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史参考复习资料5篇

时间:2019-05-14 12:5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当代史参考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当代史参考复习资料》。

第一篇:中国当代史参考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

1.《共同纲领》: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规定了国家的政权机关,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政策的总原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起临时宪法的作用。2.〈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文章围绕一个中心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文章论述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外关系等几方面的关系,初步提出了我国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若干新方针,文章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为中共八大作了准备。3.“三反”“五反”运动:1951 年12月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和国家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1952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首先在大中城市开展“五反”斗争的指示〉,在资产阶级分子中展开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情报的运动。到1952年8月“三反”“五反”运动基本上同时结束,次运动是建国后反对资产阶级进攻的一次重大斗争。他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工人阶级在工价中的领导地位,从国家机关内清楚了一批积极异己分子和退化变质分子,对于澄清吏治,移风易俗,使干部队伍树立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作风,具有重要意义。

4.八字方针: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简称八字方针。其内容:调整个方面的生产关系和有关政策,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列关系;巩固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果,向纵深发展;充实一些部门的生产能力,使其成龙配套,以便受到更大的经济效果;提高产品质量,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这一方针是60年代前期我国调整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

5.新八字方针: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内容:调整国民经济各种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进入健康发展轨道;改革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继续整顿现有企业,建立和健全良好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提高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等方面的水平。

6.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1951年求,首先从北京,天津高等院校开始。这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帮助知识分子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运动大致经过学习批判和组织清理两个阶段,到1952年秋,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用动基本结束,通过思想改造运动,知识分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各副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思想影响,提高了爱国主义思想觉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开始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改革,但运动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向。

7.过度时期总路线:1953年12月,党中央按毛泽东的建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组部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此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错误。1956你那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8.七千人大会:1962.1.11-2.7,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了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干部有7000多人,故称“七千人大会”刘少奇在会中作了报告和讲话,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分析了几年来工作中的主要缺点和错误,毛泽东也做了重要讲话,指出必须健全民主集中制,强调不论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七千人大会对于纠正“大跃进”以来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进一步全力贯彻“八字”方针,克服经济困难起了积极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和纠正“左”的错误指导思想。

9.西楼会议:1962.2.21-23日,刘少奇在中南海西楼会议室,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即西楼会议。指出必须全面调整国民经济,以阻止国民经济的进一步恶化,会后,中共中央恢复了中央财政小组,主管经济工作,并任陈云为组长,开始大幅度地调整国民经济。

10.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5.11,〈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公开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文章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由此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一开始受到华国锋等的批判,后在邓小平和当中央多数人致辞下,讨论冲破压力,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使人们的思想从教条注意和个人崇拜的禁锢下解放出来,恢复和发扬了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为全面认真的拨乱反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基础。11.两个凡是:1977.2.7,据华国锋的意见,〈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其中公开提出“凡是毛泽东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泽东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其严重阻碍了拨乱反正的进行和人民思想的解放。12.抗美援朝: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的侵略的运动。1950.6.25,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直接投入着厂侵略战争,并将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为保家卫国,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0.25开赴朝鲜前线。抗击美国侵略,经三年的抗战,终于把美军大到三八线以南。1953.7.27,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次战争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气焰,保卫了朝鲜和我国的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这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造争得了一个和平环境。1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2.14,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订立的条约,主要内容:“缔约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想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一方受到日本或盟国的侵略,另一方即竭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条约的签定,表示了中苏共同反对侵略的立场,对新中国的安全和建设以及对世界尤其是对远东的和平起到积极作用。

14.对〈武训传〉的批判: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一部分,1951.5.20,毛泽东指出〈武训传〉污蔑了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了中国历史,从而展开了对〈武训传〉的批判。通过批判和讨论,使知识分子掌握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和评价近代中国历史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其缺陷是开了用政治批判解决学术争端的先例。

15.统购统销:1953.10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采取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政策,称为统购统销。这一政策的实施,初步缓解了粮食等主要物资的供需矛盾,保持了时常物价稳定,保证了“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也促进了对个体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6.人民公社运动:1958年兴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的产物,实质上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大跃进”,是毛泽东和中共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种尝试,企图通过人民公社,使中国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尝试是不成功的。其突出特点是“一大二公”,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不但没有达到高的预期目标,反而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

17.“大跃进”运动:1958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的指挥下,企图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种尝试。1957.10.27,〈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的社论,吹响了农业“大跃进”的号角,1958.8重点从农村转向工业,其特点是:赶超英美的时间日益提前,高指标,浮夸风泛滥。它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极大的破坏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18.庐山会议:1959.7.8月间的庐山会议,包括两次会议,1959.7.2-8.1,是中国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8.2-16为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庐山会议前期,主要是继续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后期,毛泽东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进而错误的在全党展开了反右倾斗争。庐山会议把阶级斗争引入党内,严重损害了党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2 中断了纠“左”的过程。给社会注意建设事业带来了严重错误。19.〈五一六通知〉:1966.5.16,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批判了〈二月提纲〉,要求全党“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气,彻底揭露和批判学术界,教育界等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在这些领域里的领导权。此通知的下达,使“文革”作为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在全国急剧展开,国家的社会主义生产和历史进程被扭转到了歧路。20.一月风暴:1967.1.6,上海造反派夺上海市的党政大权,刮起了所谓的“一月革命”的风暴,由于毛泽东的支持,继上海之后,山西,青岛,贵州,黑龙江等省的“造反派”也相继夺权,建立所谓军队,干部和造反派群众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夺权之风刮遍全国,使全国陷入更大的动荡混乱之中,是“文革”中所谓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为全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21.二月抗争:上海开始夺权后,迅速波及全国,造成全国空前的混乱,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造反派”与解放军的流血冲突,面对这种严重危害国家的**,1967.1月底,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一批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地址“文革”错误和林彪,江清的倒行逆施,就是“二月抗争”,之后,毛泽东批评了老革命家,并实际上让“中央文革小组”取代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肯定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做法 22.革命委员会:“文革”期间各级政权的组织形式,简称革委会,从1967年上海的“一月风暴”开始,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相继被“造反派”夺权,这一行动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并指示新建立的政权都称革委会。它实行军,干,群三结合原则,作为地方临时权力机构。“革委会好”从此成为“文革”中反映“造反派”成就的一句口号。1979.7.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取清革委会,改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23.《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965.11.10,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文章〈评。。〉,文章指名批判了北京市副市长,著名史学家吴晗,称他的京剧剧〈海瑞罢官〉是一株毒草,这种超出学术范围的政治批判成了“文革”的导火线。

24.天安门事件:1976.4.5,全国人民汇聚天安门,沉痛悼念周恩来总理。此事件遭到江清等人的反对,并极力制止。甚至还发生了流血冲突。此事件表面上是以悼念周总理和反对江清集团展开的,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错误的严重反对。为粉碎江清集团奠定了基础。

25.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在政治上,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在经济上,实行五种经济并存的经济制度,文化上,实行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个孤立的社会形态,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其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26、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1962年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把我国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提出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同年年底到1963年初,一些地区进行了整风整社、社会主义教育和小“四清”(清帐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工作。5月,毛泽东在杭州召集部分政治局委员和大区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前十条”对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形势作了极其夸大的估计,对“四清”运动的任务、政策、方法作了规定。这实际上是在为大规模的“社教”运动作准备。9月,中央根据“社教”运动的试点情况,制定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后十条”一方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另一方面又提出了“社教”运动中必须执行的正确的方针、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①国内意义,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独立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②国际意义,在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里,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原则? 外交方针:①“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是指与外国(主要指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其实际含义是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外交。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③:“一边倒”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正式宣布的。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外交原则:①保护华侨

②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

③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

3: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形势与任务P15?

形势:①:国际上,欧亚出现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工人运动,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争取和平解放的运动风起云涌,美国不承认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

②: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但没有取得完全胜利。国民党占据着西南﹑华南的某些省,海南﹑台湾。并保持着上百万军队,潜伏着上百万的武装土匪。

③:经济上,国民党留给共产党一个烂摊子,连年混战,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工农生产能力下降。

④:封建文化思想遗留严重,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任务:将革命进行到底。①:继续完成民主革命未完成的任务

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4:中共中央领导中国人民为巩固新中国进行了哪些斗争?

①全国大陆的解放,领土的统一 ②各地人民政权的建立

③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④:稳定市场物价,统一全国物价

a:打击投机资本,稳定市场物价(银元之战,米棉之战)b:统一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

5:试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p25 主要内容:

①:确定了建国后头三年党的中心任务和工作纲领。中心任务:利用三年左右,争取国家财政的根本好转 工作纲领:三个条件和八项工作

②: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方针。即:a:集中力量向主要敌人发起进攻(三大敌人的残余力量)

b:团结多数,对其他方面有所缓和,有所让步,不要四面出击,搞得全国紧张。意义:它是中国由革命走向和平转变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正确制定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中心任务,制定了一个“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它是中国从革命走向大规模和平建设的基础。

为党制定了在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纲领﹑路线﹑方针,这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稳定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试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p48? 中共中央在这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它适应了当时我们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历史的必然性。

①:这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和扩大计划经济,顺利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

②: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政策的发展,已经为实行“逐步过渡“提供了一系列具体形式和途径。

③:从土改后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趋势看,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个体经济已经成为农村主要的经济成分。

④:从国际环境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对我国军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封锁禁运,我们必须争取时间,加快发展,增强实力。

上述一切表明,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历史的必然性。

7:如何正确认识“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唯一选择。伴随着三大改造运动的完成,中国经济有明显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成就显著。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样,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但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对一部分工商业者处理不够恰当,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

8:中国八大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八大的基本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改造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确定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新时期的政治路线的判断依据: a.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

b.中国的社会主义矛盾发生了变化 c.共产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建设

②: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政策

a. 确立了既反对右倾保守,又反对急躁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b. 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重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c. 提出了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注重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关系

d. 在经济体制上提出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集中生产与分散经营相结合。③:八大提出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任务。a.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加强同各大民主党派的合作

b.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监督

c.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制定完备的法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④:提出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

八大的意义:八大制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纲领和实现宏伟纲领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八大路线既符合三大改造基本结束后的国情和民意,又是富有创造精神的。它为党领导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指明了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中共八大成为当代中国又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历史坐标。

9:社会主义探索 我国的经济建设是怎样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的?(1956—1966)

(一)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开始

1.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为八大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2. 中共八大的召开,提出了党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3. 正确处理两类性质矛盾理论的创立,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4. 整风运动和反右倾斗争

整顿三风: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 整风运动转化为反右派斗争并且严重扩大化,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当成了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反右派斗争扩大到全国,许多人被划为右派分子,它带来了严重后果,打击了优秀骨干分子,左倾思潮急剧发展。

(二)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制定与“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5.5—23,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基本是错误的。

2.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1958年,北戴河会议,正式进入高潮),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指导,缩短时间赶英超美,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搞垮农业,打乱了国民经济农﹑轻﹑重的比例,损害了国民经济 3.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基本特点:“一大二公”---公社规模大,公社的公有化程度高,建许多公社,吃大锅饭,引起农民不满,生长积极性下降,在1958年的郑州会议,八届六中全会上纠正。

(三)庐山会议和反右倾运动

1959年7.2—8.1,8.2,江西庐山会议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庐山会议),前期对“大跃进”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后期,彭德怀因向毛泽东提意见,转向批判彭德怀,反右倾运动,反右倾斗争又扩展到全国,庐山会议造成严重后果,政治上,经济上,理论上

(四)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与“八字方针”的制定 1.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2.八字方针的制定和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五)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调整,十年建设成就

1.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2.西楼会议和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六)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1.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毛泽东重提阶级斗争

2.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是后来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原因。3.1963—1965年的国民经济继续调整,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10:如何评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1956年9月(中共八大)---1966年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客观的讲,历经艰难,但成绩是主流。成绩:(1)十年间,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独立地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经济在发展,经济实力在增加。

①十年,全国的工业固定资本增加了3倍

②涌现出了具有规模的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

③石油全部实现了自给

④工业格局逐步完善,一整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形成 ⑤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大规模展开

⑥科 6 技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2)这十年,我们培养了大批经济﹑文化建设人才。

(3)党和国家逐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和教训,是我们从社会主义实践中得来的。

错误:中共左倾错误的发展,①在政治理论上,表现为阶级斗争扩大化

②左倾错误表现在经济建设方面是急于求成,急躁冒进 综上所述,成绩是主流

原因:从任务上看,执行了八大的决策;从时间上看,10年正确时间,时间较长;从犯错误的性质和程度上看,没有像10年文革那样的全局性错误;从统计数据上看,10年中有过突飞猛进的进展。

11:文革是怎样发动起来的?

(一)文革发动的原因 1:主观原因

① 1957年以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左的错误理论和实践逐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 毛泽东错误的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2:社会历史原因

① 中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理论上的研究和思想上的准备,毛泽东把社会主义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进而发动文化大革命。②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设想和观点进行了错误的理解,加深了他对社会主义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失误。

③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作了错误的判断。

④ 受国际斗争的影响(波兰﹑匈牙利事件,中苏论战—评价斯大林)3:毛泽东个人原因----个人专断作风发展,权利高度集中 4:野心家﹑阴谋家的原因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助长了他的错误。

(二)文革的准备

1. 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文革的导火线

1965年11月11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成为文革发动的导火线。2. 彭真主持《汇报提纲》(《二月提供》)《二月提供》试图把已经开展起来的批判运动约束在学术讨论的范围内,不赞成把它变成政治批判,毛泽东否定之。

江青随后主持《座谈纪要》,《纪要》为文革风暴首先从文艺界刮起提供了借口,反应毛泽东对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过分严重估计和发动一场“文革”的决心。3. 批判彭罗陆杨

开展对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的批判,使文革在组织上的障碍得以排除。

(三)文革的全面发动

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文革的正式 发动。

1. 五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①批判彭﹑罗﹑陆﹑杨的反党错误

②会议宣布撤销《二月提纲》和五人小组,决定成立文革小组,为文革的发动制造工具

③通过毛泽东制定的“五一六通知”,规定了 7 文革的任务,对国内形势和党内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判断

④林彪发表了重要的“五一六讲话”

2. 对文革发动的再理解:“破” ﹑“立”

① 五七指示---毛泽东政治抱负和纲领性文件,空想的社会主义模式,逐步消灭分工,逐步消灭商品的社会,一个平均的社会。② “五一六”通知---砸乱旧世界的纲领 ③ 毛泽东致江青的信,开启文革的钥匙。3.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文革的再发动

12:中共九大的基本内容及其危害 基本内容:(1)林彪作政治报告

①对文革进行全面的肯定

② 报告把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第一次规定为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 报告从左倾错误观点出发,篡改了党的历史,将其说成是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 ④ 报告错误的把提出所谓的“斗﹑批﹑改”任务

⑤ 报告过分的夸大了帝国主义发动世界大战的可能性,随时准备打仗(2)九大章程----修改党的章程

①对毛泽东思想进行错误的解释,林彪把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下解析革命的理论”说成是毛泽东思想的最新发展并论述了这个理论的形成和意义,并把这个理论写进党的章程

②通过新的党章,取消了党员应有的权利和新党员的预备期;把林彪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进总纲

(3)选举新的中央领导机构,林彪仅次于毛泽东。许多优秀的党员被排斥在中央常委和政治局之外。

危害:(1)使文革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大大加强了林彪﹑江青等人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2)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指挥方针都是错误的(3)使得左倾的思想和个人崇拜进一步发展。(4)在中共党史上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13:试分析文革的起因﹑性质及其教训

(一)文革的起因 1.主观原因

①1957年以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左的错误理论和实践逐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a.1957年的反右斗争,并扩大化,否定了八大的正确思想

b.1959年批判彭德怀,第一次在党内大搞阶级斗争,斗争矛头由社会引向党内

c.1962.9八届十中全会,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并且斗争矛头指向党内高层

d.四清运动,毛泽东实践把矛头指向了负责党内工作的刘少奇

e.六十年代的大批判运动,毛泽东对全国阶级斗争的形势判断失误,毛泽东错误的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 2.社会历史原因

①中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理论上的研究和思想上的准备,毛泽东 8 把社会主义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进而发动文化大革命。②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设想和观点进行了错误的理解,加深了他对社会主义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失误。

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作了错误的判断。④ 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和实践的形成还受到国际斗争的影响

(波兰﹑匈牙利事件,中苏关于评价斯大林的论战)3.毛泽东个人原因

个人专断作风逐步发展,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泛滥,是文革发生的重要原因 4. 野心家﹑阴谋家的原因

林彪江青一伙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对文革的顺利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文革的性质

文革是一场由领导阶级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和人民带来严重后果的内乱。

(三)文革的教训

1.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中心问题。对于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应该采取和运用法律﹑法规,通过正确的措施解决,而不应该利用文化大革命那样“用一个阶级打到另一个阶级的革命”的方式来解决。

2. 经济建设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围绕生产力的 发展,改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而经济工作﹑经济建设要按照经济规律来办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发展的战略。要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把发展科学﹑教育放在战略的高度,是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力与上层建筑。

3. 摆脱旧的习惯势力和教条主义,禁止个人崇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集体领导原则。

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肃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原则,不允许任何个人凌驾于党组织之上。必须克服教条主义,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 推进“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进程,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使之成为维护人民权利,保证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打击犯罪的强大武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成为有权威的人民权利机关。必须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用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手段,监督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工作。5. 正确对待无产阶级领袖

无产阶级领袖为歌迷会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无产阶级领袖不是神,也会犯错误,所以也必须要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监督和制约。

第二篇:中国当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史

名词解释: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12月,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提出的,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后来在会议中不断完善中形成了今天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的原则‛。从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了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0年发行的一种以实物为计算标准的公债。发行目的是为了支援解放战争,迅速统一全国,以利于安定民生,恢复和发展经济。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募集与还本付息,均以实物为计算标准,其单位定名为‚分‛。每分公债应折合的金额由中国人民银行每旬公布一次。

这次公债发行数量虽然不大,但对弥补财政赤字,回笼货币,调节现金,稳定金融物价等,都起了很好的作用。1950年3月以后,随着公债款的上缴和其他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国家财政收支已接近平衡。此后,全国的物价也逐步稳定下来。

2、初级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中国农民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建立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中国农村经济由个体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形式。初级社一般是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将私有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分社统一经营和使用,按照土地的质量和数量给予适当的土地分红,其他入社的生产资料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初级社在社员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统一组织集体劳动,社员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取得劳动报酬,产品由社统一支配。初级社有一定的公共积累。初级社与互助组相比,实行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统一经营,积累了一定的公共财产,在社的统一计划下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部分地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初级社部分地改变了私有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个体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形式。

4、‚三反‛、‚五反‛运动:是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的统称。

5、镇压反革命运动:简称镇反运动,是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清查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历时一年多的镇压反革命运动,范围涉及到全国几乎所有地区,从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残留的反革命势力,并清除了一批帝国主义间谍。曾经猖獗一时的匪祸,也已基本扑灭,使我国的社会秩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定,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土改运动和抗美援朝战争。

6、《论十大关系》: 是毛泽东在1956年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出的一个政治报告,分为政治、经济、中外关系三个方面。要求大家处理好各种关系,调动一切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内容包括:轻工业和重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之间的关系;中央和地方关系;我国的民族关系;党和非党关系;革命与反革命关系;是非关系;中外关系。它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提出了党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思路,从指导思想上为召开党的八大做了准备,成为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最初重大成果。

7、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二是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以“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的总路线.其实质,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解决所有制。

8、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又分为个别行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新中国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完成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初步纳入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轨道后,进入了高级形式,分两步完成了公私合营,从而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七千人会议: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央、中央局、省、地、县(包括重要厂矿)五级领导干部,共7118人。人们习惯地称这次会议为‚七千人大会‛。这是我们党在执政后召开的一次空前规模的总结经验大会。会上,发扬了民主,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作风。初步总结了1958年‚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这次会议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提高认识和纠正工作中发生的‚左‛的错误,对公有经济的恢复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大会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左‛的思想,毛泽东等党内领导人对形势的判断依然存在错误。

10、第一次郑州会议:指1958年11月2日至10日毛泽东在郑州召集的有部分中央领导和部分地方领导参加的会议.开始纠正了人民公社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以及废除商品生产等错误主张。

1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就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这条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的建设道路的一次尝试,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它是在反右倾扩大化和错误批判反冒进过程中形成和制定的,根本缺点是忽略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12、《二月提纲》:是1966年2月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向中共中央的汇报文件,全称为《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由于其成文时间而得名。是1966年以彭真为首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拟定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这一提纲试图保护因撰写《海瑞罢官》受到批评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努力将对吴晗的批判圈定在纯学术讨论内。但因这一提纲受到毛泽东的批判而在当时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影响和严重的政治后果。昭示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的‚五一六通知‛首先就推翻了二月提纲。

13、《五一六通知》:

1966年5月4至26日,为了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五一六通知》。《通知》从根本上混淆了敌我关系,实际上是把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作为斗争对象,并规定了错误的方针和方法。《通知》是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为文革确定了理论、路线和方针,而且从组织上也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做好了准备。它的通过,标志着‚左‛倾错误理论开始在中共中央占据了主导地位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14、‚两个凡是‛:‚两个凡是‛方针是华国锋在1977年公开提出的,方针的具体内容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方针实际上是延续了‚文革‛以来‚左‛的思想路线,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的工作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而‚两个凡是‛明显严重阻碍了拔乱反正工作的正常进行。邓小平率先批评了‚两个凡是‛,认为它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歪曲,而强调应恢复实事求是的作风,以实现思想方面的拨乱反正。

15、四马分肥: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中,对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的企业利润采取了‚四马分肥‛的办法,即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税、股金红利进行分配,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基本上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资方的股息红利被定息,即年息五厘所代替。

问答题

一、分析建国初期的形式和任务 形式:

1.国民党残余势力尚未肃清,人民政权并不巩固。2.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

3.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生产关系还没有彻底消除。

4.在国际上,二战后帝国主义阵营大为削弱,社会主义阵营有所增强。任务:

1.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提出转移党和国家工作重点 2.制定平稳前进经济方针,改革集中统一经济体制 3.创立政治制度框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4.制定文化建设方针,繁荣科学文化事业

5.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二、简述建国初期新区土改的意义

1.彻底消灭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打到了地主阶级,摧毁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倒派赖以实现反革命复辟的社会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2.使约3亿农民分得7亿亩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农业生产总值比历史上最高产值增加18.5%,三年递增14.1%。

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国的半封建社会,最终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为国家财政经济的基本好转、为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经济建设、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重要条件。

三、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主要内容: 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在建国后头三年中共的主要人物和工作; 制定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即不要四面出击。历史意义:是建国初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制定了党在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纲领 路线和方针,对巩固新生政权,恢复经济,稳步的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试论三反运动的历史和现实意义P44 ①三反运动的实质是在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共产党人和国家干部的廉洁,是反腐败长期斗争的初战。通过三反运动,清除了一批贪污腐化分子,在革命队伍中进行了一次反腐教育,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教育了大多数干部,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②三反运动不但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也进行了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在党和社会内部树立起了艰苦朴素、踏实劳动的新风尚,有力地抵制了旧社会恶习和资产阶级的腐蚀,纯洁了党和国家肌体,极大地提高了党和人民政府的威信; ③在‚三反‛运动中,不断发现许多贪污分子的违法活动同社会上不法资本家的违法活动有相当密切的联系,由此掀起了‚五反‛运动,从而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严重违法行为,在工商业者中普遍进行了一次守法经营的教育,为后来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繁重时期的同时,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为创造国内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国家要总结‚三反运动‛的经验,合理发动群众,充分依靠群众同犯罪现象作斗争的同时要做好控制; 要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执政党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坚持长期斗争,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对贪污腐败损害国家利益的人员无论职位高低,一概依法严惩,保证领导队伍的纯洁性。

五、建国初期为什么要采取‚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方针

这是1950年6月6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文章在指出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以来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 等各个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同时,指出我党仍面临着十分艰巨复杂的任务。我们的敌人还很强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计划地为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必须调节同各方面的关系,团结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集中力量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进攻,不要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为了集中力量反对主要敌人,解决当时的主要问题,毛泽东在这个讲话中分析了国内的阶级关系,阐明了党的战略策略思想,提出掌握斗争的主要方面,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方针。毛泽东最后重申,我们不要四面出击,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这是我们的战略策略方针,也是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行动纲领。

六、1975年整顿的重要意义

全面整顿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伟大历史转折的序曲。

1、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的全面整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我党新时期伟大历史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为了改变‚文革‛中思想理论是非颠倒的状况,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和邓小平通过整顿实践来启蒙人民。一是针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的做法,邓小平提出了全面学习、宣传、贯彻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命题。二是按照毛泽东的指示,1975年3月5日,邓小平在中央、省、市、区主管工业书记会议上,提出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实现‚四化‛大局的思想。三是强调整顿党的作风,发扬毛泽东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以及延安整风精神。

上述思想的提出,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始用现实的眼光重新审视‚文革‛中的一切,开始突破对‚文革‛认识的思维定式,为后来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2、整顿实践中,党和邓小平提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是全党中心任务的思想,把经济建设提升到党的政治路线高度,为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奠定了政治基础。

把经济搞上去,是邓小平主持工作以来最关心、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1974年,因‚批林批孔‛运动的干扰,国民经济计划的大部分指标未能完成,其中部分主要产品的产量甚至比上一年还低。这种经济状况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也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故毛泽东指示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邓小平借此把毛泽东的指示提到‚纲‛的高度,批评了‚四人帮‛只讲理论学习、不提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问题,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和胆略,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

1975的全面整顿,提高了党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增强了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重心的信念。

3、整顿实践中,邓小平主持整顿党的组织,落实党的政策,为新时期伟大历史转折的实现奠定了组织基础。

‚文革‛中,党的组织受到严重冲击,造反派踢开党委闹革命,四处夺权。一大批党的干部,特别是老干部被以各种罪名撤职、批斗,不少地方的党组织不复存在,致使党的领导受到极大削弱,党的威信大大降低。为扭转这种情况,党和邓小平通过五个会议和三个文件,对工业、军队、科技等部门,从中央到地方的党组织进行了纠‚左‛工作。其内容是:首先,建立‚敢‛字当头的领导班子。通过整顿,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机关到工厂车间、科研机构都初步建立和恢复了被破坏的领导班子。邓小平还强调解决领导班子的重点问题,‚主要是配备好一、二把手,一、二把手敢字当头,就可以把队伍带起来。‛重建领导班子,把‚文革‛中被造反派夺去的权力部分地夺了回来。其次,坚决同派性作斗争。邓小平明确要求领导干部态度鲜明地反对派性,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对坚持闹派性的人,该调的就调,该批的就批,该斗的就斗‛。邓小平亲自带头坚决反对派性。5月21日国务院会议上,当邓小平讲到对工交系统中闹派性的头头实行‚批、斗、调‛的时候,张春桥当场挑衅说:站出来新的派性怎么办?邓小平当场顶住说:就再调,一年调它360次,总不会吧?再次,落实党的政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文革‛中被迫害打倒的老干部解放出来。当时在周恩来、邓小平的努力下,经毛泽东同意,中央决定把被关押的300多名高级干部解放出来,部分人重新安排了工作,他们成为同极‚左‛势力作斗争的中坚力量。二是把运动中错戴各种‚帽子‛的干部群众解放出来。落实政策为整顿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干部群众基础。

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是党和人民反对‚左‛倾错误同‚四人帮‛进行的一场生死搏斗。全面整顿在经济建设上获得了较大成功,同时也使全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一次空前的解放,‚人们切身体验到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各项建设事业所取得的成绩,也切身体验到‘四人帮’的那套祸国殃民活动的危害性,重新思考和认识有关‘文化大革命’的许多大是大非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1975年的全面整顿,就没有1976年的‚四五运动‛;没有1975年的全面整顿,就没有‚四人帮‛的迅速灭亡和‚文革‛的快速结束。全面整顿是我党进行拨乱反正的先导,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改革思想发展的重要环节;全面整顿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组织上为新时期的伟大转折做好了铺垫和准备。全面整顿中,邓小平表现出的艰辛开拓精神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对于指导我们在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七、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P59

八、试评农业合作化P78 农业合作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九、我国为什么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改造?

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其次,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讲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转化为飞对抗性的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再次,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的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再加上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指以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这样,就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十、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有哪些经验?

1.进行和平改造,实行赎买政策,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代价的把资本家的生产资料逐步收为国有。

2.创造了在工业中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在商业中经销代销等低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再发展到公司合营、全行业公司合营等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完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向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转变。

3.把对企业的改造合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实现在改造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同时,团结资本家,给资本家本人以教育和必要的工作安排,发挥其有用之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十一、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哪些特征?

(1)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意味着我国所有制结构和调节方式都实现了向完全计划经济的转变.(2)国家对经济活动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国家或中央政府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核心主体,而企业由于只执行既定的生产计划成为政府的附属物.国家主要通过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计划实施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和管理.(3)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国家不仅要负责宏观方面的资源配置,甚至对微观的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和支出都做出计划,以实现资源在微观主体间的配置.(4)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计划配置资源的一个核心机制在于行政命令手段替代价格机制.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被压低到最小的范围.(5)交易活动的非价格特征.按照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的观点,交易是人类经济行为中最一般的经济活动.市场经济的核心特征在于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交易,而计划体制下的交易活动则被行政指令所替代,交易对象被消除了商品本性.(6)分配方式上采取按劳分配.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应当以按劳分配为主.这种分配方式的核心在于,根据单个劳动者的贡献大小决定其分配数额,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却不劳动者不得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民之间进行分配.(7)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城乡分化和二元结构.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出于战略考虑采取赶超型发展战略,对城市工业和重工业发展投入较大,但由于多数前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积累不足,经济总量较小,并且属于典型的传统农业国家,因此都采取‚抽农补工‛的做法,试图优先发展重工业.(8)对外封闭型经济.十二、试论党的八大的伟大历史功绩P112

十三、分析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有两类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对一些具体关系作了论述。

意义:对马克思主义作了独创性贡献,提出并解决了三个问题: 社会主义条件下有没有矛盾

社会主义条件下矛盾的性质,处理的方针 产生的根源与特征 创造性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纲领性文献。对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对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全国人民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十四、简析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和实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1.总路线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具有高瞻远瞩的第一次规划,激励着我国人民尤其是几代年轻人为之奋斗和献身。

2.总路线中贯穿着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充满着生动活泼的辩证法。3.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和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它是我国以苏联为鉴戒,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大胆试验,寻求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探索。但是,由于我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还缺乏经验,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和包围、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强国的愿望十分迫切,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条件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实施上存在着许多缺陷,有些甚至是严重的错误。1.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

2.提出了超越国情国力的奋斗目标。

3.不切实际的超越国情国力的奋斗目标和高指标,压出了‚浮夸风‛。4.高指标导致高积累。

5.片面强调产值产量,忽视产品质量,粗制滥造,有些产品一生产出来便是无用的废品。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大搞‚人民战争‛,不搞成本核算,铺张浪费成风,经济效益低下。6.提出‚以钢为纲‛,要‚钢铁元帅升帐‛,用钢铁工业的发展带动工业全面发展,结果破坏了工业内部和工农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使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7.片面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向地球开战,滥开、滥采、滥伐,结果造成自然资源严重浪费,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8.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变革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所有制上急于过渡,生产资源上‚一平二调‛,收入分配上实行‚供给制‛,搞平均主义,结果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9.缺乏一套系统、具体、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办法。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造成我国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粮食供应异常紧张;轻工业产品严重短缺,市场供应量急剧下降;财政赤字连年攀升,物价成倍上涨,通货膨胀严重;加上苏共领导背信弃义,撒毁合同,索还债务,结果使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遇到严重困难。

十五、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

十六、总结60年代国民经济大调整的基本经验

十七、分析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国际环境方面:自中国成立以来,就面临着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面对的国际环境十分的复杂和艰难。另外,一直交好的苏联单方面撕毁合约,对于 中国的处境无疑是雪上加霜。波匈事件的发生使领导人原本就紧张的神经绷得更紧,对于阶级斗争更加的敏感和关注。

中共组织制度: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十分普遍。决策机构和决策方式上的少数人决断,国内的很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中共高层领导者的意见,一言堂现象十分严重。民主制度的不完善和政治参与的缺失,自下而上的信息渠道受阻,导致领导人做出决定时往往听不到其他的声音,造成信息失真;各种权力机构间缺乏监督和制衡; 缺乏法制观念和依法治国的措施;干部体制上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

历史原因: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共和毛泽东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完全搞清楚。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处在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被严重削弱以致被破坏。没有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

毛刘分歧:毛刘二人对‚三面红旗‛认识的分歧,裂隙就此出现;关于工作指导方针的分歧,加深了矛盾。在社教运动问题上的分歧,毛泽东对刘少奇彻底失去信任,政治上分手,着手进行文化大革命斗争的准备。毛的个人因素:自六十年代以后,毛泽东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骄傲心理,过于自信,专断作风日益严重,对党内不同意见、主张,动辄提到路线高度,并以自己的是非为是非,最终导致党的领袖凌驾于全党之上,使他很自然地把他与刘少奇之间的分歧和矛盾视为马列主义与修正主义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于是,他采取了极端的手段——用阶级斗争的办法解决他与刘少奇的矛盾分歧,最终酿成一场惨痛的悲剧。

十八、为什么说‚两个凡是‛的方针是错误的?

‚两个凡是‛指的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第一,‚两个凡是‛的方针是根本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的。革命导师的思想言论(包括他们的一系列列著作)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般地说,有几种情况:一是论述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即科学地揭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二是在当时特定情况下对某些具体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和论断,从当时情况看这些言论是正确的,但由于条件和情况的变化,不能照搬照抄;三是任何伟大历史人物都是人,而不是神,他们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和掌握同样要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是不可能一次完成的,同样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多次反复而深化。在这个过程中,免不了也会发生某些偏差甚至出现某些严重的失误。而实践则是不断发展的,如果我们对于革命导师的某些过了时的具体结论,甚至某些错误的论断一概照办,完全照搬,就会对党的事业带来严重危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同志曾严肃地指出:‚如果何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

第二,‚两个凡是‛的方针也是背离我们党所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革命学风和优良传统的。毛泽东同志曾经正确地指出,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当作僵死的教条,而应当看作为行动的指南。这就是说,由一r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面对新的情况,决不能机械地照搬本本上的现成结论,而必须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实 际斗争中的问题,从而得出切合实际的科学结论。陈云同志提出的‚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的原则,正是对我党优良传统与革命学风的一个精辟的概括。

第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我们党一贯采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恨本立场。‚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上是借口‚高举‛,把毛泽东同志的片言只语当作不可移易的金科玉律,凡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定的,只能照办,不能更改;没有说的就不能办,没有定的就不能做。于是,过去的一切不能动,今后的一切照样搬。实践已证明是止确的也不能恢复,明明是错误的也不能改正。这样,我们党的指导思想_L的左的错误就无法纠正,一大批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老干部就不能出来工作,一批重大的冤假错案不能得到乎反昭雪,被混淆的功过是非就得不到澄清,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间题也不可能得到解决。显然,这本身就是违背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是违背我们党所采取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正确立场的。

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实事求是地认识毛洋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这对于我们端正思想路线,完成拨乱反正,保证我们党的工作继续胜利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十九、简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伟大意义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1978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种执政指导思想的讨论,实质上是文化大革命路线和实施经济建设的改革开放路线的较量.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是检验党的路线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大讨论带来思想大解放.二十、试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

1.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邓小平提出的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的科学论断,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全会重决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错误口号。

2.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3.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认真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和历史遗留下来的某些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为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历史的伟大转折载入党的史册。

第三篇: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

1、七届二中全会:1949 年 3月5~13日在中国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行,毛泽东主持会议

并作了重要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必须警惕骄傲自满情绪,必须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全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全会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七届二中全会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为迅速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国的彻底胜利,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2、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

至9月30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代行了中国的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了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定于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国歌未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国旗定为五星红旗。会议选出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同时选举出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56人。会议还选出了由180人组成的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3、《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施政纲领,是团结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大宪章,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前,实际上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4、“一边倒”:所谓“一边倒”,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

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5、《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1950年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

主义共和国联盟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条约共有6条,主要内容为: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制止任何国家的侵略与破坏和平;当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盟国之进攻时,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也不参加反对对方的同盟、集团与行动;双方对有关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将进行彼此协商;双方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中苏间的经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经济援助,进行经济合作。条约于同年4月11日经批准后生效,有效期30年。

6、朝鲜战争:朝鲜战争亦称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是一场朝鲜与韩国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同时美国、中国、苏联等18个国家也以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是在冷战背景下的一场实际战争。

7、土改运动:土地改革运动是指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区开展的土地制度改革斗

争。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8、镇压反革命运动:朝鲜战争爆发后,反革命活动活跃。反革命分子进行种种破坏

活动,妄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了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保证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195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从1950年冬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1952年底镇

反运动基本结束。镇反运动的胜利基本肃清了残留在大陆上的国民党反革命残余势力,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破坏活动和反革命复辟阴谋,安定了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和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援了抗美援朝、土改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9、三反五反运动:1951年10月增产节约运动开展后,各地揭发出大量贪污浪费与官僚主

义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团体、军队、党派中进行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三反运动),以及在私营工商业者中进行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五反运动)。1952年10月,三反五反运动结束。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打退了不法资本家的进攻,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在私营企业中建立了工人监督,并实行民主改革,对工商业者普遍进行了守法经营教育,创造了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挽救了一批国家干部,起了清除旧社会污毒和移风易俗的作用。

10、一五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亦称“一五”计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该计划由中共中央周恩来、陈云主持制定。

基本任务

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其中包括苏联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以及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

为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将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成就

计划所规定的建设任务,于1957年底完成。建立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个体农业、手工业以及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

存在的问题

忽视了农业发展。

1956年出现的全局性冒进,造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紧张。

对个体农业、手工业以及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快,留下了后遗症。

1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国共产党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这一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和准则。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2年下半年由毛泽东提出,1954年为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批准,并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原来估计十五年左右时间完成,但在实际执行中,于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接着又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3、1957年整风运动:1957年4月,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全面展

开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为主题,以及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但是由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的状况和右派进攻的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把本属必要的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

14、反右运动:中国1957年开展的反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政治运动。在整风运动开展之后,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共产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猖狂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针对这种情况,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击右派的斗争。由于对1957年春夏的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又采取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形式,在全国开展了一场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致使反右运动被严重扩大化了。

15、大跃进:“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

“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

16、1958年南宁工作会议:1958年1月南宁工作会议,大力批评反冒进,并同时提出了经

济计划工作要搞两本帐:中央有两本帐,一本帐为必成,一本为期成;地方两本帐,以中央的期成帐为必成,自己再制定期成帐。

17、大炼钢铁: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全党全

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 决议,从此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1957年11月,毛泽东曾提出要在15年左右时间在钢铁等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上

和超过英国的口号。在“ 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下,钢铁生产指标越提越高。北戴河会议正式决定并公开宣布1958年钢产量为1070万吨,比1957年翻一番,号召全党全民为此奋斗,开展空前规模的大炼钢铁运动。

18、人民公社:农村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

所有制的经济组织。成立初期,生产资料实行过单一的公社所有制,在分配上实行过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并取消了自留地,压缩了社员家庭副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19、庐山会议:1959年召开的庐山会议包括两次重要会议:7月2日至8月1日党中央

在江西省庐山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2日至16日举行的党的八届八中全会。政治局扩大会议的目的是要落实1959年主要计划指标,认为大跃进出现的问题主要次要的,成就是主要的。庐山会议后,反右倾运动在全党全面展开。彭、黄、张、周被免去职务,中共高层再次出现变动。

20、第二次台海危机:1958年初中国完成福建军用机场的建设、鹰厦铁路通车

 1958年7月17日中共中央作出炮击金门的决定

 8月23日炮击金门

 7月31日-8月3日赫鲁晓夫因长波电台与潜艇联合舰队事宜秘密访华,中方未通告炮

击金门的决定

 台海危机期间响尾蛇导弹问题

21、“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八届十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决定在城乡发动一

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前期是在城市“五反”(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在农村“四清”(清帐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工分),后期扩大为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统称为四清运动。针对目标是要教育普通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并清理基层干部。

22、四清运动:简称四清,是1962年底在中国农村逐步推开得一场政治运动。四清运动最

初是“清工分,清账目,清财物,清仓库”,后来扩大为“大四清”,即“清政治,清

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农村的四清运动与城市里的五反运动合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3、中苏论战:中苏论战,是60年代中国际共运中的重大事件,对中苏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的发生,是中苏国家关系迅速恶化的产物;是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尖锐化的结果;就中国方面来说,也是中国共产党“左”倾指导思想急剧变化的结果。中苏论战的实质,既是国家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也是在意识形态方面一场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统”之争。论战对全局指导上日益“左”倾的中国政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指导思想不仅迅速发展,而且进一步系统化、体系化,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24、三线建设:1964年到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

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

25、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间由毛泽东同志发动和领

导的一次政治运动,历时10年。是由于毛泽东同志错误的估计当时我国的政治形势及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而发动的,被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6、红卫兵运动:红卫兵运动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它主要是由一群单纯、热血沸腾和政治挂帅的大、中学生组织起来的,随着红卫兵“北上、南下、东征、西进”的大串联如火如荼地展开,红卫兵运动逐渐远离了它的初衷,从而严重地困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正常次序的维护。

27、上山下乡运动:是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期,中国共产

党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28、珍宝岛事件: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击退苏联军队入侵的战斗。1969年3月,苏联军队几次对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并向中国岸上纵深地区炮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在这次事件中,苏联政府称珍宝岛属于苏联,反诬中国边防军人侵苏联,并且公布了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的“抗议照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珍宝岛无可争议地是属于中国的领土,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是在中国的管辖之下,有中国边防部队进行巡逻。苏联的所谓“抗议照会”是推行社会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强盗逻辑。

29、《中美联合公报》:联合公报在阐明双方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各自看法和立场、承认中美

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区别后,强调指出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双方郑重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谈判,也不准备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或谅解。双方还认为,大国相互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

关于台湾问题,中方在《联合公报》中重申: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

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方则表示:它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

施。

联合公报还规定,双方将为逐步开展中美贸易以及进一步发展两国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提供便利;并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对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30、改革开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

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3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

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前,召开了历时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党的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骨干,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年来党的领导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批评,对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政治方面的重大决策,党的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等,提出了建议。中央领导在会议闭幕式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讲话成了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

32、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

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以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取代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促进经济的变革,使我国经济结构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发展出口贸易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适用的先进技术

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特别是更加积极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兴办中外合资、中外

合作与外商独资企业

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

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与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

设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以带动内地开放

33、一国两制:“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其的基本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34、反右倾运动:“反右倾”运动是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的一场“反

对右倾机会主义”的运动。这次运动的重点是党政军机关。这次运动连同之前庐山会议后期对彭德怀等的批判都是完全错误的,是建国以来我党政治生活中的一次重大错误。在政治上它使中国共产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使国家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在理论上,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进一步发展。在经济上,打断了郑州会议以来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中国共产党内已有所克服的“左”倾思想和“左”的行动再次泛滥,并延续更长时间。

第四篇: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

1.一化三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一化”和“三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因此,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2.一五计划

即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俞平伯 俞平伯(1900年-1990年),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俞平伯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享誉文坛。早年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赴日本考察教育。1947年加入九三学社。党在1954年下半年就要公布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详细内容,因此必须动员全部人口,不允许任何事情干扰经济计划。党再次通过思想改造运动来推动其经济计划的实施,于是又从文学界着手。这次运动是从对具有西方倾向的学者俞平伯进行比较温和的批判逐渐开始的。批判俞平伯,是要动员非党知识分子,为党的革命性的经济变革作准备。4.“胡风反革命集团案”

胡风反革命集团案是1950年代在中国大陆发生的一场从文艺争论到政治审判的事件,因主要人物胡风而得名。在民间和学界被广泛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一场大规模文字狱。由于胡风的文艺理论被认为偏离毛泽东红色文艺理论[来源请求],胡风及其支持者与周扬等人的文艺争论被升级为政治批判。政治定性后的整个批判运动波及甚广,共清查了2100多人,逮捕92人,隔离62人,停职反省73人,到1956年,共正式认定78人为“胡风分子”,其中骨干23人。该事件也与此后中国大陆发生的历次文艺批判运动息息相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一场文艺界的大规模政治整肃和清洗运动。

5.反冒进与反反冒进

毛泽东于1957年冬、1958年春批“反冒进”;1958年1月的南宁会议,大批周恩来,迫他承认“反冒进”的错误。南宁会议清除了发动大跃进的障碍,却使中央权力体制的弊端、政坛的“浮夸风”加剧,导致后来的大饥荒和饿死人。毛泽东提及柯庆施的《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毛泽东修改后发表),责问周恩来:“恩来同志,你是总理,你看,这篇文章你写得出来写不出来?(周答:写不出来)„„你不是反冒进吗?我是反反冒进的。”

6.三反五反运动

“三反”、“五反”运动是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的统称。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打退了不法资本家的进攻,巩固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在私营企业中建立了工人监督,并实行民主改革,对工商业者普遍进行了守法经营教育,创造了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挽救了一批国家干部,起了清除旧社会污毒和移风易俗的作用。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资产阶级进一步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7.马寅初

马寅初,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1957年因发表“新人口论”方面的学说而被打成右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他一生专著颇丰,特别对中国的经济、教育、人口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有当代“中国人口学第一人”之誉。人口问题是马寅初在建国以后的重大发现。主要著作有:《通货新论》(1944)、《新人口论(重版)》(1979)、《马寅初经济论文集(上、下)》(1981)等。

8.一平二调三收款 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界限,搞了“穷过渡”,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浮夸风、干部特殊化风也发展起来,给农村中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的损失。八届六中全会以后,全国普遍开展了农村的整顿人民公社工作。但是,由于农村“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并没有煞住,再加上向农民征购了过头粮、整社过程中又对生产队干部的瞒产私分作了不恰当的处理,致使党同农民的关系日益紧张。第二次郑州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解决人民公社所有制问题和纠正“一平二调”的“共产风”问题。

9.三面红旗

三面红旗,是中国共产党于1958年提出的一个施政口号,意指“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它是时代的历史产物。一九五八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在一九六○年五月以前曾被称作“三个法宝”,五月以后又称为“三面红旗”。历史的检验已经证明,“三面红旗”是“左”的指导思想的体现,不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胜利的旗帜和法宝。在总路线指导下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但给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困难,而且还损害了党的建设。对“三面红旗”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思想进行再认识,吸取历史教训,是有现实意义的。

10.西楼会议

西楼会议是1962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西楼召开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会议由刘少奇主持。会议讨论了1962年国家预算和整个经济形势问题。陈云做了题为《目前财政经济的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在财政经济工作中克服困难的六点具体办法:减少城镇人口,制止通货膨胀,保证城市人民的最低生活,把一切可能的力量用于农业增产,计划机关的注意力应该从工业、交通方面转移到农业生产和通货膨胀方面来。通过实行以上政策和措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财政经济情况逐年好转。

11.黑暗风

1962年2、3月间,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实事求是的分析了当时的国民经济形势,指出从经济上看,目前不是大好形势,而是存在着严重困难的形势,“我们的经济临近了崩溃的边缘”。并从这个估计出发,提出了很多相应措施,后来贯彻的结果证明这种估计和采取的措施都是正确的。但当形势开始好转之后,8月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却错误的认为以上的估计是“只讲一片黑暗”,“不讲一片光明”,被定为是在刮“黑暗风”。

12.三合一少

“三和一少”指1962年上半年,中联部部长王稼祥等人提出的中国对外政策的建议,后来被概括为“对帝修反要和(三和),对世界革命援助要少(一少)”。三年困难时期,也是中国对外援助最踊跃的时期之一。1962年,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王稼祥提出了一系列稳妥务实的对外工作主张,包括对外援助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结果被批判为“三和一少”,王稼祥被迫搬出了中南海。一次防“左”纠“左”的尝试失败了。2000年代有研究者把王稼祥主张认定为“探索社会主义实现形式”的努力,“已被事实证明是具有前瞻性的改革创新”。

13.三自一包

“三自一包”:自负盈亏、自由市场、自留地和包产到户。“三自”即指“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三自”是刘少奇在大跃进失败后,主持经济调整工作,恢复了大跃进前的农村经济政策。“一包”即“包产到户”,但不是调整工作的经济政策,是各地部分农村的自发行为,在1962年7月毛泽东明确反对”包产到户“前,各级党委没有多加干预。文革后,把三自一包吹得神乎其技。从中国农业的发展史看,三自一包与历朝历代的“小农经济”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三自一包从来就不是一个创新,而是一种复古。也可说是一种倒退。

14.毛泽东第二次访苏

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率代表团第二次访问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活动,并出席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及68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史称“莫斯科会议”。这是毛泽东第二次出国,也是最后一次出国。11月21日,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离开苏联回到北京。

15.四清运动

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运动的内容,一开始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四清运动,大体分成:发动和试点;铺开和深入等几个阶段。毛泽东发动“四清”运动,主要是要运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防止修正主义的出现,并从思想上挖掉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根子。四清”运动初期是按照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的方式发展,但后来刘少奇采取派遣工作队的方式,就事实上剥夺了群众的参与权,把群众放到了运动的对立面,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扩大化”的问题。

16.二月提纲

《二月提纲》是1966年2月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向中共中央的汇报文件,全称为《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由于其成文时间而得名。是1966年以彭真为首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拟定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这一提纲试图保护因撰写《海瑞罢官》受到批评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努力将对吴晗的批判圈定在纯学术讨论内。但因这一提纲受到毛泽东的批判而在当时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影响和严重的政治后果。昭示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的“五一六通知”首先就推翻了二月提纲。

17.安亭事件

安亭事件指称的是1966年11月10日赴北京告状的一千名“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简称“工总司”)成员,在安亭受阻后卧轨拦截开往北京的14次特快列车,造成京沪线中断二十小时(一说三十小时)的事件。随后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解放日报》事件、康平路事件相继发生。这一事件成了全面炮打上海市委,导致后来轰动全国的夺权“一月革命”的导火索、转折点。

18.康平路事件

康平路事件:1966年12月30日在张春桥的支持下,王洪文制造了10万多人参加的武斗流血事件。以捏造“炮打中央文革”的罪名,打挎了另一派工人组织“赤卫队”,使上海市成了“工总司”的天下,“康”在全国开了大规模武斗的先例,为上海的“一月风暴”扫清了道路,“康”后,中共上海市委陷于瘫痪,社会生活极度混乱。

19.大闹京西宾馆

大闹京西宾馆指1967年1月在京西宾馆召开军委碰头会上,叶剑英、徐向前等老帅同江青、叶群一伙进行的一场面对面的激烈斗争。此事成为2月中旬在中南海怀仁堂碰头会上,另一场更为激烈斗争的前导,构成了“文化大革命”中老一辈革命家反对极左错误的第一个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批判所谓“二月逆流”中,被称为“两个大闹”之一。即“大闹京西宾馆”和“大闹怀仁堂”。

20.大闹怀仁堂

1967年2月11日至16日,在周恩来主持的有多名中央政治局委员参加的怀仁堂碰头会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表示强烈不满,对林彪、江青一伙诬陷迫害老干部、乱党、乱军的罪恶活动,进行了大义凛然的斗争。此后,这场正义抗争被说成是“二月逆流”,中央政治局被迫停止活动,中央文革小组实际上取代了中央政治局的职能。

21.杨余博事件

1968年3月22日,林彪、江青一伙出于篡党篡军的需要,设下圈套、捏造罪名、突然袭击,制造了所谓的“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事件”。当日,中共中央发布命令,撤销杨、余、傅的职务。1974年7月,毛泽东亲自批准为杨、余、傅三人平反恢复名誉,宣布:杨、余、傅问题是林彪搞的,搞错了,宣布平反。中央、中央军委重新安排了他们的工作。1979年春,中共中央为“杨余傅事件”彻底平反。

2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上山下乡虽然暂时缓解了城镇的就业压力,毛泽东借此达到了解散红卫兵组织的目的,但是几千万年轻人的青春被荒废,无数家庭被强行拆散,这场运动也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社会混乱。关于知青上山下乡,一直有正反两方面的评价。有人认为上山下乡运动是毛泽东为加强工农联盟基础、教育青年、消灭城乡差别的一个重大尝试。有人认为这场运动是对人民的愚弄和变相迫害。林立果(林彪之子)等起草的反对毛泽东的纲领性文件“五七一工程纪要”指出,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

23.1989年政治**

80年代末,社会上掀起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自由化分子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活动。在此影响下,1989年4月初,北京一些高校的青年学生针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形成**。4月15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逝世,广大群众和青年学生举行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但是极少数人自由化分子却利用这个时机,以悼念为借口,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活动。在他们的煽动下,首都及地方一些高校的学生大批涌上街头举行游行活动,西安、长沙等地的一些不法分子趁机进行了打、砸、抢、烧,**迅速发展成为**。这场政治**破坏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秩序,扰乱了正常的经济建设进程,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

24.镇压反革命运动

镇压反革命运动简称镇反运动,是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清查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历时两年多的镇压反革命运动,范围涉及到全国几乎所有地区,从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残留的反革命势力,并清除了一批帝国主义间谍。曾经猖獗一时的匪祸,也已基本扑灭,使我国的社会秩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定,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土改运动和抗美援朝战争。

25.大跃进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

26.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1951年秋~1952年秋在中国开展的知识分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大约有200多万知识分子。广大知识分子爱国热情很高,大多数学有所成的知识分子留在大陆迎接解放,参加祖国建设。知识分子学习热情也很高,他们要求了解新社会,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但是,他们大多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长期受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教育,在思想上难免留下旧社会的烙印。为帮助他们摆脱剥削阶级世界观的束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共产党在知识分子中广泛组织了马列主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理论的学习,采取各种方式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教育。此项运动总的来说适应了知识分子重新学习的要求,也适应了国家的需要。清除了残存在知识分子中间的旧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小资产阶级思想。但因运动过程中操之过急,要求过高,方式简单粗暴,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感情。产生了一定的消级作用。[1]

第五篇: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 现代文学的转向(转换时期的文学,延安文艺座谈会)三,文艺批判运动

四百花文学

第二章

转换时期的小说(农村小说,赵树理。孙犁。丁玲和周立波。柳青,王蒙

冯宗璞红豆。茹志鹃《百合花》

第三章 转换时期的诗歌(政治抒情诗;郭小川 刘白羽 秦牧 贺敬之 文捷公刘)

第四章 转换时期的戏剧老舍的《茶馆》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

一、文化寻根意识与现代主义思潮、文学观念的变革 文化寻根意识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与寻根文学 高晓声的小说 路遥的小说

寻根文学原因: 汪曾祺的高邮系列 言的小说创作

三、先锋小说

四、女作家的小说创作、王安忆的小说 第二章 现代文学的转向

一、转换时期文学(意指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延安文艺运动到建国后的30年文学。)

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成果:实现国统区与解放区文艺会师;确定文艺方向和指导方针(工农兵方向);成立文联组织。

2、40年代社会主义文学主要特征:一体化的文学生产方式和同质化的文学形态。

二、延安文艺座谈会 1、1942年5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此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遵照这次座谈会制定的文艺方针,全面展开了文艺整风运动。这次座谈会对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2、主要内容: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即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即“革命的功利主义”;文艺批评的两个标准(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明确指出文艺工作者需要开展思想整风运动。

3、意义:《讲话》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其正确性、权威性以及统一思想;《讲话》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对一些文艺理论基本命题的建立曾有过和继续起着重大的作用;《讲话》有些属于政治策略性的提法不宜在其他历史条件下任意引申;《讲话》仍是新时期文艺工作的一种方向。

4、局限性:忽视了文艺自身的一些规律,在建国后继续被引申推广,产生一些偏颇和不利影响。

5、文学体制一体化的体现:文学生产的管理模式;文学传媒的管理模式;文学接受的管理模式。

三、文艺批判运动

1、对王实味、丁玲的批判

2、对《武训传》的批判影响:文艺界对历史观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文艺家同时感到了一种来自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压力;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斗争,将文艺问题强调成一场政治斗争,给中国当代文学史创作带来不利影响。

3、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及胡适思想批判的影响: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强调了对俞平伯这一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斗争,学术问题被淹没到政治斗争中。

4、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主观战斗精神、精神的奴役创伤、对五四文学的看法。

5、三突出创作原则:三突出是中国文革期间的文艺指导理论之一。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6、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之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7、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四、百花文学

1、“双百方针”:百花齐放(艺术),百家争鸣(科学)。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从而促进艺术繁荣和科学进步。

2、成果:第一,它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以来,在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规范下的解放区文学传统间无形中形成的隔阂;第二,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第三,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创作,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

第二章

转换时期的小说

一、农村小说

1、两种趋势:一是对表现“现实斗争”和生产劳动的强调。二是作家在立场、观点、情感上力争与农民相一致。

2、作家队伍:

• a、赵树理等的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包括马烽,西戎,孙谦,李来文,胡正等。

• b、柳青等陕西作家群,包括王汶石等。

• c、其他重要作家,孙犁,周立波,李准,浩然等。

二、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1、山药蛋派:是40年代解放区形成的以赵树理为核心的山西作家群,(1)在创作构成上,多取材于山西乡村生产生活和民情风俗;(2)在小说“社会功能”上,提出“问题小说”的观点,为了劝人,能产生指导现实的意义;(3)在写作方式上主要运用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性;(4)语言上,提倡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

2、代表作品:《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登记》、《锻炼锻炼》等。

3、作品分析: •(1)《小二黑结婚》:三类人物,新青年小二黑、小芹,老一代农民二诸葛、三仙姑,农村基层政权中的反动人物金旺、兴旺。•(2)《锻炼锻炼》:农业社主任王聚海、副主任杨小

四、“小腿疼”(劳动积极性低)、“吃不饱”(物质生活贫困),工作方式的对比,先进与落后的对比。

4、评价:

• a、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村的巨大变化,并揭示了这一历程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曲折性;

• b、小说语言和艺术形式的民族探索; • c、农民的立场和革命的功利主义。

三、赵树理的评价史

• 1、40年代,1946年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独创的大众风格和人民艺术家,1947年“赵树理方向”,1956年“语言艺术大师”。

• 2、50年代一方面作为榜样,一方面提出了质疑“落后面”缺乏自觉意识,典型化不够《三里湾》,1959年关于《锻炼锻炼》的讨论,歪曲了农村现实,污蔑了农村妇女干部形象。

• 3、60年代现实主义深化的典型,重新得到高度评价。

• 4、文革时期,全面质疑和批判,没能用饱满的革命热情描画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

• 5、新时期,重新评价赵树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艺术成就上打通了新文学和农民之间的道路,具有“大众化”特征。

四、孙犁的小说创作

1、创作:孙犁小说大多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地农村乡镇为背景,以生活在这里男男女女为描写对象。

• 成名作《荷花淀》发表于1945年,是他“白洋淀纪事”系列短篇小说中的一篇,通过编席、告别、寻夫、遇敌、战斗等场面和细节,描写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冀中水乡女性在战争中体现出来的既识大体又不乏儿女情长的美好品质。• 《山地回忆》通过战争期间所认识的阜平山区一老乡进城开会前来探望“我”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场关于“我”在战争年代与一户山区普通农家尤其是他们的女儿妞儿之间深厚情谊的深情回忆。

2、风格特色:a、寄时代风云变幻于乡土诗情画意。在战争背景下描写乡土风情和爱情故事,呈现出“战争田园诗”和“战地浪漫曲”。b、塑造了一批既有时代新品质又具传统美德的女性形象。如水生嫂、吴召儿、妞儿、春儿、九儿等。c、散文化结构和诗话语言。在温和或明朗的革命历史叙述中流露出一些淡淡的感伤和怅然。这一审美风格影响了后来的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形成了“荷花淀派”。

五、丁玲与周立波的小说

• 两部以土地改革运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曾同获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1951年)。

1、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 通过华北地区一个叫暖水屯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后一个月里发生的变化,展现了土改运动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巨变和人际关系的重组,并揭示了这一过程中不同阶层农村人物所经历的深刻心理变迁(丰富性与复杂性),同时也涉及了土改干部的不同工作方式和作风,在解放区小说中独具特色和意义。主要人物:地主钱文贵、李子俊老婆,农民干部形象张裕民、程仁,土改干部文采,农民侯忠全,复杂人物黑妮。艺术上,结构和场景宏大开阔,善于捕捉刻画人物心理,注重细节和场景描写。

2、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 描写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力作,分上下两部。第一部以赵玉林为中心,一心为公,敢于斗争,描写了元茂屯人斗地主、打土匪等运动;第二部以郭全海为中心,通过分马、参军等典型事例描写了他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中间人物赶车老把式老孙头诙谐幽默、阅历丰富、见风使舵、贪小便宜。工作队长萧祥立场坚定、作风朴实。反面人物地主韩老

六、杜善人。艺术上,在生活场面与细节的展开及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东北地方语言的使用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六、柳青的小说《创业史》

1、思想内容:梁生宝带领蛤蟆滩人们走合作化道路,借贷、买稻种、分稻种、进山割竹、栽种。•

2、人物塑造:

• 梁生宝:社会主义新人,大公无私、胸怀坦荡,对社会主义事业无限忠诚;(严家炎指出梁生宝形象刻画的“三多三不足”: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写不足)徐改霞与梁生宝的情感纠葛或明或暗地构成了小说第一部的另一条重要线索,寄寓了柳青关于特殊年代女性和爱情问题的思考及其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矛盾心理。在《创业史》的第二部,柳青为梁生宝安排了贤淑稳重的刘淑良作为他的生活伴侣。

• 梁三老汉:动摇徘徊的老一辈农民典型,自私狭隘、落后保守,勤劳善良、务实耿直,拥护党的领导,想个人发家致富,想做“三合院瓦房的长者”,集中体现了中国几千年农民的精神负重。

• 反面人物:郭士富,富裕中农;姚士杰,地主分子;郭振山,蜕变分子。•

3、艺术特色: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心理、对比、细节描写,结构严谨。

七、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1、这篇小说写的是青年教师被调到区委会后,在工作和斗争中怎样碰壁和怎样遇到挫折的故事。它触及了我们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揭露了我们党委机关内部已在滋长并亟待克服的官僚主义现象。

2、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篇小说成功的主要标志,是它真实而深刻地塑造了一个新式官僚主义者刘世吾的形象。

刘世吾的性格比较复杂,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人物。他身上带有严重的官僚主义的作风和习气,但他并不那么惹人讨厌,有时他还令人感到可亲和钦佩。他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还知道“是”一定战胜“非”,又知道“是”不能一下子战胜“非”。但他并不热爱“是”,憎恨“非”,并帮助“是”去战胜“非”。他取笑缺陷,却并不愤懑,更不想克服它;他欣赏成绩,却没有热情,也并不想去巩固和发展它。是与非,成绩与缺陷,在他心中都不过是“就那么回事”。他经常讲的“就那么回事”,是他的口头禅,又是指导他工作和生活的哲学,因而在“就那么回事”的背后掩盖着刘世吾可怕的冷漠与麻木的心态和病症。他仿佛是一个看透一切的“哲学家”,成了对事业、对生活的旁观者。他没有热烈的爱,也没有强烈的憎。他容忍一切。他整天也忙忙碌碌,但只不过是机械地做着自己不得不做的事。

八、宗璞《红豆》

作品通过大学生江玫与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讲述的却是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知识分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故事。爱情虽然是故事内容的主要承担,但并不是作品的主题。作家要想表现的就是这种人生在“十字路口的搏斗”。世事纷争,岁月留下了一些难以忘却的记忆。当江玫不期然而面对那两颗色泽依旧“十分匀净而且鲜亮”的红豆时,一段不寻常的往事如潮般涌上心头。宗璞的《红豆》是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全国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这篇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它在短小的篇幅内可贵地表达了知识分子自己的叙事视角,虽然浮光掠影,却隐晦地表现出知识分子在大痛苦与大欢乐交织在一起的时代洪流中所面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突现出作者在当时特殊年代对青年的爱情观和心理活动的人性关怀。

九、茹志鹃《百合花》

《百合花》是茹志娟的代表作,小说创作于1958年,得到了茅盾先生的大力支持。纵观《百合花》,可以看出在全文朴实自然,在处理细节、刻画人物性格上匠心独运,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而其富于诗意的叙事风格则把作品推向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茹志娟的《百合花》更是百花中的奇葩,无论从选题,还是叙述上来看,都有着独特的美感与特色。

1、万绿丛中几点红——独特的取材角度;

2、真实之处最动人——朴实的叙述 茹志娟在《百合花》中,为我们展示了谱写了一曲纯朴的诗篇,展示了人间的真挚感情,情节单纯明快,色彩柔和宜人。宛如孟诗笔下的田园,圆润柔美,不加雕琢,疑似天成。她不写战斗的激烈场面,也不写战士的残酷抗争,却选择了“百合花”这一独特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来书写人间的纯洁和真情。在茹志娟的作品中,没有悲天悯人的政治家的苍凉,没有站在时代高度指点江山的睿智,没有气势雄浑的庞大叙事,有的只是生活中的一个个很小很小的细节,很容易被人忽视,但每次想起却又那么的温情。从生活中的小人物,小细节出发,不去故意的雕琢渲染,真实的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抒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出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第三章

转换时期的诗歌

一、政治抒情诗

1、现代新诗的抒情传统 五四时期:郭沫若《女神》 二、三十年代:新月派诗歌(闻一多、徐志摩等)、左翼诗歌(殷夫、穆木天等)四十年代:抗战诗歌(艾青、田间、七月派)五、六十年代:政治抒情诗(郭小川、贺敬之等)

2、政治抒情诗

50年代至70年代,诗人以阶级或人民代表人的身份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和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映。在诗体形式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讲究节奏和声韵,代表诗人贺敬之、郭小川等。

二、郭小川的诗

1、代表作: 抒情诗:《致青年公民》、《甘蔗林与青纱帐》、《祝酒歌》、《致大海》、《望星空》、《团泊洼的秋天》

叙事诗:“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将军三部曲》(《月下》、《雾中》、《风前》)、《一个和八个》

2、艺术特色:

(1)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昂扬的战斗精神。(2)深刻的哲理和浓郁的诗情。

(3)艺术形式的创新——“新辞赋体”。

三、贺敬之的诗

1、代表作:《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月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名的诗篇等。

2、《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3、艺术特色:

(1)善于从历史与思想的高度来提炼诗风,具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豪迈的艺术格调。

(2)通过众多优美的意象构成动态的画面,使抽象的政治语言变为生动具体的形象,大大增强了政治抒情诗的艺术感染力。

(3)夸张的手法,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情感,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彩。(4)对诗歌形式的革新创造。如信天游形式、新格律体、楼梯时(凸凹体)。

四、文捷的诗

1、闻捷(1923-1971):原名赵文节,江苏丹徒人。主要作品:《吐鲁番情歌》、《果子沟山谣、《天山牧歌》、《复仇的火焰》、《生活的赞歌》、《闻捷诗选》等。

2、《天山牧歌》:由《博斯腾湖滨》、《吐鲁番情歌》、《果子沟山谣》、《天山牧歌》四个组诗和九首散歌及一首小叙事诗《哈萨克牧人夜送“千里驹”》组成。这部诗集称得上是我国第一部真实表现边疆少数民族农牧生活的田园牧歌集,反映了生活在新疆的哈撒克、蒙古、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炽热的爱情,美好的理想,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崇高情感。古老的情歌渗入新时代的因素。

3、艺术特色

(1)用牧歌笔调处理政治性问题。

(2)长于叙事,将叙事和抒情完美结合,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中对事件细节进行单纯化提炼,增加情感表达空间

(3)活泼轻快的语言形成清新柔美风格。

五、公刘的诗 首先,他的诗意象奇特,想象丰富。他善于捕捉生活场景中的特殊细节,带有生动性、具体性,如《上海夜歌》。

其次,公刘的诗构思奇巧,富有哲理意味。他善于从一个极其平常的生活场面出发,由实到虚,由感性描绘升华为一种明晰的思想和社会意义。

第三,早期作品,细致的感觉,绮丽的想象,清新的语言,热烈直白,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后期作品(文革后),沉郁愤恨,对历史现实感悟,富有哲理色彩。

第四章

转换时期的散文

一、杨朔的散文

1、代表作:散文集有《万古青春》、《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中篇小说集《洗兵马》、《锦绣山河》等,短篇集《月黑夜》、《北黑夜》等。其中散文名篇有《香山红叶》、《雪浪花》、《茶花赋》、《荔枝蜜》等。

2、艺术特色:a、结构上从平凡的生活和人物中发掘不平凡的意义,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风景中的人物,通过比兴、象征、提升出宏大的政治意义 b、表现手法上,利用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c、语言上,讲究诗意境,锤词炼句。

d、局限性:模式化,呆板生硬“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

二、刘白羽的散文

艺术特色:a、鲜明的革命主题,强烈的时代精神。b、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相交织,充满激越的感情。c、语言壮美绚丽。如《长江三日》写江轮穿越长江三峡的见闻感受。作者从三峡壮美风景的描绘中透露出自己的哲理思索,洋溢着革命战斗的豪情,使人不是陶情于山水,而是为了“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

三、秦牧的散文

艺术特色:a、知识性、思想性,被誉为“知识的森林”。ß b、联想丰富,由近及远,由点到面,结构上“形散神不散”。c、语言清新流畅,善铺陈。

第五章

转换时期的戏剧

一、老舍的《茶馆》

1、思想内容:通过裕泰茶馆在清末1898年“戊戌变法”后、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等三个时期的变化,表现了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化。一方面描绘了北平风俗的变迁,另一方面三个旧时代共同表现出政局混乱、是非不分、恶人得势、民不聊生的特点,黑暗势力越来越蔓延,整个社会表现出不断衰退的局面。

2、人物形象:王利发:精明圆滑求全,终上吊自尽,表明社会残酷,顺民意识的失败;常四爷:刚强耿直,爱国心,处社会底下层;秦仲义:房东,深受维新思想,相信实业救国,卖厂子终破产,表明在强权政治下实业救国道路行不通。

3、艺术特色:(1)“侧面透露”法,用小人物反映时代风云变化。(2)“人像展览式”戏剧结构,主要人物贯穿始终,次要人物延续出现。(3)幽默含蓄的语言风格。在某些喜剧因素下面隐藏着深刻的悲凉情调,在悲凉和绝望中又包含着对光明的确信。

第六章

“文革”时期的文学 第七章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

一、文化寻根意识与现代主义思潮

1、文学观念的变革

“反思的文学”变成了“文学的反思”,作家普遍表现出由“人的自觉”转向“文的自觉”,批评家关注的重心由“外部”转向“内部”,“文学的注意力第一次回复到它自身。在“方法热”、“观念热”的同时,展开了“主体性理论”和“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2、文化寻根意识

所谓寻根意识,表现为对民族文化身份的体认、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追认。

背景:80年代初,世界性的寻根文**,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里的长篇小说《根》。国内“文化热”。

• 这一文学思潮的动因动势表现为:

• 其一是从历史反思走向文化反思,从而成为面向文化的求解; • 其二是从反思文学走向文学反思,从而成为面向文学自身的求变; • 其三是对以现代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文学的反拨和顺应。

3、现代主义思潮

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艺流派的总称。其具体表现形态大致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意象派、心理主义、新感觉主义、未来主义、荒诞派、存在主义、黑色幽默派、魔幻主义等。

第八章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

一、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

1、伤痕文学

对“文革”期间所受伤害的描述和对极“左”思潮罪恶的揭露与控诉,具有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和浓厚的悲剧意识,但缺乏理性的深入,最初带有“贬义” 2、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发表《班主任》,张俊石、谢惠敏、宋宝琦,揭示了“文革”对青少年身心的伤害。1978年8月,卢新华在《文汇报》发表《伤痕》,王晓华母女的悲剧。

3、关于伤痕文学的评价:

(1)是对文革时期伤痕的抚摸,具有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和浓厚的悲剧意识,但主要是对四人帮表面的揭露,缺乏理性的深入。

(2)伤痕文学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在叙事方面大多借人物的命运和事件的发展来表现政治伤害的叙事结构,虽然在艺术上并没有多大的创新,但标志着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恢复和新时期文学的开始。

4、反思文学

是伤痕文学的进一步深化,这些作品开始对“文革”乃至17年悲剧产生的思想动机、行为方式、心理基础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具有较深的历史纵横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常常借人物的命运遭际来反思社会历史。反思小说的创作,主要是针对社会政治层面的,关于建国后的历史问题,反思的对象主要包括干部、知识分子 和农村问题。

5、代表作品:

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刘真《黑旗》 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宗璞的《我是谁》 古华的《芙蓉镇》(胡玉音)

6、历史反思中的“知青小说”:

由知青作家创作的,主要反映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既包括上山下乡的经历也包括返城后的生活。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

7、关于反思文学的评价:

(1)有较深的历史纵横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借人物的命运遭际来反思社会历史。

(2)艺术上,是对现实主义的进一步探索和深化,吸取了一些现代派手法(意识流、象征、暗示)。

8、王蒙

艺术上不断探索创新,以现实主义为主大胆借鉴西方现代派手法。A、手法与结构上,意识流手法的运用。B、语言上,幽默讽刺、夸张变形。

C、多理性见识,少生命体悟,机智灵活有余而韵味不足。

9、张贤亮

两类题材:一部分写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命运,如《邢老汉和狗的故事》《河的子孙》(魏天贵);

另一部分写与他命运相似的知识分子的苦难经历,具有较强的自叙传色彩,如《灵与肉》(许灵均、秀芝)、《绿化树》(章永璘、马缨花)、《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章永璘、黄香久)等。

既有对中国政治问题的反思,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也有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艺术上:强烈的思辨色彩;细腻的艺术感受和生动的细节描写。

10、古华的《芙蓉镇》 “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以胡玉音的命运遭际为线索,反映政治运动对普通人物的伤害并对人的社会本质及人性进行了社会反思。

二、改革文学与寻根文学

1、高晓声的小说 代表作品:《李顺大造屋》、陈奂生系列(《“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等)。

2、《陈奂生上城》将反思与改革的主题结合在一起,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陈奂生:勤劳、善良但又狭隘落后保守,表现了社会转型时期农民落后的精神状况。通过幽默的叙事风格,以第三人称的方式,用传统讲故事的语言,将人物几十年的生活影响,浓缩进某一个生活焦点,对其心理进行深入的开掘,产生了一种悲喜交加的效果,被称作是“高晓声式叙述风格”。

3、路遥的小说

《人生》塑造了改革初期不甘平庸、努力奋斗的农村青年形象。在一个爱情故事的框架里凝聚了丰富的人生内容和社会生活变动的诸多信息。

《平凡的世界》通过孙、田、金三家农民的命运变迁和矛盾纠葛,展现了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变化。艺术上:重大的社会主题;大量的生活细节;深沉热烈的议论;恢宏壮阔的气势;细腻而凝重的语言。

4、寻根文学原因:

一是反思文学进一步深化,从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层面思考民族悲剧未来。二是对改革文学的合理反拨,传统的陈旧观念、文化心态和改革阻力。

三是走向世界意识的觉醒,试图在诸多民族文化的参照中重新认识民族文化。四是与文学主体观的强化有必然联系。(自身的美学价值,摆脱政治)五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传入、刺激与影响。

5、汪曾祺的高邮系列

其小说多写童年、故乡(高邮)的人和事,淳朴、自然、清新、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力求淡泊,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受戒》:一开始就出现了大量的风俗描写,如描写当地“当和尚”的风俗,明海出家小庵里的生活,英子一家人的生活,明海与英子朦胧纯洁的情感,当地和尚与妇女私奔的风俗等。在恬淡和谐的民间生活中表现生命的欢乐。淡化了一般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与主要人物,注重的是风物和情感。艺术特色汪曾祺说;“我不善于讲故事,也不喜欢太象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太真实了。”因此,他的小说更多地接近于生活的原貌,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散文化、诗化的艺术风格。淡化情节编织,注重风物描写;在结构上,不求严谨,追求自然,只是把人物、事件从容地还原成生活原来的样子,再娓娓道来的讲出;语言上,既追求生活口语的鲜活,又讲究文学语言的精妙简雅,具情趣美和诗意美。

6、莫言的小说创作

艺术特色:莫言作品大多主要表现细腻独特的生命体验,描写童年记忆的乡村世界。其作品在两个方面展开:现实世界的荒凉暗淡与想象世界的热烈辉煌,爱情与死亡是其作品的华彩乐章。其作品以梦幻般的自由想象为契机,以充满声光形象的视觉画感为中心,具有神秘色彩和虚构性,把口语、文言句式、外来语汇和富有时代特征的语言熔于一炉,如《红高梁》、《大风》中的狂风,《丰乳肥臀中》上官的恋爱症,《红蝗》中铺天盖地而来的蝗虫,《秋水》中的滚滚洪水。具有感性化的风格。对民间历史空间的开拓。生机盎然、热情奔放的民间状态、民间理想与民间粗鄙形态的结合,呈现了奇异的美感。如:残酷的杀戳、刺激的暴力。

三、先锋小说

表现手法:非典型化(人物性格,主题模糊,情节淡化)

表现手法借鉴西方现代派手法(意识派,感觉,魔幻现实主义),探索小说非理性色彩和多元的精神状态对人们思想解放起作用,为先锋小说提供必然文化逻辑。

先锋小说审美特征

进行叙事革命,元叙事手法(叙事时指涉小说本身);虚构性;互文性(几部小说直接关联);叙事上片断式连接,打破结构完整性,暗示现实的不可知性、不确定性,马原的叙事圈套,《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格非迷宫式叙述,《褐色鸟群》;语言实验:杂语体,诗化、音乐化等倾向。

四、女作家的小说创作

1、女性文学的内涵:①从作品的表现对象界定,只要作品表现的是女性;②从创作的主体:指女作家创作的一切作品;③二者结合:女作家描写女性生活的作品。较为科学的界定是:由女性作为写作主体,具有一种独立的女性意识:对女性的历史状况、现实处境和生活经验进行探究和描写,显示出与男作家不同的观点、态度和语言表达方式,以构造出自身完整性的女性经验世界。

2、王安忆的小说

追求新的叙事风格,通过对个人经历、家族身世、都市生活变迁等的叙述,思考时代、文化等因素对个人生存的影响。

《长恨歌》借一个女人的生活故事演绎一段都市历史的变迁。40年代,16岁的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淑女,一个偶然机会她去片场试镜,结识了摄影师程先生。程先生把她的玉照登在《上海生活》杂志,从此她成了“沪上淑媛”,之后又当选1946年“上海小姐”第三名。当红的王琦瑶被军政要员李主任看中,成了他的“外室”。不料,1949年李主任因飞机失事身亡。王琦瑶又过起普通人的生活,与邻居搓麻将度日。在她为远房亲戚康明逊怀上孩子之后,康却消失了,一直暗恋王琦瑶的程先生则扮作孩子“父亲”。1966年“文革”开始,程先生病死。转眼间女儿薇薇到了豆寇年华,王琦瑶跟着年轻人重回社交圈。她的经历博得了一位叫“老克腊”的小伙子的同情,两人发生了关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最终被女儿的朋友长脚失手杀死,命丧黄泉。第九章

新时期以来的诗歌 第十章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

一、反思散文

1、新时期的散文创作以一批老作家的忆旧反思拉开序幕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人生,尤其是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使得他们在共同的政治文化语境中获取了类似的人生体验和反思意识。他们或回忆人生过往,或追怀亲友故旧,或反思社会历史,或剖析个人情怀。

2、巴金的《随想录》

主要内容:a、揭示“文革”灾难;b、追忆亲朋故旧;等; c、自我反思与忏悔。名篇《怀念萧珊》、《怀念胡风》、《纪念雪峰》、《怀念老舍同志》、《“文革博物馆”》等。

艺术特色:追求的是朴实无华,自然天成。作者往往从一件小事或一位故旧说起,娓娓叙谈,不蔓不枝,寓深沉于平淡,融炽热于冷静,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3、文化散文

它是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一些文化研究工作的学者,在学术研究研究之余创作一批融合理性思考和感性表达的散文作品,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原素。代表作家:余秋雨、金克木、张中行、王小波、季羡林等。《文化苦旅》凭借山水风物以探求和透视民族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真谛,反省民族文化和古代知识分子人格构成。并进而表现出了强大厚重的文化沉思,更改批刺和现代工业精英知识分子人格重构,理想的启蒙精神,“人文山水”。《道士塔》通过王道士的无知将理性的矛头指向当时封建知识官僚阶层。《西湖梦中》批刺了“隐逸文化”

《都江堰》长城与都江堰,秦始皇与李冰父子,对比反思。

余秋雨散文在艺术上最大的成功在于理性思考的深厚凝重与艺术想象的诗性激情的有机交融而表现出一种“大散文”风范。

4、史铁生

作者用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对人生、母爱等的思考。提出“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将一已生命脉放在天地宇宙间考察,对自我的超越。

下载中国当代史参考复习资料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当代史参考复习资料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范文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时间是 A、1949年7月2日 C、1949年10月1日 B、1949年8月1日 D、1949年12月2日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2016/12/28 1. 彩陶一般有红陶、黑陶、灰陶三种,代表作品有《舞蹈彩陶盆》和《人面鱼纹盆》。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堪称是仰韶文化彩陶艺术的杰......

    科学技术史复习资料

    科学技术史复习资料一、毕达哥拉斯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1)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本人以发现勾股定理(西方称毕达哥拉斯定理)著称于世。他用演绎法证明了直角三......

    广播电视史复习资料

    广播电视史复习资料整合1. 无线电通信的发现与发明无线电科学家——麦克斯韦尔与赫兹麦克斯韦尔:电磁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与法拉第共同构筑了电磁学理论的科学体系。赫兹:通过实......

    中国古典园林史 复习资料

    1.园林发展的4个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亲和 亲和 对立/敌斥 亲和 2.中国古代的瑶池和悬圃,基督教的伊甸园,佛教的极乐世界,伊斯兰教的天园 3.园林四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 四项工......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一)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 (二)基本分类: •干阑----炎热潮湿地区架......

    中音史复习资料

    列举十个远古乐器(先秦以前的) 鼓、龠、磬、钟、埙、瑟、筝、琴、箫、笙、笛、篪 骨笛 1986,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猛禽较骨钻孔而成,有8,7,6,5孔笛,7孔居多,音阶结构至少六声音阶,也有七......

    秘书史复习资料

    秘书史复习资料 1.简述甲骨文书。 答: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文字。甲骨文书是商王室用甲骨文写下的,记录以商王室的各种活动的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