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书心得

时间:2019-05-14 12:4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书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书心得》。

第一篇:《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书心得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书心得

我于2014年上半年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了路易斯·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对城市的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本书的作者路易斯·芒福德是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在对城市发展乃至城市规划进行系统分析批判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专业学术领域都独树一帜,其中,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文化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

本书的开篇叙述了一座城市,结尾则描述了一个世界。在追寻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本书力求述及城市的形式和功能,述及城市产生的各种目的。本书有2个特点,第一个是广博,作者在论述内容的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大跨度的,且较细致全面;对某一特定历史文化的研究,也采用深入多层面的分析方法,例如他对古希腊城市文明就详尽描述了希腊人,尤其是雅典人如何以祭神活动为核心,逐步吸收、积累了外域文化,发展了建筑、艺术、诗歌、戏剧、体育、卫生、医疗,以及哲学、科学事业,描述了希腊文化的兴衰史。

第二个特点是深刻,极富哲理性,在这作者的论述中,城市实质上就是人类的化身。城市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反映着人类社会,人类自身同样的发展过程。他认为城市是改造人类、提高人类的场所。他形象的描述:“最初城市是神灵的家园,而最后城市本身变成了改造人类的主要场所,人行在这里得以充分发挥。进入城市的是一连串的神灵,经过一段段长期间隔后,从城市中走出来的是面目一新的男男女女,他们能够超越其神灵的局限,这是人类最初形成城市时所未料的,”他试图证明,人类凭借城市发展这一阶梯步步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甚至达到了超越神灵的境地。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是关怀人,陶冶人。

本书在阐述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用一种多视角的方法,将城市的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活动与城市的规模、结构、形式和设施的演变和发展结合起来,并揭示了这两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另一些深刻的见解集中体现在本书第17章“特大城市的神话”之中。本书还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弊端,论述切中时弊,鞭辟入里,促人深思。

第二篇:《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前景》读书笔记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前景》读书笔记

作者用大量的素材对城市建筑,从古到今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解剖。

例如,作者以帕提农神庙为典型,分析了公元前6世纪之后的希腊社会。他指出,这个时候的希腊,人民对整体自我的崇拜已经着迷,整个城邦成为了新的神。为了创造建筑,他们表现出过分的骄傲以及道德上令人吃惊的冷漠。例如帕提农神庙,就是赔里克里斯自己的公共工程项目,是有雅典人强加给弱小邻国的不公正行为。

“如果还须进一步证实整体自我的这种不知不觉的膨胀,那么巴特农神庙本身可提供证据:道德上的脆弱性也同样明显,因为它已经物化于无瑕的美学形象之中。”

作者认为希腊对城邦的崇拜在神话和传说中达到极致,体现在华贵的建筑工程中,又在一系列销魂的礼仪中得到补充。城邦最终因为其对于艺术和礼仪活动承担的过于沉重的义务而崩溃。作者认为培里克里斯时代以后的尽善尽美不是雅典变得强大的原因,反倒是Solon(公元前630年-前560年,雅典政治家,希腊七贤之一,曾为雅典立法)到培里克里斯之间的时间,并非完美的潜在力量。

作者认为希腊最可贵的精神,是它培养并包容了丰富的具有创造性的个体。这在其他同样拥有神庙和建筑物的古代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不具有的。要理解希腊城邦的成就,要把眼光从建筑物上移开,而更密切观察它的市民。希腊人民在物质享受方面是贫穷的,但他们在经验的广阔与丰富方面是富有的。他们的思想彻底开放,连身体的生理过程也不避讳。医生收取的报酬同工匠一样多。最后,作者谈到以上的阶段过去以后,建筑物开始取代人的地位。城邦原有的协同机制大部分化作了冷冰冰的石头建筑了,另有一部分则随战争破坏而失散。

城市生活的两种形象对照的原型似乎是在近东地区的大河流域上形成的。其中一种表现出沉静和信念,另一种表现出剧烈的不安;一种始终为危险和忧患所困扰,城市中四处都是权力的象征物,城市本身则筑起搞大的城墙,抵御那些“图谋不轨”的人;另一种则相信太阳和尼罗河之父的大仁大爱,深知岁月将周而复始年年如意,以正义的名义建立秩序,以生命的华贵衣饰美化死亡。

第三篇: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城市的痕迹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后感

摘要:“城市不止是建筑物的群集,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 关键词:城市刘易斯·芒福德城市的定义城市发展阶段划分

在大一上城市规划导引这门课程时,依稀记得老师提过刘易斯·芒福德,因为那时的专业知识还很少,不敢去读这样的大作,因为自己弄不明白。虽然现在也还是积累的知识不够多,但是上了中外城市建设史、中外建筑史之后,再读他的大作,已经有一些眉目了。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了解了一些刘易斯·芒福德的生平。刘易斯·芒福德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特别是他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他一生撰写了30多部专著,他被广泛地公认为世界上空前伟大的城市科学专家。他所涉及的学科有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科技发展史、哲学、技术、英国文学、美国研究和城市科学,所涉猎的知识很广泛。他最优秀的著作《城市文化》和《城市发展史》,至今仍被公认为全世界城市科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看完这本书之后,自己对世界城市的发展史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当然,最可惜的是刘易斯·芒福德没有将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列入其中。对于这本书精华的部分实在太多,凭我小小的能力,我只能选取最感兴趣的小部分做一些自己浅陋的理解了。

芒福德先生在72年前基于西方城市发展进程的思考,对我们中国今天的城市发展也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他说:“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造。”在我国今天城市迅速发展、资源迅速枯竭、生态迅速破坏、环境迅速恶化的情形之下,我们更应该读一读芒福德对于非理性的工业文明的尖锐批判,对现今日益拥挤、丑陋而紧张的居住和生存状态做一定的反思,领会他一直倡导的生态保护运动的思想。读完这本书我不禁要慨叹:20世纪的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创造巨大财富和带来技术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规模空前的灾难和创伤。芒福德先生对欧洲城市兴起发展做了细细的描摹,让我们能够很自然地接受他的城市演进观点。今天我们的城市不仅印证了他几十年前的推断,而且还在努力实践着他的生态文明发展思想。芒福德对他理解得城市做了精辟的定义,他认为,“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更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从实质上来说,城市就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化身。城市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反映着人类社会、人类自身相似的发展过程。芒福德还认为“最初,城市是神灵的家园,而最后变成了改造人类的主要场所,人性在这里得以充分发挥。进入城市的是一连串的神灵,经过一段段长期间隔后,从城市中走出来的是面目一新的男男女女,他们能够超越其神灵的局限,这是人类最初形成城市时所始料未及的。”也就是说,城市是改造人类、提高人 1

类自身的场所。城市还是人类文化、精神的容器,在城市改造人类、提高人类的过程中,文化是灵魂,没有文化,人类不可能发展,城市也不可能发展!

读完芒福德的书,我个人进行了一些总结,可以把西方的城市的变化过程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的城市。

“从外观形式来看,新石器时代村庄已经具有小型城市的许多特征,如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拉格什,古代西亚巴比伦尼亚南部的奴隶制城邦。”我们可以看出,村庄是城市的原形。“村庄的秩序和稳定性,连同它母亲般的保护作用和安适感,以及它同各种自然力的统一,后来都流传给了城市:即使这些东西在城市的过度发展中整个儿地丧失了,它们也仍会残存在寓所内和邻里之间。”村庄中一直存在的防御设施、贮藏设施、生活维护设施等,这些都是城市的一些基本核心内容。直到现在村庄依然是新城市得以不断产生的根源,虽然经历的时间可能比较漫长。村庄那如母亲般的安适感应该就是我们现代社会中所提出的邻里单位、街坊、社区等的最初来源吧!

“于是,村庄数量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其发展比城市要迅速而有效;虽然村庄目前在城市化面前面临灭顶之灾,它却依旧保存着那些古朴的风俗,并且数千年流传不变;在那些更大、更富有、更有诱惑力的敌手们(指各大小城市)迭次兴衰变换时,村庄却显出顽强的生命力。”村庄的形式和内容比城市更持久,它们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民风习俗是现代城市无法继承下来或者模仿的。村庄有时比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城市产生前就有村庄;如果有一天城市消亡了,村庄依然还是会存在下去。

第二阶段:城邦。

“村庄形式礼俗完美但能力有限,因而只有人口数量的增加无论如何也不会使村庄变为城市。这种发展变化须待一种外来挑战将村庄生活急骤扭转,使之脱离以饮食和生育为宗旨的轨道,去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这个时候,从村庄到城市的一种过渡阶段——城邦产生了。在欧洲,一些远古人类文化废墟常被认为是古代城市的遗址,而这些废墟里面有城市形成之初最富有活力的基础核心部分:庙宇和宫殿,有些地方还有谷仓。同样,在中国古代的羌寨遗址、半坡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祭祀等公共活动的场所集中在聚落的中心。

自然堡垒的形式,周围有村庄的环绕,又有陡峭崎岖的山坡为屏蔽,不经过特别设防便很容易守卫——这是希腊一带地理环境的共同特点。村庄或有血缘关系的人聚集在一起有助于防止外族的掠夺,希腊城邦就是典型的各个村庄的联合,那里往往有共同的圣祠和共同的集会场所,也有定期的市场可进行商品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拥有剩余的能量和剩余的时间,从而有可能锻炼身体、思考问题,发展科学、艺术等,开始有了数学.天文学和哲学等学科。故奥林匹克文化始于希腊,很多哲学理论始于希腊。然而,城邦依然是家庭的集合体。人们在城邦里形成聚居不是因为出生和习惯,而是为了追求一种更好的生活,自觉地到城邦里来的。在城邦形成之前,必定有过一些潜在的中心。城邦并不是完全独立于村庄,仍和村庄保持着季节性的和其他形式的人口流动和联系。

第三阶段: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城市。

古希腊城市的核心便是雅典卫城。雅典卫城是神灵的家园,自然和历史流传下来的各种神圣职司也都设立在这里。雅典卫城之所以那么著名,是因为她将自己的全部生活都展示在外,统治者的权利,无论是朝政的还是商业的,让人观察,任人思考,人们总会发现点什么,总会得到些什么。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说

过:如果一个城市超过了发展限度,所吸收的人口超过了自身提供住房、粮食和管理或教育的能力,接踵而来的混乱将使它难于发挥城市的各种功能。城市往往利用的是其优势的战略地位,比如,大量的饮用水源、有利的防守地形、较好的可耕地、较易控制的陆路或水路、较安全的港湾等条件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居民,并逐渐壮大,发展成为中心城市。该城市和其他区域发展经济贸易,随着大量外地商品的输入和本地商品的输出,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出现了一些新的新发明和打破常规事物,从而大大释放出中心城市文化的力量,社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希腊比较有名的是米利都式的规划形式:宽度一致的街道,和尺度基本一致的城区街坊,棋盘式的路网格局,形成一个个标准的街坊单元,而这些单元之间的空间则作广场或建筑庙宇。而罗马人从希腊化城镇中学到了基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规划形式中的各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还有剧场等——罗马人都依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了特有的变换,比原来的形式更华丽更雄伟!但是罗马帝国从未设想过把限制、有秩序的安排、以及平衡等原则应用到它的城市和帝国的实际生活中去;而且他未能给稳定的经济和公平的政治制度奠定基础,未能充分代表每一个集团的民主利益,因而无法改善大城市的生活,顶多只能维持平衡——使威信和腐败相互抵消。

第四阶段:中世纪的城市。

“没有一个城市的规划能仅仅用二度空间(通过平面)来说明,因为只有在三度空间(通过立体)和四度空间(通过时间),它的功能关系和美的关系才能充分显示。这对中世纪城市来说尤其如此。”到13世纪时,中世纪城市的主要格局和形式以及固定下来,开始支配城镇的新的制度削弱了修道院和城堡的旧的影响。在中世纪初,流行过一种正规的、整齐匀称的几何形规划,城内的地块主要以长方形为基础进行划分,其重要建筑物的周围并不是空荡荡的,也没有一条正式的轴线。到中世纪后期,大多数城镇在大小、规模和内容方面,都比较接近卡尔卡松,而不像米兰;城市中拥有各种社会机构,人才众多,能提供各种各样的才能和技巧,这在中世纪城市的布局和建筑上都有表示。中世纪的城市一般有三种基本的布局形式:1.罗马时代遗留下来的城镇,常常保留着长方形体系的街区布置;2.从一个修道院或城堡周围的一个村子或一簇村子发展起来的城市,常常更适应地形;3.为开拓殖民地而预先为之设计的。无论是哪种布局形式,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邻里单位和功能分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世纪的城市时由许多小城市组成的一个个团块,它们各自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给自足的能力,为了各自相互的需要而自然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城市更加充实丰富,并能够取长补短,使得城市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第五阶段:工业文明下的焦炭城。

“城里各处机器都在发出震耳的噪声:铁砧不断发出当啷声,发动机不断发出轰鸣声,火焰沙沙,沸水嘶嘶,水蒸汽在咆哮,试验室里不时发出雷鸣般的声音。人们生活在一片喧闹声中,真好像他们的乐趣也赶上了时代的总调子,变得像他们发明的东西那样喧闹了。”这应该是对工业文明下城市迅速发展的最贴切的描述了。在这期间,大城市里的破坏和混乱情况简直与战场上一样,不堪入目。在经济、社会舞台上普遍呈现寄生现象,由于人们对财富的无尽地渴求,较高层次的文化活动陷于瘫痪状态,所有的文化活动都包含着炫耀和铺张。掠夺性的手段取代了贸易和平等交易,赤裸裸地剥削工人阶级。对经济的盲目追求导致饥饿、疾病流行,生活伤风败俗,人们对未来失去信心。工业对环境的巨大破坏以及人

们居住条件的恶化,导致大量人口外迁,城市只剩躯壳!那些留在城市中的人已无力进行原有的市政服务或维持原有的城市生活。街道失修,环境恶劣,水管干散发着无尽的臭味。反而在那些偏远的胃受到工业侵害的村庄依然保持着古老的文化,虽然也有所崩溃,但是并没有完全消失。这就出现了下一阶段的城市郊区化的发展。

第六阶段:城市的郊区化。

从19世纪起,由于害怕传染到瘟疫,所以周期性地发生人们大批离开城市涌往郊区的现象,从这一点意义上可以说,郊区是作为一种农村隔离病房起始的。那些劳动专门化的城市苦工,是多么向往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然而这些只有那些拥有金钱的资产阶级能够享受到。而郊区的发展一旦放任其自由发展不受限制之后,这种自由式布置的平面图无限扩大,这就必须建立一个巨大的道路网,很不经济。而且这种郊区化的发展抹淡了人们之间的关系,使家庭和邻里之间的关系因为地域的原因显得极为淡薄,人们缺乏安全感,人们也缺少相互会面的中心。这些都造成了邻里生活的不稳定性。所以后来这种广大的郊区化发展起到了反城市的作用,城市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的改善后,人们开始陆陆续续回到城市。

第七阶段:特大城市的发展。

许多国家现在进入这样一个新时期:不但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多,而且由于城市发展的结果,城市现在占用的或已预留的土地面积与用于耕种的土地面积几乎差不多,这种变化的标志之一是大城市的数目和大城市的人口与面积都在增加。城市在资本主义神话的作用下,其规模和权力越来越大,财富也逐渐向少部分人聚集。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用军事手段掠夺物质财富;用贸易、法律程序取得其他国家的财政控制。为了赚钱,在艺术、文学、建筑、语言等方面也出现了标准化倾向,机械复制代替了原来的艺术。现代城市中崇尚一种抽象的巨大化的东西:最大的纪念碑、最高的建筑物、最贵的材料、最大规模的超级市场、最多的崇拜者、最集中的人口数量。教育也在求量和面,填鸭式和百科全书式教育处于主导地位,知识严重脱离生活。城市失去自己原有的特色,变得模数话,出现千城一面的结局。城市文脉在城市逐步发展的同时一点一点消失掉。这些都不是我们希望见到的!

芒福德在其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城市不止是建筑物的群集,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如果说在过去许多世代里,一些名都大邑,如巴比伦、雅典、巴格达、北京、巴黎和伦敦,都曾经成功地主导过他们各自国家民族历史的话,那首先是因为这些大都城都始终能够成功地代表各自的民族历史文化,并将其绝大部分留传给后世。”可见,决定一个城市品位和地位的绝不仅仅是规模的大小和居民数量的多少,事实上,它更和文化内涵及精神品格息患相关。比如说,在西方城市发展史上,希腊与罗马既是两种相对成熟的城市形态,也代表了城市发展与演化的两种基本模式,而这从根本上说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所决定的。显然,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而落后的、颓废的文化则会导致城市的衰落。在西方城市史上,“罗马化”的本质在于精神实质的消失。从城市发展、生活习惯到精神生活,在当代大都市中已随处可见罗马城的幽灵与魅影。

看完这本书,当然自己也总结了三点以后在做规划时应该遵从的一些大的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

城市本应是人生活的场所,满足人的需求应作为规划建设的首要出发点。象征权力的轴线,空旷无人的硬质广场或草坪.宽阔无车的“景观”

大道,这些毫无实际功用的形象工程时至今日还在我国城镇中屡见不鲜,它们实际上是错误价值观的体现。只有符合广大百姓切身利益的规划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必将是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尊重自然。

一个合格的规划师应该致力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态文明逐步取代工业文明的今天,为了短期经济利益而肆意破坏自然资源的做法理应为人们所唾弃。然而,现今几乎中国所有城镇的脱贫致富都遵循着对生态环境“先破坏.后治理”的模式,这不仅危及自然的平衡,而且成为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巨大隐患。城市在开发建设之前,我们作为城市的构筑者,应该将有利于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完整的区域保护起来,这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三,重视城乡统筹发展。

缺少了周边乡村和小城镇的支持,作为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不可能健康发展的。因此,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是构建城乡和谐关系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必经之路。

第四篇:《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刘易斯芒福德博士是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在著名的名人词典中,他有时被介绍为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有时又是城市规划与社会哲学家。的确,他作为城市理论家,在对历代城市及城市规划进行系统的分析批判上,在论述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在学术见解上都有其独到性。他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文化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他的著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是一部极其精练的书,虽然它篇幅很厚,但针对如此广泛而深入的方方面面,耗费大量时间对进行大量材料的提炼。历史上的欧洲城市与中国城市的差距是很大的,虽然今天走到一起了、似乎也看不到具体的差别,很多建筑和历史现象的时间都差不多,但这是表象。深层次的在于社会的文化和历史上发展的各种经验总结,从这个层面来看,两者的差距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描述的。

看完书对我影响很大,无论从思想认识还是学术写作文笔的方法。刘易斯·芒福德就是这种完美的典范,全面深入浅出论理、细腻而不奢华的文彩、强烈而不偏激的现实观点、说事说理而不光是讲历史,曾经还获得写作文学奖。巨人毕竟不是我们有资格评价的,只是与一般的史书有很大的区别,挖掘了许多内在的社会脉络和逻辑关系,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实证,不是仅仅的说现象,是细心的一步步拨开事物直至本质完全暴露的一目了然,如砖般厚重的书读完后的感觉是脉络清晰,理解了一种广泛适用的方法,一种基本的模式,一种贯穿于西方社会的普遍规律,最后看完,觉得很条理有内在的主线,完全不象编年史那么繁杂。了解西方整体的脉络和内在原因的同时,可以比较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城市社会的内在联系,有相似之处,却能体会到巨大的差异,我感叹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在哪里呢,关键现在的中国城市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历史与现实的断裂,到底中国的真正方向在哪里。读这本书要好好理解城市的文明性和野蛮性,两者都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评价标准,也可以认为是原动力,可能会从中找到中西城市的差别所在。研究西方的文明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过去的历史,但是要想了解人类的未来,我们就不得不研究西方以外的文明。这是锲而不舍要搞清楚那些文明发展种种细节的原因,与此同时,老子的思想也是我们长期在研究和体悟的。

这本书有两个特点, 第一是广博的研究论述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大跨度的,且较细致全

面。书中不仅详尽叙述了城市不同时期的功能和形式,以及形成不同城市形态的渊源和宗教、经济、社会、政治等致因,还具体介绍和评价了米利、巴洛克、机械式、有机式的城市规划思想和实例。书中引人入胜地追溯了城市和人类文明寂静的过去和动荡多事的当今,又满怀信心地预言了城市和人类文明未来的前景。作者不仅对人类面临的危险发出警告,更能掠过危险看到希望。他坚信人类的创造潜力,坚信新制度的创造能改造城市和文明,同时改造人类自己。

他对西方历代文明兴衰更迭的精采论述, 在读者眼前隐现出一连串沿时间长轴波动发展的正弦波线, 其中每一升降周期代表一代文明, 分别历时几千年或几百年不等新旧两代文明交替时则有一段相叠的时期。作者认为, 当今世界的局面正是这种交替时期的特征.无论处于早春时期的生态文明或是处于残秋阶段的工业文明, 都不能战胜对手控制全局。

即使对某一特定历史文化的研究, 作者也采用一种深入的多层面的分析方法。例如他对古希腊城市文明就详尽描述了希腊人,尤其是雅典人如何以祭神活动为核心, 逐步吸收、积累了外域文化, 发展了建筑、艺术、诗歌、戏剧、体育、卫生、医疗以及哲学、科学事业, 描述了希腊文化的兴衰史。对其鼎盛时代, 他写道“这些人(指苏格拉底、索福克勒斯等)是新兴的希腊城市的杰出代表和化身, 他们智体发达, 文武双全。与他们同时产生的, 是一大批艺术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这些伟人凭自身的存在体现了城市文化的这次历史性突变, 它在不到两个个世纪的短短时间里, 在几百万人口之中产生出极丰富的人类天才, 烘托出一个极繁荣的文化时代, 除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 任何历史时代都无法与之相比。他也从寄性城市的生活中总结了历史教训

第五篇:汉字起源演变

汉字的演变及造字原理

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从比较成熟的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从甲骨文产生至今,汉字字体发展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可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四个阶段。今文字阶段可以分为隶书、草书、楷书等几个阶段。

汉字字体演变史: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甲骨文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 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图画特征明显,由于是用刀在 龟甲兽骨上刻写的,因此笔画比较细瘦,字形大小不一。

2、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它是西周及春秋时代浇铸在青铜器——钟鼎、生活用品、武器等上面的文字。古代 称青铜叫金,所以后世称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金文主要记录的是统治者祭祀、分封诸侯、征伐及器主的功绩等内容。金文的主要特点是:笔画肥大厚实,结构、行款趋向整齐,图画特征明显减少,文字符号特征有所加强。

3、大篆

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流行的汉字字体。大篆这种字体是从西周金文直接发展而来,其形体及结构特点与金文大体相同,变化小而规范,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汉字字体发展的痕迹。大篆的主要特点:字形整齐匀称,笔画粗细一致,趋于线条化,比金文前进了一大步。

4、小篆

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以秦国流行的大篆作为整理汉字的基础,省改大篆的笔划和结构,使之更加简易、规范,从而使原来纷繁复杂的汉字字体统一起来,有了共同的标准,这种统一的字体就是小篆。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篆的通行,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千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小篆的主要特点:笔画、结构简易规范,字体、字形高度统一。

5、隶书

隶书是出现于战国,形成于秦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字体。秦代的一些下层办事人员,为了省时、快速,在抄写东西时不完全按照小篆的笔画、结构书写汉字,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字体。因为这种字体多为下层官吏、徒隶等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在秦代,隶书只对小篆起辅助作用,正式场合仍然要用小篆。到了汉代,隶书终于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汉字字体,并取代了小篆成为通用字体。隶书的主要特点:完全打破了小篆的结构,形成了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笔画讲究波势挑法;结构匀称、棱角分明,字形扁方,整齐美观;图画性完全消失,字体完全符号化。所以说,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6、草书

草书是汉代为提高书写速度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字体。据说草书得名于打草稿,“草”有“草率”、“潦草”之意。草书主要运用于日常书写,正式场合,如公文、布告等,仍然要用隶书。草书一般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章草形成于东汉初年,其特点是:笔画相连,但字字独立,辨认容易。今草产生于东汉末年,其特点是笔画相连,而且字字相连,书写十分潦草,有时一个字只保留一点轮廓,许多不同的偏旁,如竹字头、心字底、四点底,都写成一个形状,辨认十分困难。狂草产生于唐代,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书法家任意挥洒,随意增减笔画,字如龙飞凤舞,一般人很难辨认。由于草书实在难以辨认,逐渐失去了文字的使用价值,现在只能作为汉字特有的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7、楷书

楷书又叫正书、真书,是出现于东汉、成熟并通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的标准字体。“楷”是楷模的意思,意即楷书可以作为书写的楷模。楷书继承了隶书结构上的特点,同时吸收了草书笔画简单的优点。楷书的主要特点:去掉了隶书的波势挑法,笔画十分平直,字形比较方正,结构显得紧凑,字的笔画大大

减少。

8、行书

行书的产生稍后于楷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的书写比楷书灵活流畅,辨认比任意挥洒的草书容易,因此,运用十分广泛,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行书现在已成为与楷书印刷体相对的一

种字体——手写体,具有与楷书同等重要的作用,人们日常书写,一般都使用行书。

汉字的起源和造字理论发展

汉字起源于意符文字。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大都有陶刻意符文字。其刻画精确简洁,显示是专业文字工作者所为。陶刻意符文字,学术界或称之为刻画符号、图画文字、图形文字,大约各从它的不同发展阶段命名。而意符文字能概括它的全部发展历程。

安徽省蚌埠市双墩出土距今7000多年的陶刻,经徐大立先生整理出600多个意符文字,内容包括日月、山川、动植物、房屋、狩猎、捕鱼、网鸟、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计数、艺术等广泛内涵。第一次发掘的186个意符文字,发表在安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文物研究》第五辑上。其中有一、三、十、、、、、、等似为数字符号;有、、、、、等似为象形字;有蚕吐丝结茧、鸟困罗网、野猪坠陷阱网内、家猪形象等图画;还有多符号组合的、、等图形。这三个多符号组合图形,可能分别表示:初夏(十字花科植物开花)是鱼类繁殖(两鱼并列)季节,捕到怀孕母鱼要放掉(鱼头在网外);养蚕要抓住季节(),蚕茧要及时缫丝,否则蚕蛹化蛾破茧而出,茧便成了废品;织丝带子的方法、工具。均似同短文。

《光明日报》2005年11月15日报道:11月11日到13日,30多位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的一流专家学者齐聚蚌埠,举办“双墩遗址暨双墩文化研讨会”。会议认为“双墩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

传说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传说却没讲“蛇身”功能。汉代石刻画像:男女二人分持规、矩,下身是两条互相缠绕的蛇。两蛇互缠是蛇交配形象。《通钅监纲目》记伏羲氏初创书契、制骊皮嫁娶之礼„„伏,古写“虙、宓”,字素“必”指标准,引申生活规则。即伏羲氏是创建许多生活规则的领袖,人首蛇身是记载伏羲、女娲共创“对偶婚”制度的意符文字字形。

神农氏“牛首人身”,也应是记他发明耒耜(犁子)驯牛耕地的意符文字字形。《易•系辞下》有相应记载。耒耜必须牛耕,“牛首”即首创牛耕。神农氏从工具、动力两方面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奠定了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基础,推动社会由畜牧时代进入农业时代,故被尊称为神农。神农又称“炎帝”,指他命祝融为“火正”,烧荒垦田。祝融也因此被尊为“火神”。设火正指导烧荒垦田扩大耕地,可见农业生产力提高的程度。

大约“人首蛇身、牛首人身”本来都是多符号组合的意符文字字形。仓颉完成“单音字造字工程”总结时,为阐明单音字的优越性,对意符文字的字形、字意分别记述。其字意成了古史;而字形描绘,年远代湮,被误解、演变成了“神话”。根据字形、字意和相关资料分析:(穗)、爪、禾、秋、蚩、尤„„很多字,可能都是意符文字时期便已经有了的单音字。当然,字形与现在字形不同。综上所述判断可知,意符文字既有单音字,又有似同短文的复音字,即多符号组合的字。多符号组合的字,必须附加语言解说才能理解字的含意。可见文字尚不对应语素,不能把语言用文字记录下来。黄帝战胜蚩尤统一中原后,组织各方面人才全面研究发展文化科技事业,意符文字便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于是命仓颉为首的一批文字工作者改革文字。即史传“仓颉造字”。

然而,从仓颉以前的陶刻文字到殷墟甲骨文字,历时约千年,未见刻在实物上的文字。

如果说在这千年之中中国没有文字,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而且《三坟》、《五典》、《夏书》、《夏小正》、《山海经》、《商书》等,都恰是这千年之中的文献,又都不见于甲骨文,足证这千年之中已有能自由组合词、句、文章,系统完整的单音字。“(录)”字的字形(用刀刻木)、字音(lú)、字意(记录)证明:那个时期的文献是刻在木板上的。木板易朽,所以考古无所发现。现在,虽然没有文献明确介绍仓颉造字前中国文字的发展水平,但是,“牛首人身”这个字形说明:第一,记载神农氏功绩时仍是多符号组合的意符文字。第二,神农、黄帝之间没有成篇的文献。第三,黄帝时出现命仓颉造字(改革文字)的决策。可见仓颉造字前,中国文字仅有指事(刻画符号)、象形(刻画图形)、会意(多符号组合)三种造字方法。三种造字方法都难以区分同类中不同的实物,例如各种鸟、鱼、草、木;更难以表示各种思想、动态,而这些正是各种学术研究所需要的文字。

仓颉在上述文字水平和社会基础上受命改革文字,虽没有流传下来记载他具体改革方案的文献,但是甲骨文出现以来,字形历经多次变革,始终围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种造字方法;甲骨文出现以前的文献,无论是古文《尚书》还是今文《尚书》,字形结构也都是六书原则。这个重大事实证明:仓颉造字后,汉字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六书造字方法。特别是比意符文字多了个“形声造字法”,所造形声字占汉字总数80%以上,即字数猛增了四倍以上,达到了语言、文字同步发展水平。

形声字由形符、声符两部分组成。形符又名意符,在字典中称为“部首”。每个部首各代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例如鸟部字含各种鸟;木部字含各种树;心部字含各种思想感情;手部字含各种动态。没有部首,造不出形声字。部首的特征说明:仓颉把自然万象中具体物类和抽象概念,科学分类成若干领域,再从每个领域中寻找一个代表性符号作为部首。造字时只要确定该字所属领域,写出该领域部首,便成字一半;再加个声符,便造成了表示某具体事、物的字。如此逐个造出各领域内每个具体事、物的字。文字与语素对应了,与语言发展同步了,自然写出了各种文章。

东汉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正是对仓颉造字过程的概括。看来,转注是造字理论,形声是造字实践。而且在部首建立过程中,对由意符文字中承继下来的象形、指事、会意字字形,也规范到了部首之中。由此推论:伏羲氏初创书契,是在刻画符号基础上创造出多符号组合的意符文字。仓颉造字,是在意符文字基础上,科学分类自然万象,创造出“转注、形声”两种新的造字理论,形 成了系统完整的造字理论和造字方法,沿用至今。

六书分析

从刻画符号至今,汉字始终按照表意原则发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合称六书,是指汉字六种造字方法和理论。但因秦人焚书,造字理论失传。许慎凭借口耳相传的解说和经典用字之意著《说文解字》,使后世研究汉字还能有个线索。然而汉字有本意、引申、假借诸意,经典某一处用字,未必用其本意,更难概括引申、假借诸意。所以,依据经典解析汉字,往往似是而非。试想:造字之前,何来用文字写的经典?造字只能依据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观念造字。所以,解析汉字也必须依据自然、社会、生活背景,分析字形、字意、字音的逻辑关系,以及同字素其他字形、意、音的逻辑关系,相互验证,方能正确理解字意。

(一)象形字

象形字象自然人、物之形,如日月山水、人目口手、牛羊鸟鱼、禾草竹木、玉石缶皿。有象正面、象侧面、象全体、象局部、横看、竖看等多种象形方法。象形字是汉字的基础字:指事字是在象形字上加个符号;会意字是由两个以上象形字、指事字组合而成的;形声字是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组合而成的,其或省笔、变形。

但因隶书为了方便书写,改金、篆的圆弧笔画为平直笔画,相应做了些技术性字形改变;楷书也有所发展;近年又出现丢弃表意原则、六书规则、草书笔画楷化的符号字,依据现行楷书字形很难看出象形特征。

(二)指事字

指事字有两大类:一类是在象形字上加个符号,指出字意是符号所指部位,或该部位有特别含意,而不是该象形字的全部。如:本,木的根干;末,木的枝梢;刃,刀的刃部;亦(),人的两腋;丑(),寒冷而手封袖中之月(农历十二月);豖,控制小野猪(豬)的腿不能走动而睡着饲养,逐渐驯化成家猪的技术。另一类是似同象形字而表示抽象概念的符号。如数字符号“一、二、三”,天干符号“甲、乙、丙、丁(十、、、)”,方位“上、下(、)”等。

(三)会意字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指事字组合的字。传统字理认为:会意字是由各字素推理出新字意的字。这种认识虽然不错,但是,许多会意字超越了推理范围。实践证明有八种会意方法,推理只是其中之一。(1)推理会意字:如歪、孬、劣、夯、卡、吃、耍、析、所、糞„„(2)形象会意字:字素之意不能推理,字素形象显示了字意。如不(),鸟能高飞,但不能飞到天上。丕(),鸟飞到空中乃知天、地之大。降,左脚(•)、右脚(•)脚趾都向下,从山坡上

向下走。金(),分散在土、石中的金属颗粒,经冶炼而集合()成金属块。笔,竹竿毛头。余(、、),原始森林中自然枯倒之木,几经暴雨冲下山,折断,在溪中漂流至某处搁浅,汇集成烂木堆。谚语“好花开一树,烂木头滚一堆”即指这种现象。此木堆为森林多余之木,故做剩余之余;又相对于森林为零尾小数,故用于万余人、百余只。(3)背景会意字:联系相关生活背景或历史背景方能解释清楚的字。如朝,既可看做日出月落,也可看做日落月出;联系中国古代地图方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自然确定为太阳刚刚从东方草丛中升起,是早晨之意。朕,甲骨文写做“”,意指撑船人;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曰朕”,是把国家比做舟,皇帝是运转舟(国家)行驶方向的人;李斯作小篆,改写成“”,赞誉秦始皇把国家驶向了光明(火);隶书变为舟关,楷书变为朕。

(4)比喻会意字:如热(热)的“埶”,种植;灬,火的变形;种火,比喻热。冶的“冫”,古冰()字;冰,固体,可融成液体;台,饴的省笔;饴即糖稀,液体,可加工成固体糖块;冫、台合成冶,比喻把固体的金属矿物熔化成液体,再造形成固体器物的过程。羨(羡),见了美味的羊肉而流下口水

(氵欠,涎的古字),比喻羡慕之情。赢的“luo”,指狮、虎、熊等大野兽,价值(贝)大;故捕到比喻赢。输的“俞()”,合并独木舟为方舟,稳定性好,用于水路运输;车,用于陆路运输;两种运输工具比喻运输。假借为输赢之输。迎,在路(辶)上卬(仰的古字)首远望来宾,比喻迎接、欢迎之意。雪,能用手(彐)拿起的雨。

(5)对比会意字:羸,羊和熊、虎等大野兽对比,多么羸弱。化(),一人先头向上,后头向下,对比变化。北(),一人向左,一人向右,相背而立,“背”的本字;假借为南北的北后,另造背字表本意;但战败而逃叫做“败北”,仍用北的相背意。尖,一端小,一端大,对比出尖。

(6)训诂会意字:字的组合似同解释字。都,邑(右阝)者都也。豬(猪),豕者猪也。地,土也。池,积水也。弛,弓解也。驰,马长驱也。止戈为武。人言为信(息)。自然者为真,人为者为伪。

(7)反写会意字:丸(),仄的反写;仄之意倾侧;丸,小球体,任它怎样滚动也没有倾侧。司,后的反写;夏代以前,诸侯国君称后,如夏后启,有穷后羿;司,在外执行君命的人。乏(),正的反写,指不正常;《左传•宣公十五年》:“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灾妖生。故文(字)反正为乏”。泛、贬等字都是用乏的反正意组字。

(8)省笔会意字:免,“兔”省去表示小尾巴的一点,指兔没有自卫能力,只会快跑,快到不见其尾的程度方能免去死亡之灾。次比“氵欠”少一点;氵欠,因羡慕而流口水,次少一点,即因次于所羡慕的事物。乌(),比鸟少一点,指乌鸦羽毛、眼睛都是黑色,分不清眼晴。,“有”字中空,即没有。秀,从禾从孕省子;禾穗噙苞叫孕穗,出穗叫秀穗;孕妇分娩,子出生而恢复体形秀美;禾穗齐出,丰收在望,人视为秀美,故曰秀穗。

(四)形声字

形声字主要是由形符、声符两部分组成的。形符又名意符。故形声字既有字意,又有字音。而且形符、声符都是象形、指事、会意字(有的省笔或变形),字意、字音稍加指点即可掌握。形声字的造字方法灵活而简便,又容易识读,所以它造出了约占汉字总数80%的单字。但是,传统用“形符表意,声符表音”概括形声字的特征,从而引导出“由于古今字音变化,现在形声字的声符已不能表音”的错误认识,配合“会意字已不能会意”,成为“汉字是符号字”这一谬论的两个重要依据。形符又称意符。然而它只表示字意所属范畴,不能表示具体字意。具体字意是由声符确定的。如“木”是各种树名、果名、木材、木制品,以及巢、村、相、楞„„的共用形符,单凭“木”绝对不能确定具体字意。由声符确定了字音,方可结合语言,借语言之意确定形符范畴内的具体字意。例如椿、桦、樟、杨、桃、梨、板、村、桌、柜„„。(1)标音形声字:声符音与字音的声母、韵母完全一致,包括声调变和不变。但是,多音字作声符时仍然容易读错字音。笔者在编《字理新说》时的解决方法有三:一是为声符标音,并在括号中标其他读音,如参cān作渗shân的声符时,标“参shēn(cān、cēn、sān)”声。二是为每个字标“字性”,如变音形声字、背景会意字等。三是娱、讹、诣、窘等形似形声字的会意字,强调不要读错字音。

(2)变音形声字:变音形声字也可叫近音形声字。其主要特征是:声符音与字音韵母相同,改变了声母。如“桃táo,变音形声字,木,树名,果名,兆zhào变táo声”。在按《汉语拼音方案》音序编辑的字典中,相同声符、改变相同声母的形声字,常有两个以上至20个。旧时没有《汉语拼音方案》,也没有同音字典,按部首编辑的字典,同音字分散,又用“切音”标音,多家切音又不尽相同,便没有发现标音、变音、借音规律。

所谓韵母相同也不尽相同,如:ɑn与iɑn、ɑo与iɑo,各是两个不同韵母,但其尾音分别相同。在没有《汉语拼音方案》的古代,取近音作声符时,多是把尾音作为取舍依据。所以,类似现象都应属于变音形声字范畴。(3)借音形声字:借音形声字是选取同音会意字作声符,又为了减少笔画而只借它的一个字素,代表它的字音作声符。例如“都du”,训诂会意字:邑者都也。借都的字素“者zh

ě”代表“du”音作声符,组成“阇dū;堵、睹、者见、赌dǔ”等借音形声字。法fǎ,背景会意字:法平如水,去除邪恶。借法的字素“去qù”代表“fa”音作为“砝fǎ、珐fà”的声符。同音字字典中此类现象也很多。如上标音、变音、借音形声字,都是声符仅表音并确定具体字意的形声字。实际上还有一大批形声字的声符不仅有表音作用,而且像会意字那样参与字意的升华。如

“狰zhēng”,如果仅作为标音形声字:从犬,争zhēng声,则字意淡薄;把争的“争斗”意加进去,则犬相争斗,龇牙咧嘴,狰狞的凶恶形象便显示得更具体了。议(议)的 声符“义”是实事求是按规则办事,指议事须实事求是按规则议论。论(论)的声符“侖”是集合典册,指论必有据,或形成新的理论。

谗(谗)的声符“毚”是狡兔,狡兔营造三窟是为了保护自己,比喻谗言是进谗者谋自身利益,而不是为国家、社会、听谗人谋利益。谄的声符“臽”,人踏臼中,似落陷阱,比喻谄媚之言近似陷阱。

乔(乔)的本意是高,作“桥”的声符指桥高于水面;作“侨”的声符指更适于自己特长发展的外地;作“骄”的声符指自高自大。

这类声符兼有升华字意功能的形声字,称为会意标音形声字、会意变音形声字。

(五)假借字

假借主要因造字跟不上文化发展而借字使用。战国至西汉,文化发展极快,假借用字很多,并且出现了随意性,如“蚤”借为“早”。故有“本无其字而借,谓之假借;本有其字而

借,谓之通假”的说法。凡假借字,各书都有注解,勿须赘论。这里仅讲讲两种假借造字。

(1)减笔假借造字:

乞qǐ,气qì的同音减笔假借字;匆cōng,囱cōng的同音减笔假借字;乒pīng,兵bīng的变音减笔假借字;乓pāng,兵的不同音减笔假借字。

(2)借音造字:前文“借音形声字”造出的字属形声字范畴。但从造字方法看,则是“假借造字”,而且是假借的重大发展:由借一个字用,发展为仅借一个字素代表一个字音作声符,造出一批字使用。这很像现代扶贫工作中“由输血发展为造血”的理念。

(六)转注

《说文解字•叙》(《说文解字》简称《说文》)给转注的定义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但是,《说文》对9300多字的解释,却没有一个字定性为转注,包括“考、老”二字。《说文》:“考,老也,从老省,kāo声”。属省笔标音形声字。“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化,言须发变白也”,属形象会意字。然而学者们因考和老字音相近而有音转说,字形相似而有形转说,字意互训而有意转说、互训说。百家争鸣,至今没有一个能被公认的结论。他们都忽略“建类一首”这个概念;所举例字又都像强拉一批形声字另立个户头,也没有“同意相受”特征。读者比照各说之一自己寻找“转注字”,竟找不出一个“转注字”。考、老尚且不是转注字,哪里还会有什么转注字!

下载《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书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发展史

    1.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发生分离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 2.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导致形成了最初的城市。 3.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的三种设......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最终定稿)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

    七夕节的起源和演变

    七夕节的起源和演变 一、七夕节的起源 七夕节的起源问题已经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七夕节何以形成、何时形成、在起源上与牵牛织女神话有无关联,这是在考证七夕节起源时无法回......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抑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作者:阴法鲁) 世界上目前正在使用的各种文字以汉字为最古老。汉字的历史究竟可以上溯到什么时代?汉字从古到今发生过哪些重要变化?这是关心中国文化史的人都很......

    葡萄酒的起源和发展史

    葡萄酒的起源和发展史 ① 葡萄酒的起源与传播 (1)最早栽培葡萄酒的地区是小亚细亚的里海和黑海之间,伊朗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种植葡萄的国家,因为在伊朗出土的距今7000年前的陶罐中......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还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约在距今六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