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能忽视对孩子进行爱和善良教育
不能忽视对孩子进行爱和善良教育
新华网天津11月2日专电(任悦)“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这是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小孩子时经常说的话。近日,天津市妇联等部门举办的“母亲教育与和谐社会论坛”上,来自各地的专家提出:不能忽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特别是孩子们的母亲,要用自己的爱,教育孩子“从善如流”,让孩子从小培养博爱、同情、宽容等品德。
在论坛上,专家提出:成人在生活中往往会给孩子灌输“社会如何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如何勾心斗角”等。家长的本意是“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别上当”。可是,这种教育要把握好尺度,如果在成人偏颇甚至错误的引导下,孩子心中善良的成分会越来越少。在家长看来,“从小不吃亏”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人善被人欺”的思想让家长们不愿意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实际上,没有善良之心的孩子也不可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专家们提出善良教育的内容包括:一是保护自然环境和动物;二是同情并帮助弱者,创造机会让孩子帮助有困难的人;三是包容他人有宽容心;四是唾弃暴力,不给孩子提供暴力玩具,远离暴力镜头,在处理问题时不用暴力行为。
中国社科院的专家提出,在一个家庭之中,存在着四种不同关系、不同性质的爱,孩子在这种健全的爱的环境中,才能享受关怀,培养出一颗善良之心。一是子女之爱:孩子对父母的爱是对其所受到的父母之爱的回应,其自尊、自爱、孝顺、负责任等素质都是从父母的日常表现中获得的,所以,父母要给孩子正确的爱,正确的榜样作用。
二是同伴之爱:看到父母及其他长辈爱他们的同伴,孩子也会学着爱自己的朋友。目前我国家庭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缺少同胞兄弟姐妹之爱的实践机会,这个阶段爱的学习就只能由幼儿园、学校或社区环境加以弥补了。家长要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同伴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孩子会从中学会理解、分享、团结、帮助。
三是夫妻之爱:夫妻关系的和谐美满,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孩子可以从夫妻的相互关心和爱护中学会理解、接纳、欣赏、真诚和肯定等美好的品质。夫妻之爱给孩子传递的另一个观念是忠诚。这也是培养孩子善良之心的关键。
四是父母之爱:当孩子在接受了以上三种爱的教育以后,他们就会成为一个善良、有健康品质的人,当他们成为父母时,才能把正确的爱、善良的心传递给他们的下一代,所以,这种教育是生生不息的
第二篇:别忽视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
元旦刚过,许多家长便向记者热线诉说,反映孩子节日期间不懂礼貌令家长尴尬不堪,同时家长们意识到生活中对孩子礼仪教育的缺失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春节即将到来,孩子与亲朋好友交往的机会会更多,因此《少儿乐园》在此提醒家长。不懂礼仪闹尴尬尴尬镜头之一:元旦这天,章先生的儿子正坐在门厅的沙发上看电视。门铃一响,几个同事来家拜访。章先生高高兴兴地接待同事,并让儿子让出位置,让叔叔阿姨就座。可儿子坐在沙发上似乎没反应,还没好气地说:“你们不会到里屋说话去吗?”章先生尴尬地笑着,用眼瞪瞪儿子,意在让其尽快离开。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儿子竟大声嚷道:“你瞪什么眼,我看我的电视,又不影响你!”同事们只好尴尬地寒暄几句,匆匆离去。而章先生则在尴尬地送客之后,陷入恼羞之中。尴尬镜头之二:宋女士的儿子在家里正玩游戏,突然电话铃响了。他没好气地接起电话:“找谁?没在家!”随即“啪”地一声挂了。岂不知,来电话者正是宋女士的领导有公事来找,而宋女士正在厨房做饭,对此却浑然不知。尴尬镜头之三:李女士应邀带着女儿去赴宴,行前深怕女儿不知礼节而使场面尴尬,便嘱咐女儿一定要懂得礼节。可是在家无法无天惯了的女儿尽管随口应诺,其实根本就没放在心上。几个菜刚上桌,女儿就急不可耐地伸出了筷子吃了个遍,最后挑出自己愿吃的菜,放在跟前,旁若无人地吃起来。大家饭没吃完,已经饱腹的她便大声喊道:“我吃饱了,我想回家!”搞得李女士无地自容。采访到的类似孩子不懂礼节的例子还有很多,但很多家长平时并没有将此放在心上,而一旦到了一定的场合,才出现了本不应有的尴尬。将餐桌当成课堂英国家庭教育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有“食不言,寝不语”的礼仪之语。在采访一些在餐桌礼仪教育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家长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在吃饭的时候,不要大声喧哗或敲打碗筷。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可以入座。吃完后,要给长辈打招呼:“我吃完了。”然后才能离开。孩子如果要大小便,一定要悄悄地告诉妈妈,不要在大家面前大声地说“我要撒尿”之类的不文明语。同时,吃饭时不要用手抠牙,如果塞了食物,要悄悄地告诉妈妈,请妈妈帮忙。大一点的孩子要学会使用牙签,并用手捂住牙签剔牙。据在某机关工作的崔先生讲,他常常带着女儿参加一些朋友的宴会,他成功地借助这种场合,对女儿进行了有效的礼仪教育。开始的时候,女儿并不习惯,但他不断地循循善诱。一旦女儿做得好时,还要适时表扬。特别是客人们表扬女儿时,他还会锦上添花地继续表扬。女儿在这种肯定中,越来越知情达礼,成了一个人人称道的小淑女。在日常交往中学习礼仪教育学博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小脚印中心曹云昌主任认为,日常交往是培养孩子礼仪的绝好机会。生活中的你来我往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人来访,或到别人家做客时,家长就可以利用这种机会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节假日是人们交往的密集期,也是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最佳期。有客人时,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亲切、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在客人的夸奖声和递过来的一包糖果或一件玩具中,孩子会认识到这的确是一种“乐趣”。客人进屋后,可以让孩子做些简单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茶水等。在大人谈话时,要让孩子明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才是乖孩子,来回走动和随便插话是对客人的不尊重。当有小客人时,大方地拿出玩具和小客人一起玩,会让小客人格外开心。客人走时家长可以领着孩子送客人一段,家长可以和孩子说:“和××说再见,有空再来!”即使是家长教孩子说的,从孩子嘴里说出来也会令客人感到快乐。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后,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小主人。领着孩子去别人家做客,让孩子在回访中体验礼貌的回应是很实际的礼仪练习。在家长指导着孩子按了门铃之后,要和孩子在门口安静地等待直到主人开门。进门后,家长要引导孩子在问好之后主动把脱下的鞋子排整齐。当孩子受到招待时记着让孩子说声“谢谢”。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在陌生的环境中更是如此,告诉孩子随便乱动别人的东西是不礼貌的,如果想玩玩具或看书,一定要经过主人的同意。在自己玩时记住不要打扰大人谈话,玩过之后,记着让孩子把东西放好。接听电话有礼仪接听电话是透视一个家庭是否具有礼仪的一个窗口,所以要借助这一载体,适时地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教育专家提出了9条基本礼仪要求,可供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借鉴——(1)孩子接电话的时候要学会说“你好”、“请问”、“请等一下”这样的礼貌用语。(2)接电话时声音要放轻一些,不要在电话中大声嚷嚷。(3)接电话时要有问有答,回答问题时要大方,不可以长时间不回应对方的问题,也不要在不知如何回答时,把电话一扔跑到别处去。(4)大人打电话时,孩子不要在一旁插嘴或抢话筒。(5)打电话时要先报上自己的名字,并说明要找的人。(6)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接电话。(7)挂话筒时,要轻拿轻放,不可以摔话筒,或重重地挂电话。(8)接打电话时,要学会说“再见”,然后再挂电话,不要只管自己讲完就挂电话。(9)要注意打电话的时间,通话时间不可太长,也不要选择太早或太晚的时间打电话,以免影响别人的休息。
第三篇:不能忽视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
班主任工作经验材料
不能忽视对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
依安县实验中学
杨利
2006.6.25
不能忽视对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
依安县实验中学
杨利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节节升高。抢劫、吸毒、强奸、杀人(甚至杀同窗同学、亲生父母)等骇人听闻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虽然其社会背景、社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对青少年的文明道德教育却是到了需要特别关注、特别强调、并加以重力整治的时候了!
解放初期我党和政府对青少年提出“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起了很好的作用,收到很好的效果。现在六七十岁的同志基本上都是在此“五爱”教育下过来的。以后又陆续提出“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和“学雷锋”等向英雄人物的学习教育以及“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等宣传教育也曾起过良好的作用。但此时 “爱劳动”和“爱护公共财物”很少听见了。现在绝大多数青少年对于“三好”、“五讲、四美、三热爱”是不知道的;对“学雷锋”,由于重复组织学习多次,青少年还知道一些。但是已经变样了,有的说雷锋做好事不求报酬,不符合商品经济社会的原则,傻瓜才学!说实在的,以上这些学习教育内容都是不错的,在当时也有其一定成效。但这么多以一时的实际为典范对青少年教育的提法,有点像“狗熊掰棒子,掰一个,扔一个,最后手中只剩最末一个棒子”一样。事实说明,没有一个中心的、根本的、一贯的、很容易记住的、并可以作为“纲”的提法是不行的。使许多青少年不知所措,分不清好坏、分不清正确与错误。这也是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文明道德教育是对青少年如何做人的教育;是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大事;是影响他们一辈子甚至下一代的大事;是关系到中华优秀的文明道德的继承的大事。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前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封闭不法网站,并限制未成年人进网站,以阻止不健康的内容对他们的影响,有一定的成效。但这只是治标,不是治本,效果是很有限的。回想过去社会上曾经大力封杀黄色书刊、黄色光盘等对青少年的影响,效果怎样?当前在青少年中有了所谓“袖珍小书”流传!黄色书刊、光盘也远未杜绝!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恐怕用“堵截”的办法很难阻止不健康东西对青少年的影响。要阻止不健康东西的影响必须标本兼治。治标一定要严,绝对不能姑息迁就,罚款了事;应当制定法律,把“贩黄”看作“贩毒”一样严惩不怠!因为“贩黄”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道德品格影响极坏!它往往就是社会上犯罪行为的源头。治本的例子很多。中国历史上“夏禹治水”的故事,讲夏禹不用“堵截”而用“疏导”的办法最终治水成功!对于传染病的最好的防治,就是打防疫针。中国过去少年读物“三字经”前几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中的“习”就是如何做人的学习和接受前人的教育。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一个杀人犯,刚出生时呱呱坠地的哭叫声没有大的差别,但后来的教育和学习使他们之间成为天壤之别!一个人在幼儿、少年时代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做人的道德品质教育。现在经常提“学电脑”要从娃娃抓起!“体育”要从娃娃抓起!其实“道德品质”更要从娃娃抓起!现实的例子表明,一个道德品质特差但电脑学得极好、编病毒程序能力特高的人对社会不是贡献而是破坏!
现在我国的学校虽然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实际上几乎把“智”看得最高;每年全国中、高考基本上以考“智”育为主,考后总是在各个学校进行升学率的评比。这客观上把“德”、“体”、“美”看成次要的地位。顺便提一下,据报道现在中国的中、小学生戴眼镜的比例是世界最高的;大、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比例也相当高!这值得有关领导部门、家长和学生高度重视。
提倡未成年人道德品质教育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齐抓共管是对的。宣传好人好事和学习英雄人物,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必要的,这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一定的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有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的“纲”。这个“纲”应告诉青少年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和人们相处;这个“纲”应能影响青少年一辈子的行为使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个“纲”还应容易记住、而不像有的地方和部门多达几十条的文明公约难以普及、难于记住。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灿烂的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她有系统的、一贯的、甚至于国际上都赞叹的文明道德标准。早在二千多年前成书的《诗经》中,就有“夙夜在公”的道德论述;西汉初年贾谊(前200-前168年)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国家、民族利益,强调整体精神;儒家把诚信视为“立人之道”、“立政之本”、“民无信不立”等。其中最能全面完整的代表中华优秀文明道德的就是“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简称“四维八德”。
听父亲说解放前上小学时,每星期一早上,校长率领全体师生在孙中山先生遗像前致敬。孙中山像的上方就写着“礼义廉耻”,左边是“忠孝仁爱”,右边是“信义和平”。当时每学期学校都要根据“四维八德”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分甲、乙、丙、丁四个等级。评为最差“丁”等的学生,校方要对其进行警告并与其家长进行谈话。如连续两次评为“丁”等的学生学校将开除其学籍!据说海外华侨办的中华学校现在仍是以此“四维八德”作为中华文明传统教育的。
现在中国大陆在对内、对外宣传报道上、外交上、法律上用词的字里行间也是经常提及“四维八德”的。如“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要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中国驻香港、澳门的人民解放军是威武之师、仁义之师!”;“我们的战士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我们的党政干部要廉洁自律!”;“我们要讲诚信,讲廉耻!”等等。前几年一次全国高考作文以“诚信”为题,许多考生在论述中都提到“诚信”是立业之基、是做人之本!“百行孝为先”这是中国的优良精神传统,也是养才选才的标准。据报道说香港公司招聘员工首先要看应聘人是否孝敬父母,因为对父母不好的人,与同事也相处不好。韩国人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从小就培养孝顺父母的高尚品德。据与韩国工程技术人员接触过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说,韩国人的敬业、爱业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回想上世纪五十年代,朝鲜战争后,韩国几乎是一无所有的穷国,而经过不到五十年后的现在,己是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其工农业的先进技术很多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当然其高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据有关学者研究,这与其全国上下推崇中国的儒家学说有关。有的学者认为是韩国人、新加坡人和海外中国人继承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从上面的分析、推敲、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四维八德”就是中华文明道德之精髓。它概括了人际间相处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只有十二个字,非常好记,又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如果我们大度的重提“四维八德”,并作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纲”加以大力提倡,将对中国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重大的意义!也将对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的反腐倡廉有重大的作用!还将为中国经济高速、持续、稳定地发展注入和谐、健康、文明的道德氛围!同时我们还能与海外的数千万炎黄子孙、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共同弘扬灿烂的中华文明道德,这将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有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各地恐怖事件累累发生、反恐行动升级和虐俘事件不断出现的时期,宣扬“四维八德”更有现实意义!此外还会对将来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有利!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其根本目的在于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并形成适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强调“四维八德”的同时,也应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弘扬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优秀精神,如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洪精神等,求真务实地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提法。像前面提到的“五爱”、“三好”、“学习英雄人物”、“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等都是不错的。但这些都是“四维八德”纲下的目,也可以说“四维八德”是树根,其他提法是“树枝和树叶”。“纲举目张”、“根深叶茂”将能使我们的青少年更好地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接班人;同时也能使我们的社会风气尽快的转变到和谐的、正常的轨道上来。
第四篇: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光阴荏苒,时间转瞬即逝。我从2000年毕业至今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工作踏实认真,方法得当,所带班级受到家长和校领导的一致好评。班主任工作是艰巨而又重要的。从我当上班主任那一刻起,我一直尽心尽力地为当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而努力工作。我付出了自己辛勤的汗水,收获的是学生们可喜的成绩;我燃烧了自己火样的青春,收获的是学生们丰厚的感情。回想着几年的点点滴滴,我真的无怨无悔;面对着几年充实的生活,我真的无怨无悔!
下面我谈谈如何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让学生明白父母的伟大,让学生学会关心父母,理解父母,学会做人,围绕这一主题,我们班举行了“孝心献给父母”的班会课。为了促进学生和父母的交流,唤起学生对父母的孝心,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我决定邀请学生家长参加班会课,为双方创设一种特定的氛围,以表达子女和父母之间互动的爱。一段深情地歌颂母爱的演讲录音《妈妈,我拿什么报答你》,拉开了班会的序幕,这时,我要同学们去到各自的父母身边,仔细端详父母,并上讲台向父母说一句深情的话。(摘录)
“每天天未亮,妈妈就起床为我煮早餐,煮好后再叫我,爸爸为了中午让我休息一会儿,常常不午睡。”
“每当我不开心时,爸爸总是开解我,给我讲故事,哄我开心。”
“我喜欢弹钢琴,爸爸给我买了钢琴,还在外面给我报班,我在教室里学,父亲就在外面等。后来我因为怕吃苦、没恒心,竟放弃了弹琴,我辜负了父亲的一片苦心,觉得对不起父亲。”
这时我发给每位同学一张纸,让他们在纸上写上姓名,这时全班同学感到莫名其妙,随后老师提出要求,请把你们父母的生日准确地写出来。一时间许多同学愣住了,有的同学叫到:“老师,我不知道,怎么办?”当场交上来的纸条中有17人没有写上他们父母的生日而交了空白卷。于是老师提出问题,你能否想起你过生日时你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吗?同学们讲了父母如何给自己过生日的事。接着老师又追问:“父母单是过生日那天对你好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不是。”“平时父母又是怎样做的?”有的同学讲到生病时;有的同学讲到天冷时、下雨时„„此时班里一片寂静,许多同学很受感动,觉得自己没听父母的话,表示从现在起一定好好学习,听父母的话,做个孝顺的好孩子。同学们反思了自己对父母的态度,纷纷表示要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一定要努力学习,„„同学们讨论决定今后要把爸爸妈妈的生日牢牢记在心间,为爸爸妈妈过生日。这时,我要求同学们展开讨论:你打算怎样把孝心献给父母? 让学生想象“假如父母离开你”或者“你离开父母”的情景,激起学生内心爱父母的情感。同时,我又邀请了几位家长发言,有一位家长很激动,发言过程中几次哽咽。最后,由我总结,提出要求:回家之后至少做三件让父母开心的事,给父母一份惊喜。
送一份独特的礼物给父母,如自己设计的贺卡或小制作;最近通过努力取得的最佳成绩或获得的喜报;一封感谢父母的信;帮父母做家务事;向父母表示关爱。
班会课最后放歌曲《鲁冰花》,在这首深情的旋律中,我让学生全体起立,感谢家长,感谢老师、感谢那些曾经和正在帮助我们的人,让我们把对他们的敬意转化为无穷的动力,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班会课在深情的旋律中结束了,许多家长和学生的眼睛模糊了。泪,滴在脸上,热热的;流到心头,甜甜的„„通过这堂班会课的教学,学生知道了应该关心体贴父母,一些同学不再任性,能礼貌待人,主动帮助同学,关心他人,也使我们班级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在以后的日子里,有许多家长打电话给我,说他们的孩子自从班会课后,有了许多改变,会与家长沟通,会关心家人,会做家务,会„„,感激之情溢满听筒。
这次班会课,学生感动了,家长感动了,老师感动了。
感恩:一个恒久而鲜活的话题。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繁杂的现代生活;学会感恩,我们才能微笑面对困难和挫折;也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会发现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第五篇:浅谈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个人的人格、个性、价值体系、习惯行为模式等个人素质形成,都是从儿童期开始的。对孩子的成长,不应局限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层面,关注心理健康也是保障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关键一环。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期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为将来孩子品德智力发展奠定基础。如果此时忽略关注心理健康成长,那么家长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的期待将可能会落空。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作为教育者应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一、培养孩子的亲情
爱是孩子的天性,他不但应得到别人的爱与关注,同时也应学会爱父母、爱亲人、爱朋友。为此,教育者应教育孩子学会爱父母、亲人和老师。全球首富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话:“我最不能等待的就是孝敬父母”。家长可将每年的三月份定为孝敬父母月,要求孩子为父母或亲人的生日准备礼物,在外吃饭时点父母爱吃的菜,为父母夹菜等。
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是最富有同情心、最乐意帮助别人的,但这种情感需要教师或家人的引导与培养,使其能体验别人的心情,感受别人的欢乐、痛苦、烦恼和失望。如在父母、祖父母或亲人因病住院时领孩子去医院探视,参加各种爱心捐助活动等。
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但它不是生来就有的,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自己的房间与学习用品,准备好自己出游的食品,养好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等。
四、培养孩子的义务感
也许有人会说,小孩子还未成年,有什么义务呢?其实不然,孩子生活在集体中就有各种各样的义务。在班级里有打扫教室卫生的义务,在家里有参与家务
劳动的义务。如何培养这种义务感呢?如:父母可教孩子做家务,给孩子制订一个家务劳动的计划,每周要求孩子完成一定的家务劳动,或者将某一特定任务交给孩子去干,只有在这种实践操作中才能培养孩子的义务感。
五、培养孩子的挫折感
现代家庭物质条件优越,一些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中出现一点小麻烦或困难,往往不能很好地应对。为了避免孩子将来可能遇到难以应付的境况,家长在平时可不时地给孩子制造一些挫折,让他们不时地去面对一些小小的挫折,学会自己去应对。
六、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2004年,在南京举办的儿童保健会上,有专家指出“经过调查发现,现在有八成的孩子感到不幸福,这是令人震惊的。”现在的孩子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父母疼爱有加,可为什么他们感觉不到幸福呢?因为幸福是一种感受,需要教师去引导孩子领悟,启发孩子去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及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什么是幸福,也可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体验生活的艰苦,从而让孩子能够学会珍惜现有的生活。
七、指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与人际关系,以此影响孩子。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班集体,班级成员互相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关心、讲究文明礼貌,劳动有分工、也有合作的班级氛围。让孩子在这种潜移默化地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交往。
其次,建立家庭幼儿园,为孩子交友提供空间。引导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进行交往,在交往中教会他与伙伴互帮互助,多看别人的优点,学会宽容等。
再次,家长与孩子平等相处,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必须保持一点童心和童趣,使自己与孩子之间有共同的兴趣和语言,走进他们的心灵,就他们关心的东西展开交流、探讨,在这种亲子互动中培养感情,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中国的未来正充满希望地注视着新世纪的一代新人。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善于交往、乐于奉献、具有较强的反省能力;能正确对待挫折,勇敢面对现实,有一定的忍耐力;能勇于负责、独立思考、不盲目冲动。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愿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辛勤耕耘、播种、采摘、并长期坚持,系统规划,总结经验,成为心理教育领域的拓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