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文诵读
古文诵读
姓名:
班级:三年级十一班
目录
第一组
乡村即景......................................................................1
1.放风筝......................................................................1 2.乡村..........................................................................1 3.芦花..........................................................................1 4.荷..............................................................................2 5.菊..............................................................................2 第二组
天的魔术......................................................................3
6.雨..............................................................................3 7.雪..............................................................................3 8.日月星......................................................................4 9.日时..........................................................................4 第三组
别样的争和辩..............................................................5
10.猫捕鱼......................................................................5 11.猫斗..........................................................................5 12.龟兔竞走..................................................................6 13.五官争功..................................................................6 第四组
读书要得法..................................................................7
14.读书..........................................................................7 15.读书有三到..............................................................7 16.读书需有疑..............................................................8 17.铁杵磨针..................................................................8 第五组
智慧少年......................................................................9
18.称象..........................................................................9 19.道边李苦..................................................................9 20.破瓮救友................................................................10 21.孔融让梨................................................................10
第六组
寓言故事....................................................................11
22.守株待兔................................................................11 23.揠苗助长................................................................11 24.狐假虎威................................................................12 25.南辕北辙................................................................13 第七组
神话传说....................................................................14
26.盘古开天地............................................................14 27.夸父逐日................................................................15 28.共工触山................................................................15 29.刑天舞干戚............................................................15 30.舜耕历山................................................................16 第八组
那些勤奋的人儿........................................................17
31.欧阳苦读................................................................17 32.推敲........................................................................18 33.怀素写字................................................................19 34.王冕好学................................................................19 35.宋濂嗜学................................................................20 第九组
听孔夫子讲课............................................................21
36.学习........................................................................21 37.道与德....................................................................22 38.君子与小人............................................................22 39.意志和品质............................................................23 40.孝............................................................................24 第十组
小故事里的大智慧....................................................25
41.叶公好龙................................................................25 42.郑人买履................................................................26 43.买椟还珠................................................................26 44.自相矛盾................................................................27 45.滥竽充数................................................................27
第一组
乡村即景
1.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我后行。
2.乡村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3.芦花
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4.荷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5.菊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第二组
天的魔术
6.雨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7.雪
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夜半,北风起,大雪飞。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8.日月星
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9.日时
一日有夜,分为十二时。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夜半为子,日中为午。午前曰上午,午后曰下午。
第三组
别样的争和辩
10.猫捕鱼
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11.猫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12.龟兔竞走
龟与兔竞走,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
13.五官争功
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而何能居上我?”
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
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若无眉,成何面目?”
第四组
读书要得法
14.读书
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
15.读书有三到
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16.读书需有疑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7.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第五组
智慧少年
18.称象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臵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19.道边李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0.破瓮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1.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与诸兄同食梨,融独择小者,父问故,融曰,儿年幼,当取小者。
第六组
寓言故事
22.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3.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24.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25.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第七组
神话传说
26.盘古开天地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27.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28.共工触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29.刑天舞干戚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野。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
30.舜耕历山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
第八组
那些勤奋的人儿
31.欧阳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一如成人。
32.推敲
岛初赴举京师,一日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俱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于并辔而归。流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33.怀素写字
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34.王冕好学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35.宋濂嗜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第九组
听孔夫子讲课
36.学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7.道与德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子曰:子曰: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儿骄而不泰。”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与小人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9.意志和品质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0.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第十组
小故事里的大智慧
41.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42.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臵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3.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44.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5.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缗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第二篇:小古文诵读
打开文言文诵读之门
——在全国第五届‚新经典‚大讲坛上的讲演
朱文君
引子:语言这棵树
去年,李振村先生去美国,有一个现象引起了他的职业敏感,引发了他一连串的追问。那是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他认识了一位中国留学生。这位留学生15岁赴美再也没有回来,从高中到博士,14年光阴一路读下来,英语之流畅自不待言,但母语却出了点问题。一起闲聊的时候,这位留学生时常找不到恰切的汉语词汇来准确表情达意,只好
用英语词汇来代替。
难道15年的母语熏陶和滋养,居然抵不过14年的后天语言学习?或许是他的母语之树因为切断了与母语大地的联系,吸纳不到鲜活的营养,虽然还活着,但停滞了生长,成了侏
儒。
可是,阅读杨振宁等著名华裔科学家用中文写的文章,无不语言典雅、文采斐然,令人钦佩。这些大家,也是少年留洋,主要的生命光阴同样是在异域度过,为什么他们的母语之
树能保持枝繁叶茂呢?
有一点是不同的,那就是,这些前辈在童少年时期饱读经典,汉语言的精华篇章无不烂熟于心——杨振宁在美国生活了四十多年之后,依然能够熟练背诵700多篇古典诗文。这些经典,是汉语言的源头,是汉语言最深层的沃土。
一连串的追问,让李振村先生由此想到——
“一个人,在生命的初期,母语之根扎到了最深厚最肥沃的土壤里,和母语大地有了无法分割的联系,于是,无论岁月和异域文化如何淘洗,只要哪怕一缕阳光照耀,它就能够自
我呼吸,自我成长。”
假设这个观点成立,那么接下来的追问是,为什么,经典是汉语言最纯粹、最肥沃的土
壤?
经典是汉语言的源头活水
语言不仅是棵树,语言还是一条河。
几千年来,从源头汩汩流淌,或有分流,却从未间断。
所以,现在汉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可以在一脉相承的古汉语里寻找到源头。“东西”,这个最通俗、最常用的词,如果你上百度搜一下就会发现,它出自于东汉,是“东京”
和“西京”的并称。
更不用说,我们现在语汇中还存活着大量的文言语词。看看我们会场两边的“出口”“入口”,这就是典型的文言语汇,因为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口”已经不叫“口”,而叫
“嘴”。
再比如,我们编辑常挂在嘴边的“读者”“作者”,同样也是。你绝不会改成“读的人”
“写的人”。
方言里保留古汉语用法的就更多了。厦门人打招呼,“吃了吗?”叫“食未?”“到底有没有”叫“到底有抑无”,这个“抑”的用法是典型的文言,却出现在地道的口语中。所以,现在我们读来不易的文言恐怕就是当时的口语。
著名文化历史学家周振鹤先生曾说,“文言本是白话”,“中国秦汉上古的人说话就是这样文文绉绉的,不大有所谓文言和白话的不同”。
成语,更是典型的古汉语活化石,成语的运用,让我们的现代汉语高贵典雅、铿锵有力。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全中国人民都知道一句话:“众志成城,抗灾救灾”。“众志成城”,多么有力量的一个词,多么鼓舞人心的一个词。万众一心,像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而这个词最早就出自先秦的《国语·周语下》:“众志成城,众口铄金。”
历史大浪淘沙,让很多古文化古文字消失殆尽。唯独古汉语绵延千载,直到今天,它是一条母亲河,承载汉民族的智慧之源、文化之源,成为今天的我们赖以支撑的精神家园。
正如当代哲学家王德锋所说:“一个普照大地的太阳落山了,西方人是比较坚硬的,因为他们有基督教的信仰。中国人没有上帝,那么靠什么有我们的精神家园?靠伟大的人文典
籍。”
经典是汉语言的言语典范
其一,质朴有力,简洁文雅。文言质朴之中充满力量,简洁却不失温文尔雅。今天很多经典被翻译成白话,但却很难还原那样一种高贵的气质,优雅的风貌。
让我们来看人教版教材《晏子使楚》里的一段话: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
白,楚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
短短一句话,用了两组关联词,“这是„„不是„„”“只有„„才„„”,拖泥带水,唠唠叨叨,哪里像个使节在讲话,到像个迂腐的老学究。这样的语言,无论怎么指导学生朗读,都无法读出一国使节面对侮辱不卑不亢的形象。
原文则大不同: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寥寥18个字,字字有力,句句铿锵,极简洁,极质朴,极庄严。仿佛晏婴就在你的面前,那庄重的神情,平静果决的话语,不怒自威,凛然不可侵犯。
再说《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如果请你用三十几个字说清楚清曹冲如何称象,能做得到吗?(大部分听众摇头)。文言就能做到。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这是字数多的一个文言版本,还有更简洁的: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虽然极简,却不失文雅,这是如今被欧化的现代汉语无法企及的。有人说,翻译陷汉语于不义,也许说的有点过火,但不能否认,是加上主语,加上冗长的定语,再加上那些完全没有必要的关联词,汉语的简洁之美被破坏殆尽。
其二,节奏鲜明,旋律优美。
文言单音节词多,且用法灵活,更易于编排语句的节奏。古人也非常讲究节奏,有时候为了声音和韵味的整齐或充沛,要在句中尤其是句末加个不表示意义的语气词。因此读起来大多琅琅上口,韵味十足。举个例子:
《伊索寓言》是孩子们熟悉的。不过,读的都是现代文版本。其实,早在1840年,《伊索寓言》就被一位英国传教士翻译到了中国。有趣的是,这位传教士是用文言来翻译的,让
我们来读一读:
狐与葡萄
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乃口是心非,自慰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听我读。(示范打着节拍诵读)发现吗?我诵读的节奏类似四四拍的歌曲。因为这篇文言中有大量的四字句,这是文言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使得文言节奏鲜明,也更易诵记。
如果说,这一连串的四字句结构算一种方正性乐句的话,那么还有的是长短相间的节
奏—— 舜耕历山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古人读文,大多是朗声高诵,而非默读。因为,节奏的把握其实就是断句,所谓“句读”。只有把节奏(句读)弄清爽了,文意才能真正理解。因此,文言文特别讲究节奏的规律,尤其到隋唐之后,文风多骈散结合,读起来极具节奏美感。
汉语不仅节奏鲜明,而且旋律优美。因为,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有像旋律一般的四声声调。所以,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说话天生像唱歌。
中国古代文人都是通晓音律的。诵诗吟文时必抚琴,弦动而辞发。我们可以从‚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一句中,感受到古人吟咏诗文之情状。
下面,我以王翰的《凉州词》为例,先按平长仄短来读,再以唐调和常州调吟这首诗,请大家注意,不管曲调如何变化,平仄长短,依字行腔的原则始终不变(示范不同形式的读
和吟)。
大家看,这样读多了,旋律不久就了然于胸了吗,一旦写诗,自然脱口而出,哪里要去想这一句到底是平平仄仄仄平平,还是仄仄平平平仄平呢!文虽然没有严格按照平仄来吟,但也是依字行腔,尤其在南方,入声字的保留,使得吟文,也充满了音乐性。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注意“越”“岳”在南方读入声。(示
范吟诵唐调《岳阳楼记》第一段)
古汉语讲平仄,现代汉语也一样,讲究平仄,就好听。最简单的比如起名字。前不久结束的南非世界杯,朝鲜队一名球星的名字,用汉语念叫“郑大世”,三个字都是仄声,不好听。中国人绝对不会起这个名字,中国人起名,不管有文化没文化,名字尾音都喜平声或上
声。
我们喜欢的一些现代作家,也无不在年少时期深受古汉语的浸濡。虽其后用白话写作,但却保留了古汉语的音律和节奏。远的不说,汪曾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有人说,汪老是能作文言文的最后一位作家。可遍翻他的《全集》,并未发现他有一两篇文言作品,但为何会给人留下如此印象?看这段——
‚罗汉堂外面,有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夏天,一地浓荫,冬天,满阶黄叶。‛
(见《桥边小说》中的《幽冥钟》)
好一个“一地浓荫,满阶黄叶。”他在《钓鱼的医生》一文中还有“一庭春雨,满架秋风”一句,与之甚为呼应。不怪黄裳先生要叹:“这岂非六朝小赋中的一联?写出了环境、气氛,既鲜明又经济,只用了八个字,以少许胜多许,而且读来有音节、韵律之美,真是非常有力的手法。”
一句话,谙熟了汉语的音律,你无论说话文章,都生动得多,优雅得多。最后我想说三
句话,第一句——
汉语言的音律是汉语言语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好比音乐的乐感,非得在幼年时培养不可。
第二句——
诵读经典的古诗文,是培养汉语“乐感”的最佳路径。
你会说,如此,背背诗词和韵文就足够了。不行,听我说第三句话——
诗词、韵文不能替代文言。它们不是寻常的说话,它们更适合抒怀。而文言文才是最接近寻常说话,最能充分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小学生读文言文并不难 今天的小学教材,文言文几乎是空白。因为,一提及文言,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字——难。其实“难”的背后还有一个字——“怕”。
因为我们被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吓坏了。中学的文言教学把母语教学变成外国语教学;把文言文教学变成古汉语教学。我们的孩子们,一到中学读文言文,满脑子都是“翻译”“通假字”“倒装句”,和学外语没有区别。字词句的串讲,没有了对文章整体的观照,一篇文言文读下来,孩子们满脑子是散乱的字词句,读文的兴趣荡然无存。这是其一。再有,我们在观念上存在误区。什么误区?我们首先假设了“文言文比现代文难读”。但开蒙就读文言的苏州大学中文系陈国安教授,却认为,读现代文和读文言文,在孩子哪里,起点是相同的。
如果我没有教文言文,这话我也不敢相信。但,进行了几年的文言文教学探索之后,我完全认同这样的观点。
前面提到的文言版《伊索寓言》,我教学的时候,最后一个环节,请孩子们当堂将《蝉和狐狸》一文改写成文言文。这是一个孩子的作文。苏教版语文教材没有文言文,我借的这
个六年级班,这是第一节文言课。
蝉 狐(江苏)李晨
一蝉栖树而鸣,有狐于树下,欲烹其蝉,乃心生一计,对曰:‚闻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此歌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吾特来此,欲见先生之仙喉,还望成全。‛ 蝉觉其中有诈,掷一叶下,狐误为蝉,喜不自胜,遂扑之。蝉曰:‚汝错矣!自观汝之粪内掺吾同类之翅,吾已疑之。‛ 遂飞之。智者,能于他人之难中悟其道也。谚云: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即此
之谓也。
你或许不相信,你会说,这肯定是个优秀的孩子。可能。那再看——
掩耳盗铃(上海)梁茜
古有一人,名曰李黑。黑四岁而孤,家贫无资。一日,见邻家户前悬一铃铛,上刻花纹,甚为精美。每每开启大门,铃便作叮当之声,十分悦耳。黑垂涎此铃也,奈无力购之,卒起盗心。其亦知,触其铃,必有声出,乃以物掩耳,使
己无听,始盗。
及其触铃,铃声大作。邻闻之而出,擒黑。
噫,掩耳盗铃,乃自欺欺人也!
这是一个假期的辅导班,来上课的都是在学校里语文不算太理想的孩子。这个孩子在我教了三节“小古文”诵读课(每次读两篇小古文)之后,写了这样的一篇小文。你或许会诧
异,这些句子哪里来?
第一课,我带孩子们读的是《欧阳苦读》,第一句“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这孩子读了就用上了。老师们,其实仔细想来,这些都是孩子们已有的词汇啊,只不过是重新组合而已。孩子们很敏感,也没有框框,几篇读下来,对这样的“组合”就有点感觉了,提笔就写,并无顾忌,反倒十分自然。而我们成年人,却早被文言的虚实、倒装、通假吓破了胆,下笔当然千难万难了。
读了《推敲》的文言文——
推 敲
岛初赴举京师,一日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辅导班里,一向寡言少语的小姑娘刘玥彤写了一篇作文——
推而敲之(上海)刘玥彤
有一日,数学课上,师操一卷,分发至每人。曰:‚此卷多有难题,望尔等反复推敲耳。‛
吾浏览此卷,提笔而答,并无难阻,顺畅如溪流矣。及至最后一题,不觉一惊,此题之难,令吾望而止步。
吾未敢懈怠,在稿纸上反复推敲,思路渐明,解法亦油然而生。后又执笔演算,解法清晰
无碍,遂挥笔而就。数日后,师将试卷发下,并对吾赞曰:‚最后一题,班中惟四五人答对,其中,刘玥彤君
满分通过!‛
吾闻之,不禁喜出望外,但望卷上满分赤字,慨叹推而敲之,为学习之要务也!多好啊!据刘玥彤的父母反映,她一直害怕作文。但自从开始尝试文言作文,孩子感受到了老师、家长“惊艳”的目光,对作文的兴趣日益浓厚起来。你看,诵读文言文,还可能帮
孩子们解决一个写的问题。
“文白对读”与“文白对写”
各位说了,谁知道你是怎么教的呢?我教得其实很简单。
首先,“激发兴趣,培养语感”是我的主要目标。于永正老师对古诗文教学有一句话说得好:“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粗知大意,一来是节省时间诵读记忆,二来,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儿童对音律天生的敏感,使得他们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意义,而是扑面而
来的节奏和音律。
而对于意义,由于儿童的认知是整体性的,而不像成人,“一面对新事物,立即进入事物的各个部件,了解零件再加以组合。”儿童则是“把新知作为整体,迅速地纳入他的认知体系而掌握到它们的整体特征。”这是一位台湾学者的观点。
我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先按照我们成人的思路,逐字逐句进行讲解,最后换来的,只能是学生诵读兴趣的丧失。
因此,我教文言文,开篇即读,几乎不作讲解。
“粗知大意”的方法主要是“文白对读”,即利用儿童对白话故事的熟悉,最大限度降低理解难度,关注语言。通过形式活泼的诵读,达到熟诵或熟背的程度。熟读之后,反过来
又可以“其义自见,不待解说。”
以我教《伊索寓言》为例: 教学环节很简单,分四步——
1)读通读顺。
2)借助‚之‛在文中的不同用法,辅以长短不同的吟诵,体会文言的音律。
3)利用本文‚四字句‛多,节奏鲜明的特点,背诵全文。
4)尝试写几句文言,感受文言的情趣。
“文白对写”旨在让学生尝试在写中感受和体会,初尝成功的快乐。
因此,不论写得怎么样,我都给予鼓励。每次都不限制孩子们一定要用文言或一定要用白话来写,让孩子有充分自由表达的空间,跟随自己的感觉去创造。
读了《李广射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
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黄子易小朋友写了一篇白话文——
李广射虎(上海)黄子易
夜,深深的。李广带着他的部下,潜入阴森的树林,月光凄凄,寒风阵阵,不时听到野
兽的怪叫声,更觉恐怖。
突然,李广发现草丛中似伏有一虎,说时迟,那时快,李广拉弓便射。‚嗖——‛箭如疾风一般飞去,那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无人能比!就连草丛也被这迅猛震惊,摇晃起来。‚咚!‛只听箭猛地插进老虎之身,虎似乎没有来得及叫出声来就毙了命。李广笑了笑,说:‚吾又擒一虎,民可安心也!‛说罢,便派手下人去查看。
‚此非虎,乃是一石也!‛手下慨叹道。
李广走近石头,仔细地端详了一番,问手下,‚那箭在何处?‛,手下立即寻找,才发
觉箭已深深地插进石缝之中了!‛
只见他们奋力要将它拔出,个个脸涨得通红,可都失败了。大家都瞪大了眼睛,十分惊奇。李广见此情景,也很诧异,再拔箭来射,却怎么也射不进石头里了。
李广刚才那一射,力气该有多大啊!
尽管是白话文,但你发现吗?和平时的作文还是不一样,有文言的气息,语言的“乐感”出来了。我们要的就是这个。孩子能不能写文言文,不重要,也不是目的。我们要的,就是把经典汉语的美带进现代汉语中。就像李振村先生所说的那样,让语言的根,伸进经典汉语最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有句流行的话说得好,“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走进文言教学的世界,我的感受就是可谓是吃惊非小。原来,这里有这样一片广阔的天空任你飞翔,有这样一片无垠的沃野
任你耕耘。
我发现,其实,适合小学生诵读的文言很多。
教材中就有很多出自文言的课文。我们完全可以在学生学了课文,知晓大意后,读一读文言文。及拓展文本,又丰厚语言,是一举多得的好事。除了课文之外,中国古典文学中,更有大量浅近的文言文完全可以给小学生读。(展现一批清新浅近的文言小品)这些文言文蕴含着温柔敦厚的气质,充满了文雅可爱的力量。让孩子们多诵读这样的文字,对其语言,对其人格,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我主持编写的“新经典”特色课程教材《小古文诵读一百课》即将出版,在这本书里,精选了浅近易读、富有故事性,情趣性,让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言小品或片段一百篇。每篇之后,设计了活泼实用的读写活动,力求让没有文言功底的老师也能用,没有文言基础的学
生也能读。
每周一节小古文课,一学期下来,你会看到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文言文诵读的天地,为孩子们——
打开一扇经典汉语之门
打下一生受用的中国文化底子。
第三篇:六下古文诵读
陋室铭
唐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赏析】陋室主人不慕富贵荣华,向往超凡脱俗。开篇就以“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比喻陋室之美,然后写陋室的外景美和内在美。在幽静雅致的陋室中,往来的都是高士良友。即使孤寂之中,身居陋室,也能领略到无穷的乐趣。陋室虽陋,主人精神上却很充实,而且可以避开无聊无谓的官场。全文押韵,结构严谨,一气呵成,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陋室主人充满自信地在独步行吟。
永之氓
唐 柳宗元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赏析】讽刺那些见钱眼开、掉进钱眼里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丢掉钱财的人。同时也讽刺了那时的社会十分黑暗。
熟读精思(1)
宋 朱熹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⑺。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赏析】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
家诫
宋 欧阳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赏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几句话引自《礼记〃学记》。《礼记》常常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道理;这里着眼的是人和玉之间相同的地方,用玉的雕琢成器,来比喻人们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明白道理。这几句话对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来说可说是耳熟能详。欧阳修在文章的开头提出来,似是陈套,但原来他并不是要再单解释这几句话,而是提出一个新的角度去看事物。他敏锐地捕捉到二者的不同,由旧句生出新意:玉有“不之变常德”,即使不经雕琢,仍不失为玉;而人的品性“因物则迁”,若不学习,则无法成为通达事理、有益社会的君子。通过这一对比,更深化了学习的重要性。
兄弟争雁
明 刘元卿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赏析】不要一味无休止去争论做一件事的方法,而错过完成它的机会。引申其意是完成一项事业,实现一个理想,就象猎雁而烹一样,不但有阶段性,而且还有时效性。不完成前一个阶段的任务,是无法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
铁杵磨针
明 陈仁锡
李白读书末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柞,白问故,曰:“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妪日:“功到自然成耳。”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
【赏析】这个故事流传极广,无论是不是确有其事,但借助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气,中国人常用这个故事来教导小孩子做事要有恒心的道理。成语“铁杵磨針”、“铁杵成針”,或是俗谚“只要功夫深,铁柱磨成针”等,都是出于这个故事。
爱莲说
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赏析】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风格极为简洁,语言凝练自然,比喻贴切,寓意深刻。特别要提出的是,作为理学鼻祖周敦颐的作品,这篇作品没有理学的陈腐气,而保留了理学家长于说理议论的优点。
文章先写了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的情况,作为一正一反的衬托,然后才从容不迫地说出自己喜爱莲花的原因,“出淤泥而不染”这一段是脍炙人口的片断,句句说的都是莲花,而同时句句又都是在说君子的道德品行。接下来作者分别把菊、牡丹和莲花称为花中的“隐逸者”、“富贵者”和“君子”,以比喻的方式,巧妙地把借花喻人的用意点了出来,赞颂了像莲花那样的君子的高尚志节,而对追求富贵的世俗思想加以讽刺。
要做则做
清 钱 泳
后生家每临事,辄曰:“吾不会做。”此大谬也。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yé)?又,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谬也。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大误终身。
家鹤滩先生有《明日歌》最妙,附记于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赏析】
一、不要因为不会做就放弃,凡事要尝试了才会做。
二、想和做,说和做,人生贵在做,否则,光阴就会在等待中逝去,老大徒伤悲,后悔就来不及了。
少年中国说(节选)【选背】
清 梁启超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⑴,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⑵之潴⑶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赏析】本文是散文名篇,属近代梁启超作。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一九〇〇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酣畅淋漓,多用比喻、对比,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第四篇: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
1、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注释】:
①智意:聪明才智
②致:送给
③ 群下:部下,下属 ④ 咸:都、全部 ⑤ 校:考察,衡量 ⑥太祖悦,即施行焉 :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译文】:
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注释】:
① 役:打仗
②失:丧失,失掉,没
③ 汲:水源
④ 军:喻指全军
⑤ 乃:就
⑥饶:富足,多 ⑦ 饶子:果实结得多 ⑧闻: 听说 ⑨ 乘:利用
⑩及:到了
⑴ 源:水源 【译文】:
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鸟移巢
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冯梦龙《古今谭概》 【注释】:
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③及生子:等到生了小鸟。
④坠:落,掉下。
⑤稍下:稍微低一点。
⑥复:又。
⑦益:更加。
⑧又更下巢:又把窝做到更低的地方。下巢:把窝做低
⑨遂:于是。
⑩之:指小鸟。
【译文】:
翠鸟先是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祸患。等到它生了小鸟,特别喜爱它,惟恐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得更低了一些,于是人们就把它们捉住了。【寓意】:现在比喻不要过分溺爱孩子。
4、拔苗助长
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zhǎng)而揠(yà)之者①,芒(máng)芒然归②,谓其人曰:“今日病矣(yǐ)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qū)而往视之⑤,苗则槁(gǎo)矣⑥。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guǎ)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yún)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
①闵——同“悯”,担心,忧虑。长——生长,成长,揠——拔。②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③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④予——我,第一人称代词。⑤趋——快走。往——去,到..去。⑥槁——草木干枯。
【译文】: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寓意】: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5、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chuí)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jù)掩其耳⑥。——《吕氏春秋》 【注释】: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③负——用背驮东西。
④椎——槌子或棒子。⑤况然——形容钟声。⑥遽——急速。【译文】: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寓意】: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6、画蛇添足
楚有祠①(cí)者,赐其舍人②卮③(zhī)酒。舍人相谓(weì)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④无足,子安⑤能为之足?”遂(suì)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⑥其酒。
【注释】:
①祠——音词,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宗或先贤、烈士的地方。这里是祭祀的意思。②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③卮——音之,古代饮酒用的器皿。④固——固然,本来的意思。⑤安——文言疑问词,怎么、怎样的意思。⑥亡——不存在,这里是失去、得不到的意思。
【译文】:
楚国有个祭祀的人,赏给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它才差不多。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能为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寓意】: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7、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寓意】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8、狐假①虎威 虎求②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③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④(zhǎng)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⑤,故遂⑥与之行。兽见之皆走⑦。虎不知兽畏⑧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
①假:假借,凭借。②求 :寻求,寻找。③子:你。无:没有人。④长:同“掌”,掌管。⑤ 然:对的,正确的。⑥遂:于是。⑦走:逃跑。⑧畏:害怕。【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寓意】: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9、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韩非子》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②走——跑,逃跑。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④冀——希望。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译文】:
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寓意】:原比喻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10、愚人食盐
昔①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②,更③为益④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⑤美者,缘⑥有盐故⑦。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⑧食盐。食已口爽⑨,反为其患。【注释】:
①昔:从前 ②闻已:听罢
③更:改变 ④益:增加
⑤所以:表原因
⑥缘:因为 ⑦故:原因
⑧空:空口 ⑨口爽:口味败坏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朋友家里。主人给他食物,这人嫌弃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到后,就加了些盐。味道就非常鲜美,这个愚蠢的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这个愚笨的人没有智慧,只是空口吃盐,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被盐所祸害。
【道理】: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11、凿壁偷光
匡衡①,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③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④大姓⑤文不识⑥,家富多书,衡乃与⑦其佣作⑧而不求偿⑨。主人怪⑩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⑴读之。”主人感其言,与之书,遂⑵成大学⑶。【注释】:
①匡衡:西汉经学家
②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③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④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⑤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⑥文不识:指文名不识。
⑦与:给。
⑧佣作:被雇佣劳作。
⑨偿:值,指报酬(回报)。
⑩怪:感到奇怪。⑴遍:尽 ⑵遂:最终、于是
⑶大学:大学问家。【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道理】: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12、买椟还珠(mǎi dú huán zhū)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1]为(Wãi):制做。木兰:一种高级木料。柜:这里指小盒。[2]桂椒:香料。[3]缀(zhuì):点缀。[4]玫瑰(mãigui):一种美丽的玉石。[5]缉:装饰边沿。翡翠(fěicuì):一种绿色的美玉。[6]椟(dú):小盒。还:退回。[7]鬻(yù):卖。【译文】:
有个楚国商人在郑国出售珍珠。他用木兰名贵木料做小盒子,用香料把盒子熏香,还用珠宝、美玉、翡翠来加以装饰。一个郑国人买走了这个盒子,却把珍珠还给了他。这真是善于卖盒子,不能说是卖珍珠啊。【寓意】: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13、郑人买履
郑①人有欲买履②(lǚ)者,先自度③(duï)其足,而置之④其坐⑤(zuî)。至之市,而忘操⑥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乃反,市罢⑦,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他曰:“宁信度(dù),无⑧自信也。” 【注释】:
①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②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③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④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⑤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⑥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⑦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⑧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译文】:
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便返回家中取尺码。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寓意】: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14、弓杯蛇影
乐(yuâ)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cì)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wù)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fǒu)?”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chãn)疴(kē)顿愈。【注释】:
⑪选自《晋书》。⑫尝:曾经。⑬亲客:关系密切的朋友。⑭久阔:久别不见。⑮广:即乐广,字彦辅,河南阳淯(yù)(今河南省阳市附近)人。⑯蒙:承受。承人厚意,表示感谢时常用的谦词。⑰意甚恶之:心里非常厌恶它。意,心里。之,指杯中所见之物。
⑱既饮而疾: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来了。疾,得病。
⑲于时:在当时。
⑳河南:郡名,在今河南省北部。乐广当时任河南尹。
⑴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⑵角:即装饰有犀角之类的弓。⑶漆画作蛇:用漆在弓上画了蛇。
⑷意:意料,想。
⑸不:同“否”。
⑹所以:因由,原因。
⑺意解:不经直接说明而想通了某一疑难问题,放下了思想负担。⑻沈疴:长久而严重的病。沈同“沉”,疴,重病 【译文】:
乐广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了。问到原因时,有人告诉说:“前些日子他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的厚意,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仿佛看见杯中有一条小蛇在晃动。心里虽然十分厌恶它,可还是喝了那杯酒。回到家里,就身得重病。”当时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上面还用漆画了一条蛇。乐广心想,杯中所谓的小蛇无疑是角弓的影子了。于是,他便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问道:“今天的杯中还能看到小蛇吗?”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乐广指着墙壁上的角弓,向他说明了原因,客人恍然大悟,积久难愈的重病一下子全好了。【寓意】: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15、精卫填海
北二百里,曰发鸠(jiū)之山,其上多柘(zhâ)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huì),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xiào)。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ì)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xián)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漳(zhāng)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位今山西长子县西
3、柘木:柘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指它发出「精卫」之鸣叫声而得名。詨,呼叫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
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寓意】: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16、爱屋及乌
纣①死,武王皇皇②,若天下之未定③。召④太公而问曰:“入般奈何?”太公日:“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⑤。何如?” 【注释】:
① 纣:商纣王
②皇:通“惶”,害怕。③定:安定 ④召:召见
⑤ 胥余:奴隶或刑徒,指下人 【译文】:
纣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宁,感到天下还没有安定。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进了殷都,对旧王朝的士众应该怎么处置呢?” 姜太公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家的下人。大王你看怎么样?” 【寓意】: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17、画龙点睛
张僧繇(yáo)于金陵①安乐寺,画四龙于②壁,不点③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dàn)④,因⑤点其一。须臾⑥,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jiē)⑦在。
【注释】:
①金陵:江苏南京龙
②于:在③点:画
④诞:荒唐的;不合情理的⑤因:于是
⑥须臾:片刻
⑦皆:都 【译文】:
张僧繇在南京安乐寺,在墙上画了四条龙,没有点眼睛,常常说,点上眼睛就飞了,人认为他说狂诞的话,于是他就点了其中的一条,一会儿,?雷电打破墙,一条龙乘云飞走了,没有点睛的都还在。【寓意】: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18、朝三暮四
宋有狙(jū)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sǔn)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kuì)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xùn)于己也,先诳(kuáng)之曰:“与若芧(xù),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庄子·齐物论》 【注释】:1.狙公:养猕猴的人。
2.解:了解,理解,懂得。
3.狙:猕猴。
4.意:心意。
5.得:懂得。6.得公之心:了解他的心思。
7.损:减少。
8.家口:家中口粮。口:口粮。
9.充:满足。
10.欲:欲望,要求。
11.俄而:一会儿,不久。12.匮:不够。
13.限:减少。
14.恐:恐怕。
15.驯: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16.诳:欺骗.17.与:给。
18.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19.芧:橡树的果实,俗称“橡栗”。
20.足:够,足够。21.众:所有的。
22.皆:都。23.而:表修饰。24.起而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25.皆伏而喜:都很高兴而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伏:降伏,驯顺。引申为服服帖帖。
26.朝:早上。
27.之:代词。指代猕猴们。【译文】: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寓意】: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19、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 难一》 【注释】:⑪鬻(yù)——卖。
⑫誉——夸耀。
⑬陷——攻破。这里是穿的意思。
⑭或曰——有的人说。
⑮莫不——没有不
⑯应——回答
⑰或——有人
⑱“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
⑲“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词,无义
⑳ “吾盾之坚”的之:同上
⑴ 坚——坚固
⑵ 以——用
⑶俄而——片刻、一会儿
⑷莫能——没有什么。
⑸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杀。【译文】:
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赞美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有的人问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寓意】: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20、滥(làn)竽(yú)充数
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③三百人。南郭处士④请⑤为王吹竽,宣王说(yuâ)⑥之,廪食(bǐngsì)以数百人⑦。宣王死,湣(mǐn)王立⑧,好(hào)⑨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释】:
①宣王:齐国国君。②竽:古代乐器名,象现在的笙(shēng)。③必:一定,必须。④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⑤请:请求。⑥说:同“悦”。⑦廪食以数百人:待遇跟那几百人一样。廪食,官府供食。廪,粮仓。食,供养、给„„吃。以,同“与”。⑧立:继承了王位。⑨好:喜欢。【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寓意】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21、叶公⑪好(hào)龙
叶公子高⑫好龙,钩以写⑬龙,凿(záo)以写龙,屋室雕(diāo)文⑳以写龙。于是天龙闻⑭而下之,窥⑮(kuī)头于牖⑯(yǒu),施⑰(shī)尾于堂⑱。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húnpî),五色无主。是⑲叶公非⑴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注释】:
⑪叶公:公,古时的尊称。⑫子高:人名。⑬写:这里是用刀、笔刻画的意思。⑭闻:听说
⑮窥:就是探望、偷看的意思。⑯ 牖:窗户。⑰施:伸出、延伸的意思。⑱堂:厅堂。⑲是:这。⑳文:同“纹”,花纹。⑴非:不是。【译文】:
叶公喜欢龙,衣服的带钩上画龙,喝酒的杯上画龙,房屋上的雕刻花纹是龙。于是天上的龙听说了就下来,从窗子探进头,把尾巴放进厅堂。叶公看见了,掉头逃跑,(吓得)魂不附体,(吓得)脸色茫然无主。这个叶公不是喜欢龙,是喜欢象龙又不是龙的东西。【寓意】:
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22、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2.于:向。3.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4.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作“晚了”讲。5.何:为什么 6.炳烛:把烛灯点燃。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炳:点燃。7.安:怎么 8.戏:戏弄。9.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10.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11.闻:听说。12.好:爱好13.阳:阳光。14.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15.日中之光:正午的太阳光.16.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7.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18.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19.善哉:说得好啊!。【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认为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平公说:“哪里有作为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在初升太阳的阳光下行走一样;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在正午太阳的阳光下行走一样;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行走一样。点上蜡烛再走路和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平公说:“说得好啊!” 【道理】: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23、邯郸①(haándān)学步②
昔③(xī)有学步于邯郸者,曾④(cãng)未得其仿佛⑤,又复失其故步⑥,遂⑦(suì)匍匐⑧(pú fú)而归⑨耳。——《汉书·叙传上》 【注释】:
①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
②学步:学习走路。步:行走,走路。③ 昔:从前,过去。④ 曾:这里相当于“乃”,意思同“却”。⑤仿佛:大略、大概。⑥故步:原来走路的步法。⑦遂:于是 ⑧匍匐——爬行。⑨归:回来 【译文】:
从前有个向邯郸(人)学习走路的人,却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技能,而且忘记了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于是只好爬着回家了。【寓意】: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
24、东施效⑪颦⑫(pín)
西施病心⑬而颦其里⑭,其里之⑮丑人见而美⑯之⑰,归亦⑱(yì)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⑲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⑳(qiâ)妻子⑴而去⑵之走⑶。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注释】:
⑪效:模仿
⑫颦:皱眉头
⑬ 病心:心口痛。病,生病。
⑭里:乡里
⑮之:的⑯ 美:意动用法,认为她美。
⑰之:代词,代指“她”
⑱亦:也
⑲坚:坚决 ⑳挈:带领
⑴妻子:妻子儿子
⑵去:离开
⑶走:跑,逃离。
【译文】:
西施经常心口疼痛,皱着眉头从街上走过,同村一个丑妇人看见西施的样子,觉得很美,便仿效着,皱眉蹙额,走到街上。村里富人看见她的这副怪样,都紧闭大门不愿出来;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避开。这个丑妇看到西拖捧心皱眉的样子很美,但却不知道为什么美啊。【寓意】:
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25、螳臂当车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①足将搏②(bï)其轮③。问其御④曰:“此何虫也?”对曰⑤:“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⑥进而不知却⑦,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⑧矣!”回车⑨而避⑩之,而勇士归之。【注释】:
①举:托举
②搏 :搏斗 ③轮:车轮
④御:驾车的人 ⑤对曰:回答说
⑥知:知道
⑦却:退。
⑧勇武:勇猛的武士 ⑨回车:掉过车头
⑩避:避开 【译文】:
齐国国王庄公出门打猎,有一只螳螂举起脚,准备和他的马车轮子搏斗。(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啊?”车夫说:“这是螳螂。作为虫来说,(它是那种)只知道进不知道退的,不估计一下力量对比就轻率和敌方对阵。”庄公说:“这虫子要是人,必定是天下勇士啊。”于是让车绕道避开了它,后来勇士都投奔了庄公。【寓意】:“螳臂当车”作为一句成语,却并不比喻出色的勇士,而是比作自不量力的可笑人物。
26、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蚌(bàng)方出曝(pù),而鹬(yù)啄其肉。蚌合而钳(qián)其喙(huì)。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wâi)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qín)之。——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注释】:
[1]蚌: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2]曝: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3]鹬;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类。[4]钳:夹住。[5]喙:鸟类的嘴。[6]即:就。[7]不出:指鹬的嘴拔不出。[8] 渔者:捕鱼人
⑲ 擒:抓住。【译文】: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寓意】:现在用来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27、指鹿为马
赵高欲为大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ã)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zhîng)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
①为大乱:作乱,指篡(cuàn)夺皇位
②.验:试验
③.二世:指秦二世皇帝胡亥(hài)
④左右:身边的人
⑤或:有的⑥.阿顺:阿谀顺从
阴中诸言鹿者以法:暗地里假借法律惩处那些直说是鹿的人。中,适合,这里指借法律条文扣以罪名 ⑦.法:刑法
⑧.恐:害怕,恐怕
【译文】:
赵高想要谋反,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计谋进行试探,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寓意】: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28、文征明习字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lǜ),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注释】:
[1]临:临帖,照着字画模仿。[2]日:每天。[3]率:标准。[4]书:书法。[5]遂:于是,就。[6]于:对,对于。[7]尝:曾经。[8]苟且:敷衍了事,马虎。[9]或:有时。[10]简札:信件,书信。[11]少:通“稍”稍微。[12]易:改换,更换。[13]厌:嫌麻烦而讨厌。[14]故:所以。[15]愈益:愈加,更加。【译文】:
文征明临帖写《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巧妙。【启示】:无论做任何事情既要坚持不懈,又不能马虎草率。
29、张无垢勤学
张无垢(gîu)谪(zhã)①横浦,寓②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
③辄(zhã)④执⑤书立窗下,就⑥明⑦而读。如是者⑧十四年。洎(jì)⑨北归,窗下石上,双趺(fū)⑩之迹隐然,至今犹?存。——《鹤林玉露》 【注释】:
①谪: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员降级并调到边远的地方做官,这里指被贬官。
②.寓:居。③.昧爽:拂晓,破晓;天刚亮。昧,昏暗。爽:明朗,清亮。
④.辄:总是。⑤执:拿着。⑥.就:依靠。⑦.明:光
⑧.如是者:像这样。是:这样
⑨.洎:及,到
⑩ 趺:足迹。?.犹:还。【译文】:
张无垢被贬官到横浦后,住在城西的宝界寺。他住的房间有一扇短窗,每天天刚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依靠着微弱的晨光读书。他就像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之久。等到他回到北方后,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直到现在还存有。【启示】:做任何事都要有毅力,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即使是受到了挫折,也要继续努力,不能自甘堕落。
30、欧阳修苦读①
欧阳公②四岁而孤③,家贫无资④。太夫人⑤以荻⑥画地,教以⑦书⑧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zhǎng),而家无书读,就⑨闾里⑩士人家(11)借而读之,或(12)因(13)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14)。自幼所作诗赋文字(15),下笔已如成人。【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
(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3)孤:幼年丧父。这里作动词用,意思为孤儿。(4)资:财物,钱财。(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6)荻(dí):芦苇杆。(7)以:用,用来
(8)书:写。
(9)就:靠近
(10)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古时候二十五户人家称作一闾。(11)士人家:读书人家
(12)或:有时。(13)因: 趁机。
(14)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是,指代读书。务:致力于,从事。
(15)文字:文章【译文】:
欧阳修四岁时失去父亲,家里没有钱财。他的祖母用芦苇秆在沙地上作书画,用来教他写字。〔让他〕多诵读古人的篇章,使他学会写诗的方法。到他年龄大些,然而家里没有书可以阅读,〔他〕靠近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或者进行抄写摘录。抄写还没有完毕,然而已经能背诵这本书。以至于白天黑晚忘记吃饭睡觉,只有读书是公务。他从小写的诗歌文章,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启示】激励后人,勤学苦练总会有所成就。
31、管宁割席
管宁①(nìng)、华歆②(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③而喜窃见管神色乃掷④去⑤之。又尝⑥同席读书,有乘轩服冕⑦(miǎn)过门者,宁读如故⑧,歆废书⑨出观。宁割席⑩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⑴。” 【注释】:
① 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②华歆:字子鱼,东汉人,桓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依附曹操父子。③捉:拿起来,举起
④掷:扔。⑤去:抛去。⑥尝:曾经,从前。⑦轩服冕: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⑧故:原来一样。如:像。⑨废书:放下书。废:放下。⑩席:坐具,坐垫。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⑴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译文】: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不停,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心里高兴,偷看了管宁的脸色后又扔了它。他们又曾经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华贵车辆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 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启示】:
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刻苦读书,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才能学有所成。
但做事不能过于武断,要多一点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才可以做到更好。
32、程门立雪
杨时见程颐①(yí)于洛②。时盖③年四十矣。一日见④颐,颐偶瞑(míng)坐⑤,时与游酢(zuî)侍(shì)立⑥不去。颐既⑦觉⑧,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注释】:
①程颐,与其兄程颢均为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②洛,洛阳 ③ 盖,通“概”,大概。④见:拜见。⑤ 瞑坐:打瞌睡。暝,闭眼。⑥.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⑦既:已经
⑧觉,醒。【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寓意】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3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①,蝉高居、悲鸣②、饮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⑤也,黄雀延颈⑥,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⑦在其下也。——《说苑·正谏》 【注释】:
①蝉:昆虫,又叫知了。②悲鸣:动听地鸣叫。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④委身曲附: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附即“跗”,脚背。⑤傍:同“旁”旁边。
⑥延颈:伸长脖子。延,伸长。⑦弹丸:弹弓铁丸。这里指拿弹弓的人。【译文】:
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蝉,这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弯曲身肢,要去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它旁边。黄雀伸出脖子要去啄食螳螂,却不知手拿弹弓铁丸的人正在它的下面。【寓意】: 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教导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思考一下,要思前顾后。
34、囫囵吞枣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pí),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xiá)者①曰:“你真是囫囵②(hú lún)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注释】:
①狎者:不庄重的人,这里指爱开玩笑的人。②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译文】:
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有一个呆头呆脑的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整个地吃下去枣呀!”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寓意】: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
35、疑邻盗斧
人有亡斧①者,意②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③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列子·说符》 【注释】:①斧:斧头
②意:通“疑”,怀疑;
③窃:偷。【译文】:
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言谈举止,无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地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言谈举止都不像偷斧子的了。【寓意】:不能轻易怀疑别人,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也不能以貌取人,也要知道感觉不一定是对的。
36、陶侃惜谷
陶侃(kǎn)尝(1)出游,见人持(2)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3)?”人云(4):“行道所见,聊(5)取之耳(6)。”侃大怒诘⑹(jiã)曰:“汝(7)既不田(8),而戏贼(9)人稻!”执(10)而鞭(11)之。是以(12)百姓勤于农植(13),家给(14)人足(15)。——《晋书·陶侃传》 【注释】:(1)尝:曾经。(2)持:举着。(3)何为:即“为何”,指干什么。(4)云:说。(5)聊:随便。
(6)耳:罢了。
(7)汝:你.(8)不田:不种田。田:名词作动词,种田。
(9)贼:损害,伤害。
(10)执:抓。
(11)鞭: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12)是以:因此。(13)勤于农植:即“于农植勤”,对农业肯下功夫。(14)给:足,丰足。(15)足:足够。⑹诘:追问。【译文】:
陶侃曾经外出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我在路上看见的,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毁坏人家的稻谷!”于是陶侃就把那人抓起来用鞭子打。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启示】:表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
37、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集》 【注释】:
(1)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王洪喜书法作品《诫子书》
(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3)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4)澹(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
(5)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6)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7)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8)广才:增长才干。
(9)淫(yín)慢:过度的享乐与松懈。慢:怠惰。
(10)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
(11)险躁:暴躁、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2)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13)驰:消失、逝去。
(14)日:时间。
(15)遂:于是,就。
(16)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17)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18)穷庐:破房子。
(19)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静下心来(思考)就不能把问题看得更远(深入)。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启示】: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38、卧薪⑸尝胆
勾践(jiàn)之困会稽⑪(kuài jí)也,喟(kuì)然⑫叹曰:“吾终⑬于此乎?”吴既赦⑭(shâ)越,越王勾践反⑮国,乃⑯苦身焦思,置胆于坐⑰,坐⑱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⑲(rǔ)忘会稽之耻邪⑳?”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zhîng)采⑴,折节⑵下贤人,厚遇宾客,振⑶贫吊⑷死,与百姓同其劳。【注释】:
⑪会稽:今浙江省绍兴
⑫ 喟然:叹气的样子
⑬终:完了,这里指“困守”。
⑭赦: 免除或减轻刑罚
⑮反:通“返”,返回。
⑯乃:于是,就
⑰坐:通“座”
⑱坐:坐下
⑲女:通假字,通“汝”,即“你”。
⑳耶:吗
⑴重采:多种颜色的华丽衣服。
⑵ 折节:屈己而下于人。
⑶ 振:通假字,通“赈”,救济。
⑷吊:慰问。⑸薪:柴草。【译文】:
勾践被围困在会稽的时候,喟然感叹道:“难道我就一辈子困守在这里吗?”吴国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国内。他就又磨练身体、又苦心思考,还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无论是喝水还是吃饭,也都要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提醒自己说:“你忘记了被围会稽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耕种,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添肉类,穿衣不要华美衣服,躬身礼待那些有才能的人,真诚接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民众,慰问死者的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寓意】: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39、惊弓之鸟
异日者,更羸(lãi)与魏王处京台之下①,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②。”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jiàn)③,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niâ)也④。”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⑤,——飞徐者,故疮(chuāng)痛也⑥;鸣悲(bēi)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⑦,故疮陨(yǔn)也⑧。”——《战国策》
【注释】:
①更羸——战国时的名射手。京台——高台。
②虚发——虚拉弓弦,不放箭。下鸟——使鸟落下。
③有间——过一段时间。
④孽——本指植物从根部生出来的嫩芽,此出指未复元的创伤。
⑤徐——缓慢。⑥故疮——旧伤。
⑦引——伸,展。这里指伸展翅膀。⑧陨——从高处掉下来。
【译文】:
从前,更赢(人名)和魏国国王在一个高台之上,仰望看见飞鸟,更赢对魏王说:“我可以为您(表演)拉(空)弓发虚箭但使鸟掉下来。”魏王说:“是吗,射箭的技术可以达到这种程度吗?”更赢说:“可以。”
一会儿,有大雁从东边飞过来,更赢用虚发使(大雁)掉下来了。魏王说:“啊,射箭的技术可以达到这种程度啊?”更赢说:“这鸟是受过箭伤的。”魏王说:“先生你怎么知道呢?”回答说:“它飞得慢并且鸣叫的声音悲凉。飞得慢的原因,是有旧伤;鸣叫悲凉的原因,是离群的时间很长了。老伤没好那么惊惧的心就没过去。听到弓弦的声音,努力舞动翅膀往高处飞,老伤发作就掉下来了。” 【寓意】: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40、杞人忧天
杞(qǐ)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②,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③,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④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⑤,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乎?”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⑥。”其人曰:“奈地坏何⑦?”晓者曰:“地积块耳⑧,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⑨,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⑩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注释】:
①崩坠:崩塌,坠落。②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③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④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⑤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⑥中伤:打中击伤。⑦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⑧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⑨躇(chú)步跐(cí)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踩。蹈,踏。⑩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寓意】: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
第五篇:罗田县思源实验学校中华古文经典诵读篇目
罗田县思源实验学校中华古文经典诵读篇目
低段(一至三年级)明礼
《弟子规》总 叙
孝悌篇(入则孝 出则悌)
谨信篇(次谨信)朝起早,夜眠迟。
《三字经》礼仪篇(为人子……夫妇顺)《增广贤文》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勤学
《三字经》学习篇(人之初……不知义)修身
《德道经》德 篇(第一章)
道 篇(第一章)尚美
《增广贤文》(一则)美不美,乡中水;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声律启蒙》云对雨 ,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博采
中华古诗词选读 《江上渔者》 《绝句》(生当作人杰)《将进酒》(前四句)《忆江南》
《独坐敬亭山》 《望庐山瀑布》
中段(四至五年级)明礼
《增广贤文》(六则)《弟子规》(四则)泛爱众而亲人 《论语》(六则)励志
《增广贤文》(三则)勤学
《增广贤文》(两则)
《三字经》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修身
《增广贤文》(一则)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尚美
《声律启蒙》四则:无对有,实对虚,作赋对观书。博采
中华古诗词选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滁州西涧》《春江花月夜》(节选)《春思》《题临安邸》《清明》《墨梅》《出塞》《山居夏日》《山园小梅》《望洞庭》《望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