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金融的逻辑有感
《金融的逻辑》陈志武{金融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人、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
一、金融是什么
人生是一系列随机事件的组合。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
金融市场的作用之一就是对未来定价、对交易风险定价。
任何东西或证劵不存在固定价值,只存在相对价值。也就是只有相对于人的效用而言,才有价值这回事。原来计划经济时期只顾生产,不顾所产东西有没有人要或者有没有市场,那不是在创造价值,而是在摧毁价值。并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价值,效用决定价值,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价值由未来的收益决定,而不是由过去的成本决定。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单个人生存下去的能力都是很低的,天灾人祸、生老病死等都需要他人的帮助,都需要人际间跨时间、跨空间的金融交换。而现代的证劵、保险等只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现代金融市场正在把中国家庭从利益交换中解放出来,让家庭的功能重点定义在情感交流、精神世界上。
过去我们认为,国库的金银越多,国家就越强大;借钱花的国家是弱国。现在看来,当年国库藏金万两的中国、印度等都还是发展中国家,而当时负债累累的却成了发达国家。莫非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今天又是外汇储备数万亿美元,而西方发达国家负债累累,在未来几个世纪还要重演过去数百年的历史吗?关键看中国如何发展金融市场了。美国就是靠负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国家,而负债的政府也更易建立民主的制度。金融不只是能帮助一个国家平摊意识的支付压力,还能促进制度的良性发展。(自我思考:一个国家能够靠负债而发展起来并建立良好的制度,那么个人应该怎样呢?个人也应该会利用别人的钱来发展自己啊!利用别人的钱来生钱,试想我们存在银行的钱不都被开发商借去赚钱了吗?只知道存钱而没有投资思想的人是难以致富的。)
二、资本化的逻辑
一个国家可以卖的东西越多、或者已经资本化或能够被资本化的资产和未来收入流越多,它的“钱”自然就越多。资本化是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有财富但没有资本的社会。市场化改革缩短了财富跟钱之间的距离,而资本化改革是中国过去十几年钱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美国的金融化程度很高,其结果是带来了大量的金融资本供给,那么科技创新、对外投资、个人创业等所需要的资本当然不是问题。以前中国人说谁很有钱,意思是他过去赚了很多钱,并还剩下很多,是一个过去的概念;但在美国人们说盖茨有钱,不仅包括他过去剩余收入的总和,还包括他未来各种收入的折现,是一个过去加未来的概念。
西方的兴起是因为掠夺的银子多吗??谁能以更低的成本把未来收入证劵化变现,谁就能在未来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金融的逻辑
国家需要资金时,加税和国债,哪种更好?
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民间富有是自由、民主、法制的基础;但政府太富有会挤占民间空间,挑战民主与法制。
传统观点认为高利贷是剥削阶级,应该打倒。实际上适当的高利贷和民间金融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四、金融危机的逻辑
危机之下,美国的借贷消费模式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而会改善。消费带动经济的模式也不会改变。(自我思考:借贷消费模式平摊了人一生的花费,有利于提高幸福感,不至于想用钱的时候没钱,人老了赚钱了,消费能力却降低了。)
五、股市的逻辑
目前中国股市基本还是一个为国有企业服务的市场,无法在激励创新创业方面起到实质性作用。只要股市还不对民营企业真正开放,培植中国的创新文化要么是一句空话,要么只能继续依赖香港和美国的资本市场。中国石化、中国银行的上市当然也轰动,但背后没有一个活生生的创业故事,没有带动中国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而美国的微软和苹果则不然。(思考:创业是需要依靠金融工具的。)
法律秩序是市场成熟发展的条件,资本市场也有利于推动法律的变革。
六、文化的金融学逻辑
儒家文化(如孝等)之下的家是保险互助的功能,养子防老是最主要的规避风险的手段,这是一种隐形契约,忽视了个人权利与自由。而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解放了这一点。
七、后记(发展证劵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金融证劵的发不发展,最终不仅影响到GDP的增长快不快,而且会影响到我们到底娶什么样的媳妇,嫁什么样的丈夫,有多少自己的自主权和个人尊严。
第二篇:读《小逻辑》有感
读《小逻辑》有感
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在于我对这本书作者的好奇。本书作者黑格尔乃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名气之大让我在很小的时候便有耳闻,也听说其理论晦涩难懂,使很多哲学系学生痛不欲生。而作为长期熏陶于纯理工科教育的我,自然不明白黑格尔的哲学怎么会比一道高数证明更加复杂难懂。于是我便抱着好奇的心态斗胆一读这位举世闻名的大师的作品。
拿起这本书,发现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可能是世界上最深奥但也是我们最需要读的书”。我不以为然,难道我们会更需要一本什么也干不了的哲学书而不是相对论?在这种心态下我翻开了它,从此也开始了我的哲学旅程。
书中黑格尔主张,理念是第一性的,它以纯概念的形式在逻辑学中不断发展,然后理念外化成为自然界,最后又在精神哲学的各门科学中回复到理念自身。基于这一理念,他建立了一个以理念为基础的、包括了一切科学的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黑格尔在哲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矛盾看作一切事物的真理与本质,论述了辩证法就是对立面的统一。他把整个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都看作是处于普遍联系与发展变化中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辩证法时,正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这一合理内核。
黑格尔的逻辑体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存在的概念是直接的、抽象的,他认为包括质、量、度三个环节。质是指事物直接存在的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的外在规定性。质与量的统一便是度,度是有质的量。本质的概念是间接的矛盾的,包括本质自身、现象和现实三个环节。概念表现为成双成对、相互联系的反思关系,对立双方互相排斥、相互转化,表现为直接性和间接性的统一。包括主观性、客观性、理念三个环节,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对立统一。这就是黑格尔思考世界的逻辑体系大厦。
挤课余时间大概读完这本书,甚至有时候晚上读着读着就这么睡过去了,我终于确定哲学有时候确实比数学证明更加让人难受。然而哲学也和自然科学一样,有着一种奇特的魅力,吸引人去探索,去思考。我仅从我能看懂的部分体会到,万物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矛盾也不是绝对的矛盾,对立的东西也有统一的一面。这本书增强了我批判性的思维,的确使我获益匪浅。
第三篇:读逻辑哲学论有感
读哲思小册有感
寒假在家,想着走亲访友之外,找点时间充实一下自己,顺便打发一下时间。所以在放假之前,便在图书馆找找书,想找一本哲学方面的书。看到图书馆的书不少,并且在网上寻找这方面的也挺多,看到有许多大师级的作品,可是觉着太高深,怕是消化不了,便找了一本贴近生活,寓教于乐的书,这便是哲思小册。
书不是很厚,也就一百多页,里边内容是采取的分章式,一章讲完,蕴含一个或几个道理在里边,虽然是一讲一停,但是也没有采用说道的方式,倒也不让人觉得排斥。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日本僧人,半路出家,经历过一些生活的风雨,然后遁入空门,其中的唏嘘就这样在叙述中婉婉道来。故事我就不赘述了,讲讲其中让我有一定思考,并且自己感悟出的一些道理吧。
可能是我们的文化,通过家庭,学校教育,以及社会上的耳濡目染,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告诉我们,我们的追求和理想是要出类拔萃,成为一个成功的了不起的大人物。记得小学的时候,一次作文课,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题目是假如我是——。空格是自己填写的,作文完成后,老师让我们全班60多位同学读出作文的题目。听到的全部都是,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假如我是一名军官,假如我是一名富有的商人……社会上的竞争激烈而残酷这是一个事实,父母从小培养孩子要成大业,做大事。本身并也无可厚非,可是全都是领导,全都是科学家,那谁来扫地,谁来站岗?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精英大学的学子当然不属于严峻的范畴,可是全中国就那么几十所精英大学,绝大部分的都是一般本科,也就是这严峻的一群人,很不幸,我也是严峻的一份子。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或者说是梦境与事实的残酷。也许有前辈会说,那你就努力啊,变得优秀,跟精英们一样。灰姑娘和王子相爱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正因为它的不可重复性,稀有性。试问,这种事,能发生几次?
不是每个人都能那么顺利,成功实现在外人看来非常不错的成就,达到那样的高度。在现实中,有多少人,在数年后回首时唏嘘感叹,觉得时不我与,壮志难酬。在现实的打击下一点点的失去梦想,没有了诗意,甚至自暴自弃。与其这样,还不如从一开始就定位好自己,尽人事,听天命。我觉得吃地沟油的命,操特供的心,可不是什么好生活。
当然,这绝不是等同于消极怠慢,松懈不努力,相反,正因为意识到自己在环境,条件等等方面的不足,看清自己,才更实事求是,更有动力的努力奋斗。梦的实现不容易,中国的梦更难。大学四年,如今已是大三,再不是那个刚进大学懵懵懂懂的小青年,是要考研继续深造还是就此止步,开始工作,
第四篇:读《形式逻辑》有感:逻辑之外
逻辑之外
--读《形式逻辑》有感
曾向阳
大凡在行文说话之始,通常而言,我们都会思考如何将想表达的意思准确无误地予以表达。该意思即为表达的内容,如何表达则为表达的形式。大约形式逻辑研究的便是表达的形式问题,亦即“形式逻辑是一门以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
翻开《形式逻辑》一书,我不由得想起近二十年前参加文秘大专自学考试的一门曰《普通逻辑》的课程来。虽时隔久远,但依然清晰可见的是其中的一些逻辑名词和方法论述,尤其当时学来感觉既新鲜又深奥难明,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自己思考问题,文字写作的思路构架。如今重读逻辑书籍,一番故地重游之感油然而来。然而,时光又翻过了近两个十年,期间继续学习,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几番探索,阅历亦渐长,对于逻辑似有了一些更深的认知。
其实,无论是《形式逻辑》抑或《普通逻辑》均是研究语言表达的逻辑问题,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时时会遇见的一些问题。诸如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这些也都是我们经常不自觉地运用的一些方法。即便运用这些方法的人是初小文化,还是博士后,其语言的表达都存在一定的逻辑性,只是这种表达的水平有高下之分罢了!若要一个初小文化甚至博士后确切地说出其表达内容抽丝剥茧的逻辑关系,以及其为何会选择这种表达的形式,恐怕也难以说出一二(专门研究逻辑的人除外)。这就好比修辞语法中的一些方法一样,若让你去一一说出你表达语言的主、谓、宾、状等,或者你运用了何种修辞的手法,怕莫也是一件让人纠缠的事情。
当然,一件事情上升到了研究的高度,其必然会鞭辟入里地深入总结归纳其中的规律,并用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视野不断扩大发散其研究的方面,以不断地接近于客观现实,最终达到指导与改进实践的目的。不过,我们也常遇见这么一种现象,研究经济的学者并不是腰缠万贯的企业家或商人,专门研究政治的学者并非政治家,专门研究文字的专家也未必是文学家等等。反之则不然,一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或商人或多或少会懂点经济,政治家对于政治学的东西肯定不会陌生,文学家必然具备相当的文字底蕴。可见,在具体实践中掌握所从事领域的理论知识是只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除外)。
既然形式逻辑是服务于我们的语言表达,那么,其中的许多方法的确是值得下一番功夫去学习与领悟的。即便我们已然运用了其许多的手法却浑然不觉,但是回头反思自己的逻辑方法可有改进之处,或者分析别人的语言文字便有了方法利器,能说出一二三来。凡此种种,我以为,在这种逻辑之外还有更为关键的因素需要把握。
形式逻辑作为一种语言分析的工具,是足以诠释大多数常见的语言现象,不过,书中绝大部分内容讲述的是“非模态语言”现象,而对于模态语言或者称之为复杂的语言,其分析解释还是比较乏力,尚在摸索之中罢。如同计算机对于具有程序化结构的问题处理手到擒来,而对于模糊状态或者非程序化的问题处理尚颇为乏术。
我们的思维过程本身具有复杂性,兼以个人情感因素,故而每个人的语言逻辑是不同的,加之语言的对象的不同,更是派生出不同的语言文本叙述,正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虽如此,但归根结底即为我们要确切地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即使表达的对象异常复杂,表达的过程颇为周折,终归是要合乎规律、合乎常理的予以表达出来,否则,便会让人难以理解。实则我们在行文说话之时,通常是凭直觉的逻辑去组织语言的,形式虽然可以多样,可核心思想只有一个。我们最终要表达是思想的完美呈现,而形式只是服务于这种思想表达的。就个人而言,当我想要表达的思想越清晰,表达的意愿越迫切,那么,行文写作就越流畅。至于采取何种文本构架、组织何种逻辑的语言,往往是瞬间促成,或者在行文的过程中逐次自然理顺的。
事实上,无论是何种文体,若要达到如同行云与流水那般自然与练达,行文者理当将各种逻辑意识与结构修炼成直觉上的自觉。而这种逻辑自觉的修炼,阅读理论书籍只是其中之一,更多的则来源于广泛的阅读与阅历。只有对事物的认识越深刻,对事物的叙述才会越准确。
多阅读经典当然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一来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语言与逻辑感觉,二来可以与高人于心灵上沟通思想,产生情感上的共振。个人认为,适当的阅读一些当代、现代大家的小说,尤其是本土作家的作品,有利于提升自身语言逻辑的把握。举凡现代文学家若没有几部扛鼎小说著作,是不能谓之文学家的,若称小说是文学之母亦不为过。大多数小说是叙事的,如何叙事?结构上如何安排,情感上如何自然流露,深刻的思想如何“春梦了无痕”般的“润物细无声”,都是作家所殚精竭虑之所在。而且,经典作家的小说叙事的风格各异,富有浓厚的文本结构与语言上的创新创造意识,给人的启示是深刻的。
更进一步而言,语言虽是思想的载体,但支撑它的还有个人情感的流淌。个人认为,思想与情感的综合,便形成了文章的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或许便是《形式逻辑》中所言及“模态推理”中尚不能言明的部分罢!而外在形式上的逻辑与内在思想情感上的逻辑的统一,便构成了行文者权且称之为“个人美学”的重要部分。修炼逻辑实际上也是修炼个人“美学观”,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文无定法”,换言之,即为个人美学观各不相同的外在表现。所有这些,终归会回归到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与本源罢!
写于2017年4月·广州
第五篇:读《金融兴衰》有感
金融兴衰
摘 要:2008年美国的房地产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世界经济遭受重大打击,世界金融体系遭受严重的破坏。美国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导致了全球经济的崩溃。而华尔街又是美国经济的心脏,是美国经济的发动机,因为没有很好的控制华尔街投资者们的疯狂投资行为,没有对金融衍生产品做出很好的控制和监管,金融市场的虚假繁荣给美国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失败,华尔街的的滑铁卢直接导致了美国进入了一个危险的境地。宽松的信贷政策、政府监管不力、金融从业者的疯狂投机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信用互换;政府监管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华尔街作为美国金融中心以及世界的金融中心遭受了巨大的冲击,美国金融业遭遇灭顶之灾,五大投资银行“全军覆没”,相关经济数据持续恶化,使美国民众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经济陷入前景悲观的预期及通货膨胀压力。失业、裁员、救济金成为美国家庭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正如艾伦·格林斯潘说的那样:美国正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不知何时美国才能够走出这次危机。为此美国政府进行了巨大的经济刺激投资,为大企业、大公司注资,维护他们的生存地位,保住美国经济发展的根基。从现在看来,不管是小布什的救市政策还是奥巴马的救市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刺激作用,但是美国经济真正的复苏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至少在接下来一段的时间内,美国经济不会出现走出低迷。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作为单一的世界金融中心显然不适合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因此,世界经济各国必须要重新审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建立新的世界经济秩序,重新划分世界经济的地位,做到多个经济强国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安全、稳定发展。正如乔治.索罗斯在2008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提出的观点一样,他认为60年来以美元为基础的经济体系正走向尾声,世界其他地区再不愿意积存美元,现在需要考虑一揽子货币。
美国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一些理论家和老百姓就金融而论金融,如美国一些老百姓就将其归咎于25年前里根总统的金融自由化,病根只追到金融制度。这实际上是倒果为因。实际上,我们只要回忆一下此次金融危机的起点是次贷危机就可明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其实相当简单,就是一些美国人不干活儿却要住大房子,就是这么简单,那么怎么做,很简单,就是贷款。现在的经济运行过程,特别是金融市场的运行过程非常复杂,给了许多学院派经济理论家和草根经济理论家越说越玄的空间。然而,不管他们如何云山雾罩,物理学规律,如能量守恒、物质不生不灭,还是要起作用的,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世界的万物的运行都要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美国经济的底线是贸易赤字,欠了外国人这么多的债,这就意味着美国人的消费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生产。消费超过了生产,根据物理学规律,这个缺口是一定要补上的。怎么补?一个是抢,一个是骗,除此之外是没有别的办法的。首先我们说抢。抢是要有胆子、不怕死的,而美国人在这方面的表现一直是平平的:他们自己也承认,他们打仗主要是靠金钱。靠金钱打仗的结果很可能是抢的得不偿失: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上大致就属于这么一个情况。更何况,这个世界上还有与美国并不完全一条心的俄罗斯和中国这样的核大国,美国抢是可以的,但肯定也是受到种种限制的,在很多时候是力不从心的。抢了之后还有缺口,那就只能是骗了,这就是金融市场操作,也是当下中国非常流行的一个词,叫做“货币战争”。然而,骗是一件比抢更靠不住的事情,骗人一时是完全有可能的,永远骗下去是完全不可能的。最后骗穿了帮,这就是这次的美国金融危机了。
美国的金融体系十分的发达,金融产品复杂异常,我也不能理解,但我们可以简单的看出,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与没有节制的金融工具创新也是分不开的,发展新型金融产
品的结果之一,就是每年银行体系对复杂金融工具的风险敞口都能提高30%-35%。这个数字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几乎为零的金额,上升到2007年7-8月份次贷危机爆发时高达1000万亿美元的天文数字。这对美国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定时炸弹,他随时会爆炸,而现在,他爆炸了。没有节制的金融工具创新没有建立相应的金融体系,相反的,越来越多的投机者从中牟利,变成了富翁。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信用互换市场,信用互换,是属于信用衍生工具,信用衍生工具是以基础产品所蕴含的信用风险或违约风险为基础变量的金融衍生工具,用于转移或防范信用风险。信用互换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信用衍生产品,其主要作用是将信用风险从其所在的金融工具中分离,使信用风险可以在市场上交易,从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效率,并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在2008年,美国已经形成了62万亿美元的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如此庞大的一个市场是十分可怕的,也可以这样说。事实上只要5万亿美元的公司债务,但却有62万亿美元的信用违约互换担保。这个市场的缺陷,是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
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我相信,首先,政府需要建立对资本市场的监督,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稳定资本市场安全运行的保障,一味的放任自由是不能解决资本市场固有的问题的,简单来讲,就是“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仍旧需要紧密的结合起来,促进金融市场的运行,这是主要的手段。其次,建立完善安全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也是十分紧迫的,金融市场的运行离不开信用体系的建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安全放心的进行金融交易。最主要的,对于世界经济而言,在我看来,就像索罗斯所说的,世界迫切需要一个中央监管机构来负责并对全球化经济实施控制,因为现在有理由认为金融投机正在加紧其幕后操纵。他强调的意思是,为了保证有秩序地运行,金融市场迫切地要求一个全球性规章和管理机构—不是一个大杂烩式的、目标冲突的管理机构。如果金融市场按照自己存续了几十年的方法运行,那么他将继续走向绝望,回到巅峰,然后走到绝路。我相信世界经济可以继续快速有效的发展,只要我们做出切实的行动,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会重新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迪米特里斯.肖拉法,金融兴衰(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启示录),中国财
经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