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消费文献综述
大学生消费观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有着独特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本身心理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大学生中,既存在着合理、理性的消费行为;也存在着不良的消费行为。对其进行分析,以提出合理的、有益的建议,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消费意识,指导他们确立合理的消费期望,引导大学生做有经济头脑的消费者,教育他们讲究消费道德,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消费群体,对其进行消费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已成为引导消费潮流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情感与符号之间——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据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的定义:消费者行为是“感情、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换职能的行为基础”。[1]在大学校园里情感丰富的学子们的消费行为必然有其诸多的表现:
(一)抑制不住的情感消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阶层,其消费行为体现出追求新潮、时尚、情趣的特点,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则带有更多的情感因素。因为他们不仅希望商品能够在实用性方面满足人的需要,还希望商品能让人在使用和观赏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满足。一般来说,大学生更愿意购买能使自己的情感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商品,他们的消费行为更注重感官的满足。他们凭着自己敏锐的感官来感知、认识世界,而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样一件商品,只因为颜色稍有差异或包装稍有不同,大学生消费者可能一眼看中,进而购买,也可能一瞥过后,再不理会。换言之,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感性认识,当外面的某个事物被他们感知并激发起他们的情感时,他们会如醉如痴地紧紧追随。因此,他们的消费行为更容易受到情感的支配,更容易跟着感觉走。其次,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性逐渐增强,依附和从众心理不断减低。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大学生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情感和直觉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情感和理智相撞击时,一般偏重于情感,容易感情用事。同时,大学生在消费中的情感“两极性”心理也非常明显,肯定与否定都比较明确,强度也比较大。某种商品只要符合个人需要和兴趣,引起肯定的情感,便会形成对商品的偏爱和追求之心;反之,就会产生一种否定和抵触的情感,对商品厌恶、拒绝。
(二)无法抗拒的符号消费
法国的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另外一种价值属性,那就是符号价值。一件商品,它所具有的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功能就是它的符号价值。一件商品,越是能够体现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越是能够将消费者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它的符号价值也就越高。这种“重视商品所传达的社会和个人信息的消费行为,就叫做符号消费”。[2]于是,人们选择和消费的产品或品牌成了自我表现、体现个性的工具,成为社会群体文化的符号象征,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同获取分的标记。因此,符号消费又可以划分为两种符号表现形式:一是“趋同”,二是“示异”。所谓“趋同”,就是借助消费来表现与自己所认同的某个社会层或小团体的相同、一致和统一。表现为消费者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这一物品自己并不需要,但也随大流去购买。“购买”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与社会群体的所谓一致性。同学穿耐克鞋,我也要穿耐克鞋,别人有斯沃奇表,我也要戴斯沃奇表。趋同性的时尚消费让大学生获得了一种“群体成员感”,就如同获得了迈入“时髦社会圈”的入场券,从而摆脱了“落伍”的诟病。所谓“示异”,就是借消费显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和不同。你用传呼机的时候,我已用上了手机;你刚用上3000元的手机,我却早已用上5000元的甚至1万元的,以此来显示我的与众不同。
(三)“行不由衷”的形象消费
“消费者在现代社会中代表着什么?什么都不代表。他能成为什么?一切,或者几乎是一切。因为他孤独地处在上百万孤独者身边,他受到一切利益的摆布。”[3]
今天的莘莘学子们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儒生,他们追求新颖,需求多样,引领消费时尚;他们活泼感性,率性而为,消费却不免冲动。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里,在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今天,他们比任何一个群体,比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更重视、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并为此不惜代价。护肤品、美白祛斑用品、修眉、洁牙、丰乳用品、美体保健用品、减肥用品等等方面的消费,在她们眼中已是司空见惯了。一些人甚至不惜昂贵代价来实现“人造美女”“人造帅哥”梦。正如吉登斯所说的:“我们的身体越来越成为自我审视、反思、规划和改造的对象”。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人力资源的过剩和就业压力的加大,也是大学生们重视形象消费的原因之一。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些用人企业和单位采取“年龄歧视”和“相貌歧视”的用人政策。例如,在许多公司和单位的招聘广告中,公开宣布不招35岁以上的应聘者,有的连身高和长相也有苛刻的、超出工作角色所需要的限制。于是,为了延缓衰老、掩盖形象缺点、增加形象魅力,身在象牙塔和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们不得不重视形象消费。
参考文献:
[1]李晔南, 程刚 大学生消费心理及其影响因素2008年版,第32页.[2]王宁.消费的欲望[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3] 付啸玲,李金华 大学生消费现状及成因分析,[4]赵慧敏,袁媛 当代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唯物辩证法思考2010年 [5]胡夕坤,孙雪,祁巍 浅析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思想道德教育 [6]杨克勤,施建青 大学生的消费误区及对策。
二、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1.内在原因
(1)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相当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尊重需要而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以实现其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
2.外在原因(1)家庭的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自己的孩子视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宁可自己在家省吃俭用,也不能在外“苦”了孩子。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创造了个方面的条件,使他们有优越感,他们的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给同学起到误导的作用。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经济上也得到了保证。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往往借钱也要满足自己子女的需要。
(2)社会环境原因
“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是当今有职业、有稳定经济来源人群的流行活法。贷款买房、买车将现代人张扬而新锐的消费理念体现的纤毫毕露。对在校大学生而言,这些观念却未必合适。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招聘单位对应聘者外貌的要求;广告的诱惑;奢侈消费的相关报道;向往群体的消费代言等,都对高速发展环境下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3)教育薄弱和管理工作有关
有人认为现在大学生的消费是偏高、不合理的,这与广义上的教育薄弱和管理有关。有的报刊、电影和电视进行错误的报道,片面报道一些高消费和享受的主题,给大学生做出了错误的消费导向。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虽然也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光荣传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消费观,但碰到问题没有强有力的方法和措施,没有教育到点子上,对有的问题没有及时有效的引导。在这方面,媒体也许负有一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陈延斌,肖武平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国内研究 2007年第1期 [2] 张志祥 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及趋势 2002年第5期
[3] 高博 透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 2005年第15卷第4期
[4] 张克荣 当代大学生高消费行为分析与引导策略 2010 年12 月(总第261 期)[5] 闫缨 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研究述评 2005年第1期
三、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 消费的意义不言而喻,他是商业社会人们延续生活的基础,每个人都不可缺少。通过消费获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满足,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我国的改革开发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中国的发展呈现着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经济连续增长率持续多年保持在10%左右,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样,在消费领域中,居民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也在逐年增加。在这个庞大的购买大军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越来越显示出其独有的特点和巨大的潜力,构成了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群体力量。同时,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及特点将直接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势,以及相关经济政策的制定。因此,对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与其消费心理进行分析,就更显得重要了。
(一)对非理性消费、盲目消费的消费心理分析
1、就目前的现状来说,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就全国范围而言,各地区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差距同样明显,对于来自农村特别是有欠发达的地区来的大学生来说,本就高昂的学费就已经成为了很大的负担,即便是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大多数的同学也都是没有直接经济来源的,全靠家长的资助。面对突然可以自由自主的进行消费的情况,很多同学显得缺少理性的选择,对于花钱没有计划,以至于在学期后半段时期,很多同学就会进入到“一穷二白”的窘境。
2、对于非理性消费、盲目性消费,可以说是因为个性而引起的一种消费自主心理。大学期间,每位大学生在伴随自我意识的不断加深,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也表现出更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开始对家庭的消费有了发言权;开始要求自我消费的自我选择权,不再是全都听取家长的意见,对家长所购买的服装表现出不喜爱甚至反感的情绪。同时也开始要求自己作主进行消费的支配。作为大学生这个阶段,大学生的交友动机十分强烈,人际关系网更宽,外出、聚会、出游等活动也越来越多。而这些都需要有一个相对足量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并能够为自己所支配,才能得以实现。
(二)消费群体影响的消费心理分析
1、消费群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对群体内部的成员会施加影响,并导致群体成员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消费群体运用内部沟通、规范影响其成员,而群体内部也会出现从众、模仿等心理。
2、消费者群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权威性、合法性、强制性、回报性等方面。一般来说,群体的权威性、合法性、强制性、回报性越强,则该群体的影响力越大。大学生群体相对于其他的消费群体而言,探索意识和冒险意识非常突出。对于新商品能一直保持强烈的兴趣,消费敏感性强。大学生群体,总是会以一种好奇的心情来尝试购买新推出的商品,而当新产品受到群体内部几个成员的承认后,就会迅速的在其他成员身上产生影响,其他成员也会“人云亦云”、“随大流”的相继购买。同样,如果内部成员对某一产品产生抵制,那么在群体其他成员那里也会对该产品产生抵触情绪。
(三)追求时尚名牌的虚荣心理和攀比心理的分析
在面对名牌商品时,不光是受群体消费心理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炫耀心理和攀比心理的影响。我们都知道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满足了生理、安全、友谊的需要之后,就要需要满足尊重需要。在大学期间,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努力,可以说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建立自尊和受到他人尊重的体系,使得最终能够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炫耀心理,实际上也是一种虚构的心理,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评价的自我虚构。表现在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追逐流行、追逐名牌。很多大学生就是这样认为,以拥有各种各样的名牌作为炫耀的资本,成为能吸引别人注意的亮点。这种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并借此使自己的形象得以提升、高大,或以此来提高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的行为,在无形之中也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不论是出自富人家庭,还是普通家庭的孩子,都会受此影响,以此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于是,这种炫耀心理不断的传染开来,重物质的非理性消费就蔚然成风了。同时,一些学生家长,为了不让自己孩子被别人看不起,怕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于是自己“勒紧裤腰带”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这样也在助长着孩子的虚荣心理。
(四)对于超前消费和恋爱消费的消费心理分析
包括在恋爱过程中的表现欲,物质性,也反映出来了大学生的将“虚荣作怪充当慷慨”的攀比心理和虚荣心理。恋爱就是花钱的“潜规则”,在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得到印证。在大学生的“恋爱账单”上,也反映着社会主流爱情文化的情况,电影、电视剧、小说、网络中上演的一幕幕浪漫爱情故事,浪漫的追爱情节,潜移默化的为处在恋爱中的大学生情侣们提供了各种可以被学习、效仿的情节,并“指导”着现实中的执行情况。于是,在浪漫成为大学爱情的主旋律的情况下,惟有金钱才可以为浪漫提供有力的支持。爱情既是浪漫的,也是现实的,爱情是必须有物质支撑的。作为无经济来源的完全消费者,这种恋爱消费方式更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而在我们对大学生恋爱中的虚荣攀比声讨中,也要对社会大环境进行修正。因为在一定程度上,随着社会消费观念的变革,“透支未来”的提前消费,划卡消费,也为大学生的盲目过头的消费现状,负有一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甘碧群.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2]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华东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4期
[3]罗子明,消费者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7 [4]美] 约瑟夫•查思特罗著,林语堂译,人生日常心理指南 [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0 [5]田义江.消费心理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11 [6]“80后”:中国版“垮掉的一代”?[J] 市场报 2005年12月09日 第二版
[7]杜佳征.京大学生消费两极分化 实际需求为每月600-700元 [N] 北京日报2007年7月04日
四、引导大学生树立个性、文明、科学的消费观 在社会转型期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一方面要发挥高校育人优势加大教育力度,加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另一方面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当前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倡导责任意识
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具有独立的意识与理智消费的观念。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树立财商观念
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是现今的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的必备因素。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
三、加强对大学生消费意识,提高体育健康水平
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和能力将随着其家庭收入的增加和个人的经济能力的增加而提高。当大学生的基本物质的到满足和满意的时候,他们才会把钱花在体育上,因此要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体育健康消费观。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四、.加强对大学生消费意识,培养节约行为
面对大学生的花费问题,社会、家长、学校应该怎样看待?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更加合理健康地消费,我认为,应结合„消费教育”开节约课,甚至不仅是大学生,中小学生都应该配备从小节约的相关课程,不定期地给学生灌输节约理念。”同时,也向大学生提出倡议:“节约不是„丢面子‟,并希望更多的大学生都能做到„节约上大学‟,不仅节约自己私人财物,更要节约社会公物、社会能源。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消费伦理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大学生消费伦理意识的培养。在大学生消费伦理意识的培养中,不仅要加强大学生消费伦理教育、提高大学生消费伦理认识能力;而且要加强大学生的消费伦理修养,还要努力营造节俭的社会氛围。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五、作为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作为孩子的父母,其言行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父母应与孩子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因为家庭作为大学生消费性支出的主要承担者,作为大学生消费资金的主要源头,应该对孩子的消费进行适当的控制,不能要多少给多少,不然会助长学生消费的盲目,要重点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从而遏制其乱消费。总之,在大学生消费教育方面,家庭教育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社会应该利用各种媒体和新闻媒介等宣传手段,以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舆论引导青年大学生。社会的不健康消费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广泛而深刻的,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树立健康合理的消费价值理念。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正确的消费价值观。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校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消费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和引导。提高学校、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最有效率、最大限度发挥“三位一体”的教育优势,发挥各自角色的应有作用,从而促使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网络互联:zuowenw.com
[2]王绍玉冯佰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3]乐锋:理性与躁动—关于青年价值观的思考[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4]跨世纪青年价值观研究课题组.跨世纪青年价值观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消费调查文献综述
当代大学生消费调查文献综述
摘要:当代大学生消费是我国青年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作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和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其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研究,对于合理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顺应国家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的经济转型战略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文献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基本状况及研究方法
经过笔者统计,在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63%。其中,一手实证数据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51%;二手实证数据占全部研究文献的 9%;非数据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 3%。非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 37%。
通过实证研究采取选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作为样本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回收问卷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并且辅以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访谈或文献研究作为实证研究的补充,也可参考一些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或其他论文的调查数据。通过对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对大学生消费观、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一般性研究的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 49.0%,主要涉及对全国或部分地区大学生消费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问题误区等方面的研究。关于大学生消费领域的研究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 40.1%。以上文献基本是将大学生视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此外,还有6.8%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群体展开研究的,以女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3%,以贫困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1%,以 90 后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2%。根据对文献内容的初步统计,我们对“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这四大研究领域的文献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梳理。
二、研究的主要方向及结论
A.大学生消费特点分析
纵观知网的论文数据库,大多的知名论文在大学生消费这个方面都会涉及到消费特点分析,笔者对其中5篇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与总结如下: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消费总体水平也在上升。父母“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观念,助长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
2010 年,禹小英对湖南省长沙市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 504 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得出结论: 2010 年与 2006 年相比,大学生月平均消费支出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以相对中等的 501 ~1000 元这一区间最为普遍,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
2004 年,由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承担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额约为四百元,但最高月消费额已达到 1450元,最低的尚不足九十元,前者是后者的十六倍多。
笔者调查得出,现在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内容不再是购买学习用品、书籍之类的东西,电脑消费、手机消费、情感消费、旅游消费、体育消费、服装消费等已经构成了大学生消费的新内容。大学生除满足基本生活外,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渴望拥有高质量的物质生活的想法。
许多学者指出,大学生在消费中具有追逐时尚、张扬个性的特点更是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
在当代大学校园里,价格低廉、方便快捷的网络购物成为许多大学生消费方式的首选。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发布的《2005 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30活形态研究》显示,有 57.3%的大学生宣称“我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54.5% 的大学生认为“科技可以帮助我实现对生活的梦想”;61.4%的大学生承认“手机、Email、ICQ”是我生活中重要的通讯工具”15.6%的大学生过去一年中在网络上购买过商品,而使用银行卡在线支付率高达29.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林江指出: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亦有不同。大一学生主要侧重于娱乐休闲消费、旅游和体育文艺活动等;大二学生逐渐转向以学习方面的消费为主;大三学生的消费主要集中于为就业加砝码或准备考研,许多同学热衷于“考证”、出国及公务员考试等;大四学生主要是就业消费,找工作先要包装自己,然后到不同地方去应聘。
笔者根据上述几位学者的著作进行比较与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大学生消费特点
①大学生消费总体水平上升、差距增大 ②消费结构多元化 ③追逐时尚化、个性化 ④消费方式网络化、电子化 ⑤大学生消费具有阶段性
B.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
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类型的文献,一种是系统地研究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各方面因素;另一种是专门研究某一方面因素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如家庭、媒体等因素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在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周丽在温州大学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中主要考虑了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家庭类型、恋爱状态、消费观念这 6 个定性因素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其结论是: 第一,性别是影响大学生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月总消费和月通讯费有显著差异。第三,家庭类型对学生的月总消费和月通讯费影响作用显著。第四,恋爱状态对大学生的月总消费和月通讯费有显著影响。第五,不同消费观念的学生月总消费存在着显著差异。
梁前德对武汉地区 2,662 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别分析了家庭住地类型、家庭居住环境与大学生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大学生消费水平与其家庭住地类型以及居住环境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大学生的高消费层上,来自地级市市区的大学生比重最大,在低消费层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重最大;一般而言,来自地级市市区的大学生消费水平最高,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消费水平最低。
程磊等人对徐州市 4 所高校共 1,200 名本科生的调查显示: 家人的消费行为以及家庭理财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就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周春霞、彭光芒对华中农业大学的近二百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大学生的消费观趋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大众传媒是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最重要来源之一,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消费观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主要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消费方面信息的大学生们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消费文化。同时大众传媒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娱乐类信息的传播使大学生对高消费、盲目消费产生向往。
宋逸成指出,当代大学生接触最为广泛的媒体就是网络,网络适应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来自网络的各种时尚风潮,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具体到网络购物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他认为有 4 点: 网络提供了数量繁多的商品;网络购物具有便捷性;网络购物的价格相对便宜,符合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当前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时尚,成为大学生快节奏生活的一部分。
笔者根据以上几位专家学者的调查可得出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总的来讲有以下5个方面:性别、在校年级、家庭类型、恋爱状态、不同的消费观念。
而从具体的影响因素来讲的话,可总结为以下3个方面: ①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尽管大学生离开家庭走入校园,但家乡生活的风俗习惯以及家庭的理财教育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
②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消费产生的主要是积极影响。
③网络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网络消费作为一种“符号行为”成为当代大学生取得群体认同的一种标志。
C.大学生消费的不同领域研究
除了大学生消费的综合性研究文献之外,还有许多研究着眼于大学生的不同消费领域。如大学生文化消费、网络信息消费、体育消费、旅游消费、奢侈品消费等。
李俊、蔡涛指出,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特点有: 大学生用于精神文化消费的开支不断增多;大学生具有个性化和时尚化的化消费需求;大学生文化消费具有时效性;网络文化消费占很大比重。同时,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大学生文化消费缺乏理性,消费结构不合理;“娱乐性、享受性、消遣性的精神文化消费所占的比例偏大,而发展性、智能性文化消费却表现不足”;存在着低档、庸俗的消费倾向。
2003 年,韩湘平、陈玉清抽取湖南省 5 所高校的男女大学生各 500 名进行了体育消费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当时 80%以上的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总体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类型主要有实物型、运动型、观赏型和阅读型,男女生在体育消费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随后,对各地区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大都采取了类似的调查方式。
张红明、李庆梅研究了大学生在具体的网络消费中的行为选择类别,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并运用快速聚类法制定聚成:学习提升型、自我表达型、娱乐休闲型、交易创业型、沟通交流型,这5 种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细分类型特征。
冯建栋指出,“大学生旅游市场是旅游市场中一个特殊的细分市场,它具有较明显的消费群体特征,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市场的特征”。他对郑州市高校的调查显示,当地大学生旅游欲望强烈,其中 96% 的大学生都外出旅游过。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点如下: 旅游时间较为集中(多为假期);旅游方式多样(集体、少数人结伴、单独出游等);旅游目的以休闲娱乐、开阔视野为主。
笔者认为,大学生在不同的消费领域主要体现在这几个层面: ①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 ②大学生体育消费 ③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 ④大学生旅游消费 ⑤大学生奢侈性消费
D.大学生群体消费研究
当今社会的大学生仍分为多个不同的群体,而每一个群体的具体消费情况都是不同的,因此研究大学生群体消费特征对我们研究大学生消费是非常有帮助的、更是非常必要的。
欧定余经过调查论证指出:“贫困大学生占大学生的比例高达 20%左右,这是一个较大而且特殊的消费群体。”
宋卫民认为贫困大学生家庭收入低、消费压力大、非理性消费行为日趋增加、负债消费或自己打工赚钱消费现象普遍、隐蔽性消费支出拮据。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有来自家长的过分资助助长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贫困大学生受到同学中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
笔者经调查与分析对大学生消费群体的研究如下: ①男女大学生的消费偏好差异问题
男性和女性在消费需求上存在天然的偏好差异。笔者认为,男女生之间消费结构不同,女大学生用于食品、娱乐方面的支出少于男大学生,用于衣着方面的支出多于男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支出男女差异不显著;而在总支出方面,女大学生略低。
②贫困大学生消费问题
来自城乡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一直是高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贫困大学生家庭收入低、消费压力大、非理性消费行为日趋增加、负债消费或自己打工赚钱消费现象普遍、隐蔽性消费支出拮据。
③90后大学生消费问题
2009年以来,大学校园里的90 后越来越多。与 80 后相比,90 后青少年成长时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更为优越,他们的个性、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以及消费习惯都具有鲜明特点。笔者对 90后大学生的消费特征进行了总结: 首先,90 后大学生消费主流是合理的。多数学生的消费行为与其自身家庭的经济能力基本适应,只有少部分学生出现了盲目的攀比性消费,甚至奢侈性消费现象。其次,90 后大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享受型消费偏多,发展型消费偏少。用于休闲娱乐、人际交往、通讯上网等方面的花费支出比重过高。最后,消费缺乏规划。乱花钱和盲目消费的现象较为严重。
三、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1.在研究的主题上,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结构分析仍然是这一领域的重要课题。
2.在研究对象上,90后在校大学生为主,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特点。3.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文献都通过实证分析法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从而得出科学与合理的结论。
四、结语
大学生消费作为热点话题,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问世。其研究方法逐步趋于成熟,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然而,也的确有部分文献存在实证分析简单、理论分析空洞以及说教意味浓重等不足。在以调查问卷获得数据的过程中,不少文献存在问卷题目设计相似、有效问卷数量偏少、样本选取随意性大等问题。在统计分析过程中,有许多文献能够运用消费行为学的理论去展开实证研究。但大部分统计分析也还仅仅是停留在对少数几个变量相关性分析或显著性分析的层面上,能够运用消费行为学理论对数据进行充分梳理或借助计量模型进行分析的文献不多。目前,无论是从研究方法还是从研究内容的角度来看,对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深度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禹小英: 《当前大学生消费的新特点与高校消费教育研究———基于对长沙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载《消费经济》,2010 年第 5 期。[2]马芙玲: 《浅析大学生消费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载《商场现代化》,2006 年第 27 期。
[3]周丽: 《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分析》,载《统计与决策》,2007 年第 36 期。[4]梁前德: 《家庭居住环境与大学生消费的实证分析———以武汉地区 2662 名大学生消费调查数据为例》,载《统计与决策》,2009 年第 19 期。[5]程磊李彦宾等: 《家庭理财教育与大学生消费行为相关性分析》,载《会计之友》,2011 年第 6 期。[6]周春霞彭光芒: 《大学生消费观的大众传媒影响因素分析》,载《统计与决策》,2003 年第 6 期。[7]宋晓欣: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心理动因分析》,载《商业时代》,2010 年第 36 期。
[8]宋逸成: 《网络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载《中国商贸》,2011 年第 28 期。[9]李俊蔡涛: 《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分析》,载《中国商贸》,2010 年第 18 期。
[10]韩湘平陈玉清: 《湖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载《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 年第 3 期。[11]冯建栋: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分析———以郑州市高校为例》,载《中国商贸》,2011 年第 5 期。[12]欧定余:《贫困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载《消费经济》,2007 年第 2 期。[13]程毅,赵菡:《大学生的消费与认同建构——基于家庭收入水平差异的比较分析》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
第三篇:大学生消费状况研究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消费状况研究的文献综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从1998到2005年,短短7年,中国大学生仅总数就从108万激增到2000多万。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愈加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出现。同时大学生在同龄人中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好的群体,具有表率和示范的作用。他们既具有青年前期的年轻人消费观的新变化,又具有不同于同龄人的消费观。重视大学生消费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社会消费的正确引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全面细致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已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则成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的重点。
一、已有研究成果的回顾
当代大学生不仅消费能力在提高,而且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外,当代大学生会选择将越来越多的支出用于网络通信、交际、恋爱等诸多方面。针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较高的现象,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相力对他所教的NIIT052班的43个学生做了一项“在校大学生月生活费多少”的调查,调查发现,月费用1000元以上的人占20%,月费用500-1000元的人,占50左右%,月费用500元以下的人,占30%左右。在他们班的学生当中,超过35%的学生拥有电脑、约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因此网络与通信费用支出较以往在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中占据了更大的份额。
调查表示,在中国,一向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孩子考上大学了,就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这不仅导致部分家庭财政透支,还容易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贪图享乐的坏习惯。他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消费中的趋同心理、攀比心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由于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由于自身的群体化特征,往往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消费行为,多数同学在消费过程中“从众”性较强,这也就是大学生消费时的“趋同心理”。趋同心理表现为消费者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哪怕这一物品自己本身并不那么需要,也会随大流购买,以保证自己与群体的一致性。而趋同心理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发展成为攀比、炫耀心理,攀比、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追名牌、追流行。许多大学生就是这样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优异的学业或特殊的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
张志祥则认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呈多样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第一是早熟消费:消费水平和质量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第二是畸型消费,消费内容过多过快,向高档型消费倾斜;第三是豪华型消费,追求不切实际的奢
侈、气派;第四是炫耀消费,把高消费当做现实社会优越感和虚荣心理的手段;第五是悬空消费,追求一种脱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消费承受能力的消费;第六是情绪化消费,把对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在19岁以上,大部分是第一次走出家门,大学也是走向独立自主的生活过程,据调查,70%的大学生存在着生活费勉强或刚好的情况,有10%的人表明自己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消费是较为冲动和盲目的。那么是家里给的钱少吗?回答是否定的,他们大都有同样的感慨:不知道自己的钱往那里用了。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霍涌泉教授和赵微博士指出,在当今“盛世”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较之于十几年前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的确有了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在消费需要、态度和行为方面表现出了与以前不同的特点,其消费行为方式两极化趋势特别明显,家庭条件不错的大学生,他们一方面自小就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除了在学习方面受到强化训练之外,在生活方面基本上都像“贾宝玉”、“林黛玉”一样毫无自我生存发展能力,中国人传统的疼爱自己孩子而实际上又是“陷害”孩子的文化观念和教养方式,造成了不少大学生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的非理性态度方式;另一方面又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消极的享乐主义消费文化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每月的生活安排处于“月光公主”、“月光王子”的状态。这对于他们的未来成长和发展无疑极其不利。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二、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反思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消费结构、消费倾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们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而又庞大的消费群体,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我们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专家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在消费方面
存在的一些较严重的问题,旨在指出大学生在消费方面的问题,但我们也发现,专家的研究不是特别的细致,他们的研究是针对整个大学生群体,没有对性别,年级进行细致的划分。
我们自身也是处于大学生这一群体,作为学生自己,调查起来会比较方便。从我们身边的人入手,不仅可以轻易地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也可以通过访谈的方法,对大学生消费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了解,而且对他们消费的途径进行具体的界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消费方式更加趋于多元化,专家们的研究是对一段时间内大学生消费方面问题的研究,而现在我们大学生中间已经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消费方式,我们想就这些刚出现的新型的消费方式进行研究。而且,在我们的身边,人们普遍会有这样的一种观念:把钱花在买书上就是好的,反之,如果去上网就不是一个好的消费行为。可是我们并不这样认为,因为书有很多的种类,并不一定所有的书都是好的,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而上网也不一定就不好,在网上查阅资料、学习也是一种很正常的消费。
我们也发现,其实男、女生,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消费观念、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想从这些方面对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一个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另外,在我们的学校中,对于消费方面的问题学校很少进行干涉,使得这一方面的问题愈演愈烈。
参考文献
[1]《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余展洪2002年11期
[2]《心理科学》胡娟2003年02期
[3]《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徐佳丽2006年04期
[4]《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于影2006年03期
[5]《前言》江鸿2006年09期
[6]《边疆经济与文化》张旭亮2005年11期
[7]《商场现代化》张强国、、谢枭鹏2005年31期
[8]《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王志新2003年06期
[9]《合作经济与科技》刘祥伟2006年16期
[10]大学生日常休闲活动的动机与障碍[J]周星中国青年研究 2005年第8期
[11]《理论观察》李岩2006年03期
[12]《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王丽、吴姝2005年03期
[13]《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王洪凯、齐子玉2003年04期
[14]《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赵富才2003年06期
[15]《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王曼2002年05期
[16]《改革与战略》唐立芳2006年04期
[17]《文教资料》倪丹阳2006年09期
[18]《消费行为心理学》陶国富 著2003年5月
[19]《消费者洞察:走近当代大学生》 程士安 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对当前在校大学生消费结构的调查与思考 余奎、李诚2003年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第23卷
[21].大学生消费状况及其影响 申勤俭著 高等建筑教育出版社
[22] 大学生消费现状的理性分析 方正泉 2002年: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第1期
[24].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特点 赵富才 2003:聊城大学学报 第6期
[25]当代大学生消费基本状况 张志祥2002:中国青年研究
[26]大学生消费现状的理性分析方正泉、崔荣国、姚剑英等 2002:南京教育网
[27]《消费心理学》 温孝卿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7月
[28]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3月
[29] 基础休闲学[M] 李仲广,卢昌崇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 [23]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分析任翔 2001年:统计与信息论坛 第44期
第四篇:大学生消费情况
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
班级:金融133
小组:康璇、唐嘉倩、潘君、吕雯、顾静燕、刘冰倩 关键字:感性 盲目 冲动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市场化运作日趋明显。近年来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高等教育的殿堂。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底,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2144.657万人。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为2536.5647万人。从而形成了一个人数庞大的高等教育市场。大学生消费市场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父母用这样一种观念对教育进行投资,也让大学生的消费能力高出了一般水平。如何正确面对这一消费市场,如何了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呢?为此,我们对上海商学院的部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调查,从而对当今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以下是这次调查的具体内容及我对此情况的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存在着很强的消费需求,也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据调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大学生消费存在着以下特点。
1、消费观念复杂,感性消费占优势
大学生没有收入,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据调查,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97.96%拥有手机,40%拥有ipad等电子产品,但对电子产品的消费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拥有平板等电子产品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信息阅读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2、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感受,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3、消费倾向多样化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当代的大学生们已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娱乐、运动、手机、电脑以及新型的IT产品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大部分学生会去旅游,去KYV、酒吧消费,或是购买电脑,手机、MP3,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二、大学生消费的结构和层次分析
大学生的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 通过调查发现,在生活费来源方面, 有75%的同学依靠父母,13%的同学依靠贷款,8%的同学获得了奖学金,9%的同学通过打工补贴日常开销,另有1%的同学还需减免学费。由此可见, 同学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父母,但来源趋向于多元化。但生活费不包括学杂费和住宿费等,要是这个“大头”加上去,来自父母的比例将更高,可以这么说,大学生基本上还是以一个纯消费者的身份出现在社会的舞台上。
对于大学生的消费去向问题,调查表明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用于衣食住行,消费金额较大的比如手机、电脑、各类培训并不含在其中。而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主要消费品,这从下面分析中可以看出。
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高校学生是手机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调查表明,上海商学院有99%的大学生拥有手机,几乎人人手中都有手机,远远高于社会群体手机平均拥有率。约有98%的大三学生明确表示,购买手机主要是为了方便找工作。虽然手机的主要功能是通话,但随着数字化时代的进步,如今的大学生们使用最多的是上网通信功能。在选择手机时,他们认为价格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的手机最受青睐。
因此,大学生消费结构呈现出类似于正立锥形的结构。家庭比较富裕的同学位于锥形的上端,他们拥有电脑、名牌手机等贵重物品;家庭贫寒的同学则处于锥形的下端,他们往往要靠勤工助学或贷款来维持大学正常生活;其他同学则位于锥形的中间,他们衣食无忧,生活水平居中。同时,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清醒的看出,从锥形的上端到锥形的下端依次降低,这也鲜明的体现了大学生消费的层次性。
三、大学生消费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大学生消费直接影响着家庭。作为一个纯消费者,平均每年约一万元的费用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了。就拿普通家庭三口人来说,满足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消费将花去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特别对于农村的家庭而言,更甚。虽然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家庭用于大学生消费的比重普遍下降,但下降缓慢且比重之大已经是某些家庭所难以承受的。一个大学生的消费占到城市家庭收入的45%左右,特别是农村,可占到80%~90%。无疑,目前大学生的消费已经给学生及其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特别一些贫困家庭,在调查中发现,上海商学院有20%的同学需要通过申请助学贷款来完成大学三年的学业,他们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保证,更不用说这近万元的费用了。由于上海商学院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经济水平不同,其居民收入水平也各不相同。所以实际比重可能比这个数目还要偏高一些,影响可谓深远。
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和消费行为决定了大学生消费的影响不只局限于家庭,市场上的很多消费都与大学生息息相关,大学生消费已直接影响着整个消费市场和国民经济。目前,大学生消费市场已经形成,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它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它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有关大学生消费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消费不仅仅关系到自己、学校,而且还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问题。现从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对大学生消费提出几点建议。
(一)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树立自己合理的消费观念,要理智地对待自己的消费。作为一个纯消费者,大学生经济来源大多靠家庭,所以自己的消费要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承受能力,还要有自制能力,不能盲目地陷入感性消费的误区。如今有的学生消费上大手大脚,还有沉迷于盲目消费中,比如最近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这将大大增加自己的消费负担,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也会在盲目的消费中迷失自己,以至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另外,大学生也要具有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进入大学,已经开始慢慢地融入社会,社会中欺骗消费者的各种不法行为屡禁不止,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学生要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事实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三)对于社会而言,要积极开拓大学生消费市场,从产品的种类、价格、服务多方面满足不同经济条件大学生的需求,同时要规范市场秩序,为大学生确立一个公正的市场环境让其消费。无论从哪方面讲,大学生的消费市场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它已严重影响着高校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对大学生来说还应加强合理储蓄的意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理财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调查时,当问及对理财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大部分的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储蓄意识。
结束语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着自己特殊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使得大学生消费呈现出不同一般的发展,大学生消费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也会影响着方方面面。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定型阶段,极易受家长、教师、同学及社会其它成员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而,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消费观念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难题。同样大学生消费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而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大学生市场是一个规模和潜力都很巨大的市场,如何规范并合理的发展这样一个市场也是摆在我们大家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只有在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下,大学生消费才会一路走上正轨。
第五篇:大学生消费专题
[2008年第6期·深度报道] 调查显示我校过五成学生月消费在500元以内
2008-06-04 00:00本报学生记者 高姣 巨文星
“如果按每学年9个月的在校时间计算,月均消费就达1500元,这可是我的母亲一个月的工资呀。”近日,我们对学院进行的“大学生日常消费情况调查”显示,包括学费、伙食费以及旅游、零食等支出,平均一名大学生四年消支出竟高达52000元。
就学院学生的消费情况我们采用问卷和随机采访的形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同学消费形式日趋多元,超过五成的同学月消费额在550元以内。
大学生活是大学生逐渐走向自立的第一步,也是他们由孩子向真正的“成人”过渡的关键时刻。离开了父母的庇护,自理生活、自主消费成了大学生活中非常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但特殊的年龄段又赋予了大学生强烈的消费欲望。为了了解我校学生的消费状况,我们对学院本部大一,大二,大
三、大四12个院系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武夷学院学生消费状况调查表》。
五成同学月消费在550元以内
在回答“你的月消费额大概为多少”时,51.3%的同学选择了500—700.而在回答“您的家庭月收入为多少时”,52%的同学选择了2000以下,只有33%的同学选择了2000—3000.虽然部分同学的生活费靠自己兼职等渠道获得,但大部分同学还是依赖家里供给。一个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家庭要承担一个大学生每月生活费500—700。这无疑会给家庭造成压力。记者在平时生活中了解到,许多家庭因为供一个大学生而使生活拮据,生活状况下降。这在农村家庭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许多农村家庭靠借款贷款或亲友资助供孩子上学,“再穷不能穷孩子”,“不能让孩子在学校受苦”。另据统计,有24.4%的学生选择月消费为500元以下,也有18.3%的学生月消费在700—1000。
在回答“您觉得您现在每月消费情况如何”时,57%的同学选择“刚刚好”,说明大部分同学尚能控制自己的消费金额。有24%的同学选择“偏高”,这说明虽然有的同学属于较高消费一族,但他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只要学校在消费方面加以引导教育,完全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还有31%的同学在“偏低”的消费线上坚持学业。
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有8%的大一学生觉得自己的消费高的惨不忍睹,而大三学生中没有选择这一项的。记者推想这可能与同学们在大学生活的成长锻炼有关。大一学生,初次远离家长过独立的生活,没有理财的经验,许多同学在掌握了经济自主权后,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外部诱惑和强烈的好奇心,导致多样化的消费方式。而且他们对武夷山的购物环境尚不熟悉,使消费方向选择又有一定的盲目性。月生活费常常不自觉得超支。大三学生在两年多的大学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消费经验,消费意识和理财意识逐渐增强。
饮食、学习为多数同学主要消费项目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同学的最大月支出在饮食方面。月饮食支出在350元以下和350-500元的分别为36%和41%。男生女生差异比较大,在350以下的女生占63%,男生仅占37%。而男生26%月饮食在400—500,9%超过500,女生尚没有超过的500的。对于吃饭地点的选择,校园餐厅占绝对主导地位。虽然校外的饭店很多,但一放学大多数同学们还是大量涌入校园餐厅。即使外出购物,许多同学还是会选择回校就餐。“学校的饭卫生,质量有保证,而且价格合适种类也比较齐全,校外的那些小饭店又不卫生。”许多同学持有这样的观点。在外出聚餐中,45%的同学消费在100元以内。同学之间花钱请客不是很频繁,即使聚会一般也会选择在普通餐厅,但是大
二、大三外出聚餐的消费明显上升。
在学期中的学习花费方面(包括文具,书籍,复印,培训班),50%的同学花费在200以下。虽然基本教材并不能满足学习的需求,但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丰富,学习参考书,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书种类齐全,同学们可这些充分共享资源,而学校打印复印很便宜,仅为1.0——2.0毛/张,这可能是学习花费支出不大的因素之一。但各院系,各年级的差别还是显示易见的,(记者了解到理工科学生图纸、作图工具等学习花费每学期为50——100元)大一学生学期花费超过300元的仅为11%,而大
二、大三的分别为32%和40%。据调查,大一学生在外报辅导班准备考证的很少,他们刚从高考的樊笼中挣扎出来,有了一片自由的天地,又没有就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沉浸在新鲜放松状态,而大二大三学生面临就业压力,他们报
班考证的比较多。
在恋爱消费方面,65%的同学选择“单身”。即使有恋爱浪漫气氛“制造费”,月消费也多在100元以下。在这方面,大多数学生能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有报道,有的大同学送几百到几千的礼物给女友,但在这次我校的调查中,学生月恋爱消费超过400元的同学仅有2个。在大于100元的调查对象中,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女生只有4个大于100)。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由男方买单的局面还是比较稳固的。
就购物去向调查显示,47%的学生选择打折季节和普通的服装店,“这些衣服价格、款式都挺好的”,“买不起品牌的”。而分别有33%和42%的学生选择了去品牌店像李宁、addidas、乔丹等,“不是品牌的东西贵又,好穿着又不舒服”,“品牌店衣服质量有保障售后服务好”。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表明了大部分同学更趋向于理智的消费选择。我们还了解到随着网络购物的日趋流行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淘宝。大学生是介于普通消费和时尚消费之间的特殊消费群体,追求新潮,关注时尚。而高年级的学生更重视形象消费,追求品位和档次。对女生在服饰和化装品的消费统计中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在形象方面的投入越来越普及,大一46%未超过50元,而大二,大三则分别有55%和79%。记者了解大城市生活氛围的影响,人力资源的过剩和就业压力的加大是高年纪同学注重形象消费原因之一。
其他的消费,如每月的水电费及日常用品的开销。我们在龙一公司了解到大学生每个宿舍每月的水电费一般夏天70-120,冬天130-200,平均每人10-30一个月。各个宿舍间的水电费差别很大。我们应该引起重视。
高科技产品消费不容忽视
手机消费在大学生消费中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当今大学校园,手机基本是“人手一部”,而且许多同学看重手机的品牌和功能的多样化。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名牌成为大学生的首选。在功能方面,单纯的能打电话和发信息已不能满足他们追新求异的心理,钟情于3G、智能、高像素、GPS导航、高分辨率的品牌手机。从通讯话费的统计看,59%的调查对象月消费在50元以下。据记者调查,大部分同学使用“校园网”,校内联系比较便宜。而打长途时,同学们多选择使用每层的公用电话。月消费在50—100元的,大
一、大
二、大三分别占32%,36%,34%,基本
均衡。而在统计中,记者也发现有15%的大一学生月通讯费超过200元,而大
二、大三尚无人超过200。记者根据自身经历推想,大一新生刚来到大学,对于新的生活环境感到陌生,存在种种不适应,所以和家人的通话次数多,通话时间也很长,加之大学的学习方式和人际交往也和以前的生活有所不同,同学们又喜欢联系老朋友老同学,彼此之间交换信息,交流意见。同时大一同学的理财观念比较淡薄,这可能是大一学生话费较大的原因。我们也发现,在大学生的手机消费中,短信支出占了很大比例(采访)。
对于上网消费,无论那个年级,都占了比较稳定的比例。大学生上网费亦成为日常消费开支的重要一部分。在回答“您每个月最大的支出是哪方面时”,不少同学把上网排在了饮食之后的第二位。41%的同学月上网费为20元以下(学校上网1元/时)。但也有近40%的同学月上网费在20—50。我们一日去机房观察,上网查询信息,浏览资讯的同学寥寥无几,大部分同学是打游戏,聊天或看电影。在月上网消费超过50的调查对象中,男生明显多于女生。
当今社会,高科技迅速发展,“手机,PSP、电脑”作为三大件涌进了大学校园。手机的普及率是相当高的。据调查,07级一个43人的班级中,不带手机的仅两个人。电脑成为继手机之后的第二大大学生的电子产品宠物。大二以上高年级的学生半数以上的同学拥有。电脑作为一种高消费,价位多在4000—5000,显然不是大多数同学能承担的,使用率相对手机有所降低。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电脑的购买率呈上升趋势,大一每个宿舍有一台尚属少见,而大
二、大三大多宿舍有4台或6台以上,有的竟人均一台。院系之间的差别也是显著的,理工科由于学习的需要,电脑购买率大于文科。而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为了配合专业课的学习研究,更多的同学配置了电脑(采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在调查中也发现有同学购买电脑纯粹是为了方便游戏,比如打斗地主、CF、飞车、魔兽、地下城、等。
休闲、旅游消费悄然兴起
大学学业比较轻松,有较多的课余时间,特殊的年龄段和文化知识素养使大学生体现出追求情趣的消费心理特征。出去游玩作为一种休闲式的精神文化消费
在大学校园也是比较突出的。据调查,大一学生出去游玩多选择短途出行,多数同学倾向学院附近的景区,如一线天、呼啸岩、大王峰、玉女峰等。主要的消费就车费和门票(学院的学生打完折三日游就45,有的由高年级的学长带小路连门票都省了),参加的方式多以班级和宿舍为单位。大
二、大三同学的独立意识经过大一一年的锻炼已增强,武夷山景区及大大小小的景点早已玩腻对他们也已经没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了,所以部分同学选择自主结伴去游玩,比如去江西庐山,浙江乌镇,还有同学利用五一,十一假期一起去北京,广州等地旅游。当然这部分同学属于学生消费中的较高消费阶层了。在游玩花费来源中,大部分同学来自生活费,由家里提供,但也有同学是靠“自给”。
学生消费呈现四大特点
综合调查显示,我校大学生消费水平虽然就个人家庭来说偏高,但多数同学基本能合理利用生活费,总体来说,我校大学生消费有以下特点:
1.多数同学消费理性,少数存在不理性的消费行为。
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较差,自主消费经验少等导致少数同学不能理性的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没有形成完整稳定的消费观念,在购物时自身意志力差,只要兜里有钱就会迫不及待的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种冲动性消费在女生群体中表现的更为明显。逛街时,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即使已经有了类似的也会买下来。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到部分女生衣服好几箱而常穿的及那几件,包包也好几个,问及她们时,都说:“看见好看啊,就买了。”
2.追求时尚消费,重视外表形象。
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在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今天,大学生追求新潮和时尚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很多大学生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特别是女生非常重视打扮。据记者观察,女生做头发的非常普遍,拉直、烫发、染色、营养护理„„而成套的品牌化妆品更是成为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女生的最爱。部分男生则对服装的档次要求较高,美丽消费在大学校园不容小觑。
3.对品牌的忠诚度高。
法国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另
外的一种价值属性,那就是符号价值。有经济实力的大学生把品牌作为表现自我,体现个性的工具。在校园里不少同学钟情于品牌,例如“李宁”牌的背包、挎包。不过作为品牌商品,它有高的质量保证和信用度,大学生的知识层次也决定了他们对品牌的认可。
4.理财观念淡薄,财商低。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是否了解理财知识这一项”,72﹪的大一学生选择不了解,而大二大三选择这一项的有下降的趋势,分别为53﹪和47﹪。每学期临近期末都有部分同学出现“财政”紧张甚至亏空,只得再向父母要。不少大一同学感慨“总是不知不觉几百就没了”。调查中发现大一同学中75﹪没有记账的习惯,“记那又什么用啊”,一位同学有些无奈的表示。
目前这个结果只是一个平均数,这样的消费水平应该是全校所有学生消费状况的一个真实反映。但个别学生的消费数据要比这个平均数高出许多。这项调查虽然都是无声的语言,但运用合理的数据分析,揭开了在同学们身边却被忽略的“节俭”问题。学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自身的消费情况,从而对自己的消费行为引发必要的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和理财观念,以顺利完成大学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