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

时间:2019-05-14 12:2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

第一篇: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

关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许多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很多领域,Michael Hoel 和Tor Iversen(2002)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强制保险和非强制保险下人们的行为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了在某些领域实施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William R Johnson(1977)对强制保险下的逆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科学合理的强制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经济效率。Adam Whitmore(2000)建议将强制保险制度引入环境保护中,实行环境责任强制保险,以化解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改变的风险。

国外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Michael G.Faure LL.M(Netherlands)(2004)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进行了研究。他在研究中阐述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现行强制责任保险的两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强制责任保险政策的制定者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时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二是一个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能够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在他看来,这些争论表明了现在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的一个趋势:即从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向强制第一责任保险转变。

Michael(2004)教授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对市场给予一定的干涉是必要的,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在此基础上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功能、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对强制责任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逆选择等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Paul Bou-Habi(University of Essex)(2006)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作用作了阐述。他认为,适当的强制责任保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他不赞同“家长式的强制保险”,而是提倡“非家长式”的强制保险(NPCI),只有这样才能让强制责任保险的实施走出困境。

Tony Sheldon(2003)认为,现行的强制责任保险保障范围太小,强制责任保险应该扩大保障范围,只有在某些关键领域和高风险领域实施相应的强制责任保险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从国外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来看,发达国家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成熟,一般都有多个成功实施的强制责任保险险种,并且在强制责任保险的立法,实施和监管方面都积累了大量成熟的经验,形成了适合自己国情的运作模式,这 些经验值得我们国家学习和借鉴。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强制责任保险的界定方面,杨华柏(2006)、赵华栋(2006)、邹志洪、曹顺明(2007)等人都对强制保险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契约自由是近代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之一,对于强制投保的合理性,邹志洪、曹顺明(2007)从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曾祥生、周珺(2007)等人对强制责任保险与社会保险、政策性保险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阐述。

在强制责任保险的运营模式方面,强制责任保险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由专营公司经营,其二是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目前国内学术界普遍主张采用商业化的经营模式,以交强险为例,操道伟(2006)认为,采用商业保险公司代办经营的方式有诸多好处:其一是充分利用了现有的保险资源,避免了政府直接运营的压力;其二是可以实现既定的“不盈不亏”的经营原则,部分减轻了普通民众的投保负担;第三是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对提高保险服务质量大有裨益。武汉大学的汪炜(2006)则认为,基于交强险的特殊性质,在效率追求与平等目标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实现效力的安排,即在我国确立专营公司作为交强险的保险人的规定。在交强险实施一年后的费率调整听证会上,也有代表(蔡国峰,2007)提出应参照商业保险模式经营交强险,另外有代表(李冠如,2007)建议采用代办模式来实现交强险的商业化经营。

对于我国目前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邹志洪、曹顺明(2007)认为,我国强制责任保险立法方面存在的不足。对于目前我国确立的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广大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汪炜(2006)从保险人、赔偿原则、立法方面分析了交强险制度的不足之处。上海财经大学的丁凤楚(2007)认为,我国直接规定机动车强制责任制度的《条例》的法律效力等级偏低。

在完善我国强制责任保险法律制度方面,赵华栋(2006)建议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法律制度体系,修改现有法律制度中不合理的规定,建立科学合理的强制责任保险设定制度。杨华柏(2006)主要从监管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完善。邹志洪、曹顺明(2007)等学者认为,我国当务之急是要明确立法理念,理清立法思路,增设强制责任保险的一般规定;允许地方性法规设定强制责任保险;明确强制责任保险的统一监管机构。

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来看,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缓慢,险种较少,理论研究也主 2 要还是局限于目前正在实施的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上面,对于强制保险的立法,强制责任保险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模式等问题的研究较少,对于整个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完善进行的研究较少。

文献综述范文之二

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

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创新、国家制度供给一起被称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制度的起源、变迁与创新、供给与需求都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相关。从结论上说,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回瞻

1.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制度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离开制度(马克思的提法是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制度)的生产力及其发展。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组织和运行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持续一定时间跨度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制度框架)为生产力提供了一个相应发展的制度“空间”,这对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

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流派的论述

(1)模型派

他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他们将各种增长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解释经济现象。最著名的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帕西内蒂等人倡导的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这些经济增长模型实质上只是说明了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中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力求使得产出决定的总需求的增长要与生产产品的总生产能力匹配,逐渐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忽视了制度因素的作用。

(2)结构派

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既是一国经济量(总量与均量)和能力的增长与扩张过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主要有刘易斯等的“二元结构论”;纳克斯的“贫困循环论”;由“投资不可分性”而产生的罗丹的“大推进论”;钱 纳里等人主张的“发展型式”理论;以及“两缺口理论”,以及“平衡与不平衡增长”的理论等等。在这一流派中,已经隐含着制度这一因素和背景。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尤为明显。因此,有人甚至将刘易斯划为新制。

(3)阶段派

代表人物是罗斯托,他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准备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不难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越来越明显。

(4)因素派或起源派

这一流派中,丹尼森将经济增长的因素划分成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细分为八个方面,(有人归纳为7个)即:使用的劳动者的数量及结构;工作小时;使用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资本存量的规模;知识的状态;分配到无效使用中的劳动的比重;市场规模;短期需求压力的格局和强度。

丹尼森在1967年出版的《为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几个西方的经验》中利用了因素分析方法。习惯称为丹尼森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引发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各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通过模型进行计算,但是,是什么原因(因素)将这些因素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二个问题:将应该计算的因素计算之后,仍然存在“剩余”或“余值”,即所谓“剩余溢出”,那么,这些“余值”应该归入到哪个因素?

而库兹涅茨强调需求结构的高改变率对现代经济增长中生产结构的高转换率影响巨大。它会引起创造新产品的技术高新与发明,促进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最终促进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

(5)新增长理论派

主要有罗默的“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式”;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鲍依德的“动态联合体资本增长模式”;阿温杨的“创新与有限度的边干边学模式”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式,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增长理论确认了制度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并总结出了一套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例如,支持教育;刺激物质资本的投资;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实行有利于新思想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的国际贸易政策;避免政府在市场上的大的扭曲等。

(6)劳动分工演进派

杨小凯为代表的这一学派首先指出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先天不足,即,将社会的产业结构或分工状态当作固定不变的因素,然后研究资源在其中的最优配置,然后构建了分工演进模式解释经济增长。他们认为,当人们经验不多时,生产率低下,因此付不起交易费用,人们只有选择自给自足。通过实践学习,生产率提高,能够付得起交易费用,因而,人们开始选择高一级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而这种通过专业化学习会加速学习速度,从而可以支付更高的交易费用。这个正反馈(良性循环)将使劳动分工自发地演进。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力正是因为专业化造成了某种信息不对称,卖者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知之甚多,而作为买者 却知之甚少。

杨小凯等人的分工演进理论模式给我们有两点启示:

启示一:促进分工与交易以及知识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极为重要。

启示二:一国的制度创新,应当朝促进分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方向发展。

(7)“反增长”或“零增长”派

以米多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经济增长和发展付出的代价太大,因此主张反增长或增长价值怀疑论;米多斯将人口增长、粮食供给、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5大因素连接成为一个“反馈回路”,建立了“世界末日模型”。为了避免世界末日来临,就必须使主要的经济增长因素实现“零增长”,因此,该理论被称为“增长极限论”或“零增长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论点

1.诺斯的观点

(1)制度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与经济发展有创造性贡献的是诺斯。他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核心论点简明扼要,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重要。其依据是,在传统经济学中,市场的运作被假定为完备的信息、明确界定的产权条件和零成本的运行过程。人们在市场交易的过程被过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的操作,就连为达成交易而搜寻信息的费用也不存在了。在这一模式分析逻辑下,其它一些协调组织与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和“组织”被看成无足轻重。如果用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无法解释1600年到1850年海洋运输业在技术上并无多大进步的情况下,生产率却有较大幅度提高的现象。因此,制度因素不可忽视。制度的功效在于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界定交易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减少环境中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使交易活动中的潜在收益成为现实。

诺斯指出: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会、法律规则,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规则,而制度本身是“一整套规则,它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制度不同于体制,它是一系列被制订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框架约束着人们的选择集。既然这些规则不仅造就了引导和确定经济活动的激励系统,而且决定了社会福利与收入分配的基础,那么,制度结构在静态上就决定了一个经济实体及其知识技术出路的增长率。诺斯认为:许多经济学家将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和知识进展等等归入经济增长的原因,其实就是经济增长本身。而引起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是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是从均衡到不均衡又回到均衡的过程。在各种因素使潜在的外部利润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无法实现时,新的制度就有可能建立以降低成本。他认为,除非现行的经济组 织或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发生。进而,诺斯对制度的供给与需求进行了分析,当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相一致时,达到制度均衡。这种制度均衡的实现条件是制度供给者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据此,诺斯提出了构建有效率的新制度的基本(理想)标准或原则是使得新机制(制度)下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相等或接近。

(2)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国家并非“中立”的,国家决定产权结构,而经济增长有赖于明确的产权,但在技术和现有的组织制约下,产权的创新、裁定和行使代价都极为昂贵,因此国家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提供产权保护与强制力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以维护经济增长和发展,并最终对造成经济的增长、发展、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3)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的特征有三个:

第一,意识形态是节约机制,通过它,人们认识了他们所处环境,减少了“试错”成本。

第二,意识形态会通常与个人观察世界时对公平、公正所持的道德、伦理评价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有时会在相互对立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中作出选择。例如,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评价等。

第三,当人们原有的观念或经验与意识形态不符时,他们就会改变试图其意识形态,来发展一套更加适合其观念或经验的新的理性选择。

因此,意识形态是影响制度安排和经济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国际经济增长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

(1)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维持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率两大难题,而问题的根源在于基本制度框架,例如,寻租。

(2)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首先,制度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塑造力以及建立社会交易的基本规划而扩展了人类的选择,即经济发展的目标。其次,制度“矫正价格”的努力成效,即对经济发展的基本的和长期贡献。再次,尽管技术创新会推动经济发展,但在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依赖于促进创新、界定产权和契约关系或分担外在风险的各种制度安排。

(3)从制度的供给与需求方面研究,制度创新需求产生于经济中无效率的增多、技术变化、市场特征以及确立个人与集团维护自身利益方式的立法秩序;而制度供给依赖于立法秩序、制度设计成本及寻找可选择目标的知识基础。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确立以立法秩序为核心的制度环境,塑造市场力量以驱动创新。

(4)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根本问题是缺乏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背景。如法律和秩序、稳定的道德、产权的界定、人力资本的供给、公共品的提供、支配交易和分担风险的法规等。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如何使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制订一套公开、透明的规则体系,防止寻租、以权谋私和欺诈行为,为市场经济运作制造出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才是实现市场经济顺利转型并高效 运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简单的评述及问题

1.诺斯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把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应用现代产权理论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使制度研究和分析更加成熟,对经济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2.新制度经济学派方法的应用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许多原来对制度不以为然的经济学家广泛地吸收和利用了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的分析方法,普遍认为,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不仅只关注资本积累、技术引进、资金筹集、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的改善等等纯经济方面的因素,而更加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制度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上。

3.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研究的范围内,大大扩大了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视野,而研究对象也由以前的以资本主义发展中小国家或地区为主转向发展中的大国。

4.几个应当深入研讨的问题

(1)在许多人看来,制度仍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将制度因素进一步量化。

(2)既然制度变迁在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怎样才能加快制度变迁的步伐,促进经济的发展。

(3)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获取已经非常容易,那么,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基石之一的交易费用的地位是否会动摇。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许多观点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上述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着新制度经济学派及其追随者,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文献综述范文之三

经济全球化理论流派回顾与评价

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目前经济全球化正向纵深层次发展。我国已加入WTO,一方面,成千上万的跨国公司蜂拥而至: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成百上千的我国企业走出国门:我国已渐渐融入世界经济这个大家庭中。但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政府一时也难以认清复杂的国际市场,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理论已是十分迫切与必要。

一、经济全球化理论流派回顾

经济全球化理论在西方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在过去200多年的岁月里,各主要流派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对经济全球化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内容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流派: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全球化思想。我们可从马恩(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简称,下同)1845年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分析、表述“世界历史”的定义与特征里看出马克思对经济全球化的最初理解。他说:“„„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之所以是绝对必要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使贫困、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会重新开始争取生活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其次,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在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替代。”(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86.)恩格斯在其著作《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密地联系起来,致使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着另一个国家的事变的影响。”(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368.)由此可见,最初,马克思把经济全球化寓于“世界历史”之中,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各国人民的普遍交往、彼此紧密联系是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恩格斯则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是导致经济全球化的根本诱因,经济全球化的最根本内容和基础是以世界市场为纽带的世界性的物质生产和消费。1848年,马恩在其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又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与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267.)在马恩看来,只有在各地区、各民族广泛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世界市场,才意味着从根本上消灭了各地区、各民族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从而最终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的世界市场;同时,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其他方面的交往必然也随之发展起来。由此可见,马恩在这里认识到了经济全球化与民族问题、国际分工的关系,并意识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非经济影响。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资本论》里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以及它们的影响。他说:“现在,一切国外投资都已采取股份形式„”,(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1030.)“成立国际卡特尔,例如英国和德国在铁的生产方面成立的卡特尔,使得英、德两国的铁产量飞速增 长„„”(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495.)。可见,马克思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主体:跨国公司的早期形式——卡特尔的性质与作用。后来他又指出,“资本输出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作为支付手段或购买手段的输出,另外一种是作为投资为目的的输出。”(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653.)“资本输往国外„„是因为他在国外能够按较高的利润率来使用。”(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285.)“生产的全球化使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代之而起的是使用来自世界各国原料的工业„„生产的‘国界’因此被模糊。”(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497.)从以上论述看出,马恩不仅找到了经济全球化执行主体——跨国公司,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运行方式:生产全球化和资本运作全球化(商品资本、借贷资本、产业资本的全球化),而且还指出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对利润的追求以及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工业的影响。

2.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发展的新特点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联系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巴兰在其《增长的政治分析》中认为,不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源是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即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它一方面攫取了很大一部分生产剩余,为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外来的破坏性竞争摧跨了发展中国家幼稚的民族工业。沙米尔·阿明在其《世界规模的积累》、《不平等的发展》等著作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对外扩张问题。他认为,资本对外扩张的原因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心”(宗主国)的结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它仅包含一种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个特征是资本积累过程基本上是在宗主国内地产生的,竞争使得内地的利润率下降,使资本不得不寻求距离“中心”越来越远的市场。伊曼努尔在其著作《不平等交换:贸易帝国主义》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生产价格形成问题,论证了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交换剥削欠发达国家。美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伯克特在其题为《第三世界的金融限制和金融自由化:对新古典发展理论的批判》一文中指出,历史地看,全球范围内资本积累的不平衡发展限制了第三世界的工业化,从而妨碍了第三世界国家金融的自由发展,也导致这些国家颁布限制利率的政策。第三世界国家的金融发展及其政策其实是受它们各自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的。帕洛依克斯在其《世界范围的资本扩张》、《资本的国际化和社会资本循环》等著作中指出资本的国际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商品资本被国际化,这引起世界市场的出现。第二阶段是货币资本循环被国际化,资本被迅速积累。第三阶段是生产资本的国际化,引起了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3.新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S.Amin、A.Callinicos和S.Gill是该流派的代表。该流派的主要观点是,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就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帝国主义化,他们认为,今天的全球化代表了反动的全球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胜利(Callinicos,1994),其结果必然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贫富两极分化,当今各国政府已经沦为国际垄断资本的代理人(Gill,1995)。所以,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西方文明(西方体制、西方观念等)的全球性扩张(Amin,1996)。

(二)古典或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理论

1.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喜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首先,斯密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体现在他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里。他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里提出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倡导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他还看到了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对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意义。他说:“按照事物的自然趋势,进步社会的资本,首先大部分投在农业上,其次在工业上,最后投在对外贸易上。”(注: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下卷,商务印书馆,1972,349.)他的经济自由主义在国际贸易上表现为主张自由地发展对外贸易,反对垄断和政府限制政策。他指出:“以某种形式把世界上最远的部分连接起来,让他们满足相互之间的需求,增加生活的乐趣,相互推动工业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总趋势就会使大家受益。”(注: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下卷,商务印书馆,1972,356.)可见,斯密不仅提倡国内贸易自由化,还主张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并对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及其影响做了预测。其次,斯密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体现在其倡导国际贸易的“绝对成本”理论中。他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而国际分工的基础则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增加物质财富。可见,斯密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自然资源或后天的生产条件,并指出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国节约资源、世界总产品和福利的增加。李嘉图认为,对外贸易是一国经济的重要补充,是一国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他还强调资本主义经济的自由发展与自行调节。在国际经济交往和经济政策上,他认为使国际贸易处于自由状态是最明智的选择,一国的繁荣不是由另一国的贫困来促进的,对贸易的自由不加束缚并制定开明的政策,才能最好地促进每个国家的福利与所有国家的福利。他说:“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国都必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于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它使得人们都得到好处,并以利害关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注: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2,113.)李嘉图在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对优势”理论即相对成本说。他认为,在资本和劳动不能自由流动的假设前提下,即使一国在自然禀赋和生产条件与他国相比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仍然会进口产品,因为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产品,而应权衡利弊,按“两优取其更优,两劣取其次劣”的原则进行国际贸易。这样,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可见,李嘉图不仅认识到国际贸易的作用,提倡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还希望国际贸易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他突破了斯密的见解局限,提出了符合国际贸易实际的“相对优势”理 论,为后来西方各国国际贸易的增长与经济全球化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赫克歇尔与俄林的经济全球化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只是解释了贸易为什么会给贸易的双方带来好处,但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这个国家在生产这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生产那一种商品上也具有比较优势。赫克歇尔与俄林的要素禀赋说则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比较优势的源泉。它从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考察一国的比较优势。根据要素禀赋说,各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种类和质量是不同的;国与国、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商品的价格差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而产生各国商品价格差异的原因又是各国生产这些商品的生产诸要素的价格与配置的比例不同。因此,每个国家或地区应利用它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利用其相对稀少的生产诸要素进行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因此,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生产和输出前面那些种类的商品,输入后面这些种类的商品。最后,他们指出,国际贸易的一般趋势是可以消除(即使是部分地)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从而使国际间商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三)当代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理论流派

1.新自由主义流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K.Ohmae和W.Grieder是该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经济和市场一体化,其市场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而是对双方都有利的“正和游戏”,是世界资源的优化组合,绝大多数国家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得到长远的比较利益。他们还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进步的先驱,因为它正促使全球市场与全球竞争的一体化的出现(Ohmae,1995;Grieder,1997)。新自由主义流派还大力赞美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功能,因为它确立了国际贸易的四项普遍性原则:即非歧视性原则、互惠性原则、透明性原则与公平性原则(Sachs and Waner,1995)。新自由主义派强调市场的作用,通过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自由流动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贸易、资本、技术、信息等冲出国界,生产国际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们认为,自由贸易有利于发挥各国比较优势,而国际化生产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最优配置,形成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推动经济增长。

2.怀疑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其代表人物是P.Hirst和G.Thompson。该流派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神话。首先,怀疑派从经济史的角度提出,20世纪以来的全球化并不是史无前例的,19世纪末的“金本位”时期就已经出现过全球经济、市场和金融的更高度的一体化。如果以商品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作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标志,那么,1993年的一体化水平与1913年的情况类似(Thompson,1996)。该派认为,如今的全球化充其量是一种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化(Hirst and Thompson,1996),或者只是一种区域化而已,因为它只是三大区域(欧洲、亚太和北美)的金融与贸易的合作(Boyer and Drache,1996)。而经济区域化却正朝着逆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因为今天的区域经济日益走向排他、封闭与保护。所以,目前的区域化不是全球化的发展,而是阻力(Gordon and Weiss,1998)。所以,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完全是一种错误的“夸张”(Hirst,1997)。同时,该派通过大量的定量研究,认为“全球化”学派所认定的国家弱化与消亡完全是耸人听闻、无知可笑的,因为这从根本上低估了国家和政府干预国民经济的持续性力量,目前所有国际间的经济交往只有依靠国家与政府的协调和推动,才能保证经济合作的正常运转。所以,政府决不是国际化被动的牺牲者,而是国际化的主要建筑师和设计师(Gilpin,1987)。

另外,怀疑派认为,国际化并没有使南北差距、不平等消失,相反,它意味着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经济边缘化的发展,因为贸易和资本更多地在发达国家间流动,并由此产生更强大的“排弱”效应(Hiest and Thompson,1996)。怀疑派还认为,在经济结构方面,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国际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世界经济的不平等、不公正的旧秩序和等级结构。所以,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只能导致更极端的民族主义的兴起、促进世界文明分解成不同文化、宗教和种族的独立领地,而不是什么世界大同、全球文明一体化的出现(Huntington,1996)。

3.秩序转型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其代表人物是Anthony Giddens、J.A.Scholte和M.Castells。该学派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推动社会、政治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并正在重组现代社会和世界秩序(Giddens and Castells,1996)。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是史无前例的。跨国界的政治和社会正在对世界进行重大的调整,国际与国内、外交与内政的界线已不清晰,所谓的“国内外相交的事物”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意义上的“边疆”,经济全球化正在促使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空间急剧扩大,成为影响一个社会和地区的决定力量(Rosenau,1997)。所以,该派认为,经济全球化正在产生一种强大的“转型”力量,导致世界秩序中的社会、经济与制度的剧变(Giddens,1996)。另一方面,这种世界秩序的剧变又充满着变数,因为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在根本上是一种偶然的历史进程,谁都无法预测它的发展方向与它所构建的新世界政治经济秩序(Ruggie,1996)。

二、对各流派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评价及我们的观点

(一)对各流派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评价

1.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家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评价。本文认为,马恩侧重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考察经济全球化问题。他们抓住了资本的本质“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并科学划分经济全球化的三个阶段:商业资本全球化、借贷资本全球化与产业资本全球化。因此,他们不但预见了分工、资本、市场全球化的趋势,而且还从商品经济和资本运动的规律性角度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根源。但他们毕竟受制于历史的局限性,无法提出有关经济全球化具体方式的见解,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也分析较少。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家较客观地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攫取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剩余”,并使发展中国家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但他们没有看到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新马克思主义派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他们只看到西方文化、体制伴随着经 济全球化输入的负面作用,并把这种作用认为是主要的,而无视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发展所起积极的、主导作用,最后得出一个悲观的经济全球化结论。

2.对古典或新古典经济学家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评价。斯密和李嘉图都认识到对外贸易及其自由化的重要性,这无疑具有进步意义。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在当时对指导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他只看到了其对外贸易对各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掩盖了在一个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对外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及其工业化的负面影响。另外,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作为“绝对优势”的自然条件与生产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已退居次要地位。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无疑比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更深刻、更有见地,但他的理论建立在资本和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等一系列假设条件之上,因而大大降低了其理论的可操作性。赫克歇尔与俄林仅从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的产生,并认为国际贸易的结果导致各国各生产要素价格趋同,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他们没有揭示国际贸易中资本的作用,以及国际贸易对欠发达国家的不利影响。

3.对当代经济学家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评价。新自由主义派认为,经济全球化从长远来看会使“绝大多数国家”受益,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先驱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从工业革命至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亚洲的欠发达国家仍陷于贫穷、落后之中。所以,这是经济全球化程度不够呢,还是应把“绝大多数国家”改为“少数国家”?本文认为至少应改为“部分国家”。怀疑派的一些观点也值得推敲:他们认为经济区域化阻碍了经济的全球化,其实,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是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的。从地域的维度看,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一起实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经过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邻的两个区域又通过协议实现两个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以此类推,当全球经济都实现了一体化,经济的全球化也就完成了。秩序转型派肯定了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时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偶然的、其发展趋势是不可预测的,这就否认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可知性,显然是错误的。

(二)对经济全球化的几点看法

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机制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主导规律时,全球经济走向紧密合作、相互依存的一种必然趋势。它在宏观上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在微观上表现为企业与企业之间在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既合作又竞争。有关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和特征,我们提出以下几个观点:1.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人类节约全球资源、保护全球环境与自身文明的一种进步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2.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中性的,它只是经济上的合作与竞争,不存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性质之分、正确与错误之分、应该与不应该之分,至于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不平等现象,是因为各国生产力水平差距的现实体现,属于人类道德调节的范围,需要通过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来解决。3.资本对利润的追逐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机;节约资源、提高 经济效率,从而保护环境是人们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动机;而科技革命是经济全球化的自然动机,同时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物质手段(通讯工具等)。4.经济全球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经济区域化仅仅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种方式里的一个环节),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曲折、多变的,但其趋势是可以预测的,也是可知的。5.经济全球化与各国经济国际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紧密联系,世界经济的发展将经历一个由浅至深的渐进过程:从国际化起步,发展到全球化,最后实现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第二篇: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读书笔记

新制度经济学对交易、交易组织和制度的研究综述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交易中有关经济权利和义务的界定,以及基于交易成本分析的交易组织的规模变动和边界确定,交易制度和结构的最优选择等(Coase,1937,1969williamson,1975;North,1990)。从而围绕其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构建起整个理论体系。对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交易、交易组织和制度的研究综述主要是在这三个方面展开。

对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科斯看来,“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他强调经济学研究必须指向现实世界。诺思将新制度经济学界定为“研究制度演进背景下人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做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又如何改变世界。”诺思认为需要在制度变迁中对现实世界进行理解和研究。柯武刚和史漫飞则具体指出,新制度经济学“关心的是分析各种具有协调功能的规则和规则集,以及这些规则和规则集的实施对经济后果的影响。制度经济学还与制度如何在经济环境的变迁中演化有关。简而言之,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生活与制度之间的双向关系。”’这些论述都是强调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应该包括个体的经济活动和制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科斯所说,与新古典经济学脱离现实世界的、高度抽象的理论研究不同,新制度经济学的鲜明特征应该体现在,它研究来自于现实世界的问题。新制度经济学强调运用主流经济学方法去分析制度的产生和变动,从而揭示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对于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分析,科斯(Coas。,1960)在《社会成本问题》中阐述了对财产权利进行界定的经济意义,从而说明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德姆塞茨、斯蒂格勒和波斯纳等人(nemsetz,1965;stigler,1965;Posner,一972)对自然垄断问题进行了产权分析,认为进行竞争性投标,可以将对市场提供服务的权利赋予最高出价者,疏解自然垄断带来社会福利损失的问题。格罗斯曼、哈特和莫尔

(GrossmanandHart,1986;HartandMoore,1990;Hart,1995)在对不完全契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的产权理论GHM分析方法。他们在对所有权和控制权关系的研究中,分析了控制权的不同配置对信息分布和个体经济行为的影响,进而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他们的不完全契约理论说明了即使在完全理性的情况下,只要交易契约中的某些内容不能被第三方所验证,那么契约仍然是不完全的。在GHM模型中,契约的第三方不可验证性、交易成本以及事前权利配置之间的关系是核心问题。而 LaPorte,Lopez一de一Silanes,Shleifer和vishny(1997;1998;2000)的一系列关于法律、产权界定、投资者保护、公司治理和金融发展关系的国别研究是产权理论的重要经验研究应用。

wilhalnson(1975)将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引入了科斯的企业理论中,从而围绕交易成本和规制结构(governanceStructure,或称为治理结构)逐步构建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在这一分析框架中,威廉姆森强调了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与事后规制结构之间的关系。交易成本的分析早期集中于企业和生产组织‘。新古典经济学将纵向一体化的原因归结为技术不可分。而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纵向一体化是因为用契约形式规制持续关系比较困难。其分析的重点是制度在结构化复杂的、长期的关系中作用,而williamson(1979,p234)认为交易成本方法分析的是“备择制度形态在组织交易过程中经济节约的性质”。交易成本理论的早期发展强调以单一交易作为分析单位,忽视不同的规制方式可以结合。隐含了企业的治理决策是在三种相互独立的规制形式中作选择:市场、等级制或混合模式,只能选择单一治理形式。

BradaehandEcel。s(1989)也认为企业可以同时采取不同的规制形式。在多元的治理模式下企业可以获得不同类型规制方式的综合效率。Williamson(1996)也认为在市场、等级制或混合模式的情况下,他们三者的组合也是可以想象的。企业可以通过混合治理模式来避免对专用性资产的机会主义侵害,这些混合模式可以分为单边和双边混合治理:单边混合治理是通过加强与交易对象的事前契约来避免机会主义行为;双边混合治理是通过共同利益进而发展与交易对象的紧密关系来避免机会主义行为。RindfleischandHeide(1997)认为过去的交易过程

将会影响如何组织一个新的交易,过去与某一个交易对象的良好经验可能会降低在未来的交易中采取其他治理结构的可能;除了过去关系的影响,对未来交易的预期也可能影响如何组织当前的交易,因此,考虑交易之间的关系要比对单一交易作分析,更有助于理解对治理结构的不同选择。

ehilesandMeamaekin(1996)的研究则是在交易成本分析中引入信任,他们认为可以从社会规范、社会关系以及经济作用的角度解释信任的产生。信任可以从“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这两个交易成本理论的核心逻辑起点的角度影响经济后果,一方面,它可以限制和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从而节约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如果契约关系中存在信任,那么,有限理性的理性程度会有提高,因为,信任使交易当事人获得信息更为准确;对不确定性影响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减少寻求对交易对方进行限制和控制的行动从而减少了行为的复杂性。

wi11iamson(2000)在比较了交易成本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异同后,认为两者对于契约不完全问题的分析都是建立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的假设之上。但是,GHM分析在模型化过程中,通过信息对称和无成本的重新磋商将事后不适应

(expostmaladaption)所导致的无效率给消除了。因而,只剩下了事前专用性资产投资不足这一原因。这反映了威廉姆森理论和GHM理论的主要差别即一个强调事后不适应造成的无效率,所以,事后的交易规制方式是重要的,一个是强调事前专用性投资不足造成的无效率,所以事前的所有权、控制权配置是重要的。

作为交易成本理论在家庭和政府层面的拓展应用,Pollak(1985)提出了制度选择—或者是以市场为媒介的经济行为,或者是在家庭、企业、政府或非盈利组织进行的具体行为—的一个基本问题需要将交易费用的分析由企业拓展到了更广泛的交易组织分析中去。

BajariandTadelis(2001)将交易成本理论用于对政府采购问题的经验研究。

对于交易成本理论在制度变迁问题研究中的运用,诺思(North,1981)的早期的研究集中于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工具—交易成本理论去解释制度创新和变迁问题,也就是将新古典主义的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用于制度的效率比较。诺思等人

(DenzauandNorth,1994;North,2005)后来将制度视为心智现象,并且重视个体对制度的内心感受和信念,认为这是理解经济变迁基本原因的关键,在制度变迁的理论引入了“共享心智模型”(Shared MentalModels),力图克服制度变迁中集体行动的困境。在诺思看来,心智模型体现了个体的行为机制,随着社会交往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加,个体之间的心智模式逐步趋同,这就能降低交易成本。

关于“组织”和“制度”概念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在制度经济学当中是存在着不同看法的,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组织本身就是制度,而有的则认为不是,组织运行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则才是制度。

康芒斯认为,“这种组织,从家庭、公司、工会、同业公会、直到国家本身,我们称为制度。”5舒尔茨1968年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一文中曾经对制度做出了如下分类:“(1)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如货币、期货市场);(2)用于影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如合约,分成制,合作社,公司,保险,公共社会安全计划);(3)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之间的联系的制度(如财产,包括转移法,资历和劳动者和其他权利);(4)用于确定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的框架的制度(如高速公路,飞机场,学校和农业试验站)。”明显地,舒尔茨在对制度进行分类时把合作社、公司、飞机场、学校和农业试验站等组织机构也列为制度,拉坦则明确地指出:“制度概念包括组织的含义。”’他们认为,不仅组织内部所遵循的各种规则是制度,组织本身也是制度。比较制度分析学派的青木昌彦所认为的三种制度观中就把博弈参与者视为制度,在他的看法中组织理所当然是制度。

诺思认为应该将“组织”和“制度”界区开来。首先,他定义“组织”为在基础规则及制度约束下,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创立的个人团体。其次,他认为组织和制度有着相互关系:

制度是“基本规则”,组织的存在和演进受制于既定制度,又体现既定制度,反过来,它们也影响制度。再次,组织因其活动和作用而成为制度变迁的代理实体。同时也是推动制度变迁的动力,组织的存在和演进受到制度的根本性影响。柯武刚和史漫飞也认为组织不是制度,他们指出“普通英语的习惯用法经常将这里所定义的制度与‘组织’混为一谈。组织是对资源的系统安排,其目的在于实现一个共同目标或目标集。因此,公司、银行、政府机构是有目的的组织,而基督教的‘十戒’和交通规则确是制度。”

在这里,如黄少安(2004)所述,诺思将“组织”与“组织制度”或“组织结构”混同了,“组织制度”是“组织”的构造形式或结构。正是由于组织制度的不同才使不同的组织界区开来。“政治组织与经济组织具有不同的构造方式。同样都是经济组织,由于组织制度不同,又不同的性质,有些事盈利性的企业组织,有些是非盈利性的经济组织。”换而言之,交易组织的区别集中体现于也只能体现于内在交易组织制度的不同。交易“组织”是为了交易的需要,在一定的框架内建立起来的、具有特定目的的行为主体,它们有其构造形式或结构,而交易的“组织制度”则是约束和规制这些交易组织内交换关系,以及这些交易组织之间交换关系的规则。当然,如果将交易组织的“主体性”给抽象掉,那么,交易的组织制度最终地揭示了交易组织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内在属性。

诺思在其《庄园制的兴衰:一个理论模型》中讲经济制度分为两个层次—“基础性制度安排”和“第二级制度安排”。这实际上就是从制度的根本和非根本的意义上所作的层次性划分。他在与戴维斯合著的《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增长》第二章中将制度区分为“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前者实际上是指更基本的制度,后者是较具体的制度。结合黄少安(2004)对经济制度三个不同层次的划分—第一层次是生产资料或生产要素所有制;第二层次是产权制度;第三层次是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三个层次依次基本上从抽象到具体,从根本到非根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经济制度中的最高、最抽象、最根本的层次,是区分不同社会经济制度根本性质的标志。产权制度是所有制与资源配置调节机制的中间层次,是处理生产要素的权、责、利关系的规则。资源配置的调节方式即是最具体的、直接与经济运行、信息提供、决策机制等相关的规则。

读书笔记

《天津市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论文作者:程梅青 杨冬梅 李春成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 科技服务机构 服务体系 发展对策

文章主要对天津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状况做分析,总结了天津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和经验,对诸多科技服务业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文章框架结构如下:

一、关于科技服务业

1、科技服务业的内涵

2、科技服务机构的分类

3、科技服务业的构成4、科技服务业的基本特征

二、天津市科技服务业的现状

三、天津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和经验

四、天津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天津市科技服务业面临的形势

六、加快天津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科技服务机构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深入分析天津市科技服务业总体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天津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和经验,对天津市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形势进行了判断,并在政府宏观指导与财政扶持、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人才培养和对外开放等诸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第三篇:经济学专业认知

经济学专业认知

实习报告

专业:经济学 班级:2010级 姓名:陈思

岁月荏苒,我们从7月4日到7月8日进行为期五天的经济学专业认知,我从对经济学专业的懵懂无知到一年之后现在的初步了解。我对经济学专业的热爱与日俱增,期末开设的专业认知更是让我对经济学专业了解颇深。现在对经济学的了解总结如下:

一、经济学专业概况 1 经济学定义

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经济学主要进行三点考虑: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分析的前提;选择行为是经济学分析的对象;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分析的中心目标。其首要任务是利用有限的地球资源尽可能持续地开发成人类所需求的商品及其合理分配,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2 经济学开设课程

《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说史》 《资本论》 《产业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3 人才培养目标

经济学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2)、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3)、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4)、掌握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5)、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6)、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

(7)、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及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4 经济学就业前景 经济预测和分析,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类(人事,行政,金融)公务员。

经济学更偏重于理论,且经济类专业的课程实用性都比较强。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

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很好,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 5 经济学研究方法

经济学有一套以数量分析为特征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实证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长期与短期分析法、个量与总量分析法等 6 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理论和历史的多种学科的总称。经济活动是其他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经济关系也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物质基础。因而,除了哲学之外,经济学,特别是作为理沦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就成为社会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成为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必先掌握的思想武器。

经济学要联系国家制度、法律等上层建筑,来研究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政治学、法学等要联系所要维护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来研究各种国家制度、各种法律等。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也同样适用于经济学与其他的社会科学学科。7 中国经济学发展

(1)对新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线索与发展的阶段进行了总结,总结新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2)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引进与研究进行总结;(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分别从宏观经济理论、微观经济理论、市场经济理论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4)对理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别对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国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国转型经济学和中国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进行总结。以上是我对经济学的认识。

二、经济学的感想

由最初对经济学浅显的认识,认为经济学只是单一研究经济动向的学科,到现在我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学科。我对经济学专业认知感想如下: 强烈的激发了我学习经济学的热情与兴趣。

通过老师的专业介绍,我了解经济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其中最富盛名的便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批判了重商主义只把对外贸易作为财富源泉的错误观点,并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我认识到每一次经济学的发展史都会极大的促进经济社会的深刻改革与发展。我学习到现在的知识便想更加深入的继续去研究每个经济学家的对社会历史的贡献,因此我认为此次专业认知让我查阅大量资料,继续巩固了我课上的专业知识,又弥补了我课外经济学知识的不足,强烈的激发了我学习经济学的热情和动力。增强了我对未来的就业信心,了解从事本专业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经济学学习范围特别广,学习方面涉及比较多,我觉得既有利又有弊。经济学可以说就业面相当广,甚至可以从事其他专业的就业方向;但是我们经济学从事的工作,其他的专业不一定能从事,这是我们的优势。但经济学专业学而不精,专业性较差。但我认为利大于弊,所以经济学专业发展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3 认识到学习,学好经济学专业的必要性。

经济学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雨果在《悲惨世界》卷首的题词就是:"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经济学就不会是无益的。我其实以前就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当时我就觉得经济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推动社会进步。当然,愿望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单独看起来,经济学对个人用处不是很大,但对整个社会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由此可见,学好经济是对我们学习有益,对社会发展有益的。经济学可以提高我认识当代经济的能力,增强了分析经济现象的水平。曾经我对经济了解极其浅显,但是经过一年的学习理论,让我学会许多经济学的理论。比如曾经看关于经济类新闻不是很明白,但是现在可以根据我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评价一些经济现象。我很高兴能够有此收获,我所学的经济学并不是只在理论中,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认为这也是更好的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所以我对经济学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总之,我很热爱我选择和从事的专业---经济学。

综上所述,我通过专业认知老师的讲述,以及我课下查阅的资料。我认为专业认知是非常有必要的,我深入了解到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方法,让我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更加方便快捷。通过自己的对经济学深刻思考,总结感想,我更加了解我对这个专业中认识的优势和不足。我认为经济学是一个具有巨大前景的学科,也会是我们变得更加睿智。经济学也强烈的激发我学习经济和与经济有关的知识的动力。经济学给我带来许多的快乐,让我对事物更深入的体会,所以我热爱我所学的专业,我也喜欢对社会生活有益的经济学。

第四篇:【精华】经济学专业自我鉴定

【精华】经济学专业自我鉴定三篇

自我鉴定是个人对一个时段对自己的学习或工作生活的自我总结,自我鉴定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因此好好准备一份自我鉴定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济学专业自我鉴定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经济学专业自我鉴定 篇1

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考入了渴望已久的xx函授大专班,进行学习三年的经济管理专业。三年的专科函授生活已接近尾声,虽然我们都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不能象全日制学生那样全天候的在母校学习、生活,但这种工作、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学习模式,使我受益匪浅。

回顾这三年的学习历程,感受颇多。在这里,教师的博学,同学的真诚,虽说已经都是工作了的人,但那般情景,那份纯洁,真仿佛让我一下子回到了学生时代,本人自小就接受长辈和老师的良好思想道德教育,严格要求自己,为人诚实,勤奋好学,不断求上进,在这三年里,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作为一名会计专业人员,本人热爱本专业并为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

本人思想积极上进,性格开朗,生活作风严谨,责任心强,办事沉稳、执着,能吃苦耐劳,适应性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本人积极要求上进,热爱祖国。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我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努力增加。

结合工作实践和党校学习,在尾声快要结束时我换来的是一份成熟和宁静。回首过去,总结过去的日子,感慨万分。

学习的三年时光是我作为一名财务人员成长最快的日子,毕业之际,回首往事,我觉得我的所学还很有限,我必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人的一生就在于取长补短,不断创新,为自己的不足而汗颜,为自己的认识而激动,为自己的将来而充满信心!

我相信,经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一定能使我在将来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

经济学专业自我鉴定 篇2

大学生活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回忆,回首这四年我对大学这个知识的殿堂有了更深的了解。大学是一个能够让我们发现自我,锻炼自我,充实自我,展现自我的大舞台;是一个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尤其是学会做人做事的大家庭。四年的象牙塔光阴我从一个青涩懵懂的高中生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学习,长于人际沟通,理论知识扎实,富有激情,社会实践较多的准职业人。

记得在小时候自己的理想是成为一个能够自主创业的商业人士,可高考填自愿的时候由于对专业不大了解,大学中我学的专业是理论性较强的经济学,但是我更喜欢的商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刚进大学的时候我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职业的规划,希望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自己能成为一名社会需要的商业人才,所以在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刻苦,谦虚好学,善于总结个阶段的学习经验,通过自身努力和老师同学的帮助,打下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也获得了单项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奖励。同时在完成专业课的基础上不断涉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书籍,关心时事和经济形势为自己以后的职业之路打下基矗

在学习过程中,我清楚的认识到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离自己想要成为的商业职业人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学习的课余时间里我积极的投身到能够锻炼自己沟通交流、组织管理能力的社团活动中,在任我校春晖爱心社副社长和社长期间和社员一起努力带领社团于XX年荣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优秀学生社团”校级“十优社团”;并兼任省级优秀社团大学生经济学会学术部部长,校园广播电台技术部部长等职务。

在社团的时间里尤其在春晖爱心社的工作过程中,经常和资助人、团委、指导老师、社团成员的交流,使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调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自己的策划、管理和组织能力得到的很好的展现和提高,自己也因此获得“校级优秀尽职尽责社长”这些过程也成为我大学生活中及其重要难以忘记的部分。在大三离开社团后接手班委组织委员,大四接手团支部书记的工作中自己的领导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处事能力都得到的很好表现。

为了使自己能更快融入社会,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也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我常常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在外兼职打工。其中在金阳景怡园做过管道安装,在沃尔玛超市兼职,在大街上发过传单,为康师傅和联通公司做过促销,也为信息咨询公司做过问卷调查。

但是最让我受益的还是大一假期在gz中际药业公司做过的市场营销员,大二在电信公司做实习和大三假期做百寿堂的会议营销,这些经历让我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也增强了我的团队合作精神,使我离职业人有更近了一步。

上面的这经历可能相对同学是比较多的,但我清楚知道这离一个企业需要的有丰富经验的职业人还有一定差距,我希望的是我的这些经历能够让我更快融入社会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矗

经济学专业自我鉴定 篇3

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生活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回忆,回首这四年我对大学这个知识的殿堂有了更深的了解。大学是一个能够让我们发现自我,锻炼自我,充实自我,展现自我的大舞台;是一个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生活特别是学会做人做事的大家庭。四年的象牙塔光阴我从一个青涩懵懂的高中天生为一个善于思考学习,擅长人际沟通,理论知识扎实,富有豪情,社会实践较多的准职业人。

记得在小时候自己的理想是成为一个能够自主创业的'贸易人士,可高考填自愿的时候由于对专业不大了解,大学中我学的专业是理论性较强的经济学,但是我更喜欢的贸易管理方面的知识,刚进大学的时候我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职业的规划,希看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自己能成为一位社会需要的贸易人才,所以在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刻苦,谦虚好学,善于总结个阶段的学习经验,通过本身努力和老师同学的帮助,打下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也取得了单项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嘉奖。同时在完成专业课的基础上不断浏览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干书籍,关心时势和经济情势为自己以后的职业之路打下基础。

在学习进程中,我清楚的熟悉到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离自己想要成为的贸易职业人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学习的课余时间里我积极的投身到能够锻炼自己沟通交换、组织管理能力的社团活动中,在任我校xx爱心社副社长和社长时间间和社员一起努力带领社团于荣获“全国大学生优秀学生社团”校级“十优社团”;并兼任省级优秀社团大学生经济学会学术部部长,校园广播电台技术部部长等职务。在社团的时间里特别在xx爱心社的工作进程中,常常和资助人、团委、指导老师、社团成员的交换,使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调和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组织活动的进程中自己的策划、管理和组织能力得到的很好的展现和进步,自己也因此取得“校级优秀尽职尽责社长”这些进程同样成为我大学生活中及其重要难以忘记的部份。在大三离开社团后接手班委组织委员,大四接手团支部书记的工作中自己的领导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处事能力都得到的很好表现。

为了使自己能更快融进社会,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也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我经常利用周末和冷暑假在外兼职打工。其中在xx做过管道安装,在xx超市兼职,在大街上发过传单,为xx公司做过促销,也为xx信息咨询公司做过问卷调查。但是最使我受益的还是大一假期在xx公司做过的市场营销员,大二在xx公司做实习和大三假期做xx的会议营销,这些经历让我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也增强了我的团队合作精神,使我离职业人有更近了一步。

上面的这经历可能相对同学是比较多的,但我清楚知道这离一个企业需要的有丰富经验的职业人还有一定差距,我希看的是我的这些经历能够让我更快融进社会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第五篇:经济学 专业介绍(本站推荐)

经济学专业介绍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能熟练地运用现代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深化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深刻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进展;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并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具有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了解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

2、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3、了解中外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及应用前景;

4、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5、具有一定的从事政府行政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技能;

6、掌握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要课程设置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思想史、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投资经济学、流通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等。

四、学制

四年。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社会实践调查、经济政策模拟实验、创新实践、专业实习,以及相关课程模拟实验等。

六、授予学位

经济学学士学位

下载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学专业英文简历参考格式

    经济学专业英文简历参考格式 Personal Information: Name: xxx Professional: Financial Sex: Male graduate institutions: Xinjiang University Date of birth: August 7,......

    经济学专业自荐信

    经济学专业自荐信 经济学专业自荐信1 尊敬的领导: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中抽空翻阅我的求职材料,在即将毕业之际,我怀着对贵公司的无比信任与仰慕,斗胆投石问路,希望能成为贵公司的一......

    免费简历:经济学专业

    元拉拉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 女 |25岁(1985年1月1日) 居住地:上海 电 话:139XXXXXXXX(手机) E-mail:Yuanlala@51jb.cm最近工作 [ 3 年4个月] 公 司: XX Financial(美国) 行 业:保险 职......

    经济学专业社会调查

    关于寒假期间社会调查的通知经济学专业全体同学: 根据学校要求,利用寒假期间要进行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要求: 调查选题应该是有关国际贸易方面的问题,选题应具体、具有现实意义......

    经济学专业自荐信

    经济学专业自荐信1 尊敬的领导:您好!我叫x,所读专业是房地产经济学,因为即将面临毕业,所以在寻找合适的实习单位,以检验和锻炼自己在大学以来的知识和能力。虽然工作经验不足,但......

    经济学专业简历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经济学专业简历性别:女 民族:汉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 出生日期:1993年10月21日手机:182x3963 电子邮件:60x7@qq.com教育背景2008年......

    经济学专业自我鉴定

    三年大学生活就要过去了,通过三年的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掌握了专业知识,充实自己,增添了信心,为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在政治上,培养了良......

    国际贸易专业文献综述

    山西省对外贸易的优势、缺陷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的研究 文献综述 引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加入WTO组织的国家也越来越多,由于组织内国家相对的自由贸易,导致了国家间的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