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的探索

时间:2019-05-14 12:1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科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的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科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的探索》。

第一篇:学科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的探索

学科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的探索

学科教研组教研活动实效性问题一直是被困扰的问题,学科组研讨活动怎么开展?如何达到理想的效果?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几年来,我们围绕提升学科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进行了一些较深入的探索。明确学科教研组的内涵及其功能

对学科教研组的内涵与功能主要从“三个明确”来理解:

1.1 明确学科组内涵。学科教研组从学校层面来讲,它应该是学校校本教研最基本的活动单位,它是由任教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团队。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学校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

1.2 明确学科教研组的功能。学科教研组的功能是帮助学科教师,解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具体讲,就是学科组成员共同学习,共同制定本组的研讨活动计划,共同设计研究活动,共同感受、体验研讨活动过程,共同开展课题研究,解决碰到的疑难问题,共同分享研究成果。

1.3 明确学科教研组主要特征具有“三性”。一是研讨活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学科研究活动中,学科组的优势就在于人员少行动快,说干就干,不受地点、环境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灵活机动。二是学科组问题解决具有急迫性。碰到的问题无论大小,都是急需解决的。这些问题有来自于课堂的,有来自于教材方面的,有来自于学校建设方面的。三是学科组研讨活动具有共同性。学科组内研讨活动设计是透明的,研讨的问题是大家发现的,研究的内容是大家安排的,活动程序是大家设计的,研究的成果是大家共享的。总之一句话就是整个活动过程都是小组内成员共同参与制定与谋划的,属于大家共同完成的。学科教研组活动有效性必须坚守四个原则

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提升学科教研组研讨活动实效性必须把握“四个原则”。

2.1 问题的真实性原则。校本教研最忌假、大、空。不进入真环境,发现真问题,开展真行动,是完全无效的。因此,问题的真实性原则涵盖三个要素:一是问题是同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真正碰到的,在课堂教学中偶发的或者生成的。二是问题是来源本学科的,是属于本学科教学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二是问题是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比如:写字教学,如何实现个性化指导;怎样指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如何解决学生作业拖沓问题;如何用好课文插图;如何让孩子爱上作文;如何让听写趣味盎然;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写话;语文课堂如何把握“导”的时机等等。因为问题是大家发现的,是掣肘教学的,是认为有必要破解的,所以研究起来才有兴趣,有针对性,有价值,也才有效果。

2.2 成员的主体性原则。一个教师只教不研,其结果是劳其筋骨。一个校长不带领教师从事研究,不可能有影响力。一个学校不搞研究,不可能得到发展。教师要从思想上,从内心上感受到“以研促己,以研为福”的幸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亚?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要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做研究会给人许多益处:首先做研究使人变得聪明。一个长期不思索问题的人,不是一个大脑健康的人。其次做研究能够成就自我。一个不研究的教师,不可能有成功。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从研究开始,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其三做研究给教师以成就感。自己获得的研究方法、经验体会用于教育教学,是一件美事,而且终身享用。

总之,做研究的教师要真心地、热情地去参与,主动对待研讨活动。做研究的教师不仅在行动上要为本组的活动出谋划策,还要善于勤笔耕耘。学科教研组成员要时刻体现主体意识,主动意识。在研究思想上要有以研究为乐,把研究作为幸福教学的开始,以研究促进专业发展的情怀,要保持浓厚的研究兴趣与热情。在研究态度上,要主动出击,认真对待,热情参与讨论与资料收集整理等。在研究行动上,要积极献策,认真提炼,反思实践。

2.3 活动的针对性原则。学科教研组活动要在教研组长的牵头下,打好“四张牌”。即针对问题确立研究“主题”;针对主题安排研究“内容”;针对内容制定研究“程序”;针对程序做好具体“分工”。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写作文老大难”的问题确定教研活动主题:“基于学生作文老大难问题写作方法指导策略研究”。根据这个主题安排研究的内容:开阔学生写作思路,倡导学生选材多样化,有哪些方法?在大力倡导“自由作文”的今天,引导学生审题要注意什么?如何运用范文或“下水文”进行引路?这些研究内容确立后,再制定研究的程序。教研组成员进行分工,每人选取某一个问题作为研讨的切入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精心准备轮流当好中心发言人。并对每次研讨的过程进行记录和整理。这样长期坚持就能保证问题研究的力度与效度。

2.4 成果的应用性原则。教学需要研究,研究促进教学。问题在学科教研组的共同探讨下,得到解决并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成果后,还要做好三项工作:①成果应用。要迅速把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检验其效果。②聚焦反思。要认真反思研究过程,反思每个研究成员的研究激情和方法,并及时总结反馈。③经验提炼。成果在广泛应用的基础上要认真提炼完善,促进研究的优化与深化,并形成可供推广的经验总结或研究报告,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科教研组研讨活动过程必须真实有效

学科教研组的活动容易组织,但也容易流于形式,不少学校的学科教研组活动不是学学文章,就是轻描淡写地评评课,研究既不深入,也没成效。怎样确保学科教研组活动真正有效?

3.1 选择有效的研究方式。课例研究是学科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方式。课例研究是以某一课为案例进行深入透彻地研究。它具有三个特征,即以实际发生的课堂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某个小的研究问题为主题;帮助教师从一节课的教学感悟到一类课的教学。课例研究因为来自教学,又反哺教学,所以容易激发学科组成员的研究兴趣,易被教师接受,是学科组教研活动的有效方式。在具体的课例研究过程中,一般采用三轮研讨两轮反思的办法进行,即:先由学科组教师认真研讨、集体备课,再由一名教师上课,之后进行第一轮反思,反思结束后进行第二轮研讨备课。再由教师上课,课后进行第二轮反思;反思后进行第三轮研课。通过三轮研讨两轮反思便较为透彻地解决了课例中的问题,并形成了较为优化的教学方案。如某校小学高年级语文教研组以《寻找幸运花瓣》为课例探讨阅读教学的适切性模式研究,取得非常突出的效果。经过三轮研讨两轮反思后形成了“四环三读,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模式。既环节一:抓住文眼,情境导入。环节二:围绕重点,精读探究。一读:品读重点词,深入理解课文;二读:赏读重点句,丰富内心体验;三读:评读重点段,揣摩表达方法。环节三:回归整体,深化提高。环节四:适当拓展,学用结合。a.通过诵读――丰富学生记忆;b.通过摘抄――练就学生慧眼;c.通过讲演――内化课文语言;d.通过迁移――运用书面语言。模式的形成为高年级阅读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3.2 强调真实的活动场景。活动真实性是学科教研组活动的有效保证。学科教研组活动环节必须体现“四个特征”。

一是研讨的问题有效特征。无论是课例研究还是其他方式的研究,在研讨的问题选择上必须做到有效。学科组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善于发现有探索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共性的问题,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

二是聚焦的主题有效特征。问题有主有次,在研究时,定位要准确,问题研究的主题要突出。某校小学高年级数学组教师在“问题解决(或解决问题)”领域教学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及困惑,通过教研组成员共同决策,决定把教研活动的主题聚焦为“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探讨”,要求教师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思考: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怎样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怎样引导学生把握数量关系?这样有了研讨的重点内容,教师们就好分散找对策,再集中探讨时就会有的放矢,收效甚高。

三是研讨的过程有效特征。研讨过程绝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每次学科教研组活动,教研组长必须提前拿出研讨方案,广泛征集全组成员意见,确立每次研究过程的具体细节和流程,保证研讨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学习资料、有过程及结果的记录等等。对于研讨活动过程及其流程,我们结合具体实践,提出了“三环九步”研讨活动模式。即:一是科学确立研讨主题生成环节。其流程步骤为:问题发现――问题碰撞――问题提炼;二是研讨寻求问题解决对策环节,其流程步骤为:预设对策――集体商讨――展演观摩。三是全力促进经验成果形成环节。其流程步骤为:集体辩课――经验提炼――应用推广。研讨过程是否真正有效,我们的评判标准就是人人参与,过程透明,活动真实,研讨情节宜人。笔者于2013年11月有幸参加了某校小学数学教研组为全县教师提供的研讨活动现场。当时到会教师都对学科教研组如何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获得了深深启迪。这次活动之后,该县学科组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影响深远。

四是形成的成果有效特征。研讨成果是否有效,其基本特征就是能真正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因此我们要求各学科教研组的研讨在成果的形成上,必须达成三个要素,即可操作性强,能够引领与借鉴,有一定的影响力。促进学科教研组活动还需强化评价激励

教学研究原本是一件乐事,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更是一件引领教师走向幸福从教,促进专业自主发展的幸事。它需要引导,更需要激励。为促进学科教研组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我们的激励办法主要有如下几点。

4.1 各项评优评先,让教师有看头。各学校制定有教研先进学科组,教研先进个人,教研型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品牌教师等评选标准,每期评选表彰。特别优秀的会推荐到县里参加县级校本教研先进个人的评选。被评上全县校本教研先进个人的教师不仅全县通报表彰,还会在每年的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隆重颁奖。

4.2 形成积分制度,让教师有奔头。借用市场营销积分的办法,对教师参加教研活动进行积分管理,并且积分永不清零。教研积分细则主要从教研组活动、小课题研究、教学比武、教学研讨课、随堂听评课等10个方面进行累计,每月一统计一通报,积分还和当月绩效工资挂钩。每年根据积分多少评出金牌教研教师,银牌教研教师等。

4.3 创建网络平台,让教师有盼头。各学校成立了学校网站,组建了学科教研组QQ群,搭建了网络讨论组、教师个人博客展等平台,加大了教师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赏识。开辟了教师风采和教研展示台等专栏,重点推介在学科教研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突出教师,以此提升教师的声誉和知名度。另外县教育科研网和由各教研员牵头的学科中心教研QQ群更是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每一个有思想有作为的教师在最快最短时间内被全县同行们知晓。评价激励的扎实推行,有力促进了教师参加学科组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科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

此文系湖南省12?5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实效性研究与实践》《农村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

第二篇:学科教研组活动考核制度

封开县江口镇中学

学科教研组活动制度

为了进一步规范教研组活动,加强教研组建设,发挥教研组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检查,协调功能,特制定本制度。

一、教研组活动:

1.要按县教育局、学校要求正常开展活动。每次活动要有计划、有要求,要围绕教学研究这个中心展开。

2.要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本学科特点,围绕如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提高教师素质这个关键,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每学期第二周内交教学处审定后组织实施。

3.每学期教研组活动要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本学科的教学专业理论,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组织教师到资料室学习并撰写读书笔记,组织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撰写教学科研论文一篇。有条件的教研组每学年要承担科研课题1—2项。

4.要组织好教师集体备课,在教师个人钻研教材、教法和备课的基础上,同教材备课组要有基本统一的教学要求、进度、考核标准。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集体讨论达到共识。

5.要组织好教师互相听课。要按规定完成听课节数,并写好听课笔记。要按学校要求组织好示范课、公开课、研究课和汇报课等教学观摩活动。要积极参加校内外教学交流活动,承担对外开放公开课。各个教研组每学期组织三次“公开课”,提倡中老年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上研讨课,以老带新、共同提高。

6.要根据学校要求认真组织好考试的命题,流水阅卷工作。

7.要组织好选修课课外学科小组和兴趣小组活动,指导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各类学科竞赛。

8.要按学校要求,认真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考核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提高知名度。

9.要加强对教学设备仪器的管理,组织教师正确使用设备,尽可能发挥设备的效益。

10.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研究和使用,每组每学期至少应有一篇有关现代教学手段应用的论文,一个课件,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率不低于总课时的30%。

11、教学常规检查。按照教务处的统一要求,定期检查本组教师执行教学常规的情况,包括检查教案、听课、作业批改、辅导等环节。平时,教研组长有权随机抽查本组教师的教案和作业批改等工作情况,随机检查本学科各备课的集体备课情况。

二、教研组活动的考核

1.教研组活动必须有记载,有原始资料。

2.每学年第一学期末教研组要提供学期工作小结,教学处要对教研组进行阶段性考核。

3.每学年末教研组要进行学年总结,教学处对其进行学年考核,在此基础上提出优秀教研组名单给学校考核小组。

4.学校对优秀教研组予以适当奖励。

第三篇:对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性的探索

对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性的探索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作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以及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协作的内在感染力,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相比的。运用得当可以使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使用不当也会事与愿违。本文就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性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特征

1.课程资源拓展

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教学材料已不局限于印刷在书本上的文字和图形,出现了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网上教学节目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增长,用于教育和学习的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课堂内使用的教科书和教学辅导书,课外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如书店和图书馆里的各种图书、博物馆和科技馆中的展品、科研机构的科研报告、各种媒体的新闻与社会信息等。

2.教学方式丰富

从学习方式上看,信息技术打破了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资料检索、调查、实验、讨论等多样化的方式获得知识。从教学组织上看,信息技术强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改变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开放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3.教学时空开放

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超文本链接来提供信息服务,将全球的信息资源链接为一个开放式的、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超文本的基本特征是非线性,按照多线索多层次交叉编辑,被麻省理工学院尼葛洛庞帝教授形象地称为“没有页码的书”。借助于超文本技术,只要一个小小的鼠标,就可进入网络漫游,不知不觉中就从一个站点到达另一个站点,从一个国家“到达”另一个国家。这样,学生就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广泛而丰富的知识,打破了师生必须在同一个教室空间里面对面才能进行教学的状况。

二、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效性的误区

1.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替代传统教学手段

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有其独特的优点:能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有机地组合起来获取信息,以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及人与机器的互动,使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抛掉了传统教学工具,完全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原本用传统教学手段就能很好实现的功能。如在物理、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用电脑显示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这样做不仅使学生不易接受,而且时间长了容易产生疲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因为用电脑代替黑板,屏幕的显示速度虽然比板书快得多,但是机械、呆板,无法体现教师生动形象的指导思路,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信息技术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最佳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一节课需要用什么方法,借助何种手段创设情境,应根据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征选择决定。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设计游戏,创设游戏情境;拓展空间,创设开放情境;强化交流,创设合作情境。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可以通过教师巧设疑问,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生活材料,创设操作情境;巧用故事,创设故事情境;走进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因此,对于那些借助语言表达、师生活动、展示实物、播放录像或磁带等传统教学手段就能创设的教学情境,如果还要借助信息技术,就与寓言“郑人买履”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了。

3.教学软件制作技术水平越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

考虑到教师的精力有限,社会上也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近几年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使用现成的教学素材或课件,然而一些教师还是热衷于自制课件,而且热衷于选择比较复杂的技术来制作,原因是很多现有的素材或课件都是用PowerPoint制作的,制作技术水平偏低。实际上,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软件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改进,至于制作技术则是次要的,既使使用了Authorware或Flash这样相对比较有难度的工具软件,而软件内容如果只是书本搬家,其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对学科教师来说,在实现同等功能的前提下,哪种工具软件操作最方便、制作最简单、花费的时间最短,这种工具就应是最佳选择。

三、保障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性的对策

1.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先决条件

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学科观念,将学科知识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课程之中。教师必须改变原有教学观,教学方式应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材观。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当前的教材内容不可避免地要不断丰富和更新。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废掉各模块间的阡陌,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并且按照课题难度的大小安排学习顺序和课时。

现代教育技术强调的是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如果我们只关注学习资源,不关注学习过程,只关注学习资源中的设备和设施,不关注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不能健康地发展。

2.要正确处理“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硬件和软件的关系,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硬件建设水平只是一个投入问题,而软件水平的提高比硬件投入要复杂得多。只有大量的、科学的、有效的软件产生出来,才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如果软件跟不上,就必然影响到硬件效用的发挥。所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教学研究实践中,要真正把软件的水平提高上去,从而提高硬件的利用效率。硬件建设要量力而行,但软件建设要高标准、严要求。

3.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关键是教师培训

培训教师是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在教师培训的内容上,既要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方向、学习方式的革新与课堂教学改革、网络课程资源的搜索和筛选及集成、多元智能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等,又要重视对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在培训方法方面,可采取开办专家专题讲座、各科教师相互观摩“、一对一”手把手地制作课件等方式。在培训中,既要重视理论素养的培养、教学理念的转变,又要重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庄木齐.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甘肃教育,2010,(10).[2] 孙成.走出高中班主任工作误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9,(08).[3] 王忠元.高职院校管理专业信息技术教学改革[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9,(03).[4] 谢幼如,尹睿.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促进学校精品课程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10,(02).

第四篇:学科教研组及备课组集体活动规范(范文模版)

学科教研组及备课组集体活动规范

学科教研组及备课组是学校学科教师落实教学常规、开展校本教研、实施教研课题的基层组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也是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同学科教师间交流协作、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重要阵地,也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在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组及备课组集体活动规范关系到教育理念的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的专业发展,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保障。面对新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的新要求,教师要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学会发展,这些都迫切要求教研组及备课组加强自身建设,规范学科教研组及备课组集体活动。

一、学科教研组活动规范

学科教研组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探讨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组织,是校本研修的主阵地。

(一)完善学科教研组建设。学校应为教研组活动提供活动场所,充实必要的设施设备,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教研组工作制度,确保各学科每两周组织至少一次教研组活动。

(二)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教研组工作应将“骨干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三个核心要素贯穿于教研工作的全过程,注重教研工作的实效,收集每次活动的相关材料。

(三)明确教研组的工作职责。教研组长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骨干,是本学科的教学带头人,是学科教师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主要工作目标是:促进本组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总结和积累本组的教学经验,形成本组特色。教研组具体工作如下:

1、制定计划。明确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和各年级的教学进度及要求,制定教研工作计划。包括组织学习、组织科研课题、各类公开课、课外活动、学科竞赛、考试命题等。教研组要根据学科、年段的特点,以学期为时间段,认真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每次活动应有具体教研主题,并设立若干个教研专题,分解做到教研组各成员,提升教研工作的实效。

2、组织学习。熟悉本学科课程标准,熟知各年级教学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理论,学习课标,钻研教材,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

3、组织活动。组织教研活动、课外活动、听课活动、学科竞赛、学科讲座等活动。组织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汇报课等。每学期对组内教师的检查听课每人每学期不少于20节,每人每学年至少上一节公开课(语数英老师每两年至少上一节公开课),课后进行反馈交流,做好本学科公开课的组织评议。

4、检查落实。协助教务处检查本组教师执行授课计划、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和开展活动课等方面的情况。协调本组的工作和人际关系,团结协作,把教研计划落到实处。

5、组织课题研究。依据教研组成员的实际科研能力,主持设立本组的教学研究课题,并进行专题研究。

6、传帮带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调动骨干教师积极性,给骨干教师压担子,做好传帮带工作,促进年轻教师迅速成长。

7、总结考核。搞好教研组学期工作总结,并督促教师搞好个人工作总结。根据学校要求做好本组教师的考核工作,为职评、评优、晋升提供材料。

8、沟通交流。积极与教科研部门沟通联系、积极参加教研组长会,积极承担有关的教研任务,积极与兄弟学校、其他教研组的合作,把教研组工作抓实做好。

二、备课组及集体备课活动规范

备课组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基层单位,是保证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基础。集体备课是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活动。各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集体备课领导小组,建立落实集体备课工作的制度。校级领导、中层行政带头挂钩年级学科,层层负责,落实集体备课的具体工作。

集体备课具体要求如下:

(一)集体备课的实施原则

1、“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2、“六备”:备教学理念、备教材教法、备学情学法、备课程资源、备预设与生成、备教学过程。

3、“六统一”: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每一节课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作业(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作业难度分三个层次)、统一单元检测试题。

(二)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及操作程序

1、基本流程:确立课题─组内讨论─确定主备人(形成初案)─集体研讨(形成共案)─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课后交流、反思─二次教案。

2、操作程序: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课后交流与反思。(1)个人初备。做到脑中有纲(标)、腹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胸中有案。个人初备具体要求:

①备教材:“八点备课法”─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依据“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的思路,准确备出单元、章节的重、难点以及解决重点的方法,突破难点的手段;深入研究教材,创新教学手段;备出教参上没有的东西(来源于教参,又高于教参);备出章节之间知识的过渡、衔接、拓展和深化;备问题的预设及设计意图。

②备学生:充分了解学情,以学生为本,备出切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案。

③备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④备学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预习法、设疑法、探究法等。⑤备教学手段:要详细列出教学手段,包括课前准备、课后巩固等。⑥备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教学环节、问题的预设与生成的处理预案、总结、板书设计、练习设计等。

(2)集体研讨。主备教师要提供给本组教师统一的教案,然后由主备教师说课,内容要涵盖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再共同研讨、共同提升。(3)修正教案。中心发言人说课,教师共同探讨,充实教案内容,教案上要有圈点、修改、补充、拓展和教后反思等记录。

(4)课后交流与反思。备课组教师授课后,要进行教学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每学期至少写1篇有一定深度的教后反思。

第五篇:关于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关于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小学科学 《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科学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造就学生“全面发展”,光靠我们教学科学知识、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方面起一种特殊的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在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主动获取科学知识,获得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然而,在实验的教学中,目前存在的一些与新课程不协调的低效或无效的行为,导致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下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有些教师认为小学阶段,不是搞科学研究,学生做不做实验妨碍不了多大事情,他们对学生实验不予重视,带有应付心理;甚至有些教师对一些实验采取回避的方式;2.部分教师在实验教学时按课本依样画葫芦,把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实验结果等都讲一遍,学生再实验,缺少了探究过程中的刺激性、趣味性;3.实验教学前,由于教师没有预先多做几次实验,以至于课堂实验成功率不高,在学生面前出现实验失败的尴尬局面,只好以“误差”等理由来向学生解释;4.在进行小组实验时,一些教师只管让学生自己想怎么做实验,就怎么做实验,而根本就没有方法的指导、过程的交流、结果的反馈和总结。这就使得实验教学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5.实验教学完全利用课件等多媒体手段来演示替代,学生对实验本身的体验几乎没有,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科学素养更是无从谈起;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们明白在课堂中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是多么的重要和必要。

一、转变理念,明确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科学方法、科学技能训练的有效途径。科学实验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它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而且通过学生实验的操作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创新能力,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通过科学探究似的实验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科学知识,习得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形成严谨细致、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因此,我们教师应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等的学习,了解新课程对实验教学的新要求,提高自己对实验教学的认识,并努力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二、改善方式,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实验有效性

1.激励学生参与准备器材,收集信息是现代人一项基本能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学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材料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因此,实验教学中,我们教师千万不要“好心”地剥夺学生搜集材料的权力,而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收集准备实验材料。在科学课的诸多实验中,都可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自己搜集、准备器材,在上课时展示。教师再查漏补缺,把没有或不能收集、准备的器材提供给他们。我们会发现学生准备的材料不仅齐全,而且种类也很多。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叶》时,就安排学生在不破坏植物、不伤害植物的情况下去捡各种叶子。学生们兴奋地捡回了一大把叶子,我一看,有梧桐叶、银杏叶、杉树叶、铁树叶、黄杨叶等,形状有圆形的、扇形的、卵形的等、叶缘有全缘的、波状的、锯齿的等,各种各样的叶子都有。再仔细一看,有几组的叶子都是一些破了的、不完整的落叶,没有一片完整的、新鲜的叶。于是我就先表扬他们找叶子真正做到了“不破坏植物、不伤害植物”,然后从别组挑选出他们组没有的给他们,再来观察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又如六年级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我在前一天就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一些食物。第二天上课时我一看,学生带来了馒头、大白菜、米饭、番薯、马铃薯、白萝卜、红萝卜、大蒜、面条、薯条、玉米、菠菜和南瓜等很多食物。在教学米饭、淀粉遇到碘

酒,颜色会发生变化,产生了化学变化后,我让学生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检验自己带来的食物中是否有淀粉时,学生们兴趣盎然,探究的热情高涨,思维活跃,纷纷用碘酒小心、仔细地自己带来的食物上检验,并惊讶而又高兴地记录情况。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因观察自己所收集的材料而更热烈,思维也更活跃,探索热情也更高涨。因为收集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科学学习的过程,才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激励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条件限制(如实验室少、器材少、课堂探究时间不足等原因)下,而采取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的实验活动,但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更是小学科学实验中的主角,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更多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其中在课堂上让一些大胆的学生来动手做演示实验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当然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前提是实验课前,应该在老师指导下反复练习,以确保这个演示实验能成功顺利。到上台演示的人选方面,我们可以根据科学实验的难易程度来挑选可以胜任的学生,可以是学习认真的学生;也可以是成绩不好但有进步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更可以是优秀的学生。例如:我在教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就邀请在课堂上表现优秀的学生上台来做“振动的音叉轻触水面”的实验。由于学生在课堂

上演示实验,学习气氛变得宽松、活跃,学生们都关心着实验会否成功,因此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当这些上台学生被我们老师信任、鼓舞、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时,他们才会对实验课有更大的积极性,才有可能把科学学得更好。

(二)科学合理改进实验,提高实验有效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学生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在实验教学前,教师要预先对实验多做几次,以保证课堂上能“旗开得胜”,使教学内容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当然仅仅这样还不够,因为由于种种原因,科学教材中的部分实验效果不尽人意。而这些课本中的实验也的确是可以进行改进的。因此,为了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实验,从实验中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技能,我们应该有勇气对实验进行合理的改进和设计。

1.化繁为简:教材中的一些实验,操作起来比较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失败,再者课堂时间也不允许我们花很长时间在一个实验上。但这些实验只要稍作分析,略加改进,就能达到化繁为简且实验现象明显的效果。如五年级下册《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一课中,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如果按照教材的安排,先是测量出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再测出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重量,之后比较轻重,得出谁重谁轻。这样一来,课堂时间会不足,学生要测量出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重量是几克,操作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又认真地研究了本课内容,认为教材只是要求我们比较出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从而使学生明白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于是,我就改进了实验方法:直截了当地把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分别放在天平秤上比较,谁重,天平就倾斜谁。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又节约了很多时间。2.化拙为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机,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科学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往往有一些现象不明显或缺少趣味性,若我们稍微动一动脑筋,就可以想出与书上的实验相近,但又有异于它的非常有趣的一种新式实验,从而激发学生渴望求知的欲望,引起他们好奇、生疑、新鲜、亲近的情绪,引发情感体验,使探究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中,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其中的奥妙。

例如在教学《磁铁有磁性》时,我用卡纸做了一只蝴蝶,再在蝴蝶的正面粘上一块磁铁,用纸盖住,然后将蝴蝶放在竖着的小黑板上,背面向着同学,小黑板的后面用另一块磁铁吸住蝴蝶,做成会飞的纸蝴蝶。纸蝴蝶一上一下地在小黑板上飞来飞去,学生们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他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欲望。

3.化无为有:我国物理教育界的前辈朱正元先生曾倡导“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随着我们新课标的实施,这种实验思想,也已深入人心。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时,也可就地取材、废物利用,这不仅可以为学校节约了部分经费,而且因为材料是

学生身边就有的,可以使他们深刻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验到科学学习的真正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关于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临朐县城关街道育新小学

张会芹

魏秀珍

下载学科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的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科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的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5篇材料)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余文森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陈旭远在《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这样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摘 要:美术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其自身的职能。小学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通......

    浅谈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邵庄初中 鞠岷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目前......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学科活动方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学科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形成良好的数学校园文化,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让数学文化渗透课堂,走进学生,让......

    2011年大庙中学物理学科教研组活动计划(精选)

    2011年大庙中学物理学科教研组活动计划为了推进全县初中物理学科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的全面发展,为我校物理教师搭建相互交流、合作、研究、学习的平台,依据《灵璧县初中物理学......

    学科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方案[五篇范文]

    学科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方案 学科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方案:XX-9数学教研组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数学教研组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黄良街道仁村小学 数学教研组 XX年9月 数学教研组校......

    综合学科教研组工作总结[推荐]

    综合学科教研组工作总结 回顾一学期走过的路程,综合组全体老师以新课标为指针,以科研为先导,以教育督导为契机,充分发挥各学科特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