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邵庄初中
鞠岷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目前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历史学科而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要注重学科价值和学科特点外,还必须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二、准确理解教学目标;
三、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今天,借此会议的机会,简单的谈谈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另外说说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问题。
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能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是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一个表现。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挑战,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学会到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余教授还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我认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正确看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而是一名向导和顾问。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塑造他们到引导他们。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大了,做教师更“难”了。怎样看待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教师首先是课程的执行者。在这个前提下,尽可能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 “开发者”。但是,教师“研究”、“开发”的内容不是课程研究者研究和开发的内容。教师也是理论的“消费者”,同时肩负教学思想和方式的创新义务。只有对老师的角色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新课改中结出累累硕果。因此,正确看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二、准确理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窒息的人。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实效。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理解教学目标真正的含义。他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不敢深化,似乎强调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标要求,重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俗套。于是便有了一些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讨论、浅薄乏味的表白、肤浅单调的角色扮演、看似华丽多彩,形式新颖,实则完全是低效或无效的作秀。这样教学不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不利于历史教育培养新公民的课程宗旨。
事实上,新课程并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恰恰相反,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三、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历史教材跨越时空之宽,信息量之大是众所周知的,教材中绝大部分内容对中学生来说并没有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而且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望。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能够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2 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知识面得以拓宽,新信息及时获取。利用网络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去思考、去寻找答案。通过网络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使历史课更富有吸引力,学生们也乐在其中。能够利用或经常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其结果是明显的、高效的。但并不是课程资源现代化了就是教学现代化了,多媒体网络资源只能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课程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为了追求课程资源的丰富、新奇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聂幼犁教授认为:“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作教师的就一定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向既定规律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体现。卢梭有句名言:“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最后一个‘我’。”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使学生在标准中有变化,在规范中有自由,一致中有特色,统一中有个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
诚然,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当前众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今后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真实的才是有效的,有效的也才会是真实的。
五、关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如今,我市初中课堂教学改革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推动下,高潮迭起,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学方式大有改观,学生活动丰富多彩,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根据我们市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科特点和定性的教学时数,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应该是“揭示目标、预习讨论、分组展示、质疑解惑、巩固提高”五大环节。教师纯粹的讲解不超过15分钟,保证学生30分钟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
揭示目标,就是上课伊始明确学习目标,问题细化、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拓展适度;预习讨论,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带着“学习目标”预习教材,讨论问题,形成共识(讨论的重点问题不能局限与某个学习小组,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可以分散到学习小组);分组展示,就是讲解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共性的结论),允许学生阐述个人见解,鼓励学生学习历史要联系现实,展望未来。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取讲解回报。质疑解惑,就是激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没有明确的问题,教师启发引导其他学生答疑,结论不准确或有争议的教师要给予及时纠正,明确是非。巩固提高,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形式检测达标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强化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之,我们历史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努力的实践自己,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深化基础知识,培养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篇: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推荐)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本人多年任教初中历史教学的经历与经验,认为构建历史有效课堂的关键在于不仅要吃透教材、灵活应用教材做到因材施教,主要在于怎样掌控课堂、驾驭学生、调动学生、激发学习激情做到因人施教。只有做到掌握一手科学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探索一套驾驭课堂和学生的教学技能,才会使课堂生动鲜活,才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认为有效课堂的基本理念就是:有效课堂的核心是教学的高效益――检验教师教得好不好、学生学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效课堂追求的是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课堂生命的律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和生命的共同成长;有效课堂的价值取向在于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有效课堂不仅能使学生高效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想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有效课堂需要不断的反思与创新――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富有创新精神,并能进行持续的反思探究,不断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
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本人看来,历史作为一门古老而现代的学科,其存在的主要理由不仅在于对陈年旧事的叙述,更主要的是通过历史学习汲取古老的智慧,服务于现实的人生。由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因此,我认为要想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从多方面入手。
一、强化历史基本知识的识记,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
识记性强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古今中外,历史现象纷繁复杂,需要记忆的知识很多,这也是学生学习历史倍感头疼的问题。初中学生由于受其年龄和生理特点所限,再加上受到一些课外读物和影视作品的影响,往往只注重了历史的趣味性,而忽视了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并且由于嫌记忆历史知识太枯燥,太辛苦,不想主动去记。如何既能帮助学生减轻记忆负担,又能轻松愉快地学到历史知识呢?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尤其是在教学语言上要多下工夫,增强个人的语言魅力,使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之后,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掌握大量的知识,这是实践证明了的。
其次,掌握学习过程中的遗忘规律,不复习的内容容易遗忘,遗忘规律是“前快后慢”。学过的知识在几天后如不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为了帮助学生有效记忆历史知识,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历史知识的巧妙方法,如历史歌谣记忆法、概括法、记忆年代用谐音法、顺口溜打油诗法等等。
二、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应培养的诸多能力中,最紧要的是历史性思维能力,即依据所给的历史材料去认识和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过程的能力。历史性思维能力不仅适用于考察历史,而且在观察现实、认识社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下面谈谈我在近几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历史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两点体会。
1.诱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内驱力。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尽量选择一些既与教材有关的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其次,我还注意用学生的思维方法去联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从不同层次、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如讲到苏联历史中“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时,联系到我国现在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这样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使学生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的。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第一,学会如何阅读,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课文。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性思维能力的基础。把语文的阅读分析迁移到阅读历史教科书中。第二,学会独立思考。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要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面的问题。
历史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在这一点上,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提供的。因此,历史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他们自身学习的主动性。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
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爱国情感、人文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真善美的追求、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的观念、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等,都可以通过历史教学进行培养。因此通过历史教学达到提高学生的自身思想素质和思想觉悟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为了达到目的,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但根本在于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加强个人业务学习,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尽量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评价要公正、客观。
四、转变教学观念和谐师生关系,加强教学互动构建历史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最大化的教学。
1.教学设计精当。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能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同时,教学设计要把每一课教学的知识点与整个知识体系相联系并提出实现整体目标的教学策略。
2.讲课精炼有效。能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组织严密。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讲到底”的落后教学方式,做到三个精讲?D?D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D?D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一般情况下,教师连续讲课把握在5-10分钟,做到精讲、互动、与媒体交流(包括学生看书、练习等)有机穿插进行,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
3.主体作用发挥。加强学法指导,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从接受性学习转换为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激励、鼓舞和自主中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一般情况下,每节课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的时间应不少于20分钟。
4.分层教学落实。根据学生个性、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差异,实行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训练。高中阶段要积极实行课程分层教学或走班制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最大化的发展。
5.师生关系和谐。师生之间具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课堂里充满欢乐、微笑、轻松、和谐、合作和互动。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尊重、温暖、理解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亲和力和教学艺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90%以上的学生喜欢学科教师并对这一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要开展有效教学,必须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努力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研究。
第三篇: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万寨民族中学 孙本吉
摘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标下的新教材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可以说它直接关系到新时期的教育能否与时俱进的问题。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能否与时俱进,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从研究学生实际、整合教材资源、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景氛围、联系时事热点、学科交叉渗透等六个方面论述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途径。旨在抛砖引玉,通过自己的教学心得,与其他专家、同行交流,以图他日的进步提高。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提高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热门话题。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必须研究的事。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涉及到的因素很多。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自己从事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也颇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一.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切合学生实际
众所周知,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是要从学生这个方面体现出来的。所以,课堂教学必须重点考虑学生的因素。一般说来,教师要考虑:1.学生基础。教师教学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基础实际,教学设计的标高、组织教学的步骤环节都必须是学生基础现状能接受的。例如: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对历史内容只有零星涉及。而且所知的那点历史知识,既不连贯,也不系统。因而,教学活动的组织就不
能太抽象、太跳跃。九年级学生已经较多接受历史知识,像中国历史就有了一个大致地全貌地了解,组织教学就可以有归纳、系统、深研等特点,在指导学习世界史时,还可以经常串联一些中国史内容。2.年龄特征。组织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才易于接受。像七年级学生,一般在十二三岁,属于少年儿童的特点,天真烂漫,好奇好玩。所以,教学活动的组织,甚至教学语言的运用,要尽可能通俗、生动、有趣、富于启发性。而九年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六岁左右,完全是青年阶段了,他们对系统抽象内容的接受能力就要强得多。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特征等。
二.立足课标,深研教材,实现教材资源的二次整合 每个教师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也都有不同的感悟和看法。所以,教师在课前准备中,不仅是要选取自认为适当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教材及相关资源,才能设计出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案。这首先就要把握课标对相应内容的要求,然后再研究教材,充分利用各种相关资料,包括音像、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处理的优化。
三.设计科学合理、精彩多样的课堂活动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就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没有了灵气。我们说,教学的目的最终是要
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无论教师怎样滔滔不绝、精彩透辟地讲授,也不能说明学生掌握知识了,形成能力了。所以,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于活动之中,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达成教学目的。吸引、鼓励学生参与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得到提高。常用的活动形式有阅读、讨论、探究、动作表演、制表归纳、分组辩论、编演历史短剧、讲历史故事、相关的口头比赛、写作历史小论文等。富有创意的课堂活动,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得到大大提高。
四.创设生动情境,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去感受历史,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创设情景的方式主要表现为:生动的描述、利用影像资料等。用描述的方式再现历史,教师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功底,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做较充分的课前准备。描述要基本忠于历史,不能带有明显的个人偏向性和随意性。如果生动描述有很强的感染力,就能反映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较强的信任度、权威性和人格魅力。影像资料能更直观地再现历史,艺术的感染力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能使他们认识得到提高,思想受到教育。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让他们观看《屠城血证》和《血战台儿庄》两部影片。使他们直观地感知了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残暴,和国民党军队英勇奋战抵抗外侮的民族精神。由此,他们的思想受到深刻的教育。
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真正认可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弃自己的权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放开手脚组织指导学生活动。问题设计要引人入胜,问题要具有目标性、准确性、针对性、层次性、条理性、探索性,问题所及的知识范围和认知水平与学生实际相对应。教学过程要随机调控,表现出形散而神聚。教师在学生活动中要适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机智地调整方向,聚焦主题:及时矫正学生在知识、认知或方法方面的明显错误;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放得开、控得稳、收得拢。从而使教学目的能圆满达成。
五、结合时事热点,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凸显历史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学科的价值意义在于让后世从中得到借鉴,让后来人能吸取经验教训,用以指导现实人们的行为。当然,它也能为现实人们的行为提供依据和参考。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注意发现和利用历史知识与现实的联系,既能活跃教学过程和课堂,又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挖掘和凸显历史学科的价值和意义。如:李白生于安西都护府辖下的碎叶镇,而这个地方现在已是俄罗斯的国土,从而有力证明历史上沙俄曾侵占中国大量领土。又如: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管理新疆;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新疆;近代时,左宗棠收复新疆,刘锦棠任第一任新疆巡抚。唐朝时与吐蕃两次和亲,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密切往来;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清朝派驻藏大臣和**、**共管西藏。说明新疆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从而证明7·5事件和3·14事件完全是
违背人民意愿、损害各族人民利益和分裂祖国的可耻行行为。可见,历史学科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对于提高国人认识都是极有意义的。
六、重视多学科的交叉渗透
历史学科作为社会科学的门类之一,有其独立性,但它与其它学科有着种种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到本学科的横向纵向联系,也要注意到多个学科的交叉渗透。有句俗语说“文史哲不分家”,就真切地反映了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会涉及到很多成语,学习古代文化史就自然与文学联系起来了,学习古代科技史又与数学、地理、物理等学科联系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不能只钻研历史学科本身,还要博览群书,能够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历史教材中涉及到的学科交叉的问题。这样能使学生形成较为全面的、立体的、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此外,充分利用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特别是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历史教师的知识素养、人格魅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等,也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方法。只有切实研究学生实际,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精心组织课堂活动,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各种互动与训练来推进教学过程,落实教学目标,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我们教师工作中的种种努力和辛苦也才能结出舒心悦意的硕果。
第四篇: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魏光凤[小编推荐]
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魏光凤
课堂是基础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当前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从学生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无效的教指的是阻碍学生学的教,它也有两种表现:其一是显型的,教师不得要领、冷漠无情、枯燥乏味的教,使学生的学大倒胃口,从而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其二是隐型的,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种教剥夺了学生学(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发展,阻碍学生学的所谓教是糟糕透顶的误人子弟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学会到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结合近几年我的教学实践谈谈。
一、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若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喜欢历史学科,会主动学习历史,教师的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这一新的要求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抛弃以往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采取措施,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方法为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的关键是好学,因此,历史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只有当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培养其历史能力,促进历史的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发展。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结合教学实践, 我认为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记住时间、人物和事件经过就可以,必须学会发现现象的本质、由现象而学会归纳历史规律,这才是真正会学历史。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才能引发其智慧火花,这个目的实现的最佳途径就是发动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是能非常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形成学生独特见解和观点的方法,如提出“是不是华盛顿拯救了美国?”“你如果是谭嗣同会不会逃走?”等论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的同时,一定要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式和方法、技巧。
其次以广博学识,旁征博引激发兴趣。要使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必须使学生佩服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这就要求教师精通业务、博览群书。教师的知识面要广,以知发趣,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在教学中我常常采用“轻松一刻”、“课堂小辩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在讲课中适当插进一些与历史有关的传说、笑话故事,有时就针对某些历史问题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课堂小辩论,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用更全面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并且在小组合作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重温历史
我们都明白一个现实: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可以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有如下论述:1.扮演角色体会情境;2.播放音视频渲染情境;3.联系生活展现情境;4.运用实物演示情境;5.借助图画再现情境;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7.结合实际优化情境等等,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加以尝试。
我在讲授“三顾茅庐”时,采用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教学方式。课前找五个同学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门童,向五个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刘备如何三次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如何显得很不耐烦,最后刘备终于请到了诸葛亮并成就了一段佳话等。学生结合平时从广播、电视等平台中获取的相关知识自编台词,我帮助修改,同时进行简单的布景设计,学生边看演出边体会刘备为成就大业而三顾茅庐的辛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渐改变其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三、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问题的设计,首先足以让学生真正开启思维而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其次又应当是使学生可以有一定的思维成果,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品尝到问题解决的喜悦。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对有关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去。这样的问题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才能作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习“伏尔泰启蒙思想的意义和影响”时,课本中这样描述:“伏尔泰等人的思想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此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促进了传播这些思想的国家的思想解放”。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这些?此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互相探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大的活跃状态。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贴近学生生活,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扼杀历史的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各种方式和事务分离出来。他特别强调:历史关于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钥匙。很明显,他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有许多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时事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将经过筛选过的热点时事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摆脱教材所限定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穿梭于时空的走廊,古今结合,拓展了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到历史知识,也了解了新闻时事,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进而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历史学习的使命感。
五、用心交流,把爱献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
爱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学生得到老师的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关系一建立,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他们就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为学习打下了基础。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然后得以肯定。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中不妨说一句鼓励的话,它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在教学中我非常注意用鼓励学生的方法使之能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如找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谈话时,我常说这样两句话:“过去不代表未来!其实你很聪明,并不比别人笨,只是你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太少了。”这句话就像给他们注入一支兴奋剂,会使他们浑身充满求知的力量,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因此,不少后进生进步很快。而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我常说:你是老师教过的最出色、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老师以你为荣,希望你在历史学科上能有更出色的表现。这样就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满学习的热情。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门很有研究的教学艺术,我只是从简单的几个角度进行浅层次的分析,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补充的地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更需要占用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付之实践时更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只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有善于尝试的胆量,有敢于坚持的勇气,那么我相信一切问题都不成问题,学生也会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总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加强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篇: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蔡照灵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余文森: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让学生得到了更多、更深的知识和能力,获得了更加丰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钟作慈: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
“有效教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给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1)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否主动。(2)教学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可测量)。(3)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4)有深刻的实践体验。(5)有适合的学校方式。(6)学生能完成知识有意义的构建。(7)有一种清晰的反馈。(8)有迁移和创造的欲望和能力。
农村初中的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相对较少,基础知识相对较差,而历史长河源远流长,与现实距离太遥远,里面的内容又是五花八门的,众多的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和历史地名,都让他们看了眼花缭乱,上课时难以把握,有时甚至会产生厌恶的现象。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1、精彩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在教授《伐无道诛暴秦》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秦始皇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他在位时,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各种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他苦心经营、期望能够延续万世的秦王朝,却在十几年后就迅速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呢?”“在秦朝,当时的市场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又是为什么呢?”设置这样的悬念,使得学生对本课主要内容的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2、情景教学
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再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景,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景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扰认知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积极良好的教学情景非常重要。现代的科技成果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来,使教师告别了只靠一块黑板和几支粉笔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扩大了视觉和听觉,使他们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当中。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了电影《甲午大海战》的经典片段,在加上笔者简短的语言渲染,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19世纪末期的中国,看到了当时日本的侵略野心,中日海军的较量,清政府腐败无能等等。学生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和分析,很快就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的道理,教学
效果明显提高。
3、情感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适当地运用风趣、幽默、合乎逻辑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当这种情感和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时,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饱满的热情将历史中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优美动听的历史故事讲给学生们听,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状态进入学习角色,从中感知历史。
4、引入竞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以分组竞赛的形式,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又能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学困生都不甘示弱。我的具体实施办法是:
辩论:在上完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后,对秦始皇的功与过进行辩论。整个过程按照课前准备和课堂辩论方式进行,课前在班上自由组合成两大组:A组是正方队,B组是反方队。
正方论题: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功大于过。反方观点: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暴君,过大于功。
⑴.每队按要求分成若干小组搜集资料,然后再对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做好课堂辩论前准备工作。
⑵.辩论过程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辩论正反方一辩陈词立论阶段;正反方二辩发言阶段;正反方三辩发言阶段;双方队员总结点评阶段;教师评析总结阶段、宣布结果阶段。
⑶.辩论的规则
①辩论的正反方队员须在规定时间里用简洁语言完成(每人约3分钟),超过时间将从团队总分中扣去1—5分。
②辩论双方讲究辩风,文明用语。③辩论双方按要求轮流发言。
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团体和个人分别记分,满分均为100分)⑷要求:①论点正确,审题与立论对本队所持观点要有理有据,多层次,多角度为本队论点服务,论据充分,能做到以理服人,分析到位。
②能迅速抓住对方失误,驳论有力。③辩手表达清晰,层次清楚。
④配合:看队员之间是否有团队精神,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能否做到统一。
⑤辩风:要求文明用语。
⑥优秀辩手分别由正方、反方中得分最高同学获得,每组各选出一名优秀辩手。
⑦违反评分标准和细则中要求的辩手将酌情扣分,扣完设定分值为准。
通过对秦始皇是非功过的辩论,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秦始皇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另外还进行小规模的知识竞赛、小游戏等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5、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资料
学生现在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教科书等文字资料。如何让学生 快速有效地把握文字资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必须 把握好“读”这一关,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和效率。教学中,注意让学 生做到:拿到教科书时,先阅读目录和说明部分,了解本册书的主要 内容,分清单元,宏观把握教材,建立粗略的知识框架。对于课文,则要求学生做到“三步走”:首先,全面浏览课文,搞清有几目内容,有哪些专栏,有哪些图片、史料和表格;其次,细读每段课文,概括 出主要内容,找出基本的历史知识要点,并向全班介绍;再次,精读 重要段落,结合小字、图片、史料、表格、注释,加深理解,解答疑 问。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学生能比较迅速地统揽教材,把握到知识要 点,从而为课堂节约了大量时间,使师生可以充分地进行其他的教学
活动。
6、让学生学会记忆历史知识
历史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知识与能力”。有些教师认为现在根本就不需要学生去记忆历史知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新课程摒弃的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并不反对知识的记忆。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教会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坚决避免死记硬背。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如我们熟知的谐音法、图表法、形象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例如在教《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这一课后,利用顺口溜来记忆远古居民的特征:
人类来源不是神,森林古猿是祖根。我国最早古人类,史称云南元谋人。一百七十万年前,他们用石把食寻。石片今日称石器,还有两颗牙齿存。
北京西南周口店,有种古人被发现。距今二十万年前,六个头骨价无限。人称他们北京人,模样今日可还原。基本具备人特征,有些地方还像猿。
手脚已经有分工,两腿站立手劳动。上肢与人极相似,下肢微微有点躬。嘴巴前伸牙齿大,眉骨突出额低平。个子比人有点矮,骨骼粗壮力无穷。
北京人会造工具,石块打制成石器。旧石器名须记牢,砍削木棒也容易。工具用来猎动物,也可用来搞采集。最好学会使用火,烧烤猎物吃熟食。
发现他们山顶洞,山顶洞人因得名。距今一万八千年,猿类特征已无踪。使用石器经磨制,磨光还要钻上孔。人工取火也已会,还会缝衣抗寒冷。
山顶洞人会打扮,石块钻孔穿成串。再穿几个野兽牙,挂上脖子当项链。爱美原是人本性,一点灵光初闪现。人类从此与兽别,进化发展路漫漫。
这样能在短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使学生不再为记忆而苦恼。
7、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学科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不彼此孤立。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横”的线索,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如学习唐朝,应注意把握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在小专题下再进一步细分,如手工业下的纺织、陶瓷、冶铸等;二是掌握“纵”的历史线索,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下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纵”的专题线索,如一个朝代的兴亡(建立、巩固、发展、衰落、灭亡),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和演变,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等。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纵”“横”交错。如果学生能像教师那样把教材分析透彻,既做到宏观把握,又做到微观细研,那么教学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
课堂教学是否达到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目标,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后反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成长,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才能更好地推进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