明显偏高,国内发展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这种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外延型增长模式,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难以为继。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避免被动、争取主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两年前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广泛而深远,它直接影响的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实质更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对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结构的冲击,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突出显现。“危中有机”关键在于从危机中发现问题所在,“化危为机”关键在于找到解决问题之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就是我们在应对这场危机中思想认识上的一大收获。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挖掘国内需求潜力,合理调整总需求结构,有效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才能拓宽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在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历史经验证明,大危机往往引发大调整、大变革、大突破。两年前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家采取的一系列举措证实,关键时期,谁能够抓住历史机遇,创新发展模式,谁就有可能抢得先机、掌握主动,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反之则可能被抛在身后,陷入被动与落后。面对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造新优势,赢得主动权。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决定性基础,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现在距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只剩下10年时间,而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质量、效益、环境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些问题引起的社会矛盾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影响大。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促使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跃上新台阶,使经济发展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造福子孙后代。
对于即将离开校园步入社会的当代大学生而言,“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有利于我们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助于当代大学生确定以后的发展方向,同时有利于规划自身就业前景。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首先确立明确的就业目的。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己和就业环境,消除盲目性。其次,完备自身技能。在校学有余力的大学生应多学一门应用技能,以增加自己日后的就业机会。再次,把自身就业同所处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努力使自己跟上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因为有梦想,所以有动力。因为有追求,所以有希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求,顺应党心民意,符合时代潮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胜利前进。
第二篇:谈谈十二五规划主线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就是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该建议在充分肯定“十一五”成就的同时,确定了2011年到2015年我国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以及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同时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又一个鲜明特点,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方式,发展方式决定发展质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显著增加,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但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和国际市场格局深刻调整,我国经济发展中物质资源消耗过多和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性过强这两个基本问题也日渐突出。同时,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使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优美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口多、家底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家底薄”,主要是指我国人均拥有资源量少、生态环境脆弱。这就要求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对进口资源的依赖程度明显偏高,国内发展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两年前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广泛而深远,它直接影响的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实质更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对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结构的冲击,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突出显现。“危中有机”关键在于从危机中发现问题所在,“化危为机”关键在于找到解决问题之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就是我们在应对这场危机中思想认识上的一大收获。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挖掘国内需求潜力,合理调整总需求结构,有效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才能拓宽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在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历史经验证明,大危机往往引发大调整、大变革、大突破。两年前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家采取的一系列举措证实,关键时期,谁能够抓住历史机遇,创新发展模式,谁就有可能抢得先机、掌握主动,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反之则可能被抛在身后,陷入被动与落后。面对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造新优势,赢得主动权。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决定性基础,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现在距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只剩下10年时间,而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质量、效益、环境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些问题引起的社会矛盾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影响大。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促使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跃上新台阶,使经济发展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造福子孙后代。
首先确立明确的就业目的。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己和就业环境,消除盲目性。其次,完备自身技能。在校学有余力的大学生应多学一门应用技能,以增加自己日后的就业机会。再次,把自身就业同所处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努力使自己跟上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谈谈当前我国经济形势
第三篇:对十二五规划的认识和体会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是胜利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判断。”十一五“的辉煌成就,证明了理论的强量,表明了把科学发展观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的极端性,表明经济发展转变的极端性。切,必将地激发全国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地全国走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保障和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注目。全会的制定”十二五“规划思想、工作和发展中,都强调了保障和民生的性,并了多的要求,体现了党对生活的关怀,表明了保障和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意义重大。
执政为民是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党建设的目的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下五年,是为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性文件。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到决策部署,就必定能够书写我国发展史上又五年的崭新篇章。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人本、绿色、创新、“的主线,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这近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方略。”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经济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的举措。
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决策性的意义,”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把握,才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也凸显,如何解决问题,”十二五“规划的内容,更是”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面临的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是核心任务,要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居民消费经济发展转变,进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深切了科学发展观,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分理、生活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的历史转型。”十二五“时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的攻坚时期”四个“强调科学发展: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统筹兼顾,注重保障和民生,社会公平正义。
学习了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我深受鼓舞,我决心努力学习,紧跟,的精神,努力工作,的大学生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做有益于的人。为和”十二五"规划的!
“十二五”规划建议最鲜明的特征是,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也是这次规划建议最突出的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早在2003年就已经提出,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身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九五”计划提出的,2007年党的十七大时,把这一提法的“增长”改为“发展”,正式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地也进行了多种实践,但此次为何仍然要作为主题、主线提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卢中原认为,从2003年以来,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人心。经过“十一五”规划的实践和进一步的认识,我们积累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使大家进一步反思。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经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进一步加强了我们要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感,因此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建议鲜明地提出“十二五”规划纲要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应该说是切中要害,反映了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我国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
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谋划“十二五”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总之,要使我国经济发展更加符合经济规律、科学规律、自然规律,把我国建设成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各族人民美好家园。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表示,今后五年将是中国的关键时期、攻坚时期和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未来五年不仅仅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更是未来十年,乃至未来40年的发展基础。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50年,也就是建国100周年的时候,要基本实现现代化。
实现这些目标,未来五年异常关键:十一五期间,中国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跻身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十二五开始,中国从中等收入国家将迈向高收入国家。目标孜孜以求,但是面临的挑战也非同一般,所以辛鸣将十二五又形容为攻坚时期。他认为,中国过去管用、好用、能用的发展方式、理念已经不再能用、甚至不再敢用,我们中国社会要从熟悉了的、习惯了的、做顺手的,转变到新的发展方式,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上已经是不容忽视的经济体,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开始影响世界的经济结构甚至生活方式,辛鸣强调,这意味着我们拥有巨大的机遇:“中国在十二五的时候,由于我们拥有广阔巨大的市场,由于我们可以利用结构调整迸发出的巨大活力,能让我们中国在未来五年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经济转型四大战略
1、扩大内需战略
重点:消费需求拓展和升级
手段:
一、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将被抑制的需求释放出来;通过完善社保体系,改善居民预期,把原来“不敢花”的钱花出来;改进对消费的金融服务,把部分未来收入合理地转为当前消费等。通过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而扩大消费总量,包括加强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放宽对服务业的进入限制,增加竞争,降低成本,刺激消费增长等。
2、产业转型升级战略
重点:提升中高端产业竞争力
手段:
一、根据不同产业的特性,重点在研发设计、规模经济、精密制造、供应链、品牌和营销渠道等方面下功夫,形成一批今后二三十年乃至更长时期在全球范围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
二、在新能源、信息技术与物质生产过程深度融合等领域酝酿技术突破和新经济增长点。
3、人力资本质量提升战略 重点:扩大就业、完善保障、加强教育培训
手段: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加大保障性住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的投入,加强人力资本建设。
4、节能减排战略
重点:减排与创新并举、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
手段:积极发展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在新能源、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方面走出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切实推进优胜劣汰和结构升级。
“十二五”政策重点应是让老百姓富起来,凡是市场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省区,如浙江江苏等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基尼系数低;而凡是政府管理方式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省区,如东北、西部等一些省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大,基尼系数就高。
彻底改革目前土地政府寡头垄断供应的招拍挂制度,形成竞争性的供应市场,以抑制地价暴涨,并且逐步降低土地的价格水平。改变土地一次将几十年出让收上来的体制。农村和城郊集体土地,除其公共使用的部分,承包的耕地和宅基地,使用权永久归农户所有。并且,这种使用权,除了国家在公共利益时征用外,在符合规划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农户可以将土地长期使用权在各种用途中转让、出租、抵押、入股和出售。从而扩大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增长年均9.8%,人均GDP从1978年的200美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3200美元,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然而,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居民收入比重下降、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收入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公平、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未来十年,应着力加以综合解决。
公平分配、缩小差距和富裕百姓的全新思路,,“十二五”期间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和GDP中居民分配比例低,要从社会转型、经济结构变动、地区人口流动等这样一些经济规律和趋势的角度和大的格局去思考问题;要鼓励创业、增加就业、调整结构,学习东亚地区用发展小企业增加中等人口、增加就业减少贫困人口的办法,防止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和城市社会转型过程中基尼系数的攀升,从调动社会自我平衡收入分配的机制和力量方面去思考问题;既要发挥人民群众创业和创造的积极性,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作用,全面和综合地思考问题。进而形成“十二五”以及以后一个较长期间,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各种差距、富裕人民群众的全新思路和战略。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农业社会向工业和城市社会剧烈转型的期间,许多拉美南亚非洲国家在这一时期,居民间的收入差距是拉大的,对控制这些差距的扩大我们做了不懈的努力。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局面还没有得到改善,如不加以高度重视,可能还会恶化,以至影响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心,甚至涉及到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安全。从这个角度看,GDP居民收入持续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居民间收入基尼系数过高、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然而,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解决问题的大思路、方向和路子一定要正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并且要敢于触动政府本身、各部门和各阶层的利益,坚决地推进一系列的改革,才能真正向分配公平、人民富裕的目标迈进,最终建设一个美好的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
第四篇:思想汇报12对十二五规划的认识2010.10.27
思想汇报
——对十二五规划的认识
敬爱的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是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判断。“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力量,充分表明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表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极端重要性。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注目。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中,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方面的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充分表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意义十分重大。
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下一个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就必定能够书写我国发展史上又一个五年的崭新篇章。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深切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四个更加”强调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学习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我深受鼓舞,我决心努力学习,紧跟形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努力工作,更好的发挥一个大学生预备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为贯彻和落实“十二五”规划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X
2010年10月27日
第五篇:对“十二五”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认识
对“十二五”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认识
一、“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建议》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
而“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
(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是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
(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八)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二、对“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
当下,民生发展才是“硬道理”,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并渐次遍地开花。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人为本,“坚持公平正义、均衡各层次利益”、“着力调整居民收入分配方式”、“提速民生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等最为迫切的民生诉求,不仅是各级政府千方百计改善民生的着力点,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列入“十二五”规划中急需破解的“十大”重点之一。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民生巨变”、“共同富裕”协调发展的梦想将逐渐变成现实。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家经济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但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后,“民生建设”没有跟上脚步,社会贫富差距没有因此缩小,共同富裕的目标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距离。
有评论家认为,如果说,中国过去的十年是快速“崛起的十年”,那么,未来的十年应该是均衡“公平的十年。”
如何实现既要“做优蛋糕和做大蛋糕”,也要“切好蛋糕和分好蛋糕”,实现均衡平等发展,让更多的人共享经济发展“盛宴”,是各界人民群众的愿望,更是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
“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和改善民生。”省人大代表何峰认为,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一辆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只有抓好发展的“牛鼻子”,瞄准民生的“核心目标”,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更健康、更深入地向前推进。
“社会资源是公平的,地球上的生物都是均等享有的。”在时代机遇和政策扶持,是造就一批人“先富起来”的重要因素。当前和今后,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失衡,千方百计让人民富裕起来,应该成为政府的执政理念和行动准则。
在未来五年,“均衡民富”的庄严承诺将转化为殷实的“民生建设”铿锵行动。
改善民生,关键是落实。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在 “十二五”期间,民生建设需要深化加强,公共财政的投入不能偏弱,并且应当主要投向目前保障力度最为薄弱的人群和贫困地区,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改善民生,离不开必要的法律制度有序引导,才能有效保障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两不误’。除了制度层面的建设外,还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步伐,尽快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逐步实现全体国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改善民生,需要更多财力投入和支持。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作用,让更多的财力用于民生建设,着力解决一批群众急需的民生工程。“十二五”期间,政府应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对初次分配进行干预,解决再分配合理化,实现由“国富向民富”转身,特别要把关注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与逐步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规划结合起来,制定短中长期工作规划,进行明确的、可量化的目标考核。
为了让中国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沿着“以人为本”、“均衡平等”的民生发展大道一路前进,以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随着“十二五”规划一步一步向前迈进。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