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八单元《古诗两首》
三
十一、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出塞》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孩子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王国。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带我们领略古代战争场面。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遥远的古代,去看看那时候的战争。
(播放影片)
2、孩子们,看了这段影片后,你们有些怎样的感想呢? 生:感受战争的残酷,人民生活的痛苦。
二、介绍背景
1、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
2、因此,描写古代战争的诗句有很多,比如: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己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像这种描写边塞战争的诗歌,我们称它为边塞诗。现在,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一下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三、感悟诗意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诗。
2、孩子们,你们对作者王昌龄了解些什么呢?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以
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尤擅长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为“诗家天子”。
3、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出塞》就是一首七言绝句。
4、释题
现在让我们看看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又是什么意思?
5、学习一、二两句诗
(1)在一、二两句诗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边塞戍边的事?又可以从哪个词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呢?
(2)句解: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塞还是秦汉时的关塞;远征万里戍守在边塞的将士们至今也还没有返回家园。
(3)是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延续不断的悲剧。那孩子们,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两句诗呢?
(凝重)你来读读(同情)你试着读读
(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你想说点什么呢?面对这样的征人生活你又想说点什么呢?
(5)面对这一切,作者也有他想说的话,我们一起来看看。
6、学习三、四两句诗
(1)在这两句诗中出现的龙城飞将指的是谁呢?(2)简介龙城飞将李广的事迹。
(3)那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读懂了诗人的观点和希望。
生:渴望和平,希望战争平息,证人回家。作者想着,如果有像李广那样的将军在,匈奴人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们就可以早日回家了。
师:说得对!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现在请孩子们带着这种渴望之情读一读这两句诗,读出对和平的憧憬。
师:还有谁愿意来说说,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作者对朝廷的失望。战争连绵不断,与朝廷的无名将和贤才有关,也恨朝廷的无能,和自己报效无门的悲哀。
师:说得好!现在让我们读出诗人和征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4)现在我们连起来解释一下这两句诗。
句解:假使有(曾经使匈奴人丧胆落魄的)飞将军李广在,绝不会让胡人的军队(经常南侵)过阴山。
(5)孩子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真的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会平息,人民就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吗?
7、学了这首诗,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呢?
《出塞》通过描写戍边的艰辛,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8、不同形式读诗
(1)自由读。孩子们,现在请你们带着你的理解,好好的品读一下这首诗。(2)齐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3)分角色读。现在请男同学来读一读。再请女同学来读一读。
9、背诗
现在,请同学们试着背诵一下这首诗。请几位同学来背一背。
四、课文拓展
孩子们,这首流传千古的诗,后来人们还给它谱了曲,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二)《示儿》
一、现在让我们来学习第二首诗,请大家齐读全诗。
二、解题
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 “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想一想作者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之后集体交流。那就得让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三、简介写作背景
1、时代背景: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
2、陆游(1125—1210年)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生长在金兵南侵的时代,幼年曾随家人逃难,亲尝颠沛流离之苦。他的诗贯穿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诗现存9500余首。《示儿》这首诗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
四、学习诗句意思
1、那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在临终时会给自己的儿子怎样的嘱咐?
2、先学习第一句诗。“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3、“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4、再让我们来看看一、二两句诗。在这两句诗中,诗中哪一个字明确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心情?诗人“悲”的原因是什么?
5、请同学们比较看一下这两幅图。是啊!当金兵攻破城门的那一刻起,九州同就不复存在了。诗人看着自己的祖国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怎能不悲伤呢? 请同学们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的心声。
6、诗人在悲伤之余,是否还有更强烈的感情蕴含在诗中呢?我们再来看第三句诗。“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7、“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8、孩子们,你们从第三、四句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渴望、期盼)
9、那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题思想:《示儿》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企盼,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10、孩子们,诗人在临终时,不和自己的孩子们,家人们说说家常话,反而牵挂着祖国的统一,反而是在叮咛儿子们一定要在家祭时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何等的爱国情怀啊!此时此刻,如果你有感动,那就捧起书,读一读这首诗,读出你的感动。
五、反复吟诵,读出感情
1、不同形式读诗
(1)自由读。孩子们,现在请你们带着你的理解,好好的品读一下这首诗。(2)齐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3)分角色读。现在请男同学来读一读。再请女同学来读一读。
2、背诗
现在,请同学们试着背诵一下这首诗。请几位同学来背一背。
六、课外拓展
1、后来,人们还给陆游的《示儿》谱了曲,我们一起来听听吧!(播放歌曲《示儿》)
2.再来看看诗人陆游的另一首诗.3、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那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得到实现了吗?老师这里收集了相关的资料,我们来看看。
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七、再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学习的这两首诗,读一读,背一背,再默写。
第二篇:八语《古诗两首》教案
年级:八年级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总第()课时
课题:《赠从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课型:新授课
时间: 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难点: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 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 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 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赠从弟》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 宝。今天我们就随《赠从弟》这首诗来感悟古代诗歌意境
二、走进诗人:
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作品流传很少,现仅存十五首。
三、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从弟:堂弟。亭亭:高貌。瑟瑟:风声。一何:多么。盛:大,凶猛。罹:遭受。凝寒:严寒。
四、教师范读读全诗。
五、自读全诗,感知诗意。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与山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像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三、四两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思是风声是多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是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的可贵品格。五、六两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意思是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意思是难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直接写松品格,点明主题。
六、学习全诗,探究讨论
问题一: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
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
问题二: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诗人并没有将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问题三:如果把这首诗赠给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做?
七、齐读全文
八、总结全文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送别》引入
一曲长亭外古道边,将古道送别唱得悠扬婉转,催人泪下,那离别之伤已然铭刻在心间。
(此曲有学生会唱,一定强调只可轻声跟唱,重在用心体会送别之情)
二.由曲到诗
说道唐人的送别诗,我们首先要说的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齐读此诗。
2.解读此诗。
诗的第一句:写送别地点
诗的第二句:写朋友将要去的蜀州就在那风烟迷茫之中。表面写的是两个地 方,但从时而回望长安和时而翘首蜀地中,表现难舍之情,没有离别字样,却一开篇就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离情。
诗的第三四句:写你我都是为了仕宦离别家乡、漂泊异乡。境遇相似,由己及人,推心置腹,言外之意,我们都不必为了这个已定的分别而过多的伤感。
诗的五六句:笔锋一转,写下了开朗乐观最为人称道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时尚有真正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存在,那么,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可以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也如同近在咫尺。
诗的七八句:委婉收结。
3.简析.空间上的离别:
时间上的离别:
结合生活经历,各抒己见。。。
小结:在遥远的离别,也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再长久的离别,也割不断真正的友情。只要彼此的感情金石般牢固,哪怕是远在天涯,也犹如比邻而居。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趣,脱俗的情怀,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再次齐读此诗,体会别样的送别。
当堂检测题: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作业
1、完成《同步》及课后练习题
2、背诵默写古诗
第三篇: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品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中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江苏省扬州市。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下:顺流向下而行。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指帆影消失。碧空:一座“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6)广陵:即扬州。(7)天际:天边。⑻西辞:孟浩然由武昌去扬州,是由西往东,所以说“西辞”。辞:告别。作品译文
在黄鹤楼下老朋友孟浩然向我告辞,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他要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品注释
⑴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湿。⑶客舍:旅店。
⑷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请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第四篇: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1、词语:
促进、深夜、记忆、异乡、相逢、佳节、加倍、遥远、遍地、插花
2、背写两首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3、多音字:
挑:tiāo()
tiào()
4、拓展积累写秋古诗: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10、风筝
1、词语:
芦塘、几根细苇、精心、憧憬、希望、依然、幸福鸟、飞舞、快活地喊叫、拼命、奔跑、村里人、云彩、抖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踪影、寻找、垂头丧气、田埂、水磨坊、继续
2、句子: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
11、秋天的雨
1、词语:
一把钥匙、清凉、温柔、留意、五彩缤纷的颜料、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频频点头、梨、菠萝、香甜的气味、粮食、加紧、舒舒服服、油亮亮的衣裳、杨树、丰收
2、句子: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3、多音字:扇:shān()
shàn()12*、听听,秋的声音
1、词语:
道别的话音、振动翅膀、告别的歌韵、一排排大雁、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丰收的歌吟、辽阔、音乐厅、绽开的谷粒、匆匆
2、句子:
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语文园地三
1、我的发现
黄:金黄、杏黄、橙黄、鹅黄、米黄、土黄、蜡黄 红:火红、粉红、橘红、桃红、朱红、暗红、玫红 绿:嫩绿、翠绿、碧绿、墨绿、草绿、青绿、葱绿 蓝:宝蓝、碧蓝、蔚蓝、湛蓝、天蓝、湖蓝、浅蓝 白:雪白、乳白、银白、亮白、灰白、苍白、洁白
2、我会填
匆匆地(离开)快活地(歌唱)悄悄地(说话)拼命地(工作)轻轻地(飘落)好奇地(盯着)甜甜地(笑了)认真地(思考)
3、补充练习(比比组词)异()遥()邮()逢()坊()导()摇()
油()锋()纺()杨()紧()深()峰()
芳()扬()紫()探()蜂()访()
第五篇:古诗两首
古诗十三首
漠北怀古相思
赵晓赵晓
中原凄草满皇宫三月渭源桃李香 君王醉酒卧帐中京城草凄柳芽黄 大漠残阳照西风春愁不随东风去 将军孤剑影黄昏点滴相思惹恨长 赵晓,1990生,原名赵小亮,甘肃渭源边庄人氏,作品有<<古诗十三首>>,代表作有<<漠北怀古>><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