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新型城镇化让生活更美好

时间:2019-05-14 12:4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新型城镇化让生活更美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新型城镇化让生活更美好》。

第一篇:河南省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新型城镇化让生活更美好

河南省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新型城镇化让生活更美好

新型城镇化生活更美好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主题道出了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期望。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河南的千万农民更加渴望融入城市,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面对期盼,我们一定要继续深入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把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起来,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使我们的城市和乡村都成为宜居兴业的美好家园。

本世纪之初,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把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如今,城镇化这部“改写人类发展进程”的“史诗级大片”也正在中原大地激情演绎。

2009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为37.7%,已历史性跃过30%的拐点,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河南城镇化进程必将驶入一个快车道。

这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充满了路径选择的挑战。虽然,河南的城镇化率近年来快速发展,但河南的城镇化率还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城镇化率过低的瓶颈已经制约工业化的发展,也影响到了农业现代化的提高。因此,全面推进城镇化已经势在必行。

中原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粮食安全始终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根本不能乱,粮食必须保。在粮食生产必须保障、土地约束日益严峻的独特省情前提下,传统的追求规模,摊大饼式的城镇化发展路子,明显不适合河南。

河南的农村人口多,单纯走以发展大城市为主的城镇化路子,高昂的生活成本会将进城的农民拒之门外,城市也难以承受数量巨大的农村人口转移的压力;单纯走小城镇为主的路子,又无法形成产业、技术、人才应有的有效聚集,难以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因此,我省必须走一条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此外,过去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的城镇化模式,无法适应人民群众对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产城融合等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顺应时代与亿万中原人民的要求,河南省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走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一个和谐发展、城乡协调的宏伟画卷正在中原大地徐徐展开。

公路修到咱家门口。

数字看变化 48% 3758万813亿

2009年底,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37.7%,比2000年提高了14.5个百分点,是我省历史上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期。按照规划,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8%。

3758万 2009年底,全省18个省辖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493平方公里,较2000年新增708平方公里。全省城镇人口达到3758万人,比2000年增加1557万人。

813亿

2009年全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到813亿元,较2000年的47.4亿元增长了17.2倍。

光山县上岗农民新村,村民们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泛舟。

郑州更有大都市“范儿”

愿景

天宇出租车公司的哥王志彬没事就喜欢开着自己的车在郑东新区“逛游”,用他的话说“东区的路敞亮,东区的房子盖得洋气,跑车的心情都好”。如今,郑州每年的大型展会延揽来全国的如云客商,作为全国交通黄金焦点,旅客南来北往,郑州人越来越多的往“后花园”开封跑……这都让老王的腰包日渐鼓起来。

谈到未来的五年,老王乐观地说,未来的郑州会更有大都市的“范儿”,自己还要提起劲,争取“奔”出来更好的生活。

规划

一个重量级的“大郑州都市圈”正呼之欲出。

干线铁路、干线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城际快速客运通道、城际快速货运通道立体交通体系的建立,郑州市与开封、许昌、新乡、焦作、洛阳市的发展对接日益紧密,一个以郑州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和1小时交通圈正在形成,到2015年中原城市群紧密层城市将实现半小时通达郑州。届时,“食在开封,住在郑州,游在洛阳”的生活新模式将成为普通人的常态。“大郑州都市圈”不再只是一个蓝图设想中的概念。

如今,一个规模宏大的郑汴新区总体规划正在从蓝图变成现实。随着教育、金融、电信等公共服务对接的深入推进,郑州、开封两城将会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不久的未来,2015年郑汴一体化区域城镇人口将超过600万人,2020年将达到800万~1000万人,一个宏大的城市版图正在浮出水面。

我们的城市将更宜居

愿景

李美丽住在北环国基路附近的城中村,每天早上随着潮汐一样的人流从居住的都市村庄鱼贯而出,挤上塞得满满的公交车上班,晚上又独自回到自己的小窝。虽然,这个小窝不大,但毕竟它给了她成为城市人的落脚地。

“我很希望政府出台更多的惠民政策,多盖一些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让我这样来城市打拼、需要帮助的年轻人在郑州这个大都市里也有个自己的空间,希望郑州的高楼上有一盏灯为我而亮着。”李美丽满怀憧憬地说。

规划

针对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交通恶化、配套滞后的“城市病”,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高水平、高标准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优化城市路网结构,是解决城市交通“梗阻”的良方,郑州、洛阳等特大城市将会按照大都市区标准编制路网规划。加快郑州地铁、洛阳轻轨建设步伐,2013年实现郑州地铁1号线通车。2014年全部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43个城市供水配套工程,将有更多的中原人民喝上来自丹江水库的甘甜之水。全面实施的“气化河南”工程,将让更多的市民享受生活的方便。

作为民生工程重点,住房保障能力建设将被加强,政府将优化商品房供给结构,鼓励开发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建立满足不同收入家庭、多层次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中小城市亮出特色牌

愿景

王咏梅是周口市扶沟县北关城乡结合部的村民,前些年,辗转在广州、上海、郑州都打过工。近几年随着扶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前外出打工的农民都开始返乡回到离家近的企业上班。

“现在多好啊,县产业集聚区里的棉纺织造、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企业能给我们提供很多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骑车上班也就是5分钟,没有那么多的奔波,生活更安稳了”,王咏梅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规划

由于农民在县城落户的成本比到大城市要低很多,而且人文环境相近,进城农民有较强的归属感,县城正在成为我省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渠道。

因此,中小城市和县城将会成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为了提升规划建设标准,促进农村人口就近转移,充分发挥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每个县都要努力做到“三个一”:每个县(市)建设一个产业集聚区,培育一个超百亿元的特色主导产业,努力形成一个人口规模超20万的城市。到2015年,目前城区人口在30万以上的省辖市、县(市)人口要达到40万以上,人口在20万以上的县(市)人口要达到30万以上,人口在15万以上的县(市)人口要达到20万以上,其他县城要高标准规划建设成为宜居小城市。到2020年,争取所有县城人口都达到20万人以上。

我省将形成一大批有自身特色的中小型城市。

大城市里俺也有了家

愿景

“再穷不能穷教育”,说这话时,王新眼里噙着泪水。王新和老公都是驻马店人,孩子一岁多时,王新他们两口来郑州打工。

今年小学开学的时候,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别的孩子都上学快一个月了,王新的孩子上学的事还没着落,王新不得不把孩子送回了老家。

王新说:“很希望能把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毕竟在城市上学孩子能有不错的学习环境,能享受更好的待遇,今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的孩子能背着书包跟城里的孩子一样上学。”

规划

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变市民。想让进城落户农民真正变成市民,就必须解决好他们的就业、安居、子女就学、社会保障、户籍等突出问题,我省也将在政策上使出一套“组合拳”。

就业方面,我省将通过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努力扩大就业容量,促进农民在省内就近就业; 住房保障方面,允许具备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租赁公租房,鼓励招用进城务工人员数量较多的企业在依法取得的企业用地范围内建设进城务工人员集体公寓;

子女就学方面,将优先支持依据城镇规划布局调整的中小学建设,城市新区开发、旧城区改造或城市零星开发要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并与居民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县城以下的中小城市要放开户籍限制,中等以上城市由各市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一定条件,鼓励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城落户。

专家建言

实现城市化,关键是解决好进城农民的安居乐业问题 要实现城市化,关键是怎么解决好进城农民的安居乐业问题。通过常住人口制度和适合现代发展水平的公共服务的供给,来渐进实现农民市民化和市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这样我们城市化发展,条件将会更好,发展更加和谐。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 我国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条城乡协调发展路子

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只要坚持不出县域,不改变土地性质,集中起来规划使用,就会变成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聚宝盆、摇钱树。这表明,我国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条既有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又有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城乡协调发展路子。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农办主任陈锡文

看国外怎么城镇化 美国 日本韩国

美国走市场化道路,政府不对城镇化发展加以干预,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过度郊区化,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空间和社会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

日本

“都市圈”和“城市带”。日本打破行政区划的分割,采取了圈域经济的“都市圈”模式,形成了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借助于这种圈域结构模式,日本较好地发挥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综合功能。

韩国

“新村运动”。1970年开始的“新村运动”开创了农村向现代化推进的“韩国模式”。在政府适当扶持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改变农民的态度,唤醒农民“自强自立”的精神,让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新农村。

第二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旅游规划解读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旅游规划解读

汤少忠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副主题有五个,分别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小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这些主题和副主题,意在探讨如何完善城市的自身功能,塑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基于对城市旅游的研究,结合近年来笔者在奇创旅游规划设计机构做的《三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长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有关城市旅游规划的项目经验,从城市旅游规划的角度解读“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历史人文:让生活更有品味

美国著名的华裔历史学家唐德刚这样辨析“西湖之美”:西湖在自然环境上未必胜过台湾“日月潭”,而“西湖”是世界级的名湖之一。何也?设使西湖而缺“苏”(东坡)“白”(居易),设使西湖而缺雷峰塔、灵隐寺、许仙、青白蛇、苏小小、岳武穆,设使西湖删除三潭印月、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楼外楼„„则“西湖”一池水而已。唐德刚的意思很明白:西湖之美,美在人文的衬托。因此,历史人文是吸引外来旅游者的由头,也是让市民产生共鸣的根基。特色历史人文的挖掘与成功塑造,则能达到“内聚外引”的效果。

在奇创旅游规划设计机构做的《三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其修编中,奇创认为三亚并非“文化的沙漠”,基于对三亚历史文化的梳理与挖掘,提出 “一中心、七体系”的文化战略架构,并创意的提出“凤凰文化”概念,在空间上形成“凤凰展翅”的布局,将“自然美”与“人文美”结合起来,通过新丝路模特大赛、世界小姐总决赛、奥运圣火“凤还巢”三亚传递等体现这一文化内涵,使美丽的自然资源因人文内涵的注入而活灵活现、意味深长!

在《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基于对成都文化的分析,提出三大文化旅游区及系列特色文化街区的打造,其中三大文化旅游区是以武侯祠为中心的“蜀汉三国”旅游区、以杜甫草堂为中心的“唐诗汉赋”旅游区、以金沙遗址为中心的“金沙蜀韵”旅游区,特色文化街区包括锦里、文殊院、宽窄巷子、琴台路、一品天下、春江花月等等。通过这些文化旅游区及特色文化街区的打造,让成都的休闲文化起来,同时通过休闲元素的植入,又让成都的文化休闲起来,让游客、市民品味体验中国休闲之都的无限魅力。

城市第三空间:让生活更优雅

城市第三空间,这里是指工作空间、家庭生活空间之外的空间,在形态上通常表现为酒吧、咖啡馆、公园、广场、购物街、创意园区等城市空间。在这样的第三空间里,人们的关系是自由和平等的,没有工作上的等级意识,也没有家庭里各种角色的束缚,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空间里可以把真正的自己释放出来,让人们的活动空间更广阔、生活更优雅。因此,城市第三空间,成为让居民与游客感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重要载体。

在《长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奇创提出长春城市旅游发展“一带四片十七街”空间布局,分九大系统打造,力争使长春城市旅游实现“五大转型”:即从“电影城”向“电影娱乐城”、“汽车城”向“汽车休闲城”、“森林城”向“森林度假城”、“雕塑城”向“雕塑艺术城”、“科技城”向“科技体验城”的转型。通过对城市第三空间的系统建设,打造城市生活起居的大客厅,不仅为游客也更为市民创造让生活更优雅的环境空间。

城市夜生活:让生活更绚丽多彩

一位法国的城市状态研究者曾说过,一个城市的“夜生活”质量是考察这个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大众消费取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夜生活,是“朝九晚五”生活的延续和补充,是我们提高生活质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华灯初上、灯

红酒绿之时,一个城市的风情也就开始上演了,演绎着越夜越美丽、越夜越精彩的万种风情!于是,夜晚成为人们释放自我的舞台,吃喝玩乐成为永远不变的主题,城市灯光夜景、酒吧、美食街、小吃夜市、休闲娱乐也就成为规划一个城市夜生活的主要元素。

与都市白领“朝九晚五”的生活相对应,在有些城市的旅游规划中,笔者曾提出“晚九朝五”的构想,即像欧美游客度假生活方式一样,晚上活动白天睡觉,将夜间休闲娱乐进行到底!不过这样的夜间旅游产品只是为部分游客设计的,大部分还是倡导从“观夜景”向“体验夜生活”、从“发泄情绪”向“养生身心”、从“大众娱乐”向“品位体验”过渡的夜间生活方式。

在《三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考虑到时尚夜游、品味夜游、健康夜游等夜游方式,奇创提出“邮轮唱晚”海上时尚夜游、“海浪听涛”品味度假夜游、“温泉夜话”养生夜游、“天涯情怀”浪漫夜游、“崖州旧事”怀旧夜游、“槟榔月夜”乡村夜游、“都市风情”大众夜游七大主题夜游区,通过多元夜生活的构建,让三亚旅游夜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城市公共服务,让生活更舒畅

城市,让人感觉比乡村好,最主要的方面也许就是城市公共服务了,生活所需一切触手可及。便捷的交通、便利的餐饮购物以及金融邮政服务,成为让城市市民感受城市生活美好的源泉。而对于游客来说,舒适的或经济的住宿系统、便利的交通游览系统、明确的标识导向系统、温馨的旅游咨询服务系统等等,则是体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系统构成要素。因此,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在城市旅游规划中考虑的要比城市规划更多,要满足城市基本功能与旅游景观功能的双重功能、居民需求与游客需求的双重需求,科学的规划设计,是让生活更舒畅的根源。

在《三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奇创提出五类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和十五类无障碍度假服务体系的度假公共设施总体规划,其中十五类无障碍度假服务体

系包括五类度假交通服务体系、五类度假消费服务体系、三类度假信息服务体系、两类度假保障服务体系,通过度假服务设施的系统打造,让来三亚度假的游客生活更有保障、更舒畅!同时也让三亚市民生活更方便、更美好!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的城市旅游规划解读还不仅仅以上所提及,还包括一系列的系统规划,一个城市只有让市民和游客感觉美好的城市,才是一个优秀的旅游城市,同时一个城市也只有经过科学的规划、科学的服务管理,才能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第三篇:城镇化,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城镇化,让百姓生活更美好(科学发展成就辉煌·民生专稿)

——十六大以来民生领域发展成就述评之九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向前延伸,一座座桥梁飞架南北„„这10年城市“长”大了,城镇增多了,大量农民变成居民。

这,缘于一个巨大的跨越——中国经历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10年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3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年均增长2096万人。

中国社会结构迎来了一个历史性变化——到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达到了51.27%。这表明我们已经告别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

10年快速城镇化,“乡村中国”成长为“城市中国”,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基础设施大步跨越,生活方式深刻变化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是多少人向往的生活,而今天的现实远远超过了昔日的梦想。

“住楼房、开汽车、玩电脑,这在10年前简直不敢想。”江西南昌青山湖区进顺村农民刘省保很得意现在的“小资”生活,融入南昌城区,村集体经济越做越强,去年全村收入达到4400多万元,村民都住进了公寓楼。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由此,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10年来,城市在扩张,农村在发展,城乡界限不断淡化。到2011年底,全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建制镇增加至19683个。全国有30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其中13个城市超过1000万人。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这10年,城镇功能日趋完善,承载能力逐步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大步跨越——

交通更顺畅。我国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路交通网络,10年间,公路总里程由176.52万公里增长到410.64万公里,“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全部建成,串起了座座城镇,物畅其流,人畅其流。

出行更便捷。10年间,高铁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生产出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动车组,迎来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百姓生活半径不断拓展,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住房更宽敞。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7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8.2平方米。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构成的保障房供应体系加速建设,朝着“住有所居”的目标大踏步迈进。

这10年,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比2002年降低了1.4和5.8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升级,空调、冰箱、电脑等稀罕家什变身“日用电器”;农村消费潜能释放,城乡之间消费差距不断缩小,呈现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共同繁荣局面。

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由此带动的投资、消费需求,至少可维持4%—5%的经济增速。城镇化不仅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动力,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和价值理念发生深刻变化。

公共服务迈向均等,更多农民变身市民

今年9月1日起,在北京、广州、上海等6个城市的外地人员,可以异地办理护照。这一举措为流动人口和户籍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务提供了便利。

中国的城镇化,不仅是扩大城镇版图,更重要的是“人口城镇化”。十六大以来,中央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更多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融入城镇。

这10年,国家全面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各种限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一系列阻碍城镇化发展的制度藩篱逐步打破。

打破城乡壁垒,各地不断探索。甘肃嘉峪关市,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典型培育城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与“非农”的户籍界限,推行城乡户籍一元化,30万城乡居民享受一样的待遇。

征地制度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征地补偿标准提高30%以上,相当一部分地方增加了一倍,2500多万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让农民失地不失业、生计有保障。湖北武汉佛祖岭社区,是一个农民安置小区,整齐划一的住宅楼,超市、图书室、幼儿园等配套设施齐全。“这哪里像农村?比城里社区还好!”刚搬到这里的农民田先祥说,他在社区物业工作,妻子在一家商场做销售,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四五倍。

这10年,公共服务体系不断迈向均等化: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面医保体系初步形成,新农合制度从无到有、从有到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一张张社会保障网更加坚实细密,让百姓生活更安稳。

这10年,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总量达到1.1亿,城镇就业人员占的比重从2002年末的34.3%提高到2011年末的47.0%。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洗脚进城”,到2011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总数突破2.5亿。

“工资高了,保障好了,工作安稳了。”许多农民工有这样的感受。1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成为新中国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城镇化健康发展,环境更加和谐宜居

推进城镇化,既要面对人口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也要面对资源紧缺、环境脆弱等诸多矛盾。

立足国情,党的十七大指出:“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方向。

10年来,从城市优先到城乡协调发展,从高能耗城镇化到低能耗城镇化,从“土地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城镇化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城镇化不再图速度,更看重质量。

越来越多的地方致力打造宜居城市。今年北京造林25万亩,巨大的“绿肺”将有效改善大气质量。10年来,环境的舒适度在提高。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9.5%增加到38.62%,城市人均拥有公园绿地面积由7.73平方米增加到11.18平方米。到2011年末,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2.6%,提高42.6个百分点。

注重可持续发展,“低碳”成了时尚。作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之一,深圳2007年就将空调定在26℃写进《市民生态公约》,新能源汽车奔跑在大街小巷,“低消耗、低排放”为特征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正在形成,2011年深圳万元GDP能耗、水耗、建设用地均为全国最低。

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升。“治污腾出环境容量,也腾出了发展空间。”老工业基地徐州,一个满足调水水质和徐州发展的截污导流规划,整整做了5年,投资额从2亿元追加到7.2亿元,彻底解决全市城乡尾水出路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空间更大了。

统筹城乡作用凸显。江苏太仓市,去年底实现了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全覆盖,对农村生活垃圾实行“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模式,基本实现了无害化处理。曾经饱受污染困扰的黄桥村村委会主任王解忠说:“现在水变清了,山变绿了,过去鱼米之乡的景象又回来了。”

“东高西低”的经济版图悄然变迁。2008年起,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4年超过东部地区,区域增长格局发生重大转变。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北部湾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地区等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形成。东部沿海先发区域,正通过自主创新探索新的道路;中西部曾经的经济“洼地”,整体隆起,积蓄发展力量。

10年城镇化历程,我们走进一个新的城市时代,一个更加现代、宜居的城乡体系正在成为现实。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规划专家解读

新型城镇化规划专家解读⑨: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历史使命

邬 曦

2014年04月01日08:25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历史使命(新型城镇化规划专家解读⑨)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已经出台,展现给我们的不是一个大干快上的跃进计划,而是直面问题、攻坚克难、有章可循的改革蓝图。

推进城镇化改革需要勇气和担当,更需要智慧和方法。“人”“地”“钱”个个关乎体制机制深层次问题,积弊已久,盘根错节,化解这些沉疴痼疾,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制度的整体力量,又要善用“摸着石头过河”,激发基层实践热情。“上下同欲者胜”,顶层设计自上而下,能确保改革利益最大化、方向不迷失,基层探索自下而上,可对城镇化领域中那些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先行先试、投石问路,进而积累经验、打造样板。改革的实践证明,我国关键领域的重大改革推进无不是上下结合、广泛试点的成果,经过基层大胆探索并予以完善的经验,是符合国情民意、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就是要在《规划》明确改革总体目标原则的基础上,选择不同区域不同城市,围绕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城镇化投融资、宅基地管理、设市模式等难点问题,啃骨头破瓶颈,以试错求少错,积小胜为大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凝聚共识、摸清规律、铺平道路。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必须落实的首要任务,然而不论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还是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都涉及成本支出这个关键,即谁掏钱、怎么掏的问题。当前市民化成本分担主体不明、责任不清,正是“半市民化”现象愈演愈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不断拉大的症结所在。试点就是要通过建立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来破解难题,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探索建立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二是建立起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公共成本分担机制,中央和省级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建设用地指标与落户人数挂钩等政策,支持城市政府吸纳外来人口并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土地财政”不可持续,已是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但关键问题在于,要堵住了“土地财政”这条暗道,就需要开辟未来城镇化融资的明渠。修明渠堵暗道并不容易,不仅涉及到中央地方税收关系调整、地方债务风险控制等传统难题,也面临融资领域放宽、融资工具升级等创新要求。试点就是要通过探索建立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来打通新渠道。

土地改革复杂而敏感,“牵一发动全身”,而宅基地改革又是重中之重、难上加难。这项改革不仅关系万千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极大地影响土地要素的利用

效率。长期以来,几亿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务工、人地分离,既导致农村大量宅基地闲置空置,又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住宅用地需求迅速增长,造成城乡“两头占地”的压力。与此同时大量在城镇定居的农业转移人口缺乏退出宅基地的合理渠道,无法通过盘活土地资产来改善生活、实现创业。试点就是要改革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探索宅基地成员权益向财产权益转化的可能路径。在充分保护和使用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的基础上,探索宅基地市场交易主体、交易方式和交易范围,建立较为完备的市场化退出机制,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

设市问题目前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启动设市是客观需要,中小城市明显缺位已严重影响到城镇体系的协调效应,部分城镇在管理资源上捉襟见肘,屡屡冒出“临时工”类的尴尬。另一方面如果按照传统方式设市,意味着配齐“四大班子”的全套人马,又是行政成本难以承受之重。试点就是要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设市模式,实现城市设置与简化行政机构的真正联动。在把符合条件的县和建制镇设为市的过程中,探索大部门制、开发区管理模式等的横向整合,控制行政机构和人员编制,优化行政层级和区划的纵向设置,提高行政效能。赋予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一子落,全盘活。这些关键领域的试点搞得好,难题破得了,就能让新型城镇化这盘大棋走得顺、赢得稳。在推进试点过程中,要着眼于破除现行体制机制的束缚阻碍,探索形成新体制新机制;要上下互动,中央整合资源协调政策,地方因地制宜率先突破;要动态完善,出现问题及时应对,发现错误马上纠正;要尊重群众的意愿和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摸出规律,试出办法、凝聚共识,为改革全面推开提供示范、奠定基础,推动形成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

第五篇: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

综述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据悉已经开启,中国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近日透露了“十二五”规划的5条思路,其中,结构调整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富民任务

须明确提出“富民”任务

做为统领未来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规划,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应明确提出“富民”的目标和任务。

中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所谓主题,也就是未来5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当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解决的程度如何,取决于诸多因素,但在编制规划的时候,总有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具体到“十二五”规划,之所以应将“富民”做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60年后的一次再出发。中国刚刚隆重庆祝了60岁生日,进入下一个甲子,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

第三,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便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思路肯定与过去不同。

上述三点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过去的十一个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这当然不是说,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30年来百姓的生活没有提高,而是指相对于GDP的增长,作为整体的民众的富裕程度没有GDP增长快。何况,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

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

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是相反。事实上,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即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更新观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有必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制定一个长期的提 高福利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福利国家打下基础。

“富民”虽然是一个经济问题,但经济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治。事实上,改革以来贫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内。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却得不到同步提升?症结就在于蛋糕的分配不合理。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众,而是政府及其与公权力有关联的利益群体,以及资本利益集团和垄断国企的经理层与员工等。而政府之所以能够抽走国民收入的大头,并随心所欲地支配财富而不受监督,资本之所以能够压制众多的劳动力,原因又在于政府的权力过大。

中国传统上本就是一个大政府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心中都存在一个大政府观念。所以,要在政府权力过大的情形下改变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须将之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来看待,否则,仅仅视之为一个经济问题,解决起来很难。

另一方面,尽管“富民”问题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但毕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在官方看来,“十二五”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诸种结构构成的结构难题。结构问题在中国来说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十二五”规划还是把它列为必须优先解决的头等大事,这说明,结构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续下去。

现在的情况是,虽然高层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要解决起来相当困难,否则,它也不会积累到今天这个程度。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的不当干预造成的。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该增长方式的特点是,以追求GDP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重化工业项目和热衷批租土地为主要途径,以行政推动和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

在这样一种增长方式下,经济越是高速发展,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获利就越大。原因很简单,政府掌握着切蛋糕的刀,他当然会把最大的一块留给自己。而利益一旦累积,要改变起来就非常难。这也是调整结构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喊了多少年却一直进展不大的根源。不但如此,当遇到外部的危机时,就像本次金融危机一样,为了保增长,还会进一步强化结构失衡和政府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政府变革

以外部力量促进政府变革

所以,要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各种结构调整,关键在于变革政府的治理方式。政府若不放弃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权,不将自身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建立在市场基础上,要转变发展方式只能是一句空话。

但在政府成为市场最大获利群体的情况下,要政府放弃自身利益,主动改革,谈何容易?这个时候,就需要靠非政府的外部力量去促使政府变革。外部的力量可以通过立法等手段对行政权力进行修正性、补充性的约束和重新界定,或者以严格的程序防止行政权力的过度使用,或者通过加强社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从而迫使政府做到:

(一)转变和缩减政府的行政职能,限制行政权力;

(二)规范行政行为,控制行政权;

(三)加强社会自治,将一部分行政权转化为社会的权力,使公民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和监督。以此建立起政府的公共治理结构。

应该说,在目前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博弈成为基本现实的背景下,依靠包括经济主体的市场力量在内的广泛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促进政府变革,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已越来越大。总之,要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须使政府形成一个稳定和完善的权力运作机制和框架。当政府用一种比较规范的方式来行使公权力时,经济主体自会在市场的作用下,自然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型,而无须政府劳神费力。就此而言,“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能否如期完成,取决于政府变革的程度。建议公布

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十二五规划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的工作生活都有怎样的提示作用?[4] 对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综合处石象斌认为,粗放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建议将经济转型作为主线,以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新特征。对国家提出的“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专家们认为,这将有利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城市发展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刚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提出:“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 “如今,我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城市化脱节的问题。”北京中原三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认为,农村人口直接进入“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直接导致一线城市人口密度过大,而二三线城市人口密度不足、发展较为缓慢。

“城市发展要一步一步来,此次《建议》提出的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主要针对的是我国的二三线城市。”王珏林表示,目前大量的中小城市存在着人口密度不足的问题,而从节约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以及完善城市功能的角度出发,这一现状亟须改变。

“这从最近的楼市宏观调控政策中也可窥见一斑。”张大伟分析,系列楼市调控政策主要着力点是房价上涨较快的一线城市而非二三线城市。“可以预见,在‘十二五’规划指导下,二三线城市将迎来一轮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机会。”[5] 推进物联网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昨日出席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时表示,[3]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要发展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的应用。他介绍说,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围绕物联网的技术、标准、应用示范等内容做相关的推进工作。

报告建议,为推进中国物联网健康发展,在发展策略层面,国家应统筹规划,加快构建产业链。通过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引导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加快融合,重点加强芯片设计制造、设备制造、运营、解决方案、系统集成等环节的产业链构建、整合和优化,尽快形成完整、贯通的产业链。相关省、市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差异化优势,有所侧重地发展物联网产业,并与本地原有的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产业的协同放大效应。[6] 水电未冷落

如果要达到中国已经定下的减排目标,以及极富进取心的清洁能源发展目标,积极发展水电和核电成为最便捷的道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就提出,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

关于“十二五”期间中国水电的布局,曾参与“十二五”规划制定的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王民浩透露,“十二五”期间新开工水电将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预计建设投产的都是装机容量较大的水电项目;从我国常规水电发展布局来看,我国水电投产规模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的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澜沧江和黄河上游,其他中型水电和小水电分布较为分散。

王民浩表示,由于水电工程建设周期长,如金沙江的溪洛渡、向家坝等“十二五”期间投产的水电项目基本上都已经开工建设,按照他的估计,均可以在“十二五”期间顺利投产。

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

主要目标

居民收入 较快增加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会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

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解读:勾画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

“这是一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我们党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 的行动纲领。目标清晰,催人奋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朱国仁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过去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民生工程

收入分配 合理调整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会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全会对中国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解读: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收入增长

“所谓发展不是简单地看GDP。在转型发展中,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收入增长、是福利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五年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50多次会议,其中许多议题涉及经济、民生问题。人们可以展望,在未来的几年中,民生将得到着力保障和改善,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全面改革

政治体制 稳妥改革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会指出,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全会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让人们对中国深入推进改革有了更多期盼。

全会公报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解读:相当积极和值得期待的信号

“这是一个相当积极和值得期待的信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谈及公报中提出的“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时说,未来五年,中国将通过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来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 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全会提出“一揽子”改革方案,预示着在未来几年,中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将得到协调全面推进。

科学发展

公平正义 以人为本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解读:发展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

中央党校副研究员郑权说,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五个坚持

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这样的新要求。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全会用“五个坚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

围绕“五个坚持”,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解读:有助于解决全球失衡问题

“五个坚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明确的路径。”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 人指出。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解决全球失衡问题。”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劳伦斯·格林伍德说。

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有理由相信,中国必将迎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新局面。

经济增长

三架马车 协调拉动

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而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式,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抓住机遇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社会各界充满期待。

解读:更加强调消费重要性

“这与以往强调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有新的变化,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总裁关建中博士说,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不惜一切代价”投入资源能源,片面地强调增长,大量依赖廉价劳动力追求GDP的老路都是走不通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认为,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复制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既有路径和模式,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内消费一直被寄予厚望,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难以明显提高说明收入分配机制中还有问题尚待解决。”关建中说,只有理顺收入分配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十二五规划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的工作生活都有怎样的提示作用?本报记者进行了全面解读。原文要点一

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解读要点:

可通过国企利益分配来实现

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彭程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就是提高劳动者的税前收入,即要涨薪。诚然,在这方面政策会起到一定帮助作用,但是工薪主要是由市场决定。

另一点,规划建议要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意味着要调整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利率决定系统。

宏源证券高级研究员范为告诉本报记者,我国GDP总量已居于全球第二,十二五规划将标志着我国从制造型大国向消费型大国转化。

第二,提出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十二五规划提出将扩内需放在首要位置,对于实现由“国富”向“民富”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第四,提出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将直接决定未来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回升速度。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可能意味着在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方面会有实质性改革。此前,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下滑,而国家收入和国有企业利润占比则大幅上涨。

数据显示,近些年居民的消费率(消费/可支配收入)一直在70%~72%之间,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居民的消费在GDP中的比重降低到了40%左右,原因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由过去的70%降到了现在的60%左右。而与此同时,政府收入的占比却从10%涨到24%左右,企业的未分配利润比重也大幅上升。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指出,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可以通过国有企业利益分配来实现,建议国家参与国有企业的分红,然后进行再分配。原文要点二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解读要点:

人民币利率决定将逐步市场化

人大财经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些内容,在十二五规划里面正式提出,意味着在未来5年里,8 这些工作是必须做并取得实质性进展。比如存款保险制度,估计在未来5年内会正式实施。利率市场化方面,也会尽早推进。

赵锡军表示,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利率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并未市场化。未来5年,估计在这些方面会不断加快步伐。

中山大学金融系主任陆军表示,由于国家提出2020年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估计未来5年会在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方面有较大进展。

对于存款保险制度,陆军表示,十二五规划简洁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估计会在未来5年内建立。

彭程表示,目前我们的存贷利率差太大,资本市场将居民的存款转入银行,银行再以较低的价格转向企业,从而得以压缩资本成本促进经济发展。要改变这种局面就是要改变利率的形成体系,最终走向市场化,从而缩小存贷利差。其中存款利率最迫切需要上涨,以扭转当前长期的负利率状况,贷款利率也要小幅上涨。原文要点三

开征环保税 研究房地产税改革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解读要点:

财税收支依据将更明朗

一位税务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规划提到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这是很重要的财政改革方向。相信随着十二五规划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税收依据与监管的问题会更加明朗化。

彭程称,地方政府收入要多元化,房地产持有税迟早都要实施。如果中国经济改革转型成功,中国税源的重点要逐步从企业税收转向消费税。比如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只占总税收的6%,太低了。原文要点四 抑制投机需求

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解读要点: 未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

业内专家表示,作为指导性建议,至少说明未来五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是严加控制的,还原房屋的民生功能。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建议当中,没有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对此,易居中国研究院综合部部长杨红旭表示,“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只提到抑制投机需求,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合理的投资可能不会遭到政府的严厉打压,现在有两三套房的,一套自住,其他的放租作长期投资,这种情况政策可能会有所放松”。

另外,“稳定房价”在建议中也没有出现。杨红旭分析认为,现在政府是在以时间换取空间,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投入。

不过,有专家表示,目前房产税主要是在旧税种上修改,准备工作也基本完成,“因此,未来五年税收改革主要还是围绕着物业税。”杨红旭称。原文要点五 进口和出口

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下一步国家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

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同时要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解读要点:

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李钢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关注“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这是未来五年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构想,下一步国际贸易结构将向这个方向积极转变。李钢称,对外贸易投资结构变换也将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据了解,商务部方面将编制《对外投资合作“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重点国别和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有关国家商签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部门将做好海外投资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定期发布《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对外承包工程国别产业导向目录》等指导性文件。今后,落实安排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资金,扩大对东盟、上合组织、非洲等地区优惠信贷支持规模。完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

范为表示,这意味着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再像过去那样只倚重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

下载河南省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新型城镇化让生活更美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新型城镇化让生活更美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编者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

    十二五规划建议全文解读(最终定稿)

    十二五规划建议全文解读 指导“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昨日全文发布。接近2万字的篇幅中,只字......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解读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解读 一、新型城镇化规划综述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经过反复酝酿之后,终于姗姗而来。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全文解读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全文解读 提要:(15)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26)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54)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56)全党......

    专家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专家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

    专家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专家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0-29 发表评论>> 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

    专家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专家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日前,中共中央制......

    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解读

    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解读 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订“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是全党全国一切工作的总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级党委、政府和全体人民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