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的作文教学
有效的作文教学
郭晓波
教师难教,学生怕写的作文教学难题至今难以得到根本的解决。教和不教没有多大差别;凡写事,无非是讲起因、经过、结果,高潮部分写具体;凡写人,也无非是以事写人,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写生动。写和不写没有多大差距:多写几篇作文,少写几篇作文,甚至更多一些,学生的作文水平几乎看不出有多大的长进,也几乎没有什么损失。有效的作文教学应该是教得分明、学得清楚,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必须讲到点子上,练到实在处,每一次作文课都能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有所长进。
一、因需而作,贵在“真实”、“立诚”
作文教学不是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唯一目标的,作文与育人的紧密联系昌不争的事实。作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相反,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尽量运用语言文学并不是生活上的一种奢侈铁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野炊活动,要求回来后写一篇有关野炊活动的作文。有几位学生请假,不为别的,就怕回来写作文。野炊活动本是学生喜欢的生活,但当野炊活动变成了为作文服务,就不再是学生喜欢的生活,而成了累赘。为作文而作文,作文就变成了目的,就失去了作文的生活意义和本质价值,也就失去了作文的乐趣和内在的需要,作文就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成了一种痛苦。假如我们组织学生
这个意义上说,有效的作文教学应该使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学作文的过程就是学做人的过程。
二、降低重心,少写整篇,多写片段
小学生学习作文,大致要经历“说话、写话、片段练习、谋篇布局”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扎实而有效的训练,否则就会出现句子不通顺、内容不具体、选材不恰当等根本的问题,而其中的片段训练显得尤为关键,用词造句扩展开来就是段落;段落结构扩展开来,就是篇章。写好段落,着实是打实学生作文基本功的重心所在。因此,除单元训练有要求外,要少让学生写整篇的文章,多引导学生进行片段训练。一是写片段一次训练只突出一个重点,难度低,不求全,要求不高,学生易学易写,又可以迅速知道自己练习的结果,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益于提高写作积极性。二是每次片段训练当堂完成,篇幅矮小,花时不多,不增加学生负担。三是写片段训练可以积累生活素材和写作题材,到写整篇文章时就可以随手拈来,左右逢源。总之,片段训练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整体,有利于基本功的训练。
1.阅读积累。作文教学实际上从阅读课上就已经开始了。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而其中又有数量众多的经典段落,几乎所有的写作方法,表达技巧都蕴含在这些精美的文章与精彩的段落里。阅读教学不但要引领学生体会字里行间的含义情感,而且要指点学生须会表情达意的方法结构。而后者,正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课文中的典型段落,并熟读成
3.素描练习。无论是学国画还是学油画,都得有素描的功夫,对物体形状、比例、明暗、透视等的把握能力,都是在素描中练就的。而作文,也需要这样的素描功夫,即对现实生活中静态、动态的物体、场景、活动作细致的观察,而后作如实的描述。不求完整的篇章,只求具体的片段。如,学生回家看到爸爸吃完晚饭,就端着茶杯,坐在沙发上,边抽烟边看报纸。那么,他只要把这个情景用自己的语言如实地描述下来,就是一个极好的片段作文。为了帮助学生把这样的生活片段写得更生动些,我还常常按照学生的描述,组织学生表演,写的学生做导演。这样的表演过程,实际上是再现片段作文的内容,学生会在“好玩”的表演中发现一些缺失的细节,自然就会自学地弥补、完善,从而逐步渐提高片段作文的水平。大量的片段作文不但能练就学生的观察能力、描写能力,而且能培植学生的作文意识,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三、少作限制,多给空间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学生对习作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积极探索,习作就会成为一种享受。所以我们要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多给学生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单元作文训练目标范围内,放手让他们自主定题,自主选材,自由地写他们想写的话,自由地宣泄自己的感情。我们要让学生卸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这样学生才会乐学乐写。
如有一个习作要求是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我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喜欢写什么事就写什么事,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充分地宣泄
增强作文的信心。对作文困难生,我常常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个别指导,他们也听得格外专注。
2、当堂点评。我们对作文常常精改细批,眉批、总评写了一大堆。因此,批改的周期很长,一般要三、四天的功夫,有时甚至要整整一周时间。而到进行作文讲评的时候,学生对那次作文早就淡忘了,没有什么兴致。对于教师辛辛苦苦的批语,也只是快速地浏览一下,关心的只是“写得好”或“写得不好”。这样的讲评,必然事倍功半。而有效的作文评点必须及时,在学生作文的过程中,趁热打铁,选择典型的学生作文片段,当场组织学生朗读,教师在一旁点评。对于学生作文中的通病,教师在点评时鼓励其他学生“偷偷地借用”;对于学生作文中的通病,教师在点评时指明修改方向,作出修改示范,其他学生便“暗暗地修改”。这们的当堂点评,让每个学生得到了结果反馈和矫正,也增强了学生作文的动机和信心。当然,在点评时要坚持先求其“通”,后求其“好”。即先做到文通字顺,进一步的要求,才是具体生动,见解深刻,文采飞扬,个性突出。而且,每次点评,重点围绕一个作文训练重点,不面面俱到。这样的点评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也才能将作文的重点训练落到实处。
五、少给评判,多让读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教子女作文,常要求孩子把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他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评判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若叶老说得调遗词语重新缓缓组织句子,尽力让父亲听得明白,直至父亲说“噢,
第二篇:作文有效教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浅谈七年级学生作文的有效教学策略
宜昌市六中语文教研组王晓
中学作文教学可谓抢占学生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尽管同行们一直把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乃至重点,但学生写作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在我看来,学生作文长期处于低效状态,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就我所带的七年级学生而言,我认为其主要表现为:学生适应得快,学习将一马平川,突飞猛进。反之则陷入低谷,一蹶不振。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了解学情,有意识、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走上自信与快乐、幸福与享受的写作之路。
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了解七年级学生写作现状,福建厦门市莲花中学和贵州贵定县盘江中学进行了学生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呈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写作态度喜忧参半。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喜欢写作文和上作文课,认真对待写作的同学超过应付差事的同学,真正不喜欢的只占极少数。调查数据给语文教师带来了惊喜,并纠正了一个普遍性误会:教师总觉得大部分学生讨厌写作文,怕上作文课。这种误会通常来自于作文课前学生脸上的表情变化——怨天尤人状、愁眉苦脸状、无可奈何状、长吁短叹状„„问卷“不小心”揭出了学生的心理底牌:他们喜欢写作,希望尽快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事实上,许多学生已能领略到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所带来的快意,以及完成一篇文章后内心所产生的成就感。
2、阅读积累令人焦虑。文学著作、精美散文是最受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可近八成学生平均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少于一小时,少部分学生基本不读。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能不令人关注和焦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 7~9年级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然而,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显然达不到要求。许多学生称没有时间,更主要的原因则是没有养成习惯。初一年学生尚且如此,随着课业负担的逐步加重,初
二、初三年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更不容乐观。正是由于课外阅读量的不足,知识积累“贫血”,严重制约了学生写作的思路拓展、选材和表达。
3、写作练笔尚未落实。大部分学生尚未养成读书摘录和记日记的良好习惯。学生们读书不足,当然摘录也少。写日记涉及学生内心世界的隐私,目前教师尚未落实监督检查,大 1
多只要求学生写周记。
4、写作技法遭遇尴尬。大多数学生遭遇作文难写的尴尬,主要困难在于无法创新、无话可说、表达不清楚和不够生动,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作文难写的原因比较复杂,它与学生的知识经验、阅读积累、思维能力、练笔次数等息息相关。
5、教学模式期望多变。大多数学生渴望以合作学习的方式上作文课,以改善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技巧。调查表明,与同学相互讨论写作思路和技巧的合作学习方式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和肯定。
6、批改指导期盼鼓励。调查显示学生期望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多批修改意见和方法,多批优点和不足,多批肯定和鼓励。
我曾与所教的宜昌市六中七年级学生坦诚交流,大家认为:在写作方面,他们也同样有着上述两所学校学生的特质。为此,我和孩子们共同分析,造成大家对作文既厌倦写又渴望高分的原因,并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借此机会,我将自己的教学体会和做法奉送给各位专家和同行指正。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为小学与中学作文教学的过渡,七年级新生还没有摆脱小学乏积累、缺体验,重形式、轻内容,说假话、套旧材,背范文、编作文的旧思维,而中学语文教师又急待改变学生原有写作无物无序的现状,这无疑对怀着对中学生活神秘向往的学生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于是他们刚一接触中学写作,便有些焦虑与彷徨,迷茫与无措,压力和矛盾混杂在一起,纠缠在一起。此时此刻是放任学生的羞涩无语、束手无措,还是鼓励学生落落大方、踌躇满志?毋庸置疑,我们已经为学生谱写中学写作的新篇章而做好了一切准备。
那么如何打破学生写作结构上的僵化、题材上的老化、语言上的套话、素材上的俗化、感情上的假话,指引他们快速融入中学生活就显得急切而必要。我的体会和做法是:
1、构建三维目标,激发写作欲望。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文教学如何在课堂内具体落实三维目标,并将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与灵感,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使学生写出文情并茂的文章,成为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要认真思考与实践的课题。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写作教学应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
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些目标落实在教学过程中,那就是:一是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体验情感,激发写作激情。我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只有充满情感的文章才能感人、动人、服人。二是激励学生当好记者,备好本子,做好采访,将自己的好奇和疑问书写成文。三是发动学生,借助媒体,搜集信息,做好评述,将自己的新闻在班上播报。四是要求学生,借助名著,摘抄精华,做好复述,在学习小组交流。五是要求学生,借助教材,理解感知,课堂展示表演,课后质疑拓展。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在诗歌朗诵会、汉字文化节、书画体艺节、话剧表演、读书报告会等多样的活动中,寻求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激发写作兴趣。
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朝大文学家苏轼曾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里的“博观”就是通过“读万卷书”,从别人的实践中取得间接经验;通过“行万里路”,从亲身作调查研究的经历中取得直接经验。这里“薄发”的原意是“不要随便发表意见”。后人把“厚积薄发”引伸为“从大量的知识或材料积累中提炼出精华部分再著书立说”。
我国享誉世界的现代数学家华罗庚很重视读书方法,他对青年们提出“要学会读书”。他提倡读书要有两个过程,一个是“由薄到厚”,另一个是“由厚到薄”。“由薄到厚”是量的积累,但这时的知识往往是“散装”的,“半成品”的;“由厚到薄”是质的飞跃,就是学过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进入了高一层次,这才真正懂了、消化了,才有助于记忆和将来应用。
我以为苏轼、华罗庚两位大家“厚薄法”的精彩论断适用于读书、做学问,它也同样适用于七年级学生作文的有效教学领域。我注重过程引导,分解目标使学生写作循序渐进。我的做法是:一是学生每天阅读自己喜欢的书或文章,并做好读书笔记;二是学生每天摘抄背诵一句名言,一个成语,一首古诗。三是学生每天翻阅字典,记录生难字,为提高阅读写作速度扫除障碍。四是学生每天临摹一篇字帖,为作文形象做好包装。五是学习小组每天集体修改一篇文章,做到“奇文共赏,疑义同析”。通过丰富多样的积累,学生写作内容日益彰显丰满。
3、技法评点指导,榜样示范临帖。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我注重写作技法的讲解指导,注重学生习作的榜样示范。一是开学初,我向学生宣讲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关写作的论述,让学生明确中小学写作目标的异同。二是将学生所有练笔批改到位,并做到以批注优点为主,引导修改为辅。三是创新作文讲评课。在作文讲评课中充分挥学生主体性,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四是我将学生习作结集印刷,并时常在作文评讲中作范文精讲。当学生了解
中学生写作要求后,我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写作范文中选取构思立意、布局谋篇、材料筛选以及标题、开头、结尾、正文等标新立异的地方加以借鉴。记得有位哲人说过:“当孩子意识到你在教育他时,你的教育已经失败了。”这一名言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那就是写作目标的落实要“润物细无声”。
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当完成了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写作技法的导引任务后,我认为接下来最为关键的就是学生的感悟与练笔、修改与提高。在这个环节中,我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利用一切有利阵地,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写多练。例如:我鼓励学生在班级墙报、班级展板、班级QQ群、校园网、六中论坛、学校宣传栏、校园之声广播台、绿地文学社、校刊等发表自己的观点,刊发自己的文章;我鼓励学生在学校运动会、汉字体艺节等活动中,主动写稿,积极投稿。为了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我还借助学生家长工作单位是新闻媒体的优势,鼓励学生将优秀作品通过家长推向社会。当学生每每看到自己的文章在各种媒体发表时,全班同学们围拢欣赏,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当同学读着自己发表的文章,其幸福感令旁观者羡慕留恋,其成就感就弥漫于全班。二是利用学生聚焦的热点问题,大力倡导他们及时练笔。如:课前练笔新闻播报,课堂练笔“有争议问题”的发言;课堂练笔展示发言提纲,课堂练笔课本剧、诗朗诵会等表演脚本,课后练笔各种活动的策划主持、实践活动的调查报告等,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写作中体验了生活,感悟了生活,激发了成功练笔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三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综合整理,每周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周记。我鼓励家长参与周记的评点,这样学生在多种场合体会写作的愉悦和快乐,享受写作的快感和魅力。四是尊重学生,放权批改。作文有效教学非常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实践证明,教师独霸话语权评点学生的作文,实在是一桩“力大作用小,出力不讨好”的事。具体做法是:学生作文既可以自己评价修改,也可以互相评价修改。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当然共同批改也要有所变化,有时让学生先自改,再互改,最后由教师批改。有时师生交叉互改。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习语文最重迁移。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最终的成功,还在于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语文求生存、谋发展。高尔基曾经说过:“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也曾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可见,要想使学生写作在教学中有效高效,势必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其乐融融中,信其道,愿意写,乐意写,创新写。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福建《莲花中学写作调查报告》、贵州《盘江中学写作调查报告》
第三篇:作文有效教学之我见
作文有效教学之我见
几乎每个教师每天都在教学,可以说是教得都非常认真,也非常辛苦。但有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要么不清楚,要么是不满意,要么是事与愿违,因而出现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
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此,新课程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但在我们周围,就存在着个别学校平时语文老师不写作文、期中期末考试不考作文的异常现象。究其原因,有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有与生俱来的惰性问题,有久教生厌的疲倦感问题,有工作负担重,忙不过来的问题,更有引导和管理的问题。不少老师对作文教学感到十分茫然,不是不愿意教好,而是不知怎么教。
“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从有效教学的理念出发,以“生”为本,重新审视中学作文教学现状,把作文教学放到有效教学的理论框架内展开研究,才能找到作文教学成功的答案。
如何让我们的语文教师彻底改变错误的观念,如何让学生的写作步入正常的轨道。下面我想结合本人从教以来的一些实践和体会,谈谈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兴趣――老师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所以,学生只有真正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方能乐于作文,也才能有所得益。现代中学生好奇、好胜,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发展欲,只要教师能正确引导,帮助其提高写作兴趣,克服写作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获得成功感,当他们苦尽甘来心情愉悦时,对作文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方法固然很多,以下我以两点为例:
1.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有效的体验生活。
为了让学生作文言之有物,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言可发。比如劳动、参观、游玩、采访、演讲、家庭游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动腿,当学生们在一起充满激情的感受生活时,生活肯定也会馈赠给他们写作的灵感。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掀起波澜,那么写作的兴趣和冲动将自然而然地滋生于学生的内心。
2.以成果为基石,让学生激发自信的火花。
可以建立习作交流平台――网上博客,随时上传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在教室建立“美文驿站”,公布“榜上有名”的学生,张贴他们的优秀作文;利用自习课交流优秀作文等等。既能让学生体会到作文的成功,又便于互相交流、学习、提高。另外,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争取发表,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二.习惯――法宝
同学们从小学进入初中后,作文训练踏上新的历程,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写作习惯。从作文比赛获奖同学的写作经验中,我们总结出下面五条良好的写作习惯,供同学们参考。
1.“坚持练笔”的习惯。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让学生专设一个本子,题名“与经典同行”,再在扉页上写上“把握瞬间的心灵颤动,用感觉的天线呼吸、吐纳,入微入微再入微,瞬间的顿悟会凝结为永恒的人生箴言”,坚持动笔,既能使笔头子练得更灵巧,还能积累许多作文素材。
2.“成文于胸”的习惯。郑板桥画竹,总是先到竹园里仔细观察,等到“胸有成竹”了,然后到书房一挥而就。作文同样如此,一定要通篇构思,并且用提纲的形式把构思的作文“框架”固定下来。长期从事写作的人动笔前也是有提纲,不过有的把提纲藏在肚子里,名曰“腹稿”罢了。
3.“认真修改”的习惯。古今写作大师都很重视文章的修改。左思呕心沥血,10年写成《三都赋》,使洛阳为之纸贵。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作过多次修改,涉及内容变动达上千处,包括典故、比喻的运用、结构的调整、部分描写的删除、外语原文及音译等等。吕叔湘说:“古今中外有不少作家曾经修改他们的作品三遍五遍乃至十几遍才定稿。在文学史上传为佳话,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这是写好文章的金玉良言,也是所有文章高手的经验。如果没有这个习惯,要写好文章几乎是不可能的。
4.“不说假话”的习惯。凡是好文章,一定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任何一点虚假都骗不过读者的眼睛。如果同学们初学写作就染上无病呻吟的绝症,作文的前途几乎就没有好起来的希望了。
5.“文面整洁”的习惯。文面是作文的门面。一篇作文倘若能做到文面整洁规范,它就能先入为主地给阅卷教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能心情舒畅地评阅试卷。所谓文面整洁规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卷面整洁,书写清楚。书写清楚是指字体端正、不潦草。这是作文的一项基本要求,有赖于平时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二是行款规范,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作文的行款格式,应包括文章的标题、正文,若是书信体还应包括落款(署名、日期),这些都要规范地书写。
现在的青年学生一般很注意自己的仪表,这是无可非议的。文面整洁和书写规范就是作文的仪表,自然是非讲究不可的。
三.积累――粮仓
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是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许多文章高手文思敏捷,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脑子里有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同学们要写好作文,也必须花大力气积累作文材料。平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本“素材积累簿”,在扉页上写上“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将本子合理地分为几个部分,如“经典素材”、“成语长廊”、“妙语放送”、“焦点访谈”等等,具体的积累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同学们写日记的通病是记流水帐,自己觉得没意思,也就懒得写了。建议你们照老舍先生教的方法写:“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能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
2.积累“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一方面靠课内阅读,把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靠课外阅读,坚持写摘录式的读书笔记。如果每段摘录用一张纸片,就是读书卡片。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记忆力再强,时间长了,要记的内容多了,总会遗忘一些。如果一边读书,一边把认为很精彩的内容摘录下来,不仅能避免遗忘,而且翻阅起来也很方便;另外,我们的作文素材还可以从电视、电影、网络中的新闻中来,积累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记者是如何随时随地认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还要学生学会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分析,通过观察,有所发现的方法。为以学生自己观察生活、观察社会为主的素材积累打下基础。
四.序列――桥梁
近来,笔者深入实际,对七到九年级作文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了许多带共性的问题,从而使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共6个学期,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训练48次作文,而每次作文教学的训练重点内容、方法、目标是什么?都没有明确的指向,往往是无目的训练的多,重复训练的多,学生抄袭的多。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长期打算,因此,要安排好作文训练的序列。
初中作文教学与训练共有48次,分解到3个学年6个学期来完成,每次训练都应该有一个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写作技能。如果能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48次训练,就能掌握48个写作的基本方法,再加上学生自己的积累,其写作水平就能有一个质的飞跃。因而,学校必须组织各年级教研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系统的初中作文训练序列,形成48个训练重点。训练序列一旦形成,就能使每次作文训练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明显的梯度,学生每次上作文课都能学到新的内容,有了新的收获,写起作文来也就有了新鲜感。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无目标的重复的教学与训练。
五.反馈――保障
农民种地有“三分种,七分管”之说,指导学生作文也应该是“十分能力,三分导,四分写,三分评”,有效地评讲作文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1.评讲必须及时。讲评是反馈的一种重要形式,必须讲究其时效性,学生作文后一般3-4天、最多一周左右就必须反馈评讲,不能久拖不评,拖久了就会模糊学生对训练重点的印象,冲淡学生写作兴趣,进而阻碍学生急切获取新的写作知识的欲望。
2.评讲准备必须充分。在批改作文时,不管是背批还是面批,教者都应该在笔记上作比较详实的记录,为作文评讲积累丰厚的原始材料。准备作文讲评课时要注意:评讲的目标必须明确,评讲的方法必须不断创新,评讲的程序必须清楚。
3.评讲要多加肯定。肯定是对学生的写作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给予积极的、向上的,富有激励评价的一种诱导方法。学生的作文,口头表达也好,书面表达也好,在评改时,当面评改也好,书面评改也好,都要尽量找到它的长处,从中发现闪光点,加以肯定,给予鼓励,进行激发使学生能过教师的一个甜蜜的微笑,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段舒心的评语,看到自己写作的曙光,写作的前程,写作的希望。
总之,初中作文教学是培养初中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须引起每个管理者与执教者的高度重视。笔者坚信,只要我们主动地去探究,不断地去实践,认真地去反思,切实引进作文有效教学的清清泉水,那写作园地里一定会开满芳香的奇葩。
程灿,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第四篇:有效作文教学“三部曲”
有效作文教学“三部曲”
孝昌县小河镇中心小学:周秀兰
摘要:本文从“小学生作文现状”入手,阐述了要打造最有效的小学作文课堂,必须弹奏“前奏、合奏、重奏”这个作文教学“三部曲”,即前奏——课前初写;合奏——课中训练;重奏——课后修改。让我们奏响有效作文教学的“三部曲”,让百分之百的小学生都喜欢作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三部曲 有效性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惑学生及其家长和老师的一大难题。在实际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许多学生不喜欢作文,甚至怕作文,学生最感头痛的是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写,无从下笔”,有的同学干脆抄袭。学生对作文课毫无兴趣,作文课堂的有效性更是无从谈起。
如何提高小学作文课堂的有效性,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上作文呢?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逐渐摸索到了一些作文教学的门道。我认为只要弹好“前奏、合奏、重奏”这个小学作文教学“三部曲”,就可以激发学生的作文的兴趣,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动手写作:写课堂,写生活,写出有效性的作文课堂。
一、前奏——课前初写,阅读观察,认识作文,激发兴趣。
1、课前布置初写作文。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完成拟稿、修改、誊写,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有的教师上作文课常常搞“突然袭击”,要到上课时才亮出作文题目,学生在缺乏生活积累和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作文,就会陷入困境而兴趣全无。
作文“三部曲”的前奏很重要,是作文的基础。在每一次作文课前,我都根据每一组课文的作文训练的要点,设计题目(范围),布置作文,使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布置题目后,向学生作简单提示后,让学生收集有关的写作素材,并尝试第一次写作——初写。初写有意淡化了针对题目的具体指导,是鼓励学生放开手脚,打破框框,发挥创造思维,不拘一格地选择恰当的体裁,去观察生活,搜
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从而激发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所写当然不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阅读和观察相关作文内容。
课前大量的阅读相关作文内容,积累素材,提高自身作文修养,写出的文章才会神韵;课前仔细地观察所写的对象,作文时才会胸有成竹,才会言之有物,习作才会丰满。
例如:在一次半命题作文《介绍家乡的景物》的作文训练中,有个学生描述了观音湖旁的所见所闻:一群孩子争先往池塘里扔小石子,几个大人不顾警示牌上的标语“不得跨越”,越过护拦,到湖边洗手、洗脸„„小作者在文中发出呼吁——请保护我们的观音湖,请保护我们的家园。如果不仔细阅读和观察相关作文内容,学生的作文也许都成了“观音湖风景优美,人人保护观音湖”的老套之作,哪来的如此精彩、鲜活的描写?哪来如此深刻的思考?
3、了解作文,认识作文。
有些学生认为写文章是作家的事,自己不想当作家,就可以不要学习写作。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文,了解作文,通过实例说明作文教学的目的、意义和实用价值。如我们日常工作中要写工作计划、总结、报告;农村有时贷款要写申请报告,工厂生产的产品要写广告词;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要给亲友写信等等。让学生明白写作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技能,让学生认识到写文章不仅是我们学习、生活的需要,而且还是社会的发展、人类进步的需要。我们不仅需要作文,而且一定能写好作文。
3、渲染情绪,激发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作文的浓厚兴趣和爱好,就能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满腔热情地参加作文训练。把兴趣因素引入作文教学无疑会带来勃勃生机。
例如:写《我最熟悉的一个人》时,我先设计激情洋溢的开场白,再朗读具有强烈抒情意味的范文,最后利用生活中发生的激动人心的真人真事为学生设计、渲染出一个较强的情绪场,让学生在强烈的情绪场作用下激发起写作热情。学生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再投入写作必定会事半功倍。
二、合奏——课中训练,先说后写,巧妙引导,灵活多样。
1、克服畏难心理,增强习作信心。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任何文章都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产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习作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的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我平时注意了解学生,从日常接触中、从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作文中,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从他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中选择作文的内容。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作文训练,学生肯定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逐步消除畏难心理,增强习作信心。
2、童话引路,先说后写。
针对小学生富于幻想,喜爱童话的特点,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听童话、说童话、读童话、写童话,从而把学生引上爱听、爱说、爱读、爱写之路。先听老师讲童话故事,再让学生自己讲一讲,最后写下来。让先看再说再写,鼓励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这样他们要说的内容就多了,有的说“捉泥鳅”、有的说“采野果”、有的说“跳家家”、有的说“捉迷藏”„„然后在作文课上引导他们把自己参加这些活动的经过和感受写下来,让学生用“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从而达到人人都能动手写作的目标。
3、动笔写作,巧妙“引导”。
学生正式动笔写作,仍然少不了老师的巧妙引导。淡化对具体文题的“指导”,强化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技巧的指导。写作指导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不仅不能削弱,还应得到加强。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何把自己头脑中的形象通过文字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让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这是教师巧妙指导的重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血肉,语言生动,文章就显得圆润丰满,具有活力。那么,教师怎样指导小学生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呢?关键还是在于丰富学生的词汇。词汇是作文中塑造形象,表达思想的基本语言材料。词汇丰富,表达时就得心应手,写出来的文章也就生动、优美感人。小学生的作文经常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归根到底是缺乏词汇的缘故。例如,描写人时,男的总是“四方脸,高
鼻梁,粗眉毛,大眼睛”,女的则是“苹果脸,羊角辨,水汪汪的眼睛,惹人喜爱的酒窝”。这样,写出来的人没有个性,没有特色。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运用词汇的意识,我在作文前总是向他们提供可能运用到的优美词句,为他们提供练习运用的机会。
4、写作训练,灵活多样。
每到作文课,学生往往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所以写出的文章也是枯燥乏味的。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注重进行灵活多样的写作训练。
有时我会让学生听一首歌,然后以“一支最动听的歌”为题写一篇文章;有时我会让学生看一幅画,然后以“一幅美丽的画”为题目作文。在国庆来临的时候,让学生抒发“祖国,我为你自豪”的激情;在“六一”前夕,我让孩子写心中的儿童节。有一次上课时,学生正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听课,忽然教室内飞进一只麻雀,它叽叽喳喳的叫声吸引了全班大部分同学的目光,面对此景,我干脆把所讲课文内容暂告一段落,即时引导学生仔细去观察这只麻雀,让学生大发议论,即兴写作,从而为学生能更好的写作说明文提供了一好素材。
此外,写日记,演讲,摘抄也是学生写好文章的必要补充,也要多加训练。写文章,必须勤写多练。而写日记是其行之有效的方法,日记可以不拘泥于形式,三言两语,一段两段都可以,长期坚持下去,既可以广泛积累素材,又可频繁练笔,这样协作水平自然会有提高。即兴演讲由于内容不作统一要求,学生不受任何限制,不会过度紧张,所以既可以活跃气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摘抄一些优美语句、语段,也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最有效的办法。
进行灵活多样的写作训练,使学生有了激情,有了动力,他们都跃跃欲试地想去创作,优秀的学习习作也就会应运而生了。
三、重奏——课后修改,取长补短,动态评定,集中讲评。
1、相互修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一篇文章写完之后,如果再回过头来看看,必会发现其中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甚至是漏洞,所以文章的修改是必要的。
修改文章可以是“大动干戈”进行大范围的调整;也可以是“小试牛刀”,讲究文章的遣词造句。修改文章可以是写完后立即改,也可以搁置一段时间再去
改,把文章放一段时间,让大脑有一个调整,再构思的机会,然后再修改,会使文章更臻完美。
小学作文教学,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修改文章,大到修改他人文章,小到修改自己的文章,让学生在修改文章中,发现他人之长,自己之短,以弥补写作上的缺欠,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2、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
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结环节,学生在这一教学的环节几乎没有收获,仅得“优”者受到鼓励而已。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击,削弱习作的信心。所以,批阅这个习作教学环节应是: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而不是对习作作个简单的评定,更不能为了保持作文本的“清楚”“整洁”,而使学生的习作失去质量再提高、再升华的最佳时机。
3、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
习作等级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级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优”的机会,从而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
4、集中讲评,展示学生作文风采。
作文讲评是指导和批改的延续。长期以来,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似乎是天经地义,实际上,作文的讲评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也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讲评过程中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每次作文讲评,我都会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选出有代表性的作文二三篇,进行集体讲评。讲评时,出示习作,由教师或学生朗读一遍,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情况,然后我针对文章实际,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总结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有时我还可穿插选读其它学生的作文片断,让大家欣赏、借鉴,找出自己作文的差距,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总之,让百分之百的小学生都喜欢作文,都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掏给自己的老师,这是我们每一个作文老师的美好愿望。“三部曲”作文教学法,课前前奏
是基础,课中师生合奏是重点,课后重奏(讲评修改),是课堂作文的提高与升华。我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三部曲”作文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我们奏响作文教学“三部曲”,共同打造高质高效的作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创设灵活、多变的小学语文课堂的尝试和实践》
2、《如何提高小学作文课堂的实效性》2010-10.2009-8.
第五篇:快乐作文有效教学
发挥创造力,让孩子“快乐作文”
作文过程中,有孩子发挥创造力的广阔空间。但传统的作文教学、训练方式,使学生思维呆板,抑制了学生创作的欲望。因此,老师要摆脱指导的条条框框,让学生不背包袱,张扬个性,思路不拘一格,在不违背规律的前提下,求异创新,畅所欲言。
一、命题力求形式多样,激发创造热情。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在文章中的重要性。文章的题目,通常是由作者自己确定的。但是,小学生的习作训练则不同,出题的和作文的往往不是一个人。小学生作文一直被要求写身边的人和事,这本无可非议,但许多作文的命题年年如斯,毫无新意,使孩子们觉得兴味索然,提不起写作的兴致。所以,命题时方式应多样化,须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伸缩性,同时还要切合学生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要有童趣,宜小宜实。
当今的孩子好奇心、想象力之强,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这无疑是大好事,我们何不好好利用?实践告诉我们,老师在作文的命题上多花点心思,相机创设多种形式命题,在“趣”字上下功夫,不但可引发孩子们写作的兴趣,还能活跃孩子的思维。只要正确引导,孩子们的想象之水便会如泉喷涌,不愁无米下锅。
在教学中习作的训练方式应该灵活多样。教学中选用那种方式,视情况而定。如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低年级宜练童话体作文,中年级最佳的作文训练形式是素描,高年级应转向实用性的命题作文和自由命题作文。
二、在构思立意上,尊重孩子,让孩子发挥创意,激发写作兴趣。
磨灭了个性,也就扼杀了创造力。没有个性的东西,哪谈得上新意?生活环境不同,家长对其成长的影响不同,孩子们形成了不同的个性,他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也不同,对同一件事的看法、感受自然也有差异。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尊重孩子们的个性,让他们说“真话”,这样的文章才是有生命的,才是有新意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提倡这种文风。在教学中我体会到,指导作文立意不能统得过死,要引导学生在判断、观察、思考的基础上,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说出的有可能并不是最佳的答案,有可能不是社会的主流,但不管是褒是贬,只要是孩子真心的感受,老师都不要随意加以否定,而应尽量给予肯定,指导其做到材料与中心相符即可。
此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在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题材可写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或误会与矛盾,对存在于同学中的某些现象的分析与看法,进而写自己与老师家人之间的关心、支持或误会,再写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帮助或矛盾,题材不断扩展,笔触从学校家庭延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作文的源头问题。
三、在语言表述上,鼓励发展个性化语言。
语言本是极具个性化的东西,如果让孩子从小便人云亦云,会磨灭孩子们的个性。虽是小学生,可他们在平常的语言交往中,已显示出不同的禀性,有的快人快语,有的入木三分;有的喜欢揭短,有的善于赞美;有的知识面广,“妙语连珠”,有的小小年纪已有些“油腔滑调”。不管哪一种,都显示了孩子不同的个性。我常鼓励孩子使用自己的语言,多说多写 “生活语”。平时,每听到孩子们说的精彩的语言,我都会及时赞扬。很多时候,批改作文时,每 发现优美的个性鲜明的语句,我都会及时摘抄,让孩子们共同欣赏。评讲作文时,我有意将 不同学生描写相同情景的好句子并列出现,让学生领会、学习。每发现教材中出现明显个性化的语段时,我都会让学生反复诵读,领悟作家成功的语言表述。
孩子们天真活泼,敢说敢做,正是培养创造力的好时机。我们应巧用各种方式,浇开孩子们的创造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