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转》有感

时间:2019-05-14 12:3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曾国藩转》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曾国藩转》有感》。

第一篇:读《曾国藩转》有感

读《曾国藩传》有感

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

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中国少有之精神,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后做聪明人。

一位日本老科学家讲过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必须要聪明。”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这样。另一方面科学家的脑袋还必须笨,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的。

乍一看,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命题,实际上,它表现出一个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不同侧面,正所谓“呆子”哲学。

我想,曾国藩的治学就是“呆子” 哲学的样板。如果不是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争,他可能会成为中国最后一个理子大师。

处于众说纷纭:可能性-交织的岔路口时,为了不把应该选择的道路选错,必须具有洞察未来的内察能力和直观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讲,做人或更甚者做科学家必须聪明,但是要想从平常被人认为极普遍明了的事物中,从那些连平常所说的脑袋笨的人也容易明了的日常小事中,找出它的不可思议的疑点,问个为什么,并极力阐明其原委,也是非常重要的,缺之不可的。在这点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是比普通脑袋笨的人更显得脑袋不开窍的死心眼的人。

所谓脑袋聪明的人可以说他们如同腿脚快的游客,虽然他们可以捷足先登的到达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会遗漏路旁,脑袋笨的人犹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后,往往毫不费力的把珍宝捧在手中,脑袋聪明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推测,可以纵观路上的所有难关险阻,至少也是有这种预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伤自己的进取的勇气。脑袋笨的人,由于他的前途笼罩了一层云雾,反而持乐观态度,即使遇到难关,他会格外的努力,摆脱困境。

脑袋聪明的人,会过于信任自己的脑力。其结果,当自然显示给他们的现象与自己想的不一致时,大概会这样想:是不是自然错了。另外当出现结果与自己想的相同时,恐怕会把这件要紧的事忘掉,反复琢磨自己所思考出的结果,是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偶尔产生的呢?一开始就断定行不通的尝试,好容易才明白那事做不成的时候可是他也抓住了一些并不是行不通的其他线索。这些线索也是那些一开始就不敢进行尝试的人无法接触到的。正如无数所谓的聪明人执迷于永动机的道理。脑袋聪明的人适合作批评家却难成为见诸行动的人。

对于脑袋笨的人来说,别人的工作总是显得卓越出色,同时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进心。脑袋聪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为人之师却难成大家难为大师。

记得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曾经说过:“哦手下成功的认识没有聪明人,大多是些能够坚持不懈的呆子。”是啊,他手下的经理有些只是初中毕业有些曾经是他的汽车司机,可以说不是或者不尽然是聪明才智使他们成功的,我想最重要的是那份坚持。

聪明的脑袋容易苛求,但所谓的呆子却会和适宜的装傻充楞。正如苏东坡所说的难得糊涂。我觉得难得糊涂的境界就是一种呆子的处世哲学。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确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坏来区分的。当遇到不能改变或者对自己无害而有损的事情的时候,能装糊涂,扮呆子确实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的。所谓的呆子哲学的精髓就是能对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时候,往往它却向好的方向发展。着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结果。事实上作为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够藏污纳垢,否则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

这个道理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体现。正如官场一样,和周围的人一起生活也要学会糊涂。最典型的就是有些夫妻之间的矛盾是因为一方的视而不见而化解的。在如今的物质世界里人们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许任何人伤害自己的利益。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过了就是浅视地表现了,糊涂一次也许更好。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改进建议:看得出来她有认真地看这本书,并且对此有深刻地认识。从曾国藩身上悟出了很多的道理,但是逻辑性不够强,应该把悟出的道理分纳归类,这样看起来更有条理性。曾国藩被称为晚清“第二号皇帝”、“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带着对曾国藩的好奇我拿起了《曾国藩家训》一书。

曾国藩家训中,分门别类的涉及了养心、求学、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细细读起来,他的每一篇“家书”,都有一个哲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交往都有教育意义。就拿他的读书之道来说,在今天仍可为指导、借鉴之法。

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对读书的态度。并且他还认为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而他自己更是每天必读书十页,写百字,记日记,而且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雷打不动。并且读书时“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正是这种读书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诣连毛泽东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在读书上他要求“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己矣。”

他还非常讲究读书的方法,每日所看之书,皆过笔圈点;读文以声调为本,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并且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尤其有两点让我感触最深:一是他提到“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也就是读史时要做到设身处地,好比自己正在与当时的人对答应酬。如果遇到当时的事,你自己会怎么做,应该择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是他提到“作诗文,有情极真挚,不得不一倾吐之时。然必须乎日积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达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时无镌刻字句之苦,文成后无郁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读书积理之功也。若平日盛酿不深,则虽有真情欲吐,而理不足以适之,不得不临时寻思义理;义理非一时所可取办,则不得不求工于字句;至于雕饰字句,则巧言取悦,作伪日抽,所谓修调立诚者,荡然失其本旨矣!以后真情激发之时,则必视胸中义理何如,如取如携,倾而出之可也。不然,而须临时取办,则不如不作,作则必巧伪媚久矣。”

也就是说,在写文章时即使有真情要倾吐,可是道理却无法表达清楚,从而不得不临时去探寻义理,而义理并不是一时就可以获得的,于是只好去追求字句工整。以至于作文时沉溺于雕字饰句,想通过巧言来取悦于人,而修辞立诚的宗旨早已荡然无存,这就更为拙劣了。

我写东西的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明明自己有很多感情要抒发可真正开始写时,却发现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以至于不得不冥思苦想一些好的句子,到最后想一吐而快的情致往往被破坏,文章或不了了之或索然无味。而要解决这个困境的办法,曾国藩提到那就是要多看书、多思考、多积累。

在这本《曾国藩家训》中值得一读的地方还有很多,难怪毛泽东主席曾说其在近代人中独服曾国藩。

第二篇:读曾国藩有感

读曾国藩有感

一直在看《曾国藩文集》,今天去第三极又读了一遍曾国藩传,写些感想。

无疑曾文正公是一位伟人,立言、立行、立身(?)三不朽他全部做到。他的家书之全,涵盖如何做人、如何理财、如何为官、如何待人接物、如何打仗等。似乎不会比现在留行的卡耐基、陈安之们差。

他的为人,很难用好或坏来形容。仅在个人修为方面,他无愧是楷模。慎独而心安、仁人则人悦、习劳则神钦、主敬则身强。放到现在,大抵也是做人的金科玉律吧。别人说曾氏十三门学问,传到世上的只有两门:挺经、冰鉴。他编写的《经史百家杂抄》,也被誉为国学入门之书。仅从这一点来说,可以看出文正公至少是个用功学习的人,是常年累月,不分地点场合时间的学习。仅此,现在已是弥足珍贵。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以前,而是应该结合当时的环境,历史背景。儒家核心中的君子当齐家治国平天下,注定了儒生们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蠢蠢之心。当然,也有通过死板的八股科举谋求福禄,光宗耀祖享受清福的人。曾是前者。

曾不是天才,没有任何一目十行出口成章的本领。不过倒是用功学习,有则野史,说一小偷夜间潜进曾家行窃,在屋梁上等待全家入睡,偏巧碰到曾国藩在背书,后来此贼火了,跳下梁来大骂曾国藩,你怎么还没背出来,我背给你听!这是野史,只是说明曾少年之时如何努力。

总体来说曾的官运还是不错的,在京10年?官位从七品上升到二品。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乡下穷书生来说,这是相当幸运的,是幸运吗?我不评论曾如何用功如何谦谦君子。不过曾的提升却是得益于当时权贵穆章阿?的鼎立提拔。儒家经典,老曾文集中可没有半点说如何巴结上司如何阿谀奉承,或许这里用词不当,但是如果曾是祢衡一类清流之徒,在曹操面前光着屁股只会讽刺,显然是不会被提升的。所以,曾不是清流之士。曾有云,凡事在局外议论总无益处,需恭自入局,方有成事之可冀。曾的仕途梦是非常强烈的,大丈夫当逆风飞扬,力挽狂澜。

曾国藩如何得到穆章阿?的赏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老曾一直都是很努力,这点大家都是知道,不比周公,便是耻辱,他这么想,的确也这么做,还坚持了10多天自省录,就是将自己所有的不正当的想法写下来,类似于清修了,后来由于太过苛刻导致生病不起,才罢休。无论如何,要不是曾国藩勤奋努力日日准备,纵有十个穆章阿?也是不会发现他的。在没有机会的情况下寻找机会,坚忍等待,何其困难。老曾自己也说,做人应当坚挺,之后才是立志、明强、慎独、勇毅、谦虚、习劳。自身的努力加外在的机会,最终成就了曾国藩,是天命吗?

虽然曾平步青云,但是实际上是清水衙门。此时他的母亲离世,使曾丁忧回家。而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太平暴动。历史真是有意思。当时毫不相干的几个事情,到后来却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曾国藩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不可或缺的,是贵人的帮助。

当时太平军正处盛世,郭嵩涛力劝曾国藩出山主持团练挽回颓势。曾自然不应允,后来郭以大义,以小情,甚至动员曾的父亲,力劝曾出山团练,曾才出来。想当时曾可能不想淌这浑水,也是命中注定吧。郭嵩涛也是一人杰,当时除了胡林翼,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都是他引荐。足以见得,曾国藩的朋友圈子,也是人杰众多。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此名言,在曾国藩身上,再次印证。

曾不是圣人,可以说,他范了很多错误。打仗时也屡有败仗,其中三次?差点自杀,最终还是成就大业。现代人似乎更加推崇林彪每战必胜,想来是人都希望完美吧。不过,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难怪孔子也说,过之不改,是为过也。

团练就是自己组织人马,但是朝廷不提供供给。想来当时带兵打仗有多难,幸好当时湖南的官员还是支持曾国藩这一介书生。不过曾刚出山就想扬名立万,攻打武昌,但却失败而归。当时大有清流之士加以耻笑。不过陋屋偏逢连夜雨,曾国藩刚把武昌之败过失搪塞过去,又迎来了靖巷之耻。就是因为当时自己在主力救援湘潭的情况下,曾国藩急于挽回武昌失利的颜面,带着剩余人马攻打靖巷,岂知中了埋伏。亏得彭玉麟?事先料定曾必败,派了人保护曾,要不曾真跳下河自尽身亡了。当曾带着残兵狼狈赶回省城,碰巧碰到正好高升的一位官员,此人免不了冷嘲热讽了一番。一个碌碌无为却高升,一个拼死拼活却落的在外兵败,在内被耻笑的下场。是可忍,熟不可忍呢?曾国藩都已经写好遗书,买好棺材,考虑是吊死还是溺死的时候,左宗棠出现了,亏得左宗棠连劝带激,苦口婆心,才让曾恢复一点做人的信心。幸好彭玉麟带领的水师意料之外的取得湘潭十连胜,方才挽回一点颜面。靖巷知耻完全是曾贪图小利,急功近利的下场。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教训使得他日后围攻金陵,积累了不少经验。

曾国藩能重新振作,已经是不容易了。坚挺二字,老曾是有权说的,我们后辈奉此原则,不可说说而已。怪不得孔子说,君子总是说话迟钝的,因为真正做事已经很难,说出来又怎能容易呢?

此后湘军越打越顺,也初具规模。曾国藩是一介书生,却能带兵打仗。书生可畏啊!当时曾国藩有曾剃头的“美誉”,就是,看见不顺眼的,就杀!乱世用重典。做法如何我不知道,但是实际上的确遏制了太平军的发展。此处就想起李世民杀弟弑兄,逼父退位,却有贞观之治。四子雍正也大有篡位之说(野史很多这样说)。至少可以说明,要是论积阴德,曾国藩刀下的冤鬼数不胜数,但曾氏一系却发展的挺好,可见,与其烧香拜佛求签算命,不如对人和谦,克己复礼,持家勤俭,戒骄戒燥戒惰,才是王道。

靖巷之后,又有九江之耻,曾中了石达开的圈套,两千人被两万人围在湖中央,大有痛打落水狗之状。曾国藩此时坐舰被烧,就在投江自尽的时候,彭玉麟赶来,救了一命。开个玩笑,曾国藩不知道会不会游泳,但是憋气一定是行家里手。九江之役也是曾贪图便宜急于进取的结果。这个惨痛的教训,也为日后合围金陵,做了不小贡献。可见当时曾国藩何等落魄,基本折了湘军主力不说,遭众清流之士耻笑,真是无颜以对世人。此时湖南官员调换,曾更是混不下去,就找个借口溜到了江西。

地方官员谁也不喜欢团练,谁愿意供给外家部队呢?也可见清朝气数已尽,人人只求自保。曾国藩在江西惨淡经营两年,毫无建树,最终和江西官员闹翻,此时正好父亲去世,找个借口丁忧回家了。此时的曾国藩,带兵处处败仗,内部其他官员又处处为难,惨淡经营,度日如年。窘境可想而知。

正丁忧期间,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叛乱,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内斗耗尽元气,石达开单飞更是雪上加霜。只能感叹,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洪杨之辈,也就是流寇而已。困苦可以折磨人,财富金钱权位美色一样可以折磨人,非有大智大勇之人,方能成一世英雄。倒是出了李秀成、陈玉成等辈,可惜成王败寇,自古就是这样。乱世成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成就了李秀成、洪秀全、石达开。怪不得,乱世才能出英雄。

最终清廷委任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给以实权。也成就了曾的“同治中兴”。曾国藩提携左宗棠楚军打浙江,李鸿章淮军打江苏,曾国荃湘军围金陵,自己坐镇安庆,稳扎稳打。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步步为营,以静制动。在现在浮躁的社会里,也大有可以学习之处吧。怪不得毛泽东说曾国藩灭太平军相当漂亮,堪称完美。

刚上任的两江总督把衙门设在祁门,这又导致了曾国藩险些丧命。由于勘测有误,原来祁门的水路根本不能供给粮草,所以,祁门实际就是绝地,一旦外边**(不记得名字)失手,老曾就是瓮中之鳖。刚上任就得言出即行,虽幕僚苦劝,曾还是不改初衷。所以老曾委重兵给李元度。这苦了李元度,也毁了李元度。最不想发生的事情,总是发生了,害得老曾差点自杀以谢朝廷。

事后,老曾发难于李元度,将此次失败归结于李的防守失利,狠狠的弹劾了他一本。更惨的是,后来李元度终身不得翻身,李在曾处混不下去,就投靠王有邻,哪知曾依然怀恨在心,认为李元度背叛师门,不断为难李元度,让他终身没的官做。老曾打战擅长战略,却捉襟见肘于实战。不过他自然有一套方法推脱责任,即便自责也很有方式。这里也看出他的老道之处。至于惩罚李元度,确是老曾有别于礼贤下士其他人的作风。怪不得左宗棠骂他是个伪君子呢。无论如何,李元度最终还是和曾国藩和好如初,只能说,老曾人格魅力巨大了。万事万物为我所用,不恪守清规,万事需变即变,没有一成不变。

虽说几次失利都是众幕僚苦劝而老曾一意孤行,但是却不能简单的归咎于老曾自负不听他人言。当年袁绍徘徊在是回救乌巢,还是全力反扑曹营,最终落的兵败下场。至少老曾在统领群杰时候,多方听从,自己作主。这就是差距。世上哪有完人呢?但意志坚定,有时候“一意孤行”其实并非坏事吧。最终曾国荃不负众望,拿下金陵。攻克金陵之后,湘军自然烧杀抢劫,奸淫掳掠。曾国藩在奏折中说,三天杀死10多万人,可能是虚报邀功,但是残忍程度,不亚于南京大屠杀吧。而且曾在朝廷明令不杀已经投降的李秀成的情况下,将李秀成活刮。并且告诉朝廷,金陵没什么财富。众人都知道,他湘军这次战役猛赚了一把,可死无对证,朝廷也只能听之任之。沛公在入关之时于民约法三章丝毫不犯,老曾占领金陵之后却是大肆屠杀。所以说,军队永远都是凶器,大家不要指望阿富汗、伊拉克的美军们是步道天使。

不过可以肯定,曾国藩让自家小弟发了一笔,自己却丝毫未拿。看来做大事情的人是不会敛财的,勤俭谦虚,可以敝人口实。

攻下金陵之后,众将劝说曾自立为王。是功臣?是霸王?是贼子?其实只是一念之间。老曾选择了功臣。此种选择我等小辈无法评论。不过可以肯定,曾国藩当时虽然兵权在握,却远非权臣。

消灭太平军之后曾国藩终日战战兢兢,如磊危卵。别人都说除去洪秀全,出来个曾剃头。此种险情,只有他老曾自己知道吧。老曾信奉月满盈亏,日中则仄。事情太过圆满则危险随即来到,唯有勤敬克己,戒奢戒惰方能长久,想现在福中之人,几人是这样想呢?此时曾国藩已经有离去之意,只是苦于朝廷屡次要他处理国家大事,才勉为其难,北上绞捻,处理天津教案。后来这些事情由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也在天津教案中被国人所骂,不久黯然离开人世。

天津教案使得曾国藩被骂是卖国贼,以前的圣相美誉荡然无存。可悲当时国力军事,虽气节冲天也需卑躬屈膝;可叹当时华夏儿女对西方文明一无所知,抱守大国残梦不知所措;可恨无数清流之士只知指指点点谩骂却毫无对策。万事在局外议论总无益处,唯有恭自入局,方有成事之可冀。

曾是晚清一个传奇人物,力挽狂澜,挽回颓势。门下左宗棠、李鸿章、郭嵩涛、彭玉麟、刘蓉、李元度等兼人杰,后来的洋务运动,也是由他开始,有人也曾说,倘若曾文正公再活几十年,大清王朝可能也不至于覆灭。历史已成往事,只能感叹,追古溯今,我辈唯有自强不息,才能免于这样的奴役。大清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敌国挑战,在慌乱中悲惨收场。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但面对西方列强,依然不堪一击。老曾算是博古之人,但处理西人之事,依然捉襟见肘。试问当时国人,又有谁能驾驭呢?星移斗转,现在我们国泰民安,但每想起曾经的沧桑,不禁芒刺在背。是杞人忧天?个人感觉现代人已不通古,至于了解西方,也未必。或许是我见识太少了吧。

曾是晚清卫道士?还是国家民族救星?是侩子手?还是救民于水火的谦谦君子?是卖国贼?还是爱国人士?是文质彬彬礼贤下士的君子?还是表里不一心狠手辣的伪人?......想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自强不息。

矛 盾 中 前 进

——读毛泽东《矛盾论》有感 靳绍华

9月1日自从上任以来,自己始终怀着一颗饱满的心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尽可能地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完成的更好,为教学一线服好务,让老师们满意。可是在实际中却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和矛盾,工作起来却是无从下手,自己也总是怀着一颗矛盾的心不时的来解决一些工作时的一些问题,昨天我突然想起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于是我就找到这篇文章细细的读了一遍,为之精辟而叹。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一时期的人民教师,面对各式各样的人群,更具有指导意义。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正处在用科学的发展观求实创新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在情感与理智这一对矛盾方面,不能把其分割开来而只按情感办事,不能情感地思考问题,曲解事实而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应自觉地用理智战胜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情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首先应正确认识到特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不能片面强调精神作用而忽视物质利益,同时又要认识到不能忽视精神生活的作用和意义。物质利益对我们教师来说,总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但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对待,不能片面追求物质享受而被物欲所累。

社会在前进,人类在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正是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正确把握这一点,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发展,这对个人、集体以至于一个民族的前途都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于矛盾中谋求前进,于矛盾中谋求发展。但愿我们都能自觉地学会用矛盾的方法面对矛盾的人生世界,从而使我们人生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坚定,更有力!

第三篇:读《曾国藩》有感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这本书是一个朋友强力推荐的,刚刚开始只是粗粗的看了几页,后来我却是欲罢不能,每晚看到一两点,直至看完。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私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后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关于读书,曾国藩说:“吾不望世代得富贵,但愿代代出秀才”。世间流传久远的唯有知识和思想,读书可以学习知识,学习方法,掌握思想,形成思想。一个掌握了思想和方法的人,只要立志,干什么不能成呢?佛家云:“钱财乃五家共有”,老天夺之,他人觊觎,赌博,偷盗,败家子,只有知识和思想才不会与你共有。“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能改变人生的气象;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这是多么深刻,发人深省的话啊!

曾国藩识人、用人培养人才让我也十分感动。他培养的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后起之秀,近代中国风云人物。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觉得这种识人之术只可意会,很难言传。曾国藩很在乎人的正直品质。

今天我们处在信息和技术日益更新的时代,曾国藩的时代离我们也远了,有人认为与时代脱轨了,可传统的东西真是愈久弥香。看完整本书后,我无法用一两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唐浩明先生查遍史料,生动客观地描写了曾国藩恢弘大气,跌宕起伏的一生。洋洋洒洒百万余字,浩浩荡荡妙趣横生,是一本的优秀人物传记。

第四篇:读《曾国藩》有感

读《曾国藩》有感

好几位朋友向我推荐《曾国藩》,闲暇之余,认真地阅读了一番。当初曾耳闻此书的火爆程度:成了亲朋好友之间馈赠的礼物,不过在那时的我看来,历史小说毕竟是历史小说,虚构不够火候,真实程度有限,激不起太多阅读的兴趣。如今,首先是作者唐浩明在卷首语中谈到梁启超、蒋介石、毛泽东三人对曾国藩的重视,给了我很多悬念和疑问:难道曾国藩是个懂政治的人物?为什么近世国人又斥之为奸雄?伴随存疑,阅读思考,掩卷沉思,颇多心得。暂且撇开曾国藩的政治谋略、军事才能不说,想谈谈此人的处世之道,对我不无裨益。

曾国藩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为人处世体现出中国文人的诸多特点。小说以母亲病故、回家奔丧开头,又以父亲仙逝、离开战事结尾,固然是作者地精心安排,却也从侧面展示了曾国藩孝的一面。对于父母的意见,曾国藩每每认真听取,即使为官在外,家书中也不忘双亲的养育之恩。对于师长,也是虚心听取教诲,态度诚恳。镜海先生唐鉴的举荐,以及和老师的交谈,处处显露为学者的谦虚。随唐鉴读书,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学会静心思考。曾国藩并以此言传身教,传授给自己的兄弟以及家中的孩子。

对于父辈师长,曾国藩敬重有加。对于兄弟孩子,他也是诚心恳切。每次回到家中,总是询问孩子的学习生活,关心兄弟们的读书事业。即使常年在外,也总是以家书传达父亲的教育之心,兄长的关切之情。他的家书每每提到如何为学,如何为人,精神道德于今日之我亦有所得。家信往往写得琐碎详尽,不仅谈读书、作诗文,谈为人出世交朋友,谈身心道德修养,也谈新闻时事,言辞恳切,情意深长,值得认真阅读。

在我看来,曾国藩对朋友同僚的所作所为是这本书热销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曾国藩能够礼贤下士?为什么他能够虚心请教别人?个人的力量学识有限,想成就一番事业,单靠个人的能力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形成一个自己的智囊团,对自己提供各方面的意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点,贤士的远见卓识必将推动事业走向成功。曾国藩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以自己的行为得到了别人的首肯。同时,关键时刻他又置同僚于不顾,这是曾国藩个性的一面,也可能是他致命的弱点。对于自己集团的人物爱护备加,那么对于与自己利益攸关的集团人物呢?不能置别人于不理不睬,在中国,很多事情孤掌难鸣。虽然有很大的权力,也不能轻视别人的存在,浮沉之后或者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

熟读深思子自知,虽然只是浏览了一番,感觉收获还是很大,有机会还是想重新再读一遍。最后谨以“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自勉。

资源与环境学院 地理信息系统

学生:周磊

第五篇:读《曾国藩全集》有感

读《曾国藩全集》有感

读《曾国藩全集》有感

姓名:李义军

职位:长沙项目 项目总经理

曾国藩是晚清名臣,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之后,在其主持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中正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经过阅读黎总推荐的《曾国藩全集》,我对曾国藩的为人处事方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其可以学习的优点很多,但我认为他可取之处首先在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屈不挠的态度以及屡败屡战的精神。联想到目前管理的长沙威尼斯城和恒基项目,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都很多,包括越来越大的业绩考核压力、迫在眉睫的按期交楼压力以及恒基项目按主席要求实现3个月开盘、年内开售,还要一炮而红,竖立省会城市新标杆,上述的每一项工作都让我深感责任巨大。但是我自己也知道,如果没有咬紧牙关、奋力抗争的无畏精神,没有战胜逆境、勇往直前的勇气,那是成为不了强者的。大丈夫立身处世的准则,就是要迎难而上,勇夺第一,这也是对我对自己的承诺和要求。

另外,曾国藩非常值得我学习的一点是他能在做事时机不顺的时候,能够对人、对事宽松处理,冷静对待,而不是缺乏耐心、急于求成,从而有效避免了越急越乱,忙中出错的后果。这点在碧桂园尤为重要,因为企业特性以及对于快开发、快周转模式的大力推崇,把开发的高速度放在了至高的地位,如何能将项目做到又快又好,也给我们这些职业经理人的个人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家企业,在创造利润之前,首先就是要避免慌乱之中拍脑袋决策,杜绝重大>投资失误。

最后,我觉得还要学习的是曾国藩识人、用人理念。现在已经不是一个英雄人物打遍天下的时代,自己再强,也独木难支,而拥有一个高效团队,事业就成功了一大半。曾国藩一向重视人才,他在整个为官过程中都把寻求人才、培养人才、提携人才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一个团队有了良好的氛围,有了优秀的人才,领头人又能知人善用,相信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下载读《曾国藩转》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曾国藩转》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曾国藩有感(定稿)

    读《曾国藩》有感 曾国藩,一个在动荡历史中被忽略的人。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让时代潮流掩盖了这位近代中国最显赫的人物。然而于其人,实乃不容忽视。这是我读了《曾国藩》最直......

    读《曾国藩》有感

    读小说《曾国藩》有感 海南华侨中学刘荣嵘 俗话说,‚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著名作家唐浩明的小说《曾国藩》描写了曾国藩的文韬武略,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困......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 作者:龙卓岩 最近在看百家讲坛之《曾国藩家训》,在这一系列讲座中将曾国藩一生待人处事之道以及他的人生哲理做了精辟的总结,从中我得到了许多对人生的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最终定稿)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曾国藩家书......

    读曾国藩有感[5篇]

    毛泽东青年时期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则更是终生奉之为楷模。然而,是什么缘故却又使得人们对曾国藩毁誉参半?本书描写了中国晚清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曾国藩大......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班级 2015210104 姓名 孙志成学号 201521010402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周玉奇 在手机阅读软件中下载了《曾国藩家书》,也阅读了其中的一些内容。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全部读完。下面只好介绍一下《曾国藩家书》中部分内容,以及读......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读《曾国藩家书》一书有感 -------生物组蔡红 2014年春节前夕,央视记者街头采访“家风是什么”,引起了观众和网友的共鸣和热议。什么是家风?你的家风是什么?不同的受采访者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