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泉书院碑文及碑记
甘泉书院碑文及碑记
一、甘泉书院碑文(原文无标点,□代表看不清的字):
尝思贤哲挺生,固由天地菁华之萃,人才蔚起,尢赖君师乐育之功,□□□□□□,气习殊尔,必须振兴之有术,唯我杨太公祖讳赞绪,仰体□□圣化,俯恤边儒,本无□之深衷,著作人之雅化,特捐廉俸,创建云峰书院,及乎宋太公祖讳淇源,□□□□公项储给师生膏火,自是而后,继任贤候,荣蒞斯土,□□□□□□□,勋等肄业其中,相聚而言曰:云峰书院为鼓舞人文之区。
文昌帝君,实司衡人文之柄,盛德□□宇宙,大业偏洽儒林,吾侪素存景仰之心,□□□□□□□,敬塑帝像,用效趋跄,二月初三恭逢。
帝诞甚喜,献□有日,□忭颂祝无疆,更相联名,聚成胜会,凑得银。□□□□,以供祀祭,□明德昭格降福,孔皆敬业乐群,若启若翼,成人□□□□科甲联元,爰颜会名曰连元会,是为记。
儒学教授:谢琏、李嗣勋、陈仪、梁元珣
绅士:林应用、岑鸿业、曾学高、林连元、岑树淳、李盛枝、朱上瑛、岑鸿爵 岑文济、林应翰 岑廷元、岑鸿章、岑鸿逵、杨延星、罗国佐、岑文渊 李世英、林森华、梁上材、岑文瑛、岑鸿烈、梁成德、刘绍俊、覃超元 李
隆、潘其仁、林森美、李方成、唐世杰
李元章、屈必伸、李登荣 刘廷翰、朱景昭、雷再溥、刘朝俊、吴世绩、黄元都、蒙
全、黄志道
乾隆三十九年岁次甲午仲春月立
二、甘泉书院碑记
尝读《禹贡》,河济之次维海岱,青之雄冠九州,夏殷前已炳炳矣。气凝重而嵸嶐,俗阔达而骏迈。历三代以远,数千百年间,其生斯地与莅斯地者,今未识几多贤士大夫也。康熙己巳,余奉命观察青州,□鹿尘鞅,不恒居公廨,劳心厘剔,日无暇晷。越岁,诸务渐次就理,怀砖之俗曾乐余之不扰。因得陟云门,汲范井,南眺穆陵,俯临淄水,□然想见管宁齐桓之遗烈。延陵季子曰“洋洋大国风”,非虚语耳。若人物则房文昭、王文正之里第已不可考,而宦迹自范文正公外鲜专祠,当不能无疑者。
间日稽之郡乘,其地旧有矮松园,盖自宋时已称闲胜,矮松二,王沂公为之赋。元明之际,衲子窜入而为佛刹。成化中,郡守李公请于朝,臵祠祀寇莱公及沂公而下名贤十有三人,皆守土而功德于民者。踵矮松故址又树大小松百余株,因名曰“松林书院”。延属邑弟子诵诗读书于中。洎弘治中,郡守彭君嗣加修葺,松或不无减者,益树之以柏。未几,江陵柄国,下讲学之禁,而其书院也遂并祠废之,致使前贤胜迹仅存遗址于荒烟衰草之中。余不胜慨然曰:凡学不近乎圣人之徒,人不列乎王者之佐,治绩文行不关乎世道人心之重,则其兴废有无又何妨轻重而缓急之。今十三贤如寇忠愍公等,其文章德泽自百世师也。岂意及今春秋不祀,血食固难问矣!即祠宇肖像亦仅一荒土丘耳。满目荆棘,今昔堪悲。余欲思重臵,苦力之不赡。
适入省言诸藩长尔锡卫公,公跃然出俸羡倡之,余倾赀佐之,诸僚属各闻风捐餐钱以襄厥事。鸠工于辛未之二月,落成于壬申之四月。凡立堂闳室个若干楹,树松桧若干章,缭墉广袤若干武,为垣堧纵横若干尺。未及筮榖奉主荐中牢,率郡中宾属缝掖毕骏,奔而列坐,盻睨榱栋,周视崇墉,听松籁之谡谡,十三贤灵爽忾乎若有凭者,为是重有感焉。
古来循良莫盛于汉,而东西四百年间艳称者頴川之凤、会稽之钱、渤海之□、成都五桥、渔阳两歧,此外指不数□□□,宋承五代,偏安之余,成平不过百祀,而青州一郡贤良接軨至十三人,于戏盛哉!良由艺祖以宽厚开基,太、仁二祖继以精勤,崇鉴道学,故人思砥砺,不尚浮夸。内者润色皇猷,外者尽心民瘼,一郡一代,如是,天下千百世可知也。我国家幅员广廓,远轶汉唐,岂区区有宋之足云。世祖章皇帝因革尽善,□□无疆。今上踵绪而光大之,崇儒重道,文治日隆,特敕内帑,修至圣先师夫子庙,而先贤先儒等祠则亦渐建立而整饬焉。会大中丞佛公抚于东土,凡□□施,无不好恶同民,而兴行文学,澄清吏治,尤为地方首计。顾自古圣人之徒、王者之佐,其关系世道人心之重者,岂异人任?要在读书食禄时,能以学问植其气节,而以事业发舒性情,则庶几矣。《传》曰:勤劳于国则祀之,法施于民则祀之,能捍大旱御大灾则祀之。使景仰此祠而流连慨愤,徒令昔贤专美于前,是诚可耻也。今重建而仍名以书院,原欲与诸僚属缝掖讲明此义,俾忠孝廉节日不泯于天地,若会文课艺,其余事耳。但念百年后兴废何常,余既无召公之德,惧剪伐之将及。龙鳞无恙,是所望于后之君子。关中陈斌如野弓撰并书
三、其它说明
1、松林书院的创建、修葺与禁毁。
松林书院的前身是宋代的矮松园,园因奇诡二松而得名,名相王曾早年读书于此,后连中“三元”,官至宰相,曾作名篇《矮松园赋并序》记之,时人筑王沂公(王曾封沂国公)读书台以志纪念,矮松园遂名声大振。皇祐五年(1053),著名书法家、诗人黄庭坚之父黄庶任青州通判时曾携妻子和年幼的黄庭坚游览矮松园后感慨道:“矮松名载四海耳,百怪老笔不可传。左妻右儿醉树下,安得白首朝其巅。”可见矮松园在当时已名闻天下。“元明之际,衲子窜入而为佛刹。成化中,郡守李公请于朝,臵祠祀寇莱公及沂公而下名贤十有三人,皆守土而功德于民者。踵矮松故址又树大小松百余株,因名曰松林书院。延属邑弟子诵诗读书于中。”碑文所记与嘉靖《青州府志》(以下简称《嘉靖府志》)和光绪《益都县图志》(以下简称《光绪县志》)记载是一致的。明成化二年(1466),浙江进士李昂始任青州知府,奏请将府治仪门之西的“名宦祠”移建于此。“名宦祠”祭祀北宋十三位“有惠爱于青民”之青州知州,即寇准、曹玮、王曾、富弼、庞籍、范仲淹、程琳、李迪、赵抃、欧阳修、吴奎、张方平、刘挚,故又称“十三贤祠”。随即赶走僧众,撤掉佛像,完全改变寺庙旧规,恢复其貌,迁“十三贤”之神位于其中,“塑诸公之像,衣冠皆如宋制”,匾其楣曰“名贤祠”,也称名宦祠,俗称十三贤祠。又建遗爱堂,绘诸公政绩于四壁。前建两斋,左曰“思齐”,右曰“仰止”,作为士子读书之所。在四周建好垣墙,墙之外复为二轩,左曰“藏修”,右曰“游息”。聘请四方有学行者为师,下令属邑中那些品行端正、崇尚仁义之道、聪明好学的子弟,教育于此,食宿于此。大门统题曰“松林书院”。时在成化五年(1469),松林书院正式创立。其创建过程详载于《嘉靖府志》,可与《重建碑》相互印证补充。书院创建后又有多次修葺,较大的一次是“弘治中,郡守彭君嗣加修葺”,“郡守彭君”指的是青州知府彭桓,“吉水人,进士,正德元年任”,弘治十八年(1505)与益都知县金禄重修松林书院,应金禄之请,彭桓亲自作《记》纪念。“未几,江陵柄国,下讲学之禁,而其书院也遂并祠废之”,指的是万历八年(1580)宰相张居正下令毁天下书院一事。张居正,湖广江陵人,时人又称张江陵,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在这场浩劫中松林书院未能幸免。咸丰《青州府志》(以下简称《咸丰府志》)载“以江陵当轴,议毁天下书院,遂废”。清初文人安致远在《青社遗闻》中引钟羽正的一段话说得更详尽,且对书院被毁深感惋惜:“江陵相时议乡校,贪吏承风,撤祠拉像,伐松柏,货千金,入私囊,舆论痛惜不顾也。祠既废,碑碣为人取去作砧石,历代名区,鞠为茂草,君子悯焉。”
2、陈斌如与松林书院的重建。
康熙己巳(1689)年,陈斌如“奉命观察青州”,面对“前贤胜迹仅存遗址于荒烟衰草之中”,“不胜慨然”,念及“十三贤如寇忠愍公等,其文章德泽百世师也”,岂料至今“春秋不祀,血食固难问矣!即祠宇肖像亦仅一荒土丘耳。满目荆棘,今昔堪悲”,欲思重建,苦于力之不足。“适入省言诸藩长尔锡卫公,公跃然出俸羡倡之,余倾赀佐之,诸僚属各闻风捐餐钱以襄厥事。鸠工于辛未之二月,落成于壬申之四月。”而对于书院重建,《咸丰府志》只云“国朝康熙三十年,知府金标重建”,记载过简,而对陈斌如只字未提,这未免有失公允,看来历史记载也有谬其传之处,此康熙三十年的《重建碑》可纠正《咸丰府志》之讹。实际上,从碑文看出,作为倡导者并亲历者,陈斌如对于书院重建之功不可抹杀。《光绪县志〃官师志》在“清朝〃兵备道等”条目内曰“陈斌如,陕西华州人,贡生,康熙三十年任”。从碑文末落款知,其字当为野弓,可作史料补充。陈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以山东按察司佥事出为青州兵备道(注:清朝有“道”的建制,青州曾一度设有兵备海防道,设道员,至光绪朝先后二十人,为正四品),为重建松林书院而“倾赀佐之”,即倾尽资产以助重建,康熙三十年(1691)竣工。重建目的在于让人“读书食禄时,能以学问植其气节,而以事业发舒性情”,特别指出,书院建十三贤祠如果仅仅让人“景仰此祠而流连慨愤”,只是让先贤们受人崇拜赞美,“是诚可耻也”,而应让学子学习先贤名宦的精神。重建而仍用“书院”之名,是想跟诸属僚儒者们讲明“忠孝廉节”之理不泯于天地,至于“会文课艺,其余事耳”,可见书院教育自开办之日便“崇儒重道”,特别注重以先贤为榜样,对诸生进行儒家所倡导的德行的培养和理想人格的塑造,这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书院教育的特色之一。
3、藩长尔锡卫公。
书院的重建成功还得力于山东省省级大员——“藩长尔锡卫公”的大力支持。藩长尔锡卫公,即时任山东布政使的卫既齐。按:清代山东最高行政长官为巡抚,巡抚以下官员,掌管刑狱的为提刑按察使,称臬台;掌管全省教育的最高官员为提督学政,亦称学政、学院,又称学台;而掌管民政的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使,又称藩台,即藩长,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尔锡卫公,名卫既齐(1646—1702),字伯严,号尔锡,猗氏城(现临猗县城)人。康熙甲辰科(1664)进士,弱冠之年便选进翰林院庶常馆为庶吉士。三年后,授翰林院检讨。曾任固安、永清、平固三县县令。政绩卓著,深得抚军廉吏于成龙的器重。据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载:“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山东布政使,原检讨擢。”《清史稿》载:“上知既齐讲学负清望,超擢山东布政使。既齐感激,益自奋勉为清廉”,后升左副都御史,后又改授贵州巡抚。在鲁期间,主持田赋征收,照章行事,从不多收分文,遇有余额皆返回原纳户。并捐谷施衣以赈荒年,后又奉命代行巡抚职,清审讼狱80余案,释放无辜错判者数百人,并于衙外悬一铜锣,令民有冤苦者可随时鸣呼。既齐办案刚毅果敏,有“青天”之誉。在鲁十余年,颇有政声。又创建历山书院,纳士育才。每逢初一、十五两日,还召集父老子弟宣教说法。《重建碑》中当陈斌如提出重建松林书院的计划后,“公跃然出俸羡倡之”,踊跃地捐出俸禄支持书院重建。省长大人带头带动,道员大人“倾赀佐之”,诸僚属各闻风而动,纷纷捐餐钱以助成此事。此记载可丰富布政使卫既齐在鲁大力支持教育的事迹。
4、康熙朝的文教政策及大中丞佛公。
书院的重建不仅得力于省长大人的大力支持和陈斌如及僚属的全力以赴,更是康熙王朝重视文教的历史必然。大清王朝发展到康熙时期,“我国家幅员广廓”,“今上”(即康熙皇帝)继承而光大“世祖章皇帝”(即顺治皇帝)之遗烈,“崇儒重道,文治日隆”,并特令动用国库资金修至圣先师孔子庙,并建好先贤先儒等祠堂,以示国家对文德教化的重视,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统计,康熙年间全国新建和修复书院共785所,书院建设已呈蓬勃之势。而此时的地方官员,也大都重民生,重教育,极大地促进了书院的发展。碑文中所记松林书院重建时适逢“大中丞佛公抚于东土”,“大中丞”,明清时对巡抚的别称,此指佛伦出任山东巡抚一事。佛伦(?—1701),姓舒穆禄氏,满洲正白旗人。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载:“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山东巡抚,内务府总管授。”佛伦曾在康熙《济南府志》序文中写道:“己巳冬,余奉天子命来抚东邦,既抵官,问吏民疾苦,聆其风谣。”作为山东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他乐善好施,好恶同民,关心民生疾苦,而把“兴行文学,澄清吏治”作为地方首计,他对松林书院的重建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康熙三十一年(1692)擢川陕总督,官至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三十二年(1693)六月,康熙皇帝玄烨在《赐总督佛伦》诗中说“旷世孤芳节,超伦千古心。封疆资大吏,抚育代忧深”,高度评价了佛伦的品节和才能。
第二篇:碑文
父母墓碑的碑文参考
下面是一些写给父母的碑文祭文,仅供参考。有需要用的,请自行对照修改。
1.慈父于1926年01月29日在山东省广饶县出生,于2004年12月07日在北京仙逝。慈父幼年丧父,与祖母相依为命,十三岁独自一人来到北京谋生,学徒经商,供养祖母,后娶妻成家,养育了两儿两女。因妻生病,慈父青壮年时光既当爹又当妈,家中三代人的生计重担全压在慈父一人的肩上,慈父劳苦一生,把子女抚养成人直至考上大学。慈父一生勤勉持家,乐观开明,晚年更显慈祥。慈父平凡的一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费的心思和所做的操劳,给我们生命中留下了无尽的思考,您是子女心目中伟大的父亲,您的子孙很想念您老人家,我们怀念那段父慈子爱的幸福时光!
2.我父***
于生之时,上尊长辈,尤敬二老,提壶暖褥,全心为孝.养妻及女,尽心竭力,珍妻如体,为夫之楷,怜护爱女,言传身教,日盼成材.3.我敬爱的父亲XXX一生奋斗不息,才华横溢,聪明过人。可惜生不逢时,怀才不遇,郁郁而终.4.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奉父百年岂足?哀哉正当壮年,何意撒手竟长逝,只享春秋六六。
5.敬其业亦志未酬,育我身矣恩未报,愧儿七尺微躯!幸也留芳他日,应是慈颜无相见,难寻瑶岛三千。
6.大思根深,流长追源远!
7.光明邻上树高春深,荔蓝双溪呜咽涌流!
8.天人同悲.妈妈,今天是您离开我们XX周年的日子,早晨我和弟弟一行,带着鲜花前往八达岭陵园看您。一路上,天空下着蒙蒙细雨,继而又飘起了朵朵雪花,古老的长城披上了白纱素缟,宁静的陵园显得格外的肃穆。感物思人,我们的怀念之情更加浓郁…。
4.为父母撰写的碑文
仰怀先祖饮水思源父母养育恩重如山严父一生勤于农耕节俭持家忍辱负重为人忠厚邻里称颂天年康健乐享余生
5.齐xx父母碑文
先父xx,乘甲子,适孟冬。垂髫丧母,乞荒踵兄。颠沛流离,动心忍性。总发拜塾,刺股炳萤,拙而不惰,迟而不凝。寒窗数载,弱冠师宗,传道解惑,育人理校,兢兢业业者三十而终矣。
7.李xx父母碑文
先父讳名李xx,生于丙辰一九一六年腊月十二,卒于一九九七年腊月初十,享年八十一岁。先父出身农家,受先祖之教诲恩泽,以农为业,为本,为贵,躬亲耕作,颐养天年;以家为职,为根,为重,苦心经营,终致殷实。忠厚老实待人,安分守己处事,耿直无媚,俭朴不奢。含辛茹苦一世,兢业操劳终生。八十一载平凡普通,淡泊寡欲与世无争。无愧于苍天厚土,荣耀于列祖列宗,堪为儿女之严父师表。
8.张xx父母碑文
家严张公讳xx,癸亥孟春二十九生,庚辰孟夏初九卒,享年七十八岁。幼孤罹难而志远,躬耕自学而不倦。入杏林以济世,涉梨园以教人,勤谨豁达一世也。虽一介农夫,其知其风,可师可表.11.张xx祭父母文
父亲(张xx)出身农家,兄弟四人排行老三。幼时窘迫贫寒,衣食无着。八岁即放羊喂牛,打短工,拉长工。伯父叔父被抓壮丁后,杳无音信。他就支撑家业,下苦力谋生,奉养祖父、祖母、曾祖父、曾叔父。建国后,先后做过生产队长、保管员、贫农代表。母亲(边xx)祖籍河南省xx县xx镇xx村,家境穷苦。一九四零年家乡遭遇黄河决口之灾,她与家人逃荒离散,只身流落陕西,佣工乞讨,漂泊无所。十八岁嫁到张家。******
12.李xx父母碑文
先父幼入村学,聪颖貌恭,好学强志,孳孳不苟,束身自修,颇为师喜父爱。及壬辰十五,厄运天降,凶岁三丧:祖父母相继作古,伯母接踵病殇。先父抱戚衔哀,辍学而躬耕。越二年,以才见辟民办教师授业于xx乡。传道之余,怜病者之蹒跚,悯患者之呻吟,遂弃教研习诊脉于xx联合诊所。苦读揣摩,临床实践,三载未尽,受xx县卫生局医护员。明年,入xx县红十字协会,兢兢从医,脉脉待患,扶伤五载,晋护士职。癸丑而立,修业于三原卫校暨西京儿童医院,迁晋医师。善内儿科,长中西医辩证施治。回春之术,孺牛之德,乾永扶麟(注),皆盛口碑。寿至桑榆,不忍一生所得为时而湮,遂自立诊所,悬壶济世,传医术于膝下及乡医诸生。
第三篇:碑文
碑文
郑现清同志1965年4月1日出生在淮阳县朱集乡小郑楼村,198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到淮阳中学任教,历任淮阳中学英语教研组组长、教务处副主任、业务副校长。2006年8月担任淮阳中学第31任党校长。2012年9月19日因公出差期间突发疾病,不幸逝世,享年47岁。
郑现清同志身为共产党员,无私奉献,敬业实干,锐意创新,廉洁自律。身为教育工作者,励精图治,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任校长期间,大胆改革,奋发进取,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高考成绩逐年攀升,仅为一本院校就输送了3663
名高素质学生,2012年在周口市上线质量和数量排名中位列第一,为淮阳县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淮阳县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淮阳中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亮节永存,高风扬名校,垂名陈地,桃李芬芳厚德泽。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人心皆碑,永志斯人功德!
第四篇:下载碑文
1.显祖考某某太府君之灵(对祖父)
2.显祖妣某某太夫人之灵(对祖母)
3.显考某某府君之灵(对父亲)
4.显考讳某某大人之灵(对父亲)
5.显妣某氏老孺人之灵(对母亲)
6.显妣某某太夫人之灵(对母亲)
7.岳父大人之灵(对岳父)
8.故岳考某公讳××老大人之灵(对岳父)
9.岳母某太夫人之灵(对岳母)
10.故岳妣某门某氏老孺人之灵(对岳母)
11.夫子某某大人之灵(对老师)
12.先夫某某君之灵(对丈夫)
13.先室某某夫人之灵(对妻子)
14.某君某某仁兄之灵...先祖乡中缙绅,雅望闾里,敬天乐土,奉书勤业。持掌家祖事务,教家丁卯,少适耕读。先严勤而有度,时与同龄伙伴相嬉为乐。至国中遭寇,外敌叩延关外,秦中震动,始辍弃学业,专心操劳农务,守祖业于乱世,直至国改。
于生之时,上尊长辈,尤敬二老,提壶暖褥,全心为孝.养妻及女,尽心竭力,珍妻如体,为夫之楷,怜护爱女,言传身教,日盼成材.先父xx,乘甲子,适孟冬。垂髫丧母,乞荒踵兄。颠沛流离,动心忍性。总发拜塾,刺股炳萤,拙而不惰,迟而不凝。寒窗数载,弱冠师宗,传道解惑,育人理校,兢兢业业者三十而终矣。
6.先妣周氏xx,岁逢丙寅孟冬。受诗理,习织缝。淡心如水,柔情若虹。甲午归父,苦度日无怨,勤持家有成。上奉而下养,内贤而外明。饥弗食而助灾邻,寒毋衣而予贫穷。生四女一男,乐以德教,爱以仁导,继之人兴也。适劳极而福至,噩起壬申仲秋,正寝寿终。悲夫命哉!
家严张公讳xx,癸亥孟春二十九生,庚辰孟夏初九卒,享年七十八岁。幼孤罹难而志远,躬耕自学而不倦。入杏林以济世,涉梨园以教人,勤谨豁达一世也。虽一介农夫,其知其风,可师可表.9.祭祖父母碑文
祖父绥旺,表字兆甫
宣统元年,诞于神木
天赋异禀,幼入私塾
精晓五经,娴熟四书
长而丧父,育弟侍母
继而丧母,独立门户
率丁廿余,营田百亩
卧薪十载,终成望族
名满一方,不孚先祖
年甫古稀,驾崩故土
庞氏一生,尚道尊儒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祖母张氏,生在甲午
讳名翠华,柔美贤淑
秀外惠中,兰心罗敷
.《雪屐寻碑录》中
康熙为孝懿后父母佟国维夫妇所树碑文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国重干城之选。宣力惟人。朝颁章服之荣。酬庸有典。爵首隆于五等。命宜锡自九重。尔一等公议政大臣舅舅佟国维。性资忠勇。器识宏通。依日月之光华。懋成劳于钟鼎,际海山之清宴。食旧德于旗常。比晋秩夫崇阶。益靖共于在位。心存天室。长存捧日之忱。贵列上公。弥励循墙之节。欣逢庆泽。式焕新纶。兹以覃恩。特授尔阶光禄大夫锡之诰命。于戏。懋乃嘉猷。允称腹心之寄。膺兹宠奖。益彰阀阅之勋。只服训辞。对扬休命。初任一等侍卫。二任内大臣。三任领侍卫内大臣。四任一等公领侍卫内大臣。五任今职。制曰。夙夜匪懈,********
二、墓碑文注记
在江西赣南、福建霞浦、泉州一带,中间的铭文必须过红黑道。所谓红道是:“生老病死苦,神灵鬼哭哀。”逢生、老、神、灵四字为吉,余字不吉。黑道是:“路遥几时通达,道远何日还乡。”其中字,有“之”旁首的字为吉,即遥、道、达、通、远、还六字为吉,余为凶,有的必须通过红黑二道,如七字,红道是“灵”字,黑道是“道”字。十一字,红道是“生”字,黑道是“还”字。十七字,红道是“灵”字,黑道是“通”字。
均可通过二道。也有通过一道为吉的。在福建长乐一带,则以“生旺死绝”四字为道,生旺则吉,死绝则凶。还有一种风俗习惯,在水池内有的放“五谷”,即稻、梁、菽、麦、稷五种,或麻、黍、稷、麦、豆,或黍、秫、菽、麦、稻。长乐一带须放茶叶。在福建连江一带放文房四宝,也有放钱币和三字经的„„等等不一。
所谓红黑道是出之于张道陵的道教,是一种迷信的产物,与乘生气是无关的。但深入民心,作为民俗处理。
父亲过世已经15年,09年是母亲三周年忌日,然无论时间长短,父母音容笑貌总是时常浮现脑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随着年龄渐长这种痛楚越深。今年我们兄弟姐妹要在母亲三周年忌日时给父母立墓碑,以纪怀念之情。下面是我拟出的碑文。
显考某公讳某某,生于一九三四年农历正月十八日,卒于一九九四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日,享年六十一岁。
先父在家排行老三,幼入乡完小,聪颖好学,貌恭志强。一九五四年在某某县官道供销社参加工作,此后四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奋发上进。历任公社、县委、地区部门领导,官至县处级。职位渐高,然亲仁谨信、爱众孝悌、豁达宽宏、恩泽乡里,深得同僚、乡亲称颂。在家孝敬长辈,与母亲相濡以沫,对子女既严且慈,言传身教。及至九四年退休后回故里修葺房屋,突发心脏病,未及抢救便撒手人寰。呜呼哀哉!一生鞠躬尽瘁却晚福未享,儿女沐恩却未及回报!如此憾事痛煞亲人!
先妣某氏讳某某,生于一九三四年农历十月十七日,卒于二零零六年农历十月七日,享年七十三岁。
慈母幼时聪慧善良,初识文字。一九五三年由某某县某某乡伏家村嫁入本乡某某村某家。孝敬公婆,和睦亲邻,兼做农活,含辛茹苦抚育儿女。及至四十八岁携子随夫迁入某某县城,相夫教子照顾家庭,夫贵妻荣,子孝女贤。九四年先父突逝,母亲强忍悲伤,与儿女相互携持自舔疗伤。孙辈渐长,母亲力所能及,帮抚幼孙,心系子女。慈母一生恭谨明理、勤俭持家、慈悲为怀、贞敬孝贤、名传乡里。祸福旦夕,慈母罹恙,数月之间,阴阳两隔。嗟乎!母子亲情难割舍,梦里血泪沾巾百喊不闻断肝肠!
二老嫡出两男三女,生养哺育,善诲严教,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如斯春晖,难报万一。
为感怀父母恩德,寄托儿女思念,激励后世子孙,值母三周年祭日,子女拭泪执笔,拂涕铭文,勒石慰痛,纪吾双亲!愿父母在天之灵安息!
第五篇:碑文
上天眷佑,我国家隆景运于万年。笃生皇考皇帝,以至仁大圣安宗社于濒危,启太平于再造,武功文德之盛,巍巍乎,荡荡乎。既合群臣言,奉册宝上尊谥。惟先陵咸有功德之碑,谨循彝章,叙述大概,刻于贞石,树之长陵,用昭示无穷。叙曰:皇考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讳棣。太祖高皇帝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皇考初生有光气,五色满室,久而不散。及长,姿貌奇伟,举止不凡。有善相者见之曰:龙颜凤姿,天章日表,他日太平天子也。睿智聪明,孝友仁厚,一本于天性。勤学问,书一览终生不忘,该贯经史,旁通天文、地志、百家之书,得其要领。日引辅臣讲析论辩,未尝厌倦。精食卓见,出众意表,而虚以纳善,意豁如也。兼文武才,度量恢廓,规模广远,宽仁爱人,好贤礼士,英杰智勇,咸乐为v用。下暨厮卒,悉归心焉。洪武三年高皇帝封建诸子曰:元之旧都,地广名众,且密迩北胡,非有大气量不足以镇之。封皇考为燕王,fan ming ji ku,劳来抚绥。躬行节俭,秋毫无取。德威并施,民用稽和。年谷屡登,商贾四集。俗无争讼,国中晏然。两奉命征胡虏,逾漠北万里外,斩其名王以下不可数计。所得部众驼、马悉归朝廷。自是功名日盛,而谦下愈至。会懿文太子薨,术者言:燕地有天子气。高皇帝上宾,建文君嗣位,左右以望气之言,屡进削夺之计。时诸王多以罪削,于是奸臣造诬饰诈。言皇考之过。责过之书数下,王府群臣惴栗。皇考谕之曰:省已不惩,奚恤外言哉。凡四上章自白。奸臣皆匿不奏而布置党于北平三司,继调八府兵围王城。护卫群臣言:奏事急,宁当俛伏作机上肉乎。皇考曰:此非上意,奸臣所为耳。众曰:朝有奸臣,亲王请诛之,此祖训也。奈何不率而坐受生絷?既而,围城兵增三匝,众忿趋出斗,皇考不能止也。遄闻赴斗者咸奋死力,一当百,围城兵稍却。皇考泣曰:汝辈成吾罪矣。犹上章自白,翼朝廷之开悟也。又为奸臣所格,不达。而京师数十万兵奄薄城下。于是,皇考誓天曰:臣不敢负朝廷,然奸臣之志不但在臣,臣不往请诛之,将怀及朝廷。遂以护卫将士朝京师,翼陛见谢罪,请诛之,及归奉藩。时朝廷召四方兵皆至。道途所遇,倒戈迓降。皇考抚而散遣之,而多原留侍卫不去。既临大江,护江之帅。具舟迎济。守城亲王,开门豫待。皇考虑惊乘舆,驻金川门。遣人奏章陈所以不得已来朝之故。奸臣苍黄,闭皇城门不内,而胁建文君自焚。皇考闻之大惊,发种弛救,至已不及。皇考仰天恸哭曰:臣之来,固将清君侧之恶,何意竟蔽于奸。回不寐,遂备天子礼殓葬。释亲王囚,执奸臣数人,数其罪,斩于市,告谢祖宗,将北归。京师诸王及文武群臣合辞上请:今国家无主,原留以主宗社臣民。皇考固让亲贤。众曰今日嫡长与德咸属殿下,愿早正大位,恳辞弗获,乃告天地、宗庙、社稷,即皇帝位。凡建文奸臣所削诸王封爵,所变乱洪武制度,所废黜洪武臣僚,非其罪者咸复之。中外文武之臣无改。大赦天下,改明年永乐元年,弘敷仁政,绥抚雕弊,申戒百司,振举纲纪。早晚临朝率漏尽十刻乃罢。若议大政,定大策恒至忘食。有奏边警急务,虽夜必兴,召群臣定议行之,不稽顷刻。致严祀事,秉诚对越,敦恩九族,防范以礼。加励学校,躬视太学,释奠先师。命儒臣讲经,敬老尚德。间与儒臣者讨论,志意孚洽。广求贤能,尤重科目,苟得其人,不次擢用。爱惜人才,寸善不弃,严核考课,务崇实效。深体下人之艰,凡有役作,抚恤周备,四方上水旱灾伤,必遣人巡视赈济。广开言路,虽疏贱咸得自达。苟有可采,欣然内用。不当者不罪。总揽权纲,知人善使。所任之贤,委以心腹,始终不移。信赏必罚,爱重名爵。武臣毕论军功,一资半级不轻畀,鉴前代之失,保全功臣,数赐训诫。有过不为曲蔽,必谕之使改。弗改或赐闲居,或谪立功,无几即复之。臣下有过能改,待之加厚,未尝宿怒。死刑至四五复奏,疑狱多重宽贷。近寺有过。虽小必惩。与廷臣言议,左右侍卫悉引避。浸润之谮不行,谄谀之人终见弃斥。矜过误略,小罪不以一眚掩众善,不以私爱蔽大恶。听言不待其尽,洞烛底里。临几刚果,裁制大事,数语而决。与下人言,开心写诚,表里洞达。惜物俭用,常服澣濯之衣,未尝妄费。却封禅之请,群臣有上祥瑞,必降玺书戒警。修葺典礼,表章正学,自制《圣学心法》及《务本》之书,以训子孙。命儒臣集《五经四书》,《性理大全》,以开来学。类集大典,囊括古今,包罗天地,浩浩穰穰,自有载藉以来莫斯为盛。又作《孝顺事实》《为善阴骘》等书,无非以淑人心,致理化。时虽盛治,武备修饬,良帅精卒,所在足用。屯戍有法,廪庾充牣,边境清肃焉,念旧封国受之先帝,升为北京。备两都之制,举时巡之典。所至礼高年,访遗逸,亲过农家问其疾苦,指示子孙群臣,使知稼穑之艰。怀抚四裔,德泽广被,无间大小。朝觐贡献,日聚阙下,西南海外新受封爵者三十余国。亦有遣子入学诏。使至锡兰山国,其王不奉命,使者执以归。赦之遣还,而改建其族人。冬逾辽海鞑(百度)靼野人女直之境。立行都司卫所。设官统理者几三百所,直西部落数百种,皆重译来归,而请建官府者三之二。西南羌夷建宣慰、宣抚司及军卫。郡县视旧加倍。安南拒命,一举削平之,而郡县其地。独北虏反复,数为边患。皆率师亲征,驱诸绝漠之外。尝闻:非吾志究武,诚不忍边人无辜,且不以虏患遗后人。用兵善以少击中,料敌审视,开阖应变,机智如神。至偏裨小校,悉识其能否勇怯。临阵指使,各当其用。所获敌将,察其才勇悉赦之。而宥诸左右,任用不疑。后率得其死力。命将出师,指授方略,所向成功。征伐以不杀为主,有法所难宥者诛之,尤累日不怿。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二十二年七月,亲征漠北,凯旋,次榆木川,不豫。辛卯,上宾。呜呼哀哉,皇考寿六十有五年,再为二十有三年。皇妣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徐氏,中山武宁王达之长子,贞静诚一,上佐皇考,孝徳彰闻,亲睦族姻,表正宫阃,内笃王化之本,协赞治平之道,功德之茂,追配任姒。永乐五年七月乙卯崩,寿四十有六年,合葬长陵。陵预作于天寿山,皇考遗命:山陵悉尊洪武俭制,不藏金玉宝物器。皇子三:长,予小子高炽;次,汉王高煦;次,赵王高燧。皇女五:永安公主、永平公主、安成公主、咸宁公主、常宁公主。孙男二十有三:皇太子朱瞻基、郑王瞻埈、越王瞻墉、蕲献王瞻垠、襄王瞻墡、荆王瞻堈、淮王瞻墺、滕王瞻垲、梁王瞻垍、卫王瞻埏、汉懿庄王瞻壑、庶人瞻圻、世子瞻坦、济阳王瞻垐、临淄王瞻域、昌乐王瞻垶、淄川王瞻墿、齐东王瞻坪、任城王瞻壔、海风王瞻(土长)、新泰王瞻垹、赵世子瞻坺、安阳王瞻塙。呜呼,惟我皇考祗奉北藩二十余年,恭谨一心,急迫于危,殆不获以。以一城羸弱,当四方全盛之众。其志固在保家国、卫社稷,惟天惟祖宗实监佑之,此其人力所能为哉。惟皇考靖难之绩,实配皇祖开创之功。而守文致理,充拓疆宇,才略之大,条理之密,又本之以尧舜文武之心。故勋业甚盛,是汉唐宋以来英君明主轶而过之远矣。谨拜手稽首而陈颂曰:
天眷中夏,肇启皇明。巍巍太祖,受命龙兴。深仁弘义,诞抚万方。六合一统,熙如春阳。嗣兴无和,谗匿旁起。变易经常,纪堕纲阤,如伐巨木,先摧附枝,先刘亲蕃,宗社其危。盈庭之言,蜚讪腾毁。皇考曰:噫,修予在已。饰罪加师,霆轰电摋。国人惶惶,命不觊活。匪直予祸。祖训昭明,予敢遗堕。惟天亮予,祗朝京师。庶其达城,馋人底诛。桓桓敌旅,四面来赴。倒戈迎将,皇考是附。长江天亘,武夫云聚。联舰迎济,如迎父母。城门大开,欢迓圣明。皇考曰:止,予钦予行。谗人失措,协主自(百度)焚。皇考惊恸:曷自绝天?笃君于礼,敬厝陵土。乃戮谗匿,以谢天下。恭谒祖考,归奉北蕃。宗王臣民叩马跽言:神器孰主?生灵孰依?天序攸属,必止无归。万众同情,坚不可拒。齐洁致告,天地宗社。乃御大宝,乃诏庶邦。寰宇一新,如晦复明。德恩汪濊,施有亲始。起赴濡枯,不间遐迩。直枉疏滞,剔瑕濯污。惠流率土,歌呼载途。文武列辟,不易厥位。有紊典常,咸复旧制。鸡鸣以兴,俨乎衣裳。心与道谋,周爰四方。昧爽视朝至日中昃。文王康功,允念弗释。总揽政纲,惟断与明。刚健中正,体乾之行。恒察迩言,简用厥中。大舜好善,古今攸同。肃肃泰坛,穆穆清庙。躬秉圭瓒,致敬隆孝。一食在前,念彼耕农。一衣不忘,蚕女之功。八政所纪,曰时先务。恤之忧之,谆谆弗舍。增崇痒序,培敦教育。讲学化导,人用咸服。躬视辟雍,修谒先师。翼翼其敬,秩秩其仪。四方率承,表端影从。弦歌洋洋,蔼然休凤。成徳达材,布于中外。一其诚恭,熙帝之载,既敦五典,既叙九功。百度咸贞,帝载之隆。如海之涵,如天之覆。小善必录,小过恒宥。大赉之行,靡遗疏见。有奸于宪,贵进弗逭。刑罚之施,如不获已。钦哉恤哉,复奏四五。宗室戚畹,仁涵礼饬。图全悠久,不苟姑息。近寺之患,古昔是监。杜渐防微,申令有严。边圉一清,虽安弗逸。峙兵崇备,峥嵘铁壁。庆云醴泉,麟风驺虞。称祥献瑞,帝吁咈哉。恒谓群臣,汝罔面从。汝勤汝绩,汝笃汝恭。以绥惸(女字旁)嫠。以弭瘝痌。庶于朕意,以谐治功。间承旱潦,殷王自责。弛赈以恤,靡遑寝食。致中与和,昭受多福。屡锡丰年,户给人足。爰建北京,如周两都。巡游省观,膏泽是敷。海内海外,究于四裔。慕义归诚,奉琛献贽。或锡之封,或命之官。怀章绾绶,累百逾千。雨露所坠,日月所照。凡厥有生,咸被声教。南交弗驯,翦为郡邑。北虏或梗,驱走荒域。功德所加,寰宇用宁。礼具乐备,丕昭皇明。文谟武烈,超汉轶唐。中兴邦家,皇祖之光。允仁皇妣,圣德作配。协相之隆,乾覆坤载。奕奕长陵,扶舆翕聚。山川盘回,龙翔凤翥。刻辞贞珉,永示子孙。皇图天齐,千万亿年。
洪熙元年四月十七日孝子嗣皇帝高炽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