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学科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建议
初中历史学科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建议
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优质轻负、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状态的目标,推进我区初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结合我区实际,特提出历史学科教学建议。
理念:明确的目标意识、广泛的学生参与、实在的师生互动、多元的学习方法、教师主导下的知识自主建构。
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不同,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课型可分为:新授课、活动课、复习课、讲评课。
一、新授课
基本环节:情景导入→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合作探究→巩固落实
(一)情境导入
教师根据课题内容和特点,通过联系现实或学生已有经验等手段,或通过视频片段、图片等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研究课题,局部感知知识,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
(二)自主学习
该环节一般采取教师明确本节学习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进行交流。具体要求如下:
1、展示学习目标,通过学案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完成相关内容,初步构建知识体系。
2、自主学习侧重于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由小组合作解决,小组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与老师探究。
3、教师及时巡视,适时点拨。既要发现好的做法,同时也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
(三)成果展示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通过板演、问答和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进行展示汇报交流。
2、师生对疑难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和阐释。
(四)合作探究
1、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已有经验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适时引导、激发学生讨论、辩论等,通过师生互动,在学生思维碰撞中逐步提升能力。要注重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挖掘及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澄清学生思维认识上的疑、难点。
2、评价与归纳。教师及时对小组探究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提炼核心知识,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
(五)巩固落实
1、充分利用课堂最后几分钟反馈练习,可设置选择题、材料题、探究问答题等,狠抓核心知识和能力的落实。
2、教师力争教学内容、作业堂堂清。
二、活动探究课
历史活动探究课对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增强历史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
1、事先制订活动计划
明确活动开展的步骤、学生研究的方法、需要的课程资源种类及要达到的效果,选题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学生的探究性问题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探究性、可操作性。
2、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
指导学生课前合理分工:上网搜集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等,使每一个学生在能做、会做、乐做的基础上都有所作为,创造团结、协作、竞争的氛围。适时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鉴别、整理、归纳。
3、课堂展示与点评
课上一般为展示成果、交流心得阶段,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教师结合相关学习主题,顺势引导,将知识巩固深化,使课堂完整有序进行。
4、课后延伸
活动探究课很难一节课解决所有问题,要指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为学生把握好方向。
5、巩固反馈 教师出示典型题或开放题,学生当堂限时完成,小组互评。及时收集反馈的情况,恰当点拨,并出示下节课预习内容。
三、复习课
复习课是指为了复习学科主干知识、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课型。一般来说,应按照展示目标,导入复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班内交流、师生释疑,归纳提升、建构知识体系——巩固知识、强化训练——反馈练习五个环节进行。
1、展示目标,导入复习:依据《历史课程标准》考点,列出本节复习目标,明确复习方向。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各组围绕目标中提出的问题,明确任务、认真读书、思考、讨论、分析问题。
3、班内交流、师生释疑,归纳提升、建构知识体系:教师组织各小组交流,针对问题组织深入研究,或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巧设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去分析、解决问题;引领学生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解题方法、应注重的问题进行归纳,从而形成知识网络。
4、巩固知识、强化训练:学生用适量的时间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运用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应给适度的引导。
5、反馈练习: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练习使师生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总结。教师每复习完一章,要选择典型试题进行训练,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进行信息转换和知识迁移;答题时要抓住要点、论点,史论结合,全面分析,指导学生掌握开卷考试的答题规律。
四、讲评课
试卷讲评课是以分析学生考试情况、纠正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错误、弥补教学上的遗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课型。一般分为考情分析——总结成绩、激励进取——分析错因、找出不足——联系知识、深化复习——试题的思路分析和解题方法指导五个环节。
1、考情分析。讲评之前要认真细致的分析每位学生的试卷,对基本的情况做详细的汇总。
2、总结成绩,激励进取。帮助学生进行成绩分析,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进取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分析错因,找出不足。这是讲评课的重点部分,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该用充足时间,帮助学生重点分析本卷暴露出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剖析错误根源。一般来讲,大都采取如下几个步骤:首先让学生读题,找出题干中的有关限制语、中心词以及设问,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题意,避免“跑题”现象。其次,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涉及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与教材内容对应。最后,引导学生组织成文。通过这几个步骤,教师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找出错因:是审题不清、知识遗漏,还是能力欠缺、行文不足等,使学生在以后的复习过程中,加强纠错的针对性。
4、联系知识,深化复习。这是试题讲评能否取得最佳效果的关键所在,也是利用讲评课进行复习的重要目的之一。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必须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补充、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补缺。
5、试题的思路分析和解题方法指导。教师在讲评时,应重视题目思路的分析和解题方法的培养,应从不同角度分析材料,开发思维,引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准确定位教材、把握试题考查方向、规范作答,掌握各个环节的准确性、技巧性,才能适应开卷考试的考查方式,真正提高成绩。教学中应注重的问题:
1、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准确理解课标。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内容标准”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要求。
(1)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2)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
(3)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
4、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
5、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历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6、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7、要注意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8、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学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教学。
9、强化高效教学意识,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严格把握时间:教师讲解活动时间、学生学习活动时间、目标达成验收时间的分配为3:6:1,这三部分时间为一节课的累计时间。
第二篇: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初探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初探
来凤县旧司镇高洞中学:张斯军
电话:***
近两年来,我们学校进行了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活动,在引导学生如何开展“自主探索学习”的课堂教学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因此,我们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改革课堂教学目标、结构、形式,改革课堂教学策略与评价标准,走“自主探索学习”之路,使课堂充满朝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教师则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指导学生策略性地学习,逐步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搞好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呢?笔者介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体现“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朱熹也说:“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就是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索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创设情境。情境,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营造一种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每一个学生喜爱学习,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动学生的内驱力,点燃学生的学习兴
趣之火,让每个学生主动、积极、自主地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比如川教版7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一课中我先设疑,若天不下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代历史人物发问:“假如你是商鞅,你将如何实施变法?”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增强主体意识,渲染历史情境。总之,问题要落在关键处,要在平淡中激起波澜。
二、探索,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体现“活”。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与自学出问题来,进行探索,或学生独立自学探索,或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索,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上充分感受“我能做出来”,“我能讲给别人听”,“我能与别人争论”,“我自己能总结归纳”等成功的喜悦。让学生通过教材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索更博大的未知世界。在教学中我尝试过以下一些形式,效果不错:①主题辩论,教材提供的辩题很多,如秦始皇过大于功还是功大于过。②组织学生搜集相关故事或进行讲故事比赛,如孙中山的故事,拿破仑的故事等。③知识接龙,如中国古代史出现的成语。④师生相互问难、单元历史知识擂台赛、学生自拟试题。⑤情景复现:指导学生创作排演历史戏剧,如一些成语故事,文成公主入藏等。⑥寻访遗址,探究身边历史:城北的琉璃关,县城中的红军遗址。⑦制作剪报,了解新的考古发现;或让学生就某一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办一份小报;模拟记者撰写历史新闻;与历史人物通信。⑧推荐学生阅读带有研究性的历史小读物,如《上下五千
年》、《中华历史名人传》、《秦汉史话》等,让学生阅读,并展示自己摘抄的读书笔记。
之后,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一道探讨,从而,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体现“灵”。
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搜集教学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揭示规律、掌握规律,构建知识体系,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
1、以时间为线索,梳理知识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有时间顺序性,也有联系性。如:记住朝代建立的时间,可知道朝代顺序,就会知道秦琼为什么不能战关公。同一朝代事件的联系也可从时间推断,如: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又设西域都护的时间为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公元前60年,前后有顺序有联系,也有因果关系,不要孤立的去记忆。
2、图表法
根据一些历史知识特点采用画简图、列表格的方法效果也很好。如三国鼎立可画简图表示其地理方位,并标出时间、建立者、都城。中国近代列强入侵可列表填出四次侵华战争及条约名称、时间、影响等。讲唐朝全盛时期可用曲线变化表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经济发展情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3、类比法
可把同一时期中国史和世界史内容对比,如明朝戏剧家汤显祖与生活的同一时期的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进行比较。中俄《尼步楚条约》的签定的时间可同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时间相比较。再如完成中国封建大统一的隋朝和元朝,其建立和统一的时间分别为581年、589年和1271年、1279年,尾数都是1和9,建立和统一的时间相差都是8年。相当于八年抗日战争。
4、趣味记忆法
把一些难记的知识点编成顺口溜,效果也不错。如后金建立的时间为1616年,改国号为清是1636年,谐音为一绺一绺、一绺三绺。八国联军谐音为“因祸得福,美日依靠”等。经过近两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自主探索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一般教学模式,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操作性。这一模式,不仅丰富了课题的内涵,重视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的精神状态,而且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学会符合学习规律的“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自主探索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
第三篇:浅谈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谈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庆坪中学 赵新军
摘 要: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高效课堂已成为一个普及性的热门词汇。初中历史学科的课堂建构,高效课堂是方向也是追求。如何构建历史学科的高效课堂?结合高效课堂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还是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维度把握。最终要落在“三维目标达成度更高”和“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两个落脚点上。围绕这两个落脚点在具体实施上,则突出体现在课前准备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两个方面。在课前准备上,首先要高效备课,加强课标研究,准确把握教材意图;其次是加强“学情”研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要精心组织,在问题的设计、学法指导和课堂活动上要重视主体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活动获得发展,从而营造出理想的课堂氛围,成功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关键词:历史学科 高效课堂 构建
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共识。在我们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低效”是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导致学生厌学、教师也厌教,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变得毫无乐趣和生气,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探索、构建高效课堂是提升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如何构建历史学科的高效课堂?结合高效课堂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还是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维度把握。教师如何“教”,落实于三个指标:一是教师能够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二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过程;三是教学中要适时通过跟进、监测、反馈、消化等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学生如何“学”,应该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学生对历史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
不难看出,历史高效课堂的打造,最终落在“三维目标达成度更高”和“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两个落脚点上。这两个落脚点归根结底还是为学生的“学”服务,从学生的“学”为出发点,高效课堂的构建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法。本文试就课前准备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两个方面,谈谈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方法。
一、课前精心准备,奠定高效课堂基础
打造高效课堂,首先就要高效备课。历史学科的高效备课要求教师从学科知识的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把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等作为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此外,还要了解学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才是有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第一,加强课标研究,准确把握教材意图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的低效是由于教师对课标、教材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所造成的,由此又影响和制约了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高效课堂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有效备课,有效备课要求教师首先要研究课标,准确理解课标要求,根据课标要求再把握教材,分析挖掘教材,找准“课标”与“教材”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实现高效课堂的首要标准是“三维目标达成度更高”。准确把握目标,必须厘清历史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目标的制定所遵循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把握课程目标的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每个学习主题中内容标准的不同学习层次的要求要能认真分析、准确理解。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才能找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才能真正在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上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如在中国古代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个学习主题下,列出三项内容标准:(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第(1)项为例,用了“了解”这一行为动词,属于最低的“识记层次”。“政权分立”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而三国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表现统一与割据矛盾最为典型的时期,很具有代表性。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抓住统一与割据的矛盾这个核心,这样我们都能把握住中国历史上的这个重要历史现象。“民族融合”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第(3)项用了“概述”这一行为动词,属于理解层次,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历史现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中“穿汉服”“说汉语”“与汉族人通婚”等措施,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措施的实行,在语言和血缘上消弭了民族界限和隔阂,对于民族融合有直接的促进意义。
第二,加强“学情”研究,以学生发展为需要
有效教学要求我们彻底转变“教”与“学”的关系,历史课堂的高效必须是学生“学” 的学的高效。传统的教法和学法要进行彻底的“革命”,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要转变学生“如何学”“怎么学”上,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 2 出学生的“学”,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学情”的研究,在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基础上备课、上课。充分了解“学情”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
1、抓好课前预习,认真了解“学情”。预习是学习的起点,除了起到“先学”的作用外,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据此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案。无一例外的是,走在全国课程改革前列的一些名校在发展学生的方法上都使用了一些重要的预习媒介。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杜郎口的预习提纲、兖州一中的导学案、昌乐二中的“两案并举”等,都是实现预习的好方法。初中历史学科寓知识于教材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之中,历史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设计好学生的预习方案,让学生在对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兴趣当中完成知识的预习。使课堂教学预习先行,实现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教师由此根据“学情”作出决策,设置教学环节。课堂通过对抗质疑、小组评价、当堂纠错、矫正反馈等环节一步步达成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方法、体验成功,这就是高效课堂所要求的学生“进步”和“发展”。
2、目标的设置要切合实际,符合学生发展需要。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应于学生的发展状况,使目标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置三维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不要追求面面俱到,显得冗长繁多,难以实现。如:九上《“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人教社网站有一篇教案的目标设计使用了418字,内容很多,包括了我们应该掌握的或能力拓展的所有目标要求,我们不少历史教师直接使用过。一堂课时间有限,要完成这么多目标很不现实,就根本谈不上高效。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根据课标、教材的实际确定目标。
此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分层目标。关注弱势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人人成功才谓成功,唯有“水涨”才能“船高”,只有人人都获得进步和发展的课才是高效的课。教学目标制定的高低难易,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得失。提出适宜、适度、适当的目标,体现的是教师的课程理念,表现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过程认真组织,成功构建高效课堂
崔允漷教授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中,把教师在有效教学的课堂里发生的行为分为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益;而课堂教学行为一种是直接指向目标和内容,另一种行为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景。所以说,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事关高效课堂的成败。
第一、课堂提问要有思维价值,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高效课堂的打造,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八上《戊戌变法》一课的教学中,老师为解决变法失败的原因,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一:有皇帝撑腰,并得到部分读书人支持的变法是否成功?问题二:为什么作为最高统治者光绪帝支持的变法会失败?这个的设计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一个问题看似简单,好像没有思维价值,实际上它的价值在于为第二个问题服务,对第二个问题有启发性。学生通过讨论可以获得“没有发动人民群众”这一信息。课堂提问把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形成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第二、重视学法指导,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
李炳亭在《现代课堂周刊》组织的《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讨论中说到,“高效课堂的本质是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础。”学生学的有效,才能证明我们教的有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历史学科长期以来,习惯于阅读、背书、做练习的学习方式,学生习惯于跟着教材学,跟着教师学,学生不会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如何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自主”是学习的关键,方法是学习的依托。学法指导的重点要通过具体事例的引领、示范来体现,让学生从模仿、比较中体会感悟方法的巧妙。例如人教版七上《大变革的时代》一课,由标题剖析入手,在方法上要引导学生怎样去具体寻找思维的切入点、问题的探究点。时代是具体指哪个历史时期?推动变革人物是谁?变革的措施、作用、评价?变的方向?革的对象?变的动力?变的条件?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最终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形成学习能力。
第三、加强对课堂活动的管理,控制好课堂节奏
历史学科的课堂活动比较多,但活动与时间往往是一对矛盾,活动时间长,担心影响教学进度;活动时间短,又会影响效果;活动一旦失控,又会影响课堂秩序。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用恰当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用合适的事例引领师生互动,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活动获得发展,从而营造出理想的课堂氛围。
1、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指向明确的学习要求。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 4 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要“学什么”和“怎么学”,学生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
2、组织好“表演”活动。表演活动的开展要适时有度,要能够营造氛围,激发兴趣。活动要依据教学目标来设计、实施,通过学生的参与、互动来完成,并能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进步。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必须有“表演”,不是为表演而表演。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是一位年轻教师上的《张骞通西域》,里面有个情节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前往西域,让学生课堂表演时,几个表演的学生又是忙换装,又是忙看词,上讲台后由于地小人多,“汉武帝”帽子又被碰掉了,笑的台上台下都合不拢嘴。这样的课组织的不紧凑,看似热闹,实际是混乱,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效益。这种“表演”,对于课堂目标的完成帮助不大,对于学生从中也得不到什么,有的甚至起反作用,耽误了教学进度,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
3、设计好课堂讨论(辩论)和交流。“思想”加“思想”可以产生“新思想”,课堂讨论是产生“新思想”的重要教学环节。但课堂的讨论、交流环节一定要加强管理。一是要设计适宜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讨论的问题要有份量、有意义、有价值,适宜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能力。能引领学生在思想碰撞中吸纳别人的知识;在观点交锋中,完善自己的主张;在质疑争辨中,生成新的观点,这才是组织讨论的价值所在。如七上《大变革的时代》中关于商鞅变法的成败、八上辛亥革命的成败、九上文艺复兴是复古还是创新、九下罗斯福新政的作用等都可以设计课堂讨论,讨论中让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讨论的组织要严密。小组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一定要组织紧凑有序,防止课堂讨论形式化。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实行“同伴互助”,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四、教师懂得“放手”,真正实现高效学习
一节历史课下来,经常会听到有老师抱怨,“学生不配合”、“课堂气氛不活跃”等等。究其原因,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敢放手,对学生不放心,总是以教师自己的说教代替学生的探究,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事不关已”的认识和“树下等枣”的习惯,教师再辛苦也博不到学生的认可,别说配合了。
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即学生的解放,教师的解放。在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放手,敢于抛弃传统课堂的“不信任文化”,让“不放心”“不放手”变学生 5 为“我的课堂我做主”。学生往往在教师的“放心”和“放手”过程中还会生成新的问题或观点,实现自己的高效学习。我在八上《辛亥革命》一课处理难点问题“辛亥革命的成败”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辩论,学生在辩论中除了得到“成”和“败”的结论。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个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如果孙中山不把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辛亥革命是不是成功了,而没有失败的一面?”这个问题提出的非常好,我当即表扬了这个同学。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最终落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否完成”这个革命目的上,真正到达了问题讨论的实质,揭示了问题的本质。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在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敢于对历史事实进行假设,是学生辩证思维的突破,突破了历史遗存,突破了书本的禁锢,是“开放”课堂的结果。
总之,构建历史高效课堂,必须功夫下在课前,组织落实放在课中。备课不是单纯地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而必须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研究教材、理解教材,仔细推敲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要做到高效严密,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在目标的检测上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
在高效课堂的实践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还有很多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在新课改的道路上,高效课堂体现了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高效课堂应该成为我们历史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面对问题和困难,只要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功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05月
4.张广利,《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天津教育》2008年05期 5.中国教师报,《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2010年6月23日B2版 6.庞卓恒,《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7.张四保等,《初中正史课堂教学》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年03月
第四篇:浅谈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邵庄初中
鞠岷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目前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历史学科而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要注重学科价值和学科特点外,还必须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二、准确理解教学目标;
三、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今天,借此会议的机会,简单的谈谈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另外说说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问题。
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能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是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一个表现。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挑战,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学会到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余教授还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我认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正确看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而是一名向导和顾问。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塑造他们到引导他们。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大了,做教师更“难”了。怎样看待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教师首先是课程的执行者。在这个前提下,尽可能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 “开发者”。但是,教师“研究”、“开发”的内容不是课程研究者研究和开发的内容。教师也是理论的“消费者”,同时肩负教学思想和方式的创新义务。只有对老师的角色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新课改中结出累累硕果。因此,正确看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二、准确理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窒息的人。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实效。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理解教学目标真正的含义。他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不敢深化,似乎强调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标要求,重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俗套。于是便有了一些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讨论、浅薄乏味的表白、肤浅单调的角色扮演、看似华丽多彩,形式新颖,实则完全是低效或无效的作秀。这样教学不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不利于历史教育培养新公民的课程宗旨。
事实上,新课程并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恰恰相反,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三、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历史教材跨越时空之宽,信息量之大是众所周知的,教材中绝大部分内容对中学生来说并没有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而且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望。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能够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2 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知识面得以拓宽,新信息及时获取。利用网络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去思考、去寻找答案。通过网络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使历史课更富有吸引力,学生们也乐在其中。能够利用或经常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其结果是明显的、高效的。但并不是课程资源现代化了就是教学现代化了,多媒体网络资源只能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课程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为了追求课程资源的丰富、新奇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聂幼犁教授认为:“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作教师的就一定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向既定规律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体现。卢梭有句名言:“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最后一个‘我’。”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使学生在标准中有变化,在规范中有自由,一致中有特色,统一中有个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
诚然,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当前众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今后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真实的才是有效的,有效的也才会是真实的。
五、关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如今,我市初中课堂教学改革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推动下,高潮迭起,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学方式大有改观,学生活动丰富多彩,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根据我们市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科特点和定性的教学时数,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应该是“揭示目标、预习讨论、分组展示、质疑解惑、巩固提高”五大环节。教师纯粹的讲解不超过15分钟,保证学生30分钟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
揭示目标,就是上课伊始明确学习目标,问题细化、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拓展适度;预习讨论,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带着“学习目标”预习教材,讨论问题,形成共识(讨论的重点问题不能局限与某个学习小组,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可以分散到学习小组);分组展示,就是讲解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共性的结论),允许学生阐述个人见解,鼓励学生学习历史要联系现实,展望未来。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取讲解回报。质疑解惑,就是激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没有明确的问题,教师启发引导其他学生答疑,结论不准确或有争议的教师要给予及时纠正,明确是非。巩固提高,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形式检测达标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强化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之,我们历史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努力的实践自己,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深化基础知识,培养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篇:初中历史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总结
初中历史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总结
高效课堂是我们发展的目标,对于如何发展这一课改问题,大家都在想办法。我觉得有以下几点见意:
首先,这一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让课堂变得活泼热情起来。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信息的处理在社会生活中变得异常重要。因而,在教育中培养学生对信息与文本的处理能力及自学能力,已是当务之急,新课改也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列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作为一门文科课程,历史课更需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分析能力,而此教学模式正与之相吻合。在预习课上,学生能通过对导学案、教材、练习册等文本的阅读、分析中得到相关的历史信息。而悠悠岁月与过往的故事也正为学生的课堂展示提供了许多的丰富的素材。在展示课上,他们将预习课上所学到的历史知识与信息编成情景剧、历史剧的形式,以小组为单元进行表演,许多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点,便在学生绘声绘色的演绎中“活”了起来。
其次,众所周知的是,对史料的分析、对史实的准确记忆都是历史课学习的重中之重。而这种教学模式中将预习、展示、反馈这三种课型与展示课中的内容展示、穿插巩固、达标测评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轻松中达到学习、记忆和练习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但是,此模式在历史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并非尽善尽美,依旧存在着一些“硬伤”。这个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模式,严格限制教师讲解的时间,要求教师的讲解时间不得超过十分钟。这种不分课程,不分内容的一刀切,搞绝对化是不符合常理而且有悖于唯物辩证法的精神的。对于历史课中内容清晰条理、学生所掌握的资料较丰富的课,如文化史、经济史等内容,我们鼓励学生的讲解与参予,在基础较好的班上,这样的课可以放心地交给学生处理,教师甚至不需要作任何的讲解,但是,对于一些头绪较乱,史实、史料涉及过多的内容,则离不开教师的讲解。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这种教学模式确实是新课改中所诞生的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其中许多的优点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但又不得不注意,我们在推广时,不能搞绝对化,还需要在课堂上讲究效率,以便节约时间,由于加上了展示环节,原本一课时的内容,需要更多的课时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学生的展示内容精美而简练,教师的讲述更要一语中的。因此,该模式对学生和老师其实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学生基础与师资较差的地区推行,需要考虑到它的长期性与可行性。
对于这一模式的课改过程中所产生的新事物,我们既要认真汲取其中的精华,也应正视它存在的问题,在推行和学习的同时,做到循序渐进,多多倾听一线教师与学生的声音。而不能单靠简单的行政命令粗暴地干预课堂教学,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克服简单照抄的风气,让该模式中的优点在实践中得到改进,否则,产生的结果会是可怕的,而这一模式的本身也难以摆脱被“拷贝、粘贴再删除”的命运。
初中历史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总结
王丽莉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一、考情分析
1、题型:符合新课改题型要求。在选择题与材料题的基础上,增加了读图题、改错题、探究题。题型新颖,问法灵活,考查全面,且图文并茂、形式活泼,符合初中生的阅读心理。通过这些题型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应用能力,并渗透对地理、政治学科知识的考查,体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关怀。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彰显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
2、难度:试题难度适应中考的要求,难易适度,在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基础上,适当的设计一些拔高题。同时体现了历史考试要开卷考试的特点,避免大面积的生搬照抄。
3、范围:本次期末考试范围是历史九年级上册的内容,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都是主体内容,且重点突出。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基本达到了一致:既反映了历史演变的基本规律,又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试题覆盖面广,符合新课标要求。
4、成绩 :从整个卷面看,特别是在近几年试题题形变化、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少数学生能够适应,这说明学生们适应开卷考试的能力有待加强。有相当部分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角度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结果导致失分过多,这就要求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题型分析和总体评价
1、第一大题是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考查学生对历史本质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判断历史是非的能力。
从总体来看,本次考试选择题难度较小,得满分的学生不多。其中,失分率最高的是第2小题、第5小题和第11、15小题。大部分考生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和结果理解不清,这证明光靠死记硬背和单一的学习历史事件,而不注重对事件的理解和联系是不可取的。在历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事件之间联系的认识,加强事件与事件间纵向与横向的联系、比较。
2、第二大题非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是考查学生对所给的材料是否理解与认识,从而作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判断、概括性的点题,得出观点。
从考试实际情况看真正理解到这些内容的同学并不少,但大部分学生在回答时,不能准确的表达出来。学生们对于问题,更多的是点到为止,不能去认真考虑,不能从总体上去综合分析。这是今后教学中尤其应注意的地方。
4、大部分学生能把握题意,在回答第一问的基础上能较完整的总结概括,但仍有部分学生考完后反映,答题时没有思路,找不出头绪,不知如何下笔。另外还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部分学生在答列举题时,层次不清,没能从思想、经济、政治三个方面分类归纳。在今后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及措施:
历史是中考开卷考试类学科,因为是开卷,学生在平时学习是不重视,这种教学现状,已经长期存在,可以说,很多老师都很挠头。如何让学生进行系统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如何使学生既不用机械的死记硬背,又能很好的理解知识掌握要点?谈一些我的认识:
1、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培训,增强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注重与同科教师和交流与学习,取长补短,改进教学工作。
2、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培训,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树立终身学习观,在学习---研究---实践----学习中,不断积累经验,发展理论知识水平,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
3、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点的讲授,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提一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锻炼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每堂课的小结部分都出几道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6、注重学生养成教育:
(1)加强书写规范化训练,讲究字迹工整,格式符合要求。(2)加强审题能力训练,读懂题,明确问题。
(3)加强表达能力训练,用词准确,阐述问题要紧扣要点,条理清楚。(4)认真钻研教材,教给学生答题的方法。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王丽莉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一.提高了自身师德素养。
通过研修,我的思想素质得到了一定提高,同时,通过学习,我还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并积极改正,有一种脱胎换骨之感。二.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并用之实践。
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使之为我的教学工作服务。我把自身对历史学科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组内的老师交流,并在课例跟进后,用新的练习设计理念指导我的教学,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发现。
同时,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三.注重自己的专业成长。
做一个终生学习的历史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主要资源,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整体素质、能力的提高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保证。作为一名教师要敢于担当责任,适应改革,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制作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方案,从三方面发展自己:立德、立行、立言。
四.积极参与课例研修,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做一个开放型的、研究型的教师。闭门造车是难成大器的,教师要快速成长,必须开放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优化资源,一定要利用交流学习不断提升。只有研究才能促使教师从教书匠转化为能师,甚至是名师。
初中历史研修总结
王丽莉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一)2013、9、15
一、本学期新课程基本上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较好创设情境,直观引入,激发学生思维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教学事半功倍。
二、在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
三、加强中考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考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功在平时,形成习惯。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应用正确的方法方式,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努力,不断钻研。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二)2013、10、10
一、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 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三、加强中招、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招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
初三的教学工作是直接面对中招考试。做为初三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习来了解新信息。因此,老师要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招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形成习惯。
四、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最后,我用荷兰著名的绘画大师梵高的名言作结:“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面这句话吧,实实在在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三)2013、11、5
一、主体作用与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
新课标要求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做的过程交给学生,使学
生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而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控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操作、去解决问题。因此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有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很多时候我就这样去做的,在学生方面,的确做到了注重学生的个性,但结果呢?不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进行“刹车”,取消了学生的自主时间。如何更好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虽然在学生身上化了许多心思,很多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所好转,但还有个别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彻底养成。有部分同学做题时审题还不够仔细、严密,审题能力还须培养。有个别同学仍字迹潦草,尽管我反复教育他们,甚至让他们重写,作业的字迹没多大好转。有些学生的作业还不能按时完成,并且有个别学生会不完成作业,时而会不做或少做作业。我想也许他们对学习缺少了兴趣才会不完成作业,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作业能乐此不疲,这是我在下个学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多读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书到用时方恨少。”很多时候我总是想尽办法、绞尽脑汁的来设计教案,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要想使教学得心应手,只能是有意识地多收集资料,多看报刊杂志,有意多向领导请教,多与同事交流等,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
总而言之,现在的学生是很懂事的,也是很理性的,我们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耐心,走进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爱心,感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当然教师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愉悦和轻松,能够再和谐的情景中学到很多的知识,因此教师也亟待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神奇和乐趣,让我们所有的孩子在我们的教育下能够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总之,一句话:提高、提高,再提高。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四)2014、1、2
一、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是联想式教学方法,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后教师从以讲解、概括为主,到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
二、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在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
三、加强中考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考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功在平时,形成习惯。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王丽莉
历史课改的心得体会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市推开已有一年多了,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上,在历史教学的尝试与实践中,我切实感受到我与学生都在不由自主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讲堂到学堂的空间转变;从灌输到探究的教学方法的转变;从接受到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转变。这种变化是是微妙的,更是欣喜的。
一、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教师从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教师如何更好的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呢?
(一)信任学生,他们就会带给你惊喜
回顾我以往的教学,为什么我会在课堂上当主角?为什么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因为我的不信任。初中的学生,懂什么?提几个问题让他们在书上找找答案回答一下,这就算是以学生为主体了。虽然由教师讲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但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怎样才是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呢?首先就得信任他们,相信他们有能力自主地学习、思考和分析。第一节课,我信任他们,他们回报给我一份惊喜。
在讲第一课《我们的远古祖先》这节课时,我按照以往常规的教学方式很快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有十分钟,干什么呢?书后畅想天在 “想象并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我想就让学生写篇想象作文吧!现在的学生最不爱写作文,我无法相信他们在这十分钟会写出这样一篇文章,也不相信他们能写出什么来。为了调动他们的热情,我将题目改为“一个北京人的一天”。五分钟过去后,一个学生举手了——“我写完了。”之后不断地有人举手表示完成。到下课时,全班绝大多数完成了作文,而收上来的作品,令我格外惊喜。很多学生的文章新颖、非常富有想象力。这一节课学生们的杰作,令我对他们刮目相看,它也鼓励我再大胆些,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
(二)教师在课堂中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要做好这些角色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师在课前、课中要做大量工作。
1、要精心背课、背学生。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充满生机。要了解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准备,也要想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
2、关注学生和学生学习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如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我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时,就有同学根据平时所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提出:“诸葛亮那么傻,他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他当皇帝说不定能统一天下。”的问题,虽然不尽科学合理,但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甚至辩论,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面对学生有别于他人的探究方式,我们要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深入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的层次的学习。
3、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愉悦。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课时,我先播放四大名著电视剧的主题曲片段,创设情境,很多同学也跟着大声唱,乐曲将学生的每一个思维细胞调动起来,我再因势利导,随即提问:你知道这是哪四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对我国的四大名著你又知道哪些呢?学生会很快进入到学习佳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的开始是激发学生学习该堂课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或富有哲理的导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始终以浓厚的兴趣上好该节课。
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展示枯燥、遥远的历史,如讲辽宋夏金元的关系时,我设计动态示意图形象直观的再现它们之间关系,直观、明了。讲到岳飞抗金时,我播放一首岳飞的《满江红》渲染气氛,讲明长城和北京故宫时,我播放北京故宫历史视频,长城四季风光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生动地再现历史可以代替单纯的说教与复述,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另外教学中我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予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时,我让学生做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半坡人的半穴居房屋,讲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我让学生搜集有关的成语故事进行小组竟赛,讲百家争鸣时,我让学生自编小品,扮成儒家、法家、道家的代表人物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舌战,这些活动让学生觉得历史课堂不在沉闷,不在缺乏活力。
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实践讲到商鞅变法,我作了如下设问:如果你是秦孝公、旧贵族、老百姓,你分别会对变法抱什么态度?为什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陈述不同人物的观点。讲张骞出使西域让学生思考:现代史学家剪伯赞这样评价张骞:“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外交家,同时又是一位战将,真可谓中国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你是这样认为吗?请结合本课内容加以阐述。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入。
④注意学科间的结合,尤其是文史不分家,正确运用诗词、俗语、典故、成语等进行教学。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如“卧薪尝胆”、“纸上谈兵”等成语生动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中的故事。
⑤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例:讲到“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时,学生难于理解汉初统治者实行此政策的实质。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实行休养生息是因为汉初的皇帝好,不是为了剥削人民。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汉初统治者暂时减轻对人民负担的用意,我在讲课时举了一个“挤牛奶的启示”的例子来对比说明:同一头奶牛,用两种方法挤牛奶。A法:一次性榨干奶牛最多可得30斤牛奶(奶牛被榨干则死亡);B法:让奶牛吃草养肥,每天只挤5斤,却可连续挤牛奶二十天,共得100斤牛奶。问:哪种方法挤牛奶多?答案显而易见。学生也在趣味性的讲课中很轻易地理解到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质.二、新课程改中 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1、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比如历史文物仿制活动一课要求学生搜集历史文物图片,实物或仿古文物,动手制作仿古文物,可小组合作共同制作,互相探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在《三国历史故事会》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讲述三国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很快上完一堂课。历史探究活动课,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2、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转变,学生学得主动了,变得大胆了。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改变过去学生跟着教师转的被动局面,学生学得主动而灵活,由过去的苦学变成乐学。由过去的课堂上不愿发言到抢着发言。我在《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教学中,设计了“假设在东京有一个六人家,夏日晚饭后,他们一般会做些什么呢?”的实践活动,同学们六人小组便讨论开了,确定主题、分配角色,各组同学争先恐后上台表演。有下棋的、看戏的、喝茶的、闲聊的,还有请邻居共享美食的,一时间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高潮。同学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这么大胆主动,这是过去不可想象的。
3、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
没有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已从过去的注重老师教,转到了注重学生学。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旋律。教学中我经常会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习热情高涨,使学习成为充满乐趣的事。在学习《六王毕四海一》一课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战国时期七雄拼图,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掌握了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4、建立了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新的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中师生关系开始变得民主、和谐、平等。在这种关系中,师爱的作用是伟大的。爱是无声的语言,爱是最美的教育。随堂潜入课,润心细无声。教学中我尽量使用鼓励性、发展性、启发性的语言,与学生们平等对话。用真情点击孩子心灵的鼠标,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尊,促进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如:面对初一学生手忙脚乱不会学习历史的状态时,我引用印度诗人的:“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的教育规律诗,与他们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谈心对话,并介绍一些学习历史课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信,使全班学生信心倍增、精神振奋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由此可见,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生命的对话、宽松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民主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三、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让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系统等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切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汗,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地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渴望了解更多课改的知识,渴望指导,渴望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历史课改的心得体会
王丽莉
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彰武二中 王丽莉
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校围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在少先队的活动中有综合实践的影子;在各学科教学动中有他的影子„„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指导下,半年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以学生的兴趣、实践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教师在具体实施及理论探讨中,对综合课程的诸多基本理论问题与具体实践中的成果、困惑以“实践——反思——实践”的方式进行课程的教学实践。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教师不断地深入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途径和评价方法,正稳步而健康地向前发展。
一、抓培训学习,促综合实践课研究整体推进。
一学期来,我校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工作,主要是充分发挥骨干的带头作用,组织教师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让每位教师真切地谈出了对这门新课程的认识、操作、问题与困惑。通过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发展的前景是好的,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有着其他课程所不可替代的优势。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开始明晰了课程理念,逐步找到了综合课教师角色的定位,以走进生活做“学问”。在实施进程中,教师们也遇到不少问题,如学生实践活动空间的提供、教学条件的建立与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与水平的提高等等,这些问题制约着综合课的开展。为此,教师们觉得加强组织学习与交流,通过调研、开放等形式的研讨活动,资源共享。活动中,一些老师把他们综合实践活动的典型课例,开展实验研究的做法体会进行了详尽、生动地展示,加上实验教师的教学及反思,使参与活动的教师们听得到,看得见,学得会,从实施层面上解决了他们在综合课上的许多困惑,收到了良好的培训实效。因为有了多次的培训交流,教师们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热情高涨,理论学习意识增强,自主探究的氛围愈见浓郁
二、课题研究驱动综合实践课开展 为深化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研究,教师们按照课标的要求,对综合实践课程对课程改革的作用产生了认识,教师都能根据各学科和特点上好综合实践课,也意识到上好综合实践课能推动课改实验的健康发展,从此老师们对综合实践课进行了踏踏实实的研究,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较为突出表现在:实践主题明确,注重课内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学生们通过调查、收集文字图片资料、走访等活动,做足了“实践功夫”;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参观游览式、娱乐竞赛式、主体对话式、信息点击式等各具特色;系列主题活动校本开发,合理利用学校及社区资源,让师生们自己“作主”;引导实施新的教学评价,注重多元化、过程性评价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校把朝阳新村小区、景仰苑小区居委会、朝阳居委、老人福利中心、火车站作为学生的社区实践基地。在实践中我们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基地的实践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增长了学生的经验,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在在实践中要求学生融入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受,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在实践活动中各班开展的内容是开放的、灵活的、多样化的,各班可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选择,少先队只规定综合实践的要求,具本的要求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走进社会
通过进入社会情境,接触社会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途径,使学生理解社会基本运作方式、人类生活的基本活动,积累社会生活经验;理解社会规范的意义,并能自觉遵守、维护社会规范与公德;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增进法制观念、民主意识;在实践中发展社会参与能力,形成参与意识和较强的公民意识。通过观察、考察和探究,懂得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科学观。通过接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懂得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二)珍惜环境
通过和自然的接触,领悟自然的神奇与博大,懂得欣赏自然的美,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通过观察、考察身边的环境,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加深珍惜环境的情感。通过保护环境的活动,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熟悉环境保护的常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一些问题,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三)关爱他人
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职业情况,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在个人生存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掌握志愿服务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对他人富有爱心,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
(四)善待自己
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发现自己的优点与弱点,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进一步适应各种社会角色,正确理解个人价值。通过各种锻炼活动,掌握安全生活的常识,能够在危难中自救与求救,养成对自己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能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四、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种简单的手工劳动,不同于简单的兴趣活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考虑信息时代对学生发展的现实要求,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
通过综合实践课的开设,我们看到了学生们投入在实践活动兴趣浓郁,潜力得到了挖掘,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广大教师以“校本开发,创学校特色”之路,带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使学校在课改中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师德师风体会
彰武二中 王丽莉
师德师风体会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 “为人师表”则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育工作者,其知识结构的状况和道德水准的高下,愈来愈成为受关注的焦点。“为人师表”成为新时期师德、师凤建设的重点,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重中之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教师。
首先,作为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如果教师和蔼可亲,师生关系则比较融洽。师爱最受公众期待。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来爱护,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Ji励、唤醒、鼓舞。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因此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从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入手,把外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教师在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上都应提高文明程度,特别要培养对学生的爱心;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这都是教师为学生着想,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行为,是应该受到学生的尊重的。反之,教师也应该理解和尊重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当做下级,当做可以随意训斥的无知小儿。时下某些老师可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往往自以为尊贵无比,维护师道尊严,不顾学生的颜面。其实这种做法是有失分寸的。俗语道:“人怕敬,鬼怕送。”“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所以,老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而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堪为师范的人。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Ji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我作为一名教师应做到:
一、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崇尚科学、遵守法纪,不参与邪教、封建迷信、反动、色情、赌博或变相赌博活动。
三、爱风敬业、尽职尽责、不擅自停课、缺课。
四、关心爱护学生,不侮辱、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五、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进步,不敷衍工作、让学生产任自流、自暴自弃。
六、尊敬家长,不训斥家长,向家长索要或变相索要财物。
七、廉洁从教,不强制学生购买上级教育部门规定以外的书籍资料或学具,不得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八、注重身教,为人师表,不酒后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和上课时抽烟及使用通讯工具。
九、团结协作,积极向上、不拉帮结派、搬弄是非、打击报复、挟私诬告。
十、维护教育形象、创文明学校、不损害教育形象和学校的名誉。如果作为教师不能做到以上十条我认为都是应该为之汗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