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经典必做)(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12:4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经典必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经典必做)》。

第一篇: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经典必做)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经典必做)

一.诗歌阅读(共40小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橡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第1页(共111页)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招王质夫① 白居易

濯足②云水客③,折腰④簪笏身。喧闲迹相背,十里别经旬。忽因乘逸兴⑤,莫惜访嚣尘。窗前故栽竹,与君为主人。

注:①本诗约写于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王质夫隐居于城南仙游寺蔷薇涧。②濯足:暗用《孺子歌》“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③云水客:云游四方的人。④折腰:出自《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⑤出自《世说新语》中王子猷访戴逵“乘兴而行,兴尽而返”。(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三句中“喧闲”二字承接首两句,直接点明两人的生活状态,“濯足”者居“闲”,“折腰”者处“喧”。

B.第四句写二人相距不过十里,却好像已分别很长时间,略有嗔怪友人久不见访之意。

C.第五句实写友人乘兴而行来看望自己,诗人内心十分喜悦。可见,两人情谊深厚。

D.最后两句写诗人不以主人自居,希望自己在窗前栽种的竹子能够吸引朋友的到来。

E.本诗洋溢着对朋友殷勤相邀之情,情感表达间接含蓄,语言灵动飘逸、简洁隽永。

(2)请分析“濯足云水客,折腰簪笏身”这两句诗运用的表现手法。3.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下列各题。

第2页(共111页)

千秋岁引•丽谯①

夏允彝

泽国微茫,海滨寥廓。万堞孤城逼天角。云外龙车碧树悬,霜前雁字当窗落。芋城花,秦山月,都萧索。

刺史②风流推琴鹤,暇日高吟倚轩阁。酾酒新亭③几忘却。三泖沙明绕郡楼,九峰岚翠扶城郭。铜壶响,晓更催,宛如昨。【注】①丽谯:壮丽的高楼。此词作于南明王朝将亡之际,词人忧心国事,登楼远眺,愁情满怀。②“刺史”是词人自称。③酾酒新亭:《世说新语•言语》记:东晋初,过江士人每至暇日,常相邀至新亭宴饮。周觊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皆相视流涕,唯王导愀然变色日:“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两句,略去登览经过,直接描绘登临看到的水乡茫茫,海滨辽阔的景象,意境雄浑壮阔。

B.“逼天角”三字化静为动,描写出登高所见远城酌状貌,给人压抑之感,折射出词人对国势倾危的忧怀。

C.“云外”两句用远观树梢落日,近看大雁沉落,既衬托出所登之楼的高出云表,又抒发了洒脱豪放之情。

D.“芋城花”三句,三个三字句连用,以短句承接长句,笔势动荡摇曳,一字一顿,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情状。

E.结尾三句写暮夜所闻,铜壶滴漏声,打更的声响,都凸显出夜的不宁静,让人感觉还像是昨天一样。

(2)这首词抒登览之怀,寓兴亡之慨,“基调不离悲伤,感情起伏多变”,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感情的变化。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游凤林寺西岭

孟浩然

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 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

第3页(共111页)

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扣题写诗人与友人趁着良辰美景同游山水之事,笔触清新,语言轻快。B.颔联描写了烟雾散开、远树初露、春色满山、一派清幽的景象,景中融情。C.颈联对仗工稳,借景抒情,写诗人与友人饮酒酣歌,情谊款洽,逸兴遗飞。D.本诗叙述与友人同游之事,意境清幽,洋溢着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E.本诗写游山、玩水、赏石、品酒、弹琴、歌咏之乐事,反衬对仕宦的厌倦。(2)简要赏析尾联中“招”字的表达效果。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江亭 杜甫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注】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起笔照应标题,交代了作者在一个温暖的天气里游览江亭、吟诗望远,自然引出后文的内容。

B.诗人运用王羲之“坦腹”的典故,除了写出自己舒身仰卧、坦露胸腹的状态,更是为了显示自己才华卓异。

C.颔联写诗人观水望云,俯仰之间,动静相衬,与“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中王维的宁静内心高度吻合。

D.颈联运用叠词将晚春的寂寂、万物的欣欣向荣传神显现,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E.尾联有版本作“故乡归未得,排闷强裁诗”,看似跳跃,其实与前文有内在的衔接,也未为不可。

(2)本诗貌似闲适,实则不然。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第4页(共111页)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隐居山中,在苍茫的暮色中关闭柴门,远望余晖。B.“鹤巢松树遍”写鹤在松林中到处筑巢,表现生机盎然的景象。C.尾联写渡头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与颈联形成鲜明对比。D.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惬意的生活,但又透露出落寞的心情。

(2)“渡头烟火起”一句中借“烟火”表明有人家在山中生活。下列诗词语句没有运用这种写法的一项是

A.几家烟火依村步,何处渔歌似故乡。(司马扎《晓过伊水寄龙门僧》)B.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朱湾《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C.水曲山隈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徐积《渔父乐》)D.更九衢、烟火近元宵,闻嬉笑。(刘仙伦《满江红》)

(3)王维与陶渊明都擅长写田园山水,在描写景物上各有特色。请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7.阅读下而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秣陵 【清】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第5页(共111页)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秣陵怀古 【清】纳兰性德②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注】①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牛首、龙岗均为南京山名。②纳兰性德,曾任清圣祖侍卫,《秣陵怀古》为他护驾清圣祖祭明陵后所作。

(1)《秣陵》的颈联,运用了

两个典故,形象地表现了当日金陵人事之凋零。

(2)有人说,纳兰性德既是站在本朝立场贬抑明王朝,又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价明朝的兴替变化,其所持观点远在许多秣陵怀古诗之上。请联系这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感事① 陈与义②

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公卿危左衽③,江汉故东流。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云何舒国步,持底副君忧。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

【注释】①诗题“感事”,总指靖康、建炎以来的丧乱事变,诸如汴京被占,徽、钦帝被俘,高宗南迁,以及公卿士大夫窜亡等等。②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爱国诗人。③左衽,夷狄的服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一开头就指明所感之事是“丧乱”“干戈”,金人入侵,致使神州陆沉,社会**,使人痛心之极,不忍诉说。

B.

二、三两联紧扣题面“感”字从国家方面展开议论,用“危”“故”“断”“移”等字眼,写出了对故国倾覆的感慨。

C.

四、五两联则从诗人自身来写,表达了虽然自己一生飘浮不定,却要想尽办法来解救国家危难,为君主分忧的坚定决心。

D.诗的最后两句以景语作结,经历战乱,故园残破,而菊花不解人意,依旧在第6页(共111页)

漫山遍野开放,抚今追昔,不禁悲从中来。

E.本诗以排律的形式,把流离颠沛、备尝兵荒马乱之苦、目睹了破碎山河的诗人忧国忧世的情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2)有人认为此诗“逼近杜甫”,纪昀也谓这首诗“真有杜意,乃气味似,非面貌似也”。请你结合全诗,说说陈与义的这首诗与杜甫诗有哪些相似之处,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长安杂题长句六首

(三)杜牧

雨睛九陌①铺江练,岚嫩千峰叠海涛。南苑草芳眠锦雉,夹城②云暖下霓旄③。少年羁络④青纹玉,游女花簪紫蒂桃。江碧柳深人尽醉,一瓢颜巷⑤日空高。

【注】①九陌:汉长安城中的九条大道。②夹城:长安由兴庆宫至南苑(芙蓉苑)一段双层城墙,唐玄宗与宫中后妃经此游玩曲江。③霓旄:装饰得非常漂亮的车子。④羁络:马络头。⑤颜巷:颜回所居的陋巷,后指简陋的居处。(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看到的长安城非常盛大繁华,雨后天晴的景色格外优美壮丽,令人赏心悦目。

B,作者用一“嫩”字写出了“晴岚”笼罩长安城的景象,间接突出了山的高大雄伟。C.天子过着奢靡的生活,耽于歌舞游乐,百姓则竞相炫富夸饰,国家一派升平气象。

D,作者所写的是晚唐社会的真实生活,对这种生活的描绘充满了赞美和喜悦的情感。

E.作者善于绘景,语言生动传神,“江碧柳深”四字就写出了长安城春意正浓的景象。

(2)分析尾联的表达技巧及作用。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寒食①雨(其二)

苏轼

第7页(共111页)

春江欲入户,两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注】①元平三年(1080年),苏轼到达贬所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寒食节。(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前两句写雨势凶猛,江水暴涨,仿佛要冲入诗人居所,营造出一种风雨飘摇,水困居所的紧张氛围。

B.“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对仗工整,描写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出诗人在黄州迫于饥寒的窘境。

C.“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两句,写乌鸦衔食诗人的食物,不想食物冰冷遂弃置一边,宁愿叼衔烧过的纸灰,进一步从侧面衬托出诗人生活的困窘。D.“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诗人直抒胸臆,既表达出远离君王无法为国尽忠效力的愁苦,也表达了亲人坟墓远隔万里欲祭不可的悲愁。

E.末两句用典,诗人以阮籍哭穷的典故表达身处困境无路可走的迷惘以及对春雨绵密的抱怨之情。

(2)全诗基调悲凉,但仍有诗句展现出诗人旷达乐观的一面。请找出体现诗人旷达乐观之情的两句诗,并赏析其妙处。11.阅读这首元曲小令,完成下列各题。

【中吕】普天乐 元

赵善庆

稻粱肥,蒹葭秀。黄添篱落,绿淡汀州。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1)填入诗中空格处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春

B.夏

C.秋

D.冬

(2)与这首小令语言风格最接近的一项是

A.《登高》(杜甫)

B.《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C.《登快阁》(黄庭坚)

D.《双调•寿阳曲•远浦归帆》(马致远)

第8页(共111页)

(3)本支小令写景抒情时,数量词的运用颇具韵味。请就这一点进行赏析。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夜泊水村① 陆 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②,诸君何至泣新亭③。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释:①诗人闲居山阴时,于淳熙九年(1182)秋写作了此诗。②“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③“泣新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同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诗人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的郁闷。

B.第二句使用典故感叹“敌未灭,大功未成”的失落,抒发诗人壮志未酬的情怀,为全诗奠定了悲愁的基调。

C.“犹堪”二字道出诗人的无奈,在国难当头之时,年老的诗人,只能想像着如霍去病那样驰骋大漠、浴血沙场。

D.诗人借“泣新亭”的典故,表达了对那些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或醉生梦死或懦弱昏庸的大小官员的不满。

E.尾联写诗人闲泊水村,卧听新雁落在荒寒的汀州上,景象闲静,既点明了诗的题面,又借景抒情、以景结情。(2)诗的颈联抒写了什么感情?请简析。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夏日 宋 宋伯仁 数点沙鸥掠野塘,第9页(共111页)

雨声初歇水微茫。桥边十里荷花荡,输与渔人卧晚凉。

池荷 宋 黄庚 红藕花多映碧栏,秋风才起易凋残。池塘一段荣枯事,都被沙鸥冷眼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日》写夏日之景。夏雨初歇,水雾弥漫,数点沙鸥,十里荷花,景色美丽,傍晚时暑气消失,渔人在休息乘凉。

B.《池荷》前两句写红荷朵朵盛开,颜色鲜艳,秋风乍起,花易凋残,“花多”与“凋残”形成对比,也引出后两句感叹。

C.这两首诗都写到“塘”,《夏日》的“野塘”,视野开阔,雨后清新;而《池荷》的“池塘”碧栏相围,与红藕相映。

D.这两首诗都写到“荷”,《夏日》的“十里荷花”和《池荷》的“红藕”都给人无穷想象,令人赏心悦目,豪情顿生。

(2)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下面是对“荷花”内涵的理解,所举诗句与之不符的一项是

A.君子之花,出淤泥不染,象征君子高洁品格。

如: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弘执恭《秋池一株莲》)

B.爱情之花,“莲”“怜”同音,谐音表达爱情。

如: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节选)C.静美之花,象征着美好、和谐和恬静。

如: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李商隐《板桥晓别》)

D.佳人之化,形容女子的美丽。

第10页(共111页)

如: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

(3)《夏日》《池荷》和《旅夜书怀》三首诗,分别用什么手法写“沙鸥”?各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也有写到“沙鸥”的句子:“

,;岸芷汀生,郁郁青青。”

②周敦顾在《爱莲说》中直接表达自己对“莲”的喜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池荷》中写到“秋风”,杜甫《登高》中也有写到秋风的句子:“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列各题。

边 尚 颜

边阴四顾浓,饥马嗅枯丛。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

(1)赏析“饥马嗅枯丛”一句的表达效果。(2)诗歌后四句表现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5.(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第11页(共111页)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16.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问题。

闻捣衣 元 赵孟頫①

露下碧梧秋满天,砧声不断思绵绵。北来风俗犹存古,南渡衣冠不及前。苜蓿总肥宛要褭,琵琶曾泣汉婵娟。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地他时始惘然。【注】①赵孟頫:宋朝皇室子孙,亲历亡国之痛,后来又到元朝做官。诗中的南渡指的是宋朝南渡。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捣衣”在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将思妇对“良人”的浓浓思情呈现在月夜秋风里的捣衣声中。B.首联借用露珠滴落梧桐叶、捣衣砧声不断以动写静,渲染了秋夜的宁静,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思情。

C.“苜蓿总肥宛要褭”中“宛要褭”是大宛能日行万里的骏马。此句说产自西域的苜蓿虽然在汉朝也传进了中原地区,却也在塞外喂肥了大宛更多的铁骑。作者在此批评了汉朝统治者盲目与西域进行交流,给汉朝带来遭受外族侵扰的危险。D.“琵琶曾泣汉婵娟”句采用了用典抒情和拟人的手法,借幽幽的琵琶曲为汉朝与匈奴和亲的王昭君流露出伤感之意,表达了作者为腐朽的元朝政权而伤感。E.尾联在作者的俯仰古今的喟叹伤感之中收束全诗,既有对历史兴衰的感叹,又有对个人心绪的表达。

第12页(共111页)

(2)请分析作者在颔联中表达出的思想情感。17.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太原寒甚 [明]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离开杭州在太原担任山西巡抚时所作。②底用:何用。(1)两首诗中诗人对“春风”的主观态度有何不同?

(2)两首诗虽同写除夜感触,但人生境界有高下之分。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各题。

愁①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盘涡鹭浴底②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渭水秦山得见否,人经罢病虎纵横③。

【注】大历二年(767),杜甫于夔州作此诗。②底:唐宋俗语,用法同“何”字。③虎纵横:喻苛政。

(1)首联写景的角度富有变化,请简要分析。(2)本诗所写的“愁”,具有多重含义。请简要分析。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废宅 吴融①

第13页(共111页)

风飘碧瓦雨摧垣,却有邻人与锁门。几树好花闲白昼,满庭荒草易②黄昏。放鱼池涸蛙争聚,栖燕梁空雀自喧。不独凄凉眼前事,咸阳一火③便成原。

【注】①吴融(850﹣903):唐末诗人。②易:一作“自”。③咸阳一火:鸿门宴后数日,项羽率军进入秦都咸阳,屠戮全城,并火烧宫室,大火持续三月不灭。(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题目中“宅”字点明吟咏对象,宅院本是居人之所,着一“废”字,点明其荒凉破败的特点,总领全诗。

B.首联上句写宅院在风雨之中瓦坠墙毁,下句写邻人来锁门,暗示宅中空无一人,强化了“废”的感觉。

C.颔联用庭院往昔花好人闲的美好生活与如今荒草成堆的衰败景象进行鲜明对比,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D.颈联描写了宅院中鱼游、蛙聚、燕飞、雀喧的美景,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伤感之情。

E.全诗触景生情,由眼前之景生发无限感慨,借用典故使人联想到诗人所处的晚唐时代的社会现实。

(2)请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0.古代诗歌阅读,阅读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8﹣9题。

点绛唇

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①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释】①宋高宗时,叶梦得任健康知府,曾成功地阻止过金兵渡淮入侵。本词是他晚年隐居后的作品,当时王朝已南渡八年之久。(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亭建在山峰的绝顶之上,远观隐隐约约、似有似无,但词人处在“千峰之上”

第14页(共111页)

却毫不畏惧,依然谈笑自若。

B.“与谁同赏”,意思是没有谁与之同赏,細词人找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把夫地收回,重建共赏的人。

C.“横”与“万里”相应,正因为中原万里辽阔,所以绵长江水的‘‘酿”给人一种“横”在眼前的感觉。

D.词人登高远眺,“谈笑”、“与谁同赏”、“空惆怅”等词句体现出词人复杂的情感变化。

E.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词人触景生情,由景而情,过渡自然流畅。(2)这首词的下片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结合词句简要分析。2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千古”具有时代感,照应了题目“怀古”;“江山”具有现实感,照应了题目“京口北固亭”。

B.上片不仅表达了对孙权、刘裕的怀念,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以及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C.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旨在忠告当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

D.“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佛狸祠”是一座福佑人民的神庙。

(2)请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凭谁问:麵老矣’尚能饭否”这个句子的理解。2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列各题。

诗经•芣苢

第15页(共111页)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①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苯苣: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诗经•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注释】泄泄(yìyì):和乐的样子。

(1)“重章叠句”,是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来表情达意的手法。

《诗经》常常使用这种手法增加诗歌的表达效果。请从上面两首诗中选择一首,对“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加以赏析。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劳动场景,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进行描写。要求:想象合理丰富,描写具体生动。150字左右。2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减字木兰花【注】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山长水远,遮住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注]本词作者姓名不详,据记载,南宋嘉定末年,金兵南犯,掳走大批淮上妇女,其中一女子 在被掳北去的途中写下这首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第16页(共111页)

A.词的上片,“隐隐”“悠悠”十分形象地表现了淮山、淮水的特点,也极为巧妙地表达了词 人此刻的心情。

B.词的下片,开头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进一步的具体描写,表现了词人对山高路远 的不满情绪。

C.“有泪无言”四个字,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女性形象,她的一腔悲愤无处倾 诉,只能默默饮泣。

D.“对晚春”三个字透露出词人的伤春悲己之情,春光流逝与个人的悲苦命运相交织,更显得 哀婉沉痛。

E.这首词的语言明白如话,晓畅自然,清新秾丽,具有民歌特色。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却 饱含血泪、感人至深。

(2)本词上片连用几个数词“千”“万”,极富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24.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鹊桥仙

【宋】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1)陆游,字

,号放翁,南宋文学家,爱国诗人。(2)下列选项中与上文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A.“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既写出了居所凄凉冷清的自然环境,也写出了写出了渔父悠闲自得垂钓的情景。

B.“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帝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

C.“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通过细节描写渔夫打渔的日常生活。D.这首词上下片章法相同,每片都是前三句写生活,后两句写心情,但深浅不同。

(3)自选角度,赏析“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25.古代诗歌阅读

第17页(共111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经河源军汉村作①

吕温

行行忽到旧河源,城外千家作汉村 樵采未侵征虏②墓,耕耘犹就破羌屯③。金汤天险长全设,伏腊④华风亦暗存。暂驻单车空下泪,有心无力复何言!

[注]①吕温出使吐蕃,途经旧河源汉人居住的村庄时有感而作。河源军为唐高宗时所置。唐军在此屯基戍边,有效地防御了吐蕃的侵扰。肃宗时其地被吐蕃占领。②征虏:将军的封号,泛指当年屯田部队的军官。③破羌屯:此处指唐兵营旧址。④伏腊: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行行”两字扣标题中的“经”字,点明路途漫长与旅途的疲惫、厌烦。B.一个“忽”字,一个“旧”字,把作者的思绪拉到了从前,感受复杂。C.颔联运用了细节描写,“未侵”“犹就”可见河源军汉村民心之所向。D.颈联写汉村里的村民修筑城堡作为天险,以保卫汉族的风俗习惯。E.本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生动地反映了汉民在异族统治下的生活情形。(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26.古代诗歌阅读

相见欢 李 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下列各项对词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首小令,粉饰以为态,雕琢以为工,却是明白如画,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性情。

B.“春红”代指美好可爱的花,却因经受朝雨暮风的不断摧残而凋零,如同美人的夭逝,令人悲

第18页(共111页)

痛不已。

C.上片从惜花写起,“太匆匆”三字,表达出惋惜之意,“无奈”句,又表达出怨恨之情。

D.“胭脂泪”化用了杜甫的“林花着雨胭脂湿”,李煜将杜句加以消化、提炼,只运化了三字而

换了一个“泪”字来代“湿”,但比杜诗稍逊一筹。

E.“相留醉”意即“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诗人陶醉其中,不舍离去。

(2)末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与李煜的另一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手法上和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27.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1)下列对该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己的甘霖突降,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了。“润”字不仅有生理上的清凉感,而且有心理上的喜悦感,由实而虚。B.颔联不顾房漏、床湿,见溪流岸深,旱情缓解,为民而喜,写出了诗人对久旱喜雨的兴奋之情。其中“喜”是诗眼,贯穿始终,表明情感。

C.“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不仅自然贴切,而且所表现的精神气韵也与杜甫相同。

D.尾联用对比衬托手法,直抒胸臆,写无田尚且欣舞,况有田者乎,将喜渲染到极致。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一位

第19页(共111页)

不事农桑的文人士大夫能拥有这样的情怀,实在难能可贵。

(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2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镶嵌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在词句中镶嵌有特定意义的字,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颔联即运用了该手法,巧妙照应标题。

D.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转入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E.前人评价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说明作者虽然心绪不高,但此诗格调自高,带有边塞诗的雄健之气。

(2)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2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早寒有怀(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第20页(共111页)

(1)本诗作于

(季节),首联通过

意象照应了题目中的“早寒”。(2)全诗情景交融,寄寓着作者心中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0.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完成下列各题。

九日水阁 韩 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重阳后菊花二首(其一)

范成大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1)韩诗第一句和范诗前两句在诗中各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2)两首诗都是些菊花,诗人借之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予以说明。31.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1)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做简要赏析。(2)请简要赏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2.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题。

夏日题老将林亭①

张蠙

第21页(共111页)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几人图在凌烟阁②,曾不交锋向塞沙?

【注释】①老将林亭:老将,指朝廷功臣,当时朝廷对这些老臣采取弃而不用的政策。林亭,指老将的住所。②凌烟阁: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象。

(1)这首诗的中间两联从哪些方面表现老将生活之“静”的?请简要分析。(2)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一联?请简要赏析。33.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积雨辋川庄怍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①罢,海鸥②何事更相疑?

【注】①《庄子•杂篇》记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②《列子•皇帝篇》记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1)本诗颔联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4.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客亭 杜甫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第22页(共111页)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多少残生事,飘零似转篷。

【注】宝应元年秋,杜甫自绵州至梓州,时家在成都。秋晚,方迎家再至粹州。因秋夜而赋此诗。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5.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荒村〔元〕倪瓒

踽踽荒村客,悠悠远道情。竹梧秋雨碧,荷芰①晚波明。穴鼠能人拱,池鹅类鹤鸣。萧条阮遥集②,几屐了余生?

【注】①荷芰:荷花和菱花。②阮孚,字遥集。西晋人。性好屐,尝自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色甚闲畅。

(1)诗歌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6.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下列各题。

夜宿七盘岭① [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晓月临窗近,天河 入户低。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③闻曙鸡。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东北。②平仲:银杏的别称,俗称白果。③褒城:地名,在今陕西汉中北。(1)诗的颔联从特殊的角度表现了蜀道之高,其表现手法与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相比有什么不同?请结合首联进行具体分析。(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7.古代诗歌阅读

第23页(共111页)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虞丞相①挽词三首

(其一)杨万里

负荷便宜重,经纶别有源。雪山②真将相,赤壁再乾坤。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世无生仲达③,好来未须论。

【注释】①虞丞相,名允文,南宋抗金名臣。虞允文曾率军赢得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市)大捷,在南宋朝野获得极高声誉。乾道八年秋,赴四川综理军政事务,后病逝。谥号忠肃。②杜甫在《八哀诗》中赞严武平定吐蕃叛乱:“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③仲达,司马懿的字。三国时有谚日:死诸葛能走生仲达。(1)这首挽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联系全诗,赏析“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一联的意境。38.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答题

赠女弟 老迈

初七之夜月上弦,掩面含羞碧霄边。时人莫嫌半轮小,三五清辉洒满天。

【注】:女弟指妹妹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简要分析。39.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踏莎行•春暮 寇准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注】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第24页(共111页)

诗人,封莱国公,谥忠愍。‚菱花:指镜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2)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道:“忠愍诗思凄婉。”试结合词句作简要赏析。

40.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后唐词,完成下列各题。

玉楼春 顾敻①

柳映玉楼春日晚,雨细风轻烟草软。画堂鹦鹉语雕笼②,金粉小屏犹半掩。香灭绣帷人寂寂,倚槛无言愁思远。恨郎何处纵疏狂?长使含啼眉不展。【注】:①顾敻词风与温庭筠相近,思想丰富,情感真挚。②雕有花纹的鸟笼。(1)起承转合是诗词的普遍用法,起的好,诗词可见灵动,请试赏析这首词起句的艺术特色。

(2)该词的精妙之处贵在巧妙调动了多种表达技巧,简易之中见灵性,请试分析这些表达技巧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第25页(共111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诗歌阅读(共40小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1】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橡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第26页(共111页)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解答】(1)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错,结尾两句的意思是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所以他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是彼此双方的互勉,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

(2)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题目,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认真分析诗歌,认真分析所给的题目,按照题目要求作答。A.“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错。是写自己“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

(3)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诗歌。“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理解清人陈廷焯所说的诗歌特色,首先要抓住“虎啸龙吟”“多少和缓”这几个关键词。这首诗最典型的特色就是体现在用典上“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用典很有气势,很大气,体现了“龙吟虎啸”的特色;另外诗歌在抒情上用语很委婉细腻“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儿女泪,君休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这些句子或感怀自身,或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及劝勉,则体现“和缓”的特色。

答案:(1)D。(2)A。

(3)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为“和缓”。

译文:

第27页(共111页)

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践行。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希望借着这首《喻巴蜀檄》让金人闻风心惊。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

君莫要流泪伤心,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

赏析: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稼轩以“凭陵上司,缔结同类”的罪名,罢居上饶已经将近三年了。所以词中处处把李之入任,与己之罢闲,双双对照写来,一喜一忧,缠绵悱恻,寄意遥深,感人心肺。

起两句,“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点出李之入蜀与己之送行,双双入题,显得情亲意挚,依依难舍。“登天”虽借用李白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实却暗含此行之艰难;虽是王命,何尝又不是小人的挟嫌排挤,有如远谪?所以他这阕词写的极其沉郁,这开头无异已定下了全词的基调。“一杯”,何其简慢;看似淡语,然而却是至情的无间;流露出君子之交,一杯薄酒足矣。没有华筵歌妓,也没有清客的捧场;只有两个知心的朋友一杯相对,则这“一杯”二字,不仅写出了友情之深,亦且写尽了世态之薄。笔墨之力量如此,则这“一杯”也就不少了。“绣衣”,是对“提刑”的美称。汉武帝时,派使者衣绣衣巡视天下,操有生杀之大权,称为绣衣直指。李正之提点刑狱公事,也负有司法和监察的任务,所以稼轩也借以称他为“绣衣使者”。三、四句:“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点出“中年”,是时稼轩45岁,正是“不惑之年”,大有作为的时候。然而“多病”,这一“病”字,包含就多了,更何况“多病”。稼轩正当中年,而一放就是三年。又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内忧外患,不能不“病”。所以这种离别,不止友情,更关系国家的命运,才是最大的痛楚。五、六两句,按词律要求,是要用律句的对仗格式。他巧妙地安上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和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都是关于蜀的故事。切题已难,而寓意得妙更难。他却举重若轻,正是有一肚子的学问。“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28页(共111页)

着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怕(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七、八两句,“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正是双方的小结。自己废置无聊,而李又任非其所。而“把功名收拾付君侯”的,是因为他毕竟还是有土有责的,和稼轩自己只能耕种以自适的“稼轩居士”不同,终究还是可以期望以“功名”的。

过拍起首四句:“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儿女泪”是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末二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之意。“能”,这里读去声,宁可的意思。这里是说:与其有作儿女哭泣的时间,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吧?

最后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所以他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是彼此双方的互勉,仍以双双作结。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招王质夫① 白居易

濯足②云水客③,折腰④簪笏身。喧闲迹相背,十里别经旬。忽因乘逸兴⑤,莫惜访嚣尘。窗前故栽竹,与君为主人。

注:①本诗约写于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王质夫隐居于城南仙游寺蔷薇涧。②濯足:暗用《孺子歌》“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③云水客:云游四方的人。④折腰:出自《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⑤出自《世说新语》中王子猷访戴逵“乘兴而行,兴尽而返”。(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CE

A.第三句中“喧闲”二字承接首两句,直接点明两人的生活状态,“濯足”者居“闲”,“折腰”者处“喧”。

B.第四句写二人相距不过十里,却好像已分别很长时间,略有嗔怪友人久不见

第29页(共111页)

访之意。

C.第五句实写友人乘兴而行来看望自己,诗人内心十分喜悦。可见,两人情谊深厚。

D.最后两句写诗人不以主人自居,希望自己在窗前栽种的竹子能够吸引朋友的到来。

E.本诗洋溢着对朋友殷勤相邀之情,情感表达间接含蓄,语言灵动飘逸、简洁隽永。

(2)请分析“濯足云水客,折腰簪笏身”这两句诗运用的表现手法。

【解答】(1)C.“实写”错误,第五句诗人借用典故表达出希望朋友乘兴来看望自己,并非实写。E.错在“语言灵动飘逸”,全诗通俗易懂,并略带机智幽默之情趣。

(2)结合诗句“濯足云水客,折腰簪笏身”来分析。首先这两句运用的是典故,从注释②④可以看出来。这两句,前一句是写王是在自然山水中游历的闲云野鹤,后一句是写自己则是点头哈腰忙于做官之俗人,此处运用对比手法。然后分析这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1)CE。

(2)①运用了典故手法。“濯足云水客”,指王质夫,运用“濯足”的典故,表明友人是洁身自好的隐士;“折腰簪笏身”,指诗人自己,用“折腰”的典故,自谓为卑小的官职所累。②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朋友隐居生活的悠闲与自己为卑微的官职所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了诗人对友人生活的羡慕和神往之情。(意思对即可;若答借代,可酌情给分)

赏析:

这是诗人任周至县尉之后所作。在周至县,诗人认识了隐士王质夫,二人成为好友。与隐士的交游是诗人远离政治斗争而追求自由生活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也反映出诗人此时已经开始受到排挤,不得不通过与隐士交往来淡化自己世俗生活中的苦恼。

第30页(共111页)

诗歌一开始就对王质夫与自己的不同身份作了描述:王是在自然山水中游历的闲云野鹤,而自己则是点头哈腰忙于做官之俗人。一个身处喧闹之人境,一个生活在闲静的山林,两人的踪迹不同,相隔十余里,一别十来天。接着诗人试探性地邀请王来尘世一游:你能不能突然趁着高雅闲逸之兴来访问一下喧闹世俗生活中的我呢?

我已经在窗前栽种了竹子,准备来接待你了。

全诗通俗易懂,并略带机智幽默之情趣。诗人要王质夫“乘逸兴”到尘世生活中来,是在与王咬文嚼字。王是所谓的“高人逸士”,其逸兴就是徜徉于山水之间欣赏自然之美的兴趣,但诗人用的却是“逸”的另一种意思:偏离正常秩序。对于王来说,正常的生活秩序是乐游于山水之间,那么偏离这一生活轨迹就是来到喧嚣的尘世了,诗人是在钻语言的空子而用“逸兴”这个词。你的“逸”是从现实人生中逃逸出去,而我认为你的“逸”则应是从你自己的山林生活中逃逸出来。诗人在写这一句时自己也可能会产生会心的微笑,因为这正是类似于禅宗机锋的一个语言的妙用。

同时诗人也体现出自己的诚挚的待客之道,所谓高人逸士都对竹特别欣赏和喜爱,晋朝王献之更是在做客、临时在某处住下也要人移栽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传为美谈,导致中国的闲人逸士以竹为自己人格之写照。诗人此处想说的是你看我连竹子也都给你栽好了,你可再没有理由不来我这里玩了!但此处实也透露出一个信息:与王献之一样,诗人也是爱竹的,也是以竹子为自己精神的写照和生活的伴侣的。

诗人写给朋友的诗,因朋友类型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审美内涵,元稹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因而写给元稹的诗最真诚自然;李谅是自己的同年,但谈不上什么深交,更多的时候是凑在一起玩一通,故写给李谅的诗显得很轻松;王质夫是一个隐士,受禅宗和道家思想影响很深,故诗人要在诗中呈现自己的“辩才”和机智;而孔戡是一个贫穷落魄之士,诗人在诗中更多的是同情其遭遇并赞赏其人格。

在白居易早期诗歌创作中,隐逸主题其实一直是一个重点,但因为此时诗人并没有遭到大的政治打击,故诗人积极的充满斗争性的一面得到更多的表现。其实诗人在日后受到政治斗争的打击而淡化其诗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并转而走向对闲适生活的欣赏由来已久,不过早期诗人的诗歌创作是双管齐下,以社会批

第31页(共111页)

判主题为主,而后期创作同样还是双管齐下,不过以归隐和闲适题材为主。

3.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下列各题。

千秋岁引•丽谯①

夏允彝

泽国微茫,海滨寥廓。万堞孤城逼天角。云外龙车碧树悬,霜前雁字当窗落。芋城花,秦山月,都萧索。

刺史②风流推琴鹤,暇日高吟倚轩阁。酾酒新亭③几忘却。三泖沙明绕郡楼,九峰岚翠扶城郭。铜壶响,晓更催,宛如昨。【注】①丽谯:壮丽的高楼。此词作于南明王朝将亡之际,词人忧心国事,登楼远眺,愁情满怀。②“刺史”是词人自称。③酾酒新亭:《世说新语•言语》记:东晋初,过江士人每至暇日,常相邀至新亭宴饮。周觊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皆相视流涕,唯王导愀然变色日:“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CE

A.开篇两句,略去登览经过,直接描绘登临看到的水乡茫茫,海滨辽阔的景象,意境雄浑壮阔。

B.“逼天角”三字化静为动,描写出登高所见远城酌状貌,给人压抑之感,折射出词人对国势倾危的忧怀。

C.“云外”两句用远观树梢落日,近看大雁沉落,既衬托出所登之楼的高出云表,又抒发了洒脱豪放之情。

D.“芋城花”三句,三个三字句连用,以短句承接长句,笔势动荡摇曳,一字一顿,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情状。

E.结尾三句写暮夜所闻,铜壶滴漏声,打更的声响,都凸显出夜的不宁静,让人感觉还像是昨天一样。

(2)这首词抒登览之怀,寓兴亡之慨,“基调不离悲伤,感情起伏多变”,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感情的变化。

【解答】(1)C项“洒脱豪放”错误,应该是压抑、感伤的情绪;E项“铜壶滴漏声,打更的声响,都凸显出夜的不宁静”错误,这里是以有声反衬夜的寂静。(2)这首词抒登览之怀,寓兴亡之慨,“基调不离悲伤,感情起伏多变”,结合第32页(共111页)

题目的要求分析诗中表达的作者情感及其变化。首先分析上片“泽国微茫,海滨寥廓”“万堞孤城逼天角”“芋城花,秦山月,都萧索”都表达一种压抑伤感之情;词的下片“刺史②风流推琴鹤,暇日高吟倚轩阁”“酾酒新亭③几忘却”“铜壶响,晓更催,宛如昨”抒发高雅出俗的情怀,而实为故作旷达。要分析出感情的变化。

答案:(1)CE。

(2)①上片写登高览景而带来的黯然伤怀,虽不乏雄浑阔大的景观,但处处给人一种逼仄、压抑之感,表达一种感伤之情。②下片三句笔调一振,用风流俊赏,暇日高吟,酾酒轩阁的举动抒发高雅出俗的情怀,而实为故作旷达。③结尾处含蓄表达了旷达不成的满腔忧怀。末尾三句以夜的寂静,突出孤独愁苦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游凤林寺西岭

孟浩然

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 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CE

A.首联扣题写诗人与友人趁着良辰美景同游山水之事,笔触清新,语言轻快。B.颔联描写了烟雾散开、远树初露、春色满山、一派清幽的景象,景中融情。C.颈联对仗工稳,借景抒情,写诗人与友人饮酒酣歌,情谊款洽,逸兴遗飞。D.本诗叙述与友人同游之事,意境清幽,洋溢着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E.本诗写游山、玩水、赏石、品酒、弹琴、歌咏之乐事,反衬对仕宦的厌倦。(2)简要赏析尾联中“招”字的表达效果。

【解答】(1)C项“借景抒情”这一表述不当,应是“直抒胸臆”。E项“反衬对仕宦的厌倦”这一分析脱离文本实际蕴涵。

第33页(共111页)

(2)“招月伴人还”首先解释“招”字,意思是让我们把月亮召唤出来一道伴我们回家,“招”字将月亮拟人化,仿佛月亮是善解人意的伙伴。然后分析表达效果及表达的情感。

答案:(1)C、E。

(2)“招月伴人还”意谓让我们把月亮召唤出来一道伴我们回家,“招”字将月亮拟人化,仿佛月亮是善解人意的伙伴。用“招”字不仅表达了诗人愉人悦己的心情,而且也反映出年轻人无所不能的朝气,用得传神,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江亭 杜甫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注】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C

A.本诗起笔照应标题,交代了作者在一个温暖的天气里游览江亭、吟诗望远,自然引出后文的内容。

B.诗人运用王羲之“坦腹”的典故,除了写出自己舒身仰卧、坦露胸腹的状态,更是为了显示自己才华卓异。

C.颔联写诗人观水望云,俯仰之间,动静相衬,与“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中王维的宁静内心高度吻合。

D.颈联运用叠词将晚春的寂寂、万物的欣欣向荣传神显现,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E.尾联有版本作“故乡归未得,排闷强裁诗”,看似跳跃,其实与前文有内在的衔接,也未为不可。

第34页(共111页)

(2)本诗貌似闲适,实则不然。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解答】(1)B.“更旨在表明自己才华卓异”错误,通过“坦腹”表明诗人暂时表面的悠闲恬适。C.颔联诗人的内心感受与王维这句诗中不同。王诗“流水如有意”,“有意”显示出诗人的“无意”;杜诗“水流心不竞”,“不竞”泄露了诗人平日的“竞”。(2)题干问的是“貌似闲适”“实则不然”,所以解答此题要看哪些诗句表现了这样的意思及情感。“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因此在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而不是宏观进行。颔联的意思是说“江水如此滔滔,好像为了什么事情,争着向前奔跑;而我此时却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争。白云在天上移动,那种舒缓悠闲,与我此时的闲适心情没什么两样。诗人正是通过流水和白云的不争和闲适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和竞争之心。颈联通过”寂寂“”自私“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寂寞,百花争艳也引不起自己的欣悦,进一步表明并不闲适。尾联通过“苦战”“颦眉”表达了诗人对江东战事的关心,沉郁之心跃然纸上,不闲适之情又一步加重。

答案:(1)BC

(2)①颔联写诗人无意与流水相争而愿与白云一起悠闲,看似恬淡,实则写出了诗人原有的满腔抱负及竞争之心。只因流水缓缓、白云悠悠,并因客观形势才暂缓入世之心。②颈联融情入景,写出内心的寂寞,众荣独瘁的悲凉。③尾联更是通过皱眉的神态将自己对江东战事的关切、忧虑时局的苦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赏析: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那时杜甫居于成都草堂,生活暂时比较安定,有时也到郊外走走。表面看上去,“坦腹江 亭暖,长吟野望时”,和那些山林隐士的感情没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一读三、四两句,区别却是明显的。

从表面看,“水流心不竞”,是说江 水如此滔滔,好象为了什么事情,争着向前奔跑;而我此时却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争。“云在意俱迟”,是说白云在天上移动,那种舒缓悠闲,与我此时的闲适心情全没两样。仇兆鳌说它“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杜诗详注》)是从这方面理解的,可惜只是一种表面的看法。不妨拿王维的“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归嵩山作》)来对比一下。王维是自

第35页(共111页)

己本来心中宁静,从静中看出了流水、暮禽都有如向自己表示欢迎、依恋之意;而杜甫这一联则从静中得出相反的感想。“水流心不竞”,本来心里是“竞”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觉得平日如此栖栖遑遑,毕竟无谓,心中陡然冒出“何须去竞”的一种念头来。“云在意俱迟”也一样,本来满腔抱负,要有所作为,而客观情势却处处和自己为难。在平时,本是极不愿意“迟迟”的,如今看见白云悠悠,于是也突然觉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讨苦吃,应该同白云“俱迟”才对了。王诗“流水如有意”,“有意”显出诗人的“无意”;杜诗“水流心不竞”,“不竞”泄露了诗人平日的“竞”。真是“正言若反”,在作者却是不自觉的。

下面第三联,更是进一步揭出诗人杜甫的本色。“寂寂春将晚”,带出心头的寂寞:“欣欣物自私”,透露了众荣独瘁的悲凉。这是一种融景入情的手法。晚春本来并不寂寞,诗人此时处境闲寂,移情入景,自然觉得景色也是寂寞无聊的了;眼前百草千花争奇斗艳,欣欣向荣,然而都与己无关,引不起自己心情的欣悦,所以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当然,这当中也不尽是个人遭逢上的感慨,但正好说明诗人此时心境并非是那样悠闲自在的。读到这里,回顾上联的“水流”“云在”,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岂不是更加明白了吗!

杜甫写此诗时,安史之乱未平。李光弼于是年春间大败于邙山,河阳、怀州皆陷。作者虽然避乱在四川,暂时得以“坦腹江 亭”,到底还是忘不了国家安危的,因此诗的最后,就不能不归结到“江 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又陷入满腹忧国忧民的愁绪中去了。杜甫这首诗表面上悠闲恬适,骨子里仍是一片焦灼苦闷。这正是杜甫不同于一般山水诗人的地方。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第36页(共111页)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联写诗人隐居山中,在苍茫的暮色中关闭柴门,远望余晖。B.“鹤巢松树遍”写鹤在松林中到处筑巢,表现生机盎然的景象。C.尾联写渡头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与颈联形成鲜明对比。D.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惬意的生活,但又透露出落寞的心情。

(2)“渡头烟火起”一句中借“烟火”表明有人家在山中生活。下列诗词语句没有运用这种写法的一项是 D

A.几家烟火依村步,何处渔歌似故乡。(司马扎《晓过伊水寄龙门僧》)B.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朱湾《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C.水曲山隈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徐积《渔父乐》)D.更九衢、烟火近元宵,闻嬉笑。(刘仙伦《满江红》)

(3)王维与陶渊明都擅长写田园山水,在描写景物上各有特色。请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解答】(1)题中,C项“与颈联形成鲜明对比”错误,两联情感一致。颈联对句引用庾信《入彭城馆诗》:“槐庭垂绿穗,莲浦落红衣。”这一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2)选项ABC中“烟火”都是表明有人家在山中生活。选项D中,“更九衢、烟火近元宵,闻嬉笑”选自刘仙伦的《满江红•寿留守正•月初三》,“烟火”就是指实实在在的元宵节烟火。

(3)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王维与陶渊明”“描写景物上特色”“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答题时,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注意比较两首诗手法的不同。王维诗歌中“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中“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绿竹含新粉,红莲

第37页(共111页)

落故衣”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色彩鲜明,是特写,“处处采菱归”是全景。陶渊明的诗,采用白描手法。“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景描写。

答案:(1)C

(2)D

(3)陶诗采用白描手法,描写景物远近结合。王诗采用对比手法,色彩鲜明;描写景物有全景有特写。译文:

沉寂地把篱门紧紧掩上,在苍茫暮色中望着斜晖。鹤栖宿遍布周围的松树,柴门来访的人冷落疏稀。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渡口处的渔火星星点点,是处处采菱人荡舟来归。赏析

首联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顾安《唐律销夏录》谓“此诗首句既有‘掩柴扉’三字,而下面七句皆是门外情景,如何说得去?不知古人用法最严,用意最活,如‘掩柴扉’下紧接以‘苍茫对落晖’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也。”何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莫,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莫之感。

颔联用对比。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

颈联故衣指莲花败叶。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

第38页(共111页)

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

尾联(“烟火”一作“灯火”)

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

7.阅读下而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秣陵 【清】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秣陵怀古 【清】纳兰性德②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注】①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牛首、龙岗均为南京山名。②纳兰性德,曾任清圣祖侍卫,《秣陵怀古》为他护驾清圣祖祭明陵后所作。

(1)《秣陵》的颈联,运用了 乌衣巷 和 玉树后庭花(或玉树)两个典故,形象地表现了当日金陵人事之凋零。

(2)有人说,纳兰性德既是站在本朝立场贬抑明王朝,又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价明朝的兴替变化,其所持观点远在许多秣陵怀古诗之上。请联系这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

【解答】(1)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诗歌,结合诗歌颈联分析其运用的典故。“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结合“乌衣”“玉树”分析,诗歌用到了“乌衣巷”“《玉树后庭花》”等典故,抒写了人事凋零之感。

(2)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

第39页(共111页)

抒情的词句来考虑。屈诗通过对南京的景物描写,抒发自己的“亡国恨”;纳诗所持观点与屈诗有所不同,“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意思是青青芳草,不要去埋怨六朝的烟云,这些都如那江左的故事一样,随风而去。表达的感情也是无限的感慨。

答案:

(1)乌衣巷

玉树后庭花(或玉树)

(2)①屈诗通过对南京的景物描写,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感伤于六朝古都的繁华已成过去,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悲和无奈。②纳诗所持观点与屈诗有所不同,他认为明朝后期在北京的所作所为(中原事业)和建都南京的六朝以及后来的南明流亡政权(江左)一样,都是上下贪图享乐,其灭亡也是咎由自取,无须怨天尤人。其立论可谓是发人之所未发。赏析:

秣陵 【清】屈大均

该诗运用了对比、用典的手法。诗歌用到了“乌衣巷”“《玉树后庭花》”等典故,抒写了人事凋零之感。

从全诗结构看,首联极写南京地势形胜,是得天独厚的帝王兴业之都: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凋残破败气象,物去人非,没有了往日的繁华。一扬一抑,形成强烈反差。尾联是对前面六句的概括和升华,具有卒章显志的作用。

屈大均生逢天崩地坼、多灾多难的明清鼎革之际,当时社会纷争激烈、民族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帝已经吊死,清军已经入关,岭北战火正旺。1646 年12 月,清军攻陷广州,明朝政权(弘光、隆武)相继垮台,抗清斗争进入非常艰难的岁月。其后,屈大均又广交遗民志士,为抗清积极奔走,但1662 年,历史发生重大转折,明朝的象征、士人的希望﹣﹣永历帝遇害身亡,清朝统治渐趋稳固,这给屈大均震动很大,他感到复明希望渺茫。历史上虽然也出现过无数的朝代更替,但大部分是汉族之间的,而很少有这种少数民族对中原的统治。这让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屈大均难以接受,爱国之情显得尤为强烈。屈大均积极参加抗清复明的斗争。曾有诗句“魑魅份来战,雷霆相纠缠。予时当一队,矢

第40页(共111页)

尽犹争先。猛士尽疮痍,一呼皆胜鞍。”真实的记录抗清活动的壮烈场面,传达出刚健豪迈、慷慨苍凉的民主意识和英雄气概,爱国之情溢于言表。“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秣陵》)“匕首频虚发,无成愧丈夫。

秣陵怀古 【清】纳兰性德

紫金山的山色与长江的涛声一起陷入孤寂,十三陵周边的树木在傍晚显得无比萧瑟。前两句运用了排比句,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自己内心的感受。青青芳草,不要去埋怨六朝的烟云,这些都如那江左的故事一样,随风而去。表达了作者从小草的角度对六朝往事的回首,也是无限的落寞和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感事① 陈与义②

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公卿危左衽③,江汉故东流。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云何舒国步,持底副君忧。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

【注释】①诗题“感事”,总指靖康、建炎以来的丧乱事变,诸如汴京被占,徽、钦帝被俘,高宗南迁,以及公卿士大夫窜亡等等。②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爱国诗人。③左衽,夷狄的服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C

A.诗歌一开头就指明所感之事是“丧乱”“干戈”,金人入侵,致使神州陆沉,社会**,使人痛心之极,不忍诉说。

B.

二、三两联紧扣题面“感”字从国家方面展开议论,用“危”“故”“断”“移”等字眼,写出了对故国倾覆的感慨。

C.

四、五两联则从诗人自身来写,表达了虽然自己一生飘浮不定,却要想尽办法来解救国家危难,为君主分忧的坚定决心。

D.诗的最后两句以景语作结,经历战乱,故园残破,而菊花不解人意,依旧在第41页(共111页)

漫山遍野开放,抚今追昔,不禁悲从中来。

E.本诗以排律的形式,把流离颠沛、备尝兵荒马乱之苦、目睹了破碎山河的诗人忧国忧世的情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2)有人认为此诗“逼近杜甫”,纪昀也谓这首诗“真有杜意,乃气味似,非面貌似也”。请你结合全诗,说说陈与义的这首诗与杜甫诗有哪些相似之处,【解答】(1)解答本题首先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B项展开议论不正确,应该是“紧扣题面的“感”字叙写开去。”;C项“想尽办法来解救国家危难,为君主分忧的坚定决心”不正确。应该是“公卿危左衽”,是说宋朝臣僚差一点沦入敌手,为国土将被外族占领而担忧。但他们始终忠于宋朝,好比长江、汉水不改方向东流入海一样。

(2)解答本题首先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抓住本诗的风格特点,然后再和杜甫的诗进行比较。可以从所写的内容,所表达的感情,所用的手法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首先在表达的感情上,本诗表达的金人入侵,致使神州陆沉,社会**,使人痛心之极,不忍诉说之情,和杜诗的“忧国忧民”相似;在语言风格上本诗“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等都是苍凉的,和杜诗相似;在写作背景上,遣词造句,章法上也有相似之处。

答案:(1)BC。

(2)①思想感情方面,本诗所表现出情感,与杜诗的“忧国忧民”相似。②语言风格方面,本诗用语苍凉沉郁,与杜诗的气韵非常相似。

③遣词用字方面,本诗多使用沉实的字眼,与杜诗的用词风格相似。如“那堪”“竟未”“危”“故”“断”“移”等。

④章法方面,本诗以景结情,与杜诗即事咏怀一类诗作的常见章法相似。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即指明所“感”之“事”,笼盖全篇。金人入侵,致国家丧亡、社会**,使人痛心之极,不忍诉说;而金人的入侵既没有停止,还要加上各地“勤王之兵往往溃而为盗”,战祸绵延不断。经历如此“丧

第42页(共111页)

乱”,面对如此“干戈”,诗人百“感”交集,以下即紧扣题面的“感”字叙写开去。“公卿危左衽”四句,先从国家方面抒“感”。“左衽”,是少数民族的服装。孔子肯定齐国管仲“尊周攘夷”的功绩,曾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后即以“左衽”表示受到外族的统治。“公卿危左衽”,是说宋朝臣僚差一点沦入敌手,为国土将被外族占领而担忧。但他们始终忠于宋朝,好比长江、汉水不改方向东流入海一样。诗人化用《尚书•禹贡》的“江汉朝宗于海”句意,以“江汉故东流”来表现宋朝臣僚忠君爱国之心,也暗示宋朝政权仍然存在,有如杜甫所说“北极朝廷终不改”。邓州西南即汉水,东南注入长江,故诗人就近以江汉为喻。“风断黄龙府”句上承“公卿危左衽”,写金人入侵,俘掳徽宗、钦宗北去。徽宗、钦宗先被囚于燕山,后徙金中京(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西)。黄龙府,辽置,治今吉林农安县,这里代指金中京。“风断”谓二帝愈迁愈远,杳无信息,又切合塞北多风寒的自然环境。“云移白鹭洲”句上承“江汉故东流”,写汴京沦陷后,高宗立国江南。白鹭洲,在江宁(今南京市),这里即代指江宁。高宗于靖康二年(1127)五月即位南京(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东京留守宗泽,屡请高宗回汴京,高宗畏敌不从。宰相李纲提出先驻跸襄、邓,俟两河局势稍定即回汴京,高宗仍不从。一些投降派官僚则力主高宗出奔东南,意在逃避金人。高宗遂于建炎元年十月南下,十一月入扬州。直到建炎三年(1129)五月,高宗才到江宁,并升江宁为建康府。诗人写作《感事》诗时,仅有移驻江宁之议,而实未至江宁。“云移”谓高宗无抗金决心,时议游移更变,又切合江南多云雾的气候特征。接着,“云何舒国步”四句再从自己方面抒“感”。“云何舒国步,持底副君忧”二句意在自惭。杜甫说“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诗人也说自己拿不出办法来解救国家危难,消除君王忧患。

“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二句意在自慰。诗人反用杜甫诗句“百年不敢料”,指出“丧乱”之造成,盖有由来,暗示北宋末年政治之黑暗腐败导致亡国。由于亡国“丧乱”,自己才奔走流离,好象是命中注定。杜甫说“宇宙此生浮”,诗人也说过“万里此生浮”。这里用“本自”二字加以强调,语极沉痛。诗的最后二句用景语将所叙之“事”、所抒之“感”一并收结:“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这二句也是从杜甫诗的“是日东篱菊,纷披为谁秀”化出。诗作于重阳前后,故写到菊花。诗人在同时所作的《重阳》一诗中已说过:“篱底菊花唯解笑,镜中头发不禁秋。”

第43页(共111页)

诗人觉得意犹未尽,接着又写了《有感再赋》一诗,诗中说:“龙沙此日西风冷,谁折黄花寿两宫?”黄花,就是菊花,借菊花以抒发故君故国之思,用意更为明显。元人仇远读《重阳》诗,感慨说:“蒋陵依旧西风在,一度黄花一度愁。”读《有感再赋》诗,又感慨说:“莫道墨梅曾遇主,黄花一绝更堪悲。”节届重阳,实属良辰美景;把玩黄菊,亦系赏心乐事。然而,当此“丧乱”、“干戈”之际,即使菊花烂漫盛开、纷披四野,谁又能有陶醉于秋光的闲情逸致呢?“作意为谁秋”,以物(菊花)衬人,通过人与物之不相谐合,把人所经临之“丧乱”、“干戈”及由此引发之爱国思想感情和盘托出,而又令读者反复咏叹,感慨不尽。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长安杂题长句六首

(三)杜牧

雨睛九陌①铺江练,岚嫩千峰叠海涛。南苑草芳眠锦雉,夹城②云暖下霓旄③。少年羁络④青纹玉,游女花簪紫蒂桃。江碧柳深人尽醉,一瓢颜巷⑤日空高。

【注】①九陌:汉长安城中的九条大道。②夹城:长安由兴庆宫至南苑(芙蓉苑)一段双层城墙,唐玄宗与宫中后妃经此游玩曲江。③霓旄:装饰得非常漂亮的车子。④羁络:马络头。⑤颜巷:颜回所居的陋巷,后指简陋的居处。(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D

A.作者看到的长安城非常盛大繁华,雨后天晴的景色格外优美壮丽,令人赏心悦目。

B,作者用一“嫩”字写出了“晴岚”笼罩长安城的景象,间接突出了山的高大雄伟。C.天子过着奢靡的生活,耽于歌舞游乐,百姓则竞相炫富夸饰,国家一派升平气象。

D,作者所写的是晚唐社会的真实生活,对这种生活的描绘充满了赞美和喜悦的情感。

E.作者善于绘景,语言生动传神,“江碧柳深”四字就写出了长安城春意正浓的景象。

第44页(共111页)

(2)分析尾联的表达技巧及作用。

【解答】(1)B.“嫩”字主要写晴岚的轻盈、薄透和飘动之感,并非间接突出山的高大。D.由注释中的唐玄宗以及诗中所描写的社会繁荣,可知诗歌写的是盛唐至中唐时的生活;“赞美喜悦之情”错。

(2)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懂尾联的意思。“江碧柳深人尽醉”这一句是写长安城春意正浓的景象,人们都沉醉其中而此刻是我是清醒的,此处用的是对比手法。“一瓢颜巷日空高。””《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本指颜回所居的陋巷,后用以指简陋的居处。此处运用典故。首选要指出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然后分析其构思上的技巧,以景作结;最后点明全诗的主旨,表达作者的情感。

答案:(1)BD

(2)表达技巧:①对比:人尽醉与我独醒对比。②用典: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

作用:点明主旨。通过长安城满城尽醉,我却独醒的对比,表达了对京城骄奢淫逸风气的讽刺,暗讽风气源自皇帝。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寒食①雨(其二)

苏轼

春江欲入户,两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注】①元平三年(1080年),苏轼到达贬所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寒食节。(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E

A.前两句写雨势凶猛,江水暴涨,仿佛要冲入诗人居所,营造出一种风雨飘摇,水困居所的紧张氛围。

B.“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对仗工整,描写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

第45页(共111页)

现出诗人在黄州迫于饥寒的窘境。

C.“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两句,写乌鸦衔食诗人的食物,不想食物冰冷遂弃置一边,宁愿叼衔烧过的纸灰,进一步从侧面衬托出诗人生活的困窘。D.“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诗人直抒胸臆,既表达出远离君王无法为国尽忠效力的愁苦,也表达了亲人坟墓远隔万里欲祭不可的悲愁。

E.末两句用典,诗人以阮籍哭穷的典故表达身处困境无路可走的迷惘以及对春雨绵密的抱怨之情。

(2)全诗基调悲凉,但仍有诗句展现出诗人旷达乐观的一面。请找出体现诗人旷达乐观之情的两句诗,并赏析其妙处。

【解答】(1)解答本题,首先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B.项颈联的概念使用错误,这是一首古体诗。该项的设置是为响应“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这一考点要求。E项误解诗意,对“春雨绵密的抱怨之情错,应为对生活心如死灰的绝望之情。

(2)解答本题,首先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找出展现诗人旷达乐观的一面的诗句“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然后赏析这两句诗。指出诗歌运用的手法技巧,比喻,想象的手法,将居所比作渔舟,把江水暴涨包围居所的场景,想象为一叶渔舟在濛濛雾的天地间漂浮不定,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的乐观旷达的情感。

答案:(1)BE。

(2)这两句诗是“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诗人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居所比作渔舟,把江水暴涨包围居所的场景,想象为一叶渔舟在濛濛雾的天地间漂浮不定,诗人将艰苦环境诗意化,苦中作乐,展现出诗人旷达乐观之情。

译文:

春江暴涨仿佛要冲进门户,雨势凶猛袭来似乎没有穷已。我的小屋宛如一叶渔舟,笼罩在濛濛水云里。空空的厨房煮着些寒菜,潮湿的芦苇燃在破灶底。哪还知道这一天竟然是寒食,却看见乌鸦衔来烧剩的纸币。天子的宫门有九重,深远难以归去,祖上的坟茔遥隔万里不能吊祭。我只想学阮籍作穷途痛哭,心头却

第46页(共111页)

似死灰并不想重新燃起。

赏析:

长歌当哭,宣泄了诗人心头无限的积郁。诗中先描写雨势凶猛,长江暴涨,似欲冲入诗人居所。而风雨飘摇之中,诗人的小屋如一叶渔舟,飘荡于水云之间的状况“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二句,描写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诗人从前在京师、杭州等地,每逢寒食佳节,曾经有过许多赏心乐事,如今却只有满目萧条、满目凄凉,他不由得悲极而发出“那知是寒食”的设问。寒食、清明又是祭祖、扫墓的日子,看见“乌衔纸”,诗人这才恍悟,当前确实正是寒食节令,这故作回旋的笔墨,突显了诗人痛定思痛的心情。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君门九重欲归不能,亲人坟墓远隔万里欲祭不可,于是篇末说是要学阮籍穷途之哭,又反用韩安国典,表示对政治的冷淡和忧谗畏讥的心情。

11.阅读这首元曲小令,完成下列各题。

【中吕】普天乐 元

赵善庆

稻粱肥,蒹葭秀。黄添篱落,绿淡汀州。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1)填入诗中空格处最正确的一项是 C

A.春

B.夏

C.秋

D.冬

(2)与这首小令语言风格最接近的一项是 D

A.《登高》(杜甫)

B.《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C.《登快阁》(黄庭坚)

D.《双调•寿阳曲•远浦归帆》(马致远)

(3)本支小令写景抒情时,数量词的运用颇具韵味。请就这一点进行赏析。【解答】(1)此题问是什么季节,考查季节,一般找具有季节关键性的意象。从“从稻粱肥、蒹葭开花、黄添篱落、木叶空”等可知是秋天。

(2)此题虽然问的是语言风格,但实际上在考查感情,因此,此题应在整体理

第47页(共111页)

解文意的基础上,感受此小令表达了什么感情。通过稻谷和高粱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芦苇也已秀穗等内容可知,这首小令表现的是清朗明静的秋景,这与D项相同。A.沉郁顿挫;B.浑厚悲凉; C.典雅新颖。

(3)从题干可知“写景抒情”,“数量词”,故此题应从这两方面入手。可先找出数词“万顷”“半竿”“一声”“几处”,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中的情和景详细分析。

答案:(1)C(2)D

(3)“万顷”写出了秋日江面水烟弥漫,广阔无垠的特征,将作者的视线从眼前移动到了远处,也将景物由前期的明朗,转为了迷茫。“半竿”则形象地写出了落日将尽,也可能正是江上水烟涌起的原因。“一声”写出了雁之孤单,使景物平添了孤寂之感,“几处”则牵连起读者对于危楼中远望者的想象,整体营造秋江暮景的迷离凄凉的氛围,使得诗歌从开始的秋日明朗喜悦转而向秋思的一点哀愁,使作品的情感更为丰富,含蓄。

译文:“稻谷和高粱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芦苇也已开花吐穗。院墙篱笆,已逐渐被收获庄稼的黄色所装饰,江中小洲,也淡去了绿色。树叶飘零,植被稀薄,山容显瘦。沙鸥在水面翻飞,似乎在报知潮涨潮落,江上烟雾迷蒙,秋色更显深沉。一声过路的雁鸣,打破了秋野的寂静,夕阳西下,四周的几栋楼阁,在渐次浓重的暮色衬托下,却显得更加高耸。

赏析:

在这支小令中,作者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清朗明丽的秋景图:稻谷和高粱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芦苇也已秀穗。院墙篱笆,已逐渐被收获庄稼的黄色所装饰;江中小洲,也淡去了绿色。树叶飘零,植被稀薄,山容显瘦,沙鸥在水面翻飞,似乎在报知潮涨潮落,烟雾迷蒙,秋色更显深沉。一声过路的雁鸣,打破了秋野的寂静,夕阳西下,四周的几栋楼阁,在渐次浓重的暮色衬托下,却显得更加高耸。

第48页(共111页)

鉴赏景物的角度:

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夜泊水村① 陆 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②,诸君何至泣新亭③。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释:①诗人闲居山阴时,于淳熙九年(1182)秋写作了此诗。②“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③“泣新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同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CE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诗人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的郁闷。

B.第二句使用典故感叹“敌未灭,大功未成”的失落,抒发诗人壮志未酬的情怀,为全诗奠定了悲愁的基调。

C.“犹堪”二字道出诗人的无奈,在国难当头之时,年老的诗人,只能想像着如霍去病那样驰骋大漠、浴血沙场。

D.诗人借“泣新亭”的典故,表达了对那些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或醉生梦死或懦弱昏庸的大小官员的不满。

E.尾联写诗人闲泊水村,卧听新雁落在荒寒的汀州上,景象闲静,既点明了诗的题面,又借景抒情、以景结情。(2)诗的颈联抒写了什么感情?请简析。

第49页(共111页)

【解答】(1)C.“道出诗人的无奈”不对,应为“表现出诗人的豪气”,“只能想像着如霍去病那样驰骋大漠、浴血沙场”不对,应为“渴望着像霍去病那样驰骋大漠、浴血沙场”;E.“景象闲静”不对,应为“景象寂寥”。

(2)首先要仔细通读全诗,了解诗歌大意。然后从题目和注释入手,分析作者情感倾向。然后分析颈联“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抓住“报国”、“万死”、“双鬓”“无再青”,写了诗人拳拳爱国心与殷殷的报国情,对年华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

答案:(1)CE。

(2)抒写了诗人拳拳爱国心与殷殷的报国情,对年华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一”与“万”形成强烈对比,尽管个人的力量渺小,但为了挽救国难,“我” 万死不辞;岁月无情,青春不再,壮志难酬。

译文

腰上佩带的羽箭已长期凋零,只叹未到燕然山刻石记功名。想老夫我尚能横越那大沙漠,诸位何至于新亭落泪空悲鸣。我虽有万死不辞的报国之志,却无奈双鬓斑白不能再转青。应牢牢记住常年江湖泊船处,卧闻寒州上新雁到来的叫声。鉴赏

此诗写出作者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古今诗人感叹岁月不居、人生易老者颇多,但大都从个人遭际出发,境界不高。陆游则不同。他感叹双鬓斑白、不能再青为的是报国之志未酬。因而其悲哀就含有深广的内容,具有崇高壮烈的色彩。此联为“流水对”但其后关连,不是互为因果,而是形成矛盾。读者正是从强烈的矛盾中感到内容的深刻,产生对诗人的崇敬。陆游类似的诗句尚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等。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山阴奉祠,时作者已家居九年。山阴是江南水乡,作者常乘小舟出游近村的山水,夜泊水村为即景之作。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的郁闷。“燕然未勒铭”,第50页(共111页)

第二篇:高中语文咏史怀古诗鉴赏

高中语文咏史怀古诗鉴赏

一、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越中览古》写昔日的繁盛和今天的凄凉表达盛衰无常感慨 鲜明的对比 《石头城》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 寓情于景、拟人

《蜀相》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借景抒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壮志难酬 对比 《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发爱国情怀 词中用事

《扬州慢》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化用前人诗句

二、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三、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2.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也有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四、咏史怀古诗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五、思想感情:

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第三篇:2011中考考前必做题:古诗鉴赏专题

E度中考网www.xiexiebang.com

2011中考考前必做题:古诗鉴赏专题

1.河北省11--11中考模拟试卷

9.阅读王昌龄的《送魏二》,完成下列题目(5分)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2)说说第二句中的“凉”字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2分)

(3)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简要分析这种艺术手法的作用?(2分)

答案:

9.(1)对朋友的留恋,对友人离去的惆怅。

(2)“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3)第一、二句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诗人想到的是在于朋友分别后,朋友在遥远的潇湘之上,愁听猿猴清幽的啼声,就连梦中也无法排除。这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作者对朋友的留恋及惆怅的别情。2.2011-2011学年郑州市九年级语文第一次质量预测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 0——21 题.(共5 分)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0.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写的《 破阵子》 是赋壮词?(3 分)

中国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

E度中考网www.xiexiebang.com

E度中考网www.xiexiebang.com

答:

2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答:

答案20.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极勇猛雄健;从感情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赋壮词。

21.抒发了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情感,(1分)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

3.2011年贵州黔西南州贞丰县长田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以“雨打萍”比喻(4分)

9.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8.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4.2011年河南省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语文考试模拟试卷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中国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

E度中考网www.xiexiebang.com

E度中考网www.xiexiebang.com

21用自己的话说说“醉里挑灯看剑”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辛弃疾说这首词是“赋壮词”,你认为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雄壮还是悲壮?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2分)

答案:21.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壮士形象,他以酒浇愁,醉眼朦胧中还不忘把灯挑亮,仔细端详手中杀敌报国的宝剑。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凉、梦回沙场的无奈。

22.悲壮。“可怜白发生”就是由梦境转回现实,一方面表明前面描述的热烈的战斗场面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恐已没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词人壮志不遂、报国无路的抑郁、愤慨。5.2011年河南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24.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25.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2分)答案:略

6.湖北省云梦县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中国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

E度中考网www.xiexiebang.com

E度中考网www.xiexiebang.com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7.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词人神游月宫的幻想是因在人间感到寂寞而产生的,而这寂寞感又跟中秋之夜不能跟亲人团聚有关。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故小序说“欢饮达旦”。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表达了词人对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的强烈不满,也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突破时空的局限阻隔,用明月将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联系起来,表达了对他们的美好祝愿,充满了浪漫色彩。

8.结合生活实际,具体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2分)

答: 答案 略

7.2011年济宁师专附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

(一)春日偶成 程 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知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6.春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2分)

7.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3分)答案 6.(2分)徐徐春风 飘飘淡云 依依杨柳 簇簇春花

中国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

E度中考网www.xiexiebang.com

E度中考网www.xiexiebang.com

7.(2分)宁静恬淡 无忧无虑

(1分)时人不知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8.2011年浦江县九年级语文调研试卷

《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

16.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2分)17.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答案 16.凄清(孤寂、凄凉、清冷)

17.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无比的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9.2011年山东省新泰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二)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2.“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两个“零丁”的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23.诗的尾联是光照千古的名句,请分析诗人在此联所表现的情感。

答案 22.不同(1分),前一个指地名,后一个是“孤苦零丁”的意思。(1分)

23.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舍生取义的决心”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两个方面答出一个即可)

11.2011年上海同济大学附中中考模拟语文练习卷

(四)中国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

E度中考网www.xiexiebang.com

E度中考网www.xiexiebang.com

9. 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对前两句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杨花这个意象,反衬了人生的漂浮不定,带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闻道”说明了诗人得知这个消息时的吃惊。“过五溪”说明王昌龄行路之快,让人无法前去送行;

作者对此充满了惋惜之情。

B.诗人用杨花的漂浮不定来写王昌龄的被贬,暗示了人生的沉浮难定和无法把握。“闻道”说明了诗人对好友的遭贬感到震惊和不平;“过五溪”暗示了王昌龄被贬途中看到了许多美妙的景物。

C.诗人用杨花这个意象,暗示了人生的漂浮不定,带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闻道”说明了诗人对好友的遭贬感到震惊和不平;“过五溪”暗示了王昌龄被贬的地方既远又荒凉。诗人没有写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意自现。

D.杨花的飘零、子规的哀啼都写出了人生的沉浮沧桑,同时点出了时令,景中含情;下一句用“闻道”表明了诗人对好友被贬的同情;“过五溪”说明了王昌龄远行之快,等到诗人知道这个消息时已经走得很远了。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这两句是抒情。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本来无知的明月,变成了一个知人而且有同情心的知心人,去伴随自己的好友,为他不幸的迁谪排遣忧愤之情。

B.这两句的第一层意思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它寄托给空中的明月;其次是说只有将自己的愁心通过明月寄与朋友,此外别无他法。三是说只有明月照耀两地,惟有通过它我们才能真正沟通彼此的心灵。

中国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

E度中考网www.xiexiebang.com

E度中考网www.xiexiebang.com

C.这两句的意思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所表达的意思完全是一样的。

D.诗人在诗中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具有同样的感情色彩,这是诗人们常常运用的艺术手法;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答案

11.2011年四川省自贡县成佳中学初三年级语文模拟考试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作者: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 孤 台 下 清 江 水,中 间 多 少 行 人 泪。西 北 望 长 安,可 怜 无 数 山。青 山 遮 不 住,毕 竟 东 流 去。江 晚 正 愁 余,山 深 闻 鹧 鸪。(1)下列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行人:这里指逃避战乱的难民;九重天:形容极高的皇宫。B、可怜:让人同情;路八千:指长安到潮阳的路程。C、壁:墙壁;封:这里指谏书。D、圣明:圣上的英明;拥:阻塞。

(2)解释:肯将衰朽惜残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判断下列理解对诗词内容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中国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

E度中考网www.xiexiebang.com

E度中考网www.xiexiebang.com

A、“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两句委婉含蓄的流露了作者报效国家的志向。B、我们还学过辛弃疾的词有《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贫乐.村居》《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词人抚今追昔,即悬明之作,词中也表露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首联紧扣题中“左迁”,点明被贬原因,“朝秦”与“夕贬”对照,说明得罪之速。

D、韩愈诗的颔联直书“除弊事”,透露出忠而曹贬的愤怒,“肯将”句显示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的性格。答案 略

12.2011年温州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卷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5.“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3分)16.“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诗人什么心情?(3分)答案 略

13.2011年中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

(一)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完成第8—9题。(4分)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8.“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9.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分)

答案 8.(2分)(1)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

9.(2)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中国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

E度中考网www.xiexiebang.com

E度中考网www.xiexiebang.com

14.2011山东省昌乐县东明中学中考模拟考试试题语文试卷

东栏梨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8.(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8.(1)答: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 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精工,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15.2011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________”。(1分)

11.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2分)

答案 9.倾城11.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或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16.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考试模拟试卷

行 路 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中国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

E度中考网www.xiexiebang.com

E度中考网www.xiexiebang.com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2.诗中采用“ ”和“ ”(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23.诗中名句“,”表现出诗人 的性格。

答案 略

17.2011河南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王安石 〔其一〕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其二)

三十年前此路,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注释】①这两首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西太一宫:在北宋首都卞京(今河南开封市)。②蜩(tiáo):指蝉。③陂(bēi):池塘。④持:携带。

21.在第一首诗中,诗人是通过 来抒发感情的;在第二首诗中,诗人则是通过 来表达感情的。(2分)

22.这两首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21.写夏景或忆春水(1分,“写夏景”“忆春水”答到其中一处即给分);今昔对比。(1分)22.思念亲人、思念家乡(2分,答到一个要点1分)18.泰州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中国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

E度中考网www.xiexiebang.com

③②

E度中考网www.xiexiebang.com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诗以“空山”开头,但后文却写到山中有浣女、渔舟。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2)中间两联写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情感,选择你喜欢的一联加以评析。答:

答案(1)并不矛盾,因为“空山”一方面写出了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这里少有人来,体现了山的清幽。而后面写“浣女、渔舟”则是以动衬静,更显出山空,山幽。

(2)第二联,青松如盖,皓月当空,山泉清冽,淙淙流淌于山石之间,有如一条洁白无暇的银练。这种清幽的自然环境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第三联,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欢歌笑语,原来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颜开地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谧。这样的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愿望。19.盐城市初级中学2011—2011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竹 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材料】①郑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为“扬州八怪”之一。②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7.首句“咬定”一词历来为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2 分)

8.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写人。诗人在赞美竹的 品格的同时,寄寓了自己 的品格。(3分)答案 略

中国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

E度中考网www.xiexiebang.com

E度中考网www.xiexiebang.com

中国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

E度中考网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高中语文必修所有必背古诗

必修一:无 必修二:5首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 其一

年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必修三:5首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锦瑟 李商隐

必修四:无必修五:无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马嵬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第五篇: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选择题精选(20题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选择题精选(20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2.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愉悦心情和高洁情怀.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C.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两方面写出了山林的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受.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极情绪.3.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首联描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

B.颔联描写月夜松林、清泉流动之景。“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C.颈联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D.尾联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和他的朋友们,诗人表示愿意和朋友们留在这宁静闲适的山林里过隐居生活。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4.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大片云朵,映衬远处的雪山,孤城戍守,玉关屹立。景物色彩鲜明,显示边塞的壮阔景象,奠定豪放基调。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D.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发出更坚定深沉的誓言。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5.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B.前两句的环境描写,对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烘托作用。C.本诗的结尾融情于景,更耐吟咏和思索。

D.青海和玉门关相距甚远,诗人却突破空间界限,将之组合在一起,显得大气磅礴。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6.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写于杜甫经历“关内大饥”和辗转流离之后的一个重阳节.B.诗中描写的景物、抒发的感情都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C.诗歌通过所见秋江的景色,倾诉长年漂泊、病老孤愁、忧国伤时的复杂感情.D.诗人熔铸宇宙人生的苍茫百感,感叹人生沧桑同时,也不失坚定的生活信念.7.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朗朗上口。尾联两句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抒发的感情。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8.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第一、第二句的意思是山川依旧,但石头城往昔的繁荣已空无所有。B、第二句用拟人的手法写“潮水”,它拍打着城郭,仿佛也感觉到了古城的荒凉冷落,也默默地退去。C、第三、四句中的“旧时月”、“还过”,点出明月也已失去往日的光辉,但它仍留恋故都过去的豪奢繁华。D、全诗句句写景,但景物中处处流露作者对繁华易逝、世事沧桑的感慨,含蓄蕴藉。9.《锦瑟》不正确的一项()

A.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诗的第一、二句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似水流年的追忆.B.“珠”、“玉”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诗人借这两个形象,体现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C.诗的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此情”总揽所抒之情,“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D.这首诗在艺术上极富个性,运用了典故、比兴和象征手法,诗中蝴蝶、杜鹃是象征,珠、玉属比兴,创造出了欢快轻松、悠然自得的艺术境界.10.下列关于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居秋暝》是王维写的一首山水名篇,诗人在诗情画意之中寄托了自己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B.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话别离的词,上阕通过“寒蝉”“烟波”“暮霭”等词渲染了别离的气氛,突出了临别时难舍之情;下阕写出别离之后实际的秋江伤离的场面.C.《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上阕写赤壁的壮丽,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下阕写人物事迹,抒发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和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感慨.D.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他登北固亭时写下的,上阕赞扬孙权、刘裕,表现对历史人物的向往之情;下阕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错误主张,结尾写到廉颇,抒发了未能尽展才能的感慨.《蜀道难》

11.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12.下列对《蜀道难》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B.诗歌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C.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D.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

13.对《琵琶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该句表现了诗人对弹奏者的尊重,“欲语迟”三字,用语精练,直接刻画出琵琶女的持重和绝不轻浮的性格特征。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表现了诗人热情相邀、急于相见的心情,又精练而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又迫不得已。“半遮面”是一处很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一个特写镜头,生动地表现出琵琶女的羞涩情态。C.“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描写琵琶女调弦校音的动作,进而表现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之中,也显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

D.“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轻轻的拢,慢慢的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一连串的动作,具体地表现了琵琶女扣弦、揉弦、顺弦、回拨弦的动作熟练,技艺精湛。14.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A.“乱石穿空”三句,运用比拟手法,展现出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B.“小乔初嫁了”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出周瑜年轻有为,志得意满。C.上片抒发对英雄伟业不灭的赞叹,下片借景引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D.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大手笔描写开阔的背景、大战的场面。15.下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岩石壁立,怒涛汹涌,浪花千叠.“穿空”二字勾出山崖高耸入云的气势;“拍岸”用了拟人的手法;“雪”字写波涛色彩,寥寥数语,有声有色.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的成功.“羽扇纶巾”写他的服饰,突出他风度闲雅,“谈笑间”写他指挥若定的非凡胆略与才智.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酹”,把酒洒在地上,这句表明作者对人生的一种超脱.16.《声声慢》不正确的一项是()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的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地头俯视。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看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16.对《虞美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A.《虞美人》乃李煜绝笔词

B.词作从眼前景物入手,生发联想和想像,追怀昔日帝王生活,描摹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隐晦地表达出叛逆之情,惹恼了宋太宗,铸成了词人悲惨结局。

C.词作以实虚相间的手法来绘景、抒情、达意,忽而写眼前,忽而写想像。D.《虞美人》以其形式别致给人美感愉悦。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8.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抒发内心的愤郁之情。

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C.“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空自许”意即不认为自己是这种人物。D.“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1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称赞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的诗风相近。

【课外古诗】 古风(其十)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2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参考答案

1-5

BDDAC 6-10

BCCDB 11-15 DDACA 16-20 DBCDB

下载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经典必做)(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经典必做)(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鉴赏

    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夸?字??个字,谓之诗眼。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以后又发展成为......

    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海浪中心小学:柴寿和 教学前,觉得这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课时教完。等到走进课堂,才发一首诗可以教的内......

    古诗鉴赏

    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李峤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羁眺伤千里,劳歌①动四愁②。[注]①劳歌:劳作者之歌。亦指忧伤、惜别之歌。......

    浅谈古诗鉴赏大全

    关于古诗阅读的点滴思考读诗,尤其读古诗,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有万般感受,千种体会,但让我们用语言描述那种感觉,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如果我们能在古人与今人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

    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12-21) 孙怀柱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

    古诗鉴赏(范文模版)

    导引 规律技巧 一、古诗鉴赏的复习,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要学习掌握有关诗、词、曲的文体常识,为文学鉴赏奠定基础。为此,要认真学好课本选录的诗词佳作,仔细听取老师的分析......

    古诗鉴赏

    八年级语文(下)重点古诗词鉴赏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赏析“采菊......

    古诗鉴赏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