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

时间:2019-05-13 06:5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鉴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鉴赏》。

第一篇:古诗鉴赏

1、下面是对曹操《观沧海》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写的是诗人登山观海的景象。沧海,大海,因海水呈清苍色,故称“沧海”。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极写大海的广阔浩大。星汉,银河。

C、这首诗通过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自负雄才大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D、结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乐府诗乐章末了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而感到的喜悦,不能说与正文无关。

2、对《观沧海》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澹澹”到“洪波羽”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3、对《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者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C.每章都有最后一句,卒章显志,点明了全文的主旨。D.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既总写了沧海全景,又进行了分写,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意思是()

A.日月好像在沧海中运行。B.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D.日月好像在沧海中运行并升起。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B.“山岛竦峙”一句中“竦”与“耸”同义,为“高”的意思 C.本诗结尾两句,与正文的内容有直接关系,起深化主题的作用。D.建安文时的“三曹”包括本诗作者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6、选出对《观沧海》全诗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借景抒情,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B.全诗呈总分结构,分写的层次为:岛上的树木和百草,海上的秋风和洪波,天上的日月合星汉。

C.诗人勾勒了大海 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D.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观沧海之后的深切感受。

一、《次北固山下》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的序号写在题号前。

1、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义,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店之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就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颔联中的“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远望,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D.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在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3、A.诗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象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客路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深的乡愁。

4、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5、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B.首联先写“客路”后定“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6、A.首联的“客路”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B.“风正一帆悬”的“正”兼指“顺”“和”,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C.

五、六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真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给人一种消极之感。

D.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

7、A诗人即景抒情,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最能表达思乡之情。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将“生”和“入”拟人化,“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蕴含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表现时光匆匆身在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D“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是以大景来衬托小景的波平宽阔。

8、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9、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B、把“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C、“生”与“入”用了上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10、A.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具有新事物必然寓于旧事物之中的道理。

B.“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的匆匆不可待,表达一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C.作者将“日”“春”放在“生”“入”之前,并且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D.全诗妙在描写景物节气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力量。

11、A.这两句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出了春意。

B.日出残夜表示地域的交替,春入旧年表示了时序的交替。

C.把“日”与“春”当作美好事物的象征。“生”与“入”使景色拟人化了D.在描写景物和时令的变化中,提示了自然规律,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11.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12.对《天净沙〃秋思》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13.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1.下面是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B.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3.选出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首句写景兼写时令,用“漂泊无定”的杨花和“不知归去”的子规入诗,含飘零离别之恨在内,渲染出李白当时的心情。

B、次句直抒胸臆,“闻道”表示惊异惋惜,“五溪”指出被贬谪之地偏僻荒远,路途艰难,虽未写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情自见。

C、后两句抒情,将明月人格化,创设托月相送的意境,抒发了对朋友真挚的感请,写得深切而动人心脾。

D、后两句所创设的艺术境界和曹植的《杂诗》中“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相似。4.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人心,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5.阅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首句写景,杨花飘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在景中、情景交融。B、第二句便直叙其事,“过五溪”,见迁谪之艰难、道路之荒远,并能从中见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C、后两句议论,人隔两地,心情难达,而明月在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已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D、“夜郎”古夜郎国,在现在贵州西北部及云南、四川省部分地区。这里联想到夜郎国,用以表现友人被贬之远和诗人关心之切。

6.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景。“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飘零,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B.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C.这首诗想象丰富而奇特。

D.因为李白和王昌龄一样,都是不得志,所以说是“愁心”。

7.下列对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品读有误的一项是()A.“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指王昌龄,“闻道”表示惊诧,“龙标过五溪”,可见王昌龄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B.“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C.“杨花落尽子规啼”,杜鹃啼血,抒发悲苦哀怨之情。D.“随风直到夜郎西”,王昌龄迁往古夜郎国,可见是个浪漫的好地方,作者也心驰神往。

8.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A.诗歌写景旷远,想象丰富,体现了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B.“闻道”一句既写出了诗人乍听朋友遭贬消息后的震惊与惋惜,也写出了友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心。

C.诗人寄愁心与明月,是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怀念带给友人,以慰藉朋友破碎的心。

D.三四两句中诗人展开想象,并运用了比拟与夸张的手法。

第二篇:古诗鉴赏

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夸?字??个字,谓之诗眼。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据此可知,诗眼的含义有二: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话而言是某一个字。

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我们也必须按诗眼的含义有二分别来找。第一,就一首诗而言,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

1、全诗的主旨所在;

2、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

3、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

例①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这首诗委婉地表达想入朝为官的愿望,希望张丞相引荐。因此诗眼应该是颈联“欲济”二句。意思是说:想找到出路却无人引荐,正如无船渡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想出来做一番事业,出仕求官。与诗的主旨吻合

例② 山中留客 高适

山光物态寻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湿衣。

从诗题看“留客”是主旨,因此诗眼是三四句。诗人采用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去诱导点燃客人心里那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入云深处亦湿衣”,即也有小雨,人不留客天留客,扣住了主旨。

例③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勃勃朝气。从尾联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全诗的主旨和诗眼也正是尾联。此二句既具有象征意义又蕴含着哲理,也正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例④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末二句含有哲理的诗眼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这也正是朱熹读书心得。分析鉴赏时一定要扣住读书这个主题。

例⑤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末两句有其哲理是诗眼所在。它揭示出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任何力量都禁锢不住的。

例⑥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颔联为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诗句,故为诗眼。它以“横斜”描绘梅枝稀疏的倩影,以“浮动”状写梅花缕缕袭来的幽香,再以朦胧的月色,清澈的溪水衬托,表现了梅花的高洁、优雅的气质风韵。

例⑦ 无题 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颈联的“刀丛”尤为传神。因此该联为诗眼。同时,此联的“忍”和“怒”含意甚深:生活充满着黑暗的磨难,梦里萦回着慈母的泪影,眼看着战友们惨遭屠杀,作者对于反动派的罪孽真是忍无可忍,但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又不得不忍。正如气球在暴力作用下,产生强大的内压,它终于爆发,以雷霆万钧之力,铸成一个“怒”字。“忍”“怒”二动词,如此曲折回荡,把深深郁结在作者胸中的悲愤和战斗激情表现得非常真切。

第二、就某一联或某一句而言,诗眼一般是:

1、“句中眼”,即精炼生动的一个字,多指运用了一些修辞格的字或词类活用的一个字。

2、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极大的一个字,尤其是点石成金的动词。例⑧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诗眼应是“有情”表现在两处:一在“加我林壑清”——秋风轻拂林壑,使林壑幽美清新;一在“为君起松声”——在日落山静、夜幕降临之时,风又奏响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宁静之美,给人以娱乐。同时把风拟人化,构思尤新。

例⑨ 泊船瓜州 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句中第三句的“绿”字为诗眼。形容词“绿”活用为动词“吹绿”。它既描绘了江南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又极富有表现力。据洪迈《容斋续笔》载:开初为“到”改为“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这是因为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首,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视觉形象——春风拂照,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

例⑩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全诗只是抒写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但颔联尤为著称,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宿”“敲”成为诗眼。对后世诗歌锤炼词语影响很大。“推敲”二字有这样的故事:一天作者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到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最佳矣。”后来两人便成为忘年交。

这两句话初看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看到吗?其实,这正是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因为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宿鸟,或是引起鸟一阵不安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若用“推”字,当然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当然,也并非每首诗都有诗眼,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下燕子,沙暖睡鸳鸯。此诗并无诗眼。四句四景,构成一幅完整和谐的春光画卷。

要准确找出诗眼,除了要掌握方法技巧外,还要具有鉴赏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作者的身世、流派、作品的风格及写作诗歌的背景,吃透诗中的用典,扣住诗中关键性的字、词、句。做到字不词,词不离句,句不离全诗,并要反复吟诵,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认真体味,多读鉴赏作品,尤其是历代“诗话”“词话”。久之,找诗眼也就不困难了,鉴赏也就找到了捷径

第三篇: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海浪中心小学:柴寿和

教学前,觉得这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课时教完。等到走进课堂,才发

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昨天,我布置预习作业:查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理解《寻隐者不遇》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2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

3、教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在古诗里,诗人也通过一个字隐隐地赞誉了隐者的高贵品格,是哪一个字呢?(松)“松竹梅岁寒三友”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称颂,贾岛在诗中用“松”描写了隐者居住的环境,隐藏着对隐者高洁品格的赞美。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练习朗读、背诵。

5.拓展阅读《补充习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以上是我校本课,古诗鉴赏《寻隐者不遇》一课的教学反思,反思的不细,多望领导指点。

第四篇:古诗鉴赏

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

李峤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羁眺伤千里,劳歌①动四愁②。

[注]①劳歌:劳作者之歌。亦指忧伤、惜别之歌。②四愁:“四愁诗 ”的省称,张衡著,后泛指愁思。

8.诗中动词极富表现力,请赏析“开”“卷”二字。(4分)

“开”以动写静(1分),形象地表现了一夜春雨后,江面水涨,视野开阔的情形(1分)。“卷”字运用了拟物的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雾散天晴山影清晰的景象(1分)。(“卷”字答成以动写静亦可。)

9.是个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漂泊在外的感伤、愁情(1分)。前三联以乐景写哀(或反衬),夜雨过后,江面开阔,雾卷山晴,风恬浪收,江花欲燃,绿树映水,山鸟曼舞,如此明丽活泼的景象让诗人倍觉漂泊之愁(2分);尾联以“伤千里”“动四愁”直抒胸臆,更加鲜明地表达了羁旅之苦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答案: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解析】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⑵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解析】

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考生通过解答第⑴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

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参考答案】

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⑵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首先通读全文,结合背景,从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出发。

【解析】第⑴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第⑵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①作答。附高考学子心声:

因为个人对古诗词有一定的喜好和敏感,所以当语文题目解密后,我首先看的是诗歌。老实说,不看注解,我基本上读不懂这首诗;看了注解,我还是不太懂——当然,我不懂不等于别人不懂,何况我们在教学生做诗歌鉴赏题的时候,经常会有“文难题易”的说法,目的是提升学生做题的信心。在语文高考所有的题目当中,恐怕“古诗鉴赏”是一个连老师也没有把握做准确的题吧,那么,在“参考答案”没有出来之前,姑且让我这个“资深”高级语文老师猜解一回吧。

⒈一看诗题:诗题既然是“月”,那么,诗的主要内容当然是写“月”了,诗的主题当然也是与“月”有关了。朝着这方面去理解诗歌,总不会太离谱。⒉二看注解:先看注解的好处在于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和避免在阅读时对不懂的地方过多纠缠耽误时间。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这个地址无关紧要,“安史之乱”是背景,“曾困居于此”是提示——只不过这个提示让人迷惑:“曾”是相对于杜甫写诗的时间而言还是相对于今天命题的时间而言呢?这个问题不解决,诗歌的内容就不好理解。按理,“曾”应该改为“当时”。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

七、初八的弓形月亮。这个注解基本上没什么大用——但也有点用,就是让我们猜想“六”大概应该是“初六”吧,但本诗的主题,只与月亮有关,而与什么时候的月亮没有太大关系。③故故:常常,频频。这是解词,怕学生不懂。可是不解还好,一解反而迷惑了——这是写某一天晚上的月亮呢还是写某一段时期晚上的月亮呢?看来应该是后者——瞿塘峡晚上的月亮经常弥漫了青天——用泛写代特写,学生难懂。⒊三看诗文:我看不懂的有四处:

①“万里瞿唐月”中的“万里”是指什么?如果本诗的主题为“月下乡思”,那么可以理解为与故乡有“万里之遥”,但也可以理解为“瞿塘峡青天万里”。哪一个较为恰当?

②“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不好理解。正如上文所言,这是当晚的特写,还是瞿塘峡月亮的泛写?若泛写,上文的“六”如何落实?若特写,“时时”“故故”如何落实? ③“爽和风襟静,高当泪脸悬”中的“和”不好理解。下一联的“当”应为动词,读音应为第一声。按照对仗的原则,“和”也应该为动词。就平仄规律来讲,“和”应该为仄声,那么这个字应该念h(第四声),意思应该和“配合”差不多。全句的意思大概是:天气清爽无风,衣襟配合着静止不动,月亮高挂天空,正对着泪脸高悬——唉,“高师”尚要猜,学子何以堪!

④“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一句,勉强可以理解:不管“南飞”是飞向南还是从南边飞来都无关紧要,反正一只乌鹊停在江边。但是“夜久”一词学生未必能准确理解:是停落了很久呢?还是夜很深呢?杜甫和命题人的意思,大概是后者。

上文说过,难文可以易出,这是命题的常识。但是所命的两个题,偏偏却不怎么好答。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怎样的感情?”除了“安史之乱”和“曾困居于此”,诗歌当中没有任何文字信息,也即是所谓的意象能表明诗歌的主题。那么我们就只有猜了:战乱时期,流离失所,困居他处,见月思乡。不知我这样解行不行?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这又难了。刚刚所分析的这几个词,偏偏是含有许多歧义的,你让学生如何准确的解释清楚呢,更何况要说它们的“作用”?真是难为人!我姑且再猜一次:“万里”——用空间的遥远或广阔表明离乡之远,思念之深。“时时”——用月亮频繁的出现惹起作者的思乡之痛。“夜久”——用乌鹊深夜久停,不肯离去,喻作者深夜难眠,望月对鸟,增添思乡之念

张先《题西溪无相院》赏析

【诗文】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试题】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照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2009年湖北省高考语文试题)

【作者简介】

张先(公元990─1078年)北宋人,字子野,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任吴江令、永兴军通判。官至尚书都官郎中。著有《安陆集》及词。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注释】

①西溪:浙江湖州有苕水,分东西二源:西苕出天目山之阴,东北流经孝丰,又北经安吉县,又东经长兴县,至湖州而与天目山之阳流出的东苕合流。西溪就是西苕。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②鉴:镜子。【译文】 水光天色虚清,上下一体,没有人声,没有微风,波澜不惊,水岸持平。浮萍碎处,映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阵雨过后,秋色渐浓,别让芦苇长太高,挡了水中的月影。

【鉴赏】

张先的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此诗又名《华州西溪》。本诗表现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一种高妙情致。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

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

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一个“破”字,与他的名句“云破越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寓动于静,体物入微。小艇去来,水波开合,草声微微,却为诗人所留意,足见其静,此又是以动衬静的手法。颔联一动一静,皆于细微处听之见之,虽无大景致,却有大起落,足以动人心。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

最后两句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末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这一结余味悠然。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第五篇:浅谈古诗鉴赏

关于古诗阅读的点滴思考

读诗,尤其读古诗,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有万般感受,千种体会,但让我们用语言描述那种感觉,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如果我们能在古人与今人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从诗歌提供的信息中,理解诗人理解诗歌,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或许能让我们豁然开朗,走近古人。

一、从题目入手,解读其中的信息 “看人先看头,赏诗先赏题”,题目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切入点。从题目切入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中的“闻笛”不可忽视。全篇四句,前三句全是用来写笛声的,这笛声把读者带到了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里,其中“暗飞声”、“满洛城”写出了笛声的韵味,“闻折柳”则写出了笛声的内涵,末句“故园情”写出了“闻笛”的感受。抓住题目中的“闻笛”,“折柳”的内涵也便迎刃而解。所以我们在理解诗歌之前一定要认真解读诗歌的题目。

二、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特点

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就是知人,只有知人才能进行对话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才能更进一步论世。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乐观旷达,因此他的词多为豪放达观。辛弃疾曾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以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难怪在他生命的后期,会发出“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的感叹,他的词风豪放悲凉,与苏轼自然有所不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适当了解这个时代的风貌,即“论世”,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诗歌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中,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斗志、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弱积贫、国力衰弱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诗人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仇多了。

三,捕捉意象,理解典故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在我国古典的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更会想到了某个境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在日常的诗歌学习中要抓住意象,并把握其寓意。

典故是约定俗成的,意思上是共通的。如杜牧的《赤壁》中的“赤壁”,一说到赤壁,许多与赤壁相关的故事和诗文就会涌现出来。司马光的《赤壁之战》、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再如《菩萨蛮》中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中的“长亭短亭”。原来古代驿站路上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路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常见的典故如“折柳”、“尺素”、“鸿雁”等等。

通过这两者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意境,加强与作者的沟通。

四,明白诗歌的类别和特点

1.怀古诗。凡标题中点出古迹或在古迹(或古人)前冠以“怀古”、“咏怀”、或“咏”等字眼的,多为此类。这类诗歌或表示要像古代英雄那样建功立业之志,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阐发昔盛今衰之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或批判,多借古讽今。如陶渊明的《咏荆轲》。

2,咏物诗。多以某一物象为题或在物象前冠之以“咏”或“题”。此类诗歌的特点是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因此对咏物诗的分析,要注意物我合一的分析和理解,比较典型的,如贺知章的《咏柳》。

3、山水田园诗。多以田园风景入题。这类诗歌的特点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或描绘山川美景,抒发喜爱之情,表达不同流俗之志;或抒写田园生活,寄寓闲适情调,表现朴素的人情美。代表性的诗篇有李白的《望天门山》。

4、送别诗。标题中多有“送”或“别”等标志。这类诗歌或抒发黯然销魂的依恋与伤感,基调多低沉哀婉,或寄托诚挚的安慰与祝愿,感情多旷达刚健。前者如《赋得幕雨送李胄》,后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边塞诗。题目中多出现“塞”、“塞上”、“塞下”、“出塞”、“征”、“征人”、“军”、“从军”等字眼,另外,唐代诗人还常用“凉州词”、“少年行”等乐府旧题创作诗歌,内容也多反映边塞生活。这类诗歌多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或壮志未酬的郁闷,如杨炯的《从军行》、;也有抒发征人远戍的感慨(或思乡,或责怨)的,如王之涣《凉州词》。

6、行旅诗。如杜甫的《旅夜抒怀》,从标题中不难得到相关的语言暗示。这类诗歌主要表现行旅的寂寞艰辛以及对家人或亲人的思念之情。

总之,在平时的诗歌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上述要点理解鉴赏诗歌,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下载古诗鉴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鉴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12-21) 孙怀柱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

    古诗鉴赏(范文模版)

    导引 规律技巧 一、古诗鉴赏的复习,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要学习掌握有关诗、词、曲的文体常识,为文学鉴赏奠定基础。为此,要认真学好课本选录的诗词佳作,仔细听取老师的分析......

    古诗鉴赏

    八年级语文(下)重点古诗词鉴赏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赏析“采菊......

    古诗鉴赏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

    古诗鉴赏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考点综合提升练(一) 分题材突破训练 一、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古诗鉴赏

    八(上)古诗鉴赏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参考: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

    古诗鉴赏必备

    古诗鉴赏必备 一、作品风格: 1、雄浑: 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吞宇宙,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如刘邦《大风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

    语文古诗鉴赏

    初中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对这十首古诗词的要求是: 1.理解词义和句意。 2.划分朗读节奏。 3.欣赏词语和句子。 4.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5.体会诗词的语言和......