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汉文人五言诗,南北朝民歌
东汉文人五言诗
▲文人五言诗成熟的几个重要标志(乐府诗与文人诗的区别)1.文人五言诗自身音乐性的显现
1)首先是诗句更整齐更凝练了
2)其次是诗句的节奏感更强烈更规范
3)连绵词(双生叠韵词)大量产生 ★“唱”没有了,“吟”产生了
从弦歌到徒歌,再到徒吟
原来的歌辞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诗歌
乐府诗:外在的音乐性 文人诗:内在的音乐性 2.文人五言诗抒情特性的出现
乐府诗:叙事为主 文人诗:抒情为主 3.文人五言诗语言的逐渐雅化
乐府诗:口语化 文人诗:书面化
首先是比兴,其次是用典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以游子思妇为描写对象,体现了汉末游宦士人的悲哀。▲诗歌涉及人生命运的四种关系: 1.永恒与有限的关系(物长人促)
2.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思君令人老)3.忧郁与欢乐的关系(秉烛夜游,及时行乐)4.来去亲疏的关系(所遇无故物,世态炎凉)▲抒发了游子三种独特的感受 1.敏锐的节序感(东风摇百草)
2.微妙的空间感(天涯咫尺,咫尺天涯)3.深切的世态炎凉感(富贵易交,知音难遇)
《西北有高楼》
清越:忧悲曲调
慷慨:具有悲忧色彩的感慨激动
作者将所抒之情融于幻景之中,对于音乐的描写细腻生动,歌者与听者遥相呼应,把失意之人的徘徊、悲切、希冀全面地展现出来了。
▲《古诗十九首》艺术特点
1.以写景叙事发端,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抒情则委曲婉转,反复低回。2.以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3.语言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用最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朝民歌的特征:
1.现存南朝民歌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2.南朝民歌,大部分就是城市中的产物。它们多半出自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之口,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3.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是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大量运用双关语。4.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的特点:
1.内容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游牧生活、尚武精神、战争以及婚姻爱情。
2.风格上坦率直接,粗犷豪迈 3.代表作《木兰辞》
《西洲曲》
简介:南朝乐府民歌中篇幅最长的一首抒情诗,他在语言节奏上很成熟,文辞俗中有雅,明显带有文人加工润色的痕迹。▲艺术特色:
1.作者善于在动态中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2.连环式的章回结构(首尾呼应、顶真手法、连珠格)3.清新纯朴的民歌色彩:不事雕琢、不避重字、谐音双关
第二篇:浅析南北朝民歌
浅析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一、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商人、市民、歌女的生活较少束缚,享乐的成分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内容或表现对爱情的渴望。西曲歌也是以情歌为主,但由于地域的差别反映爱情生活的角度稍有不同,其突出特点是把爱情和劳动结合起来。
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
从文学艺术的整体上来看,南北朝文学的这种差异,在民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氏族门阀制度的存在,文人作家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疏离。又由于政治上的不自由不独立,他们的美学趣味有明显的贵族意味,内容偏狭。又因为这个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平民增强了劳动的积极性。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又从文人作家的享乐作品中脱身而出,产生了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这就是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民歌来自于民间,表达了人民的普遍情感和美好愿望。又由于南北方政权一时偏安,就使南北朝民歌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二、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也有一小部分。大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多是少数民族的创作,传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来。北朝民歌主要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反映婚姻爱情生活。北朝民歌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刚健。.北朝民歌的艺术虽然没有南朝民歌细腻委婉、优美精致的特点,但是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
三、南北朝民歌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无疑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南北朝的长期分裂,造成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显著区别。形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同,文人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的不同,文化传统以至地理环境不同,年深月久就会形成人们气质上的差异。由于时代政 局动荡,文学艺术也在政权交替中不断融合发展,摈弃了单一的文学模式,趋向多元化发展。各种文学艺术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同一种文学艺术也在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特色。南北朝的民歌由于产生的地域不同,两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形成的民歌风格也有很大差异。南朝民歌有鲜明的特色,但多数都是情歌,主题范围比较狭窄。北朝民歌数量虽不如南朝民歌,但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却比以歌唱爱情为主的南朝民歌远为广阔,情调也迥不相似。南朝民歌细腻委婉,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在内容、语言、艺术特色上都表现了不同的特点。
四、《西洲曲》与《木兰诗》
从东晋灭亡到隋朝统一的100多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对峙的南北朝时代。南北朝民歌也是人民的口头创作,是汉乐府民歌之后出现的又一批民歌。南朝民歌大多产生在商业城市,几乎全是情歌,而且多数是从女子的口中唱出的。《西州曲》是南朝民歌中的代表作,描写了一个女子一年四季对情人的思念。南朝民歌语言清新自然,诗中喜欢用双关语,显示出了丰富的想像力。保留到今天的南朝民歌大约有500首。北朝民歌大部分是少数民族人民创作的。这些民歌从多方面反映了北方各民族的社会生活面貌。由于北朝战争频繁,因此,民歌中反映战争的作品比较多。长篇叙事诗《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它歌颂了女英雄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奋战疆场,杀敌立功的英雄气概。这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具有特殊的意义。这首诗深受人民喜爱,木兰从军的故事还被搬上了银幕、舞台,一直流传到今天。北朝民歌风格豪放,语言朴素,和南朝民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西洲曲》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全诗技法之“巧”,令人拍案叫绝。他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作。写作时间和背景没有定论,一说是产生于梁代的民歌,收入当时乐府诗集,另一说是江淹所作,为徐陵《玉台新咏》所记载。还有一说在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但此诗具体在何时产生,又出自何人之手,千百年来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扑朔迷离中一直难以形成定论。
在《西洲曲》中,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诗篇从追忆开始,“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又是一度梅花盛开的季节,这位少女又忆起了去年梅花开放时节下西洲的事情。西洲是古渡口,想来也是梅林所在。少女折梅一枝,寄送江北。如此看来,应该是女子在江之南,男子在江之北。有人把“忆梅”中的“梅”字解释为谐音“某”,即“郎”的代称。但是如果联系下句“折梅”一词来分析,把“梅”解释为“郎”又是不合适的;也有解释“西洲”就在江之北,西洲是男子所去之地,那么这样西洲折梅就说不通了。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折梅于西洲,寄情于江北。诗中用了一个“忆”字,就使得不少人认为西洲是这对情侣当初幽会的地方,幽会的时间是梅花盛开的初春,也许当初就有过折梅留念的事情,但是这仅仅是后人的猜测,从诗篇中并没有看出更多的相关信息。
(二)《木兰诗》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此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罕有的杰作,诗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完满具备了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机智,坚忍不拔,是木兰英雄品格之必要内涵,对父母对祖国之无限爱心和献身精神,则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同时,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从“不闻爷娘唤女声”到“木兰不用尚书郎”,从“木兰当户织”到“着我旧时裳”,始终不失其为女性之特点。故木兰形象极为真实感人。《木兰诗》创具一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其特质,乃是中国人传统道德精神、乐观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这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实与以讽刺为特征的西方喜剧大不相同。《木兰诗》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歌之天然特长,铺排、夸张、象声、悬念的突出运用,对于渲染气氛、刻划性格,效果极佳。
从《木兰诗》也体现出北朝民歌的内容主要包括:
1、对北方风情地域的描写。北朝民歌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开阔的视野入歌,加上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民间风俗,给人一种与南朝清新娟秀不同的豪野随性之气质。
2、爱情的大胆泼辣。北朝民歌也有反映爱情生活的,但心直口快,无扭捏作态之感,一般都显得坦率粗犷,与南朝情歌的细腻缠绵完全不同。
3、英雄主义情怀和尚武精神。对英雄的膜拜对武力的尊崇,让北朝民歌体现出尚武精神。
4、对战争的厌恶和生活的穷苦。长期的战争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种厌恶之情也体现在民歌中,唱出了征戍徭役的飘泊之苦,抒写了悲痛的思乡怀人之情。
5、对剥削制度的不满。社会上贫富不均和被剥削者的不平在北朝民歌中也有反映。与南朝民歌内容不同,北朝民歌粗犷豪放,用其特殊的豪迈雄健的笔触,广泛地反映了北方**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劳动战斗的情况,把题材拓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篇:汉代文人五言诗
汉代文人五言诗 一、五言诗的起源
五言诗源于民间歌谣。西汉五言谣谚渐多,对文人五言诗的兴起,当有深刻影响。惠帝时有戚夫人所唱的《舂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所作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汉书·五行志》引西汉民谣:“斜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
五言诗进入乐府促进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
东汉班固《咏史》是现存最早完整的文人五言诗。《诗品序》:“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娆》的出现,表明东汉中期文人学习乐府民歌已相当成熟。
张衡的《同声歌》在东汉文人五言诗中别具一格。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走势。
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从班固到秦嘉,经过一个世纪左右的发展,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进入繁荣期。
东汉后期出现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二、古诗十九首
1、始载于梁萧统所编《文选》,非一人一时之作,创作年代约在东汉后期,内容多写离愁别绪,羁旅游宦的失意彷徨,有感伤色彩,被奉为古代抒情诗的艺术典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2、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描写游子思妇别离相思之苦;抒发仕途失意和生死之悲。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说《古诗十九首》: 《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夫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乍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妻与朋友阔别,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长于抒情,委曲宛转,反复低徊。“思深远而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吕本中《童蒙诗训》)。
巧妙地起兴发端,常以写景叙事发端,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水到渠成,又抑扬有致。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语言炉火纯青,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讲读:《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馀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诗以思妇自叙的口吻,抒写了居家妻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深切思念的哀怨之情。
在艺术上,这首诗也颇具特色。首先,是抒发的感情的丰富性和典型性。这首诗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展开抒情描写,先写初别离的悲痛,次写路远难会的担忧,再写悬想中对丈夫久行不归的疑虑,最后写相思损害身心健康,以自我宽解作结。抒写感情显得丰富多彩,可以说把思妇的一些主要心理活动、种种情感都概括进去了,从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其次,善于以比兴达意,委婉含蓄地表达感情。
再次,是以回环往复的诗体形式来加强抒情效果。它虽未直接采用重章迭句形式,但同一意绪却运用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反复加以抒写,达到了酣畅尽兴的效果,感染力极强。
阅读讨论: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体会本诗的表现手法。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本诗的语言特点。
第四篇:第四章 东汉文人诗
第四章
东汉文人诗、五言诗与七言诗:从模仿到成熟 1.1 班固
五言诗最初兴起于民间,东汉开始有文人仿作。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全诗如下: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全诗按时间顺序叙述缇萦救父故事,只在最后两句发表议论。语言也很质朴。锺嵘在《诗品·序》中,就说它“质木无文”,反映出文人初习五言诗还不够熟练。
班固也有七言诗,今存《竹扇赋》残篇,就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原来应该是附在赋的正文后面的,现在赋文散佚了,只留下诗,遣词造句也是质朴无华。
1.2 张衡
张衡的五言诗,模拟民歌的色彩也很明显,不过风格和班固不同。先读《同声歌》:
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情好新交接,恐慄若探汤。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绸缪主中馈,奉礼助烝尝。思为莞(wǎn)蒻(ru ò)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洒扫清枕席,鞮(dī)芬以狄香。重户结金扃,高下华灯光。衣解巾粉御,列图陈枕张。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鞮芬以狄香:鞮芬、狄香为同一物,西域所出之香料也。通篇设为新婚女子口吻。先写其惊喜羞涩之情,再以铺陈手法表达对丈夫的爱恋。最后写房中之乐,大胆而直率。吸收民歌的成分,主要是铺陈的手法;文辞则华丽绮艳,表现出文人化的倾向。旧注每谓寄寓臣子事君之意,恐怕是站不住的。
张衡又有《四愁诗》,借与美人的阻隔,寄托政治上受排挤后的思慕和向往。以美人喻君王(或君子)的手法,显然受楚骚影响,诗体也是骚体。它还是七言诗的雏形,成为后代七言歌行体的先声。
从班固到张衡,虽然拟作的痕迹还很明显,但文人化的程度提高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文辞华美;二是从叙事转变为抒情。从此以后,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又走上了抒情的道路。
1.3 秦嘉
秦嘉活动在桓帝时,生平参见p275注6。他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这组诗最早见于陈代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赠妇诗三首并序
秦嘉,字士会,陇西人也,为郡上掾。其妻徐淑,寝疾还家,不 获面别,赠诗云尔。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长夜不能眠,伏枕独展转。忧来如寻环,匪席不可卷。(其一)
皇灵无私亲,为善荷天禄。伤我与尔身,少小罹茕独。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河广无舟梁,道近隔邱陆。临路怀惆怅,中驾正踯蹰。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针药可屡进,愁思难为数。贞士笃终始,恩义不可属。
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清晨当引迈,束带待鸡鸣。顾看空室中,仿佛想姿形。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何用叙我心?遗思致款诚。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其三)
——[陈]徐陵编《玉台新咏》卷一
序。掾,一作计。上计,汉代各郡每年要派遣官吏到京师报告郡情,称上计。行前,其妻徐淑因病住在娘家,未获面别。写了三首诗相赠。
其一。屯蹇(jiǎn):本《周易》中二卦名,指困顿,不顺利。寻环,即循环,形容忧思不绝。“匪来”句,《诗经·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比喻愁思无尽,不可收拾。前四句,说人生多艰而欢会不足,以慨叹发端。“念当”四句,叙述即将奉役远行,他派车去接妻子,妻子未能如愿归来。最后八句,抒发读信后悲伤惆怅的心情。其中有直接抒情,也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内心世界。平铺直叙,显得朴实直率。
其二。前六句,仍以感叹发端,说他与妻子少小孤苦,婚后也很少有欢乐的日子。“念当”四句,说在离别之前,想到徐淑处见一面,终因相隔遥远,路途艰险而没有成行。“临路”六句,写临行而眷恋不忍离去。最后四句抒发悲伤之情。说从此以后,将要离不开针药了,因为太多的愁苦会让人难以忍受。但是,守志不移的人,感情的深厚是有始有终的,恩义岂可不长久地继续下去?(属音主,连续也。)讨论:评价此诗。
“浮云”二句,写景真切,有助于渲染感情,堪称佳句。全诗的构思却乏善可述,特别是联系写作的背景来看,更觉得乏味——徐淑生着病,你能想到派车接她回来,自己却因为路不好走,就不能看望她?去不了也就罢了,又在诗里絮絮叨叨地交代为什么去不了,多少让人觉得矫情。由此想到孔子的一段话: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论语.子罕》)
唐棣四句,是逸诗(《诗经》时代的作品,而没有被收到《诗经》里去)。大意是说:唐棣花开,翩翩然地摇动着。我心岂不思念你?但我们的居室相隔太远了。孔子说:只是没有想念罢了,(真想念的 话),还有什么远的呢?《赠妇诗》的第二首,和孔子所批评的逸诗如出一辙。暴露出文人诗的矫饰的一面来。
其三。肃肃,急速的样子。和铃,系在车前横木上的铃。前四句,写清晨整装待发;“顾看”四句,临行前回顾空房,不胜惆怅。最后十二句,赠物以表情。
总的评价:1,还有民歌的风味:朴素的比喻和铺陈。2,文人化的程度更高了。首先,是完整的抒情诗;其次,用典、对仗、甚至局部的意境创造,显示了技巧的进步。最后,咏叹人生苦短而欢会不足,在中国文人诗中,第一次表达了一种贴近世俗人生的亲切信念:爱情乃是艰难人生中的珍贵的慰藉,客观上使夫妇之爱获得了比功名追求更高的价值。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3,然而同时,也暴露了文人诗的矫饰的一面。根本原因,恐怕在于还没有完全摆脱“礼义”的约束。
2、汉末文人五言诗的繁荣
以上所述三位作家,其作品反映出从叙事到抒情,从模仿民歌到作家独创的发展。在审美趣味上的共同特点是,都具有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汉末文人诗,就没有这么温和,而是锋芒毕露,慷慨尚气。
2.1 郦炎
郦炎是灵帝时一位著名的“狂生”,多才多艺而性格桀骜不驯(参见p279注8)。有五言诗《见志诗》二首。今读其一:
大道夷且长,窘路狭且促。修翼无卑栖,远趾不步局。舒吾凌霄羽,奋此千里足。超迈绝尘驱,倏忽谁能逐。贤愚岂常类,禀性在清 浊。富贵有人籍,贫贱无天录。通塞苟由己,志士不相卜。陈平敖里社,韩信钓河曲。终居天下宰,食此万钟禄。德音流千载,功名重山岳。
前八句,抒发慷慨自任的抱负,自谓超尘绝俗,才具在众人之上;“贤愚”六句,感慨事不由己,表现出对压抑人才的现实社会的不满。最后以陈平、韩信自我鼓舞。诗人毫不讳言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体现出对安贫乐道的传统教条的反叛;自负之情,又迥别于东汉一朝所倡导的经明行修的人格理想。这些,都反映出个性解放的精神,因而,它的艺术风貌也不再是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而是凌厉慷慨的气势。
2.2 赵壹
《疾邪诗》,见于《刺世疾邪赋》(作品选p358),托为“秦客”所歌:
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肮脏倚门边。
用几组鲜明的对比,揭示社会的黑白颠倒,表现出彻底的绝望和激烈的批判;另一方面,则是个人不遇的牢骚。怀才不遇与愤世嫉俗交织在一起。和赋一样,都是“径直露骨”之作。
2.3 蔡邕
翠鸟诗
庭陬有若榴,绿叶含丹荣。翠鸟时来集,振翼修形容。回顾生碧 色,动摇扬缥青。幸脱虞人机,得亲君子庭。驯心托君素,雌雄保百龄。
首二,写庭中若榴树。中四,写翠鸟在此振翅修容。后四点醒题旨,依托得所,愿保久长。从中可以看出汉末文人身处乱世的惶恐之情。
2.4汉末文人五言诗的思想和风格
思想:贯穿着批判精神和忧患意识。批判精神,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体现了离经叛道的个性解放精神,一方面又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风格:慷慨激扬,锋芒毕露,下启建安文学悲凉慷慨的特点。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
1、时代与作者
《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梁代萧统所编《文选》。“古诗”这个名称,是晋、南北朝人对古代诗歌的统称,萧统编《文选》时,把已失去主名的十九首五言古诗选编在一起,题作《古诗十九首》,从此就成了专门的名称。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曾是文学史上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意见的分歧在齐粱时代就已开始。按照刘勰的说法,十九首里面,有西汉枚乘的作品,也有东汉傅毅的作品(见《文心雕龙·明诗》);这把时代推得比较早。锺嵘在《诗品》中又认为其中有建安时期曹植和王粲的作品;这又把时代推得比较晚。
近代以来,对这个问题,大家已经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这组诗并不是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它们产生在东汉顺帝至桓帝、灵帝之间,建安以前,亦即中、晚叶(约当公元120-190)。作者是中下层失意的士人。根据主要是:
一,诗中有“盈盈楼上女”、“馨香盈怀袖”等句,西汉惠帝名盈,说明十九首并不避惠帝讳,不可能是西汉的作品。
二,十九首中有些诗写到洛阳的繁华,如“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分明把洛阳描绘成一幅帝都繁华的景象,不可能是西汉时的作品,只能是东汉,而且是董卓之乱(献帝时)以前。三,以上只说明了是东汉,那么究竟是东汉什么时候?我们读过班固的《咏史》,是质木无文的。从十九首的风格、五言诗成熟的程度来看,很难相信这些诗会出现在班固以前或与班固同时,而同赵壹、郦炎等人的作品倒比较接近。因此判断它们是东汉中晚叶的作品。
可参见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
附带说一下,东汉的“古诗”,除了这十九首,还有其他的十多首,散见于其他古书,现在都收在逯钦立编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里。
2、内容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主要写当时中下层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概括地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写宦游士子的苦闷和愤激;一类写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2.1宦游士子的苦闷与愤激 《回车驾言迈》,p401 “回车驾言迈”四句:掉转车子,向着悠远的长途行去,环顾四周,一片茫茫(广远貌),只有在东风中摇动的各种野草。四句为叙述、写景,借野草起兴,引起以下的抒情。
“所遇”四句:故物,即旧物。“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正是从“东风摇百草”引出的感叹,野草经春,便是新的,去年的草,都已不在了,所以说目之所及都没旧的;而从自然界的新陈代谢,又进一步感到故物的不能长久,不禁感叹:“人怎么能不很快就老了呢?”以下两句说:盛和衰都有一定的时候,只恨自己没有早打主意,有所成就。四句揭出人生苦短之意,言外有怅惘与感伤。
“人生”四句:感叹人生的脆弱,不能像金石那样长久,倏忽之间就会死去,最后说,应该把荣名视为珍宝。这四句,仍有人生短暂的感叹,但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理想,那就是追求声名来获得永恒的价值。
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比较接近儒家的理想:“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今天看来也仍然称得上是高远的、光明正大的理想,但在十九首中不多见。
《今日良宴会》看起来也比较积极,不过它的格调就未必称得上雅正。P395 前面四句,先说:今天宴会上的欢乐难以一一陈述;以下再拿出两件事来说:弹筝,发出奔放的声音,演唱流行歌曲,也美妙到了神奇的地步。这是一段引子。
下面四句说,演唱者唱出来的高妙的歌辞,听曲的人应该听出其中的真意。这真意,是大家所共有的,只不过谁也不愿坦白地说出来。为什么不愿坦白说出来?看下面就知道了。
最后六句讲的就是“含意”:人生一世,短暂急遽,就像风中的尘土,何不拍打着高头大马,先把紧要的位置占领了,可不要守着穷贱,辛辛苦苦地过一辈子。意思就是抓住机会,趁早追逐功名利禄。
功名利禄,实在是普通人很难完全泯灭的一种向往,所以说“齐心同所愿”;但是在中国读书人的观念里,这是一种十分粗鄙俗气的追求。因为他们多少都受过儒家、道家思想的熏陶,儒家教人要“安 贫乐道”,道家教人要超脱名利,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激烈地批判对功名利禄的追逐,所以谁也不敢直截了当地说,故曰“含义俱未申”。
既想要,又不能说,那就是虚伪。这首诗的价值,首先就在撕下这层虚伪的面纱,于是显出了“率真”。艺术风貌上的“率真”,来源于它的深层的精神实质:它表达的是人人心中所有的世俗情感,而不是高居庙堂之上的神圣价值。其次,我们很容易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愤激的情绪,为什么?因为这种世俗的情感不被认同,受到约束。愤激情绪,实际上就是叛逆精神——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叛逆——的表现。
世俗情感与叛逆精神,这是贯穿十九首的精神实质。体现为作品的艺术风貌,是率真与愤激。
以上两首,还可算得积极,在更多的诗里,人生苦短的感叹所引发的,是及时行乐的愿望。
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驱车”二句。上东门:汉代洛阳城东面有三个门,靠北的叫上东门。郭北墓:洛阳城北有邙(mang2)山,是当时的丛葬之地。郭 北墓即指城北邙山的墓群。这两句写诗人驾车出上东门,远远看见邙山的墓群。
白杨以下六句。写间白杨萧萧(风吹树声),松柏等树木种植在墓道两旁(写墓地的萧瑟景象)。下面有死去很久的人,他们葬入墓中,等于在阴沉的长夜沉睡,永远都不会醒来。以上八句,就所见的墓地景象起兴,突出地渲染死亡的可怕恐怖。
浩浩六句。浩浩:无穷无尽的样子。阴阳,指一年四季。这几句说,时光流转,无穷无尽,但人的生命却如朝露一般短促。人的一生就如同寄居世上(极言其短暂),不可能像金石般牢固。从古到今,年复一年,圣贤也无法超越。这六句写人生无常,是从以上在墓地所看到的景象而引发的哲理性的议论和感慨。
既然是这样,那又怎么办呢?怎么来打发这一生呢?这是以下四句所要说的。他不相信服药成仙,长生不老那些说法,说:还不如喝点好酒,穿些丝绸的衣服。意思就是及时行乐,图个眼前快活。
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千岁忧,指身后的种种打算。来兹,来年。“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是说:行乐应该及时,不能等到以后再说。最后四句说:愚 蠢的人舍不得花钱,结果只是被后世嘲笑。要期望同仙人王子乔一样长生不死,也是很难的。王子乔,周灵王太子,后来被道人接引到嵩山上成了仙。
这些,离传统的道德观念,就更遥远了。却同样是坦率而真诚,悲壮而豪宕。所抒发的世俗情感更为鄙俗,反叛的精神更加激烈。
对诗中所表现的世俗情感和叛逆精神如何评价?诗中所表达的生活愿望(功名富贵、及时行乐等等),固然不值得赞赏,但是蕴藏在这些愿望之下的生活态度,却是至今我们仍在追求的,那就是把生活的权利还给个人,独立自主地筹划自己的人生,抵制一切虚伪和媚俗。他们厌倦规范、厌倦偶像,只求自己感觉合适,而不求被人认为妥当。这是不是自私自利?是不是厌世态度?不能轻易下这个结论,相对于“齐心同所愿,含义俱未申”的媚俗、“服药求神仙”的愚昧,这倒是直面现实人生的严肃态度。种种这些,就叫做“个体意识的觉醒”。
2.2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
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有的出自游子口吻,有的出自思妇口吻。先看前一类。
《涉江采芙蓉》p397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写游子想涉江采莲、入泽采兰,赠给远方的亲人。
以下四句写游子因思乡而望远,但所见只有浩浩无尽的长路。两人同心,却长久分离在两处,我们彼此恐怕只能忧伤地终老此生了。
“采之”二句,是一层对比(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对比);“还 顾”二句,又是一层对比。“同心而离居”,是对以上两层对比的总括。这首诗的特点是善于通过主客观的对比来表达遗憾和悲伤——一种愿望刚刚提出来,马上以现实的冷酷打破它。就是这种感伤的情调,显示了爱情的真挚缠绵。
更多的是出自思妇的口吻。思妇诗的作者未必就是女性,大部分可能是游子拟代思妇口吻写的。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容易打动主人公心灵的,是来自对方的体贴和关怀。
《孟冬寒气至》p402 首二句以写景起兴,通过冬夜的寒气凛冽为以下的抒情渲染气氛。接着说,由于愁多,更加感到冬夜的漫长,下面又通过“仰观众星”的细节,让读者体会思妇内心愁极无聊的感情。“三五”两句,意思是说,十五月圆,到了二十,月就又缺了。可见她经常失眠,所以对于月的圆缺观察得很清楚。言外有人物的形象,可以让人想像她是怎样在扳着手指头过日子,捱过了多少孤独的漫漫长夜。对以下所描写的场景来说,这六句成为有力的铺垫。
“上言”二句,概括丈夫书信中对自己的体贴。思妇刚刚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诗中省略不说,只说了这三年来,她怎样看待这封信的:“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我把这封信贴身地藏着,已经过了三年,字迹都不曾磨灭。可以想像思妇是多么珍重和爱护这来自远方的问候。那么收信当时的欢欣鼓舞、感动和甜蜜,都可以想像了。三年来,这封书信成了生活的全部寄托和力量,也可以想像了。最后两句,好比说:我心中就是这样固执地爱着你,就怕 你不知道,不懂得。
感情如此真挚、诚恳、深厚,却写得这么朴素,直白,你不感动吗?
《客从远方来》p403 “故人心尚尔”:尚尔,居然还是这样。这两句说,双方离得很远,丈夫的心竟然一点没变。流露出对丈夫托人送来这匹彩绮感到十分意外,那么读者可以想像在平时的相思和等待中,心里有多少忧虑、不安,甚至猜疑,也可以想像接到这个礼物的瞬间,从内心深处涌出来的感动、喜悦和甜蜜。语言朴素到极点,表达的感情却是千头万绪,言外意十分丰富。
下面说:我要把这匹绘有双鸳鸯图案的彩绮,裁成一床合欢被。我要把长相思填充到被子里,我还要在被子的边缘用丝缕来装饰,要结得牢牢的,永远都不会松懈。这里用谐音来表达双关的意思,又用铺陈、排比和想像,来写出瞬间的欢欣雀跃的心情。
这种无比甜蜜的爱情的感受,在最后两句得到一个有力的结束:“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仍用比喻、双关,意思是,我们俩就好象胶和漆粘在一块儿,谁能把我们分开呢?
所描写的事由与上一首相似,但写法完全不同。写的都是收到了丈夫托人寄来的书信或礼物,上一首写的是三年来对书信的珍重和爱护,这一首侧重写收到礼物的当时欢欣雀跃,激动万分的心情。《孟冬寒气至》好比细水长流,缠绵、持久,但是你仍然可以想像片刻的激动;《客从远方来》却是刹那之间爆发出来的火光,激动、热烈,同样,你也不难想像平时的焦虑。
它们所抒发的感情却是一样的深厚。她们珍惜书札和彩绮,无非因为其中传达了温暖的问候和相思的情谊,并不在乎远别的游子是否成就了功名。
通过思妇的口吻来抒发离别感伤的作品,更多的,倒不是甜蜜,而是流露出猜疑、怨叹等等复杂细腻的心理。
《行行重行行》p394 以四句为一小节。
一,两个“行行”重叠,是为了加重口气,相当于说:“走啊走啊,老是不停地走。”生别离,即活生生地分开,这用《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语意。前四句写丈夫在外行而不已,两人越离越远。
二,阻且长,用《诗经.蒹葭》语意:“溯(su4)游从之,道阻且长。”意即路途艰险而且遥远。还能不能会面?何时会面?都不知道。以下两句说:“胡马南来后仍依恋于北风,越鸟北飞后仍筑巢于南向的树枝。”言外是说,鸟兽尚且依恋故土,何况人呢?这是在埋怨丈夫不知道留恋家乡。
三,这四句写自己的相思之苦,并含蓄地暗示了内心的猜疑:也许他在外已经另有新欢,被人所迷惑,所以才不想着回家吧?
四,先说:只为想念你,使我变得老多了。又说:这些话且丢开不说吧,还是多吃饭保重身体。这是思妇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最后一句,也可以理解为是劝勉行人的话:只希望在外的人自己保重。对远行在外的丈夫,有埋怨,有猜疑,自己又觉得十分委屈,“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口气极其逼真。
《冉冉孤生竹》p399
前八句,是两层对比。先说,孤独柔弱的竹子本应结根在高山的山坳里,而我与你结婚,却如兔丝附于女罗。兔丝、女罗,都是蔓生植物,比喻不牢靠,不稳固,这里指新婚即离别。杜甫《新婚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即用此意。(此为个人理解。一般的解释是兔丝、女罗的缠绕比喻夫妻情意缠绵,前四句回忆新婚)以下又说:兔丝开花是有一定时候,夫妻相聚也应当有适当的时间(指夫妇相聚当及女子青春盛颜之时)。但我离家远嫁,结婚不易,婚后却马上面临离别,彼此远隔山陂。
以下两句正面抒写离别之思:丈夫远宦不归,使我盼望。焦急之中流露出埋怨。
“伤彼”四句:兰蕙是自比,故“伤彼”即是自伤。意思是:自己正当青春盛时,有如兰蕙花即将盛开,散发着鲜艳光辉,如果不去采它,过了这时候,它也就会随着秋草一起凋萎了。
最后两句,自我宽慰:“你想必是会守志不渝的,早晚总会回来,那么我又何必这样自伤自怨呢!”
这些思妇诗中的女性形象,是一群全新的形象。她们背离了自我压抑、“忍辱含垢”(班昭《女诫》语)的妇道,从自己的感情需求出发,诉说着不满和委屈。她们所向往的世俗温情,同那些追求及时行乐、功名富贵的放言一样,显示了对于正统礼教的叛逆精神。在这一 点上,它和上一类题材是相通的。
2.3总的评价:
2.3.1时代性。世俗情感和叛逆精神在十九首中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对世俗情感的抒发,本身就显示了叛逆精神;同样,叛逆精神也主要表现在对世俗情感的追求。这种现象只能出现在特定年代,即世俗情感受到压抑和排斥的年代。反之,如果世俗情感被公认为合理、正常,对它的抒发,也就无所谓叛逆了。二者的结合,表现出十九首的时代性——即突破礼义的束缚,发现个人的价值。
2.3.2永恒性。为什么到今天还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呢?因为背叛某些正统的伦理规范,只是十九首的叛逆精神的表现形式,它的实质在于抵制不自觉的媚俗从众这一行为方式。前者的价值可以随着历史的推移逐渐淡化,后者则迄今为止仍显示着它的意义。
2.3.3文学史意义。《古诗十九首》在文学史上的价值,突出地表现在:摆脱了功利主义的束缚——文学不是用来讽谏或歌颂,也不是用来教育人民——总之,文学不再是达到某种政治或道德目的的工具,文学就是文学。它只被用来安顿人的心灵。
这样,我们就仿佛看到了如释重负的文学。它有的是愤世嫉俗,流连风月,它要宣泄郁积已久的各种愤怒和苦闷,开掘遮蔽已久的种种世俗情趣。独缺少崇高的理想和担待天下忧患的情怀。这是文学的矫枉过正的时代,却不是产生伟大作品的时代。但是他们清除了障碍。什么障碍?——阻挡着文学通往审美道路的障碍。道路铺好以后,接 踵而至的建安文人将以崭新的审美姿态,重新树立文学的崇高品格,那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自觉”的时代。
3艺术成就 3.1 善用比兴
比兴本是作诗的不二法门,在《诗经》、《楚辞》中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但在汉人的诗中,不管是乐府民歌还是文人诗,比兴用得少,或者很简单。到了十九首,才把诗骚的比兴技术翻新来用。(参见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
3.1.1比
《诗》中的比,不管正比、反比,喻意常常是明确的,如“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十九首中的比,有的也是明白点出: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今日良宴会》)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
但十九首如用反比,多有言外意。即使用正比,含义也委曲婉转,喻意往往并不明确点出,寄托一层言外之意。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言外怨游子不懂得思念故乡。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先以柏和石,反比人生的脆弱和短暂。再用远行客做比,加强形容。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这首诗写一个士子听到高楼上传出的琴声,想像弹曲的是一位佳人,而产生了最 后这两句浪漫的遐想。是什么意思?有人理解为愿和她结为伴侣,有人理解为双方都是不遇的人,愿“一起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夜光》)——箕星不能簸糠,牵牛星不能负轭拉车,比喻同门友空有其名。
“伤彼兰蕙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生竹》)——比喻,先是说明自己青春貌美,又引申出青春不永一层意思。
3.1.2兴
3.1.2.1比较简单的是写景起兴,意在渲染气氛: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以春光明媚从反面烘托思妇的孤独寂寞。所谓“以乐景写哀情”。3.1.2.2也可以叙事写景结合以起兴,那就不仅是渲染气氛,而且有人物形象: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3.1.2.3其高妙者能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
明月何皎皎(p403)通过月光以及月光下人物的活动,构成如梦如幻的意境。3.2 铺陈排比
借助比兴达到含蓄隽永的效果,借助铺陈又显笔酣墨饱,使抒情充分而饱满。这是对乐府民歌的借鉴,所以铺陈之什每有民歌风味。
写景的铺陈:《明月皎夜光》p398,以八句的篇幅铺陈节令的变化。抒情的铺陈:《驱车上东门》“浩浩”以下六句,只是人生苦短一意。
叙事的铺陈:《客从远方来》p403 十九首的铺陈,比乐府简洁,比后世的律诗和绝句充分、详尽。3.3语言朴素而富有表现力和概括性
胡应麟《诗薮》:“诗之难,其十九首乎?蓄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
富有概括性、哲理性的名言警句: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富有表现力的日常口语: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痛心不已,聊作自慰。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惊喜交加。此外,又善用叠字、双关等技巧,得乐府民歌神韵;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用典自然而不晦涩: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洛浦,代指洛水女神。此疑心游子在外,另有新欢。以上种种,均有助于形成自然浑成的风格。
思考与练习:
1、说明文人五言诗从模仿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2、班固、张衡各有哪些七言诗或准七言诗?
3、汉末文人五言诗有哪些主要作家、作品?
4、《古诗十九首》的时代、作者?最早出现于何书?
5、试结合作品评价《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6、举例说明《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7、补充阅读篇目:张衡《四愁诗》、《作品选》中所选《古诗十九首》作品。
第五篇:东汉文人诗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东汉以后,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完整的七言诗篇也开始产生。
第一节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自学)
一、班固的诗歌创作
1、五言诗:质朴
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其内容是西汉缇萦救父一事。这首诗先叙太仓令有罪,被押送到长安城。次写缇萦闻父言而沉痛,遂诣 阙陈辞。然后写汉文帝生恻隐之心,下令废除肉刑。结尾是班固的感慨,赞扬缇萦胜过男兒。《咏史》诗按时间先后依次道来,以叙事为主,而不是像后代有些咏史诗那样重在议论抒情。班固是以写纪传体史书的手法创作《咏史》诗,用辞质朴,渲染修饰成分很少。此诗当是班固晚年下狱时所作,其中寄托着自己的感慨。
《咏史》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附录】潘啸龙关于此诗的解读
班固乃史家之巨擘,作诗则非其所长。但在诗歌发展史上,人们总要提到他,因为他在两方面都开了风气之先:一是文人写作五言诗,班固乃东汉少数先驱者之一;二是诗有“咏史”之作,班固又堪称千古之第一人。在这两方面奠定他诗歌史上地位的,正是这首五言体《咏史诗》。
这首诗歌咏了西汉初期的一位奇女子——淳于缇萦。正是由于她伏阙上书,不仅救了触刑的父亲,还感动文帝下达了废除肉刑的著名诏令。所以班固于开笔之际,先以悠邈之思,追述了任用肉刑的历史:“三王德弥(终也)薄,惟后用肉刑”。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之文王、武王,据说他们均以“文德”治天下,“至于刑错(弃置不用)而兵寝(收藏)”,被誉为“帝王之极功”(《汉书·刑法志》)。但到了三代之衰世,就不免王德日薄、刑罚滥施了。史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施用“五刑”的条款竟多达三千余项。这两句思接千载,于历史追述中表达对任用“肉刑”的深沉感叹。
自“太仓令有罪”以下,诗人笔凌百世,直叙汉初淳于缇萦上书救父的事迹。“太仓令”即汉初名医淳于意,他曾担任齐之太仓(官仓)的小吏。文帝四年(前176),有人上书告发他触犯刑律,遂被逮捕押往长安。五个女儿急得直哭,他大骂说:“生女真不如生男,缓急之时谁能帮我办事!”这就是诗中所说的“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孤独之状)”之意。小女儿缇萦听了父亲的话异常悲伤,痛感于“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赎”,毅然随父进京,上书汉文帝,“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上书诣阙下”四句,描述的就是缇萦到宫廷上书的情景。“鸡鸣”、“晨风”,均为《诗经》十五国风中的名篇。前者抒写后宫催促君王上朝之情,后者歌咏女子“未见君子”之忧。据《文选》注引刘向《列女传》,缇萦伏阙上书时,曾“歌《鸡鸣》、《晨风》之诗”。班固以“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抒写缇萦忧急断肠、歌号阙下的景象,读来令人怆然泣下。正是缇萦舍身赎父的一片真情,深深地打动了文帝。“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终于赦免了她的父亲,并在诏书中感叹说:“夫刑者,至断支(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之父母哉?”并作出了“其除(废除)肉刑”的重大决策(见《列女传》)。促成文帝作出如此重要决策的,竟不是众多的须眉,而是这位临淄的民间少女。诗人有感于此,在结句中不禁长声吁叹:“百男何愦愦(愚笨),不如一缇萦”!
初看起来,班固的这首《咏史》,纯是对缇萦救父事迹的歌咏,似无更多的题外之旨。但历史上可歌可泣之人甚多,班固何以不咏他人,偏偏想到了这位女子?这就得联系诗人自身的遭际来考察了。在班固的一生中,曾有两次被捕入狱:一次是在早年,被人告发私撰国史(《汉书》)而入狱。幸亏他兄弟斑超诣阙上书申辩,才被释放;一次是在晚年,由于班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得罪了洛阳令种竞。种竞利用大将军窦宪事败之机,捕系班固。最后因无人救援,死于狱中。《咏史》一诗,大约正作于晚年系狱之际。也许他有感于其子不肖,累及自己下狱而不救,才触发思古之幽情,写下了这首歌咏缇萦救父的诗?如果这一推测不错,那么,班固就不是为咏史而咏史,而是在诗中寄寓了自身的现实感慨了。他之称颂“三王”以及文帝的不用肉刑,岂不隐晦地表达了对当时朝廷任用肉刑、诛戮大臣的贬责?他之感叹于“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不更包含了对诸子不肖、累及其父的凄怆?从这一点看,这首诗正是开了“借咏史事以抒己怀”的“咏史体”之先河。历来评论班固此诗者,总要用钟嵘“质木无文”一语,以贬斥其艺术成就。其实,作为一首早期的文人五言诗,此诗虽然“质木无文”,但能在短短十数行间,如此凝炼地抒写缇萦救父事件的始末,其概括力并不下于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等诗。而且在叙事之中,也时有“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的声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的寄慨,不乏唱叹之致。钟嵘《诗品》称其“有感叹之词”,将其视为“东京二百载中”所不多见的五言代表作,正是承认了它艺术上的成功,而不是失败。所以,从发展的眼光看,《咏史诗》不失为五言创制时期的杰作。
2、七言诗——质朴
班固的《竹扇赋》今存残篇,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原来当是系于赋尾。这首七言诗叙述竹扇的制作过程,它的形制、功用,遣词造句质朴无华,浅显通俗。
3、其他类型的诗:赋末系诗及骚体诗——典雅 系于《东都赋》的五首四言及骚体诗 【小结】班固是东汉较早创作五、七言诗的文人,他很大程度上是以史学家的笔法写五、七言诗,都以叙事为主,即使像《咏史》这样最适合于抒情言理的作品,依然重在陈述史实。他的五、七言诗质朴,而赋末系诗及骚体诗典雅。究其原因,就在于班固对四言和骚体这两种传统的诗歌形式掌握得很娴熟;而他对于五、七言诗则比较生疏,还处于模拟阶段,作品风格也相应朴素质实。
二、张衡的诗歌创作
1、五言诗——民歌风味的《同声歌》 《同声歌》东汉文人五言诗中别具一格。这首诗通篇假托新婚女子口气自述。先叙自己新婚之夜又惊又喜的心情,“情好新交接,恐忄栗若探汤。”把新婚女子的好奇、胆怯写得非常传神。最精彩的是中间部分,新妇不直说自己如何勤劳能干,而是声称从调理饮食到助祭神灵这些事情她都愿意承担。她不明说自己对丈夫如何爱恋,而是作了如下表白:“思为莞蒻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新妇对丈夫体贴入微,关怀备至,通过形象的比喻,把自己美好的心愿婉转地传达给对方。结尾部分展示自己的美好体态和新婚之乐,较之前面更加大胆、坦率。《同声歌》明显借鉴了民歌的表现手法,措辞奇妙,兴寄高远。
2、七言诗——七言歌行的先声《四愁诗》 张衡的《四愁诗》是经过改造的骚体,是骚体整齐化之后而形成的七言诗。全诗皆为七言句,除每章首句中间有“兮”字外,其余都是标准的七言诗句。全诗四章,按东南西北顺序依次展开。美人赠给他金错刀、翠琅玕、貂襜褕、锦绣段,诗人想以英琼瑶、双玉盘、明月珠、青玉案作为回报。然而,不是山高水深,就是路险天寒,使他无法前往美人所在之处,难以如愿以偿,内心烦乱忧伤。这首诗有政治上的寄托,得《离骚》之神韵,是后代七言歌行的先声。
《四愁诗》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小结】张衡的五、七言诗在技巧上较之班固有明显提高:他运用这两种新的诗歌样式已经得心应手;班固的五、七言诗以叙事为主,张衡的五、七言诗则长于抒情。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走势。
三、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 秦嘉、徐淑夫妇经历过缠绵悱恻的生离死别,他们的诗文赠答也成为文学史上流转的佳话。
秦嘉的《赠妇诗》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第一首写秦嘉即将赴京之际遣车迎妇,徐淑因病不能返回面别,使秦嘉伏枕辗转,彻夜难眠。
第二首写秦嘉想要前往徐淑处面叙款曲,终因交通不便等原因未能成行。第三首写启程赴京时以礼物赠遗徐淑,遥寄款诚。
【小结】秦嘉在抒发难以排遣的离愁别绪时,把夫妇情爱放到彼此的人生经历中加以审视,点出少与多、早与晚这两对矛盾:“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伤我与尔身,少小罹茕独。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秦嘉抛别病妻远赴京城,使他们迟到和本来就深感不足的欢乐被生生剥夺,变得欢乐愈少,忧愁更多;艰难再次提前降临,欢会的日子不知推迟到何时。三首诗都有对车驾的描写,用来衬托诗人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传达的是失望之情;“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表现的是临路怅惘、徘徊不定;“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暗示车铃催促启程,流露出无可奈何之情。第二节 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自学)
一、东汉末年(灵帝时期)诗坛新风的出现 桓帝以前,东汉文人诗歌经历了由叙事向抒情、由模仿民歌到作家独创的转折,但诗歌的基调一直未见太大的变化,保持前后的连续性。班固、张衡、秦嘉的五、七言诗均无过分激烈的言词,更没有惊世骇俗之语,表现的是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
东汉末年则不然,主要活动在灵帝时期的几位著名诗人都有不幸的遭遇,他们的诗歌也呈现出和班固、张衡、秦嘉等人迥然有别的风貌。他们通过自己的控诉、呐喊,开创了诗坛的新风气。东汉文人诗的最后阶段,是以对现实的猛烈批判而告终。
二、郦炎的五言诗——《见志诗》二首 《见志诗》二首,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传达出遭受压抑的不平之气。第一首诗通篇坦露自己高远的志向,他要“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诗人不相信命运,认为通塞由己,无须占问。他以陈平、韩信这些起于微贱而终成大业的历史人物自励,有一种纵横物表、不受任何羁绊的气势。第二首诗的格调不如前篇高昂,显得有些低沉。诗人的志 向是高远的,而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却是坎坷的,非但得不到重用,反而连续遭受摧残,这使他想起年轻有为而被朝廷宿臣压制排斥的贾谊。他以美玉和千里马自况,慨叹遇不到卞和、伯乐。这两首诗前后形成鲜明对照,由此出现巨大的感情落差,前面是气冲霄汉,后面则情绪低沉。
【小结】两首《见志诗》成功地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具有深刻的意蕴。前首诗以修翼、远趾、陵霄羽、千里足等词语构成 连绵意象,把自己比作一飞冲天的巨鸟和驰骋千里的骏马。第二首则以灵芝困于洪波、兰荣摧于严霜象征志士遭受压抑,词多托寓,感慨颇深。
三、赵壹的五言诗——《疾邪诗》二首 附在《刺世疾邪赋》之后,以秦客、鲁生对唱的形式出现,二人各申己志。第一首诗以“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开头,表示他对东汉王朝的彻底绝望。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两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暴露黑暗,指斥时弊。“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这是批判贿赂公行,取士用人看重钱财而轻视学问。“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这是揭露取士用人不注重品德,致使谄媚之徒受重用,耿直的人士被摈弃,前者升堂而坐,后者倚门而立。“势家多所宜,颏吐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这是控诉权势成为价值判断的唯一尺度,从而出现善恶颠倒,正义和真理被扭曲的反常现象。赵壹的《疾邪诗》所表达的感情在东汉文人诗中最为激烈,他不是普通的哀怨,而是充满愤怒;他不是一般的愤世疾俗,而是刺世疾邪,具有东汉党人的婞直之风。
四、蔡邕的寓言诗——《翠鸟诗》 在这首寓言诗中,蔡邕为翠鸟构想出一个有限、然而可以托身的空间。庭前的若榴树生着绿叶红花,翠鸟在这里能够振翅修容。它是从猎人追捕下逃脱出来的幸存者,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若榴树的主人。翠鸟暂时找到栖身之地,但仍然是寄人篱下,并且对以往被人追捕的遭遇心有余悸。这首诗是蔡邕自身经历的形象反映,从中可以看出汉末文人身处乱世的惶恐之情,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心态的写照。【总结】
蔡邕的《翠鸟诗》流露出深重的忧患意识,诗人缺乏起码的安全感,提心吊胆地生活。郦炎、赵壹的四首诗都以揭露、批判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为宗旨,表现出沉重的压抑感和强烈的抗争意识,汉代作家独立的人格再次放射出光芒。后来建安文学梗概多气、志深笔长的特点,在灵帝时期的文人五言诗中已显露端倪。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教学重点)
一、《古诗十九首》简介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它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29,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且大多是宦游漂泊的失意文人。《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最迟不晚于桓帝时期。
二、基本内容: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 比较视野:游子思乡作品在《诗经》中有多篇,《诗经》中游子的思念对象有他们的妻子,但更多的是想到父母双亲,桑梓情中渗透亲子之爱;《古诗十九首》思乡焦点则集中在妻子身上,思乡和怀内密不可分,乡情和男女恋情是融汇在一起的。
1、游子的复杂心态(1)思乡情结
游子思乡,这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在农业文明时代体现得更为明显。
在以前的史传文学作品中,人们经常见到的是富贵以后流露出的乡情,衣锦还乡的热烈场面。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失意士子,他们在穷困潦倒之际所弹奏的思乡曲,语悴情悲,充满天涯沦落人的凄楚,引来的是同情和怜悯。
例证:《涉江采芙蓉》和《明月何皎皎》(2)功名情结
作者大多追求建功立业,扬名后世,从而使生命具有永恆的价值。
例证:《今日良宵会》和《回车驾言迈》
古诗十九首之二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乎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津路? 无为守贫贱,轗轲长苦辛。
(3)及时行乐的补偿心理
作为仕途上的失败者,他们要在其他方面寻找慰藉,用以保持心态的平衡。所以他们不相信仙道与佛教,只想在现实中过得更快活、更自在。他们是在寻求某种补偿,话语虽达观,深层的悲哀仍然可以感受到。
例证:《生年不满百》(古诗十九首之
十)(背诵)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长夜短苦,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再如:《驱车上东门》(古诗十九首之八)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2、思妇的复杂心态(1)盼归心理
A、珍视婚姻,深恋游子;(《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
古诗十九首之十九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B、日感衰老,自我宽慰;(《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之十二(背诵)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C、寂寞难耐,自怜幽独;(《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之十三(背诵)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夫。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之十六(背诵)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秋扇见捐的心理
思妇担心游子喜新厌旧,担心自己的真情不被对方省察,担心外力离间。
古诗十九首之十七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缓。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徒倚怀感伤,垂涕沾只扉。
【小结】《古诗十九首》展示了游子思妇的复杂心态,它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
三、独特感受:痛苦感伤体验的诗意表达
1、敏锐的节序感。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对季节的变化特别敏感,这些作品中明确标示出季节的有6篇,其他以物侯暗示节序的诗篇亦为数不少。上述两项加在一起,占据19首诗的绝大部分。
那些或明或暗标示节序的物象不是孤立地置于作品中,而是作为激发诗人情感的对象出现,同时也是表达情感的载体。(萧瑟的秋风、“东风摇百草”的春天)
2、微妙的空间感。
诗人把自己置于不同的空间位,产生许多微妙的感受。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客从远方来》),这是远距离的心灵沟通,是天涯咫尺。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这是近距离的感情交流受阻,是咫尺天涯。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回车驾言迈》),这是通过展现空间距离的遥远,抒发未能及时建功立业的惆怅,道路的漫长暗示宦游的渺茫前程。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这是以远距离的行走比喻人生的历程,人生短暂感和距离遥远感交织在一起,时空贯通而又背反。
3、深切的世态炎凉感。(1)知音难遇的慨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把歌者设想成一个失意之人,自命为歌者的知音,和对方同病相怜,实际是慨叹知音难遇。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疏:镂刻。交疏:交错缕刻。绮(qǐ):有细花的花纹。这一句是说楼上的窗装饰有交错缕刻的花格子。
阿(è)阁:四面有檐的楼阁。三重阶:三重阶梯。这一句是说,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形容楼阁之高。
杞梁妻:杞梁的妻子。杞梁名殖,字梁,春秋时齐国大夫。征伐莒国时,死于莒国城下。他的妻子为此痛哭十日,投水自杀。传说死前谱有琴曲《杞梁妻叹》。传说伯牙善弹琴,子期善听琴,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了。这一知音难逢的故事,历代相传。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è)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2)友谊脆弱的怨愤:“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皎夜光》)富贵易交,严重伤害了那些仕宦无门的游子,他们本已脆弱的神经实在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抚今追昔带来的只有悲伤和怨愤。
四、深层意蕴:人生真谛的领悟和人生哲理的揭示(游子思妇共通)
1、永恆与有限的关系。
在表现这一主题时,诗人采用两种手法: 一是写物长人促,人和物的异质,以外物的永恆反衬人生的有限。所谓“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二是写物我同构,外物和人的寿命都是有限的。多首诗篇出现的节序之感,都是推物及人,点出人生的短暂。
2、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
“思君令人老” 是痛苦的人生体验,它表明,不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自然衰老,而是思念使得青春早逝,这就更令人悲哀。如《行行重行行》和《冉冉孤生竹》皆为女词,其中都有“思君令人老”之语,前者是思妇的叹息,后者是待嫁女子的怨艾。男主人公的羁旅情怀,抑郁、思念使他们的生命周期缩短,衰老的速度加快,诗人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
3、忧郁与欢乐的关系。
人的忧和乐相反相成,经常纠缠在一起。作者揭示了忧与乐的这种关系,并提出一种消极的解脱方式——及时行乐,化忧为乐,甚至是以忧为乐。如《生年不满百》、《青青陵上柏》。
4、来去亲疏的关系。
诗人是从去来相继、新陈代谢所形成的历史长河中看待人际关系中亲疏的推移变化,揭示出时间之流给人带来的角色转换。“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去者日以疏》),这是诗人见到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所产生的感触,也是对人际关系富有哲理的概括。其实,不仅生者与生者相亲,生者与死者疏远,就是在生者之间亦有来去亲疏之异,相亲而来,相弃而去,友则相亲,弃则相疏,此亦人情世态之常理。
古诗十九首之九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五、《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重点)
1、巧妙地起兴发端 《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 曲宛转,反复低徊。许多诗篇都能巧妙地起兴发端,很少一开始就抒情明理。
(1)用典型事件起兴发端:《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选择的都是采择芳条鲜花以赠情侣的情节,只不过一者是远在他乡的游子,一者是独守闺房的思妇。以事件起兴发端的诗篇,往往顺势推衍成一个故事。《孟冬寒气至》和《客从远方来》都以女主人公收到远方寄来的物品发端,然后写她们对游子的信件和礼物 如何珍视,或精心收藏,或巧加裁制。
古诗十九首之四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诗十九首之十五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2)用具体物象起兴发端:以物象起兴发端多选择和时序相关的景观,抒情主人公或遇春草,或临秋风,有的眼望明月,有的耳听虫鸣,由这些具体物象引发出种种思绪。以具体物象起兴发端的诗篇,则由这些物象构成优美的艺术境界。
《古诗十九首》以写景叙事发端,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水到渠成,而且又抑扬有致。
2、以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凛凛岁云暮》和《明月何皎皎》都是典型的写境,抒情主人公一为思妇,一为游子。
在《凛凛岁云暮》中,思妇在岁暮给远方游子寄去衣被,自己也思绪如潮。她在梦中见到了朝思暮想的“良人”,并且携手同车而归。然而,未及同床共枕,游子便倏忽离去。思妇醒后回忆梦境,徙倚感伤,一洒相思之泪。
在《明月何皎皎》中,作者以夜晚独宿为背景,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
这两首诗基本是写实之作,构成的意境却是如幻如梦,朦胧而又深沉。
古诗十九首之十七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缓。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徒倚怀感伤,垂涕沾只扉。古诗十九首之十一(背诵)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3、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钟嵘《诗品》卷上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暢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浅浅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尽而造语新警,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1)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诗中有许多名言警句,简洁生动,哲理深而诗意浓。
(2)日常用语,虽造语平淡却有韵味。(3)化用典故,却不晦涩生硬。(4)巧用叠字、擅长双关语,颇得乐府民歌的神韵。(《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客从远方来》)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谈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时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