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金融的两个逻辑

时间:2019-05-15 13:3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间金融的两个逻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间金融的两个逻辑》。

第一篇:民间金融的两个逻辑

民间金融的两个逻辑

随着一些地方经济下滑,资金链断裂、民间借贷纠纷等问题开始集中爆发。据说鄂尔多斯出现了2000多亿元的民间借贷风险。而以炒房、炒矿出名的温州,也面临着民间金融链条断裂的风险。10年前我们写作了《农村工业化与民间金融》,讨论温州民间金融如何推动了乡村工业的发展,那么经过10年,在那块土地上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呢?受到这个问题的驱动,我们重新回到温州。

一、民间金融的两个故事

从温州机场出来,郑师傅举着迎接的牌子在等我们,一路上闲聊,郑师傅说在温州政府工作的人,收入普遍都不高,他早年做个生意,开过出租车,如今在镇政府开车,尽管端上了铁饭碗,但是收入却只能维持生活,要想为上大学的孩子在杭州买房子,靠工资是完全不可能的。好在原来做生意和开出租都存下了一些钱,现在还可以用。这些钱都放在什么地方呢?郑师傅说都放在一些亲戚朋友那里,开工厂、做生意的人都需要资金,所以每年郑师傅都有一笔不错的利息收入。现在这些资金是否有风险呢,特别是现在经济形势不是很好,许多企业都面临着很多困难。郑师傅很有信心,觉得没有风险,首先,都是多年的熟人,互相都比较了解;其次,借钱的人也都有资产,不会跑掉;同时,郑师傅的资金分散到许多企业中,一般不会出现同时破产的事情。郑师傅相信他可以有稳定的利息收入,本金不会有任何风险。这与我们30年前看到的民间金融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浓浓的人情包裹下的金融活动,知根知底的熟人关系使民间借贷几乎成为零风险的行业,放贷人不仅了解借贷人的经济活动,而且了解借贷人的人品。但是下午商会会长却讲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在他看来,郑师傅说的故事也许还存在,但是现在已经很少了,多数的民间借贷已经成为依附于银行资金,受到政策重大影响的高风险行业。在他看来,民间借贷的利率通常要高于20%,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依靠民间借贷来维持正常的生产,民间借贷只是充当银行收放贷款之间的过渡。比如,每年企业都要将银行贷款全部归还,经过一个审核期,企业又重新获得银行贷款,收放之间有个时间差,这就需要民间资金的补充。由于这个时间的期限并不长,所以企业可以承受短期的高利率。但是银行压缩信贷规模却使这种模式无法维持。企业从民间借入一笔资金暂时归还了银行贷款,但

是预期的银行贷款却迟迟拿不到,或者拿到贷款,但是数额却少了许多,企业无法归还民间借贷,而长期占用民间借贷会大大提高企业的资金成本,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难以为继。同样,担保是民间资金的一种主要运作方式,各种担保公司和企业之间的联保保证了企业可以从银行得到贷款支持,特别是2008年刺激经济措施出现以后,许多企业都是通过联合担保的方式获得了大量银行资金,这些资金被用于炒作房地产,但是出现经济下滑以后,银行压缩贷款规模,一些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出现问题,并因为联保而将影响传递到其他企业。

上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说明温州的民间金融已经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经营模式,产生于乡土社会的民间金融,依靠熟人社会的信任关系,将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这种民间金融活动曾经强有力地支持了温州乡村工业的发展。

但是当资金汇集得越来越多,并且出现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和典当行业以后,金融活动就超出了原有的熟人社会,而在超出熟人社会以后,熟人的社会关系就无法在为民间金融活动提供风险保障,民间金融的投机性越来越强,而在投机性的民间借贷中,盈利的欲望取代了民间的信任,在大的经济起伏中,民间金融不仅不能消减风险,反而经常会放大经济的波动。

二、从稳定的投资人到冒险家

温州的民间金融是伴随着温州的农村工业化过程而产生的。在温州经济发展初期,缺少正规金融支持,许多最初的企业家都是依靠民间借贷,将民间的零散资金集中起来,开始创办企业;即使在企业逐渐已经开始发展以后,他们也很难获得正规金融支持,企业仍然需要民间资金的长期支持,在这种条件下就形成了农村工业与民间金融的相互依存。乡村工业发展为民间资金提供了盈利的可能,而依靠民间资金的支持,乡村工业才能稳定发展。这种民间金融带有很强的乡土性:

首先,民间资金是在一个熟人社会中形成的,在熟人社会中,各种信息是相对透明的,比如,一些民间金融活动是透过亲属网络存在的,亲情关系保障了资金出借方不会上当受骗;资金的所有人不仅熟悉借钱的人,甚至也熟悉他们所从事的行业,甚至他们企业的经营状况,所以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以比较低的利率把资金出借给经营状况比较好的企业。

由此形成了民间金融的两个重要特点,一个是稳定,一些个人将资金长期出借给某些企业,从而形成稳定企业借贷关系;其次,利率也往往相对较低,在10年前,大多数民间借贷维持在8%-12%的利率水平。

分散也是资金所有人应对风险的一种策略选择,正想郑师傅所言,全部企业倒闭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少发生的,在不出现大规模企业倒闭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资金损失。在过去的10年中,尽管温州商人的一掷千金已经名声在外,但是我们这次访问却发现,在温州本土还有许多小规模的企业仍然存在。在被称为第一座农民城的龙港镇,我们看到10年就已经存在的小作坊仍然比比皆是。与那些动辄数亿元投资的温商不同,这里仍然有许多胼手胝足,靠着辛勤劳作赚取一点加工费的小企业。这些企业也被成为草根企业,不仅因为他们的规模很小,而且也因为他们像小农一样,多年固守在有限的产业中。正是这些小企业支撑了郑师傅的资金收入。

但是早在10多年前,叱咤风云的温商就已经出现了,三五年之间从一无所有变为拥有数亿资产富翁的神话比比皆是。温州炒房团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12年前我们访问温州的时候,一位靠简单的手工机器印刷信封的老妈妈就问我,要不要到上海去买房子,真希望她赶上了上海房价上涨。有报道说,一位管理着一个有数十员工的企业家,如果经营的不错,一年有差不多100万的利润,而他太太在上海炒房,不到10年,已经赚了3000万。

自有资金往往不能满足炒作资产的需要,民间借贷就应运而生。从苍南县北部山区出去的一位商人早几年在北方购买了一个煤矿,但是他自己的资金有限,便回到老家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筹集了6亿资金。之所以如此快的时间筹集到如此巨额的资金,首先是关系网络,在筹集资金中形成了一个金字塔结构,他发动一些人,这些人再去发动其他人,通过层层传递,很快就聚集了大量的投资人;其次是高额回报的诱惑,人们相信投资煤矿很容易获得数倍的资金回报。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当年一位顽皮的学生投资了煤矿,为了感谢他的老师,便让老师也投资了10万元,以便获得分红的机会。3年以后,煤矿转手,老师获得了150万元的回报。

这种大规模集资与原有的民间金融活动已经使完全不同的,首先,信息是不透明的,人们在注入资金的时候并不知道那个在外地的煤矿经营状况如何,甚至不知道那个煤矿是否存在,他们投入资金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赚取高额利润的梦想所推动,这实质上近似一种赌博。无论炒作房地产或炒矿,都是投机行为,当民间与这些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民间资金也就成了赌博;其次,直接的人际信任关系也不复存在。尽管从表面看,他们的资金还是通过亲戚、同学和老乡等关系动员起来的,但是由于集资规模很大,在集资的金字塔上,顶层与底层之间隔了多层,底层的直接出资人往往并不直接认识并熟悉顶层的集资人。因此无论从集资的期限或预期的回报,与以往都不同了。在这种格局下,原来稳定的民间金融就转变为资金的投机。与所有投机一样,在投机中发生了许多不一样的故事。在经济泡沫中,多数投机都获得了不薄的回报,而在经济泡沫被挤破的时候,许多民间资金就可能陷入血本无归。

而那些机构化的民间金融,比如小额信贷公司、担保公司等,要想获得较高的回报,就不能从事长期的贷款业务,因为稳定的小额贷款所获得利息回报是有限的。他们更希望通过给企业短期的融资服务或提供担保,获得更高的收入,民间金融成为撬动银行信贷的杠杆。

企业越大就越需要银行资金的支持,也就越需要民间资金的杠杆,如果没有民间资金支持,企业无法度过还旧账等新贷的空挡,也无法得到担保的服务,为了这些,企业能够支付民间资金短期的高利率。在经济运转正常的时候,这种经营方式很稳定,但是一旦出现经济波动,银行的资金减少,这种经营方式就会遭遇困难。在一些温州企业家看来,现在正处于这样一个困难时期,前期企业获得了太多的银行贷款,依附于银行贷款的民间金融也很活跃,但是当银行贷款突然大幅度减少以后,民间金融也成了城门之鱼。

三,为什么民间金融成为赌博?

与农村工业相互支持的民间金融何以会变成赌博?我想这与投资者的贪婪和经济运行的结构都有关系。

作为一个不稳定因素,冒险一直存在于民间的借贷活动中,因为有太多人希望自己手中的余钱能够快速地生出新钱。上个世纪数次出现的抬会倒会就是这样。本来存在于温州民间的合会是10个左右熟人将资金凑在一起,相互帮助的一种民间金融活动,但是当这种会发展到数百、数千人,从上到下形成不同的会首和会脚,而且从早期入会的人从会首那里获得巨额的资金回报,大家便蜂拥而入,直到出现资金链断裂,发生倒会。集资炒房炒矿也是为了巨额的回报,只是因为有房屋和煤矿的存在,所以其风险更加隐蔽。抬会被看做是典型的金融诈骗,因为会首在将资金集中起来以后,没有任何投资,不可能有任何收入来支持其高利率的回报,因此必然倒会;炒房炒矿似乎是一种投资,但是如果将时间点放长一些看,就会发现,这也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最终会有泡沫破裂的时候。

当民间金融大规模地转变为冒险或赌博,这就与当前的经济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了。当全世界的金融资产的价值大大超过实体资产,而且大部分金融资产都是在做投机的时候,温州大量的民间资金必然会顺应这个潮流,进入到金融投机中。在高通货膨胀的刺激下,民间金融必然要寻找更高的获利渠道,长期稳定地投入到实体经济中是无法满足资金保值升值的预期。

事实上,作为稳定的投资人,郑师傅与那些冒险家之间并没有一个可以隔开的边界,在预期利益的诱惑下,那些存了几十万或一两百万的小富翁,随时都可

能会将自己的资金投入到冒险的活动中。尽管从逻辑上我们看有两种不同的民间金融,但是当我们面对具体个人的时候,两种逻辑都会共存于同一个人身上。

第二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这几天读了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觉得书中的观点很新颖,浮躁现象的背后,自然规律起内在的作用,控制世间万物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科学的作用就是去了解、揭示表象之后的规律,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不同的学科,对同一问题的解释可能截然不同,但是经济学解释人类行为则有着独到的优势,因为,人是一个经济动物,被物欲吸引的人们的一切行为都隐藏其经济利益。

本书的作者是陈志武教授,他跟金融结上缘,完全是巧合。或者说,整个人生都是一系列巧合,随机亊件组成在一起,形成系列,就构成了你我的人生。1986年1月,他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拿到系统工程硕士学位。由于那时他的英文较好,学校不让离校,于是,毕业即留校。只是到那时,他已对工程没有兴趣。作为权衡之际,就要求分到政治教研室工作,这样,至少能名正言顺地看些社会科学类著作。到3月份,他收到耶鲁多学管理学院的录取通知。1986年8月28日,他稀里糊涂地来到耶鲁多学。第一学期,要上的课程没有多少选择,不管你后学哪科,都要上线性代数、概率论与统计等,第二学期上的是非线性代数、计量金济学等。这期间,他发现,原来要跟随作导师的那位教授年纪已经很大,他所做的研究课题有些过时了。同学就给他建议,“不要选择博弈论政治学或者数理经济学了,还是学金融经济学吧”。故在这一系列的巧合促使下,陈志武教授就走进金融这片天地,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老天也不想要金融界失去一个人才。

本书分为序言——金融是什么,第一部分——资本化的逻辑,第二部分——金融的逻辑,第三部分——金融危机的逻辑,第四部分——股市的逻辑,第五部分——文化的金融学逻辑和最后的话:发展证券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这几部分。

其实看到这本书的序言,就发现这是一本序言写的很好的一本书。在序言中几乎就涵盖这本书中最为核心的一些理念。看懂了序言就相当与看懂了大半本书的内容了。我罗列出其中的主要内容。首先,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只研究这些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么发展的,等等。而在其中,货币的出现就解决了价值跨时间的储存,跨空间的移置的问题。不仅仅是普通的经济交易涉及到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金融交易也是如此,比如股票,就是不同时间,和不同盈亏状况(空间)下的价值交换。

其次则是价值的问题,中国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看重物质价值,认为人劳动所生产出的现实的物质产品,才具有价值,如此来说,证券之类的金融产品本身就不具有价值。而实际上,任何东西或证券不存在什么“固有价值”,只存在相对价值。也就是,只有相对人的效用而言,才有价值的存在的意义。东西或证券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能让个人的效用提高,包括消费效用、财富效用、主观幸福满足感。这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很多华而不实的东西,那些花了很多时间金钱而生产出的没有多大实际用处的东西,不是在创造价值,而是在摧毁价值,就像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出的许多东西。所以,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这对于理解金融的逻辑极为重要。

再者,作者更多的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各个时期金融的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一级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首先,在任何时期,金融交易都是存在,只不过是通过人格化的隐性的方式进行或是通过市场的显性的方式进行,所以说,认为在古代是没有金融交易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在农业社会时期,甚至于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极度低下,单个个体在这个世上生存是又很大风险的,因为个人对于整个环境的影响能力还是极其低的,所以,就会产生人以族群的方式生存,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整个族群的生存能力。在族群内部,人们有困难的时候,比如今天没有打到猎物,没有食物吃的时候,就需要别人的帮助,这是自然的。但别人的帮助不是无偿的,你应该在下次别人遇到同样情况的时候给予回馈,这就形成了一个金融交易。或者说,在农业社会时期,这交易范围缩小到家庭、家族这些血缘体系内。家族中不分你我,有的只是长辈和晚辈,养子就是为了防老,子女就是人格化了的保险

品、信贷品和养老投资品;亲戚间的“礼尚往来”就是跨时间的价值交换,在这种金融交易安排下,交易寸头是以“人情”记下的,而不是以显性的金融合约。同时,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是血缘之外、或者说是与血缘网络并行的互助结盟组织,其结盟的基础不是血缘,而是对上帝、耶稣的共同信仰。教会和家族累死,一方面起到经济上的互助、互保,也就是跨时间跨空间的金融交易,另一方面也是促进成员间的情感和非物质交流,给成员提供安身立命的信仰基础。

在这其中,交易的基础是信用。彼此信任是交易是否成功的关键之关键,信用和交易安全是核心基础。在不同时期信用的表现方式也不一样,法制不健全的社会是以人格化的血缘关系为信用基础,而在法制健全的现代社会则是以显性的金融合约为形式。换言之,金融交易和一般商品交易有本质差别,商品交易往往是现货、现金的交易,所以交易双方素不相识也问题不大;但是金融交易一般不是现货加以,而是价值跨期支付,所以没有互信、没有保证金融契约执行的制度基础,就没有金融交易的发展。现代股票、债券、基金市场等,是伴随着现代法治制度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没有支持陌生人间交易的各种法律体系的发展,就不会有今天的各种外部化的金融证券市场;反之,金融交易在陌生人之间的深化进程,也带来了更多、更深层次的法治要求,促进了法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在这个意义上,人际间的金融交易的范围不同,对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对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要求会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农业社会都立足于血缘的文化和社会秩序,儒家文化也不例外。这在接下来的具体叙述中会谈到。这是从社会的角度理解金融,从金融的角度理解社会。

最后则是金融发展和国家建设间的关系。在这其中,西方崛起论从金融的角度解释是行不通的,而关于西方在十七十八世界的崛起历史,从金融的角度则有不一样的解读,这个等会也会谈到。简单来说,西方(欧洲)的崛起不是因为大量得金银掠夺,也叫原始资本的积累,而是因为战争对钱的需求而促使以国债借贷的融资模式不断发展创新,带动政治制度的变革,而形成以法治制度为支持的金融融资市场,促进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的强大。可以说,金融是使一个国家在政治制度上、权力制度上、经济制度上、文化环境上不断蜕变而强大的主要推动力。

其中我最觉得有趣的是第五部分——文化的金融学逻辑。这部分对我国的三纲五常、孝、儒家等传统观念用经济学解释,对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两千年治乱恶性循环怪圈用经济学的观点解释。其中有些话真真让人眼前一亮,心中一悟。如下: “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辈子实际上是不幸的:小时候你必须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但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时候又不可能幸福,因为首先要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也要负担父母的生活;老了以后也是很不幸的,如果只有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可能看着父母亲时会想:“他怎么还这么健康,我还要养他”。如果有两个孩子,他们看着年老的父母就会互相推诿。那么,作父母亲的就在想:“我怎么还不死?我怎么要靠他们的施舍来给我生存的保证?”后代看到老年人感觉是负担,老年人看着后代又感觉要看很多面子,也处于一个更不幸福的状态。不管是这些年还是在很久以前,报纸上和我们生活周围都充满了这类不幸故事。我不是说不鼓励孝敬,孝敬应该是一种自愿的选择,是一种美德,但不应该是老年人的唯一养老途径。”

以上是我对《金融的逻辑》的想法与认知,总的来说,《金融的逻辑》一书具有相当的理论影响力和知识普及性。陈志武教授的文字非常平和,既运用通俗的金融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又从历史、文化、政治、法律等各个层面旁敲侧击,让人读之醍醐灌顶。

第三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读《金融的逻辑》有感

近来有幸拜读了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先生《金融的逻辑》一书,对于一个金融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感触良多,收获亦丰。在赞叹陈志武先生对于金融理解所达到的的深度和广度,从多种角度分析金融对历史、文化乃至一国发展影响的精辟剖析之余,我也对此书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并也将提出自己的质疑和想法。

纵观全书,此书的写作思路我理解为两条线:一条则是由古至今,从历史发展角度来分析金融(包括债券、股票等)对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从纯金融技术发展史的角度分析资本化对于国家财富和资本的积累的作用,得出金融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同时也提出资本化是美国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第二条则主要将美国和中国两国进行对比,其中对美国的金融危机进行了剖析,论证充分,逻辑严谨。作者还从两国的制度和文化的角度对比了两国金融发展的情况。我认为,此书从这两条线中综合得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即资本化和制度化。此书中作者谈到了自己对于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对于其批判说“西方文明真的只是物质文明,而东方文明是更高尚的精神文明”的观点,我认为论证严谨科学,我表示赞同。其提出经济独立是个人独立自由的基础也是非常有先见的。陈先生认为传统的中国儒家文化的“三纲”的规则正是促成并保证了个人经济风险交易功能由家庭来承担,金融的功能由传统的血缘和亲情的关系来维持,诸如“养儿防老”,亲戚间的相互帮扶、借贷等,都是一种隐性的金融关系,而儒家的文化正是为这种金融关系提供了道德约束上的保障。而如果这种经济功能主要由市场来承担,那么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必须有相应的内容,在此背景下西方发展出自由、民主与法制,西方的“家”越来越成为一个单纯的精神生活细胞,更多的不是利益上的交换,更多的是“爱”这种情感的基础。由此,作者提出了未来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这种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家庭血缘隐性的金融关系将走向衰落,随着社会结构的改革,会被法制的金融市场所替代,从而老人和后辈都能更加的有尊严和自由。这个过程(市场经济框架下的金融发展)也是个人解放的唯一之路。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陈志武先生著此书就是从金融角度的出发的,也就是将所探讨的内容置于金融这个框架下。由此带来的逻辑会很严谨,论证会更加深刻。但其出发点就是基于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基础,即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如将中国传统的诸如“养儿防老”的家庭血缘情感联系看作是隐性的金融关系。我并不是说这样说不对,只是认为其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有些片面。因为,任何我们所看到的风景都是基于你所处的位置。根据行为学派的观点,人不仅是经济人,也同样是社会人;人不仅有物质等可量化的需求,更有尊重、归属和自我实现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单纯地将中国传统的亲情血缘关系看作是利益的交换,是隐性的金融关系,未免太过于牵强。另外,也不能就其结果来对这种现象进行定义,我们可以说“养儿防老”结果是可以带来一个当下的投资以获取未来的“孝顺”,但对于中国许多传统的父母来说,当初养育儿女,恐怕不是单纯地计划老的时候有人照顾吧。还有“传宗接代”、“多子多福”加上周围环境的约束(邻居的眼光等),最重要的是父母对于子女真正的爱,那种不求回报,甘于付出,伟大无私的爱。因此,我认为,单纯地从金融角度来分析中国传统家庭血缘亲情关系具有一定片面性和强加性。

此书中关于资本化的逻辑思维论述也是十分精辟的。其中,作者从历史的分析中提出了负债对于一个国家的积极作用,认为负债累累的政府是一个权力难以扩张的政府,因为负债后,一方面政府就得面对债券市场,另一方面就得征税,就得面对纳税人。金融不只是能帮助一个国家平摊一时的支付压力,还能促进制度的良性发展。作者对负债等证券化方式怀有极大的好感,基于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理论,认为证券化能将未来和固定或者“死”的资产转化为现金流,从而满足当下的需求,简单说来就是现在花未来的钱,改善今天的生活。作者还对美国消费驱动型模式大为赞扬,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后这种模式不会消亡,仍会继续。众所周知,美国建国就是靠负债起家的,如今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政治经济强国。但这一切的一切并不代表负债发展就一定是好的,长久的。毕竟负债是借未来的钱,终究是要还的,纵使现在环境多么的安定,将来的事情也不可能完全预料到。

美国的建立从事件新大陆的发现、五月花号的航行可以看出美国人身上体现的冒险精神,敢于挑战未来,战胜未来。中国则不然,由于传统孔孟文化和君主专制的影响,中国人更多的是步步为营,较为保守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将未来的收入为现在所使用,提高现在的生活质量。看起来确实不错,使用先进的金融技术平衡人一生的收入支出情况,使幼有所教,老有所养。这种情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的民主制度,领导者为了博得群众的支持,必须用尽一切的手段来提高民众现在的生活质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其不会管债台高筑谁来还钱,未来收入无法跟上谁来负责?相反,中国人讲究勤劳致富,挣一分钱,花一分钱,适当的提前支取未来收入以便提高当下生活水平。这种稳步前进的方式未尝不可呢?为什么我们总是急功近利的要改善当下的情况而不顾未来的确定性呢?两种方式似乎更多的人赞同前一种,因为前一种至少能改进自己的生活,而美国和中国两种不同的方式,中国不也逐渐发展起来了么(从结果看)。因此,我认为,支取未来,负债发展的方式的好坏不应就现在来下结论,应当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中国未来的路应该是金融的发展之路,其中必定会犯错,我们不应会犯错而畏首畏脚,因为错误只会让其本身更加美好。

第四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最近读了《金融的逻辑》一书,受益匪浅。陈志武教授根据自己20余年对金融工作研究得出的经验对金融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解与定义,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金融这门科学讲深讲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工作,提升我们的理财观念。

《金融的逻辑》一书揭示了金融对社会的广泛、深刻和巨大的影响。在展开这一主题的过程中,作者的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采用“经济——金融——政治——文化”这种四级互动模式叙说问题。人类只要是要生存、特别是要发展,在生产的基础之上,就必然会存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价值交换;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度来保障这种跨越时空的价值交换有最大化的收益、最小化的风险;越发达的社会,价值交换的数值、地理范围、时限也越大,越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制度来做保障。

第二,用现代金融学的认知方式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如“孝”、“养子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陈志武先生揭示了“孝道”文化的经济基础,指出“养子防老”是最前现代社会人们规避未来风险的重要手段,而儒家“孝道”文化体系则是保证作为投资者的长者能有回报的文化制度保证。本人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论述。

第三,由人们熟知的经济史观衍生出金融史观,用金融变迁说明社会历史变迁及这种变迁对个人自由的促进和保障作用,这种理论与现实和历史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确实是作者学术功力深厚的体现。

第四,提升金融的社会历史定位,把金融技术提升到与科学技术比肩的地位——传统观念中的玩钱术、圈钱术和套钱术变成了不断创新的金融技术。

陈志武教授在美国全面接受西式金融教育,但又跳出西方学术界把金融问题模型化、计量化、复杂化,小众化的范式,为中国读者勾勒出一个清晰的金融逻辑。在这本书中,作者更多的笔触是讨论中国现在为什么有钱,以及中国有了钱,为什么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对于上述话题,他运用现代金融学理论,详尽地分析了这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的问题。他还通过探讨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中国股市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将美国次贷危机引以为鉴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金融的逻辑》引起了我对鹤山金融业发展的思考。在地理位置方面,鹤山毗邻港澳,扼粤中水陆交通要冲,陆路国道325线、省道江肇线纵横贯穿市境,建成的佛开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的广珠铁路为我市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近几年来,鹤山锐意创新,不断完善金融体系,大大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今年5月,鹤山市首家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国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运营,这标志着鹤山市金融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是鹤山市贯彻落实国家、省、江门市关于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精神的重要举措。6月29日,交通银行正式亮相鹤山。鹤山支行是交通银行江门分行设立的第一家支行,该支行的开业得到了我市金融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交通银行江门分行首家支行落户鹤山,表明了该行对于鹤山市金融事业的重视。

我认为,我们应该利用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海外华侨同胞资源,结合《珠江三角洲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在金融业方面与港澳展开更紧密的合作,吸收港澳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灵活的运作方式,通过引进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扶持农村信用社改革,申报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外资银行合作组建村镇银行,扶持企业上市,推动政银企合作交流等方式,壮大鹤山的金融业,努力配合江门市的金融发展,成为连接珠三角地区和粤西金融业的互动中枢,更好地服务地方乃至广东的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金融的逻辑》一书具有相当的理论影响力和知识普及性。陈志武教授的文字非常平和,既运用通俗的金融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又从历史、文化、政治、法律等各个层面旁敲侧击,让人读之醍醐灌顶。

第五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从“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的历史必然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越王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201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在京闭幕。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非常引人注目的是四个“更加”:“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对“十二五”规划是这样解读的:“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

就在此前,我恰巧读到了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陈志武先生的《金融的逻辑》。这本在金融危机拐点乍现背景下出版的书作,促使着我对“为什么当年负债累累的国家后来良性发展,根植出民主、自由与繁荣,为什么国库充盈、深藏万宝的国家却停滞不前、甚至走向衰败?当下在金融市场迅猛发展的中国,如何寻找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前

景?自由、民主与法治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等问题做出了深刻思考。

在去年的读书活动中读了《货币战争》,此书中讲明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发行权由私人财团掌控。国家的开支通过抵押国家税收和信用发行政府债券获得,私人财团买入债权后按比例确定货币量,或者由他国购买。因此,西方国家在有效对抗通胀方面有一定欠缺。

但是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为什么负债累累的国家的经济能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呢?譬如美国就是世界最大的负债国。原因有两点:一个跟西方发达的金融技术和文化背景有关。另外一个就是跟投资回报率有关。

按中国传统的思维来看,负债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现代金融市场中,由于投资回报率的因素,债务即负资产不一定不好。但是如果这笔债务投资回报大于债务本身,那么它这个负资产就增值了,社会总资产就增加了。例如,美国政府虽然负债累累,但赤字只是表面上的事情,如果通过发行债券融到了资本,用于各种投资和开销,同时投资的那部分的回报率高于政府债务总额,政府的正确融资行为将使债券资产增值,社会的资产总额随之增长。社会资产总额在正面增长的同时,整体社会财富增加的同时,人民要求生活水平同比增长,面对舆论压力,政府选择只能是减税,人民富裕生活水平上涨。

因此,事实上证明了一个负债累累的国家在持续的走强,人民越来越富裕,政府的赤字是相对的,国家的债务也是相对的,政府穷了,人民富了,政府的一分一毫开销只能通过税收和债券融资的形式,花的是人民的钱,当权者也要非常谨慎。同时也培育着公民民主意识,整个社会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法治各个角度都往良性的角度发展。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十二五”会出现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在过去3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尤其在近4年中,中国的GDP总量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而不断前移,至2010年中国已经跃升为GDP总量全球第二。中国经济的每一次超越,都引起了全球舆论的高度关注,也激发了中国民众的自豪感。但是在中国日益强大,民众自豪感油然而生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另一个事实: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0.36万美元,美国4.224万美元,日本3.87万美元。即中国人均收入不及美国、日本的1/10。中国的人均收入世界排名第106位。

GDP总量全球第二,而人均收入全球的第106。作为人民的代表,也作为百姓一员,我想我们更应看重后者,更应看重强大背后的隐忧。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中央政策从“国富民强”转变到“民富国强”的理由。为了这个转变,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最鲜明的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即《公报》中所说的: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财富如何在国与民之间分配,是一个古老的政治问题。荀子对国富民弱这种状况做过结论:“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国蹶。”意思是这种国家是要溃败的。为何把财富集中在政

府手中,无法成为头等强国,反而充满社会危机呢?战国时代的尉缭子很早就指出:“亡国富仓府,谓上满下漏,患无所救。”意思是要想亡国就把财富集中到政府的库房中,因为政府能控制的财富越多,各种腐败行为会愈多,社会矛盾便越激烈,贫富分化也会越厉害,社会秩序反而处在了一触即发的祸患之中。比如曾辉煌一时的秦与隋朝都是这样,虽留下了万里长城、大运河等宏大工程,但都崩溃于一时。

民富和国强两者之间的关系,民富是花,国强是果。民富是母,国强是子。是先有民富,而后有国强,民富是国强的基础。如果国家的强大不是以民众的富裕为基础的,两者不是一个共同体,民众不仅会对政府的富裕漠然置之,对其衰败更是无动于衷,因为与民众无关。如此一来,民众对政府的离心力,也会加速社会的崩溃。中国能否成为头等强国,缺少的并不是什么复杂的政治理念,而是要在一些常识问题上,与人类经验形成呼应。

从“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这将是中国又一次伟大的转变。我们如何赞美这一战略决策,如何盛赞这又一华丽转身,都不会溢美。

下载民间金融的两个逻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间金融的两个逻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 —读后感 一直都对金融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王老师介绍的众多书,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陈志武先生的《金融的逻辑》深深......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中国的股市该何去何从 陈志武先生所著的《金融的逻辑》中提到:股市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国家政策加以规范才能避免沦为赌博的命运。可以说政策决定......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民营企业的未来何去何从? 我从陈志武先生所著的《金融的逻辑》一书中挑了几个章节仔细研读了一番,收益匪浅。其中有一章节名为股事的逻辑,其中提到的中国的......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1 每天抽一点时间,花了接近十天左右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面对这么一本只有280页不到的书籍,而且是通俗化语言的书籍,本应该可以更快看完的,但......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最近有幸拜读了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让我这么一个对金融方面实属外行的人了解了金融,在此,我就这本书谈谈我的感想。 首先,这本书介绍了金融的......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读《金融的逻辑》有感 这几周我阅读了管理学老师推荐的书目中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说实话曾经我并不喜欢阅读财经类的书目,枯燥乏味而专业名词繁多的语言使得这一类的文章......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最近读了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觉得书中的观点很新颖,浮躁现象的背后,自然规律起内在的作用,控制世间万物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科学的作用......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1204班 钱磊 2120122983 之前我读了《货币战争》,此书中讲明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发行权由私人财团掌控。国家的开支通过抵押国家税收和信用发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