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作业完整版(共五则)

时间:2019-05-14 12:37: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文学作业完整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文学作业完整版》。

第一篇:中国文学作业完整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国文学(2)》课程作业

—————————————————————————————

第一编

唐代文学

第一章 初盛唐诗人

一、填空题: 1.“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初唐四杰”中擅长歌行体的是(卢照邻)和(骆宾王),擅长五言律诗的是(王勃)和(杨炯)。

3.被称为“七绝圣手”的诗人是(王昌龄)。

4.陈子昂提倡(风骨)和(兴寄),表明了他的革新诗风的主张。

二、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

指初唐高宗至武后初时“以文章齐名天下”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在唐诗开创时期,对开拓诗歌的题材领域的开拓、格律的形成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2.王孟诗派

因代表人物王维和孟浩然而得名的诗派,也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较多地描写山水田园的闲适生活。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3.高岑诗派

因代表人物高适和岑参而得名的诗派,也即盛唐边塞诗派。较多描写边塞征戍生活。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等人。

4.“沈宋”

“沈宋”即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是武后时的宫廷诗人。两人对唐诗的贡献主要在声律方面。从前人和时人应用形式格律的各种实践中,将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最后完成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使后来作诗的人有可以遵循的规则。

三、简答题:

1.“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作用。开始形成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把诗歌从宫庭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扩大了题材和思想;五言律诗的形式开始有了初步的定型。2.两次出塞的诗人是谁?有何代表作?岑参;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简述王维的艺术成就。

(一)能概括地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

(二)捕捉表现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

(三)兼具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

(四)语言清新洗炼,朴素中有华采。

4.高适的边塞诗有何特色?除长篇歌行外,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慷慨昂扬。

5.高适《燕歌行》的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

四、论述题:

1.试论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贡献。诗歌理论方面:提倡“风骨”和“兴寄”,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词采结合,这对唐诗风骨的形成、新诗风的开辟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二)诗歌创作方面:《登幽州台歌》等诗中所包含的壮伟之情和豪侠之 1 气体现了唐诗的风骨。

(三)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影响了整个唐代,他对风骨的追求,诗歌美学的提出,对唐诗风骨的形成、新诗风的开辟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2.结合具体作品说明张若虚和刘希夷在唐诗发展方面的贡献。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长篇歌行,采用乐府旧题,却赋予新的内容,将诗情、画意和对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在诗境创造方面与之相似。

他们在诗歌意境创造上的进展,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等,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到了炉火纯表的阶段,为盛唐诗的出现、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3.结合具体作品说明岑参边塞诗的创作特色。在边塞诗方面,岑参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支配下,诗人对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热情歌颂,突破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表现上,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自立新题。

第二章 李白

一、填空题:

1.李白的思想受到儒家、(道家)、道教、(侠义)和(纵横家)、佛教思想的多重影响。

2.李白在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漫游时期与著名诗人(杜甫)两次相遇。3.相传李白诗中与崔颢《黄鹤楼》争胜的七律是《 登金陵凤凰台

》。

二、名词解释:

1. 诗仙

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总体风格是豪放飘逸的,而艺术成就又极高,因此获得了“诗仙”的称号。

三、简答题:

1.李白的妇女题材的诗歌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李白诗中塑造了各等身份、各种性格的女子,同情她们的纯情、歌颂她们的刚烈,是对压迫戕害她们的封建礼教的挞伐。如《子夜吴歌》、《北风行》。

2.李白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他的诗语言任情率真,一似随口而出,毫不经意。清新自然,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真美。

3.李白的乐府歌行有何特点?李白的乐府歌行能综合乐府杂体和楚辞的长处而富于变化,乐府杂言中类似散文的句法有古朴质拙的美感和劲健的力度,楚辞句式有错综变化和惝恍飞扬的美感。

4.李白诗歌的结构有什么特色?李白诗豪放飘逸的风格、激荡迸发的感情,须有大开大合、跌宕跳跃的结构作为载体。他的诗歌常开头突兀,如狂飙骤起;中间省略过渡照应,形象转换倏忽;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四、论述题:

1.李白诗歌中的夸张手法有何特点?为了突出笔下的形象,强化感情,李白常把大 胆的夸张与神奇的想象相结合,起到艺术的聚焦(即放大或缩小)作用。这种夸张有生活的真实为基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艺术的真实。他还善于把鲜明的对比和大胆的夸张相结合,加大艺术的反差,从内容上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从形式上形成一种不对称的美。

2.试论《蜀道难》中出现的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作用有何不同?《蜀道难》的主调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同一句话,诗中重复三次,但每次作用不尽相同。在开头,重在表现蓦然惊讶的感受,也使文势更为突兀;在中间,是表现一种发愁和畏惧的心理,在文章气势上有换气和振起的作用,并承前启后;在末尾,则表现一种无可奈何,只得作罢的情绪,且与开头遥相呼应,使全诗通过这样的一唱三叹,让主调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3.试述李白的诗歌中所用的想象手法。李白喜用雄伟高大、非凡奇特的形象,抒发他吞五岳、纳四海的胸襟,宣泄他恣纵汹涌的感情,表现他超凡的才能和耿介卓立的风节。这些形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幻境、人间和仙界打成一片,它们已不再是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主观的外化。如《梁甫吟》、《蜀道难》。

4.试述《将进酒》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全诗表达了他鄙视富贵,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的性格,表现了他对自身价值的自信,同时也流露出他感慨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情绪。诗写得豪迈、洒脱、激情奔放,以酣畅淋漓的笔法,反复表现内心的痛苦和矛盾。表面上写的是“乐”,而把“愁”字藏在字里行间,直到最后一个字才点出来。通篇大起大落,忽开忽阖,既有黄河奔腾万里直泻入海的气势,又有黄河九曲百折千回的蕴涵。句法以七言为主而有参差错落的变化,音节嘹亮,韵脚多变;读起来抑扬顿挫而又自然流畅。

第三章

杜甫

一、填空题:

1.有唐一代,许多伟大的诗人都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独绝一世,李白即被誉为“诗仙”,杜甫被誉为(诗圣),(王维)被誉为“诗佛”,(刘禹锡)被誉为“诗豪”,(李贺)被称为“诗鬼”。

二、名词解释: 1.“三吏”即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通称“三吏”。

2.“三别”即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通称“三别”。

3. 诗史

杜甫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真实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因此,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4.沉郁顿挫

这是杜甫诗歌的独特风格。时代环境的急遽变化,个人生活的穷愁 3 困苦,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以及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是形成这种风格的主要因素,也是这一风格的主要表现。

三、简答题:

1.简述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1)“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人民深刻同情。如,在“三吏”、“三别”中反映出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

(2)“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对祖国无比热爱。他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如《春望》。

(3)“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充满强烈的憎恨。如《兵车行》、《丽人行》。

(4)除和当时政治、社会直接相关的作品外,一些咏物、写景的诗,也都渗透着对民众和时局的关切之情,如《花鸭》刺奸相的钳制言论。

(5)一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如《月夜》,也无不渗透着挚爱和无私精神。

2.简述杜甫的影响。杜甫反映现实的乐府诗自创新题,“即事名篇”,直接开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这一影响一直贯穿到清末黄遵宪;其高度的爱国精神,不仅在文学史上而且也在历史上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在表现方法上也为后世开示了不少法门,一方面提炼口语,同时又通过千锤百炼创造出字字敲打得响、“字字不闲”的诗句,对于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以《石壕吏》为例,浅论杜甫叙事诗寓主观于客观的特色。寓主观于客观,是杜甫叙事诗的最大的特点,他善于克制自己的主观情绪,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如《石壕吏》,写石壕吏深夜捉人应征的故事,通篇按时间顺序对事件进行客观叙写,娓娓道来,只有“吏呼一何怒”微微透露了爱憎,而无疑又是客观描写,然而,这样写将强烈的爱憎及讽刺寓于叙事之中,不言爱憎而爱憎毕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兵役制度的腐朽与罪恶,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战乱年代的悲惨遭遇。运用此手法,使人更觉惊心动魄,哀痛感人。

四、论述题

1.试论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1)从创作特色上来说,杜诗最大的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最显著的艺术风格是沉郁顿挫。

①叙事诗:第一,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力地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震撼人心。第二,寓主观于客观。如《石壕吏》就是寓讽刺于客观叙事之中,更觉真挚哀痛。第三,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第四,采用俗语。如“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平白如话。第五,细节描写。《北征》中妻儿的描写堪为典范。

②抒情诗:第一,往往像在叙事诗中刻画人物那样对自己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解剖。第二,往往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第三,在抒情诗中,具体说在政治抒情诗中,往往大发议论,提出自己的政见和对时事的批评。(2)杜甫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这就决定了他的现实主义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也是杜诗的一大特色。《洗兵马》正是这一特色的代表。

2.从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历程来谈谈杜甫的地位。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杜甫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最早从周代民歌就开始了的,如《诗经》中的《七月》、《伐檀》等都是优秀的代表。到两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精神和表现手法更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缘事而发”的叙事诗,如《孔雀东南飞》。汉末建安时期,文人们开始写一些现实主义的诗,建安后转入低潮,至初唐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现实主义诗歌才又略见起色。李白虽也写了一些现实主义的诗歌,但他的成就主要在浪漫主义方面。杜甫总结并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使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达到了顶峰,并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

第四章

白居易与中晚唐诗人

一、填空题: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论主张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提出的。

2.白居易的两首最著名的叙事长诗是(长恨歌)和(琵琶行)。3.白居易的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价值最高的是(讽喻诗)。

4.有“五言长城”之誉的中唐著名诗人是(刘长卿)

5.被苏东坡称之为“郊寒岛瘦”的分别是(孟郊)和(贾岛)两位唐代诗人。

二、名词解释: 1.“新乐府运动”所谓“新乐府”是一种用自命新题写时事的诗。用乐府诗写时事,又不受古题束缚,而是“因事立题”,自创新题。“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提出的,白居易和元稹等在理论上和创作上大力提倡,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了一场改革运动即新乐府运动,使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把唐诗创作推向了新的高潮。

2.大历十才子

唐太宗大历年间活跃在唐代诗坛的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李端,被称为大历十才子。

三、简答题:

1.试析白居易的《长恨歌》。

《长恨歌》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长恨歌》留给读者更多的不是“惩尤物”式的道德教训,而是对刻骨铭心爱情的深深的感动。

2.试析白居易的《琵琶行》

《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江州的次年写的,感伤意味虽较重,但白居易善于掌握各种不同的气氛,以音乐节奏的变化表现情绪的起伏,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诗才。

3.简述韩愈诗歌的艺术特色。

韩愈诗歌想象夸张奇特,搜奇猎险,刻意创新,甚至以俗为美,以丑为美,以翻新盘硬聱牙之语,创造一种雄肆险怪的境界,从而给人以艺术上的震撼。他还惯以散文手法写诗,使诗句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4.刘禹锡诗歌成就最高的是哪三类?

刘禹锡的诗成就最高的主要有三类:政治讽刺诗、怀古诗、民歌体诗。

四、论述题:

1.试述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征。①用外貌和心理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如刻画一个年迈善良的炭工。②叙事和议论相结合。讽喻诗基本上都是叙事诗,但叙述到最后,往往发为议论,对所写的事作出明确的评价。③鲜明的对比手法。白居易的诗歌常常采用对比的手法,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特殊效果。④语言的通俗化。白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风格就是平易近人。

2.试述李商隐的爱情诗歌。李商隐的爱情诗有的以“无题”命名,有的借诗中前二字为题,多以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婉曲。李商隐的爱情诗中,许多诗句深情凝聚、精彩绝伦,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具有很高的意境和品格,但格调都较为凄凉感伤。

第五章

唐代古文运动和韩柳

一、填空题:

1、(韩愈)与(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世称韩柳。

2、韩、柳古文理论主张的核心是(文以明道)。

3、韩愈在《送孟东野序》的开头提出有名的(不平则鸣)观点。

4、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是(永州八记)

二、名词解释

1、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提倡散文、反对“时文”即骈文的一种文学运动。之所以称为古文运动而不称之为散文运动,是因为它在形式方面是“反六朝,复古体”,在文体上要求恢复先秦两汉古代文章的传统。

2、骈文

骈文是一种盛行于六朝的文体,它讲究辞藻典故、声律对仗,全文语句多组成整齐的对偶形式,这种两两对称的语句如同二马并驾,所以称之为骈文。

三、简答题

1、简述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1)提倡“文道合一”、“文以明道”(“文”指文章形式,“道”指内容);(2)主张兼收并蓄,在继承前代散文优良传统基础上革新文体,创立新的文学语言。有二条标准:①词必已出,惟陈言之务去;②“文从字顺”,要求文字流畅通顺,合乎语法规范。(3)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2、《种树郭橐驼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种树郭橐驼传》运用了多重对比: 6(1)郭橐驼与其他种树者的对比;(2)其他种树者中过于疏懒者与过于勤勉者之间的对比;(3)用种树之理与为官之理做对比。

3、概括《张中丞传后叙》中许远、南霁云、张巡的性格特征。张巡: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博闻强记。许远:具有宽厚谦和、为国让贤的崇高品质。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4、韩愈散文的主要艺术成就。⑴在思想感情上,面对现实,富于真情实感,洋溢着“不平则鸣”的斗争精神;⑵在文风上,气势雄深雅健,文风奔腾激荡;⑶在言语行文上,讲究语言锤炼,大量吸收古今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提炼,使语言简练准确、鲜明生动。在行文中又能适应表述的需要而采用长短不一的句法,使之更宜于写景、抒情、叙事、说理,因而使文气显得自由奔放,明快犀利,又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排比对偶的句式以增强文气。表现手法多样化,多有创新。

四、论述题

1、试论韩、柳散文创作的成就。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表现在文学观念、辞采语言技巧等各方面。

二是韩柳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2、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他的山水游记虽借鉴于古人,但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技巧上均有所发展。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常结合自己的遭遇寓情于景,别具味外之味。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游记中最突出的是《永州八记》。在文中几乎能发现作者或隐或现的身影,体会到他被埋没而备受迫害的愤懑悲愁。他善于选取深奥优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画,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都是如此,由意在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3、试比较韩柳在古文运动中的异同。韩愈、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但在政治、学术方面有同有异。他们都是中小地主阶层出身,都反对当时的藩镇与宦官。但柳宗元投身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活动,主张改革;韩愈则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的思想都以儒学为主导。但韩倾向于唯心主义,却坚决反对佛教;柳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却又兼信佛学。他们的文论都主张文道合一,文质并重,学习先秦两汉作品而要有独创性,并且都擅长议论文、传记文。但韩愈尤长于碑志、序跋、哀 7 祭等体;柳宗元的寓言、游记、骚赋等则为韩所不及。艺术风格方面,韩雄奇奔放而柳清峻雅洁,宋人李涂评“韩如海”,“柳如泉”。韩愈收召后学,传授古文,门下人才辈出;柳宗元贬谪南方时,也有从学的人,但缺乏特出知名之士,因此,韩的影响大于柳。

第六章

晚唐五代词

一、填空题:

1.冯延巳留词一百多首,其中([鹊踏枝])十几首向来认为最能代表他的成就。2.《南唐二主词》是南唐国君(李璟)和(李煜)词的合集。3.词最显著的特点是绝大多数词调的句子都长短不齐,因此又称为(长短句),每调一般分为(上阕)和(下阕)。

二、名词解释:

1.花间词人

五代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的词为《花间集》,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外,都是集中在西蜀的文人。他们在词风上大体一致,后世因称为花间词人。

三、简答题:

1.简述李煜词的成就。

李煜的词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人通过妇女的不幸遭遇,无意流露或曲折表达自己心情的手法,而直接倾诉亡国的深哀与剧痛。且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他的生活感受,语言更明净、优美,接近口语,进一步摆脱花间词人镂金刻翠的作风。故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第二编

宋元文学

第一章

北宋前期文学

一、填空题:

1.宋初复古派的理论先驱是(柳开)。

2.苏梅指(梅尧臣)、(苏舜钦)。

二、名词解释:

1.西昆派

北宋初期出现的一个诗派,以其成员杨亿的《西昆酬唱集》一书得名。主要成员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御用文人。他们是在修书和写作制诰的余暇,以作诗为消遣。诗的内容不外乎男女爱情、宫廷故事和官僚生活情致,尤以咏物为多。主要模仿晚唐作家特别是李商隐。

2.白体诗人

指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著名作家有柳开、姚铉和王禹偁。其中最为重要的,主张学白又不为白体所缚,能写出自己特色的是王禹偁。

3.晏欧词派

因代表人物晏殊和欧阳修二人得名。他们都是朝中重臣,词作的风格颇为接近,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张先、晏几道等的词风都与之大致相似,后人称之为晏欧词派。晏欧词受晚唐五代词,尤其是南唐词影响较大。同时又更加文人化,典雅化。

4.慢词

所谓“慢”,本指音乐而言,“盖调长拍缓,即古慢声之意也”。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柳永大量写作篇幅较长的慢词,扩展了词的体制,改变了宋初以来小令为主的单一格局。

三、简答题:

1.宋初复古派在宋诗发展中的作用?宋初文学复古运动是以复古以革新的文学思潮;它偏重于散文的提倡,明道、致用、尊韩,重朴尚散是他们文学主张的要点;这些观点对宋代古文家的文论和道学家的文论都有直接影响。另一面在当时,由于它的倡导者无论是柳开还是石介、尹洙、穆修等人,都没有取得出色的创作成就,因而都不能荡除当时的浮靡文风。

2.王安石诗歌的创作特色?王安石写诗与作文一样,阐述政治主张、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把诗歌看作是抒情言志的工具,偏重于写个人情怀,绝大部分代表作都深深打上了他政治生涯的烙印,现实性、社会性特别强。王安石的诗在艺术上的特色,是以工巧取胜,以才学取胜,以议论取胜。他讲究炼字炼句,意境新颖,名篇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两句经常被人称引。其中“绿”字经过十几次易稿才敲定。

3.柳永词对内容题材的开拓的表现是什么?柳永词在题材内容方面的开拓主要表现为:(1)虽多为舞宴歌席、倚红偎翠之作,但在描写享乐和风情传统题材时,更多地把笔触伸向青楼市井,使他的词更有市民文艺的色彩。(2)部分词还从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市井风情。(3)羁旅行役的感受也是柳词的重要内容。这类词作,表现出作者独特的生体验和心态。抒写了才人志士不得志的寂寞悲哀和漂泊流浪之感,但这种失意和流浪的伤感,又常常和男女恋情纠结在一起,多以志士之悲慨开头,而以男女恋情终结。

四、论述题:

1.试论欧阳修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贡献。欧阳修是北宋前期重要的政治家,文坛领袖。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欧阳修对诗文革新运动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下方面:(1)与政治上的革新斗争相联系,积极倡导了诗风文风的革新。(2)理论的倡导和作品的示范。他虽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但比宋初复古主义者更注视文学的特点。(3)扶植、奖掖后进人才的功绩。王安石、曾巩、三苏父子的诗文之所以名重一时,和他的揄扬提拔分不开。这些人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坚力量,用他们的创作推动了北宋中叶文学的繁荣。

2.说明柳永在词的艺术表现上的创新。柳永对词的形式和艺术表现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1)他依据词的题材内容开拓的需要,使用和创制了大量慢词。与此相适应,他创造性地运用了细致而有层次地展开铺叙的艺术手法,使词的表现深透而结构严密。(2)柳永大部分词作以白描见长,这主要得力于他对情景交融的抒情艺术 手段的杰出运用,使他能在叙事和写景中畅达而自由地抒(3)语言的通俗化和口语化。这是他提炼民间口语的结果。但他也保留了文人词语言雅练概括的特点。

3.试论宋诗的特点。(1)从思想内容上看,宋代诗歌比历代诗歌所反映的内容都广阔,与当代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结合得更紧密。宋人直接以诗歌议诗,很多诗就是针对某一政治事件而发。(2)从艺术表现看,无论艺术构思、手法技巧,还是篇章结构、遣辞造句等方面均有所新,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散文句式、句法入诗,翻新与改进写作手法等等,形成与唐诗不同的特色。大体上唐诗主情致、风韵,宋诗主气骨、理趣。

第二章

苏轼

一、填空题:

1.苏轼散文文学成就较高者集中于(赋)、(论)、策、记、书等,共同特点是长于(议论)与(抒情),集前人之大成并加以发展。2.苏轼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诗文革新运动扩大到(祠)的领域。3.苏轼被贬黄州时写出了代表其最高散文水平的名篇是(《前赤壁赋》)。

二、名词解释:

1.以诗为词

苏轼提高了对词的认识与评价,他有意识地把词看成是同诗具有相等功能的文体。

三、简答题:

1.苏轼诗歌中的议论有什么特点?

(1)在议论时亦体现出讲究才情的特点,因而绝少空发议论,或借助于形象的描绘,或和叙事咏古紧密结合。(2)议论本身也新奇警策,深刻精彩,富有启发性,创造了一批“哲理诗”。

2.苏轼有关政治生活的词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他积极入世和围绕着进退出处所产生的复杂矛盾的从政之情,多写退隐之情以及闲适悠游的生活态度。

3.简述苏轼词中旷达风格的艺术表现。

(1)以清空之笔刻画一些具有旷达特质的主人公形象。(2)以清空之笔描绘一些空静幽邃的景色。(3)以清空之笔咏叹一些具有高远寓意的物象。

四、论述题:

1.试述苏轼词豪放风格的体现。(1)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2)善于创制铿锵的音调,使很多词从缓拍曼调变成强音促节。

2.试论苏轼散文创作的特点。(1)能于平淡的通达和雄深磅礴的气势中带有一种超凡入化的情韵和真率深挚的感情,写得行云流水,天马行空。(2)能于纡余委备、圆活流转之中,带有一种创新出奇的锐气和错综变化的美感。很多文体在苏轼的笔下都有所发展,叙事、议论、抒情结合得更为紧密。他的记中常带议论,论 10 中又多带形象的描绘用生动的比喻,还使赋进一步散体化。

3.试述《前赤壁赋》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内容上此文通过主客问答的对话,抒发游赤壁的感怀,表达作者的超然思想和旷达思想。以泛舟夜游赤壁为线索,写了作者感情上的三次起伏:乐——悲——乐。艺术上,此文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作者巧妙地把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机体。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并同感情的变化紧密配合,使感情波澜起伏,行文富于变化。另外苏轼在文体上有所创新:打破传统赋的格式,在赋中融入更多的散文因素,使其与赋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既是一篇抒情散文,又是一首散文诗的效果,成为苏轼散文中影响最大,文学性最强的千古名篇。

第三章

北宋后期文学

一、填空题

1、在苏轼的周围,曾出现了一些作家群,其中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四位是(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和(秦观)。

2、“江西诗派”最先由(吕本中)提出,后来,方回把“老杜、山谷、后山、简斋”合称为(一祖三宗)。

二、名词解释

1、易安体

指的是李清照在《漱玉词》中所创造的一种语言风格,特点在于运用浅近、清新的语句,或者提炼日常生活中的口语,采用白描手法来表达作者真挚的感情。

2、江西诗派

是指宋代以黄庭坚为核心的一个诗歌流派。吕本中曾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奉黄庭坚为宗派之祖,之下又列上陈师道等二十五人。诗派以江西为名,是因为他们与黄庭坚是一致或接近的,而黄庭坚是江西人,诗派又称豫章派。到了宋末元初,方回又提出了一祖三宗的说法。江西诗派在诗歌艺术技巧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诗派活动前后持续二百多年之久,影响巨大,直到晚清的宋诗派和同光体诗人。

三、简答题

1、李清照前后两期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有哪些?分别有什么特点?李清照前期词主要体现了少女、少妇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如《如梦令》、《一剪梅》;后期词则以前所未有的低咽调子唱出了使人惊心动魄的哀歌,如《声声慢》、《永遇乐》。

2、南宋初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爱国词人有哪些?最有代表性的词人是岳飞、张元干和张孝祥,另外还有叶梦得和朱敦儒等。

四、论述题

1、试述靖康之变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北宋的覆灭与宋室的南迁,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山河破碎,神州陆沉,惨痛的局势促使许多作家开始面对现实,突破了原有的风格,形成一股慷慨激昂的文风。务实的散文家偏离了文以载道的传统,有胆识的诗人突破了江西诗派的教条,最为明显的转换反映在词的创作上:创作态 11 度由率一转向严肃,作品内容由对自身的关心转向对国家命运的关注,风格由绮艳转向悲壮。

2、结合具体作品论述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黄庭坚的诗歌生新、瘦硬、奇峭的风格,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善于改窜陈句,创为夺胎换骨之说。

2、好用拗律、押险韵。他的三百十一首七律中,拗律就有一百五十三首,如《题落星寺》,全诗没有一句是完全合律的。

3、好用奇字僻典,刻意苦吟。黄庭坚为了创意出奇,在运用修辞方面有着突出的造诣,重视炼字造句,如“清风荡秋月”(《晚起临汝》)中的“荡”字。运用冷僻典故的句子如《戏赠彦深》、《颐轩诗六首》。

3、请述李清照《声声慢》的艺术特色。《声声慢》的主要艺术特色: ①巧用叠字。起首用七对叠字,后又用上“点点滴滴”,既利于感情的渲染,又加强音韵之美。

②层层铺叙,用五个层次来表现自己孤寂之心情。③造语工致自然,口语化。

④用入声韵,知音、齿音的运用,更加深了凄苦、孤寂和悲凉。

第四章

陆游和辛弃疾

一、填空题:

1、大体来说,陆游的诗作以(七言)为主,他的(七言律诗)最为人所称道。

2、陆游诗歌创作的主旋律是 以表现(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为主要内容、以豪放悲壮为感情基调。

3、宋代存诗最多的诗人是(陆游)。

4、辛弃疾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

5、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二、名词解释:

1、《关山月》

《关山月》是陆游爱国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很少对客观现实生活作具体的铺叙、细致的刻画,而是抒写个人的主观感受,把巨大的现实内容压缩在这首短诗里。虽只十二句,却用巧妙的构思、对照的手法描写了皇帝的下诏主和,朱门的酣歌醉舞,战士的亟思报国和遗民的渴望恢复等方面的情况。诗作结构紧凑,想象纵横,将领月下享乐,战士对月长叹,遗民对月垂泪,时空或异,但却紧紧围绕着诗眼“月”字,强烈的对比将悲剧氛围渲染到极致,同时蕴涵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深哀巨痛。

2、辛派词人

是指创作风格和辛弃疾类似的一批诗人。所处时代晚于南渡词人,包括辛派先驱张孝祥,辛派中坚陆游,与辛词相似的陈亮,效辛体而自成一家的刘过等。辛派词人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而且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从此,词作与社会现实生活、词人的命运和人格更紧密相连,词人的艺术个性日益鲜明突出。词的创作手法不仅是借鉴诗歌的艺术经验,“以诗为词”,而且吸收散文的创作手段,“以文为词”;词的语言在保持自身特有的音乐节奏感的前提下,也大量融入了诗文中的语汇。虽然词的诗化和散文化有时不免损害了词的美感特质,但词人以一种开放性的创作态势容纳一切可以容纳的内容,利用一要可以利用的创作手段和蕴藏在生活中、历史中的语言,空前的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作的艺术表现力,最终确立了词体与五七言诗歌分庭抗礼的文学地位。

3、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江西诗派的陈与义、吕本中去世以后,一批出生于靖康前后的诗人登上诗坛。他们是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们具有完全不同于苏轼、黄庭坚的创作环境。而且他们自少就感受到诗坛风气的转变,所以比陈、吕等前辈更富有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这些诗人中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三、简答题:

1.、简述陆游在宋诗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影响。

抗击女真、收复失地是贯穿陆游一生的理想。体现于创作中,便形成了以表现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为主要内容、以豪放悲壮为感情基调的诗歌主旋律。作为整个宋代留存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以广泛的题材、多样化的风格和老练的技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同时代以及后起诗人纷纷效仿的对象。而他诗中始终表现出一种激烈而深沉的民族情感,反映着在那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年代人们的普遍心愿,在当时以及后世,都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2.、简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主题以及思想内容。

故国沦陷、国耻未雪的仇恨和焦虑,故乡难归、流落江南的飘泊感,英雄无用的压抑感和壮怀理想无人理解的孤独感,交织于词人的心中。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萌生出退隐之念,但英雄无功的羞愧感和执着的进取心促使他放弃了隐退的念头。欲进不能,欲退不忍,刚强自信的英雄也禁不住愤然泪下。此词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

3、简述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缺陷。

由于既广泛汲取前人之长,又从自身的需要出发灵活运用,各适其宜,陆游诗歌的风格具有多样化的面貌。不过,陆游虽然很讲究作诗的技巧,但他最高的艺术追求,却是归于自然平淡。但陆游诗歌的缺陷也较显著。作为一个大诗人,他善于学习和运用各种不同的风格,但他的独创性不能算是很强。他写得太快太多,不免有粗糙的败笔,尤其是意境变化较少,词句自相蹈袭,每每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至于用典过于堆垛、化用前人诗句而缺乏新味的情况,也有不少。

4、举例说明辛弃疾词作风格的多样化。

辛弃疾亦有委婉动人的词作。如著名的《摸鱼儿》,上阕借物起兴,因物设喻,下阕写宫怨,用典故,借一个女子的春愁闺怨,把一种对国势危殆的忧惧,壮志难酬、遭遇坎坷和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

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阕连用三个典故的用意。下阕先连用了三个典故,13 说明自己在国难当头时不愿归隐而愿为国家作出一番贡献,也不会“求田问舍”,谋取私利,但时光都虚掷了,这叫人怎能忍受!上阙为什么要“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为什么要感慨“无人会,登临意”,都在这几句中作出了明确回答。

四、论述题:

1、论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风格以及对宋词发展的贡献。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对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能写入词中。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

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集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

2、辛弃疾词作在语言方面的特色及其不足。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集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

不足之处在于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

3.3、结合具体作品说明陆游爱国诗歌的主题思想。陆游留下的大量诗篇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收复失地,抗击金人,为国家和民族洗血耻辱的作品。这类作品同 14 时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如《关山月》通过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分明的爱憎以及报国无门的深哀巨痛。

4.4、请对苏轼、辛弃疾词作风格之比较.。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第五章

元代文学

一、填空题:

1.杂剧和南戏都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个部分。2.北方杂剧的创作中心是(大都)。

3.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4.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高明所作的《 琵琶行

》。

二、名词解释:

1.铁崖体

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杨维桢,强烈主张艺术创作个性化,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创造了元代诗坛独一无二的“铁崖体”。

2.杂剧

杂剧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它的曲调是由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的乐曲和中原传统的曲调结合而成。

3.散曲

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此外,散曲体制中还有一种带过曲。它使用的曲,粘连着科白、情节。在语言方面,既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4.元诗四大家

四人分别是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他们都是当时的台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

三、简答题:

1.南戏和杂剧有何区别?南戏流行于东南沿海,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作规定。曲词的宫调也没有规定。南戏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歌唱的形式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不似杂剧只能由一人独唱 15 到底。在唱腔上,杂剧的曲调是由北方民间歌曲和中原传统的曲调结合而成;而南戏的曲调则由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和中原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

2.北方杂剧和南方杂剧的创作中心分别是哪里?大都和杭州。

3.论述关汉卿杂剧的影响。关汉卿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他的杂剧,是推动元杂剧脱离杂剧的“母体”走向成熟的杠杆,是标志戏曲艺术创作走上高峰的旗帜,并对后来的戏曲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试析《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这首小令仅28字就勾勒出一幅秋野夕照图,特别是首三句不以动词作中介,而连用九个名词勾绘出九组剪影,构成鼎足对,交相叠映,创造出苍凉萧瑟的意境,映衬出羁旅天涯茫然无依的孤独与彷徨。全曲景中含情,情景交融,隽永含蕴。

四、论述题

1.论述《西厢记》的艺术特色。①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个性鲜明的形象塑造。

②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心理描写十分细腻,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

③选择和融化古代诗词中优美的词句和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长亭送别》一折最能体现这方面的特色。如[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一曲里,作者用几个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衬托出离人的悲伤情绪,把读者引向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里。

2.论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性。①具有鲜明的剧场性。他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的关系,把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

②戏剧语言以本色当行著称。他所写的人物唱词,在抒情中蕴含着鲜明的动作性,切合特定的戏剧环境。

第三编

明清文学

第一章

明代诗文与戏曲

一、填空题:

1.“前后七子”在文学复古运动中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有盲目尊古的倾向。

2.徐渭“四声猿”包括哪四个杂剧?《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

二、名词解释:

1.“前后七子”

指明代从宪宗成化到穆宗隆庆年间,文坛上倡导并参加复古运动的文人团体。按时代先后,他们又分为“前七子”与“后七子”。“前七子”,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其中以李梦阳 16 和何景明为代表。“后七子”,以李攀龙和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前后七子” 以古为法式,使曾长期占据明代文坛统治地位的“台阁体”逐渐淡出。

2.台阁体

以台阁重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题材主要为应制、颂圣以及墓志铭、神道碑、题序、赠答之作,内容不离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应酬捧场,表现出平庸呆板,毫无生气的风格。

3.唐宋派

明代以归有光、唐顺之、王慎中、茅坤等为代表的散文流派,因主张为文不光要学习先秦两汉,也要学习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因称“唐宋派”。他们还提出“文从字顺”的要求,作品一般较平易通达,在反对拟古风气上起了一些积极作用。

4.“童心说”由晚明思想家李贽提出,集中反映了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抒发真情,反对虚伪说教,认为文章必须“童心自出”,而“闻见道理”遮蔽“童心”。并强烈反对用圣人之言,抨击“代圣人立言”的荒谬,大大动摇了理学的权威。

三、简答题:

1.简析杜丽娘这一形象。在杜丽娘的身上体现着对“情”的要求与“礼”的约束的矛盾、冲突,表现出封建时代一个勇敢坚决的女性为获得婚姻自由的斗争精神。杜丽娘的形象,成为人们冲破封建束缚、渴望个性自由的艺术象征。

2.小品文有何特征?一是文体没有定制,包括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短论;二是通常篇幅不长;三是结构松散随意;四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

3.简述公安派文学理论主张。认为文学随时代发展而发展,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自己的特色,不能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反对一味摹拟古人,认为好文乃自“胸中流出”;提出“性灵说”,强调文学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充分表现作者个性。

四、论述题:

1.汤显祖《牡丹亭》有何艺术特色?情节构思离奇曲折,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划十分细致传神;语言曲雅清丽,以诗的语言、抒情的笔触刻划人物形象,描写景致,点染气氛。

2.试论《牡丹亭》的思想内涵。《牡丹亭》写深闺少女杜丽娘对书生柳梦梅由梦生情,因情而死,死后反得摆脱封建礼教的约束,鬼魂与柳结成姻眷,又还魂复生,终于结为人间夫妇的故事。作者不仅只写痴情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抨击封建礼教;而且还有鲜明的针对性,即强烈地反对为封建礼教张目的“理学”。它讲爱情,讲“人欲”,并使爱情战胜了礼教,这个主题思想在当时有着十分积极的社会意义。3.试述徐渭“四声猿”在明代杂剧史上的转折意义。

(一)完全扫空了陈腐臭烂的伦理说教,而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色彩,给明代杂剧的面貌带来明显的改变。

(二)语言追踪元代作家,扭转了明代文人把杂剧案头化、书面化的趋势。

(三)采取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奇幻的内容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也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四)完全打破了元杂剧的体制,不守元人一剧四折的惯例,不限定一人主唱,曲 17 调兼用南北。

第二章

明代小说

一、填空题:

1、陈寿的一部(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包含着生动的故事,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水浒传》通常属于(英雄传奇)一类。

3、《金瓶梅》的书名是由小说中的(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的名字合成。

4、明代小说的“四大奇书”是指(《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二、名词解释:

1、章回小说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特点是分章标回,故事连接,段落整齐。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著名的作品有:《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等。

2、“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是明人辑著的五种话本集及拟话本集的总称。“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明冯梦龙编。“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末凌濛初编著。“三言二拍”的内容很复杂,有爱情描写,也有宣扬宿命论思想的作品。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成就。

3、拟话本

拟话本:话本在明代,因群众的爱好、书商的大量刊行,逐渐引出了文人的注意。他们由对话本的编辑加工进行模拟话本写作,出现了主要供案头阅读的文人模拟的话本,称为拟话本。

4、神魔小说

神魔小说:神魔小说是指明清时代在儒释道“三教同源”的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以神魔怪异为题材的白话章回小说。它包括了由说经故事演化而来的神魔小说,如《西游记》;由历史故事分化而来的历史幻想化的,如《平妖传》、《封神演义》等;由民间故事演化而来的,如《八仙出处东游记》等。

三、简答题:

1、比较拟话本较之话本的特色。拟话本作为文人创作,较话本有自己的特色:拟话本主题思想更为集中,情节更为曲折,尤其是在人情世态的描绘上更为丰富。细节描写和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上,也趋于丰富和细腻。但小说的矛盾冲突一般不如话本的直接尖锐。语言上文言成分增加,虽然比较洗练,流畅,但没有话本的鲜明、生动。

2、简述世情小说的源流、演变。世情小说是指以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早有写人的传统。在魏晋志人志怪小说中,已露端倪。而唐传奇中的一些婚姻爱情名篇,已经具备了世情小说的基本特征。到了宋元阶段,世情小说进 18 入了成长发展阶段。宋元话本中的小说话本分为“灵怪”、“烟粉”、“传奇”、“公案”等等,其中的“传奇”是明清时代长篇人情小说的父祖,“烟粉”类对人情小说亦有极大影响。如《闹樊楼多情周胜仙》歌颂男女青年纯真、热烈的爱情,“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刎颈鸳鸯会》、《新桥市韩五卖春情》等体现出来的“淫报”、“色空”思想,对《金瓶梅》的影响也很突出。在前代艺术积累的基础上,诞生了《金瓶梅》。《金瓶梅》揭开了长篇世情小说发展的序幕,从此,世情小说大发展,大繁荣,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主流。

四、论述题:

1、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不同。

(1)主人公不同。都是歌颂英雄,叙写重大的政治军事斗争,但是《三国》里的主人公都是历史上发生过影响的帝王将相,描写刘备、诸葛亮、关羽等等帝王、忠臣、名将的威严和神圣。而《水浒传》则是把出身农民、渔民、城市平民的下层人物作为英雄来歌颂,即使出身高贵的柴进、花荣等人,也把他们平民化了。作品描写的人物角色方面,《三国演义》比较单调,只有帝王将相,而《水浒传》则包罗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渔民屠夫、和尚道士、小贩小偷、虔婆妓女、市井无赖等等。《三国演义》写上层人物写得生动传神,而《水浒传》则写市井细民、江湖豪侠,写得神采奕奕。

(2)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三国演义》的人物性格明显是先天生成的。刘备从小就有帝王气,曹操自幼就是奸诈性格。而《水浒传》里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性格形成是与环境密不可分的。如林冲对于高俅的迫害逆来顺受,到了野猪林险遭毒手,他还是希望鲁智深给他留下后路,对管营、差拨陪尽小心,在破草房里,还充满了幻想和重过小康生活的憧憬。直到陆谦放火烧掉草料场,他才终于杀死仇人,投奔梁山。既写出了他的懦弱退让,又写出了环境逼得他走投无路,本身含有的英雄本色在特定环境的激发下,爆出反抗火花的过程。写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显示了《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的长足进步。(3)《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多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少数人物如诸葛亮,在当军师和当丞相时稍有变化,前期着重表现他的才华横溢、恢宏潇洒,后期着重描写他的鞠躬尽瘁、小心谨慎。但如刘备、张飞、曹操、孙权等众多人物性格基本上是没有变化的。《水浒传》在这方面有长足进步,作者在描写林冲、武松时,都有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再如宋江,他的性格矛盾中存在着义士与忠臣的两极的对立,反映了传统思想中儒家忠孝思想与市民文化中的狭义思想的对立,反映了宋江性格结构中深层次的矛盾与冲突。另外,也注意人物形象的个性化。

2、请述《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1)《西游记》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在这里,环境是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仙地佛境、险山恶水;形象多身奇貌异,似人似怪,神通广大,变幻莫测;故事则上天入地,翻江倒海,兴妖除怪、祭宝斗法。作者将这些奇人、奇事、奇境熔于一炉,构筑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出一种奇幻美。这种奇幻美,看来“极幻”,却又令人感到“极真”。因为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的影子,或含生活的 19 真理,表现得那么入情入理。(2)《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也极有特色,即能做到物性、神性、人性的统一。孙悟空的乐观大胆、敢于战斗的叛逆性格,与神的变幻不测、猴的急躁敏捷十分和谐地融为一体。他长着一副毛脸雷公嘴的猴相,具有机敏、乖巧、好动物习性。他神通广大,有七十二般变化。他是一只神猴,却又是人们心目理想中的人间英雄,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韧不拔、积极乐观,但他又心高气傲、争强好胜,容易冲动,爱作弄人,具有一些凡人的弱点。与孙悟空不同,猪八戒虽然是天蓬元帅出身,但他却更象一个普通人,更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他的本性憨厚纯朴,取经路上挑行李,背死尸,脏活累活由他干;在斩妖除怪的战斗中,也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但他的食、色两欲难以泯灭,看到美酒佳肴常常是流涎三尺,遇见美色,更是心痒难挠。他使乖弄巧,好占便宜,又纯朴天真,呆得可爱;他贪图安逸,偷懒散漫,又不畏艰难,勇敢坚强;他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英雄,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显然,《西游记》多角度、多色调描绘出来的人物形象,与《三国演义》中的帝王将相、《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相比,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具有真实性。它无疑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3)《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以戏言寓诸幻笔”,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使全书充满着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这种戏言,有的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有的笔墨,看似风趣而夸张,但其实是讽刺世态的利器;还有的戏谑文字,则将神圣的天帝佛主、凶恶的妖魔鬼怪调侃、揶揄后淡化了头上的光圈或狰狞的面目。《西游记》的语言,往往寥寥几笔,便神采焕发,嬉笑怒骂,妙趣横生。

第三章

清代诗文

一、填空题:

1.“清初三老”是指(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清初古文三大家”是指(侯方域)、(魏禧)和(汪琬);

2.“江左三大家”是指(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南施北宋”是指(施闰章)和(宋琬)。3.(陈维崧)开创了阳羡词派;张惠言在嘉庆初年开创了(常州)词派,周济继之。

二、名词解释:

1、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由方苞始创于康熙朝,一直绵延至清末。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和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得名。该派文学主张近宗明代的唐宋派,远接唐宋八大家,以“义法”为中心,桐城派作家总的特点是雅洁,各人风格也有不同。

2.梅村体

指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创立的一种诗歌体裁。吴伟业号梅村,故称之。它限于七言或以七言为主的歌行。基本特征是分别吸收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歌行长篇叙事的诗歌体制和四杰歌行平仄协调的声律特点使典用事的表现技巧,以及两派歌行共有的华美绮丽的语言形式等主要因素,参合变化,形成一种既兼有两派之长 20 又自成一家的新诗体。

3.江右三大家

指清代中叶著名诗人袁枚、赵翼、蒋世铨。他们在当时的诗坛上的地位与清初的“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类似而地域不同,因此对应称为“江右三大家”;又由于他们主要活动在乾隆时期,所以也称“乾隆三大家”。

三、简答题:

1、简要说说纳兰性德词的艺术特色。

纳兰性德词直抒胸臆,善用白描,语言自然,情致深婉,风格颇近李煜。词多写离愁别恨,悼亡怀旧之情,有的写山川景物,羁旅生活,都笼罩着深沉的愁思。因任康熙皇帝侍卫,多次奉命出塞,其中部分抒写边塞生活的小令,较有特色,如《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代表作有《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长相思•山一程》等。

2、试论陈维崧词的创作特色和对词坛的贡献。

陈维崧词模仿苏辛,以壮语著称,尤于稼轩为近无论小令长调,多以豪情盛气出之。不过他的词豪放有余,沉厚不足,往往剑拔弩张,缺少韵味。当然也不无其他风格之作,如《偶忆》则兼有秦、柳风调。陈维崧开创了阳羡词派。阳羡词派的词敢于反映现实,识高胆张,但在清政权加强专制统治后显得不合时宜,故逐渐衰亡。

四、论述题:

1、试论朱彝尊词的特色

朱彝尊词以姜夔、张炎为宗,多在字句声律上下功夫,字琢句练,精工隽永。他的词最著名的是吊古词和情词。吊古词大都写浪迹天涯之时,登临怀古,寄托兴亡之感,感慨深沉,表现含蓄,词味醲厚醇美。情词着意表现恋时的感情,婉转清丽,艳而不浮,较全面地体现了浙西词派醇雅清空的特点.2、试论袁枚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以及对乾嘉诗坛的影响。袁枚论诗持“性灵说”:强调诗要有真性情;认为诗的表现形式要新鲜灵活。他的诗感情奔放,见解新颖,笔调活泼,语言明畅,句法灵活多变。较突出的是咏史诗和写景记游诗。袁枚的诗论和创作实践,在乾嘉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当时的诗坛盟主,主持风雅数十年。其标举“性灵”,艺术上彻底摆脱了以时代论诗的束缚,使诗歌发展走上艺术独创的正轨,思想内容方面敢于向理学,向传统诗教挑战,在诗歌中表现富于时代气息的个性解放意识,从思想到艺术都促进了清诗的解放。

第四章

清代小说与戏剧

一、填空题:

1.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创造性地继承了文言小说的传统,用(唐人传奇法)来志怪,把我国的文言小说推到更高的阶段。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则模仿魏晋(笔记小说)。

2.被鲁迅称为“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的小说是(《儒林外史》)。3.康熙时剧坛上最成功、最有影响的作品是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4.清初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作家群创作出了许多历史剧。

5.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一部有的放矢、针对性和实践性极强的集历代戏曲研究之大成的戏曲论著。

二、名词解释:

1.《阅微草堂笔记》清代纪昀从乾隆五十四年到嘉庆三年陆续写成的笔记小说,意在和《聊斋志异》不同。

2.“苏州作家群”“苏州作家群”是明清之际的一个戏剧文学流派,以李玉为代表。由当地的一些小文人组成,通曲律,长期为供应戏班演出而编剧,时而合作。剧作的基本倾向、风格大体一致,注重戏剧结构,多反映市井间的社会伦理问题,劝惩意识较重,剧中出现许多社会下层人物的形象,旧的道德伦理观念较重,但也透露出平民百姓的愿望。

三、简答题:

1.《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儒林外史》的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没有连贯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有时这一回的主要人物到了下一回就退居次要。“事与其来俱来,事与其去俱迄”。这种独特的形式虽然是受到了《水浒传》等书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全书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主干,通过这一点,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从而达到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因此,尽管这种结构形式不免有些松懈,但对它所反映的特定内容来说是和谐的。

2.简述“红学”的发展过程及流派。两百年来学术界对《红楼梦》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间断,并有大量的研究专著产生,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学术界习惯把清乾隆以来到“五四”运动以前的这段《红楼梦》研究称为“旧红学”。“旧红学”最有影响的是评点派和索隐派。“五四”时期出现了以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的“新红学派”,把《红楼梦》看成是曹雪芹的自叙传。五十年代以后,红学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间,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中“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批判运动,以政治运动对待学术问题的做法,给学术研究带来负面影响。目前《红楼梦》研究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渐形成以文学为主,跨越多学科的专学,而且已经由国内走向世界。

四、论述题:

1.《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自己的艺术特点的短篇小说集,它具有多方面的成就。(1)《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上。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作者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最终描摹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实现的。

(2)情节的曲折离奇,引人入胜,也是《聊斋志异》的突出成就。《聊斋志异》虽然基本上是传记体,但并不是平铺直叙地讲述人物的经历,而是注意故事构造的曲折有味,能紧紧地吸引读者。(3)《聊斋志异》还善于描写景色,不只画面鲜明,而且常常造成一种气氛、境界,更好地烘托出人物性格。(4)《聊斋志异》语言精练,词汇丰富,句法更多变化。作者既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学语言,又适当吸收和提炼了当代口语方言。在单行奇句中,间用骈词俪语,典雅工丽而又生动活泼,极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

2..试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写实。

(2)典型化手法。通过人物本身言行来刻划;细节描写;白描、对比;夸张。(3)艺术风格“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同一人物言与行对照;反面人物说大话、假话而露破绽;模拟古典小说中的情节。

(4)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

3.论李渔的古典戏曲理论。

李渔的戏曲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李渔从舞台实际出发,对以往文人剧作只重音律,漠视戏剧性、情节性的通病,旗帜鲜明地提出“结构第一”的观点,以“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讽刺”、“戒荒唐”、“审虚实”等基本创作原则为支柱,架构起其宏大的戏曲创作理论体系。

第五章

近代文学

一、填空题:

1、近代文学的开山作家是(龚自珍)。

2、在“小说界革命”浪潮中涌现的最具影响的小说,是被鲁迅称为“谴责小说”的四部作品(《官场现行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3、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是(梁启超)。

4、黄遵宪早年提出“(我手写我口)”、反对模拟古人的主张,后来他要求“(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我”,进一步明确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5、近代第一个具有民族民主革命意识的文学团体是(南社)。

二、名词解释:

1、“新文体”散文

指的是由梁启超所创造的、区别于以往的散文,以比较通俗而富有煽动力的文字运载新思想,这种略有变革的文体成为我国散文由文言向白话过渡的桥梁,在近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诗界革命

指近代后期由资产阶级文化思想更新带来的文学变革在诗歌领域的反映,是近代进步诗歌潮流进一步的发展。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是梁启超,“诗界革命”的旗帜则是黄遵宪。要解决的仍然是诗歌如何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但却是近代进步诗歌潮流的一个概括和理想。

三、简单题:

1、简述梁启超所创造的新文体散文的特点。首先,比传统的古文语言通俗,条理明晰,所谓“平易畅达”;

其次,它不避俚语俗言,并吸收外国语法,不分骈散与有韵无韵,所以词汇丰 23 富,句法灵活,艺术手段多种多样,大大提高了散文的表现力;

再次,自由大胆地抒写己见,思想新警动人;

最后,笔锋充满感情,一般用铺排的笔墨以加强文章的煽动力、感染力。

2、简述魏源与林则徐对诗文发展所做的贡献。在反帝爱国的诗潮中,虽然艺术上一般还笼罩在前人的格调之下,缺乏鲜明的独创性,但以充实的时代内容反映了一个时期的诗歌风貌,成为这一时期进步文**流的核心力量。

魏源是诗歌比较集中地揭露批判具体政事弊端和阻挠弊端改革的保守任务,为时人诗中所少见。林则徐的诗中渗透着忧时悯民的情怀,鸦片战争时期诗作突出地表现了他的爱国激情,遭投降派打击而被遣戍的诗中集中体现了高度爱国胸怀。

四、论述题:

1、结合具体作品说明黄遵宪诗歌的创作特色。

“诗界革命”的发生,是改良运动的需要。在改良运动中,最早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给“诗界革命”开辟道路的是黄遵宪。他是梁启超极力赞扬的“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也是龚自珍以后最杰出的一个诗人。

黄遵宪的诗,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表现新的感情,开辟了诗歌史上从来未有的广阔的领域。《今别离》四首,歌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片、东西半球昼夜相反四事,给诗界带来了新气象。更重要的是,他时刻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描写了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突出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度辽将军歌》、《哀旅顺》等,无不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黄遵宪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他系统地具体地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时间,突出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严重危机和主要矛盾,他的诗有“史诗”之称。作品多鸿篇巨制,手法上,努力使传统的诗歌形式与新内容谐和,使严整的韵律与散文化的笔法谐和,使“流俗语”、新名词与旧格调谐和,创作了“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成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2、请述龚自珍诗歌的艺术特色。

龚诗的艺术方法,基本上是浪漫主义的。他揭露矛盾、否定现实,又热情地幻想或希望变革现实。《庄子》、《离骚》是其浪漫主义的主要源头,李白诗歌对他也有一定的影响。

龚诗最大的特点是政治思想和艺术概括的统一。他以政论作诗,饱含社会历史内容,有极强的现实政治意义。

丰富奇异的想象,构成生动有力的形象,也是龚诗显著的特点。

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自觉运用古典诗歌多种传统形式,以七言绝句为大宗。如《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独创性地运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

第二篇:电大中国文学作业

一、填空题

“点铁成金”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提出的诗歌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对江西诗派诗人影响很深。2.在80年代后,杨绛创作了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等,保持着她边缘人的写作姿态。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王安忆为有意突现性爱本身具有的美感而创作的“三恋”是《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 绣谷之恋》。

5.白居易感伤诗中的两首最著名的长篇抒情叙事诗是《长恨歌》和《琵琶行》。

6.汉代民歌《上山采靡芜》的最后六句“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丈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7.铁凝的成名作《哦,香雪》写了一个名叫台儿沟的偏僻小山村,被火车从沉睡中惊醒的故事

8.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理论”,主要指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9.北宋词人苏轼擅长在咏物词中抒发身世飘零之感,如他的名作《兰陵王·柳》等。10.苏轼的词代表了北宋诗坛的最高成就,他开拓了诗的题材和意境,打破了传统的婉约尚,开创了豪放词风。

11.在80年代中期开始崛起的先锋小说中,格非是马原之后叙事革命的代表,孙甘露在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而余华则发展了残雪对人的生存探索。12.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是《尚书》,其书名即上古之书的意思,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13.“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和宋代的八位散文大家。唐宋八大家中,在唐代的两家是韩愈柳宗元。

14.清代诗人黄仲则对盛世的虚幻有清醒的认识,《癸巳除夕偶成》其一预见了社会危机的即将来临。

15.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赞扬《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6.宋代诗人杨万里以“活法”作诗,创作了轻快活脱的“诚斋体”。17.在《家》中,觉慧把鸣凤送给冯老太爷做小老婆,鸣凤自尽后,又换了一个丫环,婉儿。18.“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宋代隐士诗人林逋《山园小梅》的咏梅绝唱中的名句。

19.国统区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主要有的茅盾《腐蚀》,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20.解放区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二、简答题(1.简要说明《棋王》儒道合璧的特点。

作品着重描写了主人公王一生的生存意识和存在方式,即他关于“吃”和“下棋”两件事。吃为身体之须,棋为精神之须。对于“吃”,他的要求很低,“顿顿饱就是福”,对于“下棋”,则是自我完善的追求。安贫乐道、宁静淡泊的道家思想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在王一生身上得到了辩证统一和集中体现。

2.莎菲形象的“现代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她的性格是现代的、崭新的。与传统女性温顺、娴淑的性格不同,她不把自己作为被动的等待男性来选择的对象,而认为自己与男性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可以主动去选择男性;第二,她对爱情的理解也是现代的、进步的。她一方面对两性关系持开放态度,一方面也努力保持着女性的自尊、自重,追求“灵与肉”和谐的爱。3.《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有哪些特点?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 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三、论述题

1.怎样理解艾青诗歌中的忧郁色彩?

通过以上各个不同角度、侧面的综合分析论述,对于艾青的诗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艾青的忧郁中饱含了深沉的爱,爱是其诗歌的内核和“诗魂”。他的忧郁是一种爱,“忧郁的爱”,爱是艾青诗歌忧郁的深沉因子。艾青诗里忧郁的色彩只是我们很易看到的表层显现,它有着悲怆的深度和震撼人心的力度。他的爱来自于对这土地、对这土地上人民、对民族和国家,以及对自由、光明与和平永恒的愿望。只不过这种深沉广博的爱浸染上了诗人忧郁的情感色彩。他的忧郁是在“爱”的追求过程中坚强的执著的信念的表现,是一种“力”的凸现,其反过来又促进了他对这爱的更加强烈的坚定不移的追求。因此,艾青式的忧郁表现出的是一种悲壮、崇高之美。其忧郁中迸发的是热情,其痛苦中蕴涵的是希望,其哀婉中燃起的是火焰。只要是人类还有悲苦,生命还受着扭曲,艾青的诗就拂不去的忧郁与悲哀的情结。2.结合张爱玲对王安忆的影响,说明《长恨歌》的叙事特点。张爱玲对王安忆的影响,主要在于偏离宏大叙事的视角,从个人的立场上开掘都市民间的世界。《长恨歌》对上海这一商业化大都市的艺术表现,正是摒弃了对重大社会政治事件的展示,将人物和故事融化在平淡的叙事之中的结果。作品的第一章,没有故事也没有情节,只写上海的弄堂。对于主人公王琦瑶的描写,也有意回避了她的社会关系,隐去了时代对她命运的直接冲击,发平常的生活情境取代了戏剧冲突,弄堂与小姐就是上海精魂的具体体现者。第二次

一、填空题

宋代诗人杨万里以“活法”作诗,创作了轻快活脱的“诚斋体”。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盛唐时期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一个是以王维和孟浩然等人为首的山水田园诗,一个是以高适、芩参为代表的边塞诗。

4.在关于“朦胧诗”的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5.建安时期惟一的女诗人是蔡瑛,她的带有自传性的五言诗代表作是《悲愤诗》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可以分为两类:即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前者以干宝的《搜神记》成就最高,后者的代表作则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8.解放区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9.巴金的小说《寒夜》主要通过汪文宣、曾树生等小人物日常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国统区 的时代面貌。

10.汉代民歌《上山采靡芜》的最后六句“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11.1986年,莫言的《红高粱》和张炜的《古船》的发表,标志着一种新历史小说的诞生。12.王安忆为有意突现性爱本身具有的美感而创作的“三恋”是《小城之恋》、《荒山之恋》 和《锦绣谷之恋》。

13.话本小说《碾玉观音》中璩秀秀对崔宁的追求表现了市民女性对美满爱情的强烈渴望。14.“点铁成金”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提出的诗歌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对江西诗派诗人影响 很深。

15.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是《尚书》,其书名即上古之书的意思,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 编。

16.宗璞在“文革”后发表的第一篇荒诞小说是《我是谁》。17.1921年出版的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18.“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宋代隐士诗人林逋的咏梅绝唱《山园小梅》中的名句。

19.中国文学自1937年抗日战争以来形成了两个传统,一是“‘五四’新文学传统”,二是“解放区文学传统”,这两个传统又称启蒙文化传统和战争文化传统。20.80年代“市井小说”的主要作品有邓友梅的《那五》、《烟壶》等“市井文化”系列,冯 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等“市井人物”系列等。

二、简答题

1.《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有哪些特点?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2.小说《风景》的创作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一个“死者”来担当叙述者? 1作品主要是想表现社会底层一个贫民家庭在几十年间的遭遇,表现这个家庭成员全都疲于应付生存现状的种种沉重压力及“生存”本身的意义。

2从死者的视角来讲述生存的故事,可以产生某种“陌生化”的叙述效果,使作品中的生存景观看来异常的冷漠和残酷,以一种极端化的方式还原出赤裸裸的生存本相,充满令人惊愕的新异和逼真感觉。

3.莎菲形象的“现代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她的性格是现代的、崭新的。与传统女性温顺、娴淑的性格不同,她不把自己作为被动的等待男性来选择的对象,而认为自己与男性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的,可以主动去选择男性;第二,她对爱情的理解也是现代的、进步的。她一方面对两性关系持开放态度,一方面也努力保持着女性的自尊、自重,追求“灵与肉”和谐的爱。

三、论述题

1.结合作品分析《牡丹亭》的艺术成就。沈德符《顾曲杂言》说:“《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2.为什么说《狂人日记》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五四新文学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各种体裁发展不平衡的格局。话剧从开端到成熟几乎花费了半个世纪;新诗对于传统旧诗的胜利虽然只用了短短四年,然而,它不但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涅 槃过程,而且距离艺术上真正的成熟还有待时日;散文的成就最大,但是,它一开始使用的却是文学革命所反对的文言文,而且,它虽然有数量众多的名家名作,却很难找出一篇足以体现其整体成就和水平的代表之作。只有小说,虽然起步较晚,大多比较幼稚,但是,却由于产生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创造出了一个奇迹:小说的开端,也就是它成熟的标志。虽然《狂人日记》不是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但它却是第一篇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白话小说,以足够的思想分量体现了新文学运动的实质,在艺术上成功地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手法,在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小说形态,最早显示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第三次

一、填空题

1.北宋词人周邦彦擅长在咏物词中抒发身世飘零之感,如他的名作《兰陵王·柳》等。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中国文学自1937年抗日战争以来形成了两个传统,一是“‘五四’新文学传统”,二是“解放区文学传统”,这两个传统又称启蒙文化传统和战争文化传统。4.汪敬之的诗集《蕙的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爱情诗集。5.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点铁成金”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提出的诗歌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对江西诗派诗人影响 很深。

7.宗璞在“文革”后发表的第一篇荒诞小说是《我是谁》。

8.宋代诗人杨万里以“活法”作诗,创作了轻快活脱的“诚斋体”。9.杨绛在80年代后,创作了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等,保持着她边缘人的 写作姿态。

10.江西诗派所谓的“一祖三宗”中“一祖”指的是唐代诗人杜甫。

11.明代作家康海的杂剧《中山狼》谴责了忘恩负义的行为,为其赢得了文学史上不朽的声 名。

12.阿城的《棋王》描写了一个外号叫“棋呆子”的知青王一生的故事。13.“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出自1976年“四五”运动中北岛创作的《光的赞歌》一诗。

14.80年代“市井小说”的主要作品有邓友梅的《那五》、《烟壶》等“市井文化”系列,冯 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等“市井人物”系列等。

15.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最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著按其时间的先后分别是《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和《诗品》。

16.元代作家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借肉体和灵魂的分离写出了女性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现实中女性的压抑。

17.1986年,莫言的《红高粱》和张炜的《古船》的发表,标志着一种新历史小说的诞生。18.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他晚年的怀古名作。19.解放区最著名的叙事长诗是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和阮章竞的《漳河水》。20.王安忆为有意突现性爱本身具有的美感而创作的“三恋”是《小城之恋》、《荒山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二、简答题

1.简要说明《棋王》儒道合璧的特点。作品着重描写了主人公王一生的生存意识和存在方式,即他关于“吃”和“下棋”两件事。吃为身体之须,棋为精神之须。对于“吃”,他的要求很低,“顿顿饱就是福”,对于“下棋”,则是自我完善的追求。安贫乐道、宁静淡泊的道家思想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在王一生身上得到了辩证统一和集中体现。2.简述汉代《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是“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辞”,从这一侧面真实地反映出了东汉后期政治混乱、没落的时代风貌。《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古诗十九首》的另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古诗十九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衬映烘托,着墨不多,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例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行行重行行》)

3.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流露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情绪?为什么?请结合作品内容和作者的情况简要加以说明。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

1、3 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

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三、论述题

1.《茶馆》在艺术结构上有什么特色?作者如此安排结构有什么意义?(1)《茶馆》最大的特色是“人像展览式”戏剧结构。(2)这种结构的特点在于,不以故事情节为结构线索,而以人物活动为结构要素,主要人物从中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次要人物两代相承,每个角色自说其事,在时代大背景下事事相连、龙套闲人根据剧情需要来去自由。(3)“人像展览式”戏剧结构的好处是主次分明,拓宽了所表现的生活范围,便于在纷纭变换的时代大背景下凸现出鲜明的人物个性和他们的性格命运,成功地表现了重大主题。2.举例说明《史记》文章的抒情性。

一、描写历史人物,融入了作者深挚的爱憎感情:歌颂明主贤臣、忠臣良将、仁人志士;批判鞭挞暴君昏主、奸臣贼子、贪官酷吏、势利小人,例如„„。这就使《史记》的文章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充满激情。

二、史记》中有不少作品通篇像是一首抒情诗,像《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有的文章虽然未能全篇如此,但其中有的段落也有较强的抒情性,像《刺客列传》中太子丹易水送别荆轲、《项羽本纪》中“垓下之围”里项羽作《垓下之歌》一段等。

三、《史记》的文章常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里作者借廉颇与宾客的对话抒发了作者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感慨。不少人物传记的结尾,作者也用“论赞”的方式抒发自己的一番感慨,也使文章带有较强的抒情性。第四次、填空题

1.小说《海滨故人》是庐稳的代表作。

2.国统区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主要有茅盾的《腐蚀》,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3.在关于“朦胧诗”的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4.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赞扬《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5.赵振开的《波动》是“文革”地下文学中最成功的小说。6.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7.在《围城》中,与方鸿渐在三闾大学因同病相怜而结婚的是孙柔嘉。8.建安文学中的“三曹”是指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他们都是建安时期的著名诗人。9.1957年1月,诗刊《星星》在成都创刊,第一期就由于发表了曰白的短诗《吻-》和流沙河的散文诗《草木篇》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10.宗璞在“文革”后发表的第一篇荒诞小说是《我是谁》。11.80年代“市井小说”的主要作品有邓友梅的《那五》、《烟壶》等“市井文化”系列,冯 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等“市井人物”系列等。

12.中国文学自1937年抗日战争以来形成了两个传统,一是“‘五四’新文学传统”,二是“解放区文学传统”,这两个传统又称启蒙文化传统和战争文化传统。13.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14.解放区最著名的叙事长诗是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和阮章竞的《漳河水》。15.清代长篇英雄传奇《说岳全传》是岳飞故事的集大成之作,在民间影响很大

16.说徐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的评论家是茅盾。17.茅盾的第一部小说《蚀》一出版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18.建安时期惟一的女诗人是蔡瑛,她的带有自传性的五言诗代表作是《悲愤诗》 19.1921年出版的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20.《青春之歌》之后,杨沫还创作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和《英华之歌》等,其艺术成就都没能超过《青春之歌》。

二、简答题

1.《白鹿原》在叙事结构和视角上有哪些特点?

在叙事结构上,一方面采用多线索交叉并进的方式,在错综复杂的故事中,还采用故事套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主线突出、明暗清晰的特点,围绕着白鹿两家的明争暗斗,不仅展示了白鹿村的家族历史,而且也展示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过程。在叙事视角上,主要采用一种“全知视角”既不宥于已有的社会历史观点,也不完全依从自己的个人见解,而是站在民间的立场上,以一个普通人的眼光来叙述历史和故事。2.《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有哪些特点?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3.什么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 有哪两部最重要的且具有文学性的代表作?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两类散文: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记载国家大事和君主言行的,为统治者提供借鉴的散文称历史散文。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且具有文学性的两部历史散文著作是《左传》和《战国策》。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狂人日记》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五四新文学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各种体裁发展不平衡的格局。话剧从开端到成熟几乎花费了半个世纪;新诗对于传统旧诗的胜利虽然只用了短短四年,然而,它不但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涅 槃过程,而且距离艺术上真正的成熟还有待时日;散文的成就最大,但是,它一开始使用的却是文学革命所反对的文言文,而且,它虽然有数量众多的名家名作,却很难找出一篇足以体现其整体成就和水平的代表之作。只有小说,虽然起步较晚,大多比较幼稚,但是,却由于产生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创造出了一个奇迹:小说的开端,也就是它成熟的标志。虽然《狂人日记》不是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但它却是第一篇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白话小说,以足够的思想分量体现了新文学运动的实质,在艺术上成功地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手法,在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小说形态,最早显示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2.结合张爱玲对王安忆的影响,说明《长恨歌》的叙事特点。张爱玲对王安忆的影响,主要在于偏离宏大叙事的视角,从个人的立场上开掘都市民间的世界。《长恨歌》对上海这一商业化大都市的艺术表现,正是摒弃了对重大社会政治事件的展示,将人物和故事融化在平淡的叙事之中的结果。作品的第一章,没有故事也没有情节,只写上海的弄堂。对于主人公王琦瑶的描写,也有意回避了她的社会关系,隐去了时代对她命运的直接冲击,发平常的生活情境取代了戏剧冲突,弄堂与小姐就是上海精魂的具体体现者。《中国文学基础》试题

一、填空题 1.《诗经》共收入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 篇,分为《风》、《雅》、《颂 》三类。

2.屈原,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

3.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后世与孔子并称“孔孟”。

4.汉乐府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它的创作精神上的特点。班固将其归结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八个字。5.《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作者是班固,其中写得最好的人物传记是《 苏武传》。

6.宋元话本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一是以讼狱事件 为题材的作品,一是以神仙鬼怪故事为题材的作品。7.崔盈盈和张生的爱情故事发端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是在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8.“二拍”是凌蒙初编著的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9.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10.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同时也宣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11.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在小说、诗歌和散文三个方面都有突出的成绩。

12.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是《晨报副镌》、《京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和《民国日报·觉悟》。

13.湖畔诗社1924年由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和冯雪峰成立于杭州。14.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15.1926年4月,主编《晨报副刊》的徐志摩,邀请闻一多在副刊上开辟了“诗镌”专栏,宣告新月诗派(格律诗派)正式形成。16.茅盾说:“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也是‘末代’的诗人。” 17.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由《银灰色的死》、《沉沦》和《南迁》三篇小说组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小说集。18.现代派诗人的代表是出版有《我的记忆》、《望舒草》和《灾难的岁月》三部诗集的戴望舒。

二、名词解释

1、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第四次文代会: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6日在北京召开。

三、简答题

1、请简述关汉卿创作的思想内容。答: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第一类是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的作品。如著名的《窦娥冤》第二类主要是描写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她们在斗争中的勇敢和机智。其中以《救风尘》为最有代表性。第三类是歌颂历史英雄的杂剧,以《单刀会》的成就为最突出。

2、简要说明吴荪甫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答:直接原因:杜竹斋的倒戈。

性格原因:刚愎自用、倔强不屈、性情暴躁。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华民族工业十分弱小,抵抗不住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 阶级的联合进攻。

3、简述《骆驼祥子》的思想意义。

答:主要讲述的是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本文痛斥了压迫人民的无德之人,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所进行的剥削、压迫,控诉了旧社会活生生把人“变”成鬼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批判了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也揭示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主题。更体现了人是随环境变换而改变的动物,可谓是最不堪一击的。

四、论述题

1论述《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答:《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2、结合《春之声》试析王蒙小说艺术风格的新变化。答:《春之声》是王蒙在经历30年坎坷生涯以后,在创作中大胆借鉴“意识流”手法用以表现日益复杂的生活和情感的代表性作品。《春之声》在艺术手法上的大胆创新,表现在采用意识流手法,以主人公岳之峰为中心点,以大量感官印象引发自由联想,以人物的意识流动为结构线索,形成“放射性”布局结构,多线条、多层面、多视角地在过去、今天、未来之间来回转换,从而大大拓展了现实空间,加快了心理流程的速度,扩展了小说的容量,同时与五光十色、变化频仍的现实生活保持和谐。作品借鉴了意识流的手法,而不是纯粹意识流小说;注重心理探索,但不排斥描写客观环境和人物行为;大量的印象、感觉、联想并非杂乱无章,而是经过了理性的筛选和梳理;内心独白、暗示、象征与客观叙事、描写结合,总体上呈现出乐观向上的基调,体现出一种开放的现实主义特征。

第三篇:中国文学基础作业补修作业

中国文学基础 作业及答案 第一次

一、填空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点铁成金”是北宋诗人 黄庭坚的提出的诗歌理论之 一,这一理论对江西诗派诗人 影响很深。

2.在 80 年代后,杨绛创作了 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 六记》等,保持着她边缘人的 写作姿态。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 识燕归来。

4.王安忆为有意突现性爱本身具有的美感而创作的 “三恋” 是《小城之恋》《荒山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5.白居易感伤诗中的两首最 著名的长篇抒情叙事诗是《长 恨歌》和《琵琶行》。

6.汉代民歌《上山采靡芜》 的最后六句:“新人工织缣,故 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 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 如故。

7.铁凝的成名作 哦,香雪》 》 《 香雪》 写了一个名叫台儿沟的偏僻小 山村,被火车从沉睡中惊醒的 故事。

8.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 提出的 “三美理论” 主要指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9.北宋词人苏轼擅长在咏物 词中抒发身世飘零之感,如他 的名作《兰陵王·柳》等。

10.苏轼的词代表了北宋诗 坛的最高成就,他开拓了诗的 题材和意境,打破了传统的婉 约风尚,开创了豪放词风。

11.在 80 年代中期开始崛起 的先锋小说中,格非是马原之 后叙事革命的代表,孙甘露在 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而余 华 则发展了残雪对人的生存 探索。

12.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是 《尚书》 其书名即上古之书,的意思,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 汇编。

13.“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 和宋代的八位散文大家。唐宋 八大家中,在唐代的两家是韩 愈、柳宗元。

14.清代诗人 黄仲则 对盛世 的虚幻有清醒的认识,癸巳除 《 夕偶成》其一预见了社会危机 的即将来临。

15.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 中赞扬《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6.宋代诗人杨万里以“活 法”作诗,创作了轻快活脱的 “诚斋体”。

17.在《家》中,觉慧把鸣凤 送给冯老太爷做小老婆,鸣凤 自尽后,又换了一个丫环,她 是婉儿。

18.“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 浮动月黄昏”是宋代隐士诗人 林逋《山园小梅》的咏梅绝唱 中的名句。

19.国统区有影响的长篇小 说主要有的茅盾 《腐蚀》 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

20.解放区最著名的长篇小 说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二、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 30 分。)

1.简要说明《棋王》儒道 合璧的特点式,即他关于“吃”和“下棋” 两件事。吃为身体之须,棋为精神之须。对于“吃”,他的要求很低,“顿顿饱就 是福”,对于“下棋”,则是 自我完善的追求。安贫乐 道、宁静淡泊的道家思想 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 儒家思想在王一生身上得 到了辩证统一和集中体 现。

2.莎菲形象的 “现代特征” 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她的性格是现代的、崭新的。与传统女性温顺、娴淑的性格 不同,她不把自己作为被动的 等待男性来选择的对象,而认 为自己与男性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可以主动去选择男性;

第二,她对爱情的理解也是现 代的、进步的。她一方面对两 性关系持开放态度,一方面也 努力保持着女性的自尊、自重,追求“灵与肉”和谐的爱。

3.《三国演义》中曹操的 形象有哪些特点?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 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 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 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 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 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 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 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 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 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 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作品着重描写了主人公王 一生的生存意识和存在方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 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三、论述题(共 2 道试题,共 30 分。)

1.怎样理解艾青诗歌中的 忧郁色彩?

通过以上各个不同角度、侧面 的综合分析论述,对于艾青的 诗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艾 青的忧郁中饱含了深沉的爱,爱是其诗歌的内核和“诗魂”。他的忧郁是一种爱,“忧郁的 爱”,爱是艾青诗歌忧郁的深沉 因子。艾青诗里忧郁的色彩只 是我们很易看到的表层显现,它有着悲怆的深度和震撼人心 的力度。他的爱来自于对这土 地、对这土地上人民、对民族 和国家,以及对自由、光明与 和平永恒的愿望。只不过这种 深沉广博的爱浸染上了诗人忧 郁的情感色彩。他的忧郁是在 “爱”的追求过程中坚强的执著 的信念的表现,是一种“力”的 凸现,其反过来又促进了他对 这爱的更加强烈的坚定不移的 追求。因此,艾青式的忧郁表 现出的是一种悲壮、崇高之美。其忧郁中迸发的是热情,其痛 苦中蕴涵的是希望,其哀婉中 燃起的是火焰。只要是人类还 有悲苦,生命还受着扭曲,艾 青的诗就拂不去的忧郁与悲哀 的情结。

2.结合张爱玲对王安忆的 影响,说明《长恨歌》的叙事 特点。张爱玲对王安忆的影响,主要在于 偏离宏大叙事的视角,从个人的立 场上开掘都市民间的世界。《长恨 歌》对上海这一商业化大都市的艺术表现,正是摒弃了对重大社会政 治事件的展示,将人物和故事融化 在平淡的叙事之中的结果。作品的 第一章,没有故事也没有情节,只 写上海的弄堂。对于主人公王琦瑶 的描写,也有意回避了她的社会关 系,隐去了时代对她命运的直接冲 击,发平常的生活情境取代了戏剧 冲突,弄堂与小姐就是上海精魂的 具体体现者。

第二次

一、填空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宋代诗人 杨万里 以 “活 法”作诗,创作了轻快活脱的 “诚斋体”。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飞鸟相与 山气日夕佳, 还。

3.盛唐时期出现了两大诗歌 流派,一个是以王维和孟浩然 等人为首的山水田园诗,一个 是以高适、芩参为代表的 边 塞诗。

4.在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 冕的 《在新的崛起面前》 孙绍、振的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5.建安时期惟一的女诗人是 蔡瑛,她的带有自传性的五言 诗代表作是 《悲 愤诗》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可 以分为两类:即志怪小说和 志 人小说。前者以干宝 的 《搜 神记》成就最高,后者的代表 作则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 识燕归来。

8.解放区最著名的长篇小说 丁玲 的《太阳照在桑干 河上》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9.巴 金 的 小 说 《 寒 夜 》 主要通过汪文宣、曾树生等小 人物日常生活的描写,反映了 国统区的时代面貌。

10.汉代民歌《上山采靡芜》 的最后六句:“新人工织缣,故 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 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 不如故。

11.1986 年,莫言 的 《红 高粱》和张炜的《古船》的发 表,标志着一种新历史小说的 诞生。

12.王安忆 为有意突现 性爱本身具有的美感而创作的 “三恋”是《小城之恋》《荒、山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13.话本小说 《碾玉观音》 中璩秀秀对崔宁的追求表现了 市民女性对美满爱情的强烈渴 望。

14.“点铁成金”是北宋诗人 黄庭坚 的提出的诗歌理 论之一,这一理论对江西诗派 诗人影响很深。

15.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是 《尚书》 其书名即 上古之,书 的意思,是一部古代历 史文献汇编。

16.宗璞在“文革”后发表的 第一篇荒诞小说是《我是谁》。

17.1921 年出版的 郁达夫 的小说集 《沉沦》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短篇小说 集。

18.“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 浮动月黄昏”是宋代隐士诗人 林逋的咏梅绝唱《山园小梅》 中的名句。

19.中国文学自 1937 年抗日 战争以来形成了两个传统,一 是“ ‘五四’新文学传统”,二 是 “解放区文学传统” 这两个,启蒙文化传统 传统又称和战争文化传统。

20.80 年代 “市井小说” 的主 要作品有邓友梅的 《那五》 烟、《 壶》等“市井文化” 系 列,冯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等“市井人物”系列等。

二、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 30 分。)

1.《三国演义》中曹操的 形象有哪些特点?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 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 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 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 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 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 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 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 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 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 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 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 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2.小说《风景》的创作目 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一个 “死者”来担当叙述者?

1. 作品主要是想表现社会底层 一个贫民家庭在几十年间的遭 遇,表现这个家庭成员全都疲 于应付生存现状的种种沉重压 力及“生存”本身的意义。

2. 从死者的视角来讲述生存的 故事,可以产生某种 “陌生化” 的叙述效果,使作品中的生存 景观看来异常的冷漠和残酷,以一种极端化的方式还原出赤 裸裸的生存本相,充满令人惊愕的新异和逼真感觉。

3.莎菲形象的 “现代特征” 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她的性格是现代的、崭新的。与传统女性温顺、娴淑的性格 不同,她不把自己作为被动的 等待男性来选择的对象,而认 为自己与男性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可以主动去选择男性;

第二,她对爱情的理解也是现 代的、进步的。她一方面对两 性关系持开放态度,一方面也 努力保持着女性的自尊、自重,追求“灵与肉”和谐的爱。

三、论述题(共 2 道试题,共 30 分。)

1.结合作品分析 《牡丹亭》 的艺术成就。沈德符《顾曲杂言》说:《牡 “ 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 令《西厢》减价。《牡丹亭》 ” 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 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 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 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 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 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 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 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 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 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 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 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 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 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 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 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 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 水准。

2.为什么说《狂人 日记》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 的作品? 五四新文学从一开始就呈现出 各种体裁发展不平衡的格局。话剧从开端到成熟几乎花费了 半个世纪;新诗对于传统旧诗 的胜利虽然只用了短短四年,然而,它不但经历了一个痛苦 的涅槃过程,而且距离艺术上 真正的成熟还有待时日;散文 的成就最大,但是,它一开始 使用的却是文学革命所反对的 文言文,而且,它虽然有数量 众多的名家名作,却很难找出 一篇足以体现其整体成就和水平的代表之作。只有小说,虽 然起步较晚,大多比较幼稚,但是,却由于产生了鲁迅 的 《狂 人日记》,创造出了一个奇迹: 小说的开端,也就是它成熟的 标志。虽然《狂人日记》不是 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 说,但它却是第一篇猛烈抨击 封建礼教的白话小说,以足够 的思想分量体现了新文学运动 的实质,在艺术上成功地借鉴 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手法,在现 代文学史上创造了一种崭新的 小说形态,最早显示出了文学 革命的实绩。

第三次

一、填空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北宋词人 周邦彦 擅长 在咏物词中抒发身世飘零之 感,如他的名作《兰陵王·柳》 等。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 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 明月,随君直到夜郎 西。

3.中国文学自 1937 年抗日战 争以来形成了两个传统,一是 “ ‘五四’新文学传统”,二是 “解放区文学传统” 这两个传,统又称 启蒙文化传统 和战争文化传统。

4.汪敬之 的诗集《蕙 的风》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爱情诗集。众里寻她千百

5.,蓦然回首,那人却 在灯火阑珊处。

6.“点铁成金”是北宋诗人 黄庭坚 的提出的诗歌 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对江西诗 派诗人影响很深。宗璞 在“文革”

7.后发表的第一篇荒诞小说是 《我是谁》。

8.宋代诗人 杨万里 以“活法”作诗,创作了轻快 活脱的“诚斋体”。

9.杨绛 在 80 年代后,创作了长篇小说 《洗澡》 散文、《干校六记》等,保持着她边 缘人的写作姿态。

10.江西诗派所谓的 “一祖三 宗”中“一祖”指的是唐代诗 人 杜甫。11.明代作家 康海 的杂 剧《中山狼》谴责了忘恩负义 的行为,为其赢得了文学史上 不朽的声名。

12.阿城 的《棋王》描写了 一个外号叫“棋呆子”的知青 王一生的故事。13.“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 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出自 1976 年 “四五” 运动中北 岛创作的 《光的赞歌》 一 诗。

14.80 年代 “市井小说” 的主 要作品有邓友梅的 《那五》 烟、《 系 壶》等“市井文化”度列,冯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等“市井人物”系列等。

15.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最 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 著按其时间的先后分别是《典 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 和《诗品》。

16.元代作家郑光祖的杂剧 《倩女离魂》 借肉体和灵 魂的分离写出了女性对爱情的 热烈追求和现实中女性的压 抑。

17.1986 年,莫言 的 《红高粱》和张炜的《古船》 的发表,标志着一种新历史小 说的诞生。

18.宋代词人 辛弃疾 的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是他晚年的怀古名作。

19.解放区最著名的叙事长 诗是李季的 《王贵与李香。香》 和阮章竞的《漳河水》

20.王安忆 为有意 突现性爱本身具有的美感而创 作的“三恋”是《小城之恋》、《荒山之恋》 《锦绣谷之恋》 和。

二、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 30 分。)

1.简要说明《棋王》儒道 合璧的特点。

2.简 述 汉 代《古诗十九 首》的思想内容。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是 “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辞”,从这一侧面真实地反映出了东 汉后期政治混乱、没落的时代 风貌。《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 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其抒情方 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 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 合,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 的境界。《古诗十九首》的另一显 著的艺术特点是善于通过某种 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 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 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 出。《古诗十九首》还有一个 特点,就是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衬映烘托,着墨不多,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例如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行行重行行》)(3.徐志摩在《再别康桥》 中流露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情 绪?为什么?请结合作品内容 和作者的情况简要加以说明。

《再别康桥》 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 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 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 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 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 人的想象之中。全诗以“轻轻的” “走” “来” “招 手” “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 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 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作品着重描写了主人公王 一生的生存意识和存在方 式,即他关于“吃”和“下棋” 两件事。吃为身体之须,棋为精神之须。对于“吃”,他的要求很低,“顿顿饱就 是福”,对于“下棋”,则是 自我完善的追求。安贫乐 道、宁静淡泊的道家思想 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 儒家思想在王一生身上得 到了辩证统一和集中体 现。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 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 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 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 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 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 有致。全诗 7 节,每节 4 行,组成 两个平行台阶;

1、3 行稍短,2、4 行稍长,每行 6 至 8 字不等,诗人 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 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 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 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 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 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 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 弦。

三、论述题(共 2 道试题,共 30 分。)

1.《茶馆》在艺术结构上 有什么特色?作者如此安排结 构有什么意义?(1)《茶馆》最大的特色是“人像 展览式”的戏剧结构。

(2)这种结构的特点在于,不以故 事情节为结构线索,而以人物活动 为结构要素,主要人 物从中年到老 年贯穿全剧、次要人物两代相承,每个角色自说其事,在时代大背景 下事事相连、龙套闲人根据剧情需 要来去自由。

(3)“人像展览式”戏剧结构的好处 是主次分明,拓宽了所表现的生活 范围,便于在纷纭变换的时代大背 景下凸现出鲜明的人物个性和他们 的性格命运,成功地表现了重大主 题。

贤臣、忠臣良将、仁人志士; 批判鞭挞暴君昏主、奸臣贼子、贪官酷吏、势利小人,例 如……。这就使《史记》的文 章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充满 激情。

二、史记》中有不少作品通篇 像是一首抒情诗,像《伯夷列 传》、《屈原贾生列传》等; 有的文章虽然未能全篇如此,但其中有的段落也有较强的抒 情性,像《刺客列传》中太子 丹易水送别荆轲、《项羽本纪》 中“垓下之围”里项羽作《垓下 之歌》一段等。

三、《史记》的文章常采 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这些议论 往往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例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里作者 借廉颇与宾客的对话抒发了作 者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感 慨。不少人物传记的结尾,作 者也用“论赞”的方式抒发自己 的一番感慨,也使文章带有较 强的抒情性。

第四次、填空题(共 20 道试题,40 共 分。)

1.小说 《海滨故人》 是 庐 稳 的代表作。

2.国统区有影响的长篇小说 主要有 茅盾 的《腐蚀》,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

3.在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 冕的 《在新的崛起面前》 孙绍、振的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4.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 中赞扬《史记》是“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 《离骚》 ”。5.赵振开的《波动》 是 “文革”地下文学中最成功的

2.举例说明《史记》文章的 抒情性。

一、描写历史人物,融入了作 者深挚的爱憎感情:歌颂明主小说。

6.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7.在《围城》中,与方鸿渐 在三闾大学因同病相怜而结婚 的是 孙柔嘉。

8.建安文学中的“三曹”是 曹丕 指曹操和他的儿子 和曹植,他们都是建安时期的 著名诗人。

9.1957 年 1 月,诗刊 《星星》 在成都创刊,第一期就由于发 表了曰白的短诗《吻-》和流沙 河的散文诗《草木篇》 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10.宗璞 在“文革” 后发表的第一篇荒诞小说是 《我是谁》。

11.80 年代 “市井小说” 的主 要作品有邓友梅的 《那五》 烟、《 “市井文化” 系列,壶》 等 冯骥才的 《神鞭》、《三寸金莲》 等“市井人物”系列等。

12.中国文学自 1937 年抗日 战争以来形成了两个传统,一 是“ ‘五四’新文学传统”,二 是 “解放区文学传统” 这两个,传统又称 启蒙文化传统 和战争文化传统。

13.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 海色本澄清。

14.解放区最著名的叙事长 诗是李季的 《王贵与李香 香》 和阮章竞的 《漳河水》。

15.清代长篇英雄传奇 《说 岳全传》 是岳飞故事的集 大成之作,在民间影响很大

16.说 徐志摩 是“中 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 又是‘末代’的诗人”的评论 家是茅盾。

17.茅盾的第一部小说 《蚀》 一出版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18.建安时期惟一的女诗人是蔡瑛,她的带有自传性的五 言诗代表作是 《悲愤诗》

19.1921 年出版的 郁达夫 的小说集 《沉沦》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短篇小说 集。

20.《青春之歌》之后,杨 还创作有长篇小说《东 沫 方欲晓》《芳菲之歌》和《英、华之歌》等,其艺术成就都没 能超过《青春之歌》。

二、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 30 分。)

1.《白鹿原》在叙事结构 和视角上有哪些特点?

在叙事结构上,一方面采用多 线索交叉并进的方式,在错综 复杂的故事中,还采用故事套 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表 现出主线突出、明暗清晰的特 点,围绕着白鹿两家的明争暗 斗,不仅展示了白鹿村的家族 历史,而且也展示了中

国社会 历史的变迁过程。在叙事视角上,主要采用一 种“全知视角”既不宥于已有 的社会历史观点,也不完全依 从自己的个人见解,而是站在 民间的立场上,以一个普通人 的眼光来叙述历史和故事。

2.《三国演义》中曹操的 形象有哪些特点?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 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 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 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 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 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 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 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 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 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 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 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3.什么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历史散文?有哪两部最重要的 且具有文学性的代表作?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两类散 文: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记载 国家大事和君主言行的,为统 治者提供借鉴的散文称历史散 文。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且 具有文学性的两部历史散文著 作是《左传》和《战国策》。

三、论述题(共 2 道试题,共 30 分。)

1.为什么说《狂人日记》 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 品?

五四新文学从一开始就呈现出 各种体裁发展不平衡的格局。话剧从开端到成熟几乎花费了 半个世纪;新诗对于传统旧诗 的胜利虽然只用了短短四年,然而,它不但经历了一个痛苦 的涅槃过程,而且距离艺术上 真正的成熟还有待时

日;散文 的成就最大,但是,它一开始 使用的却是文学革命所反对的 文言文,而且,它虽然有数量 众多的名家名作,却很难找出 一篇足以体现其整体成就和水平的代表之作。只有小说,虽 然起步较晚,大多比较幼稚,但是,却由于产生了鲁迅的 《狂 人日记》,创造出了一个奇迹: 小说的开端,也就是它成熟的 标志。虽然《狂人日记》不是 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 说,但它却是第一篇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白话小说,以足够 的思想分量体现了新文学运动 的实质,在艺术上成功地借鉴 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手法,在现 代文学史上创造了一种崭新的 小说形态,最早显示出了文学 革命的实绩。

2.结合张爱玲对王安忆的 影响,说明《长恨歌》的叙事 特点。

张爱玲对王安忆的影响,主要在于 偏离宏大叙事的视角,从个人的立 场上开掘都市民间的世界。《长恨 歌》对上海这一商业化大都市的艺 术表现,正是摒弃了对重大社会政 治事件的展示,将人物和故事融化 在平淡的叙事之中的结果。作品的 第一章,没有故事也没有情节,只 写上海的弄堂。对于主人公王琦瑶 的描写,也有意回避了她的社会关 系,隐去了时代对她命运的直接冲 击,发平常的生活情境取代了戏剧 冲突,弄堂与小姐就是上海精魂的 具体体现者。

第四篇:中国文学离线作业 浙大资料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国文学(2)》课程作业

姓名: 学

号:

年级: 学习中心:

—————————————————————————————

第一编

唐代文学

第一章 初盛唐诗人

一、填空题:

1.“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初唐四杰”中擅长歌行体的是(卢照邻)和(骆宾王),擅长五言律诗的是(杨炯)和(王勃)。

3.被称为“七绝圣手”的诗人是(王昌龄)。

4.陈子昂提倡(兴寄)和(风骨),表明了他的革新诗风的主张。

二、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的是在初唐高宗至武后初时期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他们4位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在唐诗开创时期,对开拓诗歌的题材领域的开拓、格律的形成方面都起了很大的积极推动作用。2.王孟诗派

“王孟诗派”指的是因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孟浩然而得名的诗派,也是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派。该派诗人在创作内容中较多地描写山水田园的风光与人们的闲适生活。该派的其它成员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3.高岑诗派

“高岑诗派”指的是因代表人物是高适和岑参而得名的诗派,也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派。该派诗人在创作内容中较多描写大唐国家边塞风光与将士们的征戍生活。该派的其它成员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等人。4.“沈宋”

“沈宋”指的是沈佺期与宋之问的合称,都是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两人对唐诗的贡献主要在于声律方面。他们从前人和时人应用形式格律的各种实践中,将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最后完成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使后来的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可以有一定的规则去遵循。

三、简答题:

1.“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作用。

答:“初唐四杰”对唐诗的促进作用在于:1.开始注意韵律格式,逐步形成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2.开始把诗歌从宫庭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扩大 1 了诗歌的题材和思想;3.五言律诗的形式开始有了初步的定型。2.两次出塞的诗人是谁?有何代表作? 答:两次出塞的诗人是——岑参;

他的代表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3.简述王维的艺术成就。

答:王维的艺术成就主要有:1.既能概括地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2.准确捕捉表现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3.他的作品往往兼具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4.在语言上清新洗炼,朴素中有华采。

4.高适的边塞诗有何特色?

答:高适边塞诗的特色:除长篇歌行外,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诗人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总体的基调是慷慨昂扬的。5.高适《燕歌行》的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

答:高适《燕歌行》的主要思想是: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表示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诗歌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表示的不满。

四、论述题:

1.试论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贡献。论: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贡献主要有:

1.在诗歌理论方面:陈子昂提倡“风骨”和“兴寄”,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词采相结合,这对唐诗风骨的形成与新诗风的开辟具有关键性的意义。2.在诗歌创作方面: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诗中所包含的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体现了唐诗的风骨。

3.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影响了整个唐代,他对风骨的追求,提出的诗歌美学,对唐诗风骨的形成与新诗风的开辟具有关键性的意义。2.结合具体作品说明张若虚和刘希夷在唐诗发展方面的贡献。论:张若虚和刘希夷在唐诗发展方面的贡献有: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篇长篇歌行,虽然采用乐府旧题,却赋予诗歌新的内容,作者将诗情、画意和对宇宙奥秘与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又无迹可寻的诗境。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在诗境创造方面与之相类似。

他们在诗歌意境创造上的进展,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将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等,都表明了唐诗意境的创造已到达炉火纯表的阶段,更是为为之后盛唐诗的出现、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3.结合具体作品说明岑参边塞诗的创作特色。

论:岑参边塞诗的创作特色:

在边塞诗方面,岑参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支配下,诗人对军旅生活、边塞风物与民域风情热情歌颂,突破之前在诗歌创作中局限于描写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表现方面,岑参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的体势并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自立新题。

第二章 李白

一、填空题:

1.李白的思想受到儒家、(道家)、道教、(侠义)和(纵横家)、佛教思想的多重影响。

2.李白在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漫游时期与著名诗人(杜甫)两次相遇。3.相传李白诗中与崔颢《黄鹤楼》争胜的七律是《 登金陵凤凰台 》。

二、名词解释: 1. 诗仙

“诗仙”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李白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是豪放而飘逸的,艺术成就又极高,因此获得了“诗仙”的称号。

三、简答题:

1.李白的妇女题材的诗歌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答:李白的妇女题材诗歌表现了他的感情:在诗中作者塑造了各种身份、各种性格的女子,作者同情她们的纯情、歌颂她们的刚烈,这是对压迫戕害她们的封建礼教的挞伐。如《子夜吴歌》、《北风行》。2.李白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李白诗歌的语言特点:他的诗语言任情率真,似随口而出,毫不刻意雕琢。他的诗篇语言大都清新自然,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真美。3.李白的乐府歌行有何特点?

答:李白的乐府歌行特点:他能综合乐府杂体和楚辞的长处而又富于变化。李白将乐府杂言中类似散文的句法有古朴质拙的美感和劲健的力度与楚辞句式有错综变化和惝恍飞扬的美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4.李白诗歌的结构有什么特色?

答:李白的诗歌特点:他的诗风格豪放飘逸、感情激荡迸发,须有大开大合、跌宕跳跃的结构作为载体。他的诗歌常开头突兀,如狂飙骤起;中间省略过渡照应,形象转换倏忽;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令人遐想联翩。

四、论述题:

1.李白诗歌中的夸张手法有何特点? 论:李白诗歌中的夸张手法特点:

为了突出笔下的形象,强化感情,李白常大胆的把夸张与神奇的想象相结合,起到艺术的聚焦(即放大或缩小)作用。

这种夸张是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艺术的真实。他还善于把鲜明的对比和大胆的夸张相结合,加大艺术上的反差,从内容上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从形式上形成一种不对称的美。

2.试论《蜀道难》中出现的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作用有何不同? 论:《蜀道难》中出现的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作用不同:

李白的《蜀道难》主调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同一句话,诗中重复三次,但每次作用不尽相同。

在开头,重在表现蓦然惊讶的感受,也使文势更为突兀;在中间,是表现一种发愁和畏惧的心理,在文章气势上有换气和振起的作用,并承前启后;在末尾,则表现一种无可奈何,只得作罢的情绪,且与开头遥相呼应,使全诗通过这样的一唱三叹,让主调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3.试述李白的诗歌中所用的想象手法。论:李白诗歌中所用的想象手法:

李白喜用雄伟高大、非凡奇特的形象,抒发他“吞五岳、纳四海’的胸襟,宣泄他那纵汹涌的感情,表现了超凡的才能和耿介卓立的风节。

这些形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幻境、人间和仙界打成一片,它们已不再是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主观的外化。如《梁甫吟》、《蜀道难》。4.试述《将进酒》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论:《将进酒》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将进酒》表达了李白鄙视富贵,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的性格,表现了他对自身价值的自信,同时也流露出他感慨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情绪。

《将进酒》写得豪迈、洒脱又激情奔放,作者以淋漓的笔法,反复表现自己的痛苦和矛盾。全诗表面上写的是“乐”,却把“愁”字藏在字里行间,直到全文最后字才点出来。

《将进酒》通篇大起大落,忽开忽阖,既有黄河奔腾万里直泻入海的气势,又有黄河九曲百折千回的蕴涵。在句法以七言为主而又参差错落的变化,音节嘹亮,韵脚多变;读起来抑扬顿挫而又自然流畅。

第三章

杜甫

一、填空题:

1.有唐一代,许多伟大的诗人都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独绝一世,李白即被誉为“诗仙”,杜甫被誉为(“诗圣”),(王维)被誉为“诗佛”,(刘禹锡)被誉为“诗豪”,(李贺)被称为“诗鬼”。

二、名词解释: 1.“三吏”

“三吏”即杜甫的现实主义的3首诗歌:《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4 通称“三吏”。

2.“三别”

“三别”即杜甫的3首诗歌现实主义诗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通称“三别”。3. 诗史

“诗史”就是唐代诗人杜甫。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诗的内容真实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因此,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4.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指诗人杜甫诗歌的独特风格。作者生活的时代环境急遽变化,个人生活的穷愁困苦,思想感情的博大与深厚,以及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是形成这种风格的主要因素,也是这一风格的主要表现。

三、简答题:

1.简述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答: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1.在“三吏”、“三别”中反映出封建时期的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如:“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刻同情。2.“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对祖国无比热爱。他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如《春望》。3.在《兵车行》、《丽人行》中,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充满强烈的憎恨。如:“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4.除和当时政治、社会直接相关的作品外,一些咏物、写景的诗,也都渗透着对民众和时局的关切之情,如《花鸭》刺奸相的钳制言论。5.一些有关夫妻、兄弟与朋友间的抒情诗,如《月夜》,也无不渗透着挚爱和无私精神。

2.简述杜甫的影响。

答:杜甫的影响:杜甫的诗反映现实的乐府诗自创新题,“即事名篇”,直接开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这一影响一直贯穿到清末黄遵宪;他的作品高度的爱国精神,不仅在文学史上而且也在历史上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在表现方法上也为后世开示了不少法门,一方面提炼口语,同时又通过千锤百炼创造出字字敲打得响、“字字不闲”的诗句,对于后来人们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以《石壕吏》为例,浅论杜甫叙事诗寓主观于客观的特色。

答:杜甫叙事诗寓主观于客观的特色:杜甫叙事诗的最大的特点是寓主观于客观。他善于克制自己的主观情绪,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在《石壕吏》,主要内容写的是石壕吏深夜捉人应征的故事,通篇按时间顺序对事件进行客观叙写,娓娓道来,只有“吏呼一何怒”稍微透露了一点作者自己的爱憎,而这又是客观描写,然而,这样写将强烈的爱憎及讽刺寓 5 于叙事之中,不言爱憎而爱憎毕现,更是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兵役制度的腐朽与罪恶,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战乱年代的悲惨遭遇。杜甫运用此手法,使人更觉惊心动魄,哀痛感人。

四、论述题

1.试论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论: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1.从创作特色来说,杜甫诗最大的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最显著的艺术风格是沉郁顿挫。

①叙事诗: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力地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震撼人心。第二,杜甫寓主观于客观。如《石壕吏》就是寓讽刺于客观叙事之中,更觉真挚哀痛。第三,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第四,采用俗语。如“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平白如话。第五,细节描写。《北征》中妻儿的描写堪为典范。②抒情诗:第一,杜甫往往像在叙事诗中刻画人物那样对自己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解剖。第二,杜甫往往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第三,在抒情诗中,具体说在政治抒情诗中,杜甫往往大发议论,提出自己的政见和对时事的批评。

2.杜甫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这就决定了他的现实主义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也是杜诗的一大特色。《洗兵马》正是这一特色的代表。

2.从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历程来谈谈杜甫的地位。论:杜甫的地位:

杜甫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最早从周代民歌就开始的,如《诗经》中的《七月》、《伐檀》等都是优秀的代表。到两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精神和表现手法更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缘事而发”的叙事诗,如《孔雀东南飞》。汉末建安时期,文人们开始写一些现实主义的诗,建安后转入低潮,至初唐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现实主义诗歌才又略见起色。李白虽也写了一些现实主义的诗歌,但他的成就主要在浪漫主义方面。杜甫总结并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使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达到了顶峰,并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

第四章

白居易与中晚唐诗人

一、填空题: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论主张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提出的。

2.白居易的两首最著名的叙事长诗是(《琵琶行》)和(《长恨歌》)。3.白居易的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价值最高的是(讽喻诗)。

4.有“五言长城”之誉的中唐著名诗人是(刘长卿)

5.被苏东坡称之为“郊寒岛瘦”的分别是(贾岛)和(孟郊)两位唐代诗人。

二、名词解释: 1.“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是一种用自命新题写时事的诗。用乐府诗写时事,又不受古题束缚,而是“因事立题”,自创新题。“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提出的,白居易和元稹等在理论上和创作上大力提倡,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了一场改革运动即新乐府运动,使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把唐诗创作推向了新的高潮。

2.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是在唐太宗大历年间活跃在唐代诗坛的十名著名诗人的统称,这十人有: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李端。

三、简答题:

1.试析白居易的《长恨歌》。

答:白居易的《长恨歌》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故事。《长恨歌》留给读者更多的不是“惩尤物”式的道德教训,而是对刻骨铭心爱情的深深的感动。

2.试析白居易的《琵琶行》

答: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他被贬江州的次年所写,通篇读下来,感伤意味虽较重,幸而作者善于掌握各种不同的气氛,以音乐节奏的变化表现情绪的起伏,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诗才与内涵。3.简述韩愈诗歌的艺术特色。

答:韩愈诗歌主要是:想象夸张奇特,搜奇猎险,刻意创新,甚至以俗为美,以丑为美,以翻新盘硬聱牙之语,创造一种雄肆险怪的境界,从而给人以艺术上的震撼。他还惯以散文手法写诗,使诗句可长可短,灵活自由。4.刘禹锡诗歌成就最高的是哪三类?

答:刘禹锡的诗歌成就最高的三类:政治讽刺诗、怀古诗与民歌体诗。

四、论述题:

1.试述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征。论: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征:

①用外貌和心理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如《卖炭翁》中刻画一个年迈善良的炭工。

②叙事和议论相结合。讽喻诗基本上都是叙事诗,但叙述到最后,往往发为议论,对所写的事作出明确的评价。

③鲜明的对比手法。白居易的诗歌常常采用对比的手法,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特殊效果。

④语言的通俗易懂。诗人白居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风格就是平易近人。

2.试述李商隐的爱情诗歌。

论:李商隐的爱情诗歌:

李商隐的爱情诗有的以“无题”命名,有的借诗中前二字为题,多以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婉曲。在爱情诗中,李商隐的许多诗句深情凝聚、精彩绝伦,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具有很高的意境和品格,但格调都较为凄凉感伤。

第五章

唐代古文运动和韩柳

一、填空题:

1、(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世称韩柳。

2、韩、柳古文理论主张的核心是(文以明道)。

3、韩愈在《送孟东野序》的开头提出有名的(不平则鸣)观点。

4、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是(《永州八记》)

二、名词解释

1、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提倡散文、反对“时文”即骈文的一种文学运动。之所以称为古文运动,是因为它在形式方面是“反六朝,复古体”,在文体上要求恢复先秦两汉古代文章的传统。

2、骈文

骈文是一种盛行于六朝的文体,它讲究辞藻典故、声律对仗,全文语句多组成整齐的对偶形式,这种两两对称的语句如同二马并驾,所以称之为骈文。

三、简答题

1、简述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答: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1.提倡“文道合一”、“文以明道”(“文”指文章形式,“道”指内容);2.主张兼收并蓄,在继承前代散文优良传统基础上革新文体,创立新的文学语言。有二条标准:①词必已出,惟陈言之务去;②“文从字顺”,要求文字流畅通顺,合乎语法规范。3.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2、《种树郭橐驼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答:《种树郭橐驼传》运用了多重对比:1.郭橐驼与其他种树者的对比;2.其他种树者中过于疏懒者与过于勤勉者之间的对比;3.用种树之理与为官之理做对比。

3、概括《张中丞传后叙》中许远、南霁云、张巡的性格特征。

答:《张中丞传后叙》中许远、南霁云、张巡的性格特征:张巡: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博闻强记。许远:具有宽厚谦和、为国让贤的崇高品质。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4、韩愈散文的主要艺术成就。

答:韩愈散文的主要艺术成就:1.在思想感情上,面对现实,富于真情实感,洋溢 8 着“不平则鸣”的斗争精神;2.在文风上,气势雄深雅健,文风奔腾激荡;3.在言语行文上,讲究语言锤炼,大量吸收古今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提炼,使语言简练准确、鲜明生动。在行文中又能适应表述的需要而采用长短不一的句法,使之更宜于写景、抒情、叙事、说理,因而使文气显得自由奔放,明快犀利,又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排比对偶的句式以增强文气。表现手法多样化,多有创新。

四、论述题

1、试论韩、柳散文创作的成就。论:分析韩、柳散文创作的成就:

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表现在文学观念、辞采语言技巧等各方面。

2.韩柳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2、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论:分析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他的山水游记虽借鉴于古人,但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技巧上均有所发展。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常结合自己的遭遇寓情于景,别具味外之味。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

游记中最突出的是《永州八记》。在文中几乎能发现作者或隐或现的身影,体会到他被埋没而备受迫害的愤懑悲愁。他善于选取深奥优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画,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都是如此,由意在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3、试比较韩柳在古文运动中的异同。论:比较韩柳在古文运动中的异同:

韩愈、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但在政治、学术方面有同有异。

1.他们都是中小地主阶层出身,都反对当时的藩镇与宦官。但柳宗元投身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活动,主张改革;韩愈则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的思想都以儒学为主导。但韩倾向于唯心主义,却坚决反对佛教;柳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却又兼信佛学。

2.他们的文论都主张文道合一,文质并重,学习先秦两汉作品而要有独创性,并且都擅长议论文、传记文。但韩愈尤长于碑志、序跋、哀祭等体;柳宗元的寓言、游记、骚赋等则为韩所不及。艺术风格方面,韩雄奇奔放而柳清峻雅洁,宋人李涂评“韩如海”,“柳如泉”。

3.韩愈收召后学,传授古文,门下人才辈出;柳宗元贬谪南方时,也有从学的 9 人,但缺乏特出知名之士,因此,韩愈的影响大于柳宗元。

第六章

晚唐五代词

一、填空题:

1.冯延巳留词一百多首,其中(《鹊踏枝》)十几首向来认为最能代表他的成就。2.《南唐二主词》是南唐国君(李煜)和(李璟)词的合集。

3.词最显著的特点是绝大多数词调的句子都长短不齐,因此又称为(长短句),每调一般分为(上阕)和(下阕)。

二、名词解释: 1.花间词人

五代时期,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的词为《花间集》,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外,都是集中在西蜀的文人;由于他们在词风上大体一致,被后世称为“花间词人”。

三、简答题:

1.简述李煜词的成就。

答:李煜词的成就:李煜的词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人通过妇女的不幸遭遇,无意流露或曲折表达自己心情的手法,而直接倾诉亡国的深哀与剧痛。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他的生活感受,语言更明净、优美,接近口语,进一步摆脱花间词人镂金刻翠的作风。故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第二编

宋元文学

第一章

北宋前期文学

一、填空题:

1.宋初复古派的理论先驱是(柳开)。2.苏梅指(苏舜钦)、(梅尧臣)。

二、名词解释: 1.西昆派

“西昆派”是北宋初期出现的一个诗派,以其成员杨亿的《西昆酬唱集》一书得名。主要成员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御用文人。他们是在修书和写作制诰的余暇,以作诗为消遣。诗的内容不外乎男女爱情、宫廷故事和官僚生活情致,尤以咏物为多。主要模仿晚唐作家特别是李商隐。2.白体诗人

“白体诗人”是指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著名作家有柳开、姚铉和王禹偁。其中最为重要的,主张学白又不为白体所缚,能写出自己特色的是王禹偁。3.晏欧词派

“晏欧词派”是因代表人物晏殊和欧阳修二人得名。他们都是朝中重臣,词作的风格颇为接近,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张先、晏几道等的词风都与之大致相似,10 后人称之为晏欧词派。晏欧词受晚唐五代词,尤其是南唐词影响较大。同时又更加文人化,典雅化。4.慢词

所谓“慢”,本指音乐而言,“盖调长拍缓,即古慢声之意也”。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柳永大量写作篇幅较长的慢词,扩展了词的体制,改变了宋初以来小令为主的单一格局。

三、简答题:

1.宋初复古派在宋诗发展中的作用?

答:复古派在宋诗发展中的作用:宋初文学复古运动是以复古以革新的文学思潮;它偏重于散文的提倡,明道、致用、尊韩,重朴尚散是他们文学主张的要点;这些观点对宋代古文家的文论和道学家的文论都有直接影响。另一面在当时,由于它的倡导者无论是柳开还是石介、尹洙、穆修等人,都没有取得出色的创作成就,因而都不能荡除当时的浮靡文风。2.王安石诗歌的创作特色?

答:王安石诗歌的创作特色:王安石写诗与作文一样,阐述政治主张、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把诗歌看作是抒情言志的工具,偏重于写个人情怀,绝大部分代表作都深深打上了他政治生涯的烙印,现实性、社会性特别强。王安石的诗在艺术上的特色,是以工巧取胜,以才学取胜,以议论取胜。他讲究炼字炼句,意境新颖,名篇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两句经常被人称引。其中“绿”字经过十几次易稿才敲定。

3.柳永词对内容题材的开拓的表现是什么?

答:柳永词对内容题材的开拓的表现:柳永词在题材内容方面的开拓主要表现为:1.虽多为舞宴歌席、倚红偎翠之作,但在描写享乐和风情传统题材时,更多地把笔触伸向青楼市井,使他的词更有市民文艺的色彩。2.部分词还从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市井风情。3.羁旅行役的感受也是柳词的重要内容。这类词作,表现出作者独特的生体验和心态。抒写了才人志士不得志的寂寞悲哀和漂泊流浪之感,但这种失意和流浪的伤感,又常常和男女恋情纠结在一起,多以志士之悲慨开头,而以男女恋情终结。

四、论述题:

1.试论欧阳修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贡献。论:分析欧阳修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贡献:

欧阳修是北宋前期重要的政治家,文坛领袖。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欧阳修对诗文革新运动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下方面: 1.与政治上的革新斗争相联系,积极倡导了诗风文风的革新。

2.理论的倡导和作品的示范。他虽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但比宋初复古主义者更注视文学的特点。

3.扶植、奖掖后进人才的功绩。王安石、曾巩、三苏父子的诗文之所以名重一时,和他的揄扬提拔分不开。这些人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坚力量,用他们的创作推动了北宋中叶文学的繁荣。

2.说明柳永在词的艺术表现上的创新。论:柳永在词的艺术表现上的创新:

柳永对词的形式和艺术表现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1.他依据词的题材内容开拓的需要,使用和创制了大量慢词。与此相适应,他创造性地运用了细致而有层次地展开铺叙的艺术手法,使词的表现深透而结构严密。

2.柳永大部分词作以白描见长,这主要得力于他对情景交融的抒情艺术手段的杰出运用,使他能在叙事和写景中畅达而自由地。

3.语言的通俗化和口语化。这是他提炼民间口语的结果。但他也保留了文人词语言雅练概括的特点。3.试论宋诗的特点。论:宋诗的特点:

1.从思想内容上看,宋代诗歌比历代诗歌所反映的内容都广阔,与当代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结合得更紧密。宋人直接以诗歌议诗,很多诗就是针对某一政治事件而发。

2.从艺术表现看,无论艺术构思、手法技巧,还是篇章结构、遣辞造句等方面均有所新,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散文句式、句法入诗,翻新与改进写作手法等等,形成与唐诗不同的特色。大体上唐诗主情致、风韵,宋诗主气骨、理趣。

第二章

苏轼

一、填空题:

1.苏轼散文文学成就较高者集中于(赋)、(论)、策、记、书等,共同特点是长于(抒情)与(议论),集前人之大成并加以发展。

2.苏轼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诗文革新运动扩大到(词)的领域。3.苏轼被贬黄州时写出了代表其最高散文水平的名篇是(《前赤壁赋》)。

二、名词解释: 1.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是苏轼提高了对词的认识与评价,他有意识地把词看成是同诗具有相等功能的文体。

三、简答题:

1.苏轼诗歌中的议论有什么特点?

答:苏轼诗歌中的议论特点:1.在议论时亦体现出讲究才情的特点,因而绝少空发议论,或借助于形象的描绘,或和叙事咏古紧密结合。2.议论本身也新奇警策,深刻精彩,富有启发性,创造了一批“哲理诗”。

2.苏轼有关政治生活的词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答:政治生活的词表现苏轼感情:抒发了他积极入世和围绕着进退出处所产生的复杂矛盾的从政之情,多写退隐之情以及闲适悠游的生活态度。3.简述苏轼词中旷达风格的艺术表现。

答:苏轼旷达风格的艺术表现:1.以清空之笔刻画一些具有旷达特质的主人公形象。2.以清空之笔描绘一些空静幽邃的景色。3.以清空之笔咏叹一些具有高远寓意的物象。

四、论述题:

1.试述苏轼词豪放风格的体现。论:苏轼词豪放风格的体现:

1.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2.善于创制铿锵的音调,使很多词从缓拍曼调变成强音促节。2.试论苏轼散文创作的特点。论:苏轼散文创作的特点:

1.苏轼的散文能于平淡的通达和雄深磅礴的气势中带有一种超凡入化的情韵和真率深挚的感情,写得行云流水,天马行空。

2.苏轼的散文能于纡余委备、圆活流转之中,带有一种创新出奇的锐气和错综变化的美感。很多文体在苏轼的笔下都有所发展,叙事、议论、抒情结合得更为紧密。他的记中常带议论,论中又多带形象的描绘用生动的比喻,还使赋进一步散体化。

3.试述《前赤壁赋》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论:《前赤壁赋》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苏轼的《前赤壁赋》在内容上通过主客问答的对话,抒发游赤壁的感怀,表达作者的超然思想和旷达思想。以泛舟夜游赤壁为线索,写了作者感情上的三次起伏“乐——悲——乐”。

艺术上,此文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作者巧妙地把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机体。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并同感情的变化紧密配合,使感情波澜起伏,行文富于变化。另外苏轼在文体上有所创新:打破传统赋的格式,在赋中融入更多的散文因素,使其与赋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既是一篇抒情散文,又是一首散文诗的效果,成为苏轼散文中影响最大,文学性最强的千古名篇。

第三章

北宋后期文学

一、填空题

1、在苏轼的周围,曾出现了一些作家群,其中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四位是(黄庭坚)、(秦观)、(张耒)和(晁补之)。

2、“江西诗派”最先由(黄庭坚)提出,后来,方回把“老杜、山谷、后山、简 13 斋”合称为(“一祖三宗”)。

二、名词解释

1、易安体

“易安体”是指李清照在《漱玉词》中创造的一种语言风格,特点在于运用浅近、清新的语句,或者提炼日常生活中的口语,采用白描手法来表达作者真挚的感情。

2、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指宋代以黄庭坚为核心的一个诗歌流派。吕本中曾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奉黄庭坚为宗派之祖,之下又列上陈师道等二十五人。诗派以江西为名,是因为他们与黄庭坚是一致或接近的,而黄庭坚是江西人,诗派又称豫章派。到了宋末元初,方回又提出了一祖三宗的说法。江西诗派在诗歌艺术技巧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诗派活动前后持续二百多年之久,影响巨大,直到晚清的宋诗派和同光体诗人。

三、简答题

1、李清照前后两期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有哪些?分别有什么特点?

答:李清照前后两期的代表性作品:李清照前期词主要体现了少女、少妇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如《如梦令》、《一剪梅》;后期词则以前所未有的低咽调子唱出了使人惊心动魄的哀歌,如《声声慢》、《永遇乐》。

2、南宋初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爱国词人有哪些?

答:南宋初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爱国词人:最有代表性的词人是岳飞、张元干和张孝祥,还有叶梦得和朱敦儒等。

四、论述题

1、试述靖康之变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论:靖康之变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北宋的覆灭与宋室的南迁,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山河破碎,神州陆沉,惨痛的局势促使许多作家开始面对现实,突破了原有的风格,形成一股慷慨激昂的文风。

务实的散文家偏离了文以载道的传统,有胆识的诗人突破了江西诗派的教条,最为明显的转换反映在词的创作上:创作态度由率一转向严肃,作品内容由对自身的关心转向对国家命运的关注,风格由绮艳转向悲壮。

2、结合具体作品论述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黄庭坚的诗歌生新、瘦硬、奇峭的风格,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善于改窜陈句,创为夺胎换骨之说。

2.好用拗律、押险韵。他的三百十一首七律中,拗律就有一百五十三首,如《题落星寺》,全诗没有一句是完全合律的。

3.好用奇字僻典,刻意苦吟。黄庭坚为了创意出奇,在运用修辞方面有着突出的造诣,重视炼字造句,如“清风荡秋月”(《晚起临汝》)中的“荡”字。运用冷僻典故的句子如《戏赠彦深》、《颐轩诗六首》。

3、请述李清照《声声慢》的艺术特色。论:《声声慢》的艺术特色:

①巧用叠字。起首用七对叠字,后又用上“点点滴滴”,既利于感情的渲染,又加强音韵之美。

②层层铺叙,用五个层次来表现自己孤寂之心情。③造语工致自然,口语化。

④用入声韵,知音、齿音的运用,更加深了凄苦、孤寂和悲凉。

第四章

陆游和辛弃疾

一、填空题:

1、大体来说,陆游的诗作以(七言)为主,他的(七言律诗)最为人所称道。

2、陆游诗歌创作的主旋律是 以表现(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为主要内容、以豪放悲壮为感情基调。

3、宋代存诗最多的诗人是(陆游)。

4、辛弃疾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

5、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二、名词解释:

1、《关山月》

《关山月》是陆游爱国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很少对客观现实生活作具体的铺叙、细致的刻画,而是抒写个人的主观感受,把巨大的现实内容压缩在这首短诗里。虽只十二句,却用巧妙的构思、对照的手法描写了皇帝的下诏主和,朱门的酣歌醉舞,战士的亟思报国和遗民的渴望恢复等方面的情况。诗作结构紧凑,想象纵横,将领月下享乐,战士对月长叹,遗民对月垂泪,时空或异,但却紧紧围绕着诗眼“月”字,强烈的对比将悲剧氛围渲染到极致,同时蕴涵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深哀巨痛。

2、辛派词人

“辛派词人”是指创作风格和辛弃疾类似的一批诗人。所处时代晚于南渡词人,包括辛派先驱张孝祥,辛派中坚陆游,与辛词相似的陈亮,效辛体而自成一家的刘过等。辛派词人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而且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从此,词作与社会现实生活、词人的命运和人格更紧密相连,词人的艺术个性日益鲜明突出。词的创作手法不仅是借鉴诗歌的艺术经验,“以诗为词”,而且吸收散文的创作手段,“以文为词”;词的语言在保持自身特有的音乐节奏感的前提下,也大量融入了诗文中的语汇。虽然词的诗化和散文化有时不免损害了词的美感特质,但词人以一种开放性的创作态势容纳一切可以容纳的内容,利用一要可以利用的创作手段和蕴藏在生活中、历史中的语言,空前的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作的艺术表现力,最终确立了词体与五七言诗歌分庭抗礼的文学地位。

3、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江西诗派的陈与义、吕本中去世以后,一批出生于靖康前后的诗人登上诗坛。他们是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们具有完全不同于苏轼、黄庭坚的创作环境。而且他们自少就感受到诗坛风气的转变,所以比陈、吕等前辈更富有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这些诗人中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三、简答题:

1.、简述陆游在宋诗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影响。

答:陆游在宋诗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影响:抗击女真、收复失地是贯穿陆游一生的理想。体现于创作中,便形成了以表现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为主要内容、以豪放悲壮为感情基调的诗歌主旋律。作为整个宋代留存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以广泛的题材、多样化的风格和老练的技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同时代以及后起诗人纷纷效仿的对象。而他诗中始终表现出一种激烈而深沉的民族情感,反映着在那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年代人们的普遍心愿,在当时以及后世,都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2.、简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主题以及思想内容。

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主题以及思想内容:故国沦陷、国耻未雪的仇恨和焦虑,故乡难归、流落江南的飘泊感,英雄无用的压抑感和壮怀理想无人理解的孤独感,交织于词人的心中。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萌生出退隐之念,但英雄无功的羞愧感和执着的进取心促使他放弃了隐退的念头。欲进不能,欲退不忍,刚强自信的英雄也禁不住愤然泪下。此词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

3、简述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缺陷。

答: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缺陷:由于既广泛汲取前人之长,又从自身的需要出发灵活运用,各适其宜,陆游诗歌的风格具有多样化的面貌。不过,陆游虽然很讲究作诗的技巧,但他最高的艺术追求,却是归于自然平淡。但陆游诗歌的缺陷也较显著。作为一个大诗人,他善于学习和运用各种不同的风格,但他的独创性不能算是很强。他写得太快太多,不免有粗糙的败笔,尤其是意境变化较少,词句自相蹈袭,每每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至于用典过于堆垛、化用前人诗句而缺乏新味的情况,也有不少。

4、举例说明辛弃疾词作风格的多样化。

答:辛弃疾词作风格的多样化:辛弃疾亦有委婉动人的词作。如著名的《摸鱼儿》,上阕借物起兴,因物设喻,下阕写宫怨,用典故,借一个女子的春愁闺怨,把一种对国势危殆的忧惧,壮志难酬、遭遇坎坷和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

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阕连用三个典故的用意。

答:典故的用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阕先连用了三个典故,说明自己在 16 国难当头时不愿归隐而愿为国家作出一番贡献,也不会“求田问舍”,谋取私利,但时光都虚掷了,这叫人怎能忍受!上阙为什么要“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为什么要感慨“无人会,登临意”,都在这几句中作出了明确回答。

四、论述题:

1、论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风格以及对宋词发展的贡献。论: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风格以及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对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能写入词中。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

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集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

2、辛弃疾词作在语言方面的特色及其不足。论:辛弃疾词作在语言方面的特色及其不足:

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

辛弃疾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集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

不足之处在于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

3、结合具体作品说明陆游爱国诗歌的主题思想。论:陆游爱国诗歌的主题思想:

陆游留下的大量诗篇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收复失地,抗击金人,为国家和民族洗血耻辱的作品。这类作品同时由两个侧面组成:

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如《关山月》通过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分明的爱憎以及报国无门的深哀巨痛。

4、请对苏轼、辛弃疾词作风格之比较.。论:苏轼、辛弃疾词作风格比较: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

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第五章

元代文学

一、填空题:

1.杂剧和南戏都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个部分。2.北方杂剧的创作中心是(大都)。

3.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4.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高明所作的《 琵琶记 》。

二、名词解释: 1.铁崖体

“铁崖体”是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杨维桢,强烈主张艺术创作个性化,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2.杂剧

杂剧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它的曲调是由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的乐曲和中原传统的曲调结合而成。

3.散曲

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散曲体制中还有一种带过曲。它使用的曲,粘连着科白、情节。在语言方面,既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4.元诗四大家

“元诗四大家”是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他们都是元朝时的台阁文臣,因 18 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

三、简答题:

1.南戏和杂剧有何区别?

答:南戏和杂剧的区别:南戏流行于东南沿海,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作规定。曲词的宫调也没有规定。南戏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歌唱的形式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不似杂剧只能由一人独唱到底。在唱腔上,杂剧的曲调是由北方民间歌曲和中原传统的曲调结合而成;而南戏的曲调则由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和中原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2.北方杂剧和南方杂剧的创作中心分别是哪里?

答:北方杂剧的创作中心在大都;南方杂剧的创作中心在杭州。3.论述关汉卿杂剧的影响。

答:关汉卿杂剧的影响:关汉卿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他的杂剧,是推动元杂剧脱离杂剧的“母体”走向成熟的杠杆,是标志戏曲艺术创作走上高峰的旗帜,并对后来的戏曲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4.试析《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

答:《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这首小令仅28字就勾勒出一幅秋野夕照图,特别是首三句不以动词作中介,而连用九个名词勾绘出九组剪影,构成鼎足对,交相叠映,创造出苍凉萧瑟的意境,映衬出羁旅天涯茫然无依的孤独与彷徨。全曲景中含情,情景交融,隽永含蕴。

四、论述题

1.论述《西厢记》的艺术特色。论:《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1.《西厢记》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个性鲜明的形象塑造。

2.《西厢记》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心理描写十分细腻,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3.《西厢记》选择和融化古代诗词中优美的词句和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长亭送别》一折最能体现这方面的特色。如[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一曲里,作者用几个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衬托出离人的悲伤情绪,把读者引向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里。2.论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性。论: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性:

1.关汉卿杂剧具有鲜明的剧场性。他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的关系,把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

2.关汉卿戏剧语言以本色当行著称。他所写的人物唱词,在抒情中蕴含着鲜明 19 的动作性,切合特定的戏剧环境。

第三编

明清文学

第一章

明代诗文与戏曲

一、填空题:

1.“前后七子”在文学复古运动中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有盲目尊古的倾向。

2.徐渭“四声猿”包括哪四个杂剧?

《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

二、名词解释: 1.“前后七子” “前后七子”指明代从宪宗成化到穆宗隆庆年间,文坛上倡导并参加复古运动的文人团体。按时代先后,他们又分为“前七子”与“后七子”。“前七子”,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其中以李梦阳和何景明为代表。“后七子”,以李攀龙和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前后七子” 以古为法式,使曾长期占据明代文坛统治地位的“台阁体”逐渐淡出。2.台阁体

“台阁体”以台阁重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题材主要为应制、颂圣以及墓志铭、神道碑、题序、赠答之作,内容不离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应酬捧场,表现出平庸呆板,毫无生气的风格。3.唐宋派

明代以归有光、唐顺之、王慎中、茅坤等为代表的散文流派,因主张为文不光要学习先秦两汉,也要学习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因称“唐宋派”。他们还提出“文从字顺”的要求,作品一般较平易通达,在反对拟古风气上起了一些积极作用。4.“童心说”

“童心说”由晚明思想家李贽提出,集中反映了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抒发真情,反对虚伪说教,认为文章必须“童心自出”,而“闻见道理”遮蔽“童心”。并强烈反对用圣人之言,抨击“代圣人立言”的荒谬,大大动摇了理学的权威。

三、简答题:

1.简析杜丽娘这一形象。

答:杜丽娘形象:在杜丽娘的身上体现着对“情”的要求与“礼”的约束的矛盾、冲突,表现出封建时代一个勇敢坚决的女性为获得婚姻自由的斗争精神。杜丽娘的形象,成为人们冲破封建束缚、渴望个性自由的艺术象征。

2.小品文有何特征?

答:小品文有何特征:一是文体没有定制,包括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短论;二是通常篇幅不长;三是结构松散随意;四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3.简述公安派文学理论主张。

答:公安派文学理论主张:认为文学随时代发展而发展,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自己的特色,不能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反对一味摹拟古人,认为好文乃自“胸中流出”;提出“性灵说”,强调文学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充分表现作者个性。

四、论述题:

1.汤显祖《牡丹亭》有何艺术特色? 论:《牡丹亭》艺术特色:

《牡丹亭》情节构思离奇曲折,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划十分细致传神;语言曲雅清丽,以诗的语言、抒情的笔触刻划人物形象,描写景致,点染气氛。

2.试论《牡丹亭》的思想内涵。论:《牡丹亭》的思想内涵:

《牡丹亭》写深闺少女杜丽娘对书生柳梦梅由梦生情,因情而死,死后反得摆脱封建礼教的约束,鬼魂与柳结成姻眷,又还魂复生,终于结为人间夫妇的故事。

在《牡丹亭》中作者不仅只写痴情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抨击封建礼教;而且还有鲜明的针对性,即强烈地反对为封建礼教张目的“理学”。它讲爱情,讲“人欲”,并使爱情战胜了礼教,这个主题思想在当时有着十分积极的社会意义。

3.试述徐渭“四声猿”在明代杂剧史上的转折意义。论:徐渭“四声猿”在明代杂剧史上的意义:

1.“四声猿”完全扫空了陈腐臭烂的伦理说教,而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色彩,给明代杂剧的面貌带来明显的改变。

2.“四声猿”语言追踪元代作家,扭转了明代文人把杂剧案头化、书面化的趋势。

3.“四声猿”采取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奇幻的内容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也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4.“四声猿”完全打破了元杂剧的体制,不守元人一剧四折的惯例,不限定一人主唱,曲调兼用南北。

第二章

明代小说

一、填空题:

1、陈寿的一部(《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包含着生动的故事,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水浒传》通常属于(英雄传奇)一类。

3、《金瓶梅》的书名是由小说中的(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的名字合成。

4、明代小说的“四大奇书”是指(《三国志》)、(《西游记》)、(《金瓶梅》)、21(《水浒传》)。

二、名词解释:

1、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特点是分章标回,故事连接,段落整齐。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著名的作品有:《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等。

2、“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是明人辑著的五种话本集及拟话本集的总称。“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明冯梦龙编。“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是明末凌濛初编著。“三言二拍”的内容很复杂,有爱情描写,也有宣扬宿命论思想的作品。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成就。

3、拟话本

话本在明代,因群众的爱好、书商的大量刊行,逐渐引出了文人的注意。他们由对话本的编辑加工进行模拟话本写作,出现了主要供案头阅读的文人模拟的话本,称为拟话本。

4、神魔小说

神魔小说是指明清时代在儒释道“三教同源”的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以神魔怪异为题材的白话章回小说。它包括了由说经故事演化而来的神魔小说,如《西游记》;由历史故事分化而来的历史幻想化的,如《平妖传》、《封神演义》等;由民间传说故事演化而来的,如《八仙出处东游记》等。

三、简答题:

1、比较拟话本较之话本的特色。

答:拟话本较之话本的特色:拟话本作为文人创作,较话本有自己的特色:拟话本的主题思想更为集中,情节更为曲折,尤其是在人情世态的描绘上更为丰富。细节描写和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上,也趋于丰富和细腻。但小说的矛盾冲突一般没有话本的直接尖锐。语言上文言成分增加,虽然比较洗练,流畅,但没有话本的鲜明、生动。

2、简述世情小说的源流、演变。

答:世情小说的源流与演变:世情小说是指以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小说。在魏晋志人志怪小说中,已露端倪。而唐传奇中的一些婚姻爱情名篇,已经具备了世情小说的基本特征。到了宋元阶段,世情小说进入了成长发展阶段。宋元话本中的小说话本分为“灵怪”、“烟粉”、“传奇”、“公案”等等,其中的“传奇”是明清时代长篇人情小说的父祖,“烟粉”类对人情小说亦有极大影响。像《闹樊楼多情周胜仙》歌颂男女青年纯真、热烈的爱情,“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刎颈鸳鸯会》、《新桥市韩五卖春情》等体现出来的“淫报”、“色空”思想,对《金瓶梅》的影响也很突出。在前代艺术积累的基础上,诞生了《金瓶梅》。《金瓶梅》揭开了长篇世情小说发 22 展的序幕,从此,世情小说大发展,大繁荣,逐步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主流。

四、论述题:

1、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不同。论:《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不同: 1.《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主人公上不同:

虽然都是歌颂英雄,叙写重大的政治军事斗争,但是《三国》里的主人公都是历史上发生过影响的帝王将相,描写刘备、诸葛亮、关羽等等帝王、忠臣、名将的威严和神圣。而《水浒传》则是把出身农民、渔民和城市平民这样的下层人物作为英雄来歌颂,即使出身高贵的柴进、花荣等人,也把他们平民化了。

在作品描写的人物角色方面,《三国演义》比较单调,只有帝王将相,而《水浒传》则包罗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渔民屠夫、和尚道士、小贩小偷、虔婆妓女、市井无赖等。《三国演义》写上层人物写得生动传神,而《水浒传》则写市井细民、江湖豪侠,写得生动形象。

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人物性格的塑造方面的不同:

《三国演义》的人物性格明显是先天生成的。刘备从小就有帝王气,曹操自幼就是奸诈性格。而《水浒传》里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性格形成是与环境密不可分的。如林冲对于高俅的迫害逆来顺受,到了野猪林险遭毒手,他还是希望鲁智深给他留下后路,对管营、差拨陪尽小心,在破草房里,还充满了幻想和重过小康生活的憧憬。直到陆谦放火烧掉草料场,他才终于杀死仇人,投奔梁山。既写出了他的懦弱退让,又写出了环境逼得他走投无路,本身含有的英雄本色在特定环境的激发下,爆出反抗火花的过程。写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显示了《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的长足进步。

3.《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人物性格方面的不同: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多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少数人物如诸葛亮,在当军师和当丞相时稍有变化,前期着重表现他的才华横溢、恢宏潇洒,后期着重描写他的鞠躬尽瘁、小心谨慎。但如刘备、张飞、曹操、孙权等众多人物性格基本上是没有变化的。《水浒传》在这方面有长足进步,作者在描写林冲、武松时,都有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再如宋江,他的性格矛盾中存在着义士与忠臣的两极的对立,反映了传统思想中儒家忠孝思想与市民文化中的狭义思想的对立,反映了宋江性格结构中深层次的矛盾与冲突。另外,《水浒传》也注意人物形象的个性化。

2、请述《西游记》的艺术成就。论:《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1.《西游记》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

在《西游记》里,环境是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仙地佛境、险山恶水;形象多身奇貌异,似人似怪,神通广大,变幻莫测;故事则上天入地,翻江倒海,兴妖除 23 怪、祭宝斗法。作者将这些奇人、奇事、奇境熔于一炉,构筑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出一种奇幻美。这种奇幻美,看来“极幻”,却又令人感到“极真”。因为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的影子,或含生活的真理,表现得那么入情入理。

2.《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也极有特色,即能做到物性、神性、人性的统一: 孙悟空的乐观大胆、敢于战斗的叛逆性格,与神的变幻不测、猴的急躁敏捷十分和谐地融为一体。他长着一副毛脸雷公嘴的猴相,具有机敏、乖巧、好动物习性。他神通广大,有七十二般变化。他是一只神猴,却又是人们心目理想中的人间英雄,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韧不拔、积极乐观,但他又心高气傲、争强好胜,容易冲动,爱作弄人,具有一些凡人的弱点。

与孙悟空不同,猪八戒虽然是天蓬元帅出身,但他却更象一个普通人,更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他的本性憨厚纯朴,取经路上挑行李,背死尸,脏活累活由他干;在斩妖除怪的战斗中,也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但他的食、色两欲难以泯灭,看到美酒佳肴常常是流涎三尺,遇见美色,更是心痒难挠。他使乖弄巧,好占便宜,又纯朴天真,呆得可爱;他贪图安逸,偷懒散漫,又不畏艰难,勇敢坚强;他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英雄,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显然,《西游记》多角度、多色调描绘出来的人物形象,与《三国演义》中的帝王将相、《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相比,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具有真实性。它无疑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3.《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以戏言寓诸幻笔”,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使全书充满着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

这种戏言,有的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有的笔墨,看似风趣而夸张,但其实是讽刺世态的利器;还有的戏谑文字,则将神圣的天帝佛主、凶恶的妖魔鬼怪调侃、揶揄后淡化了头上的光圈或狰狞的面目。《西游记》的语言,往往寥寥几笔,便神采焕发,嬉笑怒骂,妙趣横生。

第三章

清代诗文

一、填空题:

1.“清初三老”是指(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清初古文三大家”是指(魏禧)、(侯方域)和(汪琬);

2.“江左三大家”是指(龚鼎孳)、(钱谦益)和(吴伟业);“南施北宋”是指(施闰章)和(宋琬)。

3.(陈维崧)开创了阳羡词派;张惠言在嘉庆初年开创了(常州)词派,周济继之。

二、名词解释:

1、桐城派

“桐城派”指的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由康熙时期方苞始创,一直绵 24 延至清末,由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和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该派文学主张近宗明代的唐宋派,远接唐宋八大家,以“义法”为中心,桐城派作家总的特点是雅洁,各人风格也有不同。2.梅村体 “梅村体”指的是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创立的一种诗歌体裁,因吴伟业号梅村而称之。梅村体限于七言或以七言为主的歌行。基本特征是:吸收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歌行长篇叙事的诗歌体制和四杰歌行平仄协调的声律特点使典用事的表现技巧,以及两派歌行共有的华美绮丽的语言形式等主要因素,参合变化,形成一种既兼有两派之长又自成一家的新诗体。3.江右三大家

“江右三大家”指清代中叶著名诗人袁枚、赵翼与蒋世铨。他们在当时的诗坛上的地位与清初的“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类似而地域不同,因此对应称为“江右三大家”;又由于他们主要活动在乾隆时期,所以也称“乾隆三大家”。

三、简答题:

1、简要说说纳兰性德词的艺术特色。

答:纳兰性德词的艺术特色:纳兰性德词直抒胸臆,善用白描,语言自然,情致深婉,风格颇近李煜。他的词多写离愁别恨,悼亡怀旧之情,有的写山川景物,羁旅生活,都笼罩着深沉的愁思。纳兰性德因任康熙皇帝侍卫,多次奉命出塞,其中部分抒写边塞生活的小令,较有特色,如《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代表作有《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长相思•山一程》等。

2、试论陈维崧词的创作特色和对词坛的贡献。

答:陈维崧词的创作特色和对词坛的贡献:陈维崧词模仿苏轼和辛弃疾,以壮语著称,尤于稼轩为近无论小令长调,多以豪情盛气出之。不过他的词豪放有余,沉厚不足,往往剑拔弩张,缺少韵味。当然也不无其他风格之作,如《偶忆》则兼有秦、柳风调。陈维崧开创了阳羡词派。阳羡词派的词敢于反映现实,识高胆张,但在清政权加强专制统治后显得不合时宜,故逐渐衰亡。

四、论述题:

1、试论朱彝尊词的特色 论:朱彝尊词的特色:

朱彝尊词以姜夔、张炎为宗,多在字句声律上下功夫,字琢句练,精工隽永。他的词最著名的是吊古词和情词。吊古词大都写浪迹天涯之时,登临怀古,寄托兴亡之感,感慨深沉,表现含蓄,词味醲厚醇美。朱彝尊的情词着意表现恋时的感情,婉转清丽,艳而不浮,较全面地体现了浙西词派醇雅清空的特点。

2、试论袁枚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以及对乾嘉诗坛的影响。论:袁枚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以及对乾嘉诗坛的影响:

袁枚论诗持“性灵说”:

强调诗要有真性情;认为诗的表现形式要新鲜灵活。他的诗感情奔放,见解新颖,笔调活泼,语言明畅,句法灵活多变。较突出的是咏史诗和写景记游诗。袁枚的诗论和创作实践,在乾嘉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当时的诗坛盟主,主持风雅数十年。其标举“性灵”,艺术上彻底摆脱了以时代论诗的束缚,使诗歌发展走上艺术独创的正轨,思想内容方面敢于向理学,向传统诗教挑战,在诗歌中表现富于时代气息的个性解放意识,从思想到艺术都促进了清诗的解放。

第四章

清代小说与戏剧

一、填空题:

1.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创造性地继承了文言小说的传统,用(唐人传奇法)来志怪,把我国的文言小说推到更高的阶段。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则模仿魏晋(笔记小说)。

2.被鲁迅称为“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的小说是(《儒林外史》)。3.康熙时剧坛上最成功、最有影响的作品是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4.清初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作家群创作出了许多历史剧。

5.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一部有的放矢、针对性和实践性极强的集历代戏曲研究之大成的戏曲论著。

二、名词解释:

1.《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昀从乾隆五十四年到嘉庆三年陆续写成的笔记小说,意在和《聊斋志异》不同。

2.“苏州作家群”

“苏州作家群”是明清之际的一个戏剧文学流派,以李玉为代表。由当地的一些小文人组成,通曲律,长期为供应戏班演出而编剧,时而合作。剧作的基本倾向与风格大体一致,注重戏剧结构,多反映市井间的社会伦理问题,劝惩意识较重,剧中出现许多社会下层人物的形象,旧的道德伦理观念较重,但也透露出平民百姓的愿望。

三、简答题:

1.《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

答:《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儒林外史》的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没有连贯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有时这一回的主要人物到了下一回就退居次要。“事与其来俱来,事与其去俱迄”。这种独特的形式虽然是受到了《水浒传》等书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全书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主干,通过这一点,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从而达到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因此,尽管这种结构形式不免有些松懈,但对它所反映的特定内容来说是 26 和谐的。

2.简述“红学”的发展过程及流派。

答:“红学”的发展过程及流派:200年来学术界对《红楼梦》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间断,并有大量的研究专著产生,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学术界习惯把清乾隆以来到“五四”运动以前的这段《红楼梦》研究称为“旧红学”。“旧红学”最有影响的是评点派和索隐派。“五四”时期出现了以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的“新红学派”,把《红楼梦》看成是曹雪芹的自叙传。五十年代以后,红学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间,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中“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批判运动,以政治运动对待学术问题的做法,给学术研究带来负面影响。目前《红楼梦》研究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渐形成以文学为主,跨越多学科的专学,而且已经由国内走向世界。

四、论述题:

1.《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论:《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自己的艺术特点的短篇小说集,它具有多方面的成就。1.《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上。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作者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最终描摹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实现的。

2.《聊斋志异》的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也是《聊斋志异》的突出成就。《聊斋志异》虽然基本上是传记体,但并不是平铺直叙地讲述人物的经历,而是注意故事构造的曲折有味,能紧紧地吸引读者。

3.《聊斋志异》还善于描写景色,不只画面鲜明,而且常造成一种气氛、境界,更好地烘托出人物性格。

4.《聊斋志异》语言精练,词汇丰富,句法更多变化。作者既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学语言,又适当吸收和提炼了当代口语方言。在单行奇句中,间用骈词俪语,典雅工丽而又生动活泼,极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2..试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写实。从一个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作者平时对生活的观察仔细入微。如《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屡考不中以及一朝得中之后周围人对他态度的变化之快,令人乍舌。

2.典型化手法。通过人物本身言行来刻划;细节描写;白描、对比;夸张。如《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之后的疯癫之态,以及他老丈人屠夫打了他一巴掌后手疼得厉害说“打着天上文曲星下凡了。”都是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3.艺术风格“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同一人物言与行对照;反面人物说大话、假话而露破绽;模拟古典小说中的情节。如《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之后的疯癫之态,讽刺了古代科考对于读书人一考定终生的不合理制度。

4.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范进中举》中对于范进是个迂腐穷酸的读书人和他的老丈人屠夫是个势利眼的小市民,在范进中举之后所表现出来的进行了不同方式与程度的讽刺。3.论李渔的古典戏曲理论。论:分析李渔的古典戏曲理论:

李渔的戏曲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李渔从舞台实际出发,对以往文人剧作只重音律,漠视戏剧性、情节性的通病,旗帜鲜明地提出“结构第一”的观点,以“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讽刺”、“戒荒唐”、“审虚实”等基本创作原则为支柱,架构起其宏大的戏曲创作理论体系。

第五章

近代文学

一、填空题:

1、近代文学的开山作家是(龚自珍)。

2、在“小说界革命”浪潮中涌现的最具影响的小说,是被鲁迅称为“谴责小说”的四部作品(《老残游记》)、(《孽海花》)、(《官场现行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3、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是(梁启超)。

4、黄遵宪早年提出“(我手写我口)”、反对模拟古人的主张,后来他要求“(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我”,进一步明确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5、近代第一个具有民族民主革命意识的文学团体是(南社)。

二、名词解释:

1、“新文体”散文

“新文体”散文指的是由梁启超所创造的、区别于以往的散文,以比较通俗而富有煽动力的文字运载新思想,这种略有变革的文体成为我国散文由文言向白话过渡的桥梁,在近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是指近代后期由资产阶级文化思想更新带来的文学变革在诗歌领域的反映,是近代进步诗歌潮流进一步的发展。梁启超提出鲜明的“诗界革命”口号,“诗界革命”的旗帜则是黄遵宪。要解决的仍然是诗歌如何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但却是近代进步诗歌潮流的一个概括和理想。

三、简单题:

1、简述梁启超所创造的新文体散文的特点。

答:梁启超所创造的新文体散文的特点:1.比传统的古文语言通俗,条理明晰,所谓“平易畅达”;2.它不避俚语俗言,并吸收外国语法,不分骈散与有韵无韵,所以词汇丰富,句法灵活,艺术手段多种多样,大大提高了散文的表现力;3.自由大胆地抒写己见,思想新警动人;4.笔锋充满感情,一般用铺排的笔墨以加强文章的煽动力、感染力。

2、简述魏源与林则徐对诗文发展所做的贡献。

答:魏源与林则徐对诗文发展所做的贡献:在反帝爱国的诗潮中,虽然艺术上一般还笼罩在前人的格调之下,缺乏鲜明的独创性,但以充实的时代内容反映了一个时期的诗歌风貌,成为这一时期进步文**流的核心力量。魏源是诗歌比较集中地揭露批判具体政事弊端和阻挠弊端改革的保守任务,为时人诗中所少见。林则徐的诗中渗透着忧时悯民的情怀,鸦片战争时期诗作突出地表现了他的爱国激情,遭投降派打击而被遣戍的诗中集中体现了高度爱国胸怀。

四、论述题:

1、结合具体作品说明黄遵宪诗歌的创作特色。论:分析黄遵宪诗歌的创作特色:

1.“诗界革命”的发生,是改良运动的需要。在改良运动中,最早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给“诗界革命”开辟道路的是黄遵宪。他是梁启超极力赞扬的“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也是龚自珍以后最杰出的一个诗人。

2.黄遵宪的诗,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表现新的感情,开辟了诗歌史上从来未有的广阔的领域。《今别离》四首,歌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片、东西半球昼夜相反四事,给诗界带来了新气象。更重要的是,他时刻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描写了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突出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度辽将军歌》、《哀旅顺》等,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黄遵宪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他系统地具体地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时间,突出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严重危机和主要矛盾,他的诗有“史诗”之称。作品多鸿篇巨制,手法上,努力使传统的诗歌形式与新内容谐和,使严整的韵律与散文化的笔法谐和,使“流俗语”、新名词与旧格调谐和,创作了“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成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2、请述龚自珍诗歌的艺术特色。论:分析龚自珍诗歌的艺术特色:

1.龚自珍诗歌的艺术方法,基本上是浪漫主义的。他揭露矛盾、否定现实,又热情地幻想或希望变革现实。《庄子》、《离骚》是其浪漫主义的主要源头,李白诗歌对他也有一定的影响。

2.龚自珍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政治思想和艺术概括的统一。他以政论作诗,饱含社会历史内容,有极强的现实政治意义。

3.龚自珍诗歌丰富奇异的想象,构成生动有力的形象,也是龚诗显著的特点。4.龚自珍诗歌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自觉运用古典诗歌多种传统形式,以七言绝句为大宗。如《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独创性地运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

第五篇:中国文学课程作业参考答案(中编)

《中国文学4》课程作业参考答案(中编)

第13-14讲 1978-1989年间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填空题

1、四;

2、为社会主义服务;

3、反思文学;4、1985、现代派;

5、刘索拉、《无主题变奏》;

6、《剪辑错了的故事》、《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7、张弦、路遥;

8、梁晓声;

9、张承志;

10、《荒芜英雄路》;

11、《我与地坛》;

12、史铁生;

13、《乔厂长上任记》;

14、高晓声、张一弓;

15、贾平凹、“葛川江系列”;

16、徐星、《潘金莲》;

17、孙甘露;

18、莫言;

19、残雪;20、格非;

21、余华;

22、钟山;

23、池莉、《一地鸡毛》。

二、名词解释

1、“三只报春的燕子”

“三只报春的燕子”指的是最早展露新时期文艺复苏迹象的三篇作品:白桦的剧本《曙光》、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这些作品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特征,预示了新时期文学“转变”的发生。

2、第四次文代会

第四次文代会于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召开的这次大会,全面总结了建国30年文艺战线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文艺要为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工作任务;重新确立了“发扬文艺民主”“创作方法多样化”等文艺政策;在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3、“两为”方向

第四次文代会闭幕不久,1980年1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代表中共中央正式宣布:今后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发展方向,不再使用“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并且确定 “两为”方向是“文艺工作的总任务和根本目的”,“不仅能更完整地反映社会主义时代对文艺的历史要求,而且更符合文艺规律”。

4、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5、改革文学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在此背景下,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国家发展的思考。这就是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按照作品取材的区别,人们一般将“改革文学”划分为“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部分。

6、寻根文学

进入80年代中期,文坛出现“文化寻根”热,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有,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张承志的《黑骏马》、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等;他们希望从“民族文化心理”的层面,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文革”十年**乃至自盛唐以来国力衰落的疑问;这是新时期首次出现的以明确的理论主张倡导的、理论与作品同时出现的完整意义上的文艺思潮。

7、“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又称“新写实主义”,80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池莉《烦恼人生》、方方《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刘震云《一地鸡毛》等;他们热衷于对现实生活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崇尚对现实的“原生态”表现,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其创作呈现出新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

8、“新历史主义”小说

80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莫言的《红高粱》被认为是新历史主义的“开山之作”;其他主要作家作品有黎汝清的《皖南事变》、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等;新历史主义在真实观、历史观和艺术观上都带有明显的反传统色彩,追求对题材的抽象和超越,把题材、人物、事件仅仅当作一种背景,主要表现主观体验和人物心灵,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容量。

三、简答题

1、寻根文学的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是由于作家们感到了“文化”对人类的深刻制约,并力图把握它。

虽然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对“人”的自觉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在作品中力图解放“人”的生命与价值,但一些作家却进而发现,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过程,形成了不同民族、国家不同的“文化心理”,它积淀在社会每个人的心灵中,决定着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因此,许多作家希望能够从“民族文化心理”的层面,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文革”十年**乃至自盛唐以来国力衰落的疑问。

第二,一些作家认为中国自“五四”新文化革命以来出现了长时间的“传统文化断裂”时期,他们希望以文学来弥补“文化断裂带”。

第三,当时中国文坛受到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为代表的世界“寻根”潮流的影响,许多年轻作家从马尔克斯充满拉美地域色彩的作品中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希望,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寻根”意识。他们相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们的“寻根”,是为了与世界对话。

2、寻根文学的“文化寻根”意识。

所谓“文化寻根”意识,大致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如阿城的《棋王》等);

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如张承志的《北方的河》);

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这虽然还是启蒙主义的话题,但也渗透了现代意识的某些特征。(如韩少功的《爸爸爸》)。但这三个方面也不是绝对分开的,许多作品是综合地表达了寻根的意义。

四、论述题 1、1985年前后文学发展的重要特征

1985年前后,新时期文学创作在新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促动下,出现了新的跃动,实现了文学观念的重大更新,文学创作不再沉湎于现实的政治问题和道德批判,而是深入到民族生活的各个层面;这是一个真正多元的、全方位的文学阶段。

特征之一是寻根文学的出现。韩少功、阿城等一批青年作家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创作了《爸爸爸》、《棋王》、《小鲍庄》等著名小说;文化小说旨在通过追寻和审视民族文化之“根”,重铸我们民族的精神;寻根文学开拓了中国当代小说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特征之二是“先锋实验”小说的出现。代表作家前期有刘索拉、莫言、残雪等,其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反抗对自我的压抑,偏重于情绪性和感受性的表达;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批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锋小说思潮;代表人物有马原、洪峰、余华等;其创作主要集中于小说形式和语言的变革,致力于颠覆故事、解构意义。

特征之三是现实主义及其他形式特征的创作亦能大行其道,不仅有现代主义意味的先锋实验文学,同时也有以武侠、侦探、言情小说为代表的大众通俗小说。大众通俗文学从80年代初经由港台转入,同流行音乐、流行歌曲一样,由南到北在全国蔓延,至80年代中期,基本上占领了广大城乡的基层文化市场。通俗小说、纪实小说等都能在探索与尝试中占据多元文学的一席之地。

2、“新写实小说”的演变

“新写实小说”从创作题材和出现的时间来看,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有:着重表现普通市民庸常的人生状态的如:池莉的“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官人》《官场》,方方的《风景》《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黑洞》等。

后期“新写实”主要作家和作品有池莉的《你是一条河》《预谋杀人》《凝眸》,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方方的《何处是我家园》等,这些作品形式上仍旧采取近乎“自然主义”的细节描写方式和不作主观评价的平行叙述角度,主题上力求在虚拟的背景中建立一种新的历史眼光。因此,这类作品具有明显的“新历史主义”的特色。同时,这个时期新写实小说还加强了对小说“故事”完整性和“可读性”的重视,如方方的《一波三折》《桃花灿烂》《埋伏》等。新写实小说家强调的重点在于对生活“原生态”的逼真再现,虽然许多作品表面看来只是生活的简单再现,但其中涉及的事件、情境都是经过作家的精心选择和艺术加工的,是一种不露痕迹的典型化,它吸取了传统“现实主义”对真实的强调,但又有其不同的呈现方式。

3、先锋小说家及其艺术创新

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的开端,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

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并因之被某些批评家称为“形式主义者”,例如他的《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等小说中,元叙事手法的使用在打破小说的“似真幻觉”之后又进一步混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

莫言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小说形成了个人化的神话世界与语象世界,并由于其感觉方式的独特性而对现代汉语进行了引人注目的扭曲与违反,形成一种独特的个人文体。这种文体富于主观性与感觉性,在一定意义上是把诗语引入小说的一种尝试。这在他的中篇小说如《筑路》、《白狗秋千架》、《爆炸》、《球状闪电》等小说中表现尤为明显。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等小说则以一种丑恶意象的堆积凸现外在世界对人的压迫,以及人自身的丑陋与无望,把一种个人化的感觉上升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寓言的层次。

稍晚于他们的先锋小说家有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人,他们代表了先锋小说在以上三个方面的探索的发展。格非的小说也致力于叙事迷宫的构建,但他的方式与马原不同。主要以人物内在意识的无序性构筑出一团线圈式的迷宫──其中有缠绕、有冲撞、也有意识的弥散与短路,如《褐色鸟群》《青黄》《迷舟》等。先锋小说家都很重视小说的语言,但在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的是孙甘露的《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等作品。孙甘露的这些小说彻底斩断了小说与现实的关系,而专注于幻象与幻境的虚构。余华则发展了残雪的对人的存在的探索,他的小说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代表作有《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等。

第15-16讲 1978—1989年间的诗歌

一、填空题

1、今天;

2、归来诗人、崛起的一代;

3、归来的歌;

4、白洋淀诗群;

5、令人气闷的“朦胧”;

6、谢冕;

7、回答、致橡树;

8、青春诗会;

9、公刘;

10、在新的崛起面前;

11、北岛;

12、北岛;

13、走向冬天;

14、致橡树;

15、舒婷;

16、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7、顾城;

18、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19、顾城;20、远和近;

21、海子;

22、麦地;

23、艾青;

24、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25、太阳;

26、我爱这土地。

二、名词解释

1、归来的诗人

指“文革”结束后复出诗坛的老诗人群体,主要有这样几部分:

①1957年反右派运动中的右派诗人,其中既有在三四十年代成名的艾青、穆旦、唐祈、唐湜等,也有在50年代初露头角的公刘、邵燕祥、白桦、流沙河等;

②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罹难者,如牛汉、绿原、曾卓等;

③因与政治有关的艺术观念,在50年代陆续从诗界“消失”的诗人,如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等。

上述诗人在时隔二十年后的70年代末“归来”时,在一段时间里,纷纷把生活道路的挫折、磨难所获得的体验,投射在他们的诗作中。相近的追求,使他们这期间的诗,呈现一些共同特征。

2、“崛起的一代”

所谓“崛起的一代”主要指70年代末期以后涌现的年龄在20岁至40岁之间的青年诗人。具体包括:

① 延续五六十年代诗歌主流“传统”的诗人,如雷抒雁、张学梦、叶延滨、杨牧等; ② 在“文革”中成长的具有反叛和变革意味的朦胧诗人,如食指、北岛、舒婷、顾城等;

③ 80年代以后出现的更年轻的诗人,如海子、骆一禾、西川等。

3、“白洋淀诗群”

“白洋淀诗群”是一群在“文革”期间秘密写作,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群体性的青年诗人。他们是1969年后先后到河北安新县境内的白洋淀地区(或毗邻地区)插队的北京知青,代表人物有根子(岳重)、多多(栗士征)、芒克(姜世伟)、北岛。这些知青原来大多就读北京有名的中学,出身于知识分子或高干家庭,有比较广阔的阅读范围。他们这一时期的诗作,有对于现实社会秩序,对专制、暴力的批判的主题,也写他们生命的受挫,表达足下的土地发生断裂、错动时的迷惑、孤独和痛苦的体验。在艺术方法上,虽然也从中国当代主流诗歌接受影响,但在较广泛的阅读中,也多方面地从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中寻找材料和方法。

4、朦胧诗

朦胧诗是新时期重要的诗歌创作潮流,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得名;代表性诗人和作品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等;曾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侧重表达对“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

5、《一代人》

《一代人》是顾城创作于1979年的著名诗篇;全诗只有短短两句话,18个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诗在成为顾城诗歌标签之作的同时,成了刚从劫难中苏醒过来的“一代人”的精神箴言,被视为一代人“心灵史”的缩影。

三、简答题

1、新时期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1978年到1980年,为历经劫难的诗人“归来”和延续“传统”的青年诗人“歌唱”的阶段;

②第二阶段1980年到1986年,这是具有叛逆和创新意识的新一代诗人,即朦胧诗人崛起并得到认可的阶段;

③第三阶段1986年到1989年,一批更年轻的诗人以民间群落形式突破朦胧诗,寻求更加自我的诗歌精神的阶段,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90年代诗歌的主力。

2、新时期诗歌发展的总体特色

①对诗的真实性的普遍关注,这是对前一时期诗歌,尤其是十年**中所出现的虚伪和矫情的反拨和矫正;

②对诗的个性化的自觉追求,不管是对国家社会的历史现实,还是对个人自我的心灵世界,都坚持一种独立的思考立场;

③对诗的本体建设的高度重视,从诗体形式、意象结构到语言句式,都被不断地变革和翻新。

3、朦胧诗的内容特征:

①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反思与批判;

②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并表现完成这一过程的强烈愿望与信念,体现有一定的自我反思精神。③重建了一整套不同于十七年诗歌中的那种价值与信念。

4、北岛诗歌的思想意蕴

北岛是《今天》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在“朦胧诗运动”中,常被看作是这一诗派的主要代表者,但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北岛七八十年代之交的诗,最突出的是表达一种怀疑和否定精神,在诗歌中表现出的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正与那个时代同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对虚幻的期许,选择的犹豫和缺乏人性内容的苟且生活的坚决拒绝:“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回答》)等,展现了当代中国历史“转折”期“觉醒者”的内心冲突和理想精神。这种在批判、否定中寻找个体和民族再生之路的英雄式悲壮情感,在“文革”结束之后的许多读者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5、艾青新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①独特思考,主要是对当代中国现实政治作出思考,如《在浪尖上》和《迎接一个迷人的春天》等。

②视野开阔,有着浓郁哲理倾向的诗篇,流露出诗人试图把握人类历史乃至大千世界运行规律的努力,如《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向海洋》等。

③即兴短章,通过眼前的物象阐发哲理,在看似随意的发挥中找到意象的哲理归属,如《盼望》、《盆景》、《镜子》、《山核桃》等。

④“域外题材”,大多是记游式的随感短章,如《慕尼黑》、《维也纳的鸽子》、《芝加哥》等。

四、论述题

1、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朦胧诗的审美艺术特征 ①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

②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③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等,是其典型特征。

2、舒婷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风格

①表现自我:舒婷的诗“复活”了中国新诗中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那一线索,自我情感和心理过程的揭示和呈现,是舒婷诗歌的主要成分。她的诗总是以真实的自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的自我既是创作的主体,往往又是描写的客体,这一特殊的自我形象的心灵活动,中国当代读者久违了的温情的人选情感在她的诗中回归。

舒婷创作了大量的爱情诗,著名的《致橡树》表现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闪耀着时代的光彩,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爱情观。

舒婷的自我抒情形象并不仅限于柔弱女性,有时也蕴含了时代特有的理想主义的精神特质。

② 细腻柔婉的抒情风格:舒婷的诗细腻柔婉,含蓄蕴藉,具有独特的细腻柔婉抒情浪漫的女性风格,尤其是低声慢语的抒情方式,更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她的诗,忧伤而不绝望,沉郁而不悲观,特别善于用深情的语言营造浓郁的感情氛围,在整个“朦胧诗”中最富于浪漫气息。

③现代主义手法: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她的诗多用感觉、意象 暗示来表达,较少直率的表露。舒婷也创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象征符号系统,她的“船”“帆”“树”“花朵”“黄昏”“大海”“星星”等意象具有温和柔美的色调。

3、顾城诗歌的独特艺术风格

①致力于营造自己的童话世界:他总是以一个“任性的孩子”的固执去憧憬美,去建造一座诗的、童话的花园,一个与世俗世界对立的彼岸世界,并以此来表现他对人类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如《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②所创造的理想世界总是十分遥远和渺茫:顾城以他特有的方式思考着人生、时代、社会,表现了困惑之中的现代人对生命价值探询的努力,透露出一个信念坚定的追求者的些许悲凉。如《一代人》。

③顾城的诗善于捕捉瞬间印象:奇特的想象,浓烈的主观色彩,迷离的意象,幻化出丰富的诗意与诗情。如《远和近》。

4、海子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①乡村情思:海子将自己童年与少年时代15年在乡村的生活经验,凝结成一个质朴、单纯的世界:麦地、村庄、月亮、天空,对大自然元素怀有不可质疑的感恩之情,对苦难而辽阔的“麦地”进行一而再、再而三的歌咏,从他的诗中,可以嗅到四季的轮换、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泥土的光明与黑暗、温情与严酷化作了他生命的本质。

②执着追求生命、追求存在的意义:对大自然的皈依以及对生命的沉思冥想,使海子的诗具有一种神秘的美感,他视诗歌为神话,执着于用诗探求生命的终极意义。

在歌唱生命的同时,他看到了生命在黑暗中所注定要遭受到的阻力,不得不去表现生命的痛苦,因此,从他的诗中可以感受到他敏感而紧张的心灵,环境对他的压力以及卑琐的现实对于孤高精神境界的逼迫。

他的诗浪漫纤细,对死亡特有的敏感、对意义的执着追求,使他的诗带着一层神秘、抑郁的色彩。而独有的自由率真的抒情风格、对生命的崇高的激情关怀、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又使他的诗有一种童真梦幻般的吸引力。

③流动的诗: 海子的诗中经常出现自由而离奇的语象组合。寓言、纯粹的歌咏和遥想式的倾诉是海子诗歌的三种基本表现方式。理想的境界与现实的“废墟”冲撞而又交错的意境,赋予海子的诗以强烈的个性化的特征。

第17-18讲 1978-1989年间的散文及报告文学

一、填空题

1、老人散文;

2、杨绛;

3、陈白尘;

4、冰心

5、哀悼散文或悲悼散文;

6、随想录;

7、随想录;

8、巴金;

9、怀念萧珊;

10、哥德巴赫猜想;

11、刘宾雁;

12、钱钢、中国农民大趋势;

13、大雁情;

14、陈祖芬;

15、徐迟。

二、名词解释

1、哀悼散文

哀悼散文是伤痕文学的一个支流,是对于在混乱年代牺牲的亡灵的沉痛悼念,更是一个民族积郁多年的愤懑之情的总喷发。1978年12月,《人民日报》发起的《丙辰清明纪事》是哀悼散文兴起的前奏。在愤怒批判“四人帮”、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一大批哀悼散文应时而生。在题材上看,哀悼散文主要有两大类:

①悼念领袖人物类:毛岸青和邵华的《我爱韶山的红杜鹃》、巴金的《望着总理的遗像》、曹靖华的《小米的回忆》、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等;

②悼念在“文革”中受冤屈死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类:楼适夷《痛悼傅雷》、柯岩《哭李季》、丁宁《幽燕诗魂》、黄宗英《星》、陈荒煤《忆何其芳》等。

2、反思散文

反思散文是继哀悼散文之后,一大批经历“文革”磨难的作家正视很和反思历史的散文创作,其主要特点是“真实性”和“个人性”的强调。代表作品如,巴金《随想录》、杨绛《干校六记》、丁玲《“牛棚”小品》、冰心《怀念老舍先生》《悼丁玲》、陈白尘《云断梦忆》《牛棚日记》、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北京城杂忆》等,从多个方面反映知识分子在“文革”中的切身感受,对历史的反思。

3、《随想录》

“文革”结束后,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即第151篇《怀念胡风》,其间历时8年,陆续出成5集,按时间先后分别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5个集子又总称《随想录》。1987年9月,由三联书店结集出版合订本,全书共42万字。《随想录》将回忆、随笔、杂文熔于一炉,这套散文集在80年代引起很大的震动,被称为“说真话的大书”。

4、《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是徐迟1978年初发表于《人民文学》第一期的报告文学;作品发表后,轰动一时,社会各界争相传阅,主人公陈景润和作者徐迟几乎是家喻户晓;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思想解放的先声,文学新生的启动盘。

三、简答题

1、《随想录》的思想价值

①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巴金带着个人深刻的认识和痛苦的经历,对“文革”进行反思,揭示了“文革”产生的原由和危害,这是《随想录》的基本思想。

②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在总结清算“文革”的基础上,巴金反思自身,对自己在“文革”中所做的一切违背真心的选择,作了严肃的自我解剖、自我反省、自我谴责和自我批判,并把对自我的谴责与对民族心理和性格弱点的反思连在一起,力图体现出一种立足自我又超越自我的勇气,因而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③“写真话,吐真情,求真理”的创作态度:巴金以赤子之心勇敢地探求真理,是贯穿于全书的基本精神,无论对社会问题还是对文艺问题,都能直言不讳,表现出一种无畏的批判精神,而且不乏深刻的见解,体现出一定的思想价值。

2、《随想录》的艺术特色

①说真话,抒真情:真诚是巴金高尚的人格,也是他散文的灵魂,以《随想录》创作实践,开一代说真话之风,把喜怒哀乐毫不保留地袒露给读者,使作品产生一种特有的神韵,震动读者心弦。

②师法自然,崇尚素朴 :《随想录》是自然天成的典范之作,达到了反璞归真的境界。没有传统的散文创作技巧,而是将生活本来面目自然而然地呈现给读者。看似无技巧,实质为最大的技巧。

③严格的自剖精神:表现了“我挖别人的疮,也挖自己的疮”,从解剖自己入手去解剖社会,从审判自己入手去审判时代。《随想录》与民族共忏悔,与时代共忧患的自行精神,体现了作家的人格力量。

3、简述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的演变

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大致以80年代中期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段。

①80年代中期以前,以写人物尤其是当代新人形象为主。它最先关注的是知识分子的命运。代表作品有: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陈祖芬的《祖国高于一切》等。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报告文学的题材渐见泛化,各式人等、各种社会问题陆续进入了作家的视野。特别是在社会批判方面,得到了普遍的强化和重视。刘宾雁的《人妖之间》、程树榛的《励精图治》、袁厚春的《省委第一书记》等,就突出地体现了报告文学参与现实、干预生活的功能,因而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②从80年代中期起,报告文学创作由一人一事的“小景观”的描绘转向宏观整体的“全景式”的把握,由对人物命运的关注转向对重大的社会问题的关心,由艺术审美转向写实纪实,作品的信息密集度和思辨抽象化大大加强。像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李延国的《中国农民大趋势》,张胜友、胡平的《世界大串连》,贾鲁生的《亚细亚怪圈》,涵逸的《中国的“小皇帝”》,大鹰的《志愿军战俘纪事》等,都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作品。

第19-20讲

1978-1989年的小说(上)

一、填空题

1、班主任、1977;

2、伤痕;

3、高晓声;

4、高晓声;

5、蒋子龙;

6、王蒙;

7、乡场上;

8、沉重的翅膀、柯云路;

9、贾平凹;

10、路遥;

11、高加林;

12、阿城、韩少功;

13、棋王;

14、阿城;

15、王一生;

16、爸爸爸;

17、丙崽;

18、刘索拉;

19、拉萨河的女神。

二、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

新时期小说以“伤痕文学”为开端。伤痕文学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文学思潮,其主旨是对十年**种种灾难和痛苦的文学记忆,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是发端之作。接着,卢新华于1978年11月发表短篇小说《伤痕》,这部作品的篇名,与后来“伤痕文学”名字的出现,存在某种联系。随后,一大批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真实反映当时社会心理和时代需求的的小说涌现出来,掀起了新时期文学创作的第一个浪潮。

2、“陈奂生系列”

高晓声于1979年发表了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后,又以陈奂生为主人公连续写了《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和《陈奂生出国》五篇小说,人称“陈奂生系列”,后被结集出版为《陈奂生上城出国记》。因塑造了陈奂生这一继阿Q之后的典型农民形象而获得高度评价。

3、小说《棋王》

中篇小说《棋王》发表于1984年,是阿城的小说处女作;这部小说和阿城随后发表的《孩子王》、《树王》皆取材于他本人亲历的知青生活;小说的主要魅力来自于主人公王一生,这是一个投射着久远的、富有无限生机的文化精神的人物形象;小说被誉为“寻根文学”扛鼎之作。

三、简答题

1、简述“反思文学”的思想内涵。反思文学触及到的内容较为广泛,可以概括为: ①反思建国以来各种运动和“左”的思潮对人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如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张贤亮《灵与肉》、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②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和人们精神上的烙印,如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叶蔚林《蓝蓝的木兰溪》、韩少功《西望茅草地》等; ③对党和人民的关系的反思和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如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王蒙《蝴蝶》、《悠悠寸草心》等; ④对扭曲人格或心理以及“国民性”的剖析与针砭,如高晓声《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陆文夫《美食家》《井》等; ⑤对民族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深刻洞察与批判,如张炜《古船》、王蒙的《活动变人形》等。

反思小说把情绪浓重的伤痕展露推向了理性反思,力求把对政治路线的简单否定推向社会深层心理结构的搜寻,去寻找民族灾难和个人悲剧形成的多重成因。

2、“改革文学”的主要特点

其一,热忱呼唤改革,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对改革进程作及时、迅捷和持续的反映与描写。

其二,力图整体地反映变革中的时代、社会与人,真切描绘改革的复杂过程,如贾平凹、路遥、张炜等侧重于表现变革中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念等,从人们的心理和情绪或道德观念、价值尺度等方面表现作家对改革的关注和思考。

其三,塑造了一批以改革家、开拓者形象为中心的“当代形象”,乔光朴、郑子云、李向南等,同时,还通过陈奂生、高加林等各色人物的创造,表现了改革背景下的诸种心态世相。

3、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寻根文学思潮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是由于文化意识的形成,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就不再是单一的政治视野,而生成了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二是寻根小说中的浪漫主义倾向及其对现代主义的多种表现手法的探索,打破了小说创作真正单一的现实主义的格局,并在语言文体、隐喻象征、叙述方式、作品结构等方面都有所创新,表现出了文学的自觉。

第21-22讲 1978-1989年的小说(下)

一、填空题

1、刘心武;

2、我爱每一片绿叶;

3、如意;

4、钟鼓楼;

5、刘心武;

6、乔光朴;

7、谌容;

8、人到中年;

9、陆文婷;

10、你别无选择;

11、王蒙;

1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13、王蒙、意识流;

14、活动变人形;

15、恋爱的季节;

16、林震;

17、刘世吾;

18、东方化意识流;

19、受戒;20、明海、小英子;

21、汪曾祺;

22、大淖记事;

23、莫言;

24、红高粱;

25、红高粱家族;

26、丰乳肥臀;

27、山东高密;

28、马原;

29、西藏生活;30、冈底斯的诱惑、元叙事。

二、名词解释

1、小说《班主任》

短篇小说《班主任》是刘心武的成名作,1977年11月发表于《人民文学》。小说通过两个不同类型的中学生谢惠敏、宋宝琪形象的塑造,最早揭露了文化大革命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造成的精神内伤,在文坛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小说打破了文坛的僵滞局面,给沉寂、封闭的文坛冲开了一个突破口,预示着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回归,被视为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2、“马列主义老太太”

“马列主义老太太”是谌容小说《人到中年》中塑造的一个名叫秦波的领导干部夫人形象;她言辞上冠冕堂皇,满口马列词句,实际上却据权势以营私利;强烈的优越感、夫贵妻荣的特权思想是秦波思想的核心;这个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却神情毕肖,是谌容对新时期文学的一个独特贡献。

3、小说《受戒》

短篇小说《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10月号《北京文学》;小说以清新质朴的语言叙写小和尚明海和小英子单纯无邪的青春恋情,以及一种奇妙和谐的民间生活状态,被誉为“充满艺术个性和天人合一意境的快乐文本”;小说开创了新时期小说散文化的先河。

4、小说《红高粱》

19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是莫言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通过“红高粱”这一象征意象,来表现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北方农民充满野性、生机勃勃的民族精神和生命意识;小说在现代历史战争题材的创作中开辟出一个鲜活生动的民间世界,被视为寻根文学的“最后辉煌”与新历史主义的“开山之作”;1987年,这部小说由张艺谋改编为同名电影,荣获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影响广泛。

5、“元叙事”手法

所谓“元叙事”手法就是自觉地暴露小说的虚构性的技法,以打破传统小说关于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把叙事本身看作是审美对象,小说中占支配地位的是故事的叙述方式而不是故事本身;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马原第一个把小说的叙事因素置于比情节因素更重要的地位,他广泛地采用“元叙事”的手法,有意识地追求一种亦真亦幻的叙事效果,形成著名的“马原的叙事圈套”。

三、简答题

1、《乔厂长上任记》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乔厂长上任记》发表于1979年7月,是新时期以反映改革开放过程中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民族心理、人物命运的变化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文学”的先声,在新时期文学史上与《班主任》有着相当的地位。

2、蒋子龙小说的艺术特色 蒋子龙是新时期“改革文学”的先行者和代表作家。

①强烈的时代意识和现实关注。他的小说追踪时代变革的步伐,敏锐地把握社会发展脉络,多方位反映改革发放的社会风貌。

②改革者形象的着力塑造。其改革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塑造了乔光朴、车蓬宽、解净、刘思佳等一批改革者形象,形成了一个被称为“开拓者家族”的改革者形象系列。

③粗犷刚健的艺术风格:蒋子龙的小说文笔粗犷,呈现出鲜明的政论色彩。在谋篇布局上,善于高屋建瓴,体现了阳刚之美;在叙述方法上,少作细描和心理活动刻画,而是营设波澜壮阔的剧烈矛盾冲突,将人物置身于旋涡中,从人物行为和语言上表现人物;在语言上,他崇尚气势的雄浑和雄辩力。

3、小说《人到中年》的主题意蕴

《人到中年》之所以引起强烈反响,首先在于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小说通过主人公陆文婷形象的成功塑造,形象而尖锐地提出了中国一代中年知识分子的“断裂”问题及其背后的深层隐患,包括人才问题、中年知识分子问题、以及知识分子政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小说进一步把中年问题加以升华,提到人生价值这一更具根本性和普遍性的高度,使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现实性和深刻性。

4、小说《你别无选择》的思想特色

小说以某音乐学院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描述李鸣、森森、孟野等音乐学院的大学生(或曰愤怒的青年),不满以贾教授、金教授为代表的陈旧僵化的教育体制,以激烈的姿态对音乐学院的生活秩序进行反抗,表现出种种乖张的精神心态,以标示对个体生命“绝对自由”状态的追求。表现了特定时空下一代青年人骚动不安的内心世界和寻找自我过程中的生存荒诞感。

5、小说《你别无选择》的现代主义特征

小说以夸张、变形的手法,描写了音乐学院青年学生的群像,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人物躁动的心态、反常的言行、杂乱无章的情节,反讽、隐喻、调侃等表现手法无处不在,使小说充满了荒诞感。

小说没有情节性的因果联系,也没有铺垫起伏的冲突高潮;从细节和段落上看,小说是零碎和跳跃的,但从整体上看,人们得到的印象是完整清晰的。

小说中的人物具有了高度抽象的精神素质,呈现出夸张、变形、扭曲的精神状态,借狂乱奇特的音响表现人物躁动的情绪,渲染气氛,契合作品的精神基调和总体情绪。

6、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刘世吾形象

小说主题意蕴首先与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刘世吾的形象密切相关。刘世吾不同于一般的昏庸无能的官僚主义者。他精明、能干,目光“聪明、锐利”,只要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看人看事更是入木三分,明察秋毫。但他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就那么回事”成了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这使林震十分困惑。

林震对刘世吾的审视和批判,包含了作者的严肃思考;而对刘世吾的超越也是他走向成熟的开始。所以,刘世吾的形象并不是“官僚主义者”这一概念可以概括的。

7、马原小说叙事实验的文学史意义

①在当代文学史上,马原第一次把小说的叙事因素置于首要地位。他广泛地采用“元小说”的手法,有意暴露叙述行为或者虚构性,作者、叙述者和叙述对象三位一体,小说之内的世界和小说之外的世界、真实和虚构的区分被取消,就连作者在小说中呈现给读者的“马原”亦无所谓真实拟或虚构,唯一真实的就是叙述。

②在当代文学史上,马原第一次放弃了叙述一个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情节的中心故事,而是将一些似乎是缺乏关联的、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的情节片断随意拼合起来,常常是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甚至无因也无果,讲述就是讲述,其他没有什么。

③在当代文学史上,马原还极度注重语言本身。在马原的小说里,语言不只是表意,语言本身是一种行为,一种姿态;语言并不只是为了讲述故事,而是为了表达意念或情境。这样语言有了自身的价值。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说风格,也改变了人们心目中文学与生活的传统关系,成为后起的“先锋小说”家竞相仿效的对象。

四、论述题

1、小说《人到中年》中陆文婷形象分析及其思想意蕴

《人到中年》在凄婉细腻的心态描写中,展示了陆文婷这一普通、平凡的中年知识分子形象。当了18年眼科医生的陆文婷既非主治医生,也不是党员,无职无权,无名无位;一间陋室,两袖清风,家徒四壁,饱经忧患,但一直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作品还通过陆文婷的爱情和家庭生活的描写,充分展示她作为妻子、母亲等角色的女性美。在事业、家庭两副重担下,最终心力交瘁,濒临绝境。陆文婷这个人物形象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一个最普通、最平凡的人物身上那高尚的品格和极其艰难的处境的强烈对照,在于她以温柔文静、谦抑克己的外观呈现出来的献身精神所具有的某种悲壮美。小说通过主人公陆文婷形象的成功塑造,形象而尖锐地提出了中国一代中年知识分子的“断裂”问题及其背后的深层隐患。

2、小说《人到中年》的艺术手法

小说打破了以时间为序的传统小说结构,采用多视角的手法,以陆文婷的现实病情为经,以其20多年的人生经历为纬,通过幻觉、回忆、联想,运用倒叙、补叙、追叙和插叙等手法,编织成一个纵横交错、穿插铺排的双重结构网络。

以人物的心理意识活动为中心来布局情节,在陆文婷的意识流程之外,又交错了多种意识流程。主人公病中的幻觉和意念,以及丈夫、好友、同事、领导、病人等人的回想,将其工作、身世、学业、爱情、家庭生活等并不连贯的生活图景展示给读者,表现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传统现实主义善于通过真实细节描绘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长处,另一方面又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小说经常采用的表现梦幻、潜意识的手法和类似电影剪辑的蒙太奇等手法。

3、王蒙“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色

①从《布礼》开始,王蒙大胆吸收“意识流”的表现形式,用人物的心理活动来结构作品,表现主人公心灵变化的历程,突破了“小说者,故事也”的传统小说技法,量运用了拼贴的手法,文本中充满了情绪的跳跃,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联想、象征、内心独白)成为结构小说情节的主线。

②王蒙意识流小说不像西方意识流小说那样晦涩,在借鉴意识流让大量的感官印象和意识流动进入作品,从心理角度来处理时空等手法的同时,还糅入中国传统艺术手法,如白描、比兴、象征、主观感受,与杂文式的嬉笑怒骂、幽默讽刺,以及戏剧性冲突、巧合、悬念的运用,使他的“意识流”小说具有开放的品格,被评论家表述为“单一的杂多”。

③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意象明丽,文风飘逸清新,善于营造情绪、画面、旋律节奏,从艺术构思、文章气派到表现手法,都带有庄周式的浪漫主义色彩,行文间常出现辞赋、骈文、诗词句式,形成了自己杂取百家之长,感情充沛、幽默生动,富有色彩和旋律的语言风格。可以说,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是对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改造,因而被称为“东方化意识流”。

4、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①浓郁的乡土风俗画描写:汪曾祺的小说是一幅幅清新隽永、淡泊静雅的风俗画,由于对故乡的热爱和对苏北水乡风土人情的谙熟,使得他描述起来潇洒自如,而且大量的风土人情描摹有着深刻的人生内涵。在汪曾祺笔下,地方风俗多靠人物来体现。风俗即人,这是他和很多作家最显著的区别。

②鲜明的传统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汪曾祺的小说融会了儒道互补、儒内道外的哲学意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存意识。其小说从古朴敦厚的纯真社会寻觅儒家个体与社会和谐的人生理想,又从天人合一的意境中表现庄禅自由放达的人生。无论是《大淖记事》还是《受戒》,汪曾祺所塑造的主人公都具有善的本性,浸染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

③小说散文化:汪曾祺小说兼具散文和诗的特征。其特征首先在于a、重氛围描写:其小说重在用气氛酿造人物,构成一种情调,以独特的审美理想和感知方式捕捉和建构一种意绪和情思。b、轻情节结构:汪曾祺小说的结构大都散漫随便,貌似随笔,无拘无束,随物赋形,姿态横生。C、散文化的语言:他的叙述语言简洁干净,文白相间,雅俗互现。在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让人感到清新自然的同时,又讲究文学语言的妙、绝、雅,令人觉得韵味悠长。

汪曾祺80年代以后的小说创作开新时期小说散文化的先河。“进入新时期之后,汪曾祺以他的小说实绩与废名、沈从文有了呼应,从而使一个中缀和断裂了若干年的风格流派又延续下来—汪曾祺之后就有了钟阿城、贾平凹等。汪曾祺对新时期小说的影响可谓深矣”。

5、莫言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①乡土立场与生命意识:类似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小镇”,莫言的小说致力于营造他的“高密东北乡”,这片饱藏独特文化意蕴的“高粱地”成为他小说创作的精神之源。在他的笔下,这片土地是苦难与快乐的奇特的混合物,艰难的生存条件混合着充满野性的顽强生存,表现出人性中永恒不灭的生命渴求,蕴含着强悍有力的生命意志。

②超验的感觉主义:莫言是一位敏于感觉而富于想象力的作家。对感官经验大肆铺张,几乎成了莫言小说叙述风格的标志,常以富有张力的感觉描写代替叙事,甚至以感觉的变异夸张等来组织故事的文本形态。这使他笔下的生活具有湿漉漉、毛茸茸的原生状,又富有超越常情的浪漫感。

③不修边幅的叙述语言:莫言小说的独特还表现在其独特的叙述语言上,一是语词的任意性搭配,大量的方言俚语、当代城市的流行熟语,诗词断句,以及生理学、心理学术语,混杂在一起,纷繁而又芜杂;二是色彩语词概念的大量出现,既有写实状物的红萝卜、红高粱,也有带有强烈主观随意性的绿的太阳,金黄的、蓝色的血等,这些超自然的色彩感觉形式,使莫言的小说世界色彩缤纷且带有奇幻效果,有人将其比作西方晚期印象派的绘画。

6、马原小说《冈底斯的诱惑》对小说叙事方法的实验

《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代表作之一。小说在叙事方法上的实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是三个若断若续的故事的非逻辑性套层组合。一个是穷布狩猎的故事,一个是陆高、姚亮的故事(以“天葬”为中心事件),一个是顿月、顿珠的故事。这三个故事几乎毫无关联,而在人物上则又有某些重合。这种结构方式实际上是对结构的颠覆,是对小说作为一种整体化、有序化虚构本质的颠覆;

第二,它的叙事视角随意转换。小说有时用限制性的第一人称叙事,而有时又是全知性的第三人称,甚至还有第二人称叙事;即使是同样的第一人称,但所代表的发言主体也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叙事者和统一的叙事视角,因而也没有统一的小说世界。

第三,叙事规则的自我破坏。小说叙事必须提供某种隐藏的假定性,使读者信以为真。但马原则故意暴露这种假定性,破坏读者进入叙事流程。例如,小说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名叫“姚亮”,但马原又随时提醒你“姚亮不一定确有其人”。小说似乎故意调戏读者,在破坏小说规则的同时也破坏我们对小说的阅读习惯。

第四,叙事方式的任意选择。叙事方式是受因果关系制约的,但是在马原的这部小说中,顺叙、插叙、倒叙多重交替使用,却并无固定的规则,也没有时间的连续。这事实上是对小说的固定时间观的有意破坏。

第五,体裁、样式的杂合。这部小说有时像情节小说,有时像民间传说,有时又像纪实小说,最后还加进了两首长诗。这种混合也是对小说规则的破坏,对某种定型的东西的有意嘲笑。

第23-24讲

1978-1989年间的戏剧

一、填空题

1、曙光;

2、于无声处;

3、沙叶新;

4、小井胡同、天下第一楼;

5、屋外有热流;

6、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7、魔方;

8、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

9、狗儿爷涅槃;

10、桑树坪纪事;

11、沙叶新;

12、陈毅市长;

13、冰糖葫芦式;

14、沙叶新;

15、高行健;

16、诺贝尔文学;

17、绝对信号;

18、车站;

19、野人;20、高行健。

二、名词解释

1、《绝对信号》

首演于1982年的无场次话剧《绝对信号》是高行健的第一部重要的戏剧作品;该剧在形式上打破了现实生活的逻辑,黑子、蜜蜂、小号的回忆、现实与想象有机交织与穿插,现实时空和心理时空交错叠加,在现代化的声光设施的帮助下,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时空具像化于舞台上。

三、简答题

1、新时期“探索剧”的主要艺术探索

第一,第四堵墙的突破,造成了台上台下更直接的思想与情感交流,舞台与观众席的界限被突破。

第二,“三一律”的否定,引起了叙事时空和艺术感受上的大幅度跳跃。有些剧作在结构上形成了多层次、开放性的流动体,情节变幻空灵。

第三,深层次心理的探讨,导致了舞台人物内心流动的形象化。第四,摆脱传统结构模式,形成了新的多样化结构模式。

2、沙叶新剧作的主要特点

①坚执的社会责任感:沙叶新的创作,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总是秉持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为时为事而作,在历史—现实—未来的联系中,表现我们时代生活中的重要课题。

②平民意识和“世俗性”倾向:不管是伟大领袖还是神人圣人,沙叶新总是能给读者和观众留下平易可感的印象。在他创作的戏剧世界里,读者或观众可用平视的眼光来洞察其中人物形象的言行、情感和思维方式,作者尽量以平等的态度和观众进行交流和沟通。

③喜剧化戏剧风格:沙叶新的剧作往往寓庄于谐,他似乎习惯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表现严肃而深刻的主题,挖掘事物内在的矛盾,揭示包含着的荒诞性。

④重视戏剧的结构形式,在创作《寻找男子汉》时,他试图将传统和现代、现实和荒诞相结合。他的代表作《陈毅市长》中的“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更是别具特色。

3、《绝对信号》在戏剧形式上的探索

①结构上以人物心理串连时空场景:剧作在舞台上就出现了现实、想象和回忆三个时空层次的叠化和交错,呈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还多次以夸张的形式出现了人物之间的“内心的话”,以人物的内心交流或心理交锋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②创新舞台语言:剧中大量运用了超现实的光影和音响,不仅有效对场景加以调整,而且更加突出了人物的主观情绪。

③传统戏曲写意因素和现代派戏剧手法的兼收并蓄:布景简单灵活,人物行为存在明显假定性,强调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把观众引向人物的心灵深处等。

四、论述题

1、高行健戏剧在戏剧形式上的探索

高行健是新时期争议最大的剧作家之一。他既是戏剧探索的实践者,同时也是新的戏剧理论的倡导者,从1982到1986年,他先后创作了9部探索戏剧。《绝对信号》是第一部,该剧率先打破了戏剧舞台的时空界限,《车站》则借鉴了《等待戈多》的叙事模式和荒诞剧的表现手法,《野人》中大量传统戏曲的原始形态的表现方式在剧作中复苏,融化为一部多主题剧。几乎每推出一部剧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并因其新的戏剧观和思想内涵而发生争议。

他大量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戏剧手法,突破了话剧传统的时间结构,拓宽了戏剧表现空间,探索新的戏剧观念包括舞台观念。他的剧作将歌舞、说唱、傀儡、影视、魔术、杂技、相声等多种形式融入戏剧演出之中,构成多主题、多层次、多声部的全新形式。

下载中国文学作业完整版(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文学作业完整版(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文学基础补修第3次作业[推荐阅读]

    第三次一、填空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北宋词人周邦彦擅长在咏物词中抒发身世飘零之感,如他的名作《兰陵王·柳》等。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2012电大考试(浙江)中国文学作业一答案

    1-5 CCCCD 6-10 ABDAA 11-15 BCBBA 16-20 BABBB 21-25 BBDCC 1-5 BBBBB 6-10 BABBA 11-15 ABAAA 16-20BABBB 21-25 BAABB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 道试题,共 50 分。每小......

    电大中国文学基础作业及答案(全)资料

    中国文学基础 第一次 一、填空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点铁成金”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提出的诗歌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对江西诗派诗人影响很深。 2. 在80年代后,杨绛创作了......

    中国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复习资料 简答与材料分析不知道怎么整理,所以将上次期中的试题搬上来了。答案不准确,仅作参考。 一、名词解释: 1、宋诗: 宋诗创作的文化图景,宋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诗......

    中国文学鉴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先知之门——《论语》 先秦最美的哲学散文——《庄子》 先秦叙事散文的典范——《左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史家......

    2014西南交通大学中国文学

    2014西南交通大学中国文学 一.名词解释(5分一个) 1.《七发》 2.永明体 3. 4.《新月诗选》 5.“重放的鲜花” 二.简答(10分一个) 1.《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及特色 2.为什么说“从郁......

    0500044中国文学2_远程电子版作业集_1002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中国文学(2)电子版作业集 第一编唐代文学 第一章 初盛唐诗人 一、填空题: 1.“初唐四杰”是指( )、( )、( )、( )。 2.“初唐四杰”中擅长歌行体的是( )和,擅长五言律诗......

    中国文学基础试题

    中国文学基础 一、 填空:(20分,每空1分) 1、从20年代鲁迅与乡土作家到30年代的叶紫、沙汀、艾芜、吴组缃、蒋牧良、魏金枝、王统照、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他们都曾经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