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小故事

时间:2019-05-14 12:10: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学小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学小故事》。

第一篇:国学小故事

1、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

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

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

【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智慧小语】大事都须从小事做起。《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意思是说: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3、母熊护子

昔日有母熊被猎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动而没有倒地,猎人觉得很奇怪,上前去看个究竟,结果发现母熊已经死了,却紧紧抱住一颗大石头。为什么呢?原来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会打中小熊,所以至死也忍痛抱紧大石不放。

【智慧小语】动物界中的母与子,无论生死都相互眷恋,它们的慈爱与孝义都到了极处。人类为了贪欲捕杀动物,天下没有比这更狠心的了!

4、舜的故事

《史记》中记载,舜的父亲是个瞎子,生母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父亲喜欢后妻的儿子,总想杀死舜,遇到小过失就要严厉惩罚他。但舜却孝敬父母、友爱弟弟,从来没有松懈怠慢。舜非常聪明,他们想杀死舜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又总在旁边恭候着。

有一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父亲就在下面放火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斗笠保护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走了。后来,父亲又让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凿出一条通往别处的暗道。挖井挖到深处时,父亲和弟弟一起往井里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从暗道逃开了。他们本以为舜必死无疑,但后来看到舜还活着时,就假惺惺地说:“你跑到哪里去了?我们特别想你啊……”他们经常想方设法害舜,但舜不计前嫌,还像以前一样侍奉父亲、友爱弟弟。后来他的美名远扬,尧帝知道后,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让位于他,天下人都归服于舜。

【智慧小语】: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要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他的德行崇高,非常令人赞赏。有这样的胸襟与对道德的坚守,才能让他有机会得到先王的赏识,成为受人爱戴的贤明的君主。

5、老汉粘蝉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到楚国去,路上经过一个树林,在树林中有个驼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轻松,就像在地上捡知了一样。孔子问:您的动作真是巧啊!有什么门道吗?老人说:我确实有自己的办法,我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十次也不会超过一次;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立着的断木桩,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大地大,万物品类繁多,但我一心专注于知了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样为什么不能成功呢!最后孔子转过身来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

【智慧小语】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6、书读百遍,其意自见(xiàn)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

天长地久,他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别人问他读书有什么窍门。

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

人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的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智慧小语】现在有些人总找借口说:“我白天那么忙,工作压力那么大,生活节奏那么紧,哪有时间学习?”其实,只要你自己肯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爱因斯坦和鲁迅说过同样一句话: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有个著名的“三八理论”,就是一个普通成年人的一天应该分为“三个八”: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自由安排时间。前面两个“八”,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并无多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剩下的八小时怎么度过。

7、鹿乳奉亲

春秋时期的郯(tán)子,生性至孝,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举动。从小若有这样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

第二篇: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经典故事

1、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 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

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 【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树欲止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

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智慧小语】大事都须从小事做起。《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意思是说: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3、母熊护子

昔日有母熊被猎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动而没有倒地,猎人觉得很奇怪,上前去看个究竟,结果发现母熊已经死了,却紧紧抱住一颗大石头。为什么呢?原来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会打中小熊,所以至死也忍痛抱紧大石不放。

【智慧小语】动物界中的母与子,无论生死都相互眷恋,它们的慈爱与孝义都到了极处。人类为了贪欲捕杀动物,天下没有比这更狠心的了!√

4、舜的故事 《史记》中记载,舜的父亲是个瞎子,生母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父亲喜欢后妻的儿子,总想杀死舜,遇到小过失就要严厉惩罚他。但舜却孝敬父母、友爱弟弟,从来没有松懈怠慢。舜非常聪明,他们想杀死舜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又总在旁边恭候着。

有一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父亲就在下面放火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斗笠保护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走了。后来,父亲又让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凿出一条通往别处的暗道。挖井挖到深处时,父亲和弟弟一起往井里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从暗道逃开了。他们本以为舜必死无疑,但后来看到舜还活着时,就假惺惺地说:“你跑到哪里去了?我们特别想你啊……”他们经常想方设法害舜,但舜不计前嫌,还像以前一样侍奉父亲、友爱弟弟。后来他的美名远扬,尧帝知道后,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让位于他,天下人都归服于舜。

【智慧小语】: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要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他的德行崇高,非常令人赞赏。有这样的胸襟与对道德的坚守,才能让他有机会得到先王的赏识,成为受人爱戴的贤明的君主。√

5、老汉粘蝉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到楚国去,路上经过一个树林,在树林中有个驼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轻松,就像在地上捡知了一样。孔子问:您的动作真是巧啊!有什么门道吗?老人说:我确实有自己的办法,我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十次也不会超过一次;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立着的断木桩,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大地大,万物品类繁多,但我一心专注于知了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样为什么不能成功呢!最后孔子转过身来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

【智慧小语】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6、书读百遍,其意自见(xiàn)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

天长地久,他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别人问他读书有什么窍门。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

人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的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智慧小语】现在有些人总找借口说:“我白天那么忙,工作压力那么大,生活节奏那么紧,哪有时间学习?”其实,只要你自己肯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爱因斯坦和鲁迅说过同样一句话: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有个著名的“三八理论”,就是一个普通成年人的一天应该分为“三个八”: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自由安排时间。前面两个“八”,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并无多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剩下的八小时怎么度过。√

7、鹿乳奉亲

春秋时期的郯(tán)子,生性至孝,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举动。从小若有这样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

8、孟母断机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9、黄香温席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语】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10、陆绩怀橘

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智慧小语】陆绩六岁就懂得体念亲心的行为并非偶然,实为得力于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父母以身作则外,他还研读经史,无数古圣先贤的存心和德行,从小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11、元觉劝父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性格难以沟通,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还是应以婉转的语气劝说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蛮横。

12、汉文帝侍母

汉文帝刘恒,他就以孝闻名。母亲生病了,他一边要处理里里外外的国家大事,一边还要陪着母亲。吃药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先尝,然后再端给母亲;母亲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没有离开,一直在母亲身边照顾。

【智慧小语】:作为一个人,应该重视孝顺父母,平时对父母照顾很重要。当他们生病了,需要安慰时,哪怕是一句体贴的话,也会让他们很开心。我们需要一种爱的教育,而这种爱,要在每个人心中生起来。

13、李绩焚须

唐朝有位副宰相叫李绩,一次他姐姐病了,他就亲自照料她,为姐姐烧火煮粥时,火苗烧了他的胡须。姐姐非常不忍心,劝他说:“你的仆人、侍妾那么多,何必自己这样辛苦呢?”李绩立即回答:“您病得这么重,让其他人照顾,我不放心。您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给您煮粥,也没有太多机会了。”李绩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姐姐,实在是难能可贵。

【智慧小语】:在古代,人们把所有人都当作兄弟姐妹,我们现在虽做不到这一点,但至少也要与家人和睦相处。倘若这一分爱都不能付出,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确实不好说。

14、卜式牧羊

卜式,是孔子的门生,从小父母双亡,家中只有个幼小的弟弟,等到弟弟成人后,卜式把田地房屋财产都给了弟弟,自己只带走畜羊一百多只,进入山放牧,过了十多年,他的羊达到一千多只,又自己买了田地房屋。而他弟弟由于只是玩乐,家产耗尽,于是卜式又屡次把家产分给弟弟,受到邻里的称赞。可见,他是个重义轻财的君子。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对钱财等身外之物,一定要看淡,如果不执著财物,兄弟之间的怨恨争斗就不会产生。

15、紫荆树

以前有个姓田的老人,他死之后,三个儿子决定分家。他们将家产分为三等份,别的财产都已分妥,唯剩一株紫荆树不好处理。他们商量了半夜,议定次日将树截为三段,每人分一段。但这树好像有灵性,第二天去截时,它已经枯死了。三兄弟十分震惊,认为是天地鬼神的暗示,逆天而行会招致不详,于是决定不再分树,紫荆树立刻复活了。他们大受感动,把已分开的财产又合起来,从此不再提分家之事。

【智慧小语】:人与自然之间,有肉眼看不到的很多奥秘。假如人们彼此不和,引发纷争与战乱,外境上也会出现风雨不顺、五谷不熟等恶兆。人类要想快乐地生活,并非希求钱财就能得到,而要从自身修养、随顺天龙八部等方方面面加以调整。

16、相煎何急 以前在三国时期,曹丕得了王位后,因妒忌弟弟曹植的才华,就故意刁难他:让他七步成诗,题目是“兄弟”,但不能出现“兄弟”二字,作不出来就要砍头。所幸的是,曹植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很快就作了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用了一个比喻:豆子被放在锅里煮,而用来煮豆的是豆秆,所以豆子在锅里哭泣:“我们本为同根所生,何必要急于相残?”以此来影射曹丕的狠心。曹丕听后,心感惭愧,就不杀曹植了。

【智慧小语】: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中,为了名声地位而手足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和睦相处、互忍互让的,少得可怜。生存在这个世间,若想活得快乐,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懂做人的原则,假如不懂,就不可能做好,做不好也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是规律。

17、程门立雪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敬,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zuò)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智慧小语】:老师,是给予学生第二次生命的人。在学习的过程里,从目不识丁直至学富五车,无不是老师用辛勤的汗水浇开了我们的知识之花。学会尊重给你知识、改变你命运的人吧,如果不是老师这根明烛,我们也许永远不知道知识的美丽。

18、感动杀手的人

春秋时期有个昏君荒淫无道,他有一位大臣叫赵宣子,为人忠诚,时时处处都在劝谏君主。君主很不耐烦,有一天突然起了歹念,雇杀手想把赵宣子杀掉。这个杀手叫锄麑(ní),天不亮就到了赵宣子的家。这时赵宣子已经起床,端端正正穿好朝服,在那儿稍微闭目养神,等着上早朝。杀手见了很感动,心想:“一个人平居时都毕恭毕敬,这绝对是国家的栋梁。假如我杀了他,就是不忠,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假如不杀他,又失信于君主,这是不信。不忠不信,哪能在世上做人呢?”最后他不得已,就撞树自杀了。

【智慧小语】:一个人的威仪如理如法,竟可以产生这么大的力量。《弟子规》中说:“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穿着应该整齐,不要不伦不类。戴帽子也应该戴正,不要歪着斜着。一个人如果有涵养,从外在的仪容装束上可以体现出来。

19、查道访亲

宋朝有个人叫查(zhā)道,有一天他和仆人挑着礼物去拜访远方亲戚。由于忘了带干粮,又找不到吃饭的地方,中午时他们特别饿。仆人建议从礼物中拿些食物吃。查道说:“这怎么行呢?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人,就是人家的东西了,我们怎么可以偷吃呢!”结果,两个人只好饿着肚子赶路。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意思是说:借用别人的东西,必须当面向主人索求。如果不问一声就随便拿走,那就是偷盗的行为。20、多言何益

《墨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禽向老师请教:“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癞蛤蟆和青蛙,白天晚上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燥,也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皆为振动,人们早早都起来了。所以,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nìng)巧。”意思是说:人平时不要有太多话,否则言多必失,说多了容易成为惹祸的根源,不如在适当时机,说一些符合实际的有义之语。说话的时候,语言应真实、老实,不要用花言巧语欺骗别人。

21、三人成虎

魏国大夫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假如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恭说:“如果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将信将疑。”

庞恭又说:“倘若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相信了。”

庞恭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现在赵国离魏国比这里的街市远多了,议论我的又不止三个人,如果我走后有人说我坏话,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有分寸。”

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但魏王果真听信了小人谗言,没有再召见庞恭。

【智慧小语】:判断一件事的真伪,不能偏听偏信,必须经过细心考虑,不然就会误把谣言当真。评论他人要小心谨慎,看别人有过错时,一定要再三观察,否则,妄加揣测就开始诽谤,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会给他人带来终身的伤害。

22、失人之察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绝粮于陈国与蔡国之间时,七日七夜没吃到饭,只能无精打采地躺在那里。一天,弟子颜回找来一点米,准备煮给老师吃。煮到快熟时,颜回就先抓起一把吃了。孔子悄悄地看在眼里,觉得颜回有点失“礼”,所以不大高兴。

过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先吃。孔子善巧地说:“我刚刚梦见先君了,故应把干净的食物先供养再吃。”颜回马上回答:“万万不可!刚才有土灰掉进锅里,我虽把它抓出来吃了,但饭已经弄脏了,所以不能供养先君。”此时,孔子才知道错怪颜回了。

事后,孔子深有感触地叹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意思是说: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有时并不可靠;我依赖自己的心,但心分析的有时也靠不住。弟子们要切记: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是很容易的!

【智慧小语】:有人认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有时候也不一定。不要认为自己所见所闻都千真万确,不容怀疑,凭一己之见判断别人的好坏,不一定特别可靠,很可能杂有不实的成分。

23、黄州菊

以前,苏东坡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家,苏东坡就呆在他书房里等候,看到书桌上有一首他未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意思是,昨晚西风吹过园林,菊花的花瓣落了一地,犹如黄金铺满大地。苏东坡不由暗笑当朝宰相连常识都不懂,菊花开在秋季,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在诗句下面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说是秋菊不像春天的花会落瓣,请诗人你仔细审查一下。

王安石回来看到后,并没有说什么,次日上朝时,暗地里请皇上把苏东坡贬到黄州。苏东坡被贬后心里很不服,知道是王安石因诗而报复他,但自己也没办法。他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转眼到了九九重阳,便邀好友到后园赏菊。由于秋风刮了多日,到园里一看,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他顿时目瞪口呆,询问友人之后,才知菊花通常不落瓣,但黄州的比较特殊,是落瓣的。又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苏东坡醒悟到自己见识不广,只看一面而不知总体,从此不敢轻易笑人。

过了几年,王安石又把苏东坡调回京城。苏东坡曾专门为续诗一事,找王安石虔诚地道歉认错。

【智慧小语】: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每个人其实都是渺小的。判断一件事或一个人,务必要先详细观察。在不了解事情真相之前,千万不能轻信谣言,随便乱说。

24、以人为镜

唐太宗是一个文武双全,英明盖世的能人,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他身边有两位监督他言行的“明镜”:一为长孙皇后,另一位乃忠义贤良的魏征。皇上一有过错,他们立即会巧妙地指出。据《贞观政要》一书所载:唐太宗喜欢一只小鹞子,一日正在玩鸟,魏征来了,太宗怕魏征指责自己,赶快把小鸟藏到怀中。魏征假装没看到,故意留下来与他商谈国家大事。太宗心里虽为鸟着急,却也怕暴露,因为他信任、敬畏魏征。等魏征走后,太宗取出怀里心爱的小鸟一看,早已命归黄泉了。于是伤心地回到后宫,大发雷霆说:“我非杀掉这个田舍翁不可!”皇后闻之,问明原委,立刻穿上大礼服向太宗行礼道贺:“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唐朝有魏征这样的好臣子,又有您这样的好皇帝,这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好现象,国家兴盛指日可待。”故使太宗渐渐平息了怒气。

唐太宗就“以人为镜”常观察自己,真正做到了勇于改过、从善如流。后来魏征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今魏征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镜子。”

【智慧小语】:身体的仪表妆容,可以用镜子来观察;而自己的心态行为,就要靠别人来监督,或靠自心来反观,一旦发现了错误,就要立即改正。能得旁人监督、提醒、指出自己的过失是相当重要的,若是具有德行的智者指出你的过失时,就可以推知自己肯定有过失,应反观自己力图改正,并真诚地感谢指责自己的人,也应万分珍惜这种福报机缘!

25、石崇斗富

在晋朝,石崇曾与晋武帝的舅父王恺以奢靡相比: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株珊瑚树,高二尺许,世所罕见。王恺向石崇炫耀,不料石崇挥起铁如意,将珊瑚树打得粉碎,然后一笑置之:“别心疼,我赔你就是。”便命左右取来六七株珊瑚树,个个皆高三四尺,比王恺那株强多了。王恺只好认输,两只脚抹油走人,连击碎的珊瑚树也不要了。

然而如此攀比完全是愚者之举,人活着的关键在于德行和学识,一个人只要品学兼优,生活再贫寒也不可耻。就像孔子的弟子颜回,他虽然家境贫穷,可却安贫乐道、敏而好学,孔子教他一种道理,他马上就能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把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孔子对他寄予厚望,但可惜他32岁就死了。对于颜回的德行,孔子曾赞叹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颜回吃饭时用一节竹筒当碗,喝水时直接用瓢盛水,住在极为简陋的巷子里,别人看他那么贫穷,都替他忧愁,可他却不改其乐,还是非常达观。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意思是说:如果品德、学问和才艺方面不如人,就应该自我勉励,努力赶上,这方面一定要有竞争心。但物质方面的享受,就要降低,不要攀比。即使自己生活比较贫寒,衣服、饮食、房屋、财富等不如别人,心里也没必要忧愁。

26、朱元璋轶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时生活窘困,常和一些穷孩子放牛砍柴。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从前的一些穷朋友,都想跟他沾点光,弄个一官半职,于是有两个人结伴去京城找他。

见到朱元璋后,一个人先开口说:“还记得我们一起割草的情景吗?有一天,我们在芦苇荡里偷了些蚕豆,放到瓦罐里煮。没等煮熟,你就抢豆子吃,把瓦罐都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你抓一把就塞到嘴里,却不小心被一根草卡住喉咙,卡得你直翻白眼……”他还在那儿喋喋不休讲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当即下令把他杀了。

然后,朱元璋又问另一个人:“你有什么要说的?”那人连忙答道:“想当年,微臣跟随陛下东征西战,一把刀斩了多少'草头王’。陛下冲锋在前,抢先打破了'罐州城’,虽然逃走了'汤元帅’,但却逮住了'豆将军’,遇着'草霸王’挡住了咽喉要道……”朱元璋听了,顿时心花怒放,随即降旨封他做了将军。

二人所说的内容虽然相同,但后者把朱元璋小时候偷吃东西的轶事,用一种特殊的“隐语”表达出来了。当事人听了,彼此心照不宣,而局外人听来,完全是在描述朱元璋当年金戈铁马的戎马生涯,所以最后他的结果完全不同。

【智慧小语】:同样一件事情,以婉转的语言表达,不但不会得罪对方,还会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如果说话方式不当,就算是让人生欢喜的事,可能也会弄巧成拙,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说话要讲究善巧方便。

27、对症下药

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我听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回答:“你父亲、兄长都还在,他们的阅历与经验比你丰富,应该先问问他们,不要急着动手。”

接着,冉有也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如果我听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回答:“当然要马上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大惑不解,就问:“子路和冉有的问题是同样的,为什么您的答案却不一样?”

孔子答道:“子路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经观察,比较草率冲动,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后行;冉有遇事畏缩,没有魄力,他需要勇气与胆量,所以我鼓励他不要犹豫,听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动。”

【智慧小语】:智者对不同的人,所作的调教截然不同。就算他们犯的错误观点或做的功德完全一样,但也因为性格不同,造成的利害迥然有异。因此,我们遇到具体问题时,要具体分析、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28、两袖清风

于谦是明朝的名臣,他作风廉洁,为人耿直。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有人劝他:“你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笑着说:“我只有两袖清风。”

【智慧小语】:官员有官员的德相,贤士有贤士的德相,圣人也有圣人的德相。孔子的学生子贡,曾赞叹自己的老师具有五种美德——“温良恭俭让”。子夏也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意思是说,君子的容貌,从外表看来有三种变化:真实远远望见他,觉得很庄重;接近之后,觉得很温和;等到听他说话,又觉得他很严厉。

29、管宁割席

《世说新语》中有这么一则故事:管宁和华歆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成天形影不离。

有一次,他们在田里锄草。管宁挖到了一锭金子,但他对此没有理会,继续锄他的草。华歆得知后,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子摸来摸去,爱不释手。管宁见状,一边干活,一边责备他:“钱财应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华歆听了,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但不住地唉声叹气。管宁见他这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

又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这时一个大官在窗外经过,敲锣打鼓,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管宁对外面的喧闹充耳不闻,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华歆却被这种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跑到街上去看热闹。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失望。等到华歆回来后,就当着他的面,把席子割成两半,痛心地宣布:“我们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这即是历史上著名的“管宁割席”。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如果不肯亲近有道德的仁者,无形中会给自己带来无限的危害。一旦让小人有机可乘,你所做的一切会一败涂地,甚至有可能堕入罪恶的深渊。30、孔子学琴

从前,孔子跟从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后,孔子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过了十天,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弹得很不错,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虽学会了曲谱,可还没有掌握一些高难度的技巧。”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品味出这首曲子的神韵。”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领会了这首曲子的神韵,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一个人,尚未深入他的内心世界。”

又过了很多天,孔子庄重地向远处眺望,说:“我现在知道作曲者是什么人了。这人长得黑,身材魁梧,胸怀大志,要统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师襄子听后,立即离席行礼,说:“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智慧小语】: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彻底,便难以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而且学习也不是为别人学,是为我们自己学,为更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服务社会而学。因此,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会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会轻易带过或是半途而废。

31、编蒲抄书

西汉时期的路温舒,他少年时非常热爱学习,可家里十分贫穷,没钱去读书,只好以替人放羊为生。有一天,他赶着羊群来到一池塘边,看见一丛丛又宽又长的蒲草,灵机一动,采了一大捆蒲草背回家,晒好压平之后,切成与竹简同样的长短,编连起来。然后他向人家借书,抄写在这些蒲草上,做成一册一册的书。从此,他每次去放羊,身边都带着这种书,一边放羊一边读书,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后来,路温舒靠自学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著名的法律专家。【智慧小语】: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伟人志士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学不辍,终于学有所成。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一个人想要追求知识和美德,想要有所作为,就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努力坚持、辛勤付出。

32、心正则笔正

唐朝有位著名书法家叫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他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铮、正直不阿(ē)。据说,有一次柳公权在写字,穆宗皇帝边看边连连赞叹,惊诧地问:“你的字怎么写得这么好?能告诉我书法的秘诀吗?”柳公权毫不犹豫地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写字的窍诀在于心,心不清净、不端正,字也不可能漂亮。

【智慧小语】: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心一意,勤学苦练,才能成功。《弟子规》中说:“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意思是说: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写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一个人的字,能反映出内在的智慧。假如字写得歪七扭八,看半天也看不清楚,这个人可能心很乱;假如字写得大方工整,由此也可推知他思路清晰、辨别能力强。

33、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是古代有名的书法家,被人们公认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馍馍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有一段时间,人人都夸他的字写得好,他也自鸣得意、洋洋自得起来。有一天,他到一家饺子馆吃水饺,发现水饺都是从墙那边一个个扔过来的,而且十分准确地扔在锅里。他十分好奇,绕到墙后一看,见是一位老太太在包饺子,包好后,头也不抬就扔过墙去,没有一个掉在锅外。王羲之问她有何窍诀,她说:“没什么,只是熟练罢了!”王羲之听后,觉得自己的字远没达到这种熟练程度,于是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智慧小语】:一个人懂得谦虚才有进步的空间,试想如果王羲之没有碰到那位包饺子的老人,他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也就没有后来的努力,而我们现在也就看不到《兰亭集序》这样的书法墨宝了。

34、王献之学书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为了继承家学,向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学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差不多了,就写了一篇字,拿去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什么话也没说,在他所写字中的一个“大”字下面点了一个点。王献之看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就拿去让自己的母亲看。王献之的母亲也是书法家,看了王献之所写的字后,指着王羲之在上面的那一点,对他说:“这一点写得不错。”王献之听了,才知道自己和父亲的书法还相差很远,从此一心练字,后来也成了书法名家。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意思是说: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愤世嫉俗,应该发愤向上努力学习,圣贤境界虽高,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

35、不食周粟

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孤竹国国君在世时,想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他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说起伯夷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之世的到来。后来听说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二人便长途跋涉来到周的都邑岐山。此时,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武王听说有二位贤人到来,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周公与他们立书盟誓,答应给他们兄弟第二等级的俸禄位和与此相应的职位。他们二人相视而笑说:“奇怪。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仁道呀。”

周武王见到商朝政局败乱而急于坐大,崇尚计谋而行贿赂,依仗兵力而壮大威势,用宰杀牲畜、血涂盟书的办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处宣扬自己的德行来取悦于民众,用征伐杀戮来求利。他们二人对投奔西周感到非常失望。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周文王的棺材挥军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起战争,这叫做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这叫做仁吗?”周围的人要杀伯夷、叔齐,被统军大臣姜尚制止了。

周武王灭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齐却以自己归顺西周而感到羞耻。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以山上的野菜为食。周武王派人请他们,并答应天下相让,他们仍拒绝出山仕周。后来,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妇人的话提醒了他们,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七天,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唱了一首歌,歌词大意是:“登上那首阳山哪,采集野菜充饥。西周用残暴代替残暴啊,还不知错在自己。神农、舜、禹的时代忽然隐没了,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哎呀,我们快死去了,商朝的命运已经衰息。”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智慧小语】:从世间上看,有些人为了不苟且偷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寂天论师谆谆告诫我们:宁可无有利养而当下死亡,也不能通过邪命养活,倘若陷入这样的处境,那还不如早点死了好。

36、绝缨

“绝缨”这个典故源于汉代刘向的《说苑·复恩》。

楚庄王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

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官员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

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必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

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皆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煞风景?”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绝缨宴”。

七年后,楚庄王伐郑。一名战将主动率领部下先行开路。这员战将所到之处拼力死战,大败敌军,直杀到郑国国都之前。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才知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赏赐,坦承七年前宴会上无礼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举全为报七年前不究之恩。

【智慧小语】:楚庄王一时的忍让宽容,无形中却救了自己一命。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用宽容照见人生,人生往往会回报给自己更美丽的康庄大道。

37、朱冲送牛

晋代有个人叫朱冲,他从小就待人宽厚,特别有智慧,但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上学读书,只好在家种地放牛。隔壁有个人心地很坏,平时好占便宜,三番五次地把牛放到他家的地里吃庄稼。朱冲看到后,不但不发脾气,反而在收工时带一些草回来,连同那吃庄稼的牛,一起送回主人家,并说:“你们家里牛多草少,我可以给你们提供方便。”那家人一听,又羞愧又感激,从此再也不让牛去糟蹋庄稼了。朱冲的待人厚道,赢得了乡邻的一片赞扬。

智慧小语:朱冲礼让恶邻,厚德载物,使周围的风气发生很大变化,乡里路不拾遗,村落没有行凶的恶人,这就是仁者风范。人格贤善,自然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

38、周处除三害

三国时有个人叫周处,他在义兴非常出名。当然他出的不是美名,而是恶名。因为他个子比较高,从小就死了父亲,没有读书的机会,人很野蛮,动辄就用拳头打人,老百姓都害怕他。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再加上周处,这三者一起危害百姓,当地称之为“三大祸害”。

后来有人想了个办法,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希望三个祸害通过内战互相残杀。于是周处立即杀了猛虎,又下河去斩蛟龙。周处同蛟龙一起搏斗,三天三夜都没有出来,当地百姓都认为他死了,高兴地对此表示庆贺。结果周处杀死蛟龙后,从水中出来了,听说乡人为自己已死而庆贺,方知大家把他当作祸害,因此有了悔改之意。后来他寻访有修养的名人陆云,听从他的教导,洗心革面、改过自新,最终成了非常了不起的忠臣,为老百姓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

智慧小语:人哪有不犯错误的,一个人首先应该知惭有愧,方能悔过自新。有愧即是指对那些下劣诸辈及其所行之恶劣事情,生起极大的忧愁心与厌烦心。

39、学无止境

苏东坡从小就喜欢读书,他天资聪明、过目不忘,每看完一篇文章,便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经过几年苦读,他已是饱学之士。一天,他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上面写到:“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

过了几天,苏东坡正在家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他出来一看,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老太太指着门上的对联,问他:“你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吗?”

苏东坡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人吗?”

老太太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本书,请帮我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

苏东坡接过书,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他不禁羞愧万分,觉得自己说的大话太丢脸,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

老太太忙上前阻止:“慢!我可以把这副对联改一下。”于是在每句前面各添两个字,改成:“发愤读遍天下书,立志识尽人间字,”并谆谆告诫:“年轻人,学无止境啊!”

智慧小语:我们暂时拥有了人身,但凡夫的想法没什么恒常可信的,故一定要夜以继日勤奋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求学的过程中,也要记住“学无止境”这句话,万万不能骄傲自满、得少为足。40、管鲍之交

春秋时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

他们俩曾经合伙做生意,一样地出资出力。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只是他家里穷呀。

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说管仲没有才干,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绝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

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当兵参加战争而三次逃跑,人们讥笑地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啊!”

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为齐国另一个公子纠效力。两位公子在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

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坚辞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己,力劝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然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智慧小语:心胸狭窄、智慧薄劣的人常常会辨别:这是朋友,那是敌人。智者却一视同仁,慈悲一切众生,因为朋友和敌人两者之间谁有利益还不一定。

41、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他本是宫中的藏书官吏,以此他博览群书,发心撰写《史记》。凡书中有遗漏和残缺不全者,他便上山下乡深入百姓中间去采访讨教。就在他的巨著即将完工之时,不幸被国王发现,国王惧于将历代帝王的丑事传扬人间故将司马迁治罪,并将他的《史记》毫无遗余地焚毁,革掉官职,令其于死刑和宫刑中任选一种处罚方式。

周文王被纣王关在牢里,纣王还残酷地杀害了文王的儿子,并且将他儿子的肉做成肉酱让他吃,文王仍能忍受这么巨大的痛苦而在牢中写下了《周易》这部书;孔子一生困厄不得志,但他却孜孜不倦地教育学生,并且写下了《春秋》一书传于后世;左丘明两只眼睛全瞎了,还以巨大的毅力写成了《国语》;屈原遭人排挤诬陷,楚王一点也不了解他的一片爱国之心,反而将他流放,他却写出了名著《离骚》;孙膑遭朋友庞涓陷害,被砍掉了两脚的膝盖骨,还能忍辱负重,写出了《孙子兵法》。

司马迁曾想一死了之,但又想到历史上的这些伟人都能不顾自己个人的不幸而发愤著述,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志愿,便饮恨含悲选择了宫刑。他仅凭记忆重写《史记》,终于令这部光辉巨著留芳于世。

智慧小语:司马迁抛弃了个人的悲痛与屈辱,完成了自己的宏愿。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值得学习。

42、拒绝奉承

宋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的著名大臣,以刚正不阿著称。

有一天,一个人转交给宋璟一篇文章,并对他说:“写文章的人很有才学。”宋璟是一个爱才之人,马上就读起这篇文章来。开始时,他一边读一边赞叹:“不错,真是不错!应该重用。”

可是读着读着,宋璟的眉头皱了起来。原来这个人为了巴结宋璟,在文章中对他大加吹捧,这让宋璟很生气。

后来,宋璟对送文章的人说:“这个人的文章不错,但品行不端,想靠巴结来升官,重用他对国家是绝对没有好处的。”因此就没有推荐这个人做官。智慧小语:识人难,识己更难。在称扬和赞叹面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对自己客观的认知,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

43、忘我之境

《庄子》中有一个故事说:有个普通的木匠叫梓庆,他平时帮人家做的,就是祭祀时挂钟的架子。虽然这是个很简单的活,但他做出来的架子,人人见后惊为鬼斧神工,觉得那上面野兽的形状,宛如真正的走兽一般栩栩如生。后来当地的国君知道他的手艺之后,专门唤他来问其中的窍诀。梓庆很谦虚,他说:“我一个木匠,哪有什么窍诀啊。如果你一定问,我就跟你说说:无非是我在做任何一个架子之前,首先要守斋戒,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在斋戒的过程中,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利’,把那些为自己得到功名利禄的念头全部扔掉;到了第五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名’,别人对我赞叹也好、诽谤也罢,我都已经不在乎了;到了第七天的时候,可以达到'忘我’之境。有了这样的心态,我就拿上斧子进山。进山以后,因为我的心很清净,哪些木头天生长得像野兽,一眼就会看到,然后把木头砍回来,随手一加工,它就成为现在的样子。我做的事情无非是以天合天,这就是我的窍诀。”

智慧小语:我们做事不成功,要么是为名,要么是为利,要么是为自己的事情,有了这些障碍以后,心就静不下来,言行举止也跟着左右摇摆,甚至跟别人吵架争执。但若行为如理如法,就像日月在空中自由运行一样,我们可以逍遥自在地承办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业,不会遭遇任何违缘。

44、六尺巷

据说出在清代康熙和雍正年间的桐城人张廷玉,他是满清入关后,父子入阁拜相的汉人。当年张廷玉在家乡盖相府时,邻居与他家争三尺地。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便立即写信到京城里告知相爷,希望相爷写封信给县令关照一下。张廷玉看完信后,在原信上批了一道诗寄回:“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接到回音,总管立即吩咐让了三尺地出来,邻居一见也让出三尺地来,于是留下六尺空地,成为人人都能通行的一条巷道,后称为“六尺巷”。由此张廷玉名声大震,倍受乡邻的称赞。智慧小语:居高位者皆应具有宽广的胸襟,深明大义,不吝啬琐碎财物。轻财而喜布施的人,其地位修行会更加稳固。当地位、财产、名声、境界、健康、才华、智慧等样样具足时,不要趾高气扬,此时应该想到,所拥有的这些世间福报看起来很美好,但再过一段时间肯定荡然无存,没有什么可傲慢的,应尽力布施以利益他人。

45、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疼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要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的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智慧小语:现在很多人每天要么散乱,要么昏沉,要么随着烦恼转,情绪不稳定是最大一个毛病。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46、甘罗拜相

秦嬴政年幼时,虽称为王然无实权,国家的命运全都操纵在吕不韦的手上,而吕是一个奸险歹毒且嫉妒心极重之人。甘罗的爷爷原本也是朝中丞相,因某事得罪了吕不韦而被刁难。吕不韦限他于八天之内送上公鸡蛋,否则将受罚遭杀。爷爷归家愁眉不展,小甘罗问明情况后说:“爷爷不必忧愁,我自有妙计。”第八日,甘罗不惊不诧地替爷爷上朝去了。朝中众人见来了位乳臭未干的小童,甚觉怪异,互相议论嘲笑着。甘罗却处之泰然正色道:“我虽不是朝廷中人,但此次是专程来替爷爷请假的,因为我爷爷今天在家生小孩,故不能上朝。”众人一听不禁哈哈大笑:“男人怎么能生孩子,简直是无稽之谈。”甘罗莞尔一笑:“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那么公鸡又岂能生蛋?”王臣上下无不惊叹甘罗的聪明才智,唯有吕不韦怀恨于心,本欲置甘罗爷爷于死地,想不到其孙子更厉害,便假意赞叹,而于心中又思计谋。当时正好需要人才出使敌国谈判,否则将起战争。吕不违则委派甘罗出使并许诺事成之后,封他为上卿。甘罗以惊人的智慧圆满地完成了使命,令敌我双方握手言和。自当上卿以后,甘罗备受秦嬴政的赏识,吕不韦嫉妒之火却从未熄灭,反而越来越炽盛,最后奸计得逞迫使年仅十二岁的甘罗服盐身亡。

智慧小语:嫉妒之心,人皆有之,看见别人的财富、地位、名誉、相貌等优于自己皆不堪忍,非但不赞叹别人的功德成就,反而竭力去损毁别人。一个人无论多么有能力、才华,倘若依靠一个嫉妒心强的人,在他面前是不可能功成名就的。选择依靠处应观察其德行,若是嫉妒心重者一定要舍弃、远离。

47、猿垂死乳子

武平出产一种猿猴,它身上的毛像金丝一样闪闪发亮,非常漂亮。小猴的色彩尤为奇异,它们性情驯顺,总不离开母猴。母猴机敏难以捕捉,猎人就用毒药涂在箭头上,伺机射杀母猴。

母猴受伤后知道自己不行了,就把乳汁洒在林中让小猴吃,洒完后即气绝身亡。猎人剥下母猴的皮,对着小猴鞭打,小猴见了就会悲鸣着爬下树,束手就擒。每天晚上,小猴都要枕着母皮才能入睡,有的甚至抱着母皮跳着扑地而死。

智慧小语:母猴与小猴,无论生死都相互眷恋,它们的慈爱与孝义都到了极处。猎人为了捉到小猴,先用毒箭射杀其母,天下没有比这更狠心的了!

48、鳝护子

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周豫的读书人。有个朋友送了条他最爱吃的鳝鱼。刚巧这一天闲来无事,周豫一时技痒,便想亲自动手,试试自己久未展露的手艺,煮上一锅清炖鳝鱼汤来尝尝。

周豫把鱼放入锅中,只见那些鳝鱼仍自由自在地在锅子里游着,在锅底下用小火缓缓加热,水温逐渐变高,鳝鱼在锅中丝毫未觉水温的变化,慢慢地就会被煮熟了,这就是周豫过人的厨艺所在。据说,用这方式煮熟的鳝鱼,因为不会经历被杀的过程,没有挣扎,所以肉质也就不会紧绷,相对地口感自然好上许多。

随着那一锅汤慢慢煮沸了,周豫将锅盖掀起来看看,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锅中有一条鳝鱼的身体竟然向上弓起,只留头部跟尾巴在煮沸的汤水之中。这条身体弓起的鳝鱼,整个腹部都向上弯了起来,露出在沸汤之外,一直到死了,身体犹然保持弯起的形状而不倒下。

周豫看到这种情形,心中感到十分好奇,便立刻将这条形状奇特的鳝鱼捞出汤中,取了一把刀来,将鳝鱼弯起的腹部剖开来,想要看个清楚,它究竟为何要如此辛苦地将腹部弯起。在剖开的鳝鱼腹中,周豫惊奇地发现,那里面竟藏着满满的鱼卵,数目之多,难以计算。

原来,这条母鳝鱼为了保护肚子里的众多鱼卵,情愿将自己的头尾浸入沸汤之中,直至死亡。护子心切而将腹部弯起,得以避开滚热的汤水。智慧小语:所有的众生在做了母亲之后都会这样义无反顾的保护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令人为之动容。我们可以更慈悲一点,为了母亲,也为了孩子。

49、母鹿断肠

晋朝有个叫许真君的少年,喜好打猎。

有一天,他上山打猎,射中了一只小鹿,却见母鹿奋不顾身地奔向小鹿,不断以舌舔抚小鹿的伤口,似有无限的悲伤,不久母鹿也倒地而死。

许真君感到非常奇怪,母鹿并未中箭,何以会死去?便将二鹿带回,剖开母鹿胸腹部,发现肝已尽碎,肠寸寸断。他见此惨状,大为感动,痛哭流涕,悔恨不已,于是折毁弓箭,立誓永不打猎。

智慧小语:一切物类皆有母子之爱,当生离死别之际,肝肠是何等的痛苦!母鹿因为爱子情深,所以不忍抛弃中箭的小鹿而逃,又因为过度悲伤小鹿之死,以致肝碎肠断。世间还有比此更悲惨的事吗? 50、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叫子罕的官员,他品德高尚,为政清廉,从不接受别人的礼物,在百姓中很有威望。有一次,一个宋国人怀藏宝玉,兴冲冲地找到子罕说:“小人专程来给大人献宝,请大人收下。”子罕接过宝玉看了看说:“你还是拿走吧,我不能收。”献福人以为子罕不识货,子罕却笑着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假如你将玉给了我,我们两人岂不都失去了宝。”献宝人听后十分震憾和惭愧。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意思是说: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内心的珍贵,品德的高尚,往往是学会做人的基础。不贪是宝,守德一样是宝。

51、孟母择邻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相传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承担了教育孟轲的职责。孟母为了教育他,曾经三次搬家。起先,他家住在一座山下,山上有很多坟墓,他便经常学着上坟人的样子,又烧纸又跪拜。孟母怕儿子误入歧途,就把家搬到人多的集市上,可是他家的邻居是个屠户,孟轲又学着吆喝卖肉。孟母十分担心,又把家搬到一个靠近学堂的地方,他每天听到的是读书声和先生的教导,学堂里琅琅的书声吸引了孟轲,他渐渐地学着念起书来。孟母终于满意了。在孟母的努力下,孟轲终于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后来,他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最后成为伟大的思想家,被人们誉为“亚圣”。

智慧小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常常会影响到自己。也有说:学好三年不足,学坏一日有余。因此,善于学习之人,会很谨慎地选择朋友,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弟子规》中说:“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近,百事坏。”意思是说:亲近仁德之人,亲近良师益友,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学问。而与不善之人相处,便会受到影响,损伤道德。

52、三人行必有我师

大教育家孔子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勤思好学,不耻下问。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们正在赶路,忽然一个小孩子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原来,这个小孩子正在路上用砖瓦石块垒一座“城池”呢。

孔子叫那个小孩让路,而小孩却说:“这世上只有车绕城而过的,还没有把城池拆了给车让路的。”

孔子想:确实不能把这孩子摆的城池当成玩具。我这样想,可孩子不这样想啊。我倡导礼仪,没想到让孩子给问住了。

孔子十分感慨地对他的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孩子虽小,却懂礼仪,可以做我的老师了。” 智慧小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孔子的名言,出自《论语》。要求人要谦虚好学,努力学习别人的优点,完善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弟子规》中说:“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意思是说: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惕励奋发图强。若能诚心诚意地依止一切高尚人士,于知识渊博的学者前常常询问请教,交结忠厚、重义气的人,就能常时感受安乐。

53、一诺千金

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特别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谚语:“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得到一百两黄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个承诺)”。

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当上了皇帝,开始搜捕项羽的部下。季布曾经是项羽的得力干将。所以刘邦下令,只要谁能将季布送到官府,就赏赐他一千两黄金。但是,季布重信义,深得人心。人们宁愿冒着被诛灭三族的危险为他提供藏身之所,也不愿意为赏赐的一千两黄金而出卖他。

有个姓周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秘密地将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很欣赏季布对朋友的信义,尽力将季布保护起来。不仅如此,他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解救季布。

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很亲近,后来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也很欣赏季布的信义,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不久,刘邦还任命他做了河东太守。智慧小语: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重义之人坚守诺言,答应别人的事,出生入死也要承办。结交朋友应结交善友,若接触的是古道热肠,正义凛然的道友,自然会在无形中使自己的品格、智慧、大悲都得以增长。

54、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宋朝宰相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出生的第二年,父亲就不幸逝世了。

范家失去了生活来源,范仲淹之母谢氏贫而无依,只好带着尚在襁褓(qiǎngbǎo)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从此,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一心想要济世救人。他读书的时候,白天晚上很用功。五年中,他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凉水浇在脸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范仲淹领悟了六经的主旨,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一直提醒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算命先生,问道:“我以后能不能当宰相?” 算命先生说:“小小年纪,口气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那你看我可不可以当医生?” 算命先生很好奇,怎么两个志愿差这么大?就问范仲淹为什么。

范仲淹回答说:“唯有良医和良相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说:“你有这颗存心,真良相也。”

智慧小语:《入行论》中云:“吾当离安乐,甘代他人苦,彼虽犯众过,欣然吾顶替。”以及“舍自尽施他,爱他如爱己……”此等诸行,表面看来近似损己利他,实际却是真实的利己。在将自己所喜爱之事与物无私地奉献以后,自己不一定会感受衰损。因果不虚,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在积累善业资粮的同时,于圣境处将得到相应的加持,于布施对境,凡受益之人皆会感恩戴德,竭力图报,大力帮助和承侍,如是便能顺利地办成自己心中所欲之事。

55、晏子的车夫

《史记》有个故事说,齐国的宰相晏子有一个车夫,这个车夫相貌堂堂、身材魁梧,整天给宰相驾车很风光。晏子的个子矮矮的,相貌也不是那么出众,天天坐在后面的车棚里,谁也看不见,而那个车夫始终坐在前面,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所以非常傲慢。

有一天车夫回家,看见夫人收拾东西要回娘家。他很疑惑地问为什么,夫人说:“我觉得和你在一起特别丢人,很耻辱!”“我现在给齐宰相'开车’,你不觉得光荣吗?”“你一点学问都没有,却傲气冲天、趾高气扬,宰相有那么好的修养和学问,但一点也不炫耀自己。令人遗憾的是,你整天跟那么好的人在一起,却越来越傲慢,根本得不到任何学问和功德。”

后来晏婴跟这个车夫说,你有这样一个夫人,就冲你有这个夫人我就应该给你一个更好的职位,反而提拔了这个车夫。

智慧小语:如果只求自己高高在上,凌驾于他人,那么来世一定会变成卑劣之人,甚至堕落恶趣。反之,假如将高位让于他人,自己情愿居于卑位,那么,乃至生生世世都会在人天善趣中备受恭敬。每个人的业力不同,才华、智慧、财产、能力等方面,可能有高低之别,但自己应该谦虚恭敬地看待别人。

56、韦编三绝

孔子少年时勤奋好学,17岁便因知识渊博而闻名鲁国。到了晚年,孔子喜欢阅读《易经》,但因其意义难懂,他一遍看不懂,就再再翻阅、反复学习,直至弄通为止。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最后,孔子把对《易经》的研究心得,写成了十篇文章,取名《十翼》。后人将《十翼》附在《易经》后面,作为《易经》的补充。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智慧小语:孔子有一句名言:“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意思是说:学习一样东西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感到学习它有乐趣。正因为孔子能够这样勤奋读书、刻苦专心,才能成为一代圣人。

57、害人的报应

魏朝有个人叫杜昌,他妻子的嫉妒心相当大。

有一次,某个丫环给杜昌梳头。他妻子见后醋意大发,残忍地把这个丫环的手指斩断了。过了几天,她的手指就被狐狸咬断了,感受了极其难忍的痛苦。

再过一段时间,杜昌喜欢听另一个丫环唱歌。他妻子又命人割下那个丫环的舌头。后来,她自己的舌头糜烂,痛不欲生。

最后,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特意迎请一些禅师诵经,自己也忏悔了七天七夜。

七天七夜过后,有一次,禅师在给她念忏悔文的时候,从她口中出现了两条毒蛇。见此情景,禅师加快了念咒的速度,两条蛇完全出来,然后掉在地上就不见了。

从此,她的舌头便恢复正常了。

智慧小语:报应,指有施必有报,有感必有应。故现在之所得,无论祸福,皆为报应。因果的循环和报应,更让人不得不警醒自己的一言一行。做一个善良的人,与人为善的人,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58、跪羊图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孩子很不孝敬爹娘,爹娘没有办法,只好找孩子的舅舅。舅舅是个放羊倌,每天在山坡上放羊。他虽然没有文化,但对子女的教育却很有办法。他对孩子的爹娘说:“把外甥交给我吧,过一段他会回心转意,成为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第二天,孩子的爹娘把孩子送到了舅舅家。舅舅见了外甥,既不骂,也不打,二话没说,把一只羊鞭递给了外甥。六月的一个晌午,太阳象火球一样烤着山坡,鸟儿都藏在树荫里不出来了。舅舅也把外甥带到一棵大树下乘凉。这时,有几只小鸟在炎热的太阳下飞来飞去。外甥问舅舅:“这几只小乌鸦不怕热吗?它们不停地飞来飞去忙什么呢?”舅舅指了指大树上的鸟窝说:“猜想鸟窝里正有一只老得飞不动了的乌鸦,正仰着头、张着嘴,由小乌鸦一口一口地喂食。要是没有这些懂事的小乌鸦喂它,它会饿死的。这就叫'乌鸦反哺’。”外甥在一边听了,默默地低下了头。又有一天,舅舅和外甥在羊圈里摆弄几只小羊羔。外甥看见小羊羔都是跪着吃奶,感到奇怪。就问舅舅:“小羊羔为什么总是跪着吃奶?”舅舅坐在一块石头上,讲述羊羔跪乳的来历:很早以前,一只母羊生了一只小羊羔。羊妈妈非常疼爱小羊,晚上睡觉让它依偎在身边,用身体暖着小羊,让小羊睡得又熟又香。白天吃草,又把小羊带在身边,形影不离。遇到别的动物欺负小羊,羊妈妈用头抵抗保护小羊。一次,羊妈妈正在喂小羊吃奶。一只母鸡走过来说:“羊妈妈,近来你瘦了很多。吃上的东西都让小羊咂了去。你看我,从来不管小鸡们的吃喝,全由它们自己去扑闹哩。”羊妈妈讨厌母鸡的话,就不客气地说:“你多嘴多舌搬弄是非,到头来犯下拧脖子的死罪,还得挨一刀,对你有啥好处?”气走母鸡后,小羊说:“妈妈,您对我这样疼爱,我怎样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羊妈妈说:“我什么也不要你报答,只要你有这一片孝心就心满意足了。”小羊听后,不觉下泪,“扑通”跪倒在地,表示难以报答慈母的一片深情。从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它知道是妈妈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这就是“羊羔跪乳”。

智慧小语:乌鸦还知道反哺、羊羔还知道跪乳,人难道就不知道孝敬自己的父母吗?

59、明其所欲,行其所善

齐景公在位时期,有一年雪下了三天还不停歇。景公披了一件贵重的狐白皮袍,坐在厅堂旁边的台阶上看雪。晏子入见景公,在他身旁站了好一会儿。景公说:“这天气真怪,下了三天雪,却不怎么寒冷。”晏子接着说:“天真的不寒冷吗?”景公笑了,怪晏子不相信。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君主,自己饱食了,同时惦念着有人在挨饿;自己穿暖了,同时惦念着有人在挨冻;自己安逸了,同时惦念着有人在劳累。现在君主您却不这么想。”景公听了说:“你说得对,我受教了。”于是,景公就下令打开府库拿出皮袄,打开粮仓拨出粮食,发放给那些受冻挨饿的人。智慧小语:谏之一字,可以使人举一反三。婉转的表达意思,且让听的人明白道理并能实行。晏子真的是一个有智慧又有怜悯百姓的悲心之人。60、遗子孙以清白

徐勉虽然官位显要,但无心经营产业,家中没有什么积蓄。所得的薪俸实物,都分送赡养亲族中穷困贫乏人家。他的弟子和老友曾善意地劝说他要为家人考虑,徐勉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的是财物,我给子孙留下的是清白。子孙们有才干,那么他们自己会创造出财富;如果他们没有一点本领,即使留给他们一大笔财产最后还是归于别人。”徐勉写信告诫他儿子徐崧说:“我家祖辈清廉,所以家境一直贫寒,至于家产这类的事情,从来都不曾提过,不只是不经营而已。我的底子薄没有背景,只是机遇好。慢慢有了今日的尊官厚禄,可以说是什么都有了……古人所说的'以清白留给子孙,不也是很丰厚的吗?’又说:'给子孙留下满箱的黄金,倒不如给他们留下一部经书。’细细地琢磨古人说的这些话,确实都不是空话。我虽然没有多大才能,实有一定主见,只要能够做到古人所说的话,我是不会有一点放松的……” 智慧小语:徐勉留给子孙清白,这是一笔最为富足、也是最为宝贵的财产。他之所以这样做,有三点非常中肯的理由:

一、留下一大笔家产给子孙,如果子孙只会花费,不知管理,结果还是归于别人,白费一场安排。

二、子孙有才学,即使没有一点家产留给他们,凭他们的学识和本领,也能富裕起来。

三、最重要的是,给子孙满箱满箱的黄金,不如培养他们长知识长技能,懂得为人正道,不贪不占。61、宥坐之器

《荀子》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孔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见一只倾斜的器皿,便向守庙的人询问:“这是什么器皿?”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君王放在座位右边警戒自己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君王座位右边的器皿,空着便会倾斜,倒入一半水便会端正,而灌满了水就会倾覆。”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向里面倒水吧。”弟子们舀水倒入其中。大家看到,水倒入一半,器皿就端正了;灌满了水,器皿就翻倒了;空着的时候,器皿就倾斜了。孔子感叹说:“唉,哪里有满了不翻倒的呢?”

子路问:“有什么保持满的方法吗?”

孔子回答说:“聪明和高深的智慧,要用愚钝的方法来保持它;功劳遍及天下,要用谦让来保持它;勇力盖世,要用胆怯来保持它。富足而拥有四海,要用节俭来保持它。这就是抑制并贬损自满的方法。” 智慧小语: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平民百姓,知止、有度、谦让的处世态度,近可以明哲保身,远可以兴邦安民。

62、出使狗国,才进狗门 晏婴是齐国的相国。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

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

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晏婴身着朝服,乘车来到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

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

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

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楚都。

智慧小语:以貌识人,只能显示出自己的无知。智慧依靠强大的心灵和优秀的头脑,而不是外貌。仅靠表面现象来看待人和事物的时候,首先被欺骗的,往往是我们自己。63、赵孝争死

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赵孝的人,字常平。他有一个弟弟叫赵礼,兄弟两个人相处得十分友爱。

有一年,由于收成不好,粮食减产欠收,饥荒严重,社会治安也很混乱,甚至连吃人的事情也有所耳闻。一伙强盗四处抢掠,在老百姓的家中大肆搜寻一阵,见找不出多少食用的粮食和换钱的东西,一怒之下,他们就只好抓人,恰好把弟弟赵礼给捉走了。

赵礼虽然身体瘦弱,但是穷凶极恶的强盗们也不肯放过他,将他五花大绑捆起来后,系在一个树上,然后在旁边架起炉灶生起火来,开始烧水,准备拿赵礼来充饥。

哥哥赵孝虽然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弟弟被掠走的消息让赵孝心如刀割。决心赔上自己的性命,也要救出他。

赵孝哀求强盗说:“我弟弟是一个有病的人,而且身体也很瘦弱,他的肉一定不好吃,请你们放了他吧!”

强盗们一听大怒,气汹汹地对赵孝说:“放了他,我们吃什么?”赵孝说:“只要你们放了赵礼,我愿意用自己的身体给你们吃,况且我的身体很好,没有病,还很胖。”

赵礼哭着说:“被捉来的是我,被你们吃掉,这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可是哥哥他有什么罪过呀?怎么可以让他去死呢?”

这些无恶不做的强盗们,听着兄弟互相争死的话语,望着手足之间舍身相救的场面,被深深震慑住了。他们那坚封已久的恻隐之心,被这人间真情真义的感人场面唤醒了,也都不免淌下了热泪。旋即,他们无声地放走了兄弟两人。

后来,这件事辗转传到了皇帝那里,皇帝是一个深明仁义道德之君,不仅下诏书,封了兄弟二人官职,而且把他们以德感化强盗的善行,昭示于天下,让全国百姓效仿学习。

智慧小语:兄弟如手足,同气连枝,同体相生。放眼世界,万物虽有类聚群分,实则如兄弟一样,互相之间休戚相关。因此,要想拥有永久美好幸福的生活,就必须以仁爱之心,真诚地关爱一切众生。64、狄仁杰的为人之道

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时的名宰相。他在当豫州刺史时,办事公正,执法严明,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于是,武则天把他调回京城,任为宰相。

有一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听说你在豫州的时候,名声很好,政绩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谁吗?”

狄仁杰说:“人家说我的不好,如果确是我的过错,我愿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经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是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这样大家可以相处得更好些。”

武则天听了,觉得狄仁杰气量大,胸襟宽,很有政治家风度,更加赏识他,敬重他,尊称他为“国老”,还赠给他紫袍色带,并亲自在袍上绣了12个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绩。

后来,狄仁杰因病去世,武则天流着泪说:“上天过早地夺去了我的国老,使我朝堂里没有像他那样的人才了。” 智慧小语:气量与胸襟都是人格贤善的基石。学会公正地看待流言,往往是成长的必经之路!65、鲁男子拒妇

鲁国有一男子,独自居住在一间房子里,他的邻居,是个寡妇,也单独住在一间房子里。

一天夜里,来了暴风雨,狂风四起,倾盆的大雨将寡妇的房子给打垮了。寡妇快步跑到这位男子居住的地方,要求男子开门,让她暂住一晚,以躲避暴雨。

鲁男子没有开门接纳她。寡妇从窗口向他责问道:“您为何这般不仁慈啊?”

鲁男子回答说:“男女之间不到六十岁,是不可以同居一室的,现在,您还年轻,我也正年轻,所以,我不敢接纳您啊!”

妇人说:“您怎么不学柳下惠那样呢?他曾经夜宿郭门,有女子来投宿,因怕她冻死,让她坐在自己的怀里,给她取暖,直至天明,都没有发生违德之事,国人也称赞他坐怀不乱,并没有说他乱德。”

鲁男子答道:“柳下惠他可以那样做,但是我却不可以,我将以我的不可以,学习柳下惠的可以。”

当孔子听到了此事之后,称赞鲁男子道:“多么难得,想要向柳下惠学习的人,没有能像他学得这么像的,期望能够达到至善,却不会盲从其行迹,真是一位有智慧的人!”

智慧小语:《弟子规》云:“斗闹场,绝勿进。邪僻事,绝勿问。”亦云:“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都是教导我们要严格遵从圣贤的教导,断绝不良的外缘,以免发生令人后悔莫及的事情。做人应该有自知的智慧,不可随波逐流,宁可先守住自己,避免进入是非、杂乱之地,也不轻易去尝试,这样便可以避免堕入欲望深渊。66、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劳。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避着廉将军,是为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智慧小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67、公艺百忍

唐朝有个张公艺。他的家里竟有九代同堂,住在一块不分家,也因为这么和气兴盛,引起皇帝的注意。

他家祖先从北齐开始得到当时皇帝重视,表扬这户人家能和睦共处,足以成为邻里的典范。到了隋朝以及唐朝太宗皇帝时也一样得到朝廷的表扬。等到了唐高宗时,这户人家依然兴盛。

有一次,高宗皇帝到太山路过当州这个地方,就来拜访张公艺,问他:“为什么你们这一家可以和乐融融,这么多人都能居住在一块呢?”

张公艺就请求用纸笔来对答,高宗皇帝就给了他纸笔。他提起笔竟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呈给皇上,并且说:“一个家庭一切都得利于'忍’。”

“宗族为什么不能和睦相处呢?最主要的是领导人有偏颇、私心,在衣食住行方面会徇私,家人当然就会起愤愤不平之心。”

“除此之外,长幼是否有序,也是一个重要的关键。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尊卑,没有次第,那么这个家一定是很混乱,在一起相处时一定会纷争不断。更何况彼此之间如果不能相互包容,就会相互争吵,彼此不能同心协力相互合作,不愿意努力生产,家里的产业就不能蒸蒸日上。这个家就没有办法维持下去了。”

“如果每一个人,都积极为家里做贡献,在平时互相协助,都能用这个'忍’字,做到礼让,那么家庭当然就能和睦了。”

智慧小语:国学大师季羡林说:“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张公艺的家能够九代同堂的秘诀是一个“忍”字。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应该学会“忍”,忍耐的结果是“百忍成金”。68、智者寿,仁者寿

有一次,哀公向孔夫子请教,问:“夫子,是聪明有才智的人比较长寿,还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较长寿呢?”孔子回答道:“是这样的。人有三种死,并不是他寿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损掉的。比如起居没有定时,饮食没有节制,时常让身体过度疲劳或无限度地放逸。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爱惜身体,使身体受到损伤,这样,疾病就可以夺去他的性命。第二,居下位的人却无视君王,以下犯上;对于自己的嗜好欲望,不肯节制,贪求无厌。这样的人,刑罚也能夺去他的寿命。再者,人少却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却还要去欺辱强大;忿怒时不懂得克制自己,意气用事;或者不自量力,不计后果地行动。这样,刀兵战事就可以让他夭折。像这三种情况:'病杀、刑杀、兵杀’,是死于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而仁人廉士,他们行动有节,合乎道义,喜怒适时,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养自己高尚的性情,这样他们得享长寿,不也合乎道理吗?”

智慧小语:《黄帝内经》上提出:“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是“人到七十古来稀”,这和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若想长寿,就要知足少欲。无论饮食、情绪、欲望都要节制、克己,始终保持恬淡的心境。69、郭伋(jí)亭候

汉朝郭伋,是茂陵(今陕西兴平)人,到并拜州(今山西省)做刺史,对待百姓们素来广结恩德,言出必行。

有一次,他准备到管辖的西河郡(今山西离石)去巡视。有几百个小孩子,每人骑了一根竹竿做的“马”,在道路上迎着郭伋拜见他,欢送他,问他什么日子才可能回来。郭伋就计算了一下,把回来的日子告诉了他们。

郭伋巡视得很顺利,比预定告诉孩子们的日子早回来了一天。郭伋恐怕失了信,就在离城里还有一段距离的野亭里住了一晚,第二天才进城来。

当天,那些孩子们都在路上欢迎郭伋的归来。光武帝刘秀称赞他是个贤良太守,后来郭伋活到了八十六岁才去世。

郭伋做到了童叟无欺,信之至极!

智慧小语:诚信是一生的功课。真正做到童叟无欺,这个人的诚信就是做到了极致。70、五不祥

哀公有一次问孔子说:“寡人听说,在房子的东面再增盖房子,是不吉祥的,这个说法可信吗?”

孔子回答道:“不吉祥的事有五种,但是在房子的东面再增盖房子,却不在其中。损人以利己,是自身的不祥;遗弃老人而只顾孩子,是家庭的不祥;舍弃贤明之人却任用不肖之徒,是一国的不祥;年老智慧者不愿意教导,而年轻的人又不肯好学,是风俗的不祥;有才德之人隐退起来,没有智慧与德能的愚昧之人却来掌握大权,这是天下的不祥。”

智慧小语:祥与不祥,并非在外去追求一些事相,而是真正的从源头上入手,去培植吉祥的因,从而避免不祥的果,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也才能帮助我们趋吉避凶,得到真正的吉祥。

71、讳疾忌医

扁鹊是古代一位名医。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

智慧小语: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72、名利是什么

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说:“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说:“南方有只鸟,名叫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看着它大喝一声:'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又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两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经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位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呢。” 智慧小语:在胸怀大志的庄子眼里,名利富贵不过是一只腐烂的老鼠罢了。庄子有着大智慧,幽默、辛辣、不羁,他永远不会教我们解决问题的小技巧,教给我们的是气魄和眼界。73、纪昌学射

甘蝇是古代出名的神箭手。只要他一拉弓,射兽兽倒,射鸟鸟落。飞卫是甘蝇的学生,由于勤学苦练,他的箭术超过了老师。有个人名叫纪昌,慕名来拜飞卫为师。飞卫对他说:“你先要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眨眼睛。有了这样的本领,才能谈得上学射箭。”纪昌回到家里,就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两眼死死盯住一上一下快速移动的机件。两年以后,即便拿着针朝他的眼睛刺去,他也能一眨不眨了。纪昌高兴地向飞卫报告了这个成绩。飞卫说:“光有这点本领还不行,还要练出一副好眼力。极小的东西你能看得很大,模糊的东西你能看得一清二楚。有了这样的本领,才能学习射箭。”纪昌回到家里,就捉了一只虱子,用极细的牛尾巴毛拴住,挂在窗口。他天天朝着窗口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瞧。十多天过去了,那只因干瘪而显得更加细小的虱子,在纪昌的眼睛里却慢慢地大了起来;练了三年以后,这只虱子在他眼睛里竟有车轮那么大。他再看看稍大一点的东西,简直都象一座座小山似的,又大又清楚。纪昌就拉弓搭箭,朝着虱子射去,竟然射中了,而细如发丝的牛尾巴毛却没有碰断。纪昌高兴极了,向飞卫报告了这个新的成绩。飞卫连连点头,笑着说:“功夫不负苦心人,你学成功啦!”

智慧小语: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艺,都必须有顽强的毅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然后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不费力气的“窍门”、“捷径”是没有的。74、心无挂碍

古时有位将军,骁(xiāo)勇善战,万夫莫敌。平时,他有一个爱好,喜欢陶器,有不少收集品,一有空就拿出来把玩欣赏。

一天,他把一个心爱的杯子拿在手中欣赏,心里正高兴,忽然手一松,杯子差点滑落在地,还好他动作快,又把杯子捧住。当时不觉竟吓出一身汗。事后他想:为什么我平时身经百战,刀、枪都不怕,竟为了这个杯子而吓出一身汗?他一直在心里自问:为什么?

忽然有个念头在他脑海里闪动──这都是因为“贪爱”,有这份贪爱,就会有恐惧!于是他毅然把手中最爱的杯子重重地摔破了。当下觉得一身轻松,不必再为了这个杯子的圆缺而挂心了。智慧小语:心中无一物,其大浩然无涯。人生在世,短短数十寒暑,何苦让物欲束缚心灵的脚步。有时拥有不一定带来快乐,放下反而是智慧的选择。当我们不再执着于一朵云时,却已在无意间收获了整片晴空。75、哭婆与笑婆

古时候,有个老婆婆总是不停地在一座庙跟前哭泣,晴天哭,雨天也哭。人们都叫他哭婆。

一天,有个老和尚问她:“老人家,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卖布鞋。天晴的时候,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下雨天的时候,又没有人去买小女儿的布鞋。她们挣不到钱,可怎么生活呀!一想到这些我就难过。人呀,怎么这么难?”

说完,老婆婆又悲悲切切地哭了起来。

“老婆婆,你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晴天,你小女儿的鞋店前门庭若市;雨天,上街的行人又都往你大女儿的伞铺里跑。这样不是就不苦了吗?”

老婆婆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便听从他的劝告。从此,天天笑得合不拢嘴,哭泣婆变成了笑婆。

智慧小语:换位思考,就是在帮助自己走出困境。当遇到让自己伤心的人,难过的事,走不过去的境遇的时候,除了交给时间慢慢变淡之外,还可以学着换位思考。这样,微笑就是最好的礼物。76、郑人买履

这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个郑国人,想为自己买一双新鞋子。去集市之前,这个人预先找来一小段绳子,用它比着自己的脚量好长短尺寸,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出门了。谁知走得匆忙,量好的尺码却忘在家里没有带着。

郑国人来到集市,直奔卖鞋的店铺,他让掌柜的拿了几双鞋,精挑细选了一番,终于看好了一双中意的鞋子。他正准备掏出小绳,用事先量好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绳被搁在家里忘记带来。于是他连忙对鞋铺的老板说:“对不起,我把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取来尺码再买吧。”说完,转身就往家里跑。眼看天色不早,他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家中,拿了小绳又急急忙忙赶往集市。但是,鞋铺打烊了,鞋子没买成。

郑国人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邻居问他出了什么事,他就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述了一遍。邻居听了问道:“你买鞋时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那可不成,量的尺码才可靠,我只相信我自己亲自量好的尺码,不相信我的脚。” 智慧小语: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遵循规范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学以致用的过程中,要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个处事灵活而内心中正的人,应当破除偏执,遇事思虑周详,拿捏有度,该坚守尺度的时候,便要有择善固执的精神,该随机应变的时候,也要有从善如流的态度。如此方能处事圆融,自在无碍。77、铁棒磨针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智慧小语:纵观古今中外名人的成功史,往往并不是因为天赋异禀,而是因为勤奋过人。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那就是2%的灵感加上98%的汗水,但那2%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8%的汗水都要重要。” 78、庄子鼓盆而歌

庄子的老婆死了,惠施去吊丧。想不到的是,庄子竟然一屁股坐在地上,叉开双腿地敲着盆唱着歌呢!“哎,庄兄,”惠施开了口,“你老婆跟你夫妻一场,生儿育女,从靓妞苦到鸡皮老奶,死了不哭,已经可以了,可你还要敲盆唱歌,不过分吗?”“别瞎说,敝人生平不二色。”庄子说。“那为什么?”惠施问。“孩子他妈刚死时,我怎么不难过?不是说'一夜夫妻百日恩’吗?”庄子的语气有点凄然,“可后来一想,生从死来,她源于无生无形无气,混沌太初,无中生有,先变而有气,再变而有形,复变而有生,如今又从生变回去、变成死,回老家了,不犹如春夏秋冬四季代序一样自然么?孩子他妈现在已安静地躺在天地这座巨室之中,托体同山阿(ē),我还哭得死去活来,惠施,这叫通达天命吗?”说完,庄子不再搭理惠施,神情专注地继续敲他的盆唱他的歌。

智慧小语:死亡是什么?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人人都会死,死亡是生命的一个必然历程。悲伤的眼泪对亡人无益,看破生死,人生就会有另一番气象。79、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侯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400年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bāosì),为了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智慧小语: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80、非禽非兽

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蝙蝠蹬着双脚说:“我长着兽脚,是走兽国的公民。你们飞禽国管得着我吗?”过了几天,麒麟做寿。麒麟是百兽之王。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拍拍翅膀说:“我长着双翅,是飞禽国的公民。你们走兽国管得太宽了吧!”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凤凰和麒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

智慧小语:有些人见风使舵,左右逢源,不断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来投机钻营,谋取私利。但是,他们只能得逞于一时,总有一天会暴露出两面派的丑恶嘴脸,受到人们的唾弃。81、伤仲永

古代有一个叫方仲永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在诗歌方面的才华,被人们赞誉为神童。

那些有钱人家经常邀请方仲永到自己家来,一方面是为了目睹一下这位神童的才华,另一方面也是显示一下自己爱惜人才。当然,每当方仲永走的时候,那些有钱人家都会给一些钱以表心意。

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十分爱钱的人,他把方仲永当成了一棵摇钱树。当没有人邀请的时候,他就领着方仲永主动登门拜访,以求得人家给点小钱。

由于整天跟着父亲东家进西家出,方仲永的学业荒废了,他在诗歌方面的才华,由于没有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式加以培养,也渐渐地枯萎了。

方仲永长大后,人们从他身上再也看不见一点儿当初神童的影子。

智慧小语:才华不等于成功。驾驭烈马不可以轻易丢掉手中的鞭子;操持一把良弓,也要反复在正弓之器上加以调整。木料有了绳墨的校正则可变直,人能接受劝谏更加有智慧。君子不可以不学!82、闵损芦衣

周朝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别。后母平时对子骞很不好。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棉花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小脸也是红扑扑的。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一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手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一阵寒风吹过,子骞剧烈抖动的身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一失手,驾车的鞍辔就掉了,这引起了马车很大的震动。

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猛晃,很是生气,心想:这么大了连马车都驾不好!便要下车呵斥。正要斥骂时,突然发现子骞脸色发紫,浑身颤抖。很是奇怪,便上前拉开子骞的衣襟,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棉花的影子!父亲火冒三丈,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样狠毒,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母亲不在的时候,家里的三个孩子就都要受凉挨饿了。”

父亲非常感动,不再赶妻子了。看到闵子骞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后母感到后悔,后来也把子骞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

智慧小语:当时,如果子骞的父亲一怒之下把后母赶走了,这个家庭从此以后就天伦不再。因为有这样一位孝子子骞,才使整个家庭变得幸福温馨。这个力量只在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纯洁之孝。83、墨子训徒

春秋战国时期,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不过,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

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真是非常委屈,因为在许多门生之中,大家都公认耕柱是最优秀的人,但又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责,让他没面子、心里过不去。

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竟是如此的差劲,以至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

墨子听后,毫不动肝火:“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

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

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

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的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

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你。”

智慧小语:古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穷其一生,能遇到几位用心雕琢璞玉的老师呢?如果真的遇到了,请记得珍惜,不要因为老师的责备而选择怨恨。因为,也许老师恰恰是在用这种方式来成就自己。用感恩的心看待这一切,一切都会变得很美好。84、列子不为小利所动 春秋时代,列子穷困潦倒。郑相子阳的宾客向子阳荐举列子,子阳就派人送他数十车的谷子。列子再三拜谢而拒绝了。

使者走后,列子的妻子对他捶胸顿足地埋怨说:“听说有道的人的家室,生活都能安乐幸福,可现在我饿得面黄肌瘦。相国让人送给你粮食,你却不接受,这岂不是命中注定要穷困一辈子吗?”

列子却笑着对妻子解释说:“我之所以拒收相国的粮食,是因为相国并不是自己真正了解我,而是听信了别人的话才给我送谷子。以后,他也会因听信别人的话怪罪于我。这是我不接受的原因。况且,接受别人的供养,不为别人排忧解难,是不义;为他效命,可替相国这种无道的人去牺牲,哪里算是义呢?”

后来,郑国人民果然发难,杀了子阳。

智慧小语:在“利”和“义”之间,做出何种选择,是见利忘义,还是舍利求义,是经常用来衡量一个人品行高下的标准。列子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清醒地看到了“无道”子阳的本来面目,不为小利所动。85、南柯一梦

有个人在过生日的那天,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梦中,他娶了公主,生了很多孩子,并被皇帝派往南柯任太守。

在那里过了二十年后,突然有一次敌国入侵,他统兵出征被打得一败涂地,回去时妻子也死了,皇帝对他出师不利非常不满,将其撤职打入大牢。

在牢中,他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妻子也死了,地位也没有了,于是羞愤难当,拉着牢狱的窗户大叫一声。

结果从梦中惊醒了。

醒来的时候,星星刚出来。他在下午睡着,大概晚上醒过来,这么短的时间中,梦中已经历了一生的岁月。

智慧小语:《永嘉大师证道歌》中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在这样不知道是梦是醒的迷乱里,把自己的宝贵人身荒废了。南柯一梦可以醒,生死大梦什么时候才会觉醒呢? 86、南亭北亭

曾有相邻的两个国家,各在边境设置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种了西瓜。北边的亭卒勤劳,瓜身长势良好。南边的亭卒懒惰,瓜身又瘦又弱。

南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夜里偷偷地跑过去,把北边的瓜秧全扯断了。北亭的人次日发现后,气愤不平,便报告当地长官,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

长官说:“他们这样做当然很卑鄙。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却一定不能让他们知道。”

北亭的人觉得有道理,就照办了。南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一天好似一天,而且发现是北亭的人在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便将此事报告给自己的长官。长官听后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敬佩,便将此事告诉给南国的王。南王听说后,有感于北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北王,以示自责,也表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变成友好的邻邦。

智慧小语: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俗语也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如果你跳脱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始终以善念对待一切人事,就会明白,怎样才能具备伟大不凡的威力。87、不道是非,不扬人恶

颜回有一次向孔夫子请教朋友之间相处之道,夫子回答他说:“君子对于朋友,即使认为对方有所不当,也仍只说自己不了解他是一位仁爱之人。对朋友旧日的恩情念念不忘,对过去的仇怨不记恨,这才是仁德之人的存心。”

有一次武叔来拜访颜回,言谈之中指责他人的错误,并加以评论。颜回说:“本来承蒙您到这里来,应该使您有所收获。我曾听夫子说过:谈论别人的不是,并不能显出自己的好处;讲别人的邪恶,也不能显出自己的正直。因此有道德之人只是就事而论,指责自己的错误,而不去批评别人的不是。”

颜回又对子贡说:“孔夫子说:'自己不讲礼仪,却希望别人对自己有礼,自身不讲道德,却希望别人对自己有道德,这是不合条理的。’夫子这句话,果真不能不深思啊!”

智慧小语:《弟子规》有云:“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又云:“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这是教导我们,当看到他人有不是之处时,不能贬低、指责或宣扬,而是借此先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何况有时,我们所看到、听到的未必就是事实,倘若无端地加以批判、宣扬,便卷入了是非谣言的传播之中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若能怀着一颗包容宽恕的心去体谅他人,进而给予关怀、帮助、提醒,相信会让彼此之间更加融洽,也能让人如沐春风,从而心生惭愧,改往修来。88、宋桓罪己

春秋时,宋国遭受了重大的水灾,鲁国国君差人去慰问。宋庄公的公子御说,即后来的宋桓公,受他父亲之命,对鲁国的使者说:“因为我的不敬,所以上天降下了灾祸,又使得贵国的君侯忧虑,这是我们觉得很抱歉的。”就此拜受了鲁国国君的慰问。

鲁国的大夫官臧文仲知道了这一番话,说:“宋国将要兴起了。从前夏朝禹王、商朝汤王,每每归罪自己,所以他们都很快地兴起了。亡国的君主,夏朝的桀,殷朝的纣,件件归罪别人,所以他们都亡国了。并且诸侯列国里面,有了凶灾的事情,就自己称孤,这是最合于礼的。言语既然恐惧,称呼又很合礼,所以宋国的兴起是无疑的了。”

智慧小语:古人曾说:“君子有了过错,就老老实实向人家认错道歉;小人有了过错,向人家解释时就极力掩饰自己的错误。”宋桓公遇事能以君子处之,恤民罪己,不愧是一代明主。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多反省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进步的可能和空间。89、匡人解甲 孔子前往宋国,到了匡地时,由于阳虎曾经施暴力于匡地的人民,孔子与阳虎长得又很相似,于是匡地的人以为阳虎又来了,赶快报告给匡地的主宰简子。简子听后,马上率领士兵,披上铠甲,驱马前往,将孔子一行人团团围住。

子路生性勇猛,一见匡人围攻,不知何故,非常不悦,拿起兵器便要与他们决一死战。然而,孔子此时,竟能平心静气,先检点自己有无过失。继而以礼乐教化,让子路取出琴来,请子路歌,自己来和,用那哀伤的曲调表达了委婉陈情之意。这一举动,与阳虎完全不同。发怒的匡人顿时冷静下来,仔细一思索,此人虽貌似阳虎,却是一位彬彬有礼的君子,原来,他是鲁国的大圣人孔子啊!匡人大感惭愧,也倍受感动,自动脱去了盔甲,以示不会侵犯,静静地离去了。

智慧小语: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顺或是突变,应当冷静思考,不要乱了方寸。因为有时可能只是一个小误会,若意气用事,反可能加深误会,使问题更加严重。能够提起理智,以一颗仁爱之心,体察他人,客观面对,则将有助于误会的消除,从而化解冲突,使彼此更为和睦。90、推己及人

东汉末年,曹操在和袁绍作战时,处于下风,他的许多部下对胜利没有信心,都和袁绍进行联络,以备曹操失败后自己好有个出路。

后来,曹操经过官渡之战打败了袁绍,从袁绍那里缴获了这些书信,曹操看也不看,就让人烧毁了。

有人问曹操,为什么不查是哪些人和袁绍勾结。

曹操说:“这些跟我打仗的人谁没有家庭儿女,谁在绝望时都会找出路。当时,连我也没有信心,何况他们?所以,不要去追问了。”

智慧小语: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始能宽容。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心量自然而然就会放大。

91、一叶蔽目

三国时期邯郸淳《笑林》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楚国有一个书生,家里很穷。一次,他在读淮南王刘安所著的《淮南子》时,看到书中写着:“螳螂捕蝉时用来遮蔽身体的那片树叶,具有隐身的功能。”于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叶子,那该多好呀!”从这天起,他整天在树林里转来转去,寻找螳螂捉蝉时藏身的叶子。一天,他果然看到一只螳螂藏身在一片树叶下,正准备捕捉它前面的蝉。他兴奋极了,连忙扑上去摘下那片叶子,谁知,由于太激动了,居然没有拿住,那片树叶就飘飘摇摇地掉落在树下,与满地的落叶混在一起,再也分辨不出了。于是他找来一只簸箕,把地上的落叶全都收拾起来,带回家去,打算一片一片地试。书生拿起一片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然后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妻子回答:“看得见。”他又举起一片树叶问:“你能看得见吗?”如此反复,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就这样整整被问了一天,妻子实在是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就随口答道:“看不见了!”他一听喜出望外,连忙带着这片叶子到集市上去,拿了别人的东西就走。店主十分惊奇,把他抓住送往官府。

县官也觉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东西,便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书生说了原委,县官听后大笑,说道:“你真是一叶蔽目,不见泰山呀!” 智慧小语:凡事要看清全局,就要拓宽心量,学会适时地放下曾经的失意,勇敢地面对未来;要保持理智,就要捐弃狭隘与偏执的固守,让心灵在平和中更加明朗。移开树叶,或许眼前会豁然开朗。92、神来之笔

有一年,孙权在自己的书房中新添了一道屏风,精美的木架上蒙了雪白的绢素。画家曹不兴应召为其在绢素上配画。

曹不兴拿起笔,蘸了墨,准备作画。哪知道稍不留神,毛笔误点下去,他急忙收笔,但已经来不及了,雪白的绢面上顿时出现了一个小墨点。

旁边的人都惋惜道:“败笔,真可惜。”

曹不兴对着小墨点仔细端详了片刻,不慌不忙把小墨点改画成一只苍蝇,再在旁边画了许多花花草草。整个画面布局匀称,生动逼真,尤其是那只苍蝇更栩栩如生,好像真的一样。围观的人都惊叹不已。

后来,孙权观赏这幅画时,发现了画中这只苍蝇,想赶走它,便伸手去弹了几下,可是苍蝇并没有飞走。他很是疑惑,再仔细一看,方知是曹不兴画上去的,忍不住赞道:“好!实乃神来之笔。”

智慧小语:有时候往往看起来是坏事,却因为个人的态度不同而变成了好事。所以,问题来的时候,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坏事说不定就变成了好事呢!93、世恩夜待

明朝陈世恩,是明神宗万历年间的进士,他有兄弟三人。长兄是一个学问道德都很好的人,孝顺廉洁,得到乡里的敬重。陈世恩是老二,当时还没有成就。但是,他的德行也如兄长一样为众人所称许,尤其是他那种谦逊有礼、平易近人的态度,更让人敬佩。但他们的三弟整日无所事事,还结交了一帮不好的朋友,到处游荡,经常是一大早就不见了人影,深更半夜才回来。

俗话说:“长兄如父”。三弟的年少轻狂大哥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只要有机会,就苦口婆心地劝他:“三弟呀!不要再在外面流荡了!要早点回家免得让家人担心啊!”

三弟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大哥劝一次、两次还罢,次数多了,他觉得十分反感。陈世恩见此情景,与大哥约定,由他来劝三弟。

当晚,陈世恩手里拿着院子大门的钥匙,在门前等弟弟回来。弟弟没料到是二哥在等他,有点不知所措。“赶快进来吧!外面冷。”

第二天一大早,弟弟又溜出去了,仍然是一整天也没有回来,陈世恩和前一天一样,晚上仍在院子门口等弟弟。还给他泡了茶,嘱咐他早点歇息。这下弟弟可有些睡不着了!假如二哥也像大哥那样骂自己几句,自己倒觉得无所谓,但是二哥却半点也没责怪自己。回想起自己在外面花天酒地的情形,弟弟觉得脸上有些发烧。

此后连续几天,弟弟在外面开始呆不住了,眼前尽是哥哥深夜翘首企盼自己归家的情形。他对朋友们提出要先告辞,朋友们嘲笑他说:“急什么?难道怕家里的大棒槌吗?”弟弟只好又和他们玩到天黑,赶回家时,二哥又是一脸关切地抚着他的肩头,问他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弟弟不觉羞惭交加,心头一酸,“哇”地一下哭出声来,跪下去对二哥说:“我错了,请二哥责罚!”

从此以后,弟弟像换了个人一样,再也不和那一帮朋友一起混了。在两位哥哥的精心教导下,他认真学习,发奋图强,成了一位德才兼备的人。

智慧小语:家是一个人最温暖的港湾,兄弟之间互相扶持才能风雨同舟。一个人如果要劝勉对方,一定要懂得善巧。除了懂得善巧之外,还要让对方能感动,在此基础上晓以大义,才有办法令他悔改。94、两个神童

北宋景德年间,两名才华超群的神童被地方官同时推荐给了朝廷。他俩一个叫晏殊,另一个叫做蔡伯俙(xī)。

真宗皇帝听说国家出了这样奇异的人才,非常高兴,亲自召见神童,出题考试他俩的才学。若论才学,蔡伯俙与晏殊不相上下;若论品德,却大不一样。蔡伯俙有心要压倒晏殊,一看试题出得容易,立刻眉飞色舞地挥笔疾书。而晏殊见到这个试题恰是自己十天前在家里曾经做过的,就老老实实地对皇帝讲了,并请求另出一个更难的题目。这样一来,蔡伯俙抢先交了头卷。他暗暗笑话晏殊是一个小傻瓜。

真宗皇帝对晏殊、蔡伯俙的答卷都很满意,便破例赐给他俩官职,留在朝廷里伴同皇太子读书。皇太子年纪也很小,性好嬉玩,不愿读书。晏殊总是苦口婆心地规劝他,惹得皇太子有些生厌。而蔡伯俙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迎合,处处讨皇太子的欢心。宫里的门槛很高,皇太子跨不过去,蔡伯俙就趴在地上,用脊背给他垫脚。

有一次,真宗皇帝要检查皇太子的学业。皇太子做不出文章,要晏殊代做一篇。晏殊认为这是弄虚作假,高低不答应。蔡伯俙却谄媚地赶写了一篇文章,送给皇太子一字不漏地照抄。真宗皇帝发现文章不像皇太子做的,追问下来,晏殊如实禀告了。这下子更得罪了皇太子,他恶狠狠地指着晏殊的鼻子骂道:“我将来当了皇帝,要杀你的头!”晏殊毫无惧色地回答:“就是杀我的头,我也不说假话,不做假事。”

后来,皇太子长大了。真宗皇帝死后由他继位,当了仁宗皇帝。蔡伯俙自以为和仁宗皇帝关系不错,这下子一定要做大官了,谁知仁宗皇帝却任命晏殊为宰相。蔡伯俙很不服气,去问仁宗皇帝。仁宗说:“当时我年幼不懂事,现在知道应该怎样来识别真正的人才。不错,你和晏殊都颇有才华,可是你为人不诚实,欠正派,让人放心不下。宰相身负国家重任,应该由晏殊这种德才兼备的人来担任。”

智慧小语:人才并不难得,最难得的是德才兼备。古人把德育放在首位,有了这个基础后,才要求学习文化知识。所谓“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即先有了六种“德”以后,再去具备“才”。如果没受过这种教育,长大后虽有一点学问,可是做人很差劲,仍然会处处碰壁。95、救济乡里

明末的时候,桐城地方有一个张老员外,心存慈善,喜欢施舍。有一年,遇到荒收,米价上涨,一些狡猾奸诈的商人,看到这个情形,反而把米粮囤积起来,不肯出售,于是,老百姓们没有米吃,就起了大恐慌。政府官员向朝廷报告这个灾情,却一直没有得到朝廷的回复和拨粮。

张老员外看到这个情形,很是忧急。于是,他把家里的存米半价出售,为的是让老百姓们有米吃。大家听到这个消息,当然是快乐得不得了。但是,张老员外又想到一般贫苦的人,没有钱买米,仍然在挨饿,所以,他又办了一个施粥厂,受施的人隔天领餐券,统计了人数,煮着大量的粥,按照餐券发送,一日三餐,每餐白粥一大碗,咸菜一小碟,许多人空着肚子来,吃得饱饱的回去,大家都称颂张老员外是个活菩萨。而员外却很谦虚地说:“荒年米价比较贵,半价出售是为了怕奸商乘机赚钱,害得大家没有米吃,至于施粥的费用也不多,只要大家都有饭吃,我就觉得很安慰了。”

张老员外不断地将米半价出售,又持续地施粥给穷人,家里的钱也渐渐地用完了,但是,荒收的现象不可能马上平复,因此做善事当然不能半途中止,老员外心里十分焦急,他想:“我这时候如果把救济的事业停止了,一般贫民就会有饿死的可能,那我当初的救济不就等于白费了吗?救人必须救到底,现在我还有一部分家产,我应该把这些产业变卖了,继续救济乡里才是啊!”想定了主意,张老员外就去和夫人商量,他的夫人也是十分贤德的,听了他的话,非常赞成,并且说:“积存产业给子孙,如果不是积德,万一子孙不成才、没出息,就算是金山银山也会用尽,如果积德给子孙,虽然没有留家产给他们,但是将来如果子孙好,还是会富裕起来的!田地房屋,就由你作主变卖,我也有许多珠宝首饰也一起卖了吧!”员外听了,一直称赞夫人。于是,两人卖了值钱的东西,继续做善事,直到饥荒的现象消除了,他们才停止。

老员外过世后,到了第五代子孙张英,做到了宰相的位置,张英的儿子张廷玉,也继续着父亲的职位,以后的子孙,一代代都有官职,家中也都有产业,这些都是员外救济乡人所积的德。

智慧小语:历史是一面镜子,因为好心,才能让世代的子孙享受祖先的福份,一代代都发达过好日子。好的教导是以仁心、善行以身作则,父母所积累的德行才是留给孩子可靠的财富。96、师道尊严

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从小就喜欢文学和画画,师从当时著名画家沈周学画。

转眼一年过去了,他画技大长,所画的画已经显现出大家风范,在附近很有名气。唐伯虎开始有点洋洋自得,觉得比起老师的画来自己也毫不逊色,从他那里再也学不到什么。于是,他借口母亲需要照顾,向老师提出想早点回去。他还拿出自己的画作请老师点评,实际上是想炫耀自己的画艺。

沈周老师知道他的心思。他既没有强留唐伯虎,也没有看他的画作,只是请他到自己房间来吃饭送别。这个房间只有一扇窗户,窗外景色怡人,沈周老师就让唐伯虎过去开窗通风。

唐伯虎朝窗户走去,可谁知那“窗”怎么开也开不了。唐伯虎问,“窗户上锁了吗?”沈周笑笑说:“哈哈,你看仔细了再开。”

唐伯虎揉揉眼睛,仔细一看,才发现这哪是什么窗户,而是老师挂在墙上的一幅画。老师这画画得十分逼真,以至于让唐伯虎误认作是窗户。

唐伯虎羞愧地对老师说,“请老师原谅我的肤浅骄傲,我愿意再跟您学习三年。”

此后,唐伯虎改变了目空一切的态度,认真领会老师的教导,终于成为一代大师。智慧小语:《礼记·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只有对老师怀有尊敬之心,学生才会仔细聆听老师讲授的内容,然后才能恭敬地对待学习、知识,最后学而有成。97、阎立本观画

被人称为“丹青神化”的唐代画家阎立本。出生在雍州万年(今西安市)一个绘画艺术之家。他在父亲和哥哥的培养下,十六七岁就已落笔不俗,名噪乡里。但阎立本却总觉得自己的水平还比不上一些古代的名画家。

有一天,有人告诉他,在长江之滨的荆州,新近发现了一块张僧繇(yáo)的绘画石刻。阎立本一听,喜形于色,暗想,张僧繇是南北朝时代的“画圣”之一,尤其是他画的龙,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我何不前往荆州,一饱眼福啊!

于是,他毅然带上笔墨纸砚,踏上了千里行程。

经过两个多月的跋山涉水,阎立本终于平安到达了荆州。他住进旅店,风尘未洗,就请店家领他去看绘画石刻。绘画石刻是在一家菜园的角落里,上面已被涂上了许多污泥,不少地方难以辨认。石刻周围,荒草丛生,乌鸦鼓噪,阴森森的。

阎立本打眼一看,大失所望:“原来不过如此,我白来一趟了。”可回店之后,他又觉得自己有点太轻率了。第二天一早,他回到原处,擦掉污泥,细看一番,才发现画中果然有不少妙处。

第三天,他提来一桶水,把石刻认真冲刷了几遍,再细心端详,反复揣摩,更觉得张僧繇的技艺高人一筹。他越看越入迷,白天看不够,晚上又打起灯笼继续观赏。

就这样,阎立本在石刻前竟一坐就是十几天。

智慧小语:牛顿曾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只有谦虚地吸取各家之长,才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98、苏武牧羊

匈奴自从被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平静了好长一段时间。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匈奴的上层发生了内讧,苏武一行人也受到了牵连。匈奴单于扣留了苏武,要他背叛汉朝。苏武不愿,单于便许以高官厚禄。再次被苏武严词拒绝后,单于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愿杀他,但也不愿放他回去,便将他发配到北海牧羊。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日子久了,旌节上的穗子也掉完了。一直到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

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称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一天,人们都出来迎接他。人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都说他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智慧小语:有气节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人们对这种人的印象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逝,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打磨越来越清晰。99、泰伯采药

商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泰伯,是诸侯周太王的长子。他有两个弟弟,大弟叫仲雍,二弟叫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文王生下来的时候,有一双赤色的雀子嘴里衔了丹书,停在门户上,表示圣人出世的祥瑞。

周太王看到了季历生儿子时有瑞相,再看到这个小孙子姬昌的确有不凡之才,所以太王有意将王位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姬昌。泰伯知道父亲的意思,就和大弟仲雍商量约定,应该如何顺从亲意。这时,刚好周太王生病了,于是泰伯就跟仲雍以采药为名离开周国,到南方荆蛮之地,一是逃避父王派人追查;二是表示自己希望把周国的王位让给季历。

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两个长兄也没有回去奔丧,顺理成章让季历继承王位。当时,有许多人到荆蛮寻找泰伯,泰伯为了不被认出来,就披发文身。

季历也是非常仁慈厚道,他看到两个哥哥如此礼让他,就不负众望,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最后把王位传给姬昌,这就是历史上很闻名的周文王。

“泰伯三以天下让”,他成全了父母的心愿;成全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成全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后来,孔子表扬泰伯,说他已经到了至德的地步。

智慧小语:泰伯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对父母的孝顺,对兄弟的友爱。为了不让父亲为难,他找借口离开家里。而对兄弟的礼让,让他赢得了世人的尊重。100、上善若水

孔子观赏着向东流去的水,子贡见了向夫子问道:“君子一见到大水便要前去观赏,这是为何呢?”

孔子回答:“因为它川流不息而且周遍,使生命生生不息却不以为自己有什么恩德,像是有很高的'德性’;不管它流向低处还是流向屈折,姿势低下,但一定按自己的水道去走,这就像'义’;水势盛大,永没有穷竭,又像是'道’;它奔流直泻,到很深的溪谷也毫无惧色,这如同是'勇’;它能作为衡量地平面的标准,公平公正,又像是'法’;水盛满之后,不需用什么刮平,自然平正、端正,这像是'正’;它柔美而略呈透明,可流入到细微的地方,这又有些像'明察’;不论从哪里发源,它一定是向东流去,不变其志,这又如它的'志向操守’;它流出流入,一切东西因此变得洁净,像是它善于教化和感化。水的德性有这么好,所以君子见到水一定要前去观赏。”

智慧小语: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像水一样,利益万物而无所争。孔子于最平常的水中,便能得到智慧的启迪,从水的不同形态中,就感悟到许多人生哲理。他将万物当成了自己的老师,于是时时处处便有所启发。怀着一颗谦虚好学的心,才能开启智慧,在生活中领悟真理。101、庭坚涤秽

北宋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善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自小就非常聪明,秉赋过人,而且读书速度非常快,记忆力比一般小孩都强。历史记载,他看了几遍书,就能过目称诵。

他的舅舅每次到他家里,就会顺手拿起书架上的书来问庭坚。每次提问,他都能对答如流,所以舅舅非常喜欢他,也特别愿意到他家里,每次去都发觉他学问一日千里。

黄庭坚二十三岁就考上了进士,很快就做了太史。虽然他贵为太史,但是他奉养母亲非常尽孝,对母亲的生活仍照顾得体贴入微。

黄母生病多年,庭坚日夜守护在母亲身边喂汤喂药、端屎端尿,衣不解带。

因母亲爱干净,他每夜必亲自为母亲洗涮便桶,以安母心。他丝毫没有松懈尽儿子的孝道,从来不用家里奴婢来做这些事,认为这是为人子女应该尽的本分。

当时,苏东坡赞叹黄庭坚的为人和文章:独立万物之表,巍立于文坛,万世不灭奇光。智慧小语: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请从真正孝顺父母开始。孝顺父母一天不难,而真正能够做到语言、行为和内心都孝顺父母,一辈子都是这样的人,才是最值得我们敬佩的。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出息的人。102、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学问家。他小时候和哥哥弟弟们一起学习,自己觉得记忆力比较差,便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每当教师讲完书,哥哥弟弟们读上一会儿,勉强背得出来,便一个接一个丢开书本,跑到院子里玩。只有他不肯走,轻轻地关上门窗,集中注意力高声朗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能够流畅地,不错一字地背诵,才肯休息。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也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在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智慧小语:现在,形形色色的文化令人眼花缭乱,我们的思想也随之此起彼伏,天天忙于毫无意义的玩乐,以至于有意义的事情没有时间,没有意义的事情有的是时间。我们应该学习古人的勤奋精神,把这种时间抢过来,用有意义的事情占满。103、行善要及时

庄周生活贫困,家里经常缺米粮。有一回,他向朋友监河侯借三升小米。监河侯却对他说:“可以啊!不过我家现在没有很多米粮,你稍等一段时间,等我向老百姓收一点税之后,再借你三百两黄金。”

听了监河侯的话,庄周很感慨地打了个譬喻:“我来您家的途中,听到有鱼儿对我呼唤、求救,我回头一看,看到路上有一个坑洞里的水快干了,那鱼儿希望我能在坑里倒几杯水。”

“于是我对鱼儿说:'我先到南方向吴王、越王商讨借水,然后再将西江水引来这里救你,让你回到东海。’那尾鱼很生气地说:'我失去了在水中的正常生活,现在只求升斗的水就可以活命了,你却这么回答我,不如你明早就去卖鱼店看,那时候我的身体都已经变成鱼干了!’”

庄周的肚子饿是眼前最迫切的问题,所需要的只是果腹充饥的三升小米而已,根本不必多求其它东西,更无法等待那遥不可及的三百两黄金。

所谓“救命要救急”!他以鱼儿做讽喻,鱼儿已命在旦夕,若时间拖太长了,就算给它再多的水,也发挥不了效用、救不了命啊!

智慧小语:一般人常常觉得自己所拥有的太少,永远不满足,也吝于布施。然而,求助者也许所求不多,只需要微少的东西而已!若不肯及时帮助遇到困难、逆境的人,往往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悔恨。行善,贵在诚意、贵在量力而为,也贵在随缘布施。104、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孔子说:“我死以后,子夏的学问会越来越好,子贡的学问却会退步。”曾子疑惑地问:“为什么呢?”

孔子道:“子夏喜欢与比他贤德的人在一起,而子贡却喜欢与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不了解他的儿子,可以看看他的父亲;不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所交往的朋友;不了解君主,可看他所任用的人;不了解一个地方的土质如何,看那儿长出的草木状况便可知道。所以说,跟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长满香花草的房子里,时间久了之后,也不觉得香了,因为已经与它同化。而跟不善的人在一起,就如同走进出售鲍鱼的店里,时间久了,也不觉得臭了,因为也被它同化了。朱砂放的地方,往往会变成红色;而贮藏漆的地方,就变成了黑色。因此,君子必然谨慎地选择与自己在一起的人。”

智慧小语:选择朋友,对我们的一生至关重要。如何选择好的朋友,《论语》中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正直的朋友,宽厚仁恕的朋友,博学广识的朋友,是我们的良师益友。105、许衡心主

元朝有一个叫许衡的人。在一年盛夏,他路经河南,天气很热,口干舌燥。路旁边有一棵梨树,一些人见了就抢着去摘梨子吃,只有许衡独自一个人端正地坐着,也不看他们。

有个人问他:“为什么不吃梨子来解解渴呢?”

许衡说:“不是我的东西,是不可以拿的。”

那个人又说:“天下已经大乱了,这是没有主人的呀!”

许衡说:“梨子没有主,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了吗?”始终不去拿梨子来吃。

后来,许衡居住的乡村里,有棵果树,果子熟透了掉在地上,连小孩子走过,都一眼不看就走了。

智慧小语:如今的社会,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越来越进步了,可是人心失去了控制,很多痛苦会纷至沓来。所以,做人诚实、老实很重要。以前的老人看起来很吝啬、很保守,但实际上,他们非常本分,属于自己的就保护好,而属于别人的,根本不去动。不像现在有些人,喜欢什么就拿走,从来也不打招呼,事虽然看似不大,但却是一种不好的习气。106、杨黼(fǔ)**

明朝时有个叫杨黼的人,一心想要修行,要得到解脱。他辞别了母亲到四川去拜访禅宗一位很有名的祖师──无际大师。

走到了半路上,杨黼遇到一位老和尚,老和尚问他要到哪里去?杨黼说:“我要去拜访无际大师。”

老和尚说:“你要去拜访无际?那不如去见**呀!”

杨黼说:“见**?佛在哪里呢?”

和尚说:“你只要向东方回去,到时候,看见一个披着棉被、倒穿拖鞋的人,就是**了。”

杨黼听了和尚的话,于是就回去了。正在半夜的时候,走到了自家门口,去敲门:“开门哪!我回来啦!”他的母亲在屋内一听儿子回来了,高兴得不得了,来不及穿衣着袜,随手抓起棉被披在身上、套着拖鞋就出来开门了,在匆忙中,连鞋子穿反了都不知道。

杨黼一看这位“披着棉被、倒穿拖鞋的人”,竟然是自己的母亲,当下就感悟修行应该从何处下手了,晓得家里的爹娘,就是**呀!从此以后,他竭力孝顺母亲,并且注释了一部几万字的《孝经》。他活到八十岁,诵念经偈而逝世。

智慧小语:人在寒夜远归,敲别人家的门很少有回应。只有慈母听到孩子回来心生欢喜,甚至来不及系扣子,等不及把鞋穿好,就赶忙开门。这样的慈悲心,与**有什么不同呢?其实每一个家里都有**,而我们却总是舍近求远,到处去寻找。107、杨震四知

东汉时,杨震在东莱(今山东龙口)做太守。有一个叫王密的人,曾经被杨震推荐做了秀才,这时候已经做到了昌邑县令。

在一天夜里,王密身携十余斤黄金悄悄送给杨震。杨震很不高兴地说:“老朋友晓得你的心意,可是你却不知道老朋友的心。”

王密说:“深夜里是没有人知道的。”

杨震说:“天也知道,地也知道,你也知道,我也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听了这番话,很惭愧地回去了。

杨震为人公正廉洁,不受人家私下的谒见,他的孙子常常只吃蔬菜,出门时候也没有车子,只是步行。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意思是说:拿着空的器皿,要像拿着盛满东西的器皿一样小心;进入无人的房间,要像进入有人的房间一样约束自己。做人要小心谨慎,高贵正直的品行就像珠宝,无论放在什么环境下,都会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108、君子的仁爱之剑

有一天,子路身着戎装,全副武装地来拜见孔子,见到夫子后,拔起剑就舞了起来,问:“夫子,古时的君子,也是用剑来自卫的吧?”孔子答道:“古时的君子,以忠义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用仁爱作为自己的护卫,虽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却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来感化他;有**侵扰的人,则用仁义来使他们安定。这样,又何须执剑使用武力呢?”子路听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我今天才听到这样的话,我愿从今以后,至诚恭敬地向您求教。”

智慧小语:以暴制暴不能解决问题,是非高下之风,来源于不平的心境。心是根本,喜爱、贪恋由心所生,敌对、怨恨也从心而生,一切外在的环境,都是我们内心的反映。纵然不动真刀枪,可心念在不平之中,每天在算计,内心里是波涛翻滚,甚至是烽烟叠起,人与人的关系,如何能和睦得起来呢? 109、一枕黄粱

有一个书生非常贫困,在旅店里向一个道士哭诉自己没有享受过荣华富贵,如何如何的痛苦。

道士就给他一个枕头,说:“这没什么,你先好好休息一下吧。”

结果,他睡着之后梦到自己娶了妻子,生了五个孩子,进京考中进士,后来还当了宰相。

皇帝对他非常器重,他临死时给皇帝写信说:“我一生中对你忠心耿耿……”然后就寿终正寝了。

在这个漫长的梦境中,他从年轻时娶妻生子、享尽荣华富贵,一直到最后死亡,整个一生都经历完了,可是一梦醒来,旅店主人做的黄米饭还没熟呢!

刚才,他准备睡觉时,米才刚刚下锅,不到一个小时就经历了一生。所以,人们经常用它来比喻人生如梦。

智慧小语:人生短暂而虚幻,大多数人都迷失在其中。其实,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最有价值的不是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而是对人生的彻悟。

110、一个半朋友

从前有一个广交天下豪杰的、很仗义的武夫。他临终前对儿子说:“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

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就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会懂得。”

儿子先去了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那里。对他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在正被朝廷追杀,情急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这人一听,容不得思索,赶忙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儿子速速将衣服换下,穿在这个并不相识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让自己的儿子穿上“朝廷要犯”的衣服。

儿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关的时候,那个能与你肝胆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的亲生骨肉来搭救你的人,可以称做你的一个朋友。

儿子又去了他父亲说的“半个朋友”那里,抱拳相求,把同样的话说了一遍。这“半个朋友”听了,对眼前这个求救的“朝廷要犯”说:“孩子,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这里给你足够的盘缠,你远走高飞快快逃命,我保证不会告发你……”

儿子明白了:在你患难时刻,那个能够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可称做你的半个朋友。

智慧小语:患难见真情,真正的朋友只有在患难中才能认出来。晋将军苏浚在《鸡鸣偶记》中按不同的交往方式把朋友分成四种类型:能相互劝勉、相互鼓励,及时指出朋友的错误,并帮助朋友改正错误、弥补不足,这是畏友或诤友;当朋友处于患难之际,能挺身而出,鼎力相助,不惜一切把朋友救出困境,这是密友;凑在一起吃喝玩乐,说些互相恭维的话,以酒肉为基础,这是昵友,也即人们常说的酒肉朋友;臭味相投,结成死党,而一旦分赃不均,就大动干戈、互相残杀,这是贼友。111、语言的技巧

曹操很喜欢曹植的才华,因此想废了曹丕(pī)转立曹植为太子。当曹操将这件事征求贾翊(yì)的意见时,贾翊却一声不吭。曹操很是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说话?”。

贾翊说:“我正在想一件事呢!”。

曹操问:“你在想什么事呢?”。

贾翊答:“我正在想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的事。”。

曹操听后哈哈大笑,立刻明白了贾翊的言外之意,于是不再提废曹丕的事了。

在南朝时,齐高帝曾与当时的书法家王僧虔一起研习书法。有一次,高帝突然问王僧虔说:“你和我谁的字更好?”。

这问题比较难回答,说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违心之言;说高帝的字不如自己,又会使高帝的面子搁不住,弄不好还会将君臣之间的关系弄得很糟糕。

王僧虔巧妙地回答道:“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皇帝就那么几个,而臣子却不计其数,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

高帝领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也就作罢,不再提这事了。

智慧小语:语言,可以是武器,会伤人;也可以是鲜花,给人带来愉悦。掌握语言的技巧,不是花言巧语,而是以语言为载体,传递爱,熄灭纷争。112、两人一心

越国人甲父史和公石师各有所长。甲父史善于计谋,但处事很不果断;公石师处事果断,却缺少心计,常犯疏忽大意的错误。因为这两个人交情很好,所以他们经常取长补短,合谋共事。他们虽然是两个人,但好像有一条心。这两个人无论一起去干什么,总是心想事成。后来,他们在一些小事上发生了冲突,吵完架后就分手了。当他们各行其是的时候,都在自己的政务中屡获败绩。

一个叫密须奋的人对此感到十分痛心。他规劝两人说:“你们听说过海里的水母没有?它没有眼睛,靠虾来带路,而虾则分享着水母的食物,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还有琐,它是一种带有螺壳的共栖动物,寄生蟹把它的腹部当作巢穴。琐饥饿了,靠螃蟹出去觅食。螃蟹回来以后,琐因吃到了食物而饱,螃蟹因为有了巢穴而安,谁也离不开谁。不知你们听说过蟨(jué)鼠没有?它前足短,善求食而不善行,可是卭(qióng)卭岠(jù)虚则四足高、善走路而不善求食。平时卭卭岠虚靠蟨鼠提供的甘草生活,一旦遭遇劫难,卭卭岠虚则背着蟨鼠逃跑,它们也是相互依赖的。恐怕你们还没有见过西域的二头鸟。这种鸟有两个头共长在一个身子上,但是彼此妒忌、互不相容。两个鸟头饥饿起来相互啄咬,其中一个睡着了,另一个就往它嘴里塞毒草。如果睡梦中的鸟头咽下了毒草,两个鸟头就会一起死去,谁也不能从分裂中得到好处。北方还有一种肩并肩长在一起的'比肩人’,他们轮流吃喝、交替着看东西,死一个则全死,同样不可分离。你们两人与这种'比肩人’很相似,'比肩人’是通过形体、你们是通过事业联系在一起的。既然你们独自处事时连连失败,为什么还不和好呢?”

甲父史和公石师听了密须奋的劝解,言归于好。

智慧小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朋友之间应相互宽容体谅。只有团结合作、取长补短,才能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113、曾参养志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从小就很孝敬父母,以其孝行而著称乡里。孔子将“孝道”的学问传述给他,在《孝经》当中,与曾子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开解无遗。孔子嘱托曾子一定要把孝道发扬光大,可见曾子的孝心孝行非同一般。

有一次,曾子到山里头去砍柴,只有母亲在家。不巧,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母亲一时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礼,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头,希望曾子在山里头心能有所感应,赶快回家。果然,母子连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突然感觉一阵心痛,他马上就想到了母亲,于是就赶紧背着木柴赶回家中。

又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蒸梨给年迈的婆婆吃。当时梨蒸得还不熟,她就端给婆婆吃。曾子看了非常生气,也很懊恼,就把妻子休出家门。从此,曾子父兼母职,也没有再娶。

还有一次,曾参与父亲曾晳一同在瓜地里劳作,曾参稍不留神,斩断了瓜苗的根,曾晳看到孩子不知爱惜物力,做事不谨慎,举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参的背部打去。曾参见父亲因自己做错事而生气,心里很惭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罚,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慢慢苏醒过来。

曾参刚睁开眼睛,就想到了父亲。为让父亲安心,他欢欢喜喜地爬了起来,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向父亲问道:“父亲大人,刚才孩儿犯了大错,使得父亲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育我,您的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吧?”

问候完父亲,父亲见曾参似乎没有什么大碍,稍放了心,曾参于是退回了房间,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起来,他希望欢乐的音乐与歌声能传到父亲耳中,让父亲更加确认自己的身体无恙,可以安心。

听到这件事的人都很敬佩曾参对父亲的孝顺,可孔子很不高兴,对门下的弟子们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弟子们有些奇怪。曾参知道后,内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师如此生气,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细检点反省,却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于是,就请其他同学去向老师请教。

孔夫子此时便向前来请教的弟子说道:“舜在侍奉他的父亲瞽瞍(ɡǔsǒu)的时候非常尽心,每当瞽瞍需要舜时,舜都能及时地侍奉在侧;但当瞽瞍要杀他的时候,却没有一次能找到他。如果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着受罚;可如果是大的棍棒时,就应该先避开。这样,瞽瞍就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极尽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参侍奉他的父亲,却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么?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

弟子们恍然大悟,曾参感叹地说:“我真是犯了大错呀!”于是就很诚恳地向孔夫子拜谢并悔过。

智慧小语:曾子一生秉承孔老夫子的教诲,依教奉行,专心致力于孝道,也用自己一生的行持来告诉我们,如何顺承亲意,如何将孝道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真正的孝道,不只是表面的顺从。除了养父母之身,更要养父母之心,全父母之德。114、上行下效

有一天,齐景公宴请各位大臣。酒席上,君臣举杯助兴,高谈阔论,直到下午才散。酒后,君臣余兴未尽,大家一起射箭比武。轮到齐景公,他举起弓箭,一支箭也没射中靶子,然而大臣们却在那里大声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听了,很不高兴,他沉下脸来,把手中的弓箭重重地摔在地上,深深叹了一口气。

正巧,弦章从外面回来。景公伤感地对弦章说:“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晏子死了已经17年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愿意当面指出我的过失。刚才我射箭,明明没有射中,可他们却异口同声一个劲地喝彩,真让我难过呀!”

弦章听了,深有感触。他回答景公说:“这是大臣们不贤。论智慧,他们不能发现您的过失;谈勇气,他们不敢向您提意见,唯恐冒犯了您。不过呢,有句话说'上行下效’。国君喜欢穿什么衣服,臣子就学着穿什么衣服;国君喜欢吃什么东西,臣子也学着吃什么东西。有一种叫尺蠖(huò)的小虫子,吃了黄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变成黄色;吃了蓝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又变成蓝色。刚才您说,17年来没有人再指出过您的过失,这是否是因为晏子去世后,您就听不进批评而只喜欢听奉承的话呢?”

齐景公闻言豁然开朗。

智慧小语:只有真心愿意接受批评,才会经常听到别人对你的批评、建议。如果总是听到别人恭维自己,那恐怕原因就在自己身上。115、孺子可教 《史记·留侯世家》中讲了一个张良敬老的故事。张良,原姓姬,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他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宰相。公元前230年,秦国灭掉韩国,张良因此与秦国结下深仇大恨。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没有成功,遭到通缉,于是张良就改名换姓,逃到下邳(pī)躲藏。

一天,张良悠闲地在下邳桥上散步,有一位穿着粗麻衣服的老人,走到张良面前,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张良心下纳闷,紧接着听到老人喊他:“小子,去给我把鞋子捡上来!”张良非常恼怒,但他念及老者年纪大了,便忍气吞声地到桥下捡鞋。鞋捡上来了,没想到老人又冲着张良伸出脚,说:“给我穿上鞋!”张良心想:好人做到底,既然已帮他把鞋捡上来了,也就跪着替他穿上鞋。老人穿上鞋,站起身大笑而去。张良感到惊讶,目送老人离去。老人离开了约一里远,又返回来说:“真是孺子可教啊!五天后天一亮在此地等我。”张良心想这老者是个奇人,必有来历,于是恭恭敬敬地答应下来。

五天后的黎明,张良依约前往。但老人已先等在那里了,他生气地说:“跟老人家有约,却迟到了,五天后同一时间,你再来这里。”又过了五天,公鸡刚啼叫,张良就赶紧穿衣出发,等到桥头一看,老人还是先到了。老者十分气愤,对张良说:“又迟到了,五天后你再来。”五天后,还没到半夜张良就到桥头等候。不久,老人也来了,见张良早他到达,很高兴,说:“年轻人就该这样。”随即拿出一本书,说:“这本书读了就可以做君王的老师。十年后就可以发迹。十三年后,年轻人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老人没有再说其它话就离开了,从此以后张良没有再见过这位老人。等天亮一看,原来老人送的书是《太公兵法》,张良就常常研读它。

相传《太公兵法》是姜子牙帮助周武王讨伐商纣后所写的兵书。张良后来果真利用书中的兵法,辅佐刘邦建立了汉朝。

智慧小语:张良的敬老尊贤与持之以恒的态度,为自己赢得了信任与赏识,也正因为他怀着恭敬之心去研读老者所授之书,才能真正领悟书中精髓,并因此受益。116、赵襄王学驾车技巧

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车技巧,刚刚入门不久,他就要与王子期比赛,看谁的马车跑得快。可是,他一连换了三次马,比赛三场,每次都远远地落在王子期的后面。

赵襄王很不高兴,责问王子期道:“你既然教我驾车,为什么不将真本领完全教给我呢?难道还想留一手吗?”

王子期回答说:“驾车的方法、技巧,我已经全部教给大王了。只是您在运用的时候有些舍本逐末,忘却了要领。一般说来,驾车时最重要的是使马在车辕里松紧适度,自在舒适;而驾车人的注意力则要集中在马的身上,沉住气,驾好车,让人与马的动作配合协调,这样才可以使车跑得快,跑得远。

可是刚才您在与我赛车的时候,只要稍有落后,心里就着急,使劲鞭打奔马,拼命要超过我;而一旦跑到了我的前面,又时常回头观望,生怕我再赶上您。

总之,您是不顾马的死活,总是要跑到我的前面才放心。其实,在远距离的比赛中,有时在前,有时落后,都是很正常的。而您呢,不论领先还是落后,心情都十分紧张,您的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在比赛的胜负上了,又怎么可能去调好马、驾好车呢?这就是您三次比赛、三次落后的根本原因啊。”

智慧小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集中精力,掌握要领,不计功利。如果过于患得患失,往往会事与愿违。117、执法以公,居心以仁

孔子的弟子高柴,字季羔,也叫子羔,憨直忠厚,在春秋时期,担任卫国的刑官,为官清廉,执法公正。

有一次,有一个人犯了法,季羔按刑法,下令砍掉了他的脚。

不久,卫国里发生了卫灵公之子蒯聩称兵作乱之事,季羔因此逃了出来。当季羔逃到城门口时,竟发现守城门的人,恰是那位被他砍掉脚的人。

这位守城人,一看是季羔,不但没有借机抓他,反告诉季羔说:“那边有个缺口,可以逃出城去。”

季羔答道:“君子是不会去逾越围墙的。”

守城人停了一下,想了想,又告诉季羔说:“在那边有个小洞,也可以爬出城外。”

季羔又答道:“君子是不会从洞里钻着出去的。”

搜捕的人眼看着就要到了,危急之下,守城人左右看看,马上告诉季羔说:“这有一间房子,先生您或许可以先藏一下。”

于是季羔就躲进了房子里。

过了不久,追捕的人停止了搜索,季羔也安全了。当季羔准备离开时,心中感谢守城的人,对他说道:“我不能违背法令,亲自下令砍了你的脚,如今我在危难之中,这正是你报仇的好时机,你反而三次让我找机会逃走,这是为什么呢?”

守城人说:“砍了我的脚,是因为我犯了罪,这是无可奈何之事。可那时,您按法令来治我的罪,叫行刑的人先砍别人的,再砍我的,是希望我能得到机会侥幸赦免。当时案情已经查明,罪行也已判定了,可要宣判定刑的时候,您那忧愁的样子,我都看在眼里了。我知道,这并非因为您对我有所偏爱,而是因为您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便是我敬重您的原因。”

孔子听说了此事,不免赞叹道:“季羔真是善于为吏啊,同样是执行法令,仁爱宽恕就可以树立恩德,严酷暴虐就要结成仇怨。秉公办事,仁爱存心,这是子羔的做法呀!” 智慧小语:季羔秉公执法,并无私心私怨。虽执法以公,但居心以仁,由此也让受刑者敬重。守城人虽被处以刑罚,但自知是自己的过错,没有半点埋怨之意,在季羔受难之时,仍帮助季羔躲过劫难,同样令人敬佩。118、三子之志

孔子往北游到了农山,子路、子贡和颜渊陪从在旁。孔子向四面眺望了一会,长叹一口气说:“唉,你们几个谈谈各自的志向吧,我将从中选择。”

子路于是走到前列说:“我希望用白羽装饰起来的箭,把弓扯得像满月一样;用赤羽装饰起来的旗帜,像日色一样的灿烂。呜钟击鼓的进军号响彻云霄,旌旗铺满大地。我独当一面出来抵抗,一定能够拔下敌人的旗帜,占领广阔的土地,大奏凯歌。”

孔子听了说:“你真是勇敢过人啊!”

子贡也走到了前列来说:“我希望齐国和楚国在广阔的原野上打起来,两国的防御工事可以相互瞭望得到,两国兵马扬起的尘土飞扬在一起,彼此拔出刀来,扭结在一起。于是我穿上白色的衣裳,戴上白色的帽子,在齐楚之间陈述自己的意见,把战争导致的利害关系加以推论,以解决两国的兵患。”

孔子听了说:“你真是能言善辩啊!”

颜渊却避而不答,孔子问:“怎么唯独你没有志愿呢?”颜渊回答说:“文、武两方面的事,他们已经说了,我还要说什么呢?”孔子说:“各人谈各人的志向,你还是谈谈吧。”

颜渊于是回答说:“听说香草和臭草不是藏在一个器皿里,尧王和桀王不领导一个国家,因为不是同一个类别。我愿得遇圣明的君主,帮他施行礼治,以礼乐教育、感化百姓。使他们在城市里不必设防,两国边境不越境,将兵器铸为农器,把军马放在平原大泽中去,百姓们没有怨女旷夫的忧思,国家没有战争的灾难。那么,子路的勇力、子贡的辩巧,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孔子听了严肃地说:“你真是有德行啊!”

子路问:“夫子您选择哪一个呢?”孔子说:“不损害财力,不危害百姓,又没有浮夸的话,就要推颜渊了。”

智慧小语:子路骁勇善战,希望披上铠甲,迎战于敌军,凯旋而归;子贡善辩,希望游说两国之间,以辩才解决争斗;颜渊愿以德辅佐圣王,以礼乐治国,希望百姓们安居乐业,变兵器为农器,永离战火硝烟。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立志需要谨慎,立志的方向与目标,应以利他为出发点。一旦选择错了方向,会将自己的人生引入歧途。119、生花妙笔

江西抚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负籍远游,曾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芗林书院求学。在名师杜子野先生指导下,他勤奋苦读,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

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

王安石见杜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

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请先生指教。”

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道:“你只有用每枝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了。”

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笔呢?”

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我找到生花笔了!”

从此,王安石用这枝“生花笔”学习写字,接着乡试、会试连连及第。以后又用这枝笔写了许多改革时弊、安邦治国的好文章,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智慧小语:梅花香自苦寒来,生花妙笔得成于一个“勤”字。曾经有人问牛顿:“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牛顿回答说:“假如我有一点微小成就的话,没有其它秘诀,唯有勤奋而已。” 120、一张一驰,文武之道 有一次,子贡参观完十二月合祭百神的祭礼,回来后拜见孔夫子,孔夫子于是问子贡说:“你觉得快乐吗?”

子贡答道:“一国的人都高兴得像发了狂似的,可是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可快乐的。”

孔子微笑着说:“百日的劳苦,一天的欢乐,这是君主的恩泽,不是你所能了解的。每日紧张劳苦却不休息,就连文王、武王也办不到;而只放逸享乐却不努力,文王和武王也是不做的。能够劳逸结合,有紧有松,才是真正的文武之道。”

智慧小语:《格言联璧》说:“天下最有受用,是一闲字,然闲字要从勤中得来。天下最讨便宜,是一勤字,然勤字要从闲中做出。”倘若我们懂得劳逸结合,松紧有度,不但不会荒废时光,身心也不至于过度疲劳。珍爱生命当从和谐身心开始。

第三篇:5个经典国学小故事

5个经典国学小故事

点击题目下方诗词天地,邂逅一份古典与优雅编辑:诗词天地(shicitiandi)

1、孟母断机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将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孟子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凡成大事者都是从小事一步步走出来的,福报也是做的一点一滴的好事积累起来的。

3、母熊护子昔日有母熊被猎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动而没有倒地,猎人觉得很奇怪,上前去看个究竟,结果发现母熊已死了,却紧紧抱住一颗大石头。为什么呢?原来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会打中小熊,至死也忍痛抱紧大石不放。动物界中的母与子,无论生死都相互眷恋,它们的慈爱与孝义都到了极处。人类为了贪欲却捕捉动物,天下没有比这更狠心的了!

4、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天长地久,他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别人问他读书有什么窍门。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 人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现在有些人总找借口说:“我白天那么忙,工作压力那么大,生活节奏那么紧,哪有时间学习。其实,只要你自己肯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爱因斯坦和鲁迅说过同样一句话: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著名的“三八理论”,就是一个普通成年人的一天应该分为“三个八”: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自由时间。前面两个“八”,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并无多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剩下的八小时怎么度过。

5、鹿乳奉亲春秋时期的郯子,生性至孝,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国历史上盛传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视为楷模。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弟子规》中说:“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举动。从小若有孝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回复'早安'每天早晨送你一份优雅心情

第四篇:国学经典故事小剧本1

国学经典故事小剧本1

铁棒磨针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智慧小语:纵观古今中外名人的成功史,往往并不是因为天赋异禀,而是因为勤奋过人。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那就是2%的灵感加上98%的汗水,但那2%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8%的汗水都要重要。”

国学经典故事小剧本2

庄子鼓盆而歌

庄子的老婆死了,惠施去吊丧。想不到的是,庄子竟然一屁股坐在地上,叉开双腿地敲着盆唱着歌呢!“哎,庄兄,”惠施开了口,“你老婆跟你夫妻一场,生儿育女,从靓妞苦到鸡皮老奶,死了不哭,已经可以了,可你还要敲盆唱歌,不过分吗?”“别瞎说,敝人生平不二色。”庄子说。“那为什么?”惠施问。“孩子他妈刚死时,我怎么不难过?不是说'一夜夫妻百日恩’吗?”庄子的语气有点凄然,“可后来一想,生从死来,她源于无生无形无气,混沌太初,无中生有,先变而有气,再变而有形,复变而有生,如今又从生变回去、变成死,回老家了,不犹如春夏秋冬四季代序一样自然么?孩子他妈现在已安静地躺在天地这座巨室之中,托体同山阿(ē),我还哭得死去活来,惠施,这叫通达天命吗?”说完,庄子不再搭理惠施,神情专注地继续敲他的盆唱他的歌。

智慧小语:死亡是什么?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人人都会死,死亡是生命的一个必然历程。悲伤的眼泪对亡人无益,看破生死,人生就会有另一番气象。

国学经典故事小剧本3

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侯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400年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bāosì),为了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智慧小语: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国学经典小故事(写写帮整理)

国学经典故事(1—80)

1、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

【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智慧小语】大事都须从小事做起。《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意思是说: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3、母熊护子

昔日有母熊被猎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动而没有倒地,猎人觉得很奇怪,上前去看个究竟,结果发现母熊已经死了,却紧紧抱住一颗大石头。为什么呢?原来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会打中小熊,所以至死也忍痛抱紧大石不放。

【智慧小语】动物界中的母与子,无论生死都相互眷恋,它们的慈爱与孝义都到了极处。人类为了贪欲捕杀动物,天下没有比这更狠心的了!

4、舜的故事

《史记》中记载,舜的父亲是个瞎子,生母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父亲喜欢后妻的儿子,总想杀死舜,遇到小过失就要严厉惩罚他。但舜却孝敬父母、友爱弟弟,从来没有松懈怠慢。舜非常聪明,他们想杀死舜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又总在旁边恭候着。

有一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父亲就在下面放火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斗笠保护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走了。后来,父亲又让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凿出一条通往别处的暗道。挖井挖到深处时,父亲和弟弟一起往井里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从暗道逃开了。他们本以为舜必死无疑,但后来看到舜还活着时,就假惺惺地说:“你跑到哪里去了?我们特别想你啊„„”他们经常想方设法害舜,但舜不计前嫌,还像以前一样侍奉父亲、友爱弟弟。后来他的美名远扬,尧帝知道后,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让位于他,天下人都归服于舜。

【智慧小语】: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要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他的德行崇高,非常令人赞赏。有这样的胸襟与对道德的坚守,才能让他有机会得到先王的赏识,成为受人爱戴的贤明的君主。

5、老汉粘蝉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到楚国去,路上经过一个树林,在树林中有个驼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轻松,就像在地上捡知了一样。孔子问:您的动作真是巧啊!有什么门道吗?老人说:我确实有自己的办法,我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十次也不会超过一次;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立着的断木桩,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大地大,万物品类繁多,但我一心专注于知了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样为什么不能成功呢!最后孔子转过身来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

【智慧小语】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6、书读百遍,其意自见(xiàn)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天长地久,他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别人问他读书有什么窍门。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

人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的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智慧小语】现在有些人总找借口说:“我白天那么忙,工作压力那么大,生活节奏那么紧,哪有时间学习?”其实,只要你自己肯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爱因斯坦和鲁迅说过同样一句话: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有个著名的“三八理论”,就是一个普通成年人的一天应该分为“三个八”: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自由安排时间。前面两个“八”,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并无多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剩下的八小时怎么度过。

7、鹿乳奉亲

春秋时期的郯(tán)子,生性至孝,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举动。从小若有这样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

8、孟母断机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9、黄香温席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语】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10、陆绩怀橘

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智慧小语】陆绩六岁就懂得体念亲心的行为并非偶然,实为得力于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父母以身作则外,他还研读经史,无数古圣先贤的存心和德行,从小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11、元觉劝父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性格难以沟通,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还是应以婉转的语气劝说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蛮横。

12、汉文帝侍母

汉文帝刘恒,他就以孝闻名。母亲生病了,他一边要处理里里外外的国家大事,一边还要陪着母亲。吃药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先尝,然后再端给母亲;母亲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没有离开,一直在母亲身边照顾。【智慧小语】:作为一个人,应该重视孝顺父母,平时对父母照顾很重要。当他们生病了,需要安慰时,哪怕是一句体贴的话,也会让他们很开心。我们需要一种爱的教育,而这种爱,要在每个人心中生起来。

13、李绩焚须

唐朝有位副宰相叫李绩,一次他姐姐病了,他就亲自照料她,为姐姐烧火煮粥时,火苗烧了他的胡须。姐姐非常不忍心,劝他说:“你的仆人、侍妾那么多,何必自己这样辛苦呢?”李绩立即回答:“您病得这么重,让其他人照顾,我不放心。您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给您煮粥,也没有太多机会了。”李绩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姐姐,实在是难能可贵。

【智慧小语】:在古代,人们把所有人都当作兄弟姐妹,我们现在虽做不到这一点,但至少也要与家人和睦相处。倘若这一分爱都不能付出,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确实不好说。

14、卜式牧羊

卜式,是孔子的门生,从小父母双亡,家中只有个幼小的弟弟,等到弟弟成人后,卜式把田地房屋财产都给了弟弟,自己只带走畜羊一百多只,进入山放牧,过了十多年,他的羊达到一千多只,又自己买了田地房屋。而他弟弟由于只是玩乐,家产耗尽,于是卜式又屡次把家产分给弟弟,受到邻里的称赞。可见,他是个重义轻财的君子。【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对钱财等身外之物,一定要看淡,如果不执著财物,兄弟之间的怨恨争斗就不会产生。

15、紫荆树

以前有个姓田的老人,他死之后,三个儿子决定分家。他们将家产分为三等份,别的财产都已分妥,唯剩一株紫荆树不好处理。他们商量了半夜,议定次日将树截为三段,每人分一段。但这树好像有灵性,第二天去截时,它已经枯死了。三兄弟十分震惊,认为是天地鬼神的暗示,逆天而行会招致不详,于是决定不再分树,紫荆树立刻复活了。他们大受感动,把已分开的财产又合起来,从此不再提分家之事。

【智慧小语】:人与自然之间,有肉眼看不到的很多奥秘。假如人们彼此不和,引发纷争与战乱,外境上也会出现风雨不顺、五谷不熟等恶兆。人类要想快乐地生活,并非希求钱财就能得到,而要从自身修养、随顺天龙八部等方方面面加以调整。

16、相煎何急

以前在三国时期,曹丕得了王位后,因妒忌弟弟曹植的才华,就故意刁难他:让他七步成诗,题目是“兄弟”,但不能出现“兄弟”二字,作不出来就要砍头。所幸的是,曹植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很快就作了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用了一个比喻:豆子被放在锅里煮,而用来煮豆的是豆秆,所以豆子在锅里哭泣:“我们本为同根所生,何必要急于相残?”以此来影射曹丕的狠心。曹丕听后,心感惭愧,就不杀曹植了。

【智慧小语】: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中,为了名声地位而手足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和睦相处、互忍互让的,少得可怜。生存在这个世间,若想活得快乐,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懂做人的原则,假如不懂,就不可能做好,做不好也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是规律。

17、程门立雪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敬,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zuî)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智慧小语】:老师,是给予学生第二次生命的人。在学习的过程里,从目不识丁直至学富五车,无不是老师用辛勤的汗水浇开了我们的知识之花。学会尊重给你知识、改变你命运的人吧,如果不是老师这根明烛,我们也许永远不知道知识的美丽。

18、感动杀手的人

春秋时期有个昏君荒淫无道,他有一位大臣叫赵宣子,为人忠诚,时时处处都在劝谏君主。君主很不耐烦,有一天突然起了歹念,雇杀手想把赵宣子杀掉。这个杀手叫锄麑(ní),天不亮就到了赵宣子的家。这时赵宣子已经起床,端端正正穿好朝服,在那儿稍微闭目养神,等着上早朝。杀手见了很感动,心想:“一个人平居时都毕恭毕敬,这绝对是国家的栋梁。假如我杀了他,就是不忠,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假如不杀他,又失信于君主,这是不信。不忠不信,哪能在世上做人呢?”最后他不得已,就撞树自杀了。

【智慧小语】:一个人的威仪如理如法,竟可以产生这么大的力量。《弟子规》中说:“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穿着应该整齐,不要不伦不类。戴帽子也应该戴正,不要歪着斜着。一个人如果有涵养,从外在的仪容装束上可以体现出来。

19、查道访亲

宋朝有个人叫查(zhā)道,有一天他和仆人挑着礼物去拜访远方亲戚。由于忘了带干粮,又找不到吃饭的地方,中午时他们特别饿。仆人建议从礼物中拿些食物吃。查道说:“这怎么行呢?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人,就是人家的东西了,我们怎么可以偷吃呢!”结果,两个人只好饿着肚子赶路。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意思是说:借用别人的东西,必须当面向主人索求。如果不问一声就随便拿走,那就是偷盗的行为。20、多言何益

墨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禽向老师请教:“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癞蛤蟆和青蛙,白天晚上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燥,也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皆为振动,人们早早都起来了。所以,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nìng)巧。”意思是说:人平时不要有太多话,否则言多必失,说多了容易成为惹祸的根源,不如在适当时机,说一些符合实际的有义之语。说话的时候,语言应真实、老实,不要用花言巧语欺骗别人。

21、朱冲送牛

晋代有个人叫朱冲,他从小就待人宽厚,特别有智慧,但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上学读书,只好在家种地放牛。隔壁有个人心地很坏,平时好占便宜,三番五次地把牛放到他家的地里吃庄稼。朱冲看到后,不但不发脾气,反而在收工时带一些草回来,连同那吃庄稼的牛,一起送回主人家,并说:“你们家里牛多草少,我可以给你们提供方便。”那家人一听,又羞愧又感激,从此再也不让牛去糟蹋庄稼了。朱冲的待人厚道,赢得了乡邻的一片赞扬。

【智慧小语】:朱冲礼让恶邻,厚德载物,使周围的风气发生很大变化,乡里路不拾遗,村落没有行凶的恶人,这就是仁者风范。人格贤善,自然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

22、王献之学书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为了继承家学,向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学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差不多了,就写了一篇字,拿去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什么话也没说,在他所写字中的一个“大”字下面点了一个点。王献之看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就拿去让自己的母亲看。王献之的母亲也是书法家,看了王献之所写的字后,指着王羲之在上面的那一点,对他说:“这一点写得不错。”王献之听了,才知道自己和父亲的书法还相差很远,从此一心练字,后来也成了书法名家。【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意思是说: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愤世嫉俗,应该发愤向上努力学习,圣贤境界虽高,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

23、黄州菊

以前,苏东坡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家,苏东坡就呆在他书房里等候,看到书桌上有一首他未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意思是,昨晚西风吹过园林,菊花的花瓣落了一地,犹如黄金铺满大地。苏东坡不由暗笑当朝宰相连常识都不懂,菊花开在秋季,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在诗句下面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说是秋菊不像春天的花会落瓣,请诗人你仔细审查一下。

王安石回来看到后,并没有说什么,次日上朝时,暗地里请皇上把苏东坡贬到黄州。苏东坡被贬后心里很不服,知道是王安石因诗而报复他,但自己也没办法。他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转眼到了九九重阳,便邀好友到后园赏菊。由于秋风刮了多日,到园里一看,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他顿时目瞪口呆,询问友人之后,才知菊花通常不落瓣,但黄州的比较特殊,是落瓣的。又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苏东坡醒悟到自己见识不广,只看一面而不知总体,从此不敢轻易笑人。

过了几年,王安石又把苏东坡调回京城。苏东坡曾专门为续诗一事,找王安石虔诚地道歉认错。【智慧小语】: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每个人其实都是渺小的。判断一件事或一个人,务必要先详细观察。在不了解事情真相之前,千万不能轻信谣言,随便乱说。

24、以人为镜

唐太宗是一个文武双全,英明盖世的能人,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他身边有两位监督他言行的“明镜”:一为长孙皇后,另一位乃忠义贤良的魏征。皇上一有过错,他们立即会巧妙地指出。据《贞观政要》一书所载:唐太宗喜欢一只小鹞子,一日正在玩鸟,魏征来了,太宗怕魏征指责自己,赶快把小鸟藏到怀中。魏征假装没看到,故意留下来与他商谈国家大事。太宗心里虽为鸟着急,却也怕暴露,因为他信任、敬畏魏征。等魏征走后,太宗取出怀里心爱的小鸟一看,早已命归黄泉了。于是伤心地回到后宫,大发雷霆说:“我非杀掉这个田舍翁不可!”皇后闻之,问明原委,立刻穿上大礼服向太宗行礼道贺:“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唐朝有魏征这样的好臣子,又有您这样的好皇帝,这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好现象,国家兴盛指日可待。”故使太宗渐渐平息了怒气。

唐太宗就“以人为镜”常观察自己,真正做到了勇于改过、从善如流。后来魏征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今魏征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镜子。”

【智慧小语】:身体的仪表妆容,可以用镜子来观察;而自己的心态行为,就要靠别人来监督,或靠自心来反观,一旦发现了错误,就要立即改正。能得旁人监督、提醒、指出自己的过失是相当重要的,若是具有德行的智者指出你的过失时,就可以推知自己肯定有过失,应反观自己力图改正,并真诚地感谢指责自己的人,也应万分珍惜这种福报机缘!

25、石崇斗富

在晋朝,石崇曾与晋武帝的舅父王恺以奢靡相比: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株珊瑚树,高二尺许,世所罕见。王恺向石崇炫耀,不料石崇挥起铁如意,将珊瑚树打得粉碎,然后一笑置之:“别心疼,我赔你就是。”便命左右取来六七株珊瑚树,个个皆高三四尺,比王恺那株强多了。王恺只好认输,两只脚抹油走人,连击碎的珊瑚树也不要了。

然而如此攀比完全是愚者之举,人活着的关键在于德行和学识,一个人只要品学兼优,生活再贫寒也不可耻。就像孔子的弟子颜回,他虽然家境贫穷,可却安贫乐道、敏而好学,孔子教他一种道理,他马上就能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把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孔子对他寄予厚望,但可惜他32岁就死了。对于颜回的德行,孔子曾赞叹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颜回吃饭时用一节竹筒当碗,喝水时直接用瓢盛水,住在极为简陋的巷子里,别人看他那么贫穷,都替他忧愁,可他却不改其乐,还是非常达观。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意思是说:如果品德、学问和才艺方面不如人,就应该自我勉励,努力赶上,这方面一定要有竞争心。但物质方面的享受,就要降低,不要攀比。即使自己生活比较贫寒,衣服、饮食、房屋、财富等不如别人,心里也没必要忧愁。

26、朱元璋轶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时生活窘困,常和一些穷孩子放牛砍柴。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从前的一些穷朋友,都想跟他沾点光,弄个一官半职,于是有两个人结伴去京城找他。

见到朱元璋后,一个人先开口说:“还记得我们一起割草的情景吗?有一天,我们在芦苇荡里偷了些蚕豆,放到瓦罐里煮。没等煮熟,你就抢豆子吃,把瓦罐都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你抓一把就塞到嘴里,却不小心被一根草卡住喉咙,卡得你直翻白眼……”他还在那儿喋喋不休讲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当即下令把他杀了。

然后,朱元璋又问另一个人:“你有什么要说的?”那人连忙答道:“想当年,微臣跟随陛下东征西战,一把刀斩了多少'草头王’。陛下冲锋在前,抢先打破了'罐州城’,虽然逃走了'汤元帅’,但却逮住了'豆将军’,遇着'草霸王’挡住了咽喉要道……”朱元璋听了,顿时心花怒放,随即降旨封他做了将军。

二人所说的内容虽然相同,但后者把朱元璋小时候偷吃东西的轶事,用一种特殊的“隐语”表达出来了。当事人听了,彼此心照不宣,而局外人听来,完全是在描述朱元璋当年金戈铁马的戎马生涯,所以最后他的结果完全不同。

【智慧小语】:同样一件事情,以婉转的语言表达,不但不会得罪对方,还会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如果说话方式不当,就算是让人生欢喜的事,可能也会弄巧成拙,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说话要讲究善巧方便。

27、对症下药

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我听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回答:“你父亲、兄长都还在,他们的阅历与经验比你丰富,应该先问问他们,不要急着动手。”

接着,冉有也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如果我听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回答:“当然要马上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大惑不解,就问:“子路和冉有的问题是同样的,为什么您的答案却不一样?”

孔子答道:“子路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经观察,比较草率冲动,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后行;冉有遇事畏缩,没有魄力,他需要勇气与胆量,所以我鼓励他不要犹豫,听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动。”

【智慧小语】:智者对不同的人,所作的调教截然不同。就算他们犯的错误观点或做的功德完全一样,但也因为性格不同,造成的利害迥然有异。因此,我们遇到具体问题时,要具体分析、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28、两袖清风

于谦是明朝的名臣,他作风廉洁,为人耿直。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有人劝他:“你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笑着说:“我只有两袖清风。”

【智慧小语】:官员有官员的德相,贤士有贤士的德相,圣人也有圣人的德相。孔子的学生子贡,曾赞叹自己的老师具有五种美德——“温良恭俭让”。子夏也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意思是说,君子的容貌,从外表看来有三种变化:真实远远望见他,觉得很庄重;接近之后,觉得很温和;等到听他说话,又觉得他很严厉。

29、管宁割席

《世说新语》中有这么一则故事:管宁和华歆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成天形影不离。

有一次,他们在田里锄草。管宁挖到了一锭金子,但他对此没有理会,继续锄他的草。华歆得知后,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子摸来摸去,爱不释手。管宁见状,一边干活,一边责备他:“钱财应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华歆听了,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但不住地唉声叹气。管宁见他这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

又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这时一个大官在窗外经过,敲锣打鼓,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管宁对外面的喧闹充耳不闻,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华歆却被这种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跑到街上去看热闹。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失望。等到华歆回来后,就当着他的面,把席子割成两半,痛心地宣布:“我们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这即是历史上著名的“管宁割席”。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如果不肯亲近有道德的仁者,无形中会给自己带来无限的危害。一旦让小人有机可乘,你所做的一切会一败涂地,甚至有可能堕入罪恶的深渊。

30、孔子学琴

从前,孔子跟从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后,孔子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过了十天,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弹得很不错,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虽学会了曲谱,可还没有掌握一些高难度的技巧。”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品味出这首曲子的神韵。”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领会了这首曲子的神韵,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一个人,尚未深入他的内心世界。”

又过了很多天,孔子庄重地向远处眺望,说:“我现在知道作曲者是什么人了。这人长得黑,身材魁梧,胸怀大志,要统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师襄子听后,立即离席行礼,说:“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智慧小语】: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彻底,便难以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而且学习也不是为别人学,是为我们自己学,为更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服务社会而学。因此,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会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会轻易带过或是半途而废。

31、编蒲抄书

西汉时期的路温舒,他少年时非常热爱学习,可家里十分贫穷,没钱去读书,只好以替人放羊为生。有一天,他赶着羊群来到一池塘边,看见一丛丛又宽又长的蒲草,灵机一动,采了一大捆蒲草背回家,晒好压平之后,切成与竹简同样的长短,编连起来。然后他向人家借书,抄写在这些蒲草上,做成一册一册的书。从此,他每次去放羊,身边都带着这种书,一边放羊一边读书,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后来,路温舒靠自学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著名的法律专家。

【智慧小语】: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伟人志士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学不辍,终于学有所成。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一个人想要追求知识和美德,想要有所作为,就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努力坚持、辛勤付出。

32、心正则笔正

唐朝有位著名书法家叫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他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铮、正直不阿(ē)。据说,有一次柳公权在写字,穆宗皇帝边看边连连赞叹,惊诧地问:“你的字怎么写得这么好?能告诉我书法的秘诀吗?”柳公权毫不犹豫地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写字的窍诀在于心,心不清净、不端正,字也不可能漂亮。

【智慧小语】: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心一意,勤学苦练,才能成功。《弟子规》中说:“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意思是说: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写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一个人的字,能反映出内在的智慧。假如字写得歪七扭八,看半天也看不清楚,这个人可能心很乱;假如字写得大方工整,由此也可推知他思路清晰、辨别能力强。

33、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是古代有名的书法家,被人们公认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馍馍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有一段时间,人人都夸他的字写得好,他也自鸣得意、洋洋自得起来。有一天,他到一家饺子馆吃水饺,发现水饺都是从墙那边一个个扔过来的,而且十分准确地扔在锅里。他十分好奇,绕到墙后一看,见是一位老太太在包饺子,包好后,头也不抬就扔过墙去,没有一个掉在锅外。王羲之问她有何窍诀,她说:“没什么,只是熟练罢了!”王羲之听后,觉得自己的字远没达到这种熟练程度,于是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智慧小语】:一个人懂得谦虚才有进步的空间,试想如果王羲之没有碰到那位包饺子的老人,他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也就没有后来的努力,而我们现在也就看不到《兰亭集序》这样的书法墨宝了。

34、失人之察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绝粮于陈国与蔡国之间时,七日七夜没吃到饭,只能无精打采地躺在那里。一天,弟子颜回找来一点米,准备煮给老师吃。煮到快熟时,颜回就先抓起一把吃了。孔子悄悄地看在眼里,觉得颜回有点失“礼”,所以不大高兴。

过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先吃。孔子善巧地说:“我刚刚梦见先君了,故应把干净的食物先供养再吃。”颜回马上回答:“万万不可!刚才有土灰掉进锅里,我虽把它抓出来吃了,但饭已经弄脏了,所以不能供养先君。”此时,孔子才知道错怪颜回了。

事后,孔子深有感触地叹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意思是说: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有时并不可靠;我依赖自己的心,但心分析的有时也靠不住。弟子们要切记: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是很容易的!

【智慧小语】:有人认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有时候也不一定。不要认为自己所见所闻都千真万确,不容怀疑,凭一己之见判断别人的好坏,不一定特别可靠,很可能杂有不实的成分。

35、不食周粟

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孤竹国国君在世时,想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他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说起伯夷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之世的到来。后来听说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二人便长途跋涉来到周的都邑岐山。此时,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武王听说有二位贤人到来,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周公与他们立书盟誓,答应给他们兄弟第二等级的俸禄位和与此相应的职位。他们二人相视而笑说:“奇怪。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仁道呀。”

周武王见到商朝政局败乱而急于坐大,崇尚计谋而行贿赂,依仗兵力而壮大威势,用宰杀牲畜、血涂盟书的办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处宣扬自己的德行来取悦于民众,用征伐杀戮来求利。他们二人对投奔西周感到非常失望。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周文王的棺材挥军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起战争,这叫做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这叫做仁吗?”周围的人要杀伯夷、叔齐,被统军大臣姜尚制止了。

周武王灭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齐却以自己归顺西周而感到羞耻。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以山上的野菜为食。周武王派人请他们,并答应天下相让,他们仍拒绝出山仕周。后来,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妇人的话提醒了他们,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七天,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唱了一首歌,歌词大意是:“登上那首阳山哪,采集野菜充饥。西周用残暴代替残暴啊,还不知错在自己。神农、舜、禹的时代忽然隐没了,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哎呀,我们快死去了,商朝的命运已经衰息。”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智慧小语】:从世间上看,有些人为了不苟且偷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寂天论师谆谆告诫我们:宁可无有利养而当下死亡,也不能通过邪命养活,倘若陷入这样的处境,那还不如早点死了好。

36、绝缨

“绝缨”这个典故源于汉代刘向的《说苑·复恩》。

楚庄王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

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官员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

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必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

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皆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煞风景?”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绝缨宴”。

七年后,楚庄王伐郑。一名战将主动率领部下先行开路。这员战将所到之处拼力死战,大败敌军,直杀到郑国国都之前。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才知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赏赐,坦承七年前宴会上无礼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举全为报七年前不究之恩。

【智慧小语】:楚庄王一时的忍让宽容,无形中却救了自己一命。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用宽容照见人生,人生往往会回报给自己更美丽的康庄大道。

37、三人成虎

魏国大夫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假如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恭说:“如果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将信将疑。”

庞恭又说:“倘若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相信了。”

庞恭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现在赵国离魏国比这里的街市远多了,议论我的又不止三个人,如果我走后有人说我坏话,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有分寸。”

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但魏王果真听信了小人谗言,没有再召见庞恭。

【智慧小语】:判断一件事的真伪,不能偏听偏信,必须经过细心考虑,不然就会误把谣言当真。评论他人要小心谨慎,看别人有过错时,一定要再三观察,否则,妄加揣测就开始诽谤,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会给他人带来终身的伤害。

38、周处除三害

三国时有个人叫周处,他在义兴非常出名。当然他出的不是美名,而是恶名。因为他个子比较高,从小就死了父亲,没有读书的机会,人很野蛮,动辄就用拳头打人,老百姓都害怕他。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再加上周处,这三者一起危害百姓,当地称之为“三大祸害”。

后来有人想了个办法,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希望三个祸害通过内战互相残杀。于是周处立即杀了猛虎,又下河去斩蛟龙。周处同蛟龙一起搏斗,三天三夜都没有出来,当地百姓都认为他死了,高兴地对此表示庆贺。结果周处杀死蛟龙后,从水中出来了,听说乡人为自己已死而庆贺,方知大家把他当作祸害,因此有了悔改之意。后来他寻访有修养的名人陆云,听从他的教导,洗心革面、改过自新,最终成了非常了不起的忠臣,为老百姓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

【智慧小语】:人哪有不犯错误的,一个人首先应该知惭有愧,方能悔过自新。有愧即是指对那些下劣诸辈及其所行之恶劣事情,生起极大的忧愁心与厌烦心。

39、学无止境

苏东坡从小就喜欢读书,他天资聪明、过目不忘,每看完一篇文章,便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经过几年苦读,他已是饱学之士。一天,他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上面写到:“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

过了几天,苏东坡正在家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他出来一看,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老太太指着门上的对联,问他:“你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吗?”

苏东坡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人吗?”

老太太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本书,请帮我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

苏东坡接过书,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他不禁羞愧万分,觉得自己说的大话太丢脸,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

老太太忙上前阻止:“慢!我可以把这副对联改一下。”于是在每句前面各添两个字,改成:“发愤读遍天下书,立志识尽人间字,”并谆谆告诫:“年轻人,学无止境啊!”

【智慧小语】:我们暂时拥有了人身,但凡夫的想法没什么恒常可信的,故一定要夜以继日勤奋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求学的过程中,也要记住“学无止境”这句话,万万不能骄傲自满、得少为足。

40、管鲍之交

春秋时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

他们俩曾经合伙做生意,一样地出资出力。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只是他家里穷呀。

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说管仲没有才干,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绝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

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当兵参加战争而三次逃跑,人们讥笑地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啊!”

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为齐国另一个公子纠效力。两位公子在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

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坚辞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己,力劝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然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智慧小语】:心胸狭窄、智慧薄劣的人常常会辨别:这是朋友,那是敌人。智者却一视同仁,慈悲一切众生,因为朋友和敌人两者之间谁有利益还不一定。

——网络图文 感谢各位图片作者 桂馥芬芳编辑

41、司马迁著《史记》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他本是宫中的藏书官吏,以此他博览群书,发心撰写《史记》。凡书中有遗漏和残缺不全者,他便上山下乡深入百姓中间去采访讨教。就在他的巨著即将完工之时,不幸被国王发现,国王惧于将历代帝王的丑事传扬人间故将司马迁治罪,并将他的《史记》毫无遗余地焚毁,革掉官职,令其于死刑和宫刑中任选一种处罚方式。

周文王被纣王关在牢里,纣王还残酷地杀害了文王的儿子,并且将他儿子的肉做成肉酱让他吃,文王仍能忍受这么巨大的痛苦而在牢中写下了《周易》这部书;孔子一生困厄不得志,但他却孜孜不倦地教育学生,并且写下了《春秋》一书传于后世;左丘明两只眼睛全瞎了,还以巨大的毅力写成了《国语》;屈原遭人排挤诬陷,楚王一点也不了解他的一片爱国之心,反而将他流放,他却写出了名著《离骚》;孙膑遭朋友庞涓陷害,被砍掉了两脚的膝盖骨,还能忍辱负重,写出了《孙子兵法》。

司马迁曾想一死了之,但又想到历史上的这些伟人都能不顾自己个人的不幸而发愤著述,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志愿,便饮恨含悲选择了宫刑。他仅凭记忆重写《史记》,终于令这部光辉巨著留芳于世。

【智慧小语】:司马迁抛弃了个人的悲痛与屈辱,完成了自己的宏愿。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值得学习。

42、拒绝奉承

宋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的著名大臣,以刚正不阿著称。

有一天,一个人转交给宋璟一篇文章,并对他说:“写文章的人很有才学。”宋璟是一个爱才之人,马上就读起这篇文章来。开始时,他一边读一边赞叹:“不错,真是不错!应该重用。”

可是读着读着,宋璟的眉头皱了起来。原来这个人为了巴结宋璟,在文章中对他大加吹捧,这让宋璟很生气。

后来,宋璟对送文章的人说:“这个人的文章不错,但品行不端,想靠巴结来升官,重用他对国家是绝对没有好处的。”因此就没有推荐这个人做官。

【智慧小语】:识人难,识己更难。在称扬和赞叹面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对自己客观的认知,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

43、忘我之境

《庄子》中有一个故事说:有个普通的木匠叫梓庆,他平时帮人家做的,就是祭祀时挂钟的架子。虽然这是个很简单的活,但他做出来的架子,人人见后惊为鬼斧神工,觉得那上面野兽的形状,宛如真正的走兽一般栩栩如生。后来当地的国君知道他的手艺之后,专门唤他来问其中的窍诀。梓庆很谦虚,他说:“我一个木匠,哪有什么窍诀啊。如果你一定问,我就跟你说说:无非是我在做任何一个架子之前,首先要守斋戒,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在斋戒的过程中,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利’,把那些为自己得到功名利禄的念头全部扔掉;到了第五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名’,别人对我赞叹也好、诽谤也罢,我都已经不在乎了;到了第七天的时候,可以达到'忘我’之境。有了这样的心态,我就拿上斧子进山。进山以后,因为我的心很清净,哪些木头天生长得像野兽,一眼就会看到,然后把木头砍回来,随手一加工,它就成为现在的样子。我做的事情无非是以天合天,这就是我的窍诀。”

【智慧小语】:我们做事不成功,要么是为名,要么是为利,要么是为自己的事情,有了这些障碍以后,心就静不下来,言行举止也跟着左右摇摆,甚至跟别人吵架争执。但若行为如理如法,就像日月在空中自由运行一样,我们可以逍遥自在地承办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业,不会遭遇任何违缘。

44、六尺巷

据说出在清代康熙和雍正年间的桐城人张廷玉,他是满清入关后,父子入阁拜相的汉人。当年张廷玉在家乡盖相府时,邻居与他家争三尺地。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便立即写信到京城里告知相爷,希望相爷写封信给县令关照一下。张廷玉看完信后,在原信上批了一道诗寄回:“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接到回音,总管立即吩咐让了三尺地出来,邻居一见也让出三尺地来,于是留下六尺空地,成为人人都能通行的一条巷道,后称为“六尺巷”。由此张廷玉名声大震,倍受乡邻的称赞。

【智慧小语】:居高位者皆应具有宽广的胸襟,深明大义,不吝啬琐碎财物。轻财而喜布施的人,其地位修行会更加稳固。当地位、财产、名声、境界、健康、才华、智慧等样样具足时,不要趾高气扬,此时应该想到,所拥有的这些世间福报看起来很美好,但再过一段时间肯定荡然无存,没有什么可傲慢的,应尽力布施以利益他人。

45、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疼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要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的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智慧小语】:现在很多人每天要么散乱,要么昏沉,要么随着烦恼转,情绪不稳定是最大一个毛病。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46、甘罗拜相

秦嬴政年幼时,虽称为王然无实权,国家的命运全都操纵在吕不韦的手上,而吕是一个奸险歹毒且嫉妒心极重之人。甘罗的爷爷原本也是朝中丞相,因某事得罪了吕不韦而被刁难。吕不韦限他于八天之内送上公鸡蛋,否则将受罚遭杀。爷爷归家愁眉不展,小甘罗问明情况后说:“爷爷不必忧愁,我自有妙计。”第八日,甘罗不惊不诧地替爷爷上朝去了。朝中众人见来了位乳臭未干的小童,甚觉怪异,互相议论嘲笑着。甘罗却处之泰然正色道:“我虽不是朝廷中人,但此次是专程来替爷爷请假的,因为我爷爷今天在家生小孩,故不能上朝。”众人一听不禁哈哈大笑:“男人怎么能生孩子,简直是无稽之谈。”甘罗莞尔一笑:“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那么公鸡又岂能生蛋?”王臣上下无不惊叹甘罗的聪明才智,唯有吕不韦怀恨于心,本欲置甘罗爷爷于死地,想不到其孙子更厉害,便假意赞叹,而于心中又思计谋。当时正好需要人才出使敌国谈判,否则将起战争。吕不违则委派甘罗出使并许诺事成之后,封他为上卿。甘罗以惊人的智慧圆满地完成了使命,令敌我双方握手言和。自当上卿以后,甘罗备受秦嬴政的赏识,吕不韦嫉妒之火却从未熄灭,反而越来越炽盛,最后奸计得逞迫使年仅十二岁的甘罗服盐身亡。

【智慧小语】:嫉妒之心,人皆有之,看见别人的财富、地位、名誉、相貌等优于自己皆不堪忍,非但不赞叹别人的功德成就,反而竭力去损毁别人。一个人无论多么有能力、才华,倘若依靠一个嫉妒心强的人,在他面前是不可能功成名就的。选择依靠处应观察其德行,若是嫉妒心重者一定要舍弃、远离。

47、猿垂死乳子

武平出产一种猿猴,它身上的毛像金丝一样闪闪发亮,非常漂亮。小猴的色彩尤为奇异,它们性情驯顺,总不离开母猴。母猴机敏难以捕捉,猎人就用毒药涂在箭头上,伺机射杀母猴。

母猴受伤后知道自己不行了,就把乳汁洒在林中让小猴吃,洒完后即气绝身亡。猎人剥下母猴的皮,对着小猴鞭打,小猴见了就会悲鸣着爬下树,束手就擒。每天晚上,小猴都要枕着母皮才能入睡,有的甚至抱着母皮跳着扑地而死。

【智慧小语】:母猴与小猴,无论生死都相互眷恋,它们的慈爱与孝义都到了极处。猎人为了捉到小猴,先用毒箭射杀其母,天下没有比这更狠心的了!

48、鳝护子

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周豫的读书人。有个朋友送了条他最爱吃的鳝鱼。刚巧这一天闲来无事,周豫一时技痒,便想亲自动手,试试自己久未展露的手艺,煮上一锅清炖鳝鱼汤来尝尝。

周豫把鱼放入锅中,只见那些鳝鱼仍自由自在地在锅子里游着,在锅底下用小火缓缓加热,水温逐渐变高,鳝鱼在锅中丝毫未觉水温的变化,慢慢地就会被煮熟了,这就是周豫过人的厨艺所在。据说,用这方式煮熟的鳝鱼,因为不会经历被杀的过程,没有挣扎,所以肉质也就不会紧绷,相对地口感自然好上许多。

随着那一锅汤慢慢煮沸了,周豫将锅盖掀起来看看,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锅中有一条鳝鱼的身体竟然向上弓起,只留头部跟尾巴在煮沸的汤水之中。这条身体弓起的鳝鱼,整个腹部都向上弯了起来,露出在沸汤之外,一直到死了,身体犹然保持弯起的形状而不倒下。

周豫看到这种情形,心中感到十分好奇,便立刻将这条形状奇特的鳝鱼捞出汤中,取了一把刀来,将鳝鱼弯起的腹部剖开来,想要看个清楚,它究竟为何要如此辛苦地将腹部弯起。在剖开的鳝鱼腹中,周豫惊奇地发现,那里面竟藏着满满的鱼卵,数目之多,难以计算。

原来,这条母鳝鱼为了保护肚子里的众多鱼卵,情愿将自己的头尾浸入沸汤之中,直至死亡。护子心切而将腹部弯起,得以避开滚热的汤水。

【智慧小语】:所有的众生在做了母亲之后都会这样义无反顾的保护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令人为之动容。我们可以更慈悲一点,为了母亲,也为了孩子。

49、母鹿断肠

晋朝有个叫许真君的少年,喜好打猎。

有一天,他上山打猎,射中了一只小鹿,却见母鹿奋不顾身地奔向小鹿,不断以舌舔抚小鹿的伤口,似有无限的悲伤,不久母鹿也倒地而死。

许真君感到非常奇怪,母鹿并未中箭,何以会死去?便将二鹿带回,剖开母鹿胸腹部,发现肝已尽碎,肠寸寸断。他见此惨状,大为感动,痛哭流涕,悔恨不已,于是折毁弓箭,立誓永不打猎。

【智慧小语】:一切物类皆有母子之爱,当生离死别之际,肝肠是何等的痛苦!母鹿因为爱子情深,所以不忍抛弃中箭的小鹿而逃,又因为过度悲伤小鹿之死,以致肝碎肠断。世间还有比此更悲惨的事吗?

50、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叫子罕的官员,他品德高尚,为政清廉,从不接受别人的礼物,在百姓中很有威望。有一次,一个宋国人怀藏宝玉,兴冲冲地找到子罕说:“小人专程来给大人献宝,请大人收下。”子罕接过宝玉看了看说:“你还是拿走吧,我不能收。”献福人以为子罕不识货,子罕却笑着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假如你将玉给了我,我们两人岂不都失去了宝。”献宝人听后十分震憾和惭愧。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意思是说: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内心的珍贵,品德的高尚,往往是学会做人的基础。不贪是宝,守德一样是宝。

51、孟母择邻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相传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承担了教育孟轲的职责。孟母为了教育他,曾经三次搬家。起先,他家住在一座山下,山上有很多坟墓,他便经常学着上坟人的样子,又烧纸又跪拜。孟母怕儿子误入歧途,就把家搬到人多的集市上,可是他家的邻居是个屠户,孟轲又学着吆喝卖肉。孟母十分担心,又把家搬到一个靠近学堂的地方,他每天听到的是读书声和先生的教导,学堂里琅琅的书声吸引了孟轲,他渐渐地学着念起书来。孟母终于满意了。在孟母的努力下,孟轲终于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后来,他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最后成为伟大的思想家,被人们誉为“亚圣”。

【智慧小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常常会影响到自己。也有说:学好三年不足,学坏一日有余。因此,善于学习之人,会很谨慎地选择朋友,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弟子规》中说:“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近,百事坏。”意思是说:亲近仁德之人,亲近良师益友,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学问。而与不善之人相处,便会受到影响,损伤道德。

52、三人行必有我师

大教育家孔子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勤思好学,不耻下问。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们正在赶路,忽然一个小孩子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原来,这个小孩子正在路上用砖瓦石块垒一座“城池”呢。

孔子叫那个小孩让路,而小孩却说:“这世上只有车绕城而过的,还没有把城池拆了给车让路的。”

孔子想:确实不能把这孩子摆的城池当成玩具。我这样想,可孩子不这样想啊。我倡导礼仪,没想到让孩子给问住了。

孔子十分感慨地对他的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孩子虽小,却懂礼仪,可以做我的老师了。”

【智慧小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孔子的名言,出自《论语》。要求人要谦虚好学,努力学习别人的优点,完善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弟子规》中说:“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意思是说: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惕励奋发图强。若能诚心诚意地依止一切高尚人士,于知识渊博的学者前常常询问请教,交结忠厚、重义气的人,就能常时感受安乐。

53、一诺千金

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特别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谚语:“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得到一百两黄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个承诺)”。

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当上了皇帝,开始搜捕项羽的部下。季布曾经是项羽的得力干将。所以刘邦下令,只要谁能将季布送到官府,就赏赐他一千两黄金。但是,季布重信义,深得人心。人们宁愿冒着被诛灭三族的危险为他提供藏身之所,也不愿意为赏赐的一千两黄金而出卖他。

有个姓周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秘密地将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很欣赏季布对朋友的信义,尽力将季布保护起来。不仅如此,他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解救季布。

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很亲近,后来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也很欣赏季布的信义,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不久,刘邦还任命他做了河东太守。

【智慧小语】: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重义之人坚守诺言,答应别人的事,出生入死也要承办。结交朋友应结交善友,若接触的是古道热肠,正义凛然的道友,自然会在无形中使自己的品格、智慧、大悲都得以增长。

54、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宋朝宰相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出生的第二年,父亲就不幸逝世了。

范家失去了生活来源,范仲淹之母谢氏贫而无依,只好带着尚在襁褓(qiǎngbǎo)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从此,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一心想要济世救人。他读书的时候,白天晚上很用功。五年中,他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凉水浇在脸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范仲淹领悟了六经的主旨,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一直提醒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算命先生,问道:“我以后能不能当宰相?”

算命先生说:“小小年纪,口气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那你看我可不可以当医生?”

算命先生很好奇,怎么两个志愿差这么大?就问范仲淹为什么。

范仲淹回答说:“唯有良医和良相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说:“你有这颗存心,真良相也。”

【智慧小语】:《入行论》中云:“吾当离安乐,甘代他人苦,彼虽犯众过,欣然吾顶替。”以及“舍自尽施他,爱他如爱己„„”此等诸行,表面看来近似损己利他,实际却是真实的利己。在将自己所喜爱之事与物无私地奉献以后,自己不一定会感受衰损。因果不虚,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在积累善业资粮的同时,于圣境处将得到相应的加持,于布施对境,凡受益之人皆会感恩戴德,竭力图报,大力帮助和承侍,如是便能顺利地办成自己心中所欲之事。

55、晏子的车夫

《史记》有个故事说,齐国的宰相晏子有一个车夫,这个车夫相貌堂堂、身材魁梧,整天给宰相驾车很风光。晏子的个子矮矮的,相貌也不是那么出众,天天坐在后面的车棚里,谁也看不见,而那个车夫始终坐在前面,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所以非常傲慢。

有一天车夫回家,看见夫人收拾东西要回娘家。他很疑惑地问为什么,夫人说:“我觉得和你在一起特别丢人,很耻辱!”“我现在给齐宰相'开车’,你不觉得光荣吗?”“你一点学问都没有,却傲气冲天、趾高气扬,宰相有那么好的修养和学问,但一点也不炫耀自己。令人遗憾的是,你整天跟那么好的人在一起,却越来越傲慢,根本得不到任何学问和功德。”

后来晏婴跟这个车夫说,你有这样一个夫人,就冲你有这个夫人我就应该给你一个更好的职位,反而提拔了这个车夫。

【智慧小语】:如果只求自己高高在上,凌驾于他人,那么来世一定会变成卑劣之人,甚至堕落恶趣。反之,假如将高位让于他人,自己情愿居于卑位,那么,乃至生生世世都会在人天善趣中备受恭敬。每个人的业力不同,才华、智慧、财产、能力等方面,可能有高低之别,但自己应该谦虚恭敬地看待别人。

56、韦编三绝

孔子少年时勤奋好学,17岁便因知识渊博而闻名鲁国。到了晚年,孔子喜欢阅读《易经》,但因其意义难懂,他一遍看不懂,就再再翻阅、反复学习,直至弄通为止。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最后,孔子把对《易经》的研究心得,写成了十篇文章,取名《十翼》。后人将《十翼》附在《易经》后面,作为《易经》的补充。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智慧小语:孔子有一句名言:“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意思是说:学习一样东西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感到学习它有乐趣。正因为孔子能够这样勤奋读书、刻苦专心,才能成为一代圣人。

57、害人的报应

魏朝有个人叫杜昌,他妻子的嫉妒心相当大。

有一次,某个丫环给杜昌梳头。他妻子见后醋意大发,残忍地把这个丫环的手指斩断了。过了几天,她的手指就被狐狸咬断了,感受了极其难忍的痛苦。

再过一段时间,杜昌喜欢听另一个丫环唱歌。他妻子又命人割下那个丫环的舌头。后来,她自己的舌头糜烂,痛不欲生。

最后,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特意迎请一些禅师诵经,自己也忏悔了七天七夜。

七天七夜过后,有一次,禅师在给她念忏悔文的时候,从她口中出现了两条毒蛇。见此情景,禅师加快了念咒的速度,两条蛇完全出来,然后掉在地上就不见了。

从此,她的舌头便恢复正常了。

【智慧小语】:报应,指有施必有报,有感必有应。故现在之所得,无论祸福,皆为报应。因果的循环和报应,更让人不得不警醒自己的一言一行。做一个善良的人,与人为善的人,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58、跪羊图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孩子很不孝敬爹娘,爹娘没有办法,只好找孩子的舅舅。舅舅是个放羊倌,每天在山坡上放羊。他虽然没有文化,但对子女的教育却很有办法。他对孩子的爹娘说:“把外甥交给我吧,过一段他会回心转意,成为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第二天,孩子的爹娘把孩子送到了舅舅家。舅舅见了外甥,既不骂,也不打,二话没说,把一只羊鞭递给了外甥。六月的一个晌午,太阳象火球一样烤着山坡,鸟儿都藏在树荫里不出来了。舅舅也把外甥带到一棵大树下乘凉。这时,有几只小鸟在炎热的太阳下飞来飞去。外甥问舅舅:“这几只小乌鸦不怕热吗?它们不停地飞来飞去忙什么呢?”舅舅指了指大树上的鸟窝说:“猜想鸟窝里正有一只老得飞不动了的乌鸦,正仰着头、张着嘴,由小乌鸦一口一口地喂食。要是没有这些懂事的小乌鸦喂它,它会饿死的。这就叫'乌鸦反哺’。”外甥在一边听了,默默地低下了头。又有一天,舅舅和外甥在羊圈里摆弄几只小羊羔。外甥看见小羊羔都是跪着吃奶,感到奇怪。就问舅舅:“小羊羔为什么总是跪着吃奶?”舅舅坐在一块石头上,讲述羊羔跪乳的来历:很早以前,一只母羊生了一只小羊羔。羊妈妈非常疼爱小羊,晚上睡觉让它依偎在身边,用身体暖着小羊,让小羊睡得又熟又香。白天吃草,又把小羊带在身边,形影不离。遇到别的动物欺负小羊,羊妈妈用头抵抗保护小羊。一次,羊妈妈正在喂小羊吃奶。一只母鸡走过来说:“羊妈妈,近来你瘦了很多。吃上的东西都让小羊咂了去。你看我,从来不管小鸡们的吃喝,全由它们自己去扑闹哩。”羊妈妈讨厌母鸡的话,就不客气地说:“你多嘴多舌搬弄是非,到头来犯下拧脖子的死罪,还得挨一刀,对你有啥好处?”气走母鸡后,小羊说:“妈妈,您对我这样疼爱,我怎样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羊妈妈说:“我什么也不要你报答,只要你有这一片孝心就心满意足了。”小羊听后,不觉下泪,“扑通”跪倒在地,表示难以报答慈母的一片深情。从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它知道是妈妈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这就是“羊羔跪乳”。

【智慧小语】:乌鸦还知道反哺、羊羔还知道跪乳,人难道就不知道孝敬自己的父母吗?

59、明其所欲,行其所善

齐景公在位时期,有一年雪下了三天还不停歇。景公披了一件贵重的狐白皮袍,坐在厅堂旁边的台阶上看雪。晏子入见景公,在他身旁站了好一会儿。景公说:“这天气真怪,下了三天雪,却不怎么寒冷。”晏子接着说:“天真的不寒冷吗?”景公笑了,怪晏子不相信。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君主,自己饱食了,同时惦念着有人在挨饿;自己穿暖了,同时惦念着有人在挨冻;自己安逸了,同时惦念着有人在劳累。现在君主您却不这么想。”景公听了说:“你说得对,我受教了。”于是,景公就下令打开府库拿出皮袄,打开粮仓拨出粮食,发放给那些受冻挨饿的人。

【智慧小语】:谏之一字,可以使人举一反三。婉转的表达意思,且让听的人明白道理并能实行。晏子真的是一个有智慧又有怜悯百姓的悲心之人。

60、遗子孙以清白

徐勉虽然官位显要,但无心经营产业,家中没有什么积蓄。所得的薪俸实物,都分送赡养亲族中穷困贫乏人家。他的弟子和老友曾善意地劝说他要为家人考虑,徐勉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的是财物,我给子孙留下的是清白。子孙们有才干,那么他们自己会创造出财富;如果他们没有一点本领,即使留给他们一大笔财产最后还是归于别人。”徐勉写信告诫他儿子徐崧说:“我家祖辈清廉,所以家境一直贫寒,至于家产这类的事情,从来都不曾提过,不只是不经营而已。我的底子薄没有背景,只是机遇好。慢慢有了今日的尊官厚禄,可以说是什么都有了„„古人所说的'以清白留给子孙,不也是很丰厚的吗?’又说:'给子孙留下满箱的黄金,倒不如给他们留下一部经书。’细细地琢磨古人说的这些话,确实都不是空话。我虽然没有多大才能,实有一定主见,只要能够做到古人所说的话,我是不会有一点放松的„„”

【智慧小语】:徐勉留给子孙清白,这是一笔最为富足、也是最为宝贵的财产。他之所以这样做,有三点非常中肯的理由:

一、留下一大笔家产给子孙,如果子孙只会花费,不知管理,结果还是归于别人,白费一场安排。

二、子孙有才学,即使没有一点家产留给他们,凭他们的学识和本领,也能富裕起来。

三、最重要的是,给子孙满箱满箱的黄金,不如培养他们长知识长技能,懂得为人正道,不贪不占。

——网络图文 感谢中国风国画古典儿童玩耍壁纸 桂馥芬芳编辑

61、宥坐之器

《荀子》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孔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见一只倾斜的器皿,便向守庙的人询问:“这是什么器皿?”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君王放在座位右边警戒自己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君王座位右边的器皿,空着便会倾斜,倒入一半水便会端正,而灌满了水就会倾覆。”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向里面倒水吧。”弟子们舀水倒入其中。大家看到,水倒入一半,器皿就端正了;灌满了水,器皿就翻倒了;空着的时候,器皿就倾斜了。孔子感叹说:“唉,哪里有满了不翻倒的呢?”

子路问:“有什么保持满的方法吗?”

孔子回答说:“聪明和高深的智慧,要用愚钝的方法来保持它;功劳遍及天下,要用谦让来保持它;勇力盖世,要用胆怯来保持它。富足而拥有四海,要用节俭来保持它。这就是抑制并贬损自满的方法。”

【智慧小语】: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平民百姓,知止、有度、谦让的处世态度,近可以明哲保身,远可以兴邦安民。

62、出使狗国,才进狗门

晏婴是齐国的相国。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

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

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晏婴身着朝服,乘车来到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

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

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

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楚都。

【智慧小语】:以貌识人,只能显示出自己的无知。智慧依靠强大的心灵和优秀的头脑,而不是外貌。仅靠表面现象来看待人和事物的时候,首先被欺骗的,往往是我们自己。63、赵孝争死

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赵孝的人,字常平。他有一个弟弟叫赵礼,兄弟两个人相处得十分友爱。

有一年,由于收成不好,粮食减产欠收,饥荒严重,社会治安也很混乱,甚至连吃人的事情也有所耳闻。一伙强盗四处抢掠,在老百姓的家中大肆搜寻一阵,见找不出多少食用的粮食和换钱的东西,一怒之下,他们就只好抓人,恰好把弟弟赵礼给捉走了。

赵礼虽然身体瘦弱,但是穷凶极恶的强盗们也不肯放过他,将他五花大绑捆起来后,系在一个树上,然后在旁边架起炉灶生起火来,开始烧水,准备拿赵礼来充饥。

哥哥赵孝虽然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弟弟被掠走的消息让赵孝心如刀割。决心赔上自己的性命,也要救出他。

赵孝哀求强盗说:“我弟弟是一个有病的人,而且身体也很瘦弱,他的肉一定不好吃,请你们放了他吧!”

强盗们一听大怒,气汹汹地对赵孝说:“放了他,我们吃什么?”赵孝说:“只要你们放了赵礼,我愿意用自己的身体给你们吃,况且我的身体很好,没有病,还很胖。”

赵礼哭着说:“被捉来的是我,被你们吃掉,这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可是哥哥他有什么罪过呀?怎么可以让他去死呢?”

这些无恶不做的强盗们,听着兄弟互相争死的话语,望着手足之间舍身相救的场面,被深深震慑住了。他们那坚封已久的恻隐之心,被这人间真情真义的感人场面唤醒了,也都不免淌下了热泪。旋即,他们无声地放走了兄弟两人。

后来,这件事辗转传到了皇帝那里,皇帝是一个深明仁义道德之君,不仅下诏书,封了兄弟二人官职,而且把他们以德感化强盗的善行,昭示于天下,让全国百姓效仿学习。

【智慧小语】:兄弟如手足,同气连枝,同体相生。放眼世界,万物虽有类聚群分,实则如兄弟一样,互相之间休戚相关。因此,要想拥有永久美好幸福的生活,就必须以仁爱之心,真诚地关爱一切众生。

64、狄仁杰的为人之道

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时的名宰相。他在当豫州刺史时,办事公正,执法严明,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于是,武则天把他调回京城,任为宰相。

有一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听说你在豫州的时候,名声很好,政绩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谁吗?”

狄仁杰说:“人家说我的不好,如果确是我的过错,我愿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经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是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这样大家可以相处得更好些。”

武则天听了,觉得狄仁杰气量大,胸襟宽,很有政治家风度,更加赏识他,敬重他,尊称他为“国老”,还赠给他紫袍色带,并亲自在袍上绣了12个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绩。

后来,狄仁杰因病去世,武则天流着泪说:“上天过早地夺去了我的国老,使我朝堂里没有像他那样的人才了。”

【智慧小语】:气量与胸襟都是人格贤善的基石。学会公正地看待流言,往往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65、鲁男子拒妇

鲁国有一男子,独自居住在一间房子里,他的邻居,是个寡妇,也单独住在一间房子里。

一天夜里,来了暴风雨,狂风四起,倾盆的大雨将寡妇的房子给打垮了。寡妇快步跑到这位男子居住的地方,要求男子开门,让她暂住一晚,以躲避暴雨。

鲁男子没有开门接纳她。寡妇从窗口向他责问道:“您为何这般不仁慈啊?”

鲁男子回答说:“男女之间不到六十岁,是不可以同居一室的,现在,您还年轻,我也正年轻,所以,我不敢接纳您啊!”

妇人说:“您怎么不学柳下惠那样呢?他曾经夜宿郭门,有女子来投宿,因怕她冻死,让她坐在自己的怀里,给她取暖,直至天明,都没有发生违德之事,国人也称赞他坐怀不乱,并没有说他乱德。”

鲁男子答道:“柳下惠他可以那样做,但是我却不可以,我将以我的不可以,学习柳下惠的可以。”

当孔子听到了此事之后,称赞鲁男子道:“多么难得,想要向柳下惠学习的人,没有能像他学得这么像的,期望能够达到至善,却不会盲从其行迹,真是一位有智慧的人!”

【智慧小语】:《弟子规》云:“斗闹场,绝勿进。邪僻事,绝勿问。”亦云:“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都是教导我们要严格遵从圣贤的教导,断绝不良的外缘,以免发生令人后悔莫及的事情。做人应该有自知的智慧,不可随波逐流,宁可先守住自己,避免进入是非、杂乱之地,也不轻易去尝试,这样便可以避免堕入欲望深渊。

66、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劳。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避着廉将军,是为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智慧小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67、公艺百忍

唐朝有个张公艺。他的家里竟有九代同堂,住在一块不分家,也因为这么和气兴盛,引起皇帝的注意。

他家祖先从北齐开始得到当时皇帝重视,表扬这户人家能和睦共处,足以成为邻里的典范。到了隋朝以及唐朝太宗皇帝时也一样得到朝廷的表扬。等到了唐高宗时,这户人家依然兴盛。

有一次,高宗皇帝到太山路过当州这个地方,就来拜访张公艺,问他:“为什么你们这一家可以和乐融融,这么多人都能居住在一块呢?”

张公艺就请求用纸笔来对答,高宗皇帝就给了他纸笔。他提起笔竟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呈给皇上,并且说:“一个家庭一切都得利于'忍’。”

“宗族为什么不能和睦相处呢?最主要的是领导人有偏颇、私心,在衣食住行方面会徇私,家人当然就会起愤愤不平之心。”

“除此之外,长幼是否有序,也是一个重要的关键。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尊卑,没有次第,那么这个家一定是很混乱,在一起相处时一定会纷争不断。更何况彼此之间如果不能相互包容,就会相互争吵,彼此不能同心协力相互合作,不愿意努力生产,家里的产业就不能蒸蒸日上。这个家就没有办法维持下去了。”

“如果每一个人,都积极为家里做贡献,在平时互相协助,都能用这个'忍’字,做到礼让,那么家庭当然就能和睦了。”

【智慧小语】:国学大师季羡林说:“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张公艺的家能够九代同堂的秘诀是一个“忍”字。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应该学会“忍”,忍耐的结果是“百忍成金”。

68、智者寿,仁者寿

有一次,哀公向孔夫子请教,问:“夫子,是聪明有才智的人比较长寿,还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较长寿呢?”孔子回答道:“是这样的。人有三种死,并不是他寿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损掉的。比如起居没有定时,饮食没有节制,时常让身体过度疲劳或无限度地放逸。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爱惜身体,使身体受到损伤,这样,疾病就可以夺去他的性命。第二,居下位的人却无视君王,以下犯上;对于自己的嗜好欲望,不肯节制,贪求无厌。这样的人,刑罚也能夺去他的寿命。再者,人少却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却还要去欺辱强大;忿怒时不懂得克制自己,意气用事;或者不自量力,不计后果地行动。这样,刀兵战事就可以让他夭折。像这三种情况:'病杀、刑杀、兵杀’,是死于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而仁人廉士,他们行动有节,合乎道义,喜怒适时,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养自己高尚的性情,这样他们得享长寿,不也合乎道理吗?”

【智慧小语】:《黄帝内经》上提出:“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是“人到七十古来稀”,这和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若想长寿,就要知足少欲。无论饮食、情绪、欲望都要节制、克己,始终保持恬淡的心境。69、郭伋(jí)亭候

汉朝郭伋,是茂陵(今陕西兴平)人,到并拜州(今山西省)做刺史,对待百姓们素来广结恩德,言出必行。

有一次,他准备到管辖的西河郡(今山西离石)去巡视。有几百个小孩子,每人骑了一根竹竿做的“马”,在道路上迎着郭伋拜见他,欢送他,问他什么日子才可能回来。郭伋就计算了一下,把回来的日子告诉了他们。

郭伋巡视得很顺利,比预定告诉孩子们的日子早回来了一天。郭伋恐怕失了信,就在离城里还有一段距离的野亭里住了一晚,第二天才进城来。

当天,那些孩子们都在路上欢迎郭伋的归来。光武帝刘秀称赞他是个贤良太守,后来郭伋活到了八十六岁才去世。

郭伋做到了童叟无欺,信之至极!

【智慧小语】:诚信是一生的功课。真正做到童叟无欺,这个人的诚信就是做到了极致。

70、五不祥

哀公有一次问孔子说:“寡人听说,在房子的东面再增盖房子,是不吉祥的,这个说法可信吗?”

孔子回答道:“不吉祥的事有五种,但是在房子的东面再增盖房子,却不在其中。损人以利己,是自身的不祥;遗弃老人而只顾孩子,是家庭的不祥;舍弃贤明之人却任用不肖之徒,是一国的不祥;年老智慧者不愿意教导,而年轻的人又不肯好学,是风俗的不祥;有才德之人隐退起来,没有智慧与德能的愚昧之人却来掌握大权,这是天下的不祥。”

【智慧小语】:祥与不祥,并非在外去追求一些事相,而是真正的从源头上入手,去培植吉祥的因,从而避免不祥的果,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也才能帮助我们趋吉避凶,得到真正的吉祥。

71、讳疾忌医

扁鹊是古代一位名医。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

【智慧小语】: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72、名利是什么

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说:“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说:“南方有只鸟,名叫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看着它大喝一声:'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又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两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经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位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呢。”

【智慧小语】:在胸怀大志的庄子眼里,名利富贵不过是一只腐烂的老鼠罢了。庄子有着大智慧,幽默、辛辣、不羁,他永远不会教我们解决问题的小技巧,教给我们的是气魄和眼界。

73、纪昌学射

甘蝇是古代出名的神箭手。只要他一拉弓,射兽兽倒,射鸟鸟落。飞卫是甘蝇的学生,由于勤学苦练,他的箭术超过了老师。有个人名叫纪昌,慕名来拜飞卫为师。飞卫对他说:“你先要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眨眼睛。有了这样的本领,才能谈得上学射箭。”纪昌回到家里,就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两眼死死盯住一上一下快速移动的机件。两年以后,即便拿着针朝他的眼睛刺去,他也能一眨不眨了。纪昌高兴地向飞卫报告了这个成绩。飞卫说:“光有这点本领还不行,还要练出一副好眼力。极小的东西你能看得很大,模糊的东西你能看得一清二楚。有了这样的本领,才能学习射箭。”纪昌回到家里,就捉了一只虱子,用极细的牛尾巴毛拴住,挂在窗口。他天天朝着窗口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瞧。十多天过去了,那只因干瘪而显得更加细小的虱子,在纪昌的眼睛里却慢慢地大了起来;练了三年以后,这只虱子在他眼睛里竟有车轮那么大。他再看看稍大一点的东西,简直都象一座座小山似的,又大又清楚。纪昌就拉弓搭箭,朝着虱子射去,竟然射中了,而细如发丝的牛尾巴毛却没有碰断。纪昌高兴极了,向飞卫报告了这个新的成绩。飞卫连连点头,笑着说:“功夫不负苦心人,你学成功啦!”

【智慧小语】: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艺,都必须有顽强的毅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然后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不费力气的“窍门”、“捷径”是没有的。

74、心无挂碍

古时有位将军,骁(xiāo)勇善战,万夫莫敌。平时,他有一个爱好,喜欢陶器,有不少收集品,一有空就拿出来把玩欣赏。

一天,他把一个心爱的杯子拿在手中欣赏,心里正高兴,忽然手一松,杯子差点滑落在地,还好他动作快,又把杯子捧住。当时不觉竟吓出一身汗。事后他想:为什么我平时身经百战,刀、枪都不怕,竟为了这个杯子而吓出一身汗?他一直在心里自问:为什么?

忽然有个念头在他脑海里闪动──这都是因为“贪爱”,有这份贪爱,就会有恐惧!于是他毅然把手中最爱的杯子重重地摔破了。当下觉得一身轻松,不必再为了这个杯子的圆缺而挂心了。

【智慧小语】:心中无一物,其大浩然无涯。人生在世,短短数十寒暑,何苦让物欲束缚心灵的脚步。有时拥有不一定带来快乐,放下反而是智慧的选择。当我们不再执着于一朵云时,却已在无意间收获了整片晴空。

75、哭婆与笑婆

古时候,有个老婆婆总是不停地在一座庙跟前哭泣,晴天哭,雨天也哭。人们都叫他哭婆。

一天,有个老和尚问她:“老人家,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卖布鞋。天晴的时候,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下雨天的时候,又没有人去买小女儿的布鞋。她们挣不到钱,可怎么生活呀!一想到这些我就难过。人呀,怎么这么难?”

说完,老婆婆又悲悲切切地哭了起来。

“老婆婆,你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晴天,你小女儿的鞋店前门庭若市;雨天,上街的行人又都往你大女儿的伞铺里跑。这样不是就不苦了吗?”

老婆婆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便听从他的劝告。从此,天天笑得合不拢嘴,哭泣婆变成了笑婆。

【智慧小语】:换位思考,就是在帮助自己走出困境。当遇到让自己伤心的人,难过的事,走不过去的境遇的时候,除了交给时间慢慢变淡之外,还可以学着换位思考。这样,微笑就是最好的礼物。

76、郑人买履

这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个郑国人,想为自己买一双新鞋子。去集市之前,这个人预先找来一小段绳子,用它比着自己的脚量好长短尺寸,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出门了。谁知走得匆忙,量好的尺码却忘在家里没有带着。

郑国人来到集市,直奔卖鞋的店铺,他让掌柜的拿了几双鞋,精挑细选了一番,终于看好了一双中意的鞋子。他正准备掏出小绳,用事先量好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绳被搁在家里忘记带来。于是他连忙对鞋铺的老板说:“对不起,我把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取来尺码再买吧。”说完,转身就往家里跑。眼看天色不早,他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家中,拿了小绳又急急忙忙赶往集市。但是,鞋铺打烊了,鞋子没买成。

郑国人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邻居问他出了什么事,他就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述了一遍。邻居听了问道:“你买鞋时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那可不成,量的尺码才可靠,我只相信我自己亲自量好的尺码,不相信我的脚。”

【智慧小语】: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遵循规范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学以致用的过程中,要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个处事灵活而内心中正的人,应当破除偏执,遇事思虑周详,拿捏有度,该坚守尺度的时候,便要有择善固执的精神,该随机应变的时候,也要有从善如流的态度。如此方能处事圆融,自在无碍。

77、铁棒磨针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智慧小语】:纵观古今中外名人的成功史,往往并不是因为天赋异禀,而是因为勤奋过人。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那就是2%的灵感加上98%的汗水,但那2%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8%的汗水都要重要。”

78、庄子鼓盆而歌

庄子的老婆死了,惠施去吊丧。想不到的是,庄子竟然一屁股坐在地上,叉开双腿地敲着盆唱着歌呢!“哎,庄兄,”惠施开了口,“你老婆跟你夫妻一场,生儿育女,从靓妞苦到鸡皮老奶,死了不哭,已经可以了,可你还要敲盆唱歌,不过分吗?”“别瞎说,敝人生平不二色。”庄子说。“那为什么?”惠施问。“孩子他妈刚死时,我怎么不难过?不是说'一夜夫妻百日恩’吗?”庄子的语气有点凄然,“可后来一想,生从死来,她源于无生无形无气,混沌太初,无中生有,先变而有气,再变而有形,复变而有生,如今又从生变回去、变成死,回老家了,不犹如春夏秋冬四季代序一样自然么?孩子他妈现在已安静地躺在天地这座巨室之中,托体同山阿(ē),我还哭得死去活来,惠施,这叫通达天命吗?”说完,庄子不再搭理惠施,神情专注地继续敲他的盆唱他的歌。

【智慧小语】:死亡是什么?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人人都会死,死亡是生命的一个必然历程。悲伤的眼泪对亡人无益,看破生死,人生就会有另一番气象。

79、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侯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400年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bāosì),为了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智慧小语】: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80、非禽非兽

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蝙蝠蹬着双脚说:“我长着兽脚,是走兽国的公民。你们飞禽国管得着我吗?”过了几天,麒麟做寿。麒麟是百兽之王。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拍拍翅膀说:“我长着双翅,是飞禽国的公民。你们走兽国管得太宽了吧!”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凤凰和麒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

【智慧小语】:有些人见风使舵,左右逢源,不断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来投机钻营,谋取私利。但是,他们只能得逞于一时,总有一天会暴露出两面派的丑恶嘴脸,受到人们的唾弃。

下载国学小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学小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学经典故事

    国学经典故事 1、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

    国学故事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号选手。我讲的是关于《弟子规》“兄道友,弟道恭,兄道睦,孝在中”的故事,名字叫《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家中有兄弟......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大全

    1 20个国学经典故事(教育孩子的经典故事) √1、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教育孩子的经典故事) √1、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

    国学故事 程门立雪

    沈括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科学家。 有一次,母亲听沈括背诵唐诗。奇怪的是,当背到白居易《游大林寺》时,他总在重复这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你怎么总是......

    国学经典励志故事

    范仲淹苦学 选文导读 人世间一切的横逆、灾难和困苦,都是磨炼英雄豪杰心志的洪炉和铁锤,只有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才能为国家担负起艰巨的任务,创造光明的前途。请记住:“人生路,处......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教育孩子的经典故事) √1、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

    我和国学的故事

    我和国学的故事 虽然在幼儿园时我就背过《三字经》、《百家姓》,但我总觉得国学很深奥,非常难懂。直到我们学校开设了国学课,才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理解了《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