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01:36: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第一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

—读后感

一直都对金融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王老师介绍的众多书,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陈志武先生的《金融的逻辑》深深吸引了我。这本书令我获益匪浅,解释了看似违背常理的靠借债发展的美国体制,及中国一些传统思想中透露出的金融思想。

首先我明白了看似不好的制度并不一定产生坏的结果,并不能总以中国传统的眼光看问题。同时正如陈教授指出的,在近4年中,中国的GDP总量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而不断前移,至2010年中国已经跃升为GDP总量全球第二。中国经济的每一次超越,都引起了全球舆论的高度关注,也激发了中国民众的自豪感。但是在中国日益强大,民众自豪感油然而生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另一个事实: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0.36万美元,美国4.224万美元,日本3.87万美元。即中国人均收入不及美国、日本的1/10。中国的人均收入世界排名第106位。

按中国传统的思维来看,负债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现代金融市场中,由于投资回报率的因素,债务即负资产不一定不好。但是如果这笔债务投资回报大于债务本身,那么它这个负资产就增值了,社会总资产就增加了。例如,美国政府虽然负债累累,但赤字只是表面上的事情,如果通过发行债券融到了资本,用于各种投资和开销,同时投资的那部分的回报率高于政府债务总额,政府的正确融资行为将使债券资产增值,社会的资产总额随之增长。社会资产总额在正面增长的同时,整体社会财富增加的同时,人民要求生活水平同比增长,面对舆论压力,政府选择只能是减税,人民富裕生活水平上涨。

因此,一个国家负债累累未必是坏事,发行债券只是在花未来的收入,只要不发生大的灾难致使国家还不起国债,这个国家就会越来越富强,并且国家负债累累会促进民主化的发展,因为穷国绝对不会也不敢做令大多数民众不高兴的事,而富国就不同了,就拿朱棣时期的明朝来说,国库充盈、深藏万宝,别说民众敢反抗就连周边国家都不敢惹明朝。由此可见,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太大了。

当前,我国金融发展也是这几十年的事,但我从书中了解到虽然中国金融业尚不成熟,但在古代就已经有了金融的思想。人们通常说的“养子 1

防老”就是一种无形的金融工具,与现在的养老保险类似,而相应的产生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又是“三纲五常”、孝道等。由此可以看出,人们的需求产生相应的制度,文化又为制度巩固的需要相应而生,逐渐成熟并深入人心。

中国正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曲折前进,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困难在等着我们。由于清朝的闭关、日本的侵略等,中国很多方面多落后于世界,比如金融,但正因如此,我们可以从金融业高度发达的美国陷于金融危机得到启示,以免重蹈覆辙。况且中国有团结起来办大事的优势,比如中国的航天事业已达世界领先水平。所以中国一定会越来越繁荣富强。当今,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在危机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发展之道。

第二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1204班 钱磊 2120122983 之前我读了《货币战争》,此书中讲明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发行权由私人财团掌控。国家的开支通过抵押国家税收和信用发行政府债券获得,私人财团买入债权后按比例确定货币量,或者由他国购买。因此,西方国家在有效对抗通胀方面有一定欠缺。《货币战争》实际上在讲“阴谋论”,这种论调是否真实到现在也无定论,但这本书令我初步了解了美国的金融业,也令我对美国的体制产生了好奇。为什么负债累累的国家的经济能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呢?譬如美国就是世界最大的负债国。后来我接触到了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陈志武先生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令我获益匪浅,解释了看似违背常理的靠借债发展的美国体制,及中国一些传统思想中透露出的金融思想。

按中国传统的思维来看,负债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现代金融市场中,由于投资回报率的因素,债务即负资产不一定不好。但是如果这笔债务投资回报大于债务本身,那么它这个负资产就增值了,社会总资产就增加了。例如,美国政府虽然负债累累,但赤字只是表面上的事情,如果通过发行债券融到了资本,用于各种投资和开销,同时投资的那部分的回报率高于政府债务总额,政府的正确融资行为将使债券资产增值,社会的资产总额随之增长。社会资产总额在正面增长的同时,整体社会财富增加的同时,人民要求生活水平同比增长,面对舆论压力,政府选择只能是减税,人民富裕生活水平上涨。

因此,一个国家负债累累未必是坏事,发行债券只是在花未来的收入,只要不发生大的灾难致使国家还不起国债,这个国家就会越来越富强,并且国家负债累累会促进民主化的发展,因为穷国绝对不会也不敢做令大多数民众不高兴的事,而富国就不同了,就拿朱棣时期的明朝来说,国库充盈、深藏万宝,别说民众敢反抗就连周边国家都不敢惹明朝。由此可见,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太大了。

在中国,金融发展也是这几十年的事,但我从书中了解到虽然中国金融业尚不成熟,但在古代就已经有了金融的思想。人们通常说的“养子防老”就是一种无形的金融工具,与现在的养老保险类似,而相应的产生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又是“三纲五常”、孝 道等。由此可以看出,人们的需求产生相应的制度,文化又为制度巩固的需要相应而生,逐渐成熟并深入人心。

读完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我获益匪浅:我明白看似不好的制度并不一定产生坏的结果,并不能总以中国传统的眼光看问题。同时正如陈教授指出的,在近4年中,中国的GDP总量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而不断前移,至2010年中国已经跃升为GDP总量全球第二。中国经济的每一次超越,都引起了全球舆论的高度关注,也激发了中国民众的自豪感。但是在中国日益强大,民众自豪感油然而生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另一个事实: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0.36万美元,美国4.224万美元,日本3.87万美元。即中国人均收入不及美国、日本的1/10。中国的人均收入世界排名第106位。面对中国13亿的人口,再大的经济总量平分到每个人身上都显得微不足道到底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财富如何在国与民之间分配,是一个古老的政治问题。荀子对国富民弱这种状况做过结论:“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国蹶。”意思是这种国家是要溃败的。为何把财富集中在政府手中,无法成为头等强国,反而充满社会危机呢?战国时代的尉缭子很早就指出:“亡国富仓府,谓上满下漏,患无所救。”意思是要想亡国就把财富集中到政府的库房中,因为政府能控制的财富越多,各种腐败行为会愈多,社会矛盾便越激烈,贫富分化也会越厉害,社会秩序反而处在了一触即发的祸患之中。比如曾辉煌一时的秦与隋朝都是这样,虽留下了万里长城、大运河等宏大工程,但都崩溃于一时。这对现代中国的发展是一种警示。

中国正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曲折前进,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困难在等着我们。由于清朝的闭关、日本的侵略等,中国很多方面多落后于世界,比如金融,但正因如此,我们可以从金融业高度发达的美国陷于金融危机得到启示,以免重蹈覆辙。况且中国有团结起来办大事的优势,比如中国的航天事业已达世界领先水平,所以中国一定会越来越繁荣富强。

第三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推荐]

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基础是契约架构与个人权力的保障,因为价值的跨空间、时间交换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去确保交换的公平性!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其实就是一种规避未来风险的隐形投资,而血缘关系就是人格化了的契约架构!典型例子就是“养子防老”,父母担心老无所养,在年轻时会把大量时间、金钱投在孩子身上,以期待老有所养,这其实就是一种人格化了的金融投资!

“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金融学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释,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如上所说,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家隐性来说是为了规避未来风险,是经济交易的初期形式。父母养孩子的目的是防老无所养,因此,小时候孩子必须对父母服从,要不长大还了得!这种情况就削弱了家的另一种功能---情感交流,孩子的个性受到严重压制,整个社会缺失创新气氛。儒家的长幼有序,三纲五常从道德上给与限制,是孝文化的制度保障,如果子女不孝,那么不仅家庭内部,社会方面也会给与不孝子女以巨大压力。这样,家文化带有很重的责任与义务感,极大地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压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所以就要找另一种方式去规避家庭风险,那就是现代金融!

经济独立是个人自由的基础。如果老年人也能经济独立,那么他们将不会对孩子的行为过分干预,退休基金、养老保险等为规避未来风险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老人参与这些金融活动就会在年老时享受金融投资带来的回报。

上面的描述只是从家的角度分析金融的存在以及其重要性,那么对于社会而言其存在性以及发展的必要就不言而喻。

金融初期主要形式是银行以及保险。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是其发展的摇篮。这些国家为了拓展其海外贸易,维护海上霸权地位,大力发展银行以及保险业务,后来为了维持战争需要,又大量发行国家债券,从而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英国是最早发行股票的国家,但由于缺乏相关监督契约制度,发生南海股市大泡沫,英国决定限制股票发展,从而逐渐在竞争中失去金融霸主地位而被美国取代。证券,保险,基金,债券,说到底,就是为了优化资金的配置,将未来收入流现金化,也即资本化!

人们一般在青壮年时期消费需求最大,但此时的钱也最紧张,而到老年时最不需要花钱却最不缺钱,为此利用金融,他们可以通过借贷以及分期付款的方式来满足消费的需求,这样做的好处:

1、优化资金的配置,使资金能按需分配,避免出现没钱时消费需求最大而有钱时消费需求弱的现象;

2、减轻一次购买时的压力,提前享受生活;

3、促进社会消费,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美国式的消费模式是一种合理理财与投资的模式,是先进的!那么,为什么美国还会成为经济危机的源头呢?这是否说明美国式消费的终结?

答案是:不是!美国的金融危机的确来源于这种借贷消费,但不是模式本身所带来的,读后感《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举美国住房按揭贷款为例:A想买一套房,但他付不起全额资金,于是他向银行借贷,以未来的收入作为抵押买下这套房。假设还款期限为30年,那么银行就只能在30年后才能连本带息收回所有钱,这就存在流动性风险,如果银行中间需要钱或者30年后收不回来这笔钱怎么办?这势必影响银行的借贷,影响金融的发展!伴随这个问题的产生就有了联邦住房按揭贷款协会(FM),他的作用是专门买那些银行想转手的按揭贷款(现金支付),于是死钱又变活钱了。银行承担的风险小了,贷款量也多了。接下来的挑战是FM的钱也不是无限的,于是70年成立了GM,专门将从美国买来的各种住房按揭到款打成包,然后将贷款包分成股份,以可交易证券的形式向资本市场投资者出售,即按揭贷款证券。这样就将风险分担到社会中,同时使活钱的来源无限变大,但同时借贷者与资金提供者的距离越来越长,交易链长了,风险就大了,中间夹杂着很多的代理商、代理机构,他们很多只负责收取中介费而不管其他的,一环坏了,那么全环就可能出问题。从而引发次贷危机,又因为房贷已经同众多金融产品及其衍生物密切相关所以导致金融危机也就不足为怪了!

每次发生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会暂时性地接管大公司,也即救市。通过政府自掏腰包替这些公司承担损失,金融危机过后又会以某种缓和方式进行私有化。每次危机都促使保障金融的体系制度发生一些变化,使之更适应金融的发展,所以美国式的消费模式不会改变。

而中国的金融洋务运动之所以步履维艰就在于相应契约执行机制,权利保障机制的缺失与不健全。其中以证券市场的发展最为艰难。初期上证的建立就是为了给国有企业融资,现今虽说民营企业上市的数量也在增加,但在规模上远不如国有企业。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让当地国企上市就虚报利润,欺骗大众,而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相应也缺失责任感,反正损失的也是国家的,他们所承担的责任有限,因此虚假信息充斥着股票市场,炒股有时还不如赌博!

与证券相关的法律的发展也是步履维艰,很多上市公司是国有的,如果让违法上市公司赔偿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股民来自全国各个地方,如果收到虚假信息的损害那么可能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提起诉讼,各个法院不好判决,若判决不一样有失法律的威严,因此中国对证券诉讼是有严格规定的,且不受理集体诉讼。但证券诉讼又具有两大特征:

1、股民的损失计算快捷清晰,2、受害人利益相关性强,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法律发展;因此证券民事诉讼在中国的发展还是较快的,至少比与消费品相关的法律发展快!

另外作者还主张放开并鼓励民间借贷的发展,他认为金融越发达,利息就越低!

以下是陈志武的经典语句:

1、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有财富但没有资本的社会;

2、千万不要因为美国的金融创新带来的问题,就认为我们不放开金融创新的做法是对的。中国必须学会游泳,即使要交学费,也应该去学;

3、只要股市还不对民营企业真正开放,培养中国的创新文化要么是一句空话,要么就只能继续依赖香港和美国的资本市场;

4、金融证券品种的发展不发展,最终不仅影响到GDp的增长快不快,而且会影响到我们到底娶什么样的媳妇,嫁什么样的丈夫,有多少自己的自主权和尊严;

5、证券金融技术和西方制度文化是套餐,要么就不要,要么就全要,而不能像超市购物那样只挑自己喜欢的;

6、当一种经济交易夹杂着其他因素---友谊、情感和亲情---那么,只会污染人类关系的灵魂。从人类的经验看,经济交易交给市场,感情交流留给家庭,这是最好的一种安排,也是市场化分工发展的总趋势。

到现在其实对金融也有大致的了解,但从不同书本中得到的结论又不同,惭愧自己看完《货币战争》就不假思索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以后会继续关注金融以及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有选择性地学习别人的观点。

第四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最近有幸拜读了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让我这么一个对金融方面实属外行的人了解了金融,在此,我就这本书谈谈我的感想。

首先,这本书介绍了金融的概念:金融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任何东西或者证券不存在“固有价值”,之存在相对价值;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我明白了借贷交易就是这样,把未来的收入流移到现在来用,把未来的价值放到今天,即是解决价值时间空间分配的不合理性,同时用价值来创造价值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我的理解,简言之,花未来的钱解决当前想要解决的事。

其次,此书谈到了为何“中国钱多而百姓不幸福”的原因。

中国的钱多的原因是因为市场化改革,它大大缩短了财富与资本和钱之间的距离。来源有以下:1)活跃的买卖对钱的需求大大提高,同时也促进了钱的提供;2)土地,资源的资本化带来了大量的“钱”;3)未来现金流(包括未来劳动收入)的资本化。其中,本书认为“国有资产应该被民有化、以平等分配的形式分回给全国公民,而不是利用金融危机强化国家对各种财产和资源的所有权。”“资本化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为了使中国更有“钱”,土地和国有企业都应该私有,为进一步资本化开路”对于这些观点我有些疑议。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如果过分的资本化,岂不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过度的资本化,把国有企业私有,会不会打破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呢?我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金融市场证券市场发展不够,因此是经济制度问题造成文中也有提到我国未形成完善的产权保护与契约执行架构,没有合理的产权制度保护。所以当务之急是解决制度问题。也并不是说国有企业一定要进一步资本化才能推动市场发展、经济发展。国有企业的确存在腐败、融资能力不强的问题,国有经济民营化也无可厚非,不失为一种降低腐败同时扩充资本的道路。但我觉得也许还有更多的途径。公有和私有各有利弊,关键要看在具体操作上如何互相取长补短,同时保证不变其“质”。我们可以资本化,但不能过度资本化。

然后这本书讲到了为何中国人钱多而不幸福的原因。

中国传统社会是隐形金融交易,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显性金融保险、信贷、养老和投资产品等出现。问题在于这些显性金融产品的发展不完全,使得人们对未来的担忧加剧,造成了不幸福。然而我认为人们的不幸福感不仅仅在于此,同时当今社会的不公平大大减低了人们的不幸福感。另外,房地产的泡沫等等因素更是客观上大大减少了老百姓的财富。

我很赞同陈教授提倡的“中国应该向借贷消费转型”这一观点。中国传统历来不倡导“借钱花”,当然,儒家的传统文化是一方面的原因,同时,出于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规避,人们无法预料未来的这种不确定性,加之目前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中国没有大规模的“借贷消费”。人们倾向于保守的“存钱”,毕竟能让人心里有安全感。文中并未提及如何能让人们去进行借贷消费而规避风险,只是极力倡导中国国民借贷消费。我认为如果假设未来收入基本上能够确定时,这种借贷消费是可行的。

我也很赞同“富藏于民”的观点。财政赤字大了,加税会激起人民不满,印制钞票会导致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得不融资。然而向民间融资就会有求于民,因而不利于政府集权。就像清政府囤积白银财大气大,而美国政府建国之初就忙于还战争债,构建民主政治和金融市场。美国政府虽然负债累累,但赤字只是表面上的事情,如果通过发行债券融到了资本,用于各种投资和开销,同时投资的那部分的回报率高于政府债务总额,政府的正确融资行为将使债券资产增值,社会的资产总额随之增长。社会资产总额在正面增长的同时,整体社会财富增加的同时,人民要求生活水平同比增长,面对舆论压力,政府选择只能是减税,人民富裕生活水平上涨。文末有提到“发展证券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我们的确要发展金融,扩大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市场的制度框架,但是我觉得这种说法未免有点过于极端,未免有点夸大金融市场的作用。除了发展金融市场,我们也要改变国人的消费观念。思想转型、制度转型,伴随而来的必定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不论怎样,随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国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熟悉世界市场的经济的“游戏规则”,积极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读《金融的逻辑》有感

这几周我阅读了管理学老师推荐的书目中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说实话曾经我并不喜欢阅读财经类的书目,枯燥乏味而专业名词繁多的语言使得这一类的文章都索然无味,然而陈志武教授的这本《金融的逻辑》却是开始改变了我的看法。首先它所讲述的有关问题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譬如他所解释的为什么中国的钱这么多,为什么中国人的钱多了反而不安之类的,甚至提出了“养儿防老”是不道德的说法,颠覆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其次,书中所提出的一些观点与思想是我们金融类专业学的学生应该形成的思维方式,更是必须具备的一些职业素养。最后,书中的观点很容易引起我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使得我们对金融危机拐点乍现的背景下所出现的热点问题能够有更深刻的了解。

书中共讲述了一下一些核心的理念:

首先,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的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研究的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么发展等等。其次则是价值问题,中国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看重物质价值,认为人劳动所产出的现实的物质产品才具有价值,如此说来虚拟的金融产品并不具有价值,但是它相对人的效用而言是存在价值的,因此陈志武认为,是效用决定价值,而非劳动成本决定价值。再次,书中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各个时期金融的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不仅从历史的角度来解读了金融交易的发展,同时针对“养儿防老”“礼尚往来”等现象阐述不同于传统观念的见解。最后,作者提出发展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金融是使一个国家在政治制度上、权力制度上、经济制度上、文化环境上不断蜕变的主要推动力。

针对书中所述的“养儿防老”的问题有这样的描述:“养子防老就是一个投资的概念,而且不仅仅是一个投资的概念,还是一个保险、信贷的概念”,“我们从小吸收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为了确保隐形金融合约的执行而来的。”陈志武教授认为孝敬应该是一种自愿的选择,是一种美德,但不应该是老年人的唯一养老途径。我觉得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在如今开放的时代环境下,我们没有必要将孝敬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规定,更没有必要将违背长辈的意见作为一种内疚。但是在我看来,首先“百善孝为先”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对于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我们应当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取之精华去其糟粕,而非摒弃。另外,“养儿防老”这一观念在中国盛行的原因是与传统文化分不开的,将这种思想视为不道德似乎显得过于偏激,如果在没有后代对长辈养老保障的基础上,则需要非常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和养老服务体系,而基于当今中国的现状,养老体制还不能完全等同于子女为长辈养老所提供的保险、信贷作用,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养儿防老”仍然是更合适的选择。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如今独生子女生活压力过大等问题促进了养老制度的完善,同时也促进了金融领域养老相关产品的创新与发展,在发展成熟的阶段“养儿防老”的观念也许会渐渐被改变。因此,对于书中所提到的该问题我认为应当以辩证的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除此之外,书中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例如: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如果在金融方面的创新不显著,那么其他行业也不可能实现创新,打个比方,把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让他去学游泳,他当然不用担心被水呛住,但他也学不会游泳,等他下次掉进水里,他就会淹死。生动幽默的语言使得专业而枯燥的问题显得更加有趣易懂。

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告诉我们:金融作为现代社会、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危机而中断或者消失,恰恰相反,危机有时甚至是金融业必要的清毒、消毒过程,为其接下来更健康、更深入的发展奠定基础。退一步讲,金融业伴随各发达经济体存在并深化发展了多个世纪,这一事实本身就证明了金融对社会的正面价值。在看到并认同这个结论的同时,我们还有必要认清金融背后的逻辑。可谓是使人醍醐灌顶、受益匪浅,具有很强的理论影响力和知识普及性。

通过管理学课程学习,我们观看了很多视频,一些新颖先进的观点能够引领思想,振奋人心的演讲能够传播正能量,幽默诙谐的访谈能够引发思考„„同时这些视频使得课堂更加有趣,希望后面的课程中还能够看到更多有意义的视频和文章。同时,作为学习委员我有幸得到了老师赠送的《吃饭哲学》一书,使得课下能够有机会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老师的思想,但由于时间不够充裕所以还未仔细阅读,假期一定拜读从而能够接受老师更多独到的见解。

下载金融的逻辑-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融的逻辑-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这几天读了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觉得书中的观点很新颖,浮躁现象的背后,自然规律起内在的作用,控制世间万物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科学的作用就是去了解、揭示表象......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读《金融的逻辑》有感 近来有幸拜读了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先生《金融的逻辑》一书,对于一个金融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感触良多,收获亦丰。在赞叹陈志武先生对于金融理解所达到的......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最近读了《金融的逻辑》一书,受益匪浅。陈志武教授根据自己20余年对金融工作研究得出的经验对金融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解与定义,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金融这门科学讲深讲透,使我们能......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从“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的历史必然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越王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2010年10月18日,中共......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中国的股市该何去何从 陈志武先生所著的《金融的逻辑》中提到:股市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国家政策加以规范才能避免沦为赌博的命运。可以说政策决定......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民营企业的未来何去何从? 我从陈志武先生所著的《金融的逻辑》一书中挑了几个章节仔细研读了一番,收益匪浅。其中有一章节名为股事的逻辑,其中提到的中国的......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1 每天抽一点时间,花了接近十天左右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面对这么一本只有280页不到的书籍,而且是通俗化语言的书籍,本应该可以更快看完的,但......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大全5篇)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仅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