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妮日记为什么被禁
《安妮日记》为什么被禁?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12岁的犹太小女孩安妮的视角讲述了二战期间包括她在内的一行人躲藏在密室里生活。
故事的背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希特勒上台,对犹太人大肆屠杀,安妮·弗兰克跟随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密室里,他们一行一共8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她们不能说话,不能有任何动静,食物补给不足,生活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他们只能靠父亲的同事供给食品和生活用品,同时获知外界的一切消息,在黑暗又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的笔,用她的日记本“基蒂”记录下了她在密室里的生活。
这部日记不是一篇普通的生活流水账,而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女内心世界的独白。日记中记录了她从一个单纯天真的小女孩儿变成一个成熟懂事的少女,从刚开始与密室中的人处处针锋相对到后来理解了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在恶劣的环境中她迅速成长,对自己的成长她有了更多了认识。在日记中,她谈到了自己的友情,爱情和亲情,随着她的成长,她更能理解妈妈对她的爱,开始学着体谅妈妈;更能体会爱情的力量,享受着春心萌动带来的困扰和喜悦;更能学着反思自己,面对密室中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学着改变自己的态度。她幻想着战争结束可以回到学校继续读书,可以继续追求她的爱情,然而这些美丽的愿望在当时那股势不可挡的黑暗洪流下显得那么脆弱,像闪着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然写道:“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这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和安详会重新回来。” 日记中不仅记录了她的成长,同时也记录着发生在身边的战争。它更是德军占领下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面对每天有可能被发现的恐惧,面对不时传来的身边的朋友又被抓到集中营的噩耗,和密室外不时发生的爆炸,密室中人心惶惶,每个人从未有过对自由的向往,他们只能以自己还活着聊以慰藉。安妮思考着战争,思考着反犹太人主义,思考着宗教,思考着上帝。
在密室度过了两年多的艰苦生活,她终于在15岁那年离开了,因为盖世太保终于叩开了密室的门,1944年8月他们因被检举而遭到逮捕。安妮和其他七个人被送进集中营。一个花季少女却死于纳粹集中营,阴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为她生命的终点,真挚的情感与卑微的希望,贯通整本日记。写作时的孤独与秘密的保存,却转为诗人的广大回响。
人类为了征服与反对征服而进行战争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人类生存的本义,犹太民族的历史注定是悲剧,2000年的颠沛流离,他们被驱逐、被迫害、受尽屈辱、历尽磨难。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恐怖的厄运再次降临到这民族的头上,他们不分男女老少,统统像羔羊一样被塞进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任性的赤裸裸显现,感觉和动物无异。到处充满死亡的气息,到处都是惊恐无助的眼神,到处都是绝望的哭喊。战争永远是一个黑色的主题,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成批的杀害,唯一的理由就是“他们是犹太人”。安妮·弗兰克就是其中一脉细微而柔韧的声音,正如欧思斯特·斯赫纳贝尔所说:“几百万人的声音被压制下去,这个低低的声音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的悄悄话……它比杀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时代的一切声音更响亮。”
《安妮日记》对纳粹对于犹太人进行大屠杀以及迫害进行了深刻的描写,控诉了战争的丑恶,使人们认识了大屠杀、反犹太主义,也使人们认识到了她的童真、善良仁慈,很多人从中获得了鼓励,对那些被压迫的民族人民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她的犹太主义却无法被纳粹想要排除异己的想法,它影响了纳粹法西斯主义的发展,逆大流而行,纳粹为了宣扬自己的法西斯主义进而统治欧洲,不得不禁《安妮日记》,阻止犹太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害怕纳粹的残暴行为被世人所知道,想要掩埋事实。《安妮日记》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消灭犹太人的最佳见证。然而在今天,《安妮日记》已经成为每个人了解历史的必读书籍,它体现的精神内容无一不感染着我们,让我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第二篇:让日记为作文“减负”
让日记为作文“减负”
说到作文,绝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很头疼。该怎么办?我认为较好的方法是----记日记,它能使写作文变得更轻松。
先谈谈作文难写的原因:
1、觉得找不到内容写,胡编乱造;
2、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
3、没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4、想象力贫乏;
5、题材千篇一律,表达不出真情实感。
通过记日记,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以下几点可以说明。
一、通过体验、积累生活,为作文提供素材
1、我们国家正飞速发展,生活精彩纷呈,它蕴含了许许多多素材。可是许多学生却觉得生活枯燥乏味,无非是“两点一线”。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经常记日记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它能帮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随时随地留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如,一个周末,陈亮偶然发现一个醋碗里泡着一个鸡蛋,拿起来一看,蛋壳变黑了,而且是软软的,他感到很奇怪,询问父母后才知道:蛋壳被酸腐蚀了。而我们的牙齿的构成跟蛋壳相仿,于是他决定,早、中、晚刷牙,尽量不让酸性物质和细菌破坏他的牙齿。通过记日记,学生学会了观察生活。
2、毛主席曾说过:“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定的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告诉我们写作离不开生活。有一天,我班张嘉豪同学不小心将墨汁洒在了姑妈的衣服上,感到很抱歉,请求姑妈的原谅。但是姑妈并没有生气,而是将衣服及时脱下来,教他洗。姑妈一边把洗衣液倒了几滴进盆里,一边说:“就着重搓洗有墨汁的地方,但不要太用力,多洗几遍就行了。”按照姑妈教给的办法,他还真的把墨汁洗掉了。通过这件事,张嘉豪不仅感受到长辈的可亲可敬,还学到了:不管是墨汁还是其他的染色东西,只要及时清洗,都是可以洗净的。可见,日记记载、积累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形成一个写作材料的大宝库,为写作素材提供了来源。
3、写日记能帮助学生体验生活、拥抱自然、享受自然、陶冶性情;引领学生关心社会,与时俱进;教会学生认识人类自身,感悟人生。每当翻阅日记时,看到那些跳动的文字,往事历历浮上心头: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成功失败、亲情友情„„像一首首动听的歌曲,激荡在心中。细细地品味,生活原来是如此精彩。
二、记日记能使学生敞开心扉,展示个性,为写作积累真情 我们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处事原则,个人好恶等,他们中有些人心里有话不愿和别人诉说,记日记就为他们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敞开心扉,挥发感情,写自己的生活,说自己的话。沈德潜曰:“情真,语不雕琢而自工。”经过长期坚持写日记,学生可以改变作文空洞乏味,记流水账,无病呻吟等老毛病,拿起笔就有话可写、有情可抒,真实地阐发自己的见解,展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对日本强占我国钓鱼岛事情,梁艳同学这样写道:“我只是一个爱国的学生。不是极端民族主义,我一直在想,日本和韩国、俄罗斯都有领土争议,为什么现在一直和中国这么强硬?日本某人说:不管我们参不参拜靖国神社,中国都得买我们的东西;不管我们参不参拜靖国神社,韩国人都不买我们的东西。这是为什么?在日本人眼里,中国人是如此的软弱。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坚决抵制日货。最后,我想说:‘我爱中国,钓鱼岛是我们的!’”
不必讨论该生的观点,我们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情,表达出了一个学生的心声。日积月累,勤于笔耕,渐渐的,学生就能用自己的眼睛看事情、用心想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再人云亦云,当别人的“小尾巴”。写出了真情实感,文章才会像羽翼丰满的鸟儿,美丽丰润。可见日记为写作储备了源源不断的真情。
要使学生坚持写日记,兴趣很重要,我们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
一、日记内容应丰富多彩、不拘一格。
学生日记时可选以下内容来写:
1、世间百态。不同岗位劳动人民的工作生活,社区生活场景,以及其他的所见所闻,信手拈来,均可成文。
2、记叙家庭生活情景。过生日、亲友团聚、节日庆祝、各类生活**,学做家务活等,均可作为日记写作素材。
3、校园生活。可描绘各类活动场景,捕捉精彩瞬间,记叙同学之谊、师生之情。
4、自然之美。无论是景点之美,还是一草一木生长过程皆可。
5、影视观后感、阅读赏析。引导学生以此为素材,或发表各自看法,或参与其中,模仿表演,既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写作素材,又可逐步提高他们明辨是非、欣赏影视作品的能力。
6、奇思妙想。小学生总是充满幻想。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给予他们自由幻想的时空的确太少。学生写日记时,允许他们写自己在生活中的奇思妙想。可以结合一副画面,或结合一段乐曲,或结合自己的理想天马行空,随意
想象,只要是他们自己的想法都可以。
在每天的日记中,要求学生任选其中一个内容,围绕一个中心去写,内容尽量地丰富多彩。教师将各类日记中代表性的好作品,推荐给全班同学,使全体同学均受到鼓舞和激励。
二、要让学生认识到日记是写作材料的储备仓库,也是语言词汇的储备仓库。
写日记能锻炼学生的品质、毅力、恒心与耐性,只要认清了写日记收益颇多,他们都会积极主动地写。若能一如既往形成一种习惯,作文水品就会提高。
三、多多表扬,提高兴趣。
教师在批改学生日记时,要多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的写出你的评价,以鼓励为主,例如:“这段写得真漂亮”,“你有进步了”,“继续努力,你一定行”。在老师的激励之下,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就不会将日记当作负担。
在培养学生写日记时,我还交给他们一个小窍门:每天把自己想说的话先录下来,然后自己听着录音记下来,将不通顺的地方改一改,错别字也改一改,这样做就比单纯的写效果更好。因为学生把想说的话录下来,要会自己操作录音功能,听录音记下来,能培养他们听话记录的能力,再改一改,就培养了修改文章的能力,一举多得。因为很多孩子都有这个特点,能说得很,一落到笔头上,就一句话都没了。这样做效果很不错,别说每天二百字,就是要求字数再多一些,也不难。
总之,小学生坚持写日记,既可以促进日常练笔、积累生活素材、培养作文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又能有效解决小学生作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言之无物、无话可说、矫情虚泛等等问题。使作文变得轻松自如。
第三篇:民情日记为联系户出谋划策
为联系户出谋划策
2012年10月1日星期一多云
今天是国庆节的第一天,也是中秋节后的第二天,随着大春粮食收割进入尾声,许多农户开始谋划怎么在农闲时节搞点副业,增加些收入,联系点的农户也给我打来电话,希望我帮他们出出主意。趁着国庆放假的机会,我准备到联系点去走走,了解一下联系户的困难。
到联系点是中午12点左右,联系户们已经按照通知在范会芬大妈家集合了,我把自己买的一些瓜子糖果放在桌上,就和大家围坐在一起拉起了家常。群众们反映今年的秋收快要结束了,收成还不错,羊街小组主要重视的粮食作物是包谷,今年亩产平均下来能达到470多公斤,算是一个丰收年。信荣仙和其他几户说家里养了几头肥猪,但是最近猪肉价格不太稳定,不知道什么时候出栏最合适;毕友林大哥告诉我他家二女儿想出去打工,有人来村上宣传说福建有一家光伏厂招工,规模很大,工资待遇很不错,一个月能拿七八千,问我是不是真的。还有许多问题,都是群众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是和群众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大事,当然,大家最关心的事情还是农闲时做点什么事情收益比较高。针对这件事情我认真的进行过调研,也查了很多资料,还向许多朋友和同事取经。通过调研后发现,羊街村小组的许多农户冬季田地基本是闲置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年纪稍微大一点农闲时节基本都是闲着;几户联系户家家都养着猪,但都只有四五头,有三四家羊着羊和牛,但每家也只有一两头。结合这些实
际,我给联系户们出主意,大春过后不要把土地闲置下来,羊街村小组离县城不远,大家可以种点晚秋作物,栽点蔬菜,同时应该改变下单一的种植模式,可以种点葡萄,枇杷等经济果木。在牲畜养殖方面,目前生猪价格虽然有波动,但短期内不会出现价格的大起大落,该出栏的尽快出栏,同时可以几户联合,适当的扩大养殖规模,采用科学养殖,形成规模效应,才能增加利润;目前市场上的羊肉价格比较好,市场需求也比较大,可以考虑扩大养殖规模。这几年冬季比较容易遭受旱灾,但是联系户中还有几户没有修建小水窖,应该趁冬季农闲尽快修建,以便提高抗旱灾能力。外出务工也是增加收入的好办法,但是想要外出务工的应该了解清楚招工单位的情况,不能听信虚假宣传,最好多到县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咨询,谨防上当受骗。联系户们认真的听我帮他们分析,并给我提了很多实在的建议,通过大家在一起互相帮助,座谈分析,联系户们解开了心中的疑虑,找到了增加收入的好方法和新路子,心中有了主意之后,大家一个个显得干劲十足,我心中也感到十分的快乐和自豪,原来为老百姓分忧解难才是最有意义的,这个假期过得真充实。
第四篇:以日记为载体作文探索小结四
日记为载体,增加学生素材积累
以日记为载体的亲情体验作文的研究已进行了一学期年。我们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研究载体,深入学习,统一思想,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一、运用课堂,注重实效
1、课内体验。
活动类作文指导方法为,在课前开展一项活动,活动中学生有了深刻的体验,然后及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顾活动,引导表达。
2、想像体验
这类作文指导课是通过课堂上的想象来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有效指导作文。《虚幻的情境 浓浓的亲情》一课作文指导是其中较为典型的课例。教师通过语言渲染将学生带入一个虚拟的情境中,让学生在生死关头选择自己和七人的生死。在这种想像体验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唤醒,获取了真实的体验,激发了表达的欲望。这类作文指导也在研究之中。
通过作文指导,学生的作文水平亦有了很大进步。
二、分析研究,探索体验作文指导教学规律
经过实实在在地深入研究,我们获取了大量的感性经验。那么,如何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论,得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成果。于是,课题组进行了分析研究,努力探索体验作文指导教学规律,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
1、作前,激活表达欲望
当学生对某件事物产生表达欲望,不吐不快时,作文才能够成为一种需要,一种自觉行为。如果没有表达的愿望,就让学生表达,既使表达出来,质量也不不高。正如赞可夫所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体验作文指导教学核心在于一个“体验”,在作文指导之前,务必设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形成作前体验,产生表达的动机。
2、作中,引导及时表达在学生形成了深切的体验时指导学生表达,要注意七点:
(1)、引导要及时。
当学生体验最为深刻时,及时引导表达。如果不及时引导,待到学生淡忘之时,再怎样引导,学生表达的效果皆不佳。
(2)、引导要有针对性。
作文指导万不可空泛地讲作文技巧,空洞的技巧讲解对学生的作文帮助不大。指导时要针对学生具体的体验,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以体验为“抓手”,引导表达。
课内体验的作文指导方法为,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进行一次富有趣味的小活动,如实验、游戏、比赛等,以激活学生的体验。当学生获取了真切体验之时,在指导学生口述作文,指导表达准确、具体。然后书面作文,二次修改,最后誊写成文。
课内体验主要分为课内实验和课内活动两种。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认真地研究,课前认真设计教案,亲自执教作文指导课。在大量的课例当中,有一些典型的优秀作文指导教学案例。在学生体验最为深刻之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口头表达,引导学生表达具体,引导准确使用词语,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表情等表述所见所感。此时,学生往往语句流畅,妙语连珠,大有“有话要说,不吐不快”之感。在学生口头表达的基础上,老师再让学生书面表达,进行二次修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活动作文课方面,这些作文指导课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一次有趣的小比赛或小活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引导观察,获取真切体验,继而指导学生表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外体验
这类作文指导课,主要为活动和叙事两种。
(3)、引导表达具体。
虽然学生有了真切体验,然而由于他们的观察还比较模糊,对事物的认识较粗浅,表达容易空泛。所以要引导学生将体验表达具体。
(4)、引导表达准确,生动。
作文课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所以作文指导时,重点要在疏通语句上下功夫,让学生表达通顺,准确、生动地遣词造句,只有这样,作文课才能收到真实效果。
(5)、尊重个性化语言。
指导时,不要让“一种声音掩盖了一切”。尤其是教师不要让自己的语言替代了学生的表达。倡导个性化表达对那些富于个性化的语言要大加赞赏,鼓励同学们努力说“自己的话”。
(6)、渗透作文技巧。
虽然空洞的作文技巧讲解对学生习作的作用不大,但并不否定讲解作文技巧的作用。在具体的引导中相机渗透作文技巧,让学生领悟,对学生作文水平很有帮助。尤其是对高年级学生的作文指导更需要相机渗透。
(7)、自由书面作文。
在学生口头表达之后,则鼓励学生不拘形式自由书面写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信心,生发个性化语言。
第五篇:以日记为载体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
《以日记为载体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研
究》结题报告
侯瑞珍 2011-10-26 10:41:00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语文学习策略研究”子课题
《以日记为载体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胶南市珠海路小学课题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针对当今学生写作格式程式化、写作内容套式化、写作语言成人化等不良倾向,我校确立了中国教育学会“十
一五”重点课题“语文学习策略研究”子课题—— “以日记为载体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研究课题,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研究的情况向各位领导进行总结汇报:
一、背景与意义:
多年来,作文教学一直是个薄弱环节。起步缓慢,效果低,学生感到作文难是普遍现象,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一直是困扰着我们的一个瓶颈。多年的教学
实践,一系列的研究、探讨证明:坚持写日记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日记是记录七彩生活的最佳途径,我们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生成一双慧眼,学会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素材,在灵活多样的实践体验中感
受写作的乐趣。“以日记为载体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正是顺应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日记中展示其个体生命的原生态,在日积月累中历练表达,成功作文。但是,如何让学生始终保持写作兴趣、习惯于天天写日记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为了真实地了解学生写日记的情况,我们对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少数同学对写日记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写日记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最发愁的是没东西可写,不知道哪些内容可以在自己的笔下变成文字。能坚持天天写日记的学生仅占30%,有感而发的有50%,从不主动写的有10%左右。
这次问卷调查,我们明确了学生写作的现状,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确立了“以日记为载体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为子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研究目标: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在灵活多样的实践体验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2、培养学生倾诉表达的兴趣,注重真情实感流露,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3、从学生实际出发(包括思想、知识、能力),有目的、有步骤、系统地研究日记的指导、赏析、评价策略,以日记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提高学生
作文水平。
4、探索《以日记为载体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基本模式,进一步优化 作文教学,丰富生活化作文研究成果。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日记虽不同于文学创作,但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环境。许多专家一致认为,生活越丰富,写出的文章才会越生动,才会令人耳目一新。因此,我们遵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确立“语文学习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观念,以“日记”这种更加贴近学生生
活和情感实际的写作形式,创设相对轻松的写作训练环境,探索在实践活动中练笔育人的方法。
2、认知建构理论。学生学习的过程并非是被动地吸取知识、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构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再创造过程。所以,在日记教育过程中,要遵循知识形成的规律,以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孕育、发展、开放,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
程,实现知识与创造力的同步增长。
3、新课程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本着“我手写我口”的精神,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形式写作”。在第一学段提出“对写话有兴趣,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食物的认识和感想。”在第二学段提出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在第三学段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 感受,积累写作素材”。
四、研究过程:
(一)加强组织,提供制度保障:
机制的完善是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制度保障,为此,我们首先在课题研究组织机构的建立上把好关。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学校根据师资的实际情况,从任教语文学科的教师中选取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校长是课题实验第一负责人,分管校长、学科主任具体负责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2、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组成员通过阅读有关的理论书籍,并进行了广泛的论证,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确立了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课题组成员共同研究,确定了“以日记为载体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思路,并制定了具体的研究计划。
(二)加强培训,提高研究水平:
扎实有效地进行理论学习,使研究的参与者树立正确的观念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我们始终把更新教学理念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1、加强理论学习,深化自身理论素养
学校订阅了《当代教育科学》《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等杂志,同时为每一位课题成员订阅了一份教学杂志,引导老师们加强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其在阅读中不断吸取“营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更好地进行研究奠定了基础。
2、组织专题培训,奠定课题研究基础
为提高教师认识,提升研究水平,学校教科室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了国内外对小学生写日记兴趣和习惯培养的研究状况及趋势,并由学校业务校长对所有实验教师进行了针对性地培训。通过学习培训,使课题组教师对“以日记为载体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地写作,真实地表达。实验教师的认识不断提高,为深入课题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集体研究,探讨研究策略与方法
学校每两周开展一次课题研讨活动,安排各教研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组内老师进行 “以日记为载体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专题研讨,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分析、有总结。引导老师们各抒己见,交流切磋,既积累了经验,又做到了资源共享。
(三)加强研究,提炼研究成果:
1、教师自主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实践与反思,将自己的困惑、顿悟、灵感、发现及时记录下来,形成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既达到资源共享,也是一种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和自身实际教学水平的良好机会。
2、教研组专题研究,不同学段各有侧重
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们在低中高三个学段开展各有侧重的课题研究活动:如一二年级侧重于一句话日记的研究,分别进行了《我说你说大家说》《我说新闻》活动;三四年级侧重于一段话日记的研究,有系统地进行了扩写、续写、改写训练;五六年级侧重于日记版作文的研究,分别进行了写人记事作文、写景状物作文、想象作文、给材料作文的训练,从各个角度对作文版日记进行探讨研究。
3、学科阶段性研讨,梳理提炼研究成果:
在组内研究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各学段对研究的成果进行展示,课题组成员现场总结评议,对前段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同时学校对课题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定期进行阶段性小结以及资料的收集和成果的整理。
4、借助上级活动开展研究,推广汇总成果:
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依托上级组织的活动开展研究,通过公开课展示、优质课比赛、研究论文交流等形式,展示研究的过程与成果,征求领导及兄弟课题单位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资料,分析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进行论文的结集以及准备新一轮的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
五、成果的主要内容:
经过研究,我们总结出本课题的通用模式:一句话日记(重习惯,激兴趣)——段话日记(重具体,抓细节)——日记版作文(重能力,巧谋篇)具体介绍如下:
(一)一句话日记:重习惯 激兴趣
“生活是作文之源”,我们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生成一双慧眼,学会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素材。李贺留给后人的佳作甚多,这无不得益于他每天背着麻袋出行,随时记录所见所闻。受此启发,我们引导学生实行纸条记录生活的方法,把每天身边发生的自己感兴趣的事简单记录下来(称为“一句话日记”)。
写这样的纸条,难吗?不难!学生可愿意写了!为了进一步激发兴趣,有的老师引导学生将纸条换成巴掌大的日记本,日记本小巧别致,既惹人喜爱,又便于交流与保存,学生随身携带,随时将所见、所闻、所思记录下来,为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我们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集中交流一句话日记,可以是小组交流,也可以是全班交流,每个学生从中选出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一句话日记,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每次集中交流时间,同学们相互欣赏,彼此分享,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二)一段话日记:重具体 抓细节
在一句话日记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选取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一句话日记写成一段话日记。一段话日记可以单纯叙述事情的经过,也可以选择一个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还可以描绘一处小景、一个动物,或者写自己的一点想象等。这些片断往往是一篇文章里的重点部分,应该具体、生动一些。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世界。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会观察,才能及时捕捉细节,才能有的写,写生动。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与发现。家里小宠物的生活习性、盆栽花草的生长情况、取得好成绩时父母脸上的喜悦表情,课间活动时同学的动作神态„„都可以成为孩子们观察的内容。老师的作用是引导他们启动“慧心”,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探究。
2、教会学生思考与感悟
俗话说:多思出智慧,细嚼出滋味。学生小,都喜欢刨根问底,教师一定要认真回答他们无休止的“为什么”。不仅如此,教师还当要求他们多思考几个“为什么”,引导他们把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整理、加工、提炼,抓住生动的瞬间,从中感悟。有了感悟,笔下的生活才真实,情节才感人。
3、教会学生主动实践
知识的增加,能力的培养,灵感的爆发,都是点滴积累、长期训练的结果。
五彩生活是学生作文素材来源的主渠道。一次经历可能让学生终生难忘,将自己最深刻的感受写下来,又怎么会空洞?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把生活的真实与情趣储存在记忆里,进而融入一段话日记中。
直接经验的不足,可用间接经验补充。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班内图书角,学校阅览室,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杂志、书刊、报纸,吸取人类文化的精髓。将优美的片段或抄录或剪贴下来,做成读书笔记,既积累知识,又丰富了情感。天长日久,自己积累的东西越来越多,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4、教会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它是知识的源泉。”每一篇作文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教学看图作文时,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以外的内容;写人物的活动时,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景物时,赋予动植物以人类的情感„„通过一系列联想和想象,学生的一段话日记就丰富了生动了。大胆而合理的想象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让学生作文独具特色。
5、教会学生敢于创新思维
习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新事物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对于他们都是一种创新。
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看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可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各抒己见,并集思广益,在自主与合作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教师的引导要有启发性:“谁还有不同的看法?”“谁能说得更有新意?”对学生的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的标新立异要加以保护,并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你的想法真有奇妙。”“老师很欣赏你!”这无形中给了学生创新的勇气。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写作文时创新的灵感就会不时闪现。
(三)日记版作文:重能力 巧谋篇
一段话日记培养了学生主动观察的习惯,具体生动描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顺水行舟对他们进行了日记版作文的指导。
日记被冠以“作文版”,当然得有作文技巧的指导,怎样谋篇布局,怎样做到具体、生动,怎样以情动人„„为此,我们尝试进行以下方面的指导:
1、指导学生续段成篇:
续段成篇是把一段话日记进行续写或扩写,加上开头和结尾,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要求做到前后文观点一致,体裁一致,语言特点一致,人物性格一致,使人感到前后一气呵成,自然流畅,与原文形成有机的整体。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如进行续写扩写训练,掌握开头、结尾的方法等等„„
2、指导巧妙布局谋篇。
所谓布局谋篇就是安排文章的结构,按顺序组织材料。我们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根据需要或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去写,或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去写,或按照事物的几个方面去写等等。同时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材料,做到有详有略,要把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作为重点来写,把那些只是起辅助作用的材料写得简略一些,这样就能使得一篇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3、指导写出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是好文章的重要标准之一,只有情真意切的文章,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在文章的真情实感上下功夫:一是写真写实,即把自己的情感真实表达出来,怎样想就怎样写,给予学生写作心灵的自由,让学生在平实的表达中流露真实的情感,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二是写深写透,即把内心最深处的东西表达出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倡有创意的表达。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多鼓励少批评,肯定学生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哪怕他只有一句话或一个词值得你去读,我们也应该从欣赏他的那句话、那个词开始评价。
4、指导学生巧妙迁移:
教材中安排的习作训练,我们先在平日的日记中进行,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材料积累,再写大作文时,学生便可信手拈来,进行一番加工后,便成为一篇优秀的作文。如:在指导学生写作《秋天的落叶》时,老师先让学生拾取每一种可以找得到的落叶,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从落叶的形状颜色变化、手摸上去的质感等方面入手,写下一篇篇片断日记,后来又让学生写作了大作文《秋天的落叶》和《秋天的童话》。此时,相信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了解了一片片落叶的特点,而是熟知了秋的神韵。不光是学生陶醉于秋天,连老师也声声赞叹:以前为什么没有关注过秋天呢?每一个季节都自有其与众不同的不俗之处,也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悟出其中的味道。这样的习作,不仅在技巧,更在于灵感的放飞。
六、成果的突破体现
1、通过几年来的实验,学生日记兴趣逐渐提高,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已基本形成。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明显提高,先后有100多人次在《当代小学生》《小学生作文》《红蕾作文》及《小学生拼音报》上发表文章。在2011年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让我们在阅读中成长”暑假读书征文大赛中,我校27名同学分获一二等奖。在2010和2011 “天泰杯”青岛市中小学生寒假作文大赛中,学生参赛人数最多,获奖率最高,学校均获最佳组织单位奖。在2009和2010年青岛教研室组织的“七彩杯”语文才艺大赛中,我校共有7人获一等奖,18人获二等奖,35人获三等奖。
2、教师研究氛围空前浓厚起来。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研究的热情,老师们按照“实践探索——总结反思——提炼升华——实践创新”的思路,在教学中创新研究,在研究中促进教学,有力地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学校还分阶段进行了习作教学案例和“日记小做法”征集,引导老师们将实践中发生的有价值的故事和自己的创新做法记录下来,认真反思和感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其中,侯瑞珍老师的《我学会的一项本领》,王秀梅老师的《怎样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日记可以这样写》,张云鹏老师的《作文可以这样写》分别发表在《小学作文创新教学》《当代小学生》和《山东教育》上。
3、初步探索出一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作文指导教学模式。
通过课题实验,我校探索出“一句话日记——一段话日记——作文版日记”的作文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学校于2007年11月29日召开了胶南市习作教学研讨会,在2007年11月青岛市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了《十年磨一剑——中高年级习作指导探索》的经验交流,得到了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
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一些困惑,如:如何对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综合测评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等,有待于我们以后继续深化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