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大学 数学逻辑语言 读后感
人生不是恒真恒假的命题
——读《数学·逻辑·语言》逻辑篇有感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数学·逻辑·语言》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傅 鹂 专业班级:
目录
引言.................................................................................................................................................3 1.少年石程和他的语言谜题....................................................................................................3 2.逻辑与公式...............................................................................................................................4 3.基础逻辑的探究与实际运用的创新思维.........................................................................5 3.1基础逻辑的探究
............................................................................................................5 3.2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6 结语.................................................................................................................................................7
引言
人生不会是恒真恒假的命题,正如社会上的所有人都不会只说真话或者只说假话一般,这是一种理想而极端的情况。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一切都在以理性为基础正常运作着,每个人的交谈、工作之间都存在着或真或假的逻辑推理,太过频繁,以至于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些道理的存在。
艾芜在《谈短篇小说》中提到:“认真研究下去,就可以找出社会生活的某些客观规律,即生活的逻辑。” 总有人能够洞悉这一切——透过一切的迷雾与习以为常,用不断地追问与分析推理抓住世间万物运行的准则,他们了解理性,把握理性的根本——逻辑,并且加以演变与利用,于是他们在混沌的世人之间脱颖而出,将极限的理论推断运用到亦真亦假的社会中来,从而将这个世界看的更加透彻明晰。
所以,虽然人生并没有绝对的真假命题等你去做出抉择,但理性推理绝对是一件在生活中大有裨益的有力武器。
1.少年石程和他的语言谜题
“说谎话的人要吞一千根银针。”这是一句经久不衰的俗语,正如父母在儿时教导的一样,要做一个诚实的人。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又常常需要面对诚实与谎言的抉择,常常需要面对谎言的诱惑和社会对于诚实的苛刻。少年石程就在成长中遇见了这样的一道谜题,同时被谎言带来的利益迷惑,对诚实的意义产生了怀疑,并由此质疑起了父亲一直以来的教导——无论何时何地都坚持诚实,真的是正确的吗?为了探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少年踏上了独自一人的旅程,企图以谎言为基础建立自己的生活,一开始一帆风顺志得意满,一度说服了自己认为谎言能够堆砌起一个“完美的”世界。
如果不是那个奇妙的、潜藏在暗处的力量试图将石程从错误的道路上扳回来,我一度认为石程可能会在这样的世界下将生活过得风生水起,从此背离他父亲的教导,以说谎为活下去的有力武器。
然而我忽略的是,石程在说谎的过程中依旧是一个故事,生活中这样的套路与欺骗很多还会有更多的变数,不可能有人能够做到像这样一帆风顺的用谎言来堆砌自己的人生还能够如此成功,要知道一个谎言需要更多更多个谎言来弥补那不真实的漏洞,没有任何一个说谎专家能够将一个弥天大谎变成现实,没有现实基础的话语永远都只可能是浮光虚影。
所以,有了想要凭一己之力改变社会的蝎子会的必然扭转,也有了必然出现的“救世主”之哥的登场。感觉上,这个故事的目的并不是反映社会现实,因为有了一丝的绝对的艺术夸张,让很多原本有无限发展可能的岔路口变成了一条单行道。人生不会是恒真恒假的命题,也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因此,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引入真假谜题的存在,也就是对逻辑谜题的探索与思考,所以我认为即使出现极端的谎言以及极端的私人组织“蝎子会”都是一种艺术手法。
但紧随其后出现的“蝎子会”着实是一个相当极端的情况,这个组织对少年石程的“审判”也带有了一丝牵强的味道,为了证明“智慧觉醒”而需要面对的挑战问题与说谎和诚实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若是换一个智商更高,谙熟此道的高智商青年,估计并不会起到什么警示作用。但是这也间接说明了在石程这个故事中“之哥”出现的重要性,若是没有他,石程的下场会是什么样谁也不知道,而且若是没有他,如果石程侥幸选对了正确的房间,想必他还是不会明白“蝎子会”这么做的真正原因吧。
作为一个引导性的故事,我认为趣味性和情节冲突已然十分引人入胜,吸引着我去了解最后的延伸知识,因为存在于逻辑之中的辩证关系和对逻辑的巧妙利用着实充满了吸引力。例子中提到的极端情况——只有诚实人和说谎者的岛,生发出了对各种情况的讨论。无论是对谁是说谎者,谁是诚实人的探讨,还是对通过是非问句来获得需要信息的“套路”,都是极端情况下对逻辑的可能性的研究与判断。第二种探讨让我想起了以前听到过的被食人族抓住的科学家的问题,给了他一个生门一个死门,同时也给了他两个人,一个只说真话,一个只说假话,让他只能问一个问题得到他想要的答案,时至今日我已然记不得正确答案,但通过这些铺垫,我想他只需要问“如果我问你‘第一道门是生门吗’,你会说是吗?”
也正是因为第一部分最后对现实世界的总结,才引发了我对整个故事的思考,也让我感受到了故事和现实的差距。在社会上不会有绝对的诚实人与说谎者,所以也不存在能够帮助人们推导出真相的逻辑矛盾,所以这就需要更高超的逻辑推理能力,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套话”的技巧,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诚然,逻辑谜题在很多的现实情况下是并不能恰好适用的,只有在给予了一定的极端条件下才能够最直观的闪耀它的光芒。但是这并不代表着“逻辑”就是一个“儿童玩具”一样的存在,我完全支持书中的观点,真正在现实中能够利用好这样的技巧的人大多都是那些“有心人”也就是说谎者,他们能够通过这些技巧来巧妙的达到自己的目的,用得十分成功。而那些“无心人”秉持着过分的骄傲无视了玄妙的逻辑也是大错特错的,诚然诚实这一品质在当今社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我也提到了不是“过度”沉湎于这样的骄傲之中,在这样日新月异的社会之中,只有懂得变通才能够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样,在这里可能又要涉及到一个“变通”的尺度,在这里引用书中的话作为参考:“如果真话对部分或全部的相关者有害,且假话对部分或全部相关者有利或至少无害,那么这时,要么什么也不说,要么只能说假话。”
2.逻辑与公式
王力在《龙虫并雕斋文集·逻辑和语言》提到:“逻辑是关于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科学。”这句话缩句以后,就是“逻辑是科学”,在大部分人眼中,科学的东西都能够以符号的形式来进行表达,这也反映了数学与逻辑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诚然,通过数学符号对逻辑中各类关系进行简化,能够相当程度上简化从特性到通理的逻辑推断过程,同时也能够在表达时大量简化语言,达到同样的效果。
就好像这个对成功公式进行探求的故事一样。
一提到“成功公式”,我的脑海中浮现的只有一个词:不可能。成功的路数千千万,你怎么就能够总结出这么一个普适性极强的“充要条件”呢?——没错,在没有对文章进行通读的时候,我先入为主的认为这样的一个公式必然是代表着一个“充要条件”的结果,这也是源自于我个人对“公式”这个概念的不清晰造成的,在这里不多做检讨。
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起先我对主人公秦以遥的成功公式抱着与他的挚友宋道今一样的态度——完全不看好。然而在故事中居然真的被秦以遥找到了,这还不是这个故事最棒的情节冲突之处。而通过宋道今的寻找居然在他的祖父孟士德的书中找到了更好的答案,则是这个故事最出色的情节冲突之处——祖孙两代人居然因为同样的追求而产生了交集,也与秦以遥听了母亲讲述的祖父的故事产生了极妙的呼应,仿佛有了这样的经历,或者听过这样的故事,前去追寻成功公式的玄妙是一种命运所归之感,令人心潮澎湃。
在跟随着主人公进行对成功公式的探索过程中,由于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一直有些云里雾里,然而当我看见真正的结论以后我才发现我自己的错误——这是一个关于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之间的关系。公式不等于充要条件,充要条件只是公式这个概念下的一个真子集而已,许许多多的逻辑哲思都可以用公式来表达,我想这是我看完这篇故事以后最大的收获之一。
然而,通篇读完这个故事以后,我感觉故事的目的也同样不是为了告诉你该如何成功,而是为了引人去了解一种用数学符号的语汇来对逻辑推理的过程进行总结,从而得出一种普适性极强,语言精练,且具有十足完备性的道理。就好比成功公式,最后的结果也是对生活中的各项条件进行总结与符号语汇的表达,结合少量的符号说明,就能使得这个道理变得非常通俗易懂。同时,通过成功公式的引入,我也开始思考起了关于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数学符号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书中写到,充分条件是“强、苛刻、面窄”,必要条件是“弱、宽松、面广”,充要条件则是不强不弱、不大不小的“恰好”存在。然而很多时候在现实中找不到这样的“恰好”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说人生是一个不是恒真恒假的命题的有力佐证。正因为如此,我们也许能够表达出成功的公式,但却也无论如何都得不到一个成功的充要条件。
3.基础逻辑的探究与实际运用的创新思维 3.1基础逻辑的探究
人生并不是恒真恒假的命题,所以我们很难在生活中实现像进行逻辑推理时一般的精确判断。但事实上,逻辑作为理性的核心部分,主宰着这个世界,同样的,逻辑思维根植在人类思维当中,每当人们进行思考或者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时候,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去运用逻辑的力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正如著名科学家莱布尼茨所说的:“智力曾经发现的一切东西都是通过逻辑规则这些老朋友被发现的。”谁能善于让逻辑之花开的更灿烂,谁就能更好的摘取智慧之果,正如那些运用的炉火纯青的“说谎者”一般。我国著名的逻辑学家金岳霖曾说:“逻辑对生活、认识和哲学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样足以达到强调逻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结束了由故事的引入,正式论述起了什么是逻辑,提出了逻辑的核心就是推理的概念并展开了细致的论述,越是谈论起论证与谬误,越是让我想起开篇时提到的伟大先驱——亚里士多德。在亚里士多德之前,逻辑学还从属于哲学的范畴之内,许许多多理念的辩证、论述方式都是从哲学的思想体系中不断分离出来,也同样反映出哲学与逻辑学的不可分割性。从创造逻辑学的始祖亚里士多德开始我们就选择了谓词逻辑,在那时亚里士多德还没有采取“属性”、“方法”这样的词语,而是使用“形式”来代替各项事物的特征来进行分门别类。亚里士多德想把大自然内的所有东西都彻底地分门别类,他试图显示自然界里的每一件事物都格子有其所属的类目或次类目,致力于澄清我们的概念。他以实例显示我们再得出合乎逻辑的证明或者结论的时候,必须遵循若干法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论证中的前提为真以及有效论证等。在那时的环境下亚里士多德从实际生活中总结出这许许多多的概念,甚至公然与自己的老师柏拉图唱反调,足以说明从生活中生发出的逻辑有多么的丰富多彩。
3.2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
但是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太多人忽略了从生活中寻找逻辑思维的方式,并且正在思想发展的道路上抛弃这样基础的思想概念。创新思维在这样的知识经济时代正在越发的受到关注,但是忽略逻辑思维作用的倾向也在不断变得明显起来。人在认识世界、发现世界、创新世界的过程中是多种思维能力的综合效应,它也必定以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为基础,因此,在思维素质、能力的教育培养中,唯有更加重视起逻辑思维,才能将创新活动做得更加完善。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合乎逻辑地反映现实的过程”。在逻辑思维中必须遵守逻辑规律,因为“逻辑规律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应”,也就是我们在给事物做出判断是需要遵循的一定准则。逻辑规律在具体的思维中表现为概念的明确性、判断的准确性、推理的逻辑性和思维的同一性。而创新思维不同于传统思维有很多特质,主要有新颖性、发散性、批判性和价值性。尽管创新思维要求思维具有发散性和批判性,而逻辑思维具有同一性的特征,但创新思维作为一个思维过程是建立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之上的,无论什么样的创新思维都离不开逻辑学的基础作用。创新思维要求思维具有发散性和新颖性,只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多种可能,而能不能解决问题,就要看所提出的概念是否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纵观哲学发展史和科学发展史,逻辑学在其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更不用说延伸到现今的社会当中来,想要获得灵感和先机,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又怎么能够从磅礴的信息洋流中进行筛选,然后得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加以整合、剖析、分类、归纳,才能先人一步抢占先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毕竟我们生存的环境不是一个单一的、极致的、理想的推论环境,而是更加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现实,诚然单纯掌握逻辑的基础理论并不能适用于现实,但只要能够灵活机动的进行调整与思考,便可以成为打开前行之路的敲门砖。
结语
正如书中所说,“这个世界并非理性主宰一切,但理性的光辉仍然是普照的”。因为人生不是恒真恒假的命题,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感性的因素以及各种各样的巧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社会大潮的发展,但理性始终都是可靠的,它是世界上万物发展的最基本的原则,是唯一不会随着时间而发生改变的事物。所以,我们必须掌握理性的核心武器——逻辑。也许我们不能通过简单的真假问题来判断眼前的人究竟是诚实还是虚伪,但是我们可以利用逻辑从他们那里获得我们需要的一切信息,也许我们不能通过诚实的品行获得一切,但我们也不愿意做一个毫无原则的说谎者,同样的,也许诚实能够带来一丝丝高人一等的虚荣心,但我们也绝不能因此失去了“获得逻辑这样一种闪耀着理性光辉的人类智慧之力量”。也许我们不能改变世界潮流的发展,但至少我们需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许我们不能扭转既定的事实,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它的态度和方式。逻辑不应该仅仅是“说谎者”翻云覆雨的道具,而更应该是“诚实者”最忠实的伙伴和后盾。
而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的对接在现今的大环境下则显得更为重要,科学技术的进步一直在不断地向我们证明,人类的任何一个创造性成果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严谨缜密的逻辑性思维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为了使得偶然的、不自觉的创新活动转向自觉的、主动地、有意识的创新活动,必须要强调在创新思维活动中的逻辑思维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这样,我们才能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升华,具有创新性的解决问题,同时将创新思维牢牢地结合到现实生活中来。
参考文献
[1]王保国.创新思维的逻辑学基础研究[A].吉林;延边大学学报,2009.[2]张晓芒.创新思维的逻辑学基础[A].天津;南开学报,2006.[3]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第二篇:《童趣逻辑》读后感
《童趣逻辑》是一本让我们在有趣的故事中学逻辑的书。里面的主人公有曲爷爷(教授)和吟吟、一佳、舒韵几个同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两个运用逻辑的故事:一个是小男孩租房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的故事,还有一个是罗斯福保密的故事。
有一家三口人,爸爸、妈妈和一个五岁的男孩。他们想在城里租一套房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跑了一整天,总算找到一家出租公寓的房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可房东却说:“我们不租给带孩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的住户。对不起,这是唯一的条件。”他们只好失望地离开了。过了一会儿,小男孩又去敲开房东的门。他说:“这房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我租了。我没有孩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只带来两个大人。”房东大笑,接受了这位房客。这个故事是让我们警惕“思想牢笼”,不要总想着“租房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总是大人的事情”,前提中漏掉了“或者小男孩租房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他们把自己关进了“思想牢笼”,限制了想象力。要冲出牢笼,才能想出妙主意。可以说是“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另一个故事是这样的:罗斯福是美国总统。在他当海军时,有一次,一位朋友问到海军正在造的新型潜水艇的情况。罗斯福向周围看了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密吗?”“当然能!”朋友保证道。“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由此推出罗斯福的言外之意:我是不会告诉你的,因为这是军事机密。罗斯福只是重复朋友的话,让朋友自己推出结论,并且接受这个结论。这是一种不回答的回答。这也就是这本书里说的“语境推理”,即根据“话中话”、“言外意”来推理。
这本书里讲到了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同关系、全异关系好几个关系,还有图形推理、真假推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好多推理。总之,这是一本教我学推理、辩论的书,而且最后还告诉我们了一种“头脑风暴”法,就是几个人聚在一起,然后围绕着一个主题无限地想象,不要管现不现实,不要管可不可能,只要你无限地想象,就可以了。我认为《童趣逻辑》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第三篇:《童趣逻辑》读后感
《童趣逻辑》是一本让我们在有趣的故事中学逻辑的书。里面的主人公有曲爷爷(教授)和吟吟、一佳、舒韵几个同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两个运用逻辑的故事:一个是小男孩租房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的故事,还有一个是罗斯福保密的故事。
有一家三口人,爸爸、妈妈和一个五岁的男孩。他们想在城里租一套房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跑了一整天,总算找到一家出租公寓的房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可房东却说:“我们不租给带孩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的住户。对不起,这是唯一的条件。”他们只好失望地离开了。过了一会儿,小男孩又去敲开房东的门。他说:“这房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我租了。我没有孩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只带来两个大人。”房东大笑,接受了这位房客。这个故事是让我们警惕“思想牢笼”,不要总想着“租房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总是大人的事情”,前提中漏掉了“或者小男孩租房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他们把自己关进了“思想牢笼”,限制了想象力。要冲出牢笼,才能想出妙主意。可以说是“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另一个故事是这样的:罗斯福是美国总统。在他当海军时,有一次,一位朋友问到海军正在造的新型潜水艇的情况。罗斯福向周围看了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密吗?”“当然能!”朋友保证道。“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由此推出罗斯福的言外之意:我是不会告诉你的,因为这是军事机密。罗斯福只是重复朋友的话,让朋友自己推出结论,并且接受这个结论。这是一种不回答的回答。这也就是这本书里说的“语境推理”,即根据“话中话”、“言外意”来推理。
这本书里讲到了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同关系、全异关系好几个关系,还有图形推理、真假推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好多推理。总之,这是一本教我学推理、辩论的书,而且最后还告诉我们了一种“头脑风暴”法,就是几个人聚在一起,然后围绕着一个主题无限地想象,不要管现不现实,不要管可不可能,只要你无限地想象,就可以了。我认为《童趣逻辑》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第四篇:浅谈学生语言逻辑的培养
浅谈学生语言逻辑思维的培养
重庆市合川区清平镇中心完小
唐代千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是孩子们学习语言文字,获取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载体。然而,语用又是孩子们从语文课本中学习语言表达,尤其是训练孩子语言逻辑思维的主阵地。就如何借助语文课本,在语文课堂上训练、培养孩子们的语言逻辑思维问题,本文就此谈一点个人肤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文
故事情节
逻辑思维
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是孩子们学习语言文字,获取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载体。然而,语用又是孩子们从语文课本中学习语言表达,尤其是训练孩子语言逻辑思维的主阵地。就如何借助语文课本,在语文课堂上训练、培养孩子们的语言逻辑思维问题,本文就此谈一点个人肤浅的看法。
语文是工具,是一种交流思想和相互交际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实践中、在工作实际中,人们要交流思想,都离不开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一种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内涵丰富,人们对其理解也有差异。我认为这里讲的人文性绝不是指脱离语言交际性的孤立存在,相反,它是渗透在语言文字中的深层次的内蕴。从这个意义上说纯粹工具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是不存在的。或者说,语文天生就有一种人文的因素。扎扎实实抓好语言交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说到本质上就是培养孩子语言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熏陶的过程。
一、课文的魅力需要缜密的逻辑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孩子们接触最频繁,对孩子们是最具影响魅力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课文是深受孩子们欢迎的。这同时也是孩子们习得语言文字,训练语言逻辑及表达方法,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能为小学生的发展开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在小学阶段就应特别重视学生语言逻辑思维的训练,以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课文语言缜密的逻辑表达更是孩子们学习语言文字及训练语用的典范。
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课本中采编的名人作品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颇具魅力的。像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丹麦著名的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罗贯中的《草船借箭》等等作品不仅从语言艺术上感染熏陶着孩子们稚嫩的语言表达基础,更从情感、精神上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
二、借助文中“瑕疵”启发孩子逻辑思维。
近两年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在课文中偶尔发现一些有“瑕疵”的表述语言。如:西师大版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六单元,第22课,俄国著名作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七颗钻石》[1]。这篇短小的童话故事和托尔斯泰的其他宏篇巨著比起来,可能很渺小,但它的教化意义却并不逊色。作者所颂扬的人性的善良正如恒星,耀眼而永恒。而自我修养完善的道德,更如历经岁月益发夺目的钻石,璀璨而弥足珍贵。也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作品之一。可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故意在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话“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做了停顿。孩子们读到这里,马上质疑:“老师,这岂不是和前文‘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自相矛盾了吗?”也有学生读到这儿疑惑不解地问我:“老师,您不是说前面的描写要为后文作铺垫吗?怎么‘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这儿还有‘草地’呢?这不是在骗人吗?”更有学生理直气壮地问我:“老师,以前我读过的一个版本可是说的‘倒在沙地上睡着了’,这儿说‘倒在草地上睡着了’说明草木丛林并没有‘都’干枯。您不是说阅读不能添字错字或漏字,要尊重作者吗?课文怎么和我以前读过的不一样,究竟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我见时机成熟,立即启发孩子们探究:究竟是用“沙地”好,还是用“草地”好?大家通过激烈的争论,都觉得还是用“沙地”贴切一些。因为“沙地”更能突出“大干旱”,“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的特点,前后连贯,逻辑严密,更真实可信。也为后文描写水罐因这“一罐水”的三次处理方式而发生变化的过程描写,突出小姑娘的美好品德做了更具说服力的铺垫。
三、利用故事细节启发孩子的逻辑思维。
我在教西师大版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第22课丹麦19世纪著名的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2]一文时发现:前面部分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描写,乃至故事情节发展的描写与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课文《卖火材的小女孩》相比有较大差别。教学中我就抓住这一区别,启发学生思考:“她终于抽出了一根火柴”让你想到了什么?
孩子们几经讨论,认为“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家里的贫穷,为后文写她不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不敢回家的复杂心理和身体极度寒冷之间的尖锐的思想斗争做了很好的铺垫。然而西师版的课文中却没有这些。在对小姑娘最终抽出一根火柴的情景描述中,有同学借助别的读本中的内容这样说道:“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3]形象、具体、生动地向读者刻画了小姑娘家里贫穷,要卖火柴赚钱维生的客观现实,与她在严寒中身体极度难以承受的境况产生“共振”。顺利引发读者联想到她所进行的一段复杂而尖锐的思想斗争,最后“勇敢”地抽出一根火柴擦燃。体现她的追求,启人深思。对激发读者的同情之感亦有着微妙而深刻的内化作用。然而西师版课文中仅是“她终于抽出了一根火柴”缺少了细微情景的描写,人物内心矛盾也难以启人深思。至于“她经过了怎样的思想斗争才‘终于’下定决心”了。成年人阅读还可能想象得到,可是这篇课文的阅读对象是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都有待培养训练的孩子们。课文里没有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难免一头雾水。
四、课文改编还需关注孩子们的逻辑训练。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文化流传至今并发扬光大的只有中国。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就得牢牢抓住语文课本这块主阵地,让孩子们在阅读体验中习得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在阅读欣赏中激发情感,领悟大语文思想,在阅读领悟中明白事理。是故冒昧建议编委老师们在采编课文,尤其是改编课文时关注一下孩子们语言逻辑训练的需要,考虑考虑孩子们语言表述的逻辑性训练目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4]那么避免课文细节描写中的逻辑性失误,增强课文中故事情节描写的严密性,是将孩子语文启蒙教育引入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过程的关键环节。首先建议教材编写时注意考究文中故事情节描写遣词用句的严密的逻辑性。二是建议老师们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是基于故事情节灵活处理,真正让学生通过故事获得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笔者以上赘言仅是在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个人体会与感受,尚有不当之处,恳请老师们斧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小学《
语文
》[J].第七册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第2版,2014年6月第9次印刷。120-124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小学《
语文
》[J].第十册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014年春:96-99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小学《语文》[J]
第十二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10月第一版
2013年11月重庆第7次印刷
67-71
[4]中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201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
前言”
2014年10月24日
第五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1204班 钱磊 2120122983 之前我读了《货币战争》,此书中讲明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发行权由私人财团掌控。国家的开支通过抵押国家税收和信用发行政府债券获得,私人财团买入债权后按比例确定货币量,或者由他国购买。因此,西方国家在有效对抗通胀方面有一定欠缺。《货币战争》实际上在讲“阴谋论”,这种论调是否真实到现在也无定论,但这本书令我初步了解了美国的金融业,也令我对美国的体制产生了好奇。为什么负债累累的国家的经济能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呢?譬如美国就是世界最大的负债国。后来我接触到了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陈志武先生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令我获益匪浅,解释了看似违背常理的靠借债发展的美国体制,及中国一些传统思想中透露出的金融思想。
按中国传统的思维来看,负债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现代金融市场中,由于投资回报率的因素,债务即负资产不一定不好。但是如果这笔债务投资回报大于债务本身,那么它这个负资产就增值了,社会总资产就增加了。例如,美国政府虽然负债累累,但赤字只是表面上的事情,如果通过发行债券融到了资本,用于各种投资和开销,同时投资的那部分的回报率高于政府债务总额,政府的正确融资行为将使债券资产增值,社会的资产总额随之增长。社会资产总额在正面增长的同时,整体社会财富增加的同时,人民要求生活水平同比增长,面对舆论压力,政府选择只能是减税,人民富裕生活水平上涨。
因此,一个国家负债累累未必是坏事,发行债券只是在花未来的收入,只要不发生大的灾难致使国家还不起国债,这个国家就会越来越富强,并且国家负债累累会促进民主化的发展,因为穷国绝对不会也不敢做令大多数民众不高兴的事,而富国就不同了,就拿朱棣时期的明朝来说,国库充盈、深藏万宝,别说民众敢反抗就连周边国家都不敢惹明朝。由此可见,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太大了。
在中国,金融发展也是这几十年的事,但我从书中了解到虽然中国金融业尚不成熟,但在古代就已经有了金融的思想。人们通常说的“养子防老”就是一种无形的金融工具,与现在的养老保险类似,而相应的产生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又是“三纲五常”、孝 道等。由此可以看出,人们的需求产生相应的制度,文化又为制度巩固的需要相应而生,逐渐成熟并深入人心。
读完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我获益匪浅:我明白看似不好的制度并不一定产生坏的结果,并不能总以中国传统的眼光看问题。同时正如陈教授指出的,在近4年中,中国的GDP总量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而不断前移,至2010年中国已经跃升为GDP总量全球第二。中国经济的每一次超越,都引起了全球舆论的高度关注,也激发了中国民众的自豪感。但是在中国日益强大,民众自豪感油然而生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另一个事实: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0.36万美元,美国4.224万美元,日本3.87万美元。即中国人均收入不及美国、日本的1/10。中国的人均收入世界排名第106位。面对中国13亿的人口,再大的经济总量平分到每个人身上都显得微不足道到底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财富如何在国与民之间分配,是一个古老的政治问题。荀子对国富民弱这种状况做过结论:“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国蹶。”意思是这种国家是要溃败的。为何把财富集中在政府手中,无法成为头等强国,反而充满社会危机呢?战国时代的尉缭子很早就指出:“亡国富仓府,谓上满下漏,患无所救。”意思是要想亡国就把财富集中到政府的库房中,因为政府能控制的财富越多,各种腐败行为会愈多,社会矛盾便越激烈,贫富分化也会越厉害,社会秩序反而处在了一触即发的祸患之中。比如曾辉煌一时的秦与隋朝都是这样,虽留下了万里长城、大运河等宏大工程,但都崩溃于一时。这对现代中国的发展是一种警示。
中国正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曲折前进,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困难在等着我们。由于清朝的闭关、日本的侵略等,中国很多方面多落后于世界,比如金融,但正因如此,我们可以从金融业高度发达的美国陷于金融危机得到启示,以免重蹈覆辙。况且中国有团结起来办大事的优势,比如中国的航天事业已达世界领先水平,所以中国一定会越来越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