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提纲

时间:2019-05-14 12:3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提纲》。

第一篇: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提纲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提纲

一、会议概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温家宝总理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 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有效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力应对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胜利完成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显著进展。

全会决定,增补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焉荣竹为中央委员会委员。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康日新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撤销康日新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确认中央政治局2009年12月29日作出的给予康日新开除党籍的处分。

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全面总结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深刻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 2 国际国内形势,对‚十二五‛时期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战略部署。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论述精辟,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是我们谋划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强国富民宏伟目标的行动指南。温家宝总理对《建议(讨论稿)》的说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集中阐述了我国‚十二五‛发展的基础条件、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分析深刻、说明透彻,对于我们深入领会、准确把握《建议》精神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全会通过的《建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大举措,描绘了我国未来5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这次全会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切实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开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站在两个五年规划时空交 替点上,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建议》,必将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十一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走过五年,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

我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2009年以来,12个区域规划先后上升到国家层面;中西部和东北的经济增速一举超过东部,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在缩小。

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2006—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0.2%和8.3%。

(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迎接最大考验 我们要发展,我们更要科学地发展。带着这样的理念走进‚十一五‛,迎接我们的是超乎想象的一系列严峻考验。

‚十一五‛规划甫一开局,‚三过‛问题——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就开始考验国民经济。此后,通货膨胀以及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次第登场。最严峻的考验在‚十一五‛的第三个年头出现。2008年,近百年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突然袭来,猛烈冲击着正在高速运行的中国经济快车。一时间,外贸出口大幅度下滑,部分企业陷入困境,百姓就业压力陡增……从‚过热‛到‚过冷‛似乎没有过渡,中国发展的势头急转直下。

接踵而至的困难,把传统发展模式的种种弊端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速度与质量,通胀与通缩,消费与投资……一对对矛盾轮番凸显,考验着中国经济会不会陷入大起大落的困境,考验着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不能把国民经济成功带入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更考验着全党上下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决心。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初期宏观调控表现的是‚有保有控‛的特点。中央政府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组合拳,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开局之时,我们收获了两个好年景。2006年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理想搭配;2007年虽然通胀问题逐渐凸显,但国民经济仍延续了平稳增长的好势头,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齐头并进,都收获满满。

正当国民经济开始步入又好又快轨道时,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又打乱了中国发展的步伐和节奏。

(二)前所未见的困难,前所未见的挑战,前所未见的精彩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党中央、国务院‚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连连出手,果敢应对。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中国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被止住,从2009年一季度的6.1%,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画出一个精彩的‚V‛形走势。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保八‛之战中,结构调整也未松弦。4万亿元的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锁定民生相关的领域,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推出。

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十一五‛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年均降幅为4.15%。

这就是中国经济走过波澜起伏的5年交出的成绩单,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交出的考试卷。

(三)统筹东中西部共同发展,我们取得巨大进步

科学发展就要统筹协调。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无疑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东部毫无疑问是领跑者。但是,东部的一花独放换不来全面的小康社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5年来,统筹区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耀眼的亮点,展现了百花齐放的春光。

在满园春光中,西部大开发是最美丽的风景。承继了‚十五‛发展好势头,西部大开发加速向前推进。5年中,近70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开工,投资额1万余亿,项目覆盖交通、能源、农业、工业、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加上‚十五‛,西部经历了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10年。一个崭新的西部在崛起。在西部大开发迎来10周年的时刻,中共中央召开了西部开发工作会议,为西部的下一个10年描绘了宏伟蓝图。

占中国版图2/3的西部在巨变,中部和东北也紧随其后。2007年,国务院批复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及确立了‚四基地一区‛的目标定位。2009年,《国务院关 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提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东北一次又一次,刷新自己振兴的高度和起点。中部也没有落后。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2009年,国家又出台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0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明确了中部崛起的工作目标和进度。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从来没有像‚十一五‛时期这样精彩纷呈。2009年以来,国务院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先后将12个区域规划上升到国家层面。中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已成中国经济三大引擎,沿海有串串明珠,西部有成渝、关中天水、北部湾三大重点经济区,中部有武汉、长株潭城市群,东北有长吉图、沈阳经济区……一时间东西呼应,南北互动,区域经济网络越编越密,协作形式越来越多。

‚十一五‛区域经济硕果累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一步步在缩小。到2009年,中西部和东北的增速一举超过了东部,这是前所未有的。2009年,中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27.3%,比2005年提高5.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22.1%,比2005年提高2.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然走在东部的前面。

(四)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我们付出真诚努力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5年里,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随着中国经济总量攀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中国的就业规模也在持续扩大,从2006年的7.64亿人增加到2009年的7.7995亿人。随着一批批重点工程的开工,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因此而得到很大的改善。到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超过4亿、新农合8.3亿,覆盖面超过12亿。

2006—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45.5%下降到41.0%。

全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5年翻番毫不费力;手机几乎成为各个阶层居民的生活必备品,移动电话用户2006年末为4.6106亿户,到今年上半年已突破了8亿户。

为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节约能源资源,经过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国‚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有望实现,尽管许多城市居民饱受高房价的困扰,但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在扩大、市民居住环境在改变,也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我们离环境友好型社会差距还甚远,但5年来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取得巨大的综合效益,为我们争取了越来越好的水环境和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但要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0%至45%的目标,还要付出很多艰苦的努力。

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并建立了农业补贴制度。中国‚种田纳粮‛的铁规远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即使是史书中推崇备至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也只能做到临时的轻徭薄赋。给‚种田纳粮‛的历史画上句号是前无古人之举,惠及中国亿万农民,必将在中华民族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流芳千古。在‚十一五‛时期,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一般民众都能切实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在风云变幻的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6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9%。在最为困难的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3.535万亿元,增长速度达到了8.7%。预计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7万亿元左右。‚十一五‛初期的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8.3868万亿元。对比数据不难发现,如果不考虑物价因素‚十一五‛的五年再造了一个中国,这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奇迹。这 一奇迹引得全球许多人试图探索‚中国模式‛的奥秘。

走过‚十一五‛,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排到世界第二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700美元,预计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4000美元左右,中国将进入联合国划定的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四、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建议》导语部分开宗明义地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紧接着就提出‚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议》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判断为‚十二五‛宏伟蓝图确立了战略方位。

《建议》的第一部分,在分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时,又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强调:‚十二五‛时期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建议》全篇中,无论是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还是关于‚十二五‛时期我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一系列基本要求和重大任务,都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总命题分不开。《建议》从头至尾,如此重视和反复强调‚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如此重视和反复强调‚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鲜明体现了这确实是贯穿《建议》全篇的总命题。

在本世纪的头一个10年,我们党和国家成功抓住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巨大成就。这10年的发展历程和巨大成就无可争议地昭示,党的十六大报告首先提出的、十七大报告又予重申的关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估量和部署是完全正确的,并为我国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首先是其中的前5年,即‚十二五‛时期)可持续的更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现在的问题是,面对21世纪第二个10年,首先是这10年中的前5年即‚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前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严重冲击和世情、国情的深刻复杂变化,我们党关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估量和部署,是否仍然正确和继续管用?对这个关系我国总体战略和对内对外方针政策的重大问题,《建议》作出了完全肯定和令人信服的回答。

首先,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改变,和平、发展、合作作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没有改变。在这些国际环境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利弊共生的新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世界范围产业新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世界各国加快发展模式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 的压力普遍增强。同时,危机使全球治理结构面临重大调整,各大国基本力量对比和相对地位将进一步发生变化,我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体系改革主动塑造外部环境的机会大大增强。

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美国的金融和经济体系遭受重创,欧洲也受到冲击,拉美与亚洲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率从2007年的5.0%、2008年的3.9%降低至2009年的3.0%,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与债务危机。中国虽然受到了明显影响,但总体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的实力被金融危机削弱,意味着中国正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这给了中国企业一个难得的扩张空间。因此有人甚至预言,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将可能成为中国作为全球大国崛起的标志性事件。

从国内环境看。一个突出的发展大势,就是我国正加快由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迈进。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物质、技术和体制基础更加牢固,企业竞争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总体保持稳定。当然,我国‚十二五‛时期还存在诸多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国际和国内大局上看,都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能够得到延续甚至延长。

因此,《建议》在全面审视、准确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发展的根本走向基础上,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振兴来说,机遇并不常有,机遇来之不易,机遇稍纵即逝。‚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善于抢抓机遇、推动发展。同时,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宁可把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准备得更周全一些,勇于面对矛盾、克服困难。

中共中央在《建议》中要求全党‚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也就是继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们自己。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这一条作为党和国家在本世纪第二个10年的重要立足点。

‚十一五‛的成就赋予‚十二五‛特殊意义的特殊意义在于,‚十二五‛将成为中国超越日本后追赶美国的起点。这个起步迈好了,中华民族真正跻身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的希望就升起了。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十一五‛时期超越日本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十二五‛时期是追赶美国的起步时期。如果这个起步迈好了,将为在未来三十年内超越美国打下良好基础。放眼全球现状与态势,可以作出一个基本判断:中国将面临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

机遇并不等于现实实力,机遇可能会稍纵即逝;而且世界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每逢严重经济危机时期,紧迫感会催生出新的技术与产业革命。在百年不遇的机遇面前,中国有两种前途:一是紧紧抓住了机遇,中国再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强国;二是错失良机,先进国家借危机中催生出来的新技术革命而有可能将中国再次远远地抛在后面。20世纪60年代全球曾经出现过一次产业调整的良机,当时中国没有抓住。在进入‚十二五‛时期后,中国的政治 经济环境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我们还会让机会溜走吗?

在百年不遇的机遇面前,中国需要从全球角度审时度势,冷静对待,缜密谋划,从战略角度布局好‚十二五‛时期的发展。

面对百年不遇的机遇,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迎接挑战

第一,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成本扩张)的发展模式。

第二,必须改变一味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将挖掘扩大内需潜力与促进内生增长(即培育本国或本地区的企业与企业家)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第三,必须着力解决长期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城乡区域差距扩大等突出问题,为经济提质转型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第四,必须协调好各区域发展,提升中国整体竞争实力。第五,必须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合理的制度基础

第六,必须强化文化建设,大力提倡讲职业道德。学者张文魁认为,在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必然规律就是‚大膨胀‛。而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百姓都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他给出了一系列预测:今年中国GDP总量将接近40万亿元,到2015年,中国GDP总量将达到60万亿;人民币升值是大势所趋,预计到2015年,美元对人民币将达到1比5。

‚届时中国的GDP总量将达到12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到2015年,世界上将出现两个GDP超过10万亿美元的国家——美国和中国。‛ 张文魁举了三组预测数字:今年全国汽车的产销量将达到1700万~1800万辆;2015年中国的钢铁产销量将达到7亿吨,而在2000年,这一数字只有1亿吨;由于需求量迅猛增长,2000年中国的煤炭产量为13亿~14亿吨,但今年将达到35亿吨。

‚十二五‛时期中国面临的是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中国在重振世界经济中的作用都寄予了厚望,我们没有理由不锐意进取而让难得的机遇再次与我们失之交臂。只要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坚持革故鼎新,坚持兴利除弊,‚十二五‛时期中国就能在发展水平与国际影响力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坚实地朝国运兴隆、民族兴盛、民生兴旺方向前进。

五、《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基本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描绘了我国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全文共十二个部分: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 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 水平

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六、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主要精神

1、科学发展:‚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题

•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五个坚持‛: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这样的新要求。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 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 ——全会用‚五个坚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

• 围绕‚五个坚持‛,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近4000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个阶段既拥有继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环顾全球,成功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不在少数,能够持续推进现代化进程并最终获得成功却不多见。不少国家在迈入现代化进程后,最初的发展势头相当不错,后来却出现停滞甚至发生逆转,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对发展方式作出调整。对于我国而言,要成功应对挑战,保持现代化的连续性,就必须把握全局、抓住机遇,使发展方式的转变,由市场的自发走向改革的自觉。

•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敏锐洞察,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 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无论从我们的发展经历,还是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历程来看,能不能抓住机遇,推动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不断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造就国家发展新引擎,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

3、主要目标:勾画‚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

• 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明确提出今后五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 ‚这是一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我们党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行动纲领。

4、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5、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 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会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 全会对中国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 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财富蛋糕做大 更要切好

• ‚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五中全会释放了收入分配的新信号。

• 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必须有效缓解

•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先富群体快速扩大,为先富帮后富、实现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 现在以收入分配中表现的公平正义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居民的收入差距、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和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增大,反映财富分配状况的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

• 收入分配不公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更敲响了社会安定的警钟。• ‚十二五‛期间,必须以攻坚克难的精神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形成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和规范的收入分配秩序,才能缓解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

• 调节收入分配应当以结构性调整为核心,以构建橄榄型社会为目标,加快实施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研究显示,很多国家初次分配基尼系数在0.4甚至0.5,通过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基尼系数会降到0.3以下。

• 十二五’期间要以提高产业工人、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为重点,提升国民整体性富裕程度。‚橄榄型‛社会的成型,关键在于提升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主要提高工人、农民的富裕程度。

• 十二五‛期间要加快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中小企业普通职工的收入水平。大量中小企业普通职工的工资一般都在最低工资标准附近徘徊。

• 中小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二是中小企业负担依然较重、工资制度尚不完善。三是经营管理境况不佳,普遍竞争压力大、抗风险能力弱、生存周期短、利润空间低。四是工会商会建设滞后。

• 通过完善制度保障提薪,分区域、按行业建立最低工资指导线制度,普遍建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通过企业转型升级带动提薪;通过扩大就业拉动提薪,降低创业门槛,探索建立创业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减税清费支持提薪,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进一步清理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切实减轻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的负担。

• ‚收入分配的调节器‛、‚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近年来,国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十二五’期间还应该着力改善农村民生。目前,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促进农村义务 教育、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重要制度都已经建设起来,‚十二五‛期间要在完善体制、提高标准、推动公共资源配臵均等化等方面加大力度,逐步实现这些方面的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

• 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地扩大覆盖面,尽快实现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的期盼,为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打下基础。

• 要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将高收入者的重要来源——财产转让、赠与、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等纳入个税征管对象。对不同地区、不同收入阶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设定应做到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以降低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

要从制度上严厉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群众对收入差距拉大有意见,并不是对合理、合法的收入有意见,而主要是对通过违规、违法行为获得巨额财富而造成的收入差距强烈不满,对这些非法收入要坚决打击。应堵住国企改制、土地出让、矿产开发等领域的漏洞,深入治理商业贿赂。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偷税漏税、内幕交易、操纵股市、制假售假、骗贷骗汇等经济犯罪活动,切断违法违规收入渠道。

• ‚调高‛不是简单的‚劫富济贫‛

• 一个国家的发展,公正和效率是永恒的主题。激发社会的创造力,才能提高国家发展的活力。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使国家保持和谐稳定的发展。分配公平正是维护社会公正的题中应有之义。

• 对于收入分配的‚高低调节‛,对于通过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高收入者,在对其合法收入依法予以保护的同时,必 须进行必要的调节。

• 调高‛不是简单的‚抽肥补瘦‛、‚劫富济贫‛,更不是‚均贫富‛。而是要通过税收等手段,使高收入群体的一部分财富交给国家,用于二次分配,推进分配公平。

6、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 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让人眼前一亮。

• 这与以往强调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有新的变化,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不惜一切代价‛投入资源能源,片面地强调增长,大量依赖廉价劳动力追求GDP的老路都是走不通的。

• 国内消费一直被寄予厚望,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难以明显提高说明收入分配机制中还有问题尚待解决,只有理顺收入分配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而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式,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抓住机遇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7、文化产业:有望跃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面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凸显的战略地位,全会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此,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 ‚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会提出这些新的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部署。

• 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要求,让人们对‚文化强国‛充满期待。

8、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会指出,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会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让人们对中国深入推进改革有了更多期盼。

• 全会公报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 未来五年,中国将通过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 职能、加强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来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奠定坚实基础。

•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全会提出‚一揽子‛改革方案,预示着在未来几年,中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将得到协调全面推进。

9、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 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严重洪涝灾害……回首‚十一五‛,一连串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灾害风险增高,灾害损失加重,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 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 ‚这必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促进经济长期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保障水平。‛

10、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全会认为,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 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到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从加大反腐败力度到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的一次次艰难困境之中,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党所始终保持的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 为此,全会要求,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

全会提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一条条要求,就是要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 全会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七、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

• 1.淡化经济指标,转而强调社会目标——从‚增长‛到‚发展‛

• 这次十二五规划,没有像过去一样,过多地强调十二 五期间GDP要增长多少,它强调的是长期平稳的较快发展,这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描绘与过去是有显著不同的。没有强调GDP,而是过多强调了如何富民,如何实在解决民生,让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从改革开放过程中得到实惠,这是令人鼓舞的内容。

许多人只注意到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将淡化GDP指标,但淡化GDP指标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增速会下降多少。‛

2、‚包容性增长‛:如何改变‛中国式失衡‚,实现平衡发展;包容性增长目标是成果共享

• 发展和增长的不均衡性

• ‚三个容忍‛:容忍经济增长速度放慢(8%左右);容忍通货膨胀在适度范围之内(3-5%);容忍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使民营经济成为下一步经济增长的重点)

3、民富与国强幷举:从‛逐步提高‚到‛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 十二五规划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拐点。过去,我国一直在做大蛋糕,但如何分配好蛋糕,如何使蛋糕在做大的过程中能够均衡的发展,这是我们没有衔接好的问题。

• 所以,这次十二五规划,整体上强调了以和谐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这是一个结构性的变化,如果说我们过多注重‚强国‛,那么接下来我们可能更加注重‚富民‛,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

• 第一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由九十年代左右的50%多,下降到去年的39%,这在世界上算比较低的。这说明我们在第一次国民收入分配中蛋糕切的 不合理。这块蛋糕的60%被国家和企业拿走了,留下了不足40%给老百姓。

• 第二次国民收入分配调节也不合理,教育、医疗、社保、就业这四大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是衡量第二次国民收入分配合理不合理的重要参数。我国去年已经下降到28.8%,而世界绝大多数四大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的百分比会达到50%。

• 两次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使多数老百姓没有很强的购买能力,加上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比较大,这样使得分配问题越来越突出,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所以说,必须下定决心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这次规划中也列出了很多重要举措,可见政府的决心。

《建议》强调,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促进机会公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

4、在‚三驾马车‛中,消费排在第一。

• ‚扩大内需‛首次在中国新五年规划建议中单独成章 • 《建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中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 投资、出口、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

资与消费被称为‚内需‛。长期以来,消费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占GDP比重一直徘徊在40%-50%之间,2008年该比重仅为48.59%。

•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投资所占比重。近五年的数据显示,仅固定资产投资一项占GDP的比重就接近50%。

• 目前全球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中国不能再过度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如果能有效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中国将在国际经济格局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主动权。世界所有经济大国都是以内需为主的

• 《建议》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 ‚如果经济增长的成果不能体现到居民的消费增长上,不能切实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这样的增长就只能是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增长,从而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调低、扩中、限高‛的收入分配调整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此外还应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稳定他们的消费预期。

• 《建议》提出,要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

• 《建议》提出,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

•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

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 大量的生产和物资消耗,必然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中国亟待进行环境方面的压力测试。‛

• 十二五‛期间,政府必须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企业必须做到绿色生产,消费者必须积极践行绿色消费。

历史的画卷恢弘壮美,前行的蓝图催人奋进。我们坚信,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一定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第二篇: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材料之二

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十二五”改革的研究建议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来加快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具体包括加快推进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以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眼于“十二五”,浙江作为一个发达地区,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改革发展问题,也要考虑新阶段在全国改革发展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尤其是发展方式转型率先取得突破

在外部和内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对“十二五”的基本判断很重要:第一,“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二,“十二五”时期也是我国由经济大国跨入经济强国行列打基础最关键的五年。在这个背景下,“十二五”的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抓住后危机时代改革的历史机遇,全面推进“一揽子”改革,集中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矛盾,形成发展方式转型的活力、动力和合力,走出一条以扩大内需为主线的发展新路子,建立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从不同的范畴上看,发展方式可以有三种提法:第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九五”时期就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第二是经济发展方式,“十一五”时期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其实质在于实现从投资出口导向向内需导向的转变。第三是转变发展方式。我理解,转变发展方式的内涵主要是:强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扩大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社会公共需求转型,构建适合我国特点的发展型社会体制和政策体系;强调政府转型,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一、“十二五”改革的两大特定背景

(一)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走势对“十二五”改革的影响估计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长期性。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逐步缓解,全球将进入后危机时代。其中有两个突出的情况:第一,主要发达国家去杠杆化、储蓄上升、消费萎缩和进口减少将成为中长期趋势。未来三到五年美国实际消费增长将从1995-2007年的4%下降到1%-1.5%左右。这将对我国“十二五”的改革发展带来重大的外部冲击。第二,即使欧美市场需求能够在总量上恢复,也不是原有规模和结构上简单的恢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使欧美市场的贸易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第一,从最近的“轮胎特保案”可以看出,国际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中国以传统方式继续分享经济全球化红利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第二,周边国家希望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提供市场需求。例如有人提出中国要由“世界工厂”变为“世界市场”。第三,现在热议的“金砖四国”等新兴经济体,尽管合作空间很大,但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大国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

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与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外部压力。第一,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国在后危机时代推进经济复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共识。第二,低碳经济将成为世界性结构调整的基本趋势。比如,美国计划在十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发展新能源,创造500万个就业岗位;日本提出“绿色经济和社会变革”方案,推进低碳社会建设;欧盟提出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并在2013年前出资1050亿欧元支持发展绿色经济。第三,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承担巨大责任,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空前挑战。例如,2007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了8%,占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量的2/3,排放总量居全球第二。美国提出的2013年减排计划,其中中国减排指标将占全球减排总量的41%左右,相当于拉美、非洲和中东的总和。在这个背景下,中国要不要做出承诺,如何做出承诺。今年12月份哥本哈根会议将是一个新经济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从历史看,每次危机基本上都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全球范围内大调整的“洗牌”过程;另一个是全球范围内一个国家、企业地位作用重新确立的过程。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我国改革发展带来的影响,总的结论是:短期给我国带来严峻的挑战,中长期内是我国加快改革、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这个判断,对于制定“十二五”规划,非常重要。

(二)我国发展阶段变化对“十二五”改革的现实需求 我国进入发展型新阶段。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由生存型阶段开始全面进入发展型新阶段。从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率等一系列指标判断,我国开始由以解决温饱问题为目标的生存型阶段跨入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型新阶段。这是国内一系列变化的重大基础。

——需求结构开始进入战略调整期。随着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的转变,需求结构开始发生明显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基本方面:一是社会需求由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升级;二是社会需求由私人产品向公共产品需求的升级。

——发展阶段变化与“十二五”改革的主要挑战。发展阶段变化带来的社会需求结构战略性变化,使我国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当前我国的阶段性矛盾,可以概括为三方面:第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资源环境约束发展不平衡,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其中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也包括贫富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第二,全社会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同基本公共产品供给不到位和供给短缺、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不仅在落后地区,在发达地区同样越来越突出;第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同公共治理改善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发展阶段明显变化、内部需求结构处于战略调整的关键时期,面对这样三大矛盾,我国改革发展的出路在哪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从矛盾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鲜明地提出发展方式转型的重大问题。

建国60周年前夕,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定背景下,我们一再强调中国发展模式的历史贡献和基本优势。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到现在发展阶段变化的内部需求来看,我国发展模式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内外环境变化,使这个曾经成功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新阶段具有一定的不可持续性。从国际国内的压力看,转变发展方式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内需不足上。在深化改革中打破制约内需扩大的制度障碍,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任务。

(三)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十二五”改革思路

根据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的分析,“十二五”改革总的建议是: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来加快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具体包括:第一,加快推进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坚实基础;第二,加快推进以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为实现公平正义、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障;第三,加快推进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奠定重要基础。

发展方式转变滞后的根源主要是体制机制缺陷。比如,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滞后,主要在于转变以政府主导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实质性破题;社会建设滞后与社会需求转型的进程,目前尚未在制度上保证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依据这个判断,第一,经济增长依赖于市场化改革的新突破;第二,社会发展依赖于社会体制改革的新突破;第三,政府转型需要尽快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有重大突破。

二、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

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推进“十二五”经济体制改革,总的考虑是:以扩大内需为总体目标,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环节,以深化市场化改革为基本路径,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改革的现实需求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例如:一是投资、消费、出口失衡,以消费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尚未形成。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中服务业比重徘徊不前。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现在只有40%左右,低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约6-10个百分点。三是城市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266.8美元,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但城市化水平(2008年为45.68%)远低于应该具有的工业化中后期的均值(60%),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内消费需求的释放与升级。四是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中国社科院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失业率已达9.4%。五是资源环境变化。我国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水质、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有多方面原因,比如产业政策、能源政策、环保政策等,但深层次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到位,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因素难以消除,并与特定的宏观经济形势结合在一起,不断固化现有经济增长方式。

(二)“十二五”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把扩大内需作为“十二五”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或者基本目标。我国居民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1年的42.5%下降到2008年的35.3%。有人说这是由于投资太快,所以消费比率也降下来。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但这是浅表层次的问题。消费率长期偏低,而且呈现逐渐走低趋势,与投资过高相联系,更与城市化进程缓慢相联系,但还是根源于传统发展模式中的体制机制缺陷,尤其是国民收入分配没有破题。

——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从改革开放开始,我们一直把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从整个发展方式需求出发,经济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症结所在,抓住了这个中心环节,应该说抓住了“牛鼻子”。这个判断十分重要。从现实需求出发,需要推进五个“着力”:第一,着力调整消费、投资、出口结构,尽快形成以消费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二,着力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尽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三,着力调整城乡结构,尽快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第四,着力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尽快形成国家、企业、居民之间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第五,着力调整所有制结构,使其与扩大内需的要求相适应。

——把深化市场化改革作为基本路径。主要任务包括八个方面:第一,加快推进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第二,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第三,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第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建设;第五,加快推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第六,加快推进就业体制改革;第七,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第八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三、以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 未来5-10年是我国社会转型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实现平稳转型,关键取决于对我国社会问题的估计与改革决策的选择。

(一)对现阶段我国社会突出矛盾的估计

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凸显。我国已开始从私人产品短缺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公共产品短缺将成为制约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十二五”解决公共产品短缺问题成为扩大内需的基本条件。

我国社会转型进入利益分化和博弈的时代。在这样一个阶段,社会矛盾凸显将是一个常态。当前,社会主体分化,利益主体相对稳定,与此相联系的利益博弈成为一个基本现实。为此,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需要在协调利益关系当中才能求得和谐稳定,如果用传统的方式来分析或解决这些问题,只能求得短时期稳定,难以求得稳定的制度性保障。

在发展方式转变和人口结构变动条件下,劳动就业问题十分突出。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始终存在。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特别是沿海地区,受外需萎缩、人民币升值和生产成本高企的影响,一些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或关闭减员,明显收缩了就业空间。“十二五”在经济高速增长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就业形势会更加严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是“十二五”社会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对“十二五”社会体制改革现实需求的分析

——缓解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与公共产品短缺矛盾需要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短缺和不均衡本质上是体制问题,尤其是城乡二元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十二五”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迫切要求在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政府责任、分工体制、财政体制、干部考核机制等多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以基本利益关系协调为主线,加快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利益表达的多元化渠道,建立协调利益关系机制,要求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十二五”社会体制改革涉及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难度加大,复杂性加深,要把构建利益均衡机制作为社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

——把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不仅要实施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构建发展型的劳动就业体制,更要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三)“十二五”社会体制改革的重点特点

“十二五”时期社会体制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社会政策和社会体制改革有机结合,既要注重政策调整,又要注重体制改革。比如在加大民生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在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同时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对接;在采取各种措施处理社会矛盾冲突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采取各种措施保就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就业体制改革。

四、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主要挑战不是经济社会本身,而是政府转型与政府决策。“十二五”经济社会体制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能否实现重大突破。

(一)“十二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在增强 发展方式转变对政府转型依赖性全面增强。由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对扩大内需有决定性影响。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并不是要削弱政府抓经济的优势,而是要把政府的经济职能转移到经济性公共服务上来。

尽管这几年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有所推进,但是深层次矛盾问题不仅没有减少,而且在增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主导型经济运行机制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二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责不到位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三是政府自身建设滞后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虽然这几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所进展,但改革远未完成。当前的突出问题是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到位和政府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尚不到位。

(二)“十二五”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点任务

——进一步完善政府的经济职能。一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预见性、稳定性十分重要。尤其是从去年金融危机到今年,宏观经济政策预见性和稳定性对整个宏观经济平稳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二是宏观调控要与实际整个发展相适应。到现在,就业尚未真正纳入宏观调控主要目标。三是中长期规划的科学性、约束性对于宏观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现在,上上下下都在做规划研究,用两到三年做五年规划,可这个规划实际执行的约束性作用到底多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如果把这三件事情解决好,对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十分重要。

——加快建立公共职责制度保障。严格说,目前我们尚未形成有效的公共职责分工体系和问责机制,所以只能“就职能转变谈职能转变”。前两天在河南调研时,一个镇长谈到,“我宁愿不要1500万元的财政收入,我只要100万元、200万元,然后集中精力做事情。可现在我90%-95%精力都是招商引资,要干的事我干不了”。应该说,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的理念已经形成,但是由于分工体制和问责机制等相关制度安排没有形成,深层次还有一个干部选拔机制问题,真正落实和体现公共职责还有很大距离。下一步,需要建立中央与地方规范的公共职责分工体制;以强化公共职责为重点,优化行政层级,适当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建立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制度。

——以事业单位改革为重点,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系。现在事业改革体制逐步推出来。在公共服务体制尚未形成的前提下,事业机构改革尽管叫分类改革,但是实际难免变形为卸包袱、减轻财政负担。如果要建立一个新的公共服务体系,恐怕2900万事业机构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关键在哪里?在于事业机构转型。如果国家和地方没有统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急于推进事业机构改革,可能对整个社会发展不利。——实质性地推进行政体制范围内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设的改革。从初步的实践看,以行政范围内的三权分设为重点的大部门制改革在形式上走了一步,实质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当然,在行政范围内实现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设,这取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程度。

五、关于发达地区“十二五”改革的几个问题

今年以来,浙江把保增长和促转型有机结合起来,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总体上企稳回升。应当说,这是政策调整和体制转型双重作用的结果。着眼于“十二五”,浙江作为一个发达地区,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改革发展问题,也要考虑新阶段在全国改革发展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尤其是发展方式转型率先取得突破。

如何确立区域发展在全国发展方式转型中的地位。“十二五”推进发展方式转型对包括浙江在内的发达地区来说尤为重要。如果能够尽快从传统的思维跳出来,在发展方式转型中寻求扩大内需的新路子,突出整个结构调整的战略地位作用,就可以有效应对内外环境冲击,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需要区域经济在某些方面率先探索,先行先试,先行发展,并且在这个进程中奠定在国民经济中的新地位。

城市化是扩大内需的一个大战略,也是扩大内需的一个主要载体。斯蒂格利茨曾提出,21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有两大动力,一是美国高科技,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国内也有学者提出,新阶段扩大内需的主要路径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现在城市化进程面临一系列问题,下一步要把省直管县和扩大中心城市功能作为主要途径。短期看,需要推进省直管县;但从发达地区看,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市域来说,将县统筹起来,走中心城市的发展路子。从现实考虑,可能对这个地区发展更有利。比如义乌,在经济实力上远超过中西部一些地级市的规模,可以考虑打破当前行政层级,做大做强义乌,带动周边地区加速发展,形成大义乌的城市圈。

要相互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从大的范围来看,城乡一体化需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果能够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这件事情解决好,把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剥离出来,就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目前,城乡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发达地区,包括浙江,都有条件做。如果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将会产生多方面的重大影响。

发展低碳经济与结构调整。后危机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进入了低碳经济时代,不仅成为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一条基本主线,而且是国内发展方式转型最大的课题,面临最大的压力。对于区域发展,尤其是浙江作为全国发达的经济体,如何发展新经济,形成新的格局,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在改革和转型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危机倒逼改革。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对推动改革是比较有利的。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现在有些地方、有些行业加大了改革力度;第二,从现实需求看,发展方式转型重在体制机制安排;第三,在“十二五”时期,从国家决策来看更加重视改革的战略性突破。以浙江来说,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改革上先走一步,对下一步发展十分重要。

(作者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第三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提纲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提纲

一、会议概况

1、会议时间:2010年10月15日—18日

2、会议地点:北京

3、基本情况: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温家宝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决定,增补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焉荣竹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康日新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撤销康日新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确认中央政治局2009年12月29日作出的给予康日新开除党籍的处分。

二、主要精神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1、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4、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

6、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7、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8、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

9、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三)“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

1、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2、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6、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7、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8、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9、加快改革攻坚步伐;

10、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四)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根本保证: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已经绘就,实现“十二五”规划关键在于在全党全社会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党同志要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五)几个亮点与特色:

科学发展是“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四个“更加注重”: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五个坚持”对加快经济转变方式做明确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中全会最大亮点:追求民富。“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 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体现了大多数国人的强烈心愿。

五中全会公报的“三个新提法”:

第一、“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第三、“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三、重大意义

(一)现实背景:

1、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成绩辉煌;

2、过去五年,成就巨大;

3、过去一年,进展显著;

4、承上启下,崭新起点。

(二)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全面总结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深刻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十二五”时期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战略部署。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论述精辟,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是我们谋划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强国富民宏伟目标的行动指南。温家宝总理对《建议(讨论稿)》的说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集中阐述了我国“十二五”发展的基础条件、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分析深刻、说明透彻,对于我们深入领会、准确把握《建议》精神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全会通过的《建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大举措,描绘了我国未来5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站在两个五年规划时空交替点上,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建议》,必将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四篇: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传达提纲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传达提纲(常委扩大会议版)

学习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对于继续抓住和利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于我们正确分析和把握形势,进一步统一认识,统一思想,制定好我县‚十二五‛发展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现将会议精神传达如下:

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概况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这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议题重大,世界瞩目,全国关注。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向全会作的工作报告。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温家宝同志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决定增补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焉荣竹为中央委员会委员。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康日新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撤销康日新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确认中央政治局2009年12月29日作出的给予康日新开除党籍的处分。胡锦涛代表中央政治局,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和做当前工作作了重要讲话。

二、胡锦涛同志工作报告的主要精神

15日上午,胡锦涛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向全会报告工作。胡锦涛同志先报告一年多来集中力量抓的六件大事。一是精心组织和成功举行首都阅兵、群众游行等60周年国庆庆典系列活动。二是多次对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研究部署。三是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确保上海世博会取得成功。四是及时部署抗灾救灾工作。五是重点研究部署推进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工作。六是决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胡锦涛总书记还报告了其他八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是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四是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五是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六是做好对台工作和港澳工作;七是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八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最后,胡锦涛同志还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不足,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建立和落实工作责任制,切实抓好中央关于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

三、中央‚十二五‛建议的主要精神 《建议》共12个部分56条。

第一部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具体内容有4条:一是‚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建议》作出了‚‘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的重要判断。二是‚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建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三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提出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建议》突出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同时,《建议》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是‚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四是‚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第二部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议》强调,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第三部分,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议》强调,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四部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议》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五部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议》强调,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六部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建议》强调,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七部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议》强调,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第八部分,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议》提出,要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九部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议》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第十部分,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议》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十一部分,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议》提出,要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引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第十二部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四、温家宝同志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关于《建议(讨论稿)》的说明

15日上午,温家宝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从五个方面对《建议(讨论稿)》作了说明。一是关于‚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情况;二是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三是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四是关于‚十二五‛时期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五是关于‚十二五‛时期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

五、胡锦涛同志在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18日下午,胡锦涛同志代表中央政治局,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和做好当前工作讲了四点意见。

(一)关于贯彻落实全会精神

胡锦涛同志强调了‚四个准确把握‛:一是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二是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三是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目标任务。四是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关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胡锦涛同志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党的十六大作出的关于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是符合国际的、完全正确的,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胡锦涛同志从五个方面阐明了如何做好群众工作:一是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二是群众立场是决定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三是正确方式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保障。四是群众工作是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领域各方面的经常性工作,必须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五是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需要大家共同来做。

(四)关于做好当前党和国家工作

一是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继续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二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四是继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五是继续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六是继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七是继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八是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胡锦涛同志还对抗灾救灾工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胡锦涛同志最后号召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六、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推动我县各项工作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相关要求

学习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对于继续抓住和利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于我们正确分析和把握形势,进一步统一认识,统一思想,制定好我县‚十二五‛发展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全县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在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上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是要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上下首要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县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头等大事,高度重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务求取得实效。要通过学习,把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更加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努力奋斗。二是要将学习会议精神与抓好十二五规划结合起来。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在深刻学习领会全会精神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研究、科学制定战略性、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十二五‛规划。要认清形势,把握规律,使规划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在加速发展中加快转型,在加快转型中加速发展。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重点实施好工业强县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推动重大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保护、科技教育文化建设、人才工作等重要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化水平,通过编制规划将建设‚六个紫云‛的长远发展目标落到实处。

三是宣传思想部门要发挥职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全县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迅速开展形式多样的、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宣传报道活动,推动形成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高潮,真正使全会精神深入群众、深入人心,为全县‚十二五‛时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是要通过学习会议精神来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各乡镇、各部门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切实抓好当前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学习的成果促当前工作,尤其是要推动‚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工作‛的进展,以抓好当前工作的实际行动落实全会精神,确保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今年和‚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要全力推进经济平衡较快发展,进一步改善民生,认真做好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五是要把学习会议精神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按照全会精神要求,站稳群众立场、树立群众观点,带头做好群众工作。要坚决转变和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兢兢业业,真抓实干,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贡献力量。

第五篇: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高桥乡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高桥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高政办发[2010]

各村委会,各企事业单位,学校:

经乡政府研究同意,现将《高桥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

执行。

2010年3月16日

高桥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我乡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污染应急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首要任务,建立环境污染事件风险防范体系,提高环境污染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属地为主,各村委会、乡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实行分级响应,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责任单位和事发地必须作出“第一反应”,果断、迅速采取应对措施,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全力

控制事态发展,并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3)协同应对,科学处置。在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污染的特征,采取的措施与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

影响相适应。

编制依据

依据《渭南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潼关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以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1)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环境污染事件;

(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较大或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环境污染事件;

(3)因环境污染事件造成跨乡、县行政区划的环境污染事件;

(4)县环委会需要指导、协调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5)核与放射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另行制定。

机构与职责

成立高桥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统一领导全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由乡政府领导担任总指挥,成员单位由环保、卫生、派出所、交通、水利、武装部等部门组成。主要职责有:指挥和协调全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准备与应急响应工作;决定污染事件应急重大事项;及时向县政府报告监测情况和应急处置情况,协调确定宣传报道事项;指导做好善后和灾后重建工作。

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在乡社会事务中心,主要职责有:协助应急中心实施应急预案;落实应急中心的指令,制定应急响应方案;甄别环境污染事件等级,提出预警级别建议;建立和维护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信息平台;开展相关人员培训和应急演习工作计划。

各村委会、企事业单位、学校要成立相应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负责指挥本辖区内的突发环

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工作程序

进入Ⅲ级应急响应后,乡应急中心立即投入运作,设立应急指挥部,指挥、协调全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派出若干由相关部门组成的现场监测组、抢险救援组、后勤保障组等工

作小组赴现场进行处置工作。

成员组成

乡突发环境污染应急中心由下列成员组成:

总指挥:乡长 冯兴亚

副总指挥:副乡长 马玮玲

成员:

(1)乡政府办公室

李彬社

(2)乡武装部

梁红杰

(3)派出所

梁军战

(4)乡财政所

徐建

(5)乡交通站

杨应战

(6)乡水利站

王青利

(7)乡卫生院

张进锋

(8)乡其它有关部门(依据事件类型临时增加)

各成员单位职责

总指挥:负责重大决策和全面指挥。

副总指挥:按分工负责指挥、协调各成员单位的应急救援工作。

乡武装部:根据总指挥的决定,组织民兵参与抢险救援。

乡政府办公室

(1)负责指挥部内部的信息沟通;

(2)负责向上级政府报告应急救援进展的情况;

(3)对正、副总指挥的命令执行情况跟踪反馈;

(4)为指挥部提供车辆运输、通讯及后勤保障;

(5)负责应急救援涉外人员的安置和处理。

(6)统一协调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的信息发布工作;做好应急救援中先进事迹的宣传和群

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乡派出所

(1)负责在第一时间进入事故现场,封锁危险区域、设立隔离区,实行交通管制、维持治安秩序,组

织疏散人员;

(2)根据事故性质、危害程度、影响范围,适时调集消防、交巡警、治安等警力参与救援;

(3)协同有关部门做好事故现场的记录、视听资料、证人证言收集等取证工作;

(4)负责事故中失踪、死亡人员身份的核查及对死亡人员的法医鉴定工作。

乡财政所

负责应急救援资金的安排。

负责为应急救援提供相关企业基本情况资料和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市场信息;对灾后生产经营单位恢

复正常生产经营给予政策优惠。

乡交通站

(1)负责渭河水上应急救援工作;

(2)负责应急救援所需的物资和人员疏散交通运输车辆的调度;

(3)负责桥梁、道路的排险、疏通、修复工作;

乡卫生院

(1)负责事故现场受伤、中毒人员的抢救工作;

(2)负责事故发生区域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

(3)负责向应急中心和上级卫生部门报告人员伤亡、疫情监测及防治情况;

(4)在紧急情况下向兄弟城市或上级卫生部门寻求医疗支援。

乡水利站

(1)负责对相关河流、水体的应急控制处置工作;

(2)负责提供相关水文资料。

预警预防

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分级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分级相一致,共四级,分别用红、橙、黄、蓝色表示。Ⅲ级预警由县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确认后发布。

预警预防措施

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证明环境污染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按照相关应急预案执行。

进入预警状态后,事发地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发布预警公告;

(3)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

(4)指令环境应急中心成员单位进入应急状态,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

态进展情况;

(5)针对环境污染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6)调集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工作。

应急响应

分级响应

Ⅲ级环境污染事件由镇江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处置,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应及时请求上

一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

信息报告

环境污染事件责任单位的责任人以及负有监管责任的单位,在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后,应立即向110报警,同时报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行政主管部门。

报告信息内容应包括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污染程度、人员受害等

情况,并注意及时续报进展情况。

响应程序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应立即组织、指挥本单位的环境应急工作,并及时将污染情况和应急工作情况上报。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办公室迅速了解污染情况,确定应急响应级别,启动相应

级别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指挥协调和紧急处置

指挥协调主要内容

(1)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2)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

(3)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支援行动;

(4)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5)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

(6)根据现场监测结果,确定被转移、疏散群众返回时间;

(7)及时向县政府及相关部门报告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

信息发布

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由县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办公室统一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

社会舆论。

下载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是什么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同时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又......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是一次总结过去、规划未来、明确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发......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2020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提纲

    2020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提纲金秋X,全球瞩目。特别的时刻总是给人特别的期待。X月X日至X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

    深入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深入解读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 一、公报要点 五中全会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 总体看来这次会议公报和建议突出三个重点、一个亮点、三个新提法。 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前......

    浅谈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最终版)

    浅谈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作者:刘劼籍贯:福建建阳 目前学历:大学本科 【摘要】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际间的联系越来越越密切,国际间的合作越来越频繁,但同时,要认识到世界的......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范文)

    刻领会精神实质 精准把握要点精髓——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明确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